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

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

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

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有效应用

中图分类号:TM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5-0159-01

引言

在提倡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社会大背景下,以研究人类与自然间的相互作用及动态平衡为出发点的生态思想和理念逐步形成,并且在工程建设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水利工程项目管理和施工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生态理念的主观能动性,从生态设计入手,积极引导当地水能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工程建设区的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等方面的健康和谐发展。目前,水利工程作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在防止水土流失的情况下对农业生态环境进行更好的建设业,逐渐成为当下相关部门考虑的首要问题。

1.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分析

对于水土流失而言,生态是指有生命的、适合生存的状态。这种状态不仅要适合人类的生存,还要适合动物、树、花、草及各种水生植物的生长,即必须保持动物、植物的生境和生物多样性。是以土地规划为载体有意识地塑造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过程, 来达到预期的目的。生态设计意味着任何开发建设项目都必须尊重生物物种多样性, 从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等生态角度,保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改善人居环境。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1 恶劣的自然环境因素

我国国土面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地大物博、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地形地势环境多样,我国地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属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因此在我国的东北和西北地区常年收到季风气候的影响。每年7月到9月为雨季,在这一时期大量雨水将会对土地表面进行冲刷,造成土质疏松等现象的出现,进而引发水土流失现象。

1.2 滥砍滥伐现象

随着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性和人口的逐年增加,人们对于粮食等农作物的需求逐渐上升,特别是在最近几年,许多农民为了谋求更多的经济收益,对大量林业用地进行开荒处理,在这一过程中大量树木被砍伐、植被破坏现象频繁出现,最终导致地表水土流失乐兀在梅雨季节非常容易出现山体滑坡等现象。

1.3 对于林业用地的过度开发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人口开始涌入城市,繁重的人口压力需要大量的住房和生产建设来进行解决,因此迫于各方面压力的需要,开发商开始将自己的建设领域进一步进行拓展,对于林业用地进行过渡的开发和使用。与此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有一些不法开发商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在开发的过程中对于水土流失的处理存在很大的问题,缺乏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这也是导致现阶段我国水土流失现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2.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有效运用

随着现阶段我国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国策的广泛推广,我党和相关环境保护部门开始将其更多的精力放在对于我国水土流失等问题的修复方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技术的应用进行阐述:

2.1 自然退化生态修复技术

自然有它的演变和更新的规律,同时具有比较强的自我维持和自我恢复能力。自然界在其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水分循环、植被、土壤、小气候、地形等相互作用,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已经形成一个稳定、平衡、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因此,在水利工程设计施工布置中,要尊重自然,严格控制主体工程永久占地,尽量减少施工辅助企业、渣料场等临时占地,以及公路、水库移民安置等影响区占地;在施工过程中充分体现和尊重地域自然地理特征,利用自然的能有允蛊湮持自我更新,尽量减少对原有地表土壤扰动、植被破坏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根据现阶段我国水土流失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的分析发现,导致现阶段我国水土流失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自然生态退化问题,因此想要从根本上对这一现状进行改善,首先就应该从对自然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入手,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的自然情况来对其进行治理和解决。例如:对于盐碱地的水土流失问题,可以利用一些稻草等植被被盐碱地进行高山,同时对周边地区进行围栏封育,减少植被的损失率,同时对于那些水资源相对比较丰沛的地区,相关部门可以考虑修建一些水利工程项目,来进一步推动水土流失的治理和修复。

2.2 对于稀缺植被的生态修复技术

随着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对于森林植被破坏而导致的水土流失现象,相关部门想要从根本上对这一问题进行治理,可以考虑从退耕还林、提高绿色植被的覆盖率方面进行入手。首先,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于林业资源的保护工作,坚决杜绝非法开垦林业用地;其次,在相关农村地区进行保护林业资源的宣传活动,从根本上提升人们对于林业资源的保护和水土流失问题的认识;第三,对于粮食种植用地方面,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可以考虑增加对于农家肥料的使用;第四,在农家取暖原料的使用方面,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柴火取暖的方式,可以采用节柴灶和沼气供暖的形式,进一步推进林业资源的保护工作,减少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在水利工程设计时应结合工程建设后期复垦覆土和绿化用土需要,综合考虑各占地区(原有耕地、园地、林草地)的使用时序、用地方式及表土资源与剥离条件,在施工前期对工程占地区表层土壤提出分区剥离与堆存保护措施。特别应根据需要及工程建设进度计划,适时对主要建筑物施工中对其表土进行收集表层耕植土进行剥离,合理调运或分区集中临时堆存,并做好临时挡护措施保护表土资源,以保护土壤,为后期复耕、绿化等迹地恢复提供土源保障,避免在工程区外异地客取土成新增占地及次生水土流失,节约投资,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3 经济林生态修复技术

对于经济林的生态修复,相关部门可以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改善原有的单一经济林开发和利用的模式,建立现代化的立体开发、循环使用的新模式,提高经济林的利用效率。除此之外,随着现阶段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在经济林的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还可以考虑对其进行模拟生态食物链结构的运行模式,环环相扣,形成整个生态林运行的一条龙服务运行,进一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3.结语

随着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我国政府开始将其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态建设方面,水土流失作为现阶段我国在环境保护中所面临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我党和相关政府部门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投入。本文对其治理方面提出了若干改进建议,希望能对其未来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推动我国的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自琳,王春柏,王可.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分析[A].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水利学会2014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中国水利学会,2014(5).

[2] 卢红伟,李亚农,谢光武:注重水保方案宏观指导强化水土保持后续设计[J].中国水土保持,2007(6).

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土壤修复;风险评估;设计原则

一、辽宁省实施生态修复的意义

辽宁省已正式被列为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为了建设生态省,辽宁省已制定了《辽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将辽宁省生态省建设规划期限定为20年,分为起步、整体推进、完善提高3个阶段。《纲要》提出,到2025年,辽宁省将基本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生活富裕、环境优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生态省。其根本目的是要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区域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之路,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辽宁土地生态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农田土壤因多种污染源受到污染,工业企业搬迁及固体废弃物堆放造成遗留污染废弃地;矿山及基础工程建设造成土地生态破坏;因自然、经济及人为因素形成生态脆弱区。煤矿和铁矿,采矿、地表剥离、矿渣、煤矸石等占用大量土地。

二、生态修复技术及管理现状

1.土地生态修复技术现状

生态修复目前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研究领域,它既包括污染环境的生态修复,也包括非污染环境的生态系统的修复,即通过生态系统自组织和自调节能力,修复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生态修复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需要生态学、物理学、化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栽培学和环境工程学等多学科的参与。生态修复技术还运用遥感影像数据(卫星影像,航片),结合区域绿地、土壤、气象资料,以及规划区域的建设历史和未来发展规划进行详细调查,注重社会、经济、文化、景观等全方位的生态化。针对于污染土地的修复,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对污染农田土壤的修复和针对工业企业搬迁及固体废弃物堆放造成遗留污染废弃地的修复。对于非污染环境的生态修复,则包括对矿区、重要基础工程建设等造成的生态破坏区和处于农牧交错带的生态脆弱区进行的生态修复。对于污染土地、生态破坏区和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修复,各国对修复和管理具有特定的规范、方法与程序,虽然在规范的具体内容上有各自的特点,但均涵盖土地的评价与分析、修复方案与措施及修复实施与管理维护三大部分。

修复区土地评价与分析包括修复区调查、风险评价和修复目标的确定,污染土地调查涉及土地物理条件、污染特性、暴露途径、受体调查;生态破坏区和生脆弱区调查包括结合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水土流失状况、土壤保水能力、矿区塌陷、植被情况、土地利用等,风险评价是判断污染土地风险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修复目标制定的重要基础,生态修复的目标有两种:一是认为将污染或生态破坏环境恢复到接近于它受干扰前的自然状态的管理和操作过程,即回复到生态先前或历史上的状态;另一张是污染或是生态破坏环境的修复要在于消除对任何生物有害的污染,重建适宜人与动物,植物等生存的生态环境,所以无需回到先前的历史状态,而是重新建立新的生态环境。

修复技术的选择是土地修复的核心内容,根据实施的位置分为“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生态修复是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以生物修复为基础,利用特异生物对污染物的代谢过程,借助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工程技术措施,通过优化组合,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费的一种综合污染环境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包括: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三种类型。物理修复技术包括:物理分离修复技术、土壤蒸气浸提修复技术、固化/稳定化土壤修复技术、玻璃化修复技术、热力学修复技术、热解吸修复技术和低温冰冻修复技术等。化学修复技术包括:淋洗技术、溶剂浸提技术、化学氧化修复技术、化学还原于还原脱氯修复技术、原位化学反应处理墙修复技术以及电化学修复技术等。在修复技术选择的基础上,针对整个污染土地进行技术集成,形成总体修复技术体系,制定修复方案。对于矿区及基础工程建设造成的生态破坏区,可采用的生态修复技术包括土地整治、安全防护、生态功能重新设计、植被修复等。矿区生态修复技术主要有:露天采场的工业旅游场地开发、固体废物处置场、恢复为水面等二次开发用地形式的生态修复;露采场边坡的生态修复,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边坡的排险,消除崩塌和落石隐患,这是治理的基础,另一方面是植被恢复,充分发挥植被的固土、滞尘、涵水、同化和改善气候的生态功能;废石场、尾矿库的全面整地覆土、穴状整地、穴内客土、建立植被的生态修复;塌陷区的安全防护措施建设的生态修复;将矿山废弃的机械、建筑、道路、矿床以及矿产品堆放场等建设成为矿山公园,将矿山废弃的水域建成矿山人工湿地,将矿山废弃的平地建设成为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将矿山废弃的洼地、盆地建设成为养鱼场、垂钓园,将矿山废弃的坡地建设成为林业和畜牧业基地。公路、铁路、风电、水利工程等基建项目的生态修复技术包括边坡锚索加固工程、生态护坡工程、植生层修复、植被层修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具体体现为大型植物坡面建植技术,坡面植被景观造型技术,厚层基质锚网喷附技术,棉网状植生带技术和连续纤维加固喷附技术、还包括了对退化河流、退化绿洲、退化水库和退化矿区等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修复方案是指导修复工程实施的依据,方案的合理性、系统性直接决定了修复工程能否顺利进行和达到预期的修复目标。尽管现在已经有较多完整的生态修复技术,但目前还不能从整体层面上提出适合于解决辽宁省生态环境问题的技术,因此有必要对这些生态修复技术进行集成,以利于辽宁省对生态修复进行规范化管理。

修复工程的实施、管理与维护则是土地生态修复的具体实施阶段,主要包括修复工程实施运行、维护和监测、修复效果评价等三方面的内容。修复工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土地条件,按照修复技术方案,明确修复具体过程;修复工程运行、维护与监测贯穿整个修复过程,以确保修复有效性和修复目标的实现;土地生态修复效果评价则是考察修复目标的达到程度与修复工程成败的重要参数。

2.土地生态修复评价

不同的受污染地,不同矿山不同开发阶段,不同的占地类型,生态修复的制约因素、修复目标和重点是不同的。对于污染土地的生态修复,修复后目标污染物应该达到规定指标限值。评价范围应该与制度的修复方案确定的范围一致,根据生态修复报告中定桩资料和地理坐标勘察确定修复范围和深度,核实修复范围是否符合修复方案的要求。制订采样方案应包括采样介质、采样区域、采样点位、采样深度、采样数量、检测指标。应根据目标污染物与目标修复值进行分区采样,对于异位修复应在原址边缘和内部进行采样,对于原位修复主要在修复区内进行采样。根据生态修复的面积进行污染物目标值比较,小型修复项目可采用逐一比较法,大型生态修复项目可采用t检验法评价修复效果。在对污染土地进行物理、化学以及生物修复后,土地再利用前需要根据再利用目的对可能残留的污染物或修复剂是否会产生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问题进行风险评价,可以采用原位观察法,实验室模拟观察法,微宇宙法和现场经验与推导方面分析如何对修复土地再用进行生态风险评价。

矿山生态修复考核指标也应根据矿山不同开发阶段,不同的占地类型,不同的受污染地,分别设立,分别考核。矿山施工期结束后即为生产期,对于整个工程是以投产为标志。对于单个工程以单个工程投产为标志,服务期以单个工程服务期满为标志,如有的矿山设有二个以上废石场,在生产初期用一个废石场,待第一个废石场服务期满后再启用第二个废石场,以此类推。矿山塌陷地、受污染地也是一定得范围为标志,所以矿山生态修复应以单个工程和场地为单位考核较为合理。露天采场、废石场、尾矿库、塌陷地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在生产期,只有永久边坡、平台可以进行生态修复,因此这类场地在生产运行期只能对这部分进行考核,在服务期满后应对整个场地进行考核。塌陷地是随时间推移逐步塌陷、逐步稳定的过程,对塌陷地只能对稳定区进行生态修复,在时间上有滞后效应,对于塌陷地一般是对相对稳定区进行生态修复,进行生态修复考核。工业场地、办公生活区主要是建构筑物,生产期用绿化率来考核,一般按15%计,在服务期满后,则要看工业场地是否作其他工业用地,如用作其它工业用地,则仍用绿化率考核,如拆除,则用生态修复率考核。道路管线区达到国家关于道路管线绿化要求即可。临时占地在施工结束后应立即进行生态修复,生态修复率应达到90%以上。

三、污染土壤生态修复工程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农田污染土壤修复可以削弱和降低污染土壤中污染物进入食物链的风险,从而保障食品品质,降低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

2.农业生产最小化原则

农田是农村农民生活保证的根本,因此,污染土壤修复工程应建立在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小化的基础上,最优选择是不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实现土壤中污染物的有效去除。

3.成本最低原则

大面积农田的修复需要考虑农田所有制和修复技术特点。对于承包责任制大面积农田,修复过程涉及不同富裕程度家庭,修复周期会影响政府扶助资金数量,因此修复技术所需材料和工程的成本应保持最低化,从而保障农民的积极配合和政府资金投入。

4.土地利用决定原则

污染物修复限值由土地利用形式决定,总体上可以将污染土壤分为自然用地、农业用地、商业/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修复限值不同。

5.修复技术无害化原则

农产品直接进入食物链,影响生态系统和人群健康。因此,修复过程尽量减少污染物中间代谢产物的二次污染和修复技术本身带来的污染或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破坏问题。

四、污染场地土壤污染现状分析与评价

采用科学的布点方式对修复场地的污染状况进行详细调查和科学评价,掌握场地内土壤污染物的种类与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同时,了解污染场地的地址、水文、气候和土地用途等情况。

五、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估

在了解场地污染状况的基础上,针对土地农业利用方向,根据暴露途径和暴露人群特征,结合大气悬浮颗粒物中污染物状况,进行健康风险分析,并结合污染物迁移特征进行风险预测。

六、示范区建设和运行、监测及效果评价

根据场地评价与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适宜性评价结果,选择有代表性的土壤污染场地,进行征地及试验示范区的规划和建设。

对示范修复的运行效果进行连续综合监测、生态毒理评价,确定修复运行的最佳参数,并进行运行效果评价。

参考文献

[1]朱航.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J].科技信息. 2010(28)

[2]杨秋红,吕航,宋倩,但德忠.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及其研究进展[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9(08)

[3]Mullainathan L,Arulbalachandran D,Lakshmanan G MA,et al. Plant Archives . 2007

[4]周启星,宋玉芳等著.污染土壤修复原理与方法[M].科学出版社, 2004

[5]王世明,李天石,贾鸿社.矿产开发的土壤污染和生物修复技术[J].矿业安全与环保. 2004(06)

[6]郭观林.东北黑土重金属污染发生机理及健康动力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2006

[7]林莉.典型化工污染土壤的微修复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10

[8]吴春发.复合污染土壤环境安全预测预警研究[D]. 浙江大学 2008

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范文第3篇

从我国技术经济现状考虑,我国还不具备对污染场地进行大规模全面修复的技术力量和经济实力。污染场地修复工程技术经济评估工作对修复项目的技术选择以及立项和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我国污染场地及修复工作状况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开始,我国城市中逐渐出现了大量的被工商业污染的土地,其具体数量目前还没有全面的统计数据。当时,大多数工厂建在城市的周边地区,这些生产历史悠久、工艺设备相对落后的国营老企业,经营管理粗放,环保设施缺少或很不完善[1],因此,造成的土地污染状况十分严重。有些场地污染物含量非常高,有的超过有关监管标准的数百倍甚至更高,污染深度甚至达到地下十几米,有些有机污染物还以非水相液体的形式在地下土层中大量聚集,成为新的污染源,有些污染物甚至迁移至地下水并扩散导致更大范围的污染。按照主要污染物的类型来划分,我国城市工业污染土地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重金属污染场地;

2)持续性有机污染物污染场地;

3)以有机污染为主的石油、化工、焦化等污染场地;

4)电子废弃物污染场地等。

由于土壤污染具有滞后性,而且过去在土壤污染物的识别和监测中还存在诸多困难,使得土地污染问题在过去受到关注较少[2-3]。工业企业搬迁遗留遗弃场地是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产物。污染企业搬迁在各大中城市得到了大力实施,如海河流域的北京和天津、东北老工业基地、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污染土地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土地再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障碍。目前一些位于城市中的老工业区由于污染问题迟迟不能进行再开发。环境污染(包括地下水、土壤、危险废弃物和一般固体废弃物的持续倾倒)以及土地所有者与开发商的责任问题都成为原工业用地再开发及城市发展的障碍。城市中污染土地的遗弃及其延迟再开发,还会产生更为深远的社会影响,诸如生活环境差、就业机会减少甚至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等等[4-6]。

我国土壤修复市场目前尚处于试验阶段和市场培育阶段。近年来,在政府财政支持下,我国开展了多个类型场地的修复技术设备研发与示范项目。尽管可以罗列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的修复技术很多,但实际上,经济实用的修复技术很少。我国目前应用比较成熟的修复技术是以挖掘后异位处理处置为主,多种原位修复技术尚处于研究开发阶段。一些国内及国外环保企业积极开展土壤修复工程实践,并对土壤修复市场进行培育。发达国家开展土壤修复早于我国几十年。在污染土地修复治理方面,已经开发了多种较为成熟的技术,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形成了一个产业[7-10]。

目前,我国行之有效的针对污染土地管理的制度和法规尚在逐步建立和完善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开发适合我国实际,费用、效益好的修复技术仍然处于起步阶段[11]。我国应该充分利用世界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积极与土壤修复产业发达的国家开展技术合作,尽快推动土壤修复技术的进步与市场的完善。2010年4月26日,国家发改委牵头启动生态补偿条例的起草,意味着我国生态补偿制度在经历了漫长的讨论与摸索之后进入到立法准备阶段。

2技术经济评估方法

技术经济评价又可称为项目经济评价,是指在工程项目或设计方案投资决策过程中,采用现代分析方法对项目方案在计算期(包括建设期和生产期)内的经济效果所做的测算与分析。技术经济评价是可行性研究的核心内容,是项目方案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12-13]。

在环境工程项目中,为了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采用先进的技术,以节约工程建设的造价,降低运行成本和节约经常性的维护费用。但是,在某些情况下,采用先进的技术还必须与当地的客观条件相适应。例如,海水淡化技术是至今还在发展的新技术,就目前情况看,它的制水成本还较高。对于严重缺乏淡水资源的海岛和沿海地区来讲,就地采用淡化技术比从大陆输水还是经济的,但对于淡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尽管海水淡化是一项新技术,却不会被采用[14]。又如,有些污水处理新土艺尽管处理效果很高,但需占用较多的土地,对于用地紧张的地区来说就无法采用。

污染场地修复工程项目投资巨大、社会影响巨大、环境价值突出、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同时,该类项目监测难度大、维护成本高、见效缓慢、技术的长效合理性难以判断,因此,技术经济评估难度大,难以形成全面统一的标准。目前,我国尚未正式出台相应的技术经济评估规范性文件。对于该类项目,还只能参考现有类似规范进行评估。通过对该领域相关政策、法规、方法的研究分析,污染场地技术经济评估应该充分考虑以下方面:

1)对环境污染造成经济损失的估算必须进行;

2)根据具体项目情况,进行综合、长效的分析,选择最佳技术手段;

3)对于工程投资可采用恢复费用法进行估算;

4)通过建立环境经济补偿的长效机制进行后续保障。

2.1估算方法

估算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是环境经济学中重要的研究课题,是直接为环境决策中计算环境改善带来的效益服务的。目前我国有关课题研究均采用直接估算法。从实践来看,应用这种方法需要大量反映环境污染程度与环境功能损害两者之间关系的定量资料,而目前我国尚缺乏这方面较完整的数据,严重影响估算精度。此外,对于损失项目、估算参数和方法的选择也缺乏规范性。由于这些原因,造成不同作者的估算成果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有时非常悬殊。目前,环境污染估算常用方法有以下3种:

1)直接计算法。

此法是建立在污染区与清洁区有关指标的对比计算上。为此,应按有关指标选择与污染区非常相似,但具有不同的污染程度的区域作为对比区。一般来讲,应为每项损失选择相应的对比区。在估算人体健康损失时,对比区的选择应考虑居民的职业和年龄的构成、气候特点、生活习惯、卫生医疗设施水平等项条件。在估算市政设施损失时,应根据居民住房和公共设施水平,城市规模、人口和占地、公共交通、通讯和绿化等项条件,选择对比区。在估算农业损失时,首先应考虑企业规模、收入水平、动力装备程度、土壤类型、供水状况、牲畜种类和头数、农作物施肥等项条件。为了消除诸如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应在不同企业内选择对比区,再取其平均数。估算时应收集不同时期的多年数据为依据,以提高损失估算的精度。

在估算林业损失时,选择对比区应考虑土壤类型、施肥水平、地下水深度、湿度、地形地貌、经营条件、树木组成、年龄等级、森林密度等项条件。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Y)由物质损失(Y物)、生产损失(Y生)和国民经济损失(Y国)组成即:Y=Y物+Y生+Y国。物质损失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和产品的散失。生产损失包括生产用房损失、机器磨损损失、减产损失和健康损失等。国民经济损失则包括农业和林业损失、住宅与公共事业损失、工业损失和人体健康损失,即:Y国=Y农、林+Y公+Y工+Y健。

各项损失估算的一般公式为:Y=Л×P。式中:Y为经济损失值;Л为损失指标;P为单位损失指标的货币价值。

一般来讲,物质损失和生产损失仅占总经济损失的8%~12%,而国民经济损失占88%~92%。每次应用直接估算法都需要重新收集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大量数据,为此需投入大量人力和时间,但是这种方法比较实用、简单,是分析计算法和经验估算法等其他估算方法的基础。

2)分析计算法。

此法依据多因素分析原理,建立环境污染数学模型,建模过程中要筛选影响环境污染的各项因素,要使观察点数超过十倍于影响因素。应用分析法估算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必须具备各项损失与其影响的环境污染参数之间的因果关系资料,在此基础上建立环境污染损失估算体系。为此,必须开展定点监测试验研究。

3)经验估算法。

应用经验法估算环境污染损失的基础数据是各项污染承受项目和物体的单位损失(标准定额)。所谓单位损失(又称比损)系指按一定结构组合的污染物质给一定污染程度区域内各项国民经济部门和设施带来的经济损失。应用经验估算法之前,需根据实际监测资料绘制污染物含量等值线图,在含量等值区内计数承受物体的数量,在此基础上估算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

2.2技术选择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筛选是污染场地修复工程的关键环节,决定着场地修复的成败.场地污染物类别的复杂性决定了采用的修复技术的多样性.目前,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种类繁多,新型的修复技术时有出现,对污染场地修复技术进行系统分类,对于修复技术的推广应用与修复过程中的技术选择非常必要。在实际的场地修复过程中,修复技术的选择会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同一技术的认识也会有所变化。因此,若想获得污染场地的最佳修复方案,必须对场地修复技术的筛选程序有深入的认识。

场地修复技术筛选应发生在场地修复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应作为可研批复的先行条件,宏观上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①短期效果;②长期效果;③污染物毒性、迁移性和数量的减少程度;④可操作性;⑤成本;⑥符合应用与其他相关要求;⑦全面保护人体健康与环境;⑧政府接受程度;⑨公众接受程度。

2.3恢复费用法

由于环境经济损失评估是一项难于计算的工作,可以利用恢复费用法反算地质环境经济损失。即综合分析研究污染场地控制与修复措施,全面考虑清除污染源、处理工程、监测工程等各项费用,根据项目具体情况确定修复工程持续时间,按照现有造价体系进行投资估算。这种方法计算简单,便于操作,但项目范围和修复工程持续时间的确定非常重要,对项目的最终效应和总体投资影响巨大,需要多方面共同研究确认。

2.4生态补偿

为了更好、更全面的解决污染场地修复问题,全社会需要建立起生态补偿的意识与机制。在生态学上,生态补偿分为生态系统的内部补偿机制和外部补偿机制。其中,生态系统的内部补偿机制是指自然生态系统由于外界活动而遭干扰、破坏后的自我调节、自我恢复。生态系统的外部补偿机制是人类为了推进和加速生态系统的内部自我补偿机制,恢复与重建生态系统,所进行的生态建设活动的总称。生态补偿给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的人带来一定的成本费用,表现为劳务和物质的付出,它的实质是实现经济价值补偿生态价值的过程。生态补偿是为了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使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物质、能量循环功能和自净功能,使生态系统保持高的能量转化率、物质积累率和最大的自净能力,这就是生态效益;而经济效益要求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高环境资源的利用率,使投入和产出最大化。所以生态补偿中,要用最大的投入换来最大的生态效益,用生态效益更好地为经济效益服务,同时良好的经济效益又能为生态补偿提供经济基础,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所以,评判生态补偿机制的生态经济学原则应该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

3污染场地修复技术

目前国内外对污染场地的修复通常包括污染土修复和含水层净化两个方面。污染土常见的处理技术目前大致可归纳为6类,即微生物修复技术、化学处理技术、物理分离技术、固化/安定化技术、高温处理技术、植物修复技术等。而污染地下水的修复方法主要有5项:注气法、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两相蒸气提取法、原位氧化法、原位反应墙技术等。

3.1污染土的修复技术

传统的处理方法是把污染土挖出并运到其他地方作填土处理,其实这种处置方法并不能把污染土净化,只是把污染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外一个地方而已。目前新的污染土的处理方法很多,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方法还不断涌现。据统计,目前大量用于实际和试验研究的主要有:

1)微生物的修复技术即利用微生物把污染土中的有机物进行降解。在处理过程中,微生物把其中的有机污染物作为食物源,处理的最终产物主要是水和二氧化碳。根据处理方式的差异,又进一步分为以下两个亚类:异地微生物修复技术和就地微生物修复技术。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主要用于有机污染土的处理,尤其是对于那些含有能被微生物降解的有机污染土的处理很有效。目前,国际上也有一些学者正在研究如何利用该技术处理重金属污染土。

2)化学方法主要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把土中具有危害性的污染物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的化合物或使之形成化学性质稳定更高,迁移性更弱的新的化合物。常用的氧化剂有臭氧、过氧化氢(双氧水)、次氯酸盐、氯气和二氧化氯高锰酸钾等。其中常见的两种氧化处理技术为:氰化物处理和脱氯作用。

3)物理技术分离即利用物理方式把污染物从土中转移出去。目前常用的有以下几种:就地水溶液冲洗;异地水溶液冲洗法;土壤中蒸气提取法;注入热气法;控制法修复油类污染物;溶剂提取法;热解吸法;电动力学技术。

4)植物修复技术即利用植物把壤中的污染物进行吸收、转移、聚集或降解。这包括了在植物的影响下(根茎范围内)所发生的有利于污染物质清除的一切生物作用、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植物可把有毒的有机化合物进行矿化,还可把重金属元素和其他无机物从土壤中吸收并富集到地面上。目前该技术还处于试验研究阶段,主要用于污染程度为低—中等的、分布面积广、在其他处理方法都不经济的地段采用。该技术的最大优点是处理成本低,主要缺点是植物的落叶会引起二次污染。

5)固化/安定化处理技术。把污染物裹限在某种介质中(如土、玻璃、沥青、水泥块等建筑材料中)。处理后,需要对固化体进行强度和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渗出的危险性进行测试。污染土的S/S的处理既可就地进行,也可开挖转移到异地进行。目前污染物的S/S处理技术主要有6大类:基于水泥的固化技术;基于石灰的固化技术;改性黏土技术;热塑技术;热固树脂技术;玻璃化技术。

6)高温处理方法。

①焚烧法:包括异地焚烧和就地焚烧两种,都是利用高温(970~1200℃)把污染物中的卤代化合物或其他难溶有机物热解焚毁(在氧气作用下)及挥发出去。只要操作恰当,利用该办法清除和焚毁污染物的效率可达到99.99%。其中多氯联苯(PCBs)等的去除率可达到99.9999%。

②等离子体高温进行金属回收:该技术属于热处理过程,已在商业上用于处理焚烧灰。操作时利用等离子体产生的热(1500~1600℃),把土壤中的污染物转化为含金属的烟尘或(和)有机气体的形式从土壤中清除出去。所转化形成的有机气体可作为燃料,而含金属的烟尘可进行回收利用。

3.2污染地下水的修复技术

地下水污染修复花费巨大,每个场地的花费约为10万至100万美元以上,而且传统的修复技术即抽水-处理技术,是把污染的地下水抽到地表进行处理,同时把干净的地表水注入含水层内。这种方法经常不能彻底地净化含水层。目前新的处理方法主要有:注气法、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两相蒸气提取法、原位氧化法、原位反应墙技术等5项。

1)注气法即把空气或氧气注入含水层。喷射注入的气体转化为气泡后可把地下水中的挥发性污染物提取出来,然后利用土壤蒸气提取法中的提取孔和气体收集系统把逸出的气体收集,待作后期处理。

2)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通常与注气法配合,在操作时需要把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从井孔中注进含水层,以提高本地原有的微生物的活性,增强其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该技术也被称为注气微生物修复技术。其优点是:设备安装简单、历时短、注气量小、成本低、不需要把地下水抽出或向含水层注水。

3)两相蒸气提取法即采用真空设备把以液态形式存在的污染物(在饱和带中)和以气相形式存在的污染物(在非饱和带中)同时抽取出来。该技术的优点主要是:①处理时间短;②对场地的破坏程度减少到最低程度;③能应用于建筑物之下和其他不能开挖的场地;④能处理浮在地下水面上的污染物,且能与其他方法联合使用以缩短处理时间和提高处理效果。该技术的主要缺点是:①抽出的污染气体处理费用可能较昂贵;②油/水的分离费用以及所抽出的大量地下水的处理费可能很高;③操作时需要进行大量的检测和控制手段(包括气流速度检测、真空度监测、挥发性气体的温度检测、抽出气体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测定、采集气样等)。

4)原位氧化法即利用氧化剂把溶解于地下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迅速氧化。常用的氧化剂为高锰酸钾。该技术的主要优点是:可处理含水层中不能溶解的污染物质,而传统方法即抽出-处理只能处理溶解态的有机物。

5)原位反应墙技术即在含水层中(垂直于水流方向上)建筑一个或多个具有渗透性的、含有去污物质的墙体,一旦地下水流经该墙,其中的污染物质就会与墙内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被净化除掉。例如利用铁屑和砂充填的反应墙,可净化流经它的卤代烃化合物。

4建议与结论

1)污染场地的处理方法很多,使用时需根据具体的场地条件、污染物的类型和含量来选择恰当的方法。不同的处理方法,成本往往相差很大,使用时需要慎重考虑。无论是选择哪一种技术,场地的修复费用均不低,因此防止污染才是上上策。往往在处理污染土时,也同时对其孔隙中的地下水进行了处理,这时的水处理和土处理难以区分。因此没有必要分清该技术是用于处理污染土的还是用于处理污染地下水的。我国在污染场地的修复方面的研究和应用目前还很欠缺,建议加大这方面的资金投入。

2)目前,我国关于污染场地环境修复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框架还不够完善,污染场地的修复依然面临诸多挑战。要实现污染场地的有效管理,必须尽快完善土壤环境标准体系,污染场地管理体系和污染场地修复技术体系的三元结构,亟待开展的有以下几方面工作:

①加速完善中国的环境标准体系;

②加快构建中国污染场地管理体系;

③推动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机构的全面建设;

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水生态 环境 生物 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全球科技的进步,人类活动的频繁和社会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水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是城市水环境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民休闲娱乐、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那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环境的质量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采取生态修复的方法解决污染不是很严重格的水环境是今后城市环境治理的必然,修复受损的水生态环境是恢复水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一、 水生态环境影响因素

现如今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进行中,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应该严格按照规定排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严禁排入城市自然水环境。要定期对公园、环城河内的树枝败叶,以及其它的生活垃圾进行清理,强化环境宣传,是人们在休闲游玩的时候养成一个良好的喜欢。这样从环境污染的外源摄入上控制上污染源,才能为内源性污染质量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1.农村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

我国人口多、土地资源少的国情决定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到基础地位的作用。我国农业目前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时期。传统农业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传统农业对水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现代农业大量使用以石油为原料的化肥、农药和以石油为能源的农业机械,使现代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传统农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现代农业生产引起了土壤侵蚀和土地退化,减少了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化肥、农药等产生了有机污染物及氮、磷等营养物质,造成水质的富营养化。

二、水生态环境修复原理

水生态修复是利用生态系统原理按照自然界的自身规律使水体恢复自我修复功能,采取各种工程、生物和生态措施修复受损伤的水体生态系统的生物群体及结构,强化水体的自净能力,重建健康的水生生态系统。而水生态环境修复主要分为三种技术——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1)物理修复技术为:外源控制、底泥疏浚、水动力循环治理。(2)化学修复技术为:化学除藻、沉淀净化。(3)生物修复技术为:生物过滤技术、微生物技术。

三、水生态环境修复措施

1.城市水生态环境修复措施

1.1增强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及废水能力

根据污水水量、水中污染物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排放标准及处理工艺。修建污水处理综合性能强的污水处理厂,将工艺研究和设备开发密切结合,在推广应用先进工艺技术的同时推出高质量的成套设备,不断扩增污水处理厂综合性技能。

1.2人工建造景观水体,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在城市中修建人工景观水体,满足人们的亲水性需求,改善周边环境,种植适合城市生长的植被与树木,增加降雨后形成径流时间,使雨水能入渗到城市地面以下,补充城市地下水体,缓解城市水资源环境由于城市化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而调节局部生态系统。

1.3修建人工湿地,为城市增色添香

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修建人工湿地。利用湿地土壤疏松多孔体系,含有大量的胶体颗粒的物理性状,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进而修复水生态环境。栽植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湿地植物,增添休闲、观赏和贴近自然的美景。

四、天然水体水生态修复措施

我国的天然水体主要由江湖湖海组成,目前已有近60%水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水体中富含氮、磷等营养物和有机物。局部水体富氧化情况严重,造成诸如蓝藻等生物的大量繁殖,蓝藻等水生生物与水体中的鱼类等生物争耗氧气,而使鱼类等生物死亡。影响了水生态环境的自然规律。目前,我国主要通过修建工程措施、生物修复技术和生态修复技术修复受损的水生态环境。

1.工程措施

利用稀释和冲刷技术,引用外流对水体进行稀释和冲刷,短时间内有效地减少污染物的浓度和负荷,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利用底泥疏浚技术去除水体底部的毒害物质;利用底泥覆盖技术在底泥表面敷设渗透性小的塑料膜或卵石,营造出特定的水流环境和水生生物所需要的环境,抑制藻类大量繁殖;利用气体抽提技术,使用真空泵和井使有机污染物蒸气,或者将被吸附的、溶解状态的或自由相的污染物转变为气相,抽提到地面,然后再进行收集和处理;利用空气吹脱技术将压缩空气注入受污染区域,使溶解在地下水中的挥发性化合物、吸附在土壤颗粒表面上的化合物以及阻塞在土壤空隙中的化合物驱赶出来。

2.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生物的新陈代谢对有机污染物及氮、磷营养物质的同化作用,将低浓度污染物进行富集转化,达到治理污染水体的目的。该类技术与所要修复水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属于旁路装置或非紧密结合的状态。常见的技术包括:固定化细菌技术、河道内曝气、结合高效微生物处理修复技术、生态浮床技术、卵石床生物膜技术、稳定塘技术、生物过滤技术土地处理技术等。

3.生态修复技术

生态修复技术是恢复退化水生态系统结构中缺失的组分,达到重建水生态系统的良好结构,实现其功能的恢复,同时改善水质。该种技术包括:生物操纵技术、沉水植物重建技术等。其中,生物操纵技术包括引入滤食性鱼类来控制藻类生物量的富集。沉水植物重建是利用属于本地物种的沉水植物,选择合适的地带进行引种并使之成为水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五、强化政府立法职能,增加社会舆论监督

我们在对水生态环境进行修复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去加强国家监察职能,运用行政手段、通过出台法律、法规约束破坏水生态环境的行为。引进激励机制,对生产、生活中保护水生态环境的企业给予减免财税等方面的政策,奖励和鼓励高污染行业的技术进步。调动社会力量,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对破坏水生态环境的行为提出谴责,舆论干预其企业销售。加大社会保护水生态环境的宣传力度,树立全民保护水生态环境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字:河道治理、生态修复、微生物技术、水体自净

一、总述

由于我国很多地区前期雨污不分流,工业废水直接排放河体。造成城市水体污染,甚至发黑发臭。黑臭成因复杂、影响因素多。其治理路线的核心可归结为“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具体来说就是把“控源截污”作为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的根本措施和前提;把“黑臭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关键在排口,核心在管网”作为中心思想;把“控源为本,截污优先、科学诊断,重在修复、建管并重,强化维护、综合施治,协同推进”作为基本原则。

二、治理思路

1、控源截污

河道污染,大多都有外部污染源,或为生活污水排入,或为工业污水排入,当排入河道污染物总量大于河道的自净能力时,污染物机会积累,积累到一定时候就会发黑发臭,形成黑臭河。所以外部污染源不控制,河道再治理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控制外部污染源是一项复杂长久的工作,一般由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实施。

2、内源治理

内源治分为水体治理、底泥处理。对于水体治理可分为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原位修复技术即在河道中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使水体达到理想的效果;异位修复是通过泵把河水抽吸出来通过一体化设备单独处理,达到理想的效果后再排入河道中。对于底泥处理,一些河道由于污染严重,河底会积累一层底泥,发黑发臭,甚至会冒泡,主要是发生厌氧反应,产生沼气所致。对于污染河道的底泥,一般可通过人工清淤或专性微生物消解来处理。

3、生态修复

河道水体通过内源治理后,需进一步做生态修复。主要措施有利用多孔透水透气性生态材料,如多孔混凝土砖铺设生态岸线、堤岸,道路边坡等辅以根系发达的植物种植。

三、河道治理技术措施

1、河道曝气生态净化

水生生物为主体,辅以适当的人工曝气,建立人工模拟生态处理系统,以高效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改善或艋水质,是人工净化与生态净化相结合的工艺。该工艺实用污染较轻的水体,优点是能快速提高水体中的溶解氧;缺点是曝气工程量大,施工复杂。如采用新型太阳能曝气设备,虽然工程量小了,但设备投资增大,经济性降低。

2、污水稳定床(氧化塘)处理技术

利用重力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水生动植物的吸收多种途径来净化水体。该工艺需要人工修整建成池塘,设置围堤和防渗层,依靠塘内生长的微生物来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主要利用菌藻的共同作用。该工艺工程量较大,需要对河道修整,建设池塘等,投资费用较高。

3、底泥生物氧化技术

该工艺适用于黑臭水体,且有较多底泥沉积。原理是土著微生物定向扩增,就地大量繁殖土著微生物氧化底泥,通过靶向给药技术直接将药物注射到河道底泥表面,对河道黑臭底泥进行生物氧化,通过土著微生物的生物降解作用,净化水质。该工艺优点是不需要人工清淤,节省大量劳动力;缺点是微生物药剂成本较高,微生物消解底泥需要周期较长。

4、多功能河道生态工程修复

将城市河道设计成具有多种自然景观和生物类群,景观与净化功能并存的河道净化系统,是一项利用多功能河道净化水中污染物质的生态工程技术。优点是该工艺基于长效治理,建立稳定的生态系统;缺点是该工艺投资成本高,建设费用也高。

5、异位处理技术

该技术采用一体化处理设备,通过泵把污染水提升至一体化处理设备处理合格后排放回河体。该工艺适用水体总水量不大,污染严重的水体。优点是快速达到效果,缺点是水体总水量受限制,一体化设备投资费用也高。

6、原位选择性激活生态修复技术

该技术是把激活原位微生物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益生元(碳源、微量元素、酶及其他载体)通过纳米技术及微包覆技术制成均匀颗粒,投放在人工建立的繁殖平台上,把这些营养物质提供给水环境中的微生物--益生菌,这些微生物被连续不断激活并因不断被提供能量和营养而可以大量连续繁殖。通过这类微生物进行有氧反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除磷、以及建立高效食物链来降解水体中富营养物质。该工艺的优点是筛选的微生物来自自然水体,不会新引入微生物,对水体安全性较高,不仅可以降低水体中的N、P、COD浓度,而且可以提高水域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同时可以去除底泥中的有机物(底泥中的有机物去除率最高可达到50%以上),减少了河床和河底的底泥体积。可以通过控制激活微生物所需营养元素来调控微生物的繁殖速度,以适应不同水环境的生态修复要求。该技术选择激活的是有益微生物,同时抑制其他有害微生物。 原位修复速度快,1-2个月消除水体黑臭、2-3个月恢复水体生态,运行6-12个月后水质可提升一个类别。设备操作运行简单,直接漂浮水面,绳索固定即可。2-3个月检查一次修复剂是否需要投加。投资及运行成本较低,视水体污染程度每平方米每年只需要30-120元。

四、总结

尽管水体修复技术种类较多,但归根到底要达到长效稳定,首先要控源截污,只有把外源污染物截住,才能保证水体不被再次破坏。其次是修复水体,根据水体污染程度选择适合的技术,辅以植物建立良性生态圈,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参考文献:

住房城乡建设部 《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排水口管道及检查井技术指南》(试行)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