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商场公共空间设计案例

商场公共空间设计案例

商场公共空间设计案例

商场公共空间设计案例范文第1篇

1.低碳元素对ktv装修设计的影响

2.主题酒吧的室内研究——以成都某著名酒吧设计为例

3.浅谈娱乐场所中空间艺术光应用

4.论酒吧室内空间的设计思路与常见应用

5.禅宗美学设计方案在瑜伽室装修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6.迷幻灯光效果设计在SPA空间中的应用

 

(二)广场、公园规划设计

7.植物配置与公园的景观设计

8.大学校园景观小品设计

9.城市家具与景观设计

10.城市公共交通空间中的环境标识语言

11.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理念和案例分析——以某某为例

 

(三)办公空间设计

12.“人性化”在办公设计中的应用

13.办公设计元素——室内绿化研究

14.现在办公空间装饰材料的应用

15.浅谈交互设计在办公空间设计领域的发展

16.造型元素对办公空间设计的影响

17.中国文化元素在传统设计工作室空间设计中的体现

18.浅谈极少主义在办公空间设计中如何运用

 

(四)商业展示空间设计

19.展示设计在商业空间中的应用

20.浅谈射灯在护肤品展示空间中的应用——借光的学问

21.几何造型在商业展示空间中的应用

22.色彩在服装展示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23.简约欧式风格在家居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五)餐饮空间设计

24.照明设计在餐饮空间中的应用

25.色彩设计在餐饮空间中的应用

26.传统装饰在餐饮空间中的应用

27.“新古典”主义在餐饮设计中的应用

 

(六)宾馆、酒店空间设计

28.论酒店大堂的“光色”设计

29.中国民间美术在现代酒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30.陈设艺术在酒店空间中的地位和作用

31.中国传统琉璃在酒店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七)公共空间艺术设计

32.色彩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

33.高校体育馆环境艺术设计

34.高校图书馆的空间美感设计

35.中学体育馆环境艺术设计

36.都市步行街区域空间设计

37.空间艺术对公共环境设计的影响

商场公共空间设计案例范文第2篇

1项目背景

项目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园路南段两侧,北接雁滩路,南临南河路,地块南北方向长约1000m,东西最宽处达800m,最窄处约为100m,地块(包含道路)总占地面积约为46万m2,地块涵盖了南北走向的雁园路,东西走向的雁南路以及两条城市次要规划道路。项目位置距离市中心西关十字6.0km,距离王府井商圈最近距离2km,距离大润发商圈最近距离1km,距离万达广场商圈1.9km;而雁园路南段的筒子楼,不成规模的铺子、摊位、批发遍布其中,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形象与发展。地块优越的地理位置呼唤着一个对城市更具影响力的规划设计。

2项目定位

依据业主委托及相关控规的要求,项目定位为城市综合商务区。所谓城市综合商务区就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不同的功能空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区域。那么针对本项目我们应如何入手规划设计呢!

3案例分析

3.1国内案例分析

目前国内存在四种综合商务区的组合模式,模式一:以酒店,写字楼,商场,公寓等各种功能均衡发展的模式,如北京的万达广场;模式二:以摩天大楼为核心功能的发展模式,如上海的环球金融中心;模式三:以酒店为核心功能的发展模式,如上海商城;模式四:以商业为核心功能的发展模式,如上海的大宁商业广场。

3.2兰州案例分析

东方红广场:以休闲广场为主结合购物、文体等均衡发展的模式。主要特点:较大尺度广场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休闲活动场所,成为兰州人闲来向往的城市空间;广场周边商业,办公,旅店,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给人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带动后者生机昂然。张掖路步行街:以步行街为核心纽带的发展模式。主要特点:空间成带状;和东方红广场相比缺少开旷感及和大自然融合的城市空间,也是兰州人常去的活动场所。

4本项目分析

(1)城市设计:分析城市设计圈出城市空间节点,找出核心地段作为与城市空间对话、与大自然对话的休闲广场用地,和城市空间景观节点呼应。(2)功能分区:采用相对私密、安静区域作为居住用地,相对开放的地段设计公共建筑,动静分区明确,人、车、物交通分流合理。(3)绿化景观:利用自然景观,打造空间景观。(4)设计理念: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贯穿项目的设计始末。

5设计构思及设想

5.1设计构思

建议以多种商务组合模式并存,以广场和商业大道为核心进行辐射的发展模式,由南至北开发出相辅相成的六大组团。

5.2规划设想

5.2.1风情街。建议打造一处市民共享的城市风情。这里水声潺潺,泥土芬芳,小草上的露珠在阳光下闪现着光芒。5.2.2天庆摩尔。左邻城市风情一条街,天庆摩尔国际购物广场将在兰州拥有得天独厚的购物环境。在这里我们将裸眼3D投影运用于建筑立面;在面临南河的主要立面上设计LED变幻光源,最大限度发挥空间尺度美感;利用缤纷变色楼体,呈现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与色彩张力。5.2.3广场。由文化广场牵手现代艺术中心,50层的地标性超高层建筑及博览中心,形成具有强烈归属感和地方特色的文化广场在寸土寸金的核心地段。5.2.4天庆商务。在此板块,我们设计了9栋高层,延续soho的城市肌理,一气呵成。与文化广场,城市博览中心,现代艺术中心以及大型国际化购物中心(天庆摩尔)进行面对面的设计,多种气氛相互影响,极力打造出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无论白天和夜晚,都能把人留下来。5.2.5。天庆在此区域,我们设计了底部4层裙房的9栋高层,在这里,我们将打破兰州现有的小办公现状,以灵活自由的设计手法,设计不同角度的风景;以局部通高,局部平台,局部花园的多种设计手段打造出自由的商住空间。这里将是多层次混合式的自由空间,是一处小投资的,创业者的天堂。5.2.6。天庆住宅本次设计将住宅设计在城市相对私密区域,与现有的安居小区和天庆太阳岛连成一片,包含拆迁还建在内的居住组团占地面积200亩,建筑面积70万m2,在立面上延续天庆风格,在精挑细选住宅套型之余,打造一个童话般的居住小区。

6结语

商场公共空间设计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轨道交通综合开发 站城综合体 设计方法

1 理念先行

TOD理念: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倡导者之一的彼得・卡尔索普所提出了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理论,即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综合开发,倡导以公交站点为核心,将居住、商业、办公、文化、娱乐和公共空间等组织在一个范围不超过400~800m(5~10min步行路程)的步行环境中。其中,公共交通主要是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及巴士干线,强调土地的综合利用、步行友好、公交出行。TOD模式的意义在于整合公共交通与建筑的一体化设计,达到土地集约利用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图1)。

SID理念:Station-Integrated-Development,简称SID,即轨道交通站点综合开发,是在TOD理念引导下轨道交通枢纽综合开发的直接体现。它通常指在考虑站点交通功能的前提下,通过站点与上盖建筑及周边建筑、物业一体化建设、整体规划及统筹发展,将不同类别的空间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功能互利以及土地的集约利用。

站城一体化:是在日本公共交通指向型城市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开发理念。所谓“站城一体化开发”是将作为交通节点的车站空间与城市开发建设合为一体的开发形式,通过车站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融合,构建全新的城市空间。其规划要点为“构建城市核心”、“步行环游性”、“城市功能聚集”、“打造城市形象”以及“生态节能”。

关于“轨道交通站点综合开发”的设计理念众多,各个理念虽然有阐述上的差异,但究其基本目标是趋于一致的,即引导土地高密度开发,实现资金良性循环,综合利用轨道交通资源转化为多业态功能的互利,整合城市空间环境质量,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轨道与建筑的无缝接驳使人回归到安全便捷、无障碍、人性化的步行体系。

2 案例分析

2.1 日本汐留站

作为当时东京都中心规模最大的再开发项目,总建筑面积约达160万m2,是一座兼具办公、商业、文化、居住等功能的复合型城区。该街区是各种地上、地下立体交通设施的连接点,是通过JR线、3条地铁线及东京临海线的交通枢纽站。汐留站在城市构造上的特征主要以步行动线与机动车流线分离为目的,连接地铁、地下通道、地表、人行天桥等的多层步行者网络,通过大规模用地的一体化开发,不仅紧密地连接各个街区,还提供了建设地下、地上、天桥多层通行网络的可能性。通过编织各种步行者空间,增加地区内的人流量,形成街区热闹的气氛(图2)。

2.2 香港沙田站

香港新城市广场建立初期,由于处于近郊,招商比较困难,经由一体化设计的沙田站启用后客流量激增,一度成为世界日客流量最高的购物区域。沙田站的交通引导通过地铁专门出口进行人群分流,其上盖物业连城广场可透过横跨大埔公路沙田段(9号干线)的大型行人天桥连接邻近的新城市广场及沙田大会堂等地。各物业采用廊道延长步行交通系统,大平台实现人流在车站与商场、巴士站、出租车站之间的转换(图3)。

轨道交通站点综合开发在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地已先行一步,其中有些城市75%的居民居住在距轨道站点500m的范围内,改善了居民的出行结构,优化了城市交通体系,其成功的案例极具学习与借鉴价值。

3 工程实践

3.1 项目概况

温州市域铁路S1线惠民站地块项目用地位于温州未来中心城区,市域铁路(轻轨)S1线和城市绿轴的交汇处,用地面积6ha。S1线全长77km,连接温州沿海铁路南站、温州站、永强机场和半岛,是构建未来温州大都市核心中心城和瓯江口新城的快速联系通道。根据上位规划,本站为地面高架类型的标准单一车站,穿过基地中的金温铁路(将拆除)、市域铁路S1线及惠民站、河流与城市绿化带,将基地在不同空间层面上割裂成若干不等的部分。用地内设有公交站场和P+R换乘,用地周边已有部分大中型商圈(图4)。

3.2 问题与关键点

(1)基地内的S1线惠民站以及规划公交站场能够起到人群的“集散效应”。交通导向的原则是希望人流快速转移、缩短滞留时间、减少拥堵,而商业导向则希望人流增加滞留时间、延长通行距离。如何对站点的人流进行疏导,引入商业设施,在短期内增加商业机会从而提升区域人气?

(2)项目开发强度较高(容积率4.0),功能业态多元(除站点外包含酒店、公寓、办公、住宅、商业等),如何定义消费人群、确立项目定位,将不同类别的功能空间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功能互利以及土地的集约利用,从而实现项目资金的良性循环?

(3)由于城市更新进度的未知性,如何利用项目的分期开发缓解用地内金温铁路的现状与拆迁?如何在设计中结合温州气候、文化、地域特征,整合城市空间,“缝合”人工与自然对场地的空间割裂?

3.3 设计策略

3.3.1 慢行接驳

作为站城一体化的开发设计,首要解决的是公共交通与建筑之间的慢行接驳,即转化为便捷的步行体系(图5)。

快速人流:即乘车人流直接在轨道与其他交通之间穿梭,没有停留。因此,设计最便捷的通道接驳进入首层站点大厅,通行的路径与空间节点尺度需要控制放大,确保安全性,并且保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换乘。另外,结合轻轨站台高度与商业层高(S1线惠民站轨顶高度9.15m,站台高度10.5m),将出站人流引导至三层商业平台,平层无障碍进出,释放其最大的流动能量,激活顶层商业。

慢速人流:即不需要或不及时换乘的人群,为其提供多种路径的可能性,既可以通往综合体内的不同业态空间购物、休闲,也可以直通公交站场及城市街道。

对于居住和工作在地块内的人群可通过最便捷的路径――公寓首层大堂或三层空中大堂完成入户;地块内的公交站场集散的人流经由连桥接入商业步行体系;对于P+R换乘的流线,由地下车库停车以后通过直梯接入轻轨站厅;出租车设有3个专停区,接驳首层轻轨站厅;自行车与私家车分别设有集中与分散的停车场,方便灵活。

这样由空间引导的非强制性动线既安全、便捷,又将不同层面的人流引入商街,增加了商业的消费机会,也为地块人员的通勤提供了便利。

3.3.2 24小时活力城

轻轨站引入大量交通人流,为区域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同时也带来相应的问题,如人群复杂、轨道交通运行产生振动、噪声等不利影响,因此确定项目的针对人群及消费定位极为重要。

调研现状周边已有部分大、中型商圈,出于弥补区域范围内商业类型的需要,分析项目自身6万m2的商业规模特征,将项目消费人群定位于自身地块及区域500m服务半径范围内的人群,形成一个适合年轻人的快节奏生活、工作、休闲、娱乐的24h全天候活力空间。功能业态增加生活、体验式消费的比例,将购物、餐饮、娱乐的比例控制到1:1:1,化解“网络电商”对实体商业的冲击。

综合温州客户市场的人群需求特征、置业动机以及消费水平等因素,将住宅和公寓定位在80m2以下,以两居室为主力户型,单元灵活机动、便于租售和资金的良性循环(图6)。

3.3.3 激活空间

激活空间即是对场地内部各层“路径(Path)”与“节点(Node)”的合理组织,根据消费者的购物心理与逛街习惯,形成联系、立体、流畅的联通。

首先,建立清晰明确的站厅衔接“节点”,利用挑空的公共空间,建立站厅导向的明确性。站厅与城市的接驳处通过建筑局部的退让形成入口广场,既满足大量乘车人流集散的功能性需求,又形成商业入口,聚集人气。

其次,由于站厅将综合体分隔成南北两个区域,两者的连接“路径”与各自的空间“节点”组织成为设计重点。设计中对用地尺度差异的分析,结合商铺理想进深(10~20m)与商街尺度(4~6m)收放的研究,在南侧围绕中庭空间、北侧围绕多界面的广场组织商业,利用立体空间的呼应和视觉联系增加了空间的识别性与趣味性。两者之间通过首层商街和二层站厅的夹层空间连接,在场地内部形成连续、无尽端、立体化的环形商业流线(图7)。

3.3.4 地域特征

结合温州当地多雨、湿热的气候特征,在场地内部创造利于自然通风的半室外灰空间。为缓解人们在单一类型空间环境中的心理疲劳感,将广场、中庭、外廊、连桥、阶梯退台、屋顶花园、室外平台等多种类型空间进行起承转合的串联,既有小尺度的传统街巷空间也有开放性的中庭与广场,营造丰富的生活与购物体验。由场地内部多样的布局空间转向外部城市空间时,策略转化为完整、连续、大尺度的城市空间界面,打造地标,提升人气(图8)。

3.3.5 场地缝合

车站与城市连接空间的营造,利用一体化设计的连桥连接河道两侧的功能,利用空中花园、立体绿化等措施缝合被割裂的城市空间。设计中综合考虑金温铁路的拆迁时间因素、S1线站厅及办公、居住、商业设施的开发时序与资金的良性循环,规划的平面布局既可以同步开发也可以分期实施,分区分步地实现站、城的一体化(图9~11)。

4 问题与反思

商场公共空间设计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要素应用方法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现状

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城市公共空间的一般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城市公共空间的广义概念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城市公共空间可以进行交通、商业交易、表演、展览、体育竞赛、运动健身、消闲、观光游览、节日集会及人际交往等各类活动。

2.存在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

有观点认为:在现代科技的促进下,过去需要发生在公共空间领域的一部分社会及市政功能已经转移到了私密领域(如娱乐、资讯获取以及消费过程可以依靠家庭中的电视和互联网来完成),曾经只能以集体和公共形式出现的活动也在逐步转化成为更加个人和私密的形式(例如城市中的各种缴费手续,过去必须到指定的公共场所完成,而现在则可以通过网络甚至通讯手段就可以在私密领域完成),公共空间对于城市的重要性愈趋减弱。但对于目前我国的城市现状而言,公共空间的使用仍然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占主流地位,只是由于设施陈旧、设计不当以及人们的意识水平不高等原因,造成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相对低下,服务能力有限,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3.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性

城市公共空间是体现城市风貌与特色的重要场所,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它不但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了开放的空间环境,而且在城市的演变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记录着城市历史与文脉的积淀。

凯文·林奇(K.Linch)的“城市意象理论”、简·雅各布斯(JaneJacobs)的“城市活力分析”以及扬·盖尔(JanGehl)的“交往与空间”等理论,都对营建个性突出、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的意义作出了积极探讨。从本质上看,公共空间应该是一个自由的环境——人们可以随意使用它们,但也可以自主选择到其他的地方。在此,我们可以通过优化城市公共空间的要素设计,丰富人们相互交往的场所,满足公众多样化需求,提高城市公共空间质量,以此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要素。

成功的公共空间是以富有活力为特点,并处于不断自我完善和强化的进程中的。要使空间变得富有活力,就必须在一个具有吸引力和安全的环境中提供人们需要的东西,即如何在公共空间中营建和应用“空间与尺度”、“可达性与易达性”、“混合使用与密度”、“环境质量”、“公共设施”、“街道家具”和“公共文化活动”等要素。

1.空间与尺度

公共空间首先是一个“空间”的概念。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由长、宽、高等量度和范围表现出来,是物质存在广延性和扩张性的表现。但形成具有实质意义的公共空间应该是具有地域文化和内涵的,并赋予空间涵构意义的“场所”。

“场所”概念常强调“归属感”和与场地的情感联系。荷兰建筑师奥尔多·范·伊克(AldoVanEyck)在他著名的场所描述中强调:“不管空间和时间的意义是什么,场所的事件只会有更多意义。这是因为在人的意念中,空间表现为场所,时间表现为事件。”然而在当前营建场所感的规划设计中,场所的形态意义常常被过分渲染,甚至超越了更为重要的人之活动及空间的功能意义。

尺度,既是空间设计的手段,也是空间设计的原则。“人体尺度”是人类在长期生活积累形成的一种适度的标准和视觉印象。尺度存在于城市形体空间设计的每个环节。虽然在整个城市的形体空间设计中并不一定遵循唯一的尺度概念,但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创造有意义的、适合人们需求的尺度效果。有时,“超人尺度”是为了某种特殊的使用功能或取得某些特定效果而不得不采用的(例如北京天安门广场的设计)。但近年来,在我国很多城市新行政中心的设计中,往往采取巨大的尺度来取得“宏伟”的效果,这显然是没有必要的。凡是接近人的地方,特别是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都应该注意体现“宜人性”,因为所谓的“人性场所”首先是空间应具有“人体尺度”。

2.可达性与易达性

城市中目的地与交通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正因为有了吸引人们的目的地,于是才产生了交通;因为有了交通,才使得人们到达目的地变成可能。因此,城市的公共空间具不具备活力是受到其可达性与易达性的影响。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城市的公共空间是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在某一场所相互活动形成的,包括街道、市场、码头等,由此也反映了公共空间的可达性与易达性的重要性。因此,在创造新的城市公共空间时,必须考虑公共空间与其他区域的交通联系(包括车行交通和步行交通),这是实现公共空间富有活力的重要保证。

3.混合使用与密度

创造活跃和良好的公共空间的另一个关键就是不同的土地用途和人的活动在空间与时间上的集中,而足够的人群和活动密度又常常被认为是空问富有活力的先决条件,也是实现空间混合使用的先决条件。为避免国外许多城市开发实践中被功能分区理论影响而出现的孤立的城市公共空间现象,混合使用已经成为现今一个被广为接受的城市设计目标。

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而言,适当的密度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公共空间,由于现状条件限制较大,往往形成高密度的区域。尽管高密度有时意味着较低的环境质量,但对于公共空问的使用,适当的高密度意味着将增加人流的接触度——当各种各样的活动和不同类型的人们在同一公共空间中相遇,就大大地激发了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发生的可能性,从而使公共空间变得复杂多变、富有生机。4.环境质量

根据扬·盖尔的交往与空间理论,人们的每一种活动对环境的要求都不相同,其中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都特别依赖于户外空间的质量,当条件不佳时,这些具有特殊魅力的活动就会消失,而在条件适宜的环境里,它们就会健康地发展。由此可见,户外空间的环境质量对空间活力营建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此外,适度强度的接触是进一步发展成其他交往形式的起点,但在没有纷繁户外活动的情况下,最低限度的接触就不会出现,交往也就无从谈起。与环境质量良好的公共空间相比,质量较差的空间影响了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限制了人与人之间适度强度接触的发生,从而制约了空间活力的体现。反之,我们试想一下,在环境质量良好的公共空间里,无论是在市中心、商业广场,还是在公众娱乐场所,产生人的停留与活动,而人及其活动总是吸引着另一些人,当人们或在一旁观察,或聚集在其周围,或互相讨论,于是新的交往活动就这样自然地展开了。

5.公共设施

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它的基本功能就是必须满足人们各种活动的需求,因此,健全的公共设施是营建良好公共空间的基本条件。相关的基本公共设施包括:灯具、座椅、邮筒、垃圾箱、站牌、路标、城市地图栏、电话亭、售报亭、候车亭、治安亭、公共卫生问等。

建筑与规划设计应为残疾人士及老年人等行动不便者创造正常生活和参与社会活动的便利条件。应该结合残疾人坡道与盲人路引等设施,消除人为环境中不利于残疾人士的各种障碍,创造出平等使用的公共场所,使全体成员都能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

6.街道家具

街道家具指的是城市中的环境小品,是街道空间和景观组织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体现城市特色与文化内涵的重要部分。彼得·波土曼(PeterBosselman)认为,街道家具能直接影响行人对场所的感受,提出通过对街道家具的设计,可以增强场所的特色,丰富空间的内涵。

除了有助于突显公共空间的个性外,街道家具的组织质量也是衡量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最基本的标准之一。街道家具同样也能为地区的发展设定质量标准和期望值。但目前由于多方原因,街道家具设计与选择的重要性往往被忽略,无数的街道家具是按照不顾及城市整体空间特色和街道景观的方式进行配置的,结果形成了街道景象视觉和功能上的混乱。

7.公共文化活动

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是营建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重要载体。如同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民风习俗一样,城市公共空间也同样需要各种艺术活动的感染和熏陶。从城市自身的角度看,各种有益的公共文化活动不但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而且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方法。例如重庆市沙坪坝区三峡广场的“黄桷树下龙门阵”,每每都能吸引大量的人参与,不仅丰富了市民的生活,而且也给原本商业化的步行街注入了文化生机。

三、案例评析

1.重庆市解放碑中心区

重庆市解放碑中心区北起临江门,南临较场口,西至七星岗,东达小什字,占地0.95平方千米,是重庆市CBD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以及成熟的配套设施,解放碑成为重庆市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辐射源,成为最具魅力和品位的现代都市标志。

从现状来看,解放碑中心区用地布局复杂,并且多数区域为混合用地,但总体而言兼具商贸和商务两大功能。虽然用地混合带来了使用和经营上的一些问题,但也正因为其功能的多样性与混合性以及常年持续不断的消费人群,保证了解放碑地区持续旺盛的活力。

以“十字金街”著称的解放碑中心区有比较完善的步行系统,不仅沟通了整个中心区的步行联系,而且适度地引进轻轨、巴士等公交系统,解决了中心区复杂的公共交通需要。但中心区整体车行系统的技术指标偏低,道路用地比例仅为15.2%,远低于大城市中心区20%~25%的指标,加上路网格局、线形设计不合理,造成了车行交通的易达性进一步降低,从长远来看,这是保持解放碑中心区旺盛活力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从空间与尺度上看,解放碑中心区的建筑密度与建筑高度偏高,高楼林立的整体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心区的空间尺度和视觉效果。虽然设计考究、使用方便的街道家具和公共设施给公共空间注入了应有的活力,但是总体绿化容量的严重不足影响了中心区的环境品质和质量。不过,时常举行的公共文化活动以及商家开展的商业活动对于解放碑中心区的活力营建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每逢节日庆典的时候大量人群聚集在解放碑欢呼雀跃的景象成了重庆繁华兴盛的象征。

2.上海市新天地广场

新天地广场位于上海市中心区淮海中路南面,以其上海石库门弄堂的独特海派文化风韵和格调时尚的中外餐厅、茶坊和艺术展廊等,成为上海最吸引人的~个文化休闲场所。

从区位和交通上看,它地处上海繁华的卢湾区,东临黄陂南路,南临自忠路,西临马当路,北临太仓路,当中一条兴业路把其分为南里与北里两个部分。在太仓路上的主入口离淮海中路最繁华的地段及地铁出入口只有170米,因此交通的易达性保证了新天地广场成为上海一个重要公共场所的可能性。此外,它在区位上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上海最重要的革命历史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位于兴业路上,大批中外游客都会借此机会而顺便将新天地广场游览一番。

从空间形态上看,通过对原有狭窄、拥挤的里弄空间进行疏通整合,形成步行街、广场等开敞空间,使得整体空问格局疏密有致、收放自如,同时,还着重把具有石库门文化特征的建筑与部件保留下来并加以利用,使整个公共空间富有浓厚的地域色彩。此外,宜人的尺度是新天地创造舒适的公共空间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由于里弄空间本身的尺度是比较宜人的,在改造的过程中注重对尺度的把握,形成了不同于城市中心区大型商业街的空间尺度。比如里弄小巷宽度为2~3米,主要街道宽度也不超过10米。

与其他休闲场所不同,新天地广场设置了众多的露天茶坊和咖啡座等公共设施,淡化了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界线,大大地激发了不同人群之间交流的可能性,丰富了公共空间的活力。同时,健全的公共设施以及设计新颖的街道家具也给新天地广场营造了良好的休闲气氛,精心的环境设计以及良好的施工质量保证了高品质的环境质量。在广场南面还设置了一个露天广场(时尚广场),时常在此举行的音乐会以及各种公共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

无疑,新天地广场作为上海旧城公共空间改造中的一种模式是成功的。它既有效地保留了旧城区的历史风貌,又通过各种规划设计手段,满足了现代生活的需求,创造了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实现了保护与开发的有机融合,同时也突出了上海文化的个性和内涵。

四、结论

通过对城市公共空问营建的探讨以及实际案例的评析,可以看出活力要素对城市公共空间营建的重要作用。但对于不同地段、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而言,各个要素的影响力不同,着重处理的力度也应有所区别:针对较大范围的城市公共空间(如城市中心区等),应着重考虑“空间与尺度”、“可达性与易达性”、“混合使用与密度”以及“公共设施”的合理规划设计;而对于较小的城市公共空间如小型广场等),则应精心处理好“环境质量”和“街道家具”的设计以及组织开展各种“公共文化活动”。

总之,通过合理把握公共空间活力要素,在实际规划设计中着重处理好各个要素的关系,一定能创造出真正具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简·雅各布斯(JancJacobs).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5。

[2]凯文·林奇(K.Linch).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华夏出版社,2003.

[3]扬·盖尔(JanGehl).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5]MatthewCarmona,TimHeath,TanerOc,SteveTiesdell.城市设计的纬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6]邹德慈.城市设计概论[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03.

[7]王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商场公共空间设计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机场,规划设计,航站楼,商业设施

1概述

机场建设项目是一项异常复杂和艰巨的系统工程项目,由于其航空枢纽的高端定位,涉及的利益主体多,协调难度大,工程技术要求高,任务多,责任重,工期紧,增加了建设管理的难度,也面临许多独特的问题,例如不停航施工。要保证机场项目最大化的发挥综合效益,就必须充分考虑社会、经济、技术和环境等各方面发展因素;必须做好统筹规划、界面协调管理、系统的前期准备和目标的全过程控制。在规划设计方面,上海机场建设指挥部坚持将服务航空枢纽建设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坚持功能为主、流程合理的原则,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处处考虑用户的需要和方便。上海机场的建设从规划设计伊始,就展开了一系列的深度研究和调查,进行机场建设工程用户功能需求的再分析。期间,吸收运营部门参与项目前期规划,让未来机场运营主体参与到机场建设的决策中来。项目设计中,邀请运营部门参与设计,充分听取和考虑运营部门的需要。在设计阶段的中后期,还通过“设计回头看”等创新管理方法和活动,让运行单位参与审查设计成果,反映用户对规划设计的意见和要求。

2运营单位的建设全过程参与

上海机场建设指挥部始终将满足用户需求作为工程建设的宗旨,以“建设面向运营”思想为指导,全面展开航空枢纽的建设工作。机场建设指挥部在项目策划前期就明确提出“面向运营”的建设理念,并贯穿于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及移交的全过程。在建设前期,机场建设指挥部坚持“功能为主”的原则,在组织结构中配备具有丰富机场运营经验的人员,建立与运营单位之间的信息沟通平台,深入分析用户的需求功能,邀请运营单位参与规划设计。工程竣工阶段,运营预案的研究、移交计划的编制与实施,对运营人员的全过程培训等,都是面向运营的建设理念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与实践。

2.1机场运营公司参与工程建设

在机场建设工程中,机场运营公司通过设立工程办公室,组织专业团队与机场建设指挥部进行协调沟通,配合工程的顺利完成与交接。

1)与指挥部联合进行机场运营模式研究。在机场运行指挥平台的建设过程中,上海机场集团采取了规划建设和模式研究同步开展的形式,坚持模式确立先行,建设配套跟进的原则,使建设方向能够满足逐渐清晰的管理模式的需求。以浦东国际机场扩建工程为例,在建设前期,机场建设指挥部与机场股份公司、集团战略发展部、安全运行监控中心有关人员分别设立课题组,并组成领导小组和联合课题组,开展机场未来运营模式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日后管理做好了组织框架,同时在机场建设期间,对具体的设备选型、设计与采购,设施布局等提供了指导,避免了后期的大规模调整,真正实现了建设为运营服务的理念。

2)参与航站楼分配方案等课题研究。上海机场定位为门户复合枢纽,意味着运营期间众多航空公司的入住,各航空公司及联检单位工作区域的分配直接关系到各个航站楼的规划及系统设置等一系列相关工作。工程伊始,为适应航空公司及其联盟的代码共享航班的枢纽运作,最大程度地方便旅客出行,合理有效利用机场资源,机场建设指挥部多次走访、听取和协调航空公司、联检单位等用户的意见。在综合考虑机场客流数据及各航空公司的发展及联盟要求,借鉴国外机场多航站楼的分配经验,结合浦东国际机场、虹桥国际机场航班生产及运行情况,考虑机场长期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形成了各航站楼分工方案。航站楼分配方案为初步设计提供了依据,使机场能够根据各航空公司要求进行规划布局,确保航空公司的运作便利,为旅客流程分析提供依据,同时为运营方案的研究做好准备,是确定各运行中心的基础。

3)全方位配合工程建设的推进。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机场运营单位组建的工程办公室全部参与由机场建设指挥部领导主持的大中型例会。工程办公室既了解建设状况,又反馈运营问题,并在其高效的组织模式下,及时解决建设单位向运营单位提出的合理要求。机场运营公司打破了原来“先建设,后检查,再整改”的工作思路,从方案设计、招标采购到工程实施、竣工验收的各环节,不断提出意见和建议,既保证了建设为运营服务,又使机场运营公司能更深入了解机场建设的各环节,为日后运营打下基础,更节约了时间、成本,推进了工程建设节点的顺利进行。

4)适时发挥运营部门的主导作用。对于一些特殊环节的管理工作,机场运营单位具有一定的决策权。例如标识系统,对于航站楼这样的大型建筑,小小的标识、标志对旅客正确办理手续并登机、下机以及获得其他信息等起到关键作用。机场股份公司通过广泛地调研,根据各航空公司提出的各种标识布置方案,包括对标识的大小、颜色及内容的要求等,确定了具体标识方案。

2.2航空公司和联检单位参与扩建工程建设

机场经营单位的参与使得机场建设面向运营的理念进一步落到实处。各航空公司与联检单位是机场运营的主体,是展示机场形象的窗口,直接为旅客提供各种服务,更了解用户需求。建设过程中,经营部门的参与不仅宏观上为机场定位及功能构架提供技术支持,而且微观上直接关注旅客需求及服务便利。

1)参与用户功能需求分析。上海机场建设中,坚持将服务航空枢纽港作为建设总体目标,重视功能流程设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建立环境友好型机场系统的理念。例如,浦东国际机场一期工程建设项目在建设时对中转功能考虑不足,在客流量逐渐增加时显露出来。机场建设指挥部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与研究,主动邀请功能需求的主体———各航空公司及联检单位参与T2航站楼旅客流程的研究,从国际惯例出发,分析浦东国际机场的航线及其结构,了解联检单位的查验程序和设施要求,最大程度地使扩建工程的旅客流程合理、规范,方便旅客换乘。以航显系统为例,调研对象涉及建设、设计、其他系统集成商、运营等多家单位,其中包括机场股份公司的机电通信分公司航站楼管理分公司、航空服务分公司、安检护卫分公司以及东方航空公司、上海航空公司、星空联盟、国际航空电讯协会(SITA)、傲创电子机场系统(Ultra)等数十家机场运营单位,运营部门在调研对象中所占的比例达到65%,其中航空公司占44%.通过采访信息持有对象、召开需求调研工作讨论会、原形模拟、场景模拟等多种方法,机场建设指挥部确定了扩建工程航显系统的功能需求,为机场运营提供了合理的显示规则设计和航班业务处理流程和信息,保证了系统间相关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可靠性,从而保证了系统开通后的用户满意度。

2)参与规划设计与论证。机场建设指挥部在前期规划时,就充分考虑到运营单位的需求,邀请他们参与到规划方案讨论小组中来,就如何强化上海机场枢纽地位以及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机场中转能力和国际通航能力,能否提供畅通、可靠的航班连接,能否应对大量的转机人流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论证。

3)参与土建装饰施工。施工阶段,航空公司及联检单位对工程建设的建议除了直接向工程部门反映外,多数是通过航空业务部和机场建设指挥部进行沟通和协调.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机场建设指挥部多次组织用户检视施工现场。用户将其对工程建设的意见向航空业务部反映,航空业务部收集、汇总后协调规设部、工程部及设计院对用户的意见进行论证,若三方认为用户意见可行,能方便机场的运行,或节约投资,则由设计院出优化方案交于规设部,由工程部门实施。这样不仅避免了机场建设指挥部与用户的多头接触,方便用户反映意见及提出建议,也使指挥部各部门的职责明确、行事顺畅。

3以“设计回头看”完善和改进设计

“设计回头看”是在结构工程已初步完成,施工图纸已基本结束,在安装与装修工程全面展开前,以满足旅客和客户需求为中心,以利于运行和管理,满足规范标准为基本原则,对工程设计的各个细节进行校核和再确认的活动,以检查设计成果的质量是否与设计目标相符,从中发现工程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同时,以事实数据作为评价依据,对各个设计单位的设计管理情况进行考核,是完善和改进设计的重要举措。

3.1“设计回头看”的内容与组织

机场建设指挥部以建设国际一流枢纽航空港为目标,成立了“设计回头看”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整个工作的开展实施。“设计回头看”将设计成果与设计目标、标准规范进行对照比较,最终设计成果得到了机场股份公司、航空公司及咨询专家的认可和肯定。“设计回头看”主要是以专业咨询公司的咨询报告和设计单位施工图设计为基础,将设计成果与工程建设的原始目标对比,其内容包括设计总体目标、旅客及货物流程、功能性设施的布局(包括机电信息、航站楼设施、安检、商业、标志标识及广告)、使用单位(联检单位、航空公司)的特殊需求等,立足于具体细节,对设计进行再确认,注重可操作性。

3.2“设计回头看”的工作成果评价

设计成果是评价设计目标实现与否的重要依据。以浦东国际机场T2航站楼为例,在“设计回头看”活动中机场建设指挥部及机场股份公司和各航空公司主要从四个方面的设计成果进行了评价。

1)旅客处理能力“设计回头看”。旅客处理能力的高低是机场工程建设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体现。为此,机场建设指挥部在旅客处理能力回头看中,充分体现服务旅客的宗旨。针对年旅客流量逐渐递增的趋势,“设计回头看”着重检查服务于旅客手续办理的设施设备,从办票柜台、安检、行李提取、卫生检疫、边防、入境海关等多个方面,衡量航站楼的旅客处理能力。机场建设指挥部通过“设计回头看”分析出航站楼旅客处理能力存在的一些功能不足问题,如卫生检疫通道空间不足,X-光检验机的数量不够等。再会同设计单位、使用单位、咨询专家等相关单位或部门,最终将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妥善解决。

2)商业设施“设计回头看”。机场建设指挥部在商业设施“设计回头看”中,首先将航站楼设计的商业设施面积与标准的需求量进行比较。无论是陆侧商业面积,还是空侧商业面积,其提供数量都满足了IATA所推荐的最低限度的目标。机场建设指挥部又将不同航站楼商业种类的面积分配情况进行了比较论证。经过比较,新建航站楼在商业种类、商业总面积、旅客服务设施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进,能为旅客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服务,满足其建成后运营的需求。

3)航站楼功能流程的“设计回头看”。为不断完善航站楼的功能,较好的满足机场灵活运营的需求,机场建设指挥部对航站楼功能流程进行“设计回头看”。以浦东国际机场T2航站楼为例,通过设计回头看发现T2航站楼总体实现了旅客流程简洁、明晰的目的,克服了T1航站楼中转流线不完善的问题。如针对国内转国际、国际转国内的旅客以及国际航线国内段的旅客,T2航站楼设置了中转中心,国际转国际、国内转国内的旅客则就近中转。各种中转均能满足衔接时间的要求,而且考虑了设施相互兼用,方便管理,增加了设施使用的灵活性。因此,T2航站楼的功能流程较一期更加合理,很好地满足了今后机场灵活运营的需求。

4)机电设备“设计回头看”。机场建设指挥部在“设计回头看”中,着重将不同航站楼的机电设备设计进行了比较。以浦东国际机场T2航站楼为例,机电设备的设计在许多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进,主要集中在暖通空调及动力系统、给排水工程、强电和弱电设计四个方面。从经济运营的角度,T2航站楼的机电设备更加运行高效、经济合理,如主楼夹层采用1台50RT的风冷冷水机组,有效改进了机场T1航站楼空调冷负荷量小,夏季从能源中心供冷的不经济方法;从旅客服务的角度,机电设备提高了旅客的适宜度,给人以舒适、温馨的感觉,如卫生间和吸烟室排风量的加大;从环境可持续的角度,机电设备更加绿色环保、节能清洁,如在不同的季节,弱电机房采用不同的三套系统,分别为中央空调、分体空调与通风系统,既满足航站楼空调使用需求,又达到了节能的效果。

4结语

上海机场要打造成世界级的机场,就要以世界的眼光规划建设浦东、虹桥国际机场,规划设计必须把握枢纽机场发展的脉搏,符合世界级机场规划要求。获得了一个好的规划方案,就能为机场的项目定位、战略布局和后续建设等奠定坚实基础。实践表明,项目的规划设计不仅关系到整个项目建设是否站在世界前沿、实际施工能否实现,而且对建成后的项目能否满足正常运营,满足功能需求具有重要影响。为了保证机场运营的有条不紊,在前期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运营单位的需求,让他们参与到规划方案讨论小组中来,进行充分的交流。在设计阶段,要从施工图的设计管理、交底、审核各个环节严格把关,业主、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多方共同参与,提出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一同制定解决方案,并对设计图纸的审核规定严格的程序,确保设计图纸的质量,也为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可行性报告[R].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