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社交媒体的态度

对社交媒体的态度

对社交媒体的态度

对社交媒体的态度范文第1篇

Facebook是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

从德国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社交媒体渠道来看,排在前十位的分别是Facebook,Youtube,StayFriends,Wer-kennt-wen,Google+,VZ-Netzwerk,Xing,Twitter,MyVideo和Jappy(见表1)。调查结果显示,Facebook在德国是迄今为止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拥有其帐户的受众数占整个被调查人数的72.1%,这其中每天有77%的用户至少使用一次该媒体。YouTube为第二大社交网络平台,有38.7%的德国受众通过该平台获取信息,其中每天使用的人数也达到了41.6%。

值得一提的是,谷歌公司的Google+在推出短短一年之内,于2012年7月成为了德国第五大社交媒体。虽然该社交网络用户只占整个互联网人数的19.4%,但每天至少登入一次并使用其平台的德国受众人数达到了49.8%,活跃率仅次于使用Facebook的用户。此外,尽管每十个德国互联网用户中就有一位拥有Twitter账户,而且在德国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被视为专业社交网络平台,但其受众人口数目前只排名第八位。

受众在公务活动中较少使用社交媒体

如表2和表3所示,在私人交往中,社交媒体牢牢扎根于德国受众的日常生活,并已承担了重要的作用。社交媒体已成为第二重要的通讯沟通工具,每天至少有45.1%的德国人通过社交媒体进行联络。当然,电话在日常使用中仍被应用最多达到53.2%。电子邮件居第三位,每天受到43.4%的德国人的青睐。相比之下,传统的信件和明信片每天只有3.4%的人使用。

在公务活动中,每天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电话,达 41.7%;其次是邮件,达35.0%。但在对社交媒体的态度上,受众在公务活动中只有7.1%表示在每天的工作中会使用社交媒体。受众在因私或因公环境中对社交媒体选择的态度不同,有价值观的因素,也有个人偏好的原因。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还是有相当大一部分的受众对社交媒体在商务活动中的安全性表示怀疑。

商务环境中对通信设置及其安全性能的要求与在私人环境中完全不同。在德国,虽然一些较大的公司已经开始建立自己的企业社交网络,但大多数中小企业还没有完全对社交媒体开放。一方面,他们担心在对外沟通时,不良的表现及回应会对公众、员工和客户群体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企业在进行内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往往倾向放缓消息的传递速度,以求降低不必要的麻烦带来的风险,所以在新媒体及通信手段的选择上也更为慎重。201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有72%的德国企业仍限制员工在工作中使用社交媒体,有9%的企业甚至阻止社交媒体应用程序的使用。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解释了为什么德国受众有66.2%的人在工作中从来没有使用过社交网络,75.7%的受众在职业生涯中从未使用过即时信息服务。

当然社交媒体的运用是时代的趋势,各种机构对社交媒体使用指导方针的制定以及针对社交媒体运用的培训也越来越重视。但从整体来看社交媒体在企业的发展运用仍处于起步阶段,阿尔穆特/盖格哈特/施泰因豪泽(2012)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66%的德国企业还没有社交媒体的指引,85%尚未向他们的员工提供社交媒体方面的培训。

受众主体意识、选择性需求和娱乐化心理增强

德国社交媒体受众的人群特征可以从年龄层次、收入水平和教育背景三方面来分析。从年龄层次来看,大多数受众属于青年。德国社交媒体受众的年龄分布情况中,大多数集中在35-44岁之间。从25岁开始,使用社交媒体的用户数量逐步递增;到了45岁之后,使用社交媒体的人数呈递减态势,开始下降。

从收入和教育背景构成来看,大多数德国社交媒体受众的收入及教育水平属于中低层次。从收入水平来看,多数社交网络受众群体的平均收入为1,000 - 1,999欧元之间。XING用户是这六个社交媒体中唯一一个平均纯收入达到2,000 - 2,999欧元水平的,值得注意的是,此社交媒体的受众不仅收入最高,也是受过最好教育的一类人群。

对社交媒体的态度范文第2篇

基于社交媒体的多层次新闻话语体系

一般而言,新闻话语体系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新闻文本的形式和语态,二是新闻文本的传播和接受过程,三是新闻文本与媒体机构、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具体到实操层面,就是记者、编辑如何写作新闻、编辑和传播新闻资讯,并与受众进行互动,等等。

长期以来,通稿模式和语态占据着通讯社新闻传播的重要地位,按照通稿体例采编新闻是通讯社记者、编辑的基本功。然而,“月球车玉兔”报道打破了通稿话语的惯例,尝试在社交媒体、新媒体专线和通稿三个层面进行“话语杂糅”。此项创新以微博、微信账号主渠道,层层递进,打通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平台,可称之为基于社交网络的“多层次新闻话语体系”。

1、社交媒体层面:用“互联网思维”践行“对话新闻”

在社交网络平台上把“月球车玉兔”打造成爱冒险、懂科学、有亲和力的男孩形象是此次报道成功的第一步。据主创人员介绍,他们希望通过运营新浪微博“@月球车玉兔”这个账号,让公众获取及时、准确的相关资讯,充分感受到航天事业的重大意义和巨大风险,并逐渐对太空探索产生浓厚兴趣和敬畏之心。为了达到上述的目标,作为传统媒体的“旗舰”机构的新华社与以科普为主题的社交网站“果壳网”展开合作,共同探索“对话新闻”的模式和语态。

“@月球车玉兔”用第一人称、人格化的方式“自己”向网友播报月球车的行踪,推送相关的科普新闻,熟练使用网络语言与网友频繁互动,甚至还会使用“卖萌”策略“求关注”。“玉兔”苏醒后,一句“Hi,有人在吗”吸引了12万次转发、7万多次评论和8万多次点“赞”。截至本文完稿时,该帐号在新浪微博上已经拥有超过60万的粉丝,提及这个账号的微博已接近1000万条,近三分之一的帖子获得了上万条网友评论和转发。这种通过与网友“对话”来播报新闻的传播方式令人耳目一新,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实现“竞合”、共同打造“对话新闻”的范例。

2、新媒体专线层面:细节丰富、原汁原味的多媒体集成报道

在“玉兔微博”的基础之上,专业记者和编辑们运用多媒体集成报道形态,通过新华社新媒体专线进行传播。除了情感化设计、手绘风格的集成报道页面及丰富的呈现元素外,更重要的是,在传统媒体的报道中使用新/旧媒体的传播模式和语态的“杂糅”策略,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合”开辟了新的路径。

除了新浪微博外,新华社对外部微信公众账号“我报道”、搜狐新闻客户端中国特稿社网站也配发相应的报道。以“我报道”上播发的《晚安!玉兔抱恙工作 月夜睡前发微博》《征途是星辰大海――月球车玉兔历险90天》等稿件为例,不仅实现了文字、图片、视频有机融合,用调侃、戏拟(parody)、拼贴等具有后现代风格的传播策略再现了“玉兔”和网友之间的互动。在中国特稿社网站的“月球故事 玉兔报道”专题页面上,还专门设置了“Q&A”栏目,呈现网友与“玉兔”之间的精彩问答,用“对话新闻“的形式实现了官方、精英、公众这三种话语体系之间的有效互动。

3、通稿层面:富有“人情味儿”的日记体通稿的诞生

传统新闻通稿给人的印象往往是一本正经、高高在上的。尤其是科技新闻通稿,由于常常包含大量专业术语,更加容易让普通读者产生遥不可及的感觉。然而,此次“玉兔报道”却别开生面地创造了一种“日记体通稿”。《“玉兔”日记:我的奔月之旅》《“玉兔”日记:我的月球印象》《“玉兔”日记:新年好!地球》《月球车日记:我的登月之旅》等稿件的播发,打破了人们对新华社通稿的刻板印象,赋予通稿语言更多的“人情味儿”,让读者感到亲切、有趣。

“内外一体”的新型传播模式

随着新技术的普及和全球化的日渐推进,“对内传播”与“对外传播“的界限愈来愈模糊,逐步表现出互相交织、彼此融合的特点。在新的传播生态环境下,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既要重视对内传播与对外传播的差别,丰富“内外有别”的内涵,更要强调“内外一体”,发挥对内传播与对外传播的联动效应。

此次“玉兔报道”充分体现了内外传播的联动效应,如果把玉兔报道的扩散过程比作一次“影响力涟漪”,那么,社交媒体就是“玉兔涟漪”的核心,国内传统媒体是涟漪的“内环”,国际主流媒体则是涟漪的“外环”,逐级的扩散过程使玉兔报道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反过来,国际主流媒体和国内主流媒体的报道又增强了社交媒体报道的持久性,形成了良性互动循环。

1、社交网络议题引起传统媒体关注

近年来,社交媒体对传统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凸显。此次的“玉兔”报道也不例外,玉兔微博在社交网络上受到欢迎的同时,引起了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传统媒体的关注,成为传统媒体的重要议题。《人民日报》评论称:“代言中国小兔子的萌萌话语,就是展现在世界眼中的、科技力量赋予中国的‘升级版’形象。”这一评论突出体现了传统媒体对玉兔微博“小而美”的传播方式的认可和重视,影响力从社交网络延伸到传统媒体的“玉兔涟漪”的“内环”由此形成。

2、国内媒体议题引起国际媒体热议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玉兔涟漪”的影响力不仅限于国内媒体,还引发了国际主流媒体的关注,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华尔街日报》、CNN、BBC等世界一流媒体竞相报道、翻译“玉兔日记”,有媒体甚至称“玉兔”为“最抒情和最诗意的机器人”。BBC报道称,“玉兔”不仅是月球车的名字,更被赋予了男孩的性格,而那些日志和微博使得“玉兔”能跟“他”的粉丝们进行非常个性化的交流。美联社的报道称,“玉兔”用一种英雄探险者的口吻,说自己遭遇到一个可能无法逾越的障碍。这些报道从积极、正面的角度传播了中国科技的进步和航天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国际媒体的热议共同构成了“玉兔涟漪”的“外环”,换言之,玉兔报道在国际舆论场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反响。

3、玉兔感动世界,巧妙化解危机

对社交媒体的态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交媒体;吉林农业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农业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课题;2015年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GH150219); 2016年长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成果。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5.053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迅速崛起,目前已成为我国网民使用最多的互联网应用。CNNIC的调查显示,包括即时通信、微博论坛等交流沟通类应用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使用率均高于网民总体水平。作为大学生最受青睐的网络交流方式,社交媒体对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都产生了深刻而又复杂的影响,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该校作为典型的农业院校,在社交媒体的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迎来了机遇和挑战。

1社交媒体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微信、微博、QQ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迅速崛起,其带来的影响引发广泛关注。安东尼・梅菲尔德认为,社交媒体是具有参与性、公开性、交流性、对话性、社区性和连通性的在线媒体,能够给用户提供广阔的分享平台和空间。安德烈・开普勒认为社交媒体是以Web2.0为技术基础建立起来的网络应用,用户是该空间内容的创造者和传播者。[1]社交媒体是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和相互沟通的互联网应用程序,类型主要包括博客、图片分享、视频分享、论坛、社交网站和网络社区等,具体如微信、微博、百度贴吧、QQ空间等等。通过社交媒体,人们不仅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朋友的动态,还可以获得新闻资讯、学习新知识、休闲娱乐等其他方面的服务内容。与此同时,社交媒体在媒体方面的属性愈发凸显,已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来源。这种以互联网、移动通讯和智能手机为基础的社交应用,让信息沟通变得即时、直观、便捷和广泛,让信息传播更加多元、丰富和个性,呈现出以下传播特点。

1.1传播主体的多元化

社交媒体中的传播主体非常多元化,主要有作为一般传播者和受众的普通用户,他们往往具有平民化、草根化的特点,其自身既可以创作内容,又可以传播内容,同时也是内容传播的受众。除此之外,社交媒体中的传播主体还有名人、机构、传统媒体等特殊的传播者与受众,此类特殊的用户更偏重于传播者的身份,当其作为受众时,则更多地是希望从普通社交媒体用户那里得到及时的信息反馈与互动。

1.2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碎片化

社交媒体依托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其信息具有多种多样的形态,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动画等内容形式,以视频、广播、日志、转帖、状态、装饰空间、游戏等推送方式呈现,作用于用户的多种感官,灵活生动,吸引力强,往往能够对用户产生较大的粘性。推送的内容普遍比较简短,以微内容为主,冲击力较强,适应于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手机传播,尤其是年轻大学生的需求,用户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阅读观赏,使社交媒体渗透进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1.3传播方式的交互化、多级化

社交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主要区别在于传播方式的交互化和多级化,社交媒体的传播主体与客体互为传播者和受众,沟通渠道便捷,用户参与性较强,可以进行及时的、多种形式的互动及分享,使用户能够更加深入的参与到传播过程中。增加用户粘性的同时,给予用户更好的使用体验。在整个传播过程中,社交媒体内容由用户生产,在小范围的传播中有明确指向,在大范围传播中呈网状发散,传播后受众的反馈比较迅速并且明显。用户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的分享功能对传播内容进行分享,产生扩散式的多级传播,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影响,形成较强的传播效果。

2社交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1社交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2.1.1搭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以课堂讲授为主,教育手段比较单一。进入网络时代后,随着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功能逐渐丰富,其在大学生中的影响也逐渐扩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选择。目前,吉林农业大学运行的校级微信公众号就近20个,内容涉及新闻资讯、校园活动、师生动态、就业信息、作品展示等等,共享资源丰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利于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接受调查的同学中,有超过2/3的学生都认为校园微信这一信息形式很好,会经常关注。社交媒体使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针对性强,使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延伸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角落,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方便。

2.1.2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 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容量巨大,资源丰富,而且伴随新媒体交互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形态更加多元,常规的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动画等元素均加以综合利用,交织成丰富多彩的信息形象冲击着大学生的多种体验。社交媒体对这N信息组合的推送方式不断创新、花样翻新,更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使用需求,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提供了天然的载体。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调查显示有超过三成的大学生认为本校校级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很高,通过微信公众号了解学校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学校利用社交媒体多种形态的信息表现形式,生动地表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更加乐于接受。

2.1.3增强了教育者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社交媒体具有较强的互动交流功能,信息传播的主体与受众在社交媒体中的地位较为平等,并且沟通互动渠道畅通、成本低廉,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对话和交流。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和情感互动,另一方面可以更加及时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具体需求。在吉林农业大学目前运行的校级微信公众号中,几乎都带有自助服务的互动功能,有近七成的同学会转发分享校级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其中有40.2%的人是想传播给更多的人阅读,也有16.38%的原因是想自己保存,方便以后阅读。利用社交媒体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以往的教师单向传输变成师生双向互动,更容易产生思想的火花和情感的共鸣,实现更加有效的沟通,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

2.2社交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2.2.1不良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 社交媒体是信息传播的双刃剑,在其传播的海量信息中,不仅有丰富的有益资源,同时也裹挟了各种虚假信息、垃圾信息、低俗、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由于社交媒体以大量用户生成内容为主,传播范围更有针对性,这使不良信息传播更加隐蔽,更容易操控,产生的危害也更大,极易对那些喜欢新鲜、刺激而认知辨别能力较差的大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危害其身心健康,甚至导致其价值偏离和行为失范。不良信息的泛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极大的挑战,如何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2.2.2沉溺其中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社交媒体营造的丰富多彩的世界中,大学生很容易被吸引其中,形成对社交媒体的过度依赖,进而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负面影响。越来越多的“低头族”出现在大学校园甚至课堂上,这种对社交媒体的过度投入和沉迷,已经影响到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真正的人际交往,甚至干扰到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培养产生不良影响。

2.2.3社交媒体的应用对教育者的挑战 社交媒体伴随网络技术、智能终端而不断发展,更新速度快,尤其是一些新的应用方式不断推陈出新,吸引大学生用户使用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使用压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般对传统的教育方式比较熟悉,对快速发展的社交媒体并不能熟练掌握,存在对社交媒体运行机制、传播模式不了解、对其中的话语表达不适应、对社交媒体的运用不熟练等问题,影响了社交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运用,使其难以发挥更大的功效。

3利用社交媒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3.1构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交媒体平台

面对大学生普遍使用社交媒体的实际,高校要积极创新,充分利用社交媒体,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窗口和新载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应建立专门的社交媒体账号,定期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内容。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可以开通社交媒体账号与学生互动交流,更好地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进而更好地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3.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

社交媒体灵活多样的功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为信息内容的表现提供了多种形式。但目前高校的相关教育内容仍多以传统的文字、图片等形式呈现,形式较为单一。在吉林农业大学运行的校级微信公众号中,只有吉林农业大学官方微信、吉农艺术团、吉林农大乐影客三个校级微信公众号使用了除文字加图片以外的视频推送形式。相比于简单的文字和图片,声音、影像、动画等更吸引年轻人,也可以让内容更加立体和多元。选择合适的内容与多种表现形式巧妙结合,利用文章、热点新闻、观点讨论、比赛活动等契机进行推送,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3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媒介素养

和学生相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对社交媒体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较弱,尤其是年长的教师基本很少使用社交媒体。针对这种情况,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干部和教师在思想认识上,要提高对社交媒体平台的重视。积极学习相关知识,了解社交媒体的特性、功能及鞑ビ攀啤QЩ岚阉枷胝治教育和新媒体技术结合起来,解决新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参考文献

[1]曹博林.社交媒体:概念、发展历程、特征与未来――兼谈当下对社交媒体认识的模糊之处[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3):68.

[2]谢婉若,邹姝玉. 2010-2013年社交媒体研究热点解析[J].新闻知识,2014,(04):3.

对社交媒体的态度范文第4篇

尤其是政治和新媒体的媒介联姻,带来一国范围内政治影响的快速传播和持续放大以及在世界范围内导致国家间沟通的模式不得不发生变化,对世界各国和政治组织提出异于传统媒体世界的新挑战。

新媒体的权力路径选择

关于制度的演进规律,199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思用“路径依赖”理论(Path Dependence)成功地进行了阐释。他认为,“路径依赖类似物理学上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路径好则形成良性循环,路径差则导致每况愈下。”

用路径依赖理论来审视新媒体革命和新媒体新闻活动,可以发现,新媒体为社会和民众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提供一种路径选择,这种路径是一种主动的建立在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技术上的选择。虽然新闻媒体的社会功能没有直接的功利性,虽不能直接改变历史格局,但可介入现实成为改变历史格局的导火索,成为“改变内驱力”,来提供路径选择,对社会大众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新的整合或者调节,从而影响社会和现实。这种路径选择进而能够推动社会权力形态在一个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进行重构。在重构的世界中,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权力形态和隐形的灵巧权力存在,并区别于传统的经济、军事等有形的容易被识别和感知的权力,单一行为体或者难以感知这种权力,或者难以抵抗这种权力。从目前的权利体系和政治生态来看,这种权力呈现上升态势,同时在社会个体、非政府组织、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国家政府间进行扩散和重新分配。

就发展中国家而言,其面临的最大挑战在强度上更甚于发达国家,因为其同时面临来自非国家行为体和发达国家两个方向的挤压,假如不能妥善应对此类挑战,那么“”或者“推特革命”将会出现。

新媒体的政治媒介功能—以美国为例

传播技术的创新普及以及影响力的日渐放大,导致媒介与政治的互渗力不断提升。美国,作为站在世界数字技术前端的一个发达国家,对新媒体政治传播在国家层面上的战略价值认知较早。面对新媒体领跑的媒介环境,深谙政治传播与媒体互动之道的美国政府认识到美国之音作为传统媒体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很难再现。美国之音对华广播的原有时段、频段和设备,合并到自由亚洲电台,美国之音的中文网站保留下来,普通话节目整体全部转入互联网播出。这显然是一种针对新形势的宣传调整,也看出美国政府对媒介政治价值在数字化传播趋势下的重新认定和评估,重新配置媒体资源。

其实,美国政界通过大众媒体来实现政治影响的做法由来已久,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在美国,政治和媒介密不可分。随着新媒体兴起,媒介参与政治活动来协助美国政府达到其政治目的的力度和深度一直在拓展。比如在海湾战争、“9·11”事件以及伦敦地铁爆炸案中,新媒体超越大众媒体,迅速反应、设置议题不断发力传播美国的价值观念。在美国政治格局中,互联网等新媒体正在或者已经取代大众传播传统媒体,其传播使政治的影响力和冲击力愈加广泛而深刻。在涉外传播领域,美国政府频频以“互联网自由”为名,打新媒体外交牌。比如在2011年2月15日,美国当时的国务卿希拉里宣布,美国当年将花费2500万美元“推动因特网自由”,“努力协助专制国家异见人士打破网络封锁,促进人权和民主”。而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新媒体则配合美国政府外交政治策略,异常积极地开展对外舆论宣传和引导,凭借其技术优势、多元化传播美国文化和意识形态,宣扬“美式民主”,使他国网民认同、接受美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悄然加快了美国文化对其他国家民众的渗透与传播,甚至经常制造事件在一些国家的动乱中推波助澜,威胁他国安全。《纽约时报》曾刊载文章提出,从美国国务院与“Twitter”之间的关系上可以看出,美国政府把社交网站已经视为其外交的利器。在当今国际关系领域,Facebook、Twitter等新媒体服务一定程度上已成为美国政府的延伸,作为美国对外传播的新渠道和载体,新媒体通过为美国政策代言来对他国实施公共外交影响,其新的传播特性和形态如下:

第一,以替代式传播为异见者提供舆论平台,传播反对派声音,向他国政府施压。在传播方法上,新媒体外交继承了美国媒体一向标榜的“客观公正”的说辞,挖掘、利用和追捧反对派话语,向他国政府施压。

第二,操控传播议题,通过选择性升级“议程”的重要性,对和美国关系远近不同国家的重大事件区别对待,实行双重标准。

对社交媒体的态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社交媒体 营销 微信

如今,社交媒体渐渐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网络交往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了,他们更多的是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信息的获取和消费。

一、社交媒体与营销的相关概念

随着web2.0系统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社交媒体产生了更多的基于网络的应用,互联网和移动平台实现了组织与个人的联系互动,给社交媒体的营销提供了前提条件。全球最著名的百科全书网站维基百科(Wikipedia)上这样定义社交媒体:社交媒体(Social Media),是人们用来创作、分享、交流意见、观点及经验的虚拟社区和网络平台。社交媒体和一般的社会大众媒体最显著的不同是,让用户享有更多的选择权和编辑能力,自行集结成某种阅听社交。社交媒体能够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呈现,包括文本、图像、音乐和视频。目前,国内流行的社会化媒体平台包括,以微型博客形式出现的“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腾讯公司推出的即时通信软件“微信”;与Facebook类似的中文SNS网站“人人网”;具有博客功能的个性个人主页“QQ空间”;以书影音起家的,帮助都市人群发现生活中有用事物的社区网站“豆瓣网”等。[1]

下面我们谈一下市场营销,美国市场营销协会下的定义是:市场营销是在创造、沟通、传播和交换产品中,为顾客、客户、合作伙伴以及整个社会带来价值的一系列活动、过程和体系。市场营销是满足人们的需求欲望而实现的交换。

二、社交媒体营销出现及其发展

在我国,手机已成为人们访问社交媒体的主要设备。社交媒体应注意手机终端的使用满意度,及时搜集用户反馈、做好相应功能的完善、不断满足用户不同的使用需求,才可以将社交媒体进行良好的推广。网民搜索数据以及搜索引擎营销,虽然它有精准性的优点,但是也有个人信息安全隐患和信息传递滞后等缺点。因为已经进行过一次相关产品的搜索,所以消费者很有可能已经进行了相关的消费,此时推荐对于他们来说价值相对较小。另外,随着手机购物APP的兴起,手机购物的便捷使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手机购物,不仅是随时性的还具有专门性。

如今传统的网络购物向利用社交媒体购物转变。随着人们对智能手机的适应,手机网上购物渐渐已经成为一种潮流。除了主流的营销型网站之外,社交媒体的营销也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如微信、微博、Facebook等社交媒体的营销方式各不相同。我们来着重分析已经形成自己的一套营销体系,并不断创造营销奇迹的微信营销。[2]

三、社交媒体营销应用――以微信为例

微信是由腾讯公司研发出来的一款语音产品,支持语音短信、图片、视频、文字等,用户可以通过微信进行群聊,实现了语音通讯。如今,微信比较火爆,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于是社交媒体的营销无不受到大家的热烈追捧。[3]

(一)微信营销的优势

1.客户数量大,营销成本低。由于手机用户数量庞大,在微信推出后仅仅14个月的时间里,其用户就突破了2亿。客户数量之大展现了微信的发展前途和利用微信进行营销的一种优势。微信在任何时候都不收费,所以用它来和用户沟通的成本就比较低。

2.营销定位准,营销方式多。微信营销可以对某一客户进行一对一、有针对性的消息推送,也可以针对某一地域和某一点进行消息推送。摇一摇、漂流瓶、附近的人、二维码、朋友圈等微信功能都能成为新的营销方式。缩短与用户的距离,使营销活动变得更加多样,于是营销活动的展开就会变得更加容易。

3.营销方式人性化,客户群体真实。微信公众用户每天只能群发一次消息,一次最多8条。因此用户不会受到干扰,提高了用户体验。其他社交媒体的粉丝中存在着太多的所谓不是真正的粉丝,并不能够真正地为你带来几个客户,然而微信不同,微信用户一定是真实的、私密的、有价值的。[3]

(二)微信I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安全方面。在微信营销中,安全问题是最重要的问题。信息安全、交易商品安全以及支付安全等都会直接影响到营销效果。若安全保障机制不健全,带来的后果必然是难以留住原有的微信用户,更别说吸引微信用户。建立微信用户安全保障机制势在必行,微信营销想要走得更远,首先应当保证安全性,保证软件的正常运行、保护微信用户的个人信息;其次,还应当对微信公众平台和微信商城经营者进行监管,保证微信用户购买商品的质量。

2.微信营销策略方面。微信营销出现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对待微信营销的态度也不是很一致。一部分持观望态度,还有一部分持冒进态度,由于面对新兴的营销模式,一时间没有制定好微信营销策略,也没有规划本自身的产品是否适合做微信营销,也没有对微信群体进行调查,盲目跟进,最终造成忠诚顾客的流失。我们应当抱着积极的心态去迎接微信营销,也要针对自身情况制定微信营销策略。现在微信营销已经有许多成功案例,持观望态度的可以对成功案例进行研究,时代的发展伴随着自身的快速发展,若不想被淘汰,就要抓紧机遇,抓住微信营销。[4]

3.微信平台推广方面。腾讯公司对微信平台推广的问题表现在:首先,微信只是为企业搭建一个平台,微信自身没有对它的功能进行大量宣传,管理和宣传却在企业自身。其次,微信只能搜索公众账号,让微信用户自行发现或企业自行进行推广。质量与信任是企业的根基。一个企业想要获得长远发展,就要注重产品的质量,只有坚持质量优先,才能创造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以及让目标群体对其信任,再展开微信的品牌营销。产品质量和企业的口碑将会决定企业微信营销的成功与否。[5]

四、结语

从微信营销的优势和劣势可以反映出社交媒体营销存在的优势和劣势。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又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作用,能够帮助达到企业品牌不同的营销目标。同时,大数据技术和新兴智能技术的爆发式发展都将对企业社会化营销起到推动作用,并提升营销的有效性,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社交媒体在营销中得到充分利用。

(作者单位为华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张海红(1991―),男,华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学生。]

参考文献

[1] 侯佳.社交媒体在企业市场营销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6.

[2] 郑思远.微信营销模式分析[D].吉林大学,2016.

[3] 王珏.浅谈对微信营销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2014(04):172-173.

[4] 吉亚力,韩露.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微信营销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