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阐述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阐述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阐述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阐述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范文第1篇

1OWL系列标准规范体系的构成

为了更好地描述语义化本体模型和进行知识表述,W3C首先提出用来描述资源及其之间关系的语言规范:资源描述框架(ResourcesDescriptionFrame,RDF),在此基础上,欧洲开发了语义交互语言(OntologyInterchangeLanguage,OIL),美国开发了DAML(DARPAAgentMarkupLanguage)。这两种网络本体语言都是对RDF类似的扩展,因此后来合并为DAML+OIL,随后W3C将其规范为理解力更强的网络本体语言(WebOntologyLanguage,OWL)。

OWL系列标准规范体系由6个推荐性标准文档组成,分别从理论、实例及规范性定义的角度对OWL进行了全面、简洁及规范化的阐述,它们是:

《网络本体语言概述》(OWLWebOntologyLanguage:Overview):通过列出OWL的语言特征并给出其简要的描述,对OWL进行简单介绍。它通过对OWL各子语言特征的非形式化描述,提供了OWL的入门知识[2]。

《网络本体语言指南》(OWLWebOntologyLanguage:Guide):通过一个扩展的例子说明如何使用OWL语言,同时也给出了这些文档中用到的术语的解释[2]。具体内容包括如何使用OWL本体语言定义类和类的属性,以形成一个形式化的域;定义个体并确定它们的属性,并且对这些类和个体进行推断,以达到网络本体语言的形式化语义的许可程度[3]。

《网络本体语言参考》(OWLWebOntologyLanguage:Reference):该文档对OWL语言的整体构造进行了结构化的非形式化描述[2],使用RDF/XML语法对OWL的所有建模原语进行子系统及详尽的描述,试图为构建OWL的用户提供参考[4]。

《网络本体语言语义与抽象语法》(OWLWebOntologyLanguage:SemanticsandAbstractSyntax):对OWL进行了最终的、形式化的规范性定义[2]。

《网络本体语言测试用例》(OWLWebOntologyLanguage:TestCases):该文档包含了OWL的大量测试用例集合[2]。其中,许多测试用例说明了OWL语言的形式语义和正确使用方法,其它测试用例则说明了工作组所面临的亟需解决的问题[5]。

《网络本体语言应用案例和需求》(OWLWebOntologyLanguage:UseCasesandRequirements):该文档包含了一个Web本体语言的应用案例集合和关于OWL的需求集合[2],详细阐述了本体语言的使用方式、目的和要求。其目的之一是确定网络本体语言需要什么。网络本体语言的要求将被潜在的使用案例和普通设计目标所激发,而这些潜在的使用案例和普通设计目标同时考虑到了将本体标准运用于网络这一独特环境时的困难[6]。

接下来将对OWL标准体系的内容框架进行介绍。

2OWL系列标准规范体系的内容框架

2.1概述

W3C制定OWL标准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引起人们对规范的注意并且使其在更广范围的被采纳与使用[5]。在推荐标准文件时,W3C将主要注意力放在制定规范和改进全面部署能力方面,这无疑增强了网络的功能性和互操作性[4]。W3C网络本体工作组采用一系列文档对OWL语言进行描述,每一个文档实现一个目的,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2],分别适合某些相关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使用。并且按照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顺序对OWL系统进行了全面、透彻的阐述。

总体来说,OWL标准体系结构严谨、语言简练、表达直观,易于为用户所接受。每个标准文件各有侧重点,从不同的角度制定了OWL的规范,看似独立,但在内容上又互相服务,理论和示例各有侧重,互为补充,这表现为在具体内容的阐述上提供了到其它标准文件的相关链接。

具体来说,OWL概述文档主要针对OWL的初步接触者,以简洁、直观的语言阐述了OWL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OWL三个子语言的语言特征,使用户对OWL的基础知识架构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解决了用户从对OWL一无所知到初步入门的问题。文档对各部分内容作了更详细的阐述,提供了到其它5个文档的链接,用户可交互参阅,达到全面学习掌握OWL的目的。

假设用户首先阅读完OWL概述文档后,可阅读OWL指南文档获知使用该语言的理论方法和例子。用户在对纯理论描述进行阅读时,往往容易产生理解上的障碍。该文档在对OWL构成元素进行描述时,贯穿了建立酒和食物的主体关系的例子,生动的示例对用户理解和掌握OWL起到良好的作用。文档除对OWL的构造元素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外,也对属性特征及属性限制等描述机制进行了详细说明,进一步解决了OWL本体语言对信息内容进行更好的表达的问题同时,对数据合并与本体映射等相关技术问题作了一定的讨论,为相关机构及人员日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关注重点。

OWL参考文档类似于一本使用手册,OWL中所有建模原语的相关描述以及使用时的限制和注意事项都可在该文档中进行查阅。用户在阅读其它5个标准文件的同时,可针对某个具体构造元素在该文档中进行相关参阅。文档通篇围绕类、个体及属性对相关的建模元语进行非形式化描述,对每个元语的描述一般从理论阐述、举例说明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三个方面展开,理论与示例相结合,内容详尽、丰富。文档的参考文献提供了OWL每个语言构造元素的索引及快速参考。同时,附录记录了自DAML+OIL发展至OWL的变化,利于阅读时的承前启后。

OWL语义和抽象语法文档为用户提供了OWL语言的标准语法,此文件运用模式论式的语义学对语义进行了精确定义。一些概念如OWL的连贯性等在文件中都有所论述,该文档适用于那些对OWL技术细节感兴趣的用户;OWL解析器及其它句法工具的开发者会对第二和第四部分特别感兴趣;OWL推理器和其它语义工具的开发者会对第三和第五部分特别感兴趣,但不适用于那些首先应该阅读OWL概述文档的普通读者。

以上4个标准文件补充性两个文档OWL测试用例和OWL使用案例及要求。OWL测,试用例文档提供了OWL语言的测试用例,OWL使用案例及要求文档阐述了OWL语言的实际应用领域和OWL本体语言构建所需的必要条件。值得一提的是,OWL使用案例及要求中列举了6个网络本体的使用案例,其中一些是基于工业和学术界实际应用案例,另一些是带前瞻性应用的案例。这些案例有助于用户了解OWL应用的实际意义,便于有的放矢地开发OWL和研究语言,从而为语义网开发服务。

总的来说,W3C推荐的该标准体系综合阐述了以下主要内容,下面综合介绍这6个标准文件的内容。

2.2OWL的概念及开发的必要性

OWL概述和OWL指南文档的引言部分对本体和OWL的基本概念进行了阐述。我们讨论的本体是表达术语及其词间关系[2]。这里补充一个更标准的定义,即由Borst给出的:“Ontology是共享概念模型的形式化规范说明”。

OWL是定义和例示网络本体的一种语言。一个OWL本体包括类、属性和它们的实例的描述[3]。它可以明确表示词汇表中术语的意义及其词间关系[2]。

由于OWL概述文档是为OWL入门者设计的,因此文档对开发OWL的必要性进行了详细说明。未来的语义网应是“构建于XML自定义标签模式的能力以及RDF灵活的描述数据的方式之上的”。而根据蒂姆·伯纳斯·李提出的著名的语义网构成的标准体系结构,语义Web需要在RDF之上增加的第一个层次,是一种能够对Web文档中的术语含义进行形式化(指计算机可读的)描述的本体语言。如果希望机器能够对这些Web文档进行有效的推理工作,这一本体语言必须超越RDFSchema的基本语义。因此,OWL被设计以满足Web对本体语言的要求[2]。其优势表现为,在表达意义和语义方面,OWL比XML、RDF和RDF-S更方便,并且与这些语言相比,OWL表示的网络内容更容易被机器所理解。OWL是DAML+OIL网络本体语言的修改版,它结合了DAML+OIL的设计和应用中得到的经验教训[2]。

2.3OWL的三个子语言

OWL由三个子语言OWLLite/OWLDL/OWLFull组成。OWLLite用于执行简单任务,并且提供给用户一个功能性子集使他们在初次使用OWL时就能轻易上手。OWLDL(这里DL是指“描述逻辑”)提供令人满意的语言子集用以支持推理系统实现其计算性能。OWLFULL适当放宽了对OWLDL的限制,目的是为了突出其某些特点使其对数据库及知识表示系统发挥作用[4]。对OWL的描述实质上就是对这三个子语言的描述,6个标准文档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三个子语言作了详细说明。

OWL概述文档在分别阐述了三个子语言的总体特征、适用用户及各个子语言之间的关系之后,着重列出了OWLLite的语言构造元素,并对元素的特征进行了非正式描述。

由于OWLLite对OWL语言使用的约束较多,因此OWL的某些构造元素不包含其中。文档接着对OWLDL和OWLFull相对于OWLLite增加的语言构造元素的特征做了进一步的非正式描述。

OWL指南文档的描述与OWL概述类似。OWL参考文档对三个子语言作了更详细的描述,主要侧重于具体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如详细列出了OWLDL和OWLLite中被限制使用的语言构造元素,为用户在具体选择使用这三个子语言时提供了参考。OWL语义与抽象语法文档的第二部分从语法描述的角度对用于OWLLite和OWLDL子语言的抽象语法进行了详细说明,具体内容包括OWLLite和OWLDL的类公理、限制或约束以及属性公理。

这4个标准文档分别从三个子语言的基本概念、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及语法描述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详细说明,实质上是对OWL语言作了全面的补充性描述,用户可在了解该部分内容时对4个标准文件进行交叉阅读。

2.4OWL本体构成

OWL本体包括类、属性和它们的实例(即个体)的描述[3]。因此该部分是描述的重点。OWL概述文档从对OWLLite的语言特征进行描述出发,对类、个体及属性进行了定义和简单说明。“一个类定义了一组具有某些共同属性的个体。例如类Person、类Animal。个体是类的实例,例如一个名为Deborah的个体可以被描述为类Person的一个实例。而属性能够用来声明个体间的关系或者从个体到数据值之间的关系。例如属性hasEmployer可用来将个体Deborah关联到个体斯坦福大学”。其后,对相关的类描述、属性特征、属性约束、数量约束中应用的语言构造元素进行了说明。

为了对OWL进行更生动的说明,OWL指南文档是描述与示例相结合,恰如酒和食物的关系一样。同时基于一个OWL本体的大多数语言构成元素都涉及了类、属性、类的实例以及这些实例之间的关系。因此,在阐述如何建立酒和食物本体的过程中,文档的第三、第五部分对建立简单的类、个体、属性及实例中应用的语言构造元素到建立复杂的类所用到的语言构造元素一一进行了阐述及例示,使用户进一步掌握OWL的构成元素。

OWL参考文档通篇围绕类、个体及属性对与它们相关的建模原语进行了非形式化描述,对每个原语的描述从理论阐述、举例说明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三个方面展开,理论与例子相结合,内容详尽、丰富。

OWL语义与抽象语法文档在定义抽象语法时,对OWLLite和OWLDL中的类公理、限制及属性公理进行了规定。

这4个标准文件同样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对类、个体及属性的定义、构造元素及应用语法等进行了描述,尤其是OWL参考文档对类、个体及属性中所有的语言构造元素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用户在阅读其它5个标准文件的同时,可针对某个具体构造元素在该文档中进行相关参阅。

2.5OWL本体附属信息

本体标头(Header)、引入(ioports)及版本信息(rersioninf)是构建一个本体必不可少的元素。OWL概述文档首先对本体标头、引入及版本信息进行了简要说明,并建议用户参阅OWL参考文档获取更多细节,参阅OWL指南文档获取更多示例。OWL参考文档对本体标头、引入及版本信息作了详细说明。“一个本体就是一个资源,它可利用OWL的属性和其它命名空间来对其进行描述,例如:<owl:Ontologyrdf:about="">是一个本体标头,指出这一块描述的是当前本体。”

可利用一个owl:imports陈述来引用另一个已定义好的OWL本体来建立新的本体,这样直接的引入可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以利于整合语义网中分散的资源。关于该引入陈述的使用注意事项及示例分别在OWL参考文档和OWL指南文档中有详细说明。

本体像软件一样,是可维护的,且随着时间变化会发生变化。因此可利用owl:versionInfo、owl:priorVersion、owl:backwardCompatibleWith等介绍当前版本、前一版本及版本的兼容情况,利于本体的维护及扩充。OWL参考文档和OWL指南文档也对版本信息的概念、使用及示例作了全面描述。

2.6OWL的正式语义

从事OWL推理器和其它语义工具的开发者需要对OWL的正式语义有所了解。W3C工作组在OWL语义和抽象语法文档中提供了OWL的两个正式语义。在文档第三部分定义的语义是一个以抽象语法形式书写的,用于OWL本体标准模型语义;另一个在文档第五部分介绍的语义,是RDF语义[RDFSemantics]的一个词表扩展,以RDF向图形式为OWL本体提供语义。第二个语义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类似于直接语义(为OWLDL所用的语义);另一个版本适用于将类当作个体(individuals)的形式或抽象语法不能处理的形式(即为OWLFull所用的语义)。这两个版本实际上非常接近,只是在如何分割论域(domainofdiscourse)时有一些不同。

2.7OWL的相关技术问题

2.7.1数据聚集与安全保护语义网中的资源和数据是分散的,如何把这些分散的资源及数据有效地聚集及融合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W3C工作组在制定该标准体系时已充分考虑这方面的重要性,分别在OWL指南文档和OWL参考文档中专门列出一节进行说明。虽然语义网具有可连接多种来源数据的优势,可应用在多个领域。但这种合并多源数据的性能,再结合上OWL的语义推断性能,却有可能被滥用。因此,在使用OWL的某些可能与其它源数据或本体与单个数据合并时,应特别注意。工作组还提供了相关链接SAML和P3P等一系统优化解决方案。

2.7.2本体映射本体被广泛地共用及再利用,利于提高其影响力,降低开发成本。但将一批本体融合起来将是一个挑战,需要支持工具保持一致性。目前国际上对语义网及本体的研究热点在于如何按照需要进行本体映射。

OWL语义与抽象语法文档首先讨论了OWLDL和OWLLite抽象语法到OWL交换语法(即RDF/XML[RDFSyntax])的映射。此映射(及其反向映射)提供了抽象语法和交换语法之间的标准化的关系,并提供了转换至RDF有向图的转换表,给出了将抽象语法转换至OWL交换语法的转换规则。

OWL指南文档针对本体融合的问题的类和属性之间的等值、个体之间的等同性及不同的个体的融合情况分别作了详细说明。

2.8OWL的使用案例、要求与测试用例

OWL使用案例及要求文档和OWL测试用例文档与前4个文档不同。OWL使用案例及要求文档列举了本体在网络、知识管理、智能数据库及电子商务等领域应用的6个典型案例,并描述了8个设计目标,从而根据使用案例与设计目标对网络本体语言提出了一些要求,这对网络本体语言今后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有益的参考[7]。

OWL测试用例文档包含由Web本体工作组通过的Web本体语言测试用例。其中,许多测试用例说明了OWL语言的形式语义和正确使用方法,其它测试用例则说明了工作组亟需解决的问题。OWL文档和OWL文档检查器(OWLdocumentcheckers)之间的一致性也得到了详细说明。这些测试用例用于解释和进一步说明OWL语义与抽象语法文档中的标准化定义,该文档是一个补充性的文档。

总的来说,这两个文档重点在于具体应用,在对前4个文档补充说明的同时,也使用户认识到网络本体语言在具体领域的应用价值及前景,同时提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今后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3OWL系列标准规范体系的未来发展趋向

很显然,W3C目前推荐的网络本体语言(OWL)标准并不是适用于语义网应用的本体语言标准的最终形式,OWL使用案例及要求文档中已经提出了大量工作组,其中包括未在该标准文件中讨论的、留待以后继续研究的特性。工作组在这部分共提出14个有待进一步讨论的语言特性,同时代表了OWL系列标准体系未来的发展趋向。对此感兴趣的用户可参阅OWL使用案例及要求文档的相关部分。这里介绍两个目前讨论较多的问题。

3.1OWL:多还是少

语义网在发展本体语言方面经过了大量的研究,确定OWL作为目前最合适的标准[8]。目前讨论较多的一个关键问题是OWL是否需要很复杂?一种简单本体语言的优势在于更高效的推理支持并且更为简单易用,这对于语义网的顺利构建也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用户来说,OWL三个子语言中较简单易用的OWLLite语言可以说是通向语义网正确发展方向的第一步。在OWL标准体系的未来发展中也可对OWLLite投入更多的关注,一旦其发展成熟,将更有利于语义网的建设。

3.2模块与引入本体

OWL标准体系制定的规范允许用户在建立本体时引入一个事先定义好的本体。但OWL的这一引入机制价值并不大。因为它仅允许引入一个事先已指定好地址的完整本体。即使用户仅希望使用该引入本体的一小部分,他也不得不同时引入该本体全部。编程语言中的模块建设是以信息藏匿这一概念为基础的,模块给外部环境提供了一定的功能性(模块的输出子句),但引入模块并不需要关心如何达到这一功能性。因此,这是一个开放性研究问题,即关于本体的信息藏匿概念的讨论以及如何较好地利用信息藏匿为一个良好的引入机制建设服务。

4结束语

OWL标准体系由W3C基于目前语义网的发展水平组织开发并,它对世界各国从事语义网及网络本体语言开发的研究机构和人员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但我国目前在语义网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与世界上先进的发展水平还有差距。欲充分理解并有效利用该标准体系建立中文网络本体语言,首先应基于语义网构成的标准体系的前三层,即Unicode+URI、XML+NS+xmlschema及RDF+rdfschema开发成熟的基础上。其次,在应用OWL标准体系构建中文网络本体语言时应充分考虑到中文语言的逻辑特点,因此对该标准体系需经我国的研究人员对其解析,并进行消化改进使其与中文语言相适应后再加以利用,而不是全盘照收。

【参考文献】

1朱礼军,陶兰,黄赤.语义万维网的概念、开发及应用.[2004-07-10].bbs,/list.asp?boardid=2

2McGuinnessD,vanHarmelenFeds.OWLWebOntologyLanguageOverview.[2004-07-10]./TR/2004/REC-owl-features-20040210/

3SmithM,WeltyC,McGuinnessDeds.OWLWebOntologyLanguage:Guide.[2004-07-10]./TR/2004/BEC-owl-guide-20040210/

4DeanM,SchreiberG.OWLWebOntologyLanguageReference.[2004-07-10]./TR/2004/REC-owl-ref-2O040210/

5Patel-SchneiderPF,HayesP,HorrocksIeds.OWLWebOntologyLanguage:Semantics&AbstractSyntax.[2004-07-10]./TR/2004/REC-owl-semantics-20040210/

6HeflinJed.OWLWebOntologyLanguage:UseCasesandRequirements.[2004-07-10]./TR/2004/REC-webont-req-20040210/

阐述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概念语义嬗变;翻译教学;社会认知语境;语境参数

一、引言

翻译实践过程中存在大量的语义嬗变,语义发生嬗变的成因、过程及其结果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从社会认知语境参数角度分析阐释翻译过程中的语义嬗变,对其进行语境化释义,突出概念的社会认知语境关联性和主题倾向性,展示解析过程的可描写性、可阐释性,在教学过程中直观地向学生呈现译文生成的全过程,使得翻译过程中的概念语义嬗变有理可据。

二、社会认知语境参数的建构原理及其认知机制

Van Dijk(2008:95-122)认为,话语理解需要听话人具有一定的社会认知语境参数才能有效理解话语的性质与交际意图。为了考察听话者理解话语的社会认知语境参数,他提出参数的“语境模式”等的建构。他着重从原理上考察日常话语,尤其是政治话语的社会认知语境参数的识别与确立,未涉及书面文本或语篇理解的语境参数的性质、建构及其运作机制。曾利沙在(2007a,2011a,201lb)中阐述了书面语篇语境参数的理论建构与应用,将语境参数界定为“语篇中以显性或隐性存在着的对自变元的概念或命题语境化意义生成过程产生映射或制约的言内或言外参数因子”,并将语境视为由N个参数构成的集合。他认为受语境参数制约而发生语义嬗变的特定概念或命题是自变元,而影响自变元的语境参数是因变元,自变元与因变元之间是参数或语用函数关系,具有多维互参的映射或制约性。在语境参数的建构上,他将其拓展为常规与非常规参数两大次范畴。前者主要有:主题、段旨、主题倾向、意向、目标、(参与)主体、客体、方式、时间、处所、事件、规模、性质、评价、属一种、上义、下义、整体、部分、对比、因果、照应参数等;后者是指历时性社会文化语境参数的集合,或是根据参数关系通过认知关联性判断而临时构建的,具有随机性特点。语境参数的认知机制包括宏一微观命题互参、整体一部分互参、概念义素映射、关系特征映射等心理模型。

三、社会认知语境参数的建构与概念嬗变的理据性

语境化概念嬗变的范畴迁移性

例1)各级领导干部还要努力读一点历史小说。

初译:?‘Party leaders at various levels should makeeffolts to read some books ofhistory and novels.

解析过程:【1】辨析“努力”的英译对应概念makeefforts to d0 sth的词典释义:using(much)strength orenergyt0 d0 sth;energetic attemptt0 d0 sth;struggle(花费力气或精力做某事;努力;奋斗);【2】定性概括语境参数关系:“努力”与“读历史小说”构成“方式-行为”参数关系,但受制于主体参数(领导干部)、行为参数(读)、对象参数(历史小说),其方式对应概念不适合此认知语境:领导干部应花费力气或要精力充沛地读点历史小说?【3l建构关联性社会认知语境要素集:∑={领导干部忙于日常事务工作忙于开会忙于应酬无暇读书(执政党领导人提出)要抽出时间(“努力”的语境化嬗变)读点历史小说(语用意图:以史为鉴)};【4】析取最佳关联性要素概念――“抽出时间”,作为方式范畴概念“努力”嬗变为find time的理据。

改译:Party leaders at various levels should find time toread some historical novels.

语境参数关系辨析与认知模型建构

上面讨论的是对语境参数的辨析与可推导性社会认知语境要素集的建构,旨在对翻译过程中选词择义的认知机制和理据作出程序性的描述,具有一定的方法论特点。语境参数论在翻译教学研究中具有很大的空间,如可通过归纳基础上的演绎方法建构经验模块来揭示特定语境参数制约下的规律性表征。如:

例2)MGM Mirage…rHas some 0f the best-knownestablishments in Las Vegas,including the Bellagio and theLuxor.

例3)The nonprofit enlisted 6,500 independentfilmmakers t0 make public-service announcements for nonprofitorganizations.

例2)中的establishments是有待于语境化释义的概念,其词典释义为:action of erecting or setting up;(premisesof a1 business organization or large institution;group ofpeopleemployed in an organization.其中只有义项适合此语境义,但汉译却不能沿用词典释义――商业组织或机构(的房屋或建筑),准确的语境化释义必须通过语境参数的制约关系及其映射机制:

关系参数的定性:上义概念受制于下义概念而发生范畴化趋同。“Establishment”是由动词原形establish十ment(派生形式)+复数形式“s”构成,是抽象名词加复数的一种特殊形式。首先让学生们建构影响“establishment”的语境化语义嬗变的语境参数要素集{主体“MGM Mirage”;次级主题“Bellagio”(百乐宫(酒店)):“Luxor”(卢克索(酒店))},其次得出“establishment”在话题语域制约性关联参数的影响下发生语义嬗变,在此应译为“”。

同例2),例3)中“announcements”也属于抽象名词+“s”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原意为宣告;公告;发表;在此建构影响“announcements”的话题语域制约性关联参数集{非营利性;影片制作者;公益性;非营利性组织},因此其为“公益宣传片”。

四、结语

翻译过程中应重点注意受社会认知语境参数影响而发生的嬗变、范畴迁移以及语境参数关系辨析和认知模型的建构。积极建构关联性社会文化语境参数集,以此作为辨析语境化概念语义嬗变的理据。本文通过对各种语境化概念语义嬗变现象作出理据化描述,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清晰地展示概念语义嬗变的成因与过程,使翻译选词择义过程具有可描写性及可阐释性,对翻译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Van Dijk.T A.Discourse and Context:A Sociocognitive Approach[M].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2008:98

[2]曾利沙.论语篇翻译的概念语境化意义生成的认知机制[J].英语研究,2007a(1).

阐述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范文第3篇

l教材内容整体的逻辑结构不够严密

按照认识事物的一般顺序,都应该先了解这个事物是什么,有哪些特点,再了解这个事物对我们有什么影响,该怎么去对待它。认识文化应该也是一样,首先要知道文化是什么,有哪些特点,然后再了解文化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和该怎么去对待。

但是,现行文化生活教材在讲述了文化的概念以后,却没有讲文化的特点,而是讲文化的影响,然后又回过头来讲文化的多样性的特点。这样的逻辑顺序显然是不够严密的。

2.对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阐述尚需完善

关于我国的文化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几代领导人都比较重视,都做出过论述。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随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加深,今天,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阐述了“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新的领导核心对我国在文化领域的发展战略,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进行了新的阐发。美中不足的是,新一代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工作尚在进行之中,这些新的阐发与过去的阐述尚未被有机地统一起来。

作为中学教师,我们自然无力去做这样的理论创新工作,但是,我们也应该尽可能地将几代领导核心的经典论述融合起来。

3.对文化概念的阐释不够充分

现行文化生活教材在第一课第一框题的内容中,以“专家点评”的形式介绍了文化的概念,将其做了广义与狭义的两种区分,并对教材文本中的文化概念做出了说明。如教材所言,狭义的文化概念,并无固定而明晰的含义,其含义是随着语义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也需要根据不同的语义环境做出不同的阐释。

显然,现行的教材文本对此注意不够。教材第九课第二框题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课文中,以将近两页的篇幅论述了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此处的文化概念的含义完全不在教材第一课中对文化概念所做解释的范围之内,但教材却没有对此做出阐释。

诚然,新课程要求摒弃“繁难偏旧”,不可过于强调所有概念定义的准确严密,但肯定也不是完全不要概念。像“文化”这样丰富多变的概念,若不弄清楚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不可以绕过去的概念。

4.部分课文缺乏有价值的实质性内容

客观地说,文化生活的内容相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其他三个模块来说要单薄得多,但既然作为一个独立的修习模块来设置,其内容数量就必须与其他模块基本相当,因而其中的部分内容不免有“凑数”之嫌,有些课文缺乏具有价值的实质性内容,还有些课文则与本课程的其他内容存在重复。我们在重新整合这些内容的时候,应当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对重复的内容进行适度的淡化处理。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尝试着对现行文化生活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二、重新整合文化生活教材内容的基本思路

l按照对事物的认知顺序重新调整教材的内容结构

按照一般的认知规律,笔者拟将教材的内容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讲述文化的概念、特征及其传承发展,第二部分讲述文化的影响,第三部分讲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四部分讲述我国的文化发展战略。每一部分都被设置成一个单元。

2.对我国文化战略(即第四单元第九课与第十课的内容)的相关课文重新梳理整合

为使这部分课文脉络更加清晰,拟将其做如下调整。

首先,开门见山地讲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任务、关键,再分析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其次.围绕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提高民族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展开精神文明建设(包括两个方面,即思想道德建设与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思想建设着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作为主要内容,道德建设则着重了解其原则、重点、着力点与社会主义荣辱观;发展教育、科学与文化事业的内容基本按原状植入。

最后,从个人视角来谈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之间的关系。

3.对课文第九课中的文化概念做出诠释

第九课第二框题第二目“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所指的“文化”,其含义无疑是文化的狭义含义中的一种,具体来说,主要是指提供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行业,诸如图书馆、博物馆、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等等。

4.将部分内容淡化处理

阐述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象数思维;援史解易;辑佚;学术嬗变

中图分类号:B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2-0132-05

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号深宁居士,浙江宁波人,南宋著名学者,宋亡后拒不仕元,隐居乡野著书立说,《宋史》本传载其有《玉海》、《困学纪闻》等23种著作,王氏学生袁桷的《师友渊源录》谓其有《古易考》一书,但因亡佚,内容已不可考。《玉海》列天文、律历等21类,凡200卷,是王氏早年为准备博学宏辞科的考试而制成的资料汇编,该书重资料类纂而轻理论抽绎,里面虽有很多易学资料,但究竟体现其多少易学见解是很难厘清的,而成书于晚年的《困学纪闻》则不同,是其一生治学的积累,充分反映了其学术思想,展示了多样化的治易方法和易学思想。但迄今为止,学界还没有专门探讨王应麟易学思想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鉴于此,今拟通过《困学纪闻》等对王氏易学思想及其对后世学术的影响作系统梳理,抛砖引玉,以引起学界对其易学思想的关注和研究。

一、象数说与人文价值视域的融合

汉代易家在观象系辞思维定势的影响下,发明了各种取象说验证《周易》“辞”与“象”的一一对应关系,致使象数之学迅速衰落,至隋唐之际几近消亡,但汉人取数之法在宋代得以延存并获得一定拓展。与汉代易家注经不同,宋代学者多藉象数阐发所谓的大道义理,王应麟也是如此,但其依据的是汉人象数,而不是当时流行的图书之学和数理之学。他认为《周易》古经是一部象书,天下之“数”皆来自易卦,圣人观象系辞而成六十四卦,因此释易不可“忘象”,认为王弼说以老庄解易不是正道,而是“蒙庄绪余尔”、“系小子观朵颐”,因为在他眼中“象、数相为经纬”,是易卦必不可少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他对汉代象数非常重视,汉人象数之说如十二消息说、变卦说等在《困学纪闻》中大都得到体现。如其说:“《乾》初九,《复》也。‘潜龙勿用’,即‘闭关’之义。《坤》初六,《媚》也。‘履霜坚冰至’,即‘女壮’之戒。”此处,王氏用十二消息说阐易,认为《乾》卦初九爻为十一月《复》,十月末阴盛极幽,至冬至,一阳复生,但一阳在下极其微弱,应“闭关”静养,故“潜龙勿用”;《坤》卦初六爻为六月《骺》,一阴处下始生,“阴长则阳消,女壮则男弱”,“媚虽一阴甚微,然有渐壮之道”,犹如霜来而坚冰将至,故戒之以“女壮”。再如,他用变卦说即“之卦”法阐易,说:“《益》之《屯》曰:‘莫益之,或击之。’”《益》之《屯》,就是《益》为本卦,《屯》为之卦,即将《益》上九爻变为阴爻而成《屯》卦。但王应麟并未拘泥于汉人象数,而是将其与人文价值视域相融合,从处世哲学和君臣之道等角度挖掘了《周易》推天道明人事即法天地设政教的思想特质。

(一)视《周易》为直接指导人处世的言行指南

自孔子以“德”阐易后,很多宋代学者秉承孔子的解易进路创立了以“德”为核心,以“阴阳”、“三才”、“变”、“神(几)”等为主体内容的诠释体系和哲学体系,将《周易》视为德性之书,在与释道的对抗中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心性之学。虽然这种心性之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指导人言行,但却绕了一个大圈,使其效用大打折扣。由于其过分强调内心自省而忽视对外在自然和社会现实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个人与社会的割裂,所以在当时尤其是在南宋末期引起包括王应麟在内的很多学者的反思。王应麟说“夫子雅言《诗》、《书》、执《礼》,而性与天道,高弟不得闻”⑩,在他看来,既然孔子及其弟子皆未言“性”与“天道”(即“天理”),那么道学家们所热衷的心性之学就极有可能不是圣人之意。他以“‘天理’二字始见于《乐记》,如孟子‘性善’、‘养气’,前圣所未发也”为由,认为道学家们所倚重的“天理”、“性善”、“养气”等心性理论源于孟子,并非孔子所言,所以心性之学非孔学正宗。正因如此,他未把《周易》看成关乎品德修养的德性之书,而是将其视为一部匡正个人外在言行的行动指南。

《周易》古经从卦爻符号到卦爻辞都符合或彰显了“时”、“位”思想,“十翼”将“时”、“位”思想理论化,提出“当位”、“失位”说来指导人避失趋正,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认为通过“待时”、“顺时”、“随时”、“趣时”、“时行”等就能变失为正。在“十翼”看来,人之所以有凶祸,原因在于人不能依“时”居“位”,因此认为只有“趣时”、“时行”才能获吉,才能找到施展才华的环境和场所。于此可见,“位”是指人在自然和社会中所处的位置,是空间概念,具有稳定性;“时”是指与“位”紧密联系的时间概念,具有延续性。因此《周易》反映了古人“时”、“位”合一的时空观。这种时空观念对后世学者尤其是儒家学者的言行和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王应麟就以此阐解易理。

首先,他认为人应“顺时”而言、“待时”而行。他说:“‘潜龙以不见成德’,管宁所以箴邴原也;全身以待时,杜袭所以戒繁钦也。《易》曰:‘括囊无咎无誉。”’此处王氏以三国管宁用潜龙之德规劝好友邴原要谨言慎行不要恃才傲物和杜袭在荆州避难与繁钦决裂两事,说明了人处危难之际不能恃才逞能,要“顺时”而言、“待时”而行,否则将招致杀身之祸。其次,他认为人不但“顺时”而言、“待时”而行,而且还要“时行”,即主张个人要据“时”发言施行。他认为,在抗金取得节节胜利的情况下,秦桧等人奴颜婢膝签订绍兴和议,在主战派失利的情况下,主和派不知积极备战,反而屈膝投降签订隆兴和议,开禧年间韩胄怂恿宋宁宗贸然北伐大败而归等,都是不识时务的小人所为。在他看来,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不能“随时”而“行”,这些人不但祸国殃民,而且本人或遗臭万年,如秦桧等人,或被迫卸甲归田,如张浚等人,或身首异处,如韩胄等人,因此他说:“绍兴、隆兴,主和者皆小人;开禧,主战者皆小人。”此外,他认为人在逢时得位之时,既要“时行”,又要具有物极必反、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他曾以《泰》之九三、《否》之九四爻的爻位为据,阐释泰极之时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否极之际要坚定信心团结众人以待太平盛世。由此可见,王应麟将《周易》视为直接指导人立世的言行指南,在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阐释了《周易》所强调的由“位”及“时”、“时”“位”合一的安身立命之学,与程朱道学将《周易》视为德性之书迥然

不同。

(二)视《周易》为政治哲学典籍

细读《困学纪闻》可知,在王应麟的心目中,《周易》不但是一部处世哲学典籍,而且还是一部法天地设政教的政治哲学典籍。首先,王应麟秉承孔子的认识,认为《周易》涵摄君臣之道。他从阴阳居位和感通角度着眼,认为君臣之间既要严格区分,即必须恪守君上臣下的礼仪原则,又要相互交感,即上情下达、下情上通,否则丧邦失国,因此他说:“古者君臣之际,分严而情通。‘上天下泽,《履》’,其分严也;‘山上有泽,《咸》’,其情通也。不严而为《未济》之三阳失位,不通则为《否》之‘天下无邦’。”尽管王应麟以《序卦传》“《履》者,礼也”和《咸・彖传》“《咸》,感也”去描述君臣关系有迂腐之嫌,但在权臣当道、皇帝昏庸、言路不通的南宋末期具有非常重要的警示意义。作为臣子如何才能格己正君呢?他根据“当位”、“失位”说认为失位之臣爻只有进贤正己才能使乾阳之爻居九五之君位,因此他说“惟进贤可以正君”、“惟正己可以格君”。其次,他认为《周易》内含治乱之道。在他看来,君子、小人在治国之中是正邪分明的两类人,是“弗兼与”的,因为信任重用君子则国家大治,听信小人则必然导致国家大乱,所以其在阐解《随》卦九五爻和《兑》卦九五爻时说“信君子者治之原”、“信小人者乱之机”。此外,他认为《周易》通篇贯穿着忧患意识,为治国者提供了一套防微杜渐、物极必反的思想和学说,因此其于《困学纪闻》卷一首条就开宗明义:“危者使平,易者使倾,《易》之道也。”但如何获吉求安呢?他认为必须防患于“未然”、戒患于“将然”,他说:“《易》贵未然之防,至于几,则危矣。”他又从《泰》卦上六爻“城後于隍”和《既济》卦上六爻“濡其首”进一步指出治民保邦应于未乱未危之时,如治乱保国“不于其未,而于其既,则无及矣”。这样王应麟从君臣相处之道、治国之道和防患之道等层面,论证了《周易》本天道立人道是圣人为后世立法的教科书,与朱子视《易》为卜筮之书的观点形成鲜明对比。

总之,王应麟由象数出发,以人文价值视野审视《周易》经、传,并依照先安身后治国的进程挖掘了其中的处世思想和君臣之道,除未将《周易》视为德性之书之外,其他方面与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是一致的。与其他儒家学者一样,王应麟依据“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原则,在读书为学不能治国平天下时,选择了隐居乡野著书立说这种独善其身的生活方式。他以朱子“收敛其德,不形于外”阐释自己俭德避难的原因,又引王弼《颐》卦初九注“安身莫若不竞,修己莫若自保。守道则福至,求禄则辱来”,进一步说明不与元统治者合作的理由。由此可见其致命遂志的品格,同时也体现了其独行于乱世的无奈。

二、寄历史反思于易学研究

《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小序述易学流变时提出的“两派六宗”之说大体符合易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但将李光、杨万里视为“参证史事宗”的开创者并不妥当,因为援史解易作为一种释易之法由来已久。就现存文献而言,今本《易传》开以史解易之先河。《系辞传》下篇第二章讲述了从包羲、神农至尧、舜时的发展过程,用人类社会发展“史”阐释了圣人观象制器之“理”,显然属于以史解易的范畴。汉代郑玄和荀悦、东晋干宝等人皆长于此法。至两宋时期史学昌盛,学者多精于史笔,不管是义理派还是象数派,如欧阳修、司马光、邵雍、程颐等人,都常用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人类发展史去阐说易理或描绘宇宙变革过程等,也属于以史解易,这些人皆早于李、杨二人。此外,与杨万里同时代的洪迈等人也曾以史解易,所以四库馆臣的观点值得商榷。但以史解易为很多宋代易家采用,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与杨万里等人相比,王应麟援史的内容和模式更加丰富多样。《困学纪闻》易类条目凡184条,其中28条以明确的古人或古史解易,另外还有多条含有“史”的因素或从社会发展史角度进行阐说。此外,《困学纪闻》考史类中的很多条目,或说理,或解史,或史易互解互证。总而言之,其援史方式之多、内容之详尽,皆在程颐、李光、杨万里之上,而且援史解易为其主要阐发方式,在内容、模式等方面都有独特之处。

(一)多样化的援史阐易模式

1 “史事+卦爻辞/易理”模式。如其解《剥》上九爻“硕果不食”说:“召平、董公、四皓、鲁两生之流,士不以秦而贱也。伏生、浮丘伯之徒,经不以秦而亡也。万石君之家,俗不以秦而坏也。《剥》之终日‘硕果不食’,阳非阴之所能剥。”王氏着眼于《剥》卦一阳而五阴的阴阳格局,以召平、董公、四皓等历史人物之行之事自比宋亡后的身世,阐明了君子(即上九之爻)处逆境或乱世(即《剥》卦五个阴爻)只要怀有坚强意志就能成就一番事业的道理,即“‘硕果不食’,阳非阴所能剥也”。这也表明了他晚年隐居乡野著书立说以传后世的决心和缘由。

2 “史事+易理+史事+易理”模式。如其解《坎・彖》和《既济・象》时说:“下阳举而虢亡,虎牢城而郑惧,西河失而魏蹙,大岘度而燕危,故日‘设险以守其国’。狄患攘而民怨结,宗藩弱而戚党颛,柄臣描而宦寺恣,寇叛平而方镇强,故日‘思患而豫防之’。”此处,王氏从《坎》卦上下重“险”的卦象入手,以魏惠王不积极备战而割西河之地于秦致使国势危机、慕容超不听公孙五楼守大岘之策而国破身死等史事,阐释了“设险以守其国”的道理;其根据《既济》卦水灭火而大吉的上下卦象,以汉景帝削藩致使戚党之祸频发、汉和帝诛窦宪宦官和汉灵帝时阉宦擅杀三公等史事,阐述了“思患而豫防”的重要性。

3 “卦爻辞/易理+史事”模式。今本《周易》先《乾》天而后《坤》地,《屯》卦次之而日“利建侯”,王氏从卦序着眼,认为卦爻辞包含的封建治国之道是与天地一起产生的,即“封建与天地并立”,认为“共和存周”的原因在于周天子实行分封制,即实行了卦爻辞中的封建治国之道,而“匹夫亡秦,五胡覆晋”的原因在于秦、晋实行的郡县制违背了这种封建治国之道。可见,王应麟以周、秦和晋的兴衰史,证明《周易》古经中的治国之道,尽管这种历史史观是落后的,但无疑是用历史的视角去认识和理解易道的。

4 “易理+史事+易理”模式。如王应麟以一阴而临五阳的阴阳态势阐释《媚》卦之义,先以齐桓公称霸诸侯而代齐之势已现、匈奴朝见汉宣帝而王莽篡汉的条件已在此时呈现、李世民杀兄逼父而取代李唐王朝的武氏此时已生等历史事件,阐发了极盛之时常潜伏危机之兆的道理,告诫人们要具有防患于未然的忧患意识,阐发了“圣人谨于微”的道理。但朝代更替是历史的必然,因此王应麟这种先验存在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二)藉史寄寓忧患意识

王应麟并不为援史而援史,而是在援史过程中揭示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价值取向,与李光、杨万里等人隐晦的表达方式不同。王应麟前五十年生活在南宋末期,风雨飘摇的政治时局使其具有浓重的忧患

意识。如果说忧患意识是宋代学者共有心态的话,那么王应麟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如《困学纪闻》开篇首条说:“危者使平,易者使倾,《易》之道也。处忧患而求安平者,其惟危惧乎?故《乾》以惕无咎,《震》以恐致福。”他认为《周易》通篇讲述的都是忧患之道,是圣人告诫后人身处乱世时的行动指南。王氏此言,既契合《易传》所强调的物极必反的道理,也与历代易家阐易所普遍具有的忧患意识相吻合。就单卦而言,上九爻或上六爻为事物发展的最高阶段,但此爻并非万事大吉之爻,如《屯》“泣血涟如”、《需》“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讼》“或锡之带,终朝三褫之”等,爻辞多不吉或凶险,处事物发展的最高阶段或最后时刻而戒以凶险之辞,显然蕴含了物极必反的道理;就六十四卦而言也是如此,《序卦传》作者认为易卦在排序上体现了忧患之道,其说“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即事情完成后必含有危险因素,故六十四卦以象征事情未成的《未济》卦作结,亦是“物极必反”的表现。“物极必反”反映在人的情感意识上就是居安思危,因此《系辞传》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正因如此,历代易家阐释卦爻辞时皆有此意,王应麟更是如此。如其解《坤》初六爻说:“履霜戒于未然,月几望戒于将然。《易》贵未然之防,至于几,则危矣。”防患于未然的忧患意识跃然纸上。再如,其解《》之初六“赢豕躅”及《明夷》之“人于左腹”时,前面引唐高宗采许敬宗之言废王皇后而立武昭仪,致使武氏改唐为周,后面引杨畏荐邓润浦,而邓力劝宋哲宗改元绍圣之事,揭露了“以隐僻之道,自结于上”的小人侍君之道,表达了对小人把持朝政的愤懑和忧虑之情,具有强烈的现实感。

总而言之,王应麟在汉代象数之学的基础上,采取史易互解互证的方法,丰富了援史解易的模式,将参证史事易推向纵深,其与李光、杨万里等人皆可称为参证史事宗的代表。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其寄历史于学术的治学之法为后世学者尤其是乾嘉学者所借鉴。

三、考证与辑佚:开清代学术之先河

融历史反思于学术研究是王应麟与其他汉宋易家的一大区别,也是其易学研究的一大亮点。此外,其易学研究的独特之处还在于文字典章的考证和前贤易著易说的辑佚。

注重考证。两宋时期的很多学者不但无视文字与典章的考证,而且疑经、改经。王应麟认为,郑玄注易改字多穿凿附会,因此反对学者注经改字的做法,认为王弼与韩康伯二人生活时代相去甚远,否定了《周易正义》韩康伯“亲受业”于王弼之说固,等等,诸如此类的例子在《困学纪闻》中存有多处,充分体现了其严谨的治学风范,故四库馆臣赞其“考证是非,不相阿附……能知汉唐诸儒,本本原原,具有根底,未可妄诋以空言……所考率切实可据,良有由也”。正因如此,这种学风被其后的乾嘉学者所秉承。

阐述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判决理由;形式推理;实质推理;法学诠释

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二条规定:“判决书应当写明判决结果和作出该判决的理由。判决书内容包括:

(一)案由、诉讼请求、争议事实和理由;

(二)判决认定的事实和理由、适用的法律和理由;

(三)判决结果和诉讼费用的承担;

(四)上诉期限和上诉的法院。”

较之现行的民事诉讼法,新民诉对判决书内容的修改主要体现在:作出判决结果的理由,以及适用法律的理由之上。然而,如何在判决理由阐述的现状基础之上,使以上概括性规定得到具体实践,涉及的不仅是法官的责任意识、工作的认真态度,其必然关涉到法官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的审判思维以及现行司法体制下法官的角色定位等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判决理由阐述的现状进行分析,从审判逻辑角度探寻新民事诉讼法对判决理由阐述的新要求。

一、判决理由阐述的现状

(一)判决理由的定义:“法官根据当事人各方的主张和抗辩,认定事实和适用相应的法条,进而得出判决结论的推理过程。”

根据以上定义可知,判决理由即法官审理过程中所适用和形成的推理过程。然而,在不同的法系中,由于不同的推理过程的适用,形成了判决书中判决理由阐述的不同风格。

(二)两大法系判决理由的比较

1、大陆法系

大陆法系国家均以成文法典为法源。即以一定的法律规则为依据,使判决书看起来是从法律事实和法律规则的前提中运用逻辑演绎的方法必然得出的。

2、英美法系

在英美法系国家,法律系由法院创设,判例即为法源,法院采取“由案件到案件的推理”,斟酌事物本质及合理性,依归纳的方法逐渐建立法律的原则。同时,特别重视事实资料及经验知识,并且深入讨论各种解决可能方法所产生之后果。

“英美法系以上判决风格的形成,除了归纳式的推理的运用之外,判例之法源性、法官选任方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英美法官大部分是从律师中选任,小部分为大学教授或政府高级官员。如此出身背景的法官所作成之判决不会使用简洁、抽象、机械化的官式语言,而会倾向于表现自己的人格与见解。”

3、我国民事判决书判决理由阐述现状

(1)无立法上的明确要求

《民事诉讼法》一百三十八条:判决书应当写明:

(一)案由、诉讼请求、争议的事实和理由;

(二)判决认定的事实、理由、和适用的法律依据;

(三)判决结果和诉讼费用的负担;

(四)上诉起期间和上诉的法院。

(2)在我国的司法判决书中,很少有法律理由和法律推理过程的展示,一般首先陈述原被告双方的诉讼请求、对案件事实的陈述和有关证据,然后,经过一句“本院经审理认为”的过渡,便直接宣告原告或被告的理由不成立,法院不予支持,最后依据某条或几条法规做出判决。从判决书中展现出的仅仅是简单地形式三段论推理。

二、形式推理与实质推理

在我们将判决理由定性为推理过程的前提下,可分类为形式推理与实质推理。不同的推理方式可以反映出不同的司法目的和追求,而现行司法实践中,不同方式的运用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一)形式推理

“源于形式主义的法律推理理论,在推理方法上以逻辑推理为主导形式,主张一切法律法律问题都可以通过应用明确的、不变的规则而做出决定,因此,一切法律问题的答案都是在人们的意料之中,唯一可用的法律推理方法就是逻辑的演绎三段论。在这种模式中,法律规则是大前提,案件事实是小前提,法官只需通过逻辑的演绎推理便能得出明确的法律判决结果。”

与形式推理向对应的是形式性的司法模式和环境,形式性司法是指坚持法律适用的外观和法律依据的至上性,拒斥对法律依据背后的实质性理由的探究。

(二)实质推理

“在实质推理要求下,法律推理不只是根据确定的法律规定和案件事实作为前提得出法律结论的逻辑演绎的过程,而是要涉及到对法律规定的选择,对案件事实的剪裁和对法律结论的合法性、合理性、综合性进行平衡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推理前提的合法真实,并通过推理将前提的这一专属性传递给结论。”

与之相对应的司法模式和环境是实质性司法,即其不拘泥于法律依据的外部表现形式,而更倾向于对法律依据背后的实质性理由的探究,并且可以借口实质性理由的正当性而背离法律依据的表面规定。

三、从形式推理到实质推理

(一)形式推理在我国现行司法中的具体运用及其缺陷

在我国民事判决文书中,判决理由的阐述大多以形式推理为其表现形式。

以“衡水子牙河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与张晶延等侵犯发明专利权纠纷上诉案”的判决书为例。在案件中,张晶延(以下简称“张”)诉称“衡水子牙河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子牙公司”),未经许可在其建造的工程中运用了由张享有发明专利的“预制复合承重墙结构的节点构造施工方法”,侵害了其发明专利。而子牙公司以包括由张拥有发明专利的技术在内的《CL结构构造图集》现为河北省工程建设标准设计为由,主张该技术属于已有技术而不属于侵权。而法院的判决书中,对上诉人子牙公司的主张进行了以下简单地认定:“子牙公司虽以已有技术进行抗辩,但仅提交一份涉案专利申请日之前实施的《CL结构工程质量验收标准》,而并非一项完整的现有技术方案。以此主张其不构成侵权的上诉理由,本院不予支持。”随后,法院援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朝阳兴诺公司按照建设部颁发的行业标准设计、施工而实施标准中专利的行为是否构成侵犯专利权问题的函》(一下简称“最高法函”)中的相关阐述:“鉴于目前我国标准制定机关尚未建立有关标准中专利信息的公开披露及使用制度的实际情况,专利权人参与了标准的制定或者经其同意,将专利纳入国家、行业或者地方标准的,视为专利权人许可他人在实施标准的同时实施该专利,他人的有关实施行为不属于专利法第十一条所规定的侵犯专利权的行为。”

最后,法官依据以上答复的精神,认为子牙公司的行为不够成侵权,且判令子牙公司支付使用费。

纵观以上判决理由的阐述过程,法院对子牙公司“已有技术”的主张不予采纳的原因仅仅是机械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三十条的规定:“已有的技术,是指申请日(有优先权的,指优先权日)前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在国内公开适用或者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的技术”。认为其提交的《CL结构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并非一项完整的现有技术方案,无法进行对比,却未对该标准的内容、性质、及将专利纳入标准的影响进行分析 。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形式推理的模式下,判决理由的阐述将产生以下缺陷。

1、无法满足法律推理的真正要求

法律推理应包含以下两个因素:

(1)它涉及法律推理实质上的评价性和主观性。它要考虑到各种裁判结果的社会效果的可接受性,其评价有多种标准,包括正义、常识、公共福利、方便、功利等。

(2)法官做出的判决应当与现有的法律制度必须保持一致性和一贯性。

而在形式推理的适用过程中,要达到以上要求,将会不可避免地遭受以下难题:

(1)“相关性”问题:即在什么法律规则同案件相关的问题上 发生争论。以上述案件为例,对“已有技术”和“默示许可”的相关规定的选择及适用理由,并未进行明确的分析和阐述。

(2)法律解释问题:即法院在法律用语含糊不明而必须在多种解释中做出选择的情况。

2、无法保障实质正义的实现。

以《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为例,在不考虑经营者行为对消费者及市场产生的实质影响以及立法的实质目的的情况下,机械适用法条规定,认定经营者将高奖项的产品宣传成低奖项的产品为虚假宣传而进行相应制裁,将实质上影响经营者和消费者利益,无法实现法律所追求的真正的正义。

3、无法应对法律漏洞

在形式推理的模式下,法律规定作为推理的前提出现,而当出现法律未规定或规定相矛盾的情况时,法官将无法可依。

(二)实质推理的要求

法律规定、法律事实、推理主体都是包含多种属性的对立统一体,对于如何从一法律体系中选择相关的法律规定、如何把客观事实加工成法律事实,建构一法律理由,如何对众多的法律理由进行权衡、抉择,保证做出的判决的合理、有效,不是形式的推理所能解决的问题,其可能是对矛盾的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价值权衡的结果,也可能是处于社会政策的考虑,甚至法官的法律信念、判案经验、道德倾向的影响。

因此,判决理由的阐述不应局限于形式推理的过程,在新《民事诉讼法》的立法要求下,“作出判决的理由”应当具体表现为实质推理的运用和展现。

同时,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民事审判的过程并非仅限于判决书中判决理由所展现出来的形式推理过程。在合议庭笔录、审判委员会的笔录中,合议庭、审委会可以表达对案件事实、适用法律规则、不同法律理由及可能判决结果的意见,并相互论辩,最后做出一个多数人认可的判决结果。该过程及实质推理的过程。故判决理由的阐述应更多地包括以上过程的呈现。

实质推理的实现包括对事实认定过程的解释,其中包括认证规则的适用以及法官自由心证的形成过程;包括法律解释的过程,体现在多种法律解释方法的选择以及其在具体案件中适用的过程;于此同时还需要通过正确运用法律原则、指导性案例及一定的利益衡量弥补法律的漏洞。

在实质推理要求法官更大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情况下,法官的裁判仍然受到一定因素的约束。其中包括立法本意、拟制的客观标准、公平正义和情理、以及公共利益等。

在新《民事诉讼法》对判决理由提出新要求的前提下,上述文章以法律逻辑的视角具体分析了形式推理到实质推理的运用,最后引入哲学诠释学,试图跳出原有推理模式从新认识民事裁决的思维过程和判决理由的要求。从形式推理到实质推理,再到诠释,由于哲学基础的不同,法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空间愈加扩大,欲实现的状况也愈加理想化。判决理由的阐述的新要求,并非只是文字数量上的增加,也非仅仅是理由的细化。对其分析的尝试旨在探寻在我国现行法律体制下,民事诉讼法关于判决理由的要求究竟能走多远。参考文献

[1]亢婷婷;:《民事判决基本模态分析;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 2008年

[2]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一)》,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1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