首页 > 文章中心 > 持续深化财政改革

持续深化财政改革

持续深化财政改革

持续深化财政改革范文第1篇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日前公开表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政府预算制度、税收制度和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体制。

与现代财政制度主要包括的三方面内容相对应,此次会议指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应重点推进三个方面的改革:一是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强化预算约束、规范政府行为、实现有效监督,加快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二是深化税收制度改革,优化税制结构、完善税收功能、稳定宏观税负、推进依法治税,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充分发挥税收筹集财政收入、调节分配、促进结构优化的职能作用;三是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在保持中央和地方收入格局大体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合理划分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促进权力和责任、办事和花钱相统一,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已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

以财税体制改革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并非始于今日,而是始自改革之初。追溯一下我国的改革历程可以发现,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30多年的改革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放权让利。大致覆盖从1978年至1993年的15年时间。所谓“放权”,是指政府放权。在当时,政府能够且真正放出的“权”,主要是财税上的管理权。所谓“让利”,也是指政府让利。在当时,政府能够且真正让出的“利”,主要是税收和国有企业上交的利润,也就是减少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所占的份额。正是通过财税上的“放权让利”,各项改革举措也才能顺利出台,整体改革方能平稳推进。

第二阶段,制度创新。大致可以覆盖从1994年至2013年的20年时间。从放权让利迈上制度创新轨道的转折点是1994年的财税体制改革,其基本着眼点就在于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财税体制为突破口和主线索,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支撑。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由于打下了1994年财税改革的制度创新基础,才有了后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持续20年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第三阶段,全面深化。就是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为契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开的以全面深化为基本特点的新一轮改革。这一轮改革全面覆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以及党的建设制度等所有领域。于是,在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定位于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背景下,作为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的财政自然要继续充当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平表示,“此次财税体制改革将是一次‘大税改’,比分税制改革涉及的范围更大,这一过程可能需要五年左右的时间。”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方面的建议,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将分为近期、中期、长期三个时期。近期(2014年-2015年),重点将食品药品安全、基础养老金等事权划归中央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营改增”,逐步将邮电通讯、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纳入;研究消费税在消费环节征收方案;建立全国不动产登记制度并实现全国联网,扩大房产税试点。

中期(2015年-2017年),将消费税和车辆购置税划为地方税;全面征收房地产税;编制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允许地方政府自主发债。适时实现国税、地税机构合并。

长期(2018年-2020年),形成收支结构改善,事权划分合理,事权与财力相匹配,中央以增值税和所得税为主、地方以消费税和财产税为主的体制格局;财政透明度、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权威财税专家指出,2014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出台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意义重大。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会上指出,财税体制改革不是解一时之弊,而是着眼长远机制的系统性重构。

持续深化财政改革范文第2篇

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认真回顾总结党的十六大以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情况,深入查找、聚焦提炼问题,深刻剖析原因,在谋划、推动和实现财政科学发展方面凝聚了新的共识。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成效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了学习态度上自觉,思想认识上坚定,工作实践上一以贯之,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工作,理财思路提升到新境界。几年来,我们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分析财政形势、审视理财观念、提升工作思路。在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讲科学、求规范、重创新,兴财政、促发展、为人民”的基本理财思路,唱响了“为民理财、民主理财、依法理财、规范理财、高效理财、廉洁理财”的现财原则,组织开展了建设“服务型、高效型、廉洁型、学习型、创新型、和谐型”机关活动。通过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强化了以人为本意识、统筹发展意识、持续发展意识、改革创新意识。用科学发展理念引领工作思路,用正确思路推动工作深化,用工作成效检验科学发展,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步形成的一条重要经验。

(二)坚持发展第一要义,财政促进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始终把促进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两项突出任务,不断健全职能、完善机制。先后实施两轮激励性财政体制。充分运用财政担保、贴息等方式,支持国有企业战略重组和技术改造,在全国率先安排分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资金,妥善解决职工安置和历史遗留问题。完善节能减排财政政策,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奖励制度,加大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大力支持自主创新,认真落实有关税收优惠和政府采购政策,推进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稳步推进收费制度改革,加强行政性收费和罚没收入脱钩管理,降低非税收入在地方收入中的比重,近期又停收、取消、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108项。筹措运作资金,大力支持“三年大变样”工作,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培育城市经济增长点,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财政体制机制创新迈出新步伐。着眼于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益,从财政体制、预算制度、国库管理、政府采购、财政监督各个方面协调推进财政改革。在财政体制方面,改革和完善了省以下财政收入划分体制,制定了异地投资税收分享办法和促进沿海经济隆起带形成的体制优惠政策,进行了省以下政府间财政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试点。在预算管理方面,创新了集中财力办大事的资金分配决策机制,完善了发展性财政资金预算项目的筛选、论证和审核机制,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发展性支出三年滚动预算编制改革试点,逐步扩大了对发展性支出开展绩效评价的范围。在国库管理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省级实现了对授权支付资金的网络实时监控,一级预算单位全面实行公务卡制度,稳步开展财政专户资金增值运作。在政府采购方面,着力加强政府采购预算管理,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在财政监督方面,逐步完善财政监督方式、方法、手段和机制,在全国率先开展向省直部门派驻监督试点,对部分设区市实行了派驻监察员巡回监督改革试点,财政监督效果不断提高。

(四)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改善民生达到新水平。把积极改善民生作为理财管钱的核心理念,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理财为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贯彻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和大中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大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积极解决上学难问题。大力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所有含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全覆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扩大到9个设区市,加大对基层卫生体系和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投入,进一步缓解了群众看病难问题。加大社会保障投入,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低保、五保户供养等社会保障标准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努力做好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工作,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努力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性收入水平。

(五)坚持突出实践特色,落实积极财政政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2008年下半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日益加深,全省经济发展出现增速下滑的严峻形势,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一方面继续抓好既定预算执行,一方面把落实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内容,积极主动谋求对策,确保全省经济平稳增长。从增加政府投资、落实税费减免、提高居民收入等六个方面,研究制定了26项保增长、扩内需的政策措施。配合有关部门,谋划筛选了一大批符合国家政策的投资项目,及时拨付了24.7亿元资金。统筹财政支出需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国家配套投资,科学编制2009年预算,为实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目标提供了有力的财政保障。

总结这几年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成绩,结合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我们有六点深刻体会。

(一)谋划推进财政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财政发展的行动指南。只有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谋划财政工作的正确思路、推进财政工作的政策措施、领导财政工作的实际能力,才能确保财政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二)谋划推进财政发展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归根到底在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所在。谋划推动财政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解放思想,不断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只有这样,财政发展才能不断推上新境界。

(三)谋划推进财政发展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财政工作必须始终追求的价值取向。财政的钱是人民的钱,财政的“权”也是人民的“权”。必须坚持为民理财、民主理财的原则,把财政资金花出效益、花在刀刃上、花在增进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上,让省委省政府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这是财政发展的根基所在。

(四)谋划推进财政发展必须培养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和战略思维。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财政发展必须立足今天,放眼未来;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只有始终坚持市场经济改革的根本方向,充分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财政管理经验,深刻把握公共财政发展的内在规律,财政发展才能在科学理财、民主理财、依法理财的轨道上阔步前进。

(五)谋划推进财政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又好又快发展这条主线。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目标是又好又快发展。财政作为政府职能的重要方面,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必须把服务发展、推动发展、支持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在推进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伟大事业中有所作为、有所建树。

(六)谋划推进财政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这个关键。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要求我们必须用发展的思路、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勇于创新,永不停滞。财政工作今天的成就源于改革创新,明天的发展有赖于改革创新。坚持不懈地深化财政改革,是我省财政工作的好传统、好经验,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发扬,这是财政事业的活力所在、希望所在。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尽管我们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又有了新的提高,但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标准和实践本质来衡量,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和不足。通过反复调研、分析、聚焦、提炼,我们认为,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领会还不够系统和深刻。尽管我们坚持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执政能力、理财能力的重要渠道,坚持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改造主观世界,但是在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科学内涵、根本要求的领会、理解上还不够系统和深刻。特别是在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与我省省情的具体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把科学发展观的普遍真理与财政工作的特殊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把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与破解财政问题的有效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等一些方面还有差距,有时思路还不十分清晰、措施还不够有力,与省委、省政府要求和人民群众期盼还有距离。

(二)保障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还不够完善。这些年来,我们始终重视财政体制对于保障科学发展的根本性、长远性、稳定性作用,在全国分税制体制尚未根本调整的前提下,对我省省以下财政体制按照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要求,进行了改革和调整,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由于国家财政体制基本框架的限制,我省财政体制仍然不够完善,与科学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一是财政“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依然存在。财政一方面仍然承担着一些本应由市场和社会负责的支出,另一方面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方面的保障还不够有力,影响了公共资源配置效率。二是省以下政府间支出责任界定还不够明晰,支出责任与财力状况不十分匹配。尽管我省省以下政府间支出责任划分试点工作已经启动,但由于中央对地方的支出责任划分仍然是粗线条的,各级政府间支出责任科学合理划分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三是转移支付还不够科学、规范。受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总体结构的影响,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般转移支付所占比重仍然较低,专项转移支付过于散和碎,影响了资金分配的公平度、合理性。四是省级财政调控能力相对较弱。2003年实施激励性财政体制以来,省级财力快速下移,省级财政多返还市县财力114亿元。这样的调整,虽然激励了市县发展,但省级财政调控能力明显下降,目前我省省级可支配财力占全省比重为17.6%,在全国排倒数第五位。省级财力比重与承担的支出责任明显不相匹配,特别是当前形势下,中央着眼于扩大内需的投资政策,要求中西部地区项目配套资金由省级财政全额负担,使我省省级难以拿出更多资金安排与中央配套,落实积极财政政策面临很大压力。五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调整面临着如何进一步扩大改革试点,如何继续推进相对规范的分税制与统收统支加激励相结合的财政体制,如何落实省对产粮大县的财政直管等问题,需要不断加大探索和实践力度。

(三)促进科学发展的财政管理机制仍存有弊端。这些年来,我们始终重视财政管理的效益导向,在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整合财政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但由于受体制惯性和利益阻力的影响,改革还不到位。一是集中财力办大事机制还不完善。目前只在一般预算资金整合方面有了比较明显进展,基金收入、预算外收入等资金整合尚未取得实质进展,财政资金层层分割、使用分散问题仍然存在。二是预算项目库建设尚需进一步完善,项目论证、遴选、确定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滚动预算实施范围还比较小,绩效评价还不深入,效果还不显著。四是财政监督机制还不完善。财政资金使用中的挤占挪用、挥霍浪费现象仍然存在,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体现科学发展成果的民心工程有待进一步加大投入。这些年来,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大了对农业、教育、公共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领域的投入,财政支出取向和结构向民心工程倾斜。但是由于受财力制约、受财政分配固化利益格局的影响,一些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好。比如,农业义务教育基础设施还较落后,农村公共医疗卫生条件与城市相比差距还比较大,农村和城市贫困人口社会保障水平还不高,节能减排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等等。这些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加以解决,但也为加大财政投入提出了迫切要求。

(五)实现科学发展的作风建设有待进一步改进。这些年来,我们把机关建设、队伍建设特别是作风建设作为保障财政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下大气力抓在手上,使全省财政系统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有了很大转变,在行风评比、机关效能评比中得到省委、省政府肯定。但是仍存有差距,主要是:有些干部主动创新意识不强,仍然靠惯性思维工作;有些干部全局观念不强,缺乏从经济发展全局谋划财政工作的意识;有些干部干事创业的精神不强,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还不高;有些干部思想不够解放、视野不够开阔,与财政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任务依然艰巨,需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继续抓出成效。

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有客观方面原因,也有主观方面原因。

从客观上看,这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改革中的问题,解决得不彻底、不到位是客观条件所限。这些年来,我省财政改革是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的,为全国财政改革探索出了很多好做法、好经验,但受全国财政改革总体进程和其他方面配套改革的制约,不可能走的过快、超越过多,只能适度超前、稳步推进,改革到位还有一个过程。

从主观上看,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不强,还没有完全摆布好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的关系,平时忙具体业务工作多,政治理论学习时间少,政治理论功底还不够扎实。二是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不强,对科学发展观指导作用的认识不深刻,还不能自觉从科学发展观高度去认识和把握财政工作。三是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特别是与财政发展面临的艰巨任务相比,与财政改革向纵深推进的要求相比,与有效应对金融危机的新形势相比存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财政改革的推进、财政难题的破解。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路和工作措施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巩固深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始终坚持以深化财政改革为主旋律,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目标,不断健全财政职能、完善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更好地发挥财政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突出作用。

(一)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体制保障。继续扩大实施促进经济增长极发展的激励性体制,制定出台对曹妃甸新区和渤海新区以外每市一个开发区、工业园区或产业聚集区的财政体制优惠政策,促进全省经济多极增长、竞相发展。深化省以下政府间财政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调整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结构,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分级负担比例,进一步提高省级专项转移支付调控效果。逐步对产粮大县实行省财政直接管理体制,认真组织好第一批改革试点,保证体制平稳过渡,缓解产粮大县财政困难。全面推进县乡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基层财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水平。

(二)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导向作用,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政策保障。精心组织好增值税转型工作,引导企业增加投资,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促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落实好国家提高部分行业出口退税率政策,促进出口稳定增长。落实好对重点企业支撑项目、新建扩建高新技术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关键行业和重点产业加快发展。落实好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启动扩大内需。落实好收费和基金减免政策,确保国家和省公布的取消、停征、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基金政策落到实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三)进一步优化财政资源配置,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一是落实好积极财政政策。积极筹措资金,配合有关部门谋划筛选对接项目,拓展财政筹资渠道。认真落实有关减免税费政策。加强国债资金监督检查,确保财政资金发挥效益。二是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大自主创新支持力度,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电、高新技术出口企业开展自主研发,运用政府采购手段促进新产品、节能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着力支持节能减排,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和支持节能减排政策体系。支持做大省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完善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落实财政补助政策,做好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依法破产衔接以及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后续工作。三是全面落实惠农政策。落实好扶持粮食、生猪、奶业、食用油料生产发展的财政奖励政策。深入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推进农村公益工程建设。增加财政投入,确保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支出60%以上用于农村,促进农村全面进步。四是支持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统筹使用财政性资金,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城市棚户区和旧城区居民住房改造。发挥财政补贴和贴息作用,加快农村危房改造,推进农村“新民居”示范工程建设。五是支持社会事业加快发展。进一步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职业教育投入新机制,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大中专学生资助政策。加大城乡医疗救助支持力度,支持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完善基层政法经费保障标准体系。加大社会保障投入,继续保持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持续深化财政改革范文第3篇

一、坚持加大投入,着力服务大局,力争在支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上有新作为

(一)积极支持工业发展,壮大主导财源。支持重大工业项目建设。保持适度的财政性投资强度,市财政继续多渠道筹措战略产业培育资金30亿元,重点支持富士康科技园、年产20万吨大规格高性能铝板带型材、广发重工整体搬迁改造等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突出发展机械装备、电子信息、铝加工等一批优势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支持优化工业结构。安排工业发展资金3.8亿元,用于做优做强工业企业,支持实施“百十亿元工业企业工程”、“扶微工程”,全面开展“质量兴企”活动,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用财政资金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开发投入。抓好该项资金的支出进度和使用效益,尽早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扶持壮大工业园区。继续安排7亿元工业用地滚动储备资金,做好各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工业项目用地收储工作,引导和鼓励以市场化方式多元投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工业园区壮大发展。

(二)全面提升服务业,增强支柱财源。支持发展现代物流业。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保税物流中心发展,以保税物流中心为依托,重点推进华南城、金桥农产品批发市场、海吉星、空港物流产业园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支持培育总部经济。安排总部经济发展专项资金1亿元,完善五象新区总部基地基础设施,营造总部经济发展环境,争取引进区外综合型总部企业、职能型总部企业入邕。积极发展金融业。设立金融业发展专项资金,继续实施“引金入邕”战略;扩大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发展壮大微型金融主体;推进企业上市,重点推进绿城水务、百洋集团、南城百货等企业的上市工作,营造企业梯队上市的良好态势;落实国家、自治区各项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完善中小企业投融资担保体系。推进五象新区金融街建设;推动区域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和金融机构集聚区建设;加强我市融资性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的设立审核和日常监管工作,促进行业规范发展;积极推动区域集优债务融资试点工作,推动设立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继续做好金融维稳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维护金融和经济秩序稳定。大力发展会展业。安排1500万元会展发展补助资金,支持本土品牌会展和重点会展的培育,培育和引进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展览。全力服务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加快发展旅游业。安排5000万元旅游专项资金大力发展旅游业,重点加快国际都市休闲旅游区、大明山国际山地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大王滩生态环保旅游区、国际旅游中心及龙象谷等重点项目建设。继续加大航线培育力度。安排7000万元航线培育专项资金,支持东盟国家及地区航线的培育和发展。突出发展商贸服务业。安排1000万元服务业专项资金,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服务业,培育大型购物中心、超市、便利店和社区商业,发展专业市场。建设农村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流通网络,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支持对外贸易扩量提质。安排1500万元涉外发展专项资金,促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扩大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新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

(三)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落实好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统筹规划,科学制定方案,完善配套措施,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关于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的各项政策,包括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实施对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做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准备工作等。增加城镇居民收入。积极运用财政政策工具,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城镇低收入群体补贴力度。认真落实好粮食作物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粮食订单直补等强农惠农富农补贴,夯实农民消费基础。继续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和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推进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实施,推动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扩大消费需求。继续贯彻落实“家电下乡”、“摩托车下乡”政策,进一步激活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内需,创造消费条件,加大投入深化“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资配送中心改造”等惠民工程建设,支持构建城乡居民消费保障体系。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积极培育旅游、文化、体育、娱乐产业等新兴消费热点,引导和带动各类服务消费增长。

(四)加强“三农”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大农业投入力度,确保农业法定支出增长,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重点支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支持现代农业建设。安排各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建设优势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壮大核心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加强“菜篮子”生产基地建设。支持以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积极支持以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投入村屯道路、农房改造、农村人饮安全等项目建设;积极支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村人饮安全、土地整治和城乡风貌工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大扶贫力度。创新财政扶贫工作方式,继续深入实施以产业项目为带动的开发式扶贫,加快整村推进步伐。更加注重找准财政资金支持的切入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突出解决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关键问题。支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继续落实支持县域特色经济发展和加快推动统筹城乡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整合各类资金,集中力量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加大对农村投入力度,努力促进城乡服务均等化。

二、坚持增收节支,着力加强预算收支管理,力争在财政收支增长上有新作为

(五)狠抓收入组织。按照市第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根据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批准的预算,2012年全市财政收入预期目标增长16%,达到421.68亿元;工作目标增长20%,达到436.22亿元。要加强对经济运行、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和收入态势分析,及时制定有效的增收措施,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从年初开始就要加大力度,狠抓收入征管,继续落实财政收入目标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坚持依法治税管费,既要充分挖掘财政增收潜力、确保应收尽收,又要规范征收行为、坚决杜绝弄虚作假,切实把财政收入做实、做优。

(六)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抓住中央投资向农业、水利、民生、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等领域倾斜的机遇,做好项目对接,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特别是积极争取自治区重大产业发展资金、创业投资引导资金、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扶持资金等重大专项资金的大力支持。

(七)强化支出管理。从紧有序安排财政支出,集中财力确保中央、自治区和市委、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和各类重点民生支出。要更加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对公务购车、会议费、出国费和接待费等原则上实行零增长,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严禁超标准装修办公用房,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强化支出进度,创新资金分配机制,加大预算支出的督促检查力度,建立完善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有机结合的机制,切实做到预算安排资金早下达、早实施,提高财政支出的时效性和均衡性。

三、坚持投融资体系建设,着力加大项目融资力度,力争在支持城市建设上有新作为

(八)全力做好2012年五象新区开发建设筹融资工作。财政性资金要优先保障五象新区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着力推进100个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和100个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创新思路,研究提出新区建设的筹融资实施意见,多渠道筹措五象新区项目资金。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积极争取国内金融机构、国际金融组织给予新区开发建设项目资金支持;注重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新区开发建设,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项目业主直接融资;创新土地一级开发建设模式筹措新区建设资金,提升土地价值;积极向上级财政部门申请资金支持。

(九)做好重点城建项目筹措工作。配合做好城建计划,测算资金需求,及时编制财政性资金计划,创造条件积极争取银行新增信贷支持,多渠道落实资金推进项目融资工作。重点推动农发行150亿元新农村建设合作协议落实,推动国开行轨道项目123亿元、郁江老口项目17.15亿元协议贷款资金落实到位。

(十)加强投融资平台公司建设。继续做好投融资平台公司转型工作,通过视财力情况向投融资平台公司注入现金流、优质资产等方式,促进投融资平台公司实现“有良好现金流,有有效资产抵押”,提高公司项目融资能力,完善平台公司的投融资机制和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支持投融资平台公司通过BT方式参与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积极探索市场化直接融资渠道,推进BT、BOT等多种方式融资。继续与金融机构对接研究利用金融工具创新缓解资金需求问题,推动投融资平台公司采用发行企业债券和中期票据等直接融资方式,支持我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着力加强国有土地出让收支管理工作,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抓好土地出让收入征管工作,确保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土地出让收入目标。加强土地出让合同管理,会同市国土部门建立健全土地出让收入台账,对用地单位应缴未缴土地出让金的情况进行清理检查、跟踪催缴,确保应缴尽缴。不断完善市区经营性土地出让收益分配办法。

(十二)支持提高城市生态建设水平。提升“中国绿城”水平。继续支持实施“绿满”造林绿化工程,支持申办第三届园艺博览会,推进五象湖公园、五象岭森林公园、凤岭儿童公园等大型公园绿地建设。加快“中国水城”建设。筹措资金重点推进老口枢纽、邕宁梯级、江北引水干渠、南湖—竹排冲—民歌湖景观绿化提升工程等,打造水城精品环线。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市本级财政安排8093万元节能环保资金,重点推进节能技改,发展循环经济,淘汰落后产能,加强城镇污水处理管网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和备用水源建设。

四、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力争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有新作为。

(十三)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正确处理和把握好财政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关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稳步提高民生支出比重。今年全市财政民生支出预算达到160亿元,增长26.58%,占全市一般预算支出比重的65.7%,同比提高3.33个百分点。

(十四)突出民生保障重点。要切实保障2012年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包括社会保障、卫生、教育、强农惠农、平安、畅通工程等20大为民办实事工程所需的资金,切实加强资金监管,确保各项为民办实事项目顺利实施。

(十五)支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落实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政策,推进教育五项改革和十大工程。多渠道筹措教育基建资金,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继续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各项政策措施,确保义务教育巩固率的提高,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支持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等工作。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大力支持中等职业和高等教育发展,做好财政教育支出测算、项目筛选、资金保障和资金监管等财政财务管理工作,确保完成自治区核定我市2012年地方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的目标。

(十六)大力推动文化繁荣大发展。保障重点文化领域支出,财政投入向公益性文化事业和农村基层文化倾斜,支持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立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落实各项文化产业扶持政策,推动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和社区文化站、农村电影公益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努力探索财政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新方式。

(十七)继续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筹资支持廉租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落实好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资金来源渠道,特别是要按规定将土地出让收益和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继续落实好相关税费减免优惠政策,突出做好农村中小学教师住房、廉租住房、农村危房改造、公共租赁住房等资金保障工作,有效改善贫困群众的居住条件。

(十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积极落实财政扶持政策,推动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继续扩大城乡社会保险参保规模,实现2012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城乡低保标准与物价变动相挂钩的联动机制,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加强就业资金使用监管力度,确保就业资金用于下岗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就业培训及公共就业服务等支出。支持培养多层次的人才队伍建设,支持万名人才下基层工作。

(十九)加强公共医疗卫生工作。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全民医保制度,提高对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项基本医疗保险的政府年人均补助标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改革,建立和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管理制度。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统筹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经费保障机制,完善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和医药费用支付制度,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化解工作。足额安排市本级财政配套资金,确保上级医改补助资金及时下达到基层医疗机构和卫生院,并做好资金使用的监管。

(二十)做好物价调控工作。加大财政对市场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农产品直销店,降低流通成本。充分发挥财政调控经济职能作用,继续完善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健全调控和应急保供预案,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储备生猪和蔬菜的应急调运,保障生活必需品的应急供应。

(二十一)支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实施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稳步提高政法经费补助水平。推进“平安”建设,建设市社会监控报警联网系统二期项目,增加安排消防设备购置经费、警务工作站建设经费,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大对基层政权建设的支持力度,切实提高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继续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经费投入,探索建立灾前防御和应急救灾相结合的政策体系,切实增强应急管理能力。

五、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深化各项财政改革,力争在增强财政发展内在动力和活力上有新作为。

(二十二)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财政体制。配合自治区继续推进自治区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完善改革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做好区域间有关利益调整分配的相关工作,确保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地方财政的平稳运行。探索规范税收属地征管的新思路、新办法,规范城区之间、城区与开发区之间的税收归属划分,研究测算2012年新一轮市对城区(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

(二十三)继续推进提高预算绩效的相关改革。健全预算编制管理制度,建立完善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结余结转资金管理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有机结合的制度;进一步完善和推行市本级财政项目支出预算评审机制;继续完善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开始独立编报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二十四)继续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继续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全面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扩大实施改革的单位覆盖面,力争2012年底前将全市所有预算级次单位全部纳入改革范围;继续扩大资金范围,将各级财政公共财政预算资金、政府性基金预算资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实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目标;撤销在财政部门设立的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全力推进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转轨;进一步推进公务卡制度,制定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扩大公务卡结算范围,2012年底前将改革覆盖到县、城区(开发区)级所有预算单位。

(二十五)继续深化政府采购管理改革等其他各项财政改革。继续巩固和扩大政府采购范围,推进我市政府采购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完善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监管制度并抓好落实。继续深化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力争在2012年底前将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推进到所有政府非税收入执收单位和所有政府非税收入项目,对于规定中必须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非税收入一律上缴国库,纳入财政预算。继续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整合运营改革,加快资产划转移交工作,开始独立编报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继续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完善奖补办法和制度,加强项目和资金的管理,促进农村公益事业稳定发展。继续推进乡镇财政所标准化建设,开展清理化解乡村垫交税费债务工作。做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工作,按照自治区的部署和要求,在全市推开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扎实做好津补贴清理工作,认真做好经费测算工作,全力确保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所需经费。

六、坚持科学管理,着力完善各项制度,力争在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绩效上有新作为。

(二十七)进一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健全绩效目标设定、绩效跟踪、绩效评价及结果运用有机结合的预算管理机制,实现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

(二十八)逐步推进预决算公开工作。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统一部署,统筹规划,加强指导,稳步推进预决算公开工作,逐步提高政府预算的透明度。加快预算公开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逐步扩大预算公开范围和公开内容,强化预算公开责任制度,自觉依法接受人大、审计监督。在公开公共财政预决算的同时,进一步细化支出科目。指导和督促各部门按要求做好部门预决算公开工作,并进一步细化预决算公开的内容。

(二十九)加强政府债务管理。继续研究完善《市政府性债务管理暂行办法》,按照“分类管理、区别对待、逐步化解”的原则,妥善处理存量债务,严格控制新增债务,落实偿债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健全偿债准备金制度,防范财政风险。继续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严格按照要求规范运营。

(三十)抓好财政监督。继续推进财政监督机制创新,强化财政大监督理念,认真做好财政收支监管和内部监督;继续开展对教育、农业、社保等重点项目资金的专项检查和绩效评价,将评价结果与下一年度财政预算安排挂钩。落实整改财政专户清理整顿工作,撤销无国务院、财政部、自治区人民政府和自治区财政厅正式有效文件依据开设的财政专户,严格压缩其他财政专户的保留和控制新设财政专户,统一归口管理各类财政专户。加大项目投资评审力度,完善财政性投资项目预算事前评审机制,加快将财政投资评审纳入预算管理环节,力促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

(三十一)推进财政法制工作。继续做好财政法制工作,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加大财政执法监督力度,深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依法开展行政复议工作,落实依法行政考核制度;多渠道、多形式开展财政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营造依法行政的良好氛围。

(三十二)加快推进财政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财政信息化建设。配合自治区完成县级财政应用支撑平台实施和三级贯通工作,进一步深化细化平台和系统的应用;加快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建设,2012年底前逐步建立覆盖各级财政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继续推进财政电子政务建设,提高财政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三十三)加强会计管理。加强会计管理。继续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培养工作,加强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会计标准体系的贯彻实施工作,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监管,加快会计信息化建设步伐。

七、坚持队伍建设,着力加强服务保障能力,力争在提高机关效能和干部素质上有新提高

(三十四)全面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认真贯彻中央、自治区和市委关于反腐倡廉的决策和部署,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强党的纯洁性教育,强化财政干部作风建设,深入推进财政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以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为载体,加强对财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以保障公共财政改革和发展为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廉政准则》,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堵塞监督管理漏洞,切实从源头上防治腐败,促进财政干部廉洁从政。

(三十五)进一步加强机关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各级财政领导班子建设,使之成为学习型组织、创新型团队、实干型集体、廉洁型班子,在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中发挥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干部政治理论教育,突出抓好学习贯彻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和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提高干部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织开展“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大讨论活动,以加强能力建设为核心,努力创新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机制,根据不同的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开展分级分类培训,不断增强培训的计划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采取各种方式鼓励和引导干部职工自觉加强业务素质学习。围绕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加强分类指导,全面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学习先进、赶超先进。推进机关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工、青、妇、团组织的作用。

(三十六)着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通过开展公推差选、竞争上岗等方式,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使选拔任用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干部服气。结合市委组织部“推优育才”工程,促进干部交流,完善干部轮岗机制。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努力培养复合型、综合型干部。加大对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干部的发掘、培养和选拔力度,搭建年轻干部锻炼成长的平台。在强化机构、编制和人员管理的基础上,统筹利用岗位交流、借用和调配等多种手段,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着力缓解人少事多矛盾。

持续深化财政改革范文第4篇

按照地委委员扩大会议和全省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全区财政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中央继续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机遇,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效筹措和安排落实好配套资金,确保重点项目资金落实,保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狠抓增收节支,做强做大财力基础,加大对特色产业特别是工业、农业园区建设的支持力度,支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三农”、教育、卫生、社保、环保等,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机制;坚持依法理财,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二、目标任务

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今年的财政工作,对保持全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十二五”规划的启动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合分析当前财政经济形势,财政经济运行既有有利因素,又有不利因素,收入方面,在积极财政政策的带动下,经济将继续保持回升态势,落实扩大内需政策,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将促进营业税的进一步增长,出台资源税政策,将促进相关税费增长。但考虑到今年仍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惯性作用和结构性减税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带来的不利因素,省财政厅分配我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任务为43450万元,比上年增长7%。根据地委委员扩大会议精神,全区安排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45460万元,较上年增长12%,高于省下达任务5个百分点,分解下达各县平均每县增长13.5%。支出方面,继续贯彻扩大内需等政策,保障和改善民生,都需要财政增加投入,特别是地方配套资金压力极大,同时落实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财政支出基数和保障难度越来越大,财政收支紧张的矛盾仍将十分突出。年,全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上年初安排数增长14%。同时,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深化财政改革,加强财政监督。继续加大项目争取力度,确保上级补助资金有新的增长。

三、主要工作

(一)切实抓好增收节支工作,确保财政收支稳定增长。完成今年的财政收支任务对保证重点支出需要,促进全区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把狠抓收入继续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确保全面完成。

一是狠抓收入组织不放松。立足抓收入、增总量,进一步完善收入征管机制,积极调整优化收入结构,在巩固年税收收入较快增长的基础上,努力提高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地、县财政部门从年初开始就抓紧抓实,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当年收入目标的实现。切实重视和加强财政收入的征收、管理和监督工作,不断完善收入征管和监控机制,依法治税,应收尽收。认真分析税源结构,结合财政经济发展形势,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努力实现主体税种随经济增长而增长。

二是进一步加强支出管理工作。严格预算管理,按照本级人大批复的预算科目和数额执行。各县财政部门从年初开始就要高度重视支出进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加快支出进度,增强预算执行的均衡性,努力压缩结转。切实管好用好省下达补助资金,积极调整优化支出结构,落实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就业再就业、城乡低保、灾民补助等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等配套资金,以及保证城镇化、工业园区、农业园区、融资平台和新农村建设等,真正做到保重点、保民生。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地关于厉行节约的规定,降低行政运行成本,继续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在根据部门编制内增人增支和公用经费正常增长情况核定部门公用经费的基础上,地直部门的公用经费压缩10%,车辆经费压缩30%,项目支出原则上按零增长控制,各县车辆购置费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出国(境)经费等支出不得超过年压缩经费后的规模。进一步加强县级预算管理,按照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关于加强县级预算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结合实际制定落实好相关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强化专户管理、非税收入票据管理,切实做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三是高度重视项目工作。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支持藏区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第二轮政策措施等重大机遇,加强调研,主动跟进,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强财政政策和我区特殊性因素的研究和利用,支持深化项目基础工作,以项目为载体,争取相关政策尽快落实到位。各县财政局要与有关部门主动沟通、协调配合,切实抓好项目申报工作,整合项目资金,积极向上汇报衔接,争取更多的政策,落实更多的项目和资金。

(二)切实落实和完善财政支持机制,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切实落实好积极的财政政策,落实好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机制,在支持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上有所作为,取得新进展。

一是切实落实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进一步领会和把握省财政厅《关于建立和实施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指导意见》的精神实质,切实研究好政策、用好政策,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目标要求,逐步提高各项基本支出标准,使用好省上下达的奖补资金,力争全区县级基本支出水平有较大提高,切实保障基层政府实施公共管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民生政策的基本财力需要。

二是支持完善投融资机制。按照行署《关于加快促进全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通过积极争取省上的支持和地县财政的统筹安排,继续做大做强地区鑫融信用担保公司,支持六县的担保机构,完善资本金、风险补充和风险补偿机制、服务机制、反担保机制,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支持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三是逐步建立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支持机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重抓住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机遇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财政支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意见》、《关于财政部门扶持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财政支持政策,结合我区实际,逐步建立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企业发展、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财政支持机制。

(三)切实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支持推进新农村建设。围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是建立完善财政支农的长效机制。按照省财政厅《关于创新和完善财政支农投入机制的指导意见》,认真落实推进河湟特色现代农业百里长廊建设,在积极争取省上有关优惠政策支持和县级财政预算安排支农资金逐年增长基础上,充分利用好以奖代补、民办公助、先建后补、财政贴息、支农融资担保等政策,继续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重点支持实施好农业园区、现代农业、特色种植业、设施农牧业、农业产业化、土地流转、农业综合开发等,促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二是支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充分发挥好中国农民补贴网和“一卡通”作用,积极探索有效工作方式,切实兑现落实好粮食直补及农资综合补贴、家电下乡、退耕还林粮价款及现金补助等惠民政策。围绕特色农畜产品生产,认真落实以奖代补、贷款贴息、先建后补等机制,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等经济组织发展,有效放大带农增收效应。

三是支持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认真落实财政政策,支持促进农村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支持推进农村扶贫开发,提高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

(四)切实落实支持改善民生的财政政策,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按照“小财政、大民生”的要求,建立并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确保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支持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按照省财政厅《关于财政支持教育优先发展指导意见》,认真落实寄宿生生活费、非寄宿贫困学生助学金补助标准和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的政策。加大教育投入,确保新增转移支付资金20%用于教育发展,支持开展中小学布局调整,着力帮助解决寄宿制学校附属设施不足、校舍安全、取暖等突出问题。支持实施义务教育绩效工资改革工作。

二是支持推进卫生事业发展。支持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做好公共卫生机构经费保障工作,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支持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医疗救助等制度,进一步提高参保率。支持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和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三是支持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认真落实对廉租住房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稳步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在确保省补助资金足额到位的基础上,落实县级配套资金,逐步解决农民群众住房困难的问题。

四是支持改善乡镇基础设施。在确保完成年70个乡镇政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收尾工程及设备的配备工作的同时,按照省上的要求和编制的规划,实施好24个乡镇的建设工作。充分合理利用资源,大力整合资金,继续把乡镇政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部门安排的站所建设资金捆绑使用,加强质量监督和资金管理,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年内全面完成乡镇政权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五是支持社会保障工作。围绕建设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目标,落实好城乡低保、医疗、取暖和救济救灾等救助政策,建立健全城乡低保动态管理机制,支持改善城乡困难群众的生活条件。支持深入推进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六是支持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支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对就业工作的投入力度,支持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建设,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工作。支持加大对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扩大劳务输出。

七是支持落实公共安全支出。支持完善政法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基层公检法司机关公用经费保障标准并逐步提高保障水;支持城乡社区建设,强化社会管理;加大对综合治理、法律援助和安全生产、食品药品质量监督等工作的支持力度;统筹安排好维稳工作经费,切实保障维稳工作深入推进。

(五)切实推进财政改革,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按照建立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机制的要求,继续深化财政改革,提升财政管理水平,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一是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夯实部门预算编制基础工作,推进编制综合预算,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建立部门预算责任制度,增强部门和基层预算单位的编制和执行主体责任。继续强化对县级预算编制的管理,完善县级预算编制审核、预算执行分析报告和定期监督检查制度。

二是继续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继续完善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直接支付的规模和范围。积极稳妥地实施好公务卡和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管理改革。认真学习和宣传《省非税收入管理条例》,强化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出租、出借收入管理,健全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管理与监督制度,严肃津补贴发放纪律。结合“小金库”治理长效机制的建立,对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进行重新审批,督促各单位进一步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继续扩大政府采购范围,重点增加工程主材、专项设备以及关系到群众利益的公共项目。

三是继续深化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村干部报酬动态增长机制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支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巩固提高县乡财政体制改革。

(六)切实完善财政监管机制,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强化财政监督管理职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加强监督,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一是加强基础管理工作。坚持把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贯穿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监督考核的全过程,继续深化县级部门预算改革,以财政基础信息数据库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定额标准体系,不断提高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逐步建立完善部门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对本级行政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人员、资产、经费类型等数据的动态管理。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全面清理,实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和统计报表制度,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进一步完善“公物仓”运行制度。

二是强化政府性债务管理。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工作的意见》,进一步规范政府融资平台,严格举债审批,建立政府债务风险动态监控和预警通报机制,按照地区下达的地方政府可借债务额度,合理控制债务规模,切实落实偿债责任,建立还贷准备金制度。

三是切实加强财政监督检查。立足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和发挥好财政的监督职能作用,始终做到财政资金流向哪里,监督工作就延伸到哪里,覆盖到哪里,进一步强化对转移支付资金、专项资金及各类民生补贴的监督检查力度,保证资金专款专用、公开透明、安全有效。主动加强与审计、监察等部门沟通协调,构筑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管理网络体系,做到信息共享,避免重复检查。立足加强县级财政管理,强化学习培训,充分发挥县级财政就近和就地监管的优势,不断加大财政政策的宣传力度、执行效果的检查力度,全面提升县级财政管理水平。

(七)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提升干部综合能力。紧紧围绕财政中心工作和事业发展需要,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做好新形势下的财政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组织保障。

一是高度重视干部队伍能力建设。进一步端正思想认识,摆正自身位置,把为发展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作为做好财政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加强学习实践;注重调查研究,切实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能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能力。

持续深化财政改革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财政国库管理;改革必要性;遗留问题;处理措施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步伐日渐加快背景下,涉及财政国库管理改革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进行当中,持续到十一五期间,已经顺利完成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国债管理等体制改革任务。须知财政国库管理体制一直被视为我国公共财政管理架构中的基础,今后改革的目标便是快速构建起一类以单一账户为前提条件,以国库集中化支付资金为主流渠道的运行模式。这类工作如若处理妥当,不单单有助于持续修缮既有公共财政管理体系,同时更可以大幅度提升国家对财政事务的宏观调控实力,最终令我国经济管理形式变得愈加丰富多元化。

一、开展财政国库管理改革活动的现实意义

所谓财政国库管理体制,亦被称作是国库集中支付体制,强调的是财政在经过国库业务办理的合法程序之后,在银行设置一切财政性收入直接缴入国库的单一类账户,借此确保任何和商品、劳务相关的财政资金,都能够得到妥善监管。而现阶段我国财政国库管理体制改革活动已然处于持续深化和急速扩张的趋势之上,要求有关工作人员实时性地创新内部机制内容。毕竟唯独尽快构建起健全样式的财政国库管理体制,才能够逐步迎合我国财政管理的科学和精细化控制目标,令这部分体制规范效应能够贯穿融入到财政预算执行整体工序流程之中,进一步维持预算编制检验的科学性和预算实施监管的实效性。

二、当下我国财政国库管理改革活动中遗留的弊端

最近阶段,我国财政国库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已经朝着稳定、高效化方向持续过渡扭转,阶段化成就极为显著。单纯拿国库管理信息系统创建为例,就透过本质层面上克制以往资金拨付的繁琐流程,进一步彰显出财政机构对资金的协调化控制实力。特别是在财政资金收付流程的透明化控制范畴之下,切实地将以往资金管理的问题根源消除之余,令我国整体预算编制和财政监督绩效攀升至更高的等级层次。不过其间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一些矛盾问题,主要内容将如下所示:

(一)理念方面的问题

在我国积极推动财政国库管理体制改革进程期间,有关机构因为过分因循守旧,在改革纵向深度掌控上明显力度不足,主要原因就是对这类改革工作认知不够精准并且无法保证管理手法的有效性。事实上,在参与财政国库管理体制改革工程过程中,许多相关工作人员内心上是排斥全新的资金收付管理规则的,他们宁愿重复沿用传统管理模式,认定唯独如此,才可以保障本机构管理职责功能的全效发挥,避免对任何机构或是个体利益产生损坏状况;再就是有关机构之间思想未能统一,特别是自我革命意识,可谓是极度缺乏。

(二)体制方面的问题

针对既有的财政国库管理体制加以创新化整改,本质层面上就是针对传统的预算执行监管制度加以调试,而经过社会主义事业不断繁荣过后,有关上述改革工作中的体制性问题亦愈演愈烈。

第一,金融管理层面上。如人民银行清算系统未能全面迎合财政国库整体管理体制改革诉求,无法在其余衔接性系统之上搭建起规范化且实时性的资金汇划清算平台,致使后期我国各类财政资金支付和清算效率等与日俱下,而加上清算进程的持续滞后迹象交织化影响,使得整体改革工作的推广速率持续萎靡。

第二,预算管理层面上。自从我国大范围布置拓展财政国库管理改革活动之后,明显针对预算编制和具体执行工作提出愈加严格的规范诉求,即保证预算编制尽量同步贯彻落实精细和精准化目标,可与之相互冲突的是,当下我国有关机构的采购等预算编制仍旧过于粗糙。如有关机构预算工作长期流于形式,未能在合理时间范围内衍生出切实意义上的预算编制。须知预算精准度低下,预算编制和实际用款之间的差距就会持续拉大,执行环节中还需要额外耗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加以对比调试,如若其间产生任何疏忽迹象,便会引发直接支付比例过低、相关机构和人员工作压力持续倍增等突发性问题。另外,便是在预算资金应用过程中,尤其对于基础性预算或是项目支出的调剂应用工作内容,往往存在显著的随意性处理现象,包括公用费用挤占人员经费、基本支出挤占项目支出等消极状况接连衍生,某类层面上令预算方案实施的精准和实效性遭受全面性限制。

(三)网络系统建设方面的问题

我国在布置拓展财政国库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期间,还有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便是快速搭建起富有高实用价值的网络信息系统,旨在大幅度提升既有财政资金运行的实效和精准性。须知经过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不断强化之后,有关国库资金收付管理对于网络信息系统功能完善性也提出严格的规范要求,但与之矛盾的是,我国这方面工程建设质量始终未尽人意。具体表现为:

首先,系统功能特性不尽完善,通常只限定在业务流程运作和相关信息查询层面上,不能在合理时间内提供较为可靠的决策指导性线索,并且系统控制功能还需要加以合理化改进。

其次,包括财政国库、预算机构和集中收付执行部门之间,系统建设工作上存在严重的失衡迹象。主要表现为不同层级网络建设进程严重滞后、系统处理功能存在漏洞、信息化应用水平低下等问题交织化作用,一时间造成大规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耗费危机,最终更加无法发挥出有关信息共享的促进效用。

三、针对上述弊端问题加以协调化处理的措施

(一)革新理念并消除改革工作中的一切阻力

第一,要求有关工作人员深刻认知了解公共财政的民主和法制特性基础上,持续加大对于公共财政内容的宣传推广力度,力求令更多有关工作人员掌握全新公共财政的基础性特征和内涵机理,摆脱以往传统工作理念和行为习惯的约束效应。

第二,竭尽全力将改革工作中的一切阻力消除。如借助机构之间的通力有合作与博弈效用,摆脱以往特定机构利益损失的困境,进一步缩减改革消耗的成本数量并且大幅度提升相关机构参与改革工作的积极主动性。

第三,规范各类机构财政国库管理思想,使得相关领导层级机构能够积极深入性了解并且支持相关改革事务,进一步保证将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改革决策事务上。须知经过这类改革工作的全面推进,势必会获取更多层面的利益,在此类背景下,有关机构和领导层要尽量以发展为基础性指导媒介,进一步规范思想并为日后财政国库管理体制修缮提供保障条件。

(二)改良修缮既有的体制性建设方案

第一,制度建设上的强化。要求针对国库管理在预算实施环节中的法律地位、职能效用等加以明确化掌握,在确保同步凸显国库管理的服务和监督功能特性前提下,联合不同层级机构具体状况,制定实施和财政国库管理体制改革相互协调的方案,力求今后依法推动财政国库管理体制的改革进程。再就是凭借制度化手段进行相关预算编制和实施流程规范控制,即凭借制度规范途径明确认证财政支出模式和有关机构业务关系、职责,进一步为日后财政国库系统化改革提供清晰化指导线索。

第二,预算实施管理实效的改善。首要任务便是针对预算动态化监控范围加以扩张化处理。包括实有资金账户和零余等账户的阶段化收支状况,都要得到精细化观察认证。特别是在面对下级财政中转移支付账户的资金期间,有必要联合当下财政机构对中央专项转移资金的国库集中化支付机制,加以动态化监控。归结来讲,就是在贯彻落实我国财政国库内部动态化监控指标的基础上,确保第一时间内将财政国库内部最新颁布的资金支付、会计核算等信息纳入到监控范畴之中,进一步清晰化认证资金监控的职责并且顺利提升监管工作水平。

(三)推动财政国库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须知针对财政国库管理工作进行多元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创建,是迎合时展的必然选择。至于该类工序中需要注意的操作要点表现为:

第一,信息系统功能的修缮。主张在既有系统功能基础上摆脱传统设定约束,使得用款计划、预算审核等功能能够实时性自动化更新,借此迎合领导层诸多科学性决策的需求。

第二,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统一。即想方设法令不同层级机构系统得以有效衔接,进一步加快财政机构之间信息传递的进程,贯彻落实各类财政资金运行信息的及时性反馈和共享目标。

第三,持续布置交接新模块系统建设活动,包括政府采购、债务和现金管理信息系统等,目的是全面迎合今后财政国库管理业务改进的要求,最终顺利强化信息系统操作的实用和稳定等功能特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如今处于持续修缮阶段之中,同步状况下令传统国库管理方法呈现出诸多消极隐患,因此针对这部分财政国库管理体制加以系统化整改,是必然的。所以,有关机构和工作人员务必要预先清晰化认知改革进程中衍生的诸多问题,进一步结合最新理念、技术和丰富实践经验,制定出科学化的改革应对方案,进一步促进整个改革工作朝着正确的目标持续前行。

参考文献:

[1]许一新.优化我国国库管理制度的对策研究[J].中国财政,2013,20(08):134-150.

[2]姜晶晶.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内外管理问题的思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6,13(05):10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