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故事大道理作文

小故事大道理作文

小故事大道理作文

小故事大道理作文范文第1篇

不要埋怨朋友的无心之过,那是通向成功的一部分,朋友每一个人都有,的是好是坏,不清楚。聪明的人,是将敌人变成自己的朋友;只有头脑简单的人,才把身边的朋友统统变成敌人。

在生活中,选择朋友是非常重要的,好朋友是一笔财富,他能够让自己时时受益;坏朋友是一团祸水,对自己百害而无一利。

真正的朋友是可以相互鼓励、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结交朋友一定要记住“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训。

有些朋友,在你顺利的时候,他会围绕在你身边;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就会离你远去。时刻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认真区分身边的朋友。

小故事大道理作文范文第2篇

这本书里面有许多故事而每一个故事都包含着一个道理。这些道理让我获得人生的启迪。

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年轻人在练篮球,他投了数十次都没有投进去。显然他失去耐心了,他开始不认真地投篮了。起初篮球都能碰到篮筐,可到后来竟连篮筐碰不到了,篮球像只无头苍蝇乱闯乱撞。这让我想到了书里面的一个故事:《蜘蛛的启示》。这只蜘蛛并没有因为一次次掉下来而气馁,反而坚持不懈一次次地爬上去。

可是眼前这个少年并没有选择坚持,我觉得如果他选择坚持总有一次会投进的。

其实我也有过试图半途而废的经历。

小故事大道理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苏教版;寓言;道德;反思

语文学科蕴含巨大的德育潜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寓言故事,是道德信息负荷较大的一种载体形式,它以故事性、趣味性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内容,在故事与寓意相联系的过程中,渗透出明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教师要对其进行正确的解读,引

导学生明晰寓言故事中的德育内涵,在教学的过程中影响和建构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智慧。

一、寓言故事对小学生道德成长的影响性剖析

1.寓言故事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相融性

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的思维阶段,小学语文中的寓言故事由故事(喻体)和寓意(本体)相结合,表现出形象思维与理性的逻辑思维相连接的特性,因而,寓言故事对于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寓言故事体现了诗性的智慧和理性的逻辑,它是对人类知识的想象性表达,其故事性、趣味性的特点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教师要通过寓言故事培养学生的诗性智慧,并提倡“泛灵化”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寓言故事的阅读,理解“人化”的狐狸、乌鸦、风、太阳等的寓意。

2.揭开寓言故事中的道德提升内涵,引领小学生的道德思考

寓言故事以其“理性的诗歌”形态展现在小学生面前,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对其中蕴含的生活真谛和人生真理进行感悟,要由简短精练的寓言故事升华到蕴意深刻的哲理层面,引导学生进行寓言的道德思考。如:由《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寓言故事引导学生明白骄傲与谦逊;由《蚂蚁和蝈蝈》的寓言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勤劳与懒惰;由《狐狸和乌鸦》的寓言让学生明白虚荣与狡猾等等,小学生在寓言故事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尝试着进行对外部世界的触摸,琢磨自我与世界的处境,用学生所能接受的方式,阐述寓言故事中“明理”的内涵。

3.拓展寓言故事之中的思维张力

寓言故事由表面的轻松与活泼到内在的严肃与深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文本解读,要允许学生拥有自主思考的空间,使学生在对寓言故事理解的过程中,联系和贯穿自身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在反复地理解、反思、咀嚼过程中,折射出自身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观念,建构学生自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同时,教师要在拓展学生的思维张力的过程中,营造多元理解的氛围,鼓励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多元解读和“另类”解读,提供学生自主的、新的思考方向。

二、苏教版小学语文的寓言故事的道德解读与审视

1.凸显角色对比,传递道德价值观念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的寓言故事中,通过对角色的突出对比形式,显现出寓言故事的道德价值观,向学生传递正面的道德能量。例如,在《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寓言故事中,小松树居然向大松树炫耀自己高,大松树没有正面反驳它,而是借助“年长的风伯伯”之口,向小松树讲述和教育,通过鲜明的角色对比,显现出大松树的谦逊和小松树的骄傲,使学生在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的阅读中,感受到谦逊道德的无形力量和品质。又如,在《蚂蚁和蝈蝈》的寓言故事中,也采用了鲜明的角色对比,将夏天里的蚂蚁“个个满头大汗”与蝈蝈“个个自由自在”相对比,再将冬天里的蚂蚁在洞里“温暖地过冬”而蝈蝈却“又冷又饿,再也无法神气了”相对比,使学生体悟到勤劳与懒惰在生活中的不同情境,并联系自我,进行自我道德的反思和审视。

2.注重寓言的明理教学,寻求道德求异中的平衡

小学语文的寓言故事要剖开趣味故事的“外衣”,引导学生领悟寓言之中的精神内涵,这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寓理的规范性表达,要使学生在对寓言的道理进行规范、正确的表达过程中豁然开

朗。例如,在《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中,教师要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表达种田人为什么愚蠢、他的愚蠢体现在什么地方?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关键词语的引导,使学生在规范寓意的表达中明白道德内涵。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在道德求异之中的平衡教学,由于学生可能会对寓言文本产生不同的价值观解读,教师要进行道德求异的平衡。例如:在《学棋》的寓言故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开拓思维,但是还不能脱离文本的主旨,告诉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同时,还要认识到与课文主旨的联系。

在小学语文的寓言故事教学中,由于这些不同的寓言故事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精神,教师要结合文本要旨,引导学生进行寓言的道德内涵与生活的结合,指导学生在趣味性寓言学习的过程中,体悟其中的道德内涵。

参考文献:

小故事大道理作文范文第4篇

要实现思品课的教学目的,首先,必须力求突出时代特点,把“五爱”教育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着重提 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本文试图从教学中如何把握低、中、高各年段的教材特点 ,以及各年段应如何教学等两方面加以简述。

一、低年级的教材特点和教学建议

(一)教材特点

1.低年级教材多采用童话、故事、儿歌、看图讲故事、浅显的寓言等形式,从而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不 知不觉地受到教育。

2.根据思品课教学大纲对低年级的最基本要求和儿童的年龄特点,着重向学生进行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教 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3.低年级的课文深入浅出地寓道德概念和行为要求于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之中。

(二)教学建议

1.讲好图画,教给看图的方法。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要根据教材中的图文,抓住教学要点,运用图片、幻灯、儿歌、小表演等教学手 段,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教师还要结合课文的教学使学生学会有目的地看,有比较地看,边看边想等看的 方法。

例如:《按时上学》这课教材,课文通过4幅图画,寓教学要点于有趣的故事之中。教学中,教师应细心 引导学生看图讲故事,从中悟明道理和行为要求。第一幅图说明要按时起床。第二幅图说明上学路上不贪玩。 第三幅图说明只要做到按时起床,上学路上不贪玩,就能按时到校上课,这样既不影响老师讲课、同学听课, 又不耽误自己的学习,是一种好品德。第四幅图说明不能随便缺课,有病或有事应向老师请假。这样把为什么 要按时上学的道理和行为要求融于画面之中,形象而具体,便于一年级小学生接受。

2.讲好故事,培养听的能力。

低年级思品课教材中,以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教学中如何以故事中的榜样力量来教育 学生,让学生在故事的启迪下学知识、受教育、陶冶情操、明白道理,关键是要讲好故事。在备课时,教师首 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阅读教参中提供的故事,并要紧扣大纲要求,选定一则主要故事,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 对故事的情节进行加工处理,使之合情合理。其次,教师讲故事时语言要生动,感情要真挚,要把故事中各种 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上共鸣。

例如:《我要读书》这课教材,通过高玉宝在万恶的旧社会,天天想着“我要读书”的故事。使学生明白 在旧社会穷人的孩子不能上学读书的痛苦,培养学生更加热爱新社会的感情。教师要善于发挥故事的特有功能 ,以故事明理,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以故事激情,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感情,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以故事 导行,用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规范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3.说说做做,指导行为训练。

思品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根据低年级思品课一课一得的要求,在课堂上不仅要学生明白一个道理 ,也要提出一个行为要求,使学生明白道理要落实于行为表现,促进知行统一。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上课的 有利条件,具体指导学生说说做做,进行有效的实践。通常可采用的方法有:榜样法、比较法、表演法等。“ 榜样法”即树立榜样,表扬先进,通过口头表扬,送小红花,发小五角星等,强化道德认识,调动道德实践的 积极性。“比较法”即借助幻灯、图片、录像等直观形象,让学生比较,说说图中的孩子谁对,谁不对?“表 演法”即按图中的意思或故事情节由学生即兴表演,让他们判断谁是正确的行为,谁是不正确的行为。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认真做作业》一课时,结合教材的要求,给学生提出“四仔细(认真)”的作业 要求,即仔细看、仔细想、仔细写、仔细查。他还当堂给学生出了几道易错的数学题,让学生按“四仔细”的 要求去做,结果全班48位同学没有一个做错的。这一实践使学生们尝到了“四仔细”的甜头,在以后的作业 中老师又加以督促检查,同学们都能比较自觉地按“四仔细”的要求去做了。

二、中年级的教材特点和教学建议

(一)教材特点

1.中年级学生思维特点开始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概括过渡,认识事物不再完全依赖于感性,同时识字量开 始增加,所以,中年级教材以安排图文型课文为主要特点。

2.中年级的教材比较多的是通过讲故事说明道理,或夹叙夹议地摆事实讲道理,或采用通信的形式、对 话的形式来说明道理,有些课文只摆出材料,提出问题,结论由学生自己讨论得出。

3.中年级教材难度逐渐加大,力求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如有的问题从侧面提出,有的问题从反面提出 ,启发学生联想一些问题,设身处地地体验某种心境和感受。

(二)教学建议

1.看图学文,说理要准确。 中年级教学图文型课文,一般应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从图画中获得道德 认识,并要借助图画激发道德情感,然后学文悟理导行。有时也可以先以文解图,再借图激情,学文明理,引 导言行举止。有时或边描述文字、边出示画面或边出示画面边描述文字。这样图文互释,可加深理解。

例如:在教学《节约水电》一课中,教师边讲述课文第一段,边出示课文水、电作用分解图,引导学生逐 图分析,讨论水、电的主要作用,当学生初识水、电作用之后,再引导学生反面体验没有水、电的后果,在此 基础上出示课后练习中的4幅图,让学生对图中人物随意浪费水、电的行为进行评价、说理,这样既深化了道 德认识,又指导了道德行为,图文并举,逐层推进,增加了说理的准确性,增强了教学效果。

2.故事激情,感情要真实。

中年级教学故事型的课文,首先要充分发挥故事情节的感染作用,教材中的故事大都写得生动、具体,情 节感人,教学时教师要抓住那些感人的情节,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其次,教师要善于挖掘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 界,使学生既明确是什么,又懂得为什么;第三,教师要注意归纳、概括故事的 道德观点,教师感情要真挚, 要诱导学生讨论、归纳,才能达到明辨是非,指导实践的目的。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英勇不屈的共产党员》一课时,结合课文补充讲述了本地一位革命烈士的事迹。 由于他把自己的感情融到故事之中,讲述时,处处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语言真挚,形象逼真,学生受到了 深刻教育。

3.事例导行,引导要实在。

中年级教学事例型的课文,教师首先要以事论理,不能就事论事,要抓住事例的精神实质,进行有针对性 的教育;其次,适当拓宽或延伸教材中的事理;第三,适当补充学生周围的一些典型事例,多列举那些正面的 事例,可增强事理的感染性和说服力,教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这样导行就实在。

如有的教师在讲《客人到我家》一课时,师生共同表演“迎客—待客—送客”的一般礼节,运用范例指导 ,学生倍感真实、亲切,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 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末,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地、不觉得 难受地逐渐消失”。因此,我们在中年级教学中要注意发挥教材中英雄模范和伟大人物的榜样作用,用他们的 言行举止,来激励学生逐步形成好的品德。

三、高年级的教材特点和教学建议

(一)教材特点

1.高年级的课文既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又结合故事充分地阐述道理,情理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求知 欲和学习兴趣,并对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水平有极大的作用。

2.高年级的课文,有的只摆出事例,不讲观点,然后提出问题,叫学生讨论;有的既摆出事实,又加以 议论,但不作结论,请学生参加讨论。这种课文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3.高年级教材的编写,既根据思品课教学大纲对高年级的基本要求,又照顾了高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年 龄特征。高年级学生正处于少年阶段初期,正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发展智力,形成品德的重要时期,也正 是我们进行教育的关键时期,学校和教师必须特别予以重视。

(二)教学建议

1.加强说理性,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

明理是思品课的基本职能,也是思品课学科的主要特点之一。明理的基本要求是观点正确,说理清楚明白 ,这是使学生信服并乐于接受教育的最起码条件。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说理,把道德讲透。

例如:在教学《真正勇敢》一课时,教师首先应将“勇敢”的道德概念讲准确,强调“真正的勇敢是一种 高尚的品质,它表现为人们为了正义的事业,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怕困难和危险,甚至不怕牺牲自己的 生命。”其次,教师在讲这一道德概念时要注意全面性,要讲清楚并不是任何不怕危险和牺牲的行为都是勇敢 。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一些错误的认识进行道德的判断。

2.坚持启发式,满足求知欲。

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中教学原则指出:“坚持启发式。要运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 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辨是非,自己教育自己。”我们认为,思品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 学生的道德认识,帮助学生将社会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信念。要做到这一点,教学必须坚持启发式,教师的 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有机结合,使学生自觉地接受教育,掌握知识,培养良好品德,这才是启发式教 学的实质。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要学好各门功课》时,重点强调了小学的各门功课都是基础课,并在教学中着重 讲清国家为小学生设置这些课,是为了他们全面健康地成长,是为将来的全面发展打基础。

3.联系学生实际,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更是小学高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关键 ,它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的成败。教学大纲规定,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有针对性,只有如此,才能提高教学的 实效。什么是针对性呢?针对性是指教学要联系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水平,思想品德实际和社会实际 ,讲求实效。为此,教师必须下功夫注意调查研究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想法,研究学生的差距,分析差距产 生的原因,探讨如何才能使他们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的方法。

小故事大道理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交通事故,成因分析,预防措施

 

0.引言

道路交通事故的因素很多,超速与事故多发有关。比如,速度与视力、速度与视野,造成驾驶人及行人判断的准确性。针对超速这一事故多发因素,研究预防超速减少事故是比较行之有效的措施。

1.驾驶员的速度与视力

驾驶员在行车中的视力是随着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车速越快,视力下降越大。眼睛至焦点的视认距离也随车速而变化,也就是说,当车速达到72公里/小时时,视力为1.2的驾驶人此时会下降到0.7。此外随着车速加大,驾驶的视线也在缩短,当车速为60公里/小时,你能看清前方240米远。。而达到80公里/小时,你只能看清160米。如果车速提高三分之一,而视认距离将减少三分之一,车速对视力的影响是超速行驶肇事的生理原因之一[2]。

2.驾驶员的车速与视野

眼睛注视一个目标,注视点以外一定空间的物体也能看见,这个空间范围称为视野,正常情况下,双眼视野可达160度,驾驶员的视野与车速密切相关,车速越快,视野就越窄,注意点向远伸展,周围景物就难以看清,车速为40公里/小时,视野为90~100度,72公里/小时,视野为60~80度,105公里/小时,视野40度[3]。

3.速度对驾驶及行人判断准确性的影响

在行车过程中,驾驶员对相向来车的车速很难做出准确判断。而车速越高,判断的误差就越大,很多超车发生的碰撞事故,都是由于这种判断失误造成的,同样,行人也存在这样的判断失误,行人横过公路,观察车辆时,只能感知车辆与自己的距离,对于车辆行驶的速度,则很难做出准确估计,除非车已行至身边,才能感觉出它的真正快慢。一般情况下,行人是根据经验来判断横过公路的安全距离的,如:城市里正常车流速度约为40公里/小时,某行人穿过机动车道约需3秒钟,那么,距车30米以上的情况下横过公路将是安全的。通过几次实践后,该行人的头脑便积下这样一条经验:距车30米远时我可以走过公路对边去。但是,某一天当一部车速以80公里/小时的速度驶来,驶到30米远时,由于人在纵向上对速度没有知觉,仍然按经验中的步速横过公路,只有1秒后,人与车的距离就剩下七八米了,这时才渐感现实与经验不相符合,才能感觉到危险临头的惊恐,交通事故就在这最后的0.3秒发生了!

正是由于人在纵向速度的感知能力差,在穿梭不停的车流中人们很大程度依赖于经验来保持自身与整个交通系统的协调,因此,从整体上讲,车速过快或过慢,即车流速度的距离越大。造成交通事故就越多,在这个意义上,交通事故是与车速成正比的。。

4.超速行驶的危害性

由于车速的快慢,对发生事故和造成事故的严重程度,有着直接关系,很多驾驶人并非不知道超速的危害,只是心存侥幸,追求所谓的驾驶乐趣,以为自己车技不错,能处理紧急状况,事实却相反。。因此超速行驶所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几点:(1)超速使车辆的安全可靠性降低,直接影响驾驶操作的稳定性,同时易造成车辆与部件的损坏。(2)在制动效果上,车速每增加一倍,制动距离约增加四倍。(3)超速行驶时,驾驶员精神紧张,心理和生理能量消耗大,容易疲劳。(4)驾驶员会对相对运动速度的变化估计不足而造成措施过迟,影响整个驾驶员操作的及时和准确性。(5)在弯路上行驶,由于车体的装载重量和车速与横向离心力成正比关系,车速越高,横向离心越大,就越增加了操作困难,稍有不慎,车辆就会驶入别人的车道,而造成交通事故。(6)在弯道上行驶,车辆的稳定性降低,由于横向离心力的大小与车速成正比,车速越快易发生翻车事故。(7)在弯路上超速,视距短,不利观察,夜间行车时灯光照射不到弯处,更难发现前方情况,盲目开快车,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本人作为一个交通参与者的同时,也要对交通安全心理进行分析,针对出现的问题制定具体的对策。

4.1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加强自身修养,变被动遵守交通法律法规为主动遵守交通法律法规,并作为自身的心理需要,充分认识到交通违法和交通事故给社会和个人所带来的危害,在参与交通活动中能够正确的把握自己,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4.2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安全意识就是安全感,每个机动车驾驶人的安全感不同,导致的交通违法行为不同,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大力宣传安全知识。道路交通问题,作为我国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必须面临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的突出问题,新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把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作为改进社会管理,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方面。

4.3要警钟长鸣,人的个性、气质、志趣等心理特征各有不同,而人的觉悟是情绪变化根基,但典型的影响却是共性的,因此在预防事故中应采取正确有效的方法,及时总结行车经验教训,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充分认识到交通违法和交通事故给社会处个人所带来的危害,明确参与道路交通的权利和义务,自觉维护交通秩序,要争当文明交通、安全行车的标兵,不酒后驾驶,不超速行驶,不超载运输,杜绝交通违法行为,要敢于同各种交通违法行为作斗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动他人不做损害公共交通的事故,做一个守法、文明的交通使者。

4.4切实加强驾驶员的的源头管理:树立培训与管理一体化的思想,尽快将驾驶员培训管理、监督正式纳入道路交通管理体系,驾驶员培训工作是整个道路交通管理的基础和源头,学员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道路交通秩序和安全。这就和农民种田,先选好种子,工人造楼先打好墙基一样,每个学员在走进驾训队大门的时候,思想上都是一张洁白的纸,看你培训机构在上面画出什么样的图画,画出的画是精美的,将使他在今后的驾驶生涯中,终身受益,如果是粗制滥造的劣作,那么他在今后的驾驶生涯中迟早会为此付出沉痛的代价。因此,首先要让他们牢固树立驾驶员职业道德观念,端正驾驶作风。其次,让他们真正明白一个道理,即开车是个神圣的职业,“手握方向盘,脚踩生死板”,是关系到自己和他人的幸福,而不是单纯地为了单位和个人谋利益,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使之热爱本职工作,在日后行车中,真正做到“马达一响,集中思想,车轮一动,想到群众”。

5.结语

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交通参与者的违法行为是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要想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让汽车这一交通工具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我们必须要想方设法提高每一个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让其意识到遵守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是自己必须应尽的义务,是对自己和他人生命财产安全负责的具体表现,同时,交通安全工作管理部门及工作人员要认真依法履行职责,并及时研究探索速度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的关系,为保持社会安定、道路交通安全畅通,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

参考文献

[1]广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工作动态》2009,2,27

[2]荆门晚报交通安全周刊2009,4,(24)

[3]江苏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岗位考察办公室编《汽车指导驾驶员》(高级工、技师)教材第6页1-1-1。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兰州城市学院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所

土工基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煤矿爆破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