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年轻人养生趋势报告

年轻人养生趋势报告

年轻人养生趋势报告

年轻人养生趋势报告范文第1篇

女性每周步行3小时以上 中风几率减四成

西班牙一项研究发现,女性每周至少步行3小时可以使中风几率降低4成。研究人员在为期12年的跟踪调查中,对33000名男女参试者进行了有关运动与健康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每周至少快走210分钟的女性罹患中风的危险,不仅明显低于不爱运动的女性,而且低于进行更短时间的骑车等较高强度运动的女性;与不爱运动的女性相比,经常步行的女性中风危险降低了43%,但是这一优势在男性参试者中并不明显。多项研究认为,身体活动有助于降低出血性中风或脑溢血危险,经常步行还可发挥防治忧郁症、肥胖症、提高注意力等保健功效。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健康指南,每周应至少运动150分钟,如进行2.5小时的快走等中等强度的运动。

健康生活习惯可使患癌风险减少四成

英国癌症研究会近日预测,到2027年,每两名男性中就有一个有患癌的风险。该机构认为,长寿是其主要因素,年龄越大,被诊断出癌症的概率越大。在过去的40年里,英国前列腺癌发病率增长了3倍,其中3/4的患者为65岁以上的男性。但人们不必因上述数据而紧张。随着诊断、治疗技术的进步,癌症病人的存活率也正在不断提高。专家鼓励人们主动进行防癌体检,提高防癌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均衡饮食、坚持锻炼等,这会使患癌风险减少40%。

控烟协会:逾8成高校控烟不及格

中国控烟协会的《2012年全国高等院校无烟环境创建评估暗访报告》表明,通过对全国800所高校暗访,82.62%的高校控烟状况“不及格”。《报告》显示:高校室内吸烟行为仍然普遍,男生宿舍是吸烟重灾区。大学阶段是产生新烟民的高危期,在高校加强控烟宣传教育有助于减少新烟民数量,而且高校是培养年轻大学生科学、健康生活方式的最佳场所。高校应加强控烟宣传并加大控烟干预力度,坚决杜绝一切形式的烟草广告、变相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活动。

声音

我国癌症发病呈“三线”走高的趋势

全国肿瘤登记中心《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近20年来我国癌症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包括乳腺癌、肺癌、结肠癌、甲状腺癌等发病年龄均低于此前年龄,并且癌症呈现年轻化及发病率和死亡率“三线”走高的趋势。年报指出,全国每年因癌症死亡病例达270万例。肿瘤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为1.68:1。每年新发肿瘤病例约为312万例,平均每天8550人,全国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从病种看,居全国恶性肿瘤发病第一位的是肺癌,其次为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食管癌,前10位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76.39%。

营养过剩在影响人类健康的风险中排位上升

近日《全球疾病负担研究2010》,该项全球疾病研究由世界卫生组织、哈佛大学等机构协调,全球50个国家参与,历时5年。报告显示,过去20年里,营养因素在影响类健康的风险中首次发生改变,由“不足”变为“过剩”。1990年,营养不良是影响人类健康的第一风险因素,体重指数超标只占据健康风险的第八位;而到了2010年,营养不良退居健康风险的第八位因素,而体重指数超标上升到第六位。体重超标是导致高血压的主要因素,而高血压是中风和心脏病主要诱因。2010年,四分之一的死亡是由于中风和心脏病引起的。

年轻人养生趋势报告范文第2篇

由苏宁易购、手机QQ等多家知名品牌联合的《2017年轻人消费趋势数据分析报告》(以下简称《分析报告》)显示,全国年轻人人均收入为6726元/月,月均支出为4386元,收支比为3:2。逐渐崛起的消费者是商企的未来,不懂年轻人,也就意味着没有“钱途”。

年轻人理性消费占据上风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曾的《中国消费趋势报告》指出,到2020年,中国的消费市场将扩大一半,达到6.5万亿美元的规模。未来五年消费市场将带来2.3万亿美元的增量,而这个增量中的65%都将是由“80后”“90后”以及“00后”带来。不断增长的市场规模带来的是无限的商机。

年轻人思维活跃、经济独立,在生活方面,有爆发式的消费需求。以洗护发市场为例,相关资料显示,2016年洗护发市场零售额达到404亿元,同比增长4.9%。相比2015年,洗护发市场零售额增速明显放缓,洗护发市场增长主要来自于消费升级,年轻一代是带动消费升级的主力军。其中,59%的年轻女性(20-29岁,下同)以及39%的年轻男性在美容以及个人护理品的消费上呈现增长。家住昆明市书林街的文小姐告诉记者,随着年龄的增长,传统的保湿已经不能满足自己护肤的诉求,购买抗氧化美容护肤产品的投入越来越多,“越早注意这些问题,皮肤老化越慢。”

新一代消费潜力人群除了自身消费,因上有老、下有小的缘故,也带动了这些人的消费。2016年天猫国际的消费金额是2014年全年的25倍,远超整体人群的增速。2016年母婴类消费占比高达65.9%。相比之下,在孝敬父母消费品类上,天猫国际2016年染发膏相比2015年全年增长242%,促进关节保养的保健品增长220%,补钙类保健品增长194%,乳胶枕增长111%。

尽管年轻人支出趋增,但理性消费依然占据上风。《分析报告》显示,2015-2016年,年轻人月存款从2030元增加到2340元。这样的实际情况和人们对年轻人不存钱的刻板印象形成反差,随着“80后”“90后”的逐渐成熟,年轻人的消费已经越来越理性。

事实上,年轻人不仅手握存款,而且记账意识在增强。报告指出,2016年年轻人每月平均记账次数约为41笔,每天记账高峰期发生在晚上10点前后,原因是用户对一天的收支进行总结。从地域来看,南方的记账活跃度高于北方。在全国记账次数排名前五的省市中有四个地处南方,其中上海以612笔的人均年记账次数居榜首。家住昆明市后新街的李小姐告诉记者,当初买手账本只是觉得好看有新鲜感,但坚持记账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自己受益匪浅,“它让我学会了理性消费,也更珍惜生活里美好但容易忽视的点滴,以往随手丢弃的电影票根、景点门票,我都会有意识地留下,成为当日手帐的一部分。”

中意便利、健康消费

年轻人被认为是叛逆、自主、个性的代名词,而个性鲜明的年轻消费者大多成长在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财富不断扩张的时代。年轻人正在催生新消费形式,并且促进消费结构的转变。

分享经济走红,2016年网约车用户数量相比2014年上涨了17倍,人均金额也翻番,从每人年均62元上涨到681元。共享经济概念普及和共享单车加速布局市场,使更多年轻人喜爱上使用单车进行短途出行。以摩拜单车为主的共享单车消费门槛低,使用方便,各层次收入的使用人群都均匀分布。此外,2016年全国年轻人月均网购3.2次,月均消费324.2元,其中1月平均网购4次,赶超“血色”11月。

尼尔森报告显示,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消费者越来越享受更加便利的生活,这一需求促使日常网购的增加以及便利店的高增长。66个品类在便利店渠道的销售额增长9%,同时便利店的单品售价是大卖场的1.3倍。尼尔森中国区经理韦邵表示,如果便利店消费细致化,便利店的销售额还将实现进一步增长,而便利店的主要消费群正是年轻人。

年轻人养生趋势报告范文第3篇

该报告结合学界、业界的调研能力和前沿视角,对县域居民生活习惯、消费形态、媒体接触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以评估这一市场的综合营销价值。该报告揭示了2010年中国县域市场的三大趋势:

趋势一:生存性消费占据主导地位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日益提升

受经济条件所限,县域居民仍以生存型消费为主。调查显示中等收入水平的家庭,每月花费主要集中在饮食、住房、子女养育和教育文化等方面,尤其是饮食花费比例较高。同时,被访者在其它方面的花费,对日用品、服装的提及率较高。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县域居民的消费意愿也在发生着变化,据调查,中等收入家庭最希望在交通出行、住房、教育文化和娱乐休闲方面得到改善。调查还显示,中等收入家庭未来一年最想购买的耐用品中,家庭汽车位居首位,数码相机或摄像机、笔记本电脑和手机这些电子类产品依次抢占前四席,这种现象说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域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消费观点也在发生着变化,他们已经意识到及时准确地掌握信息的重要性,同时,通讯费用和通讯工具价格的下降也激发了县域居民对通讯消费的积极性。

趋势二:按需消费是主体大超市大卖场是主要的购物渠道

“只买需要的东西,依赖实用性经验”依然是大部分县域居民的购物习惯,但也不乏小众群体(如年轻人和收入较高的居民)追求名牌消费。据对花费10-30分钟去购物的居民的调查显示,“看情况,有需要就去”的人达40%,“每周一次”的占29%,“每周2-3次”的占17%。且每周集中购物的消费者在购物环境中停留的时间较长,表明厂商需要注重铺货、货架排放的细节,方能赢得县域市场。

县域居民消费档次的提高,促使对消费环境的要求提升,县域居民的消费场所已由过去热热闹闹赶“乡村大集”等传统通路转到交通快捷便利的大超市大卖场,原因是买到的商品质量有保证,价格合理,购物环境好,营业时间长。

趋势三:电视是影响最大的主流媒体

截至2008年3月,中国县域拥有2.2亿多电视家庭户,占全国家庭总量的62%,电视作为大众传媒信息的载体在县域独具传播优势。调查显示,电视广告是影响县域居民消费习惯的重要因素,17.6%的被访者完全收看电视广告,是电视广告的既有忠诚受众,75.6%的被访者持选择性收看态度,是电视广告的潜在受众。

从收看的电视节目方面来看,县域居民更经常在本地电视台收看新闻及新闻访谈、天气预报等贴近生活的自办节目以及国内电视剧,同时,较少在本地电视收看综艺节目或娱乐节目。

年轻人养生趋势报告范文第4篇

据智联招聘网的调查报告称,春节后,曾被万千毕业生视作“金饽饽”的公务员职位,如今成为“跳槽”的集聚地。调查显示,春节后半数白领都有跳槽意愿,其中跨行业跳槽人群最活跃的是公务员,同比去年超过三成。

与此同时,北京市某法院在其内部网站上,为了挽留青年法官,避免出现法官荒,就法院人员辞职提出若干要求。而著名明星检察官,曾为年轻妈妈周模英流下同情之泪、当庭请求轻判的公诉人杨斌,在从检23年后,告别了她熟悉的岗位,她说自己充满了感恩,只是现在渴望更自由的生活。

公务员辞职潮,或者说是否成潮,成为趋势,还有待观察,数据仍在不断地更迭中,但至少,让人看到了几点可喜的变化:一、从“死也死在编制内”、万千人争考公务员这座独木桥,到选择离开体制,这符合时代潮流的进步趋势;二,从个体而言,追求个人价值的体现、更自由的生活方式,是毋庸置疑、合乎常情的个人选择;三、从国家与政府的角度而言,“瘦身”之后,无疑会更加精兵简政,好钢用在刀刃上。

学而优则仕,是多少年来根深蒂固的思想。但在一个多元的、市场经济蓬勃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根据时势、个人兴趣、发展阶段的不同,作出了更明智清醒的选择。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当官,也不是所有人,都把封侯拜相作为最高理想,要么,你就去做一个纯粹的官员,追求经世致民的理想,要么,就投身商海,或者其他符合个人志趣的行业,怡情、养家、致富,或学陶朱公,功成身退,三次散财,三次聚财,誉满天下,逍遥于江湖。

改革开放之后,曾出现过三次下海潮。第一波下海潮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初,那时候的下海者,是需要很大勇气,才敢打破铁饭碗的。我刊曾经报道过的封面人物,红豆总裁周海江,就是辞去大学里的公职,到父亲所在的红豆集团,一家乡镇企业下海的。此举当时成为轰动江苏的新闻。

第二波下海潮,出现在90年代初,在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后兴起。

第三波“下海潮”,有媒体报道说,从前年就已显露端倪,以深圳为例。深圳公务员辞职下海的案例明显增多。而44岁的70后刘燕,深圳最年轻的正局级女干部,其辞职更引起广泛关注。

在深圳,福田区悄悄进行的一项改革,似乎也在反映这种趋势的加剧。据南都报道,深圳雇员合同到期后将转为劳务派遣,福田区人力资源局称此举并未改革现有的深圳雇员制度,只是雇员合同到期后的正常安排。一些年轻人正准备离开。

体制是一个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闻闻花香,而里面的人想出去。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选择。无论是哪一种选择,都值得尊重。

另外,给那些想冲出围城的青年人,来点力吧:

年轻人养生趋势报告范文第5篇

传统媒体广告市场创五年新低,整体处于下行期

2012年第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速继续放缓。自去年一季度以来,GDP增速已经连续七个季度下降。作为国民经济晴雨表的广告业,灵敏地反映了基本的经济趋势。根据CTR媒介智讯最新的数据,2012年前三季度传统媒体的广告刊登额同比增长4.4%,不及去年同期增幅的1/3,并创下最近五年来新低。

其实,这次广告市场进入下行始于2011年四季度,2011年前三季度增长达14%,而四季度增幅则降到11.7%,11月起就降到了个位数。2012年各季度表现均不相同,第一季度广告刊登额同比增幅仅为1.4%,增长近乎停滞;第二季度市场逐步回升,同比增幅提升至6.2%,环比出现了14.6%的显著增长;第三季度变化幅度收窄,同比、环比增幅分别落在5.3%、6.1%。可见,虽整体市场依然谨慎,传统媒体广告市场走向虽逐步回稳,但没有摆脱低速增长的困境。

从不同媒体来看,各媒体2012年前三季度同比增幅均不及去年同期。其中,电视广告刊登额同比增长6.3%,高于市场整体涨幅。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速也明显放缓;而报纸是唯一出现刊登额下降的传统媒体,降幅达8.2%;杂志广告表现相对坚挺,刊登额同比增长9.0%;电台依旧是增长最快的传统媒体,同比增幅为11.2%,但与去年同期的30.5%比较,也令人感到寒意;传统户外广告(含地铁)广告刊登额继续小幅增长,同比增幅为2.9%。

以刊例价格统计的刊登额变化从一个方面显示了媒体广告收入的趋势,由于媒体刊例价格变动,以及媒体采取不同价格折扣政策,还需要从广告资源量变化角度审视广告市场的趋势。资源量是指实际播放刊出广告的时长、版面量。

2012年前三季度,电视广告资源量下降了9.7%,杂志下降了3.1%,电台下降了12.6%,户外下降5.6%,而报纸下降了18%。电视由于“限广令”限制了广告时长,资源变得珍贵,提价成为普遍的趋势。而报纸在困境中却纷纷降价留住客户,因此-18%的资源量下降更接近报纸广告经营的实态。

报纸已进入衰退通道

中国报业自恢复广告经营以来一路高歌猛进,30多年的历史上鲜见负增长,即使个别年份出现下降也是微降。但2012年前三季度的-8.2%降幅却创了“新高”,更为严峻的是这一下降新高恐怕很快就将成为历史。

2012年报纸广告的大幅下降同样始于上年的四季度,下行的迹象在9月就已经显现,8月报纸广告同比增长率还高达23.6%,但9月就突然降到8%,随后增幅继续下滑,到12月已经是-4%的下降了。在这之后一直到2012年9月,除了2月由于春节不对称的因素带来同比增长外,各月都是负增长。特别是报纸广告季节性增长的高峰月4月、9月都是下降幅度最大的月份,降幅均超过二位数。这是否预示着最后一个高峰月12月,也将令我们更加不安呢?

2012年报纸下降是全国性的现象,但经济发达、广告规模大的地区下降更为严重。前三季度各区域报纸广告都继续着全面下降趋势,广告规模最大的华东地区降幅最大达到-13.0%,广告规模次席的中南降幅为-8.0%,广告规模第三的华北降幅也有-4.0%。此外,西南地区降幅也达-11.1%,东北降幅收缩到-0.1%,西北为-0.9%,全国性报纸则下降了-10.9%。华东、西南和全国性报纸的下降幅度都超过了总体-8.2%的降幅。

从上年的增速下滑到负增长已经持续了一年以上,毫无疑问这已经是一次明显的衰退。

报纸关键行业广告几乎全面下降

2012年前三季度,报纸主要行业广告均处在持续下降或持平的趋势中。房地产下降13.1%,汽车下降降幅为8.0%,零售业也下降了13.3%。在其他主要行业中,娱乐及休闲微增0.2%,医疗保健下降4.3%,邮电通讯增长0.6%,金融业增长0.1%。下降幅度较大的行业还有食品-19.0%,家用电器-35.2%,家居用品-22.7%。

前三季度保持了较好增长趋势的只有药品、个人用品(主要是个人消费的奢侈品)、酒类和饮料。药品大增了30.6%,个人用品增长14.3%,酒类增长了33.7%,饮料业增长了25.2%。

前三季度房地产广告占报纸广告总量的比重为25.5%,其趋势对报纸广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上半年房地产广告降幅高达17.1%,进入夏季之后降幅有所收缩,8月甚至出现同比环比均增长的现象,使得前三季度降幅收缩到13.1%。

房地产市场的趋势本来应该由市场因素来决定,但我们的市场却被复杂化了。国家调控政策、地方政府利益、开发商利益、投资性需求、刚性需求甚至媒体利益都交织在一起。如此看来,下一步市场的走势无非是取决于各方利益在博弈中产生的新平衡点。而这个平衡点最为关键的砝码还在调控政策有何变化,而其他利益关系者对调控政策变化的期待和理解则决定着他们的行动。

一切皆取决于调控政策的变化。而在调控政策变化之前,各方市场利益相关者对政策持续或变化的解读和预期,则决定着短期的市场,并影响着广告投放。只要调控政策不变,房地产广告下滑的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零售业广告占报纸广告的18%左右,前三季度下降13.3%,与上半年的-9.1%相比降幅进一步扩大,这预示着零售业广告的基本面不但没有发生变化,而且有继续恶化的可能。过去零售业一直是报纸广告中最为稳定的广告资源,即使在经济危机时期也仅下降1%。但是,就是这样稳定的广告资源在今年也出现了显著下降的趋势,整个报业广告的严峻态势可见一斑。

消费市场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且相当深刻的,这里包括宏观层面的经济环境,商业周期的变化,内需拉而不起,网购的快速发展分流实体商业的购买、改变商业流通渠道等。从宏观经济和商业周期看,可以断定,中国消费市场进入了较低增长阶段,这个阶段极可能持续下去。由此,零售业广告的低迷恐怕也将持续一定时期。

汽车广告占报纸广告的10%,是第三大广告资源。汽车产业景气与广告投放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这已经被近20年的事实所证明。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12年 1-9月汽车产销量同比增长幅度分别为4.98%和3.37%。1-9月,汽车产销1413.12万辆和1409.23万辆。 可以预计,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最大的汽车消费国,但中国汽车产业进入低增长阶段也是现实。低增长无疑会影响到广告的增长速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报纸汽车广告下降了的时候,其他媒体汽车广告却保持着增长,其中,广播增长12.5%,期刊增长7.9%,电视基本持平。由此看出,在车市增长乏力,广告增速下滑的时候,汽车广告的投向在向其他媒体转移。报纸汽车广告正在面临产业景气和广告转移的双重压力,如果车市景气低迷和广告转移趋势延续下去,报纸汽车广告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局面。

在增量贡献中,前三季度房地产是负贡献最大的行业,负贡献率达到-43.3%,零售业的负贡献为-30.5%,商业零售业成为房地产之后又一个严重拉低报纸广告的关键行业,使得报纸广告形势更加严峻。汽车负贡献达到-9.8%。前三个支柱行业的负贡献率合计达到-83.6%。

在主要行业中,娱乐休闲提供了0.8%的贡献率。贡献比较显著的还是个人用品4.6%和药品9.5%。此外,增长较快的酒类和饮料分别贡献了5.7%和3.4%。

由于前三个行业都处在下降状态,使前三季度前三行业集中度从上年同期的56%降到53%,而前六行业的集中度也从71%降到69%。

报纸衰退的根源及趋势探讨

2012年报业广告大幅下降是受经济环境影响的短期周期波动,还是持续下行进入衰退期?在这个问题上大概众说纷纭,我认为如何从结果上回答这个问题并非关键,关键是引起此次衰退的根源是什么,尤其是深层根源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是可逆的还是不可逆的。这些深层问题清晰了,报业的未来趋势不说自明。

经济环境的影响。经济环境的变化无疑是此次报业广告下降根源性原因。广告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当经济增长处于下行期时,广告的变化更为敏感,这已多次被事实诠释。经济发展有周期波动性,高度增长后的下行并不违背发展规律,它恰恰是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调节的过程。我国经济已经保持了多年的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处于转变期中,经济增速下降并未超出预期和控制。可以预计,中国经济将在转型中步入稳定增长期,广告业也会随之进入稳定增长期。

问题在于,在这个过程中报业广告能否与经济增长和广告业增长同步?今年广告业增速下滑,波动幅度超过了经济增长波动,这是广告业更加敏感所致。但是,新媒体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即使传统媒体也只有报纸广告出现大幅下降。这是由于报纸广告对经济环境更敏感吗?我以为不是。2009年金融危机时,报纸广告也出现增速下滑,增幅从上年的18.6%降到9.4%,其增幅仅低于电视而高于其他传统媒体。而这次报纸则成为唯一下降的媒体。

从广告行业资源的变化对比看,前三季度占报纸广告70%的前六个行业与传媒媒体总体的比较数据如下:房地产-9.4%、-13.2%(前数为传统媒体总体,后数为报纸,下同);商业零售业-3.7%,-13.3%;汽车0.1%,-8.0%;娱乐及休闲9.8%,0.2%;医疗保健机构7.6%,-4.3%;邮电通讯3.8%,0.6%。为什么报纸在各个行业都明显劣于传统媒体总体?是因为广告商在转移,报纸在媒介选择中的地位下降,广告流向其他媒体。由此看出,经济环境变化并不是报纸广告下降的唯一原因,当经济恢复稳定增长时,广告转移趋势如不改变,报纸的回升将很难期待。

传媒环境的影响。近几年传媒环境最显著的变化莫过于社会化媒体的兴起,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媒体进入终端时代。2012年上半年网民数量已经达到5.38亿,普及率达到40%。而手机网民数量达到3.88亿,占网民的比例达到72.2%。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如此快速的发展毫无疑问改变了受众的媒体接触习惯,对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形成强烈的冲击。

多年前经常听报人说是报纸养育促进了互联网的发展,因为那时网站没有新闻采访权,主要新闻内容都来自于报纸而且是免费的。或许这也成为报纸在那些年还有成长空间,能与网络共存的理由之一。

然而,社会化媒体的兴起和网络媒体新闻来源的多元化,则完全打破了传统报纸靠内容资源与网络共存的幻想。如果说传统网络的传播还局限在传统传播方式之中的话,博客、微博这些社会化媒体的兴起就完全打破了传统的传播模式。社会化媒体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它正在改变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在从传到受的传统模式中,报纸还有巩固的立足之地,而在多对多,人人都传播的终端传播模式中,报纸的根基完全被动摇了。

人口变迁的影响。人口变迁往往被传媒研究者忽视,其实人口周期也是影响商业周期和传播环境的决定性因素。人口的变迁改变着社会、政治、经济、人们的心理、价值观,同时也改变着传播和媒体,这些影响都是交织在一起的。

人口周期体现在带群对经济发生的根基性影响,这就是世界性的战后婴儿潮现象。1946-1964年是战后生育高峰期,在美国出生了7800万人口,生育高峰一代人占人口的28.2%,他们曾经是消费市场的主力。但随着年龄增长虽然逐步形成了巨大的老年市场,但需求减少却不可避免对市场产生巨大影响。

1965-1976年的“生育短缺期”,出生4500万人口,被称作X一代。2010年,这代人的购买力超过了生育高峰一代,但他们基本是上一代市场的延续,并未发生本质变化。

1977-1994年的一代大体是生育高峰一代的孩子,被称作Y一代,有7200万人。这一代人是伴随互联网、移动通讯、电脑游戏长大的。随着他们工作和购买力的增加,在市场影响方面将超过生育高峰一代,成为新的市场主力。但是问题并不仅仅是消费主力的更替,对于社会来说,他们虽被称作“叛逆的一代”,实质上却是革命性进步的一代,因为他们创造并代表了新的社会观、价值观,他们的叛逆在改变社会。而对传媒来说,他们成为对传统媒体致命打击的一代。他们从小就接触新媒体,很少接触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报纸的读者资源只减不增了由此而生。

中国也有人口出生高潮和带群差异。50、60后基本属于婴儿潮一代。70后类似X一代,他们生长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时代。80、90后类似Y一代,他们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独生子女居多,生活相对富裕,是伴随互联网成长的第一代,是社交网络、社会化媒体的深度参与者。

中国人口的带群对经济、对市场、对营销、对传播同样发生着根基性的影响。根据CTR的CNRSL连续调查数据,2005年报纸读者的平均年龄为36.4岁,而2012年已增加到42.4岁,平均每年增长0.8岁,以此推算,5年后读者平均年龄将超过46岁,报纸将成为典型的老年报。而人口收入和消费趋势的研究表明,在中国收入最高和消费力最强的人群年龄带在30~40岁,现在80后已经开始进入这个消费群体。而广告商在营销中重点照顾的就是这个年龄的群体。所以,尽管报纸读者依然保有较大的规模,但年轻读者源断流,对广告的引力已经大幅度下降。

上述三个带有根本性的原因告诉我们,报业的困难将是长期的,2012年的衰退将有可能延续到明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报业的未来

未来是一个时间,是由今天的欲望构成的,是尚未到来的事实的投影。

在困境中报业并没有坐以待毙,也不甘心退出。从手机报、电子报、报社网站,到二维码、魔码、云阅读……报业努力地应用一切可以应用的新技术,积极进入全媒体时代。我们相信报业的努力不会付之东流,在持续的创新中报业的未来形态将逐渐显现。

但是,在报业的这些创新中总使人感到不那么踏实。是什么呢?这里有几个需要深思的问题。

一是报业目前的创新似乎都建立在一个相同的基础上,即以报纸的优势为出发点。当创新以传统为出发点时,能够摆脱传统的束缚吗?如果改变的只是传播的速度、效率、品质,把所谓报纸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就能融入大媒体业,找到自己的位置吗?笔者认为,以报纸优势为出发点的创新只能是维持性创新,它可以提高传播效率和品质,但并没有从根基上改变从传到受的传播方式。未来的传播方式将是适应终端的、N对N的全方位传播方式。适应了新的传播方式,报业才能真正长存。

二是终端时代是传媒变化的集中体现,特别是在移动终端实际上已经实现了大媒体业的融合时,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以及互联网、社会化媒体、社交媒体等都已经在终端融为一体。这种传播环境下,报纸的创新是改变终端,还是适应终端?在终端时代如何发挥报业的优势已成为新的课题。

三是报业走向全媒体是方向吗?一旦报业集团都实现了全媒体将会是什么样的竞争环境?我们知道全媒体,特别是新媒体有不同于报纸的传播规律,当报纸都“全”的时候,市场会容纳这么多相似的全媒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