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十四五农业产业化规划

十四五农业产业化规划

十四五农业产业化规划

十四五农业产业化规划范文第1篇

全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之后,在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进行动员部署。2004年3月初召开了全省“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对编制四川省“十一五”规划提出了总体要求,明确了责任、目标和任务。要求“十一五”规划是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规划,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规划,也是一个推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规划。同时在组织机构、人员队伍及工作经费上给予了充分保证。

二是创新规划编制方法。坚持开门办规划,加强了重大问题的研究,面向省内外公开招标和委托研究33个重大课题。实施规划编制民主化、科学化决策机制,聘请32名专家组建了“十一五”规划咨询委员会。加强了规划培训和宣传。

三是开展宜宾市规划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积极探索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规结合”的规划体制,强化规划的空间约束力和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四是组织开展“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研究。在完成四川省“十五”计划纲要中期评估的基础上,委托省政府科技顾问团、省经济发展研究院、省经济信息中心分别开展“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前期研究,形成了研究报告。目前,正在抓紧进行《四川省“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的修改和完善工作。

二、对四川省“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的初步设想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十五”计划实施3年多来,四川省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良好态势,西部大开发实现了良好开局,计划执行情况总体上良好。2001―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以年均10.5%的速度增长,比“十五”计划原定的8%高出2.5个百分点,达到5456.3亿元。2004年以来,四川省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坚持在发展中调控,在调控中发展,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预计2004年增长率可达到12.5%,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500亿元左右,按2000年价格计算达到6090亿元,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计划原定的5890亿元的总量目标。三次产业结构、城镇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吸引外资、社会事业、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标都将超额完成。

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相对滞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繁重;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缓慢;经济增长尚未摆脱粗放型的方式;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突出,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等。这些因素,都需要我们在“十一五”规划中加以充分考虑。

(二)“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根据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战略部署,21世纪头20年,是一个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又要紧紧抓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四川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干好头五年、准备后五年、谋划再十年、提前翻两番”的要求,“十一五”处在四川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这一期间,既要确保2010年实现省委七届七次全会提出的跨越式发展总体目标,更要为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基础、增添后劲。因此,“十一五”规划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初步考虑,全省“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跨越式发展作为主题,把调整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整体素质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推进“三个转变”,全面做好西部开发“五篇文章”,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提高四川省经济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建成西部经济强省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保持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实现新的跨越。

四川省地处我国西部,经济总量虽排在西部第一位,但人均水平仅处于西部中下游位置,与全国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比较,发展水平更低,发展更加滞后,是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更加明显的内陆省份。从这一特殊省情出发,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全省应始终坚持跨越式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努力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做到既好又快地发展,切实解决低水平、不协调、不全面的问题,努力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争取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到2010年迈上1万亿元大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500美元左右,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打好基础、增添后劲。

(三)“十一五”规划的主要任务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和目标,“十一五”期间,需要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是坚持城乡统筹,力争解决“三农”问题取得突破。四川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众多,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突出抓好的重大问题。“十一五”计划期间,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中心,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在加强大中型水利设施建设的同时,集中力量抓好农村“六小工程”建设,改善农业、农村发展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全面实施“千万农民工培训计划”工程,加强农民工跨地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掌握专业技能的产业技工队伍,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二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争取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有较大突破。“十一五”期间,要从全省产业结构不优、竞争力不强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资源特色和比较优势,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水电、机械冶金、医药化工、饮料食品、旅游六大支柱产业。重点围绕成(成都)德(德阳)绵(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带和攀西、川南资源开发区,依托大中城市、优势基地、科技城和工业园区,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以提高交通设施网络化和现代化水平为重点,适度超前建设基础设施。全面提高四川产业和产品的竞争力,以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质的飞跃。

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力争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取得突破。四川省自然资源丰富,多种矿产资源储量位居全国前例,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并不高,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除此之外,别无选择。“十一五”期间,必须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保护型的社会。全省将抓紧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启动重点城市、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研究制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再利用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继续巩固和加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程,早日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四是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力争在发展民营经济上取得较大突破。四川省加快发展的希望在民间,活力在民营。“十一五”期间,要针对四川省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的现状,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抓住时机调整所有制结构。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把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战略举措来抓,积极完善扶持和鼓励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经营范围,切实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提高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力争到2010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0%以上。

五是坚持以人为本,力争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取得突破。“十一五”期间,要坚持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进一步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加快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继续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下转第58页)(上接第53页)育,鼓励发展民办教育,把农村教育作为发展重点,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政府”、“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活动,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培养和提升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快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和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加强基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丰富群众文体生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提高全省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体会和建议

2005年,四川省“十一五”规划进入重要阶段。通过一年来规划前期研究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深深地感到,要进一步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需要牢牢把握几个关键环节:第一,要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规划编制理念。能否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规划编制的全过程,是四川省编制“十一五”规划能不能成功的关键。第二,要继续深入研究重大问题。尽管已经做了大量的前期研究工作,但还很不够,需要继续在重大问题研究上下工夫,敢于讲真话、讲实话、讲新话,把规划编制的过程变为不断创新的过程。第三,要加快规划改革创新步伐。在搞好宜宾市规划体制改革试点基础上,选择几个市县扩大试点,以点带面,继续深化规划体制改革。第四,要加强各级各类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形成合力,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

十四五农业产业化规划范文第2篇

《XX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已经编制完成,现已印发给大家。下面,对这个《纲要》作一简要说明。一、关于《纲要》的编制情况

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之下,对全国和各地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的新的要求。所以,从中央到省、市到我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对制定好第一个五年规划都高度重视。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八届七次会议专门就制定“十一五”规划的问题进行了专题部署,中央、省委和市委先后出台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具体的思路和要求。从我们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来讲,编制《XX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区别于以往的五年“计划”,是我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制定的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完成好这个规划的编制,对实现今后五年全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我们的理解,“十一五”规划首先应当是一个科学性的规划,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的发展思想,坚持与XX的发展实际相结合并能够正确指导未来五年XX的发展;其次,“十一五”规划应当是一个超前性的规划,必须吃透国家的产业、环保等宏观政策,确定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工作思路,避免“走错路”、“走弯路”、“走回头路”;第三,“十一五”规划应当是一个可操作性的规划,必须与当前的产业实际相结合,与发展的时间阶段相结合,与发展的空间布局相结合;第四,“十一五”规划应当是一个约束性的规划,应当成为全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未来五年发展的根本规划,其他规划的制定都要以此规划为依据。按照这样的编制原则,去年7月我们成立了“十一五”规划编制领导组和办公室,从政府办、发改委、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委办抽调专门人员,具体负责“十一五”规划的研讨和编制。编制工作开展以来,先后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完成了25个前期课题的研究工作,收集了大量基础性的资料。去年9月,又先后组织相关人员到晋城市泽州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和苏州、宁波等部级规划编制试点城市进行了参观学习。在此基础上,10月底编制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初稿。在小范围征求四大班子主要领导意见的基础上,11月份对第一稿进行了修改完善,形成了现在的征求意见稿。

二、关于《纲要》的主要内容

《XX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为章节结构,分为发展基础和定位分析、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功能区划与重点区域、支撑项目和保障措施等五大章,内分若干小节,同时设计了相关的图表,形式灵活,图文并茂。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基本定位

这一部分,《纲要》系统总结了“十五”时期全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认为“十五”期间,是我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各项方针政策,确立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思路并取得重大突破的重要时期。全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多元化产业结构体系初步形成,各项改革进一步推进,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精神文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主与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全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经济总量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趋于协调,为实现“十一五”时期既快又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纲要》也指出了当前我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六个方面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结构不平衡、产业结构单一的矛盾仍然存在,“一产薄弱,二产粗放,三产落后”的矛盾还相当突出,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变。二是新上项目特别是新上的大项目不多,经济发展和财政增长的后劲不足,培植新财源的项目还不够多、不够大。三是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基础还相当薄弱,农业产业化步子不快,龙头企业数量偏少,个头偏小,龙头还没有真正举起来。农民增收渠道不多,一些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四是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还不够宽松。运力、电力、资金、人才短缺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五是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各类事故时有发生。六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个别攀比摆阔、奢侈浪费的现象仍然存在,等等。

《纲要》还分析了当前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形势。指出“十一五”时期是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国内外的有利条件,今后五年我们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基于“十五”时期的发展基础和对宏观形势的判断,《纲要》对“十一五”时期全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总体估计和定位:

一是基本功能定位,就是未来五年我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在周边和更广大范围内的发展中所应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四个基地”。

二是发展原则定位,把影响和指导未来五年发展的战略性发展原则概括为“六个加快,六个突出,六个转变”。

三是支柱产业定位,提出了培育五大产业和五大产业的发展目标。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纲要》提出,“十一五”时期,我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科学的发展观,加快产业升级,壮大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域经济;建设特色村镇,统筹城乡发展;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增长方式;发展社会事业,构建和谐XX;扩大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实现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域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把XX建设成为全省生态农业基地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钢铁工业基地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新兴能源基地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纺织工业基地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和人文旅游休闲胜地。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的五个战略重点任务和“五个基地”的建设目标。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纲要》提出了包括经济增长、和谐社会建设、人民生活、改革开放等四个方面的发展目标和要求。

第三章,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

《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时期全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五大战略重点任务:

第一项战略任务,加快产业升级,壮大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域经济

《纲要》提出“十一五”时期要立足全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产业发展的实际,按照循环经济“低开发、高利用、低排放”的要求,加强相关产业间的连接、沟通、延伸和整合,以加工转化推进产业升级,以产业整合实现规模经营,全力推进“大农业、大钢铁、大煤炭、大纺织、大旅游”五大产业发展步伐,延伸产业加工链条,实现主导产品不断转化增值,实现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全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不断提高。具体的思路是:

1、以产业化经营为着力点,培育“种植—养殖—加工”产业链条,加快“大农业”发展步伐

要按照农业产业化的总体思路,加快推进“公司 基地 农户”的发展模式,“依托大市场,发展大基地,建设大园区,培育大龙头,健全大网络”,将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有效组织起来,突出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产业化经营,实现农村经济运行体制由单元型、个体型小农经济生产模式向多元型、联合型社会化大生产转变,实现产业上档升级,切实提高农业的社会化生产水平和综合生产效益。

2、以产业整合为着力点,培育“冶炼—铸造—装备制造、冶炼—炼钢—轧材”产业链条,加快“大钢铁”发展步伐

按照“限制冶炼,稳推钢材,大上铸造”的总体思路,以“产业链条化,企业规模化,布局园区化,生产洁净化”为方向,打破冶炼、铸造、炼钢等产业界限,鼓励冶炼企业新上铸造、冶炼企业与铸造、炼钢企业开展合作,努力延伸“冶炼—铸造—装备制造”、“冶炼—炼钢—轧材”两个产业链条,实现生铁资源多次转化增值,促进冶炼业传统支柱产业不断提档升级。到“十一五”期末,全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生铁产品年产量压减到100万吨左右,各类铸件产品年产量达到100万吨以上,各类钢材产品年产量达到300万吨以上,机械制造业初具规模,逐步形成生铁、铸件、钢材、机械制造相配套的钢铁产品层次格局,使我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成为种类齐全、规格多样的钢铁产品生产基地和机器装备制造基地,实现“大钢铁”建设目标。

3、以高效利用为着力点,培育“煤炭—电厂—建材”产业链条,加快“大煤炭”发展步伐

立足我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丰富的煤炭资源,《纲要》提出要按照“产业集中化,生产洁净化,利用高效化”的总体思路,加快煤炭资源整合,延伸加工转化链条,提高煤炭利用效率,促进煤炭产业优化升级,实现煤炭产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4、以纺纱业建设为着力点,培育“棉花种植—纺纱—织布—成衣”产业链条,加快“大纺织”发展步伐

《纲要》提出,“十一五”时期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范生产,良性发展”的原则,积极发展轻纺工业,为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域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十一五”期末使全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纺纱生产规模达到30万锭。同时加强与省内外纺织、服装等强势企业集团的合作,逐步延伸“棉花种植—纺纱—染整—织造—服装”产业链,使轻纺业尽快成为我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的新兴主导产业。

5、以大河(舜王坪)风景旅游区建设为着力点,培育“旅游—服务—三产”产业链条,加快“大旅游”发展步伐

《纲要》提出,要抢抓晋南根祖文化旅游兴起的机遇,以临汾、侯马、晋城等中心城市的旅游“后花园”为定位,以“一区三线”建设为重点,促进旅游业的大投入、大开发、大提升,使旅游业真正成为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域经济的又一大骨干支柱产业。依靠旅游产业的振兴,带动餐饮、住宿、交通、商贸、中介等服务产业的繁荣,拉动全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

第二项战略任务,建设特色村镇,统筹城乡发展

《纲要》提出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主线,深化城乡配套改革,建立健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机制,按照“农民向非农过渡,传统村落向农村新社区过渡,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总体思路,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居住向农村新社区集中;坚定不移地推进特色城镇建设,促进农民务工向第二、第三产业集中;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按照“依法、资源、有偿”的原则,促进农地经营向农业大户集中。通过“三个集中”,切实发展“三农”,改造“三农”,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按照上述思路,《纲要》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四个方面的工作重点:

1、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加快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2、以主城区改造、东城区开发和中心村镇三个层次的城市建设为重点,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3、以撤村并组和社区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全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人口的梯次集中和转移

4、以交通、电力、水利、信息建设为重点,加快改善城乡基础设施条件

第三项战略任务,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增长方式

《纲要》提出,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要求,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减少废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强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切实转变增长方式,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物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利益的协调统一,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是大力倡导节约降耗。

二是加快推进园区建设。

三是全面推行洁净生产。

四是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到“十一五”期末,全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全年的空气质量要达到二级以上。

五是加大生态建设力度,使全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森林覆盖率由目前的37提高到50以上。

第四项战略任务,发展社会事业,构建和谐XX

《纲要》提出,要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适应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需求多样化的新形势,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努力构建“和谐XX”。

一是建立现代公共安全管理体系,抓好安全生产、稳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

二是健全完善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机制。

三是加强卫生服务和医疗保健体系建设。

四是全面推进科教兴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

五是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六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七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第五项战略任务,扩大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

《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加快政府自身改革,打造“法治政府、服务政府、效能政府、阳光政府和廉洁政府”;推进地方财政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实现“政事分开”;加快供水、供气、公交、治污等垄断行业的改革,推进政企分开;加快推进涉农各项改革,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逐步建立开放、规范、有序的要素市场体系,促进市场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纲要》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按照“开展两个联合,利用两种资源”的思路,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对外合作的力度,不断提升对外开放的内涵,努力加快我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经济外向化、多元化的发展进程。

第四章,功能区划与重点区域

这次“十一五”规划的制定注重将产业布局、功能区划与空间实际相结合,并设计了相关的图表,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纲要》将我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域总体上划分为五大功能区,即城市发展区、工业集聚区、农业集聚区、能源开发区和生态保护区,同时提出重点开发王庄重工业区、隆化新兴能源区、大河旅游开发区等重点区域,从而为划定区域功能、建设工业园区和旅游开发区等提供了必要的规划准备。

第五章,支撑项目和保障措施

立足“十一五”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在广泛征求基层意见的基础上,《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时期规划新上的一批重点建设项目。这些项目包括交通、工业、能源、生态环境、社会事业、农业、服务等共七大类、127项,规划总投资126.5亿元,为“十一五”时期全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经济和社会的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项目支持。同时,《纲要》还提出了确保本规划严格实施的四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这是《纲要》的主要内容。

三、关于下一步的工作

十四五农业产业化规划范文第3篇

同志们:

今天召开的“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专题会,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关系到的长远发展。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动员各方力量,科学编制全市“十二五”规划,为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等下,市发改委主任和市长还将作重要指示,请大家认真领会,狠抓落实。下面,我先讲四点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深刻领会“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意义

规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规划水平的高低,决定发展的快慢。要在当前错综复杂的环境中把握发展规律、找准发展方向、凸显发展重点、强化发展措施,实现科学跨越、和谐崛起,就必须立足现实,放眼长远,客观审慎地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和认真论证。只有站在全局的高度,以战略眼光和创新思维,精心编制符合实际和未来发展的“十二五”规划,才能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一)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是承接“十一五”发展良好局势的需要。“十一五”规划中,我们编制了全市整体规划和15个重点专项规划,完成13个重点课题调研,建立了近300个项目的项目库。由于各项规划起点高、看得远、考虑全,五年来,开发了一大批好项目,循环经济试点载入国家、省、市各级规划纲要;20多个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列入省重大项目库,100多个投资在万元以上的项目进入市重大项目库。争资工作一年一个台阶,争资1.85亿元,争资2.26亿元,争资2.86亿元,争资5.22亿元,预计今年全市争资将达6亿元,五年累计可争资18亿元,给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即将到来的“十二五”奠定坚实基础。在这样的前提下,坚持用继承的视角审视过来的办法措施,用客观的态度总结经验教训,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今后的形势走向,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对保持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二)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是抢抓发展机遇的需要。未来五年,将是我市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和优势凸显期。从国家宏观政策看,“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深入推进中部崛起战略,中央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改善民生、共享发展成果的政策取向将更加凸显;从全省的发展战略看,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一化三基”战略,加快“两型”社会建设步伐,作为政策核心区和全省优先发展的中等城市,我市在推进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基础工作上享有独特优势。从我市发展态势看,经过多年的发展,以循环经济为主的工业体系初具规模,以规模种养为方向的农村经济更趋明朗,以屈子文化为内核的旅游业开始升温,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不断加强。如果我们认识明确、思路清楚、措施有力,编制一个富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十二五”规划,与全国、全省和市的规划呼应好、衔接好,就可以在新一轮发展当中抢占先机、赢得机遇。

(三)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是解决发展过程中突出问题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但是,客观地、发展地看,我市仍然存在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结构不合理等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尤其是根据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我市无论在发展速度、发展方式,还是在发展质量上,任务都十分艰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如何构建“两型”产业体系,如何形成有利于“两型”建设的体制机制,如何承接产业转移,如何争取项目支持,如何应对“前面标兵越来越远,后面追兵越来越近”的形势,都需要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

(四)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是加快项目建设的需要。近几年,我市之所以能够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主要得益于有一批好项目、大项目。当前,全市上下高度重视项目建设工作,要发展抓项目已经成为不争的共识。但与此同时,项目工作形势也发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变化。随着国家决策程序和宏观管理手段的不断完善,项目建设的科学性、计划性、规范性不断增强,大量的项目将在不同层次的规划当中予以确定,机动项目、机动资金将越来越少。随着规划约束性的不断增强,靠跑关系、靠临时行动,促成项目尤其是大项目的可行性将越来越小。把项目挤进规划、靠规划落实项目将成为今后项目工作的主要切入点。我们必须通过编制“十二五”规划,把关系未来发展的大产业、大项目千方百计挤进全国、全省和市的规划盘子。只有这样,才能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起到打基础、谋长远的作用,才能使“十二五”规划不再是一个束之高阁的简单本子。

二、理清发展思路,准确把握“十二五”时期发展的关键问题

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进军全省五强”的总体思路。实践证明,这个工作 思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省、市的战略部署,也符合我市的实际,是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行动指南。在“十二五”规划编制中,我们一定要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工作思路,努力把这一工作思路转化为加快发展的规划蓝图,做到“五个突出”:

(一)突出项目支撑作用,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要紧跟国家、省投资方向,精心筛选和编制好项目。一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要突出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湿地保护、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农村能源、环境治理方面的项目。二是交通电力项目。要突出通乡通村公路、市级公路、乡村客运站所、旅游专线和农村电网项目。三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突出水域综合治理、农田灌溉等项目。四是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项目。要突出屈子文化、就业和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项目。“十二五”时期,要确保全市争资30亿元,力争50亿元;开发重点项目400个,力争150个进入市级规划、60个进入省级规划、6个进入部级规划。

(二)突出工业强市,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是我市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十二五”规划编制要进一步明确我市工业强市战略的主攻方向,立足和挖掘特色产业和优势资源,积极探寻规模化、集群化的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深化落实“一园两廊”的工业平台体系,真正发挥工业平台主战场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按照产业入园、要素聚集的思路,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园区的服务功能,增强工业园区对项目的聚集力和承载力,同时,要规划好107国道和201省道工业走廊建设,不断发展规模经济,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

(三)突出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农业是的优势所在。“十二五”规划编制要扎实践行“农村城镇化、居住社区化、农民工人化”理念,切实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要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在提高科技含量、扩大生产规模上取得实效,重点扶持已经成形的牛、猪、林、菜、稻、薯等六大特色种植养殖业发展。根据市场变化和企业实力进行调整优化,做优做特加华牛肉、蓉泰薯业、及时春金银花、长乐情甜酒、天井茶叶等龙头企业。要在培训农民、输出劳务上下真功夫,整合市内各类培训资金、项目,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大规模的农民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技能、市场意识和增收致富能力。规划好农村住宅建设、公益设施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切实改变农村面貌。

(四)突出城镇建设,带动第三产业加快发展。要突出新市工业新城和沿江旅游新城的发展定位,编制好城市道路、供气、供热、排水、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将我市打造成长株潭城市群及武汉城市圈的美食、休闲、娱乐及节会中心城市。要编制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充分挖掘和利用屈子文化、江湖泊水面等特色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产业大发展。编制好现代流通和服务网络项目,规划城乡专业市场、综合市场、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和商务信息服务工程,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五)突出民生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服务等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不仅会影响社会稳定,还会动摇经济发展的根基。“十二五”规划编制必须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着力推进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加快构建现代教育服务体系,抓紧推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发展社会服务产业,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突出工作重点,切实抓住“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环节

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

一要立足课题调研,做深前期研究。调研课题是理清发展思路的前提和基础,课题研究成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市“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成败。今天会上,有30个重点调研课题分解落实到了相关部门单位,这些课题包括发展的总体思路、区域环境、发展目标、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城乡统筹、对外开放、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环境资源、公共服务等方面。总体来看,这些课题基本涵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各部门务必组织最精干力量、整合最优势资源、花最大精力进行深入细致研究,确保今年4月上旬完成课题调研工作。

二要立足规划统领,做好总体规划。总体规划是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及制定年度计划的依据。我们要拿出主要精力,在研究30个重点调研课题的基础上,按照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衔接上位规划、已有的中长期规划和专业规划,在空间布局、约束性指标方面避免“打架”,力争使总体规划起到提纲挈领、统揽全局、指导发展的作用。一方面要全面分析国内外环境特别是经济运行情况,认真掌握了解国家“十二五”期间的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另一方面要全面摸清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并做到有机结合。

三要立足细化落实,做实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是对总体规划的落实。因此,编制专项规划一定要切实增强针对性和操作性。按照市里的安排,初步确定组织编制生态建设、工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城市建设、旅游产业发展、财政发展、商贸物流发展、土地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利建设、交通建设、人才发展、教育体育发展、社会保障发展、文化事业发展、卫生事业发展、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民政事业发展、节能减排等30个重点专项规划。这30个重点专项规划的编制由相关部门牵头完成,专项规划的好与坏,决定我市总体规划质量的高与低,各部门一定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编制,按期如质完成。

四要立足操作可行,科学制定规划指标。一般来说,五年规划都会进行中期评估,个别部门和地方的指标因为某些原因在中期会作出调整。但我们希望“十二五”规划在制定初期就能进行充分测算,尽量在中期评估时不再做出调整。为此,在编制时,要科学确定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指标,加强民生、人文、资源、环境等发展指标研究,重点突出约束性指标。发改部门要与各职能部门,尤其是统计部门加强沟通衔接,对指标参数作细致论证和测算,确保指标体系科学、完善,既要有前瞻性,又要符合我市的发展实际。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完成

今天开始,我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各部门一定要站在全市发展大局的高度,立即行动,认真抓好落实。

一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市里已经成立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日常工作,切实发挥好综合协调职能,确定具体工作人员,定期通报进度、研究工作、协调解决问题。各专项规划编制部门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专门工作班子;一把手要切实加强领导,亲自研究部署,及时了解编制进度,认真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其他部门也要确定专人,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联系协调,及时向规划编制部门提供情况。

二要广泛参与,集中民智。编制规划不仅是政府行为,也是社会行为。要特别重视提高“十二五”规划编制过程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采取多种形式,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和参与规划编制的权利,规划初稿形成后,要注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特别是要注意吸收不同的意见,努力使“十二五”规划编制的过程,成为加深认识市情、探索发展思路的过程,成为形成共识、凝聚人心的过程,成为群策群力、解决难题的过程。

三要主动对接,争取支持。这是我们做好“十二五”规划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可以说,我们的项目若挤不进国家和省、市规划盘子,那么我们的规划还没有实施,就已经失败了一半。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务必拿出跑项目的精神、经费、精力对接上位规划;务必要早请示、勤汇报,随时进行衔接沟通;要拉出工作清单,逐项进行落实,确保更多的请求、更多的项目进入上级规划当中。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对接靠实由发改局牵头,各部门参与配合;专业规划的对接靠实由对应部门负责,分工协作,各负其责。凡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大产业和重点项目,必须全力以赴挤进相应的规划盘子。

十四五农业产业化规划范文第4篇

一、“十一五”农村经济发展成就显著

“十一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基本都已顺利实现或突破。《规划》全面总结了“十一五”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连年增产,连续4年超过万亿斤,棉花、油料、糖料、肉类和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也全面增长,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等关键性指标都显著提升,标志着我国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稳步提高。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5年来农村饮水、电力、公路、沼气、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农村教育、医疗、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显著加强。三是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9%,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四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5年完成造林面积252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0.36%,水土流失、沙化土地、“三化”草地治理,退牧还草、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也积极推进。五是农村改革实现新突破。全面取消农业税,“三农”投入大幅增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农村金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六是统筹城乡发展迈出新步伐。城乡二元体制障碍有所突破,农民工外出务工环境明显改善,城镇化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

从以上成就可以看出,“十一五”的5年,是我国农业发展形势最好、农村面貌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之一,是“三农”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通过5年的发展实践,我们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推动了农村发展进步,而且为进一步探索和拓宽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正确把握和分析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受外部环境和内部动因的共同作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而正确把握和分析这些新形势和新变化,是科学编制规划、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为此,《规划》深入分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和新变化:主要农产品供求进入紧平衡阶段,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阶段,城乡生产要素交换出现新变化,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农村经济与宏观经济、国内农业与国际农业关联度显著提高。

同时,《规划》还认真分析了“十二五”时期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主要困难。有利条件主要是: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业化、城镇化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农业适度规模化生产经营等创造了条件;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和推广;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统筹城乡发展步伐的加快。主要困难有: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农业科技的核心领域、关键环节缺乏重大突破;农业发展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不可低估;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任务艰巨;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明显落后于城市;实现城乡资源要素合理配置仍存在体制性问题。我们必须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农情,切实把握和利用好有利条件,采取有效政策措施避免和克服困难,因势利导推动改革和发展,在“十二五”时期延续农村经济持续向好发展的势头。

三、进一步明确“十二五”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坚持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双轮驱动,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夯实国民经济基础;着力发展城乡经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基本原则:一是坚持重中之重,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二是坚持“三化”同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改善农村民生;四是坚持科学发展,提高农村可持续发展水平;五是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发展目标:《规划》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十二五”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目标,其中包含30项定量目标和一些定性目标。在定量目标中,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亿吨以上、全面解决约3亿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森林蓄积量达到143亿立方米,这五项指标是约束性指标,需要进一步细化分解到有关部门和地区,有关部门在编制指导行业发展的专项规划时,地方在编制本地区农业农村发展规划时,必须加强与《规划》约束性指标的衔接,确保落到实处。

十四五农业产业化规划范文第5篇

预期性指标之一: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当中,最引人注意的提法就是GDP年均增长7%,这一预期性目标比“十一五”规划下降了0.5%。按照规划纲要草案,到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55.8万亿元,超过50万亿元。

“这说明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导向上出现重大变化,下决心从更多追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转向更加重视居民收入的提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

这样的提法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平均增长9.9%,“十一五”时期GDP年均增长11.2%,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但同时,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性的问题仍然存在,结构失衡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经济总量占全球比重不到1/10,但消耗的钢铁、水泥、煤炭、有色金属等资源却占到全球1/3左右甚至更高,排放污染物规模也很大。因此,适当放慢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将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可持续性。

专家指出,从“十一五”情况来看,经济发展的总量指标完成得比较好,甚至提前、超额完成,但结构性指标却并未全部完成,因此,将GDP年均增速降至7%,可以使得经济发展更有质量。

预期性指标之二: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增至47%

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服务业增加值比重2015年达到47%,年均增长4%。要达到这一目标,未来五年服务业增速要高于过去五年,这对于服务业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改变当前服务业占比过低,三次产业结构失衡的现状。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服务经济研究室主任夏杰长认为,“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将迎来难得机遇,因为宏观政策环境有利于服务业发展、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深度和广度将加速拓展,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拓展了服务业发展空间,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和服务需求的增加。

尽管机遇良好,但服务业发展仍面临较大挑战。“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达到43.5%,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一目标并未实现。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43.4%,到了2010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反而下降到43%,离“十一五”规划目标仍有0.5%的差距。

民进中央建议,应把促进中小企业的结构调整、升级作为发展生产业的主要方向和重要内容。建议加强体制和政策支持力度,增强生产业的发展活力,把生产业发展列入对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指标体系中;从财政收入中提取生产业发展引导资金,重点支持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等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发展;鼓励和引导外资、民营资本投资生产领域,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预期性指标之三:城镇化率提高到51.5%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未来五年,城镇化率要从2010年底的47.5%提高到51.5%。也就是说,到2015年,将有一半多的人生活、工作在城镇。

照此速度,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有望达到65%左右,城镇新增人口3亿多,这将为消费和投资需求提供强大持久的动力。

专家指出,我国拉动内需增长的最大动力是城镇化,促进发展最大的潜力也在城镇化,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将成为“十二五”城镇化进程的重头戏,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

全国政协委员李国祥表示,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直接消费可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带动10万元的建设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纲要草案同时提出,城镇化率需要稳妥地推进,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这实际上也是根据近年来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提出的,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大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交通、环境压力日益增大,中小城市由于难以吸引人才和资金,发展速度缓慢,城镇化过程中也加剧了地区的不平衡。

农业问题专家韩俊提醒,农民工市民化首先要解决就业问题,必须以增加就业为前提,如果盲目地增加城镇人口,会导致过度的城镇化,造成进城农民的贫困化。

预期性指标之四: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增加就业被放在了“十二五”期间国家着力改善民生的突出位置。“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城镇登记失业率预期性指标到2015年控制在5%以内。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之一即是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专家认为,就业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改善民生都有很大作用。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民生的改善就无从谈起。同时人民就业如果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就容易出现社会问题。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上透露,今后五年城镇劳动力供求缺口每年将达到1300多万,比“十一五”期间压力更大。可见,我国劳动力不是总量不足,而是总量过剩,需要政府大力拓展就业空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徐宪平3月6日称,“十二五”期间,要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和创业的规模,特别是要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

预期性指标之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大于7%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今后五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大于7%。这一指标与“十二五”规划的GDP增速同步。

与“十一五”设定的指标相比,“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将年均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从7.5%降低至7%,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预期目标从5%提升至7%以上。

专家指出,长期以来,五年规划(计划)中居民收入增速目标明显低于经济增速目标,而此次,居民收入的增幅和GDP增幅同步是一个历史性进步。

数据显示,在“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为9.7%,而在此期间,我国GDP年均增速大于11.2%,远高于前者。

国务院总理3月5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我们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全面改善人民生活。而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提高则正体现了国家改善民生的决心。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艾洪德认为,此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题中应有之义。今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应当建立在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基础之上,要启动消费引擎,必须加快提高居民收入的增速。

预期性指标之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高于7%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今后五年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的预期性指标为高于7%,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同步。

国务院总理在明确“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时提出,要让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速度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速度一样超过7%,这意味着农民收入增长要加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再明显扩大。

“十一五”期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为8.9%,明显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扩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趋势,加大了收入分配不均衡的矛盾。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扩大的态势,这种格局严重制约着我国扩大农村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可能会拖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后腿。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表示,“十二五”时期中央会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应对城乡差距,所以“十二五”期间农民的收入增长可能会出现一个拐点,就是城乡差距从扩大到停止扩大,农民和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预期性指标之七: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作为预期性指标之一,到2015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将提高1岁。“人均预期寿命”首次成为我国五年规划纲要预期性指标之一。

多位政协委员表示,此指标充分说明政府制订“十二五”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注重民生,是最大的亮点。全国人大常委、民盟中央经济委员会主任、民盟中央收入分配改革调研组成员郑功成表示,这是最具综合意义的民生指标,意味着我国从单向应急保民生走向全面综合改善民生。

据专家介绍,人均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国际通用指标,反映一个社会人民生活质量的高低。

郑功成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政策范围内的医保基金支付水平提高到70%以上,正是实现该指标的具体惠民措施,也是重要保障。此外,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今年“新农合及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由120元提高到200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15元提高到25元”的具体措施。

预期性指标之八: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十二五”规划纲草案要中提出,至2015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要从2010的1.7件提高至3.3件,年均增长率为1.6%。这充分体现了国家重视科技发展,鼓励自主创新。

专家表示,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城市化深入发展时期,以往依靠高投入、高耗能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十二五”时期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更多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这是世界科技发展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十二五”期间,我国提出要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迫切需要鼓励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对此,有关专家表示,作为预期性指标之一,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的提升恰恰就契合了这一点。

预期性指标之九: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加4500万

作为预期性指标之一,“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至2015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加4500万。这一目标值与“十一五”目标相比并没有增加,但“十一五”城镇新增就业实际落实人数为5771万,超过目标值。

对于“十二五”目标未有改变,且少于“十一五”实际新增数的问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表示,这应该与“十二五”年均经济增长目标下调一个百分点至7%有关。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今年中央财政拟投入423亿元,用于扶助和促进就业。要适应我国劳动力结构特点,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努力满足不同层次的就业需求。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鼓励自主创业。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

预期性指标之十: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指标曾被纳入“十五”计划纲要,2000年该指标仅为42.8%,2005年达到53%。“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未列入该指标,但提出了“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年的预期性指标,与该指标也有一定关系。值得关注的是,“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再次列入这个指标作为预期性指标,预期目标定为87%。“十一五”末期,该指标为82.5%。

专家表示,到“十一五”末期,我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平均为9.5年,距离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11年的水平存在很大差距,要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素质,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即“9年”以上的部分,就显得极为重要。该指标重新纳入规划纲要,凸显了这方面的考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但随着全球范围内产业转移的不断加快,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弱化,迫切要求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高中入学率指标成为主要指标,并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提出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克服应试教育倾向,是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化、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预期性指标之十一:R&D经费支出强度提升至2.2%

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到2015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R&D经费支出强度)目标为2.2%。截至2010年底,这一指标为1.8%。

国务院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坦承,R&D经费支出强度没有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底,这一指标应达到2%的水平,而在“十五”末期,该指标仅为1.3%。

2010年,我国R&D经费支出达到5802.1亿元,位居世界第四位。专家表示,从科技创新角度看,目前我国主要存在四大问题,即:经济发展总体技术含量仍然不高;科技投入大幅增长,但科技创新质量和效率有待提高;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依然严重;企业创新积极性仍然不高。

权威人士认为,“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原因主要包括:一是节能减排需要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强大支撑;二是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农业基础地位需要支撑;三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支撑;四是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支撑;五是实现安全发展需要支撑;六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需要支撑。由此可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已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此外,在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方面,R&D的意义也非常重大。

预期性指标之十二: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2015年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预期较2010年提高0.03个百分点,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灌溉水平。

分析人士指出,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呼应,将加强我国水利工程建设。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指在一次灌水期间被农作物利用的净水量与水源渠首处总引进水量的比值,是衡量灌区从水源引水到田间作物吸收利用水的过程中灌溉水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十一五”我国新增工程节水灌溉面积8500万亩,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5提高到0.50。

水利专家指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一直在大力发展农业节水,“十二五”是我国加强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建设、加快民生水利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中,在农业领域,要继续抓好大中型灌区和井灌区节水改造,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和管灌等先进适用节水灌溉技术,积极发展现代旱作节水农业。

相关链接

聚焦“十二五”规划新亮点

3月5日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与“十一五”规划相比,有不少新变化、新部署、新亮点。

规划指标共计24个

“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22个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中,8个约束性指标全部实现,14个预期性指标除服务业就业比重、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3个指标没有完成外,其余都已顺利实现。

“十二五”规划纲要设置了24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比“十一五”规划多了2个;其中12个为约束性指标,比“十一五”规划多了4个。

“十二五”规划增设了4个约束性指标,分别为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3.1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增长3.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

相比“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对3个约束性指标进行了丰富,分别为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中增加了氨氮和氮氧化物,森林覆盖率指标中增加了森林蓄积量,新农合覆盖率指标丰富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设置专栏22个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设置的22个专栏。22个专栏中列有事关农业生产、绿色发展、新兴产业、改善民生等诸多方面的工程和发展方向。其中以专栏的形式,提出了改善民生行动计划,共10条。

三大战略格局浮现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首次运用5幅彩图的形式勾勒出“十二五”新布局,展现出“农业战略格局”“快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城市化战略格局”“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全国空间分布,其中关于农业产业、城市化和生态安全等三大战略格局的图示如下:

农业战略格局:“七区二十三带”筑牢粮食安全屏障

规划草案文本第14页的《“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彩图,标注出了七大农业主产区,还列明小麦、玉米、棉花等总计23个农产品名称。

规划草案提出,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构建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

交通运输新格局:《国家快速铁路网》、《国家高速公路网》联袂亮相

规划草案分别在第32页、第33页刊出了《国家快速铁路网》和《国家高速公路网》两幅彩图,不仅标注了已建路段、在建和待建路段,还用“虚线”标注了上述规划研究路段。

规划草案中提出,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初步形成网络设施配套衔接、技术装备先进适用、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高速铁路,形成快速客运网”“基本建成快速铁路网,营业里程达到4.5万公里”“基本建成由7条放射线、9条纵线和18条横线组成的国家高速公路网,通车里程达到8.3万公里”。

城市化战略格局:“两横三纵”串起东西南北城市群

规划草案对构建城市化战略格局作出部署,提出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线上若干城市群为依托、其他城市化地区和城市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拓展。

规划草案文本第50页的《“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彩图清晰标注出了主要城市化地区:哈长地区、环渤海地区、东陇海地区、中原经济区、皖江城市带、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中游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北部湾地区、黔中地区、滇中地区、成渝地区、藏中南地区、冀中南地区、太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地区、关中-天水地区、宁夏沿黄经济区、兰州-西宁地区、天山北坡地区。

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两屏三带”构建绿色发展生态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