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神经疾病的治疗方法

神经疾病的治疗方法

神经疾病的治疗方法

神经疾病的治疗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应用

神经内科疾病是当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较高,同时产生的因素也比较多。面对神经内科疾病,临床当前并没有理想的治疗方式。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从2013~2014年所接收的60例神经内科患者进行了分组。当中重症肌无力患者共有10例,脑干脑炎患者21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6例3例,脑血管意外10例,多发性硬化8例。根据患者的入院时间划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男12例,女18例。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的西医用药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按照相应的手段进行治疗。实验组在原有的西医治疗基础上融合了中医治疗方法,具体药单如下:甘草半两、黄耆半两、芍药一钱、黄柏一钱、人参半两、升麻三钱、葛根三钱、蔓荆子一钱半[1]。将这些中药根据病患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增减,已达到治疗的效果。治疗干预措施主要有:①通过中西辩证心理干预方式,中医人为人的情绪与病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并且是密切相关的,当患者出现情绪烦躁或者抑郁的情况时应及时进行劝导,并让其保持良好的心态进行配合治疗,已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②针灸法,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采取针灸的方式来刺激穴位,进行1次/d,帮助患者得到良好的治疗。③康复治疗,让患者躺在比较硬的创伤,经常进行自主的锻炼和伸展。④饮食方面,医护人员应知道患者进食一些清淡同时比较容易消化的事物,少量多餐,或者食用一些软化血管的事物,例如山楂、甲鱼等等,以便于提升治疗的效果[2]。

1.3观察指标 患者入院时及入院15d之后的Barthel指标以及FuglMeyer评分,同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运动能力等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对患者入院的时间、出院时所填写的护理程度满意调查表进行了统计分析。

1.4治疗效果标准 “痊愈”表示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身体指标基本恢复正常,并有着明显的治疗效果。“显著”代表着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效果,但仍然没能痊愈,有一定的身体指标显示有问题。“有效”表示患者在治疗上已经产生了一定的疗效,但临床仍然伴有一定的症状,患者身体仍然显示异常。“无效”表示临床治疗完全没有起到任何的治疗效果,患者临床症状没能得到缓解,甚至出现了更加明显的问题。

1.5统计学方法 主要以SPSS17.0软件进行了数据分析,并利用计数资料χ2进行检验,P

2 结果

实验组的总体治疗有效率为100%,而对照组的总体治疗有效率则为87.6%,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3 讨论

神经内科疾病当前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其种类比较多,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帕金森等疾病。应用传统的西医治疗方式进行神经内科疾病治疗,虽然对病情缓解能起到较好的效果,但在后期阶段中也比较容易产生一些并发症,给患者的身心造成不良的影响[3]。其次,神经内科疾病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很容易出现患者没有确诊,病患就死亡的现象。

神经内科的疾病治疗原则为急性期疾病,通常多采取西医的治疗方式,以便于稳定患者的病情,但同时应采取中医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缓解病情[4]。例如在脑出血患者并发阶段中,由于病情变化比较快,通常多采取止血、保持酸碱平衡等西医的治疗方式,来将患者的病情进行稳定控制,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中医安宫牛黄丸等方式来进行辅治疗,将对患者的病情稳定起到更加明显的效果。此外,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应充分的发挥出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的作用。

中药疗法对阿尔茨海默症、偏头痛等疾病治疗有效十分显著的效果。当患者服用中药后,对患者的脉络通畅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中药的帮助下,通过抑制患者体内的胶原蛋白合成,能改善人体的组织增生[5]。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神经内科的疾病治疗中,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将中药应用于患者疾病治疗,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和改善将起到重要作用,同时能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记忆力。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达到了100%,而实验组则是87.6%,结果十分明显,实验组高于对照组。这也完全的说明了神经内科疾病治疗中中西医结合方式的重要效果。

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其整体观念对现代医学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医学发展中,中西医结合方式将是医学发展的主要方向,并在神经内科治疗中有着现实性的临床作用。从上述内容中可以看出,对神经内科疾病的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效果比较明显,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病状,同时缓解患者疼痛。

参考文献:

[1]潘晓东,郑安.机械通气在神经内科疾病中的应用(附7例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1,06:41-45.

[2]张纯.分析神经内科疾病医院内感染临床特点[J].中外医学研究,2013,23:71-75.

[3]丁小蓉,郭静,李刚.口腔疾病对神经内科疾病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08:62-63.

神经疾病的治疗方法范文第2篇

彭山县中医医院 四川省彭山县 620860

【摘 要】目的:对应用针刺过程中不同留针时间模式对患有单纯性面神经麻痹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患有单纯性面神经麻痹疾病的患者88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平均每组44 例。采用留针30min 针刺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留针19min 针刺模式对研究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面部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和临床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面神经麻痹疾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留针19min针刺模式对患有单纯性面神经麻痹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 针刺;留针时间;单纯性面神经麻痹;治疗

针刺是目前临床上对面神经麻痹疾病进行治疗的一种常用中医方法,留针时间是针刺治疗能够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性影响因素, 主要意义在于候气、补泻和提高治疗效果[1]。本次研究对患有单纯性面神经麻痹疾病的患者应用针刺过程中不同留针时间模式治疗的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 年3 月-2014 年3 月在我院就诊的患有单纯性面神经麻痹疾病的患者88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平均每组44 例。对照组患者面神经麻痹患病时间1-8 天,平均患病时间(3.7±0.9)天;男性患者10 例,女性患者34 例;患者年龄21-67 岁,平均年龄(45.3±1.1)岁;研究组患者面神经麻痹患病时间1-7 天,平均患病时间(3.5±0.8)天;男性患者12 例,女性患者32 例;患者年龄23-68 岁,平均年龄(45.4±1.2)岁。两组上述三项自然指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中医针刺治疗,主要取穴包括地仓、完骨、颊车、下关、丝竹空、四白、巨髎、合谷、攒竹、颧髎、承浆、内庭等,每次针刺前对上述穴位进行常规消毒处理,对照组患者每次留针30min,每天治疗一次,计划治疗一个月;研究组患者每次留针19min,每天治疗一次,计划治疗一个月[2]。

1.3 观察指标

选择面部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和临床治疗总时间、面神经麻痹疾病治疗效果等作为观察指标。

1.4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采用House-Brackmann 面神经生理功能分级标准,对本次研究的治疗效果进行评级。临床治愈:面神经生理功能分级水平已经达到Ⅰ级;有效:面神经生理功能分级与治疗前比较减少程度达到或超过2级,但仍然没有达到Ⅰ级;无效:面神经生理功能的分级结果与治疗前没有任何变化,或进一步恶化发展[3]。

1.5 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实施数据处理,当P<0.05,认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的形式表示,并实施t 检验,计数资料则实施X2 检验。

2 结果

2.1 面神经麻痹疾病治疗效果

对照组患者应用留针30min 针刺方式治疗后,11 例面神经麻痹疾病达到临床治愈标准,20 例有效,13 例无效,总有效率70.5%;研究组患者应用留针19min 针刺方式治疗后,16 例面神经麻痹疾病达到临床治愈标准,24 例有效,4 例无效,总有效率90.9%。该项指标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 面部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和临床治疗总时间

对照组患者经中医针刺治疗后

(19.84±3.57)d 面部功能恢复正常,临床治疗计划共计实施(26.40±4.51)d;研究组患者经中医针刺治疗后(14.64±3.19)d面部功能恢复正常,临床治疗计划共计实施(21.18±3.46)d。两项指标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面神经麻痹疾病在中医学理论中属于“口僻”疾病的范畴[4]。针灸治疗所产生的刺激时间是对针灸治疗效果造成影响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也是目前中医针灸治疗研究的一个重点性问题。目前临床上公认采用针刺方式对面神经麻痹疾病进行治疗的效果较为理想, 然而相关文献关于实际留针时间与面神经麻痹治疗效果相关性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5]。此外, 中医学著作《灵枢·五十营》有“呼吸定息, 气行六寸……二百七十息, 气行十六丈二尺, 气行交通于中, 一周于身。”的表述,简而言之中医学理论中将一呼一吸称为“一息”,按正常人每分钟呼吸次数在16 ~ 18 次激计算,270 息的时间应该在15 ~ 17min 之间, 即经气循行周身通常情况下需要时间在15 ~ 17min 之间, 因此19min 留针时间与理论上的经气循行周身所需要的时间更为接近, 采用留针19min 针刺模式对面神经麻痹疾病患者实施治疗的效果更加理想,本次研究结果亦可以充分证明上述观点。

参考文献

[1] 李妍, 韩宝杰, 励志英. 毛刺法治疗急性期面瘫60 例[J]. 河南中医,2009,21(04):109-110.

[2] 李彦知, 杨建宇, 范竹雯, 等. 周围性面瘫的中医治疗进展[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13(11):1019-1021.

[3] 桑德友, 刘文宾, 赵婧, 等. 面神经炎中医治疗进展[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23(11):998-999.

神经疾病的治疗方法范文第3篇

中医学历来强调“形神合一”、“天人合一”、“心身合一”,因此对中医心身医学我们暂取狭义的概念,就是用中医学的理论方法研究中医心身疾病病因病理、诊断治疗的一门专门临床学科。心身疾病是由心理因素为主要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又称心理生理性疾病。论文 心身医学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概念是研究心身疾病病因病理诊断治疗的一门专门临床学科,广义概念则是对所有疾病进行心理和躯体两方面研究的科学。

1关于中医心身疾病的概念和中医内科心身疾病分类

中医心身疾病的概念是因郁致病,即因七情因素引起的脏腑疾病,不包括癫狂等精神病。为了便于国内外交流,笔者采用中西医对照的形式加以说明。根据临床实践和国内外资料,笔者认为中医内科心身疾病分为8大类较为合理。

1.1 消化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胃痛) 、慢性胃炎(胃痞) 、胃神经症(胃胀) 、溃疡性结肠炎(泄泻、痢疾) 、肠神经症(泄泻) 、习惯性便秘(便秘) 、慢性肝炎(胁痛) 、慢性胆囊炎(胆胀) 、慢性胰腺炎(腹痛) 、食道神经证(梅核气) 等。

1.2 心血管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原发性高血压病(眩晕) 、原发性低血压病(眩晕) 、冠心病(胸痹) 、心律失常(心悸) 、心脏神经症(胸痹) 、心因性晕厥(厥证) 等。

1.3 呼吸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支气管哮喘(哮喘) 、过度换气综合征(喘证) 、神经性咳嗽(干咳) 等。

1.4 神经系统疾病

包括脑卒中(中风) 、癫痫(痫证) 、血管神经性头痛(头痛) 、紧张性头痛(头痛) 等。

1.5 内分泌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糖尿病(消渴) 、甲亢(瘿病) 、肥胖证(痰病) 、心因性多饮(消渴) 等。

1.6 泌尿生殖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前列腺炎(白浊) 、过敏性膀胱炎(淋证) 、尿道综合征(淋证) 、原发性障碍(阳痿、)等。

1.7 骨骼肌肉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类风湿(痹证) 、全身肌肉痛(痹证) 、书写痉挛(振颤) 、局部性肌痉挛(振颤) 等。

1.8 肿瘤科心身疾病

包括胃癌(积聚) 、肝癌(胁痛) 、肠癌(便血) 、食道癌(噎嗝) 等。

2 中医内科心身疾病学临床基础研究

中医心身医学的理论基础,源于《内经》的“形神合一论”、“天人合一论”、“心身合一论”、“脏腑相关论”、“阴阳五行学说”。如《内经》所言:“主则明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不通,形乃大伤”。“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精辟地阐述了心理对生理的影响,是中医的心理病理学。《内经》又指出:“人之有生也,有阴有阳,有短有长,有柔有刚。”因此中医的心理生理又具有阴阳刚柔对立统一的特点,笔者将其归纳为“中医刚柔心身论”(刚柔心理生理学说) 。

美国精神医学会也认为,心身疾病的基本原理是由情绪因素引起的机体功能异常,并表现在各个器官,即由皮肤反应、骨骼肌肉反应、呼吸器官反应、心血管反应、血液淋巴胃肠反应、生殖泌尿器官反应、内分泌、神经系统和特殊感觉器官反应。关于病因的认识《, 内经》的正(内因) 、邪(外因)学说与西方现代心身医学认识基本一致。内因包括先天禀赋、气质、体质,外因有七情、六淫和饮食劳逸等,包括心理、社会、伦理、生物、生活方式、行为等诸种应激因素。调查内因可以找出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的虚弱所在,即正气虚的表现。调查外因则可找出心理、社会、生物、行为诸种致病因素,即邪气实的表现。

中医心身疾病的病机研究,根据国内外的资料和笔者的临床实践认为,其病位主要在肝,波及心、脾、肺,日久及肾。初期多为肝脾同病,肝心同病,肝肺同病,后期多为肝肾阴虚或肝脾肾的阳虚。末期阴竭、阳亡、阴阳离绝而终。病性为刚柔不能相济,而致疏泄失职,气滞血瘀,痰饮湿困或气逆化火,火热伤阴,升降失司,日久由实转虚,脾虚肝郁或肾虚肝旺,极少有纯虚证。

心身疾病经过及时合理的治疗,多有较好的疗效,但容易因情志因素复发。少数患者因治疗不当可由实转虚,最后阴亡或阳亡而终。另有少数患者可因剧烈的情志刺激、气血暴逆或气血暴脱而精去神亡。理论基础的建立――刚柔心身论。

刚柔心身论源于《黄帝内经》的阴阳刚柔学说和心身合一学说认为,人可以分为阳刚和阴柔两种偏性,即两种不同的气质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又认为,人的精神情绪、心理活动对躯体内脏会产生影响, 既“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因此刚、柔二性由肝(中医认为肝主情绪) 所主。素体阳刚七情过极,则出现疏泄太过而致肝火上炎、阴虚阳亢的肝旺证候,称为刚证。素体阴柔七情过极,则出现疏泄不及而致肝郁气滞、血瘀湿困的肝郁证候,称为柔证。心身疾病发病的基本病机在于肝的疏泄失调而引起的刚柔不能相济,表现为气血阴阳失调。病机演化:情志刺激,首先伤肝,刚者及心,柔及脾肺,终必及肾。治疗应柔以制刚,刚之治柔,使其刚柔相济,心平气和。具体方法为,肝疏泄太过而致刚证者用柔肝法抑制其疏泄,肝疏泄不及而致柔证者用疏肝法增强其疏泄,即《内经》所言“用辛补之,用酸泻之”形成刚柔的辨证论治方法。

中医心身疾病的治疗,历来强调“先治其心,而后医其身”。笔者近10 多年来,把中医的心身治疗方法归纳为9种,即中医心理治疗、中医行为矫正治疗、中医心理药物治疗、辨证治疗、食物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道家松静疗法和药枕浴足疗法。中医心身疾病的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和功能护理,心理护理在心身疾病别重要,重点在于改善病人的情绪,消除心理矛盾和冲突。

中医心身疾病的预防分为个人与社会两个方面,个人方面,应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免疫力,对易感人群进行心理指导和帮助。社会方面,应建立支持系统,在家庭、学校和工作单位对易感人群进行心理援助,解决实际问题。

神经疾病的治疗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神经内科;中医药疗法;临床疗效;西药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2.146

神经内科疾病在临床中比较多见, 发病原因复杂多样。患者发病后一旦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目前临床中主要采用西药进行神经内科疾病的治疗,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疾病症状, 但是具有较大的副作用。如何采取一种有效的措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促进治疗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问题。近年来, 本院采用中医药疗法进行神经内科疾病的治疗取得明显效果, 作者将针对120例患者进行的临床研究情况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20例神经内科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照患者入院治疗的不同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60例。对照组中男28例, 女32例, 年龄最大68岁, 最小42岁, 平均年龄(57.13±2.76)岁, 病程1.2~6.6个月, 平均病程(4.13±3.09)个月, 其中脑干脑炎者22例, 脑血管意外者20例, 重症肌无力患者14例, 格林巴利综合征者4例;观察组中男26例, 女34例, 年龄最大72岁, 最小46岁, 平均年龄(59.55±2.87)岁, 病程1.3~6.5个月, 平均病程(4.22±3.11)个月, 其中脑干脑炎者21例, 脑血管意外者19例, 重症肌无力患者15例, 格林巴利综合征者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临床中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针对患者的疾病情况和身体特点选择盐酸利多卡因(海南紫杉园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9727)、东莨菪碱(广州白云山光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44024752)、氯丙嗪(常州康普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2022161)穴位注射或肌内注射, 同时给予泰尔登(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1021424)口服治疗, 共治疗15 d。观察组患者临床中采用中医药疗法治疗, 称取黄耆、甘草各25 g, 黄柏、芍药各1 钱, 升麻、葛根各3 钱, 人参25 g, 蔓荆子1.5 钱, 洗净后加水煎煮, 取汁, 1剂/d, 分早、晚2次服用, 共治疗15 d。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期间的症状改善情况, 倾听患者的主诉, 加强各项生命指标的监测, 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并及时给予及时对应处理。

1. 4 疗效评价标准[1] 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能够进行自理生活, 为治愈;治疗后患者的疾病症状获得明显好转, 为显效;经临床治疗患者的疾病症状有所改善, 但仍需要卧床休息, 为有效;治疗后患者的疾病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为无效。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为93.3%, 对照组为80.0%,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神经内科疾病在临床治疗中十分多见, 疾病发生机制复杂, 影响因素多样, 临床常见的病症有神经系统变性病、脑血管病、帕金森症、脑炎脑膜炎等, 患者发病后若未获得科学、及时的治疗将会导致呼吸衰竭等多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 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所以, 采取何种措施来改善患者的疾病症状, 促进其病症恢复备受临床重视。

传统临床中主要采用西药进行神经内科疾病的治疗,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缓解疾病症状的目的, 但是其临床副作用也比较明显, 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不佳[2]。近年来, 随着中医药的发展应用, 疗法在神经内科疾病的治疗中也逐渐发挥有效作用, 用药治疗后药物可直达病灶, 药效良好, 在多发性硬化、阿尔茨海默病、脑外伤综合征、偏头痛的治疗中均获得明显效果[3]。本项研究中的中医药方剂具有益气补血、调和经络、镇痛消炎的功效, 诸药联用能够发挥良好的协同作用, 达到改善临床症状的目的[3, 4]。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 上述药物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对机体胶原蛋白的合成抑制作用, 进而改善结缔组织的增生性, 同时, 对于患者临床中的睡眠不足、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具有明显改善作用[5]。本项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临床中采用中医药疗法进行治疗,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神经内科疾病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 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生命安全均具有严重影响, 在其临床中进行中医药疗法治疗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疾病症状, 缓解痛苦, 且对患者的身体伤害较小, 患者容易耐受, 颇具临床应用价值,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丹, 赵敏, 刘薇薇, 等.中医药对偏头痛治疗研究进展.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12):81-82.

[2] 姚晓黔.温胆汤在神经内科疾病治疗中的临床体会.健康必读(中旬刊), 2013, 12(7):292.

[3] 桂明进, 鲍远程, 张波, 等.益气聪明汤在神经内科疾病治疗中的运用.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2, 24(3):260-262.

[4] 陈传磊, 张仕娟.温胆汤治疗神经内科疾病40例.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 12(7):47.

神经疾病的治疗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精神卫生立法 公共卫生 重点与难点 实践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77-01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是一部确保精神疾病患者得到治疗、保障精神疾病患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精神疾病者快速康复的适用法律。

1 精神疾病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点与难点问题

精神疾病的属性是公共卫生属性,同时也是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及发病率近年来在我国呈现上升趋势。流行病学研究数据表明,我国公众患有不同精神疾病的概率高达17%;卫生部最新估计,我国目前患有不同精神疾病的患者超过1600 万人。

第二,国际最大的公共卫生组织―世卫组织统计,我国由于精神疾病导致的家庭疾病经济负担在所有疾病经济负担的占比为14%,其中作为抑郁症仅次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在单病种疾病经济负担的排列第二。

第三,精神疾病容易引发患者自杀、意外、暴力甚至吸毒酗酒。国外约有九成的自杀人群患有精神疾病。在我国,约有60%的自杀死亡人群可能患有精神疾病。精神疾病引发的交通事故、伤害事件、死亡、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也有蔓延的趋势。

第四,精神疾病对于患者的家庭及社会形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与社会负担。绝大部分的精神疾病外在表现的病程是慢性的,精神疾病患者自己的工作能力、生活能力也会受到严重影响,需要长期治疗及专人照顾。假设我国每一家的人口数为3.1个人,则重度精神疾病会直接影响到5000 万个家庭成员的正常生活。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及看护要耗费家庭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务。

第五,精神疾病和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精神疾病经由影响神经内分泌、降低免疫力等方式影响身体健康。和正常的人相比,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极有可能伴有冠心病,且影响寿命。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充分考虑了精神疾病的公共卫生属性,进一步强化了政府与社会在预防精神疾病、治疗精神疾病及满足精神病人的生存条件等方面的重要责任。

2 精神疾病以预防为主

一直以来,精神疾病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预防为主也是我国开展卫生工作、促进全民健康的主要方针。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不断建立并健全了疾病预防、疾病控制与卫生监督体系,但这一体系中并不包括精神疾病。精神疾病的预防通常包括三类预防,即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及三级预防。其中一级预防的预防目标是减少不同种类的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二级预防的主要预防目标则是降低各类精神疾病的患病率;三级预防的主要预防目标则是减少精神疾病患者的致残率,降低精神疾病发生严重后果(如自杀、意外、暴力等行为)的发生率,并降低精神疾病的复发率。《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精神疾病防治和监测负有责任。同时还强调:心理健康关系每人、每家,企业、学校、社区及家庭均要密切关注精神卫生问题,共同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为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奠定扎实的基础。

3 公共卫生视角的精神卫生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公共卫生视角的精神卫生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下:一是对精神疾病患者开展的救治或救助的水平不高,精神疾病预防、精神疾病治疗及精神疾病康复服务体系均不完善,无法有效、系统地保障精神疾病患者的合法权益;二是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缺乏科学的管理与监督,造成精神疾病患者引发严重事故的事件屡禁不止;三是强制收留、治疗精神疾病患者的程序不健全,个别地方在强制收治患者时甚至会引起其亲属的质疑,“被精神病”时常出现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4 公共卫生视角的严重精神疾病发病报告制度

国家通过此次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严格推行严重精神疾病发病报告制度。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能够依法免费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因为贫困,可由政府资助其参加基本的医疗保险,并优先得到医疗救助;符合相关条件的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可以享有最低生活保障。

精神卫生法中的“严重精神疾病”是指精神疾病的症状比较严重,造成患者无法适应社会,不能正确认识自身健康状况、无法完整认识客观现实的精神疾病。国家要提供给这些严重精神疾病患者以基本的公共卫生救助服务,如建立健康档案、评估健康情况、定期健康随访、调整药物剂量、对症治疗及生活技能培训等康复方面和心理方面的支持。在部分已经开展医疗救助或试点的地方,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可向民政部门申请相关的医疗救助。

5 结语

精神卫生作为重大的公共卫生课题,同时也是广大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的出台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解决现今我国精神卫生工作产生的诸多出问题,确保精神疾病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救治,确保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可以得到有效管理,减少人他们造成的伤害事故的发生率。通过精神卫生法,可以更有效地关爱精神疾病患者,促进患者及时、积极就医,避免病情延误或加重,帮助精神疾病患者得到合理的治疗,早日康复,保障患者基本的人身权利与医疗救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