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几何教学论文

几何教学论文

几何教学论文

几何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所谓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的场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与问题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情境的创设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分析和探索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和方法,使学生更好的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传统的几何教学中,只凭教师口头的说教和黑板上呆板的板书是很难体现出情境创设中的悬疑性、惊诧性和疑虑效果,也就是说不可能产生强烈的轰动效果和视觉反差,不能给学生留下难忘印象而引起学生的注意。而多媒体信息技术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多媒体的多彩的图像,动态的影像和声音,可以使创设的情境更生动逼真接近生活,使原本抽象的几何概念,更接近实际,更能体现几何概念的实用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计算机具有特殊的声、光、色、形,通过图像的翻滚、闪烁、定格、色彩变化及声响效果等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向学生提供直观、多彩、生动的形象,可以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初中几何第二册“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就可以应用多媒体的鲜艳色彩、优美图案,直观形象地再现事物,给学生以如见其物的感受。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计出多幅图案:如:等腰三角形、飞机、几幅古建筑图片等,一一显示后,用红线显现出对称轴,让学生观察。图像显示模拟逼真,渲染气氛,创造意境,使学生很快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和巩固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

再例如:在讲授“垂直”这一章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一段大型比赛的跳水录像,出示问题:当选手入水时,水花的大小说明什么?

所有学生几乎同时说出来:“不垂直”水花就大,“垂直”水花就小。

教师问:“什么叫垂直呢?”

接着教师讲解了有关垂直的概念。

这节课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就完整的进行下来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什么叫“垂直”,可见这样的情景给学生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认为:人一般可以记住阅读内容的5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的内容的70%。我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强大的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技术,创设出各种情景氛围,而且是传统教学中的教具和语言无法企及的生动、逼真和引人入胜。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化静为动,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

美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在《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的报告中指出:“实在说来,没有一个人能教数学,好的老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来学习数学。”

皮亚杰的“建构”的观点是与“活动”的观点有紧密的联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必须掌握“活”的几何概念,这就必须使学生在几何学习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教育家斯腾伯格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视为交往过程,要注重交往的改进,特别强调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传统的几何教学中的教具运用,并不能使抽象的几何概念真正的形象化、具体化。而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几何概念真正“活”起来。

比如用《几何画板》讲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可以使直线转动,产生与已知圆的相离、相切、相交的各种动态的位置关系,并在旁边显示圆的半径(R),并动态的显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学生们可以一目了然的动态的了解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与圆的半径(R)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同时,推出圆的位置关系,与圆的半径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之间的关系,

相离<=>R<d

相切<=>R=d

相交<=>d<R

学生的脑海里只要一提到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就想到旋转着图像。

类似这样的课件还有《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等。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来源于对周围的事物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观察和分析,现代教育观点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和发现这个知识的过程是一样的。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很难提供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足够的时间,使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而多媒体技术可以无限的提供给学生学习的空间和相对宽裕的学习时间。

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川国藏认为数学教育中,学习数学知识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比学习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我认为几何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教学中涉及的事物形象、过程等全部内容再现于课堂,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使难以觉察的东西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学生如何画角是一个重要内容。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黑板上画给学生看,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学生走神,教师画时部分学生不注意看;教师作图时,身体遮挡住部分学生视线等等。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情形就大不一样了。我们可以先用多媒体演示画角的步骤和基本方法,由于用多媒体演示,手段新颖,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给学生留下的表象深刻。演示结束后,教师再到黑板上示范画角,最后让学生独立画角。这样的教学过程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对画角方法清楚明了,教学效果好。

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进程是一种积极的认知过程,提倡知识的发现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以自己为主体的积极建构,“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提供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展开探索的翅膀。

例如在研究《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时,传统教学方法,只能在黑板上画几个图,给学生几个公式,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给出充分多的图形,让学生在观察中,分析众多图形,并且在分析后得出结论,并可以在更多图形中验证,使学生自己得到正确的公式,在几乎是无限的空间中,研究几何图形,从中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是传统教学不可能做到的。真正做到陈重穆教授提出的“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的效果。彻底的摆脱了教学中“烧中段”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自己自主的建构知识体系。

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师节省出大量的教书时间,可以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取最大限度的信息量,争取了更多的思考时间,可以利用图形的颜色和图像的闪烁给学生以暗示,还可以通过平移和旋转使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发现中掌握知识。还可以利用师生界面进行超级连接,达到师生互动,使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动态的,“活”的几何。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更好的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过于标准化、同步化、集体化,不能很好的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易发挥学生的全部潜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和发展他们的个性才能。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一个人的智能,不能简单地由智商的高低来衡量,智能是多元的,它包括七种基本能力:语言能力、数学逻辑能力、空间能力、音乐能力、身体运动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而传统的学校的教育,仅重视语言能力和数学能力的开发,对其他能力的开发未给予足够多的重视,不能用学习成绩衡量学生是否聪明,要看学生能否解决面临的问题,培养合作精神解决实际问题。

多媒体不光可以显示信息,使学生获得知识,它还能帮助学生运用知识和技术,发展智力、才能。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承认与尊重个别差异是必要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就能适应个别化的教学。在教学软件编排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各种思路和解题方法,让学生自主选择,培养学生做出决定的能力。这样人机交互,迅速反馈,视听合一。学生由教师单一的讲、书本枯燥的练习,上升到上机操作,与计算机对话,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在多媒体这样的交互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这种主动参与性为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例如,在几何教学中,一题多解问题,在传统课上只有给一种或几种答案,而不可能也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展示所有的答案,造成对个别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打击。然而在多媒体的课件设计中,不但可以把所有的答案给出来,使学生对号入座,还可以把几何的开放型的题目做成动态题目,使学生各尽所能,真正变“选马”为“赛马”,使学生在平等的条件下,竞争着学习,激发他们的好胜心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通过师生界面,运用网络技术以多层菜单树的形式,可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构成的体系,又能明确表达知识体系中各知识点间的层次与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只需双击鼠标按钮即可激活其指示部分内容,进入交互的教学系统,足不出户,可实现网上漫游整个几何世界。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尽量多的展示利用几何知识可以解决的问题的模型,例如,可以用对称的原理解决台球的打球问题,运动中跑道的弯道测量等。

还可以尽量多的创设发现问题情景,比如如何计算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计算多边形的对角线条数等,都可以因为计算机多媒体提供的广阔空间,让学生自己归纳,自主建构概念体系。

还可以以运动的角度,活动的角度理解知识概念的形成过程,追溯定理产生的全过程及难题的形成过程,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探讨一题多解等等。

还可以把知识概念,按照知识的形成过程,制作成知识网(本身网页的制作就是按照数学的树图结构的原理工作的),这样可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己的选择学习的对象、内容和难度。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学习“大众的数学”,即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的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达到自己自主的学习,自己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还可以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往往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多方面的知识,比如我在讲解对称问题时,引入了台球问题,一般学习比较好的学生不知道台球运动的基本规则,不理解题意,而对比较爱玩的学生,很清楚台球运动的基本规则,但不明白几何中的对称图形,我把比较好的学生与爱玩的学生分一台机器上,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不仅能各尽所能,而且还能增进同学间情感交流。达到增进团结,共同进步,“种瓜得豆”的目的。

五、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件设计,可以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俗语说:“好话一句三冬暖,冷言半语六夏寒”。和谐的教学环境氛围,可以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良好的反馈状态,而作为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技术在这方面无疑帮了教师一个大忙。

“机器无情人有情”,先不说多媒体技术的鲜明的色彩,动态的画面,和引人入胜的多种的特技,单从多媒体的课件设计的趣味性,就可以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例如每个教师在设计考核和测验题时,往往在答题过程后,设计画面和声音都是:“你真棒,答对了!”,“太可惜了,再来一次!”和激励的画面。这都使学生在鼓励中体会成功,真正的进行赏识教育,它可以无数次的原谅学生的失败,真正作到了成功教育,使学生体验成功,还真正教会了学生怎样面对挫折,从而保护了学生积极性。它不会像人一样,因为话说多了而不耐烦,在这里计算机作为教师比常人更有耐心(不过程序是教师设计的)。

在有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教师对画面图形的操作,利用线段,角的闪烁,平移、旋转、对称等对学生进行解题的暗示,使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解题的兴趣。这比传统教学中的:“看这里,跟我学,请注意。”的喊叫,不知要强多少倍。这样不会使学生因为逆反心理产生厌学情绪。

几何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优势时机

几何初步知识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由于小学生缺乏空间观念,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因此在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学生很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形象、生动地在学生面前展现几何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同学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一、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1、直观性的优势。我在教学中根据几何初步知识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从新知识的导入到新概念的建立;从新概念的建立到新知识的巩固,均借助计算机的直观演示,为学生创设和谐优美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充分感知。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意义时,学生回答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三角形物体后,计算机将红领巾、三角板的颜色去掉,只留下其外框,教师指着这些外框让学生数一数这些三角形有几条线段围成,这样抽象出三角形的特征。随后计算机屏幕上三条边依然闪动并发出声音,对三角形是三条线段围成的这一意义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对新概念建立起到了教师用语言描述而达不到的作用。

2、趣味性优势。多媒体辅助教学一改过去课堂上尽是静态信息辐射的局面,使原本呆板的东西动起来。例如,在三角形意义这一概念建立时,在屏幕上出现三条线段,然后通过画面移动三条线段围成一个封闭的图形。再如,在建立三角形高这一概念时,屏幕中的三角形一个顶点及它的对边闪过后,由这个顶点慢慢下来一条垂线,垂足落在它的对边上,并且随着打出“高’’、“底,,的字。这样通过对屏幕上图形移动的变化,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意义和高的意义这两个概念的理解,而且吸引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3、形象性优势。在教学时有些概念的建立只靠教师语言传递,学生往往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能弥补这一缺陷。如三角形的特性是“不变形,稳定性",当问及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应用三角形这一特性时,学生一下就能说出电线杆、凳子及自行车等,但是,当具体问及这些物体的哪个部位利用三角形稳定性原理时,学生则露出无奈的神情。可见,三角形稳定性特性在学生头脑中仍然是非常抽象的。现在计算机只要在其有关部位闪示几下,学生就会一目了然,为什么要在这些部位应用三角形这一特性,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4、深刻性优势。三角形的作高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我通过课件设计,让计算机演示在锐角三角形内作高,显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为高及直角所对斜边的高,演示作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其中两条在外)。在演示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作高的过程和方法,了解了每一种三角形都有三条高,而且加深了对高的概念的深刻理解。

5、艺术性优势。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在“声"“形’’“色”“体”的结合上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将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学生学习心态结合到一块。它通过“声"传递师生心灵深处的语言,通过“形"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通过“色”描绘师生所要描绘的五彩图。

二、及时有效的把握应用时机

虽然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有独特的优势,但是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环节,严格及时的把握好应用的时机。

1、辅助于建立清晰表象之时。表象是思维想象的依据,能否在学生的脑中建立清晰的表象,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在几何形体知识教学中,往往要求学生掌握一些作图的方法,常规教学中,教师常用三角板、圆规等教具在黑板上的板演、,但由于受到教师的手、粉笔或视角的不同而形成视觉阻碍。我们在制作课件时,将这部分内容均用计算机模拟演示,使模拟作图过程或其它知识点的讲授,既不受视觉阻碍,又产生强烈的感官刺激,易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深刻的感性认识,为教学过程的进一步深入埋下伏笔。

2、辅助于渗透数学思想及方法之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要求“在教学中要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及其方法”,在几何形体知识的教学中有一些公式的推导往往涉及到一些中学才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只可让学生意会,不可言传,这在常规教学中往往是令教师头痛的一件事,而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往往化难为易。课件《圆的周长》中,周长公式C=2氕r的推导涉及到不完全归纳法,我在课件中是这样设计的:先出示直径分别为8cm、12cm、14cm的圆,然后令其依次在一线段上滚动,在滚动直径的1倍、2倍、3倍距离时依次出现记号,滚完后显示其滚过路程的距离。演示完后,老师让学生观察圆滚过的路程既周长与圆的直径关系,学生有这三个圆环滚动的动画作为依据,很容易归纳出圆的周长是圆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的结论。

3、辅助于概念阐明之时。在小学数学几何知识教学中,涉及周长、面积、体积、高、棱等概念,由于这些概念带有一定的抽象性,对于以接触感性知识为主的小学生来说,往往易混淆圆的周长及面积的概念,弄不清体积与表面积的区别,不能正确理解高与底的对应关系等,而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后,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课件《圆的面积》的复习模块中,为了帮助学生分清周长与面积的概念,我设计了两幅动画,第一幅是一只小猫绕圆一圈,跑过的地方同步改变颜色;第二幅是将圆的平面部分从上到下涂上黄颜色。配合师生的问答,学生很快理清了周长与面积的关系。

4、辅助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之时。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学习“体"部分知识的困难性,而采取常规教学手段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一情况,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课件中,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三维动画的功能。如圆柱体的表面积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在该课件中,我运用了三维动画的变形功能,将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变为一个长方形。学生看了动画后就很容易明白圆柱体的表面积是二个圆形面积加上以圆的周长为长、圆柱体高度为宽的长方形面积之和。这里三维动画软件中所制作的动画,为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弄清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特点及其表面积公式的由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5、辅助于知识向技能转化之时。掌握知识是为能应用于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形成技能。我们在课件制作中也注意到这一点。在圆的认识课件中,我制作了三幅动画:轮胎分别为正方形、椭圆形、圆形的摩托车在路上行驶;学生观察后要求其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原因。学生在计算机的进一步提示下(出示放大的摩托车轮胎,半径及圆的闪烁),能说出由于圆形轮胎的轴心到地面的距离不变,所以摩托车行驶比较平稳的道理。

这样,学生既理解了几何知识的概念又掌握其内涵,让学生从观察到认识,从认识到理解,从理解到掌握,提高了我们数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资料

几何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竞赛数学、代数、几何、初等数论,组合初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3-231-01

数学竞赛的开展导致了竞赛数学的诞生,竞赛开始的那些年头,其内容主要是中学教材中的代数方程、平面几何、三角函数等,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个源于中学又高于中学的数学新层面,其思想方法日渐与现代数学的潮流合拍,对第1~45届IMO试题的统计表明竞赛数学正相对稳定在几个重点内容上,可以归结为四大支柱、三大热点。

四大支柱是:代数、几何、初等数论,组合初步(俗称代数题、几何题、算术题和智力题)。三大热点是:组合几何、组合数论、集合分析、我国的冬令营试题和国家队选手选拔题,与国际发展趋势是完全一致的,高、初中数学竞赛大纲的内容,也以中学教材为依托而努力接轨国际潮流。

一、代数

代数是中学数学的主体内容,其在竞赛中占据重要地位是理所当然的,已广泛涉及恒等变形、方程、函数、多项式、不等式、数列、复数、函数方程、矩阵等方方面面,近年的主要特点是:

1、出现集中的趋势。

统计表明,近几十年来,难度较小的问题(如恒等变形、单一的解方程等)消失了,明显超出中学范围的问题(如矩阵等)也消失了,代数问题正在向不等式、数列、函数方程上集中,这表明IMO代数题的命题趋向是,既在努力避开有求解程式的内容、提高试题的难度,又在尽力避免超出中学生的知识范围,而在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上做文章。

2、与数论、组合、几何的交叉

代数知识在各个学科中都有基础的作用,无论哪一门中学数学分支都少不了代数运算。IMO试题在避开常规代数题的同时,正在加强与各个学科的综合,不等式不仅有大量的数列不等式、最优化背景的不等式,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几何不等式、数论不等式、组合不等工;方程知识也在数论问题、几何问题或其他离散问题中屡屡出现。

二、几何

欧几里得几何虽然古老,但在提供几何直觉和逻辑推理方面仍有其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因而历来受到数学竞赛的青睐,平面几何证明已经属于IMO的届届必考内容,少则1题,多则2-3题。我国高中联赛加试(二试)和冬令营考试,也是年年必有平面几何题。

IMO中的几何问题,包括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但以平面几何为主。

IMO的平面几何题数量较多、难度适中、方法多样,可以分成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与中学教材结论比较紧密的常规几何题,虽然也有轨迹与作图,但主要是以全等法、相似法为基础的证明题,重点是与圆有关的命题,因为圆的命题其知识容量大、变化余地大、综合性也强,是编拟竞赛题的优质素材。

第二层次,是比中学教材要求稍高的内容,如共点性、共线性、几何不等式、几何极值等。这些问题结构优美,解法灵活,常与几何名题相联系。

三、初等数论

初等数论也叫整数论,其研究对象是自然数。由于其形式简单,意义明确,所用知识不多而又富于技巧性,因而历来都是竞赛的重点内容。

如果说代数、几何离中学教材还比较近的话,那么初等数论则在中学教材未系统介绍、而中学生(特别是优秀中学生)又不是不能接受这样一种思维发展区中,其在培养数感和发现数学才华方面有独特的功能,正在与组合数学相融合而成为数学竞赛的一个热点题源。它还有一个优势是,能方便地提供从小学到大学的各层次竞赛试题。“奇偶分析法”也成了从小学到大学都使用的数学奥林匹克技巧。

四、组合初步

数学竞赛中的组合数学不是一个严格的概念,它离中学教材最远,通常指中学代数、几何、算术(数论)之外的内容(俗称杂题)。对中学生而言,这类问题的基本特点是不需要专门的数学用语就可以表述明白,解决起来也没有固定的程式(非常规),常需精巧的构思,从内容上可以归结为两大类;组合计数问题,组合设计问题。

参考文献:

[1] 夏兴国.数学竞赛与科学素质 [J].数学教育学报,1996,5(3).

[2] 陈传理,张同君.竞赛数学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几何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初中几何入门 概念 文字语言 几何符号语言 证明题格式

初中几何入门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常言道:“几何头,代数尾。”意思是刚学几何的时候觉得很难很难,即入门难。代数则是学到最后比较复杂,学起来比较吃力,即代数尾。

在初中阶段,数学学科增加了一项新的教学内容——平面几何,这样一来数学课的内容便包括代数和几何,并发生了由数到形,由计算到推理的转变,要用说理的论证方法,另初学者深感头痛。初中几何入门的诀窍,对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一、对概念用形象识别

就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这一章内容来说,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选用符号几何学科认知规律和学生认知特征的教学方法,适当放慢教学进度,分散难点,分层递进地开展教学。认识“三线八角”即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八个角,即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我们可以根据其构成的图形形状来识别,用“形象识别法”判断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如图1,用三个字母——“F、Z、U”形象识别,构成同位角的三线所围成的图形像字母“F”(或变形的),构成内错角的三线所围成的图形像字母“Z”(或变形的),构成同旁内角的三线所围成的图形像字母“U”(或变形的)。当然,在一些图形中,这些字母可能是倒置、翻折或横放的。

如图2,很快地找出同位角(F)有∠1与∠5,∠3与∠7,∠2与∠6,∠4与∠8;内错角(Z)有∠3与∠6,∠4与∠5;同旁内角(U)有∠4与∠6,∠3与∠5.这样学生学起来不再感到烦、难,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认知能力。

二、灵活地把定理的“文字语言”翻译成“几何符号语言”

学习几何,就像我们学英语一样,要做到“英汉”互译,就是把文字语言翻译成相应的几何符号语言(这其中涉及图形语言)。几何是研究图形性质的一门学科,它有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对于每一个几何概念一般都可以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表达。这三种语言统称为几何语言。我们可以逐步从直观的图形语言过渡到抽象的符号语言,再由抽象的文字、符号语言返回到图形进行强化理解,形成“互译”能力,为推理论证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会用符号语言表达文字语言,使学生易记易懂易学,如探索直线平行条件的三个定理: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依据为“F相等,//”记为:∠1=∠2,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依据为“Z相等,//”记为:∠3=∠4,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依据为“U互补,//”记为:∠4+∠5=180°,a∥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反过来,平行线的性质可记为“//,F相等”记为:a∥b,∠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Z相等”记为:a∥b,∠3=∠4(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U互补”记为:a∥b,∠4+∠5=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如图3:

学生对性质定理理解透彻,克服几何难学的障碍,用符号表达文字,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为几何的推理论证奠定了基础。强化训练学生及时把所学的定义公理定理等根据不同的图形特征翻译成相应的几何符号语言。教师可以填空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做题,易学易懂,然后学会证简单的证明题,在改变某些条件逐步加深难度,进一步培养学生推理论证的能力。如七年级下册(P69)随堂练习1,填空:(1)线段AD是ABC的角平分线,那么∠BAD=1/2?摇?摇 ?摇?摇;(2)线段AE是ABC的中线,那么BE=?摇?摇?摇 ?摇=?摇 ?摇?摇?摇BC,先把文字语言翻译图形语言,例:(1)翻译图4可填∠CAD,∠BAC,(2)翻译图5:可填EC=1/2BC.

最后,以“循序渐进”为原则,逐步培养学生推理论证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对推理论证题感到头痛,因为推理论证题是对几何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测试和评估。例如,如图6,BE平分∠DBA,∠2=∠C,写出判定EB∥AC的推理过程。

解:BE平分∠DBA

∠1=∠2(角平分线定理)

又∠2=∠C(已知)

∠1=∠C(等量代换)

EB∥A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上例推理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必须把原因写清楚,这对初学者很重要。学生写推理论证要做到有理有据。

三、初学者掌握证明题的格式尤为重要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对证明题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无从下笔。如果克服了“说理”论证中的“说”这个问题,知道从何处下笔,几何证明就会变得简单。故初学者首先应掌握证明题的格式。七年级数学(下册)P78,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有SSS,SAS,AAS,ASA,HL五种定理。现以“SSS”定理内容为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第一步:先翻译图形,如图7:

第二步:把图7的图形语言翻译几何符号语言。即格式:

解:在ABC和DEF中

AB=DE(已知)

BC=EF(已知)

AC=DF(已知)

ABC≌DEF(SSS)

古人云“依样画葫芦”,同理SAS先画出图形,让学生依样画葫芦模仿SSS的格式写证明,如图8:

解:在ABC和XYZ中

AB=XY(已知)

∠B=∠Y(已知)

BC=YZ(已知)

ABC≌XYZ(SAS)

让学生熟悉定理写证明的格式后,再看题目给出的条件,不是一目了然,让学生先找一找缺了哪些条件,先证出条件,再运用证明格式。例:教材P140知识详解,已知如图9:AB=CD,AE=DF,CE=FB,试说明∠B=∠C。

学生刚看到这道题会感到束手无策,我们首先把给出的条件在沿途中做标志可发现,若ABE≌DCF,则∠B=∠C。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再认真分析所给的三条边相等的条件只有两组AB=DC,AE=DF可用,而BE=CF,题意未说明,只给出CE=FB,再看一看,有EF=EF公共边,CE+EF=FB+EF,所以在证ABE≌DCF之前先证BE=CF即可。过程如下:

证明CE=FB

CE+EF=FB+EF

即CF=BE

在ABE和DCF中

AB=DC(已知)

AE=DF(已知)

BE=CF(已证)

ABE≌DCF(SSS)

∠B=∠C(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对于初学几何者来说,学会写几何证明的格式是至关重要的。就像写作文要有提纲一样,写几何证明要有格式,如果学生头脑思路清晰,证明过程就会写得流畅。如果熟悉了,就可以不用太过强调格式。

总之,初中几何入门的诀窍是:对概念用形象识别,灵活地把定理“互译”,并掌握证明题的格式,这对初学者是行之有效的。然后不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几何易记易懂易学易证明,真正体会到成功地解决几何推理论证的乐趣,从而发现几何很容易学。

参考文献:

[1]柴西琴.对探究教学的认识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1(8).

几何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立体几何;教学重点;要求

高中的立体几何课程是学生对几何学认识的新阶段,在新课标下立体几何教学也有较为突出的变化。从《普通高中数课程标准》来看,立体几何的授课过程一定要对教学内容、教学实践,变化背景进行系统的分析,同时抓住立体几何的教学重点,侧重于发展学生的“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辩论证,度量计算的能力。本文从立体几何教学大纲的要求出发,论述了立体几何的教学重点,并着重分析了立体几何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1、高中立体几何教学大纲的要求

依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内容,高中立体几何要从整体的观察入手,以认识空间图形为基础,逐步的理解空间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并结合现实生活,提高学生对立体几何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扩大学生把握图形的能力和空间的想象力。新课改下高中立体几何教学大纲做出了如下几点要求:

1.1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的教学要求。学生需要掌握平面的基本特性,其中包括斜二侧画法画平面的直观图、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图、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判定定理、两条直线所成角和距离的概念、直线和平面平行或垂直的判定和性质、直线和平面距离的概念、平面之间平行和垂直的判定和性质、二面角及二面角的平面角、平面间的距离概念。方法上要求熟悉反证法证明简单的几何问题,图形上要求了解多面体、棱柱、凸多球、面体、棱锥的基本概念,同时掌握欧拉公式和各种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

1.2空间几何体的教学要求。了解并认识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并能通过这些特征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结构,其中包括柱、球等图形。构图上要求学生能够画出简单的空间图锥、形(圆柱、圆锥、棱柱、长方体、球等)并掌握三视图的画法,能够利用简单的材料做出模形,会用斜二侧画法画出直观图。学会利用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画出视图和直观图,并结合现实生活画出简单建筑物的视图和直观图。

1.3点、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能够利用模型来理解空间线、点、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线、并推理想象出空间线与面关系的定义,掌握推理依据的公理和定理。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掌握立体几何的定义、公理、定理的基础上,通过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来理解线面平行和垂直的相关特性,并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归纳出线面与面面平行和垂直的性质定理。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掌握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知识点有20多个,其中4个公理、4个定理、12个判定及性质是学性必须掌握的重点。

2、高中立体几何的教学重点

2.1柱、台、锥、球及简单组合体的结构。新课改下高中立体几何先以简单几何为切入点,这与以往的几何教学不同,传统的几何教学是以直线与平面的学习入手,在有了几何基础理论后进行立体几何的教学,新课改给立体几何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柱、台、锥、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借助一些实物模型或计算机软件来观察图形,并通过操作确认来完成柱、 台、锥、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的理解。结构特征就是几何体的特征及性质,教学中把握学生的思维,通过几何体结构特征的理解来揭示其生成的过程及规律。

2.2投影、三视图和直观图。投影、三视图和直观图属于新课改后的新增内容,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能够画出三视图和直观图,并通过两种投影方式也能够画出三视图和直观图,这对学生提高空间图形的认识非常有帮助,所以也成为了今后的教学重点。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材内容的对比,人教版和北师大的教材是以课标要求为基础进行教学的,而苏教版是以投影、中心投影、美术应用为基础。在教学过程要有所区分,对理论基础较弱的学生,在知识结构和体系上要有侧重,一般学生都主要以模仿为主,而苏教版的内容较多,突出逻辑性和思路,使学生能够较快的理解教学内容。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学生学习,同时教学时间也较为充裕。

2.3点、线、面的关系。新课标下点、线、面的关系主要分为线线、线面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必修课,主要内容是介绍点、线、面的关系及线面特性,另一部分为选修主要以向量来分析线面之间的关系为重点,其中包括夹角的计算方法。教学中两个部分知识可同时进行,但教学重点还是课标为准,注重点、线、面的关系内容的学习。现阶段点、线、面的关系的教学还是以线线、线面、面面的关系,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线面角、面面角等内容为基础,人教版还引入了二面角的概念,但没有引入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和线面角。

3、高中立体几何的教学体会

3.1关于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立体几何是一种形象的数学模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真觉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创新精神,这与数学和其它学科相比,具有一定的扩展性。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形成自主探索,自我发现的习惯,并利用现有条件扩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学习中也可以通过观察、操作、猜想、作图、设计等手段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性质,在获得视觉上愉悦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创造力。

3.2空间向量。空间向量的引入为处理立体几何中的推理论证及计算问题提供了新视角。向量是一个重要的代数研究对象,引进向量运算,使数学运算对象发生了重大跳跃。向量又是一个几何对象,向量本身有方向,有方向就有角度和长度,能刻画直线、平面的有关位置关系。点乘、叉乘与图形的面积、体积有直接关系。一般地,建立了坐标系便可着手计算,由计算结果得出几何结论,大大减弱了推理论证的成分,避免构作辅助面等过程。这种向量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我们教师自己首先要从对综合法的眷恋中解脱出来,去发现向量几何的无限魅力。

以上就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立体几何教学的一些看法,立体几何作为高中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对于高考,还是对于以后的学习生活,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新课改之后,加大了对学生感知能力的考查,所以无论对于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把立体几何作为一个重点来学习,希望我的这些看法能对其他同仁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