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当前农村老龄化的现状

当前农村老龄化的现状

当前农村老龄化的现状

当前农村老龄化的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养老问题;家庭;社区;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2)03—0054—03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结构老化、社会保障制度滞后等社会历史原因的影响,迈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农村,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养老问题。针对农村老年人的社会生活状况,笔者对江苏省丰县大沙河镇杨集村的农户和老年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杨集村是江苏省西北部的一个行政村,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全村总人口3 560人,人均耕地约0.04467公顷(0.67亩)。由于这里属黄泛区冲积平原,土壤多为砂土,耕地适用于果树种植,村民的全部农业收入依赖于果树种植。由于果品收入远远高于粮食收入,所以杨集村所在的大沙河镇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乡镇。

一、当前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背景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中国正迈入一个老龄化社会。所谓“老龄化社会”,通常是指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7%的社会状态,而超过了14%就被称为“老龄社会”。《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中国老龄化进程正逐步加快,全国总人口为1 339 724 852人,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 648 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 831 709人,占8.87%。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的《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指出,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到2050年中国社会将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显然,在未来的30年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将一直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上。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大量青壮年农村人口外出打工,再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家庭趋于结构简单化、规模小型化,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农村养老的需求。家庭养老模式一直是中国农村养老的支柱方式。这种养老保障体系的存在有着历史渊源和客观必然性。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族族群式生活是传统农村社会生活和治理的重要模式,家庭养老是传统中国农村家庭的义务和神圣职责。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空巢家庭增多,农村原有老年人养老模式被打破,传统农村社会保障功能的弱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特别是在沿海发达地区、人多地少矛盾突出的地区,农村养老问题更加突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来的一项伟大历史任务。农村养老保障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国务院于2009年6月24日通过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并随后召开了全国新农保的试点工作会议,对试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另外提出了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为全国农村老年人享有全面的社会保障勾画出美好蓝图。不断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切实保障老年人的生活,不仅是更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因此,深入考察当前我国农村养老面临的问题,健全与完善农村养老的途径和模式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二、当前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分析

养老,即奉养老人。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大,经济能力、自理能力等逐渐减退,需要依靠子女、亲友和社会的奉养。这种奉养不仅是提供物质的满足,还包括精神上的愉悦。当前中国农村养老的模式通常有三种形式,即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通过调查发现,家庭养老是当前存在的最为普遍的一种养老方式,显然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农村经济状况、老年人价值观念等有很大关系。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老年人生活状况有了较大改善,但是农村养老依然面临很大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农村养老的经济来源不足

经济保障是农村老年人养老的首要因素。经济条件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村养老的质量和水平。由于老年人劳动能力下降,收入不断减少,在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中,老年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花费和服务主要由子女、配偶等近亲属来提供。调查发现,杨集村100%的老年人拥有养老保险金,其收入为60元/月。根据《关于印发丰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的通知》(丰政发[2010]42号)的规定,农村适龄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最低60元,支付终身。年满60周岁符合领取养老金条件的农村居民可按月领取养老金。但是,多数老年人反映,每月60元的养老金仅能充当零花钱,对于生活费用和医疗费用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杨集村受访的老年人多数是长期从事农业劳动。自然条件优越的杨集村大面积种植了果树,但是,近年来随着农产品价格的走低,农药、化肥价格以及人工成本的日渐提高,农民的净收入所剩无几。在这样一个相对富裕的村子,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也仅是刚达到温饱,用老年人自己的话说“刚够吃喝”。

当前农村老龄化的现状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进入21世纪,中国老龄化速度加快,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诸多层面带来巨大的冲击,农村空巢家庭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老龄化形势。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开展时农村空梁老人养老问题的研究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趣,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越来越显现其弊端,因此社区养老应当成为当前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主导模式。

一、人口老龄化给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带来严峻挑战

老龄人口是我国人口中增长最快的群体之一。截止到2009年10月,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己达1.69亿,超过总人口的10%,且以每年近1000万的速度增加。我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70%,由此推算,全国农村老人应该在1.2亿左右,农村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南方网曾经对中国的老龄化问题进行相关报道,其中民政部中国社l:协会副会长赵鹏奇谈到,中国老龄化的速度、规模要大于一般国家,并已表现出”两高两大两低”特征,即高速、高龄;基数大、差异大;社区养老社会水平低、自我养老和社会意识低的现状。人口老龄化给老年人口,特别是农村老年空巢人口的养老问题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空巢家庭是指身边没有子女和他人照料,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包括独居空巢家庭和有伴侣的空巢家庭。这些家庭中的老人被称为空巢老人。本文所述农村空巢老人是指户口在农村且年龄超过60岁的老人。

二、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家庭养老观念弱化,养老危机加重

家庭养老直是农村养老的主导模式。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敬父毋”是最基本的传统美德,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同时还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但在当今社会转型中,出现了一些道德和信仰缺失的地带,传统的道德约束力逐渐变小,再加上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社会上形成了“重幼轻老”的现象,各种不善待老人的行为屡见不鲜,老年人承担子女不赡养的风险严重加大。

2.经济供养不足,劳动负担重

城市空巢家庭的老人大部分都享受退休金、养老保险、社会优抚和各种救助,但农村老年人绝大多数是不享有像城市老年人这样的保障和救助的。目前农村主要还是“经济养老”。在有劳动能力的情况下,他们通过劳动耕作来获取经济收入抚养自己;当丧失劳动能力时,他们唯一的祈求就是获得子女的资助。然而依靠子女供养具有很强的不可确定性,一方面与子女本身的经济收入有关,另一方面还要承担子女是否孝顺的风险。

3.子女不在身边,生活照料不足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大量的农村青壮年都进城务工,形成一个新的“农民工群体”,留下了大批不能务工的老人和尚未成年的孩子。由于多年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并且一直过着质量较低的生活,加上农村医疗设施的不完善和保健的意识相对淡薄,农村空巢老人的身体素质较城市空巢老人差,经常同时患有多种疾病。

4.重老龄化发展更快,高龄空巢人日养老困难的问题突出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寿命也在不断延一长,并呈现重老龄化趋势。同时,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超过75岁之后,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有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会上升,自理能力卜降,将更多地需要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目前,我国80岁以卜的高龄老人己经超过2000万。到本世纪下半叶,将保持在8000-9000万,高龄化水平达到 25-30%。现在,空巢家庭有两种情况更值得关注:(1)自己年岁己老却还要抚养其更加年老的父母,(2)对于那些子女已经不在人世的高龄空巢老人来说,其孙辈往往认为不应承担赡养义务。处于这两种情况下的高龄空巢老人处境更加艰难,如何给这些高龄空巢老人提供帮助变得急迫而重要。

三、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对策建议

1.创造尊老供老养老的舆论氛围,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百善孝为先”这是古人教导我们的传统美德,也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在农村我们应该大力营造尊敬长辈赡养老人的文化氛围,使孝敬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农村基层组织要重视”空巢”老人与子女的亲情联系工作,使外出务工的子女认识到他们有义务为父母提供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赡养扶助。

2.老年人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适应能力

首先,当子女到了“离巢”年龄,自己就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逐步减少对子女的依赖。其次,农村空巢家庭的老人应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老年人应调整好心态,在理解和支持子女工作的同时,自强自立,广泛地参与农村的各种活动,增强自己的适应能力。再次,增强心理上的自立程度。克服孤独感的有效途径就是寻找精神寄托,充实新的生活内容,提升生命的意义。

3.加强农村社区引导,积极发挥社区在养老保障方面的作用

目前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依然存在,政府对承担农村养老保障方面仍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功能还不健全的情况下,社区养老服务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一种很好的过渡形式。正如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言,中国的农村社区是“一个,熟人,的社会,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同一村的人交往频繁,人际关系比较密切。老年人生活在社区,对社区具有地缘上的归属感和心理上的认同,这有利于养老工作的积极开展。

4.建立和完善农村老年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农村老年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和农村空巢家庭养老危机的迫切需要,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加快建立和完善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农村养老社会保障制度。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金积累模式,这样既可以避免国家过大的财政负担又可以通过统筹基金的调剂和再分配以体现一定程度的社会公平,同时充分调动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积极性。

当前农村老龄化的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人口结构 农村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90

Survey on Rural Ageing Issues

――Take Baisha Village as an example

MEI Xiaoyu

(Chongqing No.1 Middle School, Chongqing 400030)

Abstract Population ag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the discussion of aging is now a hot topic. Through a community survey of county Baisha village, and discuss the current status of rural aging, the reason for this situation, and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rural aging well.

Key words aging; population structure; rural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结构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并做一点粗浅的研究,笔者一方面阅读了一些专业书籍,一方面于2014年2月,回到老家某县白沙村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调查的方式是邀请16位农民进行座谈。一起座谈会的成员中,60岁以上的老人12人,60岁以下的4人,其中党村支部书记1人,小学教师1人,返乡农民工2人。男性9人,女性7人。调查的方式是先提出三个问题,然后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讨论。我们提出的三个问题分别是:(1)当前农村老龄化的现状究竟如何?(2)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3)如何把农村老龄化的问题解决好?在座谈中,与会人员的发言涉及的内容很多,现综合整理如下:

1 当前农村老龄化现状

调查前笔者先从网上搜索的数据显示: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近几年,中国平均每年增加500万老年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28%,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越来越重。农村作为人口占多数的地区,老龄化问题更突出,加上年青人多数外出打工,农村留守老人或者说是空巢老人问题、失独家庭老人的养老问题、以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问题和农村老年人的照料问题尤为突出。那么白沙村的情况怎样呢?

(1)农村老年人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突出表现为贫困化。其中常说的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失去独生子女家庭老人的贫困十分突出。国家虽然建立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但由于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在基层农村还是一种低水平的保障。而且政策强调年满 60周岁农村老人每月领取基础养老金,其子女必须参保,类似捆绑式的政策带来很多问题,有的老人子女本身无经济能力参保,有的老人是因为子女不愿交纳保险金,有的老人是无子女的,如果这些原因直接造成老年人无法享受养老保险,农村老人的基本生活就得不到保障。

(2)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得不到保证,尤其是农村空巢老人、失独家庭的老人。有的老年人虽然有子女,但子女常年在外打工,只有春节能够回家团聚,老人生活上得不到照顾,经济上的支持还需要根据子女在外的收入而定,子女对老人的精神慰藉也处于基本没有的状态。这些老人生活辛苦,还在于他们要为外出打工的子女照顾孩子,大多数老人体力不支,常常吃水都很困难。而失独家庭的老人,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就更成问题了。这成为影响我们农村和谐稳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2 问题的主要原因

(1)传统养老功能逐步弱化。正如专家学者所说:由于“社会经济转轨和家庭结构变化及其养老功能快速弱化,以及子女的养老责任不能及时兑现等所致,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老年群体基本上没有得到丰厚的利益共享”,所以“城乡低收入老年人的经济困难问题具有社会的普遍性”。①现实的情况是,农村许多年轻人在外赚了一些钱后就往城市迁移了,留下土地没有人耕种,过去单纯依靠土地养老、依靠家庭子女养老等模式受到挑战。

(2)缺乏社会化养老的经济储备。农村空巢老人、失独家庭老人中的多数人收入和财产没有较多的积累。他们虽然在年青力壮的时候勤劳耕作,但是大部分人收入很低,没有积蓄,也没有在经济上做好养老的准备。现在社会环境好了,可是他们又年老了,体力跟不上了,加上多数人疾(下转第188页)(上接第182页)病缠身,就不能改变贫困状况。尤其是失去独生子女家庭的老人,只生了一个孩子,可孩子长大成人后却意外死亡,这对于这些家庭简直是灭顶之灾,使这些家庭的老人既失去了养老的经济依靠,也失去了精神支柱。

(3)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由于社会保障体系是逐步建立起来的,以前是先从城市开始,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但是由于农村原来基本没有养老、医疗保障制度,是刚刚起步,加上有很多地方政策还没有完全执行到位、农村公共服务跟不上,保障不了广大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这也是一些老人因病返贫的原因。

3 解决农村老龄化问题的一些思考

(1)需要用整体观念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养老、医疗保险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政府应该是起最主要作用的。农村的老百姓相信政府,群众希望从政府办的社会保障中拿到养老的钱、看病的钱、救助的钱和帮困的物资。也希望由政府来加强农村老年人贫困问题的预防与应对,逐步促进农村老年福利事业发展,建立完备的农村老年救助、农村老年服务、农村老年扶贫体系,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府要尽可能地增加对农村地区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同时,要呼吁社会广泛关注农村老年群体,要尽可能号召大家都来帮助农村贫困老人,形成一种好的氛围,不能只是个别人、少数人在献爱心坚持帮扶老年人。政府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应该是能够覆盖所有农民的,尤其是对失独家庭的老人要给予特别的照顾。

(2)用全局的观念同时注重统筹发展,政府应该加大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发达地区对贫穷地区、平原地区对山区、东部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政府要从财政转移支付、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医疗卫生设施、学校教育布点布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真正做到支持农村,逐步实现均衡发展,要切实做到邓小平说的“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只有农村发展了,才有实力做好其他的事情,农村老人也才能从中得到实惠。

(3)用社会力量的参与壮大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应该发挥农村在外务工或者经商赚钱了的年轻人的作用,这些人大多数家乡观念还是很浓,很想回家乡投点资,为家乡做点什么。类似这样的情况,就要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投资办厂、办福利院、敬老院等。用社会力量解决农村老人的实际问题。

(4)通过组织各种群众互助组织发挥助老作用。鼓励农村基层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失独家庭的老人建立起各种老年互助群众组织,邻里互助、互帮,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必要的生活照料服务。通过各种活动,让失独家庭的老人尽快走出阴影,融入村里的社会活动中,时时刻刻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5)不断宣扬“尊老敬老”的中国优秀传统美德,在农村广泛宣传尊老敬老的好典型,形成农村良好的子女善待老人、子女经济上供养老人、精神上慰藉老人的好氛围。

当前农村老龄化的现状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社会是指6o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10%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占7%。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6o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1.43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0.97%以上。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养老保障体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而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保障体系残缺,农村养老问题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家庭养老作为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在养老保障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并呈现出诸多缺陷。目前养老方式开始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保障模式转型,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我国农村养老发展必然的趋势,也是解决当前农村养老问题的理性选择。

1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1.1调查对象

安徽省长丰县阮巷、罗塘、水湖、双墩四个乡镇;蒋庄、兰桥、黄岗、邵集等十几个村;四所敬老院、一家老年公寓年龄在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走访部门有:长丰县民政局、统计局、卫生局等。

1.2调查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内容涉及农村老年人经济收入、日常物质消费、受照料、健康等状况以及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度等问题,此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616份。

2我国农村养老现状分析及成因分析

2.1农村养老现状分析

40.09%的农村老年人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满足日常生活所需,31.8l%的老人依靠子女供养,5.84%的老年人依靠政府补救度日,在所调查老年人中仅有1.46%享有退休金。

农村老年人的日常物质消费状况主要包括饮食、衣着、住房、医疗、精神娱乐等指标。从饮食状况分析,54.3%的老年人对日常饮食状况较满意,24.0%的老年人对日常饮食状况不满意;从居住状况分析,被调查老年人基本上都有相对固定的居住场所,35.6%的老人与一个子女同住、59.8%不与子女同住,少数老人在子女家中轮流居住;从医疗角度分析,在老年人消费支出中,医疗费用的支出比较大,其中20.1%的老人的收入主要用于医疗费用支出。

调查发现,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很大一部分老年人需要适度的护理和照料。据长丰县民政局资料显示,在所调查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子女外出打工的老人占到所调查老人总数的56.3%,加上家庭结构的变化,农村老年人的受照料状况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形势。有子女照料的老人仅占78.07%,其中独居老人占23.53%;无人照料的老人在所调查老人中高达21.93%,相当一部分孤寡老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宁愿独居,也不愿进入乡镇社会福利机构养老。

2.2我国农村养老状况成因分析

我国老年养老保障模式从形式上分家庭保障和社会保障模式。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健康状况越来越差,经济条件也不尽人意,时常感到孤独寂寞,再加上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因而老年人迫切需要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但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由于城乡迁移、核心家庭的出现及产业结构调整,将引发家庭照料提供者的减少,家庭对老年人保障的能力与愿望的减弱,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日益暴露出严重弊端,与我国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住要原因如下。

2.2.1农村劳动力弱化,家庭养老受到冲击。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中,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步伐加快,城乡经济发展的长期不平衡,农村人口特别是大量青壮年人口向城市流动和迁移加速,一方面造成农村劳动力严重弱化,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不高;另一方面电促使大家庭结构向小家庭转变,老年人与其子女、晚辈共同生活的家庭逐年减少。最终导致农村养老保障严重匮乏,农村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给家庭养老方式带来巨大冲击。

2.2.2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低,基金筹集模式存在缺陷。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是介于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之间的一种保险品种,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标准进行筹集,但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的效益不好,政府没有对农民提供相应的补助,造成农民自己筹集资金的养老模式,同时也.没有调动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就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状况看,仍然存在着征收成本过高、制度覆盖面过窄、基金筹集困难等弊端。

2.2.3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衰竭,供给能力弱化。传统的家庭养老又分为土地养老和集体养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业结构调整,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农地征用,必然造成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减少不可避免的情况,削弱了基于土地基础上的家庭养老的功能;集体养老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主要形式有五保户制度和养老院制度。集体养老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的完善和物质的丰富。我国各地集体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直接影响集体养老的普及和规模化发展。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集体经济整体实力不强,且有下滑趋势,又导致了集体养老功能的弱化。

2.2.4家庭养老存在局限性,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滞后。家庭养老的局限性严重的干扰了农村正常的生活秩序,影响了社会安宁和稳定,给农村的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带来了负面效应,我国目前社会养老呈现滞后状态,因此必须积极探索选择新型社会养老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养老保障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观念的变化,农村家庭规模逐渐变小,农村老龄化趋势逐渐加剧,家庭赡养的功能在逐渐退化,家庭养老已逐渐成为制约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我国的农村养老必然会经历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我国农村养老的发展趋势,也是解决当前农村养老问题的现实选择。

3加快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转型的建议

3.1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经济落后是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最根本原因。不论老年人的心理、养老还是医疗问题,都需要经济的支撑。因此,需要大力发展农村的经济。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农村农地产权制度改革,以市场机制加上政策倾斜解决人地结构矛盾;另一方面要适当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强市场营销组织管理;再次要加大对农村公益养老事业的投入,加快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步伐。确保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3.2完善农村合作医疗,设立“夕阳绿色通道”

积极推进农村合作医疗是对老年人医疗保障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此过程中,各地政府应进一步加强自身的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为老年人提供定期体检,满足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需要。针对老年人去指定医疗点看病不方便.报销门槛较高这一问题,政府应建立特殊的医疗报销制度,扩大报销范围,放宽报销条件,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等,切实从老年人角度出发,建立“夕阳绿色通道”。

3.3制定相关奖惩制度,健全农村老年人心理保障体系

除了道德层面的宣传外,各级政府还应制定相关的奖惩制度,对没有尽到赡养义务的子女给予处罚,对孝敬老人的子女给予表彰,营造良好的敬老爱老氛围。此外,政府部门应该设立专门的老人维权机构,使老年人维权途径更为方便,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利。开展多渠道的农村老年人健康教育,提倡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宣传积极乐观的生活度态度,并建设老年人心理咨询机构,加大对乡村卫技人员心理治疗技能的培训,做到及早发现和有效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3.4推进保障模式的创新,提高保障能力和效果

在政府主导下逐步建立参与式发展的机制,加快调整个人帐户整体规模,使之更加方便农民,减少农民享受的成本,让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灵活多样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好处,让制度受到农民的欢迎。首先,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制建设,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与健全社会保险制度。其次,多渠道筹集养老保险基金,解决养老保险隐形债务。同时尽快建立基金分级管理体制,加强基金监管力度。稳定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政策,建立个人自筹养老基金,实现社会保障金筹措方式的转变。

3.5实行多层次、多样化的农村养老体系

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公民敬老的教育应从小抓起。营造敬老养老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加强对青少年尊敬老人,关心老人的教育。各地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老年人娱乐场所,增加娱乐设施,组织娱乐活动,丰富娱乐生活,开展老年福利事业,促进老人身心协调发展。将家庭养老的责任与义务制度化。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村养老机制,应该是国家、集体、家庭和个人相结合,形成以经济为基础,以保险基金为前提,以家庭保障为中心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养老体系。

3.6实现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转型

家庭养老对农民而言是普遍的,但随着经济发展,农民保障需求的不断上升,给农村家庭带来愈加沉重的养老负担。

传统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已经不适应目前我国人口急剧老龄化的趋势。但是目前我国经济实力有限,要把农村养老完全抛向社会是不现实的。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协调统一,在继续支持和鼓励家庭养老的同时,积极探索和创造条件实现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模式的转型。

当前农村老龄化的现状范文第5篇

>>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城市老年女性养老问题研究 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问题及对策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镇社区居家养老的可行性分析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民收入问题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金缺口问题分析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机制的创新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新型养老模式的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对河北省农村养老保险的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开封养老服务业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日本养老保险制度借鉴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调查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风险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对养老与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服务业供给侧改革研究 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农地流转问题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养老模式初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7]伊恩 G 库克,杰森 L 鲍威尔.老龄化城市社会:言论与政策[M].鲁哲,唐磊,海外学者视野中的中国城市化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247-266.

[8]杨青哲.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