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社交礼仪的理解

对社交礼仪的理解

对社交礼仪的理解

对社交礼仪的理解范文第1篇

一、预防:创设环境,鼓励交往

社交焦虑是一种因社交需要得不到满足而越来越严重的心理疾病,它表现为大多数儿童都会有的一种危险的体验———孤独感。孤独感是当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比预期要小或是比预期的不满意而引起的一种情绪体验。孤独感会造成儿童相当大的痛苦,使儿童找不到社会归属感,从而导致自尊下降等后果[4]。而礼仪教育的互动性可以很好地舒缓这种情绪体验。文化知识是一个人自身去吸取而习得的,而礼仪知识是面向其他人应用学习、与他人互动的知识。在礼仪教育中,教师鼓励儿童尝试在人群中反复练习各种礼仪用语、礼仪行为,更多的是在模拟的场景中进行练习,面对模拟的各种性格的人、各种特殊或常见的情景,练习如何稳定自如地进行应对。在这些互动合作中,会强制性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理解思考应对,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他人,并且与他人交往,从而大大减轻儿童的孤独感和社交焦虑。礼仪教育同样会指导学生为人处事的规则和道理,让学生理解与人交往的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社交的成功率以及收获更多善意。成功的交往则会进一步对儿童后续的主动与人交流或接受他人发起的交往起到促进作用。社交焦虑往往是在有一定缺陷的生理基础上慢慢形成,或在外界刺激下逐渐形成的,如果在儿童最初的性格形成过程中加以干预,还未成形的社交焦虑就会减缓甚至消失。但是寻找这种微弱的焦虑太过困难,所以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一个有着良好礼仪习惯的人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以礼待人,用善意的心态去与他人交往,这样的人会在无意中充当干预的角色。缓解一个具有高度可塑性的儿童焦虑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置身于一个温馨且充满善意的环境,使其得到感动和满足。

二、疏导:引导学习,形成习惯

礼仪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分支,所以在教育理念上和道德教育相似。礼仪教育讲“明礼”而后“循礼”。也就是说礼仪教育要将“礼”变成“习惯”,学生们先接受系统的礼仪教育的指导,熟悉并理解各种基础知识,然后进一步掌握和遵循,最后将礼仪教育转换到日常生活中来,让学生的一言一行都自动自觉地遵守相应的礼仪,从而改掉一些生成自卑感的行为习惯。早期创伤性事件会导致个体心理发育障碍,是社交焦虑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障碍多表现为自卑、容易紧张、害怕、回避等。而这些障碍表现通过礼仪教育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善。一般有这样表现的儿童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极度的不自信,很难集中注意力去接收信息。但是区别于一般的知识教育,礼仪教育具有趣味性和渗透性,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礼仪知识,唤起其学习礼仪的自觉性。而礼仪教育的案例导入法便于学生理解以及课堂内容联系实际,集中精力去接受信息,学会接受而非逃避。礼仪教育是实践课与理论课并行的课程,所以需要进行特殊的考核。例如将学生分组,进行剧本的编写、排练及表演的训练和考核[5]。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很多场景性的知识,有利于引起儿童的兴趣并激活他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使儿童有意愿去了解和学习。而礼仪教育的渗透性则会有意识地疏导儿童,使他们的一言一行在教育中逐渐变成一种在礼仪约束下的自动行为,以养成习惯性的礼貌、习惯性的高尚道德。渗透性不是强迫性地去灌输一些深奥晦涩的知识去命令儿童遵守,所以不会因为儿童的抵制心理而产生负面作用。而渗透所养成的这些习惯会帮助儿童克服自卑和紧张,引导儿童与他人交往,更会吸引其他人与之交往。优秀的礼仪习惯会使交往的双方感到愉快和尊重,产生愉快的情绪,并在潜意识中留下趋向性,在接下来的交往中儿童能够感受到身边的人与环境带给他的善意,从而走出创伤性事件的阴影。

三、塑造:阅读经典,提升素养

解释偏差是个体对言语或非言语的歧义信息作出正性或负性解释的偏好,大量的研究证明解释偏差是社交焦虑产生和维持的重要因素[6]。而这些歧义信息大多来自于生活中的常识而非教育规定学习的文化知识。要正确解释和处理这些模糊的信息,就要教导儿童对于他人思维的理解和把握。社交焦虑的儿童较正常儿童敏感多疑,容易被激怒。礼仪教育会对儿童灌输中国传统礼仪,而中国的传统礼仪多为互助、仁爱、团结、同情、孝慈、自律等,这是对儿童“根本”的塑造培养,其对儿童的积极思维的形成是非常有意义的。礼仪教育指导学生阅读经典,提升基础素养。这些经典知识的灌输会让儿童理所当然地去遵守这些传统美德,并一步步地塑造孩子,使其拥有平和善良的性格,这样的性格和心境能让儿童学会理智地思考和比较,而非被激怒或过分沮丧。并且礼仪教育会指导学生在各种场所面对不同的人处理各具特色的事件,也就是引导学生去思考他人的想法和所要表达的意图,正确解读他人的行为和话语(模糊的歧义信息),更要学习用正确的态度回复他人,学会留给他人好的印象。解释偏差一类的问题很难被人们从心理医学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但它们严重时引起的社交焦虑会带来攻击等严重后果。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屡见不鲜,并呈低龄化、恶性化发展,如果不从根本上纠正儿童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很容易给他们日后的心理和生理发育造成极大的伤害。社交焦虑在儿童中非常常见,与其用药物,各种生理、心理手段去治疗,不如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去渗透。礼仪教育是预防、疏导,并塑造儿童社交的根本。因此,家长、学校乃至社会都应该重视礼仪教育。

作者:张文霞 赵灼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对社交礼仪的理解范文第2篇

关键词:哈贝马斯;交往行为;中学生;礼仪教育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网络,这个网络是由社会、文化、个性等因素在日常实践过程中编织成的,交往行为是四种行为模式的核心范畴。哈贝马斯通过“生活世界”和“系统”两个范畴论述交往行为的合理性,从协调性角度来说,交往行为的选择,可以为社会的行为整合相服务;从个体性角度来说,交往行为可以为个人发展而服务;从社会性角度来说,交往行为对知识文化的更新和传递有推动作用。在理论的基础上,哈贝马斯分析交往行为与其它社会行为的区别,对人际交往具有规范和引导的启示性意义。当前我国中学生的礼仪教育还处于整体水平低、结构体系不完善、反馈效果差的局面,结合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可以对当前我国中学生礼仪教育模式进行重新构建,并对礼仪教育的框架进行完善和补充,使中学生的礼仪教育充分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要求,符合行为实践规律,最后使中学生能潜移默化地吸收礼仪的影响,并自觉地将礼仪规范转化为自身行为要求,从而提高礼仪修养水平,承担起国家新时期礼仪教育接班人的任务。

一、中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哈贝马斯认为:对于任何社会理论来说,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如何将两个概念――系统和生活世界令人满意地联结起来。因此,哈贝马斯将社会同时构想为系统和生活世界的部分组合,社会不仅是交往结构而成的生活世界,而且也是系统的部分。礼仪教育是社会整合的一种方式,朝着两个方向进行,其一是着眼于行为者取向的社会性整合,从交往行为出发,来促进社会公序良俗的延续,将社会建构为生活世界; 其二是着眼于行为结果的系统整合,它根据自我控制、调节的系统模式来表现,使个人行为的社会化得以发展。中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当今的中学生将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加强礼仪教育,能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得以发展,使学校的礼仪工作丰富完善,使我国未来建设有坚实的力量基础。具体来讲,开展中学礼仪教育,有以下真实意义。

(一)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礼仪教育能够塑造中学生良好的个人形象。中学生已经开始关注自身和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对与他人交往充满期待而又有所不安,在此时开展礼仪教育符合人们身心发展规律。在社会交往中,仪表、言谈、举止是人们对他人进行印象管理的必要手段。穿着仪表得体,言谈举止大方,必定会展现良好的气质风度,给他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获得首因效应,为和他人建立起友谊、信任关系打下基础。开展中学生礼仪教育,同时可以让中学生丰富与完善个人的精神内涵,使中学生在各种社会活动中约束和修正自己的言行举止,塑造和维护自己良好的公众形象,使当前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体现。

礼仪教育能够帮助中学生树立人际交往的自信。中学生面临着渴望友谊、情感交流和“自我封闭”倾向的双重矛盾,经常会在行为选择中表现出各式各样的态势。这种情况有多重原因,较为普遍是没有认识到友谊的真实性和不懂得社交技巧。开展中学生礼仪教育,可以促使中学生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逐渐养成自律、真诚的优秀品质,从而在社会交往中增强自信,顺利走进自由交往的大门。

(二)促进学校教育内容的完善

在传统教育中,素质教育往往被忽视,中学生成为分数指挥棒引导下的劳作者,为了考试分数而不断努力。当前中学生缺乏自信心等方面的心理问题,是礼仪教育缺失的后果,导致中学生自我认同感较差,甚至出现了违法违纪的问题行为。在学校教育中,如果学生不能及时纠正这些问题,等到走入社会,必将出现责任心不强和思想混乱的情况,影响他们的正常工作和前途。学生除了获取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在礼仪修养方面得到发展。礼仪是道德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开展中学生礼仪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德素质,培养健康向上的行为习惯。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是学校教育的目标,更是学生个人健康发展的需要。加强中学礼仪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成熟的社会意识和完善的行为习惯,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交往中,同时丰富校园文化,完善学校的教育内容建设。

(三)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在为总书记的领导下,我国正轰轰烈烈地开展实现“中国梦”的建设活动。这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继续,更是我国人民在新时期的奋斗目标和前景展望。社会是人的交往,而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是指至少涉及到两个及以上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之间的互动,这些主体使用言语或言语之外的交往手段,建立起一种人际关系。”社会的和谐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际关系构成的,礼仪是社会和谐的剂,开展礼仪教育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缓解人际交往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加强中学生礼仪素养教育,更是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重要意义,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健全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体系。

二、当前我国中学生礼仪教育的现状

我国历来重视对中学生礼仪修养的教育,从内容和形式双重方面来加强中学生的行为养成,同时我国中学生的礼仪教育低效已是不争的事实。交往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扭曲,从根本上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难以达成一致。哈贝马斯倡导主体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尊重和理解,他认为交往理性是交往双方具有平等话语权时开展的对话,因此相对弱势的群体,要想获得交往理性的效果,首先需要得到平等的话语权。而我国的礼仪教育存在较大缺陷,未能把教育对象和教育主体放在平等的位置,因而产生较为严重的礼仪教育问题。

(一)礼仪教育内容――脱离生活

我国中学生的礼仪教育,始终走在高屋建瓴的空中层面,各地的中学生礼仪教育,去掉《中学生道德规范》的要求,没有统一的内容和组织方法。各个学校独自为政,地方之间差距比较大,直接影响了礼仪教育的效果。中学生的课业负担重,时间紧,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精选教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一些学校在开展礼仪教育时,讲究跟随社会主义主流思想,过于注重形式,对内容的把握不够,忽略了对礼仪内涵的诠释。学生在接受礼仪教育时,如同在云里雾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教育结果就是“摆样子、走形式、没内容”。长此以往,学生会因脱离生活的“假大空教育”而感到反感,只有在参加活动时,由于外界的束缚而接受,一但融入生活,却原形毕露。这种脱离生活的教育,很难让学校礼仪教育有实质性的效果。

(二)礼仪教育主体――工具理性

在以学校为背景的礼仪教育中,教师被我们认为是礼仪教育的主体。在当前的中学生礼仪教育中,教师却明显成为教育的工具,体现他们的工具理性。其将工作定义成为了维护现行教育制度的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只是遵循学校布置的教学任务,而很少利用手段和目的来达到一定的教育效果。在礼仪教育课堂上, 他们只是现行礼仪教育的传播者,对于基本的礼仪知识采取全盘接受的模式,并没有加以自己的理解,只重数量,不管实效,成了礼仪教育的教育机器。

(三)礼仪教育对象――被动接受

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的知识获取是靠灌输、被动接受的方式来实现的,这一学习模式被应用到礼仪教育的过程中。无论是学生情感的体验还是品行的养成,中学生的自身总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缺乏主动参与,仅仅是限于对知识的接受。当前的中学生礼仪教育形式单一,气氛过于僵硬,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不多,而中学生的教育对象的差异性也没有被得以认真考虑,礼仪教育的内容没有结合对象的个人发展特性,失去本来的教育意义。

(四)礼仪教育效果――反馈片面

在应试教育和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有的学校过分偏重知识的传授,把学业成绩看作是学生工作的首要任务。有些学校在开展礼仪教育,但评价反馈机制不够完善,忽略了学生的实际礼仪锻炼。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仍以分数为主,以分数论英雄,“学习成绩好的,一切都好;学习成绩差的,连礼仪修养都会低一点”。,有些学生对礼仪不够重视,认为礼仪是虚无的东西,礼仪规范做得好,没有什么用。他们追求个性的释放,往往率性而为,因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三、哈贝马斯交往理论视阈下开展中学生礼仪教育的建议

哈贝马斯将交往行为分成了三个类别:规范;协调行为;表达,交往行为是为了达成交互主体间的共识,促成理解和相互理解。开展中学生礼仪教育,可以增强中学生文化认同和行为习惯的趋同感,丰富中学生礼仪文化的传播方式和途径,是当前中学生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精选礼仪教育内容,立足于学生的生活

“集体一致性不是成功沟通的必要共识前提。共识可以是强制的客观结果,也可以是不会得到主体承认的外界影响或暴力。另一方在接受了其在言语行为中所提供的内容,就必须使得另一方接受他在言语行为中所提供的内容,并对可以批判检验的有效性采取肯定或否定的立场。”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都,传统礼仪文化内容丰富,在传统和现代的融合之中,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 许多国际礼仪被国人所接受。在礼仪教育中,我国可以发挥文化悠久的优势,继承传统礼仪文化的精髓,同时与时俱进,结合现在礼仪规范,让礼仪教育走进课堂,规范和材,培养专职教师等,让礼仪教育能够得到重视,得到发展。

(二)提高教师和家长的礼仪素质

在生活中,与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教师和家长,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也是教师和家长。教师和家长对中学生的发展,起着表率和榜样的作用,教师和家长应该以身作则。老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应是礼仪规范的颂传者。教师严格要求自己,一举一动应符合教师的身份特征,从细微处入手,给中学生做好标榜作用。一个举止不文明的老师,怎么可能给学生做好礼仪教育工作?一个谈吐粗俗的老师,怎么可能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中学生树立正确榜样。

同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礼仪教育中起着关键作用,家长的行为影响着学生的行为选择。有调查表明,举止随意的父母,往往不能培养出彬彬有礼的孩子。学校、家庭要加强合作,学校应多与父母交往,让家长明确礼仪教育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礼仪修养,共同参与礼仪教育工作之中。家庭与学校要做到内容一致和时空互补,形成礼仪教育的合力,促使礼仪教育效果长久保持。

(三)调动中学生的积极性,增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阐释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实际上就是主体间的交往为取得彼此一致认识而“达成共识”的过程。交往行为的实质是理解。交往的主体是人,在中学生的学生干部评选中、评优评先的方案中,推优入团入党的过程中,主要应该要发挥民主,让学生自己来投票产生。中学生们为了自己的荣誉,相应的会反省自己的交往能力和沟通技能。同时,在学校的交往过程中,同学之间可以互相指出和纠正对方在礼仪方面的不足。比如:见到老师是否问好,地面有垃圾是否捡起来,在交往沟通中是否适用文明用语。让大家发挥主人翁的精神和地位,提升中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四)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礼仪学习的兴趣

依据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礼仪教育不是为了实现某种生存技能的纯粹工具,它本身也应该具有价值性和发展性。把礼仪教育提上议程,就必须通过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教学活动体现出来。学校应完善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制度,通过各种日常行为规范准则,引导和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让学生注重礼仪,在不断的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应健全礼仪教育评价机制,定期对学生行为进行考核评估;制定合理的行为管理规范,打破“分数决定论”的思想,把礼仪纳入奖惩系统。班主任应从班级层面加强管理,尽早形成良好的班级秩序,引导礼仪教育的落实。

礼仪规范要靠人们的自觉来遵守。在现行的礼仪教育中,中学生往往认为礼仪教育可有可无,对礼仪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开展礼仪教育的过程中,要用丰富的活动形式增强礼仪教育的趣味性,使礼仪教育润物无声,潜移默化,被学生自觉接受,内化为学生的自主行为要求。这是学生的“自律”行为体现,对落实礼仪教育的效果有重要作用。

总之,礼仪本来就是一门特殊的语言,中学生能够知礼守礼,学习基本的礼仪知识和规范,能够促进中学生成为一名有修养、有品位、有风度、有气质,懂得爱己爱人的现代人。也是中学生以后立足于社会,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重要技能和关键因素。因此,结合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我们应该要积极帮助中学生提高礼仪素养,从教学内容、教育主体、教育客体以及教育评价机制方面加强中学生的礼仪教育。

参考文献:

[1]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M].曹卫东,译.上海出版社,2004.

[2]白晨,梁俊仙.中学开展礼仪教育当议河北[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5(06).

[3]屈淼.礼仪教育应从青少年学生做起[J].新课程(中旬),2013(03).

[4]艾四林.哈贝马斯交往理论评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3).

[5]龚群.道德乌托邦的重构[M].商务印书馆,2004(04).

对社交礼仪的理解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学生;礼仪学习;个人魅力;未来职业;社会

中国有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说过“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标志,也是一个公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标志。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加深,礼仪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功课,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医学生是大学生的一员,与一般大学生相比较又有着自己的特点,他们将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医疗行业作为特殊的服务行业,不仅要求工作人员具有精湛的医术的,还要有高尚的医德、美好的礼仪。因此医学生要学礼仪、讲礼仪,要把礼仪行为养成礼仪习惯。医学生学习礼仪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医学生学习礼仪是个人魅力提升的需要

个人形象是一个人的外表或容貌,也是一个人内在品质的外部反映,它是反映一个人内在修养的窗口,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在对方心中形成的综合化、系统化的印象,是影响交往是否成功、融洽的重要因素。医学生通过礼仪就是把自己的内在品德、学识展现给众人,是个人魅力的充分展现。礼仪是塑造美好形象非常重要的手段,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往往根据对方的外貌、言谈、举止、表情、服饰等表面特征,给对方一个初步的评价,也就是我们所说“第一印象”,“第一印象”虽然具有表面性和片面性,但对今后交往往往会产生心理定式,不容易改变,“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第一印象”对人际交往的成败和关系的是否融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整洁大方的仪表风范,得体的言谈举止,优雅的气质风度,对于树立良好个人社交形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学习礼仪是医学生社会交往的需要

合适的礼仪可以减少人们之间一些隔阂,有助于形成相互尊重、友好合作的关系。中国古代就有“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的说法,在人际交往中,自觉执行礼仪规范,可以使人们之间的感情更容易沟通,交往更容易成功,让人们在一种内心很舒服的情况下交往。在上大学之前,由于学生长时间的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学习礼仪,交往的范围也很狭窄,在交往过程中,人们忽视了对他们的礼仪的要求。因此很多学生成绩很是优秀,但不懂礼仪,来到大学这样一个宽松的环境,有了更多的交往机会,但他们却无所适从,很难建立起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因此学习礼仪对医学生来说势在必行。

医学生学习礼仪,掌握礼仪,自觉执行礼仪规范,容易与他人沟通感情,促进人际交往的和谐,一个人以其高雅的仪表风度、完善的语言艺术、良好的个人形象,展示自己的气质修养,赢得尊重,将是自己生活和事业成功的基础。

三、医学生学习礼仪是未来职业的需要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医疗行业是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特殊就特殊在医疗行业是专业性很强的一个行业,患者作为消费主体,但患者对自己消费的是什么?为什么消费?消费的是否合理是不知晓或者知之甚少,在医疗服务过程中,被服务对象也就是患者并不了解自己身体处于什么状况,而医务人员却了解并可以给出解决的方法,因此医患之间,患者处于心理劣势,医务人员处于心理优势,在这样的状况下,医务人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就会对患者产生很大的心理和健康产生很大影响,医务人员讲礼仪,外表整洁、举止大方、谈吐得体,尊重患者、体谅患者这些都会让患者增强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医学界逐渐认识到,威胁人类健康的不仅是躯体疾病,还有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心理疾病,致病因素包括生物学因素和非生物医学因素,因此过去的“生物”医学模式开始向“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由于医疗模式的转变,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由过去的看“病”改成了看“人”,更重视患者的心理、情感、社会环境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因此,医学生学习礼仪,在未来的工作中讲究礼仪,就是从心理层面关注患者,让患者得到心理上的安慰,感受到被重视,增强治疗信心,有助于治疗效果的提升。

四、医学生学习礼仪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礼仪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在人们社会交往过程中用来指导和约束人们交往行为的规范,是协调社会成员交往关系的行为准则。礼仪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有着法律所不能及的作用。礼仪不像法律一样用强制的手段来完成对人们行为的约束,是在人们内心中约定俗成的不成文的“法典”。医学生固然还是学生,但在学校、家庭、社会中都有着自己的角色,需要进行人际关系的交往,未来他们将要从事的是一群身心痛苦的患者和心力交瘁的患者家属,更需要通过讲礼仪,来抚慰他们。

礼仪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一种高尚美好的行为方式。一个人讲究礼仪,会使自己拥有谦逊豁达、诚恳守则的美德,人人讲礼仪,有助于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倡导人们按照礼仪规范要求去协调人际关系,维护正常健康的社会生活。遵守礼仪原则的人,起到的就是榜样作用,无声地影响着周围的人们。医学生作为社会一员,他们学习礼仪,也是为社会的文明进步做了一份贡献。

总之,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把礼仪常看作是一个民族精神面貌和凝聚力的体现,把文明礼貌程度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否发达的标志之一;对个人而言,则是衡量道德水准和有无教养的尺度。作为新时代的医学生,要知书达理,明确学习礼仪的意义,积极自觉地学习礼仪知识,践行礼仪行为,逐渐养成礼仪习惯。

参考书目:

[1]《社交礼仪》[Z]金正昆,北京联合出版社,2013

[2]《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对社交礼仪的理解范文第4篇

关键词:和谐社会 礼仪教育 途径

一、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加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

自从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党的重要奋斗目标之一提出之后,我国便朝着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努力奋斗着。“和谐社会”随之也成为了一种切合中国社会发展最大国情、适应中国经济发展和巨大社会变迁新需求的社会发展理论。和谐社会实质上是一个民主与善治的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社会、宽容与友善的社会、诚实与信任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的任务,是巩固我党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和谐社会是社会全面系统的和谐,是社会各种要素和关系相互融洽的状态,它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种关系。在这其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应是最基本的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而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创造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礼仪从理论上讲是一种和谐人际关系、和谐集体乃至社会的人类共同认可的道德规范。缺少礼仪,人与人之间就很难和谐相处,难以保持平衡。它的外显形式可以是人们言语方面的,也可以是行为方面的。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还要求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讲文明,懂礼貌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实际体现。一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时也会影响到集体的精神面貌以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由此可见,礼仪教育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一些人忙于物质方面的需求,无暇顾及精神领域的自我完善。很多人尤其是中学生出现了“礼仪危机"。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过多的呵护甚至溺爱,导致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谦让、合作的思想,不懂得尊重、关心、体谅别人,缺乏必要的礼仪修养。行为上放荡不羁,语言粗俗不堪,自私冷漠,我行我素,与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甚至有一些孩子因为不擅社交而形成了任性、内向、偏执等不良性格。中学阶段是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品质的重要时期,是一个人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对中学生礼仪教育现状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加强当代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一)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人要生存,就不能置身于社会交际之上。学习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学生的身心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学生如能掌握基本社交礼仪规

范、知识及基本的交往技巧,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平等友爱等原则,他们就能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事实上,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不健康问题己成为教育不能忽视和回避的问题。“究

其原因,主要是当个人理想和现实情况、个人需要与实际条件出现矛盾时,理智、

情感或心理无法平衡和协调,自我不能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调试,容易走向极端。尊重和友情、宽容和理解、关心和爱护是缓解其心理压力、排解其孤独苦闷、减少其内心矛盾冲突的良药。”

(二)培养高尚品味,建立文明形象的需要。

礼仪塑造形象,形象体现教养。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礼仪知识训练,所以在行为举止、个人仪表风度、礼仪规范、接人待物等方面力不从心。通过礼仪培训,掌握社交活动的礼仪规范,可以全面提升自身的素养,提升个人修养品位,塑造良好的气质风度,更好的展示个人的魅力。优雅的举止、

从容的态度、风趣的言语、优良的品德修养,有助于提高自信心。

现代社会,形象是金。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保持良好的组织形象以及员工的个人形象,只有时时处处讲礼仪,才能塑造出有品位的职业形象,只有遵循礼仪规范,才能保持和密切与社会组织的交往与合作。礼仪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形象,展示职业风采。

(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范围的分工协作关系和商品流通关系,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合作,同时更带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报告中强调,21世纪的教育,不但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重要的是先学会做人。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不能成为其道德水准和工作能力的判定标准,但却会对别人的第一印象和看法产生较大的影响。个人礼仪、应聘礼仪、社交礼仪、政务礼仪、商务礼仪等礼仪的掌握,,能够塑造学生良好的形象,帮助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使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增强竞争能力。

(四)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语言表达思想,

行为体现道德,形象反映素质,素质表现教养。礼仪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公民良好素质的标志。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系统的

礼仪教育可以丰富他们的礼仪知识,使他们切实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并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社交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名符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文明人。

三、施当代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途径

(一)加强学校在实施青少年礼仪教育的关键因素

学校礼仪教育的内容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层次性的特点,也具有一套便捷的可操作、可调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够根据社会发展和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可取得独特的教育效果。其中,教学是一项最直接、最经常、最主要的教育活动,是传授学生礼仪知识、培养学生礼仪行为习惯、建构学生礼仪素质的一个关键环节。国内外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教学对礼仪素质培养的突出作用;教育实践也证明了教学途径的独特功效。首先,通过礼仪课程教学,教师可向学生直接“灌输”礼仪知识和规范,为其礼仪价值观、审美观的形成和礼仪素质的发展奠定基础。礼仪课程包含礼仪理论知识、礼仪规范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通过课堂学习,不仅能够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礼仪、礼貌和礼节问题,而且还可帮助学生正确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善恶观念和礼仪规范。在此基础上,学生方可形成良好的礼仪意识和文明习惯。其次,教师通过其他学科的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进而为学生礼仪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智力工具。再次,在教学过程中,各学门课程本也包含有较丰富的礼

仪文化思想,在教学中,通过挖掘各门学科的礼仪因素,也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过程。最后,由于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师生间、同学间的多向交流活动,因而师生交流、同学协作的机会和场合较多,这也可以培养和形成师生交往、同学间交往的基本礼仪行为习惯,进而生成社会交往所应具备的礼仪素质,也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学校具有优良的礼仪教育环境,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学校的环境、气氛也影响着学生礼仪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首先,学校的教学组织环境,包括课堂秩序、学习风气、生活条件、校园文化等,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礼仪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形成影响。它主要表现为方向上的正确性、范围上的广泛性和作用上的持久性。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这是家庭和社会礼仪教育不可具备的。其次,一些非正式团体对学生礼仪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重大的作用。这些因素包括师生在课题内外的个人关系、同学间的老乡会、兴趣活动小组等。因为这些团体和关系是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和相似的个性倾向性建立起来的。它们对学生言行举止、交往方式、礼仪素质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学校通过制定一整套严格的管理制度,科学的引导、鼓励和规范,使这些非正规团体起到正面的强化作用。

(二)发挥家庭在青少年礼仪教育的基础地位

就教育而言,家庭是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品行萌芽于童年时期,长成于少年时期,定型于青年时期,良好的品行大多是在幼年和童年时期建立起来的。作为人生起点的家庭和家庭教育,对于个体进入社会角色具有起始定势作用。在家庭中进行礼仪教育,是对学前儿童进行礼仪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个体形成和发展礼仪素质的基础。

在家庭礼仪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家长要提高“身教”意识,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通过加强自身修养,规范自身言行,发挥好榜样和示范作用。可通过多读书、参加礼仪培训班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礼仪素质。另外,还要避免在家庭教育中执行“双重标准”,也就是家长在要求孩子规范言行的同时自己却不修边幅、散漫随意、出言粗俗。这样做不但难以实现家庭礼仪教育的目标,而且容易导致孩子的双重人格,甚至出现道德虚伪。

(三)重视社会在青少年礼仪教育的依托作用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这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至理名言。社会教育相对于学校和家庭教育而言,是一种更广义的教育,是除二者以外的其他所有教育的统称,主要指各级社会组织、各种社会团体、社会传播媒体、社会舆论习俗、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教育影响和熏陶作用。社会教育的发达程度是一个社会先进与否的关键性指标,同时也是未来社会的主要教育形态。它是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礼仪素质的重要依托。

良好的社会礼仪环境有利于巩固学校和家庭礼仪教育的效果。学校和家庭的礼仪教育,对于青少年学生文明礼仪意识的形成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基础性作用。但是,从礼仪素质形成、发展和不断提高的全过程看,无论是在学校所接受的礼仪教育,还是在家庭所受到的礼仪文化熏陶,要固化为个人的礼仪素质,都离不开社会的作用。如果社会礼仪环境的影响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内容要求相互冲突,那么,学生从学校和家庭教育中所受到的正面影响就会被大大削弱,很难积淀为社会所要求的文明礼仪素质,甚至会起到完全相反的作用。

(四)不可忽略网络在青少年礼仪教育的拓展功能

网络交往是一把“双刃剑”,对现实交往也构成一定的威胁。网络交往是借助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的,具有间接性和匿名性的特点,使得外部力量难以对网民行为形成有效的外在约束。由于网民行为主要依靠自我管理、自我调节,容易出现网民的网上行为失范,或者产生网络与现实中的双重人格,甚至出现虚假交往、网络欺诈等行为和现象。同时,网络交往中虚拟化的交往方式,使得一些网民抱着游戏的心态参与 交往,加剧网络交往中的信任危机并影响到现实环境中的交往行为,引起现实社会的信任危机。也有人过分沉溺于虚拟世界,不愿直面现实,与现实生活日益疏离,进而造成现实社会的人情日益淡漠。

网络礼仪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需要。网络礼仪是网民个体

在网络社区生活并参与网络活动的基本准则,为此,深入开展网络礼仪教育,必然有助于促进青少年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网络礼仪教育,可以强化少年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使之不断调节外在行为和内心世界,以适应网络交往的需要。教育学生网上网下行为一致,可以减少“双重人格”的困扰,有助于形成健全人格;还可以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

总之,在当代中国,深入开展青少年礼仪教育,既有现实必要性、历史必然性,又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从我国目前现实情况看,由于青少年礼仪教育长期缺位,不但引起道德滑坡,而且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民族竞争力提升均已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深入开展青少年礼仪教育,是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现实途径,也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以便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I.王艳珍,卢小平,刘瑞. 模拟实训教学法在礼仪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7,(12).

2.高琼.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2).

3.孙和平.礼仪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J].理论月刊,2009,(6).

4 Wang Rui.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J]. science studies. 2008, (7).

对社交礼仪的理解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文明礼仪教育 高中《经济生活》教学 学科渗透

文明礼仪是个人文化、艺术、道德、思想等修养的表现形式,是完善自我、与人交往的行为规范与准则,是当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加强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既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又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必然要求,是需要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加强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对于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各地中小学坚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不断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开发资源,建立机制,礼仪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人的全面素质的要求,面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任务,迫切需要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对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提出系统性和规范性要求,不断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此教育部近日颁发的《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学校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文明礼仪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要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中小学要利用《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等课程中涉及文明礼仪的内容重点讲述,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谈吐、举止、服饰等个人礼仪,以及在家庭、校园、公共场所等社会生活领域的交往礼仪,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做优雅大方、豁达乐观、明礼诚信的合格公民。

一、高中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诠释

依据《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高中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主要有:

1.个人礼仪

(1)了解礼仪的功能与作用,理解礼仪的内涵与实质。

礼仪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到历史传统、风俗影响、、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既为人们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仪的精神及要求的行为准则的总和。其实质是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对个人来说,是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社会来说,是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社交礼仪作为人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必然具有其内在的职能。现代礼仪主要有四大职能:第一是塑造形象;第二是交流信息;第三是联络感情;第四是增进友谊。

(2)理解礼仪与自身素养的关系。

礼仪是指一个人内在的文化、艺术、道德、思想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人们在各种社交活动中形成的用以美化自身、完善自我、修身养性、敬重他人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是人际交往中用以沟通思想、交流感情、表达心意、促进了解的一种方式,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剂和联系纽带。礼仪无处不在,它不仅可以展现一个人的风度和魅力,还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内在学识和文化修养。礼仪是一张人际交往的名片。礼仪是帮助我们获得成功,创造幸福的通行证。所以说:知礼懂礼,注重礼仪,是每个人立足社会的基本前提之一,是人们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重要条件。

(3)掌握不同场合谈吐和仪容仪表的原则与艺术。

人们在不同场合的待人之礼仪,内容丰富多样,但它有自身的规律性,其基本的礼仪原则:一是敬人的原则,敬是礼的实质;二是自律的原则,就是在交往过程中要以已范,检点自己的言与行;三是适度的原则,注意分寸;四是真诚的原则,以诚待人,言行一致。

2.交往礼仪

(1)掌握各种场合介绍和自我介绍的礼仪要求。

介绍是把一个人引荐给其他人相识沟通的过程。其礼仪要求:介绍者在作介绍时,态度要热情友好,语言清晰明快,应抬起前臂,五指并拢,手掌向上倾斜,指向被介绍者。介绍人在介绍时要先向双方打招呼,使之有思想准备,介绍语言应简明扼要,分寸恰当,使用敬语。其顺序应先将男性介绍给女性、将年轻的介绍给年长的,将职位低的介绍给职位高的。介绍时,男性应礼节性地起身,女性则可视具体情况而定。如男性年纪大得多,年轻的女性则应礼节性地起身表示致意。自我介绍的礼仪要求:先向对方点头致意,得到回应后再向对方介绍自己的名字、单位和身份,同时递上事先准备好的名片。自我介绍时要注意把握好时机,如初次见面的时机或对方有兴趣的时机。内容繁简要适度,实事求是,态度要谦虚,注意礼节。时间一般以半分钟之内为宜,如对方有认识自己的意愿可以继续介绍。

(2)掌握各种场合握手的礼仪要求。

握手是一种常见的见面礼节。基本姿态是注视对方,微笑致意,大方地伸出右手用手掌和手指用一点力握住对方的手掌,通常以三秒钟左右为宜。正式社交场合的握手,应注意的基本礼仪是:上下级之间,上级伸手后,下级才能伸手相握;长辈与晚辈之间,长辈伸出手后,晚辈才能伸手相握;男女之间,女士伸出手后,男士才能伸手相握;握手时不可以把一只手放在口袋。

(3)掌握演讲、辩论的礼仪要求。

演说或讲演是当众所进行的一种正规而庄严的讲话,旨在向听众就某一事件、某一问题,发表个人见解或论证某一观点。其礼仪要求:在声音上,应抑扬顿挫,有所变化,借以突出重点,表达感情;在语言上,应尽量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多使用名言警句;在内容上,应言之有物,力戒陈词滥调,无的放矢;从结构上讲,应由开场白、正题与结束语三部分构成。演讲的“重头戏”,务必放在正题之上;在表情与动作上,应是当喜则喜,当悲则悲。演讲者应当站着演讲,辅以适当的手势亦可;在时间上,应力求点到为止,短之又短,三至五分钟即可。

辩论是一个讲风度和礼仪的过程。辩论只有做到赢“理”不失“礼”,才能征服对方的心,从而收到最佳效果。其礼仪要求;一是尊重主席、对方辩友、评委和观众。只有当主席说完之后,才可发言。当获得发言批准时,应先用“谢谢主席,谢谢对方辩友”等礼貌用语,在对方辩友质询的过程中不可打断,不可反问。辩论中严禁人身攻击、粗言恶语。观众提问环节,必须认真回答观众的问题,切忌草草了事。二是发言时要注意次序,严格按照辩论赛制。除攻辩环节以外,场上只能有一名辩手站立发言,他人发言时,注意倾听。三是吐字清晰准确,声音洪亮。

(4)做到在排队、乘用电梯等公共场合与人保持恰当的距离。

在需要排队时自觉排队时并与他人保持适当的距离,这是基本的礼仪要求,随意加塞是不文明的表现。乘用自动电梯应靠右侧站立,为有急事赶路的人空出左侧通道,并主动照顾通行的老人、小孩和行动不便的人乘扶梯。乘用箱式电梯时,上下电梯时应礼让,做到先出后进,依次进出,尽量让老人和妇女先行,先上的人尽量往里站。目光自然平视,不要四处张望或盯着某一个人看。

公共场合与陌生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是人的一种本能需要。一般情况下,在双方相距1.5米左右是人的心理安全距离,小于它,就有一种被侵犯的不安全的感觉。当然,这个距离也不是绝对的。在拥挤嘈杂的公共汽车、电梯上,在人潮涌动的集市上,你同别人之间的距离并不是由自己的意志决定的,这个距离就失去了意义。

(5)掌握基本的涉外礼仪。

由于涉外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因此与之对应的礼仪要求也内容广泛。但下列原则是在涉外活动中都要特别注意遵循的。

一是以礼相待。涉外交往中待人接物,应弘扬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热情坦诚、以礼相待,以诚相待。与外国人交往时不卑不亢,平等交往,这也是国际礼仪的重要原则。

二是尊重隐私。在交谈中应回避涉及个人隐私的任何话题。要做到“五不问”,即年龄、婚否、去向、收入、住址等,同时也要避免与人谈及自己的隐私话题。对外宾的关心照料应热情有度、把握分寸,以不使他们觉得受到限制,甚至以影响私事和自由为度。

三是信守约定。涉外交往应做到言必行、行必果,积极兑现承诺。对于因难以抗拒的因素而无法履行的承诺,尽早向有关各方通报致歉并承担损失。

四是尊重习俗。由于不同国家的社会制度差异,文化习俗有别,思维方式与理解角度也往往差别较大。因此了解其礼仪文化差异,了解具体交往对象的不同风俗习惯、和交往禁忌,并给予尊重,是国际交往中一条很重要的礼仪原则。

五是女士优先。其核心是要求男士在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都在行动上从各个方面尊重、照顾、帮助、保护妇女。在社交场合遵从女士第一的原则,可以显示男子气质与绅士风度,更是一种国际惯例。

二、《经济生活》教学过程中礼仪教育的渗透

《经济生活》的基本逻辑结构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在一个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舞台上,从事“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等经济活动,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基于《经济生活》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教学设计的科学性,礼仪教育要同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随心所欲地想在哪节课上进行就在哪节课上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内容的渗透,可以充分利用“综合探究”的教学内容进行礼仪教育。

如在进行“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的综合探究活动中,可以结合择业应聘模拟活动,适时进行礼仪教育中的介绍和自我介绍、握手、演讲及在排队或乘用电梯等公共场合与人保持恰当距离的教育。学生作为应聘者,进入人才招聘市场,要同招聘人员接触,介绍和自我介绍是必不可少的,也有可能会出现握手的情况;招聘人员在看你的应聘材料的同时,可能会与你有交流,进一步了解你的个人情况与对应聘岗位的理解,以下就有一个类似于演讲的问题;人才市场作为一个人群密集的场所,有一个公共场合与人保持恰当距离的问题,还有可能使用电梯等情况。此时进行关于介绍和自我介绍、握手、演讲及在排队或乘用电梯等公共场合与人保持恰当距离等方面的礼仪教育,就显得自然而贴切,也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在进行“提高效率,促进公平”的综合探究过程中,可在开展提高效率的意义和促进公平的意义辩论前,适时讲述关于辩论的文明礼仪。

在进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综合探究过程中,可进行涉外礼仪教育。

关于个人礼仪方面的教育内容,可以利用高一新生入学后的上课与下课礼仪进行讲述。鉴于这一部分内容的详细讲述内容较多,不必在一节课中全部完成,可以分专题进行讲述,也可以把一部分内容放在交往礼仪的讲述过程中一并处理。

三、《经济生活》渗透礼仪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文明礼仪教育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要增强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效性,增强教育的效果,就必须处理好下列几个问题。

1.思想重视

教师特别是学校的领导要真正认识到礼仪教育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把礼仪教育提高到全面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养,为他们文明生活、幸福成长奠定基础的高度,扎实而富有成效地进行礼仪教育。

2.合理设计

礼仪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做到与学科教学内容上的有机结合,形式上浑然一体。学校应统一规划,分学科实施,在可以安排礼仪教育的教学环节中,有意识地渗透礼仪教育的内容,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增强礼仪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以身垂范

教师要将文明礼仪教育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班主任、各学科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都应成为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施者。结合江苏省教育厅开展的“践行师德创先争优、办人民满意教育”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师文明礼仪,通过教师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促进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