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土壤板结的主要原因

土壤板结的主要原因

土壤板结的主要原因

土壤板结的主要原因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低产田 障碍因子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1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3-0064-02

目前,中低产田严重阻碍了玛纳斯县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受水土资源限制,充分挖掘现有耕地的潜力,改良中低产田,能有效提高提高土地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一、主要障碍因子

改造中低产田的障碍因素主要是部分耕地干旱缺水盐碱重、土壤瘠薄、板结、漏水、漏肥等因素。

1. 农业结构不合理,致使土壤肥力下降

全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19.52g/kg,碱解氮57.67mg/kg,小于60 mg/kg的面积占总土地的63.1%;速效磷小于10 mg/kg的面积占耕地面积的48.6%。因此要调整农业结构的合理化,提高土壤养分含量。

2. 地面坡度大,土地不平整,水土流失严重 土壤类型主要有白板土和红板土,地面坡度大多在1.7%左右,土地坑洼使浇水时极易造成水土严重流失。

3. 土壤板结 我县土壤大面积板结,高达55万亩,约占耕地总面积的一大半,耕层容重达1.65g/m3,这种情况严重影响渗水和作物出苗。

4. 土层薄、漏水、漏肥

土层薄的土壤保墒和保水、保肥性能差,常引起土壤干旱和缺水缺肥,戈壁红板土和戈壁白板土就是这类土壤。

5. 重用轻养,地力下降

由于人多地少,极易造成土地分配不均,加剧了耕地轮作的困难,土壤缺乏休养生息的机会,再加上一味的追求土地的利益最大化,但是对土地投入量少,导致地力下降。

二、培肥改良措施

改造中低产田的重点是消除土壤障碍因素和培肥地力,因此要治理盐碱地和培肥地力相结合,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实行以改土为中心,土、肥、水综合治理的方针。

要充分运用和推广现有科技成果和先进的实用技术,走大农业、高科技和资源集约型优质高效农业的路子,积极做好综合开发的可行性调查和规划设计工作。本着节约资金,重点突破,配套发展的原则,发挥改造中低产田的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降低地下水位,防治土壤次生盐渍化

1.1 挖沟排水,完善排水系统:排水工程是改善盐碱盐地主要方法,健全干、支、斗、农多级排水渠系,从而保证灌水与排水的平衡。

1.2 加强灌溉管理,用水效率最大化,做到按作物种类、地形情况、土壤条件,适时、适量的科学灌水。以细流沟灌或小畦灌,滴灌等先进节水措施代替大水漫灌。

1.3 退耕还林,减少土壤水分流失

长期采用精细耕作的方式,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对作物的布局进行科学的调整,自然的排水排碱,达成全面治理的目的。

2. 培肥土壤,提高农田有机质含量,使得土壤的物理性状得到改善。

2.1 种植绿肥,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促进土壤熟化

定位检测的结果表明:连续两年种植小麦,土壤有机质显著增加,增加0.1%。由此说明种植绿肥草木栖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因此不重视绿肥的种植,也是造成土壤有机质下降的原因之一。

2.2 秸秆还田对农业发展有重要影响

实践证明,秸秆还田大有裨益:a增加土壤有机质,通过对大麦、玉米、棉花秸秆还田的试验,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0.303%;b土壤有机质的增加,对土壤的理化性状有极大的改善作用,提高了土壤肥力;c节约了劳动力,降低劳动强度;降低了氮肥的投入量和物化成本投入费用;d节本增效。

2.3 积极发展农区畜牧业,实行过腹还田,增加有机质肥料的投入。

农家肥是农业生产中的主要肥源之一,在提高土壤肥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不可代替的作用。经多年调查由于农民施用了有机肥大大提高了低产田肥力。小麦从之前的亩产250公斤提高到了现在的亩产375公斤。经过几年的改良,土壤逐步转化为灰板土,保水、保肥能力明显增强,土壤中的养份也增加了。

2.4 加强耕作制度,促进土壤风化,实行秋耕冬灌

有机肥和灌冻水配合使用,使土壤能够进行充分的风化,使得土壤充分熟化,对疏松土壤,改良结构豆邮很大帮助,有利于第二年开春的出苗和作物生长。

定位试验的结果表明:大土块经过半个月伏耕后,紧实度由开始的27.5公斤滑落到16公斤,土壤容重由最初的1.53克/立方厘米下滑至1.20克/立方厘米,有助于疏松耕层土壤,加强渗水性能和透气,经过伏耕晒垡的地块对增加土壤的速效养分有一定作用。

2.5 增加投入,合理使用化肥,提高生产效益

2.5.1 进行配方施肥,优化测土施肥

施化肥能为土壤提供有效养分,同时满足作物对氮、磷、钾的需要,从而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配方施肥不仅可以培肥地力,提高化肥利用率,而且也是增加作物产量,改良中低产田的重要手段。

2.5.2 有机肥和氮、磷肥配合使用

农业生产实践表明:有机肥与化肥各有其优劣,二者如果可以配合使用,能够取长补短,达到最好的效果。由41个定位监测点看,几年来只有11个点施用农家肥,而其它30个点从未施用过有机肥。经过11个点测定分析,一般土壤养分含量增加的占多数,尤其是土壤有机质含量上升的占73%,全氮增加的占46%。碱解氮上升的占46%,速效磷上升的占64%,表现都呈上升趋势,由此得出有机肥是改良土壤的重要物质。如果不施有机肥或者施用甚少都会造成土壤中有机质损失或降低。故有机肥是提高土壤有机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培肥地力的重要肥源。

2.5.3 氮磷配合,增加土壤速效养分

由30个定位监测点测定,氮磷化肥配合施用后,大多数土壤养分含量都会增加。碱解氮增加的占57%,下降的占43%,速效磷增加的占77%,下降的占23%。如果氮磷配合使用,能有效改善土壤中理化性质,土壤速效养分得到补充,增加较快。看来农业生产对化肥的需求是不可替代的,在提高作物产量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6 增加微量元素的含量,是培肥地力的必要措施

土壤微量元素的分析与比较表明,由于长期种植棉花和玉米,盲目施肥并没有根据土壤的微量元素丰缺进行,大大降低了土壤中硼、锌的含量,眼中的会影响到各种作物的正常生长,因此,在中低产田改良中,应注重硼、锌等微肥的使用量,使之达到增产的目的。

三、结论

改造中低产田要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要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施用配方肥料,充分结合当前效益与长远效益,因地制宜制定综合措施,有机肥是培肥地力的条件关键所在,以有机肥为主,以无机肥为辅才能相辅相成,合理施用化肥,这样才能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化肥的最大效益。使农业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综合改善中低产田,才是农业生产发展的根本出路。

参考文献

土壤板结的主要原因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免耕法;有机肥;农作物;产量;质量

中图分类号: S34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05.053

1土壤板结的主要原因和危害

土壤板结是指土壤表层因缺乏有机质、结构不良,在灌水或降雨等外因作用下,土壤结构破坏,致使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及通透性降低,而干燥后受内聚力作用使土面变硬,不适于农作物生长的现象。形成土壤板结的原因主要有7个,但对洮南市土壤板结影响较大并可控制的因素有以下2个:

1.1 施用有机肥严重失衡,秸秆还田量不足

土壤中有机物质补充不足,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结构变差,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从而影响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造成土壤的碱性过大,导致土壤板结。

1.2 长期单一偏施化肥,农家肥严重不足

因为重施氮磷钾肥,土壤有机质下降,腐殖质不能得到及时地补充,从而引起土壤板结和龟裂。氮肥过量施入:微生物的氮素供应增加1份,相应消耗的碳素就增加25份,所消耗的碳素来源于土壤有机质,有机质含量低,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从而影响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导致土壤板结。我市由于氮肥长期过量使用,个别地点地下水都受到严重污染。磷肥过量施入:磷肥中的磷酸根离子与土壤中钙、镁等阳离子结合,形成难溶性磷酸盐,既浪费磷肥,又破坏了土壤团粒结构,致使土壤板结;钾肥过量施入:钾肥中的钾离子置换性特别强,能将形成土壤团粒结构的多价阳离子置换出来,而一价的钾离子不具有键桥作用,土壤团粒结构的键桥被破坏了,也就破坏了团粒结构,致使土壤板结。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省的农业生产开始逐年增加化肥的使用量,并在农业生产中表现出非常显著的效果。全省粮食总产量从不足100亿公斤上升到现在250亿公斤。化肥的广泛应用,对全省经济和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高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上世纪90年代,全省除部分老菜地和经济作物以外,其余的耕地都在使用化肥进行经营性生产(也称之为掠夺性生产),而传统的资本性生产(也称之为可持续性生产)逐渐退出了农业生产的舞台。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无论是农业科研人员还是农业生产人员,都发现了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即化肥使用量平均每年以7%的速度递增,而粮食单产并没有因为化肥增加而明显增产。科研数据显示,上世纪60年代中期,1公斤化肥可以增产粮食20~22公斤,70年代增产8~10公斤,90年代增产7~9公斤,目前仅为5~7公斤,曾有个别地区一度出现减产现象,这样的产量趋势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农业科研和技术部门经过实验和广泛调查得出结论:过量和长期使用化肥,造成土壤有机质下降和中微量元素的严重缺失,致使目前耕地干旱非常严重,导致两个结果:一是粮食单产徘徊不前,投入增大,农民收入并没有增加;二是农产品品质下降,外观、口感、毒素残留都有很大的影响。例如:氮肥过量的小青菜硝酸盐含量增高,农产品销售价格低。类似吉林省的农业生产现象,在全国其他粮食主产区也不同程度的存在。

2 多措并举,提高粮食产量

土壤板结的主要原因范文第3篇

在土壤空气流通、氧气充足的条件下,蔬菜根系发达,毛细根多,蔬菜根系吸收旺盛,对养分的吸收量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分解转化也快。如果土壤透气性不好,则根短而粗,毛细根减少,吸收养分和水分能力降低。另外,土壤通透性差对土壤微生物影响也很大。氧气充足时,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分解快,土壤中有效养分含量高;氧气缺乏的土壤环境,土壤有机质分解可产生甲烷等有毒气体,危害蔬菜根系,易造成根腐病发生。所以,提高土壤透气性是棚室蔬菜高产的基础。

2棚室土壤透气性不良的原因

2.1施肥不当,土壤板结。土壤板结导致气体交换受阻,土壤含氧量下降。造成土壤板结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是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忽视有机肥的施用,导致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偏低,土壤微生物活性降低,通透性变差,氧气得不到及时补充,阻碍根系正常的呼吸作用。试验表明,土壤中的氧气含量要保持在10%~15%时,才能保持根系正常生长需要,如果土壤中的氧气含量低于5%,新根基本不产生,生长也会受到抑制。当土壤中氧气含量低于3%时,根系生长停止,并逐步死亡。

2.2全棚地膜覆盖阻碍气体交换,导致土壤含氧量下降。深冬季节,不少菜农一味追求降低棚室中的空气湿度,种植行连同操作行一起覆盖地膜,这种做法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土壤水分蒸发,降低了空气湿度,减少了病害发生的几率,但是,全棚进行地膜覆盖,严重阻碍了空气与土壤之间的气体交换,氧气进入土壤和二氧化碳散出土壤都受到阻碍,导致土壤中的氧气含量少,严重影响到根系的呼吸作用,最终导致蔬菜的生长受到影响。2.3有毒物质积累,影响微生物活性及土壤中的氧气含量。在很多地区,棚室常年连作,导致土壤的理化性状恶化,肥力降低,有毒、有害物质日渐积累,有益微生物的种群明显减少,影响了土壤中氧气的含量。

3解决土壤中氧气含量不足的措施

3.1注重有机肥的施用。人畜粪便、秸秆、饼肥等有机肥,不仅能为农作物提供全面营养,而且肥效长,可增加和更新土壤,促进微生物繁殖,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可以从多个方面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透气性,增加土壤中的氧气含量。

3.2中耕锄划。勤划锄,疏松土壤,增加土壤透气性。第1遍划锄是在定植后3~4d,待地表不干不湿时进行。第2遍是在定植后7~8d,也就是在浇第2遍水后进行,目的是改善土壤墒情,促进根系下扎。第3遍中耕在吊蔓前进行,蔬菜蹲苗后10d左右,发现土壤干旱时就可进行浇水,浇水后2~3d,地面呈半干半湿时及时中耕松土。

3.3操作行铺秸秆,避免全棚覆膜。操作行铺设作物秸秆,这样既能降低空气湿度,又能避免农事操作踩踏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土壤透气性,作物秸秆可用麦秸、玉米秸等。

土壤板结的主要原因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日光温室番茄;连作;土壤障碍;成因;修复

中图分类号 S6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1-0096-03

Cause and Remediation of Sunlight Greenhouse Tomato Continuous Cropping Soil Obstacle

WANG Si-ping 1 YANG Pei-li 2 SUN Cheng-ze 3 WANG Xiao-hua 1 DING Mei-li 1

(1 Weifang Vocational College,Weifang Shandong 262737; 2 Yingqiu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Service Center of Changle County;

3 Shouguang Zhaoya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o.,Ltd.)

Abstrac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greenhouse tomato continuous cropping soil obstacle,the causes were analyzed,and remediation approaches were put forword such as soil deep ploughing,reasonable rotation,water regulation,scientific fertilization,in order to ensure the safe and sustainable use of greenhouse soil and the safe and efficient production of tomato in greenhouse.

Key words sunlight greenhouse tomato;continuous cropping;soil obstacle;cause;remediation

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是茄科番茄属中以成熟浆果为产品的草本植物[1]。作为一种世界性的蔬菜,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经济价值以及食疗保健作用,深受人们欢迎。番茄日光温室栽培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设备进行反季节生产,是高效农业生产的有效组成部分,目前已成为我国北方番茄重要的栽培方式之一。但是,随着温室使用年限的延长,土壤耕层变浅、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板结、土壤酸化、土壤次生盐渍化、土壤养分比例失调、土传病害加重等现象日趋严重,这种变化生产上称为土壤障碍。番茄具体表现为烂根死棵、植株瘦弱、叶小皱缩、果实病变、早衰减产、各种营养失调症等。现围绕日光温室番茄栽培中土壤障碍的发生现状,揭示其发生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土壤障碍修复和防治措施。

1 日光温室番茄连作土壤障碍表现

1.1 土壤耕作层变浅

土壤耕作层又称表土层、熟土层或活土层,指经常被耕翻到的土壤表层。耕作层土壤一般受人类耕作生产活动影响最深、有机质含量较高、疏松多孔、理化与生物学性状好,肥力较高,是植物根系主要分布层次,番茄生长需要耕作层厚度以20~30 cm为宜,目前温室土壤普遍耕作层偏浅, 一般为15~18 cm。浅薄的耕作层使番茄根系营养面积减小,坚硬深厚的犁底层阻碍了土壤水分、养分和空气的上下运行,阻碍根系下扎延伸,根系绻缩在地表下15~18 cm处难以向下伸展。

1.2 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

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结构差,易板结,对番茄产量、品质、品相以及物质循环、温室环境下土壤可持续利用均有影响。我国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较低。以山东省潍坊市为例,开始于2008年的潍坊市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工作数据显示,7~8年的日光温室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4.3 g/kg,施用有机肥品种以鸡粪为主,但鸡粪的有机质含量偏低,同时由于日光温室地温高、矿化率高,因而土壤有机质积累缓慢[2]。

1.3 土壤中自毒物质积累加剧,土壤微生物区系失衡,土传病害加重

土壤微生物总量、活性和有益微生物数量多少是判断土壤活性的重要指标。番茄根系在土壤中生长时分泌出一种有机酸类物质,对下茬同科作物根系生长有抑制作用,由于番茄连年重茬,造成根系萎缩、根毛稀少、红根死根、黄叶落叶现象严重。自毒物质一方面降低了番茄根系活性,抑制根系生长;另一方面由于自毒物质的积累,抑制了土壤微生物生长,使设施栽培土壤中微生物总量减少。日光温室番茄连作,为病原菌生存和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寄主,有益菌生长繁殖受到抑制,病原菌数量增加,土壤微生物区系发生变化,根际土壤微生物失衡,番茄茎基腐病、疫病、根腐病、枯(黄)萎病、青枯病、溃疡病、细菌性髓部坏死病、线虫等土传病害加重。

1.4 土壤结构破坏,土壤板结严重

日光温室内土壤表层因缺乏有机质,土壤结构不良,干燥后受内聚力作用极易造成土面变硬。发生板结的土壤,保水能力、保肥能力及通透性均降低,土壤板结会引发一系列土壤病症出现,如土壤中氧气缺乏、养分供应能力下降、水分供应能力下降,且易积累有机酸、硫化氢、甲烷等对番茄生长不利的物质。番茄生L适宜的土壤容重在1.10~1.30 g/cm3之间,当土壤容重大于1.30 g/cm3时即认定为土壤板结。露地种植转变日光温室种植后,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和对土壤的不当利用,土壤容重呈增大趋势,潍坊市日光温室的平均土壤容量目前已达1.36 g/cm3。

1.5 土壤酸化

番茄生长适宜的土壤pH值在6.0~7.0之间。土壤酸碱度大小除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外,对土壤中氮、磷、钾、钙、镁、硫及各种微量元素的形态和有效性、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活性也有较大影响。如山东潍坊地区棕壤分布区温室土壤pH值目前普遍在5.5~6.5之间,不少地块土壤pH值低至5.0左右。土壤酸化后,土壤板结加重,土壤养分供应失衡,番茄根系伸展困难、发根力弱、吸收功能降低,番茄整体长势弱,严重时会出现死苗、生长点坏死等现象。番茄青枯病、黄萎病等土传病害加重。

1.6 土壤次生盐渍化

土壤可溶性盐含量是评价土壤盐渍化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一般情况下土壤可溶性盐含量>2.0 g/kg即为盐渍化。目前,日光温室可溶性盐含量高值已达4.0 g/kg,说明个别日光温室的土壤已经盐渍化。对番茄来说,土壤可溶性盐含量 3.0 g/kg后番茄生长受到抑制。

土壤发生盐渍化后,土壤溶液浓度增加,渗透势加大,根系吸收能力减弱,会抑制番茄对钙、磷、铁、锰等元素的吸收,使植株营养状况失衡,诱发番茄出现缺素症或营养过量中毒,造成了生长发育不良,甚至出现死苗、死棵;植株抗病性降低,病害多发;生长发育期明显延后,特别是前期和中期产量上不去,甚至绝收。土壤出现盐渍化后,土壤物理性状变劣,如地表出现白色结晶物,土壤表面出现红苔等。

1.7 土壤养分失调

番茄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元素有C、H、O、N、P、K、Ca、Mg、S、Fe、Mn、B、Zn、Cu、Mo、Cl共16种,这16种养分是番茄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它们不是等量被番茄吸收,各种养分在番茄体内的含量有差异。只有当土壤中上述各种养分含量处于适当的比例,番茄平衡吸收@种养分,番茄才能健壮生长,高产优质。目前,多数温室土壤出现养分失调状况,如温室土壤有效磷含量过高,导致植物出现缺锌症状;土壤速效钾含量过高,引起钾-镁拮抗,钾过量抑制了根系对镁的吸收,植株出现缺镁症状。番茄脐腐病也与土壤养分失调有关。

2 日光温室番茄连作土壤障碍发生原因

2.1 环境密闭

日光温室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全年土温较高,空气湿度常处在60%~100%之间,高温高湿的环境加快了土壤固相物质的分解速度与盐基离子的释放,增加了盐分的表聚。土壤自身矿化的离子和人为施入的肥料结合起来而使土壤盐分浓度在短短的2~3年内就会明显上升[3],导致作物生长受到抑制,产量、品质显著下降。番茄连作几年,也能使某些离子积累而发生盐害。温室常年或季节性覆盖,土壤得不到雨水的淋洗,土壤中多余的盐分无法被雨水淋洗到土壤深层,多余的盐分随灌溉水向耕层积聚,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

2.2 土壤耕作不科学

日光温室内相对狭小的空间,不便于大型农机具作业,长期依靠旋耕机作业,以旋代耕,旋耕机松土的深度一般在8~15 cm之间,致使土壤耕作层变浅,犁底层加厚。深层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由于番茄根系生长受阻而不能被番茄吸收利用,菜农继而大量施用化肥补充营养,因而形成恶性循环。

2.3 水分利用不合理

合理灌溉一直是我国设施栽培生产中难以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多数菜农在保护地蔬菜生产上仍采用沟灌、畦灌等传统灌溉方式。程美廷等[4]在永年县科委试验温室的定点观察表明,土壤水分在耕层内运行的方向,除灌水后1 d左右的时间外,其余时间都是向着地表的方向运动。按照“盐随水来”的规律,盐分必然向表土积聚。盐分在土壤中垂直分布的这种不均匀性,也是形成盐害的重要原因。

2.4 有机肥种类选择偏颇

一般来说,秸秆类有机肥优于粪肥,但是目前菜农普遍有施用粪肥的习惯。据对潍坊市68个日光温室调查统计,当地年平均施用有机肥110 452.5 kg/hm2,品种以鸡、鸭粪为主,占有机肥施用总量的94.0%[2]。 没有腐熟的粪肥在土壤中分解时产生有机酸,有机酸残留在土壤耕作层,随着栽培年限的增加,导致土壤酸化,土壤有机质和有益微生物菌群减少,土壤缓冲性能下降,遇酸遇碱变化剧烈。

2.5 化学肥料盲目过量施用

温室番茄生产中化肥的盲目过量施用,是土壤微生物区系失衡、土传病害加重、土壤板结、土壤酸化、土壤次生盐渍化、土壤养分失调等土壤障碍的主要原因。

保护地栽培蔬菜具有生物产量高、吸收养分多等特点,菜农为了追求高产,施入大量的有机肥和化肥[5]。肥料投入量远远超过蔬菜的吸收量,使之在棚内土壤中过量残留,使土壤溶液浓度偏高,表土积盐不断增加[3]。通过对潍坊市温室番茄施肥量、施肥种类的调查和综合评价可以看出,番茄全生育期施用的肥料总量很大,氮、磷、钾养分极不协调,元素之间比例严重失调。调查数据显示,在不计算有机肥所含养分的情况下,平均施纯N 1 152 kg/hm2、P2O5 1 110 kg/hm2、K2O 1 200 kg/hm2。番茄温室生产中存在着盲目施肥现象,大量肥料未被吸收而残留在土壤中,这是温室土壤盐分的主要来源,连年超量施用化肥是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的直接原因。随着连作次数增多,土壤微生物区系由低肥的“细菌型”向高肥“真菌型”发展,病原菌增加,寄生型长蠕孢菌大量滋生,作物病害严重[6]。

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与土壤中多价阳离子如Ca2+、Mg2+有关。向土壤中过量施入钾肥时,钾离子能将形成土壤团粒结构的多价阳离子置换出来,土壤团粒结构随之被破坏,致使土壤板结。长期过量施用酸性肥料如过磷酸钙、酸性水溶肥等,也是土壤酸化的重要原因。酸性肥料的施用直接增大土壤中H+的浓度,降低pH值;施用生理酸性肥料如硫酸钾、硫酸铵等,也可因番茄的交换吸收使土壤中H+浓度增大。在连作情况下,多年连续大量施用相同或相似的肥料,会使某些元素过度缺乏,某些元素又过多过剩积累,造成土壤养分不均衡,诱发番茄发生脐腐病等。

3 番茄日光温室栽培土壤障碍修复措施

番茄日光温室生产中,需转变传统的土壤管理方式,运用综合手段,通过合理耕作、轮作倒茬、水分调控、科学施肥等措施预防与修复土壤障碍。

3.1 土壤深耕深翻

根系是蔬菜吸收水分养分的重要器官。土壤深耕深翻可以加厚耕作层,改善耕层土壤结构,促使土肥相融,破除土壤板结,使土壤耕层疏松,加速土壤熟化,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消除土壤连作障碍。常年的浅层旋耕导致土壤耕层变浅而犁底层加厚,大型深耕深翻机械又难以进入温室狭小的空间内。深耕深翻可以通过如下方法完成:通过旋耕机将撒施到土壤表面的有机肥、化肥、菌肥、土壤消毒剂等均匀翻入土壤,再人工深翻土壤30 cm,人工深翻可隔年进行。

3.2 合理轮作倒茬

合理安排不同蔬菜之间的轮作,可以减轻土壤可溶性盐积累、平衡土壤养分、改善微生物生存环境、减轻土传病害的发生,对土壤障碍起到预防和修复作用。种植某些吸盐较多的植物进行生物洗盐,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降低土壤盐分的措施,如夏季温室休闲季节种植玉米,玉米生长期间不施肥,能有效降低温室土壤盐分含量,是一种有效的保护地土壤除盐措施,是预防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有研究表明,不同作物的合理轮作,不仅可以抑制土壤中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降低酚酸类物质的积累,还可以利用根系分泌物的化感作用促进作物的生长[7]。

3.3 合理调控水分

水分调控在温室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治中意义重大。设施土壤水分蒸发快,返盐重,而设施内畦面覆盖地膜,可以保水抑制盐分表聚[8]。地膜覆盖后提高了土壤温度,强化了水分的汽化过程,地膜的阻隔作用又使汽化水逸出的通道受阻,由于膜内外温差的作用,膜内达饱和态的水汽,凝结成水珠滴入表土,使表土含水量增高[9]。温室内畦面覆盖塑料薄膜,阻止土壤水分蒸发,起到减轻土壤表层返盐的作用。对于已发生盐渍化的土壤,可在整地前大水漫灌,浇足浇透,促使盐分下渗,或温室夏秋揭膜,充分利用雨水淋洗表层土壤中的盐分。

3.4 测土配方施肥

测土配方施肥,一方面提高了肥料利用率,避免盲目施肥带来的土壤次生盐渍化、土壤板结、土壤养分失调、土壤酸化等;另一方面,根据土壤酸A度情况,及时调节肥料种类,对有酸化趋势的温室土壤,选择施用草木灰、钙镁磷肥等碱性肥料以中和部分酸性,或选择施用硝酸钾、尿素等生理中性肥料,预防土壤酸化;对土壤酸化严重的温室,还可以通过施用石灰、贝壳粉等碱性肥料调节土壤pH值。

根据番茄需肥特性及土壤养分状况配方施肥,尽量减少化肥用量,不要盲目施用化学肥料。番茄每形成1 000 kg经济产量需纯N 3.18 kg、P2O5 0.74 kg、K2O 4.83 kg,需求比例为N∶P2O5∶K2O=1∶0.23∶1.52。基肥以腐熟的优质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化肥,化肥提倡选择致盐能力弱的肥料,如缓释肥料、控释肥料等。改变盲目使用肥料现象,减少肥料中有毒有害物质对土壤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做到土壤“缺什么”,生产过程中就“补什么”,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平衡土壤养分,按需供给,既保证产量,又利于品质,还减少成本,更重要的是保障了温室种植土壤的持续性耕作和农产品安全。近年来,山东省昌邑市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研发了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将全市6 000多个土样信息输入数据库,在各镇村的配方肥经销点配备了11台触摸屏,农民点屏查询到自家地块的土壤养分状况,并得到施肥方案。这种“采土、测土、配方、施肥、供肥”的一条龙式“对症下药”服务深受农民欢迎[10]。

3.5 推广施用有机肥、生物菌肥

针对温室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土壤微生物区系失衡、土壤病害严重等实际情况,要在减施化学肥料的同时,加快推广使用有机肥、生物菌肥。除温室生产目前大量施用的粪肥等农家肥外,商品有机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生物有机肥料、复合微生物肥料、微生物菌剂等是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肥料,它们在土壤有机质提升、土壤微生物区系改善、土壤结构改良、土壤酸化缓解、肥料利用率提高等方面意义重大,符合《山东省2016―2020年化肥减量使用行动方案》指导精神。在番茄日光温室种植中,广泛推广施用上述肥料,充分利用上述肥料中所含的优质腐殖质、高活性有益菌实现土壤障碍的预防与修复。在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上,推广“长有机、速无机、增生物”三肥联合施用技术,实现三肥合一的效益最大化。增施有机肥料,提高温室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对酸碱的缓冲能力,从而减轻或避免土壤酸化,特别是含木质素、纤维素、优质腐殖质多的有机肥,如牛粪、羊粪、秸秆类有机肥等,效果更为显著。同时,结合耕作,将有机肥充分与土壤混合,使肥土相融,发挥有机质改良土壤的最大功效。

3.6 微灌施肥

番茄等茄果类蔬菜适合于选用微灌施肥方法。微灌施肥是借助微灌系统,将微灌和施肥结合,利用微灌系统中的水为载体,在灌溉的同时进行施肥,实现水肥一体化利用和管理,使水和肥料在土壤中以优化的组合状态供应给作物吸收利用。

微灌施肥节水节肥,满足发展环境友好现代农业的根本要求,但是微灌施肥缺少了大水漫灌对土壤表层可溶性盐分的淋洗作用,温室长期用滴灌施肥,可能会造成地表盐分累积,可采用膜下滴灌抑制盐分向表层迁移。

4 结语

由于温室土壤障碍修复综合性强,影响因素多,仅靠菜农或某个部门难以实施和开展设施土壤质量提升工作,必须加强综合手段的研究和运用,如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标准控制、企业作为、菜农吸纳等。根据中央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设施蔬菜土壤修复,应以蔬菜食品安全为目标,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为支撑,以改善土壤环境为基础,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通过推广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蔬菜生产全程监控,不断提高蔬菜品质和档次,达到农民增收、生态文明、食品安全、保障人民健康的目的。

5 参考文献

[1] 徐鹤林,李景富.中国番茄[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2] 张西森,潘云平,侯月玲.潍坊耕地[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3] 冯永军,陈为峰,张黄娜,等.设施园艺土壤的盐化与治理对策[J].农业工程学报,2001,17(2):111-114.

[4] 程美廷.温室土壤盐分积累盐害及其防治[J].土壤肥料,1990(1):1-4.

[5] 赵凤艳.黑龙江省大棚蔬菜施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北方园艺,2000(1):12-13.

[6] 王绪奎,陈光亚.设施农业中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01(6):39-42.

[7] 胡飞,孔垂华.胜红蓟化感作用的研究Ⅰ.水溶物的化感作用及其化感物质分离鉴定[J].应用生态学报,1997,8(3):304-308.

[8] 薛继澄,毕德义,李家金,等.保护地栽培蔬菜生理障碍的土壤因子与对策[J].土壤肥料,1994(1):4-9.

土壤板结的主要原因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日光温室;土壤改良;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S15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3018

随着民勤县“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深入推进,民勤县日光温室瓜菜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近几年,由于日光温室瓜菜作物长期连作,导致土壤易返盐,土传病害加重,土壤理化性质变坏,影响其生长、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为此,笔者经过3a的实验示范、研究分析,总结出民勤县日光温室土壤改良技术要点,供广大日光温室种植户参考。

1 土壤耕作及改良

1.1 深翻曝晒土壤

阳光照射最强烈的7月份,前茬作物及时收获拉秧,清除残株落叶,土壤深翻40cm以上进行曝晒,既可打破土壤障碍层,熟化土壤,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又能起到杀虫卵、灭病菌,减少初侵染来源的良好效果。

1.2 浅耕疏松土壤

扣棚前瞅准天时再进行1次浅耕,深度20~25cm为宜,充分疏松土壤,接纳雨水,积蓄地墒。

1.3 生长期行间中耕

苗期和营养生长阶段,每次灌水后中耕1次,深度5~10cm为宜,苗旁浅,行间深,创造疏松的土壤环境,改善土壤的通透性。

1.4 因良,清除土壤障碍层

生产实践中,结合实际因良,对于耕作性差的黏质土壤要掺沙改良;对于保肥、保水、通透性低的沙质土壤要掺黏土或地表熟良;对瓜菜作物生长发育造成严重障碍的耕层土壤要换良,既消灭了初侵染来源,又创造了肥沃的耕层土壤。

2 高温堆肥以及配方施肥

高温堆肥,增施充分腐熟的优质有机肥是改良日光温室土壤的关键措施,因此,动员日光温室种植户利用7~8月高温季节,将优质农家肥和作物秸秆混匀加水用薄膜或土泥封好堆腐,可加入适量尿素和磷肥,15~20d左右翻堆1次,直至充分腐熟。用量:60m标准日光温室,每棚6~8 m?;水分:水分是影响堆肥能否充分腐熟及质量的关键因素,水分多影响堆温上升,水分少容易出现烧肥或不腐熟现象。衡量标准用脚踩以有水挤出而不流水为宜;堆高:一般不超过1.5m,不能过于踩实,要保持松软状态。有条件可在堆底加1层驴马粪,以利提高堆温,加快腐熟;翻堆:15~20d左右翻堆,细碎粪块,并掺入适量尿素和磷肥。60m标准棚,每棚掺尿素2kg、过磷酸钙100kg;起堆:堆肥是否堆好,从外观看堆体塌陷或明显缩小,刨开看柴草腐烂,颜色黑褐色,粪体散碎,无特殊臭味,不招引苍蝇。堆制好的堆肥,随用随起堆,随施肥随翻地随覆盖,以防肥分损失,改善土壤团粒结构、理化性质,调节土壤PH值,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土壤容重,增强土壤保肥、保水、保温及缓冲性能。

根据土壤供肥性能、肥料效应及瓜菜作物需肥规律,遵循平衡施肥原则,即有机与无机相结合原则;有机肥料无害化处理原则;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相结合原则;肥料深施覆土原则;肥水结合原则;集中施用原则配方施肥,避免盲目、超量、滥施化肥,造成土壤营养平衡失调,土壤板结、耕种性变劣、次生盐渍化、地力衰退,确保日光温室瓜菜“节本、提质、增效、安全、环保”。

3 合理轮作倒茬以及合理灌溉

根据不同科属的瓜菜作物按2~3a的间隔期进行轮作倒茬,利用瓜菜作物根系深浅、分布范围不同、吸肥差异,避免化肥残留超标、土壤酸化,减轻连作障碍,防止土壤板结,恢复或提高地力。也可在早春茬瓜菜作物收获后,复种一茬箭舌豌豆、毛苕子、饲用油菜等养地作物,以达到养地的目的。

根据瓜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及土壤相对湿度进行合理灌溉,以调节土壤水、肥、气、热等条件,从而改善土壤温湿度和通透性,促使矿质养分溶解,提高土壤供肥能力,减轻土壤板结,保持土壤通透性,最终达到改善土壤环境的目的。

4 秸秆还田,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4.1 秸秆覆盖

生育期间,在大沟内铺1层10~20cm长的麦草,300~400kg/667m2,既可降低温室湿度,减轻病虫危害,秸秆腐解又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

4.2 秸秆深施还田

开沟坐趟时,在宽行内顺种植行开深30~35cm的秸秆填充沟,长度与种植行等长,沟内铺25~30cm厚的秸秆,铺平踏实覆土,沟2端漏出秸秆10cm ,以便通气,还需注意,顶部每间隔30cm用16号钢筋打孔,孔深需穿透秸秆,促进气体交换,并施用微生物菌剂或菌肥,通过有益微生物群体活化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