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阐述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

阐述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

阐述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

阐述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1.1层次式管理模式

层次式《护理学基础》实验室管理模式是指由授课老师、课代表和技术员组成的“三位一体”的层次式管理模式[4],他们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来共同对实验室进行管理的一种模式。这三者之间有着明确的职责分工和管理流程,其中,授课老师主要担负课前物品管理和课后督查工作。课前,老师会向全体护生交代本次实验物品的所在位置、具体的使用注意事项以及实验内容及步骤等等,而课后则重点是检查学生对于实验室内的物品使用及整理情况,并作出评价。课代表主要是承担课后的实验室训练室的组织演练,并协助老师做好实验室内物品、设备的检查登记以及卫生清洁工作,并及时将发现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老师。技术员负责实验室钥匙保管、实验前后的物品清点检查,负责安排人员进行轮流练习和管理,在实验室开放期间,还需要做好日常的巡视、技术指导等工作,一方面与班长和全体护生保持联系,另一方面也要经常性的与授课老师做好沟通,以保证实验室教学的质量效果。这种管理模式实现了由以往的“物品管理”为主向“人才管理”为主,突出了加强对护生的管理,其中,课代表发挥着上传下达的沟通协调作用,也是层次式管理模式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1.2科研指导式管理模式

科研指导式管理,即将护生的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融入到《护理学基础》实验室开放的教学过程中。其中,铺床法、吸氧法、鼻饲法、皮肤实验法等等均可以被纳入到综合性或设计性的实验中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老师可以指导护生按照以下步骤来完成:第一步是向护生详细阐述本次教学目的,根据教学目的具体阐述接下来的实验内容;第二步是根据实验内容来设计实验方法,并进行尝试和训练,做好相关实验结果的记录;第三步是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然后写出具体的实验分析报告交由老师进行审阅;第四步是老师将审阅后的结果及时反馈给护生。

1.3“学生自我管理”模式

开放式“学生自我管理”模式是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教师检查督促为辅的管理模式[5]。当然,这种模式并不是放任学生由其任意管理,而是建立在完善的制度基础上,突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行为,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辅之以必要的教学秩序上的监管和实验技术上的指导。具体来说,一是要先向全体护生阐明开放式实验室自我管理的要求和制度安排;二是要明确向护生告知教学的秩序安排和评价方式;三是发放技能操作流程和考核评价标准手册,并在实验室内放置必要的实验DVD供学生随时观看;四是推选小组长,由小组长来负责本组学员的分工安排;五是实行报告制,即由小组长向学习委员报告学员的实验情况,日常的实验室钥匙管理和物品的检查摆放工作由学习委员负责,最后由学习委员将护生的全体实验及实验室物品情况统计汇总上报老师,老师每周抽查2~3次即可。不设专职的实验室管理员,而是改由教研室教学干事兼管。

二、高校护理学三种模式评析

层次式管理模式发挥了护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弥合了以往实验过度依赖老师的心理,一个层次分为一个小组,可以培养护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科研指导式使以往反复、机械的实验室护理实验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形式也更加灵活,对于提高护生的实验兴趣和创新思维都具有积极意义;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则更加突出了学生在整个实验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整个实验中的锻炼机会极大地得到了释放,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此外,学生自我管理模式中没有设置专职的实验室管理员,改由教研室教学干事兼管,这样对于年轻的辅导实验室老师来说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责任感,促进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

三、结语

阐述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临床微生物检验;实习带教;沟通能力;科研创新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是一门将实验室科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学科,主要为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实验室依据,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者也在医院内感染的监控和临床细菌耐药监测研究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各种抗菌药物推陈出新的今天,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仍然居高不下,且细菌耐药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降低细菌耐药率已成为全球抗感染治疗关注的热点[1-2],因而也对微生物检验工作者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实习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改进临床微生物实习带教方法,以及不断规范实习带教体系,是提升毕业生专业能力的有力保障。近年来,本院检验科通过不断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较好地实现了既定人才培养目标,现将实习带教的关键点总结如下。

1重视实验室安全培训是实习工作顺利完成的基础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是针对各种病原体检测分析的特定场所,是病原体相对集中的地方,因此,做好生物安全防护是微生物检验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首先,利用岗前培训对实习生进行生物安全培训,主要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讲授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相关法规,重庆市的相关政策,《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应用,菌(毒)种及标本的储藏、转运和管理等法律法规,并结合近年来发生的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进行深入阐述,强调不恰当的实验操作将给自己和社会带来的危害,初步树立“有菌操作,无菌观念”的意识;其次介绍实验室的概况及日常工作流程,并对实习生进行灭火器、消防栓等消防用具如何使用的培训,熟知消防安全应急处理预案和科室的紧急逃生通道;最后,通过模拟日常工作可能出现的实验室突发事件深入阐述个人防护和消防安全的重要性,使人人掌握意外事故应急处置流程。完成培训后,每位实习生必须通过考核方可进入微生物实验室学习。

2加深实习生临床实践的参与度,提升专业知识水平

灵活应用对分课堂的方式,加深实习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对分课堂是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学新创立的一种教学方式;把课堂时间一分为二,一半交由教师讲授,一半留给实习生进行讨论,实质上在讲授和讨论之间引入一个心理学的内化环节,让实习生对讲授的内容吸收之后有准备地参与讨论[3]。尽管临床实习不能完全实现学校一样的固定课堂时间,但是依然可以通过小讲座及疑难病例讨论的方式强化学员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不必拘泥形式、地点,利用有限的时间及资源完成教学任务[4]。临床微生物待测标本完成检测涉及多个岗位环节,包括标本核收、涂片、接种、分离培养、药敏鉴定等,每个环节严格遵照相应的操作规程才能保障结果的准确性。带教教师在示教过程中讲授实验操作的规范流程及相关的原理,实习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始独自练习或者组队练习,然后带教教师根据讲授的内容设计实践操作题目,实习生完成标本检测及报告分析。实验的结果不由教师判断,而是由参与实验操作的全部人员构成评价小组对整个操作流程进行评价,相互指出操作中的不足及提出改进措施。最后教师根据评价小组的结论,强调实验中每个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并指出实习生在实验操作中出现的共性错误、出错后的补救措施等,以实习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水平为主导,不断调整实习带教的侧重点。具体带教流程见图1。微生物实习期一般为8周,但对于某些细菌的学习极可能在实习期内无法获取相应标本,导致实习生对某些少见菌及苛氧菌缺少直观认识。几乎每家医院的微生物实验室经过多年的积累都存有种类繁多的细菌,带教教师可通过细菌库目录挑选出需要教学的细菌,并且指导实习生自己动手建立教学细菌库。在每年实习生进入微生物实验室实习前,首先由带教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挑选出此实习阶段较少出现的菌株混入各种类型的标本中,然后由进入微生物实验室实习的实习生对这些标本进行培养鉴定,在培养过程中观察细菌菌落形态的变化,根据各种生化反应特点确定细菌的种类,分析细菌的耐药特点,引导实习生复习理论知识;最后由实习生将这些有意义的细菌存放到实习细菌库里,并详细记录这些细菌的属性,方便接下来进入微生物实验室实习的另一批实习生学习。细菌经过不断传代培养,其菌落形态和耐药水平都可能出现变化,根据前一批实习生的记录,发现细菌经过传代后发生的变化并展开讨论,可使实习生们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提出启发性问题,同时也提升了实习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5]。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临床诊断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病原学依据,以制订科学的用药方案,这就要求微生物实验室必须加强与临床沟通。因此,在带教过程中,非常重视临床沟通能力的培养。以1例尿路感染的患者为例,本院检验科报告其临床尿液培养>3种细菌生长,细菌量>105CFU/mL,建议重新留取清洁中段尿送检。带教教师发现通过这样的典型临床病例设计,可以培养实习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实习生们需参考尿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程序,分析在实验前、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然后向临床科室咨询患者留取标本的时间、方式及用药情况等,指导临床留取合格的标本送检;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相关检测结果,判断结果报告是否妥当;判断对临床疾病的诊断是否具有指导意义,并建议临床可以做哪些进一步检查。实习生们通过类似典型病例的学习,不但掌握了各类标本培养鉴定的要点,也提高了实习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阐述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安全输血 实验室检查 进展

为了保证输血安全,各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由于病毒基因型的变异、检测方法的敏感性以及新病毒的出现,经输血传播的病毒感染的危险依然存在,因此该领域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安全输血的实验室检查及进展情况作一阐述。

1 血源安全问题研究

1.1血源性病原体 在血源性传播的疾病中,病毒性疾病占绝大部分,其中最重要的几种经输血传播的病毒为: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等。

1.2血源性病原体的核酸扩增检测 核酸扩增检测(nat)以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为代表,它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等特点。近年,新出现的nat技术主要有:①定量pcr;②连接酶链式反应;③基于核酸序列的扩增技术;④转录依赖扩增技术;⑤综合核酸扩增技术;⑥分枝dna(b dna)技术。在hiv、hcv和hbv的筛检过程中采用nat,直接检测有关病毒。然而,安全性的提高需要高昂的代价,目前也是核酸检测方法难以大规模开展的困难所在。

1.3血液中病毒的灭活 其他有效但昂贵的输血安全方法包括:将血液中的致病因子灭活、生产重组血液蛋白以及研制血液代用品。现有病毒灭活技术中的光化学消毒方法正在发展,因为它被认为可以灭活较大范围的不同的致病因子。与核酸检测方法相比,光化学消毒可以用于个别血制品,而不会因检测过程而延误用血。

2 对献血员血液实验检查

2.1肝炎病毒

2.1.1 hbv感染检测 目前国内外用于筛查献血者的项目是hbsag,检测hbsag的方法有间接免疫凝集试验。随着敏感性可达0.1-1.0t.g/l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放射免疫试验(ria)的建立,尤其是elisa具备试剂稳定,无危险、无污染、可自动化等优点,现已成为各国规定的用于献血者的检查方法。另外,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的开展使无偿献血者现场采血前快速检测hbsag成为可能。

2.1.2 hcv感染的检测 目前,献血者和血液hcv感染的血清学免疫检测,主要采用elisa方法检测hcv抗体(抗-hcv)。近年来还出现检测hcv抗原的方法。近年国外已将检测hcv抗原的elisa方法初步用于献血者的筛查。

2.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检测

2.2.1 hiv抗体检测 包括初筛试验和确认试验,初筛试验主要有酶联免疫试验(elisa),明胶颗粒凝集试验(pa)、斑点印迹试验及免疫荧光试验(qfa),其中elisa法是国际上应用最早、发展最快、至今在血液筛查中普遍使用的检测技术。明胶颗粒凝集试验(pa)是一种快速的hiv血清抗体检测方法。通常对elisa法检测可疑阳性标本,可用pa法初筛检测,再采用免疫印迹试验(wb)或riba方法作确认试验。

2.2.2 hiv抗原的检测 hiv抗原存在于外周血的时间约1-2周,通过检测hiv-p24抗原可以发现早期hiv感染,缩短hiv感染的“窗口期”。

2.2.3 hiv核酸检测、病毒载量no测定、细胞培养等一般不用作常规诊断,主要用于“窗口期”。

2.3梅毒感染的检测

2.3.1 梅毒螺旋反应素试验 检测非特异性抗体心磷脂抗体方法主要有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血清不加热的反应素试验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

2.3.2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试验 检测抗梅毒螺旋体抗体方法主要有荧光螺旋抗体吸收试验和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二者均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用于梅毒确认试验。

2.4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ⅰ/ⅱ型

htlv-ⅰ/ⅱ的检测也分初筛试验和确认试验,初筛试验有elisa法、pa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等,对献血者筛查多采用htlv-ⅰ/ⅱ混合elisa试剂检测,阳性者重复双孔测试,再做htlv-ⅰ或htlv-ⅱ型特异检测,并进一步用免疫印迹或riba试验进行确认。

综上所述,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基础医学研究不断深入,加上各种高新技术不断向输血领域渗透,都推动着输血医学产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尽管如此,仍然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只有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并采取尽可能最先进的技术手段,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输血安全。

参 考 文 献

阐述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每一类实验的原理、装置、操作等方面总有规律可循。因此我何在讲每一类实验中的第一个实验时,首先向学生分析这类实验的设计原理和内容要求。而后再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在此基础上师生通过分析、对比,共同总结出这类实验的规律,以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如通过“粗盐的提纯”的实验,我们引导学生总结出制取纯净的晶体物质的实验原理和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以及操作等方面的规律。

    2明确选择仪器的原则,正确选用仪器

    实验中,培养学生准确地选择仪器,是保证实验顺利完成的前提之一。为此,我们从下述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2.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选择仪器。初中化学教材里,讨论化学反应的条件有:常温、加热、加压、催化剂、光和电等。根据不同的反应条件、反应物的性质来制取新物质时,所需要的仪器也就不完全相同。因此,我们在初中化学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着重向学生阐明两点:①凡是对固体物质进行加热制取气体时,均可采取制取氧气的这套反应装置;②集气的方法和操作,应根据气体的溶解度、对空气的相对密度、常温能否与水或空气中任一成分反应等因素而定。

    因为我们在讲氧气时进行了上述分析,所以在讲氨气、甲烷等气态物质时,就可以从启发学生通过对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等因素的分析,提出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装置,来完成制取上述物质的实验。

    2.2根据控制化学反应速度的要求来选择仪器。在实验室里,为了达到安全而又迅速地制取某种物质,有些反应需使反应速度加快,有些要控制生成物的量,有些则反之。为此,在实验中,要采用适应这些要求的装置。如我们在讲实验室里制取氯气时,就着重向学生讲明教材中选用分液漏斗而不用长颈漏斗的理由。这样分析、讲解,使学生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就能正确地选好仪器。

    3分析典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实验操作的正确与否,不仅是保证安全和实验效果的先决条件,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所必需的。在这方面,我们除按实验原理、要求提出有关的操作内容和要求外,还着重讲了下述几点:

    3.1剖析一个典型实验,讲清一类实验的操作内容:如通过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实验分析,可归纳总结出下述操作内容:①仪器的选择、连接和固定:②装置气密性的检查;③药品的取用;④加热方法;⑤气体的净化和干燥;⑥气体的收集和放置;⑦装置的拆卸。

    对这些操作,都应讲清它们的知识、理论根据。譬如在实验室里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混和加热制取氯气时,由于浓盐酸有挥发性,水的沸点也不高,所以制得的氯气中可能混有氯化氢和水蒸汽。欲除去,只要用饱和的氯化钠水溶液洗涤,不能用水,这是因氯气与水能发生下列反应:C12+H20HCl+HC10根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可知增加生成物中的C1-浓度,可使平衡向左进行,以减小氯气的溶解度。又根据氯气的性质,要想干燥氯气,只能选用液体或颗粒状的酸性干燥剂,通常用浓硫酸做干燥剂。

    3.2通过对某些实验操作的分析,向学生阐明实验操作的要点。学生根据实验内容、操作内容和要点,独立地进行实验,往往能提出一些改进某些实验的设计。如教材中关于氨气易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若按教材中的实验要求,先用氢氧化钙与铵盐反应制取氨气,用于燥的烧瓶收集,再接教材中“喷泉”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因为在化学实验室里,很难将烧瓶搞得十分干燥,而氨气易溶于水,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实验效果往往不理想。有些同学分析了上述方法实验失败的原因,又重新研究了该实验的要求,所用药品的性质,提出了改进方法:即先在圆底烧瓶中加入2~3毫升浓氨水,然后摇晃烧瓶将浓氨水迅速倒掉,立即演示“喷泉”实验,实验效果比按教材中提出的实验方法好得多。

    4根据实验内容,处理好演示实验

    准确而有效地进行课堂演示实验,不仅在培养学生实验技能中起着示范作用,而且也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从而更好地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更加系统、深化。教材中的演示实验一般可分两类,一是实验难度较大的(如实验装置比较复杂或实验中使用剧毒药品和学生操作有危险的实验),这是少数。这类实验必须由教师演示,力求操作规范化。二是实验技能难度较小,这是多数的实验。对于这类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改为边讲边实验的形式,实验条件较差的学校,某些课题也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在教师指导下去完成实验操作过程。

    5培养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写实验报告是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但是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同学即使到了二年级也还不能较好地写出实验报告。其原因是有些学生不知道在实验中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记录什么。

    有些学生对实验报告写什么和怎样写还不了解。因此,他们常常把实验报告写得杂乱无章,空洞无物。为此,我们从第一节化学课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写实验报告的能力,其具体做法是:

    5.1在演示实验中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现象的能力。为培养学生观察现象的能力,我们对现行中学化学教材中所讲到的现象进行归纳、综合。有光、热、声、态(状态)、颜色、气味、溶解、沉淀、液化、燃烧等等。在每次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中,总是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内容中有无新物质的生成和上述现象内容来观察,并将观察的结果记录好,认真分析,去伪存真,填写于实验报告中。这样要求学生,不仅使学生知道在实验中要观察些什么,使学生对知识获得比较完整的概念,而且也不会漏掉某些重要的实验现象,以致得不到正确结论。

阐述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在各类农药GLP准则或标准中均有对仪器设备管理要求的描述,可总结为如下几点:

1)制定相关程序文件(SOP),且SOP中必须详细阐明仪器设备的常规使用、维护、校准、存放等所用的方法及发生故障或问题时的补救措施,并保证严格执行该SOP;

2)指定专人对仪器设备进行负责;

3)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检查、维护、使用、检定、维修等都应具备有证明文件或记录,且详细记录仪器的维修情况;

4)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应有表明其状态(检定、使用情况等)的明显标识;

5)规范仪器设备档案材料内容。

2、仪器设备分类

仪器分类方式主要根据具体实验室要求及不同仪器设备管理需求,一个良好的分类方式可以让仪器的管理更加规范与简易。而比较普遍认同的分类方式是参照美国药典(第1058章分析仪器确认)中提及的仪器设备分类方法。该分类方法根据仪器功能及对研究项目中的重要性等对仪器进行分类,并对不同分类的仪器设置不同的管理要求。分类如下:A类,非测量辅助设备,如磁力搅拌器、蜗旋混和器等。该类仪器不直接进行计量读数,而状态也往往只有正常和故障两种,一旦有故障对试验过程的影响直观,可以立即发现;B类,简单测量仪器或需经校验才能使用的辅助设备,如温度计、天平等。该类仪器均需要定期校验以确保其状态,否则可能会有隐患存在而影响试验结果的可靠性;C类,分析测量类仪器设备,如HPLC、GC等。该类仪器其测量过程可能受到多种内在或外在因素影响,必须进行完整和定期的校正、验证,此外在测试时可能还需要一定的质量控制措施以保证结果的可靠性以及判断仪器的稳定性;

3、仪器设备的一般管理方式

仪器管理一般根据实验室具体情况及该实验室各类认证认可要求而定。而一般情况下农药环境毒理GLP实验室的仪器管理可分为下述几点:

(1)仪器设备购置验收:仪器设备的购置也同样根据实验室性质有所不同,一般需经历申购评审、招投标、购置仪器、仪器验收等阶段,本处着重介绍验收。申购前,由申购人连同使用人对仪器进行设计确认黄佳喜梁美坚王江英张宏涛佛山市环境健康与安全评价研究中心佛山528000(DQ),DQ材料由申购人收集,申购人和使用人必须确保所申购仪器符合实际使用需要,并详细记录并包有厂家提供资料,该资料用于申购评审时使用。仪器到达实验室后,仪器管理使用者对该仪器进行安装确认(IQ),运行确认(OQ),计量检定。IQ由厂家提供材料(出具安装完成的证明文件)或技术支持,并得到该仪器管理员的确认。OQ是由厂家工程人员和(或)仪器使用人员操作该仪器,使用比对或标准参照物的方法,确认该仪器是否可正常使用并符合工作需求。计量检定,一般是由专业计量检定单位进行,出具检定报告,在GLP管理规范中并没有强制要求计量检定,而国内实验室则大多会进行仪器设备计量检定。

(2)日常使用管理:仪器设备验收完成并处于可用状态下,首先必须撰写相应操作SOP,并进行培训,人员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操作该仪器,部分仪器需要特殊授权方可使用(由实验室管理文件规定,非强制要求),使用过程中应及时登记产生的记录及数据,QA在检查试验操作的过程中也要同时监督工作人员对仪器的使用情况。日常使用时应定期进行性能确认(PQ)和维护,PQ一般由使用人或仪器管理员进行,方法可参照OQ,用于确定该仪器使用情况是否正常。维护仪器是仪器正常使用的保证。

(3)仪器设备维修:正常使用下仪器如果出现问题,必须及时通知仪器管理员,并联系进行维修工作,维修时产生的数据及维修操作必须进行记录。维修完成后,在需要的情况下应对仪器进行再次OQ,以确认仪器是否符合工作要求。

(4)降级使用与报废:当仪器设备的技术性能降低或部分功能丧失、损坏,经修理后仍不符合要求时,应及时进入降级使用或报废程序。降级仪器,指某些多功能仪器部分功能无法正常运行,部分功能却可正常使用。出现降级使用时必须对仪器附加“降级仪器使用说明”,该说明在仪器降级申请批准后由仪器管理员或使用者进行制定,该说明必须阐明仪器可用及损坏功能等注意事项。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