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生态修复案例

水生态修复案例

水生态修复案例

水生态修复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态修复;生态道德;因子;相关性分析;石漠化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5-011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5.054

贵州省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积大且老、少、边、穷,人口集中,脆弱的生态环境加上突出的人地矛盾,致使石漠化程度相当严重。近年来,在政府、相关部门及当地民众的努力下,石漠化地区的生态修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石漠化趋势并没有得到基本的遏制,生态修复的任务依旧任重道远。经过对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广大山区民众进行实地的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得知,在石漠化地区开展的生态修复进程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了一系列生态道德问题的产生。生态道德问题的产生与被调查者的年龄、性别及学历等因子间是否有必然的相关性?如果有,有着怎样的相关性?能否利用相关性分析数据制定出更有针对性、更行之有效的解决生态道德问题的处理对策?带着如上问题,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希望对制定解决生态道德问题的处理对策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1 调查概况

本调查覆盖了贵州省9个地、州、市的78个岩溶县,共发放《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民众生态道德现状的问卷调查》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46份,有效回收率为94.6%。对有效问卷的946名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统计如下:

2 贵州石漠化生态修复进程中的生态道德问题现状与各因子间相关性

通过实地调研,结合调查问卷的前期数据分析,贵州石漠化生态修复进程中的生态道德问题现状可归纳为以下五点:(1)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低;(2)对环境资源及其保护的认知水平普遍较低;(3)生态环境保护意愿不高,情感不稳定;(4)生态环境保护行为不稳定;(5)对目前生态修复工程及生态补偿认同度较低。这些生态道德问题与被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及学历是否具有相关性,相关性如何呢?将调查问卷的相关数据进行spss分析,得到以下数据:

就以上spss分析的数据显示,可粗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生态修复过程中出现的生态道德问题与受调民众的性别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举调查问卷第三大题第10小题的数据分析做简单论证,在被问到“如果生态补偿不能及时到位,您是否会因此毁林或者毁草复耕”时,就946份有效数据统计显示,选择“会”“不会”的比例分别为21%和79%,这说明在有外界因素特别是经济因素的影响下,民众的环保意识和情感将产生波动。在分别对男女受众的选择作数据统计时,男女选择“会”“不会”的比例如图4所示,代入spss数据分析显示,具显著相关性。在对其他几组数据作spss分析时,也显示出类似结论。

第二,生态修复过程中出现的生态道德问题与受调民众的年龄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依旧举调查问卷第三大题第10小题的数据分析作简单论证,在分别对三个不同年龄区间受众的选择作数据统计时发现,对“会”“不会”两个答案的选择比例如图5所示。不难发现,在18岁以下的调查对象中,会因生态补偿不到位而毁林的比例高达29%,而另外两个年龄段对于该答案的选择为18%,这可能与其年龄特点有关系。将数据代入spss进行分析显示,具显著相关性。在对其他几组数据作spss分析时,也显示出类似结论。

第三,生态修复过程中出现的生态道德问题与受调民众的学历水平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仍举调查问卷第三大题第10小题的数据分析作简单论证,数据分析显示:三种不同学历水平受众对“会”、“不会”两个答案的选择比例如图6所示。在高中及以下学历水平的受调查对象中,选择会因生态补偿不到位而毁林的比例高达28%,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民众选择此答案的比例为18%,这说明受调查民众所接受教育水平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生态道德素养。代入spss数据分析显示,具显著相关性。在对其他几组数据作spss分析时,也显示出类似结论。

综上所述,在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进行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当地民众显示出来的生态道德问题与其性别、年龄及学历水平等因素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其中,18岁以下未成年人相对于其他两个年龄段的调查对象而言,在生态道德问题上显得更为严重些。另外,受调查对象中较高学历水平的人显示出较高的生态道德素养,因而在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时,有必要对未成年人及较低学历水平的民众增强其生态道德素养。就生态道德问题产生原因分析,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未能达成最佳藕合状态,即生态效益中的经济效益显示不明显、显示所需时间过长等,未能让民众在较短时间内感受和体会到生态修复所能带来的益处,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生态道德问题。

针对生态道德问题产生原因,提出以下解决方案:(1)加强对环境保护及生态修复必要性及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根据心理学和教育学中有关记忆及学习的研究理论,多途径多频次接触相同信息会加深人脑对该信息的记忆、认知和理解,由此,通过各种媒体及各种途径(例如宣传画、海报、墙报、广播、电视、网络、宣讲会、访谈等)的大力度宣传和普及,可较有效地提升民众对于环境保护及生态修复的认识,培养其环保意识;(2)制定并实施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最佳藕合的生态修复。究其生态道德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仍在于民众经济利益与生态修复之间存在的冲突,因而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制定并有效实施能使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实现最优组合的生态修复工程是关键。

优化生态修复的措施可归纳如下:因地制宜恢复植被,生态补偿机制立法化;加强基本农田、水利建设工程;优化沼气建设模式,强化其管护、维修和改造;发展草地畜牧业;推行生态农业模式。

3 结语

总之,只有让民众在生态修复过程中既看到了青山绿水,又“挖”到了“金山银山”,才能真正提升民众对于生态修复及环境保护的认识,保证其生态环保理念的最终确立。

参考文献

[1] 田秀玲,鄢小芹.贵州石漠化生态修复进程中生态道德问题的处理对策[J].科教导刊,2015,(11).

水生态修复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环境生态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182-02

一、研究背景

2015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重点要求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需要强化案例教学,而且规定案例教学模式实施效果作为专业学位点建设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与学术型研究生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更侧重于基础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达到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共同提高的目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方式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和实验室,必须在生产实践中提升学习效果,解决本专业领域范围内生产实际问题,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环境生态学就是运用生态学理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污染和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对于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该门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环境知识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在教学案例设置过程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环境问题案例,尤其是本土环境案例,如2011年绵阳涪江水污染事故、5・12地震后期龙门山生态环境监测及生态风险综合评价和长江中上游地区水土保持与面源污染防治工程规划设计等教学案例,对激发研究生学习兴趣、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师生互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实施步骤

1.师资培训。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教育还处于启动阶段,《环境生态学》的任课教师的思想认识和专业水平直接决定了课程案例教学法能否够达到期望的效果,显然《环境生态学》师资力量是不足的,因此需要加大力度进行师资培训。师资培训方面需要从两个方面同时进行,培训任课教师撰写《环境生态学》课堂教案和组织实施案例教学。

一份优秀的《环境生态学》课堂教案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教案的框架内容来源于教材,但教学案例可以来源于实践基地和合作企业成功案例。同时,基于教师个人经历可以引进国内外其他高校的成功教学案例来使用,甚至教师可以针对某一个环境事件编写虚构的教学案例。如“受损草地生态系统修复”案例编写可以模拟川西地区草原退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修复措施。撰写了优秀的教案,还必须有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有效的组织开展案例教学。而大多数从事传统理论教学《环境生态学》教师没有从事过生产实践锻炼,因此,案例教学实施需要具有生产实践经历的教师才能发挥教学效果。所以师资培训过程中需要遴选一批优秀年青教师到实践基地和相关企业单位去锻炼,积累丰富的教学案例,尤其是本土教学案例,将这些教学案例进行整理和汇总,归纳到《环境生态学》教材相对应的章节,充实到课堂教学,这样才能有效组织实施案例教学。

2.调整教学内容。大多数《环境生态学》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教学内容偏多,实用性内容偏少,尤其是结合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治理章节明显不足,这对案例教学实施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需要对现行的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如现行教材中生态因子、种群生态学分别为独立章节,虽然这些内容对后面学习群落生态学奠定了基础,但这样章节划分太细,许多内容可以进行整合和压缩,需要精简和压缩。把生态因子、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三部分内容合并为生态学基本原理,理论内容可以减少10课时。同时,环境工程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国家环境保护政策联系紧密的应用技术需要加强讲授。

从2000年到2050年我国将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大规模生态环境建设,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战略需要,《环境生态学》研究生教材需要增加“生态环境建设与调控”内容。研究内容主要涉及西北地区荒漠化与防治、华北地区大气污染防治、东北地区湿地保护和西南地区土地退化及石漠化防治等,都是国家需要长期治理才能得到控制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生态环境建设的内容、知识、措施和技术,培养应用型人才投入到环境建设工程中。

3.案例库建设。虽然早在2015年6月,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案例教学中心网络平台建设就已完成并开始运行,教学单位可以共享优秀的《环境生态学》教学资源,但培养单位仍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设《环境生态学》案例库。由于培养单位研究生教育水平参差不齐,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基础水平有一定差距,全国教学案例库不一定能完全满足自身的教学培养需求。而且,培养单位的《环境生态学》案例库建设应该依托地方发展需要,教学案例应该具有地方特色,特别是本土生态环境建设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得到突出体现,才能培养出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合格研究生。

4.组织实施。(1)课前准备:教学案例开课前一周教师告知学生们案例内容及教材内容对应的相关章节,以便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熟悉教材内容和教学案例材料预习与分析。如果教学内容来自于本土案例而且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可以个人准备,包括基础资料的收集、相关职能部门沟通等,这样可以全面锻炼学生的能力;如果教学内容来自于陌生案例而且内容相对复杂,由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小组规模,任课教师组建兴趣小组,团队合作可以锻炼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沟通交流能力。总之,做到每位同学都能参与教学案例实施过程中,都有机会进行个人能力展示和知识水平表现。(2)课堂开展:教师把教学案例讲述结束之后,如果需要把问题列出,尽量详细地列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开展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法和措施。讨论的形式可以采取灵活方式,学生之间可以通过辩论,也可以通过技术模拟。对于具备野外教学条件的案例,安排在校外实际场景中进行案例教学,学生们更能掌握教学案例内容和精髓。工作之后遇到类似的案例就可以仿照课堂教学中的技术方法进行解决。(3)课后总结:完成课堂教学后,学生要对教学案例进行总结,简要撰写教学案例报告(如污染场地修复调查报告、修复技术方法报告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等),撰写完成后交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尽快评阅并对学生撰写的教学案例报告开展讨论、点评报告撰写过程中优缺点,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案例。至此,一次成功的案例教学才算完成。

5.教学评价。制定评价案例教学效果的依据非常重要,评价体系包括:一是对任课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二是对学生表现情况的评价。任课教师的评价方法由二级学院研究生教育考核领导小组进行,小组成员主要来自环境工程专业教授、校外导师和工程技术人员。但真正做到客观评价确实不容易,由于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晚,大家对研究生案例教学方法也不熟悉,导致教学案例与课堂理论知识割裂,所以任课教师就需要向有经验的研究生教学案例教育的学校学习交流。对研究生的评价主要分为课堂表现和分析报告的评分。每当案例教学结束时,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分析报告的水平和团队协作能力给出相应的分值,综合成绩=课堂表现×30%+分析报告×50%+团队协作×20%;根据公式得出综合成绩既可以表示公平,也可以起到激励的作用。

三、结语

近年来,国家大力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需求日益迫切,《环境生态学》案例教学实施,既突破了理论教学壁垒,又创新了案例教学新模式,顺应了国家对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的趋势,因此,《环境生态学》案例教学需要在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大力推广。同时,《环境生态学》案例教学的实施需要借鉴和学习国内外各高校的成功经验,继续整理补充教学案例库,探索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邀请校外专家合作,最终达到培养高素质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敏慧,叶长兵.环境生态学本土环境案例教学模式探讨[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3,29(8):52-55.

[2]王应密,张乐平.全日制工程硕士案例教学资源库建设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166-171.

Explore of Curriculum Case Teaching Mode on in Environmental Ecology for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

LIU Quan,HUANG Wen-jun,HUANG Tian-zhi,DONG Ting-xu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Mianyang Teachers' College,Mianyang,Sichuan 621000,China)

水生态修复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态水利;河道治理;应用

1.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原则

1.1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一个地区的生境空间异质性越高,就意味着创造了多样的小生境,能够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反之,如果非生物环境变得单调,生物群落多样性必然会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质、密度和比例等都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态系统某种程度的退化。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治河工程的建设,造成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及河流非连续化,使河流生境在不同程度上单一化,引起河流生态系统的不同程度退化。生态水利工程的目标是恢复或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但是并不意味着主要靠人工直接种植岸边植被或者引进鱼类、鸟类和其他生物物种,生态水利工程的重点应该是尽可能提高河流形态的异质性,使其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学原理,为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恢复创造条件。

1.2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和管理应该在大景观尺度、长期的和保持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时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围内进行。在大景观尺度上开展的河流生态修复效率要高。小范围的生态修复不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整体性是指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掌握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系统方法,而不是仅仅考虑河道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也不仅仅是修复单一动物或修复河岸植被。

2.河道治理

2.1河道治理方案

下面就以拉古河为例。拉古闸以下河道渐进入平原,采用的是以堤防为主的规划方案。由于河道右岸地形低于左岸,大多数断面的设计水位要高出地面1m以上,平均高0.53~1.30m,最高达到3.44m,宜修筑堤防。但在该河段中,左岸中华寺北桥以上地势渐高,岸边保护范围渐窄,尤其是中华寺北桥到八家子沟,正是王滨沟上下游大弯道塌岸十分严重的地方,规划采用护岸方案。拉古闸以上基本上采用护岸方案,河道两岸多为山地,岸边较高,除个别断面外,大多数断面的岸边高程都在设计水位以上,平均高17~43cm,最大高差为4.32m,无需修堤,主要是要解决岸滩的稳定问题。该河段保护的土地和村庄主要分布在右岸沿河一带,左岸只有小甸村至松岗堡河口2.6km的河段上分布有村庄,其余7.3km左右河段岸边在山根下或接近山根,不需要布置任何工程,规划为无工程河段。

2.2设计流量和设计水位

整治洪水河槽的设计流量,需根据保护地区的重要性,选取相当其防洪标准的洪水流量,其相应的水位即为设计水位;整治中水河槽的设计流量可采用造床流量或平滩流量,其相应的水位即为设计水位;整治枯水河槽的设计水位可根据通航等级或其他整治要求,采用不同保证率的最低水位,其相应的流量即设计流量。

2.3规划实施建议

拉古河河道治理工程本着先下游后上游、先重点后一般、先消险后达标的原则,先治理城市段再治理农村段,干支流同步分段、分区依次治理,堤防整修完成后再进行堤防标准化建设。具体规划如下:李石开发区规划治理拉古河抚顺开发区范围内左右岸堤防共长18.82km,护岸长18.08km。抚顺县实施规划为治理拉古闸下游抚顺县范围内,左右岸堤防共长15.0km,护岸长15.7km;治理拉古闸至浅沟水库段,左右岸护岸长11.95km;对于右岸拉古闸以上、左岸中华寺北桥以上的护岸工程,一定要根据水流和塌岸的实际情况、以及投资的可能,本着先出险先安排,不出险暂不安排的原则,分清轻重缓急逐步实施。沈阳市实施规划为治理拉古河岸堤防共长1.58km,护岸长4.7km。

3.目前治理水污染的主要技术方法

3.1配水、调水方法

配水、调水对某一城市、区域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方法,见效快,成本底,但是配水、调水不是真正解决污染水体的方法,只是将污染水体从某一区域转移到另一区域,是上游向下游的转移。如果大家都采用此方法,可以说是污染水体的循环,是一种“恶性循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于水源的关系,这种方法不一定适应“断头浜”的治理。

水生态修复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探究 人工 生态 浮床 技术 水环境 修复 应用进展

一、人工生态浮床技术的相关介绍

1、人工浮床技术的概念

人工浮床技术又称作人工浮岛技术、无土栽培浮床等技术,是一种利用高分子材料作为基质,利用水生植物生长中对氮、磷等营养元素吸收和植物根部对悬浮物吸附的特点配合无土的栽培技术对水资源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进行搬离,从而达到改善水质、抑制水体水生植物的作用,从而营造正常健康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人工浮床的作用

除了基本的净水作用外,人工生态浮床技术还有其他的辅助作用。首先,人工生态浮床技术可以利用植物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分泌物来抑制藻类植物生长;其次,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赖以生存的氧气,并通过根本传到水中,将氧气释放与水体中,避免了水中鱼类等生物的死亡,修复水体物质平衡,达到了防臭防灭的目的;然后,水生植物个头较大,覆盖于水面上可以挡住阳光,抑制了藻类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得藻类生物萎缩甚至死亡;最后,因为人工生态浮床技术使得水生植物根部产生的营养促进了鱼类等生物的繁殖,一定的程度上稳定了水利生态平衡,强化了水资源的自净能力。

二、人工生态浮床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分类

人工生态浮床技术通过使用环境分为干式浮床和湿式浮床。干式浮床是一种利用植物在浮床生长不接触治理的水面景观栽培技术,对于水体并没有任何净化作用;湿式浮床可以与水面接触,能对水体产生净化作用,从而被广泛使用。湿式浮床因为其材料又被分为现为强化塑料湿式浮床、混凝土湿式浮床、不锈钢架发泡聚苯乙烯湿式浮床、盐化乙烯合成树脂湿式浮床、特殊发泡聚苯乙烯加特殊合成树脂湿式浮床等多种有框性湿式浮床和叶子钱纤维编制而成无框湿式浮床。

人工生态浮床技术通过使用时间分为传统浮床式人工和组合式人工浮床。对于传统的人工生态浮床,主要是由浮床整体框架、固定装置、水生植物构成,利用重力型、杆定型、锚定型三种固定方法对浮床进行水下固定。水生植物是传统人工生态浮床技术中最重要的部分,可以很有效的出去水体中的氮、磷等元素,很好的做到了对水质的净化。对于组合式人工生态浮床,是传统人工生态浮床的进步,是利用植物原有的基础上加基质或者在填料上加滤食性动物的净水技术。在人工浮床上加基质,可以为微生物提供良好生长环境,使得各种有利净水的微生物大量繁殖,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

三、人工生态浮床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实例

1、富营养化景观水体修复技术

在我国,上海市在借鉴北京市经验的基础上,在淀山湖千塌浦入湖河口进行富营养化景观水体修复技术的试验工程,以美人蕉、再力花等6中水生植物为试验,试验总面积达到1.8万平方米。经过一年的试验,很好验证了浮床植物去除水体元素的能力,提高了水体的透明程度。

北京地处我国北方,气候相对干燥,某些水生植物不利用生长,美人蕉的培育解决了了富营养化景观水体修复技术过去只考虑除去废除元素而忽略了水体透明度的单一问题,不仅可以改善水体的富营养化,还可以使得水质透明干净,同时,在试验中加入了其他水生植物,使得水生生物的使用范围更广更专一,提高水质除污的针对性,对富营养化景观水体修复技术在人工生态浮床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进行验证。

2、污染河道治理技术

在人工生态浮床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的污染河道治理案例中,上海市宝山区的汇丰河城郊黑臭河道治理具有很好的代表性。海市宝山区的汇丰河全长1.7千米,平均水深1.6米,工程实施的浮床面积达到了5271平方米,占河道纵面积的25.7%。在治理中,以美人蕉、香根草等四种植物为主要水生植物材料,经7个多月的治理,海市宝山区的汇丰河的黑臭现象基本去除,水体富营养化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上海地处我国东南部,气候湿润,适宜多种水生植物的生长,但是因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限制,对净水能力的要求也很高。在上海河道培育美人蕉等四种植物的培育验证净水能力的高低,还可以看到人工生态浮床技术已经不满足于景观水体小型环境中,被运用到更为普遍的河流治理当中。在河流的治理中,案例成功的解决了水生植物在流动水体上移动、净化不均匀的问题,还充分利用水体自净的能力和植物对水体腐烂生物的吸取成功的解决了水体异味颜色浑浊的问题,并在水生植物根部产生大量营养元素,促进了鱼类的再生成功的使得河道的生态循环走上正轨。

3、养殖鱼塘水体修复技术

对于养殖产生的废水,研究的学者针对这一问题尝试了人工生态浮床技术来对废水进行修复,提出了养殖和修复同时进行的理念。在治理中,在江苏洪泽的鱼塘中利用浮床种植蕹菜,解决水体问题的同时产量达到了将近7kg/平方米。

江苏洪泽地处我国东南岸,水产行业发达,养殖鱼塘水体修复技术随着水产行业逐渐走入生产生活中,利用水生植物不仅减少了鱼塘中相关元素的含量,好极大的促进了水体的净化和物质循环,提高了鱼类的成活率,也加大了鱼类、藻类等对水体的应用,达到了双赢的目的。随着现在人们对鱼类在餐饮和养殖观赏等方面的大量需求,养殖鱼塘的产业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养殖鱼塘水体修复技术的使用,不仅可以节约水体修复资金,减少水源在换取过程中的浪费,还利用水体废物进行再造,净化水体的同时进行养殖,实现效率最大化。

4、养猪场废水处理技术

东莞市某猪场使用人工生态浮床技术对养猪场的氧化塘水体进行修复,经过一个多月的试验,美人蕉等水生植物大量繁殖,使得氮、磷等元素的去除率高达90%,很好的对养猪场的氧化塘水体进行修复,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根据上述案例可知,将家畜产生的大量含养物质和排泄物在排放前进行处理,减轻了因为地表径流或者亚表面流污染地下水和土壤的问题,还解决了富营养化水体带来的生物厌氧反应,减少了有害气体和生物霉排出,保护了畜牧业周围的生产环境,提高了氧化塘的利用效益。

5、机场地表径流处理技术

机场在冬天很容易使用除冰剂对地面进行处理,但是在使用后除冰剂的主要物质-乙二醇会流入地表。为了缓解这一现象,机场开始在内部建设普遍使用芦苇浮床系统来对污水进行处理。

根据上述案例可知,芦苇水生植物的使用不仅改善了水体条件,除去因为除冰剂对土壤的侵蚀和破坏的元素,还利用芦苇体型高大、外观好看的特点来增加了美观的效果,不仅成功的将机场的水质进行净化处理,还节约了美化机场的景观费用,很好的成为了人工生态浮床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成功应用实例。

四、结语和展望

为了解决我国水体破坏的现象,人工浮床技术的发展备受重视,成为目前国内外治理水环境最有效、最经济、最可持续的技术之一,在水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人工生态浮床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一定会被用到更多的生产、生活当中,在技术层面上也会根据国家的支持和人才的集聚使得人工生态浮床技术更为先进和完善,从而解决环境问题,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黄文丹. 探究人工生态浮床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进展[J]四川环境.2015年

[2]钟建红.城市河流水环境修复与水质改善技术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水生态修复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态水利;河道治理;应用

1.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原则

1.1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一个地区的生境空间异质性越高,就意味着创造了多样的小生境,能够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反之,如果非生物环境变得单调,生物群落多样性必然会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质、密度和比例等都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态系统某种程度的退化。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治河工程的建设,造成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及河流非连续化,使河流生境在不同程度上单一化,引起河流生态系统的不同程度退化。生态水利工程的目标是恢复或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但是并不意味着主要靠人工直接种植岸边植被或者引进鱼类、鸟类和其他生物物种,生态水利工程的重点应该是尽可能提高河流形态的异质性,使其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学原理,为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恢复创造条件。

1.2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和管理应该在大景观尺度、长期的和保持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时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围内进行。在大景观尺度上开展的河流生态修复效率要高。小范围的生态修复不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整体性是指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掌握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系统方法,而不是仅仅考虑河道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也不仅仅是修复单一动物或修复河岸植被。

2.河道治理

2.1河道治理方案

下面就以拉古河为例。拉古闸以下河道渐进入平原,采用的是以堤防为主的规划方案。由于河道右岸地形低于左岸,大多数断面的设计水位要高出地面1m以上,平均高0.53~1.30m,最高达到3.44m,宜修筑堤防。但在该河段中,左岸中华寺北桥以上地势渐高,岸边保护范围渐窄,尤其是中华寺北桥到八家子沟,正是王滨沟上下游大弯道塌岸十分严重的地方,规划采用护岸方案。拉古闸以上基本上采用护岸方案,河道两岸多为山地,岸边较高,除个别断面外,大多数断面的岸边高程都在设计水位以上,平均高17~43cm,最大高差为4.32m,无需修堤,主要是要解决岸滩的稳定问题。该河段保护的土地和村庄主要分布在右岸沿河一带,左岸只有小甸村至松岗堡河口2.6km的河段上分布有村庄,其余7.3km左右河段岸边在山根下或接近山根,不需要布置任何工程,规划为无工程河段。

2.2设计流量和设计水位

整治洪水河槽的设计流量,需根据保护地区的重要性,选取相当其防洪标准的洪水流量,其相应的水位即为设计水位;整治中水河槽的设计流量可采用造床流量或平滩流量,其相应的水位即为设计水位;整治枯水河槽的设计水位可根据通航等级或其他整治要求,采用不同保证率的最低水位,其相应的流量即设计流量。

2.3规划实施建议

拉古河河道治理工程本着先下游后上游、先重点后一般、先消险后达标的原则,先治理城市段再治理农村段,干支流同步分段、分区依次治理,堤防整修完成后再进行堤防标准化建设。具体规划如下:李石开发区规划治理拉古河抚顺开发区范围内左右岸堤防共长18.82km,护岸长18.08km。抚顺县实施规划为治理拉古闸下游抚顺县范围内,左右岸堤防共长15.0km,护岸长15.7km;治理拉古闸至浅沟水库段,左右岸护岸长11.95km;对于右岸拉古闸以上、左岸中华寺北桥以上的护岸工程,一定要根据水流和塌岸的实际情况、以及投资的可能,本着先出险先安排,不出险暂不安排的原则,分清轻重缓急逐步实施。沈阳市实施规划为治理拉古河岸堤防共长1.58km,护岸长4.7km。

3.目前治理水污染的主要技术方法

3.1配水、调水方法

配水、调水对某一城市、区域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方法,见效快,成本底,但是配水、调水不是真正解决污染水体的方法,只是将污染水体从某一区域转移到另一区域,是上游向下游的转移。如果大家都采用此方法,可以说是污染水体的循环,是一种“恶性循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于水源的关系,这种方法不一定适应“断头浜”的治理。

3.2spr污水净化技术

spr污水处理系统首先采用化学方法使溶解状态的污染物从真溶液状态下析出,形成具有固相界面的胶粒或微小悬浮颗粒,再选用高效经济的吸附剂将有机污染物、色度等从污水中分离出来,然后采用微观物理吸附法将污水中

的各种胶粒和悬浮颗粒凝聚成大块密实的絮体,依靠旋流和过滤水力学等流体力学原理,在自行设计的spr高浊度污水净化器内使絮体与水快速分离。清水经过罐体内自我形成的致密的悬浮泥层过滤之后,达到三级处理的水准,可实现出水回用。污泥则在浓缩室内高度浓缩,定期靠压力排出。由于污泥含水率低,且脱水性能良好,可以直接送入机械脱水装置,经脱水之后的污泥饼可用来制造人行道地砖,免除了二次污染

4.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4.1构建水生植被

种植沉水植物菹草、黑藻、伊乐藻、金鱼藻、苦草等和浮叶植物睡莲,以吸收和转化水和底泥中的氮、磷、钾等营养物,降低水体n、p、k及必需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周转速率,抑制浮游植物生长;为多种多样的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提高水体生物多样性;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为水体供氧。

4.2构建水生动物种群

适当提高鲢、螺、鲫的种群数量,以消费浮游生物(特别是浮游植物)、有机碎屑、腐碎、巨大的微生物生物量,以及摇蚊和水蚯蚓等底栖动物,维护生态平衡,净化水体。

4.3种植水生花卉

作为城市河道,从景观的角度出发,在主要景点、桥的两侧,栽种了优质睡莲(选用玛珊姑娘、洛桑、日出、佛琴娜莉斯、大白睡莲等品种),加之原有的10多丛白睡莲,美化了水面。

5.结束语

生态河道的设计需要各方面因素的配合,设计者要拓宽思路,结合生态学、工程学、水利学的知识,相互补充,才能形成一套有效的设计方法。河道的生态化治理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要通过设计、施工、养护等一系列措施模拟一个生物生长的适宜环境,为各类水生、陆生和两栖类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提供栖息、繁衍和避难的场所,并且,除采取工程和植被措施外,还必须有选择的放养水生动物及微生物,恢复生物的多样性,重建生物系统的生态链。

【参考文献】

[1]周立霞,阮国余,赵迎旗.总沐河王庄闸下游河道治理方案探讨[j].治淮,2008(12):14-15.

[2]闫建兵.太原市晋源区风峪河河道治理方案比选[j].山西水利,2009,25(5):38-39.

[3]李国元.阳泉市河道治理方案的比较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13(5):119-120.

[4]张相峰,阚兴起.黎河输水河道治理方案浅析[j].水利水电技术,2001,32(8):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