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关系

一、前言

随着世界金融体系的快速发展,虚拟经济已成为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虚拟经济的发展壮大带来了一些反常的经济现象。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有利于更好地驾驭虚拟经济。

二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概念界定

1.虚拟经济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研究虚拟经济要从虚拟资本入手。虚拟资本是由马克思提出的一种概念,指收入的资本化,虚拟经济是以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为特点的经济形态。其本质是以虚拟资本增值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具有独立性。虚拟经济的概念与实体经济相对,是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偏离的经济形态,与实体经济相比,虚拟经济具有较高的流动性、不稳定性和风险性。

2.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是直接从事生产、经营、销售和为此提供劳务形成的经济活动,包括工业、农业、商业、运输业等实体部门。实体经济的主要特点是有形性,以生产经营为主要内容,为国民经济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具有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增强国民综合素质的功能。实体经济由实际资本的运动构成,描述整个经济的具体生产过程。我国的经济以实体经济为主,美国英国等国则以虚拟经济为主。

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1.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源于借贷资本的形成。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信用货币随之产生、借贷资本随之形成,实体经济实现高度市场化和信用化,企业发行股票、债卷等有价证券,进而形成虚拟经济和虚拟经济持有、交易等一系列活动。所以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础,在虚拟经济诞生的初级阶段,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有较明显的依存性。从生产的逻辑顺序来看,实体经济是第一位的,虚拟经济是第二位的。

2.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正、负效应

虚拟经济活动对实体经济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其正面效应主要体现在可以为实体经济吸引资金投入、提高实体经济运作效率、揭示实体经济运作情况、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依据。而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则会给实体经济带来一些负面效应,比如增加市场投资风险、降低市场运作效率以及引发泡沫经济等。

虚拟经济的主体,股票、债卷和其它金融产品可以吸引社会中大量的闲置资本重新投入到实体经济的生产经营中,以其较高的流动性为实体经济动员储蓄、提供融资支持,符合实体经济发展的资本需要。虚拟经济的产生可以分散实体经营风险、降低交易成本,还能增加地方政府税收。企业金融产品的价格是企业实体经济运作状况的间接反映,揭示了金融资源的价值,处理经济信息不对称问题。虚拟经济的发展通过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拉动实体经济增长,有助于提高实体经济运作效率。

虚拟经济没有实体经济中的人力资源、技术等限制,容易快速发展,形成虚拟经济膨胀。虚拟经济膨胀会吸引大量资金投入,远超其内在投资价值,从而产生泡沫经济。泡沫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开始破灭,从而引发金融危机。大量金融机构在金融危机中倒闭,致使企业取法资金供给,阻碍实体经济紧急发展。另外,虚拟经济的过快发展会严重干扰市场资源的有序配置。大量流动资金为追求高额回报投入金融市场,影响企业实体生产经营的资金投入,造成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高回报金融投资也伴随着较高的风险,其增加市场投资风险的同时也可能引发市场投资动荡,影响整个市场的运作效率。另一方面,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大量民众加入股市、扩大投资消费,一旦金融市场产生大幅度动荡,将导致消费紧缩,实体经济面临着发展停滞和发展倒退的风险。

3.两者的相互作用

虚拟经济的产生以实体经济为基础,虚拟经济的发展又会给实体经济带来正面、负面的影响,所以二者存在相互作用关系,这一点在股票上有明显的体现。企业发行股票是进行融资的主要手段,股票价格上涨,企业能筹集到的资金就会上涨,将筹集到的资金投入生产经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有利于股票价格的继续上涨。如果股票价格下跌,企业能筹集到的资金就会减少,为筹集到更多资金就需要出售更多股份,从而使企业面临着被兼并的风险,对企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企业处于危险境地,股票价格也会随之下跌。

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非协调发展

虚拟经济的产生是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但是虚拟经济的发展具有较明显的独立性,这源于虚拟经济增值的独立性。从宏观角度来看,全球虚拟经济规模已经超过了实体经济规模,我国的虚拟经济也在快速发展,逐渐与实体经济相分离。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大量虚拟资产产生,而且没有被投入到实体经济的生产经营中,容易引发对实体经济的一系列负面影响。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为保证国民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增长,必须对虚拟经济发展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充分认识,积极消除负面影响,引导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

吸取外国因泡沫经济引发金融危机的教训,妥善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规范资本市场的运营,加强金融监管力度,提高金融运作透明度。积极推进我国金融对外开放,发挥虚拟经济的正面效应,让虚拟经济成为实体经济的有益延伸和补充。

五、结束语

虚拟经济的概念与实体经济对立,是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其产生初期依赖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其快速发展又表现出高度的独立性,对实体经济发展产生一系列正面和负面影响。要妥善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促进我国虚拟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朴,朱太辉.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J].国际金融研究,2014,03:43-54.

[2]张岩.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互动发展的关系研究[J].人文杂志,2014,03:30-37.

[3]兰日旭,张永强.历次经济危机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的量化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02:15-22.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范文第2篇

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论断之后,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对虚拟经济的深入研究,出现了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学派。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成思危先生的“以钱生钱说”。该学说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这时,货币资本不经过实体经济循环就可以取得赢利,是以钱生钱的活动(成思危,2000)。但是,“以钱生钱说”在解释实物信用时出现了问题,即实物信用和货币信用都是借贷的形式,何以将以钱生钱的货币信用归为虚拟经济,而将以物生钱的实物信用归为实体经济呢?(易纲,2001)

在“以钱生钱说”的基础上,刘骏民(2002)提出“信念支撑说”,认为整个经济是由资产价格体系和物价体系两部分构成的一套价值系统,虚拟经济揭示的是资产价格体系的运动规律,是以观念为支撑,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基础的一套价值关系。与此相对应,实体经济则是由成本和技术支撑的价值关系。吴晓求和宋逢明(2002)更加深入解释了资产价格体系,提出虚拟经济的“定价体系和证券市场说”。该学说认为,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立的一个独立经济体系,衡量它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它是否具有独立的定价体系,因此,狭义的虚拟经济仅是指股市,并且,资本市场产生之前的金融不是虚拟经济。李晓西等观察到票券交易的虚拟特点,提出了“权益交易说”, 认为虚拟经济是以金融市场为依托,并借助票券方式交易权益所形成的经济形态。虚拟经济的权益交易行为涵盖整个金融范畴,不仅包括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也包括银行业、证券业等各个金融部门。

当然,对于虚拟经济的认识并不都局限于“与实体经济对应”。秦晓在2000年提出虚拟经济的“金融的实体经济偏离说”,认为虚拟经济就是信用制度膨胀下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偏离的那一部分形态,而非建立在信用化制度下的全部金融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还存在一些“非虚拟经济”的提法。比如,张晓晶认为,“虚拟经济”的提法容易与“网络经济”等概念混淆,而“金融经济”没有反映出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容易导致金融发展走向误区。他援引德鲁克的符号经济(symbol economy),提出了符号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研究领域。该学说定义符号经济是由经济符号的创造(即发行)、流通所形成的与实体经济相对的经济体系。所谓经济符号是指能够变现的对未来收入的索取权凭证。符号经济有三个特征:(1)它是一种索取权证书,凭借它,人们可以索取未来的现金流;(2)这一现金流是可以变现的,可以用于交换;(3)它一般都有一个符号化的载体,纸制符号、电子符号或其他。

二、信用进化与信用深化

上述几种学说从不同的侧面阐述了虚拟经济的内涵,各有各的特点。我们认为,虚拟资本的概念虽然早见于马克思的《资本论》,但虚拟经济(fictitious economy)却是一个国外学术界很少涉足的崭新的研究领域。因此,对于虚拟经济的解释应当遵循三个原则。第一,继承性,即对于虚拟经济的描述应该在继承前人虚拟资本等研究的基础上,揭示虚拟经济独特的运动规律和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第二,有用性,十六大报告中“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论断是基于中国国情提出的,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对虚拟经济的解释不应该是咬文嚼字的,或者舞弄外文字母的游戏,而应有益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第三,指导性,即揭示出虚拟经济的普遍规律,作为指导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依据。

在充分理解经济学经典论述和成思危等虚拟经济专家思想,研究不同学者代表性学说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根据上述三个原则提出对虚拟经济的注解。我们认为,虚拟经济是在信用进化和信用深化基础上产生的,以金融体系为依托,以预期收益为驱动的实体经济的价值运动形态,实体经济信用化的过程就是虚拟化的过程。虚拟经济的范围包括在信用化制度下实体经济的价值运动所涉及的所有机构、市场与工具。

虚拟资本的信用解释思想早见于《资本论》,其中虽然未给出虚拟资本明确的定义,但是,对《资本论》第三卷和恩格斯的相关著述通读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出的虚拟资本,其范围不仅限于生息的有价证券,而是包括借贷资本、票据等在内的信用基础上产生的几乎所有非现实资本。《资本论》的相关论述还暗示了信用的进化和深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也将虚拟资本描述成“通过信用手段为生产性活动融通资金”。信用之于虚拟经济就像基因之于生命体一样。如果说生命体是基因的幻影,那么虚拟资本和虚拟经济则是信用的幻影。对于虚拟经济的把握应当从信用及其相关制度的分析入手。

基于上述对虚拟经济的注解,我们认为,虚拟经济研究应当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实体经济的虚拟化,即信用是如何催化虚拟资本的产生;二是如何从信用角度解释虚拟经济的运行规律和与实体经济的互动关系。本文尝试就上述两个层面做一个初步的分析。

1.实体经济的虚拟化

1) 实体经济虚拟化的产生和分析模型

实体经济的虚拟化是实物价值可衡量的条件下在信用催化的基础上产生的。随着一般等价物的出现,实物的价值变得可以衡量,进而,以偿还为条件的借贷(信用)使得价值与实物开始分离,从而呈现出实体经济虚拟化的端倪。货币的产生是实体经济虚拟化的标志,货币使实物信用的一部分演化为货币信用。信用在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维度上催化实体经济的虚拟化,历时性表现为信用主体的进化,共时性表现为信用制度渗透和信用主体叠加。

2)基于信用进化的虚拟化

分为信用制度的进化和信用环境的进化。信用进化是指在减少交易成本的方向上,信用主体不断演进并产生相应虚拟资本的过程。最早是基于对物的信任而产生的以物易物交易;而后银行等中介机构承担起信用主体职责,基于货币存量发行了的银行券,作为信用中介经营货币产生了借贷资本;随着社会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政府等主体开始以自己的信用为基础,直接向公众进行债务融资,于是产生了债券、股票等虚拟资本,以商品和自身信用为担保,在上下游企业间进行融资从而产生了票据等虚拟资本,此时的信用主体是企业和政府等实体机构。而后,自身信用欠佳,但具有优良资产的企业若以自身信用为基础进行融资成本过高,于是企业优良资产便替代企业整体成为信用主体,从而产生了资产证券化。信用制度的进化不同于一般制度进化的特点在于,一般的制度变迁是在原有制度基础上的演变,其结果主要表现为新的制度对旧制度的替代。而信用制度进化表现为新旧制度的共存,且互为信用制度环境的一部分。

信用制度的进化与信用环境的进化是相互促进,相互联系,共同进化的。信用环境是指与信用制度配套的征信体系、信息披露、激励约束等制度环境和相关技术环境。信用环境的进化为信用制度的进化奠定了基础,信用制度的进化对信用环境提出了要求。需要指出的是,信用环境的进化并不仅是单方向的。信用环境的变化受经济体制、道德、法律、技术等多种因素制约,在某些情况下会产生信用环境退化。退化的信用环境和现存信用制度之间矛盾是诱发信用危机的重要原因。

我们对信用演化的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发现,信用在进化过程中初步显示出螺旋式上升的规律。信用的进化从实物信用经过中介信用、主体信用进化到资产的信用,实物信用与资产信用在某些方面具有共性,均是基于对物的信用,螺距在于实物信用是实物的本身为信用主体,而资产信用是以资产的未来的现金流为信用主体的。

3) 基于信用深化的虚拟化

信用深化是指在信用进化的同一个阶段,既存的信用制度的形式和范围不断扩展,从而形成新的虚拟资本的过程。信用制度的深化主要有两种方式,信用渗透和信用叠加。信用渗透是指既存的信用原则渗透至新的领域从而创造新的虚拟资本的过程。比如,随着信用市场的出现,信用的有限责任原则渗透到投资领域从而产生股份制和普通股票,进而,信用原则渗透到普通股票,产生了优先股等金融工具。信用卡则是企业间的信用制度渗透到消费领域而产生的。

信用叠加是说,不同信用主体的信用进行叠加,形成信用的复合形式,从而创造出新的虚拟资本的过程。比如,融资租赁是实物信用与中介信用的叠加,金融衍生工具是主体信用与中介信用的叠加等等。

2.虚拟经济运行的特征

虚拟资本脱离实体经济进入流通领域后,就会以不同于实体经济的方式进行循环运动。国内外专家学者从不同的侧面对虚拟经济的运动规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不再赘述。从信用和信用进化角度看,虚拟经济运行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预期收益驱动性。从虚拟经济的微观层面看,虚拟资本的运动是以预期收益为驱动的,而预期收益则是以对未来的预测和信心为基础的,因而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导致了虚拟经济的复杂性、高风险性和周期性。

相对稳定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介稳性”。从信用角度看,信用制度与信用环境相适应的时候,表现为虚拟经济的有条件稳定,而信用制度变迁或信用环境变化导致二者不相匹配是造成虚拟经济的波动或周期性变化重要原因。

对实体经济的依赖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寄生性”。信用是虚拟资本的基础,而信用又来自信用主体,这就决定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依赖关系,即实体经济是第一位的,虚拟经济是第二位的,实体经济的变化和周期通过信用制度作用于虚拟经济并决定虚拟经济的运行状况。

与实体经济的互动性。信用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传动装置,从微观层面看,信用主体在实体经济的运行状况通过信用纽带,影响其虚拟资本的预期收益和价值变动,进而影响其在虚拟经济领域的资源配置,这种资源配置的变动反过来又会对信用主体在实体经济的运行产生影响。

三、信用进化和信用深化解释的意义

虚拟经济的信用进化解释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信用进化角度解释虚拟经济可以基本囊括脱离实物和实体的价值运行的各个方面,从而进一步揭示虚拟经济的内涵和运动规律。银行、融资租赁、证券市场等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将虚拟经济解释为股票市场并将其它虚拟资本作为外生变量将会导致分析和研究的复杂化。

第二,有利于金融危机的分析与防范。解释金融危机的理论有三代模型,第一代是货币危机模型,认为货币危机根源于国内经济政策和固定汇率之间的矛盾;第二代模型基本理论与第一代模型相似,但侧重于货币政策;第三代模型是由麦金农和克鲁格曼提出的,他们认为危机爆发的原因在于经济泡沫的破裂,而经济泡沫来源于经济中普遍存在的道德风险,在于企业和金融机构肆无忌弹地大量举债而引起的信用危机,信用危机与金融危机如影随形。因此,从信用角度分析虚拟经济对于深入了解和防范金融危机具有一定的意义。

第三,有助于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信用经济。我国在经济转轨过程中,诚信体系建设的滞后性越来越成为信用制度演化的桎梏,直接或通过影响虚拟经济的运行阻碍实体经济的发展。从信用进化角度研究虚拟经济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诚信体系的定位,使其更具有目标性和可操作性。

四、对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的启示

对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的虚拟经济发展远远滞后于实体经济。就现阶段我国虚拟经济发展问题,本文提出建议如下:

第一,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市场经济是交换的经济,交换的前提是产权的归属。以借贷为基本形式的信用,同样以私有产权为基础。马克思和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都给予了产权制度相当多的关注。中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如果忽视了产权变革,信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二,以诚信体系建设和信用制度设计为核心。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是在既定的制度结构下的互补制度体系。推进信用制度,引进和设计新的虚拟资本,发展虚拟经济的同时,一定要关注并完善包括道德、法律、征信和披露制度等在内的信用体系。

第三,对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问题,应当本着尊重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边研究边实践。马克思提出虚拟资本概念不过百余年的时间,在这百余年的时间里,虚拟经济一直以加速度向前发展,虚拟经济正在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迄今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研究尚不能全面揭示其运动规律。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虚拟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也在迅速增强。时不我待,我们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十六大报告的指引下,边研究,边实践,才能切实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

本文作者: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广义虚拟经济;能源虚拟经济;能源价格形成机制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2011)03―0090―07

本文基于广义虚拟经济研究文献的最新进展,对其在能源经济应用的相关文献,从能源期货市场、能源期货价格以及能源价格与通货膨胀关系等,给出简要述评,为能源经济和价格研究汲取新思维与新方法,拓广研究视野。

一、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实证研究与思辨

(一)理论与实证研究

1 概念体系与认识论

开广义虚拟经济研究之先河者林左鸣(2005,2010)首先提出广义虚拟经济的概念,他认为各种经济形态因‘跨界’而形成交叉,所以有必要将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经济的总和定义为广义虚拟经济。其基本特征表现为二元价值容介态,即传统商品价值不断融入旨在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介质而进化为更高级的商品价值。依据价值论,他认为经济系统是一套价值系统,包括物质价格系统和资产价格系统。与由成本和技术支撑定价的物质价格系统不同,资产价格系统是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基础的一套特定的价格体系。由于资本化定价,人们的心理因素会对虚拟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广义地讲,虚拟经济除了目前研究较为集中的金融业、房地产业,还包括体育经济、业、收藏业等。这一论述大大扩充了虚拟经济的研究视角,奠定了广义虚拟经济的概念与认识论之基石。也为能源经济的虚拟范畴研究拓广了范围。

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看,前期文献中所指的虚拟经济大多属于狭义虚拟经济,包括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是金融深化的产物。如刘骏民(1998,2003,2008)认为虚拟经济是从具有信用关系的虚拟资本衍生出来的,并随着信用经济的高度发展而发展。理论框架包括虚拟经济的行为基础、虚拟经济的运行特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的国际化发展和虚拟经济的相关宏观调控等。

2 应用研究、问题与方法领域

目前许多学者借鉴广义虚拟经济的价值观、财富观和产业观及科学思维,进行了有意义的研究与探索。

(1)产业应用领域不断扩大。除了对狭义虚拟经济领域(金融系统)开展研究外,在房地产、能源、旅游、文化、环境产业等诸多领域都有涉入;如王子龙,苏州(2011)利用我国30个大中城市1998~2009年的季度数据,建立了房地产财富效应模型,对广义虚拟经济条件下房地产财富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认为我国城市广义房地产财富效应存在明显个体差异,总体房地产财富效应为负等;周德群(2011)对碳金融市场的虚拟经济形态开展了初步研究;唐齐防(2011)对媒体应用广义虚拟经济二元容介态的价值效应给出了分析,等等。

(2)研究问题与方法逐步深入和多元化。问题包括广义虚拟经济的理论经济学研究,经济核算、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组织制度研究、经济增长、财富标志与效应、国家贸易领域等;方法上目前虽然还是以定性研究为主,但也开始借鉴数理、计量、博弈、复杂科学管理方法等等。在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基础研究上,陈昂,宋宁(2009)对广义虚拟经济研究的范式进行了初探,从哲学基础到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的研究方式进行了综合分析,并给出了广义虚拟经济价值函数;李小宁(2010)对广义虚拟经济下的经济增长范式给出了研究思路,认为不可直接定价的广义虚拟变量,如环境质量需求、公平需求和声誉需求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拓广了经济增长研究领域;郑海涛,任若恩(2010)对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框架下的核算体系给出了有价值的探索,张丽(2010)则从经济思想史角度对国际贸易中的广义虚拟经济学展开研究。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上,成思危(2005)对虚拟经济特征及与实体经济关系给出了分析;刘骏民、伍超明(2003)构建了货币数量方程修正模型,分析了两者相互偏离的关系;刘金全(2004)采用二元VAR方法,认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也具有显著的反馈作用;刘思峰,袁潮清等(2011)采用种群生态学中的Logistic模型,基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构建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模型,研究了二者协调发展的均衡点及稳定性。其他问题研究上,黄劲松(2010)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品牌的虚拟价值与实物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表明品牌实物价值对其虚拟价值有显著影响,而人们的消费意愿更受虚拟价值的影响,等等。

(二)探讨与思辨

由于虚拟经济及广义虚拟经济尚属于新兴研究领域,国内外学者在研究领域、研究角度、研究定位上还存在不同认识和思辨,带动了该领域的蓬勃发展。如国内学者白战伟,张红星(2010)总结了国内在虚拟经济理论的研究进展与争辩焦点。包括虚拟经济的概念和研究范畴、虚拟财富与财富的关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四个方面;刘晓欣(2008,2009)提出了虚拟经济前沿问题研究范畴。如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虚拟经济核算理念与方法、虚拟经济货币利润来源与动力、财富与风险的积累、人民币国际化、银行呆坏账的处置、房地产资金聚集效应和虚拟经济流动性储备池功能。

国外学者对虚拟经济的认识比较多元化,这与广义虚拟经济研究的多元化和复杂思维取向一致。研究角度主要包括以下方向:一是从金融学角度对货币虚拟价值与期货市场展开研究,如McKinnon,Ronald I.McKinnon(1991)分析了货币虚拟价值的构成[223,Gaddy,Ickes(1998),VladIvanenko(2004)对俄罗斯经济采用美元计值(虚拟价值)下的价格扭曲与效率损失做出比较,An-Sing Chen,Jyun-Cheng Wang(2009)分析了金融期货市场角度的虚拟经济形态及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二是从网络虚拟经济角度对虚拟组织、虚拟社区、虚拟商务、虚拟货币、虚拟财富进行分析。如Jinwoo Kim(1998)的企业虚拟组织分析,Beomsoo Kim,Anitesh Barua(2002)对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虚拟经济(数字化经济)下的消费者行为以及信号识别策略研究,Jingzhi Guo,Angelina Chow(2010)对网络经济下的虚拟财富展开研究,Dong Hee Shin(2008)采用TAM模型分析了虚拟货币交易时对消费者行为变量影响因素,等等。

二、广义虚拟经济在能源经济与价格中的应用研究

(一)广义虚拟价值与虚拟价格研究

主要是对广义虚拟经济价值与价格形成的关系,波动性研究等。林左鸣、尹国平(2011)提出了广义虚拟经济对价值理论解释框架包括生活价值论、二元价值容介态经济以及新要素价值观,将对虚拟经济的价值核心理论研究起到开拓作用。刘骏民(2004)强调了虚拟经济与虚拟价格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以及风险,认为市场经济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系统的区别主要在于价格形成机制的不同,实体经济是成本技术支撑的价格形成机制,而虚拟经济是观念和心理支撑的价格形成机制;宋可为(2009)用虚数概念表达了广义虚拟经济中的实体价值和虚拟价值之间的联系,并构建了二元容介态与经济波动的关系模型,提出经济失衡是因为人们的生理(物质)需求与心理(信息)需求之问变化速率不同而导致比例失衡,自组织临界则可以揭示经济体不断自我演化的规律,有望克服经济波动。沈军,白钦先(2008)运用GARCH模型选取了股市价格指数和房地产价格指数及CPI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价格波动存在明显差异,房市价格波动对股市价格波动有一定的溢出效应。

(二)能源虚拟经济应用研究

目前广义虚拟经济在能源经济中的应用研究文献较少,对能源虚拟经济的认识还停留在金融领域层面,主要表现为对能源金融以及能源(石油、天然气与电力)期货市场的研究。如佘升翔,马超群(2007)指出能源金融可以从能源虚拟金融与能源实体金融两个层面来分析。能源虚拟金融是指能源市场主体在能源商品期货、期权市场、国际货币市场以及与能源相关的资本市场上进行能源实物、期货、期权、债券、汇率、利率、股票以及相关衍生品等金融资产的套期保值、组合投资或投机交易。能源实体金融是指能源产权主体、效率市场和传统金融市场通过有机联络,利用金融市场的融资、监督、价格、退出机制。该研究扩充了能源虚拟经济的认识层面,但是还主要停留在金融领域。何凌云,刘传哲(2009)在对能源金融研究框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能源金融产品创新属于能源虚拟金融范畴,需要注重风险控制。

(三)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应用研究

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主要是对石油、天然气、电力、可再生能源的价格制定方法、影响价格形成的因素、相关的经济政策等一般综合或个别研究。从广义虚拟经济角度看,该领域的研究还主要还停留在对能源实体价格与能源金融虚拟价格(能源期货、期权以及其他金融衍生品价格)方面。

1 能源实体价格研究

能源价格形成机制、能源价格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国内学者侧重的主要研究点,定性研究较多。能源价格的不完全性与波动性、传导性研究与定量研究较少。

一般能源实体价格研究。Franz Wirl(1993)采用博弈理论对外部成本纳入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中的政府与企业行为进行了分析;王虎(2009),郭海涛(2008)认为目前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存在不能反映供需变化、资源短缺、成本不完全、电、煤价格脱节、电力价格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认为能源产业的垄断与外部性问题,不仅是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的主要障碍,也导致在不同能源和同一能源不同环节上的定价机制具有不同特征,提出要建立能源价格形成的监管和成本核算等建议。Eva Regnier(2007)则分析了能源价格波动性的原因。

分类能源实体价格研究。主要侧重于石油、煤炭与电力的研究。史丹(2000,2007)分析了石油价格形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与能源价格上涨的原因;王勇(2009)从我国石油的原油定价、成品油定价与燃油税改革角度分析了我国石油价格形成机制主要是成本加成的管制成本定价方式;刘树杰(2005)、刘劲松(2009)则定性地分析了煤炭等基础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中存在的价格扭曲、成本不完全、市场化不足等问题。温桂芳,刘喜梅(2003,2006)认为需要加快对资源、能源的环境成本测算,以及扩充了影响电价形成因素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将管制、垄断、交易成本、产业结构等纳入分析范围;李冲(2009)认为电价形成机制改革的目标是提高目前电价价位消除交叉补贴现象,在电价中体现供电成本与环境成本,实施售电端的市场化改革。天然气价格机制的研究文献较少,张伟(2008)等指出中国天然气的成本加成法的定价机制的市场化程度不足,需要建立市场导向的定价机制。

定量研究上,梁广华(2010)运用计量经济模型构建了能源需求函数,认为合理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能够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带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孙军,侯超(2009)构建了简单的国际石油供需模型,建立了均衡价格影响因子方程,认为长期石油价格主要受世界GDP、OECD石油储量、上期油价的影响;王浩(2008)选取了国民收入、燃料价格、技术进步、工业化指数和规制五个影响因素,构建了回归计量模型,检验其对我国电价的影响。

2 能源虚拟价格研究

主要是对能源期货与衍生品价格形成机制的研究,以石油期货为主。潘省初(2009)从供需因素、金融因素、政治因素三方面进行了分析。供需因素包括石油储备量和成本、全球经济发展、对供需的预期等。金融因素主要指美元汇率和石油商的投机行为。政治因素包括欧佩克和国际能源署的政策干预以及战争等突发事件;马登科(2010)认为石油价格已不再被供需所决定,而是由其金融属性所决定。由美元主导的全球货币信用体系和浮动汇率制所引发的流动性过剩是全球石油价格暴涨暴跌的本质;Massimiliano Matzo,Paolo Zagaglia(2008)采用GARCH模型测算了纽约商品交易所的原油、燃料油、天然气期货价格变动的相关性,James s,Doran,Ehud I,Ronn(2008)结合能源期货价格的波动分析了能源市场效率与风险,Catherine K,,Anastasios G,(2009)采用了VAR,the McLeod-Li,Engle,and Tsay检验对能源定价中的金融波动、产业组织结构等非线性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Robert J,Elliott,MatthewR,Lyle(2010)在对能源供需函数建模的基础上,结合欧洲能源期权交易市场的现货与期货价格,建立了随机排放成本下的能源价格均衡模型。

3 能源实体价格与虚拟价格关系研究

主要是对石油价格采取协整理论予以研究。如宋玉华,林治乾(2007)通过协整分析发现国际石油市场上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问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通过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发现,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主要来自期货市场。马登科(2010)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析2000年至2009年WTI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认 为期货价格主导了现货价格,场内交易左右了场外交易,虚拟经济严重背离并扭曲实体经济。

4 能源价格与通胀或其他宏观变量关系的研究

如国内学者杨柳、李力((2006)基于19962005年的时问序列数据,就国能源价格变动对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我国实际GDP、能源价格以及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能源价格变动对经济增长短期出现负向冲击,成本推动是本轮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胡宗义等(2008)将能源替代模块和能源强度指标纳入一般均衡(cGE)模型――MCHUGE模型,研究提高能源价格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提高能源价格在短期和长期均能显著降低能源强度;Benjamin(2008)从能源价格变动对国际贸易影响给出了深入研究。分析能源虚拟价格对经济总量冲击效应的研究文献较少。

三、文献综述简评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广义虚拟经济的理论研究正在不断地扩充、研讨、思辨和认识深化中,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在不断地扩大和创新,尤其是广义虚拟经济的二元容介态的价值体系和理论核心,以上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科学研究成果,经济学以及能源经济学基础理论的修正、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为该经济思想在能源以及其他产业领域的应用研究拓广了思路。然而,由于这是一个新兴领域,理论上还处在萌芽期,正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能源经济学与能源价格的应用研究也还很薄弱。主要体现在:一是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对经济管理学前沿理论的吸收还有所不足;二是从广义虚拟经济角度对价格机制的研究较少,对虚拟价格的研究框架还需完善;三是广义虚拟经济在能源领域的应用研究还局限于与金融研究范畴,借鉴不足;四是对能源虚拟价格的研究还主要局限于能源期货价格研究;五是定量研究工具较少,是缺乏多方法比较研究。

不过,由于广义虚拟经济的二元容介态价值观,以及自适应性、动态性、混沌性、多元化、非加合性的复杂科学思维模式,该理论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将为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创新以及在能源经济与价格领域的应用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富想象力的应用前景。大力推进广义虚拟经济学理论的创新,拓广我国能源经济与价格研究领域,借鉴多方程联立计量经济模型、一般均衡模型与计算机模拟、情景分析等多方法、多角度对能源虚拟价格形成机制进行实证研究,不仅可促进两个研究范式的交融发展,实现经济学理论创新,而且对科学推进我国能源体制改革、提高能源产业效率、促进能源发展方式转变等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林左鸣,虚拟价值引论――广义虚拟经济视角[Jl_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5,

[2]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l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l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4]刘骏民,虚拟经济的经济学[J],开放导报,2008(6):5―11,

[5]刘骏民,虚拟经济的理论框架及其命题[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34-40,

[6]王子龙,苏州,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房地产市场财富效应研究[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1,2(2):16-29,

[7]周德群,孙作人,苏州,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碳金融市场[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1,2(2):47-55,

[8]唐齐叻,《华尔街日报》的二元价值容介态分析[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1,2(2):65-70,

[9]陈昂,广义虚拟经济研究发展综述[J],管理学家――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09,(2):45―53,

[10]宋宁,广义虚拟经济研究范式的初探[J],管理学家――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09,(2):54-64,

[11]李小宁,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传统经济增长理论扩展[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10,1(4):42-53,

[12]郑海涛,任若恩,广义虚拟经济核算方法初探[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0,1(3):5―11,

[13]张丽,十七、十八世纪欧洲“中国潮”潮起潮落的广义虚拟经济学分析[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0,1(143):11―22,

[14]成思危,虚拟经济探微[J],管理评论,2005(1),

[15]刘骏民,伍超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模型一对我国当前股市与实体经济关系的一种解释[J],经济研究,2004,(4),

[16]刘金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关联性的计量检验[J],中国社会科学,2004(04):80-90,

[17]刘思峰,袁潮清,王业栋等,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协调发展模型研究[Jl_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11,2(2):35_40

[18]黄劲松,品牌的虚拟价值及其影响[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0,1(3):64-72,

[19]白战伟,张红星,国内虚拟经济理论研究进展与争论焦点[J],经济纵横,2010(4):6―12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泡沫经济

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涵义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生产、销售及提供相关劳务服务的经济活动,不仅包括农业、交通运输业、能源、建筑业、邮电业等物质产品生产活动,也包括商业、教育、文化、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

虚拟经济的概念是由马克思的虚拟资本衍生而来的,它是指股票、债券以及金融衍生品等各种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虚拟经济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虚拟经济运行贯穿于企业债券市场、财政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借贷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五大市场。虚拟经济是虚拟资本的持有与交易活动,只是价值符号的转移,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其流动性很高。随着现代电子信息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股票、有价债券等虚拟资本无纸化、电子化,交易在瞬间即可完成。

假定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且其行为完全理性,但是现实中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Herbert Simon)所指出,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只能是有限理性的,由于人们受到信息和知识的限制,难以了解和预测各种可能的结果,通常只是根据主观判断进行决策,而且在决策时,也难以考虑所有可能的方案,此外。人们的价值观和周围人们的言行也会影响其决策的正确性。这样,我们将投资者分为理性投资者与噪声投资者两大类型。

虚拟经济的发展是靠人们乐观的心理预期来支撑的。如果虚拟经济中没有投机、泡沫和风险,就不是虚拟经济。当交易者都是理性投资者,都能准确的预测未来收益,那么虚拟资本价值就是固定的,也就不会有交易量了。在噪声交易者占主体的市场环境中,每位交易者也是理性的,都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正是这种趋利行为,投机者不是看未来收益的折现,而是看买卖差价,买卖差价的存在依赖于一部分人对未来有乐观的估计,所以他们购买的价格才会超过其理性价格,而有投机就会有泡沫,就是上市交易价格与理性价格之差,有泡沫必然会有风险,这种风险就是主观风险。这种风险有正反馈作用,很容易被放大。由于虚拟资本市场发生小规模的外部冲击可能最终导致实体经济发生大幅波动,其中的传导机制被称为“金融加速器”。

二、虚拟经济运行不同于实体经济的特征

虚拟经济是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实体经济第一性的,虚拟经济第二性的,但是虚拟经济具有不同于实体经济的特征。

(一)高流动性

实体经济活动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无论信息技术多么发达,其从生产到实现都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而虚拟经济只是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只是价值符号的转移,相对实体经济而言,其流动性很高,现代电子信息和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巨额虚拟资本交易在瞬间即可完成。

(二)高风险性

虚拟经济在发挥风险分散和风险规避功能的同时,自身却蕴藏了巨大的风险。因为虚拟资本价格的决定并非像实体经济产品价格均衡过程一样遵循价值规律。而取决于公众的主观预期,所以价格波动剧烈。

(三)高投机性

正因为虚拟资本价格的不稳定和不可预测,一部分风险偏好者得以利用“贱买贵卖”获取利差。现代电子信息和网络技术更使投机活动如虎添翼,增大了虚拟经济的风险。

(四)不稳定性

虚拟经济自身具有的虚拟性,使得各种虚拟资本在市场买卖过程中,价格的决定并非像实体经济价格决定过程一样遵循价值规律,而是更多地取决于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前景、政治环境等许多非经济因素,这增加了虚拟经济的不稳定性。

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现代经济有两个“轮子”,一个是虚拟经济,一个是实体经济。双轮驱动,使现代经济比单靠实体经济独轮推进的传统经济马力更大,效率更高,发展速度更快。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发展虚拟经济,做实实体经济,使两个“轮子”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虚拟经济的滞后发展会阻碍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其超前发展则容易引起泡沫经济。

泡沫经济是指虚拟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超过实体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所形成的经济虚假繁荣现象,当某种资产被预期价格将上涨而成为集中追捧的对象时,大量的买入使市场价格攀升,以至于实际资产价格严重偏离理论上的价格,形成泡沫经济;而一旦价格上涨的预期发生逆转,价格暴跌,泡沫破灭,并引发金融危机,乃至整个社会经济衰退。

虚拟经济系统作为整个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社会关系直接以市场为载体的直接体现。随着经济的演化,虚拟经济的稳定成为监控宏观经济稳定的核心内容:

第一,随着金融虚拟化的加深,一方面,虚拟经济的价值系统不再完全依赖于实体经济系统而逐步取得相对的独立性――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弱;另一方面,虚拟经济的价值系统通过对社会整体价值关系产生作用,从而对实体经济的价值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强。

第二,实体经济的价格主要受制于资源禀赋的约束,比较稳定,波动的周期长:而虚拟经济的价格是由心理预期支撑的,所以波动性大而且周期短,不稳定性是虚拟经济的常态,比较敏感,容易引发社会价值系统危机,所以,虚拟经济的稳定性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

第三,虚拟经济的配置资金作用,而在市场经济当中,实体经济的生产、流通、消费都是以资金为导向的,虚拟经济的活动对实体经济的活动起着引导和制约的作用。

因此,在当代经济系统中,虚拟经济稳定成为监控宏观经济风险、保持现代经济系统稳定的关键。我们的目标是:使虚拟经济带来的“收益最大化”,同时使虚拟经济产生的“风险最小化”。

四、研究虚拟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建议

2007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二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和资本市场不断完善,为了推进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要从我国实体经济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实体经济的要求和条件,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创新,逐步推进虚拟经济的发展。要发展虚拟经济,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既要创造条件,因势利导推动虚拟经济的发展,又要加强管理,防范风险。我国一方面存在实体经济发展不足的情况。不利于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促进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要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变为泡沫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消极影响,正确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一)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宏观经济结构不合理是中国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产业结构层次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这是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诸多矛盾的重要原因。我们只有着力解决好结构不合理问题,才能持续扩大国内市场的需求,增加生产的有效供给,促进各行各业的全面发展,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做实实体经济。

(二)从根本上转变已有的经济增长方式

要从推动科技进步、深化体制改革、加强科学管理等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着力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物质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更要重视和加强虚拟经济领域的宏观调控。充分而有效的发挥资本市场的要素配置作用,以资本市场的活跃与稳定来保证国民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

(三)合理发展虚拟经济,保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我国今后不但要加快发展以股票、债权为主要代表的虚拟资本,还要增加各种有价证券的上市交易量,而且要创造条件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同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积极支持并鼓励我国经济环境服务于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创新业务的发展,充分发挥虚拟资本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作用。

(四)大力培养金融人才,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建立经济预警系统,增强金融交易的透明度,完善市场法规,加强金融监管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范文第5篇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展示了虚拟经济过度发展的巨大危害。当虚拟经济的发展严重超过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使得虚拟经济偏离实体经济而形成经济泡沫时,就可能引发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进而危害到实体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市场化改革之后的股票指数、金融相关率、GDP等指标的对比,分析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变动情况,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研究探索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二者之间的适度关系,并针对我国的现实状况,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虚拟经济;实体经济;金融危机;金融相关率

1. 问题的提出:经济虚拟化的普遍化

经济虚拟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并且这种虚拟化逐渐出现独立于实体经济的态势,即所谓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背离。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虚拟经济(主要表现为虚拟资本)的规模远远超过实体经济的发展规模,虚拟经济已经不是实体经济的附属品,而是在经济中渐居主导地位。

以美国为例,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带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美国的GDP不再主要由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创造,而主要是由金融和房地产服务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创造。

在50~60年代,美国作为世界工厂,其传统经济所创造的GDP占其GDP的比例为40%~50%,其中,制造业创造的GDP占美国GDP的比例为25%~27%,金融与房地产服务业创造的GDP只占美国GDP的11%~14%。虚拟经济(金融、保险和房地产服务业,职业服务业)创造的GDP占比不过为14%~19%。70年代以来,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实体经济份额逐步下降,虚拟经济的份额逐渐上升,一路上涨。到2009年,美国传统实体经济创造的GDP占美国总GDP比例已经下降到26.87%,制造业下降到11.22%,金融房地产服务业的GDP比重占到21.53%。2009年,美国虚拟经济创造的GDP已经超过美国总GDP的1/3(33.58%)。美国经济不再依靠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来支撑了,而是靠金融、房地产为核心的虚拟经济来支撑,金融(保险)、房地产和职业服务业(高端服务业)成为美国新的三大支柱产业。

我国作为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经济的虚拟化程度较低,传统的实体经济依然是我们的主要经济支撑,但是虚拟经济的发展速度依然在加快。我国从1991年到2011年,金融相关率指标从0.89上升到1.8。

2. 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现状

在本文的研究中,基于我国现行的统计数据情况,为了便于数据的采集,采用M2与GDP的关系来说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偏离度。用金融相关率指标来衡量虚拟经济,用GDP指标衡量实体经济。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主要是证券市场)是在90年代初进入逐步的规范化发展阶段,所以本文采集了从1991年2011年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从1991——2011年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表现出以下特点:

(1)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存在明显的背离。M2和GDP总量呈逐年上涨趋势,而货币供给量增长量远远超过GDP增长水平,上证指数总体趋势上升,但其波动程度与GDP增长率出现严重的背离。在2000年至2005年、2007至2008年、2009年至2011年这三个阶段,广义货币供给量和国内生产总值指标明显上升,而上证指数出现大幅下降。

(2)虚拟经济围绕实体经济上下波动,波动幅度远远超过实体经济,并有大起大落现象。上证指数变动率均值为22.66%,M2增长率均值为20.25%,GDP增长率均值为10.41%。由于我国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方法在1993年和1997年分别进行了调整,所以,该指标1997年以前的数据不具有可比性,在1997年——2011年的15年间,M2增长率最高是2009年的27.68%,最低是2000年的12.3%;GDP增长率从1991年——2011年的21年里,最高是14.2%,出现在1992年和2007年,最低是1999年的7.6%。上证指数上涨幅度最高的几年分别是:1992年上涨了166.57%、1996年上涨了65.15%、2000年上涨51.73%、2006年上涨130.43%、2007年上涨96.66%、2009年上涨79.98%;下降幅度较大的年份有;1994年和1995年,分别下降22.3%和14.29%;2001、2001、2004年,三年分别下降20.62%、17.52%、15.40%;2009、2010、2011年,三年分别下降65.39%、14.31%、21.68%;同期GDP增长率最低是7.6%。三个指标的方差分别为:3436.22、41.79、4.32。可见,虚拟经济波动幅度远远超过实体经济。

(3)虚拟经济(上证指数)缺乏对实体经济的反映功能。例如,2008年,GDP上涨9.6%,而上证指数下跌65.39%,同期广义货币供给增加17.82%。2011年GDP上涨9.3%,居世界前列,而上证指数下降21.68%,全球倒数第二。2009年,GDP上涨9.2%,与其他年份相比增长幅度有所放缓,但当年的上证指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却上涨了79.98%。金融市场对经济反映功能的弱化这一现象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之后表现的更加突出。

(4)货币供给系数(金融相关率)过高,与美国相比存在较大差异。根据货币需求的单项挂钩理论,我国的M2增长率变化较大,只对比1997年调整之后的数据,2009年最高达到27.68%,2000年最低,12.3%。如果对所有样本进行简单的算术平均计算,货币供应系数达到1.99,即GDP每增长1%,广义货币供给量最少要增加1.99%。美国的货币供应系数(前文的金融相关率)平均约1.1。相比之下,我国的货币供应增长速度过快。金融相关率这一指标的高低,直接表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偏离程度。货币供应系数高,表明经济中的虚拟经济程度高,经济中可能蕴含着较高的泡沫及危机的可能。

3. 结论与建议

虽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已经呈现经常性和普遍性的特征,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仍具有双刃剑的作用,在为其带来收益、促进其发展的同时,也有隐藏着巨大泡沫、带来危机的可能。由本文的分析结果,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研究确定涵盖衡量虚拟经济指标的政策目标。虚拟经济的发展已经逐渐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虚拟经济的发展速度和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已经成为经济社会稳定的基础,因此,以往仅限于调节实体经济的经济政策,已经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必须扩大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把虚拟经济纳入的经济政策的目标体系之中,这样菜啊能更有利于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保证整体经济的稳定和协调发展。如考虑将股票市场的相关指标纳入中央银行的统计和调控指标内。

第二,确定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浮动范围。根据前面的分析,金融相关率应当作为衡量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程度的指标,要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做到良性互动、健康发展,就必须使金融相关率指标定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波动。(作者单位:辽宁科技大学经法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凌岚,王学鸿.虚拟经济视野下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启示[J]生产力研究.2011-2

[2]兰日旭,张永强.历次经济危机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的量化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