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智能电网的认识

对智能电网的认识

对智能电网的认识

对智能电网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物联网;智能化;智能生成共性核心机制

虽然传说中有宝玉通灵、钨盆说话的故事;古代有关于模拟钟馗捉鬼的捕鼠机关人、①指南车上的“机关人”②的记载,但是,客观世界中物是不具有智能的。物联网能够实现“随时随地,何人何物”的“互联互通”,特别是实现社会生活与物质生产的远程智能控制。实现这个目标的基础是物联网中物的智能化。而物理世界中的实体不具备智能条件,这就必须嵌入一个能够“智能化”的小物件,如:洗衣机中的定时器、心脏患者具有遥测功能的起搏器等。这类小物件一般称为“智能物件”(smart object)。这类“智能物件”的智能化正是物联网的核心。因此,本文主要分析物联网中“智能物件”智能化(intelligentize) 的内涵、智能生成共性核心机制及其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为物联网的“互联互通”和远程智能控制提供理论支持。

一、物联网中“智能物件”的智能化由来、内涵构成及其主要功能

(一)“智能物件”的由来

虽然“智能物件”(smart object)出现有很长的历史,如:我国古代的指南车上 “机关人”的发明等,但是,“智能物件”发展主要与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当前人们经常提到的嵌入式系统、普适计算、移动计算、移动通信、遥测技术(telemetry)、计算机网络等计算机技术、电话技术、无线电话等技术成就与“智能物件”密切相关。

“智能物件”引人注意和快速发展——21世纪的物联网数字革命。20世纪经历了两次数字革命:第一次是人们发明了计算机并把它用于办公和家庭;第二次是人们发明了因特网,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同数字世界交互的方式。21世纪的物联网数字革命将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连接起来。物理世界的实体在嵌入了必要的芯片和软件等“智能物件”后,具备了一定的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执行能力,成为“智能物体”。工业界预言:在未来十年里,基于物联网 “智能物件”的数量将以10亿为单位计数。因此,“智能物件”(smart object)的认识与了解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二)“智能物件”的内涵与构成

一般来说,智能物件可定义为:智能物件是装备了传感器或制动器、未处理器、通信装置和电源等硬件与智能软件的设备,如图1。

智能物件的硬件主要包括传感器或制动器、微处理器、通信装置和电源等4个部分。

传感器或制动器(感应器):它们赋予智能物件与物理世界交互的能力。

通信设备:通常是一个带有天线的无线收发器或有线接口,使得智能物件能够将其传感器读取的数据传输给外界,并接收来自其他智能物件的数据,主要为智能物件提供通信能力。

微处理器:保证智能物件即使是在有限的速度和复杂度上,也能够对传感器捕获的数据进行交换,运行智能物件软件的微处理器,实现智能物件的智能功能。

电源:电源与各个部件相连,为智能物件的电路供电。最常用的电源就是电池,还有压电式电源,通过将压力转换成电能供电,或者小型的太阳能电池,利用光能来供电。

智能物件的软件是由微控制器上运行的软件所决定的,运行的软件与通用计算机运行的软件类似,都使用操作系统。程序由编程语言通过编译器将代码编译成微控制器可以运行的机器语言。当智能物件开启时,微控制器运行软件。由于功耗和成本的限制,与一般计算机相比,智能物件的内存明显更小。智能物件的软件有如下特点:一是操作系统程序小:比较计算机上的操作系统来说,智能物件操作系统更小,占用资源更少,大型的操作系统无法在智能物件上使用。二是操作系统简单,由于这些操作系统用途更专一,它们的复杂度也明显更小。三是不同环境下智能物件的软件功能不一样:对于通用计算机和智能物件,由于需求和限制不同,所以操作系统是不同的。

(三)“智能物件”的功能

虽然“智能物件”在不同环境下,应用到物理世界的不同物体上,它们所发挥的功能各异,比如:模仿鸽眼的电子眼与模仿水母的超声电子耳的功能不同;监视集装箱温度的智能物件与监视停车位的智能物件在功用上是有所差异的。但是,“智能物件”都有三个基本功能:与现实世界的交互能力、通信能力和智能处理信息能力。

传感器和制动器与外部物理世界进行交互。“智能物件”通过传感器从物理世界获取信息,利用制动器(感应器)作用于物理世界,实现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传感器感应外界变化,如:温度传感器、摄像头设备等;制动器进行响应,如LED指示灯、用于高压电源开关切换的继电器等。

通信是智能物件发挥功效的基本要素。对于“智能物件”来说,“智能物件”的通信能力意义重大。在智能家庭中,当车库门打开时意味着主人到家,控制车库门的智能物件通过物联网“告知”家庭其他智能物件“主人到家”的信息,而被告知的其他智能物件则可以打开家庭里的灯、暖气等设备。智能物件的通信模式分为三种:一对一(one-to-one)、一对多(one-to-many)以及多对一(many-to-one)。每种通信模式适用于不同的情况,许多应用会将几个模式组合起来使用。

智能处理信息能力是“智能物件”智能水平的集中表现。如何在体积小、功效低的基础上发挥微处理器的信息智能处理分析能力是当前智能物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普适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移动计算(mobile computing)、分布计算(distributing computing)都逐渐应用到微处理器中实现“智能物件”智能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智能物件”的智能生成共性核心机制

探索人类智能的神奇,揭示人类思维奥妙,把人类的智慧能力移植(哪怕只是部分的移植)给机器,制造出能够善解人意并能与人和谐合作的智能机器,是人类梦寐以求的事情。因此,研究探索“智能物件”的智能生成共性核心机制不仅是“让物联网飞起来”的核心问题,更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目标。

不仅人类智能是一个奥密,人类关于智能的认识也是众说纷纭③。无意于概念的争论,这里引用钟义信的一种相对公认的概念:智能,就是在给定问题、问题的环境约束和求解问题的目标前提下,有效地获得相关信息、把信息提炼成为相应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利用策略来解决问题,从而在满足约束条件下成功地达到目的的能力。

智能不是神秘的东西,它是一种特殊物质的功能,是可以被逐渐认识的。机器(这里特指“智能物件”)本身不会自发产生智能,但它可以被赋予智能。正如人的智能有高有低,“智能物件”被赋予智能也有不同等级。但是所有“智能物件”一般具有智能生成共性核心机制。正如上述智能概念所述,智能是一种利用知识和信息来解决问题和达到目的的能力。这里以人的智能作为自然智能生成范例,智能生成过程可以图2来描述。本文就是要利用机器人理论与人工智能理论来研究探索物的智能化以及物联网下物的智能生成共性核心机制。

根据钟义信的研究成果,智能的共性生成机制表现为“由信息到知识和由知识到智能的转换机制”,它包括认知机制与行为机制两个转换机制,每个转换机制又有两个重要转换环节。

(一)智能生成的认识机制

智能生成的认识机制是指“智能物件”的信息——知识的转换机制,它包括“智能物件”信息获取过程环节的由本体论信息到认识论信息转换和认知环节的由认识论到知识的转换。

转换一:由本体论信息到认识论信息

“智能物件”信息获取过程主要解决“在给定条件下获得相关信息”的问题,也就是本体论信息转换为认识论信息的问题。本体论信息是指事物对其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自述;事物的认识论信息则是认识主体关于该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表述,它包括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从本体论信息到认识论信息的信息转换就是“智能物件”的信息获取过程。

转换二:由认识论到知识的转换

“智能物件”认知环节主要解决如何从信息提炼知识的问题。事物的认识是认识主体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规律的表述。信息经过规律化提炼才能够成为知识。从信息提炼知识的过程,就是“从具体现象到抽象规律”的去伪存真的归纳过程,即从同类事物的大量具体“状态变化方式”经过归纳处理,抽象出反映其中“状态变化规律”的过程。“智能物件”认知环节获取的知识有形式化知识、内容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

(二)智能生成的行为机制

智能生成的行为机制是指“智能物件”的信息——行为的转换机制,它包括“智能物件”决策环节由知识到策略的转换和执行环节由策略到智能行为的转换。

转换一:由知识到策略的转换

“智能物件”在决策环节主要解决知识如何转换成策略的问题。知识仅是关于事物的规律性认识,而策略则是根据在目标的引导下把知识激活为求解问题的对策。

转换二:由策略到智能行为的转换

“智能物件”在执行环节主要解决如何把策略转换为执行的问题,因为智能不仅是智能的生成过程,更重要的是智能应用的过程,只有把智能策略转换成智能行为,才能使实际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

三、物联网中“智能物件”的智能化需要关注的问题

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物联网“智能物件”的智能化过程同样有技术性与非技术性的挑战。这里只是简单提出,以引起关注,从而促进物联网事业的发展。

(一)“智能物件”的能耗、体积大小、成本问题

“智能物件”一般是嵌入式系统,都被希望如吹风机、汽车窗户中隐藏的电动机一样隐藏在所嵌入的实体中,都要求是体积小的物件。但是,“智能物件”的维持智能化过程的电源一般都希望能够持续、稳定,有的甚至时间长度是年、十年等生命周期,它又要求“智能物件”的体积大。当然,成本问题是越低越好。因此,对“智能物件”的材料、能耗、体积大小、成本是在物联网建设中需要认真解决的实际问题。

(二)“智能物件”通信畅通中的网络化、标准化问题

物联网中通信畅通是“智能物件”智能生成的关键保障。“智能物件”本难于相互联系,它们必须通过网络进行相互沟通。因此,“智能物件”的网络化便是个首要问题。同时,由于“智能物件”数量众多,是个海量级的数量,同时,因为所处环境与应用性质不同,“智能物件”呈现差异性状态。“智能物件”通信畅通存在网络化、标准化的问题。

“智能物件”的通信主要是解决如何加入网络,特别是因特网。“智能物件”内部构件与数量、“智能物件”形成的网络结构与机制、“智能物件”网络的规模与稳定性,特别是“智能物件”网络与因特网联接中网络协议(internet protocol, IP)如何由传统的IPv4过渡到IPv6等都是“智能物件”网络化需要考虑与解决的问题。同时,物联网中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所涉及的大量数据必须通过相应的接口按统一的标准来进行连接,这些技术标准、数据和信息的管理标准、应用标准都是“智能物件”通信畅通中的难点之一。

(三)“智能物件”智能化过程中交互与协同的智能控制问题

“智能物件”智能化是物联网建设的基点与核心。但是,基于感应层、网络层、应用层“智能物件”智能化过程并不是一个自发完成的过程,它存在着许许多多“人—机—物”三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过程,这就需要进行协同的控制。而且,这个协同的控制必须是一个由人或“智能物件”或计算机共同协同的智能控制过程。因此,必须对“人—机—物”控制模式、“人—机—人” 控制模式、“物—机—物”控制模式、“物—机—人”控制模式等进行智能化,同时,探索它们之间的协同智能控制。这些都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钟义信.机器知行学原理:信息、知识、智能的转换与统一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76.

对智能电网的认识范文第2篇

摘要:物联网技术是智能家居的核心技术支撑,智能家居是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庭中的应用体现。当前网络和智能技术高速发展融合的背景下,智能家居作为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无论是IT终端制造厂商、互联网运营商、服务商和传统家电制造商均把它视为新的增长爆发点。本文通过对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应用来说明物联网的运用对智能家居系统技术进步、功能扩展、服务、达到满足人们对安全、舒适、方便和绿色环保的需求的作用。

关键词 :物联网技术;智能家居;应用

一、物联网概述

物联网的英文描述为“The Internet ofthings”,即“物——物相连的互联网”[1][2]。物联网的基础核心仍旧是互联网,它在传统互联网人与物互通的基础上,实现物与物互通,是互联网发展的应用和业务层面的拓展。其主要特征是全面感知、可靠传递和智能处理。全面感知是指利用RFID、二维码、传感器等随时随地获取和采集物体信息;可靠传递是指通过无线网络和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信息准确传递;智能处理是指利用云计算、数据挖掘及智能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完成对物体的智能化控制。

物联网的概念在1999 年被提出,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技术、无线数据通信技术等构造出的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实物互联网。2005 年11 月17 日国际电信联盟《ITU 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重新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3],并对其进行了扩展,不仅局限于RFID技术。2009年1月28日,IBM 首次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随后,美国将物联网列为振兴经济的一个重点。此外,欧洲、韩国、日本等国家也把物联网产业作为振兴国家经济的一个核心产业[4]。2009年8月,温总理提出了“感知中国”的概念,自此物联网被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在中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5]。

物联网是在网络技术、传感技术及通信技术日趋成熟的条件下出现的,它是一种体现物与物之间新型关系,将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二维码、无线数据通信等智能感知技术与互联网连接起来,的具有智能化识别、控制与管理功能的网络系统,其中可能涉及多种信息传感设备,比如射频识别装置、二维码扫描装置、红外感应装置、各种传感器等。

物联网从产生之初到现在,已经被应用到众多领域,如智能交通、智能消防、工业检测、老人护理、食品溯源和情报搜集等。毫无疑问,物联网也将对智能家居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电必将为人们提供未来生活方式的全新解决方案。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家用电器中,可以使家电具有智能感知及信息网络功能,能使家庭中的家电设备之间信息交互、家电设备与产品和用户之间也可以进行信息交互,方便人们的日常家居生活,使生活方式更加合理,生活模式更舒适、健康、环保。

关于物联网的概念,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综合来看,物联网是一种实现物-物相连的智能网络,它主要依赖于智能感知技术、无线通信技术、遥感技术、智能数据处理技术[5]等,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物联网从产生之初到现在已经被应用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如物流、交通、产品安全监测、路灯管理、智能电力[6]、医疗[7]等。智能家电与智能家庭的发展,用户新增的需求,使广大厂商和研究人员发现,智能家居也是物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8]IT终端制造厂商、互联网运营商、服务商和传统家电制造商正在进行此方面的研究,也逐渐推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产品。物联网技术使得家电在智能化控制的基础上,实现了商品与设备的关联及设备之间的关联,展现出了一种更加智能化的便捷、健康、环保的家居场景。

二、智能家居系统概述

目前,智能家居系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或者概念,百度百科的解释是:“智能家居(英文:smart home, home automation)是以住宅为平台,利用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将与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能提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艺术性,并实现环保节能的居住环境。”

2012年4月5日中国室内装饰协会智能化委员会《智能家居系统产品分类指导手册》把智能家居系统产品共分为二十个分类包含了:控制主机(集中控制器)、智能照明系统、电器控制系统、家庭背景音乐、家庭影院系统、对讲系统、视频监控、防盗报警、电锁门禁、智能遮阳(电动窗帘)、暖通空调系统、太阳能与节能设备、自动抄表、智能家居软件、家居布线系统、家庭网络、厨卫电视系统、运动与健康监测、花草自动浇灌、宠物照看与动物管制。

由此可知,智能家居是一个系统的概念,融合了网络信息技术(有线、无线)、智能家电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技术,将家庭平台上与信息相关的信息设备、智能家电和家庭安保装置,通过综合布线技术连接到一个家庭智能化系统上进行集中的或异地的监视、控制和家庭事务性管理,并保持这些家庭设施与住宅环境的和谐与协调。这些功能都是通过智能家居系统中的家庭网络控制来实现的,通过家庭总线系统提供各种服务功能、并和住宅以外的外部世界相通连。智能家居系统通过网络化的综合管理家中设备,来创造一个优质、高效、舒适、安全、便利、节能、健康、环保的居住生活环境空间。[9]

笔者认为智能家居强调的是整体的环境,包括健康环境、人机互动的环境、安全的环境、经济的环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整体环境的创造。

健康的环境包含舒适的温度、优质的空气、适宜的水温等;人机互动的环境主要指智能化的体验、便捷的人机互动的界面和高集成度的人工智能应用;安全的环境包括家庭安防监控和网络环境自身的安全;经济的环境主要体现在系统本身的经济合理(如系统价格)及家庭应用的经济合理(如节水、节电、扩展方便)。

三、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主要包含三个层面,即感知层面、网络层面和应用层面。物联网常见的感知技术包括RFID 技术、二维码技术、传感器技术、摄像头、gps 等;进行网络传输的技术主要包括3G、Wi-Fi、蓝牙、接入网等;计算技术主要是指进行海量数据处理的技术包括数据挖掘和数据推送。网络层面包含电信运营(移动、有线、卫星通信网络等)、物联网运营(信息中心、管理中心等)、平台、软件、系统设备、系统集成及终端设备。应用层面包含环境监测、智能交通、智能建筑、智能家居、远程医疗、城市管理、公共安全、工业监控、绿色农业、资源管理等。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的应用包含了家居环境控制、家庭安防、智能家电等多个领域,一个完全的智能家居系统按照前文所述包含了20个子系统。在物联网技术支撑下,用户可以将家用电器之间组成一个物物相连的网络,然后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对家庭中的设备、产品进行监控;在家电或者产品发生故障时能够通过网络自动进行短信、电话等智能报警;家用电器能够智能地记录用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利用数据挖掘、情境感知等技术为用户进行合理的信息推送,实现人与家电、环境、产品的自然交互。

物联网技术贯穿智能家居从终端设备的研发、系统集成及运行到用户使用的全过程。从技术角度来看,物联网智能家居技术的核心技术是通讯或控制协议,涉及硬件接口和软件协议两部分,可以简单的划分为无线与有线技术。

有线技术包含了RS485、IEEE802.3(Ethernet)、EIB/KNX、LonWorks、X- 10、PLC-BUS、CresNet,AXLink 等。其中X-10,PLC-BUS 是专门针对智能家居行业制定的通讯技术。X-10电力线载波技术在上世纪70年代产生,在我国2000年前后引入并开始推广,该技术可以在电力线上通讯,免于智能家居系统部署的时候另外布线。该技术对电网运行环境依赖性较高,由于设备成本、技术稳定性及信息安全等问题市场局面一直难于打开。PLC-BUS 提高了一定的通讯稳定性,但是难以保证持续稳定的质量,对电网环境的依赖性仍旧很强,使用成本和信息安全的问题无法根本性解决。尽管电力线载波技术已经有40多年的技术积淀,但是由于成本和技术瓶颈,智能家居产品在有线技术开发方面不断地进行新的尝试,各种技术的优缺点暂时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也许这也是今天多种有线技术并存的原因。

无线技术包含了RFID 智能识别技术、蓝牙(Bluetooth)、WiFi、Zigbee、ZWave、Enocean等。RFID是一种通过无线电波进行数据传输的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计技术,它通过无线电信号进行数据读写并识别特定目标,具有无接触、识别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抗干扰、识别多个物体等优点。RFID 是20 世纪90 年代兴起的,发展至今被认为是自动识别领域中应用最广泛的、识别效果最好、最重要的一项技术。[8] WiFi作为低成本、最易与互联网连接的智能家居技术解决方案被广为应用。ZigBee ZigBee 技术的特点包括:低功耗、成本低、低速率、时延短、高容量、工作可靠、高安全等。ZigBee的设计可用于支持特定应用软件的开发和部署。应用规范和ZigBee 的堆栈相连,让制造商更快、更容易地推出特别针对某些应用的无线产品。可用的应用规范包括家庭自动化、智能能源、通信、医疗、远程控制(RF4CE,或称消费电子射频)、建筑自动化和零售服务。Z-Wave主要针对家庭和小型商用建筑的监控和控制,广泛适用于照明控制、安全和气候控制。其它应用包括烟雾探测器、门锁、安全传感器、家电和远程控制。[10]

物联网智能家居系统从技术和应用的角度来说稳定性、可拓展性(灵活性)、安全性及经济性都是重要衡量指标。目前为止,无论是有线技术还是无线技术都没有一个得到广泛认可的技术标准。有线技术基于专用通讯线缆,某种程度上来说其稳定性较好,但是可拓展性较差(系统扩展、改良需要重新布线)、成本高也是其难以跨越的门槛。与之相比无线技术的高速发展在可拓展性(灵活性)及经济性方面都具有优势。稳定性和安全性方面两者各有千秋,都在不断发展完善。

四、国内智能家居的现状和问题

智能家居在中国经历了近6 年的起步阶段,发展速度缓慢,主要是因为没有投入大量的资金,开发技术短期内也不成熟。[9]目前整个智能家居行业发展主要的成果还是反映在智能化的摄像头、电视、电冰箱、传感器、手机、空调、医疗设备、穿戴设备等一系列终端产品,及一些分散的智能家庭控制子系统的研究上,比如,三表抄送系统、门禁系统、可视对讲系统、灯光控制系统、窗帘控制系统等。以“智能家居”系统作为产品目前仍没有在市场上大规模出现,基本停留在概念阶段。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不断融入智能家居,其内容发展越来越丰富,想象空间越来越大。但由于早期开发技术的不成熟,智能家居发展至今仍没有普及,在技术、需求、经济适用性等方面仍有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

1.技术层面

如上文所述,由于稳定性、经济性、安全性、可拓展性等原因,当前无论有线技术还是无线技术都没有一个得到广泛认可的技术标准,处于百家争鸣的阶段。由于没有开放的协议、统一的接口和数据库,使得技术协调和系统整合比较困难。各设备之间、子系统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和互操作,使得各个子系统之间形成“信息孤岛”,且兼容性和可拓展性较差,难以实现真正智能化,也给系统集成商、服务运营商和客户使用带来困扰。

笔者认为,当前网络和智能技术高速发展融合背景下,智能家居作为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互联网相关企业无论IT终端制造厂商、互联网运营商,还是服务商和传统家电制造商均把它视为新的增长爆发点。在巨大的市场利益驱动下,各种技术创新、改良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但相关标准的建立、接口的统一,需要一个适应淘汰的过程。它无法由哪个组织或部门单独完成,需要在市场竞合过程中由相关企业、科研院所、相关协会等组织在用户的认可下共同努力实现。

2.需求和经济适用层面

目前,智能家居产品在满足用户需求和经济适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品较为单一(受技术等原因限制)且价格高昂。笔者认为任何产品成功最核心的原因,是建立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基础之上。对于智能家居而言,客户的需求具有多样性、时效性、经济合理性等特点。如前文所述,智能家居强调的是整体的环境,包括健康环境、人机互动的环境、安全的环境、经济的环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整体环境的创造。要满足上述需求,智能家居产品在技术满足的前提下,要能够做到解决方案多样化、系统扩展便利化、用户体验简单化、产品成本最低化。解决方案多样化与系统扩展便利化是指,系统方案灵活多样,既可以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也可以分部、分步提供。从客户角度来说,最好能够与不同品牌的系统解决方案兼容。客户经过初步体验后能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同时在增加新系统或改良现有系统时不会给客户造成过多不便。用户体验简单化是指产品的控制界面或人机交互界面应想用户所想,尽可能的“傻瓜”与智能,尽最大可能的从用户角度出发。产品成本最低化是指在保证质量和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生产、开发成本,在合理的利润空间下投放市场。否则完美但溢价过高的产品是很难得到用户认同的。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领域应用的简要分析认为,智能家居强调的是整体的环境,包括健康环境、人机互动的环境、安全的环境、经济的环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整体环境的创造。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家居需要从技术层面、满足用户需求和经济适用改善提高着手。技术层面的提高目前主要需要完成标准的建立和接口的统一,在市场竞合的过程中由相关企业、科研院所、相关协会等组织在用户的认可下共同努力实现。需求和经济适用层面,需要企业在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基础上不断努力提高。使物联网的运用在智能家居系统技术进步、功能扩展、服务方面,最终达到满足人们对安全、舒适、方便和绿色环保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ATZORI L, IERA A, MORABITO G.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 survey[J]. Computer Net?works,Elsevier B.V., 2010, 54(15): 2787-2805.

[2] MIORANDI D, SICARI S, DE PELLEGRINIF, et al. Internet of things: Vision, applicationsand research challenges[J]. Ad Hoc Networks,Elsevier B.V., 2012, 10(7): 1497-1516.

[3]陈海明, 崔莉, 谢开斌. 物联网体系结构与实现方法的比较研究[J]. 计算机学报, 2013,36(1): 168-198.

[4] 钱志鸿, 王义君.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研究[J].电子学报, 2012, 16(5): 1023-1029.

[5] 韩卫国, 雷英敏. 关于物联网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J]. 信息与电脑, 2011, 6: 98-99.

[6] XIAO-DAN Z, SHU-JIE Y U E, WEI-MINW. The review of RFlD applications in globalpostal[C]//2006, 13(4).

[7] LIN J, SEDIGH S, MILLER A. A GeneralFramework for Quantitative Modeling of De?pendability in Cyber-Physical Systems: A Pro?posal for Doctoral Research[C]//2009 33rd An?nual IEEE International Computer Softwareand Applications Conference. Ieee, 2009: 668-671.

[8]祁文娟.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家电管理模型设计与验证.

[9]郭之成.浅谈云计算技术在物联网智能家居系统中的应用.

对智能电网的认识范文第3篇

智能变电站的双重威胁

智能变电站面临的威胁来自内部和外部两部分。外部安全威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与调度数据网相连,远动主机的控制指令和状态信息一旦被篡改,将影响各类一次设备的状态以及调度侧监控可信度;其次,在移动介质或者终端接入的前提下,变电站监控系统可能受到病毒、操作系统以及应用漏洞的影响。

智能变电站面临的内部威胁主要来源于内部通信的脆弱性。智能变电站改变了原有的点对点的通信模式,取消了原有的硬接线模式,不同部件之间的通信,采用了对等的通信模式,所有变电站的智能部件之间的通信均在局域网上实现,并且不同智能部件的关联度更加紧密。一旦某个智能部件遭到恶意攻击,就会影响整个变电站内的通信,危及站内业务的正常运行。

构建安全的智能变电站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纵深防御。从纵深防御的角度看,网络安全不只是配置特殊技术来抵御某种威胁,安全程序的有效与否由它对网络活动强制安全性的约束能力来决定。因此,变电站必须实施有效的纵深防御,按照国家安全委员会给出的纵深防御框架,采取对所有组织资源的整体措施,以此来提供有效的多层防御。

实施纵深防御的企业需要对自身的安全风险有清楚的认识。为了理解安全风险,企业需要进行覆盖所有方面的风险分析,这是应对安全威胁的关键环节。有价值的风险分析是需要定期进行的,并且需要得到企业内部所有范围和级别人员的配合。

二是构建基于业务的安全区。为了建立多层防御,我们对所有技术如何融合在一起和所有互联场所要有清晰的认识。将控制系统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区域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地建立多层防御。

三是实施威胁监控手段。建立起基于行为的业务审计模式,发现业务中可能存在的异常流量,并且对流量进行区分和筛选,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异常行为,再对异常行为进行多维元素的综合解析。比如发生对变电站开关、刀闸进行操作行为时,可以及时告警,使管理员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况。

新生态环境面临更大挑战

智能电网改变了原有电网的整体的生态环境,以一种新型的智能化的方式展现了现代电网的模式,拉近了电网与最终用户之间的距离,从末端到电力的源头重新定义了整个电网的生态环境。我们身边的资源都将和智能电网产生关系,比如未来的智能家电、智能公交等。智能电网对生活的支撑作用将逐渐显现,对于国计民生的影响将更加深远。

新型的生态环境在安全方面将面临网络更广、交互更多、技术更新和用户更广泛等多重挑战。同时,伊朗震网病毒爆发之后,智能电网的安全防护更加重要,加强对电网设施的安全性研究和认识刻不容缓。基于智能电网的特点,我们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智能电网的安全研究。

第一,相对于智能电网的安全架构建设来说,对基于智能电网的安全性研究相对滞后。作为风险系数较高的电网行业,应该促进行业与安全研究组织和机构之间的合作,加强对智能电网新型工业控制系统的各个环节的安全性研究,结合电网的业务特点,加强对代码和应用系统之间互通的安全性研究。

对智能电网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智慧城市;电子认证;网络信任体系;物联网;云计算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3-6970.2012.03.033

Promotion of Electronic Certification Service in the Intelligent City Building

YaN Xiao-feng

(China CCID Lab, China Software Testing Center, Beijing 100048)

【Abstract】This article, firstly, outlines the importance of promotion of electronic certification services in the intelligent city building, and then, introduces the policy basis and technical standard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electronic authentication services, and finally, proposes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to promote the electronic certification services in the intelligent city building.

【Key words】Intelligent City; Electronic Certification; Network trust system; Internet of Things; Cloud Computing

0 引 言

电子认证服务:是为电子签名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提供证明的活动,包括签名人身份的真实性认证,电子签名过程的可靠性认证和数据电文的完整性认证三个部分,涉及数据电文的生成、传递、接收、保存、提取、鉴定等各个环节,涵盖了电子认证专有设备提供、基础设施运营、技术产品研发、系统检测评估以及专业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是综合性的高技术服务。

智慧城市中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应用领域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涌现,对电子认证服务需求日趋多样化、个性化。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需要以用户为中心,围绕用户需求,加强技术研发,研究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改善用户体验,提升服务便捷性和产品易用性,保护用户隐私和传输信息的安全性。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在满足服务功能的基础上,需进一步开展电子认证服务,保证服务功能的安全。

1 重要意义

1.1 电子认证服务是构建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智慧城市:是指以物联网、云计算为核心技术,以政府管理、民生服务、产业发展等为重要内容,以城市资源全面物联、信息资源充分整合、应用资源持续创新、系统资源渐进建设为主要特征的,涉及数字城管、数字执法、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医疗、智慧农业等诸多领域,由多个独立存在的电子信息子系统组成,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分析、可感知、可控制、可组装、可拆卸的大规模综合应用与信息服务系统。

网络的广泛应用对网络信任体系和由此衍生的社会稳定带来了重大挑战。随着金融电子化、物联网、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网络几乎覆盖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被感知和需要连接的情况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网络功能已成为处理各种事务和解决各种问题的重要手段,智能的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对信息的安全性和隐私性保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带来了对网络信任体系和由此衍生的社会稳定的重大挑战。例如,在电网进行远距离输电过程中,变电设备可通过物联网远程操作,无人变电站面临着非法入侵传感器的威胁,如果发生传感器身份冒用和数据入侵的情况,造成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随着智慧城市的逐步形成,构建可信网络空间的需求日益迫切。目前身份盗用、交易诈骗、网络钓鱼等各种安全事件频频发生,与快速发展的网络应用矛盾日益突出。据统计,2011年上半年,遇到病毒或木马攻击的网民达2.17亿,比例为44.7%。有过账号或密码被盗经历的网民达1.21亿人,占24.9%,较2010年增加3.1个百分点。商务应用的发展滋生了网上诈骗 等问题,有8%的网民在网上遇到消费欺诈,规模达 3880万。网络安全事件的发生,严重打击了网络用户的信心,阻碍了网络应用的快速发展。网络可信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将成为智慧城市形成的障碍。构建智慧城市迫切需要建设可信的网络空间,其中需要解决的重要安全问题之一就是适应异构网络的认证与访问控制。

电子认证服务为构建可信网络空间提供法律保障和技术支持。电子认证服务通过保障网络身份的真实性、网络行为的可溯性和数据电文的可靠性,为数字证书相关方维护权益、追究责任、履行义务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技术支持。以PKI(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公钥基础设施)为基础的数字证书认证技术已成为智慧城市安全保障的最佳技术选择,电子认证服务为构建可信网络空间奠定了基础,是构建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1.2 智慧城市构建为电子认证服务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网络的进一步应用给电子认证服务市场带来巨大潜力。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有IPv4地址3.32亿个,域名786万个,网站183万个;我国网民规模达4.85亿人,手机网民规模3.18亿人,占总体网民的65.5%;我国团购用户数4220万人,网上支付用户数1.53亿人,旅行预订用户规模达3686万人,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2.95万亿元。据预测,“十二五”期间,随着智慧城市的逐步建设,网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将进一步普及深化,到2015年,电子商务年交易额将突破18万亿元,其他网络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对网络可信性的要求将越来越高,电子认证服务市场潜力巨大。

成功建设智慧城市,需要深化电子认证服务应用。随着社会对电子认证服务认可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电子认证在公共服务、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电子认证在网上报税、报关、工商年检、社保缴纳、公积金管理等公共服务领域获得广泛应用。网上交易、在线招投标、电子合同签署与电子订购等业务将蓬勃发展,并逐步向知识产权保护、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等领域扩展。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智慧城市的功能将逐步丰富。成功建设智慧城市,需要社保、医疗、保险等诸多公共服务以及电子商务等领域深化电子认证服务应用。

智慧城市中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新业务的出现为电子认证服务的应用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传统电子商务逐步向移动电子商务转变,手机支付的应用使得商务交易更加便捷,身份认证、授权管理和责任认定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随着物联网应用日渐丰富,近年内将需要按亿计的传感器和电子标签用于动物、植物和机器、物品应用于教育、物流、电子商务等领域,为电子认证服务搭建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云计算等新模式的产生使得云端数据的安全存储、访问授权、隐私保护问题逐渐凸显,为电子认证服务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十二五”时期是电子签名与认证服务业迎来迅猛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智慧城市相关技术的发展,将带来丰富多彩的电子认证业务应用需求,为电子认证服务带来新的应用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2 政策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简称《电子签名法》)为电子认证服务奠定了法律基础。2005年4月1日实施的《电子签名法》确立了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电子签名法》关于数据电文的书面形式效力、原件效力、证据效力以及数据电文的存档与收发时间、收发地点的规定以及由依法设立的电子认证服务机构提供电子签名第三方认证的要求,为电子签名的应用和相关认证服务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电子签名法》配套政策法规逐步完善。依据《电子签名法》,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并了《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对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的设立、许可、服务、暂停和终止、法律责任以及监督管理做出了规定。相关部门从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的密码使用及管理要求、电子政务领域的认证服务应用、电子商务领域的认证服务应用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文件。部分省市还出台了规范本地区电子认证服务市场,推进电子认证应用的规范性文件。主要的相关政策依据包括: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

・ 《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0年第1号令)

・ 《电子认证服务机构服务规范》(试行)(工业和信息化部)

・ 《电子认证业务规则规范》(试行)(工业和信息化部)

・ 《电子认证服务密码管理办法》(国家密码管理局)

・ 《电子政务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试行)(国密局发(2009)7号)

・ 《中国人民银行信息系统电子认证应用指引》(中国人民银行)

・ 《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6年第5号)

・ 《电子支付指引》(中国人民银行)

・ 《卫生系统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试行)》(卫生部)

・ 《电子认证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工业和信息化部)

・ 《关于网络信任体系建设若干意见的通知》(〔2006〕11号)等

3 技术标准

电子认证相关的证书管理、时间戳、密码协议、系统检测等技术类标准基本完善。已制定数字证书格式、在线证书状态协议、公钥基础设施组件最小互操作规范、证书策略与认证业务声明框架等20余项技术类标准。其中包括:

・ 《信息技术 安全技术 公钥基础设施 电子认证服务机构运营管理规范》(国标报批稿)

・ 《信息安全技术 公钥基础设施 证书分级规范》(国标报批稿)

・ 《信息技术 安全技术 公钥基础设施 在线证书状态协议》(GB/T 19713-2005)

・ 《信息技术 安全技术 公钥基础设施 证书管理协议》(GB/T 19714-2005)

・ 《信息技术 安全技术 公钥基础设施 PKI组件最小互操作规范》(GB/T 19771-2005)

・ 《信息安全技术 公钥基础设施 数字证书格式》(GB/T 20518-2006)

・ 《信息安全技术 公钥基础设施 特定权限管理中心技术规范》(GB/T 20519-2006)

・ 《信息安全技术 公钥基础设施 时间戳规范》(GB/T 20520-2006)

・ 《信息安全技术 公钥基础设施 PKI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技术要求》(GB/T 21053-2007)

・ 《信息安全技术 公钥基础设施 PKI系统安全等级保护评估准则》(GB/T 21054-2007)

・ 《健康信息学 公钥基础设施(PKI)第2部分:证书轮廓》(GB/Z 21716.2-2008)

・ 《健康信息学 公钥基础设施(PKI)第3部分:认证机构的策略管理》(GB/Z 21716.3-2008)

・ 《信息安全技术 公钥基础设施 安全支撑平台技术框架》(GB/T 25055-2010)

・ 《信息安全技术 证书认证系统密码及其相关安全技术规范》(GB/T 25056-2010)

・ 《信息安全技术 公钥基础设施 电子签名卡应用接口基本要求》(GB/T 25057-2010)

・ 《信息安全技术 公钥基础设施 简易在线证书状态协议》(GB/T 25059-2010)

・ 《信息安全技术 公钥基础设施 X.509数字证书应用接口规范》(GB/T 25060-2010)

・ 《信息安全技术 公钥基础设施 XML数字签名语法与处理规范》(GB/T 25061-2010)

・ 《信息安全技术 公钥基础设施 电子签名格式规范》(GB/T 25064-2010)

・ 《信息安全技术 公钥基础设施 签名生成应用程序的安全要求》(GB/T 25065-2010)等。

电子认证相关的公钥基础设施系统互操作性评估准则等相关的应用支撑类标准正在研究。已基本完成多项电子认证应用支撑类标准起草工作,并形成了征求意见稿。其中包括:

・ 《电子认证系统证书分级规范》

・ 《自然人证书分级规范》(初稿)

・ 《电子签名验证通用指南》等

电子认证服务机构运营管理、岗位设置、业务规则等管理规范框架基本形成。已制定多项电子认证服务管理类规范。其中包括:

・ 《电子认证服务机构运营管理规范》(国标报批稿)

・ 《电子认证服务机构服务规范》(试行)

・ 《电子认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岗位技能规范》(试行)

・ 《电子认证服务注册机构备案管理要求》(初稿)

・ 《电子认证服务机构行政处罚实施细则》(初稿)等

4 实施策略

认真学习《电子认证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根据规划精神,深入研究和解决智慧城市中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网络信任体系、可信身份、工控系统等相关应用领域和应用场景中的电子认证服务问题。

4.1 指导思想

以《电子签名法》为依据,以推进国家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和规范智慧城市运行秩序为目的,以加速智慧城市中身份认证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坚持统筹全局、规范发展,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应用牵引、服务创新的原则,鼓励和引导第三方电子认证服务,推广可靠电子签名应用,打造物联网从感知层到应用层,端到端的认证服务能力,完善智慧城市环境下电子认证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支撑。

4.2 实施目标

逐步形成覆盖全国的智慧城市电子认证服务体系,形成可靠电子签名认证体系,在数据电文可靠性认证服务模式探索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为智慧城市各系统功能的正常应用提供可靠、方便的电子认证服务。

4.3 实施思路

4.3.1 提高对智慧城市建设中电子认证服务及其重要性的认识

电子认证服务是智慧城市信任体系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建设智慧城市,建立网络信任,身份真实是基础和关键。要实现有效的授权管理和责任认定,必须对智慧城市中网络主体(如:机构、个体(如:人、动物、植物和物品)、设备(如:机器、传感器)、软件)进行身份识别和认证。电子认证服务是电子签名人、电子签名依赖方等相关各方提供电子签名身份真实性、电子签名可靠性证明的活动,涉及电子签名和数据电文的生成、传递、接收、保存、提取、鉴定等各个环节,是建设智慧城市可信运行应用环境的基础和关键,对构建智慧城市的网络信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第三方认证机构提供高可信度的电子认证服务。电子认证中的第三方是电子签名人和电子签名依赖方之外的法律实体。经过主管部门认可的第三方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独立于电子签名人和电子签名依赖方,按照严格的规范和程序进行业务操作,确保电子认证活动的公平、公正,提供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保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提高社会各界对电子认证服务的认知度。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和途径,宣传电子认证相关的法规和政策,普及电子认证相关知识,提高公众利用可靠电子签名保障其权益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主管部门在电子认证工作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典型应用案例、成果的宣传,使社会各界会用、敢用,并主动使用电子认证服务。

4.3.2 完善智慧城市环境下电子认证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

贯彻落实《电子签名法》,推动《电子签名法》与《票据法》、《合同法》、《档案法》等法律法规的衔接。根据智慧城市发展对身份认证、授权管理、责任认定等方面的需求,完善身份认证管理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研究制定物联网中电子签名和数据电文的可靠性和可信性认定规则,为电子取证、司法鉴定和法律诉讼提供支持。促进电子认证服务在智慧城市各应用环境纠纷解决中的具体应用。鼓励采用经主管部门认可的电子认证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加大执法力度,促进电子认证服务行业的发展。

4.3.3 构建以电子认证服务为基础的智慧城市安全保障体系

以PKI为基础的电子认证技术是实现智慧城市安全保障的最佳技术选择。以《电子签名法》为依据,以智慧城市网络信任体系建设为基础,建设基于PKI技术的智慧城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为智慧城市各应用环境提供以应用多种信息安全产品和解决方案为手段的身份认证、数据加解密、信息不可抵赖性等功能服务,保障智慧城市各应用环境业务的安全可信。基于电子认证的可信智慧城市应用环境构建如图1所示。

通过与智慧城市应用环境紧密集成的电子认证服务平台,提供安全认证服务。针对大量应用的无线传感网络应用,重点研究WPKI相关技术,提供可靠的无线认证能力。积极推进定制SIM卡的工作,保障数字证书与SIM卡的集成推广。研究安全RFID、各类传感器与数字证书的集成技术,提供终端认证支持能力。

4.3.4 开展试点示范,推动智慧城市电子认证服务创新发展

联合行业应用部门,选择比较成熟和有影响力的应用环境,如:电子病历、招投标、政府采购、社保、智能物流等,按《电子签名法》对可靠电子签名和数据电文的相关要求开展试点示范,建设网络身份验证门户,提供接口开放、标准统一、服务规范、安全可信的电子认证服务,推动机构证书、个体证书、设备证书、软件证书等的应用,保障移动、远程业务的安全。大力宣传和鼓励示范应用,充分发挥试点示范的带头作用。

加大对智慧城市电子认证技术研发和服务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电子认证服务机构和相关科研单位积极探索智慧城市相关的电子认证相关技术和标准,推出简单、实用、高效的电子认证产品。

4.3.5 规范电子认证服务,发展壮大电子认证服务业

对智能电网的认识范文第5篇

      智能变电站的建设是国家电网为了响应“国家十二五规划”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要求。因此,我们就应不断的加强智能变电站的建设,进而不断的研究智能变电站建设的信息安全管理方法,以此来有效的保障智能变电站的信息安全。而对智能变电站的建设,不仅要求其占地面积少、检修维护成本低,而且还要求其具有一定的数字化特点,进而能够实时的调整电网的运行方式,进而有效的降低电能的损耗,从而有效的促进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目标的完成。 

1 智能变电站的概念和系统分析 

通过对智能变电站概念和系统分析的认识与了解,我们可更高效的研究智能变电站的信息安全管理办法,进而不断的降低变电站电能的损耗,以此来有效的节约用电资源。下面,就针对智能变电站的概念和系统分析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讨论。 

1.1 智能变电站的概念及架构分析 

随着数字化变电站的不断发展,其就逐渐发展成为了智能变电站。因此,智能变电站主要就是在数字化变电站的基础上而建立的,进而再结合相应的智能电网的需求,以此来有效的对变电站自动化技术进行充实,进而有效的实现变电站的智能化功能。其中,智能变电站在运行的过程中主要是以高速的网络信息平台为一定的信息传输基础,进而自行的完成相应的信息采集、测量以及控制和保护等功能,以此来有效的实现对用电量的控制和调节功能,进而不断的降低电能的损耗,以此来有效的节约电能资源。而智能变电站的体系结构主要可分为三层,即:站控层、间隔层和过程层。因此,智能变电站的体系结构就具有分层分布式的特点。 

1.2 智能变电站的信息系统分析 

智能变电站可有效的对电网的运行数据进行采集,而信息系统在智能变电站中的运用,可有效的提高数据的采集效率,进而不断的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其中,智能变电站的信息系统主要特征有: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以及互动化和整合资源等几大特征,进而不断的对电网的数据进行收集整合和处理,以此来有效的降低电能的损耗,从而不断的降低电能资源。 

2 智能变电站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通过对智能变电站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的认识与了解,我们可更高效的构建智能变电站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进而不断的保护电网所传输的数据。下面,就针对智能变电站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讨论。

 

2.1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内容和要求 

2.1.1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 

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增大,建立一定的智能变电站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对于提高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以及不断的提升变电站信息安全管理水平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就应不断的构建智能变电站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进而不断的增强电网组织抵御灾难性事件的能力,从而有效的提高信息管理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1.2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内容 

为了有效的构建智能变电站的信息安全体系,我们就应首先确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适用范围,进而依据有关信息安全技术与管理标准,对信息系统以及数据传输的真实性与可靠性进行评估,从而有效的降低资产存在的风险。此外,我们还应不断的构建相应的信息安全管理框架,进而当出现一定的信息安全事故时,我们可及时对其进行解决, 

2.2 智能变电站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2.2.1 基本原则 

智能变电站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有效的确保电网与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进而不断的确保网络信息系统的可控性以及能控性,进而有效的提升网络信息安全系统的水平。因此,在构建智能变电站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时,我们就应遵循相应的原则,即:遵循相应的信息系统安全登记保护制度,针对不同的业务类型,我们应进行安全区域的划分,以此来有效的对电网的信息安全进行保护。 

2.2.2 安全职责 

在构建智能变电站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时,不仅要遵循一定的构建原则,而且还应遵循一定的安全原则,进而才能有效的加强对电网的信息安全管理。因此,在构建相应的智能变电站的信息安全管理时,我们应首先不断的落实网络与信息系统有关的法规和政策,进而制定相应的电力二次管理制度,以此来有效的对智能变电站的信息系统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与检查,进而不断的降低信息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此外,相应的业务应用部门还应不断的制定相应的安全防护方案,进而当电网出现相应的事故时,可对其进行及时的维护和运行,以此来有效的促进电网的正常运行,进而不断的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 

2.2.3 技术措施 

为了有效的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我们就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以此来有效的提高电网运行的高效性。因此,我们就应设置相应的防盗监控报警系统或安排专人进行值守,以此来有效的控制电网运行机房内的温度和湿度,从而有效的保证电网的正常运行。此外,为了有效的提高电网信息安全性,我们还应采取部署防火墙的措施,来加强对病毒的防范,进而不断的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此外,我们还可不断的深化信息内外网边界的安全防护,进而有效的提高电网的隔离性能和效率。为了有效的增强电网信息的安全性,我们还可不断的加强信息内网远程接入边界的安全防护,进而不断的提高信息的安全性,以此来有效的促进电网的正常运行,从而有效的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