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社会建设的理解

对社会建设的理解

对社会建设的理解

对社会建设的理解范文第1篇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解决社会建设与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力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一步增强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建议》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全面推进首都的社会建设与管理工作。

近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的指示精神,结合北京市的工作实际,先后召开了五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和谐社区建设座谈会和社会建设大会,制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意见》、《北京市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纲要》等一批重要文件,积极探索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一是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奋斗目标。二是确立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基本思路,提出了大民政的工作理念和无零就业家庭、无城镇危房户、无重大重复上访户、无社会救助盲点、无拖欠工资问题的“五无”工作目标。围绕解决民生问题,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三是健全了领导体制。抓住奥运机遇,深化市、区两级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经中央批准,成立了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组建了市委社会工委和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并在各区县逐步设立了相应机构,形成了市委市政府统筹社会建设与管理的领导体制。四是完善社会建设的工作制度,在社会公共服务、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建设、选聘大学毕业生到社区和农村任职、福利养老金制度、社保卡、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志愿服务工作及社会领域党建工作等方面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实施了以“九养”政策为代表的一系列惠民政策,初步形成了推进社会建设的政策体系框架。五是健全了社会建设的运行机制。在街道、乡镇建立了社会工作党委,形成了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四级社会建设工作网络。在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基础上,建立了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网络,形成了市委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社会工委具体协调的社会领域党建工作机制。六是加强了社会建设的基层基础工作。北京市目前共有社区2600多个,社会组织近3万个,全市1249座商务楼宇中有6万多家法人单位、83万多从业人员,社会服务管理工作难度很大。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探索了以“一分、三定、两目标”为主要内容的社区规范化建设模式,以“枢纽型”社会组织为龙头的社会组织管理模式,以专业化、职业化为目标的社会工作队伍建设模式,志愿服务常态化管理工作模式以及“五站合一”的商务楼宇党建等工作模式。七是积极探索建立社会力量动员新机制,在构建社会矛盾化解体系、社会面防控、重点人群管理等方面形成了具有首都特色的工作经验。

总的看,北京市的社会建设与管理工作在探索创新中不断完善,并且发挥了作用,特别是在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首都社会建设的各项工作总体上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的任务还十分艰巨。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社会建设管理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增强抓好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是要充分认识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性。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的开放性、流动性大大增强,新经济、社会组织快速发展,流动人口及境外来华人员日益增多,对社会建设与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呈现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趋势,对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切实加大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的力度,才能从源头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不断巩固党领导和执政的思想基础、工作基础、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二是要充分认识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的紧迫性。一方面,我国国情国力和国际地位的变化对首都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以更高标准做好首都的各项工作,提高首都建设管理的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比如,流动人口增长过快,有的地方出现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比例严重倒挂的现象;部分地区人户分离情况严重,等等。应当说,我们在社会建设与管理中还有很多薄弱环节,特别是社会服务管理主体单一、责任不清、层次不明等问题还比较突出;社区发育不够完善,社会组织还未能担当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一些制约社会建设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性束缚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些成功的工作经验和做法在落实中还有不平衡的现象,等等。我们必须切实增强紧迫感,切实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作为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下大力气统筹推进,努力取得社会建设的新突破。

三是要切实增强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的能力。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涉及改革、发展、稳定的方方面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是各级党委政府领导水平、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新的形势下,面对大量复杂的社会问题,实现科学发展,只有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从源头上防范和减少影响和谐稳定的因素;只有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公共服务,才能不断夯实维护稳定的群众基础,凝聚强大的社会动力;只有把社会建设与管理这项工作抓好了,我们才能把广大群众组织起来,真正实现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承担起稳定这个第一责任。

按照建首善、创一流的工作标准,加快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

贯彻落实《建议》中关于加快社会建设与管理的要求,关键在于创新。重点是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创新、各类社会群体服务管理创新、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创新、互联网等新媒体管理创新、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创新。通过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切实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

第一,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是社会的安全网,是经济的调节器,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北京市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正在实现从家庭保障、单位保障向社会保障的历史性跨越。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的要求,加快建立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央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北京作为首都,各方面条件比较好,应当在这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十二五”期间,应当紧紧围绕着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个任务,抓住重点、加强整合、提高水平,使绝大多数基层群众能够更好地享受到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当前,要着力解决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整合与衔接,特别是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方面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立起普惠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

第二,着力创新社会服务管理的体制机制。当前,北京市的社会服务管理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少地方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空白点,特别是随着流动人口急剧增加,人户分离、党员与党组织关系分离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管理与服务不相适应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管理服务的体制机制、方式方法还亟待改革创新。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不断总结推广基层创造的先进经验,有针对性地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社区服务管理、“两新”组织服务管理、民族宗教工作服务管理、外籍来京人员服务管理以及刑释解教人员帮教服务管理等,不断满足各类社会群体的服务需求,努力扩大社会服务管理的覆盖面。要在郊区全面推广村庄社区化管理的经验,实现城乡统筹的社区化管理模式。二是要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服务和管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形成互相衔接、有机结合的政策体系。三是要着力扩大社会领域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积极创新社会领域党建工作方式,力争今明两年实现社区党建、社会组织党建、新经济组织党建、商务楼宇党建工作的全覆盖,努力以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全覆盖带动社会服务管理全覆盖,以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创新推动社会服务管理创新。

第三,要把化解社会矛盾作为当前推动社会建设与管理的重要任务。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必须积极应对、妥善处理好社会矛盾。一是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要坚持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正确处理好社会矛盾打牢物质基础。要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坚持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部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使各项决策符合客观实际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二是注重维护群众权益。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三是注重做好群众工作。要按照十七届五中全会的要求,高度重视群众工作,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落实好群众工作的各项制度,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工作,特别是坚持好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健全工作责任制,及时了解群众心声和实际需求,热情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四是积极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多元调解工作体系。建立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和社会力量调解相互衔接的工作模式,形成“大调解”格局。总结推广牛街民族和谐创建、原崇文区“制”、西城区“调解进所”、北京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家协会调解商事纠纷和知识产权纠纷等先进经验,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矛盾排查和信息预警机制。认真做好基层基础工作,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第四,要进一步创新社会服务管理的方式方法。在认真总结发展“群防群治”、北京奥运会社会动员经验的基础上,注重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和改进社会服务管理,积极应对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对社会稳定和社会管理带来的巨大挑战。一方面,高度重视网络阵地建设,加强引导和规范,健全管理法规,完善监控体系,把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统筹管理起来,使新媒体成为弘扬正气、传播文明、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有效途径与载体;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和发挥新技术的优越性,推进社会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构建覆盖全市的社会管理信息网络,在流动人口管理、社会保障、社会动员创新等方面,进一步强化信息化手段的运用,特别是要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扩大网格化管理的范围,推动网格化管理由事件、物件管理向宽领域、动态管理升级,努力实现社会管理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整体效能。

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领导

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是新形势下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建议》以及中央关于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的一系列重要精神,切实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工作。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责任。要把社会建设与管理工作纳入“十二五”规划之中,统筹谋划、全面推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建设管理新格局。各级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要把任务分解,责任落实到具体人,确保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不留空白。同时,把社会服务与管理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体系,与绩效评定、选拔使用挂钩。

二要加强统筹协调,增强工作合力。社会建设与管理涉及的单位、部门很多,加强这项工作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建立起任务明确、责任到位、协调有效、运转顺畅的工作机制,集成政策、集中资金、集聚资源、集合力量,共同推进社会建设与管理。党委、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都要按照责任分工,加强工作统筹、加强组织协调、加强督促检查。同时要加大对推进社会管理工作的考核力度,确保社会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三要结合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多为群众办好事实事。要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改善民生,让广大群众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落脚点,不断扩大和完善公共服务。通过继续落实“五无”目标、特别是要在老年、儿童、残疾人等群体的福利制度方面实现城乡一体化,着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社会公益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纵深发展和全覆盖,让广大人民群众从社会建设中得到实惠。

对社会建设的理解范文第2篇

关键词:和谐社会 思想建设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一)当今中国社会历史条件赋予和谐社会构建特殊的质的规定性。这种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主要表现为: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人民民主;意识形态领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共产党是长期执政的执政党,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是以党的领导为核心而设置的。这些基本条件,决定了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的方向只能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党领导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真不开党的领导。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的责任和作用。因此,在组成社会的各要素中,党是科学地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引导社会向和谐方向发展的领导力量。如果脱离了党的领导,社会就不可能和谐,即使出现短暂的和谐也不可能持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与历史责任与使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执政是党的领导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必然体现。它要求中国共产党要充分发挥执政党的功能,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大力建设和谐社会,通过提高自身的能力,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二、提高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必须把党的思想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一)只有把党的思想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进一步增强当的思想理论指导,提高党引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能力。通过党的思想建设,不断提高党的理论水平,促进全党掌握新动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时,在党的思想建设中,用先进的思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引导社会真正走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与和谐进步。

(二)只有把党的思想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党思想认识的一致,巩固和发展党的团结,形成党内和谐,提高党正确认识与化解现实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思想一致、思想和谐是党内和谐、社会和谐的前提。解决思想一致、思想和谐的问题,只能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在党的思想建设中,不断增强党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内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以党内和谐促进政党关系、党群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更好地化解社会矛盾,整合社会利益,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

(三)只有把党的思想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使党更好地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与依法执政,提高党科学民主决策和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加强党员的思想建设,就能坚持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武装全党,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形成科学的执政理论。制定正确的执政路线;就能在加强对社会建设重大问题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实行民主决策,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

(四)只有把党的思想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大力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锻炼和思想道德修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党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党风问题实质上是思想问题,是党的世界观在行动中的体现。没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坚强的党性原则,就不会有好的党风。而党风与廉政、利益关系是密切相联的。只有树立优良的党风,才能大力推进反腐倡廉,调节和理顺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处理社会公平问题,进而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党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和提高的。只有着重于党的思想建设,才能解决、实现上述问题与目的。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党的思想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国际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党的思想建设经受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并不断发展,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在这种背景下,西方世界利用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对我国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包围,利用互联网等新型媒体,与我们抢占思想文化阵地,并通过各种基金会、非政府组织、外交学术交流等手段对我们进行渗透。它们首先攻击的对象是马克思主义,同时极力传播“普世价值观”,并利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的挫折,利用“人权”、民族、宗教等问题,制造反华言论。这极大地冲击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侵蚀着我们的党员和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造成了党内某些人信念动摇与思想混乱。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处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使党的思想建设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矛盾的性质决定了其在社会领域大量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在改革日益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环境和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状况,在思想领域表现出错综复杂。能否解决思想领域错综复杂的矛盾,直接关系到是否真正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否增强党的向心力与民族凝聚力,这给党的思想建设提出了挑战。

2 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社会阶层结构的巨大变迁,使党的队伍不断扩大、构成发生新的变化。大量新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加入党的队伍,巩固、扩大了党的阶级基础与社会基础,然而使党内思想成分复杂化。党员的流动性、从事职业的复杂性,增加了组织和管理的难度,也使党的思想建设任务更加艰巨。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社会转型的深入,使我国原有的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的调整与分化,出现了日益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不同的利益要求不仅会在群众中产生,也会在党内表现出来。如何既实行利益激励制度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保持全党按照党的奋斗目标、按照国家和人民的最高利益来行动,维护、加强党的团结和高度统一,防止和克服党内腐败现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实条件下加强党的思想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

4 思想文化的繁荣与活跃,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使各种思想意识激烈碰撞,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逐步多元化。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背离的甚至颓废腐朽的思想乘机而人,封建迷信和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沉渣泛起,对党的思想意识产生了严重影响。面对思想文化的激烈斗争,一些党员干部忽视政治理论学习,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是非不分,以致在日益复杂的斗争中迷失方向。更有一部分党员、干部价值观念发生严重扭曲,忘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党的思想建没必须解决的问题。

四、立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贯穿到党的思想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只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自觉抵制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渗透,使党科学把握自身建设的规律,深刻认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努力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

(二)在党的思想建设上努力体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党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政水平和能力,始终保持先进性。因此,党的思想建设必须紧密联系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要紧密结合增强党执政能力的实际,不断提高思想理论建设的水平。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中心,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大胆探索,开拓创新,真正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境界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不断加强党的思想素质教育,确保党的先进性,使每个党员不仅在组织上入党而且真正做到在思想上入党,忠实反映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对社会建设的理解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社会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新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探索农村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技术性、科学性及其在我国广大农村的适应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现状表现为:社会认可度较低;社会对其专业性、技术性、科学性及适应性的理解存在偏差;缺乏政策及机构支持;公众对其支持力度较低。解决和预防新农村建设中社会工作问题的干预措施有:充分发挥社区工作方法在农村社区组织建设中的作用;发挥小组工作方法在解决农村中观问题中的作用;把个案工作方法介人农村微观问题的解决。

一、问题的提出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时至今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伟大工程已经进行了5年,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但是,尚未完全达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

梳理文献发现,新农村建设中要解决和预防的问题可以分为“硬件”和“软件”两大类。硬件方面提及较多的主要集中在政策落实不到位、大建政绩工程、重复建设等方面;而软件方面提及较多的主要集中在社区文化建设、空巢老人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等方面。“硬件”层面的问题多属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政策性问题,其解决要更多地依赖政策层面,需要党和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加以解决;而“软件”层面的问题更多的则是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这些问题虽不完全因新农村建设而起,却是新农村建设中要解决的问题,与政策性问题相比,应属微观层面的问题,因此,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具体的社会工作加以解决。对此,将专业社会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的工程中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介人,必将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建构预防问题再生的相关机制,从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然而,与社会工作在城市已经得到迅速发展不同,目前我国的农村社会工作还处在探索起步阶段,面临一系列的困境,对于如何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如何有效开展农村社会工作的研究还较为稀少。因此,加大对农村社会工作的研究,促进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使农村社会工作尽早介人农村问题的解决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将对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来研究农村社会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二、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现状分析

目前,不同学者对农村社会工作的内涵有多种不同的界定,比较而言,笔者比较认同吴燕玲等对农村社会工作的界定一一农村社会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者和实际社会工作者(政府或准政府社会工作者)合作,以村庄为基础,持守社会公正、社会关怀和真诚信任的伦理情怀,以重建政府与农民信任关系和农民的自信心、自尊和权利意识为根本宗旨,通过社区工作、小组工作和个案工作等方法开展各种活动,实现农村的和谐发展。笔者认为这一表述较为全面和专业性地对农村社会工作的涵义进行了界定。

目前,我国的农村社会工作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因此,虽然我国农村现存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亟需农村社会工作的介人,但是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现状并不乐观。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工作面临以下几种现状和困境:

(一)农村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可度较低

农村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可度较低是社会工作专业领域内存在的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我国取得了迅速发展,从1987年首届中国社会工作研讨会至今,先后成立了民政部社会工作研究中心(1987年)、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1991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1994年,截止2006年8月拥有成员I88个)等相关机构;从1988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开设社会工作专业至今,先后有中山大学、上海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西南大学等200多所大学分别设立了社会工作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专业素质和技能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此外,2006年7月20日,由国家人事部与民政部颁发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首次将社会工作纳人了专业技术人才范畴,标志着我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正式建立;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将社会工作纳人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议程中来,并号召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在实质上改变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其发展更多的是停留在专业化的层面,而在职业化层面进展缓慢。在这种背景下,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分支的农村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可度势必不高。

(二)社会对其专业性、技术性、科学性和适应性理解存在偏差

农村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分支,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技术性、科学性及适应性,这是其必将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作为的原因之一。然而,社会对其专业性、技术性、科学性及适应性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农村社会工作是泛而不精,对农村社会问题的解决缺乏针对性。其实,追根朔源这是由对社会工作的误解延展而来,是对农村社会工作的推论性误解。农村社会工作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技术性和科学性,而且对农村社会问题的解决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中山大学的张和清等人在云南某村寨开展的试验,已经证明了农村社会工作在农村发展中将大有用武之地。并且,退一步说,即使农村社会工作是宽泛的,难道农村社会问题就是单一的了吗?或许正是因为两者都是宽泛的,才恰好匹配,可以从全局和整体层面上来综合性地解决问题,避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片面J性“疗法”,从而可以更有效、更根本地去解决问题。所以说,对农村社会工作专业性、技术性、科学性和适应性的误解是没有根据和不科学的,这一误解也会阻碍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以严谨理性的态度,审慎地去理解农村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技术性、科学性及适应性,并大胆尝试使专业农村社会工作介入农村问题的解决,使其为农村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服务。

(三)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缺乏政策支持

虽然农村社会工作在解决农村社会问题中有其优势,但是也迫切需要政策支持,这是由农村社会工作的专业特性和其从业人员就业岗位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农村社会工作注重通过资源的整合来实现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共同治理的格局,梳理西方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史发现,当时美国的农村社会工作者要么是在政府担任相关职务,要么是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才得以把专业知识高效地在农村付诸实践。此外,农村社会工作者的岗位设置也需要政策的支持,虽然,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把“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写入了党的重要文件,但是,相关的配套政策却迟迟未出。这就导致了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而社会工作岗位的设置却增长缓慢的困境,使得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走在了职业化的前面,农村社会工作也不例外,目前,农村社会工作几乎是政府部门代行的,大多数从业人员不具备专业社会工作背景。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是农村社会工作面临的一大现状,也是其发展中面临的一大困境。

(四)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缺乏相关机构的支持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问题的解决还处于政府主导的阶段,虽然政府也在逐渐放宽政策,允许部分机构介入农村的发展建设中,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一些机构虽已介人我国的农村社会工作,但其大多局限于农村扶贫或基础设施建设层面,尚处于物质层面的扶贫阶段,对农村其它问题的介人较少,然而,农村社会工作的空间绝不仅限于此,从长远来看,其重点甚至并不在于此。因此,与国外机构参与农村社会工作相比,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较缺乏相关机构的支持及向纵深发展。所以,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和尽早出台相关政策,一方面呼吁相关机构参与农村社会工作;另一方面,支持和鼓励农村社会工作向纵深发展,发挥自身优势,在政府领导和机构支持下全方位地介人农村社会问题的解决,逐步形成政府、机构、村委会三位一体的问题解决模式。

(五)公众对农村社会工作的支持力度较低

公众对农村社会工作支持力度较低是其面临的又一现状和困境,也是阻碍其发展的原因之一。公众支持力度不高,既有意识层面的原因,也有实践层面的原因。从意识层面来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广大农民习惯了政府的管理,对专业农村社会工作者没有了解或了解很少,这就使其对农村社工有较强的陌生感和疑惑心理,从而导致其不太容易接受农村社会工作。从实践层面来看,目前农村社会工作的开展尚处在物质扶贫阶段,这与政府部门的工作有很大的重叠之处,加之农村社会工作缺乏相关政策支持,因此在力度上不会太大,这就会形成农村社会工作既与政府部门的工作重叠又不如政府部门的现状,在此情况下,公众很容易对专业农村社会工作者产生不信任感。这两种因素共同导致了公众对农村社会工作支持力度较低的现状。

我国农村社会工作所面临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阻碍其发展的困境,其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层面的也有微观层面的;既有专业外部的也有专业自身的原因。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农村社会工作无用武之地的借口,其较强的专业性、技术性、科学性和适应性决定了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必将大有作为,只要在发展中解决阻碍其发展的困境,农村社会工作将会为农村社会问题的解决做出贡献,专业农村社会工作者也有可能成为解决农村社会问题的中坚力量。

三、农村社会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能否得以妥善解决是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败的关键,因此,我们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更为重要的是,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预防问题再生的相关机制,预防产生新的问题。问题的解决和预防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内会有不同的解决办法,现结合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部分问题来探讨农村社会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一)社区工作方法能在农村社区组织建设中发挥“软实力”作用

社区工作作为专业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方法之一,主要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工作对象或服务对象,通过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介入,旨在确定社区的问题与需求,发掘社区资源,动员和组织社区居民实现自助、互助和社区自治,化解社区矛盾和社区冲突,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从而促进社区服务质量、福利水平的提高和整个社会的进步。社区工作目标的核心内容是满足社区需要。其具体目标有:(1)促进居民参与解决自己的问题,改善生活素质;(2)改善社区关系,改变权利分配;(3)提升居民的社会意识;(4)发挥居民的潜能;(5)培养互相关怀及社区照顾的美德;(6)加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7)善用社区资源,满足社区需要。

由此看来,社区工作方法在解决农村社会问题中将会发挥一定作用,特别是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和空巢老人问题等方面,而这些问题又是新农村建设中较为突出的问题。留守儿童中存在的问题若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矫正,很可能会转变为青少年犯罪问题;空巢老人问题的解决将关系到老人的晚年生活问题,特别是精神生活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农村社会工作可以充分发挥其特长,通过整合农村社区资源、完善和加强农村组织建设来解决。对此可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加强制度性组织建设,如建立和完善基层团组织,对留守儿童进行积极引导,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等,从而保证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二是加强非制度性组织建设,专业农村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不同村子的情况,发掘其优势资源及优秀居民,并培养其为带头人,积极建立各种非制度性组织,如建立老年文娱队、农民养殖协会等。农村社会工作的这一作用,已被张和清等人在云南省东北部一个名为绿寨的少数民族山寨开展的试验中证明,自2001年开始,他们以重建村民的社区认同感和文化自觉为目的,注重草根组织的培育和社区文化的保护,先后建立了社区文化保护中心、成立了农村文艺队、建立了老年人协会等村民自治组织。他们的试验长达7年之久,建立了一系列非制度性组织,极大地改善了绿寨居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单靠政府力量难以实现的目标。由此可以看出,非制度性组织建设既可以发挥居民潜能,又使得村民有机会参与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有助于提升农村居民的社会意识,从而促进问题的解决。此外,区别于制度性组织,农村非制度性组织有很多自身的优点,如便于组织、开展活动灵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等,同时,作为制度性组织的补充,非制度性组织可以把更多的居民联合起来,为解决问题共同努力。

(二)小组工作方法可从中观层面介入新农村建设

小组工作方法是社会工作三大专业工作方法之一,社会工作实践将小组既当作过程也当作手段,它通过小组成员的支持,改善他们的态度、人际关系和他们应付实际生存环境的能力。小组工作方法主要有三大功能:一是有助于个人学习群体经验;二是有助于建立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和谐的人际关系;三是可以极大地丰富组员的社会资本,这对整个社会的整合和健康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小组工作方法是介于社区工作方法和个案工作方法之间的中观层面上的社会工作方法,它以小组的形式来帮助案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小组是由案主和社会工作者组成的关系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案主和社会工作者之间会有互动,但更多的是案主与案主之间的互动。小组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问题的不同组成不同的小组,这正是小组工作的优点之一,它具有很强的可变性、灵活性,从而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组员的需要。如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过程中,根据留守儿童面临的不同情况,社会工作者可以倡导成立教化小组、兴趣小组、社会化小组等不同类型的小组来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较之运用社区工作方法有更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而较之个案工作方法其效率要高得多。此外,小组工作方法在新农村建设中还可以发挥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帮助农村居民尽快适应现代化的生活方式。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及农村城镇化的开展,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必然会朝着标准社区的生活方式发展,习惯了农村生活方式的农村居民,面对这些变化很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这也可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之一,针对这一问题,农村社会工作者就可以成立意识提升小组,帮助他们尽快转变原有的一些意识,使他们尽早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在这方面,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和云南大学社会工作系师生联合开办的“平寨妇女识字班”做了有意义的尝试。

(三)个案工作方法可通过面对面方式从微观层面介入新农村建设

所谓个案工作是指专业社会工作者遵循基本的价值理念、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感受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与服务,以帮助其减低压力、解决问题、挖掘生命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福利水平。个案工作的优点是以一对一的方式开展工作,可以在更深程度上了解案主的情况,从而为帮助案主解决问题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对社会建设的理解范文第4篇

一、上海市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上成功的实践、创新的机制、典型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全新视野

通过对上海市6个区的18个社区、街道、居委会等实地参观考察、交流研讨,我们看到,上海市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础上,以改善民生作为构建和谐的起点,注重社会建设的格局构建,整合资源,以“三中心一服务”(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服务机构改革实行“一门式”服务)为网络,对社会形态转型下社区建设、管理服务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把加强社会建设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以民生为本促进和谐,使亲民、便民、利民、为民、惠民、富民成为各级干部的观念,有效地推进了政府职能转变,推进了各项工作的创新。

1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建立是在社会结构、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探索。

2 面对经济社会的不平衡发展、社会建设和管理的诸多新课题,建立好和发挥好社区服务群众的第一平台作用、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作用是各级党委的重要任务。

3 城市管理网格化以条块结合、条块为主为原则,大力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达到城市网格化管理的深化、细化、全覆盖,建立发现及时、处置快速、解决有效、监督有力的工作模式。网格化管理是城市管理的一大创新举措,实践证明它对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及时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切实有效的。

4 社会组织是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要载体和不可或缺的力量,重视培育、引导、规范社会社团,积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社团服务和满足群众各种需求的作用,是构建和谐社区的有效形式。

5 加强党建工作,建立社区党员服务中心,注重对党员分层次教育、开展活动,以“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社会”为宗旨,做到“有人办事、有钱办成事,有权办事”。以党组织的领导、团结、带领作用构建区域党建工作的格局,推动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同步发展。

6 抓住社会建设的支撑点,做好社会建设的财政投入支撑、资源职能配套服务支撑、信息运用和管理支撑、队伍社团的支撑,整合政府职能部门资源优化配置,实行“一门式”服务,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全方位的服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7 加大政府对公共服务、公共文化、公益事业投入的力度,上海市社区的文化、体育、就业培训等均由政府出资投入,以此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8 提高干部管理社会的能力,采用多种形式培养社会管理人才、社会工作者队伍。

二、上海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谐发展的实践经验,对兵团加强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区具有很大的启示

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正在变化,我们正面临着“单位人”管理向“社会人”管理的转变,各级政府的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管理体制由纵向垂直的体制内各级政府管理向横向网络社会化管理转变,工作的范围由为特殊、少数人群的服务向满足全体人群的基本需求转变,由原来的重视经济管理的工作理念向社会管理与经济管理并重的理念转变。为此,要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社会民间团体、机构、群众团体的积极作用,城市社区的基础作用,构建兵团党委领导、各职能部门负责、社会各方协同、职工群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2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把改善民生作为构建和谐兵团的起点,以解决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切入点,加强兵团社会事业建设,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增强兵团的凝聚力、吸引力、战斗力,为兵团和谐社会建设奠定社会基础。

3 积极探索社区在兵团城市管理、团场城镇建设中的作用,形成符合新疆区情,适合兵团体制要求的社会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工作运行机制,是我们各级党委、领导干部的紧迫任务。

4 建立兵团社会建设和管理工作的体系,对兵团特殊社会组织下社会建设的工作职责进行定位,对社会管理组织的格局进行明确,对功能予以整合优化,对兵团社会建设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同时纳入对各级党委的考核范围,倡导兵团领导干部树立“在服务中实现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的社会管理工作理念,重视提高领导干部的社会管理能力。

三、对兵团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积极促进兵团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和建议

1 坚持服务群众,倾力改善民生。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是构建和谐的根本,更是衡量各级党委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各级干部要运用好中央对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西部地区、贫困地区的各种支持政策,采取措施破解民生难题。

解民就业之困。把企业、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团场的就业援助和就业目标进行分解考核,特别是兵团的就业培训要由职工适应机构要求转向按职工需求设置培训专业、资质,为群众就业提供政策、资金、场地等方面支持。

解民生活之忧。实行社会保障、救助、福利、优抚、安置特困人群多渠道帮困。对兵团贫困团场,特别是民族单位,兵团体制下的集体所有制人口建立农村居民低保制度,运用好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系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社会救济制度,提高集体所有制单位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的生活补贴待遇。

解民心灵之闷。积极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对兵团文化团体发展予以扶持,不把社会公益文化事业推向市场。特别是文化中心、文化宫、文工团、歌舞团、广播电视机构要按事业单位管理,实行预算拨款,充实队伍,积极开展文艺团队的人才培训培养。

解民环境之怨。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大力推进兵团文明生态小康连队的创建。以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硬化、信息化为重点改善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开展平安单位创建工作,为职工群众创造和谐稳定的生存环境。

解民办事之难。解决兵团职能部门多口要求、资源整合配置不够、协作协同不够的问题,倡导在社区一口受理、归口派遣,以群众的方便、满意为标准,为群众提供好服务。

2 加强兵团社会建设和管理。把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列入同等重要地位纳入考核,列入兵团各级政策研究部门的工作内容,积极建立与兵团小康社会发展目标、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相结合,与惠及职工群众、共享改革成果相结合,与兵团特殊体制、使命、执政要求相结合的社会建设与管理的评价体系。建立兵团社会建设与管理的格局、网络,明确任务,促进兵团社会和谐发展。

社会管理理念:应倡导在服务中实现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的理念。

社会管理网络:建立党委、政府调控机制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给功能互联,政府管理力量和调节力量互动的网络。

社会管理格局:党委领导,职能部门负责,社会协同,职工群众参与。

社会管理职能:把社会人管理作为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服务社会人,又管理社会人;把社会事业发展作为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使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同步协调。

社会建设与管理的任务:完善社会建设的政策,维护兵团社会公平正义;坚持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吸纳社团、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统筹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把各级党委、政府的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机结合,政府的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有机结合。

3 以社区为载体,把构建兵团和谐社会的任务落实到基层。兵团社区建设是适应团场城镇化建设的需要,适应团场流动人口剧增的需要,适应兵团人口老龄化、离退休人口聚集团部的需要,更是对兵团团场行政职能的一种补充,是社会管理的一种有效载体,是服务群众的第一平台,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道防线。

明确社区建设目标,把兵团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共同体。

注重发挥社区的作用。在兵团特殊体制下整合各方资源,实行优化配置,治理重复建设、各自为政,形成以社区为载体为民服务的平台。

建立有关社区建设的制度。建立社区帮困扶贫制度、群众诉求表达制度、群众权益保障制度、社区矛盾调处制度、党员联系群众的长效制度、涉及民生的决策听证制度、社会公共捐赠长效制度、社区建设财政扶持制度。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兵团的社区建设可分为三类,一是农牧团场结合小城镇建设,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建好社区三个服务中心(事务受理中心、医疗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应加强连队医务室、文化站、图书室建设;二是石河子市、阿拉尔市、图木舒克市、五家渠市、天北新区、大营房区等可借鉴上海社区管理经验,独立建设和管理“三个中心”,以增强城市功能,发挥政府的职能;三是散居在地方城市的兵团单位应以属地管理为原则参与社区建设,同时随着社会发展提高五大保险的统筹标准,完善社区服务功能。

对社会建设的理解范文第5篇

今年以来,我县司法行政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切实加强县域司法行政工作的意见》等省市县各级文件精神,突出管理职能,优化服务职能,提升保障职能,积极发挥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保障职能作用,团结带领广大司法行政干部职工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拓创新,抓点带面,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效。现将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深刻认识加强县域司法行政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司法行政各项工作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职能不断拓展和强化,地位和影响力日益提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形势下,司法局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凸显出来,工作任务也愈加繁重。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局紧紧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把如何做大做强县域司法行政工作摆在首要位置,积极作为、科学务实,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积极构建新型司法行政工作体系,不断开创司法行政工作科学发展新局面。一是实现司法行政机关职权配置科学合理。强化司法行政综合执法、管理、服务、保障职能;使司法所的组织结构、干部队伍、业务能力、所务管理逐步达到规范化要求,形成权责一致、上下协调、执行有力、运转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二是建立健全各项制度。通过进一步建章立制,保证司法行政工作各个方面、各个岗位、各个环节制度机制配套完备,各项业务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标准明确、流程明晰,使基层各项职能有序整合、各种资源有效利用。三是突出重心,打造亮点。进一步突出工作亮点,打造__司法行政工作品牌。将今年确定为“大调解机制建设提升年”和“社区矫正规范年”,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争创一流的工作激情,在司法行政各项工作全面发展的同时,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科学规范的体制机制,为司法行政事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和动力。

二、强化措施,全面落实做大做强县域司法行政工作的各项任务

(一)突出管理职能,建立社会化的特殊人群管控机制,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

全面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工作。健全完善从接收到解除矫正各个环节的制度,规范执法标准、执法程序、执法行为,开展了“社区矫正规范年”活动。召开全县社区矫正工作会议和各镇(办)社区矫正人员移交大会,按照“衔接好 监管好 引导好”的工作思路,以“见人见档”为标准完成矫正人员交接。配齐配强了专兼职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对社区矫正队伍进行专业培训,加强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和帮贫扶困工作。不断探索创新监管形式,丰富监管手段和教育内容,提高矫正科技含量,确保矫正质量和效果。截止目前,我县684名社区矫正人员,其中缓刑人员__名,假释人员91名,暂予监外执行人员10名已全面完成接收,对全县矫正人员,我们严格监管,建立了完整的个人档案,实现了管理到位,跟踪教育矫正到位的目标。并完成非监禁刑判前社会调查83起。

加大安置帮教工作力度。大力推进“教育改造与安置帮教一体化”工程,关口前移,完善服刑在教人员信息资料库,对安帮对象建立无缝衔接管控机制,落实对“三无”人员等重点帮教对象的必接必送和有效安置措施。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刑释解教人员就业服务、困难救助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制定曙光基地建设规划和标准,建立健全现有曙光基地的接收、管教各项制度和措施,力争建成集管、教、助于一体的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帮助他们安全顺利地融入社会。目前,全县共有“两劳”回归人员762人,其中刑满释放678人,解除劳教__人,所有帮教对象都签定了《帮教安置工作责任状》和《帮教安置协议书》,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二)优化服务职能,建立多层次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打造法律援助民心工程。注重宣传,努力扩大法律援助的社会影响力,深入开展“法律援助服务为民创先争优”活动,树立法律援助良好形象,争创群众满意口碑。4月,大众日报社与山东省司法厅“法律援助在基层”活动在我县开启,以此为契机,我们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法律援助在基层”宣传活动,并在__镇等镇举办了法律援助专项宣传和现场接案活动,将法律援助送到基层,送到农村,印制专门服务手册、联系卡一万份,分发到各镇法律援助工作站和村法律援助联络员手中,并组织工作人员对发放情况进行监督考核,确保宣传工作到位。深入开展了“法律援助应援尽援”民生工程,不断降低援助门槛,扩大覆盖面,将法律援助工作作为做好民生工作硬抓手,努力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密切了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 肉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今年以来,共办理援助案件数量__件,接收法律咨询电话800余人次,接待群众来访咨询350余人次,避免纠纷70余起,挽回经济损失900余万元,使更多困难群众获得了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

加强对法律工作者的指导和管理。加强法律工作者队伍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能力。围绕全县经济发展,不断优化法律服务资源,大力拓展业务领域,依托政府法律顾问团,开展专项服务活动,为重点企业、重大工程建设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务;健全律师参与涉法工作长效机制,协助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依法化解案件和;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服务形式和载体,积极组织开展公益服务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今年以来,法律服务工作者共解答法律咨询__余人次,诉讼案件680件,非诉讼案件__件,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纠纷150余起,挽回经济损失6000余万元,。

深化完善法律顾问全覆盖工程。严格按照上级部门关于实施法律顾问全覆盖工程和加强创新社会管理的工作要求,深入实施“法网”工程建设。建章立制,加强管理,完善了“一村一顾问”制度、法律顾问与调解中心联动联调联防机制和重大情况报告等制度。充分发挥法律顾问的普法宣传员、人民调解员、党委政府决策参谋员、矛盾纠纷信息预警员的作用,鼓励法律顾问积极参与普法依法治理和人民调解工作,参与社会民生和文化建设,不断推进“法网”工程向纵深发展,为化解基层矛盾纠纷,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和谐平安邹平作出积极贡献。截止目前,全县__个行政村法律顾问覆盖率为100%,各企业法律顾问覆盖率为87%,行政事业单位法律顾问覆盖率为92%。今年以来,各级法律顾问共解答法律咨询2935余人次,诉讼案件1841件,非诉讼案件1276件,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纠纷__起,挽回经济损失7000余万元,充分发挥了法律顾问为群众维权,为政府维稳的职能作用。

做大做强公证业务。全面加强公证公信力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深入开展“零错证、零投诉、零上访”活动,细化流程,确保办案质量。广泛宣传公证工作,印发公证宣传手册、宣传画等材料3000余份,整合内部资源,将公证宣传融入到司法行政工作的方方面面(比如公证法律援助、公证普法宣传等),进一步扩大公证工作的影响力。积极开拓适应我县发展特点的新特优公证业务,在稳步发展民事公证业务的基础上,提升金融、经济类公证比重,提高各类金融风险防范能力.截至目前,共办理各类公证850余件,业务收费达45万余元,同比均增长20%以上。

(三)提升保障职能,营造公平正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扎实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组织领导和运行机制。强化组织、协调、指导和检查,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健全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强专兼职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普法为民,把法制宣传教育与推动科学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紧密结合起来,深入开展“法律六进”和“法治六创”活动,突出抓好对重点对象的宣传教育。创新法治文化载体,创建了普法网站,并运用手机短信、腾讯微博等新兴媒介普法,在县主要街道的大型普法依法治理宣传走廊也正式亮相,不断培育全体公民法治信仰。今年以来,共悬挂过街横幅600余条,张贴宣传标语1200余条,解答法律咨询2千余人次,印发宣传材料2万余份,并编印《三进三服务法律法规实务读本》6000余册。

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全面推进大调解机制建设工作。根据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要求,以《人民调解法》的颁布实施为契机,实施“人网”工程建设,开展“大调解机制建设提升年”活动。加强县、镇(办)两级调处中心规范化建设,强化基层人民调解组织队伍建设,健全了矛盾纠纷排查预警等工作机制,广泛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活动,牢牢把握调解工作的主动权,坚持做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控制、早调处。同时按照“统一受理、归口管理,分级处理,限期办结”的工作流程,逐步形成了“服务中心受理,多个窗口服务,多条渠道运转,多种形式调处”的工作格局。在全县司法行政暨大调解机制建设推进年工作会议上,对20__年以来涌现出来的全县优秀调解组织和调解员进行了表彰奖励。加强管理,健全完善了专兼职人民调解员评聘制度,一季度一评,一年一聘,时刻保持调解队伍活力,新聘任专职人民调解员2名,解除聘用4人。截至目前,全县共排查调处矛盾纠纷__起,2520起已调处完毕,避免3起。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机关工作效能,不断开创全县司法行政工作新局面

一是着力提高司法所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基于新进的各镇(办)司法行政工作人员主要是从其他工作岗位调入的,对整个司法所业务工作并不熟悉,体制理顺以来,我们多次对各镇(办)司法所工作人员采取专项业务培训、以会代训等方式进行集中培训,先后从山东司法警官学院聘请专家教授,从济南市司法局聘请全省优秀人民调解员对司法所工作人员进行授课,着力提高司法所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截止目前,共开展各类培训达30余次。

二是扎实开展各项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开展好司法行政工作的思想保障,结合开展“创先争优”和“机关效能建设年”活动,认真组织开展“忠诚、为民、公正、廉洁”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着力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宗旨意识,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司法行政机关的新变化、新气象。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扎实组织开展了党风廉政建设、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等专项教育培训工作,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合格、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司法行政队伍,切实做到公正廉洁执法,文明高效执业,无私奉献,服务基层,真心为民。

三、司法行政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当前,经济体制不断变革,社会矛盾纠纷不断增多,矛盾纠纷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突发性特征日趋明显,这给司法行政机关化解社会矛盾,加强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压上了重担子;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犯罪劳教数量持续上升,构成日趋复杂,社区服刑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不断增多,给司法行政机关特殊人员管理工作增加了巨大压力;人民群众法律意识、权利意识、公民意识明显增强,对社会法制化管理期望值更高,给司法行政机关深化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给司法行政机关做好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等工作提出了新任务。

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我们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能力素质等方面还有许多不适应、不到位的地方,特别是局机关和各司法所人员不足及各司法所规范化 建设不充分等问题进一步凸显。

四、继往开来,全面开创司法行政工作新局面

__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关键之年,是“六五”普法的第三年,也是我县社区矫正工作和人民调解工作的攻坚之年,做好__年工作意义重大。__年__司法行政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统领,全力服务富裕安康文明幸福新邹平建设,强化“三个中心”,突出三个重点: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强化__县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突出大调解机制建设重点;加强特殊人群管理,建立加强__县社区矫正中心,突出社区矫正工作和安帮工作重点;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建立强化__县法律为民服务中心,强化法律服务职能。落实四项保障:加强“法网”工程建设,全面推进法律顾问全覆盖工程,保障基层法律诉求合理表达;加强“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全面推进法治邹平建设步伐,保障法治社会建设再掀新高潮;加强司法所规划化建设,保障基层基础建设开创新局面;加强司法行政干警队伍管理,开展公正廉洁执法,保障队伍建设实现新跨越。

(一)继续深入推进大调解机制建设,建立广覆盖的大调解机制建设推进机制,营造公平正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深入推进人网工程建设。一是加强网络建设。深入实施《人民调解法》,大力推进县、镇两级调处中心规范化建设,继续加强基层人民调解组织队伍建设,将县级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建设和镇调解组织建设作为推进全县大调解机制建设工作的重点,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和工作机制。二是建立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体系。推动矛盾纠纷多发行业、领域新型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加快在土地征用拆迁、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矛盾纠纷易发多发领域建立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三是深入推进“三调联动”“多调对接”。加强与公检法和、卫生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多元化纠纷化解体系,形成科学化防范、常态化排查、法治化调解、信息化运作的能动调解机制。四是强化中心职能,充分发挥基层调委会作用。强化县域矛盾纠纷接待受理、分流指派化解、督办指导和疑难复杂矛盾纠纷直接调处。强化县级调解中心辐射、管理功能,并履行好对镇调解中心、行业调解组织的业务指导,切实提高化解矛盾纠纷的效能。充分发挥基层调解委员会的作用,做到进村入户,积极履职,对可能引发纠纷的情况要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对发生的矛盾纠纷案件要做到敢于处理,勇于担当,充分发挥镇调委会的作用;认真做好矛盾纠纷案件档案管理工作,对于口头调解的要有接待记录和谈话记录,对于形成调解协议的要形成卷宗。五是着力做好社会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工作。扎实落实矛盾纠纷排查分析报告制度,认真研究把握矛盾纠纷发生发展的特点规律,坚持调防结合、归类化解,促进调解工作规范化、精细化、高效化。

(二)突出管理,建立社会化的特殊人群管控机制,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

进一步贯彻落实《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全面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工作。一是成立社区矫正监管中心。充分发挥社区矫正工作小组办公室职能,认真履行牵头部门职责,规范社区矫正工作,在全县成立社区矫正监管中心,对全县社区矫正人员实施统一管理,统一备案,加强社区矫正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二是健全工作机制。健全完善从接收到解除矫正各个环节的制度,规范执法标准、执法程序、执法行为,进一步配齐配强专兼职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对社区矫正队伍进行专业培训,加强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帮贫扶困、思想道德和法治教育工作。三是创新思路,提高矫正效果。不断探索创新监管形式,丰富监管手段和教育内容,提高矫正科技含量,确保矫正质量和效果。完善社区矫正人员危险性评估体系,实现信息化管理,启动社区矫正人员手机定位监管试点工作,尽快在全县范围内完成手机定位监管,使社区矫正人员重新犯罪率控制在1%以下,实现社区矫正特殊人群管控零托管。建立健全经费全额保障和动态增长机制。严格执行非监禁刑判前社会调查制度和禁止令有关规定。

加大安置帮教工作力度。大力推进“教育改造与安置帮教一体化”工程,关口前移,完善服刑在教人员信息资料库,对安帮对象建立无缝衔接管控机制,落实对“三无”人员等重点帮教对象的必接必送和有效安置措施。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刑释解教人员就业服务、困难救助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制定曙光基地建设规划和标准,建立集管、教、助于一体的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帮助他们安全顺利地融入社会。使刑释解教人员衔接率达到95%,已衔接人员的帮教率、安置率分别达到100%、95%,重新违法犯罪率控制在2%以下。

(三)优化服务,建立多层次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整合司法行政资源,优化职能配置,加强系统内的优化组合,实现调解、公证、法律援助、法律服务等有机联动,凝心聚力,成立邹平县法律为民服务中心,实现各项服务职能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依托中心平台,切实做好各项法律服务工作,切实提高司法行政综合服务职能和意识,提高中心影响力,更好的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是打造法律援助民心工程。注重宣传,努力扩大法律援助的社会影响力,让群众知晓法律援助制度和如何保障自身合法权益,树立法律援助良好形象,争创群众满意口碑。集中工会、妇联、残联等7个部门,16个镇(办)法律援助工作站和村(居)法律援助联络员的优势资源,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注重案件质量,确保法律援助案件办理的规范化。二是加强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围绕全县经济发展,不断优化法律服务资源,大力拓展业务领域,依托政府法律顾问团,开展专项服务活动,为重点企业、重大工程建设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务。健全律师参与涉法工作长效机制,协助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依法化解案件和。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服务形式和载体,积极组织开展公益服务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三是做大做强公证业务。积极开拓适应我县发展特点的新特优公证业务,在稳步发展民事公证业务的基础上,提升金融、经济类公证比重,提高各类金融风险防范能力。全面加强公证公信力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深入开展“零错证、零投诉、零上访”活动,细化流程,确保办案质量。

(四)强化保障,筑牢基础,提高机关工作效能,不断开创全县司法行政工作新局面

深入实施“法网”工程建设。鼓励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积极参与经济开发建设,参与社会民生和文化建设,创新载体,推进法律顾问全覆盖工程向纵深发展。充分发挥法律顾问的普法宣传员、人民调解员、党委政府决策参谋员、矛盾纠纷信息预警员的作用,鼓励律师积极参与普法依法治理和人民调解工作,为化解基层矛盾纠纷,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作出积极贡献。深化律师参与涉法和基层矛盾纠纷调解工作。

扎实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组织领导和运行机制。强化组织、协调、指导和检查,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健全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强专兼职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普法为民,把法制宣传教育与推动科学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障群众合法权益 紧密结合起来,深入开展“法律六进”和“法治六创”活动,突出抓好对重点对象的宣传教育。创新法治文化载体,丰富法律宣传形式,推进法治阵地创新建设,深化法治文化活动,加强法治队伍建设,弘扬法治精神,培育全体公民法治信仰。

大力加强司法行政基层基础建设。努力做大做强县域司法行政工作,筑牢司法所基层阵地,实施司法所规范化建设。补充司法所人员。要结合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职责,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协调各级党委政府,增加工作人员,满足全面履行职能的需要。切实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统一司法所标识,规范所务管理,规范档案管理,公开工作职责,加强工作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司法所队伍的执法服务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力争实现各司法所业务工作效能化、所务管理制度化、基础设施标准化的要求,把司法所建设成人民满意的窗口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