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吉林水利论文

吉林水利论文

吉林水利论文

吉林水利论文范文第1篇

一、循环经济与生态旅游的关系

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可持续发展宣言,标志着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诞生。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强调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循环经济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量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有效地解决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障碍———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自循环经济诞生之日起,已成为许多国家实施旅游业尤其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可以说,循环经济与生态旅游因贯彻可持续发展而联姻,同时生态旅游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走上循环经济之路。

二、吉林市推进生态旅游的优势

1.气候地理位置独特

吉林市坐落在中国东北地区中南部,长白山与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地理位置优越,路网密布,四通八达。依托位居东北亚经济圈腹心的区位格局,辐射东北,自古就是三省通衢,是运输方式齐全的东北五大综合通枢纽之一。吉林市地理位置上的优势使其有能力成为东北地区国际旅游的门户和国内旅游的中心地区。

2.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吉林市旅游资源特色鲜明,是一座闻名遐迩、四季皆宜的旅游城市。吉林市以山水林、冰雪凇为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互相映衬,构成得天独厚的观光、休闲、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等旅游优势。夏季是避暑度假的胜地,冬季是滑雪娱乐的天堂,被国家纳入31个重点旅游城市行列。现在全市共有旅游景区、景点80余处。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的吉林雾凇、世界陨石之王吉林陨石、国家重点风景区松花湖等都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3.生态旅游发展潜力大

吉林市地处长白山和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远望长白山,近绕松花江。松花江低回慢转,呈返“S”型穿过市区。这一得天独厚的丰富的水资源构成了吉林市青水绿带环城的独特水景观。与四面环绕的龙潭山、小白山、朱雀山、玄天岭和西团山、东团山两座古文化遗址共同形成“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江”的天然美景,是我国少有的山水环城的自然地理单元,堪称“东北的香格里拉”。这一极富立体感、水城山城合一、享誉国内外的山水名城,与上游的松花湖、下游的人工湿地一起构成吉林市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吉林市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及高品位的人文景观资源,使其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巨大潜力。同时也充分凸显吉林市生态环境的优越性,也是吉林市旅游业乃至第三产业最具竞争力、最具特色的优化发展道路。

三、吉林市发展生态旅游面临的问题

1.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是旅游产业得以繁荣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吉林市旅游产品紧紧围绕着松花湖和雾凇来开发观光旅游产品,数量少、种类单一。近几年,旅游产品的开发却出现高潮,大量新产品推向市场,但产品质量难以保证,效益偏低,影响了吉林市的旅游形象。

2.生态旅游宣传不充分,功能难以实现,缺乏精品

生态旅游提供的是以教育、引导为主,寓教于乐的旅游服务。生态旅游区是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的场所,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有一支业务精湛、热情高涨、服务到位的导游队伍和相关从业人员,同时也应有系列宣传品以达到对生态旅游内涵的充分解释,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然而,吉林市大部分景区这一点做得十分欠缺,导游讲解的知识品位不高,有些旅游产品的资源管理粗放,服务不到位等同样失去了生态旅游的应有特色。

3.旅游专业人才储备不足,人才结构急需改善

在吉林市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明显存在着严重的人才瓶颈现象。吉林市旅游人才中拥有高等学历者甚少。由于吉林市生态旅游业发展缓慢,经济效益相应不高,人才引进困难。另外,吉林市在发展生态旅游业的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投入不高,人才结构需要调整,层次有待提升。因此缺乏优秀的管理和经营人才,严重制约了吉林市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四、吉林市以循环经济理论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

1.以循环经济理论作指导开发绿色多样化旅游产品

循环经济的支撑系统包括法律法规支撑系统,经济政策、经济评估支撑系统,技术支撑系统及鼓励公众参与等。这些支撑系统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上,都对生态旅游有着重大启示。吉林市开发多样化的生态旅游产品可以借鉴循环经济理论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强科技应用及经济评估,促进公众积极参与,大力开发山水游、农家乐旅游及采摘游等旅游产品,引导游客进行绿色消费,开展绿色教育,使吉林市生态旅游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2.以循环经济理论指导吉林市生态旅游经济维度的强化

吉林市发展生态旅游在实现产品功能,提高产品服务质量,打造精品等方面的问题,可以从循环经济的经济维度里找到良方。具体作法是:(1)关注物品的功能。在对吉林市生态旅游产品充分解释的基础上,注重打造产品质量,使其实现观光游览的旅游功能、生态环境的保护功能、促进社区协调发展功能、生态环境的教育功能等。(2)实现服务优先。其他的旅游形式很注重对资源本身的考虑,而在服务上下工夫不够。生态旅游应该发展循环经济关于服务优先的理论。也就是说吉林市发展生态旅游,其旅游产品要在深层服务、优先服务上下工夫,毕竟只有优良的服务才会带来精良的旅游产品。

吉林水利论文范文第2篇

(吉林省国税局,吉林 长春 130042)

【摘要】汽车产业作为吉林省支柱产业,不仅影响全省经济总量提升,更具有优化经济结构、推动可持续发展、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核心地位。本文从税收视角,基于实证数据挖掘,并借鉴国外汽车产业治理模式,对吉林省汽车产业链发展进行趋向分析。最终提出完善汽车区域和产业发展的多层次建议。

关键词 税收;汽车产业链;治理模式

2013年以来,东北地区尤其是吉林省经济增速持续回落,部分行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凸显。汽车产业作为吉林省第一支柱产业,是东北经济发展问题的典型代表。基于此,本文利用税务部门税收数据客观、全面、真实的优势,从税收视角探究了吉林省汽车产业链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向。

1 吉林省汽车产业链发展趋向分析

由于宏观经济增速降低,国家汽车消费刺激性政策告一段落,汽车销售在经历了几年的爆发式增长后,将进入低速增长或平稳期。吉林省作为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在这种大背景和重点企业的营销策略推动下,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临界点处,又将趋向何方发展?

1.1 基于库兹涅茨“拐点”理论的吉林省汽车产业发展趋向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等专家研究提出“工业化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当第一产业比重降到10%左右时,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第三产业进入“U”型底部,比重从下降转为稳步上升①。钱纳里②在库兹涅茨标准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得出“U”型区间判断方法。

本文根据上述理论,选取吉林省2000-2013年数据,由回归方程推算出吉林省工业化后期区间大致出现在2013-2016年③。由此推断,目前吉林省处于工业化中期后半段,即将进入工业化成熟阶段,三产比重将出现拐点,向上逐渐增加,二产比重相对降低。到2016年后,也就是后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因此,作为吉林省经济主体,汽车行业面临着既要继续做大做强,更要对整个产业链,尤其是第三产业相关部分加大扶持力度的要求。

1.2 基于施振荣“微笑曲线”理论的吉林省汽车产业发展趋向分析

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1992年提出了微笑曲线理论,代表了转型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方向,即技术研发、品牌设计、销售服务等为曲线两头,占据了价值链的高端;而作为劳动密集型的中间制造环节,技术含量低、利润空间小、耗用资源大,则处于曲线的谷底。

从吉林省汽车明细分类行业利润变化趋势来看,汽车行业发展尚未进入成熟阶段,整车制造利润率仍处于较高水平。但产业链中研发、设计、关键零部件等环节仍严重依赖于外方。发动机、变速箱等配套厂基本为外商独资或外资控股。同时,尽管制造环节利润率明显高于其他,但近两年已经出现制造环节利润率下滑,第三产业中的批发、金融等环节利润显著提升的趋势,吉林省汽车产业链也在逐步向“微笑曲线”形态转化。

1.3 基于经济税收发展预判对吉林省汽车产业发展趋向分析

随着2013年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和其他自贸区未来的逐步落地,中国汽车市场进一步开放,国产合资中级及中高级乘用车型面临的冲击和挑战将会越来越大。对于高端车型奥迪依赖度较高的吉林省汽车产业来说,挑战更大。随着未来几年奥迪比重上升到上限和价格的不断下调,税收增长也将逐步失去动力。

2 汽车产业链成功治理模式比较与借鉴

吉林省汽车产业链在以整车利润为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模式下,开始进入调整期。本文根据吉林省汽车产业链发展现状,主要选取美国、欧洲、日本三个世界先进地区的汽车产业治理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为吉林省汽车产业链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2.1 美国汽车产业纵向关系治理模式:科层式治理

科层式治理模式下,产业链上游的零部件制造商依赖于下游的整车制造商,处于主体地位的整车制造商能够有效地管理零部件的生产,确保上游中间产品供应,同时对资源特别是具有知识产权的资源起到有效保护作用。

它的局限性在于:抑制零部件制造商的自主研发。

2.2 欧洲汽车产业纵向关系治理模式:领导——市场型治理

在欧洲汽车产业中,具有一定研发能力的零部件制造商谋求市场化条件下的纵向合作,而实力较强的整车制造商则发挥其在产业生产中的领导作用,二者形成了领导——市场型的纵向治理模式,即订单式的领导控制与市场化的有效竞争相结合,整车制造商依靠订单契约领导着与零部件制造商之间的市场化合作。

它的局限性在于:零部件厂商承担较大的风险。

2.3 日本汽车产业纵向关系治理模式:模块——关系型治理

在以丰田公司为代表的日本汽车生产中,零部件制造商具有强大的研发实力,能够与整车制造商开展平等互利的合作,不仅使整车的设计生产趋于模块化,而且整零关系也实现了系统性的网络化合作,形成了模块——关系型纵向关系治理模式,即局部的模块合作与系统的产品开发相结合。

它的局限性在于:单一封闭的技术保护模式,凸显了应对危机的脆弱性。

2.4 吉林省汽车产业未来治理模式的理论借鉴

由上述国际成功治理模式来看,吉林省汽车产业链治理模式现阶段,应向美国的科层式治理模式靠拢,建立长期稳固的寄生共生关系,不仅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更重要的是依托整车制造优势形成一体化企业,带动全省经济发展。同时,通过税收和产业政策鼓励零部件制造商的生产和创新,使整车设计向模块化发展,推动全产业链健康发展。

3 意见及建议

3.1 基于汽车产业链发展趋向的建议

从相关税收指标可以看出,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吉林省地方经济总量的支柱产业。但是,仅仅追求汽车产业链对于GDP数据的带动作用远远不能满足吉林省未来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需要;汽车产业作为吉林省的优势产业,也应在波动的经济周期中起到“稳定器”的作用。这就需要省政府制定汽车产业相关扶植政策时,注重鼓励汽车核心企业的集约型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3.2 基于汽车产业链治理模式的建议

吉林省汽车产业的发展还是处在核心整车制造业为主,零件加工及下游行业为辅的发展阶段。因此,汽车产业链的发展政策应立足于核心企业的观念转型和结构转型,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使汽车全产业链在吉林省区域内都得到有效发展,真正实现集群化和规模化。引导有条件的中小零部件企业通过合资、合作等形式,提高技术水平,最终实现全行业的整体前进,真正将吉林省打造成汽车大省和汽车强省,保证吉林省未来经济发展和税收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张丽莉.全球价值链下长春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2]孙久文,叶振宇.产业集聚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中州学刊,2007(6):32-38.

[3]李新安.区际产业转移与产业链整合:以中部地区为样本[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56-81.

注释:

①Kuznets.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5,45:1-28.

②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J].1989.

吉林水利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科研成果转化 高校科研管理体制 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高等学校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主体,其科技成果不仅数量多,而且水平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也是实现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一种主要形式。目前,吉林省地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成果转化率较低,可供转化的成果较少,成果转化机制不太健全等。在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过程中,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是最大的障碍。因此,吉林省地方高等学校必须立足于产学研合作,从转化机制的源头、过程、利益分配、服务体系等各个层面入手,提高吉林省地方高等学校在吉林省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服务功能。本文遵循“现状—问题及成因—对策”的基本思路,在考察吉林省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现状的基础上总结我省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不足,分析障碍,给出相应的对策。

1 吉林省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国内外学者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包括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历史、模式比较、转化的政策、机制、理念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归纳起来,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种研究主要是政府对高校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的资助方式,此类研究可以提高政府的资助效率;第二种研究是针对成果提供方和有成果需求的企业双方面的利益,制定合适的政策法规,建立行之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促使双方合作,以此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然而,关于这两方面的研究,有的是只有针对国家层面的宏观研究而没有针对地方层面特点的研究,有的则是只有针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各相关因素问题的系统研究,而没有形成切实可行的机制。吉林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推广模式的现状是大多数研究只是进行理论上的定性探讨,没有对这一过程进行科学的量化分析,缺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目前,吉林省社会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创新地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良性转化的相关研究和政策措施。当前吉林省地方高等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转化渠道较为简单等问题,极不利于吉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这主要是现行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导致吉林省地方高校在科研工作的许多方面做得不够科学合理,比如科研导向、科研观念、科技评价、科研激励机制及科研推广平台等方面。

2 吉林省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存在的问题成因

2.1 吉林省的科技投入不够

和沿海城市及京津沪等发达城市比较,吉林省无论是在科技人员和科技经费等方面的投入、支出、科技成果和科技论文等方面的产出、还是在专利鉴定成果数、科技专著、科技成果奖和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来讲是比较低的。

2.2 吉林省地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受到了现行科研管理体制的制约

现行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存在着一些弊端, 主要集中在:条块分割的高校管理模式不利于交叉综合研究,限制了科技资源整合;高校科技管理组织结构不利于信息上下传递;现有的高校科技评价、激励和竞争机制不利于科技创新成果的产生;科技项目和科技成果的管理模式不适应科技创新的需要;现有科研管理体制使得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到一起,大量的科技成果不符合市场需要;科研价值观不科学;当前高校人才评价缺少推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高校的科技人员不够协调,习惯“单兵作战”;利益分配机制没有建立,阻碍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

2.3 高等学校现行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阻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高等学校现行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主要有高校自办产业模式、高校与企业直接合作模式、增长模式三种。这三种模式的缺点在于:(1)各高等学校普遍缺乏能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外部资源的整合,更缺乏能够实现科研成果、劳动、资本、组织、市场需求、制度环境各种要素相互综合配套的管理。(2)政府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政府应对高校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帮助分担转化风险,并通过各种手段来协调市场中的各种影响因素。(3)吉林省绝大多数高校还缺乏一种能分散和转移科技转化风险的机制,因为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这种风险应有效回避而不应单纯由高校来买单,因为这将极大制约科技成果转化进程。

3 吉林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推广模式的问题的解决对策

(1)转变传统观念,提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地位,将其放在与教学、科研同等重要的地位。将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与自身研究特色相结合,明确定位;将吉林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有机结合,加强高校科研管理,完善科研评价机制。(2)培养优秀的科技队伍。科技队伍是科技创新的长远保证,高校里往往集中了某一领域的精英,利用这些精英打造优势的科研团队进行研发,推动吉林省科研水平的提升。(3)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形成合作联盟。继续推动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社会企业和风险基金加强与吉林省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优势学科、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合作,跟踪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做到技术更新理论、产品研制在高校,具体实验、生产在企业,风险均摊、收益分成的合作之路。(4)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因为吉林省的实际情况大部分项目的科研水平与东部地区、国际有一定的差距,加大与外界的合作与交流必将提升吉林省的整体科研水平,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总之,对吉林省地方高校成果转化机制及推广模式的研究应“立足于市场”,“为企业而研发”。高等学校的科研项目和产品开发应从市场需求出发,既着眼于市场需要,又要考虑企业的生产条件,科研成果的成熟度既要高又切合实际,成果转化也就容易实现。

本文是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ZC12089)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康敏,李斌.我国高校科技产业成果转化模式探讨[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9).

[2] 蒋文.高校科研管理视角下广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8.

[3] 周训胜.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2011(1).

吉林水利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民国时期;吉林省;水田开发;政策

吉林省是我国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区,也是近代以来水田开发较快的地区。尤其在民国时期,由于吉林省地方当局实施了一系列推动水田开发的政策,使吉林省的朝鲜移民和水田开发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本文主要利用在吉林省档案馆新发现的历史档案资料,对当时吉林省对开发水田的政策做一初步考察。

一、调查和丈放低洼淤荒

吉林省地方政府在丈放官荒中,为了促进当地的水田开发,对于大片无人认领的低洼淤水之地采取了积极减价丈放的政策,这对于吉林省的水田开发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为开发水田,吉林当局对境内低洼淤地进行了多次普查。1923年1月,吉林省清理田赋局第14号训令:

“照得民为邦本,食为民天。民食之源,首重农业,而水田尤为切要。其需资无多,而收利较厚,事半功倍,莫善于此。关内诸省近水之田,无不引种田稻,利益繁兴,询为裕国富民之良策也。东省土地肥美,农业甲于中邦,独于水田一事,素乏讲求。以致沿江沿河沿湖之地,水塘淤沼,天然美利任听抛弃,诚为可惜。查奉天省兴办稻田,已著成效。近来吉林间有仿行,收益亦甚可观。……夷考沿江上下,其以宜稻之田视为无用之地者,几乎指不胜屈。徒以倡办无人,遂致利弃于地。兹拟就办理清丈清赋之便,于沿江沿河沿湖各县掠其大段洼田宜种水稻之区,无论已放未放,分别肥瘠一律划出,或由官办,或饬商民自办,一面雇用韩侨相助为理。至于缴价升科,不仿量为宽展,俾知兴办水稻系为提倡农业起见,期于实边、裕课,两有裨益。惟最初之计划,首在调查,而调查之法,不得虚应故事,务须详细确凿,以利实行。……合亟令仰该县即便遵照,迅将该管境内共有水田若干,切实查勘,绘具草图,注明坐落、垧数,限于文到两个月内,详细具报。”[1]

这次水田调查的主管机关是吉林省清理田赋局,水田调查是与清丈清赋同时进行。官府为增加田赋收入,对这次调查比较重视。但是,尽管官府一再声称这次调查的目的是提倡种稻,而且对于“缴价升科”可以“量为宽展”,但因清理田赋局出面调查,有些水田地主不免心存疑虑,为逃避赋税而隐匿水田面积,调查数据可能会有不实的情况,据当年九月33个县2个设治局呈报,计有已丈放既垦水田10852垧,已丈放可垦水田地14738.7垧,未丈放的可垦水田地37455垧1亩,总计63045垧8亩[2]。上述数字并非吉林省已垦水田和可垦水田的全部面积,榆树、同宾、和龙、桦甸、虎林、桦川等六县并未呈报水田数字,而这六县皆是水利条件较好,水田开发较早的地方,其水田已耕地和可耕地的面积一定很大。尤其令人奇怪的是,在已呈报水田数字的县份中,滨江、五常、长岭等三县竟“报称并无水田”,这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如果说滨江(今哈尔滨市区)和长岭二县水田开发较晚,水田面积不大,还稍情有可原的话,那么五常县早在清末就进行水田开发,民国时期水田面积已达一定规模,该县竟称“并无水田”显然是在说谎。9月20日吉林省田赋局在给吉林省长的报告中指出:“职局详核各县呈报情形,非饬警区调查即托农会勘报,值此地面不靖之时,又兼职局文电交催,期限迫促,各县之调查仓猝就事,其遗漏而不详尽,诚意中事。夫以吉省幅员之广,万流交错,全境宜辟之水田断不止六万余垧。即滨江、五常、长岭三县,其临江之区,谅亦不无水田可辟。惟事属初举,将来各县举行以后,尚可通令赓续确查,以期地无遗利。兹既查有约数,职等核议办法,拟将民有水田已垦种者,俾令力事扩充,以图发展;其未垦者,催令速垦,毋使利弃于地;至官荒内之水田,应援照奉准宝清县出放洼甸成案,不论等级减价出放,每垧出价大洋八角,仍随价加收经费减五,以示体恤。以上办法如奉核准,即由局通令各县遵照,布告民间,限于明年阳历五月底,某县放出水田若干,新垦垧数若干,造册具报。”[3]由此可见,田赋局对于水田调查决心很大,而且对调查结果立即做出处置:熟地扩充,荒地垦辟,无主官荒低价丈放,力图促进水田开发。

经过多次调查,吉林省大致掌握了全省各江河流域水田资源的分布情况 [4]: 饮马河流域12万垧, 伊通河流域3万垧, 拉林河流域30万垧, 蚂蜒河流域8万垧, 牡丹江流域45万垧, 图们江流域13万垧, 红旗河流域2万垧, 绥芬河流域6万垧, 倭肯河流域10万垧, 兴凯湖左近2万垧, 穆棱河流域20万垧, 挠力河流域9万垧, 松花江沿岸及各支流,50万垧。据该项调查,吉林省可开垦的水田数达210万垧之多。这些荒地皆属低洼淤水之地,且多处于北部边疆荒僻之区。汉族移民大多不谙水田技术,因而往往视之如弃土,很少有人愿意承领和开垦。

吉林省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北部边疆的开发,乃采取积极措施丈放洼甸淤荒。例如,吉林省宝清县未放生荒均系山坡水甸之地,按最下等毛荒丈放,每垧仅值1元。如此低价,尚无人承领。该县知事无奈,只好在1921年7月28日呈请降低荒价,经吉林省清理用赋局批准,每垧减价2角,每垧荒价仅为8角。即便如此,“报领者仍是寥寥”[5]。富锦县为丈放柳树河等处淤滩,曾向省政府恳请照下则毛荒按四分之一收价,按每垧1.5元的四分之一计算,每垧仅收钱0.375元。经吉林省清理田赋局核准,同意该县可以按3垧折扣为1垧,每垧实收荒价5角。[6]“折扣”方案一出台,依兰、勃力、宝清、饶河、同江等五县也纷纷请求仿效。[7]宝清县本来已经被批准每垧减价为8角,这时亦请求“三垧折扣一垧”,因而该县丈放之洼荒实际每垧仅收价2角6分余。[8]这种折扣减价之风逾演逾盛,到1927年,桦川县民人马呜伦等30人呈请丈放县属洼荒时,竟按每6垧折扣为1垧甚至10垧折扣为1垧计算,价格如此之低,几乎等于无偿白送![9]官府降价丈放,汉族资本家和地主乃纷纷承领。他们在承领洼甸淤荒后,为了早日开发,早日获利,就积极招募朝鲜移民,促使大批朝鲜移民从东北南部乃至朝鲜本土迁入吉林省东北部边疆新开发区,从而促进了新垦区的水田开发。

二、制订水利章程

民国时期吉林省各级政府大力提倡水利建设。1916年,吉林省长公署将延吉道归化鲜人郑安立等人“条陈水地种稻说明书”呈报民国政府农商部,采纳了郑安立等人的建设,认为“稻作宜于东省,允宜推广,以?_厚利”,因而训令各县地方官“妥行劝导,力为提倡”,“及时布种,以兴地利”[10]。1918年7月25日,吉林省长公署正式颁布了《吉林省奖劝耕种水稻章程》其全文如下:

吉林省奖劝耕种水稻章程[11]

一、凡各县境内有可耕种水田者,得依本章程奖劝之。但水田试种区域,暂以吉林、伊通、氵蒙 江、桦甸、磐石、双阳、延吉、珲春、敦化、额穆、汪清、和龙等十二县为限。

二、各县农会应将耕种稻利益晓谕农民。凡未经设立农会各县,应由该县知事完全负责设法劝导。

三、凡农民耕种水稻,未谙农法时,应由农会详细指导。

四、县知事应劝导本地绅富广辟水田。

五、凡个人或团体筹办水田者,所需水稻子种时得呈请县知事酌量给与。前项水稻子种由县知事责成农会先期筹储。凡未经设立农会各县应由该县知事酌量筹办。

六、县知事督垦大宗稻田,确著成绩者,得由实业厅长按照县知事劝业考成条例第三条分别开具事由,并请省长公署咨达农商部,给予奖励。

七、农会办理奖劝耕种水稻,确著成绩者,得由实业厅长按照农商部奖章规则,开具事由。呈请省长公署,咨达农商部,核给奖章。

八、个人或法人及其他团体垦辟荒地,耕种水稻,确著成绩者,得由实业厅长按照农商部奖章规则,开具事由,呈请省长公署,咨达农商部,核给奖章。

九、凡新来之垦民愿耕种水稻者,得由业主与垦民订立佣垦或佃种契约,报明县知事核准。

十、垦民欲解除佣佃契约或移转于他人者,须由业主呈报县知事核准。前项佣佃契约不得移转于外国籍人。

十一、本章程自本省长公署核准后颁布施行。

民国七年七月二十五日。

根据该项章程,我们可以看出吉林省提倡种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规定了水田试种区域。列入试种水田的12个县,大多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山区,是朝鲜移民较为集中的地区,在开发水田上既有较好的水利条件,又有熟悉水田生产的朝鲜移民劳动力;二、劝导种稻的实行机关是各县的农会,没有农会的县由县知事直接负责;三、由官府提供稻种,由农会负责进行技术指导;四、对于督垦水田得力的县知事、农会、个人及团体,均由官府给予奖励;五、明确享有奖劝权利的稻农必须是拥有中国国籍的农民,没有加入中国国籍的朝鲜移民不享有上述权利。

各县政府根据本县情况,也制订了相应的提倡种稻的章程或规划。如1919年4月,延吉县便颁布了《修正延吉县播种水稻暂行规则》,该规则共19条。由于该县朝鲜移民较集中,因而在第一条中明确规定:“本规则以提倡播种水稻为宗旨,无论华垦人民均适用之。”“华”系指当地的中国人,“垦”则指当地的朝鲜移民。由于该地早已有朝鲜移民兴修水利,并出现过一系列纠纷,因而该规则有针对性地规定了开挖水渠时所占用土地的租借方法、租地价格。为了确保水利工程的实施,明确规定:“因开凿沟渠必须经过之地,准照土地收用办法,无论何人不得故意阴阻挠。”“地主租出之地应听各户自由使用,如有阻遏水道情事,令其负损害赔偿之责,并得酌量处以百元以下之罚金。”[12]这就确保了兴修水利,开垦稻田农民的权利。

地处吉林省中部的吉林县,也在1926年10月颁布了《吉林县实业局倡办水田种稻简章》,共14条。该章程主要是督促该县农民将能够开垦成水田的荒地开垦成水田。首先由县实业局对全县堪种水田之荒地进行调查,然后绘成图册。凡适宜开垦水田的荒地,“验明原业执照,限期一年开垦成熟”。如果逾期未垦,该局将“协商公平代种水稻办法,订立契约”。如该荒地并无管业执照,即认为系属官荒,由实业局报领作为公产。由此可见,吉林县实业局对于荒地开垦采取了较为严厉的督责措施。此外,章程还对朝鲜移民承租水田做出了具体的规定。与延吉县不同,该章程明确规定:“韩人承种水田,须先取得中华民国国籍,方准注册。”“韩人承种水田,只准租种,不得价领。”[13]由此可见,永吉县对朝鲜移民承种水田有一定的限制,但在实行过程中,这种限制并不是很严格的。很多未入籍的朝鲜移民,往往利用已入籍朝鲜移民的名义,从汉族手里承租水田。据1930年永吉县(即原吉林县)公安第六分局调查所属各村屯种稻的184户朝鲜佃农中,未入籍鲜农竟占125户,已入籍者只有59户[14]。因此,尽管在章程上对朝鲜佃农采取了某些限制政策,但官府大力提倡水田,毕竟对朝鲜移民的迁入和开发水田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三、设置水利机构

吉林省很长时期并未建立专门的水利管理机构。最初由省田赋局负责管理水田的调查及田赋征收事宜,后由省实业厅负责提倡水利及开发水田事务,20年代末开始由省建设厅负责稻田水利管理事务。随着吉林省水田开发规模的扩大,客观上要求建立专门的水利管理机构。1923年,吉林县的于吉桢曾上书省长,请求设立吉林省水利局。他在呈文中说:“乃以东省农民无耕种水田知识,而社会上又无指导提倡之机关,于引河筑堤,修整水利,地方既无联合之组织,国家又无统筹核计之机关,以致茫茫玉田将成废土。”“伏查民国五年中央设立全国水利总局,复通令各省设立分局,未几而奉省亦设水利局,掘河筑堤,引水灌田,指导耕种,数年以来,成效卓著。”“民国九年吉祯初在抚余县试种水田,得最良之成绩。民国十年复委托农户于肇州、呼兰、依兰三县乡试行试验,成绩均佳。以民国十一年之春旱,而每垧收获尚达二十三石,而以吉林二百万垧之水田,每垧收获二十三石,则每年可产稻四千六百万石。”“援奉省成例,每垧征收水利费八元(改永衡大洋),则吉省可征一千六百万元。如以大工程修治各河流之水利,则水田垧数可达三百万垧,将来水利局之收入,不啻为第二之财政厅。各县之水利分局,又不啻为第二之征收局。”[15]于吉桢通过收入推算,论证设立水利局将会为地方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收入,因而这个建议是很有说服力的。

1926年,阿城县一个从事水田开发的商绅候国桢也上书吉林省长,请求试办水利筹备处。他在“滨江道区创办稻田有益公社,专垦该区所属十县河流两岸洼下地。第无水利局行政辅助,其中障碍不胜枚举。”他指出:“查全省各道区,现在均有垦种此项水田者,公民既尝此中困难,遍查各区营此业者,均感困难,尚不足为虑,独影响国家税收,减少人民食用,实堪可惜。拟请仿照奉省,暂在滨江设水利局,派员专司水利行政。惟底款无着,似未便遽请设局,暂设水利筹备处。先调查全省已种者有水田若干垧,未种而可种者尽先提倡,俟底款有着,再请设立专局。利国福民,一举数益,诚为我吉省当今最关紧要之急务。”[16]由于缺乏水利管理机构,直接影响了农业资本家对水田的投资和经营,因而侯国桢的建议代表了水田经营者的意见。

尽管吉林省迟迟未设立专门的水利机关,但各县却有自行设立水利机构的。1927年3月,伊通县实业局附设了一个试办水利局。该局办理的事务,主要有以下十项:(1)关于水田调查事项。(2)关于勘定测量河线事项。(3)关于配置引渠设备堤堰事项。(4)关于水道图表之绘制事项。(5)关于考察水田河线利弊事项。(6)关于河道巡察之考察管束事项。(7)关于监修河道桥闸水关各项工程事项。(8)关于宣氵曳 溢水开闭水闸事项。(9)关于收支款项及造报预决算事项。(10)关于征收水利事项。(11)关于河荒招佃事项。该局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向稻田农户每亩征收吉大洋八角钱的水利费[17]。

1929年7月23日,吉林省组织成立了吉林省水道局。该局隶属于省建设厅,局长由厅长兼任。内设第一、第二两科,各科设科长1人,科员3人,办事员5人。其附设机关,在桦甸县设分局1处,设分局长1人,助理员和雇员各1人,巡查4人。在省城吉林市及阿什、哈达、九站各设临时收捐处,各处设主任1人,助理员、雇员各1人,巡查1~3人。该局常年办公费吉大洋20376元,来源于水道捐的收入。[18],该局第一科掌管的事项有:(1)关于水道测量事项。(2)关于水道浚氵曳 事项。(3)关于江堤扩展修建事项。(4)关于码头修建事项。(5)关于水道巡查管理事项。该局第二科则主要掌管水道捐事项。所谓水道捐是指“凡在松花江上游江面上为营利之事业者得征收水道捐”[19]。由此可见,吉林省水道局的管辖范围十分狭小,只限于松花江上游的水利事务,尤其侧重于水路航行事宜,并不管理水利设施和水田开发。另据1929年7月22日颁布的《吉林省政府建设厅管理稻田水利暂行章程》,全省的稻田水利事务仍“以建设厅为主管机关”。由该厅负责水利水田的调查,管理和水利费的征收[20]。

吉林省为了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1930年开始在全省普遍建立雨量站的设施,为农业水利提供服务。1930年2月24日,吉林省政府下令云:“查雨量站之设置,事关水利根本要政,……应每县各设一站,以资测验。”接获该令后,各县纷纷建立了雨量站。各县雨量站的设置情况如下[21]:

农安县雨量站,1930年5月19日设于农事试验场。

延寿县雨量站,1930年8月17日设于农事试验场。

敦化县雨量站,1930年10月1日设于县立苗圃。

宾县雨量站, 1930年11月2日设于农事试验场。

吉林水利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产业结构;灰色关联分析;经济增长;吉林省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7-0028-03

一、问题的提出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从理论上讲,产业结构是指按照一定分类形成的产业及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调整实质是资源与劳动力在各产业间重新分配的过程[1]。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密不可分,经济增长刺激了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的变化,进而促使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同时,高级合理的产业结构为经济增长拓展了空间。产业结构调整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同时也为提升资源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贡献。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产业结构的最高级模式为“三、二、一”模式,即以第三产业为经济增长的领头军。主导产业代表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合理选择与发展主导产业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路径。目前,吉林省产业结构模式基本与我国的产业结构模式相同,即仍保持着“二、三、一”的产业结构模式,传统的第二产业在吉林省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由此,吉林省产业结构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经济发展尚处于高速、低效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之中,现有的产业结构难以满足日益变化的经济发展需求。产业结构矛盾突出、发展模式落后已成为制约吉林省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优化升级吉林省产业结构迫在眉睫。

二、吉林省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演变情况

吉林省地处我国东北地带,其优越的自然条件与地理位置适宜多种农作物生产和牲畜繁育,是国家重点的高产粮省与畜牧大省之一[2]。据统计资料显示,2014年吉林省农业总产值为1 342.54亿元,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48.58%;粮食生产总量为3 532.8万吨,其中玉米产量高达2 733.5万吨,占粮食产量的77.37%;畜牧业产值为1 195.02亿元,占总产值的43.25%;而林业与渔业仅占总产值的8.17%。由此可知,吉林省农业结构简单,产业系统脆弱;吉林省作为东北地区的老工业基地,担负着国家先进制造业与基础原料产业基地的任务,2014年第二产业对吉林省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55.2%,其中工业就占有49.1%的比例。吉林省工业起步较早,现有的部分工业企业仍保留传统的生产观念,对新技术与新概念的接受能力较差,长期粗放、低效的生产方式给资源与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近年来,吉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态势较为乐观。劳动力在各产业中所占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的重要指标之一,依据2015年《吉林省统计年鉴》记载,2014年吉林省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总人数为1 447.2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为533.6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为344.3万人,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22.3万人增加至569.3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39.33%,可见第三产业正逐步扩展劳动力就业渠道。

自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1978年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仅为8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为29.3∶52.4∶18.3[3]。截至2014年底,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已高达13 803.8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 524.56亿元,同比去年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7 287.26亿元,同比增长6.6%;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 991.99亿元,增长了6.9%。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占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11.04%、50.79%、36.16%。由此可见,吉林省第一产业占比下降了18.26%,波动幅度较大,第二产业占比提升了1.61%,而第三产业由18.3%提升至36.16%,增加了近18个百分点。可见,第三产业在全省生产总值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但与全国的9.17%、42.72%、48.18%相比,吉林省产业结构性矛盾仍较为突出,三次产业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升级。

三、吉林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方法简介

灰色关联理论是由我国著名学者邓聚龙首创的一种系统科学理论,在该理论的基础上延伸出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即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它主要用于分析某一系统在一定时期内不同序列数据的相关程度(即灰色关联度),进而甄别促使该系统发生变化的主次因素及其与系统的关系。相比传统的计量统计方法,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能更好地处理无规律性的样本,对任何数量的样本同样适用,而且计算量较小,避免出现量化结果与分析结果不符的情况[4]。

(二)三大产业与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的关联分析

经济增长是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的过程,其表现形式主要为国内生产总值即GDP的增加。因此,本文选取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吉林省GDP)作为衡量吉林省经济增长的指标,第一、二、三产业产值作为产业结构的衡量指标。数据来源主要以历年吉林省统计年鉴为主,选取2009―2014年的数据对近年来吉林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

通过对变量序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求得差序列及两级最大差值和最小差值,取分辨率§=0.5,计算得出灰色关联系数及关联度(如表2所示)。

综上所示,R(X0,X1)=0.5581,R(X0,X2)=0.6364,R(X0,X3)=0.6981,即R(X0,X3)> R(X0,X2)> R(X0,X1)。由此可见,第三产业与吉林省GDP之间的关系最为紧密,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最为显著,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的影响力度相对较弱。但是,这并不代表目前吉林省产业结构已达到“三、二、一”的高级化模式,只能反映在六年的时间内,第三产业的发展对提升全省GDP的贡献不断加大,在吉林省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并且以良好的发展势头试图跻身于吉林省产业结构体系的“领头军”位置。

(三)吉林省各行业与GDP的关联度分析

产业内部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作为参考序列T0,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所划分的19个分行业的产值作为比较序列Ti。

经过对原始数值进行初值化处理之后,得出差序列的两级最大差和最小差,取分辨率§=0.5,计算求得各分行业的关联系数,进而求得各行业与GDP之间的关联度(见下页表3)。

综上可知,“建筑业”的关联度在19个行业中排名第一,说明建筑业的发展为吉林省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为吉林省建筑业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空间,目前吉林省城镇人口数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已经到达54.81%。“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与GDP的关联度分别为第2位、第4位、第5位,一方面,随着吉林省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收入水平的提升,人们越来越注重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另一方面,说明第三产业对吉林省经济发展的贡献在不断加大。“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采矿业”作为吉林省工业中的一部分,其关联度排行分别位于第3位、第6位,这说明吉林省在资源供给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但吉林省传统的工业模式仍根深蒂固,依靠丰厚的资源优势进行低效高能的生产活动,给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农林牧渔业”在关联度排行榜中仅位于第9位,第一产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促进二、三产业发展的强大后盾。“制造业”的关联度排名仅位于19个行业中的第10位,虽然吉林省“制造业”的生产总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较高,但与GDP发展趋势的关联度不强,说明传统的工业模式已不适应新技术时代的发展步伐。“教育”“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的排行分别为第12位和第13位,说明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忽略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科技创新体系不完善与研发能力弱也体现了吉林省软实力现状堪忧。“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排行位于第14位、第15位,说明吉林省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存在短板,资金投入力度不足。综上所述,基于广义的产业结构来看,吉林省各行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突出显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

四、对策建议

(一)结论

无论是从狭义的产业结构还是广义的产业结构来看,吉林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同我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相比既有相似之处,但又具有吉林省自身发展的特色。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产业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吉林省三次产业结构仍是资源消耗型,主要依靠消耗资源推动吉林省经济的增长。2014年吉林省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为11.04%、50.79%、36.16%,以资源开采型工业为典型的第二产业占绝对的领导地位,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强,高效节能的生产理念一时难以取缔低效粗放的生产模式。尽管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但新型高端服务业的发展进程并不理想,生产型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和以科技、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文化产业的缺失较为严重。吉林省不仅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同时也担负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任务。根据历年统计资料显示,吉林省农业与畜牧业在第一产业中所占比重较高,且种养殖结构单一,折射了第一产业的资源利用率低,粮食生产能力与深加工能力不强,在实现粮食产品向中高级化与效益化转变过程中存在短板。因此,吉林省不仅要优化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的布局,更应加强各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政策建议

首先,吉林省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努力做强做大农业及相关的农副产业,重点建设粮食生产能力的储备与深加工能力的提升,创建具有吉林特色的商品粮品牌,实现粮食产品的中高级化与效益化,促使吉林省粮食产业由传统的政策性维持产业向新兴的市场化效益产业过渡。其次,吉林省应加大对工业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强化配套产业链的上下游拓展及产业核心技术升级[5]。吉林省应夯实基础,强化生产业的发展,立足于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积极拓展民生服务业的发展范畴,并大力发展可持续发展服务产业,如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及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等,促使吉林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逐渐步入正轨。最后,吉林省三次产业的发展应遵循相互辅助、协同带动的原则,共同促进吉林省经济快速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柴伟,支大林.吉林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纵横,2013,(9).

[2] 尹明.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5,(12).

[3] 陈延斌,陈才.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产业结构演进特征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5).

相关期刊更多

吉林画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吉林出版集团

吉林医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吉林林业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吉林省林业厅;吉林省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