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村社区民政工作总结

村社区民政工作总结

村社区民政工作总结

村社区民政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的方针,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和谐示范社区”目标,树立典型,总结经验,以点带面,不断推动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进一步密切基层党群干群关系,为我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二)工作目标。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使全区80%以上的行政村、居民社区和基层站所达到两创建活动的标准,三年内全区所有行政村全部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逐步建立和完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长效机制。

二、组织领导

为了确保全区创建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社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和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活动的顺利开展,经区委、区政府研究决定,成立区“两创建一建立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苏国宝区委副书记

副组长:张德科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

沈宝黎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

吴维强区委常委、组织部长

王爱国区政府副区长

车爽区政府副区长

成员:区纪委、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委政法委分管领导。区委农工部、区监察局、发展计划局、教育局、民政局、财政局、人劳社保局、国土资源局、建设局、农业局、林业局、卫生局、审计局主要领导。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纪委,办公室主任由区纪委副书记严喜乾兼任。

三、“两创建一建立”活动的对象

创建示范村(社区)的对象是:全区所有行政村和社区。

创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的对象是:全区所有驻乡镇街站所。

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对象是:全区所有行政村。

四、“两创建一建立”活动的时间和名额

“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社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的评选工作每两年开展一次,申报时间为当年的10月底前。评选的名额原则上“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社区)”每次为全区行政村和居民社区总数的10%左右、“群众满意基层站所”择优确定。年10月底前首次进行申报,年底完成评选表彰工作。

我区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工作被列为宝鸡市试点区,务必于6月底前按照《陕西省委办公厅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农村开展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试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意见)(宝渭办发【】18号)精神,由区民政局牵头制定实施办法,各镇乡村组织实施,完成全区二分之一村的建立任务,并健全组织、完善制度,规范运行,三年内全部推行。

五、“两创建一建立”活动的具体标准

(一)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社区)评比标准为:党员干部勤政廉洁;村(社区)各项事业发展和谐;村(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切实执行;村(社区)财务管理规范;党风廉政建设制度落实。评价要点如下:

1、党员干部勤政廉洁。村(社区)党组织坚强有力,实行了党务公开,党支部设有纪检委员,实行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党员承诺制,党员模范作用发挥好,落实了“”制度;流动党员管理规范。村委会(社区居委会)办事公正,民主监督组织健全。村级设有村民监督委员会或村民理财小组或群众监督小组,社区设有居民监督小组,并正确履行职责;村(居)民质问质询,村(社区)干部任期和离任审计等制度健全并落实;其它组织健全,各项工作运作有序,统一协调。两委干部干净干事,党群干群关系密切,受到拥护。党员干部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党的纪律和村规民约,无违法违纪现象。

2、村(社区)各项事业发展和谐。村(社区)经济发展思路和措施明确,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较好。依法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并实施,村容整洁,村风良好;村(社区)平安创建、综治和计生工作落实。没有发生重大的刑事案件或,无越级上访或集体上访事件,党员干部无作风粗暴,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3、村务(社区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切实执行。村务(社区居务)公开总体要求得到落实,公开的内容、形式和程序到位;村(社区)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运作良好,村(居)民代表会议、村务(社区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各项制度基本形成,村(居)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合法产生,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达到村务(社区居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标准。

4、村(社区)财务管理规范。严格执行村(社区)财民理乡镇街和监管,财务、资产、工程项目、货币资金管理规范。财务审批和民主理财监督制度健全,充分发挥民主监督组织的作用,严格费用报销,减少非生产性开支。村(社区)集体资产租赁、发包以及按有关规定应招投标的工程项目都须经村(居)民代表大会通过,并实行招投标。农村“一事一议”筹资酬劳无违反上级要求,农民群众基本满意。

5、党风廉政建设制度落实。村(社区)两委对党风廉政建设高度重视,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负总责,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有效落实。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廉政文化活动,村(社区)领导班子成员进行培训,村干部要遵守“六要六不要”行为规范;村(社区)有文化活动室、文化活动经常,并有鲜明的特色或推广价值。制订和落实两委干部廉洁自律规定,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开展村(社区)干部述职述廉和党员干部民主评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有会议记录和相应的归档材料。村(社区)主要干部自觉接受乡镇街纪(工)委组织的廉政谈话,两委班子团结和谐,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有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

(二)群众满意基层站所评比标准为:办事公开;作风扎实;服务优质;形象良好。评价要点如下:

1、办事公开

(1)站所涉及发展、建设、村(居)民切身利益的事务,能按照公开、公正、透明的要求,依法办理、依据办理。

(2)有相对固定的公开栏(橱窗)。

(3)业务工作在本系统或同行业中具有示范引导作用。

2、作风扎实

(1)经常深入村组、社区搞好政策宣传、了解村民(居民)需求。

(2)针对实际,主动改进工作。

3、服务优质

(1)主动为群众答疑解惑。

(2)主动为群众提供业务咨询、技术帮助。

(3)经辖区群众代表测评,群众对其服务质量满意度高(满意度在90%以上)。

4、形象良好

(1)工作秩序良好,工作纪律严明,工作人员仪表端庄、着装整洁。

(2)所属人员廉洁自律,无与民争利和侵占、损害群众利益问题。

(3)所属人员无违规违纪问题。

(4)站所领导班子成员面向服务对象开展述职述廉,并进行现场质问、质询和测评。

(三)、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的基本标准和要求

1、组织产生符合规定程序。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意见(见宝渭办发【】18号),在村级党组织领导下,由村民代表或村民酝酿提出候选人,进行资格审查,实行回避制度,然后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村民监督委员会,并保持机构健全,人员到位。

2、工作职责明确。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意见(见宝渭办发【】18号),由各镇乡村党组织和镇乡政府指导,进一步明确村民监督委员会的工作职责。

3、工作制度健全。在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领导下,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制定工作制度,使其符合实际,更加科学规范。

4、工作运转正常。村委会要为村民监督委员会提供办公场所和办公条件,保证其按照工作职责和制定的工作制度开展监督工作,做到不越权、不缺位,真正体现民主监督。

5、工作保障到位。村民监督委员会主任的经济待遇,参照《渭滨区村级干部待遇保障激励办法》享受非公选村村委会副主任基本补贴报酬标准,由区委基层办牵头制定,区民政局和各镇乡进行考核后发放,在区财政中列支;委员实行误工补贴的办法由各村具体确定,在村集体经济中列支。区纪委牵头进行督促检查;区民政局和各镇乡进行业务指导,未尽事宜由各镇乡党委、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研究解决,其他涉农部门积极配合。

六、否决条件

两年内,分别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授予渭滨区“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社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荣誉称号:

1、村(社区)组织的领导班子成员因违纪违法受到纪律处分或刑事追究的,村(居)民中的党员因违法受到刑事追究的;村(社区)组织受到上级党委、政府通报批评以上(含通报批评)组织处理的;村(社区)组织主要负责人在述职述廉或村民大会的测评中,未得到三分之二以上称职票的;村(社区)组织在上级党委政府组织的年度综合考评中,连续两年排名在后三位的;存在其它不符合条件的情况。

2、站所领导班子成员因违纪违法受到纪律处分或刑事追究的;站所受到上级党委、政府通报批评以上(含通报批评)组织处理的;站所主要负责人在述职述廉中未得到三分之二以上称职票的;站所在上级党委政府组织的年度综合考评中,连续两年排名后三位的;存在其它不符合条件的情况。

3、渭滨区“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社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荣誉称号实行动态管理。已授予荣誉称号的单位,凡发现不符合以上创建条件的,核实后取消其荣誉称号(附件三),两年内不得参与“两创建”活动的评选。

七、申报程序

1.村(社区)、站所自评。各参与创建活动的行政村、社区、站所按照“两创建”相关标准进行自评,并认真填写申报表(详见附件一、二),交乡镇街或主管部门党组织。

2、乡镇街和部门考评推荐。各乡镇(街)和相关部门对本辖区申报参评的行政村(社区)、站所分别进行考核,择优向区纪委推荐候选单位。

3、审定和公示。区“两创建一建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乡镇(街)和相关部门推荐的候选单位进行考核评定,广泛征求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和社会各界群众意见,并以一定方式向社会公示。公示结束后,提出评定名单,报领导小组审定。

4、命名表彰。区“两创建一建立”工作领导小组确定命名表彰名单,区委、区政府授牌和表彰奖励。

八、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各乡镇街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两创建一建立”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这项工作作为今后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全面开展工作,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和完善。

村社区民政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抗战开始之初,华北各地的国民党军队纷纷南撤,地方政府作鸟兽散。在晋东北地区,败退的国民党军队和日本侵略军经过的地方,粮物洗劫一空,五台县仅一天就被国民党军队拉走驮骡“达六、七千头”。那整天“爱国”,“为民”口号震天响的国民党地方政府及其大小“父母官”们,除五台、盂县二县县长外,均逃散一空[3]。会党蜂起,自古“兵匪一家”,在这里再次现身说法。尽管蒋介石当时也有“人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和“抗战建国”之号召,然而,事实却有“国军”所到之处,农民纷纷逃亡的现象,有的地方还甚于逃避日军。对这里的农民,蒋介石的号召显然并未奏效。

与国民党军队和官吏们逃离与掠夺晋察冀边区人民相反,中国共产党与八路军开入了晋察冀敌后,面对疯狂凶残的日本侵略军和遭受兵匪荼毒的几千万晋察冀边区人民,他们的口号是:“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保家卫国”,“誓与华北人民共存亡”;他们的行动是:痛击日军,肃清与改造土匪,统一抗日武装,严明纪律,宣传救亡,恢复地方秩序。中国共产党与八路军的言行,一举改变了广大农民长期形成的“兵匪一家”的传统认识。以致八路军所到之处,“瓢食壶浆,受到民众的热烈拥护和爱戴[4]”。广大农民“把民间的枪枝拿来,连人带枪一齐参加八路军[5]”,八路军也被农民称为自己的“子弟兵”。“阜平营”、“平山团”等部队的出现,就是八路军已扎根于敌后民众之中的佐证。

[2]《冀中军区的简略介绍》(1939年9月1日),《八路军军政杂志》第1卷第9期。

[3]《晋察冀边区是怎样创建起来》,(1939年3月11日),见魏宏运:《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总论编)第55—56页,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以下简称魏宏运:《总论编》)。

[4] 林朗、王韬:《在抗战中的冀中抗战堡垒》,《群众》第8卷第22期。

当然,必须正视的是,根据地农村社区的整体文化水平还比较低,农民大多数都还是文盲或半文盲,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也仅是个开始,且还带着浓重的战争时代的气息,村社民主政治建设之路还很长。但是,农民们那追求解放和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却表明了,他们已经开始摆脱专制制度的束缚。根据地农村社区的社会生活也因此而发生了巨大变化。身历其境的原国民党山西省党部委员、太平绥靖公署参事刘奠基曾感慨说:我追随国民党追求民权主义20余年,已陷入失望,万没有想到民主政治“在和敌人炮火斗争当中,竟会实行起来”,“会在今天敌后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实现[7]”。可以说,这种村社的初步民主政治建设及其启示,在晋察冀边区乃至中国农村社区的现代化建设史上也是个永远不应忘记的良好开端,是中国农民的创举和历史的奇迹。

[1] 杨尚昆:《论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1944年7月),见魏宏运主编:《总论编》,第119页。

[2] 徐大本:《冀中一年来的政权工作》(1941年5月),见魏宏运主编:《总论编》,第171页。

[4]《记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解放日报》1943年3月10日。

[5] 徐大本:《冀中一年来的政权工作》,见魏宏运:《总论编》,第166—167页。

[6] 徐大本:《冀中一年来的政权工作》,见魏宏运主编:《总论编》,第171页。

[7]《记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解放日报》1943年3月10日。

抗战相持阶段,日军困于共产党的敌后游击战的展开,不得不集中兵力巩固其占领区。于是,刚刚在敌后建立起来的农村抗日根据地及其敌后抗日游击战便遇到了空前的困难。弱小的共产党及其八路军如何坚持并赢得抗战胜利,唯一的出路便是充分而严密地将广大发动起来的农民群众组织起来,形成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使广大的敌后农村成为埋葬日本侵略者的战场。中共最早开辟的晋察冀根据地,也正是这样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模范的农村抗日战场。

共产党、八路军深入晋察冀边区之后,为了广泛地发动敌后游击战争,按照中共中央全面抗战的路线,提出了“全民总动员”、“实行全民武装”的口号[4],以各种形式,将边区广大农民群众组织起来。

首先,在深入敌后之初,建立战地动员委员会、抗日救国会、抗日自卫会等半政权性的组织,把分散的农民群众初步组织起来,并使之与八路军共同配合抗击日军,改造各种抗日军队、义勇队、游击队、联庄会及秘密会社,组成统一的抗日武装,恢复稳定农村秩序,建立新的农村地方政权,改变原来的混乱的局面。

其三,通过劳动互助把农民组织起来。边区农村最早的劳动互助是为帮助抗属与贫苦农民的,那时称“互助团”、“帮耕团”。1939年之后,天灾敌祸纷至沓来,边区陷入严重的困难中。在边区农村社区之内,大家共同面临的是“自救”、“共存”的问题,于是,农村一些民间传统的“换工”、“拨工”互助形式兴盛起来。1943年11月,毛泽东发出“组织起来”的口号,要求“一切男女老少的全劳动力半劳动力,只要是可能的,就要毫无例外地组织起来[6]”。此后,农村社区的农民生产互助合作运动有了全面发展,“变工队”、“拨工队”及各种“突击队”普遍组织起来,而在修渠、开荒、修滩、捕蝗、抗旱等生产活动中,劳动互助则向更高形式的劳动互助社发展。据灵丘县98个村庄统计,1944年组织起来的人数占劳动人口的58.1%[7],而灵寿县芝麻沟全村男劳力的94%、女劳力的90%以上已参加拨工互助,并建立了“四套合一”(拨工组、合作社、抗联、抗勤小组)的拨工队,形成了高级形式的劳动互助社[8]。组织农民的劳动互助,在农村社区掀起了积极生产的热潮,也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社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1] 吕正操:《冀中的抗战形势》(1940年3月4日),《解放》第110期。

[2]《冀中军区的简略介绍》(1939年9月1日),《八路军军政杂志》第1卷第9期。

[4]《记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解放日报》1943年3月10日。

[8]《一九四五年冀晋区生产会议总结报告》,见魏宏运:《总论编》,第614页。

边区村社军事化和农民的高度组织化,是适应战时特殊环境的产物,导致的却是农村社区内农民间相互关系的又一巨大变化。它彻底改变了农户传统的分散、无组织状态,使边区农民的抗战有了“全面化、全民化”的特点[8],使广大农民长期潜藏着的巨大能量得以最大限度地聚集并释放出来,有效地使用于对日军的抵抗,可谓晋察冀敌后抗战伟力之深厚根源在于农民之中。这种农村社区全面军事化与农民高度组织化的经验,对中国共产党抗战胜利后在广大新解放区充分地组织亿万农民和充分依靠组织起来的农民力量迅速打败国民党,也有重要影响。

[1] “耕三余一”,源出《礼记》:“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此处指边区农民一年生产能有4个月余粮。

[2] 《一九四五年冀晋区生产会议总结报告》,见魏宏运:《总论编》,第616—617页。

[3] 《一九四五年冀晋区生产会议总结报告》,见魏宏运:《总论编》,第616页。

[4] 《一九四五年冀晋区生产会议总结报告》,见魏宏运:《总论编》,第619页。

[5] 《记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解放日报》1943年3月10日。

[7]《一九四五年冀晋区生产会议总结报告》,见魏宏运:《总论编》,第616页。

[8] 吕正操:《冀中的抗战形势》(1940年3月4日),《解放》第110期。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多是交通及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并长期处于被日本侵略军分割、包围、封锁与军事扫荡的艰苦环境之中。日伪军先是“着重强盗式的掠夺、抢劫”,后则“变成惨无人性的、有计划、有步骤的‘三光政策’,所到之处,强占与破坏人民田地房屋,鸡犬不宁,草木俱毁……勒索、苛捐杂税层出不穷”。日伪过后,“不是家破人亡,就是遍地房塌室坍,废墟瓦砾[1]”。再加上频繁的水、旱、虫灾,边区农村社区生产力遭受了严重摧残,经济受到摧毁性破坏。于是,农村社区之内,一方面,原本不足的生产力资源,因敌人的破坏更加奇缺,许多农户无法再单独维持简单生产;另一方面,大量劳动力投入抗日军事斗争,抗日家属自然要由社区内共同来加以照顾与帮助。而村社之内,支前生产不说,就是站岗、放哨、运输、慰劳、侦察、坚壁清野、破坏交通、收割电线、袭击敌人,样样工作都非一家一户所能单独承担。因此,互助自救、互助共存便成了社区内农民共同的基本要求和中心任务。

首先,人民政府、共产党为互助自救、互助共存作出表率。政府的费用、税收,“取之合理、用之得当”;财政上,“尽量缩减开支,反对浪费”,充分照顾人民生活,使群众的“负担减至不可再减的程度”,并“以最少的支出发挥最大的效用[2]”;广大干部均“实行生活费制”,一个公务员每月所取一切生活费用“比不上一个工人的收入”,然而他们却“吃苦耐劳和不避艰难”,“背背包,跑山路,住地窑,深入敌区”,扎根民众[3],是为农民奋起互助自救、互助共存之榜样。

其三,以发展生产为社区“自救”与“共存”的基础。发展生产是边区解决军需民食的基本方针。前述边区劳动互助,不仅是组织农民的方式,也是发展生产的可行方法。除实行劳动互助外,边区政府还提出“敌来就打,敌退就耕”的口号[9]。农民抓住空隙,抢耕抢种,开展生产自救。不仅消灭了土地荒芜现象,保证不误农时,而且还新开了许多荒田、荒地、水渠、整修了许多滩地。在北岳区,1938年与1939年就形成了垦荒、修滩、开渠的热潮,仅平山、阜平等9县,就开荒25000余亩,1939年到1942年,北岳区29县开渠2272条,可浇地4181364亩,修滩146349亩[10]。11943年,边区政府提出生产发展“三大口号”:“一拨工,二订农户生产计划,三锄地三遍”,得到全区各方面的积极响应。社区内农户大都实现了“耕三余一”的目标,创造了艰苦战争环境下发展生产的一大“奇观”。发展生产的目的是收获。组织起来的民众,在武力掩护下“抢割、抢收、快打、快藏”[11],“首先是不让敌人夺去麦子粮食,再才是自己的分配问题[12]”。通过社区的军事化与组织化,村里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开渠、牧畜的全部工作都是党政军一齐动员”,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儿童,男女老幼一齐动手,各尽其能,都在“枪林弹雨封锁沟墙中”“用血汗争取”民族的生存[13]。

[3] 《记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解放日报》1943年3月10日。

其四,开展节约运动。为了保证军政所需和救灾度荒,节约运动在社区内得到了广泛的开展。政府与干部“节省开支,反对浪费”,“自动要求减低生活待遇”。农民们积极支前,但自己采树叶、集野菜、“节衣缩食,准备度荒”,如井陉的印吉子,“原全家每天吃粮二升,在荒旱的情况下,减少半升,多吃糠菜,缝补旧衣,节布一匹”。边区农民勤劳生产,同时又节衣缩食,从而保证了大部分家庭实现“耕三余一”计划[1]。

其五,进行生产互助自救运动的宣传教育。应该说,广大农民长期适应的传统个体生产方式及其所产生的“各人自扫门前雪”的个人意识,与互助合作的集体劳动是有矛盾的。因此,即使在那大家必须共同“自救”、“共存”的特定环境下,劳动互助也需要在遵循自愿互利的原则下,“特别加强群众的教育”。当年,共产党的教育办法是:“通过劳动公约,开会检讨,奖励表扬模范;利用谈话、群众力量、黑板报、壁报来批评落后”,“克服自私的思想”[2]。其中,对农民们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是英模学习运动,开展向那些具有忘我无私与自我牺牲精神的典型人物学习,使整个社区内农民形成你追我赶,比学赶帮,积极生产与工作的潮流,从而使边区基本保证了军需民食,“家家有饭吃,有衣穿”[3]。宣传教育还包括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内容,最主要的是集体化方向的宣传,认为今日之劳动互助,仅是“向集体经济过渡的”“初级形式”,将来要“从各方面都使”小农“经济合作化起来”,变成“集体经济”[4]。

农村社区内的上述互助自救与互助共存的艰苦努力,一方面削弱了封建半封建势力,社区内各阶层之间的财产关系尤其是土地关系发生了“悄悄的”变革,大多数贫苦农民的土地迅速而普遍地增加,土地与阶级结构都呈现“两头向中间挤”的现象[5],共产党在农村土地改变的目标大体已经实现;另一方面,根据地内“没有大多数人忍饥挨饿而少数坐享其福,大发其国难财”的现象,同时,“全体军民在共同的顽强斗争里,大家在贡献着每人所能贡献的力量”,军政民团结一致“同甘苦,共患难,都过着吃糠咽菜忍饥受冻的艰苦生活”[6]。这种全社区同甘共苦的艰苦生活与土地和阶级结构“两头向中间挤”的新变化,本质上都是农村社区战时平均主义经济生活形成的体现。正是这种社区战时平均主义的真正贯彻和持久的坚持,在特殊的战时环境中暂时抑制了农民在个体劳动中长期形成的自我发家与增殖私产的欲望,激发了农村社区“自救”、“共存”、“互助友爱的模范精神”[7],从而在经济上切实保证了敌后艰苦抗战的长期坚持并赢得最后胜利。

然而,在这种战时平均主义实施过程中,农村社区内同时也开始涌动着一种社会平均主义的“左”倾思潮。这种“左”倾思潮,是把战时平均主义当作未来社会追求的目标而要加以发展,其表现是:

(二)把劳动互助的集体化和供销合作社作为未来社会抑制社会不平均的组织形式。本来,当年解决抗干、抗属、孤寡老弱和难民困难,力争家家有饭吃、有衣穿而发展起来的集体劳动互助,是当时特殊而艰苦的战争环境下实施战时平均主义的产物,但社会平均主义则从追求社会平均的角度认识战时平均主义,要将战时平均主义移植于未来社会,把个体生产劳动简单地看作“封建”、“自私”与“落后”的东西加以批判,认定将来农民的唯一前途是走苏联模式的“集体化”道路,实行集体化劳动[14]。同时,再加上政府组织的供销合作社“垄断商业”,使“人人加入合作社,一切经过合作社”[15],抑制商业流通领域的“剥削”,认为两者结合,就可以克服农民中的分化与不平均,实现社会的平均。

对于上述社会平均主义的“左”倾思潮,有时也受到来自共产党的批评。但是,这种批评又总是在“批右”和“纠右”斗争中受到限制,很快被中断而停止。当时,农村工作中,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干部开展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报告中认为,贫农尤其是“赤贫”“最为革命”,他们主持农村政权与农会,行动“样样正确”,可以“指挥一切”,“必须不准人批评”[16]。干部们以此“来打通思想”[17],再加上当时党内干部中长期形成了“宁左勿右”的不成文定俗,“怕别人说自己右了……认为越‘左’立场就‘越稳’”,社会平均主义思想就始终没有得到过真正清理和批判,自然也就难以得到纠正。于是,农民们“怕冒尖”、“等着共产”的消极情绪也在社区内滋长[18]。这种社会平均主义的思潮与后来的农村土改和集体化运动中的平均主义错误本质上是相联的。

该文发表在《抗日战争研究》1997年第4期

[1] 《一九四五年冀晋区生产会议总结报告》,见魏宏运:《总论编》,第648页。

[2] 《一九四五年冀晋区生产会议总结报告》,见魏宏运:《总论编》,第645、620页。

[3] 《一九四五年冀晋区生产会议总结报告》,见魏宏运:《总论编》,第645、620页。

[9] 《五专区全面贯彻减租运动总结》(1944年6月),见魏宏运:《农业编》,第116页。

[10] 《冀中五年来财政工作总结》(1943年4月),见魏宏运:《总论编》,第697页。

[12] 《冀中五年来财政工作总结》(1943年4月),见魏宏运:《总论编》,第697页。

村社区民政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2006年,在区工委、区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我区民政工作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立足现实,开拓进取。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为民”为主线,以“为民解困”为要事,以“适应形势”为主题,以“求真务实”为要求,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以“自身建设”为手段,紧紧把握时展脉搏,在大局中定方位,抓住机遇,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赢得了民政工作的发展进步,为全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2006年民政工作回顾

(一)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走上正轨,实现了规范化管理。

1、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2006年全区城市低保工作要点;完成了全区低保证的更换和低保申请表、变更表、收入证明等系列审批表格的更新工作;建立了低保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认真贯彻落实了省民政厅实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责任制及责任追究的暂行规定(试行);完成全区低保户医疗救助的调查摸底工作,并落实了10户受救助户;配合市粮食局开展“情系困难职工——让更多的人吃上健康好油”的活动,使500户低保户得到了实惠;多次联合区财政局的工作人员走村入户,对低保申请户进行审批核查,截止9月份,共审批了77户申请户,清退了52户,变更了52户。

2、为严格执行当前低保工作中的各项政策,规范低保管理制度,,确保“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及低保资金专款专用,六月份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低保对象的收入情况及低保金使用情况专项检查工作。核查分为两个阶段即自查和复查,采用听反映、实地查的方法进行了一户不漏的清理核查。整个核查过程严格按照程序,确保“公平、公正、公开”,对因家庭生活水平提高不符合原有享受水平或不再符合享受低保条件的低保户进行了核减或清理,全区共核减了47户低保户,核减低保资金2533元;清退了41户低保户,停发低保资金5530元。截止9月份,我区共有低保户1085户1549人。常补对象1011户1388人,非常补对象74户161人,累计发放保障金158.6万元。

3、成立了南昌高新区社会救助领导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印发南昌高新区加强对流浪乞讨等人员救助管理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进一步明确责任,完善救助管理方法,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有效地防止流浪乞讨人员返流现象。

4、为了提高我区民政工作的科学化管理水平,按照“三提高”的要求,我区对辖区内各民政办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一对一”的业务技能培训。为此,我区还专门筹集资金为各镇(处)民政办配置了专用电脑和打印机。目前,全国民政事业统计信息管理系统和低保信息管理系统在我区得到应用,实现了“微机操作、规范管理、银行发放”的目标,我区城市低保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5、在市农经网、区局域网及《社发动态》上发表了题为《当前我区低保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的调查报告,并提供给区管委会主任和分管委领导参阅。发表新闻稿件4篇,其中题为《南昌高新区顺利开展2006年低保核查工作》先后被市民政网、区局域网、区刊《南昌高新区》及局刊《社发工作动态》四家转载。

(二)农村特困群众社会救助工作步入新阶段。

按照市民字[2006]233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特困群众社会救助工作的通知》精神,我区对今年的农村特困户救助工作进行了重要部署。各级民政干部经过调查摸底,严格按救助对象的确定程序,实施分档救助,分为每人每年300元、200元、150元、100元四个档次,全区1792户2953人得到社会救助,全年总救助金额57.19万元。同时督促各村做好证(卡)的使用和管理,监督各村社会救助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确保救助政策的兑现以及发放救助款物的公开、公平、公正。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发[2006]13号)和省民政厅、卫生厅、财政厅《关于印发(关于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赣民字[2006]146号)文件精神,我区结合实际,制定了《南昌高新区农村特困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实施办法》,将为我区特困群众和五保户提供医疗救助。

(三)救灾救济工作创造新格局。

安排好受灾地区的群众基本生活问题,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和社会的稳定。我区民政部门以“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指导思想,深入基层对困难群众摸底调查,准确掌握受灾的真实情况,采取多种方式统筹解决好春荒期间的灾民生活困难,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今年上半年我区下拨了15万元救济款用于春荒救济,依据“摸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工作原则,采取普遍调查和重点核查相结合的办法,将救济款全部发放到最需要救助的灾民手中。并且根据省民政厅、市民政局要求,救助凭证发放。

(四)双拥优抚安置工作获得新成绩。

1、对全区需负责安置的26名城镇退役士兵全部实行自谋职业,由区财政局按照我局提出的标准发放一次性自谋职业经济补助金,全面推进了以自谋职业为主渠道的退伍安置工作。

2、积极做好舆论宣传工作,教育和引导退役士兵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转变择业观念。我处加强了全区退役士兵在待安置期间的管理教育,并建立了退役士兵安置保障金专户,及时、足额地发放了一次性经济补助金共52.205万元,圆满地完成了2006年度退役士兵的安置工作。

3、为使我区伤残人员(含伤残人民警察、伤残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伤残民兵民工)换证工作顺利进行,按照市民政局的要求,我区对辖区内的伤残军人进行了重新核对核实,从5月份起开始启动《革命伤残军人证》换证工作。目前,全区共有12名伤残军人办理了等级套改审批手续,换发了新式证件。

(五)社会福利工作换得新面貌。

为落实省民政厅、市民政局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敬老院建设,努力提高集中供养水平的通知精神,我区加强了农村敬老院的建设和管理工作,逐步完善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加快农村敬老院建设步伐,提高五保户集中供养率。为做好我区五保供养工作我处做了以下工作:

1、我区五保户通过“农转非”纳入低保,提高五保户的供养标准,截至2006年10月份共为1044名五保对象办理“农转非”并纳入低保范围,全面提高了五保对象的供养水平,散居五保户达到1680元/人.年;

2、下拨6万元用于全区敬老院的维修;

3、督促昌东镇利用撤乡并镇后空置的办公用房的现有资源,用来建设敬老院,以提高集中供养率;

4、要求各镇(处)大力支持五保供养工作,划拨一些土地用以建设敬老院的生产基地来增加敬老院收入,提高供养五保户的生活水平。

5、加大敬老院管理力度,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要求昌东和麻丘两镇统一制作上墙。

(六)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

1、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精神,进一步落实和推动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六月份我区就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区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检查的通知》,并进行了部署。8月份,对昌东镇的三联、芦源、光明村,麻丘镇的麻丘、刘城、鲁溪村,艾溪湖管理处的北沥、广阳村等8个村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进行了检查。这次检查是在各镇(处)自查的基础上,通过听取镇(处)、村负责人的汇报,现场察看村务公开的内容和形式,询问各村村务公开工作情况,查阅有关档案资料等形式进行。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社发局检查组与各镇(处)的分管领导和干部进行了及时的反馈,各镇(处)针对检查结果已提出了初步的整改意见,以期进一步加强完善我区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同时,社发局对这次检查情况进行了通报。

2、随着我区湖西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建成区人口急剧增加,随之而来的社会事务管理方面的矛盾日显突出,为切实解决这些难题,区管委会经请示市有关部门同意,决定成立南昌高新区艾溪湖管理处万科社区居民委员会。为做好这项工作,管委会成立了由社发局牵头,包括财政、规建、公安等部门在内的筹建指导小组,艾溪湖管理处成立了以处党委书记为组长,处党政办、综合办、规建办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筹建工作领导小组。截止7月底,已完成了各住宅小区建筑面积、居住户数和人口的调查摸底工作;完成了申报材料的报批;派员到兄弟单位的精品社区参观学习,并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居委会各类规章制度;已向市政府申请了社区办公经费;在万科房地产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办公用房和社区服务设施用房已落实,目前,该项工作正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地开展。

3、顺利开展了南昌高新区第六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包括前期准备工作,如培训、资料收集等;以区管委会得名义出台了指导小组和实施办法,圆满完成了第六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

(七)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我们将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着“勤恳干事、热情服务”的态度,坚持“督促、协调、服务、指导”的工作方针,尽职尽责,认真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做好本职工作。

二、2007年民政工作思路

2007年,我区民政工作将更加努力地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时下正在开展的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认真按照全市民政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安排并结合自身实际,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力争在新的一年里实现民政常规工作稳步推进,重点工作有所突破,整体工作再上新台阶。我们的具体打算是:

(一)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把民政工作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中,开展社会建设和管理的课题研究,加快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二)加快推进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抓紧建立和完善灾民救助、城市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城乡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和法律援助等相关制度,结合全区实际,加大工作力度,认真抓好落实。

(三)创新优抚工作机制,扎实开展双拥工作。积极探索退役士兵安置新思路,全面推进以自谋职业为主渠道的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工作。

(四)进一步搞好社区建设,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万科居委会建设管理为契机,集中力量,打造全市精品示范社区。强化居委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居委会为居民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职能作用。

村社区民政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推进 “ 村改居 ” 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省、市委全会精神,按照 “ 政府推动、尊重民意、依法有序、因地制宜、风险可控 ” 的总体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 “ 村改居 ” 工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依法办事的原则。 “ 村改居 ” 工作中的每项决策都是重大的村务活动,涉及每个村民的切身利益,要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坚决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二)坚持让利于民的原则。 在确保原村集体资产权属不变的基础上,统筹处理好村民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关系,主动让利于民,确保 “ 村改居 ” 后原村民享有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三)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 “ 村改居 ” 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各村情况不尽相同,经研究我街道确定林庄、戴湾、 赵府 3 个村先行开展 “ 村改居 ” 工作。

三、“村改居”的工作程序

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对具备条件的村按下列步骤进行:

1 、街道办事处研究提出 “ 村改居 ” 申请;

2 、召开村党党总支委员会议和村 “ 两委 ” 会议,对 “ 村改居 ” 的方案进行讨论;

3 、召开村民会议表决通过 “ 村改居 ” 等相关工作方案。召开村民会议应当有本村18周岁以上村民的过半数或者本村2/3以上的户代表参加,村民会议所作决定应当经到会人员的半数以上通过。

4 、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的 “ 村改居 ” 工作方案,由街道办事处审核后向市政府正式提出撤村改居的请示;

5 、经市政府批准同意的 “ 村改居 ” 方案,由街道办事处组织实施。

四、时间安排与步骤

我街道 “ 村改居 ” 工作的时间安排是从 2017 年 6 月下旬开始,至 9 月中旬结束,具体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准备阶段( 2017 年6月20日前)

1、召开“村改居”工作动员大会 。按照市 “ 村改居 ” 工作总体安排,结合街道 “ 村改居 ” 工作计划,开好 “ 村改居 ” 工作动员大会,传达上级有关精神,部署安排 “ 村改居 ” 具体工作。

2、宣传引导。 加大对推进 “ 村改居 ” 工作的宣传力度,各村要设置专题宣传栏,重点宣传 “ 村改居 ” 工作的重要意义、有关法规政策,提高村民对 “ 村改居 ” 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化意识、增强信心,为顺利推进 “ 村改居 ” 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调查研究。 各村通过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动员会,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摸清实情,了解掌握民意,认真讨论研究 “ 村改居 ” 工作方案。重点对村集体资产处置、 “ 村改居 ” 后工作模式、资产运营等问题进行深入调研,为顺利推进 “ 村改居 ” 工作做好准备。

4、制定方案。 各村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上级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村(组)情,因村制宜,科学制定具体的推进 “ 村改居 ” 工作方案。

(二)实施阶段( 2017 年6月21日—9月10日)

1、开展清产核资

各村成立清产核资工作小组,在村民广泛监督参与下,委托有资质的机构对改制村的村(组)两级集体资产分类别、性质进行清理、核定和评估,清产核资的结果及时向村民公布。

2 、妥善处置集体资产

按照 “ 依据法律、尊重历史、公平合理、实事求是 ” 的原则,以村民的户籍、承包责任田、享受集体分配和履行村民义务等实际情况为基本依据,召开村民会议界定资产所有人资格并张榜公布。资产处置方式宜分则分,宜股则股,兼顾好村民的长远利益 和目前利益,确保 “ 村改居 ” 后的原村民享有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3 、建立社区建制与管理模式

一是实行一村改一社区。按照一村改一社区以及平稳过渡的原则,经市政府批复后, “ 村改居 ” 的村,撤销原村民委员会的建制,改设社区居民委员会。新社区冠名要充分尊重原住居民意见,具体名称经市民政局核准、市政府批复后,由街道办事处依法办理挂牌。二是按社区模式运行。新成立的社区居民委员会管辖地域原则上不变,原选举产生的村党组织、村委会和村民监督委员会成员可直接过渡为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居民监督委员会成员;村民小组长直接过渡为社区居民小组长,村民代表大会直接过渡为社区居民代表大会。三是强化社会公共服务。加大对 “ 村改居 ” 后的社区服务场所建设,方便居民办事,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社保体系建设,使 “ 村改居 ” 社区居民全面享受城市居民待遇,实现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城市化质量和水平。改制后的社区居委会办公经费、干部补贴与城市社区同步,改建的社区居委会届满后,与老社区同步统一换届。

(三)检查验收和总结阶段( 2017 年9月 11 日—9月15日)

1、做好 “ 村改居 ” 工作总结,对改制中的有关文件、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存档。

2、开展对 “ 村改居 ” 工作的自查自纠。对在 “ 村改居 ” 工作中的不规范问题要及时纠正,完善提高,确保依法有效的做好 “ 村 改居 ” 工作。

3、对各村推进 “ 村改居 ” 工作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街道成立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卞齐国任组长,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推进 “ 村改居 ” 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街道组织室,负责街道 “ 村改居 ” 各项工作的落实。街道派驻村工作组,各村也要及时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充分发挥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凝聚各方力量,积极引导村民广泛参与,确保 “ 村改居 ” 工作圆满完成。

村社区民政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克服要素制约,保持经济快速发展。20*年预计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亿元,是20*年的1.88倍,年均增长13.3%;地方财政收入1.56亿元,按同比口径计算,是20*年的2.23倍,年均增长26.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88亿元,是20*年的1.97倍,年均增长18.5%。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年的24.9:25.7:49.4调整为19.0:28.3:52.7。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拓展工业平台,培育壮大五个工业主导产业。实现工业园区跨乌引干渠向东拓展,园区实际开发面积从20*年的1.6平方公里拓展到20*年的7.43平方公里。工业总产值达到24.5亿元,年均增长21.2%。规模企业从22家发展到50家,实现产值超亿元企业5家。拥有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9家。累计完成技改项目338个,投资21.5亿元。城郊型生态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农业总产值达8.9亿元,是20*年的1.47倍,年均增长10.1%,形成了柑桔、畜禽、蔬菜、水产、竹木等特色产业。实施柑桔品质提升工程,出台加快发展柑桔产业系列政策,编制并实施了《*区鲟鱼产业发展规划》,被农业部授予“全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示范县”称号。拥有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3家、部级绿色有机食品6个、部级无公害农产品13个,“不老神”成为*市首个中国驰名商标,“邵永丰”商标入选全国首批“中华老字号”。第三产业稳步发展,实现增加值18.17亿元,年均增长14.5%。全面推进*专业市场城建设,建成装饰材料、灯具、钢材、石材、五金交电、机电设备等六个大型专业市场,年交易额达20多亿元,*农贸城跻身全国批发性农贸市场50强,启动*柑桔加工贸易城建设。成功举办首届浙江(*)建筑装饰材料博览会。“一片五带”的旅游建设步伐加快,创办农家乐并受到省内外各界的赞誉,旅游总收入达2.6亿元。以连锁店为代表的新型商业业态快速发展,沃尔玛、世纪联华、梅尔百货等一批大型超市落户城区。建筑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四年来建筑业产值达19.5亿元,房地产业投资额达15.4亿元。

开放型经济实现突破。面对全球市场和出口退税政策等变化,立足区位优势,主动应对,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取得明显实效。20*年合同利用外资1294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85万美元,是前四年利用外资总额的2倍之多。20*年出口总额达4013万美元,四年年均增长31.1%。出口主体不断壮大,获出口权企业从12家增长到70家,出口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达10家。出口商品数量不断扩大、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纺织服装、化工、塑料制品等已成为我区三大主要出口产品,巨恒化工制造有限公司成为我区首家在澳大利亚设立窗口的企业。

发展后劲逐年夯实。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抓手,建立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决策咨询协调服务、项目推进例会等行之有效的制度,开展“百日攻坚”活动,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开工率、投产率全面提升,深入推进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四年共引进各类项目共864个,协议投资总额达70.13亿元,已到位招商资金34.56亿元,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161个。累计完成重点建设项目163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61.*亿元,其中2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9.88亿元,是20*年的2.9倍,年均增长30.5%。举办融资信息会,为企业、园区搭建融资平台,依托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四年累计为220家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担保金额达2.7亿元,其中20*年担保额达1.4亿元。加强项目用地投资强度管理,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宅基地复垦工作,整理总面积9.66万亩,获取建设用地折抵指标9233亩,20*年共报批农转用土地3733亩,有效缓解土地要素短缺状况,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基础设施逐步配套,城乡面貌明显变化。

空间布局逐步优化。坚持规划先行,制定并实施了《*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积极开展区域、集镇、新农村规划编制工作,《*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区村庄布点规划》和《*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省、市政府审定。编制并实施了《*区“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纲要》、《*区五个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区“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等一批专项规划。启动航埠、*集镇改造,加快万田、石室等集镇建设步伐。

社区建设成效显著。市区管理职能进一步理顺,完成社区布局调整和社区居委会换届工作,积极改善社区办公条件,社区的组织不断健全,功能不断完善,作用不断扩大。积极开展社区创建活动,形成了坊门街、县学街、荷西苑等一批特色型社区。积极开展“五城联创”,投资1660万元实施社区“四化”工程,开展了“清洁家园”等一系列专项整治,凝聚各方力量,全力克难攻坚,完成3个“城中村”整体拆迁改造任务,并对28个城中(郊)村实施“改造家园”整治工作,社区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环境卫生等各项工作得到提升,先后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卫生城区”、“省级文明城区”、“创建示范文明城区工作先进区”等称号。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注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累计投入农村建设资金6.6亿元,完成省、市级小康示范村建设15个。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实施农民饮用水工程,解决和改善了7.44万群众饮水困难。加快下山异地脱贫步伐,共搬迁农户1728户6000余人。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已建成户用沼气池705只。投入1.99亿元改善农村道路,建成通村公路396.2公里,在全市率先实现乡村康庄工程的“双百”目标,完成石七线、浮大线、苦狮线等县乡道改建工程,逐步构建农村交通道路网,行政村公交车通车率达97.74%,形成区内半小时交通圈。开展农民素质和技能培训,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8.4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7万人。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成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点287个,新建村级办公场所201个,被评为“省级村民自治模范区”。投资1.08亿元,完成178座病险山塘水库除险加固、62.5公里清水河道整治、常山港航埠段防洪堤等建设,滨江水保项目被水利部评为全国示范工程。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持耕地占补平衡,深入开展土地市场秩序和农村违法占地建房清理整治,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和矿山秩序整顿工作。农家乐已成为我区乡村休闲旅游的“金名片”,涌现了七里乡黄土岭村、*镇张西村、九华乡寺坞村等一批农家乐特色村,全省农家乐工作现场会代表考察我区,成功举办第三届华东旅交会首届*乡村欢乐节,七里香溪被评为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七里乡黄土岭村被评为首届“浙江省魅力新农村”。圆满完成市开发区元立建设项目、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市区段取直、九龙输变电、塔底水利枢纽、衢常铁路、黄衢南高速公路、衢化路拓宽、民航大道等48个省、市重点工程的征地、拆迁工作。

(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群众实惠明显增多。

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在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的同时,不断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677元,是20*年的1.47倍,年均增长10.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4541元,是20*年的1.56倍,年均增长11.7%。千方百计做好就业工作,率先建立社区、村级就业联络员制度,在全省首创“社区就业超市”,实现再就业690人,四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5041个。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稳步增长,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抗风险支付能力达123个月,居全省前列。深化城乡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了分层分类和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覆盖面达88.5%。健全集中供养长效管理机制,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达87.9%和93%,城乡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被征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当年实现“即征即保”,历年实现“应保尽保”。巩固深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83.73%,累计报销3.59万人次、1116万元。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募集善款450多万元,解决6500多户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建立农村食品安全“三网”,在全市率先实现乡镇连锁超市全覆盖,83%的村建立了放心店。农村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率先在全省实现互联网村村通,提前完成农民信箱工程的各项任务,行政村有线电视联网率达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2%,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圆满完成。

生态建设明显加强。深入实施“生态建区”战略,开展“811”环境污染整治,完成6家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整治,依法关停了一批污染企业,整治竹料腌塘1423个。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强化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投资10.39亿元,实施生态重点项目69个,创建省市级生态乡镇6个、省市级绿色社区8个、省市区级绿色学校28所,*桔区被命名为全省首个“桔海森林公园”,我区被评为“浙江省高标准平原绿化县(区)”。对应市区环卫、园林绿化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成立区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管理所,完成垂直绿化16公里,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稳步推进。落实生态补偿机制,争取了省政府支持,我区被增补为钱塘江源头专项资金补助区。抓好生态公益林、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七里乡被命名为省级林业观光园区,启动了*—七里、花园—石室两条生态景观带建设,生态建设全面推进,争创了部级生态示范区。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推进市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城乡教育布局趋向合理,全区中小学总数从66所调整为46所。实施“万校标准化”、农村教育“五项工程”建设,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极大地改善了农村教学条件。远程教育进一步发展,*电大工作站升格为省电大分校。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抓“创强”,通过了省级教育强区的验收。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广泛开展科普活动,连续组织参加市工业科企洽谈会,签订科企合作项目76项,履约率达85%以上。大力推进特色文化创建活动,建立*区文化馆、图书馆,培育了沟溪乡余东村等一批特色文化村,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坊门街社区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社区。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体育事业发展迅速,在全省26个欠发达地区中率先实现省级体育强区创建目标。城乡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新建和改建区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等一批医疗卫生场所,全面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建立和完善了公共卫生体系。扎实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我区被评为省“十五”期间计划生育示范县,花园街道被评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街道。人民武装工作不断加强,人武部新营院圆满竣工,荣获“全省拥政爱民模范单位”、“全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四)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全面完成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非公有制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有序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适应发展需要推进了乡镇(街)区划调整。完成养老保险、基本医疗和农村信用社等改革。深化机关、乡镇(街)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实施新一轮乡镇(街)财政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实施相关配套政策,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入,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完成二轮土地延包完善工作和二轮山林承包工作。推进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累计引进各类人才871人。卫生、教育、住房等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适应发展需要,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健全土地出让、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城市管理、应急体系建设等制度。不断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改革,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开通*区公文交换系统,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审计监督,四年共节约1008万元政府性资金。坚持推进“三服务”活动,成立区行政服务中心,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建立产业和重点项目领导联系制度,出台一系列促进工业发展和富民创业政策,开通重点投资项目“绿色通道”,建成13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加大对影响投资环境和损害群众利益案件的查处力度,有效地改善了经济发展环境。

民主法制不断加强。开展政府机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稳步推进政府法制建设,全面完成“四五”普法并启动“五五”普法,完善基层依法行政载体建设。健全应急防范机制,提高政府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和“”等组织,开展社区矫正,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平安*”建设取得新成效。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改进和完善行政监督,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积极为民排忧解难,妥善解决了原“土碗社”等一批历史遗留问题。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加强监督与管理,维护了社会政治稳定,群众满意度在全省名列前茅,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维护国家安全先进单位。与此同时,统计、档案、工会、外事、侨台、民宗等工作继续加强,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事业都有了新的发展。

20*年向全区人民所承诺的十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基本完成。(1)投入培训经费287万元,组织农民培训2.2万人次,实现转移就业9100余人。(2)投资2195万元,扩建、新建下山脱贫新村11个,搬迁348户1215人。(3)投资1590万元,完成新建、改扩建校舍面积2.2万平方米。完成*中学、航埠初中、沟溪初中等5所学校标准操场建设。(4)投资2349.8万元,新建供水管道25.7公里,改善了2.53万农民的饮水困难。(5)投资2200万元,建成无公害柑桔基地15万亩、无公害蔬菜标准化基地3000亩。(6)投资3320万元,完成40个整治村、8个示范村建设;完成双港垃圾中转站和267个村级垃圾收集点建设,7个垃圾中转站投入运行。(7)占地22.68亩,建筑面积9500平方米,投资2500万元的区人民医院新大楼已开工建设。花园卫生院医疗综合楼建设因衢化路拓宽工程建设需要、控制性规划调整未确定等因素顺延至今年实施。(8)提前一年实现乡镇连锁超市全覆盖,行政村“放心店”覆盖面已达83.3%。(9)完成东门、北门、大南门“城中村”农户拆迁任务,北门新村安置房已建成并交付拆迁户,铁路南村安置房主体工程已完工,徐家坞安置地已交付农户建房;投资1800多万元,完成28个城中(郊)村环境整治。(10)投资1.3亿元,完成航埠、*集镇改造和石室西安古街建设的年度任务。

各位代表,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区人大、政协有力监督支持,各级各部门各方面积极努力,全区人民团结拼搏、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群众、企业家和创业者,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为*建设发展作出贡献的部、省、市属单位的各级领导、干部职工和驻衢城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四年,我们深切体会到,要实现发展目标,必须把又好又快作为发展的主基调。坚持量质并举的方针,重视总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把特色竞争作为跨越式发展的主策略。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壮大主导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扬区位优势之特、固传统优势之基、兴生态优势之长,增强区域经济的特色竞争力。必须把投资有效增长作为转变增长方式的主方向。立足区情,努力做到以有效项目投入为载体,推进投资结构转变;以产业优化升级为目标,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变;以实施品牌战略为抓手,推进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把工贸联动作为商贸兴区的主抓手。通过建立与商贸相配套的产业,实行以贸带工、以工促贸、工贸联动,深化“商贸兴区”战略。必须把关注民生作为构建和谐城乡的主要求。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完善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加快完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见到更多实效、得到更多实惠。

回顾四年,我们还必须看到,*仍处在负重前进的发展阶段,还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经济总量偏小,运行质量不高,主导产业带动力不够强,经济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平衡,村级集体经济普遍较为薄弱,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还未形成;财政增收形势严峻,刚性支出不断增大,收支平衡压力还比较突出;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加大,部分城乡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还相当艰巨;提高服务效能的任务需要不断加强,少数机关工作人员的宗旨意识和工作作风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对此,我们务必保持清醒头脑,齐心协力,下大决心,化大力气,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区深入实施“十一五”规划,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五年。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和争先意识,迎接新挑战,谋划新举措,实现经济发展的新跨越和社会文明的新进步。

根据区第六次党代会精神,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市委“两大目标、三大战略”,加快“五大*”建设,扎实推进工业立区、商贸兴区、生态建区,深化改革开放,转变增长方式,统筹协调发展,构建和谐城乡,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综合实力更快增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节能降耗的基础上,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5%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GDP增速;三次产业结构比达到15:30:55。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明显增强,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6%。

——城乡发展更具活力。中心城区首位度进一步提高,建城区规模继续扩大,城区功能不断强化,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镇化水平达到53%以上。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80%以上的行政村完成整治任务,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社会事业更趋和谐。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创新体系、人才支撑体系、卫生医疗体系和全民健身体系,争创省级文化先进区和浙江省示范文明城区,力争在浙西地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政府职能继续转变,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人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和谐*建设取得新进步。

——生态建设更加优美。巩固部级生态示范区的创建成果并向更高目标迈进,城市绿化率保持在38%以上,森林覆盖率保持在7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按现价)比2005年下降30%。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循环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民生活更为宽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社会保障救助体系更加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更为完善,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根据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转变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壮大综合实力。

1、构建产业体系。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柱。按照“优农、强工、兴商”的总体思路,着力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体系,并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一要做强特色制造业。坚持“强化投入,集约发展,优化结构,壮大产业”的工业发展总体思路,努力以工业的先行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到2011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以上,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00家以上,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0家以上。做强主导产业,加快做大机械电子、医药化工、服装纺织、竹木家具和农产品加工五个主导产业,到2011年,力争五个主导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培育新兴产业,鼓励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更新改造和培育品牌,加速形成市场竞争新优势,今后五年,企业技改投入每年不少于8亿元。拓展发展平台,坚持科学规划、滚动开发、注重配套、完善功能,依托巨化产业优势,引进关联度大、集聚性高、带动力强的骨干企业以及相配套的协作型企业,延伸产业链,到2011年,力争工业园区和功能区的销售总收入达30亿元以上,实现税收1.35亿元以上。二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民增收,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把生态高效农业作为我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方向,做优柑桔业、做强畜禽业、做大蔬菜业、提升水产业、拓展竹木业。到2011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9.25亿元,全区五个特色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90%以上,培育部级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15个,原产地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力。鼓励兴办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到2011年30%以上的农户加入专业合作社,60%以上的农产品通过专业合作社销售。三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按照“培育大市场、搞活大流通”的思路,整合资源,激活要素,到201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35亿元以上。全力推进专业市场建设,努力把*专业市场城打造成四省边际商贸物流中心的重要载体,市场交易额达到100亿元以上。争取启动建设百家塘商贸中心,加快*柑桔加工贸易城建设,完善与市场相配套的产业链,实现办一方市场、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改造提升商贸等传统服务业,扶持发展社区服务、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到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0亿元以上,力争创中国名牌或中国驰名商标2个,创省名牌或省著名商标3个。加快以农家乐乡村休闲游为中心的“一片五带”旅游业开发,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融入长三角文化旅游大市场,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

2、夯实发展后劲。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坚持有保有压,引导各类资金投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投向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项目。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和机制建设,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主动对接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强化项目谋划和项目对接,加大项目建设力度,促进投资有效增长,不断夯实发展后劲。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进产业和资源招商,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拓展利用外资领域,争取招商引资新突破。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出口贸易,积极发展加工贸易、服务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到2011年,力争累计利用外资2000万美元;出口贸易额达8000万美元,年均增长15%。

3、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把节约资源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严格企业准入制度,认真做好项目和开发区、园区环境评估,坚决制止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企业进入园区。鼓励企业资源综合利用,发展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企业,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努力。强化节约意识,积极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

(二)致力城乡协调,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统筹发展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举措,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要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1、加强新社区建设。按照构建“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新型社区的要求,深入开展“五城联创”,全面落实社区长效保洁机制。加大农村社区建设力度,积极开展“村”改“居”试点工作。完善社区组织,美化社区环境,拓展社区服务,繁荣社区文化,到2011年,力争90%以上的社区干部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90%以上的社区建有社区网上求助和服务系统,90%以上的社区为平安社区,推进“便民、乐民、安民、富民”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2、提升集镇建设品位。坚持经营理念,以超前的规划,特色的建设,加快集镇开发建设步伐,全面提升集镇品位。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强化对经济强镇和重点集镇的培育与扶持,力争通过五年努力,使航埠镇成为初具规模的经济强镇、*镇成为最宜人居的生态新镇、石室乡成为富有魅力的旅游名乡。要加快发展高速公路“互通口”经济,把黄衢南高速、杭新景高速等在我区的“互通口”作为吸纳要素、培育产业的重要平台。其他乡立足自身实际,发挥特色优势,走各具特色的集镇发展之路,促进乡镇之间的协调发展。

3、加快新农村建设。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发展契机,继续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完善和加强支农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深化农民素质工程和技能培训工程,增强农民的转移就业能力。深入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农民饮用水、农村沼气、农村联网公路等工程,推动城市公交、供水排污、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等网络向农村延伸,着力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五年内实现市区到中心集镇的县道达到二级及以上标准,乡道达到三级及以上标准。进一步完善农村民主决策、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等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的民利。深入开展“特色村”创建,广泛开展“双百结对、共建文明”、“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等活动,到2011年,力争建成市级以上文明村40个。

(三)关注民生民计,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发展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

1、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广开就业门路,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动力统筹就业,确保每年城镇新增就业1200人,帮助35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减少“零就业”家庭。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分层分类救助工作,完善以灾害紧急救援、社会救济和社会慈善事业为重点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健全覆盖城乡、惠及外来人员的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到2011年,城镇就业人口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提高到8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0%以上。

2、全面发展社会事业。继续加大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投入,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巩固省级教育强区创建成果,不断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提升城乡教育水平,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加大科技推广应用力度,到2011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构建以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目标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繁荣文化事业,打造“两子”文化品牌,争创省级文化先进区。巩固省级体育强区创建成果,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提升对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的水平。

3、切实促进社会和谐。健全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严厉打击各类违法和犯罪行为,促进社会安定有序。进一步加强责任制的落实,完善利益表达、权益保障、矛盾调处等机制,妥善处理和解决好各类社会矛盾。推进社会管理体系创新,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企业等建设,形成对社会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继续深化“平安*”创建工作,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动工作重心下移,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完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体系和工作机制,健全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长效机制,努力争创全省最具安全感城区之一。

(四)加强自身建设,激发区域发展活力。加快发展,造福人民,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提高行政效能。

1、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政府。深入贯彻《公务员法》,促进行政执法人员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行政问责和督查督办等制度,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区政协的民主监督,虚心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坚持区政府组成人员联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制度,进一步做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支持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工作,同心同德谋事业、和衷共济图发展。

2、恪尽职守建设责任政府。政府工作人员要时刻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牢记富民强区的责任,扎扎实实干好本职工作。要善于谋发展,在挑战中寻求机遇,在困难中寻求办法。要勇于担责任,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职、干实事、求实效,上为组织分忧,下为百姓解难。要乐于奉献,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要进一步完善公务员考核激励机制,促进政府工作人员立足岗位、服务人民、忠于职守、奉献事业,做到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

3、与时俱进建设服务政府。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更好地理顺政府与企业、市场、社会的关系,更多地运用经济的、法律的手段改善政府管理,使政府职能真正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继续抓好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不断创新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的工作方式,简化审批程序,强化行政效能,提高办事效率,更好地服务于园区、企业和项目。开展“机关比服务、乡镇(街)比发展、百姓比致富”活动,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壮大各类经济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