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当前世界的经济形势

当前世界的经济形势

当前世界的经济形势

当前世界的经济形势范文第1篇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中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进一步思考和研究。21世纪初,世界经济会如何发展,同这些问题有很大关系。

一、全面估计美国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002年初,人们一度认为美国经济在年中将出现比较强劲的增长,从而带动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但情况发展并不是这样。除增长速度不如人意外,失业率、企业投资等情况也远不如人们预料的那么好。7月12日白宫宣称,2002财年,美国的财政赤字将高达1650亿美元,大大超过不久前估计的1000亿美元大关。2001年,美国贸易逆差达4114亿美元,占gdp4%左右。2002年的贸易逆差可达4980亿美元。

问题是,迄今为止,我们常常是,或者说,更多地是从增长的角度,而不是从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观察世界经济和美国经济。美国无疑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这种状况短期内是难以改变的。但美国经济中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也大(注:美国商务部不久前调整了1999年以来的gdp数据。按环比折年率计算,2001年gdp季度数据连续三个季度衰退。商务部将2001年美国gdp增长率由先前的1.2%调整为0.3%,同2000年第二季度5%以上的增长速度成鲜明对照。)。这种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常常带有突发性质,因而使其影响更为巨大,也更难以防范。“9·11”恐怖袭击对美国经济的直接影响大致已经过去了,但它对人们心理等的深层次影响是不可能很快消失的。美国许多公众认为,“9·11”事件是在美国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现在美国对恐怖袭击作了这么多的防备,如果再发生比较大的袭击事件,它对美国的影响将是非常严重的。令人深思的是,“9·11”事件刚刚过去,安然等大公司假账案又接踵而至,并且其揭露也像任何一件突发的政治、军事事件那样地出人意料。到2002年10月,公司丑闻刚刚略为平息,美国对伊拉克开战的可能性又因为美国国会同意对伊动武而日益增长,世界油价随之进一步上升。提前出版的2002年10月21日的《商业周刊》的文章说,据goldman,美国一家企业经济研究机构的估计,如果有50%的可能战争不会发生,美国经济下一年度预计增长2.4%;如果有30%的可能对伊拉克动武成功,美国经济可能增长2.3%;如果战争使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等产油区遭到严重破坏的可能性有15%,美国经济可能只有1%的增长。现在看来,美国经济这个火车头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给世界经济带来增长,也给世界经济的增长带来重大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我们既要充分利用美国给世界经济带来的机遇,又要做好充分准备以应付它带来的各种问题。至少从这两年的情况看,对于这二者,我们应当同样地予以重视。21世纪的世界经济不但需要增长与发展,还需要健康与稳定;不但需要带动增长的火车头,也需要能够促进稳定发展的因素。21世纪的世界经济应当是繁荣和相对稳定的世界经济。这些,都不是美国一个国家能够做到的。

二、欧盟和

993年1月1日欧洲宣布单一的内部市场建成时,只是基本上拆除了阻碍商品、人员、服务和资本自由流通的非关税壁垒,实际上全面的统一市场至今并未建立。据欧盟有关机构的统计,在欧盟1339条所谓“单一市场规则”中,目前只有70%被所有成员国按规则作了转化,尚有30%尚未成为成员国的国内立法。即使已经转化为国内立法的,真正实行和贯彻也还需要时间。根据2000年3月欧盟里斯本首脑会议作出的承诺,欧盟要到2003年才在成员国之间开放电信和电力市场,在这两个领域实行统一的规则和法规。里斯本首脑会议还规定,2005年建成统一的金融和资本市场,在这之前先建立统一的“市场监管委员会”,而目前在欧盟内部有40多家金融监管机构。它们各自为政,使统一的金融市场难以形成。除此之外,目前欧盟内部还没有统一的劳动市场,各国的养老金等制度并不统一。在企业层面上,目前欧盟成员国的利润税等制度也远未统一。

近年来,欧盟为完善单一的内部市场采取了许多措施。2002年上半年,一个最突出的举措就是欧元如期进入流通领域。欧元和本国货币“双币”流通的时间还从原来规定的半年缩短到了两个月,有的国家甚至提前完成了货币的兑换工作。如法国法郎2002年2月17日便已停止使用。6月下旬,笔者在法国、德国和比利时考察时,欧元已无一例外地成为这些国家流通中唯一的合法货币。市场非常平静,没有因为法国法郎和德国马克永远地退出历史舞台而发生任何风波。欧元进入流通领域确实是水到渠成的结果。欧元问世反过来又必将促进欧洲的一体化进程。欧洲有的公众说:欧元问世首先是促进了欧洲人对欧洲的认同感。

除欧元进入流通领域外,2002年欧盟还为金融一体化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比如欧盟委员会提出了方便公司在全欧洲范围内融资的议案。该议案建议,只要公司制作一份文件或发行证券说明书,便能够在整个欧盟区进行融资。该文件将为公司的潜在投资者提供详细信息,内容包括公司的管理及筹资方式。人们认为,上述议案是欧盟在2003年协调其15个成员国的法律差异,建立一个单一的证券市场的关键。它应于2002年9月份提交。

如果说,欧洲的经济一体化是20世纪下半期欧洲取得的最大成绩,那么一体化作用范围的扩大将是21世纪初欧洲历史上的一件大事。目前,中东欧国家都已提出加入欧盟的申请。欧盟的第五轮扩盟可望于2004年完成。目前欧盟正就东扩问题同波兰等国家进行谈判。一般估计,在今后10~15年内,欧盟将会拥有27~28个成员国,其中包括已经提出加盟申请的中东欧和南欧12国在内,土地面积达400万平方公里,有5亿多人口,gdp将超过11万亿美元。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目前欧洲的政治版图,但它也将给欧洲一体化带来新的问题。

四、区域经济合作呈现加强趋势

2002年上半年,在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的形势下,许多国家都在努力加强地区性的经济合作。其中东亚和拉美地区的区域合作进展最为明显。

2002年东亚经济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东亚经济一体化过去一直停留在争论阶段,现正在实践中向前推进。2001年11月5~6日在文莱举行的

和失业人群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为解决贫困问题增添了新的困难。

六、西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今年以来,源自美国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有进一步发展的势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001年9月,美国总统布什做出决定,对被指控为倾销和进行补贴的外国钢铁企业进行全面调查。2002年3月初,美国政府宣布对进口钢材征收额外关税,受到欧盟、日本和俄国等国家的强烈反对。

2.美国在欧洲重要港口派驻海关人员以检查输美货物的集装箱。欧盟担心,此举有可能“使欧洲其他港口的对美运输业务受到排挤。”

3.2002年5月,布什签署了一项新农业法,大幅度提高了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决定在今后十年里,美国政府用于农业的拨款将达1900亿美元,比旧农业法规定的开支增加了80%。

当前世界的经济形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国际问题 和平 发展

所谓世界主题,是指关系到世界全局的整个世界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也就是具有全球和战略意义的主要问题,它反映出一定时间内世界发展的突出特征和基本趋势。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国际形势出现缓和。邓小平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点,并科学地分析了形势和多种力量的消长及相互关系,仔细地研究了世界诸多重要问题及对世界的影响,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科学判断。其依据是什么呢?从政治上看,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新的发展,世界和平力量大于战争的力量;从军事上看,美苏全球战略部署没有完成,核武器巨大的毁灭性力量使谁也不敢轻易动手;从经济上看,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加强,都面临发展问题。的确,冷战结束后,美苏对峙引发世界大战可能性大大降低了,国际形势继续缓和,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印证。然而,面对伊拉克,特别是南联盟被侵略和我驻南使馆遭袭击,人们难免要问世界的主题变了吗?我们认为,尽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十分猖撅,世界和平面临更加严重的威胁,但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仍然没有改变。

    第一,国际形势继续趋于缓和。冷战、对抗没有给两个超级大国带来什么好处。冷战结束后,国际竞争的主战场从军事领域转向以经济和科技为主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各国都专注国内问题的解决,重视发展和社会问题。虽然霸权主义为自身独霸世界的战略利益发动战争,但当达到目的后就立即停战,免得陷得太深,拖垮经济。这些客观上有助于国际形势的继续缓和。

    事实上,苏联解体,华约消失,附属于两大阵营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不复存在,成了国际形势继续缓和的有利因素。尽管俄美对抗没有也不会消失,但双方有对抗,有妥协,又有合作。双方在科索沃问题上严重对抗,剑拔妈弩张,但最终还是坐下来谈判,达成了某种妥协。一些地区和国家因领土争端,民族、宗教等问题不断发生冲突,但经国际社会的调停和各自出于缓和的考虑,谈判或试图谈判解决分歧和问题,大都有所缓和,如以巴、叙以和谈,埃厄和谈等。朝鲜和韩国在自主统一上迈出了新的步伐,使热点降温。因此,从总体上讲,国际形势继续缓和将是今后世界发展中的一个明显的特点,而缓和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第二,具有世界上最庞大军备,特别是核军备的两个大国的军事势力客观上对世界战争起着制约作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军事力量,尤其是战略核力量仍可以同美国一比高低,但经济不景气,国力衰落,难以承受大的战争。美国虽在常规武器上超过俄罗斯,而且综合国力较强,但它不能不顾及俄军事力量,特别是战略核力量。因此,在车臣问题上,美国和欧盟只能要求维护车臣的“人权”,或进行制裁,即不能采取实质性的步骤。另外,从现代战争的威力看,强者之间的胜利者和失败者都是投有的,要么两败俱伤,要么同时毁灭,尤其是核战争。所以,世界大战,特别是核战争的威胁及大国之间的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世界有望获得一个比较长时间的国际和平环境。

    第三,和平是当代世界人民面临的头等大事,维护和平是世界人民最关心的问题,是世界的根本问题。而和平力量日益壮大,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

    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受害最深的还是人民,因此人民是坚决反对战争的,是世界和平的坚定维护者。科索沃战争证明了这一点:中国、俄罗斯两国及其人民强烈反对北约的侵略,美国及其意大利等盟国的人民纷纷进行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反对对南联盟的野蛮空袭。目前世界人民更加关心和注意维护世界的和平。此外,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可以说,随着第三世界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维护和平的各种因素的增多,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

    第四,目前世界各国都毫无例外地面临着一个发展问题,发展是当代世界的核心问题。首先,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迫切需要解决发展问题。发展中国家过去大多数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经济结构单一,生产条件差,长期的殖民掠夺和统治,造成了这些国家严重的贫困和落后。独立后,这种状况基本上没有变。特别是由于不合理、不等价交换等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仍十分困难,贫穷问题越来越严重。而发达国家在经过经济上的“黄金时期”和后来的低速发展后,“发展速度”和“再发展”成了其面临的共同难题或最大的问题。其次,世界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南方经济的制约。若南方经济进一步恶化,南北差距越来越大,北方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都是不可能的。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并不意味着战争的危险已降低到了零点,和平已经到来。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战争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物。因此,在认识世界的主题时,无视或试图否认战争危险性的存在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在实际上也是站不住脚的,而且是有害的。事实上,邓小平在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判断时,并没否认战争,相反,多次强调并提醒人们注意战争危险性的存在。他首次提出世界两个突出的问题是在1984年5月,而在同年的国庆讲话及会见外宾时,两次提到战争的威胁仍然存在。到了1990年底,他认为现在国际形势不可测的因素很多,矛盾越来越突出,比两霸争夺时复杂得多,乱得多。显而易见,邓小平经常反复告诫人们,不要以为天下太平无事,而要时刻警惕战争危险性的存在,要积极地维护世界和平。

当前世界的经济形势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近几年来国际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局部战争接连不断,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给世界和平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但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并没有改变。当代世界的主题并非说世界和平已经到来,发展问题也非解决,而是讲和平与发展是世界潮流和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和长期任务。

所谓世界主题,是指关系到世界全局的整个世界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也就是具有全球和战略意义的主要问题,它反映出一定时间内世界发展的突出特征和基本趋势。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国际形势出现缓和。邓小平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点,并科学地分析了形势和多种力量的消长及相互关系,仔细地研究了世界诸多重要问题及对世界的影响,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科学判断。其依据是什么呢?从政治上看,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新的发展,世界和平力量大于战争的力量;从军事上看,美苏全球战略部署没有完成,核武器巨大的毁灭性力量使谁也不敢轻易动手;从经济上看,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加强,都面临发展问题。的确,冷战结束后,美苏对峙引发世界大战可能性大大降低了,国际形势继续缓和,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印证。然而,面对伊拉克,特别是南联盟被侵略和我驻南使馆遭袭击,人们难免要问世界的主题变了吗?我们认为,尽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十分猖撅,世界和平面临更加严重的威胁,但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仍然没有改变。

第一,国际形势继续趋于缓和。冷战、对抗没有给两个超级大国带来什么好处。冷战结束后,国际竞争的主战场从军事领域转向以经济和科技为主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各国都专注国内问题的解决,重视发展和社会问题。虽然霸权主义为自身独霸世界的战略利益发动战争,但当达到目的后就立即停战,免得陷得太深,拖垮经济。这些客观上有助于国际形势的继续缓和。

事实上,苏联解体,华约消失,附属于两大阵营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不复存在,成了国际形势继续缓和的有利因素。尽管俄美对抗没有也不会消失,但双方有对抗,有妥协,又有合作。双方在科索沃问题上严重对抗,剑拔妈弩张,但最终还是坐下来谈判,达成了某种妥协。一些地区和国家因领土争端,民族、宗教等问题不断发生冲突,但经国际社会的调停和各自出于缓和的考虑,谈判或试图谈判解决分歧和问题,大都有所缓和,如以巴、叙以和谈,埃厄和谈等。朝鲜和韩国在自主统一上迈出了新的步伐,使热点降温。因此,从总体上讲,国际形势继续缓和将是今后世界发展中的一个明显的特点,而缓和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第二,具有世界上最庞大军备,特别是核军备的两个大国的军事势力客观上对世界战争起着制约作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军事力量,尤其是战略核力量仍可以同美国一比高低,但经济不景气,国力衰落,难以承受大的战争。美国虽在常规武器上超过俄罗斯,而且综合国力较强,但它不能不顾及俄军事力量,特别是战略核力量。因此,在车臣问题上,美国和欧盟只能要求维护车臣的“人权”,或进行制裁,即不能采取实质性的步骤。另外,从现代战争的威力看,强者之间的胜利者和失败者都是投有的,要么两败俱伤,要么同时毁灭,尤其是核战争。所以,世界大战,特别是核战争的威胁及大国之间的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世界有望获得一个比较长时间的国际和平环境。

第三,和平是当代世界人民面临的头等大事,维护和平是世界人民最关心的问题,是世界的根本问题。而和平力量日益壮大,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

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受害最深的还是人民,因此人民是坚决反对战争的,是世界和平的坚定维护者。科索沃战争证明了这一点:中国、俄罗斯两国及其人民强烈反对北约的侵略,美国及其意大利等盟国的人民纷纷进行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反对对南联盟的野蛮空袭。目前世界人民更加关心和注意维护世界的和平。此外,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可以说,随着第三世界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维护和平的各种因素的增多,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

第四,目前世界各国都毫无例外地面临着一个发展问题,发展是当代世界的核心问题。首先,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迫切需要解决发展问题。发展中国家过去大多数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经济结构单一,生产条件差,长期的殖民掠夺和统治,造成了这些国家严重的贫困和落后。独立后,这种状况基本上没有变。特别是由于不合理、不等价交换等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仍十分困难,贫穷问题越来越严重。而发达国家在经过经济上的“黄金时期”和后来的低速发展后,“发展速度”和“再发展”成了其面临的共同难题或最大的问题。其次,世界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南方经济的制约。若南方经济进一步恶化,南北差距越来越大,北方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都是不可能的。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并不意味着战争的危险已降低到了零点,和平已经到来。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战争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物。因此,在认识世界的主题时,无视或试图否认战争危险性的存在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在实际上也是站不住脚的,而且是有害的。事实上,邓小平在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判断时,并没否认战争,相反,多次强调并提醒人们注意战争危险性的存在。他首次提出世界两个突出的问题是在1984年5月,而在同年的国庆讲话及会见外宾时,两次提到战争的威胁仍然存在。到了1990年底,他认为现在国际形势不可测的因素很多,矛盾越来越突出,比两霸争夺时复杂得多,乱得多。显而易见,邓小平经常反复告诫人们,不要以为天下太平无事,而要时刻警惕战争危险性的存在,要积极地维护世界和平。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不意味着世界已获得了共同发展的机会。首先,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还很严重。这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如在发达国家,前几年欧美经济增长缓慢,而日本经济发展迅速;近年来,日本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而美国经济则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而世界经济不平衡表现最突出的还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有资料显示,目前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达4万多美元,而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低的为100美元。其次,南方经济形势继续恶化,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1993年世界国民生产总值26万亿美元,西方七个发达国家占62.5%,其人口却只有世界总数的12%,而发展中国家占世界总人口74%,却只拥有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因此,从世界局势看,和平问题没有解决,发展间题更加严重。

那么,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意味着什么呢?首先,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特征和世界的潮流,是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撷科学概括了当今时代的突出特征,反映了世界发展的趋势。两极格局的终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世界的多极化趋势将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尽管世界并不安宁,天下并不太平,但世界在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将带着20世纪末的和平发与发展的主旋律进人崭新的21世纪。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必将成为新世纪时代的主流。其次,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共同的要。面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巨大灾难,世界人民痛定思痛,真正体会到和平的珍贵,发展的必要,强烈渴望和维护和,反对战争;殷切地企盼和促进发展,反对贫穷。特别是二战结束后,各国人民要求平等相待、友好相处的呼声日益高涨。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前进,经济要繁荣,生活要提高,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要求。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正是全世界人民这种共同要求和愿望的反映。再次,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人民的战略目标,是世界人民长期而神圣的共同任务。目前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还远远没有实现,而期望在短时间内就能实现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愿望,显然是不现实的。目前,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充满着重重阻力,破坏和平与发展的行为愈演愈烈。因此,邓小平始终把和平与发展看成是世界诸多问题中需努力解决的两大主要问题,由于它与世界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世界人民需要认真对待,共同努力完成这个任务,以造福子孙万代,造福于全人类。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最大障碍。首先,冷战后的世界并不安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对世界和平构成了最严重的威胁。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为谋求世界霸权,继续充当世界“警察”,无视世界潮流和世界人民的呼声,动辄武力威胁别国,甚至搞扩张侵略。其一,它通过双边和多边协定,不断加强军事同盟。其二,加强了海外的军事存在,将其作为干涉和侵略别国的前哨基地。其三,不断进行针对别国的单方或多方军事演习,显耀武力,威胁别人。其四,不断进行核武器的换代升级,保存了大量的核武器和生化武器。其五,构造国家和地区导弹防御系统,打破国际军事战略平衡,谋求战略优势。其六,利用“人权”和所谓的“人道主义灾难”大肆施压,干涉别国内政,特别是绕开联合国,公然对国家进行裸的侵略和占领。所有这些,对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构成了极其严重的威胁。因此一国之内战,两国边界冲突、甚至战争,充其量在一国之内或两、三国之间发生,而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集团的十多个国家,对弱小的国家进行侵略,则是在冷战时期美苏严重对抗的六七十年代也未曾发生过。而这种情况若不加以有效制止的话,这对于世界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其次,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本来就阻碍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使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更加艰难,同时也严重阻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从海湾危机到海湾战争,多国部队耗资达1133亿美元,而这些大都由科威特和其盟国分摊,而伊拉克和科威特的重建需5000亿美元。对南联盟的侵略造成直接损失达1000亿美元。这不仅给受害国的经济带来了灾难,也给邻国经济带来了损失。同时战争导致大量资源、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和环境的严重污染,其损失难以估量。此外,大量研制和装备新式武器,部署导弹防御体系,势必引发世界军备竞赛,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将是灾难性的。

总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目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严重障碍,是现代战争和世界不安宁的根源。在世界人民渴望和维护和平、促进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仍极力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违背了时代潮流,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最严重的威胁。

第一,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这是邓小平为我们制定的战略决策。他始终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看成是现代战争和世界不安宁的根源。历史上,中国深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剥削,以后又受到霸权主义的欺负。中国是爱好和平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坚决主张维护世界和平的,是反对霸权和侵略的。同时,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不仅有利于人类进步事业和世界人民,而且也有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和中国人民。正是由于这样的理由,邓小平把反霸权和维护和平作为中国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

第二,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他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作为我国对外政策的第二条,并提出应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新秩序的准则。可见,这是他的一贯思想,也是我国对外政策的一个基本点,同时也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大贡献。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是以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为特征的,由少数大国主宰世界,严重损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损害世界人民的利益。冷战结束后,本应立即改变,但霸权主义者仍顽固坚持并大肆推行“新干涉主义”,又一次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了新的严重威胁。为此,我们必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取而代之以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其核心是强调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和维护各国的、独立和国家利益,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以及武装人侵和用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平等互利,相互合作,发展经济。新的国际秩序以促进世界持久和平与人类的发展为目的,建立在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因此必将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给予极大的促进。超级秘书网

第三,大力推进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世界的多极化是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两极格局结束后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十分明显。惟一的超级大国对世界的控制力在减弱,想独霸世界已力不从心。俄罗斯军事势力不容忽视,经济潜力较大,是重要的一极。欧盟、日本也分别是重要的一极。总之,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

当前世界的经济形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程开展;重要性;方法

《形势与政策》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形势与政策》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答疑,满足其知识需求,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牢记光荣使命,珍惜宝贵机遇,以坚定的信念、宽广的胸怀、创造的激情、务实的态度踊跃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努力做科学发展的奋力推动者、和谐社会的积极构建者,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奉献力量。然而,就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形势与政策》教学存在着诸如重视程度不一、开展情况不尽如人意等现象,需要我们进一步重视起来。

一、《形势与政策》教学的重要性

目前,国际和国内形势不断发生深刻而又复杂的变化,使《形势与政策》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极大的机遇。当今社会,新闻娱乐化和网络庸俗化的风气甚嚣尘上。网络中充斥着海量信息,难辨真伪。在西方多元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下,某些腐朽没落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对大学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仰缺失、理想模糊、价值取向扭曲和信奉享乐主义等问题。当代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形势与政策》教学担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加强引导。假如我们的《形势与政策》教学工作做好了,就有利于抵制国内外敌对势力对下一代的思想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假如我们的《形势与政策》教学工作没有做好,势必会影响到国家的安定、社会的团结、学校的稳定以及个人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教学工作是一项极为紧迫的政治任务。

《形势与政策》教学不仅国家重视、学校重视,大学生也很感兴趣。《形势与政策》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党的方针、政策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重要思想做到“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所以,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深入推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形势观教育。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有针对性和政策导向性的《形势与政策》教学,也是学校宣传教育工作的职责所在。要真正在校园实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使得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二、开展《形势与政策》教学需要遵循的原则

1.全局性和系统性的把握

总的来说,《形势与政策》教学要根据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形势与政策》教学的针对性。要从宏观的角度着重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总体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等。《形势与政策》教学应系统地根据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教育和综述性专题来开展教学,基本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和方法论教育,基本知识教育即基本国情和当前政策教育,综合性专题即当前形势与政策及热点问题教育(分为国内和国际两大部分)。

2.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形势与政策》教学应实现“三结合”,即与专业相结合、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与思想实际相结合。课程教育需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常识,比如,“能对治国和战略起帮助作用的”地缘政治学说。哈·麦金德将欧亚大陆比喻为“世界岛”,进而指出中亚—中东地区就是世界岛的“心脏地带”,并提出“谁统治了心脏地带,谁就统治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统治了全世界”。由此我们可以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围绕中东问题,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该地区的博弈以及冷战后美国为控制这一地区发动的一系列战争。1970年,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中指出:“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每个成员的生活;谁控制了货币,谁就控制了整个世界。”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全球竞争的制高点,占据了国际关系的有利地位。因此我们看到,中东最具战略地位的石油资源,是大国争相夺取和支配的目标所在,也是导致冷战后该地区不稳定的因素之一。我们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国际关系经典著作,把它们看做是理解当前国际冲突的方法和手段,还要使学生对其中的观点有一个正确和客观的判断。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使当代大学生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还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3.讲究效果和方法的综合作用

《形势与政策》教学实践表明,教学效果与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联。要避免过去那种 “填鸭式”理论授课模式,可以按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式实现双向互动;或者听取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进行“点菜式”的专题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多采取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增强《形势与政策》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另外,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堂的45分钟,可以将课堂授课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座谈会、演讲比赛、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广泛参与,深入探讨。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邀请高校、科研单位的专家讲学,或者带领学生到社会上进行参观学习,让他们深入一线,了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困难。

当然,方法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要去引导学生了解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还体现在要教会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将个人的主观臆想过分夸大,切忌不要随意预测某一事件的发生及结果。在涉及国与国之间的纷争探讨时,我们可以采取层次分析法,从个人、政党、社会、国家和国际等层次来分析问题,同时做到换位思考,使大学生对国际问题的复杂性有清醒的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

三、《形势与政策》教学方法

1.用辩证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形势与政策》教学要坚持用经济和政治的辩证关系来分析和认识世界。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经济发展缓慢,一些国家债务危机短期内难以缓解,世界总体经济形势相当严峻,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我国周边国家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和民族主义有所抬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对外贸易将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世界经济与政治是密切联系的,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外交是内政的延续,世界经济形势的不景气肯定会给国与国之间的政治交往带来负面影响,进而不断出现许多贸易纠纷和政治争端,如中美之间的贸易和汇率之争、南海问题等。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学生用矛盾和发展的观点去分析和认识世界。我们要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大学生,全面分析当前的国内、国际形势,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要让学生坚信我们的党和政府有能力及时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有效防范各种潜在风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让学生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我们能够处理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贸易纠纷和领土争端分歧,继续同世界其他国家深化发展友好关系,通过互利合作,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2.从国家利益的角度看问题

国家利益是指国家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维护本国和本民族免受外来侵害的一些基本原则,它是国家制定对外目标的重要依据和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表现为四个等级:根本利益、极端重要利益、重要利益和次要利益。国家的根本利益,即核心利益,是国家生存和延续的基本条件。我们要教育学生坚决维护包括国家与国家安全、领土完整与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等在内的核心利益。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国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密切结合起来,致力于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同各国、各地区建立并发展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利益共同体,推动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及共享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了解到中国的核心利益所在,就会明白为什么在与其他国家交往时,我们总是强调、问题及领土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不容外国势力干涉和侵犯,因为这些核心利益关系到中国的领土安全和尊严,也深刻影响着中国未来的发展大局和发展方向。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形势与政策》教学其实就是要把握两个内容,一是形势,二是政策,让两者内容紧密结合,使课堂所讲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学生普遍对当前我国经济形势与政策、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及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与社会建设最感兴趣。就《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实际而言,可以推荐或给学生播放中央电视台制作的《新闻调查》《世界周刊》《深度国际》等节目,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及其发展趋向。通过教学实践的总结可以看到,相比课程讲授、专题报告及社会实践与考察,观看相关视频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效果也更为直接和形象。比如,在讲到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时,通过放映中央电视台《深度国际》节目制作的《欧元的麻烦》这一视频片段,学生深入了解目前欧债危机下仍在发酵的美元与欧元之争以及中国和美国就美元地位与人民币升值展开的争论。经过教学意见回馈,学生普遍反映良好,认为该节目制作精良、分析到位、很受启发。

总的来说,《形势与政策》教学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形势与政策》教学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针对不断变化的国内、国际形势,开展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而又丰富多样、具有实效的《形势与政策》教学是每一位从事此项教学工作人员的职责所在。我们要真正作为国家政策的宣传者和解读者,努力做到大学生的同心人、知心人和贴心人,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引导、互动和沟通,实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更好的结合,不断提升《形势与政策》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05—05.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当前世界的经济形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执政文化;建设;国际

执政文化是政党的灵魂,是政党存在与发展的维系和支撑。由执政党建立、培育和推行的执政文化,是政党统治国家的主流政治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主导,具有其他文化不可替代的功能。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出现了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形势,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等新特点。这是党对新世纪、新阶段、新时期的新形势下,世情产生新的深刻变化背景,所做出的科学总结和总体把握。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给我国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党要适应这样的新形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以增强执政能力,提升党执政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产生新的深刻变化的世情,对执政文化建设提出的崭新要求。

因此,深入分析研究当前面对的国际新形势,把执政文化建设置于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从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最终增强执政能力,提升党执政的核心竞争力,是适应和应对世情的深刻变化,适应和应对当今世界形势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需要,也是加强党自身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

一、面对新时期世情产生的新的深刻变化,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集中体现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社会已经到来,全球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等。

(一)面对日益明显的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

两极格局终结,世界并没有出现多极格局,但是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了。苏联解体以后,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开始谋求独霸全球的战略,其霸权主义和构建单极世界企图遭到世界各国人民普遍抵制。近年来欧盟一体化整合进程逐渐加速,在政治方面其整合目标是各成员国用一个声音说话,其对世界未来政治走向的影响日益剧增。日本经济在二战后的废墟上破旧立新,由于其不甘于长期屈居在美国的阴影之下,外交战略逐渐由对美国的追随战略转向积极进取外交,以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在休克疗法失败后,俄罗斯采取了务实稳健的经济政策,普京及其继任者重视经济发展,并且强调务实外交,以最大限度维护俄国家利益为总原则,为国家复兴服务,目前其大国地位有所恢复。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出现了新发展势头,经济增长速度总体上较快,实力有所增强,是促使世界政治格局由两极向多极转变,维护世界和平和改革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构建新秩序的基本力量。

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是不可逆转的,根本原因在于各个力量都要维护自身的国家与民族利益,而不是转向屈从于他国利益。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最终取决于多种力量的博弈和对比。格局发展的总趋势是多极化,但是多极化格局,并不是自发形成的,它取决于多种力量的分化、组合、博弈、对比。

世界政治格局由二极向一超多强的转换,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苏联解体最主要原因是没有将其执政实践置于科学执政理论指导下,从而丧失了执政地位。这告诫我们,面对世界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必须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从而为党的肌体注入崭新的生机与活力,把执政实践置于科学执政理论指导之下,客观真实地判断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增强党控制全局能力;从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更稳妥、更科学、更坚实有力地完成时代和人民赋予党的历史重任。

(二)面对深入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现实基础,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国际间相互投资的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其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促使各国经济进行优势互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其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由于经济全球化建立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基础之上,发达国家尽享全球化红利,广大发展中国家饱尝贫穷落后的悲苦。

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使世界政治产生了深刻变化,党执政的政治基础也必然产生相应变化。这对党的执政实践提出了新挑战,表现为:由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超国界机构的干预,国家权力相对缩小;由于超国界机构和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主要载体――跨国公司,在未来政治体系中的巨大影响力和经济实力,使得政府行使国家时,政治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

为了克服上述挑战,更科学有效有利地利用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更谨慎稳妥科学地避免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以增强执政能力,提高党执政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从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从而使党的执政实践活动能够更迅捷科学有效地应对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挑战,使党执政的政治基础更加牢固。

(三)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已经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

发展生产的根本途径是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改善生产管理。而这两者都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提高生产力诸要素素质,才能改善生产管理,优化生产要素组合。科学技术在近代得到全面发展以后,日益呈现出加速化、综合化、社会化和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的特点。

在新科技革命的支撑、生产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经济竞争的推进等背景下,21世纪必然是知识经济世纪。其主要特征是:知识成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资源,成为了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知识经济伴随着信息社会化、经济全球化时代而到来,它具有全球性竞争与合作的特征。

党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高低,最终要用生产力标准来衡量。这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国际背景下,意味着党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高低,最终要用是否为科技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是否为科技发展扫除了体制机制障碍的标准来衡量。目前,科学技术发展在我国面临以下困境: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产业升级难度较大,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科技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科技上占优势的局面将长期存在。

克服艰难险阻,摆脱上述困境,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以增强执政能力,提高执政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从而更迅捷、更及时、更科学地认清体制机制中的弊端,更有效、更有利、更合理地制定铲除弊端的科学方法和配套措施,更严谨、更稳妥、更科学地执行这些方法和措施,公正、公平、公开地评价这些行动的效率、效果、效能,并且建立畅通高效的结果反馈机制;由前一改革阶段的结果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完善各领域改革间的统筹协调措施以及改革的步骤和方法,更科学合理、有效完善地进行下一阶段改革;从而将我国生产力的最新发展、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与体制机制深刻变革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更有利、更有效、更好地利用科学技术发展最新成果来解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四)面对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

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存是现代文化的取向,这也是整个世界在全球文化发展过程中提出的要求,并且是发展的可能结果。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促进了文化交流与互动,彼此间认知、整合的速度得以大大提高。同时,文化的民族自觉性也在全球化刺激下日益高涨,本土文化在民族感情影响下和全球化形成了强烈互动。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要适应全球化浪潮大趋势,为自身的发展注入新鲜的生命力和活力,不仅要容忍与其他文化共存,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之间的对话,不断地从其他文化汲取所需要的养分,以求壮大自身。这一点对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中国文化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这就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增强执政能力,提升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领导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且从中发掘出最本质的,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加深和加速本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真正融入全球的共同发展,不断学习和借鉴他国文化精华和优点,使得世界范围的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可以为我国所用。从而更好地学习和借鉴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更好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而增强中国的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力、辐射力,遏制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的西化图谋;最终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强有力地为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的措施建议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向深层次领域的延伸,世界形势的新深刻变化必然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党的执政文化建设如果不针对这种变化进一步进行加强,就难以更好地指导党的执政实践,难以适应新情况、新任务的要求。党的执政文化建设需要从以下两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首先,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是执政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因此,在新时期世界形势产生新的深刻变化背景下,必须进一步拓宽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的思路和视野。其次,建设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执政人才队伍,是执政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建设学习型政党,是执政文化建设的根本方法。因此,必须按照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总目标要求,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全体党员要不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敢于并且善于学习世界范围内的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而为执政文化建设开创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元中.加强执政文化建设,提高党的执政竞争力[J].传承,2007(6).

2、吴秀,严以振,查英青.科学技术与社会[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3、王晓德,张晓芒.历史与现实―世界文化多元化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4、雷厚礼.中国共产党执政学[M].人民出版社,2007.

5、黄明哲.关于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的思考[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