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健康的认识与体会

对健康的认识与体会

对健康的认识与体会

对健康的认识与体会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通过对上海市三城区160位农民工健康意识的调查,对他们的健康意识现状进行了描述和健康意识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调查发现,农民工的健康意识有三大特点:对健康内涵理解层面较浅,健康知识了解面狭隘;健康需求强烈但健康参与观念淡薄;健康责任观缺失,普遍寄期望于公共健康服务。这些特点的形成与其本身的传统观念、较弱的信息获得能力和城市的社会制度、社会网络、群众心理三方面社会排斥有关系。

关键词:农民工;健康意识;社会排斥

TheSociologicalResearchonUrban-ruralLaborers’HealthyConsciousness

——TakingThreeDistrictsofShanghaiasanExample

Abstract:Thisarticlethroughstotheinvestigationonone-hundredandsixtyurban-rurallaborers’healthyconsciousnessinShanghaithreecitydistricts,hasadescriptiononthepresentsituationandapproachsasubjectfromtheformationofhealthconsciousness.Accordingtotheresearch,theurban-rurallaborers’healthyconsciousnesshasthreecharacteristics:haveasuperficialviewofthemeaningofhealthy,haveanarrowunderstandingofhealthyknowledge;thehealthdemandisintense,butthesenseofparticipationisflag;thehealthyresponsibilityoutlookisdeficient,sendtheexpectationofthepublichealthservicegenerally.Thesecharacteristic''''shaveclosecontactwithtraditionalideas,weakabilityofgaininformationandtheurbansociety''''ssystem,thenetworkofsocialrelations,masspsychologythisthreekindsofsocialexclusion.

Keywords:urban-rurallaborer;healthyconsciousness;socialexclusion

引言

据最新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2亿人左右,作为我国最大的迁移人口,农民工对人群健康有着密切联系,主要表现为迁移对迁移人口本身健康的影响和对迁入地人口健康的影响,其中又以人口迁移与传染性疾病传播和流行的关系最为密切。

上海市宝山区2001-2006年甲乙类传染比流行特征的调查分析显示,[1]外来人口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显著高于本区居民。如深圳市1993-1996年9月共登记新发涂阳肺结核病人2107例,其中外来人口1601例,占涂阳病人总数的76%。[2]潘国庆等人的研究显示,流动人口是城市里感染和传播急性肠道传染病的高危人群。[3]从有关HIV感染的监测情况可以看出,[4]流动人口对HIV感染的疫情己产生一定的影响,感染者中,农民的比例最大。但是,由于该群体的基数庞大且流动频繁,政府和其他社会民间组织在促进农民工群体健康的作用上效果十分有限,所以该群体本身的主观意识和行为对其健康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农民工的健康意识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一、文献回顾

针对“健康意识”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集中在健康意识对健康行为的影响上,首先由Rosenstock提出健康信念模式(HBM),[5]HBM认为人们在特定的情况下会改变自己的健康行为,强调运用个体的态度和信念来解释和预测各种健康行为。Rogers在“健康信念模式”的基础上,从动机因素的角度探讨健康行为。[6]该理论认为环境和个体中有关健康威胁的信息引发个体出现威胁评价和应对评价两个认知过程。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M.Fishbein和I.Ajzen提出合理行动/计划行动理论,[7]认为人们的行为实施是以合理思考为基础,一系列的理由决定人们行动的动机,而个体的动机因素有决定特定行为的实施。[8]“计划理论”由“合理行为模式”发展而来,引入了行为控制变量,发展为“合理行动扩展理论模型”或称为“计划行为理论”[9]是目前改善健康行为的主要理论。到了80年代,Prochaska和Diclemente提出的“多阶段行为模式”有效地描述了人们健康意识与行为改变的不同阶段。[10]“多阶段改变理论”更多的是注重改变的过程,强调了健康的养成是动态的。

国内学术界对农民工群体健康问题进行了很多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农民工群体的健康现状描述。刘杰对103名城区农民工健康知识和行为调查发现经济状况好的农民工的健康知识知晓率与健康行为的形成率高于经济状况差的工人。[11]陈朋月对81例农民工的90项症状清单(Scl-90)的评定结果发现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水平比一般人差。[12]第二,对农民工健康干预前后的比较研究。张雪琴、谭琳等人对外来务工人员职业病治疗的心理干预发现该群体在治疗中表现出心理压力大、无助感和维权方式的不当等,从而对职业病防治、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13]林锦芬在对农民工尘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后发现该群体尘肺病知识的了解对预防可控制职业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4]第三,健康理论的实践运用。方晓义等人认为保护动机对农村流动人口的高危具有明显的预测作用。[15]朱娟蓉等人运用四象限法对餐饮业农民工健康知识和行为关联作用进行有效分析和评价分析,并认为四象限法有较大的应用价值。[16]第四,针对改善农民工健康现状的对策研究。施卫星提出了健全保障制度、体现公平性、普及保险、加大立法和宣传教育五方面进行了阐述。[17]陈彬、杨廷忠认为政府应重视农民工的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切实依托公共机构,配合社区,将进城农民工纳入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18]

纵观国内学者们已做的研究,研究者对农民工的健康意识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统一的观点,多数停留于医学分析和教育层面上。很少从现状出发,以社会学的视角,结合农民工本身内在和社会环境的外在因素对其健康意识的影响进行解释。本课题通过对农民工的健康意识现状描述和分析对现有研究作补充,以期弥补此类研究之不足。

二、研究设计

(一)核心概念

1、健康意识:是指客观存在的健康现象在头脑中的反应,是人们对健康的感觉、思维和判断的总和,它主要包括思想、观点、理论等健康的理性认识层次和心理、情绪、态度等健康的感性认识层次两个层面。本文从对健康内涵的认识、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对疾病传染途径的认识和对疾病预防方法的认识、自身健康需求状况、自觉参与健康维护观念等方面讨论健康意识。

2、健康维护:是指人们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及其疾病预示,对自身未来的健康状态进行预测,并据此做出决策,从而实现维护自身生命,提高自身健康水平,以免于疾病和衰弱,体格、精神的完美状态。

(二)资料收集方法

1.文献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全面了解农民工的总体情况、主要问题、健康现状和健康相关理论等文献。

2.问卷调查法:本次调查的总体为上海市所有农民工,通过多段抽样,抽取徐汇、闵行、南汇三城区,并在每个城区抽取两个街道。由于农民工群体的流动性大,抽样框难以确定,所以每个街道通过偶遇的方式发放25份问卷,构成本次调查的150个样本。

3.访谈法:本研究采取半结构式访谈法,另外选取10个个案,其中男性、女性农民工各5名,以更加深入的了解情况、收集事实。

(三)资料分析方法:

1.描述性分析

本研究运用SPSS11.5软件对问卷调查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个案编码分析

本研究采用编码法对10个个案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具体方法如下:

A编码记号

a农民工性别编码:男性女性分别用英文单词“MALE”和“FEMALE”的首字母表示,如某农民工为男性,则用“M”表示,若为女性,则用“F”表示。

b个案的编码:用“个案”一词的英文单词“CASE”的第一个字母“C”和个案排列顺序的序数组成,如个案1为“C1”。

B编码方法

第一组为农民工性别编码,第二组为个案编码,比如“M-C1”表示:来自某男性农民工(M)个案1(C1)的陈述或看法。

三、结果分析

(一)样本概况

鉴于部分农民工文化水平较低,本次调查采取了调查员辅助填答的调查方法,在必要时帮助调查对象理解问卷。发放问卷150份,回收到146份,有效回收率为97.3%。

在146名被调查者中,男性74名,女性72名,男性较女性而言更为配合。大专以上文化的占9.6%,高中或中专的占15.8%,初中文化的占56.8%,小学及以下的占17.8%。打工者的文化程度相对与农村人口应该较高,这对本身的健康意识有重要影响。其中已婚人员占58.9%,未婚及离异占41.1%。

由于老年人和文化水平非常低的农民工无法提供较多的信息,本文放弃了部分此类调查对象,所以在理解问卷提供的数据时,本文只倾向于样本容量本身的统计结果。访谈主要针对服务类、建筑类、保洁类等常见工种务工者,个案在问卷调查的以外选取。通过这样抽样方案所得出的结论会存在一定的误差,本文在这一问题上不做赘述。

(二)关于健康的认识

1.对健康内涵的认识

对健康内涵的认识,反应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多重关系,本研究以健康概念来反映农民工群体对健康内涵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表1):有20.5%的人认为健康是“身体强壮、精神饱满”;17.8%的人认同健康是“抵抗力强、没有疾病”的观点;有28.1%的人认为健康应是心理生理的健康;有30.8%人认同“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健康的观点。由此可看出,部分农民工对健康内涵的理解仍停留在生理功能的基本正常的较为消极的健康观,但大部分农民工已把对健康的理解上升为心理、社会的协调上,个体的健康状态很多时候不为个人和家庭控制,除个体因素之外,健康水平很大程度上还受制于外在的社会环境。

表1健康内涵认识情况

变量名称频数(N)有效百分比(%)

身体强壮、精神饱满3021.1

抵抗力强、没有疾病2618.3

生理、心理都健康4128.9

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的健康4531.7

总计142100.0

注:缺失值未列出

基于对健康内涵的不同认识,根据调查,有38位调查者认为自己非常健康;60位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比较健康;一般的有39位,不清楚自己健康状况的有9位。由于目前农民工群体有着年轻化的趋势,因此本身的身体状况相对较好。

2.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针对农民工的健康重要性,研究发现,在被调查者中73.4%认为健康对自己非常重要,有21.2%的被调查者认为重要,选择一般和无所谓的分别为2.7%和2.7%。访谈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像我们这一行每天早上7点不到就开门,晚上三点才休息,身体不好的人很难做到这样的,所以健康对我们十分重要。”(M-C1)不难发现,健康对于农民工群体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打工者更关注的是生病后影响工作或赚钱的机会。

另一方面在健康状态的形成认识上,有61.6%的被调查者认为日常的生活方式在健康促进上有主要作用;另有13.7%和11.7%的人认为健康的形成主要依靠身体的发育周期和体育锻炼活动;只有6.2%和6.8%的人认为健康依赖于医疗水平和先天体制条件。(见表2)

表2对健康形成的认识情况

频数(N)百分比(%)

身体自身的发育周期合理的调配

日常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发达的医学水平和医疗条件

体育锻炼

先天遗传,体质条件

总计20

90

9

17

10

14613.7

61.6

6.2

11.7

6.8

100.0

注:本题为多选题

进一步,再把健康状态的形成细分成注意饮食、保证睡眠、有规律的生活、体育活动、补充营养药物、没空顾及维护健康这事和其他七种具体方式,共有78.9%的人愿意通过前四项具体活动改善自身健康,仅有1.4%的人选择无暇顾及健康此事。显然,农民工群体在健康的形成上已认识到自身行动的重要性。

3.对疾病传播途径的认识

根据调查情况:有17位被调查者的本人或家人得过传染病,有129人没有患传染病的经历。笔者认为这一数据结果不排除部分被调查者碍于颜面而选择未得传染病情况存在的可能性。由于农民工群体本身流动性大的原因,一些农民工本身既是传染病的患者,也是重要的传染源,本文将健康知识的了解水平集中在传染病传播途径的了解情况。据表3显示:农民工群体对传染病的认知程度依然较低,个案M-G7在回答这一问题时说道:“我也懂我们农民工容易得传染病,但是我们没有传染病的知识,也没有人告诉我们这样的事情,传染病这么多就算都弄清楚也没有用,我觉得自己稍微注意点就不会得传染病了。”传染病知识的匮乏直接影响其健康状况,大大加大了该群体染病的机率。因此,对农民工群体的传染病的知识普及和教育已是当务之急,以帮助该群体掌握该健康知识,控制和改变自己的高危传染行为。

表3对疾病传播途径的知晓情况

完全正确部分正确完全错误

频数(N)百分比(%)频数(N)百分比(%)频数(N)百分比(%)

肺结核0012887.71812.3

肝炎0014095.964.1

水痘2315.811880.853.4

痢疾32.112484.91913.0

艾滋病7853.46846.600

皮藓8961.05638.310.7

感冒12485.02114.310.7

注:完全错误包含“不知道”的回答

(三)关于维护健康的认识

1.对疾病预防方法的认识

在传染病预防方法上(表4),有53.7%的人选择提高意识,26.2%的人选择切断传播途径,有14.1%的人选择隔离病人,有6.0%的人选择其他方式。

“我觉得只要知道艾滋病这样很严重的传染病就可以了,别的我们也没那么注意,本来就没什么文化而且也想不到这些事情,国家应该控制传染病,我们老百姓自己只能注意一点。”(F-G6)

根据表3的显示,农民工群体对部分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了解并不全面,在本身不清楚传播途径的具体内容时切断传播途径并不能完全发挥其预防作用;同时,农民工群体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决定了该群体有更多的可能性接触到传染病,存在着大量传染病隐患,即使工作单位和政府机构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农民工作为防范主体的意识在行动的支配上还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表4传染病的预防方法认同情况

频数(N)百分比(%)

提高意识8054.8

切断传播途径3926.8

隔离病人2114.3

其他64.1

总计146100.0

由于调查对象的职业分布的多样性,本次研究把常见职业病简单划分为:石棉肺、化学中毒、物理性中毒(如中暑)、职业性皮肤病和职业性五官疾病。统计发现农民工群体对物理性中毒了解最多,占总体的69.0%,主要是因为其从事的职业多数属于高强度、高消耗的体力活,脱水、中暑这样的物理性职业病十分常见。用工制度改革后,企业劳务用工大多来自劳务公司,一些用人单位仅与劳务公司签订合同,而不依法和农民工签订合同,造成农民工对所从事工作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不知情,劳动保护没有保障。

“我们制鞋厂的工人都是和中介公司签的临时合同,从来没有体检过,也没有什么保险,胶水的味道很刺鼻,以前都不发口罩,现在发防毒口罩,但是还能问到味道,有时候会觉得头疼,不过你能说给谁听,都没有人管的。”(M-G9)

“我在吴泾化工厂做了很多年了,发了个防毒口罩,我都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毒,天热的时候闷的厉害大家都会把口罩拿下来,倒还没有什么不舒服。”(F-G10)

我国的职业病危害主要集中在科技水平较低的传统产业,农民工成为职业病新的高危人群,部分用人单位提供的个人防护用品质量不过关、数量不保证的情况依然普遍存在,问卷和访谈结果都反应农民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在工作中嫌麻烦或不方便而疏于佩戴个人防护用品,短时间内的影响较小,而长时间从事有害职业工种的农民工成了职业危害的“牺牲品”。

2.自身健康需求状况

本研究将农民工获得自身健康的主要渠道分为健康教育的需求和对健康服务的需求两方面(表5),有78.1%的农民工认为有必要接受健康教育,18.5%的农民工认为没有必要,3.4%选择无所谓。其中希望了解传染病的预防知识的占18.5%,食品卫生方面的占24.7%,慢性病预防占21.2%,合理膳食方面占19.2%,其他的占16.4%。对于健康知识的获得渠道,43.2%的人愿意通过电视学习健康知识,电视依然是最有影响力的宣传工具,30.3%的人选择发放资料的宣传方式,3.8%的人希望通过报纸了解健康知识,读物的投入宣传会使健康教育事半功倍,选择讲座教育的有22.7%,讲座教育的简单易懂的特点更容易让文化程度低的农民工接受。

另外,有85.6%的被调查者希望接受健康服务,8.2%的人认为没有必要,6.2%的人持无所谓的态度。其中有50.5%的人希望提供定期免费的体检,31.0%的人希望有健康保险,17.1%的人希望得到免费的药物提供,1.4%需要基本的医疗服务。

“要是有了免费的定期检查,我也会安心许多,得了病了要健康保险也没有用啊。”(F-G9)

“健康服务当然需要,最好健康保险和定期的免费体检,我们现在都没有什么保险,就给我小孩买了保险,有的保险买来也不一定有用,再说我们没有单位,只有自己参保,全家人参保费用太高。”(M-G1)

“前年政府组织过一次免费的体检,但是做的检查很少,就抽个血什么的,现在我都不参加体检了,没用的。”(F-G3)

可以看出,农民工群体维护健康的意愿比较强烈,也有一定的参保意识,但存在着由于自身、社会等原因并没有享受到必要的健康服务的现象;由于健康保险需要自己缴纳一部分或全部费用,而不情愿参保,因此,政府提供的免费的定期检查被认为花钱少、收益多的健康维持方法,但在体检的项目上农民工已有更高的要求。

表5健康教育与健康服务需求情况

健康教育健康服务

频数(N)百分比(%)频数(N)百分比(%)

有必要11478.112585.6

没必要2718.5128.2

无所谓53.496.2

总计146100.0146100.0

3.对自觉参与健康维护的观念

对农民工群体目前健康维护的参与观念的调查发现,有67.0%的男性和4.2%的女性农民工抽烟,不抽烟中已戒烟的有8.0%。戒烟原因以对自己不利,对家人不利和经济因素为主。在饮食观念方面,如表6所示:男性农民工多数偏向于是否能填饱肚子,而女性农民工更偏向与口味方面,女性关注考虑营养方面比例高于男性,可见在食品的选择上女性较男性而言更为理性。

表6性别与饮食注重情况的互交分析

口味(N)营养(N)能否填报肚子(N)无所谓(N)

男217424

女2032119

总计41395313

在锻炼参与意愿的调查中发现(表7),男性的锻炼意识高于女性,由于农民工群体青壮年人员为主,因此总体上来说多数农民工有体育需求,但多数难以满足。数据显示,选择没有时间和没有经济条件的分别占被调查者中不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原因的57.0%和34.0%,表示工作就是锻炼的占19.0%,参与度并不高。由此可见,较强的工作时间可能是影响农民工群体淡化锻炼意识的原因之一。

“我现在主要是没有时间顾及自己的身体,一天下来还要算账,要是有时间的话我还是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身体太胖也不好。”(M-G1)

“我很想去健身房练瑜伽,但是价钱太贵,我又没有时间。”(F-G5)

表7性别与锻炼次数的互交分析

锻炼次数

天天锻炼(N)3次以上(N)1次左右(N)从不锻炼(N)

男991145

女841842

总计17132987

农民工的就医意愿是连接就医需要和需求之间的关键因素,对于患病时就医意愿情况的调查,对没有选择感到不适时首选到医疗机构就诊的74.0%被调查者(表8)进一步分析其选择的原因,有27.8%的被调查这认为病情不重时没有必要到医院就诊,60.4%的人认为费用过高,自身经济条件不允许,4.3%的人对医院的医疗水平表示质疑,认为去医院也没有用,剩下7.5%的人选择其他原因。可见,农民工群体的就医意愿的首要选择是收费便宜,给他们带来的经济负担小且医疗资源的治愈性强的就医方式。

“近几年没怎么生病,也没有去医院,一般都是自己吃点药就好了,要是生病可能会去中小型医院,严重的才去大医院。”(M-C2)

表8就医意愿

频数(N)百分比(%)

去大医院106.8

去中小型医院2819.2

自己去药房买药6343.2

能扛就扛过去3524.0

其他106.8

总计146100.0

(四)影响农民工群体健康意识的因素分析

通过对上海城区的农民工群体健康意识的调查,笔者发现,其健康意识总体呈现出以下特点:首先,农民工群体对健康内涵的理解层面较浅,健康知识的了解面狭隘;其次,有强烈的健康需求,健康参与观念淡薄;再次,健康责任观缺失,普遍寄期望于公共健康服务。根据城市农民工健康意识现状的分析结果,笔者将从农民工群体本身的内在因素和社会环境外在因素几方面进行解释。

1.传统文化观念

在身份上,农民工既是生活在城市的农民,又是离乡背井的打工者,从以血缘、地缘关系为主的社会网络转变为以业缘关系为主的社会网络,会造成文化上的空间分离,在知识、态度、信仰、价值观和认识方面产生了文化冲突。作为农村中的流出者,尽管已经生活在城市之中,形式上虽完成了由农村趋向城市一种空间转换,,却仍是以农民的视角来看待问题,未能有效实现视角转换,容易在文化观念上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固的一套属于自己的、不同于城市现代化的方式和价值观念,农民工长期生活在健康文化匮乏的环境中,对健康这种社会意识缺乏了解和感性认识。

2.弱信息能力

农民工作为一种有行为能力的特殊群体,如果说其能力是由思维决策、劳动、社会资本、消费行为多种能力综合的话,那么信息能力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农民工的健康信息能力首先表现为其作为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于健康实践过程中,并取得相应的健康效应的主观能动条件。进城农民工在城市人口中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一部分人,一方面缺乏专业职业技能、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素质导致的认识能力相对薄弱,使他们难以接受这种有悖于传统的健康内涵和健康维护观念。部分农民工虽具备了进行健康信息活动的主观条件,但是在范围、深度、强度上的程度低,使他们在城市中成为缺乏相对正常信息能力的一类人群,在健康相关信息的获取、运用上处于弱势地位。

3.社会制度排斥与健康参与的可能性

奈拉卡伯在分析社会排斥的主体、客体和排斥的途径时指出,制度机制是社会排斥的主要动力,当制度机制系统化地拒绝对某些群体提供资源和认可,使之不能完全参与社会活动时,就导致社会排斥。我国自20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实施户籍制度,它对当时减少城市压力、缓解城市化速度和保持社会稳定起到了相当的作用。由于户籍制度及其影响的持续存在,户籍制度已成为阻止农村人口总体与城市人口总体分享某些机会和资源的障碍,也把农民工排斥在城市“规则”的制定之外,造成农民工群体在关于健康问题没有话语权、在健康公共设施上农民工没有使用权。因此农民工表现出来的低参与率就不难理解了。

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把农民工排斥在外,农民工参与健康保障主要两种渠道:第一,个人和单位共同承担保险费用;第二,个人自己承担保险费用。但就目前而言,用工单位缴纳的养老基金、医疗和失业三项保险费平均是工资总额的28%,个人则需缴纳11%,而现有的各保险统筹个单位之间的政策又不统一,难以实现互联互通,使得保险关系无法顺利转移接续,农民工群体的频繁流动直接损害农民工享受社会保障的对等权益,而且反过来也影响用人单位的参保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另外,工资低、工作条件差、稳定性弱成为农民工经济贫困的主要原因,为了生存,农民工群体没有更多的精力关注自己的健康问题。

4.社会关系网络的排斥与维护健康渠道的堵塞

农民工从农村进入城市社会,必然经过一个社会关系再构建的过程,然而他们生活、工作圈子的封闭性和边缘性使他们很少有机会与城市居民交往,农民工和城市居民的个人关系网络难以建立。这样,就在城市社会形成了“市民圈”和“农民工圈”。农民工在分配制度、职业分布、消费娱乐、聚集方式和社会心理等五个方面都与城市居民截然不同,显示出本地人和外地人在健康系统中形成的两种分化。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之间存在的网络隔离,使他们与城市居民并没有很多的交往,在城市里信任的依然是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初级关系网络。而造成这种隔离局面的主要原因正是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分割,城市居民对农民存在歧视和偏见,农民工则难以建立对城市居民的信任感。

不仅是城市居民存在排斥农民工的情况,部分社会机构、医疗机构也把不具有市民身份的农民工排除在服务之外。农民工在城市社会中受到排挤会导致他们更依赖初级社会关系网络,而初级社会关系网络能提供的网络资源非常有限,同时越是对初级关系网络保持密切接触,越是会拉大农民工和城市社会的距离。个人关系网络的隔离与社会组织的排斥,农民工即使有强烈的健康需求也会受到阻碍。

5.群体心理的排斥与健康责任观缺失

现实中,我们通常把社会阶层分化成经济水平、文化程度、社会声望、政治权利等方面的种种分化,在这种划分基础上农民工群体和城市居民都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因此,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民工,都对“市民”和“农民”存在固化的观念。在城市社会,农民工向来是作为外来人员被管制,在城市居民眼中,农民工群体很大程度上就是不文明、没文化、没教养甚至是犯罪的代名词。城市居民见到农民工避而远之,农民工群体很容易感到被歧视感和被排斥感。这使得本农民工不仅感到在社会地位和生活处境与城市居民产生了距离,更是在精神层面与城市社会的距离由感知演进到认知,由不自觉发展到自觉,即农民工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一种不满的认同。

在这种不满情绪不断滋长的情况下,农民工往往会成把一切责任归成外因素的现象,认为自己比城市居民得到的健康服务少,或本应得到的服务没有得到,在心理上产生自己健康权益被他人剥夺的感觉,这不仅强烈影响农民工群体对健康服务的评价,还阻碍了他们对健康服务的参与热情。因此,当其健康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健康状态不佳时,便把主要原因归咎于政府在提供健康公共服务的职能缺失上而少考虑自身因素。

小结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发现:农民工的健康意识较低,对健康内涵的认识还处于生理层次,常见疾病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不高,且存在一定误区;有强烈的健康需求,但参与健康维护的观念意识淡薄,健康责任观缺失,普遍寄希望于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健康服务。

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两种:一是农民工本身的内在因素。农民工思维上受到农村社会传统文化的束缚,并且由于受教育程度低造成该群体对新信息的弱接受能力。二是由于城市在社会制度、社会网络和群众心理等各方面的排斥,这些排斥使得农民工群体由于获得收入能力受到剥削以及机会的丧失,而带出低收入、疾病、人力资本不足、社会保障系统的软弱无力、社会歧视等一系列问题,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农民工群体缺乏享有健康服务的机会,农民工更易产生被歧视感和羞愧感。

随着城市化的人流、物流的迅速增长,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等危险因素也不断增长,给各种疾病的传播创造了新途径。农民工的健康意识直接支配着其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淡薄的健康意识是造成农民工面临着各种疾病的威胁的主要原因之一,频繁流动的农民工的健康问题不仅牵涉到城市居民,更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息息相关,他们的健康问题值得我们继续关注。

参考文献:

[1]袁国平,于科,金凯.上海市宝山区2001-2006年甲乙类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8,20(4):168-171.

[2]钟球,杨应周.广东省深圳市外来人口结核病DOTS管理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防疫杂志,1998,20(2):61-64.

[3]潘国庆,李勤学,张宏等.流动人口将成为急性肠道传染病控制的重要对象[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1995,11(3):170-174.

[4]羊海涛,刘光中,倪大新.江苏省1986-1999年HIV监测情况分析[J].中国性病艾滋病,2000,6(5):284-285.

[5]杨佩军,田建中.健康促进中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基本理论[J].皮肤病与性病,1999(4):1-3.

[6]Prentice-DunnS,RogersRW.Protectionmotivationtheoryandpreventivehealth:Beyondthehealthbeliefmodel[J].HealthEducationResearch,1996(1):127-129.

[7]FishbeinM.Belief,Attitude,IntentionanBehaveIntroductiontotheoryandresearch[M].Mass:AddisWesley,1975:87-90.

[8]杨廷忠,裴晓明,马彦.合理行动理论及其扩展理论——计划行在健康行为认识和改变中的应用[J].中国健康教育,2002(12):784-782.

[9]AjzenI.Thetheoryofplannedbehavior[J].Organizationalbehaviorandhumandecisionprocesses,1991(2):446-450.

[10]顾荣芳.健康行为养成理论辨析[J].早期教育,2003(11):9-10.

[11]刘杰,鲁杰.103名城区工人健康知识与行为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1996(12):36.

[12]陈朋月,姜华东,杨秀丽.对81例民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原精神医学学刊,2001(7):19.

[13]张雪琴,谭琳.外来务工人员职业病治疗的心理干预[J].中国职业医学,2006(3):234-235.

[14]林锦芬,黄小林,卢雪梅等.农民工尘肺住院病人336例健康教育及意义[J].中国医学文摘,2007(12):370-373.

[15]方晓义,林丹华,李晓铭等.保护动机对农村流动人口性病艾滋病高位的预测[J].心理学报,2006,3(38):877-885.

[16]朱娟蓉,谭晓东,张建华等.四象限法在健康知识的行为关联研究中的运用[J].中国热带医学,2002,1(6):1502-1505.

对健康的认识与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 健康

新课程理念倡导“素质教育” “健康第一” “终身体育”的思想。因此,课改以后,体育与健康课程一直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这说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在价值,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所独有的、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青少年成长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可以增进青少年的身体健康

体格健壮,是运动技能发展的基础,是劳动、生活的基础,是智力的、非智力的情感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健康的身体,生命的质量就要打折,人的社会化进程就要受阻。尤其是青少年,只有身体强壮,才能精力充沛,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才能更好地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对青少年身体的正常发育、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有着直接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学生身体形态和体能的变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加体育锻炼,能促进身体长高、肌肉发达、加速新陈代谢、消耗脂肪,使身体形态更健美。例如,教材安排的田径、球类、体操、武术等运动项目都可以很好地锻炼青少年的心肺耐力、肌肉耐力、肌肉力量、骨骼发育及身体的柔韧性等,能促进生长发育、提高免疫力和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使身体健康水平得到提高,使体能得以增强。

2.学生在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方面的变化。通过长期的体育锻炼,学生不但能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意义、增强保健的意识,同时还能逐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体育锻炼的习惯,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体育锻炼习惯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体健康。

二、可以增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不仅影响、改变着青少年的身体形态及体能,还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在体育与健康课上,在平等、友爱、竞争、合作、互助的运动情境下,通过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通过师与生和生与生的交流,学生会感受到友情、激励、赞扬、批评等,并会由此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成功的喜悦、失败的遗憾、对抗的紧张、冒险的刺激、激励的振奋等,而这些体验可以使青少年更好地适应环境、乐观地面对现实、自信地对待人生、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例如,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在克服困难和挫折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还能培养顽强勇敢的意志品质。同时,在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过程中,学生会体验到进步与成功,感受到合作的温馨和情感的愉悦,从而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形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可以提高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也是健康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适应能力差的人,常常会因为不能与他人友好相处而产生烦恼,出现多疑、焦虑、压抑、暴躁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会降低人的免疫力,从而有损于健康。而体育活动为青少年提供了人际交往的机会和场所。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青少年认识和体会活动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如组织者与参与者的关系、指导者与被指导者的关系、核心人物与协从人物的关系等。参加体育活动,能够使青少年学会自觉遵守大家都应该遵守的规则和行为规范,明白自己和他人在活动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参加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逐步理解和习惯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中生活,根据社会规范调整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多种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意识,如合作能力、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对他人的尊重与关心、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所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可以使青少年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

长期以来,存在着这样一种对体育的认识,似乎体育就是运动,没有什么知识学习的问题,这种认识有失偏颇。其实,知识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人们把知识分为事实知识、技能性知识、原理和规律知识、始源性知识,而体育与健康课程主要是技能性知识。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知识内容有两个特点:1.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知识主要是一种技能性、操作性的知识,它不同于其他课程中以认知、理解为特征的知识;2.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知识学习,包括认知性知识和技能性知识的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知识学习,它主要是通过运动实践来获得而不是通过读书来获得。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可获得多种知识和技能。例如,科学的体育与健康观念;有关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和身体锻炼的科学方法;安全运动的知识和能力;欣赏运动美的能力;与运动相关的野外生存能力;获得终身体育锻炼必须的运动技能;运用体育与健康的信息、资源、产品等为体育服务的能力等。

五、能激发青少年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兴趣是良师益友,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在调查中发现:我国成年居民中有67.7%的人不愿意参加任何体育活动,其中大多数人是因为对体育缺乏兴趣。在对青少年的调查中发现:有51.3%的青少年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其中大多数人也是因为对体育缺乏兴趣。由此可见,培养兴趣对学生发展体育锻炼、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作用。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的养成是促进学生自主锻炼和坚持终身锻炼的前提条件。而体育与健康课程,从教学内容的安排到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注重对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兴趣和爱好的培养,注重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培养,十分关注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注重让学生掌握从事终身体育活动所需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同以往的体育课程相比有其突出的优点。它改变了以往单纯追求运动技术的学科体系,而是在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运动技能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来组织教学。它在增进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更注重发展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态度和习惯,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对健康的认识与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情感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健康教学;应用

1.情感教育在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体育教育与健康教学一直是学校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教学模块,特别是新课标的教学目的下,其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因此在新课标教学要求下学校的体育教育与健康教学显得更加重要。目前我国的学校都十分重视体育教育与健康教学,学校也在积极的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督促学生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从而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青年学生不但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其吃苦赖劳的精神也越来越差,大部分学生都不能经受较为强烈的体育锻炼。此外我国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理念较为传统,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教学的要求。首先学生、老师及家长对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认识不正确。家长与学生认为体育与健康教育就是进行剧烈的体育锻炼,其需要消耗学生大量的体力,而家长认为学生的主要工作是学习,学生的学习压力本来就大,再让学生进行剧烈的体育运动不仅不能锻炼学生的身体,反而还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影响学生的学习。而学生认为体育与健康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因此学生大部分都将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当做课间游戏。目前学校体育老师进行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方法较为传统,其一般都是先让学生做准备活动,再让学生进行一些常规运动,如跑步、蛙跳等,且学期结束后的体育测试也十分敷衍,一些学校甚至取消了期末体育测试。除此之外学校老师对于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认识也不正确,学校虽然认识到了体育与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开设了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但在一些老师的观念里认为语文、数学等课程知识的教学仍然比体育与健康教育重要,因此学校中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被其他课程占用的现象十分严重。目前我国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很多,老师、学生及家长根本就没有认识到可以将情感教育运用于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中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体育知识及其他知识,因此情感教育在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很少,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教学的现状十分不佳,其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其还影响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率及身心的健康发展[1]。

2.情感教育在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1情感教育建立了学校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师生之间的关系对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率影响很大。构建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目前我国学校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较低,学生对于体育与健康教育知识学习的兴趣与能力也有所差异,因此老师应该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与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的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体育老师在对一些技巧性较高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教学时,一些学生掌握这些技巧性的体育动作可能会有很大的难度,如老师在教学生投铅球的动作时,再如老师在教授学生怎样投标枪时,一些学生很难掌握投铅球与投标枪的技巧,如果老师此时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的技巧,将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如果学生一直不能掌握好体育与健康知识,有的还甚至可能会对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产生厌恶的情绪,从而严重影响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质量。老师在引导学生掌握难度较大的体育运动技巧时,老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着想,以学生的思维看待问题,以发现学生掌握不了体育运动技巧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原因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这些难度较大的体育运动技巧。情感教育运用于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中强调老师尊重学生,发现学生的个性特征,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制定有针对性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措施,从而促进学生体育的个性化发展。情感教育运用于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中要求老师要融入学生的生活,积极的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及想法,并在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之中构建与学生的和谐关系,通过建立与学生的良好关系来促进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学习。情感教育运用于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中的具体体现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体育老师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体育与健康教育,尽量不将生活中的情绪带进体育与健康教育中,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好体育与健康教育知识,此外还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从而帮助学生学习好其他科目的知识。第二,情感教育运用于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中能够使老师为学生创造更好的体育与健康教育环境。第三,情感教育运用于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中能够让老师为学生更加具体详细的展现体育运动的细节技巧。第四,情感教育在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中的运用能够让老师采用更具亲和力与感染力的方式与语言进行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第五,情感教育让老师更加注重对学生仪表与形体的塑造,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更好的精神面貌,从而帮助学生学好各科知识[2]。

2.2情感教育运用于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中能够帮助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情感教育更够帮助老师在进行体育与健康教育时充分融入对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与进行体育运动的兴趣。老师为了对学生与体育运动的感情进行培养,老师应该积极研究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教材,积极发现体育与健康教育教材中存在的情感教育要点,并根据学生的身体特征制定出适应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学习的情感教育方法,在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兴趣。此外情感教育运用于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中能够让老师更好的示范体育运动,从而为学生树立一个榜样,坚定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决心[3]。

3.结束语

情感教育运用于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中不仅能够帮助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其还能帮助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因此积极研究情感教育在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中的运用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姜清茂.情感教育在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应用[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10):93.

[3]保沣.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作者简介:

对健康的认识与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 养生 健康

Abstract: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is a basic policy of our country, students are the hope of the motherland, the teacher is to train the students' behavio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 body is the capital of revolution, teachers only have a healthy body can better do a good job of teach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fitness craze, the students' physical qualities have also been people's attention, teachers should do a good job in the self health care and work at the same time, lead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words: university teachers; health; health

一、高校教师养生现状

高校教师的工作主要以脑力活动为主,长期的教学办公导致他们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过度的工作压力使他们缺乏体育锻炼,由于对养生与锻炼的忽视,很多高校教师不同程度的患有各种疾病,更严重的是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体已经出现了问题,等到发现后病情已经恶化,这就要求高校教师提高自己的养生健康意识,保障自己的身体健康。

(一)高校教师对生活规律的认识

健康的生活规律直接影响着身体健康,很多高校教师对自己的生活规律并没有正常的规划。经调查显示,高校教师对生活规律的认识与教师年纪有着直接的关系,极少数的年轻高校教师有一定的生活规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因为年轻人健康意识薄弱;其次就是年轻教师生活喜欢自由闲散的生活方式,在饮食和睡眠都不注重细节,最后导致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

(二 )高校教师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表1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上表是对某学校高校教师对体育锻炼认识情况的调查表,由上表可以看出,86.5%的教师认为体育锻炼很重要,他们认为体育锻炼可以丰富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但是绝大部分老师只是有这样的认识,在实际生活当中却没有具体实施。

(三)高校教师的养生意识

养生在经济社会的影响下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高校教师养生意识的调查报告显示,养生意识与教师的年纪有着直接的关系。绝大部分年轻教师认为养生并不重要,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到养生知识,在饮食习惯上也不会严格的按照养生知识进行。反倒是很多年级大的高校教师对生活养生分外关注,他们认为养生与身体健康紧密相关,健康意识的程度与养生意识的程度成正比。

二、强化养生意识,培养健康的养生方法

(一)面对高校教师对养生健康缺乏认识的现状,首先应该加强高校教师的养生意识。调查结果表明,年纪越大养生意识越强,这就要求从年轻教师着手,强化教师的养生意识。可以通过教师教育大会的形式向教师进行养生宣传教育,只有拥有强烈的养生意识,教师才能意识到养生与健康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二)拥有强烈的养生意识还不够,很多教师清楚养生的重要性却一直找不到健康合适的养生方法。多数教师认为养生就是工作之后的休息,这是养生认识上最大的误区。面对方法不当这种情况,高校领导可以安排养生老师进行专场讲座,让教师在讲座中学习科学合理的养生方法。

三、加强高校教师对营养卫生与健康的理解

调查报告显示,很多教师觉得在正常的饮食基础上加强营养的补给就是健康的养生方式。面对这种错误的认识,在加大教师认识力度的同时还应该加强高校教师对营养卫生与健康的理解。高校教师应该明确,营养卫生与健康是两个单独存在的概念,它们之间有必然的联系,但是不能划上等号。很多教师在调查的过程中表示,自工作以来,它们的体重明显上升,他们片面的以为是养生工作做的太好造成体重增加。伴随着年纪的增长人体发生变形,体重也随之改变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高校教师面对的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饮食不健康,他们错误的养生观念让他们以为吃的越营养身体就会越健康,其实体重增加是因为他们营养过剩,如果不控制饮食,不形成良好的养生习惯,长期这样下去,他们的身体必然承载不了营养负荷而产生极大的危害。

四、加强高校教师养生健康意识的方法

(一)想要加强高校教师养生健康意识,首先需要学校大力加强教师养生意识的教育宣传工作。研究调查表明,多数高校教师养生意识薄弱,主要是因为日常生过中对养生缺乏关注,他们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养生方法。这就要求高校领导者通过教育大会、专家讲座等形式加强高校教师的养生意识。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一些交流小活动,内容主要以养生健康为主,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养生形式,其中不乏一些健康有效的方法可供大家借鉴学习。领导者还可以分层次进行养生宣传活动,以年龄段为标准,针对具体人群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教师良好养生习惯的培养还需要教师本人重视养生工作,在健康生活的要求下不盲目养生,采用合理科学、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珍惜自己的身体,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这样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

(三)《全民健身计划》是我国政府提出的对人民生活健康进行规范的文件,由此可见养生健康对我们身体的重要性。全民健身运动在我国已经广泛流传,人们在保障生活健康的同时享受着健康带来的乐趣。高校教师作为国家人才的培养者,不仅要从自身做起,还要增强学生的健康养生意识,保障科教兴国政策的有效实施。

五、结束语

高校教师是我国人才培养的关键人物,其健康状况对我国科教兴国政策有着直接的影响。面对高校教师的养生现状,在加强高校教师对营养卫生与健康的理解的同时还应该强化教师的养生意识,培养教师健康的养生方法。

参考文献:

[1]李爱英.浅谈高校教师的身体保健方法[J].考试周刊,2009(37)

对健康的认识与体会范文第5篇

    1.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在阐述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时指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决定》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的关心和爱护,同时也把健康教育与体育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的位置。中学生是祖国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又处在增长智力和体力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智,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展的需求,但是,目前中学生所掌握的关于人体身心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是零散的,不全面的,缺乏系统性,他们从根本上对“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还缺乏足够的重视。

    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问座谈,比较分析等方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对健康观念的理解欠全面

    现代社会已进入二十一世纪,“健康为人人,人人为健康”早已成为人类所追求的共同目标,但我们去调查中发现还有为数不少的人对“健康”的概念,还缺乏正确的认识,这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认为无病就是健康,显然,这种把健康的认识只停留在人的躯体的健康的认识是有失偏颇的。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1948年就在宪章上给健康下了新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对健康概念的正确认识,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健康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要能引起我们对健康概念的一项重要内容,即心理健康的重视,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而心理上的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没有心理上的健康,就是没有身体健康的保证,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只有身体健康,同时心理也健康的人,才是一个完美健康的人。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的标准呢?有关专家认为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⑴智力正常;⑵情绪反应适度;⑶意志品质健全;⑷自我控制意识正确,有自知自明;⑸个性结构日趋完善;⑹良好的人际交往;⑺行为得体生活态度积极。而从目前中学生健康现状来看,或多或少有心理障碍或者说心理疾患的人不在少数,尤其在社会竞争意识的日益增强的今天,培养中学生不仅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而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来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是对中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3.2对健康知识的了解较匮乏

    掌握一定的健康知识,对于增强体质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当今,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人民有没有健康知识,而我们现今的中学生对健康知识掌握的现状又如何呢?本人曾对我校的部分学生的有关健康知识进行问卷调查,其内容涉及青春期的生理卫生,心理健康知识、常见病的预防、乙肝、艾滋病等几个方面,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缺乏系统的卫生健康知识,甚至有的学生对危害很大的传染病的相关知识都知道甚少,这不能不引起我们作为教育者的足够重视。中学生作为祖国未来文化群体的代表,树立现代的健康意识,掌握一定的健康知识,不仅对提高自身的身心健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意识和水平,都能起到积极有益的推动作用。

    3.3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存在着不良倾向。

    中学生处于青年初期,他们已经摆脱了少年期的那种半幼稚、半孩童的状态,开始形成渐趋成熟的健康行为,这一时期青年对生活的态度慢慢地表现出来,即意识到自己生活的连续性,明白了未来对于自己生活的重要意义,因此,这一时期,对能否形成健康的社会行为,以及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都是至关重要的。而我们在对中学生的生活习惯及行为方式的调查时发现,危害健康的行为如吸烟、不吃早餐、饮酒、作息时间无规律、缺乏体育锻炼等占有一定的比例,有少部分中学生对这种不健康行为习惯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自恃年轻、抗得住,甚至于认为这是一种潇洒的表现,健康教育也是一种养成教育,我们要重视健康知识的传播,但对于健康行为的培养更不容忽视。健康教育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方式的一种有效策略,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已充分注意到一点,例如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提倡的“不吸烟、不饮酒、合理膳食和经常锻炼”四项有益健康的行为可使人的寿命普遍增加10年,由此可见,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思考与对策

    4.1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思想,为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全球21世纪议程》指出:“如果没有健康的人,也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发展,面对二十一世纪,我们面临的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而国力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竞争,作为祖国未来的一代,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智,才能迎接社会的挑战,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我们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观念,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要从民族振兴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的重要意义,健康教育搞得好不好,实际上涉及到教育思想和人才观的问题,我们要摆正健康教育工作在整个学校教育的位置,改变目前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一直处于薄弱环节的现状,在学校教育中要坚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关心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他们一生能健康地生活、学习和工作做准备,为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4.2以开展健康教育为契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素质教育的特征之一是全面性。而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毛泽东同志早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这样说过:“善其身无过于体育,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位置。”“体强壮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这句话阐明了作为以传播健康知识,增进健康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可以这样说,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智是学生各方面得以和谐发展的基础,缺少它,其它素质的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这是一个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日趋成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在这段时期我们施以健康教育,使中学生掌握自我保健的方法,培养和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确保他们良好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能力。素质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是种立体式的构建、健康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缺少了或削弱了这个环节,势必造成总体结构的倾斜。因此,我们必须围绕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以健康教育为契机,摆正健康教育素质的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使之与德育、智育等教育密切配合,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和水平,使素质教育这个立体式框架构建得更完善、更和谐。

    4.3为适应健康教育的需求,建立健全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队伍。

    健康教育的实施,需要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而从我国目前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师资力量是较为薄弱的:一是缺少专职的教师,二是教师缺乏全面的系统的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根据这一状况,我们工作的重要放在师资队伍的培养和提高上。从长远考虑,必须大力加强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开设、办好健康教育知识培训班,加强在职健康教育教师和卫生保健人员的培训与进修,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专业水平。与此同时,还应在高等师范学校中普及健康教育。开设学校健康教育学课程,提高学生的健康教育素质和能力,使每个中小学教师都具备一定的健康教育能力,以便他们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4进一步深化体育课程改革,为健康教育的开展创造必要条件。

    体育教学是实施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要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研究制定大、中、小学相衔接的科学的课程体系,加大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力度,积极推进体育与健康教育主辅修制,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健康教育的需要,组织力量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课题的应用性的研究,新课程要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应注意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一系列系统性的理论教学和健身活动实践,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增强体育健康意识,掌握调节生理和心理健康的方法与手段,确立体育与健康的新观念。

    4.5为保证健康教育的实施,建立中学生健康监测机制

相关期刊更多

舰船电子对抗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日报报业集团

广西水产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水产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