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特种水产养殖技术

特种水产养殖技术

特种水产养殖技术

特种水产养殖技术范文第1篇

1我省水产技术推广工作状况

“十一五”期间,我省的水产技术推广工作有了长足发展,在新品种引进和土著鱼类驯养繁育等方面有所突破,对基层的技术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强,大水面增殖和水库网箱养殖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1.1开展高白鲑为主的大水面增殖。2009年以来,重点在龙羊峡水库进行了高白鲑大水面增殖。经生长监测,其长势显著、成活率高、规格整齐、分布区域广,已形成一定的资源量。从该水库水域面积、饵料生物量丰欠、生存适宜环境等方面分析是我省目前高白鲑投放水域见效最为显著的水库。今后宜将龙羊峡水库作为高白鲑大水面增殖和品种结构调整的重点水域,集中力量进行投放增殖,以此来增加全省渔业产量。

1.2河蟹规模化养殖初见成效。我省河蟹规模养殖从本世纪初发展以来,现形成可鲁克湖和贵德黄河滩地两大养殖基地,约有养殖面积0.44万公顷,年产优质河蟹3—5万公斤。可鲁克湖河蟹具有反季节上市(3—5月)和高原纯天然绿色食品两大特色,目前已取得有机食品认证并获得青海省名牌水产品的称号。2009年以来,可鲁克湖河蟹进入了北京超市,深受北京市民的认可和沿海客商的青睐,其品质可与名牌阳澄湖大闸蟹相媲美,取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1.3沿黄群众网箱养殖发展势头较好。近两年沿黄水库群众网箱养殖发展势头迅猛,至2010年8月底全省水库网箱发展到535个,养殖面积2万平方米。养殖品种有普通虹鳟、金鳟、三倍体虹鳟、目笋白鲑、哲罗鲑、青海湖裸鲤等。其中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计划在三年内建成网箱面积2.33万平方米,有望成为我省冷水鱼网箱养殖的龙头企业。预计2010年全省网箱养殖产量达15万公斤以上。

1.4池塘养殖向休闲渔业转变。目前我省池塘养殖的实际利用面积413公顷,主要集中在海东民和、乐都、平安,海南贵德县,以及西宁市、湟中县等地。从本世纪初我省池塘养鱼基本没有单纯靠养殖为业的,都是以垂钓为主,结合餐饮、娱乐等开展休闲渔业。但限于经营者基础设施差,投入严重不足,休闲渔业的规模和档次较低,大多只能算渗淡经营。

1.5土著鱼类养殖是我省冷水鱼特色养殖的发展方向。土著鱼类作为本地特色水产品,目前青海湖裸鲤、花斑裸鲤等土著鱼类人工繁育技术均已获得成功,今后的养殖开发工作应借鉴新疆、四川等地的成功模式,大力开展我省土著鱼类养殖技术的试验研究和规模化养殖,努力打造本土特色品牌。同时深入开展土著鱼类养殖新品种的研发,增加养殖品种储备,以缓解对天然鱼类的偷捕压力,这也是我省今后冷水鱼特色养殖的发展方向。

2目前我省水产技术推广工作形势分析

2.1我省丰富的冷凉水体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我省可供渔业开发利用的水域面积约4万公顷,这些水域水体洁净、水质良好、具有明显的冷水水体特征,具备生产绿色水产品的资源优势。我省沿黄水库网箱养殖规模理论上讲可容纳33.3万平方米,具有生产虹鳟、金鳟等冷水性商品鱼2000万公斤的渔业潜力。而目前网箱养殖规模仅2万平方米,沿黄大水面增殖除龙羊峡水库形成一定产量外,其余水库均没有形成渔业产量,其渔业潜力远未发挥出来,开发利用率不足,致使本省自产鱼比重很小,与丰富的水体资源渔产力很不相称。

2.2养殖技术、产品销路及市场风险等问题需要规避。目前沿黄水库群众网箱养殖的积极性很高,但虹鳟网箱养殖户普遍存在技术缺乏、饲料成本高、赢利空间小等养殖生产问题和市场风险。当务之急是从养殖技术、日常管理、病害防治等方面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规避其养殖风险。据调查目前在省内普通虹鳟鱼年均销量不足百吨,但西安、武汉等地虹鳟的销量持续增加;我国每年进口三文鱼2000万公斤,国内产量不足100万公斤,其市场潜力巨大。为此我省的虹鳟网箱养殖市场定位主要是凭借无污染绿色水产品的地域影响力和品质认可度来拓展国内大市场,目前养殖的普通虹鳟除少量满足省内市场外,主要销往西安、武汉等外地市场,同时要积极引导群众逐步由普遍虹鳟养殖向三倍体虹鳟规模化养殖转变,适应市场需求的需要。在运营模式上主要以企业和渔民合作组织为主,以便规避市场风险。

2.3冷水鱼养殖将成为特色优势产业。近年来我省在冷水鱼新品种引进和土著经济鱼类品种的试验推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积累了经验,打下了一定的工作基础,筛选出如高白鲑、池沼公鱼、三倍体虹鳟以及河蟹等适宜推广的优良引进品种和青海湖裸鲤、花斑裸鲤等土著鱼类养殖品种。为此,今后要结合我省水域资源特点,突出我省养殖特色,做好主推品种的示范养殖和筛选工作,进一步发展规模化养殖,做大冷水鱼特色产业。

3我省养殖渔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发展思路和措施

3.1指导思想今后五年,我省水产技术推广工作要紧紧围绕在保护好渔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冷凉水域资源,采取集约化养殖和大水面增殖相结合,引进品种和本土品种并养,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加速推进我省冷水鱼产业发展这一方针,主推特色养殖品种、技术和模式,加强推广体系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加大技术示范和新品种、新技术开发储备,强化渔民培训力度,提高技术服务质量,促进渔业生产比“十一五”翻一番。

3.2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水产养殖产量达到450万公斤,创产值1.4亿元,总产值比2008年增长6.3倍,年均增加1700万元。

3.3发展思路

3.3.1稳定池沼公鱼产量,推广高白鲑养殖。“十二五”期间,引导龙羊峡水库池沼公鱼产业的良性发展,使其每年稳定在100万公斤产量的前提下,加大高白鲑投放力度,从2010年起连续三年投放鱼苗800万尾以上,到2015年高白鲑产量达到50万公斤。

3.3.2大力推广三倍体虹鳟的网箱养殖。在龙羊峡、李家峡、苏只、公伯峡等沿黄水库向个体养殖户和民营企业大力推广三倍体虹鳟网箱养殖,同时做好群众网箱养殖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2015年虹鳟养殖(以三倍体虹鳟为主)产量达到100万公斤。

3.3.3推广土著鱼类网箱养殖。土著鱼类人工养殖很具开发潜力,其人工繁育技术已相对成熟,人工饲育条件下生长速度较快,作为本地特色品种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在“十二五”期间,在龙羊峡等沿黄水库推广土著鱼类网箱养殖,以缓解天然鱼类偷捕压力。

2015年土著鱼类网箱养殖产量达到100万公斤。

3.3.4推广河蟹规模化精养。生产无污染绿色“高原大闸蟹”,突出“三品”(提高品质、打造品牌、养殖精品)是我省今后河蟹养殖产业发展的主方向。重点在海西可鲁克湖和贵德发展绿色精品蟹,提高河蟹品质和产量,扩大品牌宣传,拓展市场销路,使我省河蟹进入大闸蟹高端市场。力争到2015年精品河蟹产量达到20万公斤。

3.3.5大力引导发展东部农业区特色休闲渔业。利用沿黄李家峡、公伯峡、苏只等大中型水库及东部农业区中小型水库渔业资源进行鲤鲫草等常规鱼类和土著鱼类增养殖,生产比市场价位高的无公害绿色水产品,发展高原绿色水产业,至2015年渔业产量达到80万公斤。同时把东部农业区休闲渔业纳入渔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当中,制定休闲渔业发展的战略性发展规划,在经营上打破单一生产、单一垂钓的简单模式,结合农家乐风味餐饮,开展集垂钓、娱乐、餐饮、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经营,带动海东和沿黄地区池塘、水库的休闲渔业发展。

3.3.6继续做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本土鱼类的驯养,做好技术储备。“十二五”期间,引进目松白鲑、凹目白鲑、哲罗鱼等鲑鳟鱼类新品种进行示范养殖,同时开展本土品种的开发,新技术、新模式的研究等,做好技术储备工作。

3.3.7做好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和渔业资源养护工作。有效开展养殖水域渔业环境监测以及病害防治和测报工作,如水库网箱养殖对水域富营养化影响监测及评价,群众养殖病害防治技术指导和服务。做好渔业资源养护工作,为水产健康养殖提供生态安全保障,做到环境保护与养殖生产并重、渔业生态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3.4保障措施

3.4.1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做好示范推广和宣传工作,使我省沿黄及东部农业区各地政府引起高度重视,把促进冷水鱼产业的发展和做好生态保护工作作为同等重要的工作来抓,从体系建设、养殖基地建设、渔民培训、产品市场营销、打造品牌等方面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并做好招商引资工作,重点安排资金予以扶持,创造良好的渔业发展环境。

3.4.2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争取政府加大资金投入,保证财政每年继续拿出专项资金,在网箱养殖、河蟹精养、大水面增殖等生产养殖方面,以及基层推广体系建设,渔民培训和基础研究,实施品牌战略,开拓省外市场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比如三倍体虹鳟养殖生长周期长(3年以上)、持续投入资金较大,所以这期间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予以一定的资金扶持,鼓励和保护群众的养殖积极性,引导养殖户规范养殖规程和管理模式,确保产品品质。

3.4.3加强基层推广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目前我省主要渔区海东地区、海南州和海西州等地都建有渔政站,但水产站只有1个地区站和4个县级水产站,且专业人才匮乏,没有专项工作经费,对基层水产养殖的技术服务功效十分微弱。“十二五”期间重点对沿黄共和、贵德、尖扎、化隆、循化及海西德令哈、格尔木市等基层水产站争取资金投入,开展人员培训,增强技术力量,保证有人员和经费,做好本地区的水产技术推广、指导和服务工作。

3.4.4开展渔业科学技术研究,做好技术支撑和技术储备。一是研究筛选适于冷水养殖的优良新品种,做好品种储备。二是加强对引进新品种的养殖技术、繁育技术和生物学研究,为进一步推广提供技术支撑。三是继续花斑裸鲤养殖技术的开发研究,逐步解决饲料、病防、养殖技术等问题,不断总结土著鱼类开发模式。四是开展养殖生产、产品加工、市场销售等产业发展研究。

3.4.5加强渔业养殖技术培训。目前我省渔业从业人员尤其沿黄网箱养殖户、河蟹养殖人员和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养殖技术缺乏,管理水平较低等问题,这将成为我省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子,加强渔业养殖技术培训迫在眉睫。一是对重点地区养殖户进行集中技术培训,使其掌握标准化健康养殖操作技术和渔场管理技术,从而提高其管理和养殖水平,降低养殖成本和风险。二是对民营企业、中介组织管理层、养殖大户等管理人员进行重点强化培训,掌握绿色产品的标准化养殖生产规程和操作模式,更新经营理念,培养品牌意识,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三是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聘用外地专家、高级技工等人员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培训标准化高效养殖技术;同时组织养殖和管理人员到省外考察培训学习,借鉴省外较为成熟的冷水鱼集约化养殖模式,考察外地水产品营销方式和手段,通过交流合作拓展营销渠道。四是对现有推广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技能培训,增强专业素质,提高服务能力。

特种水产养殖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淡水养鱼 效益 提高

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海洋捕捞渔业资源锐减,国内外市场对淡水养殖的需求越来越大,淡水养殖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的渔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其中淡水鱼养殖出口获利丰厚。随着我国淡水鱼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淡水鱼养殖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为了使淡水鱼保持优势,健康发展,提高养殖效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优化和改进:

1.养殖科学技术

第一,推广现代化的养殖模式。要在现有淡水鱼养殖经营的基础上,通过政策鼓励和引导,实行股份制或合作制,大力引进外资和先进的技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集约化程度和整体经济效益。推动技术推广和普及,发展更优化的淡水鱼养殖经济。比如网箱养殖的推广。由于网箱养鱼具有投资少、易捕捞、操作简单、管理方便等特点,在水田较大、水位较深的池塘, 均可推广网箱养鱼以提高经济效益。

第二,加强应用技术的研究。为适应渔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养殖效益,必须要重视科技研究,拓展科研领域,加强淡水养殖、水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应用技术研究。比如大力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在鱼苗培育和优化的应用。同时,要积极与有关科研机构和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加快产学研协作发展,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

第三,加快科技的推广。要建立健全地方各级的科技推广网络,给予充足的资金投入和改善基础设施,加快各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的建设步伐。

2.产品结构

目前我国淡水鱼的养殖结构还是比较单一,主要产品还是局限在鲤,不能满足人民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养殖效益越来越差。而名特优新水产品具有营养价值高、产量高、效益高、市场前景广阔等特点,既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要,又能为养殖户带来可观的收益。因此要调整产品结构,推广名特品种。

一是实施特种水产工程。制定和完善淡水鱼养殖规划,推动名特品种养殖业较快发展。以市场需求为中心,改善产品结构,增加鱼类的花色和品种,树立良好的品牌效应,不仅能提高经济效益,还会促进整体渔业结构的调整。

二是因地制宜调整进行合理的布局。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养殖业,实现养殖资源优化配置。在养殖中重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推广健康养殖、无公害养殖,生产安全优质的产品。

3.成本收益管理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在共同致富的目标下,扩大渔业生产经营规模, 以规模经济和产业集群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还要进行科学管理,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对养殖的设施设备和技术,进行不间断的控制和管理,以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做好科学放养,科学投喂的工作,投喂要注重饲料的质量,节约开支。

其次,发展淡水养殖保险。淡水养殖保险是由保险机构为水产养殖者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经济保障的一种保险。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的功能,这三大功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参考文献

[1]徐富华.如何提高淡水养殖效益.渔业致富指南,2004(24).

特种水产养殖技术范文第3篇

在有限的渔业资源情况下,渔业的可持续增长必然要在养殖渔业上寻求发展,增加养殖密度,提高单位水体产量,适当增加可养水域。然而应用已有的传统养殖技术,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对水产养殖发展的要求,问题是用传统的养殖方式,已难以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养殖比较效益下降;水产品质量下降,养殖环境恶化;主要养殖品种疫病严重,而且多呈暴发性流行。为了应付养殖中的疾病及生长缓慢,提高养殖密度,人们使用药物和添加剂不当,这不但没有抑制疫病流行,反而常因此而导致环境污染与食物污染,对人类食品安全构成威胁。

在20世纪后半叶,我国水产养殖技术取得较大进步,水产养殖总产量大幅度提高,而且在淡水池塘养殖、海水藻类养殖、贝类养殖、综合养殖技术等方面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我国人口多,土地资源紧缺,在目前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养殖水面已基本利用,养殖渔业也需要与其它产业协调发展。因此,发展内涵为高效益、高投入的集约式养殖,也就成为养殖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另一方面,集约式养殖增加了养殖密度,增加了对养殖条件的可控性,因此,也必须在健康养殖技术及其管理的实施下才可持续发展。

健康养殖技术相对于传统的养殖技术与管理,也包涵了更广泛的内容,它不但要求有健康的养殖产品,以保证人类食品安全,而且养殖生态环境应符合养殖品种的生态学要求,养殖品种应保持相对稳定的种质特性。之所以提出这个概念,主要是因为我国水产养殖技术及其管理当前出现的随意性,导致疫病蔓延,种质退化,产品质量下降,甚至影响了食品的卫生安全。

集约式养殖的设施及其健康养殖技术,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其它养殖方式的健康养殖技术,均需要开发高新技术予以支撑。特别是我国水产养殖学科比较薄弱的应用基础研究、集约式养殖的设备及其养殖技术、养殖环境的保护技术、疫病的防治技术、高效的饵料技术、适宜于高密度养殖品种的选育等,均是21世纪初需要解决的水产养殖的瓶颈。

当代与水产养殖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已经可以为水产养殖提供发展集约式养殖所需的物质基础,如材料科学的进步、电子技术的进步、水处理技术的进步、饲料工业的发展等。而且我国的集约式养殖也逐步由高产低效向高产高效优质发展,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和产业基础。因此,发展我国的集约式养殖、健康养殖技术和管理,已是我国养殖渔业实现现代化的必然产物。

(二)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1.国内集约式养殖及研究现状

我国设施渔业在传统的池塘养殖、浅海筏式养殖基础上,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产业资金积累,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苗种工厂化培育的进步,正在逐步发展。

在淡水渔业方面,现已形成工厂化养鱼、流水养鱼、池塘循环流水养鱼和湖泊、水库三网(围网、拦网、网箱)养鱼等多种方式,适应了我国不同水域生态环境条件的开发与利用。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工厂化养鱼、流水养鱼和三网养鱼的集约化程度和单产水平高出池塘养殖的10多倍。

我国的淡水网箱养鱼是在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当时主要是在一些水库、湖泊中利用天然饵料——浮游生物,为水库、湖泊培育大规格鲢、鳙鱼种。1973年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在湖北省白莲河水库,用总面积168平方米的6个网箱放养全长3.4~5.1厘米的鲢鱼苗,经46~75天培育,每平方米收获全长13.1~19.3厘米的鱼种266.5尾,共14.6公斤。湖北省浮桥河水库利用天然饵料培育鲢鳙鱼鱼种以来,1992年网箱养殖面积达69亩,年产鱼种8万~12万尾。70年代后期,我国淡水网箱养鱼从主要依靠天然饵料的粗放式养殖转变为投喂配合饲料的精养式养殖,养殖品种为鲤、罗非鱼、草鱼等摄食性鱼类。

近几年,我国一些地区推广使用1~4立方米的小体积网箱养鱼,取得了很好的效益。黑龙江省向阳山水库,1992年用202只,体积为1~4立方米的小型网箱养殖鲤鱼,经103天饲养,总产鱼6.5万公斤,平均每立方米产鱼187.8公斤,其中两只1立方米的网箱,平均每立方米产鱼246.7公斤。同年,辽宁省大伙房水库,8只1立米网箱养殖罗非鱼,经74天饲养,平均每立方米产鱼214.6公斤。

90年代后期,我国的淡水网箱养鱼种类又有了扩展,除了仍以鲤鱼、罗非鱼为主要养殖鱼类外,在广东、湖北、浙江等地,还发展了鳜鱼、鳗鲡、加州鲈、斑点叉尾鮰等名优鱼类的养殖,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湖北省浮桥河水库,1992年网箱养鳜鱼,养殖面积达1000平方米,产鱼7233公斤,平均每平方米产鱼7.2公斤。浙江省新安江水库,1990年网箱面积1044.9平方米,经18个月的饲养,从黑仔鳗养至成鳗,产量达3.1万公斤,平均每平方米产鳗为30公斤。1989年,珠江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在广东省肇庆养殖加州鲈鱼,网箱面积589平方米,经7~11个月饲养,净产鱼2万公斤,平均每平方米产鱼33.9公斤。同年,肇庆市鼎湖区水产局与湖北省机械化养鱼开发公司,采用机械化自动投饵网箱养殖斑点叉尾,网箱面积666.7平方米,放养全长2厘米的鱼苗,经17个月饲养,净产达9万公斤,平均每平方米产鱼135公斤。经过20多年的科学研究和推广,我国的集约式养殖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单产水平要高出池塘10多倍,显示了集约式养殖的优越性。

我国的工厂化集约式养鱼起步较晚,技术装备水平较低,自动化控制水平则更为落后,虽然有些发展,但都属于比较初级的室内高密度养殖,只不过增加了充气和流水而已。20世纪80年代引入一批国外养鳗鱼的成套技术,目前仅个别尚可运转,没有普及推广。工厂化养殖之所以发展缓慢,主要是因为投资高,能耗大,而鱼的售价偏低,尚未找到适合中国淡水鱼养殖的配套技术。近几年我国自行设计的具有8800平方米,可供应660吨鲜鱼的鱼菜共生养殖系统,虽未大面积推广应用,但生产效果良好,鱼产量达100公斤/平方米·年,前景看好。

我国的海水网箱养鱼起步较晚。70年代末,广东省惠阳县、珠海市开展了海水网箱养鱼试验,放养了石斑鱼、鲷科鱼类、尖吻鲈等20多个种类,获得了成功。1981年转入生产性养殖,取得了显著的生产和经济效益。1984年广东省的海水网箱养殖进入了迅速发展阶段。随后在福建省的平潭和浙江省的苍南一带,也出现了海水网箱养鱼的好势头。据不完全统计,到1993年,海水网箱数量已超过5.7万个,养殖品种达到40多种,养殖产量近6000吨,养殖鱼类有赤点石斑鱼、巨石斑鱼、鲑点石斑鱼、青石斑、真鲷、黄鳍鲷、平鲷、黑鲷、尖吻鲈、花鲈、高体鰤、紫红笛鲷、红鳍笛鲷、蓝子鱼等。鱼种主要依靠捕捞天然苗种,以新鲜低值小杂鱼为饵料,每平方米网箱产量为20~30公斤。

近几年海水网箱养殖有了较快的发展,原来比较薄弱的北方地区也有了一定数量的网箱养殖。南方各省发展更为迅速,如广东省、海南省、福建省、浙江省等,而且养殖品种也有所增加。1998年全国海水网箱总数在20万个左右,仅福建省1998年全省大黄鱼网箱养殖约6万个。我国海水网箱虽然有了较多的数量,但由于网箱材料与结构极为简单,抗风浪能力差,只能在一些风浪较小的港湾内或避风处养殖。目前已引入国外的抗风浪能力强的网箱进行养殖实验,但尚处于探索阶段。

海水工厂化养殖比网箱养殖更为落后,最早发展的是室内鲍鱼养殖,近几年真鲷、牙鲆、美国红鱼等室内工厂化养殖规模有所扩大,但基本上还是属于开放式、流水养殖。虽然采取了一些净化水质措施,然而目前水平还难以令人满意。

我国许多海水养殖品种的苗种,基本上是采用工厂化方式培育,在幼体饵料培育、水质调控、疾病预防、亲体培育等基本可形成配套体系。虽然设备落后于欧美,但已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

2.国外集约式养殖及研究现状

国外的集约式养殖业比较先进的有日本、欧洲和美国等,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较强,科学技术发达,材料先进,而且与集约式养殖有关的基础研究如养殖对象的营养生理、新品种开发、防病技术、水处理技术等已有较高的水平。

50年代起,日本首先使用合成纤维制成网箱进行养殖。60年代,日本网箱养鱼进入了迅速推广和发展阶段,网箱养鱼无论在海水或淡水都十分发达。海水网箱以养殖鰤鱼、真鲷为主。1980年养殖鲷科鱼类网箱有1.4万个,总产量达1.5万吨,1982年网箱养鰤鱼产量达14.6万吨,已能利用网箱完成亲鱼产卵、苗种培育、商品鱼养殖以及饵料培养等一系列生产过程,并已利用升降式网箱系统,将网箱养鱼向外海发展。淡水网箱以养鲤鱼为主,尚有罗非鱼、香鱼、虹鳟等,一般产量达70多公斤/立方米水平。前苏联建立了多处网箱养殖场,养殖鲤鱼和草鱼,一般每平方米产量为60公斤;温流水网箱养鱼每平方米产量可达115公斤。近年来趋向养殖名贵鱼类如鳟、鳇、西伯利亚鲟、斑点叉尾鮰等。美国自1964年引进网箱养鱼技术,多采用1立方米正方形小体积网箱,养殖斑点叉尾,产量最高达到600公斤/立方米。目前,网箱养鱼已扩展到欧洲、非洲、美洲等30多个国家。

近十多年来,北欧和西欧的挪威、芬兰、法国、德国等正在开发大型海洋网箱研究,如挪威,海上网箱最大达1.2万立方米,而且网箱形式多样,材料轻,抗风浪能力大,抗老化,安装方便,在波高12米的巨浪下,网箱不变形,不影响网箱内鱼类的行为。网箱有浮式、沉降式、半潜式等,有配套的自动投饵机械及自动监测设备。

国外的工厂化养殖,比较发达的国家有日本、美国、德国、英国、丹麦及前苏联。工厂化养鱼可分为工厂化育苗和工厂化养成两种。前者有挪威的大西洋鲑育苗和日本的真鲷育苗等;后者如德国、丹麦、英国的闭路循环式养鱼和温流水养鱼,以及加拿大的高潮线水池集约式养鱼等。

从历史来看,工厂化养鱼技术开发较早,但由于工厂化养鱼本身的局限性,其发展的速度和范围均不如网箱养鱼。60~70年代,不少国家由于过滤系统的技术和设备尚未完善,使得当时曾经一度繁荣的闭路式工厂化养鱼多因水质控制不理想而半途而废。近代工厂化养鱼较为成功的有丹麦的生物转筒过滤为主的养鱼系统,英国汉德斯顿电站的温流水养鱼,德国的生物包过滤系统和挪威的大西洋鲑工厂化育苗等。

1965年,日本在一个直径10米,水深2.5米,水容量143立方米的八角形水泥池中试养鰤鱼,水流量为100立方米/小时,每小时更换70%的水,收获时试验鱼平均重2公斤,而养在海中的对照组个体重为1公斤。1971年日本原子能研究所建立了有2040立方米水面的余热利用水池,养殖锄齿鲷和真鲷。日本还利用温流水培育真鲷亲鱼,在温流水池中培育的真鲷比天然水域的亲鱼提早2个月产卵。英国利用温流水培育比目鱼,美国培育银鲑苗、鲻,挪威培育大西洋鲑鱼。

值得注意的是工厂化养殖中的水质调控的自动化、机械化研究,如美国在高密度养殖系统中,程序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非常先进。目前国外采用两种自动控制系统,一是通用控制系统,即由微机输入输出、数据记录仪和遥控组件构成;二是工业程序控制系统,即由小型计算机和控制软件组成的具有16个控制器的网络结构。两种系统可控制溶氧、pH值、温度、室内湿度、太阳辐射、风速、风向、能耗、电导率、混浊度,又可控制投饵、泵、阀门、增养机、空气压缩机等,使整个系统自动化。其它先进国家也同样在自动控制及水质处理、监测等方面有许多研究及应用,如增氧、生物净化沉淀、过滤、脱氮、曝气等技术。

3.健康养殖现状

随着健康养殖的理论得到越来越广泛的理解与接受,其研究也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展开。在对可持续水产养殖的概念、发展战略和研究领域进行广泛探讨的同时,在健康养殖某些研究领域也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国际上,水产健康养殖的研究主要涉及现行不同养殖方式的环境影响评估;养殖系统内的水质调控技术;病害的生物防治技术;水生生物的遗传多样性保护和水产养殖中的优质饲料技术等领域。90年代初期,在亚洲开发银行的支持下,亚太水产养殖网(NACA)组织实施了亚洲现行主要养殖方式的环境评估项目,对亚洲的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研究作出了建议。澳大利亚著名微生物学家莫利亚蒂博士(Moriarty)在养殖系统内部的微生物生态学方面进行了长期的研究,提出了利用微生物生态技术控制养殖病害的可行性及其对养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美国奥本大学在养殖系统内部的水质调控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技术。日本是海水养殖比较发达的国家,80年代以来,养殖环境的困扰,使他们加强了这方面的研究,特别是网箱养殖的残饵粪便形成堆积物的处理方法,直至最近仍是研究热点。同时也对湾内养殖的容纳量、养殖污染的影响作了深入研究,作为整治措施主要是泼洒石灰、粘土、覆盖砂土、翻耕海底、海底曝气以及工程导流冲涮等。

欧美在健康养殖技术及健康养殖管理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淡水鮰鱼养殖与挪威的大西洋鲑养殖。他们的大多数技术措施均体现了健康养殖的思想,首先是在这两种鱼类的养殖生物学、生态环境基础理论的研究比较深入,养殖设施先进,而且操作机械化程度很高,如排进水、投饵施肥、清塘、苗种运输等,快捷方便,单位水体产量高,而且水产品质量也很高,有明确的卫生标准。他们的主要措施是,不间断的进行品种选育,以保证养殖良种化,如挪威大西洋鲑的人工选育品系,已占该国网箱养殖产量的80%以上。使用的健康鱼苗、商业养殖用苗,基本由良种培育中心供应,这是保持良种种质资源的重要措施。建立严格的养殖防疫体系,包括鱼病监测系统。开发疫苗与强化鱼体免疫功能的免疫增强剂,如多糖类药物,从亲体、幼苗,直到养成各阶段均可使用疫苗,使养殖成活率大幅度提高,减少了药物使用量,如挪威大西洋鲑养殖,1987年全国平均生产1吨鱼需1公斤抗生素,而到1993年,几乎很少使用抗生素。1996年全国年产30万吨鱼仅用了1吨抗生素。开发使用高性能饵料,使用配合饲料的饲料系数达1.1~0.9,降低了成本,更主要是减轻了污染。建立了一系列法规和健康管理办法,如控制养殖规模,建立疫病防疫体系等。

从总体来说,国际上健康养殖的研究也处在起步阶段。微生物、微生态技术在健康养殖中的应用尚属初步,而对于许多具体的健康养殖技术的有效性有待评价。

我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健康养殖的研究也已起步。这主要是由于近几年淡水鱼类、海养虾类、贝类等的暴发性死亡的出现,使人们开始认识到健康养殖技术的必要性。我国淡水鱼类养殖中的综合养殖技术,包含了许多健康养殖的内容。近几年在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逐步深入,例如,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在池塘动力学和微生物生态学方面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在光合细菌等有益微生物的研究,以及养殖系统内部的水质调控和病害防治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南京地理湖泊研究所对湖泊中不同养殖方式对水体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技术、模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在我国的海水养殖业中,近几年也已经提倡实施健康养殖管理并发展了一些相应的技术,特别是疾病预防体系的建立及诊断技术的开发。水产药物使用与开发逐步走向规范化,海水养殖品种的育种问题已引起人们重视。养殖容纳量的研究以及生态养殖的开发均有一些初步成果。鱼虾类病害防治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我国目前在水产健康养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非常不够。21世纪,我国将面临更大的人口压力,水产养殖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对于解决16亿人口的食物保障问题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健康养殖技术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将成为我国21世纪水产养殖研究的重要领域。

4.我国集约式养殖、健康养殖与国外的差距及发展趋势

我国的集约式养殖与先进国家相比,主要差距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所用的建材较为落后,不少地方基本上是“因地制宜”,特别是海水近岸养殖尤其明显。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海水网箱养鱼发展很快,然而,每年受东南沿海台风和风暴潮的影响,给海水养殖造成极大的破坏,现有网箱多为简单的浮式网箱,构架均较简单,不够坚固,而且易变形,无法抗御大风大浪的袭击。这与先进国家的抗风浪能力强的网箱形成鲜明的对比。

②工厂化养鱼、养鲍至今仍停留在初级阶段,所用的设施条件还不够完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够高,水处理设备落后,基本为流水式开放系统。而国外的先进工厂化养殖如微机控制技术,一切水质监测管理和投喂均为自动化。年产25万尾100克鱼种的育苗场,仅有1名工作人员,而我国,生产同样数量的鱼种约需10人。

③目前我国海水养鱼所用的饲料基本是小杂鱼,配合饲料在海水鱼养殖方面的应用较为薄弱,结果容易造成渔场老化,水质污染。而且,天然饲料易传染疾病病原,饲料来源不稳,受制于海区天然小杂鱼源及保存条件。国外先进国家基本使用优质配合饲料,饵料系数低,不易传染疫病,供应来源稳定。

④我国网箱养殖及工厂化养殖单产较先进国家低,由于水质控制落后,没有健全的防病体系,防病能力较差,养殖中的疾病问题严重。

我国健康养殖技术和先进国家相比较,除技术落后外,另一方面是管理落后,主要表现于病害严重,养殖环境自家污染严重,特别是海水养殖品种及名优水产品尤其突出。主要原因是对养殖品种的养殖生物学、生态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薄弱,盲目追求高产,环境控制手段落后,水产药物使用混乱,某些水产品药物残留问题严重,疫苗开发落后,特别是海水养殖的品种,多数产量是由贝类构成,它们的免疫问题难以用疫苗预防。饲料技术在海水养殖中,除对虾以外,大多数养殖品种的营养及饲料研究薄弱。海水养殖及名优水产品养殖的抗逆品种的选育工作几乎是空白,养殖健康管理急待认识和普及。

在我国21世纪渔业中,集约式养殖业特别是海水鱼类及名优品种的生产应尽快发展,它应该是我国海水鱼类养殖的主要养殖方式。这是因为我国近海适于放置现有形式网箱的海区较少,北方沿海地区多属水浅、岸直、冬寒夏热,只有向深海发展及工厂化养殖,才可增加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根据我国国情,直接引进先进国家的装备和技术,不但运转成本高,而且因为鱼价相对便宜,难以维持。因此,发展的趋势应首先是名优品种的集约式养殖,探索低成本、高产出的运行技术,获得成熟的技术和经验后,再扩展到一般品种,由流水开放式逐渐向海水封闭式、工厂化方向发展。海水网箱养殖主要向抗风浪、自动控制沉浮,投饵自动化方向发展。

健康养殖技术及管理是一切养殖方式均应具备的要求,对于集约式养殖尤为重要。养殖密集、单位水体鱼产量大幅增长的条件下,环境极易恶化。健康养殖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从良种培育及环境改善两条技术路线着手,不断地培育可以满足高密度集约式养殖的品种,适应人为各种养殖方式;另一方面应不断发展水环境调控技术、高效饵料技术、疾病防疫技术以适应养殖品种的生理、生态要求。我国的综合养殖和生态养殖是一种很好的初级健康养殖模式,但仍需使用优良品种,提高饵料利用技术,研究水环境保护技术。

(三)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1.集约式养殖渔业的健康养殖技术

集约式养殖方式,由于高能量投入,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节约了空间和时间,强化了生态功能,因此它应具有一套相应于这些设施的工艺技术,包括适应于集约式养殖品种培育和选择(海水养殖更为需要,目前,我们是有什么样的鱼苗就养什么鱼,什么鱼价格好就养什么,养殖品种和设施不配套,提高了成本,降低了效率)、集约式养殖模式、饲料及其给饵技术、水净化技术等。由于我们集约式养殖渔业还处于发展初期,因此应结合我国国情,一方面引入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消化吸收,另一方面要对现行的集约式养殖进行改造,设计出适于我国不同养殖品种的养殖设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工厂化养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解决针对不同设备和养殖品种的工艺流程、鱼种结构、水质净化措施、饲料配方及给饵技术、疾病防制体系、水环境控制指标、产量与养殖投入产出分析等。

(2)海洋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技术及浅海、湖泊水库网箱养殖技术

针对当前病害环境污染严重,饵料效率低,着重研究网箱鱼种的结构、环境的净化措施、高效优质饵料及投饵技术、养殖区域的养殖容纳量、养殖规模的控制、鱼类养殖的免疫体系及寄生虫的控制技术、网箱内鱼类行为生态学等。

2.健康养殖模式及技术开发

养殖模式是影响养殖效果和环境生态效益的重要技术关键。养殖模式包括养殖品种搭配、放养密度、投入产出水平以及养鱼和其它生产方式的结合等诸多方面。

许多现行的水产养殖模式多从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出发,品种搭配不够合理,养殖生产方式单一,结果非但达不到所追求的高产高效,反而造成了自身养殖环境的恶化,影响了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同时还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

可持续的健康养殖模式应当是品种结构搭配合理,投入和产量水平适中,养鱼和种植业、禽畜养殖业有机结合,通过养殖系统内部的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达到对各种资源的最佳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养殖过程中废弃物的产生,在取得理想的养殖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同时,达到最佳的环境生态效益。在这方面,应当在我国传统综合养鱼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优化养殖结构和模式,形成适合各种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文化、经济特点的健康养殖模式。

养殖设施是开展养殖的重要物质基础,养殖设施的结构和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水产养殖应用以及养殖效果和环境生态效益。我国的水产养殖设施,尤其是作为最主要养殖方式的池塘,基本上沿袭了传统养殖方式中的结构和布局,仅具有提供鱼类生长空间和基本的进排水功能。我国虽然在七八十年代对鱼池进行过大规模的改造,也主要限于鱼池的大小、形状和深度。现行鱼池的水质控制功能差,在养殖过程中难以对池水进行有效的调控,池水水质逐渐变差,严重影响了养殖的效果。养殖过程结束以后,富含各种营养盐类及其它废弃物的池水大多直接排入天然水体,对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这种现行的鱼池构造和设计已不能适应健康养殖和养殖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要开展健康养殖,达到养殖可持续发展,必须对现行的养殖设施结构进行改造,新型的养殖设施,除了具有提供鱼类生长空间和基本的进排水功能之外,还应具有较强的水质调控和净化功能,使养殖用水能够内部循环使用。这种养殖设施既能极大地改善养殖效果,同时又能够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和对水环境的不良影响,真正做到健康养殖。其研究应主要包括养殖设施结构、水质净化技术和养殖设施的总体规划等。

在各种养殖模式中,应重点研究海水浅海、滩涂综合多元养殖、生态养殖、海水池塘持续养殖、低耗、高产的健康养殖技术工艺。特别是维持养殖区、浅海、滩涂及投饵养殖的生态自净功能,开发环境清洁技术、生物降解技术等。

在浅海滩涂、湖泊等开放型水域养殖结构及调控方面,研究最适养殖量与养殖结构、自然生态功能的维护、开放水域贝类等滤食生物的营养保障技术、富营养化的控制及浅海、滩涂养殖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改善养殖污染的工程设施及设备。

开放型水体的养殖是我国水产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开放型水体的养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非常直接,因此,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也较多,在不同养殖方式中各种废弃物向养殖水体的排放情况和水体养殖容纳量的研究方面,也获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由于研究的深度不够,尤其是对水体自净能力及其过程的研究不够,不同条件下养殖产生的废弃物在水体中积累的情况尚不清楚,研究结果对不同水面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操作指导意义不强。

今后开放型水体养殖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应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对现行各种养殖方式中废弃物的产生、水体对养殖废弃物的自净能力及其过程、废弃物在水体中的积累情况以及各种养殖模式对水体环境的实际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建立起不同类型水体中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技术和整个水体中养殖的宏观管理模式。

3.高效饲料及饲料投喂技术

饲料是水产养殖生产中的重要投入,饲料质量的好坏和饲料投喂技术是否合理,是影响水产养殖效果和环境生态效益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饲料的质量不但决定了饲料本身的转化效率,而且对池塘环境起到决定性的影响,饲料质量低下不仅影响鱼类的正常生长,而且会在养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弃物,恶化养殖环境。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生产中使用的各种饲料,除了少数名优品种的专用饲料外,大多质量不高。一方面营养组成与养殖鱼类的营养需求有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饲料在水中的稳定性差,转化效率低,饲料系数高,影响了鱼类正常生长,也造成了养殖水体中各种有机物的大量积累,恶化了鱼类的生长环境,增加了病害发生的机会。此外,养殖生产中饲料多采用人工投喂,技术粗糙,随意性大,常常造成饲料的浪费,恶化养殖环境。

要开展健康养殖,保持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饲料投饲技术非常关键。首先,应加强养殖品种摄食行为学的研究,应用摄食生态、摄食行为的特性,提高投饲的科学性。根据不同鱼类的摄食习性,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减少对水体环境的污染。同时,还要大力研究和推广应用先进的饲料投喂技术,如计算机控制的饲料投喂技术、自动投喂技术等。保证鱼类生长需要,尽量减少饲料的浪费和对养殖环境的污染。

4.健康管理和病害控制技术

目前,病害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水产养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养殖生产单位过于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致使养殖技术、模式不够合理;另一方面,我国水产养殖中的健康管理和病害控制技术的研究远远滞后于生产的发展,再加上大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形成了养殖环境恶化,病害增多,用药量增加,药效降低,用药量又加大的恶性循环。不但养殖成本增加,效益下降,而且大量用药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极为不良的影响,甚至对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

水产养殖中健康管理和病害控制技术是健康养殖的关键技术,其研究内容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养殖生产过程中的健康管理

其重点是根据特定养殖方式下养殖种类不同生长阶段和生产管理时期的特点,在采用合理的养殖技术、模式的基础上,采取合理的水质管理和调控技术(包括生物、化学等方面),尽可能维持良好的养殖种类的生长环境,减少发生病害的可能性。

(2)病害的生态防治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许多病害(尤其是由微生物引起的病害),不仅与病原生物的存在有关,而且和养殖水体的微生物生态平衡有着密切的关系。换言之,水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直接决定着病原生物是否会最终导致病害的发生。因此,通过对水体理化因子与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关系的深入研究,就有可能找到通过维持水体的微生态平衡来消除某些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的有效途径。国内外都已在这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此外,在水体中存在着不少有效分解和消灭病原菌的有益微生物,通过对这些有益微生物的分离和大规模培养技术的研究,有可能找到一种通过微生物来控制一些微生物病害的有效途径。微生物生态技术和微生物制剂将成为健康养殖中病害防治的重要途径。

(3)无公害鱼药的研制

目前养殖生产中使用的鱼药大多由人药、兽药配制而成,针对性不强,不少鱼药的残留严重,长期使用对水体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健康都将带来严重的威胁。为了水产养殖的持续发展,研究出针对性强、低毒、无残留、无公害鱼药已成为当务之急,尤其是中草药制剂的开发研制应成为工作的重点。

5.抗病、抗逆养殖品种的培育

解决人工圈养条件下动物的疾病,基本上遵循着两条技术路线,一是让养殖环境条件满足动物的生理生态要求;二是培育和选择适应于高密度集约式养殖条件的养殖品种。因此,必须选育和改良适应于各种养殖方式的的养殖品种,使养殖品种和养殖方式配套。

具有较强的抗病害及抵御不良环境能力的养殖品种,不但能减少病害发生机会,降低养殖风险,增加养殖效益,同时也可避免大量用药对水体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培育开发抗病、抗逆的养殖品种对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目前,水产养殖抗病、抗逆品种、品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要在这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必须依靠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的结合。

6.健康养殖应用基础研究

健康养殖技术及养殖工艺,必须以科学理论和科学实验为依据,养殖条件和养殖环境,必须满足养殖品种的生态生理、营养生理、繁殖生理的要求。

应用基础研究是先进养殖技术研究的理论依据,它涉及到阐明养殖鱼类和水产动物对其栖息生活的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养殖品种有其本身的生态生理学要求,环境也是其天然饵料直接和间接的培育场。研究生态系统的高效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联系等基本功能,提出健康养殖的管理措施,获得较高的动物蛋白质和适宜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应用基础研究主要包含如下内容。

①主要养殖品种单养和多元养殖的群体生态学。要研究养殖系统中的能流、物流,提高养殖系统的能量效率及物质转化效率,建立最适的养殖结构。

②集约式养殖水域中的生态要素(池塘、工厂化水池和网箱等)对水产动物生长、生理变化及行为的影响。要研究养殖水质自家污染和外源(使用鱼药)污染及其变化对养殖生物健康的影响。

③海水主要养殖品种的生态生理、营养生理及繁殖生理的应用基础研究。要提出养殖品种的生态生理适宜状态的参数及营养要求。为了提出最适的养殖工艺,了解养殖操作及环境因子对养殖对象的影响,必须研究养殖品种健康标准参数及应激条件下的免疫功能的变化。应用生物技术及其它技术,提高养殖品种的健康、繁殖、发育、生长的整体水平。加强对养殖环境微生物的生态生理、遗传学及其生态功能的研究,以便有效利用微生物,控制养殖环境,提高养殖生物的健康水平。为保证贝类的营养要求,提高贝类的抗病能力,必须对滩涂、浅海养殖贝类的营养要求、生态系统的供饵动态,养殖容量等作深入研究。

(四)分阶段目标

1.2001~2005年

①使我国现行的养殖方式逐步走向健康养殖的运行机制。重点解决一般网箱养殖区的环境污染和疾病流行,制订出每种养殖品种的网箱养殖规范和养殖区的养殖规模。

②提高工厂化养殖水处理技术、水环境调控技术。在沿海大中城市的周边地区逐步发展工业化养殖,采用高效节能技术,实现控制温度和光线,全部使用配合饲料,鱼类养殖饵料系数降至1.5以下,养殖排水水质指标达到排放标准。

③建设一批海上抗风浪能力较强的网箱养鱼示范试验点,开发出适宜我国海区特点的网箱结构及养殖工艺。

④研究工厂化集约式养殖主要养殖品种及主要养殖滤食性贝类的营养要求、生态生理、繁殖生理、健康生理指标。解决养殖系统内部水净化技术和池塘养殖废水的处理技术。

⑤提高我国主要海水池塘养殖品种的集约式养殖技术,着重研究虾、蟹、鱼及其它适合于池塘集约式养殖品种的养殖技术,完善其养殖技术的配套性,如饵料及给饵技术、水环境保护技术、防疫体系、养殖品种的选择、养殖设备的可控性等,使我国海水池塘的养殖产量大幅度增长。

⑥目前,我国海水养殖的主体是浅海式养殖和滩涂贝类养殖,在5年内应完成主要养殖海区的两种养殖方式的结构性调整,控制养殖规模及布局,制订出相应的健康养殖技术、管理规范。

2.2006~2015年

研究适宜于大面积推广的健康设施及其配套水质净化和养殖废水再处理技术;研究适合于不同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可持续养殖模式及其配套技术;培育出能大规模生产的主要养殖品种的抗病、抗逆新品种;开发出适合大面积推广的池塘水质生态调控技术、微生物生态制剂和无公害鱼药;开发出适合于不同养殖条件下,不同养殖品种的系列优质饲料、饲料投喂设备及投饲技术。

研究适合不同类型开放水体(浅海、滩涂、湖泊等)的可持续养殖模式及其技术。

我国近海网箱养殖有一个较大的发展,深水网箱养殖有一定规模,工业化养殖可以形成一定规模。疾病防治体系逐步完善,使我国水产养殖不再发生区域性暴发性疫病流行。

特种水产养殖技术范文第4篇

赴XXXX学习虹鳟鱼养殖的考察报告

20xx年11月11日至21日,XX市畜牧水产局牵头组织所属业务部门的分管领导、水技站长考察学习了XX怀柔、山东XX的虹鳟鱼养殖基地,并与当地的养殖户及水产干部进行了详细的交流。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一、基本情况XX市怀柔区现有虹鳟养殖场30多家,年产量约500吨。以虹鳟为主的垂钓、餐饮业达450家,虹鳟售价10-18元/斤,另收加工费10元/尾,如“鱼师傅”酒家年可销售虹鳟25吨。山东省XX县现有虹鳟养殖面积220亩,主要集中在冶源镇。冶源镇养殖虹鳟150亩,养殖户150多户,其中年产量2-3万斤的养殖户约30家,年产量5-6万斤的养殖户7-8家。现已形成集鱼卵采集、孵化、饲养、销售、饲料加工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养殖品种由虹鳟向金鳟、大西洋鲑、鲟鱼等多品种发展,年纯收入520万元。该镇还立足资源优势开展以虹鳟为特色的餐饮业,全镇有美食园、鱼村、鱼馆等30多家,推动了虹鳟产业的快速发展。二、主要措施1、领导重视,政策与资金落实到位。山东XX、XX怀柔具有得天独厚的地下水、涌泉水,水量大,水质清澈透明,水温适宜,是虹鳟鱼养殖的最佳场所。为充分发挥独特的资源优势,XX县及怀柔区政府把虹鳟鱼作为水产业发展、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点产业,从政策与资金上给予扶持。同时注重科技创新,增加科研经费,增强科技力量,开展科技攻关。XX县政府还从虹鳟卖难入手,在发展初期发挥各驻外办力量推介虹鳟产品,并承担一切费用,为虹鳟产业做大做强奠定了基础。2、依靠科技,加快虹鳟产业的发展。为了推动规模发展,XX县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咨询等服务,并邀请青岛海洋大学教授、省水产研究所专家结合生产实际举办科技讲座,提高了渔民虹鳟养殖技术水平。怀柔区虹鳟养殖基地常年聘请虹鳟鱼研究资深专家、研究员开展新技术开发研究、专业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拥有必备的制种实验室和试验池,用作远程教育的设施,为开展试验示范和推广科技成果发挥了作用。为适应国内外市场对无公害虹鳟产品的需求,养殖基地严格按照科学规范的操作进行虹鳟的选育和饲料配制,严把疾病防治关,严禁违规药物的投入。由于无公害标准化等新技术、新成果的不断推广应用,虹鳟养殖单产水平不断提高,怀柔区单产水平为3-5万斤/亩,XX县为5-6万斤/亩,创国内先进水平;养殖成本也逐年降低,每斤成本只需4-6元,一个养殖面积200-300平方米的小型虹鳟养殖场,年可创利4-5万元。3、良种配套,为规模开发提供保障。怀柔区注重抓虹鳟鱼种苗基地建设,做到自繁自育自养,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在品种结构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育了日本金鳟、山女鳟、白点鲑、河鳟等十多个优良品种。同时针对多年近亲繁殖导致品种退化、品质下降、个体生长缓慢等现象,组织了有关专家开展优质亲鱼的选育工作,保障了种苗质量,推动了虹鳟养殖业的发展。XX县由于水温不适宜人工繁殖,需外调发眼卵,为此县水技站聘请专家、专业人士传授苗种培育及养成技术,使每个养殖户都熟练掌握了从发眼卵孵化、苗种培育、成鱼养成至病害防治等全套技术,苗种培育成活率达60%,成鱼养殖成活率80-90%。为节约开支,冶源镇政府从XX、黑龙江等地集中调运发眼卵,分发到各养殖户自行孵化培育,使户均节约成本1000元以上。三、启示与建议1、加强领导,统一认识。虹鳟鱼养殖是一项新产业,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育,才能形成一个规模产业。由于我市虹鳟养殖刚起步,基础较弱,为此生产要上规模,必须有超前意识,耐心工作,及相应的优惠政策做后盾。地方政府要重视虹鳟产业的发展,制定优惠政策,拨出一定比例的资金扶持虹鳟产业,对虹鳟科研攻关与技术培训、创品牌、促销等给予重点扶持,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初期的困难与问题,尤其是销售难题。金融部门要放宽条件,向虹鳟产业倾斜,重点支持经营水平高、有一定影响面的基地型龙头企业,推动虹鳟产业的规模发展。2、建立规格苗生产基地,创新养殖模式。由于我市地下水资源有限,只能开发高海拔地区的山涧水养殖虹鳟,而山涧水又存在渡夏及受雨季影响水质易混浊的问题,对虹鳟苗种造成危害。因此要规模发展,必须错开高温时期,发挥南方生长速度快于北方的优势,利用秋冬季低水温开展养殖,走“集中培育,分散养殖”之路。要根据生产布局,建立县级大规格苗种(50克/尾以上)培育基地,不断扩大养殖规模。还要根据不同类型资源特点,创新养殖模式。如开发高海拔地区的水库开展增养殖;在低海拔地区利用秋冬季选择适宜水质的大中水域开展网箱养殖;发挥关闭、停产养鳗场水质清新的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开展虹鳟精养等,不断做大做强这一产业。3、培植典型,依靠效益带动生产。XX、山东虹鳟产业均经历了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才不断发展壮大。我市的虹鳟养殖试验于20xx年取得初步成功,20xx年在全市推广养殖,尚属小规模分散生产。20xx年又遭遇“非典”与罕见的高 温,影响了这一产业的发展。为此,我市虹鳟产业的发展壮大,除政府增加资金扶持力度,帮助开拓市场外,还需培植典型与龙头企业,依靠效益带动生产。要抓两种典型,一种是水产技术部门先行,开展严格的标准化生产,包括采用进口饲料饲养,使养殖成本控制在每斤8元以下;另一种是培育经营机制完善,具有技术、资金、设备等优势,市场竞争力强、带动力大、辐射面广的骨干型龙头企业,如台商吴龙振先生在清流李家的养殖场,走“公司+基地+农户”之路,促进虹鳟产业发展壮大。4、加大科研力度,实现科技兴鳟。从我市目前虹鳟养殖水平看,地下冷泉水养殖产量最高,效益最好,平均每平方米产鱼20公斤,仅是考察点的最低水平;山涧水养殖更差,平均每平方米产鱼11公斤,为最低水平的一半。从养殖成本看,我市为每公斤20-26元,与XX、山东等地无法相提并论。如何降本增效成为今后虹鳟产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虹鳟要发展,科技要先行,要重视虹鳟的科研开发,增加科研经费与科技力量,组织科技人员,聘请虹鳟养殖专家,联合科研院校,针对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如病害、饲料等进行攻关,不断提高养殖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5、加大宣传,积极发展相关休闲业。要加大宣传力度,学习外地做法,通过我市驻外办力量,扩大在广东、厦门、福州等地的影响力。派出厨师学习虹鳟鱼烹饪技术,在XX开设类似“鱼师傅”的餐馆。在条件许可下,举办“XX市名特优水产品展销会”,把产品推介出来。借鉴XX、山东兴办的虹鳟餐饮与休闲垂钓业,发挥我市旅游资源点多面广的优势,因地制宜创办各具特色、适应游客需求的以虹鳟为主的旅游观光和垂钓娱乐项目,如开发将乐玉华洞、宁化银杏山庄的虹鳟养殖,建立虹鳟鱼游钓、观赏乐园,同时推出以虹鳟鱼为主的餐饮业,形成不同风味的虹鳟食品,带动虹鳟养殖业的发展。6、培育市场,拉动产业发展。养殖虹鳟鱼是一项前景十分看好的发展项目,由于南方没有规模的养殖基地,广东、厦门等地的水产批发商纷纷到XX、山东联系虹鳟产品,但路途遥远,无法运输,给我市发展虹鳟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空间。因此要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生产规模,抢占南方市场,要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大胆探索,稳步推进”的发展战略,通过扎实艰苦的努力,把我市建成南方最大的虹鳟鱼苗种基地和生产基地,为XX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作者为XX市赴XX、鲁虹鳟鱼养殖考察小组成员)

特种水产养殖技术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发展较快。但是针对这几年水产养殖业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养,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等存在制约问题。通过加强水产养殖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养殖生产管理,加大科技投入,抓好试点示范和技术培训,增加科技含量,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取得明显成效。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养殖品种结构等措施。使得水产业发展走上稳定、走向规模、走出效益。

近年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发展较快,据2008年统计,全县养殖水面达24400亩,其中山塘水库养殖面积12330亩,池塘养殖面积12168亩,网箱养鱼面积1500平方米,淡水水产品总产量达6717吨,比2007年增加571吨,增长8.5%,实现产值4338万元,占农业产值的1.58%。水产品产量每年以8%左右的速度递增,己逐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

一、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

鹿寨县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地处桂中稍偏北,属亚热带向中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太阳辐射多,光热、水量基本同步,年均降雨量为1672毫米。全县有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条,全长1100公里。面积7万多亩,山塘水库1812处,面积2万多亩,池塘面积1.3万多亩。现有河流鱼类资源丰富,共有鱼类11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近40个品种。贝类、甲壳类、两栖爬行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植物、陆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渔业生产有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

二、渔业生产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渔业生产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以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全县养殖水面由2000年的2.2万亩增加到2007年的2.75万亩,增加了0.55万亩,增长25%;养殖产量由2000年的4776吨增加到2008年的7617吨,增加了2841吨,增长59.48%;单位面积产量由2000年的217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275公斤,增加58公斤,增长26.73%;水产养殖劳力由2000年的0.65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0.76万人,增加0.11万人,养殖渔民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4408元增加到2008年的5710元,增加1302元,增长29.54%;全县人均占有鱼量由2000年的12.56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19.3公斤;2000年全县水产品总产值2865万元,2008年全县水产品总产值4338万元,增加1473万元,增长51.41%,占农业产值的1.58%。

“十五”期末以来,我县水产养殖业发展变化很大,在养殖方法和措施上不断更新。由科学养殖取代了天然养殖,提高了养殖产量;由投放大规格鱼种取代小规格鱼种放养,提早起捕商品鱼;由多层次、多品种的立体养殖取代了单一品种养殖,提高了水体中饵料利用率;由养殖名贵鱼逐步取代部分常规品种鱼,提高了渔业经济效益;由单一追求养殖数量逐步向数量和质量转变,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逐步建立了一批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规模养殖基地,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二)主要经验及存在问题

1、主要经验

(1)政府重视,加强领导。水产养殖业作为大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把它作为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抓,并提出了适合我县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和鼓励政策,鼓励农民利用非基本农田保护外的低洼低产田和荒地进行鱼塘改造,充分利用原丢荒的山塘水库进行科学养殖,积极调整水产业内部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综合开发大水面养殖,全县水产养殖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

(2)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科技含量,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取得明显成效。多年来,我县不断加大渔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2003年参与了“柳州市池塘万元水面养殖项目”实施,2005年我县实施了“罗非鱼标准化养殖”等项目,以科技项目为依托,不断推广各种新技术、新成果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又推广了大水面积综合利用化肥养鱼技术;80:20养鱼技术及配合全价颗粒饲料养鱼技术等。由于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全县渔业总产量稳步增长。

(3)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养殖品种结构,推广优良、优质新品种。近年来,我县在品种结构调整上下功夫。坚持保大宗推优良的原则。在保留大宗品种草、鲤、鲢、鳙鱼养殖的基础上,加大优良、优质品种鱼的引进和推广,积极引导广大渔农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发展优良、优质品种鱼类养殖,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培育引进优质品种近20种。其主要品种有黄沙鳖、黄桑鱼、大口鲶、杂交鲶、本地鲶、本地塘虱、光倒刺鲃、倒刺鲃、银鲫、东北鲫、湘云鲫等,逐步形成了以养殖黄沙鳖为主的养殖基地。

(4)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渔业主管部门及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加强对养殖户的培训及技术指导,提高整体养殖技术水平,并实行技物结合,推广各种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或调运各种渔用物资。加强向渔农提供渔业政策、生产信息、流通信息、鱼病防治、安全生产等有关方面技术和信息,推动了我县渔业生产的发展。

2、存在问题

(1)水产养殖业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基础设施仍十分薄弱,池塘老化严重,基本上属于泥基塘,池塘淤泥过深;未有良种繁育基地,示范工作难度较大;很大部分池塘山塘水源来源于天然降水或自然沟水,缩短了养殖周期,降低了产量。

(2)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我县水产养殖基本上是以个体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养殖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标准化养殖程度低,致使水产品食用安全未有保障。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面积还不够大,尚未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程度仍较低,所有这些都不能适应现代渔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3)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科技推广经费几乎为零,各种项目经费的投入较少,制约了渔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4)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有待解决。近年来,由于一些企业超标排污造成渔业水域污染而发生鱼塘和江河死鱼的现象时有发生,给渔业生产带来了较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渔业水域环境污染,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十分突出。

三、渔业生产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潜力

(一)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水产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低质廉价水产品过多,优质产品比例不高,效益偏低,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养殖生产者的积极性;区位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品牌产品未有创出,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没有形成。标准化养殖程度低,水产品质量安全未能保障,渔业基础设施、科技推广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不高,产品流通不畅,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都有待于解决。

(二)发展潜力

1、改造低产池塘,提高池塘产量,发展潜力较大:我县浅水塘、漏水塘占的比例还较大,如能加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底质改造使其形成深水塘,保水塘则可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加快提高渔业科技水平,在养殖模式、饵料选择、苗种培育和品种选择上做好文章,提高产量及效益方面潜力还很大。

2、江河网箱养鱼、水库养鱼及水库网箱养鱼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县有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条,全长1100公里,主要河流有洛江、洛清江、石榴河等,洛清江是县境内的主要干流,县境内己建成黄冕电站、江口电站、龙兴电站,每个电站筑坝后上游水流平稳,库容量增大,适宜于一定容量网箱养鱼,同时全县有蓄水工程883座,其中较大的水库有18个,有可利用水面近10万亩,综合开发大水库,发展网箱养殖潜力较大。目前,我县水库养鱼产量相对较低,只要增加科技含量,加大投入仍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3、稻田养鱼发展潜力较大:我县稻田养鱼有着忧悠的历史,建国初还形成一定的规模,后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等原因,养殖面积和产量一度下降,到2008年养殖面积不到1000亩。目前,我县有保水田15万亩,只要采用科学的生态养殖技术、稻田养鱼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4、开发地方优质种养殖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县水产品资源丰富,本地鳖、黄桑鱼、鳝鱼等优质水产品肉质品位好,价格高,市场供不应求,养殖前景好,只要开展深入研究,采取科学的仿生态健康养殖方法,保持肉质品位,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养殖产量,并上规模、上档次,形成生产优势突出,商品供给能力强的区域化生产格局,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水产品养殖具有较强的潜力。四、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重点

(一)总体思路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县渔业生产,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和发展优势品种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推进水产养殖业产业化经营。依靠科技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提升养殖水产品质量,增强水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稳定政策,强化管理,依靠科技,完善服务,增加投入。

2、因地制宜,调整结构,在集约化、规模化上下工夫,大力发展大水面网箱养殖,提高名优水产品比例。

3、以渔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全面发展。搞活水产品加工和流通,走产供销一体化,农工渔相结合的道路,促进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迈进。

(三)发展重点

1、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加快不同特色区域养殖发展。不断扩展区域特色产品养殖,建设优势产品产业带,打造区域特色产品。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养殖,同时注重培育优势品种,打造品牌走向市场。

2、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通过招商引资等途径,以“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进行产业化经营,推进水产养殖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

3、加强优良品种选育,提高良种覆盖率。(1)加快水产良种场建设。争取有关部门支持或引导群众建立良种繁育示范基地,通过实验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水产苗种繁育体系。(2)采取选育与引种并举的措施,推进养殖苗种良种化。重点开展洛清江等河流名贵鱼类如光倒刺鲃、黄颡鱼、本地鳖、班鱼等的繁殖驯养。同时有计划地引进优良品种,不断丰富和满足养殖生产需要。通过引进繁养,实现苗种生产供应良种化。

4、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产品质量。(1)推行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系列标准。严格按照水产养殖标准组织生产,严格水产品质量标准,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严格投入品使用和休药期制度,确保无药物残留;严格执行无公害水产品国家标准,提高养殖业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2)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建立优势养殖产品标准化无公害养殖示范基地,带动水产养殖业向无公害化发展。

5、加强和完善水产养殖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建设。(1)进一步完善水产养殖水源、电力、交通、场地以及重点项目的设施建设。(2)建立和完善水产养殖保障体系。一是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二是渔业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三是病害防治体系建设;四是水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五是服务体系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水产养殖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养殖生产管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我县水产养殖证制度建设,通过完善水域养殖证制度,切实维护养殖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加强水产养殖苗种生产和流通管理,把好苗种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切实加强水产养殖苗种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种质资源,加强水产品苗种选育和苗种生产经营管理,提高水产苗种质量。一是搞好苗种生产基地建设和管理,确保苗种的规格和质量;二是加强苗种流通管理,做好苗种质量鉴定和检疫,防止疾病蔓延。

(三)抓好试点示范。按照各乡镇养殖特点和不同的养殖区域,扎实抓好试点示范工作。一是抓好池塘、山塘水库“四大家鱼”高产养殖试点示范工作;二是抓好坑塘流水养殖示范工作,培育农民增收新亮点;三是抓好优质水产品养殖试点示范工作;四是抓好大水面网箱养鱼试点示范工作;五是抓好稻田养鱼试点示范工作。通过不断试验示范,总结配套技术,扩大推广面积,整体推进渔业生产发展。

(四)加强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把好产品质量关。鼓励和倡导水产养殖单位和个人发展健康养殖,减少水产养殖病害发生,控制养殖用药,保证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推广标准化养殖,生态养殖,保护养殖水域环境。一是加强养殖用水管理,禁止将不符合水质标准的水源用于水产养殖;二是加强养殖生产管理,严格按健康养殖标准和规范组织生产;三是加强渔用饲料和水产养殖用药管理,严禁使用违禁投入品,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四是加强养殖水产品药物残留的监控,做好药物残留抽样检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