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零售业态发展趋势

新零售业态发展趋势

新零售业态发展趋势

新零售业态发展趋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零售业态 业态演化 双驱因素 趋势特征

零售业态演化是近十多年来理论界关注的问题,它涉及到零售商业的经营方式与消费者购物方式的变革与发展,对于我国商业经济的发展与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以往的研究中,多数学者对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现象作了一般性的描述,对演化的趋势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本文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双驱因素原理与趋势特征,较之于其他学者的发现,更能精准地揭示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动力机制、规律与趋势。

多种业态渐次出现与发展

我国零售业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而发展起来的。何佳讯、卢泰宏将我国零售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949-1978年为第一阶段,国营百货商店与供销合作社为主要零售业态。1979-1992年,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个体、私营零售商店得以发展,超市、连锁店出现。1993-2001年,百货商店由盛而衰,连锁店高速发展,超市、大卖场进一步发展。2002年以后为第四阶段,购物中心、连锁店进一步扩张,便利店与网上商城得到发展。我国零售业的发展以1992年为界,此前发展缓慢,以后则蓬勃发展,出现了百货商店、连锁店、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制会员店、便利店、购物中心和折扣店等多种多样的零售业态。零售业的发展与零售业态的变革与演化成为许多学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与本世纪初讨论的热门话题。

林勋亮(1998)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零售业态的发展情况,认为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百货商店大型化;超级市场再度兴起;专业店、便利店连锁经营发展;仓储式商店超前发展;购物中心崭露头角。张素丽(1998)仔细比较分析了百货商店、折扣店、专业店、类型专业店、仓储俱乐部、超级购物中心六种主要零售业态在市场中的表现,提示了零售业态依次发展的趋势。何云、王芳(1999)考察了广州市大型零售业竞争与发展情况,发现大型百货商店独占鳌头的局面被打破,新的业态得以发展,形成多态并举格局。大型国营商店效益下滑,而外资零售业增长较快。方虹(2001)讨论了零售业态的生成机理与我国零售业态结构调整问题,认为零售业态生成演变有其内在规律性,每一业态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与人口、购买之间保持合理比例。各业态之间也要有合理的比例结构。近年来我国零售业打破业态单一化,形成了多种业态并存的格局,并呈现四种趋势:突出规模经营效益主题;实行专业化经营;大型仓储商店发展潜力大;无店铺销售方式特别是网上销售将成为未来零售业的主导。

杨森林(2002)对“无店铺销售将成为零售业的主导”表示怀疑。他认为零售业态结构遵循着一条从单一到多样、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道路,并基本上与社会多元化、多样化、差异化和个体性发展进程同步。每一种新的业态出现后,原先的业态没有被取代,而是与新的业态共同发展,形成了一种业态互补的关系。史锦梅(2003)基本上坚持了消费需求是零售业态发展的先导的主张,她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出发,提出零售业态发展理论的“需求满足论”的新假说,按照这一理论,零售业态发展的内驱力是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每一个都有其生命周期,但在其衰落后不会完全消失,新的业态产生的起点比旧业态高,能向消费者提供更大的让渡价值,表现为提高的消费层次与质量。我国零售业态依次由乡村杂货店、百货店向超市、大卖场、购物中心以及未来提供更多顾客让渡价值的业态发展。可见,众多学者的看法基本一致,我国零售商业发展突破了单一业态格局,多种业态渐次出现,由低级向高级演化,形成了多种业态并举的态势。

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双驱因素

一般来讲,各个国家的商业零售业态的演化都有其固有的规律,因而有许多学者提出若干理论假说,以揭示这些规律。在众多的理论假说中,主要有六种假说最为引人注目。美国学者McNair(1958)提出了“零售之轮”假说,认为“低成本、低毛利、低价格”的竞争优势始终驱动新的商业零售业态取代旧的商业业态。丹麦学者Nielen(1966)则提出了“真空地带”假说,他认为零售业主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必然将自己的经营范围选择在较少或无人经营的真空地带,从而导致新的零售业态的出现。美国学者Davidson(1976)等人认为零售业态都将历经改革,加速发展、成熟、衰落的生命周期,因而不同业态次第发展。此外,“进化论”引用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理论解释业态发展中的竞争选择机制;“辩证过程论”则借用哲学之辩证规律,认为零售业态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新的业态是对旧业态的扬弃。商品结构综合化与专业循环假说认为商品的丰富发展导致了新的零售业态综合化与专业化交替循环发展。

这些理论假说,无疑对欧美经济发达、较早进入商品经济的国家中零售业态的发展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当然也可以帮助我们去认识我国零售业在改革开放多年的演进规律。但是,仅仅依据这些假说去认识我国零售业态的演进是不够的。原因在于: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水平,商业经济发展与零售业态的变化相对欧美国家具有明显的滞后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一些外商逐步进入我国零售业,对我国零售业态的演进起到了示范与带动作用,促进我国零售业态的迅猛发展,在短短不到30年时间,就完全打破了单一的业态,形成了多种业态并存的格局。而不象西方国家那样,通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才依次经历了百货商店、连锁超市、购物中心与无店铺销售四个大的变革与发展。

本文建立了关于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双驱因素的概念模型(见图1),以解释零售业态在我国能够快速发展的社会原因与动力机制。同时,还可以通过该概念模型进一步探索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趋势。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促进零售业态发展与演化的最根本的环境因素。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商业流通在“一、二、三、零”的格局中,由国营一、二级批发单位几乎掌握了全部日用品的购销调运,并实行统一渠道、统一价格、统一管理。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制开始进行重大改革,打破了原来的统购统销制度,原来由国有批发商业依靠计划指令集中的货源,部分地由工业企业自销,各地区和部门新办的批发企业,大型零售企业兼营批发和个体(私营)经营批发分流。

流通体制的改革,催生了非公有制商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集体、个体经营的食杂店、便利店与专业店等。有研究表明,商业流通体制改革短短几年,就取得明显变化。到1992、1993年,国营商业零售额分别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41.3%与39.7%;集体零售业占27.9%和26.3%;个体(私营)零售业占20.7%与22.6%。零售业已基本形成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形式的格局。1992年,国有商业零售机构、人员分别占3.2%与17.9%;集体占12.2%与30.19%;个体(私营)占84.6%和51.8%。

外商进入我国零售商业是另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1991年,第一家外资零售商日本八佰半进驻深圳;1992年,第一家外资便利店7-11投资上海;同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北京、上海、天津等6个城市与深圳、珠海等5个经济特区试办中外合资或合作经营零售企业。家乐福是最早进入我国的商业零售巨头,1993年进入,1994年在我国的销售额达到60亿元人民币,到2004年2月,在我国内地开设42家分店;沃尔玛1996年在深圳开了头两家店,然后东莞、昆明、大连开设了8家店,投资9.05亿元人民币,2003年在我国销售额达到150亿美元。由于外商投资零售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技术手段,在与国内零售企业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这必然在经营观念、经营业务范围、经营规模与经营方式等方面带来极大冲击,从而产生巨大的示范带动效应,领引业态的演化。

经济体制改革催生了多元化零售业态的产生与发展,而外商进入我国零售商业又提供了现成的学习模板。双因素共同作用的直接结果就是改变了我国商业零售竞争结构。首先是商品超市对国营商店的渗透。超市在我国的原始形态是大中型百货商场里设立的自选商场或自选柜台,以及城市小商品批发市场里的自选摊位,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后期得到迅猛发展。1998年,以“超市”命名的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超市公司全国就有22家,拥有门店1530个。然后是连锁经营的大发展。1992年,北京诞生了幸福连锁店,它是全国国有零售商业领域的第一家连锁企业;到1995年底,全国实行连锁经营的企业达到400多家,有各种类型的门店6000个。再后是购物中心的攻城掠地。1994年,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第一次连锁经营会上,购物中心作为一种新的业态被正式引入我国。上海港汇商城、北京国茂商城、广州天河城广场、中华广场是国内购物中心的排头兵。进入本世纪,随着上海正大广场、厦门“SM城市广场”、大连和平广场、宁波天一广场等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摩尔相继开业,带动全国各地的摩尔热。

双因素共同作用的另一结果是为我国消费者购物提供了自由比较、自由选择的多样化购物场所。1990-1996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市场转型逐步从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到1997年,完全进入买方市场。商品消费交易方式从“供给决定型”转变到“消费决定型”。多种业态竞争态势中,零售企业新业态只要能向顾客提供比对手更多的顾客让渡价值,就能在竞争中取胜。消费者在层出不穷的新业态中,尤其是外商进入提供的新型业态或经营方式,迅速学会了改变其消费观念与消费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新的消费观念与方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与接受,新的业态逐渐取代旧业态成为零售商业主要的经营方式。

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趋势特征

双驱因素的概念模型揭示了我国零售业态的演化在两个外在环境因素的驱动下,通过两个中间变量因素的转化,共同作用,形成了特定的演化轨迹。由此不难发现,在零售业态演化过程中,商业企业经济实力、经营的商品品种与消费者购买需求的变化是零售业态的演化最基本的因素。即商业零售业态实际上是一种商品或服务达成交易的经营方式,而业态的演化说到底是零售经营方式从企业、商品与顾客三个基本角度出发进行改变的。在企业方面,日益扩大的零售商业投资导致其规模化演化;商品的极大丰富促进了零售商业的进一步专业分工;顾客消费需求与购买准则的改变决定了细分营销成为零售企业的战略选择。规模化、专业化与细分化正是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趋势特征。

(一)规模化

对于商业企业来说,决定交易达成的企业因素,不可能像制造企业那样拥有某种独特资源或科技方面的核心竞争力,而只能将其资源实力与形象等因素综合地通过业态表现出来,进而提升对顾客的吸引力与信任感,这种业态演化的趋势特征就是规模化。越来越多的投资引导零售企业规模扩张。规模化可以区分为集中规模化(即大型化)与分散规模化(即连锁经营)两种。

(二)大型化

大型化是指各种业态的单体面积在扩大。一方面由于现代商品经济的商品种类和品种的极大丰富,需要较大的店铺面积予以展示;另一方面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也需要较大面积来陈列商品,以建立足够的挑选性和一次购足的能力。大型化的演进趋势主要表现为传统百货店向大型综合百货店演化,购物中心与商业摩尔的出现与发展。以上海为例,到2005年底,上海开设大型综合超市115家,营业面积合计达100万平方米;已建成购物中心36家,实现营业总收入250亿元。

(三)连锁经营或分店扩张

连锁经营或分店扩张是零售企业规模扩张的另一表现。零售企业通过连锁经营活动将复杂的商业活动中的商店面积、业态、商品、服务、店名店貌等要素标准化;将采购、送货、销售、经营决策等职能分离,形成专业化;将经营活动中的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集中化;将各个环节各个岗位的商业活动程序化、简单化,最终体现出连锁经营的规模经营经济效益。我国零售企业的连锁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但却在几年内得到极大发展,成为我国零售商业发展一种重要趋势与方向。1990年,我国开始引进连锁店,到1994年上半年,全国连锁企业达到150多家,2500多个店铺。

(四)专业化

差异化营销是大规模营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战略思路。这在零售业态的演化中主要体现为专业化趋势特征。通过专业化,零售商业企业不仅可以集中某类商品采购到品种齐全的商品,而且可以向消费者提供价格低廉与可充分比较选择购买的同类型商品,因而比综合商场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明确的购买需要。

专业化的趋势特征首先表现为专业市场的形成。专业市场是指以现货批发交易为主,集中交易某类商品或若干具有较强互补性或替代性商品的场所。其次表现为专营店的发展,形成了以专门经营某一大类商品为主的专业店,以专门经营或被授权经营某一主要品牌商品为主的专卖店,和以专门销售建材、装饰、家居用品为主的家居建材商店。专业化的趋势特征还表示在由传统百货店演变成的大型百货商场、大卖场通常在业态上要与超市区别开来,往往以经营服装、家居用品为主;而以苏宁、国美等大型电器商场的出现与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大型卖场的专业化发展。

(五)细分化

消费者决定型的成交类型是买方市场的重要特征之一。这就决定了从消费者需求入手建立与发展新型业态是零售业态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细分化的趋势特征不同于专业化那样,基于商品的门类来设计与调整零售经营方式,而是以细分顾客购买来设计与发展零售业态,所谓细分化,是指按照购买者所需要的个别产品和/或营销组合,将一个市场分为若干不同的购买者群体,并描述他们的轮廓(Kotler,1999)。细分化首先反映在城市中心商业与社区商业在业态上的差异,中心商业街,无论是大厦的品牌厅房,还是品牌专买店,突出的是品牌系列;而在社区商业的大卖场、超市、百货店,多为大众产品与服务,缺乏品牌色彩。即使是中心商业街,也表现出细分化的特点,例如在上海,南京东路讲繁荣,淮海中路定位时尚,四川北路讲热闹,南京西路讲三高。

又如上海红星眼镜公司年销售1.6亿元,占上海眼镜市场份额的20%,它在淮海路中路红星眼镜公司旗舰店经营的是卡地亚、范思哲、登喜路、古姿等30多种国际一线品牌。在南京东路、四川北路、徐家汇等中心城区新辟出的2020眼镜馆连锁店经营的伊保罗、阿玛尼、毕堡士、蒂安加等世界二线时尚眼镜,锁定阳光青年消费群。在市区郊县及长三角的闹市地段的校园密集的学区及新楼众多的社区,开出以实用镜更多些的专业眼镜店,为学生及中老年提供独到的服务。细分化的趋势特征还表现为新型百货商场、服装商城也根据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年龄、性别等因素区分为高档、中档与大众,以及儿童、青年、中老年等不同商场类型。

规模化、专业化与细分化作为零售业态演化的趋势特征,在理论上也可以作为衡量零售业态演化的三个基本维度。一些业态如家乐福、人人乐等连锁超市,苏宁、国美等连锁家用电器,表现出业态演化混合了规模化、专业化两个因素;而如西武商场、太平洋百货这一类,则表现出业态演化混合了三个因素。因此,本文与其他学者提出多种趋势的观点不同,认为只要抓住了该三个趋势特征,就可以从理论上较好地认识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规律与基本趋势。当然,本文的观点也只是一种归纳与命题假设,有待进一步验证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李骏阳.零售商业业态发展前景分析[J].上海商业,2007(1)

2.朱连庆.摩尔的演进轨迹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研究[J].上海商业,2006(5)

3.俞稚玉.中国的购物中心,融合中创新,变异中发展[J].上海商业,2006(5)

4.汪建成等.中国零售业的环境指数,业态生命周期与业态变迁[J].当代经济管理,2006(3)

5.韩沌,陈功.零售业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上海商业,2005(9)

6.黄芸飞.外资零售业市场准入与我国零售业的对策[J].上海商业,2004(7)

7.夏春玉,张闯.大型零售企业规模扩张的理论解读[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4(11)

新零售业态发展趋势范文第2篇

近日,2017中国消费市场发展年会暨第二十五届中国市场商品销售统计结果新闻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国美联合中华商业信息中心了《2016年我国家电市场运行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展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对2016年家电市场总体运行情况、家电市场发展特点及2017年家电市场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通过大数据挖掘中国家电消费市场的升级潜力,给家电行业健康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家电市场回暖零售企业加速转型

从近五年家电市场的情况来看,随着国家政策红利消退,2014年开始,我国大型零售企业家电销售额增长缓慢,甚至出现下滑。但随着以国美为代表的零售业谋求积极转型,2016年国内销售额实现了三年以来的首次正增长。

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家用电器零售额同比增长0.5%,增速较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其中,空调市场回暖趋势明显。

报告显示,家电市场消费群体年轻化特点显著。其中,80后家电消费占据主要消费的74%,成为家电产品的主要购买者。

报告指出,作为核心的用户群体,80后更注重科技、时尚与生活方式的结合,注重产品性价比,以及注重多元的精神需求,其中80后消费者对新兴消费形式接受度高,是线上购物的主力人群。

在新消费主力的影响下,使用新功能,新科技商品成为新时尚,产品功能保持快速更新迭代,以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出席新闻会的专业人士普遍认为,自主终端和VR等智能应用更加普遍,家电行业将继续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实体店将给消费者智能化和场景化的购物新体验。

此外,消费升级作用明显,消费者对家电需求呈现高端化、时尚化、个性化特征。

报告认为,消费升级背景下,线上中高端消费人群不断扩大,过去依靠价格优势迅速扩张的家电网购市场,也在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将带动家电行业及产品结构全面升级。

同时,随着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消费者希望参与到购买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商家也将目光聚焦于同消费者的社交互动上,零售业的社交化趋势愈加明显。

业内人士表示,在家电零售市场回暖的过程中,电商告别流量竞争,深挖消费潜力,线上线下进一步加速融合;零售企业也完成了从“商品为王”模式到“渠道为王”模式,再到今天“消费者为王”模式的转型,积极探索“新零售”模式下的行业发展新契机。

六大趋势主导2 0 1 7年家电市场

报告认为,市场集中度将继续提升、家电健康概念日益深化、厨电市场将保持较快增长、农村市场仍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继续将智能化、多渠道方向发展将、舒适家装体验将成为未来家电的六大发展趋势。

趋势一:市场集中度将继续提升

在家电产品普及率接近饱和,改善型需求潜力巨大的背景下,家电龙头企业的技术优势和资金优势愈发明显。2016年国家陆续出台家电新标准,标准提升和市场规范将更有利于大品牌的发展。同时,2017年家电企业生产成本持续提高,大企业对原材料议价能力明显强于小企业,因此家电市场强者愈强的局面将更加明显。

趋势二:家电健康概念日益深化

从生活方式的改变,到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以及环境卫生的重视,也反映在家电行业,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在购买家电时,为家电产品所带有的健康功能付费。报告显示:企业通过提升产品健康功能,并引导消费者进一步通过使用家用电器产品,提高对健康安全的诉求将成为2017年家电行业的一大亮点。

趋势三:厨电将保持较快增长

人们家庭观念和品质要求的持续提升,厨电的需求量将保持较快增长。随着新技术、新产品的快速出现,未来,厨电市场高端产品占比将进一步扩大。据中怡康测算数据显示,2017年,家电整体规模将达16403亿元,同比增长4.5%。其中,白色电器、褐色电器、厨卫电器、生活电器零售额同比增长分别为0.5%、5.4%、9.9%、11.9%,厨房电器和生活电器产品增速远高于传统家电的增长。

趋势四:农村市场潜力很大

城市电商市场日趋饱和,增长空间有限,而农村电商潜力无穷。在互联网+的浪潮下,以国美为代表的互联网电商开始向有着巨大人口和市场潜力的农村发展。根据报告可看出,我国城乡家电市场差距依然明显,随着国家层面政策的支持,家电行业也将更加注重农村消费潜力,实体渠道和电商渠道将继续下沉,以高品质、同价格的商品为广大农村消费者带来生活的便利。

趋势五:智能家电成为新热点

智能家电正在成为新的热点。报告指出,2017年,我国家电生产企业将继续朝着智能制造方向发展,销售端则更多地呈现多渠道统合发展的特征。值得注意的是,销售方面,电商与实体点的竞争关系依然存在,但“线上+线下+物流+服务”的模式逐渐成为主流,打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零售模式,成为更多家电企业转型的新思路。

趋势六:舒适家居引领消费升级

报告指出,未来5年间,中央空调、中央新风、中央净水、智能家居、中央热水、中央供暖等非传统意义的家电零售新模块,平均市场潜在消费能力都将达到千亿元以上,舒适家居未来五年内市场规模将达到2万亿元。由于家装与家电消费群体高度重合,将传统家电零售和智能舒适家居紧密结合,将为消费需求升级带来更优选择。

家卖场向“家电+家装”提供商的转变

在新零售模式中,互联网加实体才是新的发展趋势,在电器方面,国美在线正式提出“不止有家电”的品牌定位,开启了“家庭消费生态链”布局。通过家电加家装,实现家电卖场向提供商的转变。在零售方面,通过“零售+娱乐+休闲”模式,将零售与体验相结合,VR智能乐园建设,探索VR影院的可复制模式;成立电竞、网咖公司;深化烘焙教室,成立餐饮公司。在服务方面将服务产品化,突出国美与其他零售商的差异性,提高服务的门槛。国美用科技的力量将零售行业进行科技化的转型,让客户通过产品体验,了解产品后再下单购买,这种以用户为核心的服务体系相信更能被大众接受。这种线下体验店多场景不仅为用户提供了新的交互渠道,也为商家创新了销售场景,最终实现平台、商家、消费者三方良性生态闭环发展。

新零售业态发展趋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区;零售业;SWOT分析;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72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保定市社区零售业发展趋势探讨

收录日期:2014年9月24日

一、保定市社区零售发展SWOT分析

(一)保定市社区零售业发展优势分析

1、保定市社区零售业发展的地理位置优势。保定,这座文明古城,总面积2.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070万,是列于重庆、上海、北京之后的中国第四人口大市。保定市依托北京、天津两大城市,在150公里的范围内,消费人口已达5,000多万,具有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群体,也是中国北方最具活力、潜力最大的消费市场。

2、保定市社区零售业发展的市场前景优势。保定作为古城,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保定的零售业已经初具规模。从东西大街、南大街、城隍庙街、督署大街和西关、南关曾是繁华的商业街。零售业从“散户”向劳动密集型成功转型。八九十年代,零售业的跨越时代保定商场、保定百货大楼的建立使零售业在整个销售业中引领新的时代。而到了21世纪,随着北国先天下、万博广场城市综合体、保百购物广场的出现,更是解放了新型零售业的发展动力。并且,随着零售业发展水平的提高,行业生产要素逐渐由典型的劳动密集向典型的资金、技术密集转移,城市零售业市场潜力巨大。

(二)保定市社区零售业发展劣势分析

1、保定市社区零售业商店的分散竞争。保定市地域面积广阔,人口众多,这也导致了零售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商家都想在这块大蛋糕中分一杯羹。反观保定零售业的现实,各个零售网点依托小区建立,多是附近居民为了生计自发组建。由于观念的未更新以及之前对于零售业的不够重视,零售业的从业这普遍素质不高,经营管理能力低下。缺乏差异性与顾客定位,一味地陷入价格竞争中,一个区域内在店铺数量饱和的情况下,仍旧有新的店铺开张。

另外,社区零售也经营分散,没有强有力的联合对于价格物流形成优势,相对于一站式的购物广场而言,没有发挥出自己独有的优势和特点。因而,在正规的体制竞争下,只能被市场挤占的越来越小,重新定位突破势在必行。

2、保定市社区零售业发展不均衡。这种发展的不均衡主要体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上,而一个区域零售业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和人口规模有着紧密的联系。

保定零售业主要商圈主要有两个:第一个商圈,自西向东,裕华路商业步行街集聚了保定百货大楼、裕华金街、保定商场、钟楼商厦、保定北国商城,构成了保定商业步行街;另一商圈为北部朝阳路,新天地百货、大世界商业城并驾齐驱。这一商圈的定位明显高于裕华中路的商业步行街,无论从商业设施、物业配套还是整体布局、细节管理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而第一个老商圈坐落在南市区,随着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原有规模和交通都无法满足现有购买需求的增长,销售额在逐年减少。北部以北国保百购物广场为核心的新型商圈在一步步崛起。随着北市区承担了更多的高档住宅功能,高收入人口的集聚势必会进一步增加零售业整个市场容量。竞争的加剧会促使零售业升级的速度,重新进行市场洗牌。

(三)保定市社区零售业机遇分析

1、消费者越来越青睐。消费者需求和购物方式的转变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往往是决定性的。未来十年中国的人口结构将趋于老龄化,而随着80后、90后步入婚期组建家庭、开拓事业,他们已成为中国社会消费的主导力量。他们基本都是小家庭,平日里没有大量购物的需求。他们在购物时更重视商品质量、食品安全、有机新鲜及绿色低碳。随着收入的增加,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会越来越受到中国80后、90后新生代消费群体的青睐。而社区零售以其就近、便捷等独有的特点已优先迎合了这一新生代消费者的喜好。

2、政府的政策支持。一方面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计划中,零售业已经被作为重点支持和发展的服务产业,扩大内需在未来几年内是国家政策的重心。政府的鼓励支持、市场需求的稳中有升,为保定市零售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预示着零售业美好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随着京津冀协同一体化战略的提出,保定作为副中心将承接一部分京津城市功能,又将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借助政策的东风,零售业市场将迎来新的春天。

(四)保定市社区零售业的威胁分析。社区零售业的发展空间受到大卖场和便利店的双重挤压。大卖场有价格和品种的优势,几乎对消费者有求必应。便利店以其网络式的布局和24小时不间断营业的特点对社区零售形成冲击。在保定市中,杰出便利店等便利店由于其物流配送和区位优势,以及对于市场的先入为主,对新兴的社区零售业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威胁和挤占。

另外,北国、保定百货购物广场等大卖场的崛起,以优越的购物环境、高端的购物体验、品类的丰富占据优势。因而,对社区新型零售业的市场定位、消费者偏好研究都是巨大的考验。

新零售业态发展趋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上海 零售业 业态结构

回顾西方发达国家的零售业发展史,总体来说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变革,并且正在酝酿以信息技术为支持的第四次零售业变革。引发四次变革的主要标志均以某一新型业态的出现为表征。每次变革都对零售业的经营方式、组织形式、管理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国的零售业虽起步较晚,但在短短几十年内西方国家已出现的零售业态几乎都能在国内找到模型。上海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零售业的发展和创新是迅猛的。本文在总结上海零售业态发展的基础上,就加入WTO以后零售业态的合理变迁与创新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上海零售业的业态结构

上海市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数据显示(1),2001年末本市商业零售企业共计43237家,其中采用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专业店和连锁店这四种业态的企业有7698家,占总数的17.80%。

业态的行业特性

一种业态的形成在于这种业态有着区别于其他业态的明显特征,承担不同的功能和任务。这种区别首先表现在主流商品上。根据《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标准,零售业包括行业。由于各行业涉及产品的特性以及顾客对其的需求偏好各不相同,不同行业在业态的选择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百货商店作为传统的零售业态具有商品品种齐全、购物环境舒适的特点。采用百货商店业态的行业主要是日用百货业和纺织品、服装鞋帽业,其中日用百货业的比例将近一半。超级市场具有开架式销售,价格低廉,选址面向居民区的特点。采用超级市场业态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日用百货业和食品、饮料、烟草业这两个行业。专业店的产品往往是同一品牌或同一类型,产品品种单一,集中程度高。采用专业店业态的行业主要是五金、交电化工业和其他零售业。采用连锁店业态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食品、饮料和烟草业以及日用百货业,两者分别占连锁店总数的一半和1/4。

业态布局

零售业态是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业态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需求。由于各地区先天资源禀赋不同,制定的发展战略规划也各有侧重,在经济发展体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因此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从而使得零售业态的布局表现出显著的地区特性。

黄浦区拥有162家百货商店,居各区县之首;浦东新区则以147家紧随其后;虹口、杨浦和普陀区也都在百家以上。这五个区的百货商店总数占全市的45.27%。除青浦区、崇明县和奉贤区特别少以外,其余各市区略比郊县多一些,分布基本较为平均。超级市场主要集中于闵行区、普陀区和浦东新区,共占全市超级市场的34.74%。另外杨浦区、长宁区、徐汇区和宝山区也占到23.47%,其余各区县则相对较少。其中崇明县只有一家超级市场。专业店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普陀区、黄浦区和长宁区,占全市专业店的34.59%。其余各区县的专业店数量分布较平均,所占比例都不大,金山区和崇明县的数量相对较少。连锁店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普陀区、南汇区和浦东新区,共占全市连锁店总数的47.14%。其余各区县的分布数量则相对比较平均。

业态的资本类型

零售企业的经营规模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投资方的资本实力,目前上海市零售企业的各类资本类型中,集体和私营企业的平均实收资本较低,国有和其他内资的平均实收资本是前者的3至6倍,外资(包括港澳台)则更高,平均实收资本是国有企业近10倍。不同业态的资本类型同样呈现显著差异。

百货店和连锁店的各种资本的比例大致相同。集体和私营的比重较高,均在30%以上;国有和其他内资也都占到10%左右;外资(包括港澳台)的零售企业数比例很低,尤其是连锁店分别只有0.1%。专业店的资本类型则以私营企业为主,占总数的58.46%,国有、集体和其他内资也都在10%左右,外资的比例也很低。超级市场的资本类型主要是其他内资和私营,两者共占73.24%;国有和集体也都在10%左右;虽然外资的比例同样很低,但是超级市场是四种业态中外资投资比例最高的。

上海零售业态的发展特点

零售业态的演进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社会的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然引起生产能力和消费需求质的变化,从而促使新业态的出现推进零售业态的变革。我国的零售业起步较晚,各种业态并不是按经济发展阶段依次进入的,大量新型业态几乎同时出现在市场上。所以上海零售业态的发展并不完全遵循世界零售业态变化的一般规律,呈现出独有的中国特色。

新型业态的导入没有阶段性

从国际零售业发展史看,在19世纪中期之前还没有业态的区别,基本上都是小型零售店铺。1852年,美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家百货商店――西尔斯百货商店,1930年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家超级市场。20世纪50年代,超级市场大量增加;60年代出现了折扣商店、便利店、连续店,特别是扩大了低价出售的连锁商店; 80年代流通领域的电子计算技术的普通应用;90年代以后电子商务的出现,在流通领域商品销售自动化、信息化、流通标准化、商品选配自动化等方面的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这都标志着新的零售业态形式产生的速度不断加快。

业态定位空心化,内、外资经营状况差距显著

现代零售业态的变迁并不仅仅是指业态形式的变化,而是市场细分及营销组合不断调整的结果。然而近十年上海新型业态的导入基本上是在形式上的“依样画葫芦”,并没有真正从本质上针对新业态面向的特定客户群采取相应的营销手段。

外资(包括港澳台)零售企业虽然在数量上比例很低,但是其平均经营规模和销售状况都明显优于内资零售企业。目前,外资零售商的进入主要凭借资本和管理技术上的优势,一旦完成“本土化”的战略转变,国内超市的本土优势就荡然无存,如果不及时进行科学定位,随着加入WTO进程的推进,对外资限制的逐步减退,内资零售企业将遭受重大打击。

业态布局的区域差异显著

根据全市各区县业态分布数据,综合人均零售企业数和单位面积零售企业数,并采用重心法、最短距离法和类平均法的聚类分析结果,可以把19个区县大致分成如下三类:

市中心区域商业发展成熟,商业网点聚集,是零售业最先发展的地区。而郊区各区县的零售业水平普遍较低,各种业态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范围的不断外延,新兴星火城在市郊的不断涌现,当地的消费水平和需求也会随之不断的发生变化,现有业态的布局必须根据消费需求的变化合理规划,适当发展。

零售业态结构的发展趋势

业态多元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零售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关键在于如何形成一个合理的业态结构,使各种业态得以发挥其自身的特色,在市场环境下承担起各自的功能,产生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显著,人们的消费观念不断的发展变化,零售业态也随之变化并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提高规模效益,大力发展连锁经营

连锁经营是在同一母体企业领导下通过集中采购、分散经营,其本质是把现代化工业大生产的原理应用于零售业,实现商业活动的标准化、专业化、统一化,从而达到提高规模效益的目的。目前,连锁经营方式涉及的行业范围已经扩大到整个服务业,连锁经营活动趋于国际化。这一具有突出规模效益的业态将成为零售业态结构中的主体。

优化更新传统百货业,突出经营特色

在现代零售业态尚未形成主流的形势下,传统的零售业态百货商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占有一席之地。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消费习惯的改变,传统百货业必须按照现代化特色进行更新改造,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竞争的压力下,重新确定差别化竞争战略,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来提高商品附加值,以丰富时尚的商品、舒适优良的购物环境、优质的服务等竞争策略立足于市场。

实行专业化经营

专业店是目前各类业态中数量最多的,大多数专业商店为中小型私营零售企业。这类企业实行专业化经营目的在于有效发挥自身潜力,实现高效化。同时,这部分零售企业也在走连锁化的道路,保证在灵活优越性的同时,也能取得规模效益。

积极推进无店铺销售方式,发展电子商务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网络的逐步完善,网络化将成为未来零售业的主导。借鉴国外的成功发展经验来看,在美国,90年代中期无店铺销售方式的销售额仅占零售总额的10%,从1990年到1998年无店铺销售总额由456亿美元增长到794亿美元,增长了75%,速度远远高于其他零售方式。从美国90年代以来无店铺销售方式的惊人发展速度可以预见,当网上购物这一消费概念被逐渐接受后,随着电子商务资金技术平台的建设和物流配送体系的完善,无店铺销售将引发又一次零售业的变革。

零售业态合理变迁的应对措施

面对入世这一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就零售业态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充分的准备。

提高零售业态的市场适应能力

加入WTO以后,我国企业必须遵循WTO框架下的三个基本原则:透明度,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这三项原则要求各成员国企业间的竞争是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在这样的条件下,零售业态必须首先提高市场适应能力才能具备竞争优势。市场适应能力的提高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下的业态要素组合的调整。在这一调整过程中,企业既不能一味固守传统业态,也不能超前转换业态。

实现零售业态结构的合理化

入世以后,零售业态结构受到的冲击,新型业态要大于传统业态。对不同的业态应该实施差异化策略。可以通过两条基本途径实现零售业态结构的合理化:一是通过市场竞争,进行优胜劣汰,逐步形成较为合理的市场结构;二是靠国家的宏观政策的调节。

实施积极的业态组织政策,进行业态战略布局创新

建立既具规模又富活力的竞争机制是优化业态环境的基础。目前政府在制定行业组织政策时,应以避免恶性竞争,追求规模经济为主要目标。一方面,通过优势兼并劣势,提高市场集中度,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另一方面,实施联合与重组,整合优势资源,减少内部摩擦,实现有效竞争。

加快各种业态的分化、重组,将零售业态结构调整引向深入

多业态混合经营成为大型零售企业的一种成长方式。通过各种业态的不同运作特点从不同角度满足顾客需要,为其提供全方位、深层次的服务。企业必须在强化单业态经营的基础上,发挥不同业态的联系性和互补性。在业态组合时,尽量选择目标顾客接近的业态,从而使各业态得以相互呼应充分展示出企业整体的目标顾客定位。

参考资料:

1.方虹,流通零售业态发展趋势及其调整[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3),第2期

2.王德章、王艳红,影响零售业态选择和发展的主要因素[J],商业研究,2001,(7)

3.李怀政、仲向平、鲍观明,加入WTO后中国零售业态的合理变迁[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1,(10)

新零售业态发展趋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零售业;市场集中度;业态市场集中度;期初市场集中度

中图分类号:F7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6116(2012)01―0015―08

一、引言

在近十年中,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0年的39105.7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56998亿元,10年中增长4倍,年均增长14.91%。同时零售产业内的竞争也日趋激烈,随着外资企业的进入、本土企业的整合和政府政策的导向,传统的市场结构开始发生变化,零售业市场集中度开始提高,零售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这也促进着我国零售业向更有效率的方向发展。李颖灏、彭星间(2006)。通过测算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得出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总体上呈持续上升态势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零售业市场有效集中度的动态模型。李想、余敬(2003)通过实证分析得到连锁超市企业的门店总数越多,进入的省份越多则其绩效越佳。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零售企业增大规模会带来规模经济效应,整个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会促进我国零售业的发展,那么,哪些因素对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起到了重要影响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自20世纪40年代美国哈佛学派创建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范式以来,市场结构成为研究产业组织理论讨论的核心问题。针对零售产业的市场结构,国内外学者作了大量的研究。Marion等人(1979)。首先运用结构绩效范式对美国食品零售业的市场价格、市场势力与市场集中度及其相关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国内学者陈阿兴等(2004)针对零售业的特征,从地区市场集中度和零售业态集中度两个角度重新对我国零售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进行了测量,得出我国零售产业集中趋势明显且有加快趋势的结论。赵凯(2007)通过考察零售业业态和组织形式的演变,对零售业态产业集中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零售业的集中度在不断提高,寡占趋势较为明显,且零售业态间的关系从同业竞争变为分工互补。王瑛、柴华奇(2007)利用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对我国连锁零售业在全国30个省市的集中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通过区位集中率指标对各业态进行了细化研究,指出我国连锁零售业已呈现出显著的地理集征,他们还分析了该特征形成的原因。

二、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发展趋势分析

(一)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测度

在测度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现有研究中,大都采用传统的相对市场集中度指数(CR)和赫芬达尔一赫希曼(HHI)指数测度,这些指数方法能比较直观地反映问题。但如果从这些数值的绝对值来看,这些方法低估了我国零售业的市场集中度(陈阿兴,2004),得到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比较低的结论(杨永超,2006)。本文研究目的不在于从绝对值上评价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大小,而在于得到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因此本文选取其相对市场集中度指标(CR)和绝对市场集中度指标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HHI)来反映我国零售业的市场集中程度,其中相对市场集中度指标

表示产业中产值(就业人数等)排名第的企业的相应指标,x表示该产业的总的上述相应指标,Ⅳ表示该产业所有企业数。

一般来说设定n,CR指标越大则集中度越高;HHI指数越大,则集中度越高,反之,则集中度越低。从企业数据来看,由于零售业的特征,国家没有也不可能公布所有企业的相关数据,本研究鉴于数据的可得性,采用的是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的2000~2010年中国连锁百强企业¨。。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在研究市场集中度时,学术界一般将n取值4或8,由于零售业的各企业所占份额都不是很大,故本文在计算CR指数时n取值100,表示我国零售业中销售规模最大的前100家企业所占有的总市场份额;在计算HHI指数时Ⅳ取值为100。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只有前100名企业的数据,所以利用该法计算得到的HHI指数不是我国零售业精确的HHI指数,但可以依此得到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变化趋势。

利用上述公式,将n取值100计算我国2000年到2010年我国零售业的CRloo指数如图1所示,将Ⅳ取值为100,计算得到我国2000年到2010年零售业的HHI指数如图2所示。

从图1反映的相对市场集中度指标发展趋势来看,我国零售业百强占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例由2000年的4.209 4%增加到2010年的10.589 5%,这说明我国零售业百强占有的份额在十年间上升了2.5倍之多。由图2反映的近十年来我国零售业的绝对市场集中度来看,该指标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0.000021上升到2010年的0.000388,十年间上升了将近20倍。从具体增长过程来看,在2000年到2003年间增长较缓慢,2003年到2007年呈现出爆发增长的趋势,而在2008年之后增长趋缓,CRloo指标在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分别为11.234 7%,10.5106%,10.301 8%,10.589 5%。这一微小的变化与HHI趋势图上表现出来的相一致。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零售业的市场集中度呈现趋强的趋势。

从我国零售业百强企业间的角度来看,2000年零售百强的前10名占百强销售额的比例为33.996 8%,2010年这一比例提高到47.1413%。再从201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排名第一的苏宁年销售额为1562亿元,而百强最后一位阜阳市华联集团的销售额为22亿元,虽然22亿元的这一“门槛”相比2009年已经提高了37%,但离老大的位置实在还太遥远――苏宁的规模是它的70多倍。事实上,不用到第100名,差距就非常明显了,排名50位的北京新燕莎集团销售为80亿元,要赶上苏宁,还得翻上近20倍。就算是位列第10位的物美集团,375亿的年销售规模,差不多只占苏宁的1/5。这足以显示出,我国零售业百强企业间的规模差距也正在进一步拉大。

(二)分业态的市场集中度趋势

零售业整体的市场集中度呈现趋强的趋势,其中各种零售业态的发展情况却有所不同。限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只从《中国统计年鉴》(2004~2011)。收集到了2003~2010年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分业态的销售额指标,根据这一指标计算我国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中各业态所占的份额数据可以看出,在我国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中百货店、连锁超市及专业店是其中的主要业态,占我国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销售额的90%左右,当然其他业态也有上榜的企业且其所占的份额出现逐年增长的现象,这表明我国零售业开始呈现出业态多样化发展趋势。从以上的数据还可以看出,超市、专业店等业态销售额增长迅速,在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总销售额中所占比例很大,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在我国零售业发展的历史中,曾经出现百货店一家独大的现象,但随着外资的进入,大量外资超市进入国内市场,同时本土超市的迅速发展,使得超市在几年的时间里取代百货业成为我国零售业的龙头老大。专业店的发展也表现抢眼,作为单一业态的主要代表,不具有多业态发展的优势,但依然能够取得较快的增长,不仅在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中占有的份额很大,同时在我国零售业百强中也存在一大批上榜的企业。从零售业百强中专业店的上榜企业来看,在2004年以前能够跻身零售百强的专业店全部是家电专业店,到了2005年则出现了两家食品专业店,2006年更是出现了通信专业店、医药专业店、建材家居专业店和电脑专业店,说明我国的各类专业店的发展势头强劲。反观百货业,其零售业市场龙头老大的地位一去不返,其在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中所占的份额不足18%,受到市场的冲击比较大。当然近几年,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应有的份额,多数百货业开始改革,进行多业态发展,使得其销售额增长幅度稍大于超市,所占的市场份额略有提高,但这也无法阻止百货业逐渐退出主流业态舞台的历史趋势。由此,我国零售业从业态之间来看,有向超市和专业店集中的趋势。

从各业态内部集中来看,以上数据从侧面说明了我国超市和专业店业态内部的集中度在不断提高,这才使得一批大型企业能够进入我国零售百强的阵营。夏春玉(2008)对此有过专门研究:以大型综合超市业态为例,外资零售企业占据了绝对优势,在最早进行开放试点的厦门、大连、上海、天津和北京等城市,外资大型超市占当地市场的份额已分别达97.3%、43.4%、39.2%、35.3%和28.0%。再比如,在家电零售领域,已经逐渐形成了国美、苏宁双寡头竞争的局面。在广州,国美市场份额长期超过60%,苏宁约为30%;在上海,国美在2006年兼并永乐之后,市场占有率高达66.4%,两巨头总共获取总额的92.8%;在北京,收购大中之后的国美也拥有将近70%的市场,苏宁则超过25%。两家企业至少在最重要的市场上,已经达到了高度垄断的程度。

三、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影响因素待检验假说及检验

(一)相关因素及待检验理论假说

1.期初市场集中度。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对影响我国零售产业市场集中度的若干因素进行深入分析,首先是期初市场集中度。期初市场集中度是指某行业上一年的市场集中度,国内学者张巍等(2009)经过实证研究得到我国房地产业市场集中度与期初市场集中度呈正相关关系。对零售企业来讲,在销售规模等方面领先的企业,在市场营销、分店扩张等方面具有资金和品牌优势,另外还可以利用定价策略等企业行为阻止新企业的进入或者其他企业的扩张行为,这将进一步巩固其领先地位,从而造成企业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说1。

假说1:我国零售业期初市场集中度与当期市场集中度呈正相关关系。

2.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企业通过扩大生产规模,使单位产品成本下降,获得最佳经营规模,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现象。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企业的规模与经营绩效之间刚开始呈现出正相关,当突破一定的规模限制时,便会出现负相关的现象,我国学者陈李华(2004)对此提出异议,根据流通产业的特性,认为流通产业的规模扩张主要是基于连锁经营,因此规模扩大不会降低企业的经营绩效。因此,零售企业规模扩大可以提高企业经营绩效,从而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整个产业市场集中度。故本文提出假说2。

假说2: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与该行业的规模经济呈正相关关系。

3.市场规模。市场规模是指不考虑企业行为的前提下,市场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一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量。易小佳等(2007)通过实证研究得到我国汽车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与市场总规模呈正相关关系的结论。秦厉陈(2007)认为商业银行的市场规模与其市场集中度呈负相关关系。从理论上分析,这一指标对市场集中度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市场规模的扩大会吸引更多的新企业进入市场,降低市场集中度;另一方面,在位的企业也会趁机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有可能提高市场集中度。另外,市场规模大时,少数企业的规模扩大对市场集中度影响不大;市场规模小时,市场集中度受少数企业的规模扩大影响较大。本文综合以上分析提出假说3。

假说3:零售业的市场规模对其市场集中度的综合影响效果待检验。

4.进入壁垒。进入壁垒指潜在进入企业进入产业内时所要付出的成本和受到的各种限制。进入壁垒低的市场,新企业进入相对容易,可以使产业的市场集中度降低,反之,新企业很难进入,使得在位企业在壁垒的保护下获得市场份额的增长,市场集中度上升。易小佳等(2007)通过实证研究得到我国汽车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与进入壁垒呈正相关关系。本文由此提出假说4。

假说4:我国零售业的进入壁垒与其市场集中度呈正相关关系。

5.外资进入。我国零售业在加入WTO后逐步对外开放,放开外资的进入,一方面使得外资零售企业在我国的扩张步伐加快,尤其是大型零售企业;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本土零售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兼并,这些将使得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增强。樊秀峰(2010)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到外资进入促进了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发展的结论。因此本文提出假说5。

假说5:外资的进入与我国零售业的市场集中度呈正相关关系。

6.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各产业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对于零售业来讲,国际金融危机导致零售企业因资金等原因而放缓了扩张的步伐,从而有可能导致零售业的市场集中度增长放缓。故本文提出假说6。

假说6:国际金融危机与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呈负相关关系。

(二)数据来源与描述

根据这些理论假说,结合零售业特性以及数据的可得性,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我国连锁经营协会网站上收集到相关数据,对以上的影响因素分别用以下指标衡量。

市场集中度用上文以零售业百强数据计算得到的HHI指数衡量,第1期的集中度为Hill,从而

期初集中度为HHI。

规模经济的测度,以我国零售业百强的销售额占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衡量,即CRlo。这一指标可以包含我国零售业中的连锁经营、多业态发展以及跨区域经营等影响因素。

市场规模的测度,以我国历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衡量,为了消除与规模经济衡量指标的相关性,对该指标进行指数化处理,即第一期的为1,以后各年为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与第一期的比值,记为x。

进入壁垒的测度,以企业进入率衡量,企业进入率越高说明进入壁垒较小,否则进入壁垒大,根据假设,企业进入率应与市场集中度呈负相关关系。由于所有企业的数据无法获得,只能选取限额以上零售企业法人数的增长率来衡量该指标,记为x。

外资进入的测度,为了将该指标进行数量化,选取限额以上外资零售企业年末从业人数占我国相应总量的比例来衡量,记为x。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会降低零售业的市场集中度,因此为其设定一个人工变量,2008年以前各年该指标取值为0.2008年及以后各年的取值为l,记为x。

(三)实证分析过程及结果

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表现出趋强的趋势,为了讨论这种趋势产生的原因,需要通过建立时间序列回归模型对影响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因素作实证分析。

根据以上指标,本文建立市场集中度与理论假设各影响因素的线性回归模型。

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利用Eviews5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表2的OLS回归估计结果。

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企业进入率的回归结果不显著,即假说4未通过检验,但其系数为负与假设相符,因为理论上企业进入率越高,表明进入壁垒越低,从而集中度越小,两者应该呈负相关关系。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零售业整体的进入壁垒较低,讨论这个因素的意义不大;另一方面可能因为本文选取的指标不能完全反映出进入壁垒的实质内容。因此将企业进入率这个指标剔除,再次对剩余影响因素做OLS回归分析。

按结果来看,整个方程的Ad-R值为0.989242,即整个方程的拟合效果很好,tlHI指数98.9%以上的变动可以通过所选取的因素变量进行解释。从各因素的单独影响来看,各因素的回归结果都比较显著,除x只接受10%的显著性检验外,其余的因素都接受5%的显著性检验。

期初集中度即上一期集中度对当期集中度的影响显著,理论假说1通过检验,上期集中度增长1个单位,将会带来当期集中度增长0.526 389个单位的效果,说明了在位的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在规模扩张等方面比其他同行小企业和潜在进入企业有更大的优势,同时这些企业可能还会采取各种措施以保持其市场领先地位。CR指数对HHI指数的影响也是很显著的,回归结果显示零售百强占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每提高1个百分点,则会带来HHI指数增长0.00002335,这一结果与理论假说2相符,说明我国零售业总体具有规模经济的特性,同时由于我国零售业的规模扩张主要是通过连锁经营、多业态发展、跨区域经营三种手段进行的,说明以上三种手段可以提高我国零售业的企业集聚度。市场规模的回归系数为正,对理论假设3作出了实证解释,说明了我国市场规模的提高,最大的受益者是在位的一些具有市场领先地位的企业,这些企业能够抓住我国消费市场提高的商机,大力扩大自己的规模,维持甚至提高自己的市场地位,市场领先企业的这种行为带来的增大集中度的效果超过了因市场规模扩大新企业进入从而减小集中度的效果。外资进入对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影响与理论假设5相符合,说明了外资的进入有利于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增强,外资企业占我国零售业份额每增长1%,会带来HHI指数增长0.00000114的效果,说明了外资企业在我国市场的扩张速度较快,对我国零售业市场竞争格局影响很大,同时受外资企业的影响,我国本土的一些零售企业也纷纷通过兼并等企业行为扩大自己的规模,从而提高了整个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最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影响也是很显著的,与理论假设6的预期结果相符,从回归结果来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使得我国零售业的市场集中度下降了0.000164,这也是2008年以来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增长速度放缓,甚至出现小幅下降的主要原因,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很多零售企业,尤其是大型零售企业的扩张步伐放缓,从而降低了零售产业的市场集中度。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实证分析发现,从HHI指数和CR指数等方面看,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在过去十年间大幅增长;从业态的角度来看,连锁超市和专业店在过去的十年发展迅速,其市场占有率逐渐提高,尤其是连锁超市已经取代百货业成为我国零售业的领头羊;在零售百强内部,寡占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在专业店等业态内部,更是出现了寡头垄断的现象,这些都是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提高的直接原因。本文还利用OLS回归方法,对影响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因素作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受期初集中度、规模经济、市场规模、外资进入的影响显著,且与这些因素呈正相关;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我国零售业企业集聚度逐步提高;2008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影响也是显著的,这一“突发事件”使我国大型零售企业扩张速度放缓,从而导致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下降。

(二)建议

基于这些研究结果,为了提高我国零售业的市场集中度与经营绩效,建议从以下方面采取积极措施。

1.通过兼并发展走规模化道路。前面的回归结果显示,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与规模经济呈正相关关系,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来看,我国零售业正处于产业发展期,零售企业走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是必然趋势。具体来说,我国零售企业规模扩张可以有以下选择,一是水平一体化。通过连锁经营、区域性联盟或并购重组等多种方式把同业态的零售企业组成集团,或寻找恰当的合作伙伴采用强强联手的方式组建统一的价值链网络(如共同组建第三方物流)以形成共有的核心竞争优势,增强整体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二是纵向一体化。零售业与供应商之间加强深层次的合作,零售商与供应商、运输商、重要客户乃至特定顾客群结成一个“共生体”,这种协同连动的集群创新才是不易被模仿的和有持续效应的。几年前海尔与苏宁共同联手,两家企业合资成立的海尔苏宁销售公司也正式挂牌成立,表明零售商和供应商之间深层合作已初露端倪。

2.提高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由前面分析,总体市场规模与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呈正相关关系,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日益改善,消费品市场逐年稳定增长,这为我国零售业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还存在居民消费率偏低、内需不足等问题,这在一

定程度上也制约着我国零售业的进一步发展。政府近几年实施的“家电下乡”、“菜篮子”工程等政策措施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有促进作用,但提高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最终还得从提高我国居民收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上来实现。

3.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外资进入会促进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零售业作为服务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但零售业的发展受资金的约束比较大,尤其是流动资金对零售业发展至关重要,这从上文的研究以及2008年以来零售业发展受阻的现象都可以看出。因此,发展我国零售业,必须加大零售业对外开放的力度,将国外具有竞争力的零售企业引进来。新企业的进入,尤其是一些发展成熟的大中型零售企业的进入,可以为我国零售业发展提供活力,带来先进的经营理念等,带动整个零售业的发展。

4.各种规模的零售企业协调发展。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可以获得规模效应等,但零售业的消费服务特性,使得其市场集中度不可能无限扩大,即具有一个有效市场集中度。合理的市场格局必然是以大企业集团为主导、中小零售企业为主体的相互竞争、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塔型结构。中小企业通过市场细分及合理定位,在维持自身生存的基础上有利于填补相对于大企业存在的需求空白,对于满足多样化需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由于中小企业的存在,为社会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可以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福利的增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在大型零售企业不断扩大自己规模的同时,必须通过相关的政策法律措施,使中小企业免受大企业集团的恶意侵害,为其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0―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

[3]李颖灏,彭星闾,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现状及对策[J],财贸研究,2006(5):50―54.

[4]李想,余敬,中国连锁超市行业的scP模式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3(12):47―54.

[5]Marion B w,Mueller w F,Cotterill R w,et a1,The price and profit performance 0f 1eading food chains[J],American JOUlTI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79,61:420―433.

[6]陈阿兴,陈捷,我国零售产业集中度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4(6):8―13.

[7]赵凯,对我国零售产业市场集中度的实证分析――从业态和组织形式的角度[J],财贸经济,2007(1):92―97.

[8]王瑛,柴华奇,中国连锁零售业集中度研究――基于地理区位角度[J],财贸经济,2007(10):93―98.

[9]杨永超,我国零售业市场结构发展趋势分析[J],科技与产业,2006(7):33―35.

[10]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00―2010年中国连锁百强[EB/0L].省略fa.省略/viewCatalog.do?method=viewCatalogcatalogId.

[11]夏春玉,汪旭辉,中国零售业30年的变迁与成长――基于拓展SCP范式的分析[J],市场营销导刊,2008(6):11―22.

[12]张巍,赵彦辉,陈伟,中国房地产业市场集中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建筑经济,2009(5):48―57.

[13]李陈华,文启湘,流通企业的规模边界[J],财贸经济,2004(2):43―49.

[14]易小佳,廖进中,我国汽车产业市场集中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7(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