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开发区经济发展

开发区经济发展

开发区经济发展

开发区经济发展范文第1篇

近年来开发区重点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主导产业,形成了以中国风力发电机配套龙头企业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新疆金风科技、中国三峡新能源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的山东(河口)风电产业园,海螺型材、北玻节能科技等企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门窗制造产业链条,以常青树胶业、环海塑业为代表的新型建材产业得到迅速发展。

园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8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上市公司15家,部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院士工作站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5个、市级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10个。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北京科技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高校在技术成果转化、高新技术转移、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建成产学研结合基地18个,石墨烯、水性胶粘剂、特种陶瓷等一批新兴行业实现产业化。拥有山东名牌、著名商标9个,常青树胶业、汇海医药分别成功注册覆盖83个、20个国家的马德里商标,品牌经济贡献突出。

以提升园区综合发展能力为主线,不断优化园区管理水平,提升园区服务质量,基础设施配套基本完善,实现“九通一平”。园区内形成“五横七纵”的主干路网,道路总里程约40公里,道路两侧路灯安装亮化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5%以上,养护绿化面积130万平方米。已建成完善的雨污分流排水管网,分排率达到90%;配套建成处理规模0.6万吨/日的污水处理厂,实现污水全部集中处理。连续三年荣获“山东省投资环境十佳园区”称号

开发区经济发展范文第2篇

今天利用下午的时间专门到开发区来进行调研,主要是出于两个方面考,一是视察开发区项目建设情况,由于10月份要高大项目的检查,所以我和书记要分别到各地调研,看看情况。今天来到开发区看看今年的新上项目,有的大的项目以前看过了也要走走;二是听一听开发区未来五年的想法。今年面临着换届,所以市政府要考虑未来五年大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向。此前在扶余开会的时候,书记曾经提过要进入第一方阵即GDP达到1500亿,那么围绕1500亿怎么实施,政府方面正在组织人员进行论证、调研,我们要努力寻找一些支撑点,看我们有多大的把握,有多大的缺口,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顺利达成目标。

下午看了几户企业,刚才凤江同志代表开发区作了一个简短的汇报,总的看开发区做了大量的工作,无论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招商引资、项目建设,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开发区建设的道路和其他设施,建设速度非常快,成效比较显著。这些建设完成后,对我们开发区无论是形象还是承载项目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项目建设方面,有些虽然投入不是很大,但是毕竟实现了真正落户,这对于我们欠发达地区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从开发区各项经济指标看,和去年同比进步不小,全口径财政收入一个多亿,赶上了一个县,和去年比超过乾安、长岭。这是和去年比,今年还可能有所增长,应该说开发区经过几年建设成效还是非常显著的。刚才凤江汇报了关于江南的考虑,对开发区的长远发展有了一些想法,做了一些准备,非常好。当然就指标方面和其他一些发展措施,还要随着我们工作的深入,继续逐步完善。今天到开发区来,我主要想谈几个方面问题。

一、认清经济的严峻形势,谋划长远发展

全市整个经济的发展以及对未来的谋划我和大家作一下交流。今年GDP预计要实现580-600亿,现在看有难度,一产方面,今年下降比重较大,旱情严重,粮食产量大幅度削减,保守估计今年粮食减产至少200万吨,三成以上。所以一产按进度完成GDP可能就有困难,至少差10个亿,完成这个高目标我们二产、三产的压力就增大了;三产方面,我们今年保持了高速增长,在全省始终保持第一,增速不低于30%,但是我们的基数小、绝对值小,所以依靠三产还是有困难的,重点还要依靠二产;二产方面,今年我们面临的压力比较大,主要是油田的增速小。油田始终在左右着经济的发展,去年整个涉油的工业占到86%,所以油田如果增长很小,地方就是100%增长也很难拉动,这也是我们需要客观面对的。尽管发展的压力,但是对于油田我们还是一如既往的支持,帮助油田做大做强,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资源型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不降并且能够保持一定的增长是比较艰难的,基数大再向上增长更是非常困难,所以要加快发展,从长远看不能把所有的精力都压在油田上,避免随着油价的涨落而大起大落。今年油田方面产量达到600万吨以上,据我了解油田今年的自营区块产量又下降了,是靠小油田的增长达到100多万吨以后才把降的差额补上增长30多万吨油,所以我们寄希望于油田大幅度增长是比较困难的。对于681工程要有一个明确认识,81主要靠天然气。天然气的产值、增加值和油是没有办法相比的,天然气只相当于油三分之一左右,所以压力比较大。同时由于地方工业基础比较差,除了中省直企业之外上规模的大企业少,当然这也与我们建市时间短有关,之初在两个县的基础上建市,长岭、扶余又都是农业大县,乾安还是贫困县,只是有100万吨油以后经济才上来。我们现在看266户规模以上企业,认真分析一下真正成长性好的企业,油田企业、粮食加工企业、木材加工企业分别占到几十户,其中粮食加工企业规模能够做大是有限的,剔除标志工业基础的企业我们所剩的企业数量很少,所以面临形势我们必须加压。和发达的地区相比我们沾了油田的、有油田支撑的优势,因此GDP比较高。油田今年的增加值是290亿,我们的产值刚刚达到甚至不到500亿,分析一下统计数据就可以看到,像、辽源有的企业没达到200亿的时候产值就超过了500亿,这说明工业基础强,这两个地区工业基础雄厚,因此我们的竞争压力相当大。、等地区发展往往是引进一个行业、一个产业、一个个的特色园区,我们是千辛万苦地引进一户一户企业,这样差距将会越来越大,这也是最可怕的。另一方面我们的基数虽然很大,但是和他们相比差太远。以四平为例,四平可以说是一只沉睡的狮子,今年看四平规模以上企业新增100户,我们才刚刚100户,那么原本就比我们多,再增加100户,何况我们和四平的差距不过几十个亿,而且四平是名副其实的老工业基地,基础相当好,企业改制重组,一旦释放出效益,很快就会发展起来,所以这也是市委、市政府比较担忧的地方,如何才能保住的第三、怎么样缩小差距是需要我们破解的难题。

计划到2011年达到1万亿,9个市州承担。分担了50%,分担20%,其余3000亿剩余的七个城市承担,我们按照现有的比重往前推考虑能不能占到15%,1500亿元正源于此,能不能保住第三、发展的速度能不能提高这都是考验。当然客观上1万亿对于的考验确实是巨大的,怎么办?就是往各县区开发区下分,难度很大,但是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这么做,所以希望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把目标完成。随着我们的发展可能还有这样那样的机遇,可能还有这样那样的增长点,因此我们既要看清困难,还要看到我们发展的潜力,多看有利方面,同时也要看到不利方面,千方百计发展。那么从一、二、三产业来讲,一产方面,我们和四平相比,少了近40亿,粮食产量、机井数量都比四平高,特别我们农业机械的装机总容量是四平的三倍,就是在牧业发展滞后被四平甩下了;二产方面,必须加快发展,油和非油的比重要力争调整到6:4,当然这个数据还要进一步测算,只有这样的经济才能保持一个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否则我们还要依靠油。今年就特别明显,今年国税和去年比减少了28%,乾安、前郭同比财政收入为负数,原因就在于石油。所以我们要下大力度,抓紧考虑未来的工业如何布局,如何发挥好集中区、开发区的作用。因为我们现在太大了,工业集中区加上县里总规划面积超过1700平方公里相当于南方的两个县的面积,所以必须在未来五年集中精力破题。如何破题?就是资源优势应该怎么转变,围绕这些资源优势我们到底还能上些什么产业,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好比较优势;三产方面,我们很难一直保持30%的增长势头,原因就在于的城镇化进程太慢,低于全省近17%,我们280万人,200多万农民,城镇居民和农民的购买力相差悬殊。土地方面,凤江说现在土地供应紧了,发展怎么办?我们明年要控制地的原因在于有良好的发展势头来之不易,我们必须尽全力让它健康发展起来,但是客观上我们人口数量有限,谁能一年买二、三套房子?要保障发展,就要从整个土地供应、销售结构、消费人口入手。对于未来五年的发展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好,那么的发展就相当困难。跟大家分析一下形势,一、二、三产业应该做的就是这些,当然还有就是进一步关注民生,促进社会事业和经济协调发展,这些都是不能忽视的。

二、积极筹措,寻求开发区发展的新跨越

随着经济的发展,开发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比较赞成凤江结合发改委、经委提的意见指出的开发区的定位。

第一,开发区的发展应该坚持高起点规划。开发区现在已经走过了原来“有企业就好”的发展过程,开发区的发展有阶段问题,刚开始必然要经历没有大企业、没有人来、怎么让人来的过程,但是现在应该划句号了那么应该步入到发展的第二阶段,就是高起点阶段。一方面让我们小的没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出局,一方面继续出台政策吸引具有实力的企业入户,还要大力招商。发展好以后就进入到第三阶段选商阶段。现在我们处于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就是重新考虑我们开发区的规划,规划不可能一成不变,规划的过程就是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就是研究如何发展的过程,要认真重新审批规划。我比较赞成凤江的提出的园中园、特色园区的想法,要认真斟酌,否则连不成片,东西分散,南北分散,不利于长远发展。

第二,开发区在实际工作中、在考虑问题时,应该从高处着眼。市的整个工业布局、整个的工业发展,应该是梯次转移的,梯次布局,好的大的项目应该集中在开发区,利用集中工业集中区、各县区的载体让中等的小规模的应该梯次外移,因为开发区拥有区位、有发展的良好氛围,所以大项目不往县里走。开发区自我定位的时候要起点高,继续加大工作力度,真正起到样板作用,起到龙头的作用,同时在高端集中,向下要分业态、分梯次进行。

第三,土地来之不易,要节约用地。大多应该成为我们今后招商引资、上项目的楷模,为什么?大多技术先进,拥有好多项目前看在国际上领先的专利,这样的企业在仅此一家,土地使用不到3万平方米,大多规划3-5年之内要达到8-10个亿,大家可以想一想这些土地供应的值不值!因此我们要考虑同样的土地能创造的产值、增加值是多少,所以说土地问题必须成为一个导向。但是像总溶剂及这样的项目该上我们也必须上,因为这是一个大的行业,它上去了后续带动的总溶剂项目可能是几十个亿,因此不要错误地认为大项目不上,关键在于要引导集约用地。同时利用好这次土地规划修编,为开发区的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就是自己掌握的地要多,否则地都在规划上放着,那么地就永远不是我们的,至少眼前不是我们的。但是把土地从基本农田里变出来,单纯依靠规划出来是不行的,因为一上报是基本农田,是政策禁止的红线,那么开发区的土地规划就等于零。因此大家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要彻底实现土地转变,做好土地准备工作。国土局一定要立足长远,帮助开发区谋划好,否则将来开发区的发展将会很被动。此外要坚决杜绝建设花园式工厂,要倍加珍惜来土地,避免贪大求洋,人为浪费。

第四,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政府要继续给予支持。开发区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政府能够理解,所以将会继续给予一些政策,开发区要充分认识到政策就是金钱、政策就是发展资金,充分利用好政策。开发区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完善开发区的功能,要积极借鉴发展得比较好的园区的经验,但是不能照搬照抄,不能脱离我们离城市较近其他地区的开发区和组成区离城市较远的客观实际。同时立足区情,不要盲目求大求全。一是要特别注意水的问题。随着我们将来的发展,像现在使用用水源地的水的情况,将来不会再有了,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地加快,城市居居民的增多,将来肯定是首先保障百姓用水。因为工业大量使用水源地的水资源,严格意义上说得不偿失,无端浪费了宝贵的有限资源。但是搞工业离不开水,特别是粮食加工、屠宰都是用水大户,所以水的问题要纳入日程,必须解决好。否则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要提早研究,拿出可行方案。二是要考虑环境问题。我们现在强调节能减排,不能建设一个企业就立一个烟囱,开发区要加大协调力度,降低企业发展对环境的污染。三是搞好产业布局。现在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些产业布局,东北适合搞绿色种植基地,我们完全有可能把我们的食品工业做强,你们也已经规划了一段时间,在这里我提的建议就是只提食品工业园不行,要考虑我们到底拿什么来做食品、什么能做食品、什么能作为食品的原料。同时要派人跟踪,研究我们的杂粮杂豆卖到了哪里,企业用来生产了什么,具有针对性地把问题明确、理清。目前我们招商引资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我们不知道招什么企业,都做好之后,然后吸引南方的食品企业。引资过程中小的企业予以放弃,因为食品企业是高广告投入、大品牌投入的行业,实力小的企业发展不了,实力有限很难维持,即使发展了也可能只是一个地域性的小企业,很难做大。加工制造业方面必须考虑,油田配套只是一个方面。加工制造业的发展我们不能没有基础,南方和其他地区好多企业的发展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好多企业的发展并非都要依托当地资源,没有原料同样把工厂建设起来,他们是形成了一种企业发展氛围,以辽源为例,是全省铝合金加工第一,辽源没有铝,也不炼铝,但是两个大户企业进去了,所以要跳出原有思维,要敢想,大力发展加工业。因此产业布局方面要结合历史形成的和将来发展仔细作一番深入研究。

第五,在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方面要创新方法。要千方百计寻求突破,真抓实干。要盯住一两个地区,进一步扩大开放,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提高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投资。

第六,对于开发区内部来讲,进一步整合开发区内部资源。整合内部资源包括内部机构设置,坚持一切有利于工作、充分发挥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为原则,否则该撤的撤。开发区的任务很明确,开发区不是一个完整的县级政府,不要贪大求洋,盲目追求什么都要备齐,要明确我们的主业,紧紧围绕我们的主要任务来配置,寻求把开发区的整个资源发挥得更好。

开发区经济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对策

自加入WTO以来,我国市场化进程日益加快,区域间的差距也随之逐渐拉大,人力资源开发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不一,人力资源的特点也不尽相同,如何结合区域特点有效利用人力资源开发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各地方政府关心的焦点。各区域应充分认识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重要性,合理配置人力资本,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人力资源开发的内涵

1.人力资源开发的定义。

人力资源开发是指通过多种方式丰富员工工作知识,提升员工工作技巧,提高员工工作能力,以达到满足企业长期发展需求的目的。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方式有进行员工培训、实行激励措施等,通过这些方式来开发员工内在潜力,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人才是企业进步的核心动力,人力资源开发充分体现了企业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人力资源开发是企业运营中的核心战略,是企业长期发展中的必然选择。

2.人力资源开发的作用。

首先,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员工提升自身职业能力。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变革,管理已成为企业运营的重要方式,在此背景下,职业能力的提升成为员工最关注的问题。高水平的职业能力意味着强大的竞争力,也就意味着高职位、高薪资、优待遇,是员工追求的目标。因此,人力资源开发能够为员工职业能力的提升带来机遇,为员工实现自身价值提供保障。其次,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回顾企业的发展史,人才往往是推动企业进步的动力,尤其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今天,人才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战略,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最后,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企业融入国际经济大环境。21世纪以来,我国企业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但与国际上的优秀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管理理念等方面还存在巨大差异,而人力资源开发结合以人为本的宗旨,强调人才的管理与开发,恰好为我国企业提供了融入国际环境的契机。

3.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

第一,提高员工素质。提高员工素质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初衷,是最基本的目标。每一位员工的进步就意味着整个企业的进步,因此企业利用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有利于企业更高效地运营,实现更大的利益。第二,营造组织文化。人力资源开发可以为员工制定较为统一的行动标准,使员工在统一行为的同时形成对组织的归属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养成优秀的习惯,从而更自觉地向正确的方向迈进。第三,完善组织职能。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升各部门员工的工作素养、工作技巧和工作能力,完善各部门的职能,从而形成完备的管理系统。

二、人力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不仅能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更能带动一个区域的经济进步,因此,人力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提升区域人才素质。

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是通过员工培训、激励措施等各项活动对人的智力和能力进行开发,其主要原理是向员工灌输其所在岗位的工作知识和技能,通过培训要求其熟练掌握工作流程,并辅以激励措施鼓励员工定额、超额完成任务,从而满足企业的运营要求,同时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是通过各项活动发掘人的才能,通过增强人的知识储备和工作技巧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并通过各项激励措施激发人的积极性,从而培养积极向上的,有学习能力、有专业素养的高素质人才。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是为提升员工工作素养,提高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帮助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同时也推动了区域人才素质的整体提升。

2.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优化区域人才结构。

人力资源开发不仅能够提升区域人才的素质,提高区域人才竞争力,更能为区域人才结构的调整提供保障。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积极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的途径,这就要求人力资源开发要与时俱进,与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用完善的人力资源结构带动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人力资源不仅需要高数量、高素质,更需要科学合理的结构,因此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区域经济调整的重要部分必须着重调整人才培养重点,以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配合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3.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动力,是区域经济战略的重中之重。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规模经济之中,表现为区域内多种生产要素实现更优的配置,从而为区域经济带来更大的收益。人才素质的提升意味着工作效率的提高,也意味着对其他生产要素的配置会更优,因此人力资源开发正是区域内各种要素增长的源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人力资源开发不仅能够丰富区域内的优质人力资本,提高区域内人员利用效率,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更能够连接生产与消费中的各种要素,推动新需求的产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因此,人力资源开发能够在保证区域人才优势的同时带动其他方面的进步,能够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对策

人力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影响重大,为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从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着手,将人才优势转化为生产力,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强化人才教育,提高人员素质。

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区域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因此,地方政府必须从教育入手,以人才进步促经济发展。首先,要加强正规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人才保障。加强正规教育,要求政府完善教育体系,增加教育投资,促进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有知识、有技巧、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系统性地优化区域内的人力资本。其次,要强化职业教育,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与正规教育不同,职业教育主要强调职业导向,为满足企业运营管理的要求,以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职业教育主要是在人力资源开发中建立区域内的人才开发管理培训机构,不仅要为企业提供管理建议,更要起到培训员工、进行职业教育的作用,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优质职业人才。此外,要全面加强人力资源素质培养建设,完善人力资源素质培养机制。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国家制度的保障,需要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促进,因此,各地方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逐步开展人员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提升区域人员素质,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2.开发农村人力,优化主体结构。

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是最薄弱的环节,但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占比较大,且人力十分丰富,给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面对农村人力数量大、素质偏低的现状,我国应积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使广大农村劳动力发挥作用,充分提高生产力。首先,可以建立针对农民工的就业教育培训机构,整合弱势工作群体,以提升技能为主,集中培养主要工作技巧,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工作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其次,要建立有效的信息渠道,通过就业信息网等途径为农民工展示就业信息,提供就业选择。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求职更多地要通过网上信息来沟通进行,就业信息网能够为农民工提供更便利的信息平台。做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同时,我们还要协调区域经济的发展,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人力资源的主体结构要积极向第三产业转变,培养更多优质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加第三产业的发展活力。同时,国家政策要着重向人力资源倾斜,凸显人力资源开发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在优化人力资源主体结构的同时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3.完善管理体系,促进合理布局。

首先,区域内必须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为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提供支撑和保障,完善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法规管理体系。地方政府应结合自身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出台有效的规范政策,整肃和厘清整个人力资源开发市场。同时还要考虑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以推动市场经济发展为目标,完善整条人力资源支持链,为区域经济市场化发展提供人才服务保障。此外,完善人力资源结构的合理布局也至关重要。区域经济在发展中不仅需要内部的推动,也需要与周边地区进行沟通交流,以培养互补性人才市场结构为目标,有计划地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协调与合作。在内部对各产业进行合理有效的人员配置,集中对金融、互联网等服务业提供优秀人才,以人才优势推动区域产业优势的形成与发展,同时结合周边地区农业、教育等产业的人力资源,进行优势互补,形成完备的人员结构布局,优化人才配置,促进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

4.优化经济框架,聚集优秀人才。

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框架是指导区域经济发展的大纲,要求科学规划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和路径,确保自身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优化经济框架就要求地方政府充分考虑人力资源发展结构,制定适合自身区域发展的经济增长结构,提供合理的发展模式和途径。在优化经济框架中要充分认识到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着重强调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同时,政策要倾向于积极吸引优质人才,更要有意识地完善人才在各行各业的配置。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去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让优质人才感受到自身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积极为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此外,要保障区域内的协调发展也必须从人才抓起,要有计划地在人力资源开发中培养各产业的优秀人才,将其配置到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发展领域,使区域中的各大行业都能充满生机与活力。因此,区域必须有意识地聚合高素质人才,将优质的人力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的生产力,促进区域的不断进步。

四、结论

人力资源开发是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有利于员工提升自身职业能力,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企业融入国际经济大环境。企业为提高员工素质、营造组织文化、完善组织职能积极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在提高了企业效益的同时也提升了整个区域人才的素质,完善了区域人才结构,从而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人力资源开发必须做到强化人才教育,提高人员素质;开发农村人力,优化主体结构;完善管理体系,促进合理布局;优化经济框架,聚集优秀人才。企业应积极完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杰.浅析人力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外资,2014(01):276.

[2]单良.辽宁省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2.

[3]李冰.人力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中国商论,2015(15):120-122.

开发区经济发展范文第4篇

摘 要 区域经济统筹发展思想,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思想的传承与创新,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区域经济统筹发展 互动机制 政府职能 宏观环境

一、区域经济统筹发展,必须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

(一)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包括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及东北老工业基地较为发达的城市和产业密集区。

(二)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较好的区域。主要指广大的中西部具有资源优势和广泛发展前景的区域。这类区域要充实基础设施,增强吸纳资金、技术、产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的能力,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增强区域辐射作用,逐步成为支撑今后我国经济发展和聚集人口的重要载体。

(三)限制开发区域,是指生态环境脆弱、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的区域,如退耕还林还草地区、天然林保护地区、草原“三化”地区、重要水源保护地区、重要湿地、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等。

(四)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这类区域,要依据法律法规实行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二、区域经济统筹发展,必须形成协调互动的发展机制

(一)健全市场机制

实现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促进区域经济统筹发展,首先必须健全市场机制。要大力推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建设,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减少政府对市场和企业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打破资源的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实现以市场为基础手段来配置资源,保证各地区之间物流和劳动力流动畅通。

(二)健全合作机制

健全合作机制,就是要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从而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因此,发展多种形式的区域合作,有利于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同时,要加强统筹协调,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方面加强协作,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三、区域经济统筹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区域经济统筹发展,对于中央和地方政府来说,都面临着如何进一步转变和完善职能的考验。为了地方利益,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政事不分的现象没能得到根本性的改观。

(一)转变职能,加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指导和调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政府统筹区域发展,主要途径是从宏观上加强对区域经济的指导和调控。表现在确立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强国土规划,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要加强国土规划,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通过中央政府计划,突破行政区划界限,从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环境出发,合理调整,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

(二)规范和优化政府行为,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完善政府职能,目的是促进中央和地方政府行为的规范和优化,最大程度地实现市场功能与政府职能的高效融合,从而更好地统筹区域发展。因此,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原则,政府在着力规范行政行为,在继续抓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的同时,应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把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

化,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

(三)地方政府要增强全局观念,为促进区域经济统筹发展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近年来,在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以及加快东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地方保护主义强化的势头,主要表现在地方政府不合理地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限制外地产品流入本地市场或限制资源商品、初级产品流出本地市场,对企业实行全面干预,画地为牢,层层设卡,对商品流通进行“超经济强制性”封锁。

四、区域经济统筹发展,必须营造有利的社会宏观环境

(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区域经济发展,树立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共同理念通过区域经济统筹发展,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应改成为全国各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理念,也只有树立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共同理念,在实践中才能跳出地方主义、本位主义的篱笆,确立起全局观念、整体意识,才能做到地方服从中央、局部服从整体,为区域经济统筹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二)形成统一的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为促进区域经济统筹发展创造基本的前提条件要进一步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尽快使我国东中西经济体制环境趋向一致,消除区域经济统筹发展的体制障碍,是当前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只有在相同的体制环境中,各个区域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自主发展,公平竞争,依据比较优势原则,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利益最大化,才能形成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三)培育和完的市场体系,为促进区域经济统筹发展提供要素自由流动的外部环境区域经济统筹发展,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合理的格局,必须发展和完善包括生产要要素市场在内的市场体系,而其中要素市场是起主要作用的市场。因此,要努力促成区域之间要素市场的统一,实现区域之间要素的自由、合理流动。为此,要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消除限制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根源,取消阻碍要素合理流动的区域壁垒,加大区域的开放程度,保证要素在市场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的作用下合理流动、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开发区经济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经济开发区;产业集群;集群分类;生成机理;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7)09-0037-04

一、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产业集群

开发区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吸引外部生产要素、促进自身经济发展而划出一定范围并在其中实施特殊政策和管理手段的特定区域。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是中国政府利用外资的“试验田”。经过20多年的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我国获得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各地招商引资、创造就业、增加税收的重要载体,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点,或地方政府展示区域形象的亮点。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开发区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开发区并没有根据自身资源环境、区域特色,发展适合的产业,而是在产业功能、结构、模式上趋同,重复建设的现象比较严重。同时,所吸引的投资多数位于全球价值链的末段,以加工装配为主,加之跨国公司对核心技术的控制,外资对中国本土产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不明显。在全球产业转移的循环中,作为外资占主体的开发区,研究其发展模式以及如何加强产业的持续发展,对于开发区、所处地区以及中国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

产业集群理论是新的区域发展理论。产业集群能发挥区域内各种资源的整合能力, 促进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经济开发区适宜发展产业集群使开发区的发展和本地经济密切相关。[1]产业集群的新理念可以使人们认识到经济行为应建立在积极的社会参与和协作的基础之上,这有利于消除那些存在于部门之间以及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隔阂,同时也可以使企业在创新、竞争、生产、出口、效率化和专业化中提高经济绩效。企业进入开发区的动力是优惠的土地和税收政策,这种对企业的引进,很大程度上是企业的堆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也不能把集群的优势作用于开发区经济的发展。因此,努力发掘产业集群理论在中国开发区的实际应用价值,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王缉慈比较分析了工业园区与产业集群的区别,认为工业园区作为政府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区域,是一种吸引外资和创造就业的重要政策手段,而产业集群应该是促进企业繁衍及其互动和创新的发动机,将传统的工业园区转化为具有功能联系的产业集群,除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设施,发展支持企业合作的产业文化、培育支持创新的支撑机构等软环境或许更加重要。[2]

目前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产业集群,在各集群形成过程中, 基于不同主导因素会形成不同的集群模式。结合开发区经济特点,分析比较不同类型集群形成的机理, 可以为政府制定开发区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引导开发区经济向高效率集群发展。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在国家各级政府部门主导下设立的,这种产业集群形态与市场经济中自发形成的集群在形成主导因素、布局特征以及演进机理等诸方面有着本质区别。本文将在对产业集群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对各种不同集群产生的机理进行比较,分析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二、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及其分类研究

1.集群形成机理及其分类的概述

马歇尔认为,工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出现在同一区域集中的现象。马歇尔将工业集聚的原因基本上归结为六个方面:协同创新的环境、辅工业的存在、对有专门技能的劳动的需求和供给、劳动需求结构的不平衡、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顾客的便利。[3]韦伯把产业集群归结为四个方面的因素:技术设备的发展、劳动力组织的发展、市场化因素、经常性开支成本。[4]波特认为,由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程度四个关键要素以及机会、政府两个变数共同组成的竞争优势钻石体系,是形成产业集群的主要原因。[5]王缉慈认为,导致企业集聚的因素有:专业化劳动力市场的存在、原料和设备供应商的存在、接近最终市场或原材料集贸市场、特殊的智力资源或自然资源的存在、有基础设施可共享、有政策激励。[6]

学术界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存在不同的角度,对产业集群的分类也呈现出多样性。Humphrey J. and Schmitz H把集群分为两类:基于创新的集群和基于低成本的集群。[7]基于创新的集群,其特征是创新、高质量、功能的灵活性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在良好的法规制度下企业间自觉地发展合作关系。基于低成本的集群,其参与竞争的基础是低成本。在很多情况下,企业之间的合作只是偶然的,甚至不存在。虽然通常企业家在很近的地理范围内一起生活和工作,也很少共享信息、讨论共同的问题。这些集群信任度低,企业之间恶性竞争。1998年,联合国贸发组织秘书处(UNCTAD)将产业集群分为五类:非正式的合作网络、有组织的合作、创新型集群、科技园区、出口加工区。

王缉慈通过对新产业区的研究把我国的产业集群分为以下五类: 沿海外向型出口加工基地、智力密集地区、条件比较优越的开发区、乡镇企业集聚而形成的企业网络以及由国有大中型企业为核心的企业网络。[8]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司综合处(2004)根据我国产业集群的结构,将我国产业集群划分为三类:古典的产业集群区――“马歇尔产业区”;“龙头+网络”的形式,其特征是龙头企业在研发、生产、营销中发挥创新和导向作用、横向支撑作用、纵向纽带作用,众多中小企业和家庭工厂形成网络状,实现生产的社会化、组织网络化和流通市场化,既自己开拓市场又需依靠龙头企业和区内网络集体力量拓展市场;以核心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相配套形成的产业集群。不同的影响因素导致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对资源依赖类型是不同的。对于低成本型的产业集群,企业在集群内可以降低相关生产要素的成本,企业在其中可以受益于外部规模经济。对于高技术型产业集群,主要依赖于大量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集群内部的创新环境等。

2.本文研究视角的分类

(1)经济方面的因素

这类因素可以使企业获得直接的收益。例如,企业所需的要素市场完善,如接近原材料或最终产品市场降低企业的采购和运输成本,存在企业所需的大量技术工人或者智力型人才;企业可共享的软硬件环境的存在,在某一区域共同发展企业可共享基础设施,降低单独发展所需建设这些设施所需的成本;政府激励性措施、优惠政策,政府对某一区域的企业实行的税收减免的措施。

(2)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

这类因素不一定可以带给企业短时期内获得收益的增加或成本降低,而是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有影响,是影响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延续性的因素。根据开发区的特点,本文主要从资源可持续性和创新性环境两方面分析:

第一,资源的可持续性,指企业对所在区域的土地、能源、水等不可再生资源利用是否达到可持续性。这些资源是人们进行生产、生活活动所必需的资源,随着人类的消耗利用不断减少。如何合理利用这些资源,使这些资源能满足人们持续性发展的需求,关系到企业、区域甚至一个国家能否实现健康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资源承载力和资源容量有限的基础上的,开发区应合理地配置和利用资源,充分发挥现有资源潜力。

第二,创新性因素在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创新不仅可以改进生产率,而且它还是收益递增的源泉之一。 区域的经济与社会持续而稳定的发展,最终取决于本地良好的创新环境,国际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区域创新环境的竞争。集群内部存在协同创新的环境,促进企业创新的机制,开发区应该在产业定位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环境。

三、开发区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1.开发区环境因素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1)开发区发展的政策环境变化

加入WTO后,对于外商投资企业享有的超国民待遇,将按国民待遇原则进行调整,调整和规范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使内、外资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发区税收优惠的区域性优势势必将逐步消失。外国投资者在我国的投资选择余地扩大,可以与开发区竞争外资的区域增多,外资在其它地区投资的门槛降低。这将使开发区目前享受的差别性经济政策的效应减弱。

国家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发展既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注意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切实走新型工业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于利用外资工作,中央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的引导,促进国内产业优化升级。

《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把发展教育和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深化体制改革,加大投入,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本强国。中央提出:要积极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强科技与经济、教育的紧密结合,全面提高科技整体实力和产业技术水平。

(2)开发区目前遇到的问题

产业结构趋同。大量同类产业的聚集和重复建设不仅造成各种资源的紧张和浪费,也造成各开发区之间、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因而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而大量同类产品的出口,又易与其他国家产生贸易摩擦或遭遇贸易壁垒。

创新能力较弱。大部分开发区技术创新的力量相对薄弱,总体上还处于技术模仿阶段,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低,仅仅成为国外产业的生产、制造和装配基地。

优惠政策使用不当。多数开发区在建立初期依靠优惠的财税政策吸引外资,地区之间为争夺外商投资出现恶性竞争,造成外资和内资、开发区内和开发区外企业待遇的巨大差异,加剧了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不同地区企业之间的不公平竞争。

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目前开发区土地使用存在一些问题,土地闲置浪费严重、规划和布局缺乏科学性、园区之间低地价竞争、整体土地开发效益有待提高。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一些地区开发区的规划土地所剩无几,而开发区内土地产出水平又低于国际水平,这些因素都影响到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

2.开发区可持续发展因素

(1)开发区定位分析

各开发区应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条件突出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应从实际出发,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依托各自区域的经济发展条件,包括资源条件、市场条件、科技人才条件以及区域已有的产业基础等,对开发区特色产业及区域功能进行准确定位。依托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才能确保开发区持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2)优化企业引入机制

在WTO原则下,要求内外资统一国民待遇,作为开发区吸引外资的主要政策手段将越来越没有吸引力,优势也将渐渐失去。优惠政策是加快开放开发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优惠政策要既有利于吸收外资,又不能造成国家权益损失。制定优惠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改善投资环境,以增强对外商的吸引力。外商对开发区投资环境的关切度,在某种程度上讲,高于一般优惠政策。制定开发区的招商政策时,要综合考虑国际、国内环境因素,做到以开发区特色优势为主,以优惠政策为辅。

由于开发区是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场所,投资环境是具有国际性评价标准的动态的多因素的综合体。我国开发区的投资环境在建区规模、税收优惠、工人工资等方面较具优势,应该继续在开发费用和土地出租费较高,雇员密度较低,工业用地合理利用,劳务市场的完善等方面继续改进。

(3)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

区域的竞争力不能仅仅体现在现有的经济规模,还体现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基于我国开发区目前存在的问题,着重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第一,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保证开发区发展的可持续性,做到科学合理的土地资源利用规划。土地的开发必须走集约利用、内涵发展的道路,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充分考虑当地的产业结构、区位特点、环境保护要求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开发区的性质和规模。通过合理的布局与规划,提高开发区内可出让用地的比例。在总体布局上还应注意充分发挥土地使用价值,按照不同产业和不同项目的特点确定地块的功能和发展方向。做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土地集约利用、土地持续利用。推动开发区走集约式发展道路,努力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实现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创新环境建设。创新是区域产业保持竞争力、持续繁荣的根本保障,集群所具有的独特功能使开发区内部企业的创新成为可能,可以弥补区内企业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低的缺点,形成集群以后,开发区内企业可以快速捕捉到客户群体或消费者的需求,可以有更多机会接触新的技术、部件、设备及经营方式。相互竞争企业或行业在区内集中,也刺激各企业不懈地致力于创新。

为营造创新的环境,开发区应制定创新的制度环境、文化氛围,如通过政策、法规、财税制度提供对企业经营的优惠条件,组织企业家间的交流,培养具有新思想、高能力的企业经营者,奖励重大的技术创新,增强政府与企业的联系和信任关系等。主要着眼于建立起一种富有活力的创新精神,尊重人才的区域文化。创造组织间、人员间正式、非正式交流的环境,建立人才的培养机制,满足集群发展所需人才的需求,发展影响人才生存与发展的各项环境因素,如各项生活条件、再学习机会、区域内知识交流的便利性,等等。

四、结 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认为开发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主要基于两个方面因素:

第一,企业的吸引机制方面。转变开发区目前制定吸引政策的指导思想,改变单纯依靠优惠政策、低廉的生产要素等方式。应该结合各开发区的特点、地域优势,根据适合的产业特点,提供企业所需的软、硬件环境。

第二,开发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还在于区内经济是否具有创新性,开发区内是否具有创新的环境。创新是区域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同时,开发区内土地资源,能源的利用同样也应该做到可持续性。

本文对开发区可持续发展因素的分析,基于不同类型产业集群及其生成机理分析,将产业集群生成机理分为经济因素和可持续性因素,进而将影响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也相应的分为企业引入机制和可持续发展机制两方面,这种分析方法为研究产业集群、开发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期望基于这一方法能进一步找到适合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魏守华,王缉慈.产业集群: 新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J].经济经纬,2002,(2).

[2] 王缉慈,产业集群概念理解的若干误区评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4).

[3] Marshall.Principles of Economics[M].McMaster University,1890.201-331.

[4] Weber A.industriall ocation[M].李刚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35-138.

[5]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6] 王缉慈.地方产业群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