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节挛缩的康复治疗方法

关节挛缩的康复治疗方法

关节挛缩的康复治疗方法

关节挛缩的康复治疗方法范文第1篇

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上以中老年患者的急性发病居多,多因脑血管破裂出血或形成血栓引起脑部出血性或缺血性损伤症状,致残率较高,常表现为肢体运动、感觉、认知、言语等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作为辅助治疗方法有助于恢复患者身体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康复疗法有中医药方法、针灸法、推拿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运动疗法等等。笔者所要探讨的是众多康复疗法之一的运动疗法。

1运动疗法的涵义

运动疗法是康复治疗的常用方法之一,属于物理疗法,包括Rood、Bobath、Brunnstrom、PNF(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法)和MRP(运动再学习方法)等方法。常采取耐力性运动、器械运动、医疗体操、放松性训练等运动方式,利用器械、徒手或凭借患者自身力量进行主动或被动、全身或局部运动。目的是使患者的肢体运动、感觉、认知、言语等功能得以全部或部分恢复。运动疗法中常用的方法有医疗体操、有氧训练。医疗体操能针对病情分阶段的进行肌肉力量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能力训练、步行训练、移乘训练等达到康复目的。有氧训练可通过步行、登楼梯、健身操、游泳等运动方式达到提高机体有氧代谢能力,增加肌肉收缩力的康复目的。运动疗法的强度、时间与频度直接关系着康复治疗的效果。

2脑血管病康复中常见的运动疗法

脑血管病康复中的运动疗法是在物理治疗中利用力学因素(躯体运动、牵引、器械运动等)改善患者因脑血管病变造成的肢体功能障碍的治疗性训练,常见方法有以下几种。

Rood法:一般在脑血管病的迟缓期和患者肌肉收缩力处于较弱的阶段,可以软毛刷对收缩力较弱的肌群表面皮肤进行快速的轻叩、刷等刺激,引发对感觉神经的刺激,使肌肉快速收缩牵拉关节,在肢体关节部位加压以刺激本体感受器,以达到促进关节附近肌肉群收缩力的作用。在脑血管病的痉挛期,可对痉挛的肌群表面皮肤以30~35 ℃左右的温热刺激,并牵拉痉挛肌群、变换以抑制痉挛的肌群。

Brunnstrom法:利用特定的紧张反射、联合反应、本体刺激和对相应的患侧肌肤刺激,增强患侧肌张力,达到利用共同运动恢复肢体可动性,进而逐渐过渡到分离运动动作,并能够进行主动的选择性运动的康复方法。

PNF法:利用牵张、关节压缩、施加阻力等本体感觉刺激,采取螺旋形对角线组合运动模式达到运动功能恢复目的的康复方法。

Bobath法:通过对关键点的控制、肢体负重、压缩、定位放置及反射抑制抗痉挛模式达到抑制肌肉痉挛,恢复关节稳定性和肢体正常的运动功能的运动方法。

MRP法:针对因脑血管病造成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进行的运动功能恢复训练,它要求患者的积极配合和主动参与,旨在通过再训练和重新学习,恢复正常的生活能力和运动能力。

3运动疗法在脑血管疾病康复中的应用

3.1运动疗法作用分析医疗技术的发展使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生存率大大提高,但却无法改变脑血管病高致残率的现实。脑血管病变会造成α运动神经元和γ运动神经元相互作用失衡,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作用降低,出现临床上的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的共同运动,因此产生的肢体、感觉等运动功能障碍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较大影响。改变和提高脑血管病患者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不仅要依靠药物的治疗,还有赖于运动康复治疗技术的应用。脑血管病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上的代偿和功能重组能力,使运动疗法等训练能够发挥促进患者康复的作用。系统的运动疗法能通过对患者的健侧和患侧反复的被动和主动训练,刺激外周神经诱导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通过建立正常运动功能模式,改善神经兴奋性,抑制肌群异常痉挛,促进中枢神经系统控制功能恢复,最终达到使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的目的。

3.2脑血管病急性期的运动疗法脑血管病急性期患者机体多屈肌和伸肌痉挛,在不妨碍治疗的同时,需保持患者肢体处于功能位置,以预防关节痉挛变形,因患者无法自行活动,因此可采取肢体关节的被动运动,保持关节的活动范围。运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幅度由小到大,逆肌群痉挛方向对肌腱及关节周围组织进行缓慢的、规律性的牵拉、按摩,训练中近端固定,先健侧、后患侧[1]。通过刺激患肢的运动感觉,促进痉挛肌肉的放松,促使血液、淋巴的回流,减轻肢体的肿胀,防止关节附近肌腱和韧带的挛缩,维持关节活动度。运动次数为每天3次以上,每次活动10 min左右。

3.3脑血管病恢复期的运动疗法恢复期的运动疗法主要是进行肢体的主动运动,以防止肌肉萎缩。可通过坐、站、走功能的训练进行。训练应循序渐进,注意安全。患者从卧床不起到从卧到坐需要一个训练和适应的过程。坐的训练应在患者能自行翻身的情况下开始,训练从半坐位30°左右开始,逐渐加大坐起的角度,增加坐的时间和次数,并逐渐过渡到从卧位坐起、由床坐到椅子上,继而训练坐位平衡能力,胸前置一张桌子,患侧肘关节微曲,手掌向下,手指伸直,保持患者坐位,重心位于臀部,足与小腿垂直。病情稳定的患者,在能坐稳后可进行立位平衡训练,可通过床边站立或手握平衡杆在杠边站立进行训练。训练时两侧皆需有人扶持,患者挺胸、收腹、抬头,重心由健侧下肢逐渐变为双下肢共同承重。每次训练时间不超过20 min,3次/d。当患者腿部肌肉恢复到4级以上,能独立站稳10 min以上时,可进行步行训练,先在扶持立位的情况下进行患侧腿部的前后摆动、踏步、抬腿、屈膝运动,进而过渡到扶杖步行和独立步行。坐和站训练的时间和次数都应由少到多,循序渐进。

3.4脑血管病康复期的运动疗法脑血管疾病患者在进入康复期后,其自发性的脑损伤修复已基本结束。针对这一时期采取的Brunnstrom运动疗法主要目的是重塑脑功能,使患者在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共同运动中,获得部分肌群和关节的独立运动,并逐步实现肢体功能的恢复[2]。康复期治疗的重点是恢复患侧肢体的自主控制,诱发患者各关节的分离运动。上肢的控制能力训练按照由近端到远端、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从姿态、耐力、速度等方面进行肩、肘、手关节的组合训练。手指的运动训练方法主要通过抓、握、捏进行手指精细动作康复练习。通过穿脱衣、洗漱、进餐、如厕等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帮助患者尽快提高和恢复生活能力。下肢的控制训练可通过坐、卧位平衡训练,坐、站、立位平衡训练,步态与上下阶梯训练等实现。运动强度和频率以不引起患者疲劳且能改善患者肢体运动机能为最佳程度。

4结语

运动能促进肢体血管扩张,促进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的改善,纠正神经电生理的异常,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适应性改变和自身恢复。现代康复学主张通过运动疗法对脑血管病进行康复训练,事实证明,运动疗法能有效改善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缺陷,改善肢体痉挛和萎缩,增强患者自理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值得在临床康复治疗中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松,王运杰.中年脑出血患者术后早期的康复治疗

[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21):4142-4143.

关节挛缩的康复治疗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小儿; 手部烫伤; 瘢痕挛缩; 手术; 整复

中图分类号 R6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29-0135-02

小儿手部烫伤后发生瘢痕挛缩会严重地影响患者的手部功能,患者病变的早期主要发生在浅层软组织的挛缩,随后会发展为韧带、肌腱及关节囊的挛缩,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骨发育畸形[1]。因此,主张对小儿手部烫伤后瘢痕挛缩手术治疗。本文研究分析小儿手部烫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的有效治疗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8月-2012年9月本院收治的小儿手部烫伤后瘢痕挛缩畸形患者40例为临床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20例,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龄4~15岁,平均(9.99±1.02)岁;患者从受伤到本次入院就诊的时间4个月~3年,平均(1.56±0.77)年;20例患者共41处瘢痕。试验组患者20例,其中男16例,女4例,年龄4~16岁,平均(9.86±0.98)岁;患者从受伤到本次入院就诊的时间5个月~3年,平均(1.71±0.68)年;20例患者共43处瘢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和瘢痕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对轻度的线状瘢痕挛缩采用Z成形手术。对瘢痕挛缩且质地较韧的组织给予切除并联合Z成形手术,对缺损处要移植具有真皮下血管网的皮片。对重度挛缩给予皮瓣修复和移植。在瘢痕切除后如具有较多的皮下组织,可以使用全厚皮片游离方法。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后采用常规的功能锻炼,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做患侧掌指的关节活动,并结合弹力手套。试验组患者采用手术后综合整复方法,主要方法为加压、手部的被动和主动活动、温水治疗。加压方法为:患者在手术后选择合适的弹力手套,手套佩戴时间为3个月,其压力为1.33~3.33 kPa[2],期间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除进行清洗和涂药,要保持24 h的加压治疗。根据手部的关节活动程度使用被动活动和主动活动,指导患者进行手指伸直、外展、内收、掌指关节屈曲、拇指对掌、指间关节的屈曲等,每次练习要保证关节的活动达到最大的范围。3次/d,每次锻炼30 min。在伤口愈合良好后,要早期进行温水浴,将患者的手部进入到40 ℃左右的温水中做主动运动,在水中练习手屈和掌指关节的伸展屈曲运动。同时为患者给予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包括自己进食、刷牙、洗脸、穿衣等,并从基础的项目进行训练。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手部总体恢复情况。使用手指关节总活动度和ADL功能量表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处理,检验水准α为0.05,以95%为可信区间,其中手指关节总活动度和ADL功能量表评分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康复功能评分指标显示,患者的手指关节总活动度明显升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升高,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组别 手指关节总活动度(°)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

试验组(n=20) 204.62±27.51 81.65±7.84

对照组(n=20) 168.69±28.96 74.52±8.26

3 讨论

手部深度烧伤后的瘢痕挛缩会导致手指的屈曲或过伸畸形,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爪形手,并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手部功能。使用手术对瘢痕挛缩畸形的治疗是临床常见的治疗措施,其主要可以根据患者的病变范围及病变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对于挛缩程度较小的患者,可以根据患者的病变范围选择Z字成形手术,以达到较好的松解效果。对大面积的片状瘢痕则可以彻底将瘢痕组织切除[3]。对病程较长的患者可以使用瘢痕切除后的皮片移植方法。

而手术后如果早期包扎不到位或者缺少适当的运动,就有可能会导致患者的手部畸形持续存在,或治疗效果不佳。在手术后的康复训练可以防止瘢痕的再挛缩,可以促进手部的功能恢复。

本次实验中试验组患者使用综合治疗方法,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了手术后的加压、手部的被动和主动活动、温水治疗。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保证患者可以坚持进行功能锻炼,使手指的活动达到基本的要求,且患者训练手法更正确,并保证弹力手套佩戴时间。其中早期被动和主动活动可以有效地预防手部的功能障碍,并改善患者的器官功能,改善循环,以降低肿胀和消退,减轻患者的挛缩和瘢痕形成,避免肌肉的挛缩[4]。在肌肉和关节静止状态下,静脉的循环和淋巴循环均会发生淤滞,导致循环降低,组织出现水肿等,进一步引起关节的粘连出现,因此,早期的活动可以帮助患者缓解以上情况,避免粘连的发生。加压治疗是通过长期的加压,促进组织的缺氧和缺血,减少细胞的变性,并抑制胶原代谢降解,有效地抑制纤维细胞的增生[5],进一步地减少瘢痕形成、温水治疗可以起到清洁创面的效果,并可以通过温水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起到较好的软化瘢痕组织的效果[6]。

从本次实验结果中可以看出,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比较,试验组患者在治疗3个月以后,其手部的功能恢复更好,患者的手部关节活动更好,其日常生活水平得以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小儿手部烫伤后瘢痕挛缩畸形后采用手术联合综合治疗的效果较好,可以更好地提高患者的手部功能,改,值得应善其生活质量用。

参考文献

[1]卿勇,岑瑛,段伟强,等.小儿手指掌侧瘢痕屈曲畸形矫正术后早期挛缩原因分析[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8,22(2):254-256.

[2]李传福,崔阳,李炳万,等.应用带指动脉的指侧方皮瓣治疗小儿烧烫伤指掌侧皮肤瘢痕挛缩[J].中国伤残医学,2011,19(8):40-41.

[3]查选平,张彩明,金钟鸣,等.儿童烫伤后歪扭手的整复[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08,3(5):584-589.

[4]刘洋,张可超,张丽燕,等.局部皮瓣修复指蹼瘢痕粘连畸形78例效果观察[J].感染、炎症、修复,2010,11(4):234-235.

[5]奚波.小儿手部烧烫伤的治疗[J].旅行医学科学,2011,17(2):42.

关节挛缩的康复治疗方法范文第3篇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自2007年9月~2010年2月收治的四肢关节部位瘢痕挛缩畸形患者47例,共77个关节部位,其中男29例,女18例;年龄最小1岁4个月,最大35岁,平均年龄12岁7个月;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8年,平均3年5个月;致伤原因车祸伤7例,火焰烧伤19例,热液烫伤16例,电击伤5例;手部关节共26处,腕关节共11处,肘关节共12处,肩关节共6处,膝关节共6处,踝关节共5处,足趾关节11处;其中初次手术者31例,再次手术者16例;单处畸形者29例,多处畸形者18例;临床表现:患者均不同程度存在关节部位瘢痕牵拉畸形,瘢痕增生明显,关节屈曲范围在80°~120°,活动及功能严重受限,其中有17例存在不同程度蹼状畸形。

1.2 治疗方法

1.2.1术前准备:纠正患者存在的全身状况及营养不良,术前3天开始高锰酸钾溶液清洗瘢痕区。

1.2.2手术治疗:①瘢痕切除:患肢上充气止血带并控制压力和时间,沿牵拉条索瘢痕做多“Z”切开,充分松解创缘四周粘连,深部瘢痕组织及纤维条索一并切除,深度达正常组织,必要时可切断部分肌腱,在保证皮瓣血运情况下尽可能使关节充分复位于功能位。部分瘢痕粘连挛缩时间较久,神经、血管呈弓弦状挛缩,一次手术往往不能达到满意效果,需多次手术修复,手术间歇期需局部牵引固定及功能锻炼;②创面修复:根据继发创面大小采用“Z瓣”交错缝合、局部皮瓣转移及游离皮片移植覆盖较大创面,亦可术前埋置扩张器扩张足够皮肤行皮瓣推进,避免关节部位术区直线缝合。充分松解局部挛缩畸形,一般修复的创面比术前估计的创面要大,要予以考虑;③术后处理:术区内覆凡士林油纱,敷料加压包扎,对于手部关节于伸直位以克氏针内固定并小夹板外固定,其余关节于伸直位跨上下关节以石膏托或其他支具固定,术后积极预防术区感染,3天换药查看皮瓣成活情况,8天查看植皮区情况,2周拆线,外固定坚持半年。

1.2.3康复治疗:①药物外敷:术区拆线后可外用康瑞保、喜疗妥等抗瘢痕软膏涂于患处,稍加压按摩,3~4次/天,每次20min,亦可用美皮护、瘢痕贴等外敷6个月;②康复理疗:对于瘢痕增生体质患者,拆线后积极行同位素照射,视情况采用90Sr,每次6~18Gy,隔日一次,共10次。每日温水浸泡患处30min后,外用抗瘢痕药物,以小夹板或石膏托固定患处,局部进行弹力套压迫、牵拉固定,小夹板或石膏托固定维持半年;③功能锻炼:主要是关节部位防止挛缩及患肢的协调运动,主动运动:可由旁人协助,各关节的内收、外展、外旋、屈曲等及不同姿势下的活动;被动运动:进行患处肌肉和关节的按摩,活动范围及强度循序渐进,每次不少于30mim,白天坚持功能锻炼,夜间患处持续外固定,必要时弹力套加压坚持半年;④心理治疗:伤后局部畸形患者心理上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解除患者忧虑,树立康复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1.3治疗结果:47例四肢关节部位瘢痕挛缩畸形手术患者中,25例采用局部皮瓣,35例采用Z瓣成形术,13例采用游离皮片移植术,7例采用瘢痕关节周围置入扩张器中,除5例转移皮瓣和7例Z成形的皮瓣边缘出现营养不良和部分坏死及7例移植皮片表面出现营养不良,经换药痊愈,其余均一期愈合。随访约半年除2例手部关节功能锻炼不及时,效果欠佳,其余均无明显瘢痕过度增生及牵拉畸形,关节及功能活动得到明显改善,关节屈曲范围在165°~180°,效果均满意。

2讨论

四肢关节处为常见活动暴露部位,容易受伤,伤后处理不当、局部感染及后期康复治疗不及时都会造成不同程度关节部位瘢痕挛缩牵拉畸形,不仅影响局部外观,更影响功能。瘢痕区的弹性及延展性很差,不能随骨、关节生长而延长,甚至会限制骨、关节的活动。瘢痕越厚重,对骨关节的牵拉越强,从而使其活动范围减小,畸形加重,还可能出现继发关节周围韧带、肌腱、血管、神经的短缩[1],造成无法修复的功能丧失,尤其是对处在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如不及时处理,可造成难以修复的发育畸形,严重影响其身心成长。

对于四肢关节部位的瘢痕条索牵拉畸形,手术修复有着相类似的治疗方案及策略。瘢痕牵拉常采用的手术方式很多,“Z”瓣成形术操作简单,损伤小,但限于条索或蹼状瘢痕区;游离皮片移植法可用于各种瘢痕挛缩畸形的修复,但皮片过薄、后期自身回缩比较大,影响关节部位功能修复效果,如采用全厚或中厚皮片移植修复创面可明显减少回缩。皮瓣转移术后皮瓣抗挛缩能力强,质地柔软,功能与外观均较理想,修复关节部位实为首选,但选择皮瓣时受局部组织条件影响大,局部皮瓣转移量亦有限,手术操作及术后皮瓣观察相对复杂[1],手术应用限制相对较大。近年来皮肤扩张技术的应用,使关节部位的皮瓣转移量明显增加,扩张皮瓣血运好,转移修复后不易挛缩;其颜色、质地、弹性较接近,皮瓣较薄,较少出现局部臃肿,避免了再次局部手术修复。但较大关节周围置入扩张器容易,扩张量尚可,但处于易暴露部位,、不易保护,应是术后护理重点。我们手术中的皮瓣转移均收到良好效果,特别是关节部位扩张器的使用,扩张量及皮瓣厚度均为修复过程的首选。良好的术区抗感染治疗相当重要,感染容易导致皮瓣及皮片边缘出现瘢痕性愈合,且易造成挛缩及牵拉。

在整形外科治疗中,不仅要最大限度的恢复患处功能,也要在形态、外观上予以兼顾。对于关节部位的牵拉瘢痕的修复,我们推荐首选临近皮瓣转移,必要时可借以扩张器皮瓣转移、隧道下皮瓣转移技术进行修复。如果创面较大,可辅以游离皮片移植,中间间隔皮瓣,以防止术后皮片再次挛缩。

手术松解是挛缩松解基础,防止皮片挛缩是措施,关节部位功能锻炼及协调运动是关键,良好的术后对症处理和康复训练能最大程度恢复功能。术后局部抗瘢痕治疗可软化瘢痕,减少瘢痕增生,减少移植皮片挛缩机率,良好的外固定使得关节部位处于伸直位,有效防止皮片挛缩。在创面基本愈合,瘢痕未隆起前,局部行弹力套加压,会抑制瘢痕增生。压力治疗的原理是压力对瘢痕产生持续轻微的压力,减少了局部血液供应,造成受压区相对缺血,促使胶原纤维有序地平行重排,从而延缓瘢痕增生,促进瘢痕软化[2]。关节部位术后功能锻炼和协调运动的坚持使得关节部位肌肉、血管、神经的有效恢复,减轻水肿,刺激组织再生修复,防止皮片挛缩,有利术后恢复。亦可改善淋巴循环,防止肌腱粘连及关节僵硬,使关节部位的灵活性、反应性及协调能力显著提高[3]。四肢关节部位的瘢痕挛缩畸形的积极手术治疗,加上长期而有效的康复训练才能获得较为稳定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静,刘林,陈言汤,等.烧伤后期上至关节部位瘢痕挛缩畸形的治疗及康复[J].中国临床康复, 2004,14(67):2703-2705.

[2]张志杰,刘春龙,王俊,等.持续被动活动结合康复治疗预防及改善深度烧伤后肘关节屈曲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5):432-433.

关节挛缩的康复治疗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关节部位;瘢痕挛缩;双蒂瘢痕组织皮瓣

[中图分类号]R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07)06-0749-02

关节部位(如腋窝、肘窝或窝等处)皮肤烧烫伤时发生瘢痕挛缩的可能性很常见。如果在烧伤后挛缩继续不断发展,就必须考虑进行瘢痕的松解,以便保证关节部位的功能部分或完全恢复。关节部位的瘢痕松解后创面通常非常大,这就需要较大面积的供皮区,是烧伤后治疗的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一些学者认为在伤后尽可能快地进行植皮是目前最好的治疗方法,然而这种单纯的植皮治疗后,通常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肢体伸展位的固定,而且即使在较长时问的固定、局部按摩或者其他康复治疗下,皮片的挛缩也是一直存在的。部分皮片的挛缩是严重的,需要进行第二次或更多次的瘢痕松解植皮治疗。为了防止植皮后发生的皮片挛缩,目前可使用z、w、V-Y成形、局部皮瓣、远位皮瓣、轴型皮瓣和游离皮瓣等进行治疗。而本文描述利用双蒂瘢痕组织皮瓣治疗关节部位瘢痕组织挛缩畸形的新方法。

1 临床资料

2004年10月~2007年初共治疗此类患者5例,1例为肘关节瘢痕挛缩,2例为腋窝瘢痕挛缩,2例为膝关节瘢痕挛缩,瘢痕组织导致关节屈曲角度为900~1400。在要利用的瘢痕组织表面没有溃疡存在。患者随访3个月~1年,平均随访时间为6个月。在随访过程中,对皮瓣和植皮存活情况、术后固定情况、肢体功能恢复的程度以及肢体的外观都进行了观察和研究。

2 手术过程

在关节部位设计双蒂的瘢痕组织皮瓣,即保留关节部位的瘢痕组织,宽度5~7cm,保证此瘢痕组织处于关节部位皱褶处。平行切开瘢痕组织两侧皮肤,深达皮下,进行关节部位瘢痕组织的彻底松解。同时对瘢痕组织皮瓣的深面进行不同程度的松解,这样的松解一定要在保证瘢痕组织皮瓣的血运不受到影响的条件下进行。对于存在的瘢痕组织溃疡要同时进行切除。通过瘢痕彻底松解,在双蒂瘢痕组织皮瓣的近端和远端有两处皮肤缺损,通过植皮方法进行创面的覆盖(图1~3)。

3 结果

对5例关节部位的瘢痕组织挛缩采用双蒂瘢痕组织皮瓣进行修复。所有修复均在瘢痕发生后半年以上进行。瘢痕为火焰或烫伤后形成。为保证能够完全覆盖关节部位,双蒂皮瓣的宽度选择在5~7cm。在瘢痕松解后植皮区的宽度为7~14cm。石膏外固定持续的时间大约为术后2周。术后未出现出血、血肿、感染以及皮片和瘢痕皮瓣坏死。在随访期间,没有发现瘢痕挛缩复发。

4 讨论

4.1 关节部位烧烫伤后会导致这些部位的较严重的瘢痕屈曲挛缩畸形,随着挛缩加重,将严重影响肢体的运动。目前有几种治疗方法,包括皮片移植,局部皮瓣、远位皮瓣或游离皮瓣修复等。这些选择需要根据局部条件进行具体考虑。一般线性的瘢痕挛缩,可以考虑进行z、w或V-Y成形;如果瘢痕组织较宽,就需要考虑进行局部带蒂皮瓣进行修复。当然此时还可以选择更加复杂的远位皮瓣或者游离皮瓣进行创面修复。要进行关节部位的瘢痕完全松解,通常需要垂直瘢痕牵拉的轴线切开瘢痕组织,然后对松解后的创面进行植皮。如果在瘢痕松解后出现神经、肌腱或血管等重要器官的暴露,那么受区就不能只考虑进行单纯的植皮了。

4.2 本文介绍了另外一种关节部位瘢痕挛缩的治疗方法:双蒂的瘢痕组织皮瓣。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关节部位的瘢痕组织较宽,同时没有可以利用的局部组织皮瓣时采用。对于关节部位的线性瘢痕或者瘢痕溃疡的患者不建议使用这种方法进行修复。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双蒂瘢痕组织皮瓣修复关节部位的瘢痕组织挛缩的优缺点如下。

4.2.1 优点:①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能Ⅰ期完成修复手术;②对于双蒂瘢痕组织皮瓣,在保证皮瓣血运的条件下,进行不同程度的深面瘢痕松解,所以血运非常可靠,成活率很高;③皮瓣用于关节部位的较宽的瘢痕组织挛缩;④不需要进行关节部位长时间的固定,一般固定时间2周,较皮片移植固定的4周时间明显缩短;⑤双蒂瘢痕组织皮瓣覆盖关节部位,此皮瓣已处于成熟,所以术后局部弹性较单纯的皮片移植好,发生瘢痕挛缩的可能性减小,发生复发的可能性就明显减小。可以早期就开始进行功能康复治疗。

关节挛缩的康复治疗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手部烧伤;瘢痕;整形

【中图分类号】R65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9-0134-02

在各种烧伤事件中,手部烧伤所占的比例较大,可造成手部瘢痕及瘢痕挛缩等,轻者可影响手的形态,造成丑陋的外观,重者可使手的功能完全丧失。其中,手部深度烧伤是临床治疗难题,其治疗结果直接影响手部外形及功能的恢复。烧伤早期治疗的关键不仅在于抢救生命,更加重要的是预防烧伤后的畸形,对于手部烧伤,最主要的是劳动能力的恢复[1]。手术是修复创面及恢复手部功能和形态的重要的方法,术后的康复治疗则是巩固疗效的重要措施。我院在2005年1月~2008年12月共收治了24例手部烧伤瘢痕畸形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取得不错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为2005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于我院的手部烧伤后形成瘢痕患者24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9例;年龄4~52岁,平均15.2岁,10岁以下儿童13例;病程3个月~5年。烧伤类型:热水烫伤16例,火烧伤6例,电烧伤2例。手指屈曲畸形14例,其中单指5例,两指以上9例;掌指关节过伸合并指间关节屈曲畸形及指蹼挛缩6例;腕关节背侧瘢痕屈曲障碍2例;掌侧瘢痕伸腕障碍1例;虎口挛缩1例。本组资料均符合单纯烧伤后造成手部瘢痕挛缩而导致手指继发畸形、指蹼挛缩及并指畸形等,并且需手术治疗。排除了以下患者:电烧伤、热压伤等所引发的手部肌腱、肌肉、骨骼严重损害者;患侧上肢有肌肉、神经损害者;合并重要脏器的损害或其他严重疾病而不能耐受手术者。

1.2 手术方法:手部烧伤创面封闭后3个月以上就可以开始手术整形。针对手指畸形的不同类型,应结合手外科的特点,分别采取了手部瘢痕切除植皮、“Z”字型松解、局部皮瓣转移、邻指皮瓣转移、手背逆行皮瓣植皮、指侧皮瓣以及远位腹部皮瓣替换等手术方式。首先要彻底切除瘢痕,松解软组织,使受累关节达到或接者近正常活动的范围。瘢痕切除后切不可立即暴力搬动,防止肌腱外露和关节囊撕裂,在充分松解远近端正常软组织后,轻柔被动活动矫形。对于关节囊挛缩者,可以行骨膜下剥离松解术。对于手指屈曲畸形应该注意游离松解指固有动脉神经束,防止被动伸直时动脉及神经断裂。手指屈曲畸形采用克氏针指背皮下穿入法固定于伸直位,掌指关节过伸采用克氏针固定于60~90°位。腕关节矫形后石膏外固定,过伸畸形矫形固定于屈曲位,屈曲畸形矫形固定于背伸位。最后做创面修复手术。

2 结果

本组24例烧伤患者,经过治疗,除1例中厚皮片因感染坏死外,其余均成活,I期愈合23例。随访3个月~3年,皮肤质地、弹性良好,无再次痉挛,手功能恢复较好,疗效满意。

3 讨论

在各类烧伤病人中,大多数患者都有手部烧伤,这是因为双手为暴露部分,且出于本能双手有扑火自救动作,所以手部烧伤多见,特别是在大面积火焰烧伤部位往往较深。手部烧伤后往往容易发生烧伤愈合后手畸形,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2]。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手部烧伤后畸形,主要有手背瘢痕挛缩畸形和手掌瘢痕挛缩畸形两种。其中,手背烧伤挛缩畸形,多为较大面积或较多部位烧伤后畸形的一部分,轻度表现为皮肤瘢痕化,弹性丧失或瘢痕增生握拳不紧,重度表现为掌指关节过度背伸、虎口狭窄,形成典型的爪型手。而手掌瘢痕挛缩畸形多由于握持高温物体引起,因此多为单发,多见于小儿,成人较少见。

手部烧伤瘢痕整形治疗的目的是最大限度恢复手部功能同时改善手部外观,手部烧伤后早期及时的切、削痂大张中厚或全厚皮移植是治疗和预防手部深度烧伤后瘢痕增生挛缩畸形的关键。对于因烧伤后治疗不当或无条件治疗手部瘢痕挛缩畸形严重者,应及早进行手术整形。一般以创面愈合后3月至1年内施行手术为宜。临床最常用的整形方法是瘢痕切除松解或局部改形加植皮术[3]。手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患者的手术目的就是松解瘢痕挛缩,矫正畸形,恢复手部的正常功能。对于手指掌侧瘢痕挛缩,手术时没有必要将瘢痕全部切除。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在瘢痕挛缩张力最大处切开。然后再于侧方作与原切口形成45°角切口,这样能逐步松解瘢痕组织对皮下组织的粘连。并形成侧方锯齿状切口以免术后直线瘢痕的形成。因严重烧伤瘢痕挛缩畸形手部往往有深部组织的病理改变,所以手术需广泛、彻底切除松解挛缩瘢痕组织。对于有关节畸形者,还应松解挛缩的关节囊,严重者还需切断和去除部分侧副韧带。

手术治疗对于患者来说仅完成了治疗的第一步,后期的功能锻炼及抗瘢痕增生挛缩治疗更为重要。术后应及早功能锻练、理疗、弹力手套压迫、可塑夹板应用等均有助于促进手功能恢复。尤其对于深度烧伤创面愈合后,形成瘢痕组织的成纤维细胞已达到高峰,应对患处及时行按摩及牵引。由于新生的上皮较娇嫩,易破损及生成水疱,开始按摩时应注意按摩的力度。鼓励患者自我按摩并持之以恒,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钟德才.手部热力深烧伤的早期处理与畸形预防[J].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9,15(3):234

[2] 杨晓梅,张宝林.手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的手术及康复治疗[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39(3):256-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