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改良土壤的措施

改良土壤的措施

改良土壤的措施

改良土壤的措施范文第1篇

一、耕地土壤的现状

据北林区土壤普查资料记载:对894个土壤剖面坑的层次进行详细的观察比较,发现全区的耕地土壤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耕作层浅,犁底层厚”的问题,而且比较明显。其情况见表一、表二。 从表一、表二可以看出:耕作层浅而薄,平均厚度只有15厘米(要求达到15~20厘米)。犁底层深而厚,平均厚度达到10厘米(要求达到3~5厘米)。耕作层过薄,犁底层过厚,形成了粮食减产的原因。

从上表看出:犁底层的容重大于耕作层的容重,犁底层的总孔隙度小于耕作层的总孔隙度。在犁底层中,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均低手耕作层。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作物减产。

二、不良耕层的危害

不良耕层(犁底层)是多年在同一耕翻水平条件下形成的,是土壤耕作的一个障碍层次,该层结构为片状,质地偏粘,遇水后膨胀性很大,使总孔隙度变小,而在孔隙中几乎全是毛管孔隙,形成隔水,影响通气透水性能,使耕作层和新土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递受阻,微生物活动减弱,影响有效养分的释放。主要危害:一是形成隔水层,影响通气透水性能。犁底层容重大于1.3克/立方厘米,立百果达到1.5克/立方厘米,草本植物的根系就不能插入,水分滞留上层,形成“哑巴涝”,晴天很快蒸发,容易干旱;底层水分上升受阻,作物需水供不应求,很快萎蔫。二是加重水土流失。降水时水分贮存于耕层,不能下渗,土壤很快饱和,在地表形成泾流,引起水土流失。带走了大量沃土和养分,降低了土壤肥力。此现象发生的坡地,其后果更为严重。三是影响根系伸展,减弱对水分、养分的吸收;引起连锁反应。致使作物前期生长缓慢,熟期拖后,后期徒长,易遭霜冻。

三、改良不良耕层的措施

1 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实行轮作制、土壤耕作制、施肥制三制配套,使土壤耕作与轮作、施肥相结合。提倡以深松为主,翻、松、耙相结合的耕翻制度,力争少翻、多松、垄沟深松(原垄深松),深松程度以打破犁底层为度,而且不能一刀切,深度应当逐年上下变化,每年深松2~3次,采用不同部位轮换深松(垄台、帮、沟),三年翻一次,形成制度化。

改良土壤的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土壤通气不良;作物;影响;改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 S15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3-0272-03

土壤是作物生长发育的立地条件,只有协调好土壤水、气之间的矛盾,才能使作物根系大、分布广,进而促进作物 生长健壮,达到高产。长期以来,作物根系对空气需求的试验、研究极少。为了不断提高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笔者从土壤通气不良的影响、形成原因及改良办法三大方面阐述了改善作物根际土壤通气状况,促进粮食增产的做法。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及农村劳动力结构改变,小型农机耕作具逐步退出,大型旋耕机具已成为粮食作物生产的主力,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旋耕面积几乎达到80%以上,连年旋耕导致土壤耕作层变浅,犁底层上移,加之有机肥使用减少,田间土壤管理粗放、灌溉方式不合理等导致土壤容重增大,孔隙度减少,土壤蓄水量减少,土壤通气不良,严重影响着粮食生产的安全发展。

1 土壤通气不良对作物的影响

1.1 对种子发芽出苗的影响

适宜的温度、水分、空气是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种子发芽时,需要将贮存的营养物质逐渐氧化分解为幼苗生长的原料,当土壤粘重或含水量过高时,土壤板结,空气容量严重不足,种子储藏的营养不能正常转化,不能发芽或勉强发芽出苗,高产的基础极不牢固。据试验,玉米播种时土壤含水量为10%~12%时,出苗率为10%左右。土壤水分含量为13%~14%时,出苗率为60%左右。当土壤水分含量为15%~16%时,出苗率为97%。但当土壤水分超过18%~20%时,出苗率明显下降,仅为80%左右。这就说明,协调好土壤水、气矛盾,可以提高种子发芽出苗率,为高产奠定好基础[1-3]。

1.2 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小麦出苗以后,若土壤严重板结,土壤通气不良,小麦根系的生长就会受到抑制。据观察与调查,在土壤质地粘重、地下水位高的田块,小麦根系下扎深度为60 cm左右。当降低地下水位,增加土壤空气容量,小麦根系下扎深度可达到110 cm以上。因此,在小麦灌水时应采取加大灌水量,减少灌水次数,增加土壤空气容量,有助于根系下扎;玉米出苗后,由于土壤板结严重,或出苗后遇旱进行大水漫灌,造成土壤中空气较少,氧气不足,根系生长不良,根系下扎较浅,幼苗叶黄、瘦小,易发生倒伏,为后期生长发育埋下祸患[4-6]。

1.3 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玉米对空气的反应十分敏感,据有关资料报道,玉米在土壤缺少氧气的条件下,产量降低50%~70%,小麦产量降低20%~30%,高粱产量降低25%~30%,大豆产量降低35%~40%。玉米最适宜的土壤空气容量为30%左右,小麦为15%~20%左右。土壤空气中的含氧量为10%~15%,最适宜根系的生长,低于此含量,根系生长就要受到影响。据笔者近年来下乡调查观察了解,也证明了这一点。通过对23块机井边种植的玉米调查统计,尽管该田块不缺水分,水、肥都能得到保证,但土壤板结严重,土壤中的空气容量偏低,导致产量不高。据统计分析,较生长正常的旱地玉米减产24.7%左右。

1.4 对作物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

据资料分析,在土壤通气不良时,玉米吸收各种营养元素的功能具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大致次序为钾、钙、镁、氮、磷。当对土壤通气改良后,玉米对各种营养元素的吸收量增加,增加的次序为钾、氮、钙、镁、磷。

2 造成土壤通气不良的因素

2.1 土壤活土层较浅

20世纪70年代土壤耕翻主要采用“东方红75连滚”进行深翻,打破了历史以来形成的犁底层,活土层增厚,土壤疏松,通气良好,土壤蓄水量增多,作物根系处在氧气充足的环境条件中,生长正常,促使植株生长发育健壮,对粮食作物的增产、稳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大田被分割成绺绺田,大型机械无法操作,大多数田块采用小型拖拉机进行耕翻,深翻深度为20 cm左右,虽然耕作深度变浅了,但由于家家户户养殖大家畜,有机肥源充足,有机肥施用量较大,约70%以上的土地施用有机肥,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理化性状得到改善,土壤空气容量较高,致使粮食作物长势健壮,产量大幅度增加,家家有余粮,一般家庭存放的粮食可供3年以上的自足;2000年以后,大部分农田的耕作主要采用旋耕机耕翻,翻耕深度为10~15 cm,使得土壤活土层变浅,加之有机肥施用量大幅度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土壤板结程度越来越重,土壤容量逐渐变大,严重影响着粮食生产的安全发展。

2.2 有机肥施用不足

20世纪70年代以前,以单纯施用有机肥为主,每年大约60%的土地施用有机肥,施用量为30 t/hm2左右,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理化性状较好,土壤通气性良好,作物长势健壮,虽然产量较低,但年年稳产;80年代,农村家家户户饲养大家畜,有机肥源较为广泛,大约80%的耕地面积上施用有机肥,施用量45~60 t/hm2,并配合施用部分速效肥料,做到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由于连年施用的有机肥量较大,土壤有机质含量有较大的增加,土壤质地发生了较大变化,土壤通气性良好,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2000年以后,农村大家畜饲养量急剧减少,有机肥源严重不足,几乎全靠化肥维持作物生长发育对养分的需求。据调查,近年来施用有机肥的面积占粮田面积的10%左右。由于较长时间无有机肥可施,导致土壤团粒结构遭到破坏,土壤通气不良,进而致使作物的根系发育不良,吸收功能降低,倒伏加重,对产量影响较大。

2.3 灌水不合理

有水就灌,大水漫灌,土壤板结严重,植株生长不良,造成产量降低。玉米是需水量较多而又不耐涝的作物。如果土壤水分过大,含水量超过20%以上时就对玉米生长不利。在土壤缺氧的状态下,不利于土壤好气性微生物的活动,影响矿质营养元素的分解和供应,而嫌气性细菌活跃,大量增加了土壤中有机酸和无机酸,增加了土壤溶液的酸度,直接影响玉米对矿质营养的吸收。同时,土壤在嫌气条件下会产生一些有毒的还原物质,如硫化氢等物质,直接毒害根系,致使根系死亡。

2.4 土壤管理不到位

由于除草剂的大面积应用,人们忽视了中耕的作用,特别是灌水后中耕松土工作。由于长期不进行中耕松土,造成土壤板结,土壤通气不畅,从而作物根系活动受到抑制,作物幼苗黄化、干枯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着粮食作物的稳产高产。

3 改善土壤通气性的措施

3.1 规模经营,推动土地合理流转

据农业部最新,全国已合理流转土地28%左右,流转面积逾0.2亿hm2。土地实行合理流转对提高粮食产量主要有四大好处:一是可以稳定粮田面积。大面积粮田逐步集中于种田能手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能够快速推广应用,并能按照各种作物的需水、需肥规律进行科学耕作、管理,使各项技术措施落到实处,促使粮食产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二是有利于大型机械作业。土地合理流转,使小块地变为大片田,种植面积扩大,便于大型机械进行深翻、整地、播种、收获等。能够使土壤得到有效的深翻,增加活土层厚度,改善土壤水、气状况,增加粮食产量。同时,集约化经营可以省时、省工、省燃料,节约成本,增加经营者的经济收入。三是利于轮作倒茬。单家独户种植,由于土地面积较小,无作倒茬,一种作物连续种植10余年,使土壤养分条件恶化,微量元素养分缺乏,引发作物缺素症的发生,病虫害多发。土地合理流转后,种植面积增大,有利于实行合理的轮作倒茬。做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有利于土壤熟化,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作物健壮生长,夺取高产。四是有利于种植部分绿肥等养地作物。由于土地合理流转后,土地集约经营、规模经营面积较大,每年用5%~10%的面积种植绿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质地,协调土壤水、气矛盾,促进作物正常生长发育,提高粮食产量。同时,集约化经营以后可以解放部分农村劳动力,使这部分人专心进城务工,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镇化建设。也有利于经营者集中生产,统一销售、统一采购农用物资等。保证生产的粮食既产量高,又质量优,确保粮食安全。

3.2 深翻改土,增加活土层厚度

土壤质地粘重的田块,遇雨或灌水后土壤微粒急剧膨胀,形成胶粘物质,水分不能下渗,气体不能交换,一旦水分蒸发,土壤迅速干涸,体积猛烈收缩,土壤坚硬,地表板结龟裂,不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与活动。因此,必须进行深翻改土,增强土壤活土层的厚度,调节土壤水、肥、气热,增加土壤总孔隙度,是增加土壤空气容量最有效的措施,也是促进粮食再创高产的基础。但对于旱地土壤,切忌年年深翻,因为频繁深翻易造成土壤过于疏松,土壤保水能力下降。因此,旱地最好每隔3~5年轮翻1次,深翻深度以25~30 cm为宜,其余年份可进行浅耕,耕翻深度以15~20 cm为宜。这样既可增加土壤深翻深度,打破犁底层,有利于保水保肥,又不致土壤过于悬虚,影响保水性能,还能增加土壤空气容量,很好地解决土壤水、气矛盾,促进作物健壮生长,使粮食产量不断提升。

3.3 广开肥源,增加有机肥施用

当土壤施入有机肥后,经过微生物分解后产生腐殖质,这些腐殖质能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善通气状况,提高保水、保肥能力,能够有效调节土壤中水、肥、气、热状况,达到改良土壤、培肥土壤的目的。增加有机肥源的措施:一是大力推广积、搜、沤肥活动,千方百计广开肥源,扩大有机肥的施用量,改善土壤性状。二是努力推广沼气池建设,沼渣作为优质有机肥施用后能够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提高土壤通气性,减轻土壤粘重程度。三是要扩种绿肥和养地作物,通过种植绿肥,然后进行压青,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四是适当从养殖专业户处购买部分有机肥,如羊粪、鸡粪、油饼等,增加有机肥的施用。五是选用质量较好的生物有机肥,补充有机肥不足的问题。

3.4 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

玉米秸秆还田是目前解决有机肥不足,补充和平衡土壤养分,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的有效办法。据测定,玉米秆还田7.5~10.5 t/hm2,1年后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提高0.05%~0.15%,土壤容重下降0.03~0.14 g/cm3,土壤孔隙度提高1.5%~5.0%。因此,玉米秸秆还田是一项节本增效的有效措施,应大力推广小麦高留茬和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玉米秸秆还田应掌握好适时收获、粉碎深埋、适量灌水及病虫防控等要素,以便秸秆快速腐烂,降低对下茬作物的影响。

3.5 纠正灌水误区,合理灌溉

目前在玉米灌水上的误区:一是灌水不及时,不是按照玉米的需水规律灌水,而是在受旱严重时才浇“救命水”。致使玉米受旱严重,虽然解决了空气的问题,但水的矛盾更加剧烈。二是灌水无规律,部分农民种植在机井边或灌水条件好的田块,灌水无规律,见旱就灌,多次重复,导致土壤板结严重,土壤氧气不足,植株生长不良,造成大幅度减产。三是灌水量过大,多采用大水漫灌,如遇地势低洼或土壤质地粘重的田块,极易造成渍害,根系处在无氧条件下就会死亡。因此,灌水提倡小水细灌或隔沟渗灌,有条件的可采用喷灌或滴灌,提高水的利用率,减少土壤板结,为玉米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四是遇涝不排,玉米虽然需水量较大,但遇暴雨时,地势低洼的田块容易造成积水,如果积水时间较长就会发生渍害,土壤氧气缺乏,根系呼吸困难,影响正常的生长。

3.6 加强田间管理,协调水、气矛盾

小麦田管理的中心措施是搞好冬春碾压、耙耱、中耕松土。碾压:一般需要进行2次,第1次在冬前,这次碾压的作用主要是由于小麦播种后,秋高气爽,降雨量逐渐减少,加之土壤悬虚,土壤空隙过大,土壤水分大量蒸发散失。碾压以后,可以踏实土壤,防止吊根死苗,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第2次是春季碾压,这次碾压的作用是促进土壤保水和防止麦苗旺长,对防止后期倒伏作用巨大。耙耱:耙耱至少要进行2~3次,冬季耙耱,对于土壤悬虚的田块可以沉实土壤,减少水分蒸发,对于播后遇雨、板结严重的田块,可以疏松土壤。农谚对耱麦有较高的评价,“十月耱麦巧上粪(农历)”“麦耱三遍,腹沟自平”,这就充分说明了麦田耙耱的重要性。春季进行顶凌耙耱,既疏松土壤、增加土壤中氧气含量,又保蓄水分,防止土壤水分散失。中耕松土:中耕松土的作用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保墒,二是疏通土壤空气,三是清除杂草。特别是灌水以后必须进行中耕松土,为根系的活动与吸收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

玉米苗期田间管理的主要措施是中耕松土。中耕松土是玉米苗期田间管理的重要工作,也是控上促下、增根壮苗的主要措施。春播玉米苗期一般进行2~3次中耕,通过中耕,不但可以疏松土壤,促进土壤空气流通,增强玉米根系的发育,而且有益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春玉米苗期通过2~3次的中耕,既能增强土壤通气性,又能清除杂草,还能提高地温,对幼苗的健壮生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结语

总之,只有充分协调好土壤水、肥、气、热状况,为作物根系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才能促使作物根系发育,达到根深叶茂,生长健壮,增强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目的,使粮食产量不断提高,保证粮食安全。

5 参考文献

[1] 李潮海,王群,郝四平.土壤物理性质对土壤生物活性及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1):33-38.

[2] 李洪文,陈君达,高焕文,等.旱地表土耕作效应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0(2):16-21.

[3] 李潮海.土壤物理性质对玉米的生态生理效应及其调控[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2.

[4] 张娟利,韩文霆,师帅兵,等.压实对土壤水分影响的试验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1(10):149-152.

改良土壤的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盐碱地;土壤改良;植物筛选

1东营市的土壤情况

黄河流域挟带着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在东营市垦利县境内注入渤海。在入海的地方,由于海水顶托,流速缓慢,大量泥沙便在此落淤,填海造陆,形成黄河三角洲。由于东营的海拔相对较低,并且地势平坦,盐碱的成分或密度较高,雨水和黄河水把海拔较高地方的盐碱淤积到东营,其中土壤盐渍化面积达376566hm2,占72.46%,而市府所在地处于盐碱地带,该土壤类型不经重大改造难以为种植业利用,进行城市绿化相当困难,东营市成为名副其实的盐碱地城市。

2土壤改良的措施及实践

盐碱地的主要特点是含有较多的水溶性盐或碱性物质,盐碱地由于土壤内大量盐分的积累,引起一系列土壤物理形状的恶化:遇水时膨胀成泥,干旱时收缩坚硬,造成土壤板结,结构粘滞,透气性差,容重高,土温上升慢,土壤中好气性微生物活动性差,养分释放慢,渗透系数低,毛细作用强,更导致表层土壤盐泽化的加剧,从而严重阻碍了树木的生长。东营市为了取得良好的园林绿化效果,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对土壤进行改良处理。治理和改造盐碱地的方法包括物理改良、化学改良、生物改良、利用本地盐生植物改良等,改良盐碱地的原则是排盐、隔盐、防盐,增加土壤有机质。

2.1物理改良土壤措施

所谓物理改良是指采用物理方法对土壤进行改良,从而降低土壤的含盐量,以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目前在东营地区通常采用的物理改良技术主要有一下几种:

2.1.1松土透气:通过适当的松土(锄地或翻地),增强土壤的透气性,控制盐分的上升,从而改良碱性土壤。这种改良措施广泛应用于东营地区绿化种植和养护管理的全过程。

2.1.2不换土、相对抬高塑造地形:采用这种技术措施的作用是降低了地下水位,相对阻止了盐分的上升,降低土壤溶液的盐分的浓度,通过浇灌和雨水的作用,降低了种植土壤的盐碱程度,以利于植物生长。在这种改良后土壤上适宜种植柽柳、紫穗槐、翅碱篷等本地耐盐碱植物。

2.1.3单纯的客土降盐:通过填筑客土,抬高原地面地形 ,降低地下水临界度。东营市的东二路、北一路道路绿化均采用了这种土壤改良方法,从距离东营市区100公里以外的广饶县境内购买客土(经化验含盐量达到绿化种植要求的种植土),运到绿化范围内,在平整好的原地面上用运来的客土塑造地形,制作成高低不平、波浪起伏的假山形状,通过这些措施使土壤中的盐分可以随着灌溉水被淋洗冲走,保证客土达到种植条件。这种综合改良土壤的技术措施是适合于绿地四周不具备排水条件的小型街头绿地。通过这种物理处理措施改良的土壤,可以种植耐盐程度较小的引进植物品种,如桃树、杏树、樱花、紫叶李等。

2.1.4不换填客土土,通过设置排碱管,以大水压碱改良土壤:这种土壤改良技术措施一般适用于大面积种植草坪的绿化工程。依据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水盐运动规律,在整平的绿化地下50-60cm下铺设排碱管,通过浇灌绿地把土壤中的盐分随水排走,并将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达到土壤脱盐和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的目的。经过一到两年绿地浇灌使土壤的含盐量降低至0.6%-0.7%。东营地区许多单位庭院及广场中的大面积种植三叶草、高羊茅等绿地较多采用这种土壤改良技术措施。

2.1.5不抬高地面、换填客土,铺设排碱管,通过客土降盐和排碱系统降盐综合措施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这种综合改良土壤的技术措施适合具备排水条件的园林绿化项目,是目前改良东营盐碱地区土壤最彻底的技术措施,也是目前东营盐碱地区普遍采用的土壤改良技术措施。

施工要点有:

1)碱土挖运(挖绿化池槽):深度一般为0.8-1.0m,种植大树绿化池槽挖深1.2m,纯草坪绿化池槽挖深0.6-0.8m,将挖出的碱土运至绿化池槽以外指定的区域。

2)排碱:设置排碱管,排碱管一般采用100的塑料波纹管,外缠两层棕皮,排碱管四周回填中砂20cm,排碱沟宽0.4m、深0.4m。排碱管一般就近排入附近雨污水检查井。

3)铺设隔碱层:在绿化池槽底铺设碎石、石屑或煤渣厚度0.10-0.20m,然后铺设稻草或麦穰虚厚0.2m,绿化池槽四周铺厚塑料布,上下各宽出池壁0.3m。

4)回填客土(种植土):通常要求回填的客土必须是不含盐碱的红、黑粘土(不含沙),含盐量必须小于0.2%,PH值必须小于8。东营盐碱地区回填的客土一般采用广饶县小清河以南的种植土。回填的种植土一般要填至池壁上平,中间略高一点,灌水沉实后低于池壁5cm左右。

以上技术措施中排碱、隔碱层、回填客土是绿化项目施工成功的关键。

2.1.6抬高地面、换填客土,铺设排碱管,通过客土降盐和排碱系统降盐综合措施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这种综合改良土壤的技术措施适合不具备排水条件的园林绿化项目,施工工艺同上面提到的第五种技术措施,不同之处就在于用客土来抬高地面。

2.2化学改良改良土壤措施

利用康地宝等土壤改良剂,有机生化高分子络合土壤中的成盐离子,随灌溉水将盐分带到土壤深处,降碱脱盐,迅速解除盐分对植物的毒害作用;调节土壤理化性状,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通透性,保证植物在盐碱地上正常出苗,促进生长;提高植物抗逆能力,增强园林植物鲜艳度。

2.3生物改良改良土壤措施

生物改良土壤通常采用增施有机肥技术措施来实施,除水分外,有机质也是改良盐碱土的一种重要物质。种植绿肥如苜蓿、三叶草,各种树木草坪的枯枝落叶都能起到很好效果。增施有机肥等化学改良土壤措施一般同物理改良土壤综合利用。

2.4利用本地盐生植物改良土壤措施

一般选用东营地区土生土长的盐生植物,如翅碱蓬、柽柳、白刺等吸盐植物、泌盐植物和真盐生植物,通过以上盐生植物的长期种植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

比较上述几种改良方式,生物改良措施是最具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措施,既节约资本,又充分挖掘本地资源,收到良好的改良效果。在水利工程改良中,以客土抬高地面效果最好;沟穴状客土、大穴客土都存在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问题;客土具有投资大、绿化效果好的特点;不换土,设排碱管,以大水压碱改良土壤和不换土、抬高地形两种方法具有降低土壤盐分的效果,但要求时间长并且浪费水源。

3盐碱地绿化树种的选择

首先对主要树种的耐盐情况进行测定试验, 掌握了解东营市主要绿化树种在不同pH条件下的耐盐度,从而为不同土壤选择不同植物种植提供参考依据。

经试验东营盐碱地区最耐盐碱的树木是柽柳,耐盐度达1.05%,其次是枸杞、沙枣、凤尾兰、石榴,都在0.5%以上,所以这些物种在东营地区被广泛种植,是东营盐碱地上进行绿化的开路先锋。根据植物的耐盐程度,配合以土壤改良措施,现在东营市的绿化树种已经达到了80多种。

由于东营市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本市所筛选的绿化树种与其他地区有较大差异,根据不同植物的耐盐情况,把东营市绿化树种归结为以下几类。

3.1基调树种:白蜡。

东营市乡土树种仅有4种:白蜡、刺槐、柽柳、枸杞、由于柽柳和枸杞为灌木,不适于作行道树,只能用作绿篱或公园点缀植物,而刺槐虽然可以长得较高,但是不耐涝,在夏季多雨季节很容易被涝死,树形也不太美观,只有白蜡树形优美高大,遮荫性较强,所以选择白蜡为东营市基调树种。

3.2骨干树种:

1)行道树:白蜡、苦楝、垂柳、臭椿、合欢、毛白杨、梧桐、栾树、法桐等。

2)绿篱:大叶黄杨、小叶女贞、小龙柏、枸橘等。

3)垂直绿化:爬墙虎、紫藤、蔷薇、五叶地锦、凌霄、金银花等。

4)水边:垂柳、沙枣等。

3.3一般树种:柽柳、桑树、国槐等50多个品种。

3.4攀援树种:蔷薇、爬墙虎、金银花、葡萄、紫藤、掌叶地锦、爬行卫矛。

在进行城市绿化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抗盐碱性强的树种。乔木根系大多分布在0-60cm之间,要求土壤改良不能太浅,客土后的土壤pH值在8.5-9.5之间,碱性较大,应施FeSO4或土壤改良剂进行中和,以扩大树种的适应范围。为增强绿化效果,乔灌木要适当密植,保障树木的整齐度。树盘或株间种植草皮,提高绿地覆盖率,降低蒸发量,缓解次生盐渍化的危害。

东营市自1983年建市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土壤改良措施的实施,通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在原来荒无人烟的盐碱滩上初步建成了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东营市城市绿地系统,建成了目前水清、岸绿、路通、景美,河海之间,水脉相连,九横十纵,循环贯通的一片片城市景观,一个靓美的黄河水城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4结语

针对东营盐碱地区土壤改良来讲,排水、平整土地是基础,灌溉是脱盐的动力,培肥是改土的根本和巩固改碱效果的保证,利用本地资源、选择合适的耐盐碱的树种能够提高苗木的成活率,节约养护成本。

参考文献:

[1]《东营市林业志》编纂委员会编.东营市林业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赵延茂.黄河口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12.

[3]翁森红,刘玉新,李维炯.论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经济贫困区农业经济发展战略[J].生态经济通讯2004,5:13-16.

作者简介:

改良土壤的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低产田 改良 培肥措施

1、不同类型中低产田的改良措施

1.1盐渍化土壤

盐渍化土壤是由于耕层可溶性盐分含量或碱化度超过限量而致,一些地区的盐碱化程度过高,导致土地质量低下。盐渍化土壤地势平坦,交通方便,人口密集,地下水源丰富,这对于干旱缺水的大同县来说是十分宝贵的自然资源。此类土壤的改良主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1.1降低和控制地下水位,增加农田灌溉的工程措施

地下水位高是形成盐渍化土壤的主要原因,降低和控制地下水位是盐渍化土壤改造的前提。地下水的矿化度一般不会很高,绝大部分可以直接用于灌溉,盐分随着水体的流动而改变,从而达到调节土壤含盐量的目的。同时要进行平田整地,提高灌溉质量,减少大水漫灌和局部积水。春夏之交由于气温变化大,天气干旱,容易加重盐碱化,地区土壤返盐盛期,严重危害作物生长发育,所以应在早春进行适时灌溉,改变土壤水分运动方向,可大大减少土壤返盐。

1.1.2减轻盐分和钠离子危害的化学改良措施

对于盐渍化程度较重的土壤,钠离子含量多,危害严重,作物难以正常生长,可使用化学改良,如过磷酸钙、石膏、硫酸亚铁、磷矿石、腐质酸类肥料等,以钙离子代换土壤胶体上的钠离子,降低土壤碱性,消除钠离子的毒害,促进土壤理化性状的改善和土壤肥力的提高。同时要进行适当的灌溉冲洗,以淋溶土壤中的可溶性盐分,活化钙离子,加速代换速度,提高改碱效果。

1.2增加地面覆盖,促进土壤培肥的生物措施

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尽量避免使用碱性和生理碱性肥料、平田整地、深耕、深松,推行深播浅盖种植技术、地膜覆盖和秸秆粉碎还田技术,种植绿肥。

1.3坡地梯改土壤

坡地梯改土壤指地表起伏不平,坡度不大,水土流失严重,必须通过修筑梯田等田间水保工程加以改良治理的坡耕地,。此类土壤的改良主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①修建梯田,15度以上的坡耕地要坚决退耕还林、还草,坡面15度以下的坡地要修建梯田,田埂上可种一些灌木。②加速生土熟化,提高土壤肥力。

2、障碍层次型土壤

障碍层次型土壤主体中在1米以内有粘盘、铁盘、沙姜、砾石等影响作物生长的障碍层次。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以下改良措施。①深耕打破障碍层,增施有机肥,增加耕层阳离子的代换能力。②引洪灌溉,淤泥逐渐加厚耕作层。③造林、种草、绿肥可对障碍层逐步进行熟化改造。

2.1消除障碍性因素措施

2.1.1低洼易涝地改良培肥措施

(1)挖沟排水,修建台、条田,起高垄。一般沟距45m左右,台、条田多为田面宽10m-50m,沟宽2m-3m,沟深0.5m-1.5m,以便有效降低地下水位,及时排除地表积水,真正起到防洪治涝的目的。

(2)客土掺沙。客土掺沙主要是改善土壤水、气、热失调状况。客土多指炉灰渣、河流沿岸的冲积土及有关生产企业生产的土壤改良剂等一些物料,平均亩用炉灰渣或冲积土50t左右,施到耕层1/3处,深约7cm。经逐年培肥改造,使重粘成中粘土,土壤物理性粘粒由40%降到30%。

(3)扩种水田。采用扩种水田的办法,可起到以稻治涝的作用。目前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在水源较充足的低洼易涝地上,改低洼易涝地为水田。二是在地膜稻栽培水平较高的地方,在低洼易涝地上种地膜稻。三是在供电条件好、地下水位高、水量比较足的地方,打井种稻。一般每眼井浇灌面积约15亩,水稻亩产平均可达350kg/亩-400kg/亩。

3、灌溉改良型土壤

灌溉改良型土壤是由于气候条件形成的降雨不足或时空分布不均匀,与作物需水量不同步,或由于地形、土壤性状等原因造成保水、蓄水能力较差,但具备进一步开发水资源的条件,占大同县中低产田面积的21.5%。此类土壤的改良主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①培肥土壤,通过增施有机肥、平衡施肥,以肥促水,以水调肥。②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农艺节水技术,改善农田保水、蓄水、供肥能力。

4、增施优质农肥土壤

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今后要大力提倡施用有机肥,坚决消灭“白茬地”,全部实现二年一茬粪或三年一茬粪;亩用量在2m3-3m3之间;所施的有机肥要保证质量,农肥有机质含量在8%以上,粪土比例控制在1:2-3之间。另外,施用的农肥完全腐熟,从外观上看,达到腐、烂、臭。发展绿肥,恢复地力。目前,发展绿肥,用绿肥改良培肥中低产田的阻力较大,究其原因主要是人们认识的问题,从表面上看,扩种绿肥,实行粮肥轮作,势必挤掉了一些耕地,影响了粮食产量;但从长远看,总的经济效益是合算的。据有关资料记载,种植绿肥,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的含量,富集与转化了土壤的养分,改善了土壤不良理化性状,加速了土壤熟化的进程,减轻了水、土、肥的流失,增强了固砂护坡的能力;以1年为一个周期,绿肥翻压后,地下部分肥田,两年有效,第一年增产50%,次年增产20%。每亩地上收青草约1500kg,用其沤制的优质农肥足够施用1亩地;如果做猪饲料,可供1头猪常年食用。

5、农业工程措施

5.1推广节水排灌技术

田间地面灌水改土渠为防渗渠输水灌溉;推广管灌。管灌是利用低压管道(埋设地下或铺设地面)将灌溉水直接输送到田间;在大棚栽培和高产高效经济作物上推广微灌、喷灌。微灌技术,可有效控制田间用水排灌,有利于培肥地力形成良好的农田生态。

5.2植树造林种植绿肥牧草

对生产性能极差的农田地块,营造农田防护林种植绿肥牧草,既可改造自然生态环境,又能有效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抑制土壤盐碱沙化发生。

5.3科学作物生产布局

在农业种植结构布局中,应合理分配作物布局,尤其是注重大宗作物玉米、水稻与经济作物的比例关系,科学实施轮作倒茬,保持有足够的优质耕地资源发展多种经营。

5.4提高科学种田水平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媒,多方开展科普活动,为农业生产提供崭新的科学知识,让农民不断看到、学到,实实在在感受到科学种田带来的好处,这对本市中低产田的改良将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夏建国,魏朝富,朱钟麟等.中国中低产田改造研究综述[J].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4).

[2]张琳,张凤荣,姜广辉等.我国中低产田改造的粮食增产潜力与食物安全保障[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5,26(1)

改良土壤的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设施栽培;土壤;盐分运移;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S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132007

设施栽培指运用低档大棚和高档温室内的栽培,是当前设施农业重要发展模式,设施栽培方式代表着农业生产脱离时间、空间上的限制,朝着科技化、产量化和高度集约化放下发展。近年来,我国设施栽培在农业、园艺业等多个领域得到高度发展,成为世界上设施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随着设施栽培年限的增加,由于长期覆盖栽培、集约化生产、设施环境发生较大改变,设施土壤盐分发展运移,严重影响设施栽培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正确认识影响设施土壤盐分运移特征和原因,对实现改良和调控措施,确保设施土壤的营养性,对实现设施栽培种植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国内外大量专家和学者对设施土壤条件下土壤水盐分运移做出调查研究,但缺少对设施栽培条件下的土壤盐分运移针对性研究分析,因而,本文在回顾总结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未来发展研究提出建议。

1 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盐分运移特征和原因研究

1.1 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盐分运移特征

我国对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盐分运移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是张蔚榛提出土壤水-盐运移模式,其中包含土壤盐分运移特征,同时指出水分运移的特点。而王勇等在《滴灌条件下盐渍化土壤盐分运移规律的研究》中提到,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盐分运移具有2个特征。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盐分向表层运移特征,从而使土壤呈现盐渍化;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盐分向底层运移,增高植物根系对盐分的吸收,出现盐分胁迫现象。韩江培在《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酸化与盐渍化耦合发生机理研究》中指出,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盐渍化的表现特征为,土壤干燥时表面出现白色盐霜;湿润时土壤颜色较暗。而且土壤表面出现紫球藻。

1.2 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盐分运移原因

造成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盐分运移的原因是多样的。王海涛在《地下水水位变动对土壤盐分运移的影响规律研究》中,通过设置实验分组,得出地下水埋深对土壤积盐具有正相关,随着地下水埋深的增大,土壤盐分不发生运移,积盐时间最长。另外,在薛万来《微润灌溉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研究》一文中,在相同灌溉技术基础上,土壤水盐运移主要从土壤质地影响,不同的土壤类型和土壤颗粒对盐分的运用不同;设施栽培条件的不同影响土壤的覆膜方式,从而影响土壤盐分的运移;灌溉水的水质是影响土壤盐分运移的关键因素,即灌溉水的矿化程度和土壤盐分积累成正比;指出植被条件对土壤盐分运移,植物根系对盐分的吸收影响盐分移动到土壤底层的程度。

当前对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盐分运移特征和原因的分析研究,大多研究以土壤积盐程度为切入点,分析土壤盐含量的增加,从而运用逆向思维推断土壤盐分运移情况。总体上说,国内对设施栽培条件下对土壤盐分运移的特征和原因的研究较为全面。

2 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盐分运移改良和调控研究

2.1 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盐分运移危害

通过分析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盐分运移的特征可以看出,当前,根据曾礼的《设施土壤水-盐运移的研究进展》研究分析土壤盐分运移具有以下危害:

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盐分运移迟缓造成土壤盐渍化程度严重,从而导致土壤失去种植价值,破坏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盐分运移迅速造成2种危害,盐分向土壤表面运移,土壤底层缺少盐分,植物根系生长养分不足,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盐分向土壤底层运移,导致植物根系盐分过量集聚,从而导致根系的盐胁迫现象,同样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2.2 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盐分运移改良措施

根据李杰《保护地土壤质量变化规律及不同措施对土壤改良效果研究》一文中可以发现,当前设施栽培条件喜爱土壤盐分运移的改良方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采用各种有机无机物料及土壤改良剂,改变土壤的盐渍化程度,推动土壤的盐分运移效率,例如使用蛭石能够改变土壤盐分;使用工程措施改良方式,例如,在植物收获后,彻底改变土壤环境,采用客土法使土壤表层的盐分运移到土壤的各个部位,减少土壤单一部位的含盐量。

2.3 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盐分运移调控方式

根据史静在《我国设施农业土壤质量退化特征与调控研究进展》一文中对可以得知,当前,对设施栽培条件下调控土壤盐分运移方式和程度的措施有:采用生物调控,主要是通过改变土壤的微量元素的含量,达到促进土壤盐分运移效果,例如,玉米具有较强的耐盐力,所以通过在土壤盐分含量较大的地区种植玉米,从而使土壤表层的盐分能够产生运移。另外,还可以通过利用稻草等有机物料对土壤进行表层覆盖,增加土壤盐分向外界运移程度;采用农业调控方式,根据影响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盐分运移的因素可知,不同植物对于推动土壤盐分运移效果不同。所以在进行土壤盐分运移调控时,可以采用不同作物之间轮流种植的方式,如玉米-黄瓜-白菜等轮作模式,增加农作物对土壤盐分的吸收程度,控制土壤中盐分离子的含量;由于目前,国内外对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盐分运移的研究主要是水-盐运移模式的研究,因而在王振华的《典型绿洲区长期膜下滴灌棉田土壤盐分运移规律与灌溉调控研究》中指出,采用灌溉方式,运用灌溉水来调控盐分运移。例如,对于盐分高的土壤进行浸泡洗盐,促使盐分能够在这一过程中产生大量运移。

国内外对设施栽培条件喜爱土壤盐分运移的危害具有全面的研究,但对土壤盐分运移的改良和调控措施中,一般情况下是通过水-盐运移的总体规律来发展盐分运移的特殊措施。

3 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盐分运移研究未来展望

3.1 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盐分运移研究不足

对于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盐分运移的特征、原因、危害和改良调控措施的研究探索,国内外经常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指导设施栽培生产活动的发展,但是随着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模式的提出,现如今的研究成果已经不再满足设施栽培的发展,主要不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于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盐分运移的研究方式具有片面性,主要采用试验观察法,缺少科学性、准确性的分析研究;设施栽培条件尚未形成土壤盐分需求体系,即根据不同设施栽培地区、灌溉条件等变量因素所形成的指标体系;在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盐分运移改良和调控技术措施方面,缺少综合性技术措施的研究,同时,对生物措施等绿色的调控措施的研究缺少深入性。没有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先进的调控改良措施方面的研究;对于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盐分运移的情况的动态监控技术的研究缺少,使改良和调控技术的发展缺少数据支持。

3.2 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盐分运移未来研究方向

展望未来,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因而发展农业设施、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信息化、科技化使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

在未来应加强对设施栽培条件的有效监管,实现设施栽培条件的研究协作网,实现全国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依靠全面的信息资源制定土壤盐分评价体系,实现土壤运移的有效管理;

研究不同作物的生物特征,增加设施栽培条件下作物同土壤关系的研究分析,深入挖掘生物调节的效果和作用;

应收集大量资料,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盐分运移原因分析的软件,在此基础上,加大对农业生产软件的开发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勇,张宝林,侯永堂. 滴灌条件下盐渍化土壤盐分运移规律的研究[J]. 内蒙古水利,2002(04):22-24.

[2]韩江培. 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酸化与盐渍化耦合发生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5.

[3]王海涛,高文国,马小华. 地下水水位变动对土壤盐分运移的影响规律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13(34):13-14.

[4]王振华. 典型绿洲区长期膜下滴灌棉田土壤盐分运移规律与灌溉调控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

[5]薛万来. 微润灌溉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4.

[6]曾礼,郑子成,李廷轩,张锡洲,王永东,余海英. 设施土壤水-盐运移的研究进展[J]. 土壤,2008(03):367-371.

[7]李杰. 保护地土壤质量变化规律及不同措施对土壤改良效果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