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住院医生培养工作计划

住院医生培养工作计划

住院医生培养工作计划

住院医生培养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全科医师培训 回顾 展望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02-0017-04

加强全科医师队伍建设,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途径,是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大举措。从1997年开始,上海市连续13年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准化建设列入政府10项实事工程,使社区卫生服务的硬件设施条件有了明显的提高和改善。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上海市卫生局积极采取多种形式不断推进全科医师培训工作,培训合格后充实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担任全科医师,着重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软实力[1-2]。在国家大医改背景下,上海市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作为本市医改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予以推进,全科医师培训工作作为培训的重要部分,正不断推出有力举措,提高培训质量和数量。

1 工作回顾

1.1 开展全科医师岗位培训

1994年起,针对当时基层医师全科服务意识淡薄、业务理论培训机会少的特点,上海市卫生局依托上海职工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根据上海卫生服务的需要开展了全科医师概念培训班,主要内容是40学时的全科医学基本概念,至1996年共培训500余人。

1997年起,对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临床医师进行了600学时的以理论为主的全科医师岗位培训,使他们能初步适应上海开展全科化综合医疗服务的需求。培训主要包括全科医学概论、临床诊断学基础、社会医学、医学心理学、老年医学和康复医学等科目。

2001年依托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成立了上海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承担本市全科医师培训的组织管理任务。通过10多年的培训,本市的社区医师已基本接受并完成了培训。全科医师岗位培训为本市社区实施全科化医疗服务奠定了基础,2005年起,本市街道地段医院全部转制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中3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综合性全科医疗服务试点。

为进一步提高社区医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在完成以理论为主的全科岗位培训的基础上,市卫生局于2004年制定了《上海市社区全科医师培养三年行动计划(2004-2007)》,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全科医师实践技能培训,培训时间为半年。2007年在完成技能培训任务的基础上,按照原定计划进度启动了新三年培训计划。市卫生局根据参加培训医生的职称和岗位的不同,组织专家分别制定了7个组别的培训大纲和培训计划,实现了个性化和分层次培训。全科医师实践技能培训工作由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具体组织实施,37所区域综合性医院和43所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了培训任务。

1.2 试点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

2000年起,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为期4年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试点工作。由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派新分配来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到中山医院参加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2000年、2004年、2006年三年分别招收了23名、58名、15名学员,经过四年培训毕业后已全部在本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培训学员中绝大多数已成为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骨干。

1.3 开展全科医生转岗培训

2010年,根据《关于印发<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的通知》(发改社会〔2010〕561号)精神,上海市又开始通过转岗培训途径培养一批全科医生。上海市卫生局结合本市已基本完成全科岗位培训、并在全国率先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实际,与区县卫生局签订责任状,由区、县卫生局全面负责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领导和管理工作。同时落实转岗培训临床实训基地,并由实施单位承担转岗培训的临床带教任务,以“导师制”或“一对一”的带教形式,严格按照培训计划对学员进行培训。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择临床医学本科执业医师,到区县中心医院接受为期2年的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2010年共有95名医师参加了转岗培训,按计划在区域医疗中心接受规范培训。

1.4 实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新模式

针对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试点工作中突出存在的“工学矛盾”等问题,2006年起上海市卫生局积极探索全科医师培养的新模式,采用“社会化管理”的模式进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即面向全国招收应届和近二年毕业的往届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进行规范化培养。培养期间的人事、劳动委托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进行管理,培养经费按照市、区县政府与用人单位及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筹集。

上海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共同制定了《上海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试行办法(2006-2010年)》,使全科医师培养工作有了制度和政策保障。办法实行后,市卫生局根据各区县卫生局每年上报的培养对象需求数,按照招录程序组织招生录取。规范化培养分理论学习和技能强化、临床基地轮转、社区基地实践3个阶段,前2个阶段在临床基地进行,最后1个阶段在社区基地进行,临床培训基地由当初的3家扩大到15家,社区基地扩大到45家。随着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工作影响力的扩大,招生规模逐年增加,2006年招收32名,2007年招收60名,2008年招收148名,2009年招收127名。规范化培养结束、培训学员经考核合格后,各区县卫生局负责将分配到本区县的培养对象安排到所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

2 医改新政下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2009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这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是全面提升临床医师队伍业务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公立医院改革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此,上海市自2009年12月起正式启动了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

2.1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实施

2.1.1 建立组织管理体系

建立由分管市领导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卫生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委员会、市财政局、市政府法制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等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及专家组成的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联席会议,负责全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领导和协调工作。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负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日常管理工作。5所高校和39家培训医院均成立了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负责本校(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

2.1.2 建立政策文件体系

上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立了两个层次的文件。一是《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办法》主文件,二是若干具体操作性文件,包括《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劳动人事管理暂行办法》、《上海市住院医师培训医院和师资管理办法》、《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考核管理办法》、《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等。同时在市人事局、市府法制办的指导下,制定了统一规范的《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暨劳动合同》。

2.1.3 建立培训和质量控制体系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能否可持续发展,其关键环节是培训质量。过程管理和考核管理是提高培训质量的两个重要抓手。为进一步加强过程管理,成立了由6位专职工作人员和5位专家组成的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事务中心,具体负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督导、质量控制和考试考核等工作,定期组织相关专家对培训医院进行现场督查指导,了解各医院培训计划落实情况、当前存在困难、意见建议等,并及时沟通反馈。

2.1.4 建立支撑保障体系

1)工作会议制度:在住院医师制度初步建立后,在推进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尤其是需要市政府层面决定的重大问题,提交市联席会议讨论决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联席会议每月定期召开,相关委办局的处室领导共同研究工作推进方案。专家委员会会议每两周定期召开,就培训、质控、考核等业务问题进行决策部署。

2)资金保障:在卫生局设立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资金专户,市财政局每月定期将住院医师工资和社保费用划入专户,由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将工资部分核拨到培训医院,将社保部分缴纳到指定的社保经办机构。市财政局按照平均每家培训医院600万元的标准对培训医院培训启动工作予以支持。对培训过程督导、专家咨询、考试考核等工作所需要的费用,均列入市卫生局部门预算,由市财政予以保障。

3)带教师资和管理人员培训:2010年6月、7月组织了多次全市性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带教师资和管理人员培训,各医学院校和培训医院毕业后教育委员会成员、培训医院相关管理人员、承担培训任务的科室教学主任和教学秘书共千余人参加了培训。各学科专家组组织本学科的带教师资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项培训,重点统一对培训细则的把握,统一培训方式方法,提高了带教师资的带教水平和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

2.2 全科培训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上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参照2006年推行的全科医师培训模式,在全市统一平台上实行“行业人”管理,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由于全科住院医师的身份和待遇得到保证,许多“985”、“211”高校毕业的医学生也优先选择全科作为自己的培训方向。2010年起,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进行统筹考虑,未经培训的人员不得从事全科岗位工作;参加培训的本科学历人员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并轨。2010年我市15个培训基地共招纳了253名全科医师,其中含中医全科74人。2011年计划招录2 500名住院医师,其中全科医师招录数增加至500名,占招录总数的20%。

2.3 重点支持发展全科医师培养工作

在全面做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基础上,市卫生局重点加强了对全科住院医师的管理和政策倾斜。每年详细调研全科岗位的需求,单列招录计划。对承担全科培训任务较重的医院,在启动经费上予以倾斜。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与市卫生局共设的“优秀住院医师奖”中单列全科住院医师奖励指标,占总奖励名额的20%。在住院医师招录中,重点宣传现代社区卫生服务理念和全科医师培训工作,深化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理解和认同。

在全科住院医师的管理中,逐步探索了一些新的做法并形成常规,如每年组织全科住院医师的开学、毕业典礼;评选表彰全科优秀学员、优秀全科带教师资、优秀全科班主任;组织全科技能大赛、医学科普宣讲大赛,除专家外,还邀请社区居民担任评委;在全科住院医师中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使他们在接受培训之余,利用业务专长为弱势人群提供健康咨询服务;组织中秋晚会、迎春联欢会,全部节目由学生自编自演。这些工作有力地增强了全科住院医师的归属感,增强了全科医学对医学生的吸引力,增强了社区百姓对全科医师的认可度。

3 工作特色与亮点

3.1 在住院医师培训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衔接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上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相结合的工作得到了教育部、卫生部和国务院学位办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并列入教育部批准上海实施的23项教育体制综合改革项目和部市共建上海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改革试验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紧密结合: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标准相结合。根据上海市2010年住院医师实际招录人数,教育部2011年下达了900个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名额的单列计划。因此,2010年起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基地培训的住院医师有望在三年培训结束后获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3.2 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

市卫生局于2006年8月会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财政局和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共同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强本市乡村医生培养的通知》(沪卫科教[2006]24号),委托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采用定点招生、定向培养的方式,面向本市郊区招收参加高校统一入学考试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培养3年制临床医学专科学历的乡村医生,加快本市乡村医生的培养。积极鼓励各区县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引应届高中生报考。目前本市嘉定区、原南汇区、松江区、金山区、青浦区等区相继出台了具体的优惠政策,为乡村医生队伍的建设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2007年至2011年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招生人数为:2007年85名,2008年58名,2009年、2010年、2011年各招150名。

3.3 完善了全科医师培训体系

为提高各培养基地师资带教水平,保证全科医师培养质量,市卫生局依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成立了上海市全科医学师资培训中心,定期对临床基地和社区基地的带教师资、管理干部和行政领导进行培训,深化了他们的全科医学理念,提高了各基地管理和带教水平。2011年5月,以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为依托的“上海市中美全科医学培训与交流中心”成立,通过引进美国成熟、先进的全科医学培训与评估体系,推出“5+3”全科医师培养新模式,即以“5”年医学本科学历教育为基础,再加上“3”年的全科医师培训,借鉴美国家庭医生标准化培养体系的理念和经验,进一步建立标准化的全科医学培训体系。

3.4 规范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师编制

2008年,本市制定下发了《关于印发<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每万名居民配备4~5名全科医师,1.5~2.5名公共卫生医师,在全科医师和公共卫生医师的总编制内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护士按与全科医师1:1的标准配备。郊区县所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地域面积、人口导入等情况,可适当增加人员编制。这一文件的出台,对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理配备、有效利用基层卫生人员队伍提供了充分依据和明确标准。

3.5 出台了倾斜政策吸引适宜医学人才进社区

鼓励上级医院医务人员支援社区,对支援社区的二、三级医院医务人员给予政策倾斜,吸引到社区尤其是远郊农村基层开展工作;明确高年资医师下基层的职位待遇和工作职责,帮助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将社区卫生人才列入户籍政策倾斜范围,对经过几年全科医生岗位锻炼、工作优异、并能安心在社区工作的全科医生予以优先引进。通过这些措施,能使社区的卫生人才队伍得到壮大,更好地为全市居民提供适宜、经济、安全和便捷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

4 工作展望

目前全科医师的短缺已成为制约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有效实现、医疗改革顺利进行的一个关键因素,根据本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基本,强基层”的要求,结合基层卫生人才现状,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专业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在整体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基础上,上海应继续把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放在一个优先发展的地位,为基层源源不断地输送合格的全科医师。因此,在未来工作中要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待遇4大环节,营造吸引、留住和发挥社区全科人才的政策环境,建立一支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社区居民信得过的社区全科服务人才队伍,为发展社区卫生事业、满足居民社区卫生需求提供稳定的人才支持。

4.1 构建培训体系,加强队伍培养

积极推进家庭医师制度,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进临床医生必须是经过本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合格人员;加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师比例,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队伍输入新生力量;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在岗临床执业医师的全科培训,不断提升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继续农村基层卫生队伍订单定向培养。

4.2 建立考评制度,保障培训质量

建立以能力为导向、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全科人才培训评价体系。制定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考核细则,明确不同模块的考核内容、考核要求和考核方法。主要考核方法包括日常考核、出科考核、年度考核和结业考核[3]。规范评价程序,健全评价组织,将考核评价与奖惩相结合,保障全科医师培训的质量和水平。

4.3 拓宽引进渠道,加大人才引进

广纳贤才,吸引适宜的医疗卫生人才进社区,充实社区卫生服务队伍。重点通过以下渠道引入优秀的人才服务基层,一是积极探索鼓励有资质的医务人员向基层一线流动的机制;二是建立灵活的人员评聘和流动机制。同时实行全科医师落户优惠政策、规范化培训与硕士学位衔接等政策吸引优质生源进入全科领域。

4.4 规范用人机制,营造发展环境

营造吸引、留住和发挥社区全科人才的政策环境,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满足居民健康需求提供稳定的人才支持。一是进一步增加社区卫生人员编制;二是完善全科医师执业注册制度;三是健全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系列。

4.5 明确投入保障,提高全科待遇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参与的全科人才队伍建设投入保障机制。多渠道多元化筹措资金,加大财政对卫生人才培养的投入。针对本市社区医务人员收入水平低、差距大的现状,确立“提高水平、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原则。明确可分配总量逐年递增机制,逐步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的整体收入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勘.上海市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回顾和发展愿景[J].中华全科医学杂志,2008,7(8):547-548.

[2] 张勘.上海全科医生培养的探索与展望暨国内外概况[J].实用全科医学杂志,2007,5(10):847-848.

住院医生培养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一、总体情况

按照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人才振兴工程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贯彻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为全面贯彻党的精神和脱贫攻坚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定向培养、在职培训、人才招引、人才援助、人才稳定五大工程。我县部门承担的工作任务有:一是实施紧缺人才定向培养计划;二是实施中专毕业生回引计划;三是实施人才智力援助计划;四是实施高端人才引育工程;五是实施人才在职提能工程;六是实施青年人才储备工程;七是健全人才分配评价机制;八是改革编制岗位管理机制;九是建立人才优先发展实验单位机制;十是强化人才发展优先保障机制。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实施紧缺人才定向培养计划

1、定向培养高校毕业医学生。依托国家实施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面向全省参加高考的高中毕业生招生学制3年或者5年,学生入学前签订定向培养和就业协议,毕业后颁发临床医学或中医学本科毕业证书。本科学生毕业后按规定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培结束后到县本级医疗卫生机构;专科定向生毕业后直接到我县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服务年限不少于6年。

2018年与高校签订专科定向培养医学生共9名,签订本科定向培养医学生5名;2019年与高校签订专科定向培养医学生2名,签订本科定向培养医学生4名。

2.定向培养医学专科生项目。组织临床医学专科专业的在岗人员到上级专科学校脱产带薪学习,学制3年(含理论学习2年,临床实践1年)。学生入学前签订定向培养和就业协议,毕业后颁发临床医学本科毕业证书,学习结束后返回岗位至少服务6年。实现专升本学历提升和专业技术能力提升。

2018年派出8名临床医学专业的专科医生赴省医科大学脱产学习,目前已经完成理论学习,2人在市人民医院、2人在市人民医院、4人在州人民医院实习,预计2021年5月完成学习项目。2020年派出4名临床医学专业的专科医生赴医科大学脱产学习,预计2023年完成学习项目。

3.乡村医生定向委培项目。为提升乡村医生服务群众的能力,我局组织50周岁以下、未具备医学中专学历的在岗村医,到卫生学校接受农村医学专业中专学历教育,学制3年。其中,理论学习两年,毕业实习半年,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辅导半年。理论学习采取集中面授、定点定时视频学习与平时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毕业实习采用本岗位实践与到乡镇卫生院实习相结合的方式,由县卫生健康局负责组织安排。

共选派了19名(2018年选派8名、2019年选派11名)村医骨干到卫校进行中转学历再教育,19名村医均完成学历提升。

(二)实施中专毕业生回引计划

4.考核招聘“三支一扶”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和政策实施,我部门2018-2020年共接收6名“三支一扶”支医人员和1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人员,按照文件要求,向县财政为“三支一扶”人员支医追加一次性安家费3000/人,其中2018年招聘的2名“三支一扶”支医人员在2020年9月服务期满,2年考核均为合格,按照相关文件及政策对为两位同志办理转正手续,由州人社局直接招聘为我部门在编在岗人员。

(三)实施人才智力援助计划

5.实施对口支援“传帮带”工程。通过开展临床进修行动、远程教学行动、专项培训行动、组团帮扶行动、设备规范使用行动、管理帮扶行动、师带徒行动等,打造一支愿担当、有能力、留得住、可支撑的本土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每年选派部分责任心强、甘于奉献的专业技术骨干到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帮扶指导。

2018-2020年,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温江区卫健局、隆昌市中医院先后共派出61名医务人员支援我县,共签订三方协议书51份,师带徒协议书105份;累计接受资金支持109.3万元,援助资金到位后,我局认真履行行政监管职能,遵照财经纪律严格资金监管,将资金用在刀刃上,支援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设施设备的购买、人才培养培训、提高医疗质量等方面。

(四)实施高端人才引育工程

6.深入推进“百千万康巴英才”等工程。积极申报“百千万康巴英才”、“省”、“国家”、“基层卫生优秀人才”等项目,培养高端人才队伍,2018-2020年,共向国家、省、州、县推荐高端和优秀人才150人次。各医疗机构积极发掘有潜力的技术人员,任命为中层干部,一方面鼓励了专业技术人员,另一方面也对各医疗机构业务推动起重要作用。

(五)实施人才在职提能工程

7.开展干部人才能力素质提升。依托东西部协助工程,我局选派优秀的临床医务骨干人才到广州市挂职,2018年选派2名临床医生、2019年选派2名临床医师和2名护理人员、2020年选派2名临床医生,共派出8名。

8.开展专业技术人才全员培训。为提升专业技术人员能力,采用线上学习、在岗自学、医疗机构内部制定学习计划、集中举办内部学习、选派专业技术人员进修等方式开展培训。2018-2020年共选派进修培训人员40人次,线上学习已达全覆盖,开展全员在岗培训400余次。

9.“9+3”学历干部提能培训。为提高“9+3”学历干部能力素质,我局派送“9+3”学历干部参加专题培训班,2018-2020年共派送培训人员32人次。

10.开展“一村一医”提能培训。2018年,134个行政村有65名村医,到2019年134个行政村村医全部配齐,2020年2个安置点,洛若镇及色柯镇5个社区均配置乡村医生。

由县局组织开展每年一次为期一周的“一村一医”提能培训,结合实际制订合格村医培训任务,对全县所有在岗村医开展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合理用药、中西医适宜技术等培训,实现每个村有一名合格村医。选派高职称、有技术的师资为村医授课,培训形式采取理论培训+技能操作同时进行。2018年培训65人,2019年培训134人,2020年培训142人,除县局组织的统一培训以外,乡镇卫生院不定期对乡村医生进行业务指导,大大提升了村医服务群众的能力。

(六)实施青年人才储备工程

11.培养青年人才。通过对口支援“传帮带”工程,选派35岁以下德才兼备的青年人才赴对口单位接受中长期脱产进修学习,制定考核任务,对进修学习期满人员进修双向考核,2018-2020年共选培储备40名青年人才。

(七)健全人才分配评价机制

12.“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对我县医疗机构卫生专业(不含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符合《州“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甘卫发〔2019〕48号)文件规定的评审条件的人员,按照个人自愿原则实施双定向执行,截止目前,暂无符合条件人员。

(八)改革编制岗位管理机制

13.调整初、中、高级岗位数量。2019年初,我局统筹同一级别医疗机构编制数量,按照比例重新设置岗位,高级职称岗位占比数量增加,使我县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都能享受岗位聘任,切实解决了现有专业技术人才职称晋升问题。

(九)建立人才优先发展实验单位机制

14.医共体建设。整合县人民医院专业技术人才、医疗设备、医疗技术等资源,带动乡镇卫生院医疗发展,自2018年县人民医院与翁达镇卫生院建立医共体关系起,翁达镇卫生院与县人民医院实现资源共享、人才共享,依托县人民医院技术和资源下沉,在医疗服务、疫情防控等工作中取得突破性成效,并着手准备创等达标工作。2020年11月,翁达镇卫生院完成创“一甲”卫生院自评和初评工作,下一步将请州级专家组验收评审创等达标成效。

15.强化全科医生转岗基地建设。2018年,县人民医院成功申报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基地,结合藏区实际情况,打造出本土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临床实践基地,设图书室、模型室、培训室、学员宿舍等场地,为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全科医生。2018年至今共接收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学员共13名。

(十)强化人才发展优先保障机制

16.开通高端人才就医“绿色通道”。县人民医院为引进的高端人才建立了就医“绿色通道”,设置高端人才就医“绿色通道”醒目标识,为高端人才提供优先就诊、健康咨询服务。

17.政务服务优先。充分发挥窗口服务职能,提供“一站式受理、一站式办结、一站式答复”的服务效能模式,为各类人才提供优质的卫生健康政策咨询、相关业务办理等服务。

三、取得的成效

一是通过实施紧缺人才培养、人才引进等计划,一方面充实了我县医务人员紧缺的现状,另一方面提高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素质;二是通过实施人才智力援助计划,为打造了一支愿担当、有能力、留得住、可支撑的本土医疗卫生人才队伍;三是通过健全人才分配评价机制、改革编制岗位管理机制的实施,稳定住了现有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四是通过强化人才发展优先保障机制,大大提高了群众满意度。

主要体现:三年来,通过人才振兴工程工作的实施,各医疗机构在创新业务上下功夫,各科室医疗、护理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在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方面更是有了明显的改观。急性心肌梗塞治疗零的突破;首列胸腔镜探查肺修补术、髋关节置换术新业务;开展ct、心脏彩超、宫颈脱落细胞检查等适宜新技术;通过签订师带徒协议,请外援指导、派出去学、三基三严考试等多种方式,医护人员资格考试通过率逐年上升;门诊量逐年上升,从以往的2万余人次上升到5万余人次;微创手术已步入正规化、常规化,现目前微创手术率达到50%;进一步强化了医院重点专科普外科建设。县妇计中心住院分娩和剖宫产均实现两个零的突破,住院病人逐年增加;在2018年县妇计中心成功创建了二级乙等妇幼保健院;巩固二乙成果,产科执业规划调整、建立健全产科、儿科急救工作机制和管理组织;开展了产科、儿科急救演练及危重孕产妇评审、畅通了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全面启动了新生儿疾病的筛查等工作。乡镇卫生院创等达标工作的启动实施也走在全州靠前位置,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技术的提升,切实实现了把技术留在高原。

四、存在的困难和建议

1、医疗卫生专业性强,人才培养难度大,人才队伍不稳,留住人才难度大,近年来,我部门辞职、调动等人员流失达22人,建议从县委县政府层面出台激励保障机制,稳定卫生人才队伍。

住院医生培养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在5前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记者在采访孙丰源教授时,印象中他曾在当年的全国“两会”提出了“大医院从医学院校招收毕业生不要只看重学历”的建议。连续参加了5次全国政协会议的孙丰源教授,至今依然关注着新医改背景下的医疗人才培养问题。这次,身为医院副院长的孙丰源教授,再次从住院医师培养的角度阐述了他的观点。

拥有高超的医术,

是人才培养的永恒主题

采访一开始,孙丰源教授即直奔主题说:“医改已经进行3年了,但在这一轮医疗改革中,医生依然面临尴尬的境地,这是不争的事实。”

随后,在记者提及5年前的那份提案时,孙丰源教授说:“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我曾向大会递交提案,建议大医院从医学院校招收毕业生不要只看重学历,更应注重动手能力,切忌学历无限拔高,以至于有硕士生不招本科生,有博士生不要硕士生。”

孙丰源教授接着说:“在当今,医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很难找工作,这是现实问题。别的不说,我自己带出来的硕士生,毕业后求职也很艰难。很多硕博连读的博士毕业生已近不惑之年,却缺乏临床实习经验。从熟悉掌握手术操作的角度讲,不论是年龄、精力还是动作反应等,年近40岁的博士生都不如20岁出头的本科生。”

孙丰源教授感慨地说,医学教育面临很大的问题,教育体制和方式方法与基层单位用人标准不协调。医学院校一味追求学历上的教育,但不注重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所需技能的学习,这样就会影响实际工作中医疗水平的发挥。因此,他认为,加强学生的技能教育以及素质教育至关重要。有鉴于此,孙丰源教授认为,医学博士生更适合在科研岗位发挥作用,而不是一股脑儿地涌向临床。

随后,孙丰源教授说:“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医生的作用?如何做好医师的事业?这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而且,这几天我们政协医卫组讨论的内容,有很多也是围绕这个话题去发表意见的。我们暂时先把我们医生的委屈、把我们医生的牢骚放一边,反过来看医生的主体职责是什么?我本人认为,医师培养,应该围绕拥有高超的医疗技术这个宗旨,可以说这是永恒的主题。”

住院医师培养的两个“一刀切”现象

谈到我国医师目前的培养路径,孙丰源教授说:“一名医学生经过医学院校数年的专业理论学习,虽然他们已初步掌握了基本医学理论,具备了将来成为一名医生的基本条件。但实践证明,一名刚刚走出校门的医学生往往还不能胜任医疗服务,还要经历毕业后系统性的专业培训,特别是毕业后的最初数年,对于一名医学毕业生来讲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国借鉴国外医学教育的经验,结合我国住院医师培养的特点,卫生、教育等部门做出了明确规定,目前在某些地区试行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工作,应该说这项制度有利于我国的医学教育,有利于高素质医生的培养和产生,将对我国的医学事业产生积极影响。”

孙丰源教授继续说:“我想着重说的是医学生毕业后的继续教育问题。我们目前可以看到的状况是,在医学生毕业后的继续教育方面,最近几年我们推行了一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并在一些地区进行试点,下一步可能会在全国逐步推广。但就全国试点的这几年来看,目前的试点工作,我了解到的情况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的。根据我的调研,我认为,目前我们的住院化医师培训方面,存在两个‘一刀切’的问题。”

孙丰源教授进一步阐述说:“我所说的两个‘一刀切’问题,第一,是时间上的‘一刀切’。医学本科生在学校通过三年规范化的继续培养后,应该可以获得研究生学历。目前来看,有很多地区不管你是本科、硕士,还是博士,都要通过两到三年――个别的是两年、大部分是三年的培训,我认为,这个时间对于本科和硕士就不公平。因为大多数省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缺乏科学性,表现为不分专业、不分学历,所有住院医师均要例行两到三年的培训,这种制度对于今后从事专业性极强的某些医生来说,显然教育周期偏长,所投入的时间与所获得的收获不成正比。”

“第二个‘一刀切’,就是培训内容方面的‘一刀切’了。教育机构没有考虑医学生今后要从事的专业和你要培训的是不是完全符合、是不是有必要进行培训的问题。比如说,一名外科医生要不要培训检验科?他轮转了一些必要的科室必然要花费时间,这对他有没有意义,医学生对这样的安排有没有积极性?另外,我们现在所设立的学科当中,亚专业非常多,比如说内科系统可能要有十几个亚专科,每个亚专科都要医学生进入基地去培训,这样的结果是,光一个内科系统,医学生就可能要经过半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而且每一个亚专科又要轮转消化内科,这可能跟研究生的专业关系不大。这样的动机应该是好的,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但是他轮转时间只有两周,还没有熟悉呢就又转走了,这无疑等于荒废了两周的时间。我在调研时了解到了安徽、湖南、湖北,以及山东青岛等地的情况,我们通过医疗会诊等活动接触到的医师,往往对此都有意见,而且他们的积极性也不高。针对这些问题,在我们现有的医疗体制下,培训的单位一般是不会给予重视的。这些医学生,他们今后肯定也要带学生、也要培养年轻学生的,轮转者不是这个单位的人,他也不分配他工资,也不负责他什么,就是在这儿轮转。轮转的进化、考核机制也都没有到位,只是在走形式。那么,这些医生转了一圈儿回来,我问他们你在干什么,有人就说,我也就是帮着老师推推病人,跟着老师一块儿去转转病房、门诊。有点儿思路的学生可能还会看看这个科室有什么特点等等,但真正掌握该学科知识的却几乎没有。所以说,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总体趋势还是有很大问题的。我认为,其具体表现可以归纳为:培训、轮转的专业科室过细,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目前各个学科划分较细,特别是在大医院,一个学科可能细化为十几个亚专业,如果每个住院医师都要轮转这些亚专业学科,每个亚学科轮转的时间很短,有的只有一到两周,这只能是走走形式,达不到真正的培训效果。”

学以致用,真正实现规范化培训目的

除上述问题外,孙丰源教授还认为:“培训医师的收入普遍偏低,也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国目前医生的收入仍然在较大程度上依靠绩效,绝大部分的轮转生没有纳入轮转单位的绩效考核范畴,不支付这部分人员的报酬,这些轮转生只在原单位领取基本工资,尽管有的省市由行政主管部门给一些补贴,但是对于一名刚刚毕业的医学生,本身已经历了较长的学习周期,毕业后又面临数年的较低收入,与其他专业毕业生的收入形成较鲜明的对比,又恰逢恋爱、成家之年龄,显然会影响他们的实际生活,也会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有碍这些人员在培训单位积极性的发挥。同时,我在调研中还了解到,由于培训单位对培训人员重视不够,还会导致培养计划很难实施。因为每个住院医师轮转的时间长短、人员水平方面的差异,面对目前复杂的医疗市场,轮转单位较难做出实用的培养计划,甚至有的单位认为这些人员不是‘本单位人’,存在重视不够,管理不严的现象,缺乏培养规划和具体指导教师,造成培养计划不具体、落实不到位,其结果,仍无疑是‘走走过场’。”

针对自己所归纳出的住院化医师培养的两个“一刀切”现象,孙丰源教授认为:“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是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大事,也是提高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核心问题。高水平医疗服务的关键是医生的素质和水平。那么,我们如何把一种非常好的机制措施,比如说住院医师专业化培训,去结合国外经验和国内问题制定出一套科学的培养路径呢?首先我认为,我们针对住院化医师培养的大方向是对的,但怎么样落实好,则是另外一个问题。特别是如何能够让医学生切实可行地到轮转基地能够学到东西、有收获,能够起到三年培训的作用,这就是我们必须研究的问题了。因为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会影响我们住院化医师培训制度的整体实施,更有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目标的实现。为什么这样讲呢?我打个比喻,比如说作为一个住院医师,毕业以后,前几年是非常重要的。包括他家庭的问题,有的还谈恋爱。他可能在原单位得到基本工资,在轮转单位什么都没有,甚至有的夜班费都不给,那么他的积极性从何而来?往往医学教育本身的学制比较长,教育周期长。如果这三年没有收获,我觉得是这种浪费。制度本身是好的,但是如何真正落实,这是一个问题。”

鉴于上述原因,孙丰源教授说:“为了能够更好地把住院医师的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不让这些人员无谓地浪费时间,真正实现培训目的,我认为:首先,我们要根据住院医师的学历和今后所从事的专业特点,制定培训周期和培训内容,具有针对性,不再搞‘一刀切’,而真正做到科学性和实用性,不浪费时间,不走过场。其次,我们要探索规范化培训住院医生的收入的补偿机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提高住院医师的积极性。如可以采取行政主管部门的补贴和用人单位支付报酬相结合的形式,形成用人单位‘为我所用’、‘由我所支’,住院医师‘劳有所得’应努力工作的良性机制。最后,培训单位还要重视‘培训’工作,确定不同专业的指导教师,建立完善的培训计划和严格的考核制度,将住院医师的业务水平、工作表现纳入今后晋升、培养的考核体系,做到学以致用,真正实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目的。”

采访到最后,孙丰源教授感慨地说:“我们设立一项制度,不能让一代人受了损失以后才明白过来,然后再费很大的力气去改正,我们不应该再犯这样的错误。我们在制订一个制度时,订立之初,就应该是非常切实可行的。要想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就应该切实做到让他们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我们最初设计这些制度的目的……”

专家简介

住院医生培养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教协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

上海市在六年前就启动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的改革试验”,也称为“5+3”模式。而在14年2月,国家卫计委等七个部委针对医学人才培养问题展开了会议讨论,了《关于建立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而我国的《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意见》则是在14年6月由我国教育部、中医药管理局等六个部门共同所提出的。在我国培养医生是要按照“5+3”的标准进行实施,“5+3”是目前医学人才培养的一种体系,五年临床医学和三年临床医学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本文根据“5+3”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主要内容,对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进行分析和思考。

1“5+3“改革得到全面推进

《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中详细说明了“5+3”模式中的学位衔接,其中包括了“5+3”的统招生,让住院医生能按照相应的规范管理要求进行培训,另外可以根据住院医师规范化的培训进行相应的考核,从而可以得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还有一种“5+3”指的是获得《住院医师规范规范培训合格证书》的同时也满足国家学位标准的临床医师,可以获得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1.1统招“5+3”

如今我国在医学人士的培训上都开始运用“5+3”的模式,该模式具体指的是五年临床医学本科生经过全国研究生统考之后被录取为三年制临床医学专硕,也被医院认定为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参与者。如今我国培养出的优秀医师越来越多,其中很大程度受到了“5+3”模式的推进,而临床医师也是“5+3”模式的培养目标之一,所以研究生也拥有住院医师“两种身份”。在职业规培证书发放与学位学历授予的环节应该实现“三结合”。就合格的毕业生而言,可以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住院医师规培合格证与职业医师资格证书,也就是“四证合一”。而如今,在我国的医师培养上锁产生的经费是分属国家不同拨款渠道。相关政府是根据教育部门所提出的标准将临床医学培训所产生的经费下拨到各个学校中,根据对比和分析后发现,我国在15年所招收的“5+3”学生中大多数都收到过“规培临床训练”,在住院医师上也有双重的身份,该类学生可以在学校享受到应有的待遇,而学校也可以相应的结合学生的考核情况给予相应的奖励。在上海,“5+3”模式的研究生能够深入学习临床医学技术,也能够享受规培人员的待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两种身份”,同时在学校期间也可以同时享受到两份待遇。然而,如今我国大力推进的“医教协同”很好的促进了研究生在住院医师上的“双重身份”,同时还促进了培养中的“三个结合”和“四证合一”。所以,如今阶段需要相关人士不断加大“认事待遇”的培养,从而促进“5+3”模式的改革。

1.2“5+3”同等学力

我国在医师培训上的“5+3”同等学力指按照相应标准进行医师的培训,另外,和同等学力申请临床医学的硕士专业学生进行有效地衔接。上世纪末,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简称“办法”)。《办法》中明确指出在职临床医师可以以同等学力来申请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在得到医学学士学位之后才能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并且至少三年,结束二级学科临床训练,才算完成和通过规培的第一阶段任务。此外,申请人也必须通过学位外语课程水平的全国统考。2014年以来,国内医学专业学位委员专家进行了多次研究讨论。在次年就印发了同等学力人员的中医硕士专业学位、口腔医学和临床医学的试行办法,此办法为2016年的“5+3”模式的同等学力打下了坚实的政策基石。与以往政策相比,该试行办法具有较大的政策突破,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申请资格方面。申请资格条件发生了变化,以往政策中规定“申请人要在本科毕业后从事临床医疗工作三年及三年以上”得到了修订,重新修订为已经获得了住院医师规培证书的临床医师或者是目前正在接受住院医师规培的住院医师。第二,考试内容方面。把临床知识的应用与临床专业知识等作为重点,组织同等学力人员申请全国统考,包括口腔医学、临床医学、学科综合水平和学位外语水平等。第三,临床能力认定方面。申请人结束住院医师规培并获得对应证书之后,学位授予单位必须考核申请人的临床能力,考核通过之后才能进行临床能力认定。

1.3“5+3”一体化

我国临床医学教育中采用“5+3”一体化进行了转型和调整,包括了五年的本科阶段,将合格的学生直接包括进本校进行三年的临床医学培训阶段。在1988年,我国在医学教育学位上试行了7年制医学教育的硕士学位,并且在2015年国内就有多所高等院校实施七年制医学教育。上海“5+3”模式的实践过程中,率先进行模式调整的是同济大学,从以往的七年制转换成了“5+3”模式。2015年3月,国家教育部了“5+3”模式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的有关通知,其中明确指出我国从2015年开始,全部采取“5+3”模式来进行临床医学的培训。如今“5+3”一体化模式还不够完善,如学生的学籍注册管理、招生计划管理等。结合调研数据与结果综合分析,该政策的建议是:第一,在学生学籍注册方面就实行新生新办法、老生老办法。2010年之前的入学的学生就按照以前的培养计划进行,学籍注册也延续以前模式。2015年后的学籍管理和招生计划要根据国家教育部的具体规定来执行。第二,招生计划上,各个医学院校要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与医疗卫生要求,合理科学的确定每年的招生计划。教育部规定,每个医学院校的医学专业招生总数要小于150人。

2医教协同,共同推进“5+3”改革

2.1“5+3+X”试点

《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指出符合条件的医学院校和地区组织开展“5+3+X”的人才培养模式。“5+3+X”即为“5+3”改革深化后的模式,同时也进一步推进了该模式的改革。第一,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和住院医师规培相衔接的,这两者一起组成了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毕业医学教育阶段。第二,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培养和现有的临床专业硕士培养是相衔接的,同时专科医师规培和临床医学博士的培养节能与目标必须高度一致。2013年,上海市采用了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并把“5+3+X”列为与卫计委的重点工作。2014年上海关于医学博士教育和专科医师规培的衔接办法中详细了描述了两类学位的衔接形式。其中一类就是“5+3+X”统招。可以是通过了高等院校的博士生统考被录取为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的人员,也可以是同等学力的“5+3+X”,通过了高等院校资格审查同等学力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2015年,上海共有5所高等院校开始实行“5+3+X”,“5+3+X”统招生只有五名。2012年发改委、教育部下达的研究生招生计划中,也把博士招生计划分成了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近几年,各高等院校的科研任务、学科建设任务都比较繁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招生计划。有临床医学博士授权的高等院校开始少招甚至不招收临床博士,而是把计划用于招收学术博士。因为国家博士招生规模中不包括同等学力博士研究生,临床博士招收数量减少的同时,医学院校增加了同等学力博士生的数量。有些院校每年招收的临床博士数百名,但其培养过程和模式与专科医师培训并没有联系,不能保证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唐景莉.医教协同培养临床医师——访教育部部长助理林蕙青[J].中国高等教育,2014,(23):4-6.

[2]教育部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2):82.

[3]刘谦.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为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1):15-16.

[4]汪玲.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5,(7):33-37.

住院医生培养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综合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探索实践

对于住院医师来说,从专业学校毕业后接受规范化培训是其医学教育生涯的一项重要组成,这也是医生从学校到实践过程中的重要过度。所谓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指的是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培养医师的职业道德、巩固医学知识、提高医患沟通技能及诊疗技能[2]。现将综合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的相关实践及探索成功进行详细论述。

1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的探索实践

综合性医院基本都有良好的住院医师培训管理制度及氛围,一般由继续教育小组从管理、培训和考核等角度执行管理制度。

1.1管理组织架构 为了规范住院医师的培训工作,越来越多的综合医院开始构建管理体系来管控住院医师的培训工作,以期培养更多符合医疗发展需求的、合格的、专业的住院医师[3]。①成立培训小组:由院长作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作为组员,组织并实施住院医师的具体培训工作及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为:以国家卫生计划委员会相关要求为基础,结合医院自身情况制定出培训方案及计划,并对培训效果进行审查;指导、协调住院医师培训工作的进行。②成立规范化培训办公室:选择科教、医务以及人力资源部门作为培训办公室,负责具体培训计划的实施以及日常培训的管理。根据卫生计划委员会相关规定筛选各个专业的导师作为培训讲师。

1.2管理制度建设 住院医师培训工作比较复杂,必要要在完善的管理系统支撑下完成,整个培训过程需要多个部门参加,如省或市卫生局领导、医院领导、专业讲师、各科住院医师等。这种复杂的系统须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否则无章可循[4]。以国家卫生计生委出台的管理文件为基础,院内制定出细化的培训管理文件、培训管理方案、培训细则以及带教老师筛选方案、学分登记制度等[5]。

1.3培训过程的管理 对住院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的目的就是希望成就一批批具有高度责任感、良好沟通能力、扎实基本功的临床医师,以期更好的为患者提供诊治服务。为此,规范化培训的主要内容囊括医德培训、沟通能力培训、基础理论培训、综合实践技能培训等。①医德培训:我们都知道医德模糊会影响住院医师自身的基本以及医疗行业的发展,严重损害医院及卫生行业形象,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课程中强化职业道德、医疗责任意识、法律法规的培训,每年开展2~4次医德培训,提高医师的职业道德及责任感。②沟通能力培训:和谐的医患关系可以减少或预防医疗纠纷,相反,沟通障碍会引起患者对医师、医院的不信任,极易导致医疗纠纷,因此,医院每年组织3~5次的沟通能力讲座,指导住院医师学会如何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保护患者的知情权。③实践技能培训:组织专业的实践技能培训1次/w,以病理询问、临床检查、心肺复苏、换药、吸痰、穿刺、吸氧、急救等为内容,以继续教育培训班形式定期开 课[6]。④基础理论培训:各个科室组织查房学习1次/w,开讨论会1次/w,在科室内部形成爱学、爱教的氛围。

1.4培训考核 建立培训质量考核制度,囊括培训质量评估及检查,其目的是检验临床医师的培训效果,发现培训中的不足之处,并在后期培训工作中完善。考核内容为专业理论水平、临床技能以及病例分析、论文及科研成果,考核方式分为日常考核及出科考核、结业考核等,培训管理办公室制定考核内容,并进行审核、发证。

1.5师资队伍建设 住院医师是否都能成功接受有效的培训与师资水平密切相关。综合医院选择各个科室的负责人、高年资主任医师作为讲师,这些带教老师同样需要定期参加更高级的培训及指导,学习更新的带教方式、教学理念、培训方法、职业精神等。规范化培训管理办公室对带教老师发放聘书,任期2年,并对优秀的带教老师实行奖励措施。

2 体会

医学教育是很多医院发展的“短板”,要抓好继续教育,首先要常抓不懈的强化师资建设,造就强有力的带教队伍,秉承“请进来”与“走出去”二者结合、“听别人讲”和“讲给别人听”二者结合的原则,提供多渠道师资培训与被培训平台,确保师资队伍的新鲜流动性[7]。在规范化培训之后实施严格的考核制度,制定出考核手册定期对参训者进行考核评估,竞聘上岗。考核制度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培训质量,也提高了执业医师资格通过率。同时,我院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多元化管理模式。

中共中央2009年颁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规定医院需建立持续发展性医药科技创新机制以及人才保障机制,提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建设及医学继续教育的实施[8]。综合性医院作为各基层医院的领头羊,有必要充分发挥专家的优势,具备高学术造诣、良好师德的专家应视作培训工作中的重要资源,并将自身所学教会更多的住院医师,为更多的患者服务。

总之,对于综合性医院来说,实施规范化培训非常必要,是提升医院工作人员服务水平及医院竞争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培训管理过程中要注重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师资力量建设等。对于住院医师来说,接受规范的培训不仅能有助于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还能让自身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适者生存。

参考文献:

[1]胡滨.国内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评价模式的研究[J].卫生软科学,2013,27(8):480-482.

[2]朱滨海,占伊扬,孙宁生,等.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在江苏省住院医师培训阶段考核中的应用与分析[J].中国医院,2012,16(12):56-59.

[3]邓娅,邓世雄.新形势下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研究[J].重庆医学,2011,40(13):1337-1339.

[4]吴韬,邹丽萍,杨歆宁,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华医学杂志,2011,91(18):1125-1127.

[5]黄发云,李小平,杨凤娥,等.福建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控制体系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34(6):639-642.

[6]黄发云,李小平,曹华,等.面向基层医院培养住院医师工作的实践[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0,30(12):1026-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