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通用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

通用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

通用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

通用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第1篇

中小学;教师;核心素养;教学技能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进入非革命性的转型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将人才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贤才,国之宝也。”当今世界,所有竞争都是人才的竞争。当代教师面对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承载着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培养贤才的重任,需要全面履新核心素养,并将其转化为外在的教育教学技能,实现教学质量朝着正确的方向提升,培养现代的优质人才。

一、人的核心素养与教师的核心素养

人的核心素养重点是个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素养。经合组织归纳出“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和“能自律自主地行动”等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可以形象的认为,这是“人与工具”“人与社会”和“人与自己”三个维度。

“人与工具”主要指人们利用语言、数学、审美、技术和学习等工具,进行社会生活和创造性工作的素养。“人与社会”主要是指人在社会中具有爱心、关怀、理解、包容和化解冲突等涉及团队合作的素养。“人与自己”主要是指人具有了解自己、规划自己的发展、自主自律的行动,以及具有独立思考、深入探究、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概括就是人的核心素养包括人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导师,除了自身具有“人的核心素养”和“学科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学能力和学习诊断指导能力。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培养得如何、怎样进一步提升”三个问题。

“培养什么样的人”就是要澄清正确的教育思想,其根本问题是要理解未来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学科教师要从“学科人”变成“学科教育人”,培养的目标要从“培养学科专家”变成“利用学科内容作载体培养人的核心素养”。

“怎样培养人”就是教师要熟练的应用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协助学生发展。一是利用教育途径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二是根据学科特点形成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理解,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和策略,实施教学设计和教学,完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培养得如何、怎样进一步提升”就是教师要熟练应用教育教学评价规律和方法,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并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缺陷进行诊断,设计和实施学生群体和个体的矫正方案。进一步概括就是教师的核心素养包括教育教学思想、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教学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师的核心素养与教育教学技能

教师除具备优良的“人的核心素养”和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优秀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智慧的教育教学群体(个体)问题诊断和解决能力。

在我国学校制度中,教师具有双重任务,就是教育工作和教学工作。这两项工作正在由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逐渐熔合。下面笔者就以班主任工作和学科教学工作两个角度来分析在核心素养培育的背景下,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教学技能。

1.班主任工作技能

班主任是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形成的行政班级管理者,其任务是班集体形成和管理、班级教育的实施和班级教学的沟通。

班主任的教育技能主要是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引导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坚持学生发展为本原则,坚持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目标。其主要教育技能可分为:

班集体形成技能。主要是根据所任班级的基本情况和学生特质,根据正确的教育思想、理念、策略和方法,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班级管理、逐步形成的班级特色。对学生来说,班级是一个小型的社会,每一个学生都是班级的主人,是培养爱心、关怀、理解、包容和化解冲突等团队合作素养的好场所,班集体形成的关键就是团队 合作。

主题班会技能。根据班集体形成的要求,自主选择班会的主题,确定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设计班会方案(含驱动性问题设计,创设情境,开展活动等),组织班会开展,并能评价班会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取得的效果。

班级活动组织技能。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确定活动的教育目标,撰写班级活动方案(包括活动内容和形式,以及相关的安全预案等),并完成活动组织工作,评价活动效果。

沟通技能。班主任要与学生、学校德育处、班级科任教师(含召开科任教师教学分析会)和家长进行沟通(含召开家长会),以形成教育的合力,有效的沟通技能是班主任的重要教育技能。

个体诊断和矫正技能。根据学生个案情况,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进行分析并提出干预矫正措施,实施有效干预,评价干预效果。

从我国学校班主任的职责看,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中,肩负着“人与社会”中的爱心、关怀、理解、包容、化解冲突等团队合作素养的培养,“人与自己”中的了解自己、规划自己的发展、自主自律的行动等自我反省素养的培养,承载着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任务。

一个好班主任就能带出一个好班级,培育一群好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进行班主任专项技能的培养和考核,也是很有意义的。

2.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运用教学理论和原理,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教学行为。它包括在教学理论基础上,按照一定方式进行反复练习或由于模仿而形成的初级教学技能,也包括在深刻领会教学理论和原理,自觉能动的进行核心素养有效教学的高级教学技能,即教学技巧。教学技能是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技巧,它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教学技能主要可分为:

课程理解和规划。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发展者,课程在教师的教学中得以落实,并在教学中得到发展。“课程理解和规划”技能主要有,一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理解能力,含课程的理解、单元的理解、课堂教学的理解,特别是形成对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解,并能进行教学规划,确定教学节奏和课时安排。二是在课程理解的基础上能自主进行教学资源的选取,补充为形成核心素养而需要的新的事例和教学资源,使课程得到新的发展。三是根据自身能力,开发校本课程,能设计课程目标,开发课程资源,评价课程实施情况。在福建省第三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以下简称“第三届大赛”)中,中学语文的学科项目“教科书研究与使用”,中学思想政治的“时政评析”,历史的“故事评析”,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问题评析”等均属于此类技能的考核。

教学分析和设计。掌握教学设计理论和原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资源等进行系统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作业和评价等进行设计。根据立德树人、学科德育和课程育人的要求,为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形成基本理解,转化为驱动性问题,设计学生活动,实现对核心素养的培育。在省“第二届大赛”中,“教学设计”项目属于此类,在“第三届大赛”中,选手需要进行片段教学,实质也要进行教学设计,只是不需要书面表达出来。

教学技术和应用。教师要能够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利用现代教育设备技能,如实物展台、多媒体设备、录播设备、3D打印、计算机等。二是利用教学资源、计算机网络、相应教学软件进行教学的能力,如查找信息化教学资源,使用动画、视频(含3D)、几何画版、学科OFFICE、网上阅卷、质量分析软件等。三是会使用常用软件制作课件。四是能利用微课程、电子书包和网络系统,进行信息化教学。如“第一届大赛”的课件制作,“第二届大赛”和“第三届大赛”的地理科,都有电脑绘制地图的项目。

课堂组织和教学。这是教师的主要教学技能,主要包含组织教学、语言和肢体语言应用、情境创设、问题设置和启发思考、板书和板画、组织学生活动、教学流程控制和应用生成的教学资源等。课堂组织和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外,还是培养团队合作素养和个人自主自律行动等核心素养的好场所,教师要充分结合课堂教学活动或实景教学活动进行教育。“1-3届大赛”都设有片段教学项目除考查课程理解和教学设计外,主要就是考查课堂组织和教学。

作业布置和辅导。作业主要是使学生形成学习目标,检查学习目标到达度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有效的进行多元化的学科作业设计,合理的布置学生作业,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等技能。多元化作业的布置和实施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

试题命制和评价。能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考试目的和内容,确定试卷命题蓝图。目前基于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蓝图设计,要根据基于标准的命题原则,充分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根据命题蓝图,按要求编制或改编试题,组卷形成有效的评价工具,并合理设定评分标准。能利用网上阅卷软件或手工进行评卷。利用教学质量和试题质量分析软件,科学地分析试卷和试题的命题质量和学生学习情况,有条件的还要利用软件对学生进行学业诊断,提出学习诊断和改进建议,撰写客观科学的考试质量分析报告。根据学生答题情况进行试题评析和试卷讲评。如“第三届大赛”数学的“解题析题”,地理的“命题设计”,综合素质测试的“评价”均属于此类。

课堂观察和反思。能利用课堂观察理论进行课堂观察,根据量表进行记录,并根据教学理论、教学理念和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课堂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设立和达成、教学资源利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实施等方面进行价值判断,并提出改进建议。“第二届大赛”和“第三届大赛”的评课均属于此类。

教学研究和创新。教学研究和创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主要技能有,一是设计教育教学研究的课题,会查询资料,利用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实施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并能根据实证结果,通过思辨得出合理结论,撰写论文,指导教育教学改进。二是能根据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教学创新,形成自己独特而有效的教学风格。“第三届大赛”综合素质测试的“教科研能力”和“论文修改和评析”均属于此类。

学科专项教学技能。各学科的专项教学技能是最有学科特点的,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技能。如“第三届大赛”的理化生科学的“演示实验”,英语的“口头作文”均属于此类。

通用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工程素质

作者简介:刘俊(1971-),女,江西宜春人,上海电机学院机械学院副教授,教学副院长,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高等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7-0052-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各高校开始注重办学特色。2005年,隶属于上海电气集团的“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升格成为本科院校“上海电机学院”。为了与传统本科院校进行错位竞争,依托行业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上海电机学院提出“培养和造就卓越的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1],主动适应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培养学生工程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探索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具有应用面宽、知识面广、技术更新和拓展速度快的特点,其专业人才是目前国家经济建设的急需人才。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作为一个复合型专业,不同高校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服务面向、学科背景、发展历史不同,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实践教学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形成各自的特色。上海电机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比较系统地掌握机械设计制造技术、伺服驱动技术、检测控制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技术应用能力与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在机电领域相关企业、科研单位从事产品的设计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与技术服务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一、以工程素质为核心,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一)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知识、技术应用能力、工程素质结构

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从层次关系来讲是一种螺旋上升的关系。知识不是能力的充要条件,知识转化成能力对个体而言差异很大,素质是知识、能力在“体内”的“内化”和“升华”,素质不能剥离出知识、能力单独存在,也不是知识、能力的简单累积,“内化”和“升华”的过程是动态化、个性化的。

现代工程呈现出科学性、社会性、实践性、创新性、复杂性等特征,并构成以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运行、营销、管理、咨询等为主要环节的工程链,而这一链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可能孤立地解决。现代机械工程已不再局限于一台机器、一个车间、一家企业,而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处于复杂社会环境中的系统。它不仅要考虑工程设计的科学合理、技术上的先进性,而且要求与当地的环境、文化相协调。所以工程素质是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综合素质的具体化,反映高等工程技术教育的特殊性。机械工程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应包含多个方面,它既包括应用知识分析、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如设备操作能力、工程管理能力、设备故障诊断能力与维护、维修能力等,又包括一般能力,如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知识更新能力等[2]。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与工程素质,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区别于其他类人才的特征之一,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如图1所示。

(二)重构课程体系,突出专业核心课程

在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基于工程素质的知识、能力要求基础上,我们开始着手合理构建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以核心课程为抓手,深入改革教学内容。专业核心课程的制定非常关键,专业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制定过程一定要慎重,同时要处理好其它课程与核心课程的的关系。专业教师深入行业、企业生产与工作岗位调研,组织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学校教师反复论证与研讨,初步形成了课程建设思路(图2)。首先通过对毕业生调研、行业企业调研、院校调研,收集他们对以往课程体系的意见、建议,并在企业专家分析工程技术共性与个案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上,优化课程体系,提炼核心课程。以往的课程体系理论知识过重,实践环节比例偏少,不利于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分强调课程的学科体系要求,忽视了课程与工程素质、技术应用能力要求之间的联系。专业课程设置改革要求以工程素质为出发点,以技术应用为导向,以“工程项目、典型机电系统”为主线将专业课程串成一条有序的链条。

(三)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技术应用能力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我们努力构建以工程素质为核心,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将理论教学和工程技术实践相互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图3)[3]。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三个模块:实验、项目训练和实习。实验分层次,包括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工程性实验,工程性实验要求来源于工程实际。项目训练逐级递进,从基本设计能力的制图测绘、机械设计到课程模块项目训练,如工业机器人项目综合训练,再到专业综合项目训练,如机电一体化系统综合设计。实习教学包括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

二、探索多途径培养工程素质与技术应用能力

(一)营造工程氛围,养成工程意识[4]

在学生刚进到学校,我们在入学教育时,就强调学校“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指导方针,通过观看上海电气集团宣传片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学校的行业背景,受到工程文化的感染。机械学院的环境布置特别以文字、图片、模型、实物等形式展现学科演化、技术进步、专业发展历史过程,让学生从踏进校门就能了解专业技术发展,受到工程文化熏陶和精神传承。学院特别开设“技术工程史”讲座,介绍工程技术发展历史,宣传工程科技的作用,弘扬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贡献,营造崇尚工程科技、崇尚创新文化、尊重工程师、尊重工程文化氛围,了解工程科技对于提升人类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的贡献,特别介绍一些杰出校友在工程技术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工程意识。

(二)深化产学研合作,校企共建课程[5]

我们充分发挥学校的行业背景优势,切实推动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之间的交流互动,优化工科教师的工程背景。学院派教师带着科研项目、课程建设任务到企业挂职锻炼,如青年博士带着基于生产线的机器人协同作业研究科研项目,工业机器人课程、工业机器人项目综合训练建设任务到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上海电气与日本发那科合资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企业挂职锻炼。聘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到学校开设讲座、指导项目综合训练和毕业设计等。积极与企业联系,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培养一批有志于人才培养的企业实习指导教师,共同制定实纲、安排实习内容。

(三)开展以技术应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

我们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倡导“做中学”,推行“大作业”、“大案例”、“工程项目”教学法,鼓励教师以工程系统为背景,实施项目化教学。基于工程项目、案例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一定要有相应的项目研究基础。一个工程项目涉及的知识点很多,所以要对项目进行技术分解,以项目为媒介,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从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教师集体备课,把项目要求的知识点合理分配到相关课程。项目推进要循序渐进,如在第一年的认知实习,到企业认知相应设备、产品,在机械制图课程中要求读懂相应企业产品、设备技术资料;第二学年,在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中,了解关键零部件的设计、计算、校核、材料等技术内容;第三学年,继续专业课程学习,对零部件产品工艺、机电系统驱动、传动、计算机控制有更清晰的认识,然后重返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对相应产品的生产技术、设备应用、系统维护等有了进一步深入的了解,参与企业项目实践;第四学年,带着项目回来学习,通过一些综合性课程如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从理论上提升并对机电工程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最后一个学期在学校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课题。这种项目“一贯制”的教学实践,使学生得到了全面的工程项目实践训练。这种带着工程项目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学生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四)开展基于工程实践的大学生创新活动论坛

2009年机械学院提出实行“班导师”计划,要求在岗教授、副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积极参与指导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专业教师到班级蹲点,引导、启发、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出适合大学生科研训练的研究项目供学生选择,特别是一些来自于工程实际的项目,鼓励教师推荐企业专家参与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性技术应用研究项目。“班导师”计划注重让大学生兴趣驱动、自主探索、体验过程,并注重团队协作,使大学生有机会在本科阶段就得到科学研究与工程项目训练。机械学院每年组织创新活动论坛并广泛宣传,激发学生参与论坛的兴趣,论坛活动中学生们的表现充分体现他们对科学、工程的热爱,以及良好的科学和工程素养。

三、改革教学考核体系,突出能力和素质的考核

教学的评价体系对工程技术类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评价体系的简单化、标准化、指标化虽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进行评价和比较,但常常使评价结果有失客观与公正,挫伤学生科学探索与技术应用、实践创新的积极性。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从核心课程着手,改革课程考核体系,建议教师改变单一考试方式,采取多样方式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倡导“三结合”的综合性考核原则,即课内考核与课外考核相结合,鼓励教师通过大型作业和来源于工程实际的大项目引导学生课外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解决问题、提高能力;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自评相结合,给学生参与考核的机会,通过互评了解同学对自己的评价,自评发觉自身的优缺点;学校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和企业专家参与教学过程,从工程技术人员的视角对学生进行评价。考核内容尽可能与工程实际案例联系,增加综合应用类考题的比重;基础、能力有差异的学生进行分类考核,引导拔尖的学生勇于攀登高峰,不放弃基础差、能力弱的学生,让他们看到成功的希望,相应的成绩等级不同;淡化分数的影响,采用5分制或ABCD四级来评分,减少标准答案式的评分标准,鼓励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倡讨论式或提问式学习。

技术本科是上海电机学院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符合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人才市场需求。工程素质、技术应用能力是技术本科类院校人才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在工程素质培养的具体实施中,不能狭隘地理解“工程素质”,应该结合学校和专业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量,注重提升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6]。上海电机学院机械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注重工程素质、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并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机械电子工程专业2010年毕业的80名学生中有25名参与教师科研课题,35名同学参加或承担了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项目,获得第十届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机器人创新赛一等奖等市级以上奖励11项。

参考文献:

[1]夏建国,刘晓保.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与实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3):92-95.

[2]杨若凡,史铭之.先进制造技术背景下技术型人才智能结构及其培养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0(19):5-9.

[3]李志义.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实践:思与行[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44-47.

[4]徐理勤,杜卫,冯军,叶晗.借鉴德国经验,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96-99.

通用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物联网;职业核心能力;途径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93;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3)09-0087-03

0 引 言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市场需求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物联网专业既要培养学生岗位的胜任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既要培养学生上岗的基本专业技能,也要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物联网迅速进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核心能力。因此,本文提出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层次结构、培养措施和方法。

1 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结构与内容

1.1 职业能力体系的结构及特征

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人的能力分成三个层次,即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职业特定能力是每一种职业自身特有的能力,它只适用于这个职业的工作岗位,适应面很窄,职业特定能力的总量是很大的;行业通用能力是以社会各大类行业为基础,从一般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可通用的基本能力,它的适应面比较宽,总量比特定能力小;职业核心能力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称为“8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普适性是它最主要的特点,可适用于所有行业的所有职业。

1.2 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结构与内容

依据《国家技能振兴战略》对人的能力三个层次的划分,所构建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结构如图1所示[1]。

图1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体系的结构

图1中的专业岗位能力就是从事物联网技术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主要包括专业素养,对专业任务的理解、分解和分析能力,对物联网技术的把握能力和操作应用能力以及学习物联网新技术的能力。

专业基础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计算能力、写作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等。

职业核心能力是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生涯中,适用于物联网相关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伴随物联网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与人交流、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和应用创新6个方面,如图2所示。

图2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图

2 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途径

2.1 围绕职业核心能力构建培养方案

围绕6个职业核心能力设计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优化设计课程体系。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体现在德、智、体三个方面,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知识素质、综合能力素质及身心素质。思想政治素质主要是要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等;知识素质就包括基础性知识和专业性知识;综合能力素质包括技术能力、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身心素质就是要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

2.2 转变教学模式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2.2.1 以“能力本位”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分析物联网职业标准,围绕感知识别、物联网构建、物联网管理服务、物联网应用开发四个技术领域相关岗位的职业能力,开发出具有两个基础课程平台、四个专业能力方向的课程体系结构[2]。图3所示是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系统结构。

该体系中,物联网感知识别方向主要涉及感知终端的技术和应用,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电子设备知识、数字和模拟电子知识、嵌入式开发知识等内容;物联网构建方向主要解决网络构建、数据传输问题,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相关知识,具有网络系统的构建、运行维护与管理能力,通信设备的安装、调试和故障排除能力;物联网管理和服务方向其实是一个应用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统计报表、决策支持、领导桌面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因此要求学生具备物联网知识、IT技术,又具备信息管理能力;物联网应用开发方向是一个系统解决方案,实施前要经过详细的规划和设计,要求学生具备物联网相关知识,同时具备系统应用开发和集成应用设计能力。

图3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系统结构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是以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控制以及软件技术、管理工程等多个学科相融合的综合性专业学科,因此在一个专业内要学习整个物联网相关知识是不现实的,所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各学校要根据岗位目标定位,选择2~3个专业方向构建其课程体系,培养相应的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

2.2.2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

按照典型工作任务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材,全面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与学习模式。 对于高职物联网专业,在各种课程的教学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如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创设项目或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协作,通过讨论,查阅资料,解决疑问等方法共同完成任务,并正确评价完成过程和最终效果[3]。通过这种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各种职业核心能力。

2.2.3 实行课程模块化相结合的学分制

学生必须修满人才培养计划内的所有学分才能合格毕业。学分的获取是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的,除了可通过学院统一安排的公共课、专业课、选修课和拓展课的学习来取得学分外,还可通过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以及技能培训等环节来获取。这部分学分的获取过程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2.3 加强物联网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要培养高职物联网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就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物联网专业师资队伍。作为高职物联网的专业教师,既要具有丰富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过硬的专业技能,熟悉并掌握相应的国家职业标准,保证国家职业标准在教学中得以实施,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其有效途径是校企互通,共建项目教学团队。通过校企合作的项目共研、岗位交流互换、聘进行家能手的途径,才能切实提升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尤其是实践教学能力,真正实现双师教学。

2.4 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训基地建设”。高职物联网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必须是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得以养成,为此要加大对实训基地的投入,完善实训设备和条件,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其有效途径是加强校企合作,走工学结合之路。具体模式包括消化和吸收引进企业的职业培训课程,结合高职物联网专业特点,合作开发出理实一体化教材;校企合作共建物联网专业实训基地,模拟真实职场环境,并将生产性项目引入实训教学体系。

2.5 开设专门的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课程

如开设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信息处理等课程,有针对地对学生的各项核心能力进行训练;课程开发应具有系统性,以物联网或IT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建设,如同培养专业技能一样,通过一系列课程来实现。

2.6 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充分利用团学组织、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搭建学生自我展示、自我发展的平台,以此促进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活动应充分利用各级学生组织开展,从班级到专业、到系、到学院,让每个学生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自我,拓展能力。

3 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法

3.1 行动导向教学法

物联网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主要应遵循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念和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职业活动的要求为教学内容,依靠任务驱动和行为表现来引导基本能力训练的一种教学方法[4]。其中最适用于核心能力培训的方法有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及案例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行为目标来引导学生在综合性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手、脑、心”全方位的自主学习。在物联网课程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是主角,参与是关键,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主持人,其责任是通过项目、案例或课题的方式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控制教学的进度和方向,根据学生的表现因材施教,并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从而指导学习者在专业学习和技术训练的过程中全面提高综合能力,即核心能力的素质。

3.2 OTPAE五步训练法

能力的训练需要有科学的方法,要通过有效的程序达到真实有效的效果。根据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念,高职物联网专业可以采用 目标(Object)-任务(Task)-准备(Prepare)-行动 (Action)-评估(Evaluate)五步训练法[5],即OTPAE科学训练程序,在每个能力点的训练中,均按照五步训练法组织教学和训练。

4 结 语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是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而设置的新专业,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是物联网产业人才的重要来源,核心能力对他们整个职业生涯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高职物联网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多渠道、多角度渗透式进入所有课程,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最终达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参 考 文 献

[1]雷军环,谢英辉. 高职职业核心能力“渗透式”培养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教育与职业,2011(36):99-101.

[2]杨从亚. 高职物联网专业建设探索[J]. 职业技术教育,2010,35(31):5-7.

[3]周伟.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及其教学方法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4):5-8.

[4]邓峰,吴颖岩.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教育与职业,2012(26):96-98.

[5]王冠宁,李选芒. 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探索[J]. 教育与职业,2011(32):116-117.

通用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软件工程;专业特色;核心竞争力;实践创新能力

0、引言

国际上传统的以计算机装置为信息处理平台的计算机学科(Computer)已上升、发展、凝练为更为宽泛的计算学科(Computing),其五大子学科领域分别为计算机科学(CS)、计算机工程(CE)、软件工程(SE)、信息系统(IS)和信息技术(IT)。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本符合计算机科学的能力培养要求,研究生阶段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则分别对应计算机工程和信息系统、信息技术。软件工程作为与计算机科学并列的学科地位,已获得产业和教育界认可,我国也于2011年3月正式将软件工程批准为一级学科(代码0835),这标志着软件工程学科和专业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迫切需要在此背景下进行专业特质探索和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我国软件工程本科专业从2001年起陆续在一些综合性重点大学和理工科院校开设,有力地补充了软件开发人才缺口,但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师范院校在这方面发展相对迟缓,主要原因是师范院校以教师教育为主,一般以人文和理科专业见长,本身工科发展历史都不长,即使是信息技术类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是在1990年代国家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后才普遍设置和发展起来,而软件工程专业作为和计算机科学并列的学科专业,必然有其区别于计算机科学的特质和人才内涵要求,因此在师范院校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中如何继承学校在长期教育信息化方面已形成的比较优势,办好、办精该专业,提高学生工程化软件开发能力,努力培养、提高其具有软件工程师素养,系统的研究软件工程专业的特色定位以增强毕业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国务院办公厅于2009年12月31日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建设国际旅游岛,迫切需要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特别是低碳、环保产业,而软件产业正好契合海南走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目前海南生态软件园、三亚创意园、惠普海南项目正进入如火如荼的建设状态,未来预期需要大量高素质专业软件从业人员。

海南师范大学作为省重点大学,义不容辞地肩负着为本省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后劲足”的各类人才的重任,并率先新办了软件工程专业。如何利用好海南目前以软件开发为主的信息服务业大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外部产业优势,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已成为该专业发展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只有与时俱进,抓住专业发展难得的外部产业和人才需求机遇,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产学研合作和实践实训对接,改革教学模式和核心课程体系设置,着力提供优质的、体现核心竞争力的教学资源,才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软件工程师素质,为本土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提供经验,为生态化、信息化的国际旅游岛建设做出高等教育界应有的贡献。

师范院校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展的软件工程专业研究并不活跃,大多借鉴综合理工科院校的建设经验。目前国内主要有杭州师范大学以软件服务外包为发展方向、沈阳师范大学面向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一四川师范大学结合师范教育特征的教学体系的构建等为数不多的专业建设研究。

因此,师范院校软件工程专业特色定位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符合教育和产业发展方向,契合时代背景。其实施目的不仅对本省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大发展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势必对提高师范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提供可以借鉴的指导范本和成熟经验。

1、师范院校软件工程专业特色定位

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本专业学生具有其他专业所不具有的不可替代的特质,是学生驰骋职场的银弹。从属于计算大学科的软件工程专业,与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把握两者的内涵和外延,国内外对此已有了不少成熟的探索。传统计算机专业侧重于科学的探究计算本质,并利用发现的规律来发明相关技术方法,从而推动社会信息化;而软件工程专业关注采用工程化方法实现计算机软件开发的高效、高性价比、高可控、高用户体验质量,核心是标准化的表达方式和规范化的工作步骤。

明白这点后,软件工程专业的特色就必须落脚于工程师素质培养上,关注软件工程三要素的知识学习,即方法、过程和工具。同时,特色定位须传承各个学校的传统优势应用领域,如海南师范大学在教育信息化和旅游信息管理方面已有一定的学科基础和产业优势。把握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素质培养本质要求,结合开办学校已形成的比较优势领域,同时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科学制订教学计划,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跟风,就可以形成该专业的特色,提高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通过专业特质分析,我们建立以工程素质培养优先的课程体系,并贯穿本科4年的教学。

(1)软件工程师能力素质的核心主要是工程组织能力、需求分析与软件建模能力、软件体系结构设计能力和编程能力。

(2)在参照软件工程本科教学规范制定的主要教学计划基础上,基于我们对上述核心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强化上述能力所对应课程的教学实施和学生阶段性能力考核。如工程组织能力主要分布于软件项目管理、软件工程导论等课程,知识点主要须掌握以项目为组织形式运作软件的开发、文档(含标书、工作计划)写作、语言沟通交流等。该能力考核应安排在四年级上学期,未合格者将无法进人毕业设计阶段。软件体系结构设计能力重点针对计算机软件的本质特征(即构造性与易演化性)展开,培养学生如何设计易扩展、易重构、高灵活性的软件结构及熟练运用常用软件框架进行开发的素质,安排在三年级下学期考核。

(3)将教育软件开发或旅游信息系统开发课程作为学生必须选修的课程,安排在三年级下学期,以便学生熟悉所在学校长期擅长的领域,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一定的应用领域基础。

因此,海南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特色定位为:结合海南以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要义,传承本校教育信息化学科优势,强化工程组织能力、需求分析与软件建模能力、软件体系结构设计能力和编程能力的养成,培养具有工程师素养的具有国际视野的软件工程化管理和技术人才。

只有建立专业核心竞争力考量下的软件工程师能力培养观和相应教学安排,抓住专业特质按计划完成各项能力的阶段性考核达标,可基本保证软件工程专业的特色定位培养,使其素质区别于其他信息学科,具有独一无二性,增强职业竞争力,推动专业的良性发展。

2、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有了专业核心素质培养的观念认识,创新学生实践能力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只有通过课堂实验领会理论知识点、校内实训(课程综合设计)完成能力培养要求、产业实习增强就业体验,三位一体才能完成学生核心专业素质培养任务。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实施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形成,实现软件工程师各项素质培养落地。

(1)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考试。软考在规模、内容、实用性上都得到了产业界认同,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专业所需理论和应用知识,以考促学,同时也为学生职业资质和准入提供条件。

(2)分阶段严格核心能力评价考核,保证学生软件工程师素质达标;改革考试模式,课程考试方式综合采用笔试、独立作业、团队设计、答辩、文档评审等多种形式,通过考试方式强化学生建立工程化问题解决方法。

(3)毕业答辩环节以毕业设计为主,取消毕业论文,以设计方案的业界规范化表达、软件系统的运行可靠性、产品的社会需求程度、项目组织质量等作为学生成绩的评判标准,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4)加强学校特色选修课程的实践,如在教育软件开发课程中,让学生参与学校精品课程平台和数字化协作系统开发,通过实际教育软件实训进一步体会教育理论背景、掌握教学设计等技术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

(5)高标准建立校内工程实训室,按业界标准配齐硬件设施,并健全管理制度实行开放式运行,使学生在校内就拥有良好的实验实训条件。

(6)充分利用海南省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资助海南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政策导向,加强与惠普、海南生态软件园等企事业的产学研沟通和联系,选拔部分学生参与惠普海南项目的软件服务外包培训与实习工作,增加学生的职业体验。

(7)持续发展与软件企业的校企合作,推动学生软件开发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海南师范大学软件工程系通过与深圳易思博信息技术公司紧密合作,引进“软酷网”实践教学平台。其中针对2010级软件工程专业的软酷工程实践实施方案,是在软酷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架构下,结合海南师范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针对2010级具体工程实践要求,安排160课时的实践活动,主要通过项目实践巩固学生所学的专业核心理论课程,并加强运用;采用案例教学,对知识进行补强,进而进行项目开发;学生通过了解项目管理工具,学习软件企业文化,掌握编程工具和框架,了解项目的规划过程、掌握编程的技能,理解UML建模,通过实际的项目开发掌握编码规范、编程调试、测试方法等技能。结合学生开发的实践成果,成功组织2010级软件工程专业见习实训成果汇报大会,学生们在Android系统手机应用开发和PC平台JAVA开发方面的实践成果和创意令人耳目一新,坚定了我们走校企合作、加速培养创新型软件人才的信心。

(8)定期举办科技活动月,以“创新、创意、创业”为主题,通过科技月开展专家讲座、计算机设计大赛、创业创意大赛等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营造出良好的科技文化氛围。

3、结语

通用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核心课程;独立学院

G648

一、引言

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4年2月26日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并将此作为即将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的重点任务之一。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应坚持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为广大年轻人打开通向成功成才的大门,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多样化的需求。

十八梦逯腥会提出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因此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多规合一”、消除“千城一面”的痼疾;现实尤其是对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独立学院培养具有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是应对挑战的重要基础,同时也带来了国内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机遇。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向应用型转型势在必行;构建科学合理、适用的核心课程群势在必行。

二、研究现状分析:

1.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2014年6月27日人民日报报到,国务院发文要推动一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转型发展的核心是要建立中国高等学校的分类体系。先从现有的本科高校划出一部分,推动它们更多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转型学校可以是新建学校,也可以是历史悠久的学校;可以是学校里绝大部分专业都转型,也可以是一部分专业转型。对于独立学院,如果它们是独立设置的高等学校,鼓励它们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的高等学校。对于2000年以后新设的高等学校,鼓励它们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学校。

应用型本科地方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行业一线人才,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非常明显。面对人才需求的复杂多样性,如何把握其准确性并非易事。因此要克服“窄而不精”或“泛而不通”的现象。

中国持续了20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建设的规模与速度令人振奋。因此社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类型、多规格的,对专业人才需求空前,也令人忧虑。留出更大的空间让各院校自主办学,这实际是加重了各学校的办学责任,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各院校不同的条件实施多类型、多模式的培养,办出特色和水平,培养出“专、实用、通”的人才。

2.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美国强调高等工程教育面向的工程实践,教育将科学与技术、技术与非技术融为一体,突出工程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把学生培养成某一技术领域的专家;英国受教育实用主义的影响,正强化面向经济、工商业为市场导向型的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直接指向市场上的具体职业;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以培养面向工业界的工程师、工程应用人才为主,坚持由校企双师型教师开设部分课程,举行技术讲座,保证大学里所传授的知识能密切联系经济技术发展,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合格的人才;瑞典、瑞士、芬兰、挪威等北欧国家则是采用了中间道路,通过高科技领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带动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学生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高等教育多为东方和西方教育体制的结合体,但是国家教育观渗透到了教育体系的方方面面,即教育活动必须围绕国家经济发展需要。

纵观中外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可见,我国应用型人才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在于“专、兼(通)”能力不足。

三、研究内容

以城乡规划专业为例,通过核心课程的构建,促进人才培养机制、教学方式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实现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的特点、定位,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一)明确应用技术型技术本科人才定位

(1) 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特点 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应用性人才,职业性、专业性和基础性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

(2)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定位 定位办学理念 “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为理念方向。

(二)构建科学的核心课程

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学体系由综合培养多方面素质、全面传授城乡规划专业理论知识和系统训练规划设计技能三部分组成,构筑理论模块、技术模块和交叉模块的核心课程群。

(1)从学时学分安排方面,严格控制课堂教学的学时数,从根本上改变课内学时过多、课程安排过满的状况。从制度层面引导教师更新教学理念,精选理论教学内容,对“繁、难、偏、旧”的内容及时进行删减,努力实现理论课程的小型化、精品化与模块化,为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保障。

(2)从功能上,核心课程群支持“一专多证”制度和辅修.双专业、双学位的要求。鼓励学生考取各类执业资质证书、参加各学科各级别竞赛、主持或参加各类各级别的科研项目,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培养学生要发现与判断、能取舍与权衡、会表达与创意,它们之间是一种不可割裂的共生关系,进而夯实理论基础,合理设置辅修.双专业、双学位的组合,保证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

(3)从实践上,核心课程群能够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一是建立健全各学科专业实习、实训基地,;二是加大与用人单位签订培养协议 (企业定制式培养) ,满足用人单位其应用技术型人才需要有一定的定制式的要求;三是加强与相关用人单位的联合培养建立起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

(4)从创新方面,核心课程群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合理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可行的教学过程来完成。

(5)从就业创业方面,核心课程群能够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尤其是独立学院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应是当前高校实施就业创业教育改革的风向标,尤其是独立学院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大学生表现的更为突出。

(三)探研教学方式

独立学院在于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操作性技能为重点。在教学中多利用案例式、讨论式、引导式、启发式、探究式等等教学方法。对于城乡规划专业而言,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这一过程既可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又是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或者多门课程的知识与方法,同时注重最大限度地涵盖毕业生今后工作岗位的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的发展需求,达到在环境、科技、人文和经济等复杂因素之间的平衡。

(四)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学校的主体,教学过程的完善和完成必须有一只科学合理的教师队伍;专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有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是至关重要的。

四、实施方案

依据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融合、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活动相衔接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依托行业,突出人才培养特色,整体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人文素养的应用型人才。

第一阶段,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构建适合城乡规划专业特征的核心课程群,探索地方院校城乡专I培养具有“专、实用”应用型人才的核心工作,树立创新意识,整合教学内容,建立其课程、教学和实践体系以及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

第二阶段,在建立课程、教学和实践体系以及各种考核标准与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制订实施方案,解决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系列关键问题,通过竞争形成创新教育理念、培养机制及创新教育评价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和完善。

五、特色与创新之处

(1)通过对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合理调配,以及立足地方设计室、实验室、工作室实践平台有效的运用,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城乡规划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2)夯实理论基础、加强“专、实用”培养,树立学生的创新素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理论-实践-理论”的良性循环,展现此种教学形式的优势;紧抓就业创业机遇,敢于挑战,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回报社会。

(3)通过师资队伍建设,打造知识、经验丰富教学团队,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学科基础;

六、结语

(1)转型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只有转型发展,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才能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科研的支撑,才能很好地履行大学的历史使命。

(2)转型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科学发展。通过深度转型能够解决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不够协调的问题,加快高等教育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

(3)转型是不断提升院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是落实就业导向的需要,是学校注重内涵式发展、办学上层次的需要。虽然我们经过长期办学已经积累了丰硕的成果,但要建成特色鲜明的现代应用型大学,必需要抓住机遇,进行转型。

主要参考文献:

[1] 杜翼,何成辉,马印普.浅议新形势下独立学院“定型”发展的路径探析[J],时代教育,2015,(1):51-53

[2] 汪如钢,陈玉娟,张静莹.独立学院城市规划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33-35

[3] 王以功,邵洪强,朱学军.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1):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