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学检验技术研究

医学检验技术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检验技术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学检验技术研究

医学检验技术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医学检验;分级诊疗;流程优化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7)09(c)-0059-05

當前,由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导致大医院门庭若市,小医院门可罗雀,边远地区的患者来回奔波,综合成本极高,这种现象在大医院检验科尤其明显。而检验科在工作量统筹、检验结果发布送达等方面,主要依靠人工和纸质,效率不高,以至于患者在大医院进行医学检验时,普遍存在等待时间长,拥挤,检验结果获取慢、获取形式单一等特点。各个医疗机构,在对检验数据获取和分享上依旧单一、分享不充分,导致了患者的重复检查,浪费了医疗资源。

“互联网+”是指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互联网2.0技术的推动和社会健康需求的牵引下,互联网医疗通过重构医院业务流程,改善医院管理,不断推动和创造新的医疗生态[1]。

厦门市第三医院(以下简称该院)于2015年10月成立了“互联网+在医学检验服务方向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研究小组,研究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提升医学检验信息系统的服务能力,以充分分享优质医学检验资源,优化患者在医学检验过程中的就医体验,提高患者满意度,化解当前较为突出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1研究实践

1.1系统设计

医学机构检验信息系统设计见图1。

1.2方法

1.2.1依托云医院,推行检验分级诊疗服务目前,厦门市健康医疗云平台已将厦门市第三医院、海沧医院、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及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92家以上机构的业务系统迁移至区域卫生信息平台[2],基于SOA架构和SaaS模式构建的云计算医疗软件服务能实现医疗软件服务的快速开发和灵活部署,包括PACS、LIS、HIS[3]。(图2)依托云医院,我们开发了LIS(检验信息系统(laboratoryinformationsystem,简称LIS)与基层医疗机构的接口,通过WEBService与标准HL7协议,使医院检验系统与社区医院系统之间实现了数据信息的交互,可以及时接收社区医院开具的检查医嘱申请,并对检验医嘱信息实现条码化,患者在社区抽取标本后,社区将患者的标本贴上条码,医院则派出专门的车辆去社区收集标本,并及时送回医院的检验中心进行检测,LIS通过条码获得社区患者医嘱信息,并将最终的检验结果通过报告生成服务发送给社区。从而实现了检验的分级诊疗服务。

1.2.2依托叫号系统,破解检验窗口的三长一短之长检验科作为医院最大的检查科室,排队现象一向比较严重,为改善患者就医环境,该院启用了一套完整的排队叫号系统,患者到检验科门口的取号机扫描患者病例上的条形码,然后打印号票,患者取号后在候诊区休息候诊。号票内容可灵活有医院名称、排队号码、等候人数、排队时间、化验类别、排队窗口、提示信息等。同时导诊员在操作终端电脑上登录系统,即可呼叫该类型类别患者。当导诊员在工作站呼叫时,分诊台语音系统就会自动播报患者排队序号和窗口名称,如"请A001号某某某到1号窗口检验",同时LED屏上显示该内容。点击顺呼则呼叫下一位。如果呼叫一个患者呼叫几次都没有来检验,则导诊员可把该患者放入过号队列,过段时间再呼叫此患者[4]。见图3。

检验科排队叫号系统的使用,从根本上改善了传统排队管理所存在的一些混乱、无序及不文明插队等现象。患者在候诊時可以参照当前号码,估算自己还需要等待多久,做到心中有数,合理安排其他检查项目,提高检查效率,真正做到方便、高效、安全。

1.2.3依托物联网技术,实现实验室自动化,实时共享信息,提醒患者检测进度,指引患者就诊实验室自动化是将临床实验室中各种独立的自动化仪器以特殊的物流传送设备串联起来,在信息流的主导控制下,构成流水线作业的组合,形成大规模的全实验室检验过程的自动化。该院于2015年8月建成了自动化临床实验室流水线,通过实验室信息系统和医院信息系统的接口改造,实现各个分析仪工作站、采样工作站、流水线控制工作站和医生临床工作站的通讯和管理,应用条形码技术,让分析仪与实验室自动化系统双向对话,使患者样品登记、实验数据存取、报告审核、打印分发、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等繁杂的操作过程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和规范化。并增设终端显示屏和语音呼叫系统,将标本的检测进度通过检验科大屏实时展示,使患者可以根据进度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消除了患者等待过程中的茫然和焦虑。见图4。

1.2.4依托移动互联网,推行掌上医院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微信已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沟通工具。对于医疗行业来讲,微信创新的沟通方式优化了大众的就医体验[5]。2015年6月,该院微信公众号、掌上医院APP投入使用,患者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或者掌上医院APP进行检验检查结果的查询。见图5。

1.2.5依托大数据,建立知识库,分析推送检验结果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检验信息系统已经积累和沉淀了海量的病人检验数据,从这些海量数据中挖掘对医生、患者和检验技师的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利用这些参考信息给未来患者提供辅助诊断,或者分析某些疾病跟某些因素的关联,譬如饮食结构、地区分布、男女特征和年龄段分析等等,无疑是很有意义的[6]。

该院于2016年8月开始的二期信息化建设,重点就是“数据挖掘中心”的建设,项目组将依托大数据,建立医学检验知识库,实时分析医学检验结果并推送给临床医生和患者。

2结果

①截至2016年10月18日,该院已经与厦门市同安区8个社区医院实现了检验分级诊疗,2015年10月8日—2016年10月18日,各社区共送检标本5083例。对其中50例进行回访分析,得出以下对比,在社区能享受的检验项目数量由开展前的约50项到开展后的约600项,患者平均花费时间由开展前的约3h减少为约1h,交通费用则由原来约20元下降到约2元。见图6。

②据统计,检验科患者平均排队等候的时间,2015年为15min,2016年为5min。2015年,检验科满意度为80%,系统改造后,2016年检验科科室满意度上升到90%。

③医院已经运用Hadoop技术建设大数据,项目组正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和处理医学检验数据资源,并通过互联网及时将患者的医学检验分析报告推送给患者。

3结语

数据多“走路”群众少“跑腿”是互联网+的核心优势,为此,依托信息技术,开展分级诊疗,使患者在社区可以享受三级医院的服务;依托信息技术,对检验检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多举措并举,改善患者在检验检查过程中的就医体验,减少医院的三长一短现象,有效缓解了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作者:黄伟方等

[参考文献] 

[1] 林海,林秀蓉,陈金雄.“互联网+”在医疗领域应用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数字医学,2016,11(1):31-33. 

[2] 孙中海,杨叔禹,姚冠华,等.区域云计算医疗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厦门市健康医疗云实践为例[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4,21(6):15-17. 

[3] 钟俊华,刘宝妹,陈金雄.构建区域医疗云平台创新医疗服务模式[J].中国数字医学,2013(9):12-14. 

[4] 陆明健.医院排队叫号系统在我院应用现状[J].医学信息,2016,29(30):29-30. 

医学检验技术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学检验;就业;综合能力;体外诊断

[基金项目]2019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9JGA262)

[作者简介]罗伊凌(2000—),女,广西玉林人,右江民族医学院医学检验学院医学检验技术在读本科生,主要参与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教改研究;王俊利,博士,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教授,研究生导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改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38-0135-02[收稿日期]2020-07-10

体外诊断技术,简称IVD(InVitroDiagnosis),是基于对人体各种检测标本的临床有效诊断信息的综合分析应用,辅助疾病发生、发展、预后等的实验诊断产品与服务。我国体外诊断市场及检测量近年来飞速增加,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1]。但是优秀的体外診断人才需要各方面能力综合发展,这迫切要求我们研究当前医学检验体外诊断行业发展新形势,遵从“医学检验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重构医学检验技术本科高质量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增强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培养优秀的体外诊断人才。

一、现状调研及存在主要问题

1.体外诊断技术快速发展,但匹配培养人才缺乏。体外诊断技术通过对人体体液、细胞、组织样本等各种检测样本体外检测,其核心市场产品包括试剂、组合试剂、校准物品、对照材料、质控品、装置等,故与检验密切相关的体外诊断试剂研发与管理尤为急需人才。当前,国家大力提倡鼓励创新创业,体外诊断作为新兴产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也急需我们调整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模式,适应IVD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

2.学生对于体外诊断技术认知不清晰。通过对现在医学检验技术本科生的线上问卷调查及座谈交流等方式,探讨检验专业学生对体外诊断的了解程度,了解学生对综合能力培养的态度等问题。经调查,本校检验专业学生对体外诊断普遍不了解;仅有不足5%生了解体外诊断概况。此外,检验学生认为从事体外诊断急需创新意识、沟通技巧等方面的能力,学校应针对性的开设多种特色课程。当前医学检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还是既往适配各级医院,特别是县乡级检验科人才需求的传统培养模式,与体外诊断新人才需求存在不匹配的问题,因此医学院校非常有必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检验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二、分类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对策

1.加强引导教育,增设体选修课程。由于检验分析自动化,医院等单位对检验人才需求减少,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同时,体外诊断作为新兴产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急需大量医学检验专长了解体外诊断技术的本科人才。因此,为适应体外诊断发展的特殊人才需求,急需调整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建议在医学检验专业大一入学起始,应以行业发展和就业需求为导向,设置“体外诊断”特色拓展方向。结合当前医学检验技术学生的现状以及国家当前政策,校企结合,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建立相对完善的体外诊断选修课程模块,为今后的专业教育,创新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可以开设医学实验技术与设备、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体外诊断产品研发与生产、医学市场营销学、体外诊断企业运营与管理等体外诊断选修课程,增进检验学生对体外诊断的认知,进一步加强医学院校对检验学生进行体外诊断方向的特色培养,拓宽检验学生就业途径,进而解决检验学生的就业问题。通过分类引导与特色课程体系建立,指导学生专业方向选择和职业规划,为学生未来就业奠定理论基础,进一步探索培养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复合型应用人才。

2.加强创新能力培养,适应行业研发需求。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国家得发展战略目标,然其瓶颈因素为培养国家急需的创新型人才,故而高等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但是,大多数医学检验技术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学校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督促力度不够,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的条件有限;其二学生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意识不强。根据以上两点的特殊性,我们从以下探索培养:一是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到科技创新,才会在行动上表现出来。作为高校大学生,学生需要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从而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医学检验前沿技术或实际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研究并解决问题[3]。二是提升学校基础科研实验室建设,通过开放性实验设计及实验室开放,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及科研素养的培育。还可以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提升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沟通能力,适应行业市场需求。人际沟通能力不仅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润滑剂,也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基本需求与综合能力的外在表现。众所周知,在第三方检验机构就业需要的不仅是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还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沟通能力。但在医学检验专业存在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忽视学生沟通能力的情况,导致学生在进入医院实习、毕业就业中出现不同程度的沟通障碍,因此要求学生在加强学习理论基础上,重视自身沟通能力的培养。因此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如何加强检验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进行讨论:一是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沟通能力的重要性,才会为此有相应的行动。二是学校加强相关课程建设,并且与市场营销相结合,将教学法与角色扮演法相结合,使学生在多元的环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利用声情并茂的情景,设身处地地进行实际沟通,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再者,教师进行授课的方式也应该有所转变,创设自由、民主的上课氛围,鼓励同学在自由的空间中敢于沟通,乐于沟通;这些有效的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沟通积极性,让学生从本质上学会沟通、善于沟通。

4.商务礼仪的培养,提升职业素养。商务礼仪课程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塑造学生品格、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现阶段第三方检验行业发展迅猛,检验专业学生从事第三方检验机构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因此医学院校很有必要对检验专业学生开展商务礼仪教育。一是進行商务礼仪教育宣讲,依据体外诊断企业现代化用人标准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并采取多元化的课程,让学生将商务礼仪理论知识标准烂熟于心。二是可以邀请企业礼仪专家来校进行相关课程建设和指导学生礼仪实践,促使学生知行合一,强化学生对商务礼仪的认知能力,培养礼仪自觉。三是学校应紧密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开展校企合作,协助育人培养模式,通过亲身体验和学习,激发自身对商务礼仪的学习兴趣,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医学检验技术研究范文第3篇

Abstract

The paper was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into scientific and research management and new product exploit for the new developing independent/commercial clinical laboratory.The subject construct included samples reception room, clinical biochemistry, analytical chemistry, radioimmunology, gene-based diagnostics, clinical microbiology, cytogenetics,histopathology and cytopathology, and quality control system and biological safety system,etc. In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it was established that “Kingmed Scholarship” in both cooperates university of “Central-South University” and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in order to training high-level personnel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ique development.

Key words

independent/commercial clinical laboratory;scientific manage;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 exploiture

摘要: 本文对我国新兴的医学独立实验室,及其科研管理与科技开发等问题,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探讨与分析。本中心学科建设有:标本接收室、临床生化室、卫生检验室、放射免疫室、基因诊断室、临床微生物室、细胞遗传室、组织病理室和细胞病理室等多个学科,以及质量控制体系、生物安全体系,在科研管理方面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在科研协作大学设立“金域奖学金”,为科技发展培养高级技术人才。

关键词: 医学独立实验室;科研管理;科技开发

随着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医学独立实验室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在我国悄然兴起与稳步发展[1]。我中心是我国具有法人资格独立运行的第一个医学独立实验室。中心成立于1994年,原属广州医学院,从一个做保健品研发和经营检验试剂与器材的校办小企业,历经10年的发展,从开始仅有3~4间房,几十平方米的实验场所,发展到目前拥有4000m2,近300名职工,由多学科、多部门组成的一个拥有现代检验医学科学仪器设备的、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医学检验独立实验室。是国内首家通过ISO/IEC-17025认可和ISO9001-2000认证。目前正沿着美国CAP(病理学家协会)认可实验室发展,并且按照国际标准化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2]:即要有高质量、高标准、快速、准确的检验技术服务项目,同时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工作,不断引进新技术、新项目,扩大检验服务范围,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现就我医学独立实验室及其科技开发与科研管理等进行以下初步探索。

1 医学独立实验室组织架构

目前,我中心以实验诊断部为主体,分设临床生化室、卫生检验室、放射免疫室、基因诊断室、临床微生物室、细胞遗传室、组织病理室、细胞病理室、免疫组化室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以及质量保证部和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等多个学科。此外,中心还在北京等地建立了自己的检验试剂研发与生产中心、健康检查中心。开展检验项目达1000多项,为广东省700多家基层医院和20多家三甲医院提供高新检验诊断技术服务。检验项目和服务范围日趋扩大,在当今国内检验技术服务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2 医学独立实验室科研管理体系

2.1 在提供检验技术服务中确立科研方向 我中心是实验诊断技术服务的提供者,是一个高度专业性的独立临床实验室。为了满足广大地市级基层医院和部分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对一些特殊检验项目测试的需求,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按照国际与国内实验室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3,4]和国家、省、市科技发展规划以及地区基层医院科研工作的需要,确立自身的科研方向。

2.1.1 建立实验室国际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 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及ISO/IEC 17025要求,制定实验室质量保证和管理制度。积极参与国际(CAP)、国内(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和省内(广东省临床检验中心)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在ISO/IEC-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认可的基础上[4],创建美国CAP认可的实验室,建立省级生物医药临床检测试验基地和技术平台为目标。

2.1.2 检验诊断试剂研发 一是在北京金域重点研制和开发干化学检验诊断试剂,如骨代谢(骨钙知A/B)、尿碘、BV(细菌性阴道病)等妇婴保健与健康评价快速诊断检测试剂盒等系列产品;二是对目前承担的省市科委科研项目及其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研发新的诊断试剂盒(如改良嗜肺军团菌BCYEα-DGVP培养基和乙肝耐药基因分型检测试剂盒等)。

2.1.3 基础应用研究 检验中心通过自行研发、引进、合作等多种途径,运用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分子病理学等最新检验技术,整合先进的诊断技术和方法,大力开展特种检验项目:包括分子生物学基因诊断新技术、遗传性疾病易感基因诊断、感染性疾病病源微生物基因诊断等,为临床提供高新检验诊断技术服务。

2.2 确立重点科研项目 现阶段重点科研项目包括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研究及在ISO-IEC-17025认可基础上,创建美国CAP认可实验室和生物医药临床试验技术平台。研发妇婴健康评价系列诊断试剂盒、液基薄层细胞学(TCT)设备和试剂国产化、广东地区宫颈癌和癌前病变流行病学、细胞学和HPV(人乳头瘤病毒)病因学研究等。

2.3 承担和完成国家、省、市科技发展规划项目 中心科研管理部门引导中高级科技人员,每年向省、市、区各级科研机构申报科研项目。近5年来曾先后申报、承担和完成10多项省、市科技发展规划项目,创建了检验医学产、学、研一体化的检验科技诊断技术平台,促进了金域医学检验科技事业的高速发展。

3 人才培养与科研梯队建设

3.1 科研梯队建设 发展科技事业必须建立一支科研队伍,必须引进与培养学科带头人。为此,我中心在国内、外招聘了一批知名检验医学与病理学专家,组建了专家顾问委员会,指导科研工作。同时招聘与引进一批中青年科技专家,包括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等高中级科技人员,组成一支老中青三结合的科研队伍,承担各项科研项目。

3.2 人才培养 金域检验以广州医学院为依托,同时与国内部分具有检验医学专业的高等医学院校,包括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重庆医科大学检验系等密切合作,建立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共同招收硕士研究生,培养中高级检验医学人才。我中心亦选拔各学组技术骨干和优秀人才,外送委派培养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自身培养本专业学科带头人。

4 建立科技攻关与科研奖励制度

4.1 科技攻关 对于目前承担的10多项省、市科委科研攻关项目,由老专家和学科带头人组织科研攻关小组,共同参与课题研究,撰写科研论文,组织科研成果鉴定。近2~3年来,先后开展和完成的省、市科委科研攻关项目有《嗜肺军团菌快速诊断试剂盒研发》、《乙肝病毒拉米夫定耐药基因快速诊断试剂盒研发》、《尿碘、骨钙知、BV妇幼健康评价快速诊断试剂盒研发》、《中国人PLGK1-3、K5及EDN 基因工程研究》、《医学检验诊断试剂产学研一体化应用开发研究》等项目,并且取得了阶段性科研成果。先后在国际、国内10多种医学期刊发表了60多篇科研论文,现正准备做系列科研成果鉴定。

4.2 学术活动 检验中心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每年要派出5~6批科研管理人员、中青年科技专家和科技员参加国际(IFCC、APCCB)、国内(中华医学会检验学会)各种学术会议,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同时还申请承办或协办中华医学会的一些学术会议,以及卫生部和省卫生厅主办的检验专业继续教育学习班。近年来,中心先后承办了中华医学会检验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学独立实验室研讨会》、《医学微生物学检验新技术》、《分子生物学诊断新技术》等多个学习班,并邀请国内、外专家来讲学班授课。

4.3 科研奖励 我中心对科技人员在国家或国际级权威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者,不仅提供全部费,而且给者以实际奖励。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撰写科研论文,提高学术水平。

5 建立检验诊断试剂产学研一体化研究开发基地

我中心参照国外大型现代化医学独立实验室产学研一体化运行模式,集科研、教学、检验、诊断、试剂产品开发和高科技检验诊断技术服务为一体,建立科研与科技开发生产基地。

5.1 高科技检验诊断技术服务 我中心引进国内外高新检验诊断技术,开展检验项目1000多项,为广东省700多家基层医院和部分三甲医院提供特种检验诊断技术服务。其特点:一是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二是提供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三是提高检验诊断技术水平,方便患者,缩小基层医院医生与上级医生间诊断和科研水平上的差距,减小城乡之间医疗服务质量的差别,提高整体医学检验水平。病人可以实现就近就医,避免因为医院不具备检验技术而不得不转院的麻烦。尤其是对于广大农村患者来说,他们不用再专门到中心城市,也可以享受到高水平的医学检验服务。

5.2 建立科研与科技开发生产基地 中心自身建有检验产品研发基地(北京金域高科诊断技术有限公司),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新产品,进行开发生产。目前已有妇幼保健和健康评价快速诊断系列产品(骨钙知、尿碘、VB快速诊断试剂盒),取得专利技术和生产许可证,其中有些为国内首创,解决了过去对这类产品完全依赖进口的难题。

5.3 通过医学检验诊断试剂产学研一体化应用开发系列研究 对我国检验医学事业的发展、对提供高新检验诊断技术服务与检验诊断试剂产学研一体化,营造一个高新技术平台。

6 医学独立实验室科技开发的有利因素

6.1 资源共享、设备优良 我中心现有全自动生化仪、放免仪、原子吸收光谱、荧光实时定量PCR、HC2、DNA杂交仪、化学发光仪、紫外分光仪、全自动病理组织制片系统、TCT检测仪、荧光显微镜、多头显微镜、远程病理诊断会诊系统、全排式生物安全柜等价值1000多万元现代检验仪器设备,最近又引进了气相和液相色谱仪、串联质谱仪等先进检验仪器设备。

医学检验技术研究范文第4篇

庄河市中心医院,辽宁大连 116400

[摘要] 观察流式细胞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研究,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在临床的检验中可以依托于科学方法进行病症的治疗。通常情况下,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病症的治疗,不仅能够对细胞的表面抗原与受体予以详细的分析,还可以对细胞中的抗原体和分子进行科学地检测。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促使细胞微球实验技术得到医学临床的广泛应用和推广。就现阶段的发展而言,流式细胞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主要是对淋巴瘤、白血病、中性粒细胞与红细胞的分析、肺泡灌洗液中的T细胞的亚群检测与分析等病症的临床分析和检测。

[

关键词 ] 流式细胞术;临床检验;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0(a)-0162-02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促使医疗监测方法也开始趋于成熟,流式细胞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频率开始增加,并且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可以依托于流式细胞术对需要检测的细胞进行细胞内部的抗原和分子检验,能够得到科学的结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予以很好地推动。目前,我国对于细胞微球实验技术的应用上,主要应用在对患者血清和血浆的检测与分析中,并能够对可溶性的蛋白与细胞因子加以科学与详实的研究分析。笔者根据自身对流式细胞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研究,并进行了临床效果观察,现将临床观察与研究的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流式细胞术

在医学研究领域中,流式细胞术(FCM)主要是近代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流体力学、分子免疫学、激光技术等进行高度结合的产物[1],能够对单细胞或者是其他细胞粒子以及抗原体进行科学与速度的检测,并能够借助于科学技术的选用对检测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

就现阶段的发展而言,流式细胞术技术同现代单克隆抗体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能够对单个细胞中的多个参量进行定量、定性的分析的同时,还能够将技术本身所具备的高速、精准的特性融入其中,并得以展现出来。在医学研究领域中,流式细胞术技术已经得到医学临床实验的广泛性应用,并且主要用于对大量样品的检测,这种技术能够在肿瘤学、血液学、免疫学等多个学科间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应用,借助于多学科的理论常识进行细胞粒子、单细胞的研究。

1.1流式细胞术对细胞表型的分析

分析细胞表型,是目前最为常用的一种临床应用技术。在单克隆抗体同流式细胞术的结合应用中,首先要进行的步骤就是对细胞表型的研究和分析,比如:分析细胞表面CD8和CD4等的表达[2]。由于分化抗原的深入发展,对细胞表型分析得到临床的广泛应用,比如:对白血病和淋巴瘤病症的诊断方面,对中性粒细胞、红细胞的检测方面等。

1.2流式细胞术对细胞中抗原或分子进行的检测

受到乙醇、皂角素、甲醛等细胞膜渗透剂发展的影响,促使细胞中的抗原或者分子的检测技术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在研究的初期,对细胞内检测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对细胞的倍体和周期进行分析,并借助于冷乙醇对细胞膜加以通透性的提升,再依托于碘化丙啶对细胞中的DNA进行染色,方便研究的观察。

1.3细胞微球试验

细胞微球试验是一种新型的医疗检测技术,可以对细胞分泌释放出的细胞因子、可溶性蛋白等进行科学地检测[3]。通常情况下,每个细胞微球试验中的微球都有其特定的荧光强度,并且具有大小一致的特性。细胞微球试验具有检测灵敏度高、检测效率准确、重复性好的优势。

2流式细胞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

2.1流式细胞术在免疫学中的应用

随着流式细胞术在临床检验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可以为试验室的研究提供具有诊断性的研究指标。关于对白血病和淋巴瘤病症的免疫表型分析中,能够借助于免疫学的原理,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对不同的单克隆抗体进行不同荧光染料的标记[4],当细胞受到激光的照射后,细胞膜的抗原体能够发出不同的激光荧光,并同相应抗原进行结合,促使细胞表面抗原量的生成。通常情况下,细胞免疫反应有两种,分别是细胞的直接免疫反应和细胞的间接免疫反应。细胞的直接免疫反应是细胞表面的抗原能够同带荧光探针的单克隆抗体进行结合的一种免疫反应[5];而间接免疫反应则是指细胞表面的抗原能够同单克隆抗体进行有机的结合,并促使第二抗体可以同抗体进行结合,与此同时,导致抗原抗体复合物也带有荧光探针[6],产生了机体的免疫功能。通过对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能够对患有淋巴瘤和白血病的患者进行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并为患者进行科学的治疗。

2.2流式细胞术在血液中的应用

在医学临床研究领域中,通常都是依托于对患者进行血液或者是骨髓的采集,并将其作为临床诊断的标本进行详实的分析研究。由于血液样本能够呈现出悬浮的状态[7],便于流式细胞术对其进行分析和选择,促使在医学临床领域中,流失细胞术可以得到重要的应用和推广。流式细胞术能够对外周血细胞进行检测分析,并对白血病与淋巴瘤等疾病进行血液的诊断和分析,同时还可以对其进行预后的判断与治疗做出重要的贡献。流式细胞术可以依托于抗血细胞表面分化抗体的程度不同,进行细胞参数的设定,从而可以对细胞的属性予以合理化的判定。通过对DNA倍体与细胞周期的测定,可以指导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的白血病化疗的治疗,并能够对细胞增殖情况进行实时地观察,对相应药物的治疗效果予以提高。流式细胞术在血液中的应用分析,可以对细胞中所含药物的浓度进行适度的降低,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耐药程度予以很好地反应出来。

2.3流式细胞术在临床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由于流式细胞术具有灵敏、快速与高效的特性,促使其可以同时进行多项参数的分析,尤其是在临床微生物的检测实验当中,更有利于其作用的施展。流式细胞术既能够用于对受感染的细胞进行内部病毒的抗原检测,还能够对受感染的细胞表面进行病毒抗原的检测[8]。借助于特异性识别的特征对细胞表面进行抗原单克隆抗体的检测,并能够进行定量、定性的受感染细胞的检测。流式细胞术体外抗生素的药敏试验中,主要是依托于流式细胞术对染料和病原体结合后产生的不同荧光强度进行检测[9],并能够间接地将病原体的活性与功能进行反应。随着科学技术同医疗卫生事业的稳健发展,流式细胞术技术在细菌的药敏试验中得到有效的研究与应用,并能够依托于临床微生物学的作用发生原理进行科学地检测与指标的分析,帮助医学临床研究领域对流式细胞术的应用研究成果的分析。

2.4流式细胞术在肿瘤学中的应用

流式细胞术在肿瘤学中的应用,是对医学临床研究成果的一大突破。在肿瘤学中的应用主要是对DNA的含量进行科学地测定,并可以依据检测出来的结果帮助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化疗治疗和药物控制含量的指导。通过流式细胞术对肿瘤的研究与分析,可以对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进行临床治疗方案的提出,并能够将高分辨率与精确度的特性应用到临床分析中,辅助肿瘤的治疗和预后护理治疗。流式细胞术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对患者的恶性肿瘤中的DNA进行含量的分析,还能够依托化疗中肿瘤分布直方图的变化进行患者治疗效果的分析,提升对患者的治疗效率。流式细胞术能够同肿瘤学进行有机的结合,可以推动医学研究领域在肿瘤治疗方面的治疗效果。

3流式细胞术在临床细菌学检验中的潜在应用分析

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促使流式细胞术应用的范畴不断扩大,并能够同其他具有现代化的医疗技术结合使用,能够在细菌学的检验中得到巨大发展前景的保障,比如:可以直接检测出细菌与真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的程度,帮助医学研究领域对各种疾病的诊治与检测。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流式细胞术的药敏试验成为医疗卫生事业中发展速度较快的一种医疗检测技术。而流式细胞术的药敏试验主要是借助于不同荧光染料进行病原微生物的染色,可以根据荧光强度的不同对病原微生物的抗生素处理结果和状态进行分析与判定。流式细胞术还被医学研究领域应用到抗生素的检测中,这样一来就能够将其本身所具备的高效、快速、灵敏的特性充分发挥出来。流式细胞术同其他技术的结合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并对病症的治疗提供精准的治疗方案。

4结语

在医学研究领域中,流式细胞术技术的应用能够对细胞进行细化的分析和研究,比如:白血病、淋巴瘤等病症的治疗、药敏试验、细菌异质性等方面。流式细胞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能够对医疗研究领域的成果做出巨大贡献,并具有一定的临床实验意义,可以得以新的推广与应用。

[

参考文献]

[1]付海龙,赵亚萍.流式细胞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J].西南国防医药,2012,7(2):2-3.

[2]周萍,唐吉斌. 流式细胞免疫分型在临床的应用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9(16):1-4.

[3]Patel A M,Pancoska C,Mulgaonkar S,et al.Renal transplantation inpatients with pre-transplant donor-specific antibodies and negativeflow cytometry crossmatches[J].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2013,2(6):1-2.

[4]张哲,黄志刚. 流式细胞术快速检测念珠菌药物敏感性的探讨[J]. 浙江检验医学,2011,6(1):3-5.

[5]马筱玲,李庆,翟志敏.流式细胞术检测抗生素最低抑菌浓度[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14,1(1):4-6.

[6]WG Nieto,J Almeida,A Romero.Increased frequency (12%) of circulating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like B-cell clones in healthy subjects using a highly sensitive multicolor flow cytometry approach[J].Blood,2011,2(8):10-12.

[7]吴晓娜,蒋红兵. 流式细胞术的工作原理及其临床应用[J]. 中国医疗设备,2011,9(3):1-3.

[8]Olaru D,Campos L,Flandrin P,et al.Multiparametricanalysis of normal and postchemotherapy bone marrow: Implication for the detection ofleukemia-associated immunophenotypes[J].Cytometry Part B: Clinical Cytometry,2011,3(1):7-9.

医学检验技术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1研究背景

职业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劳动技能,强化实践环节,而“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是最重要、最有效的实践方式。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环境和资源,把课堂教学和岗位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校学习与岗位工作完全一致,让学生们在一线岗位接受职业指导和职业训练,提高实践操作技能,适应社会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目前,省内外开办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院校比较少,在工学结合方面均处于摸索阶段,在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由于受到教学环境、师资队伍、实践条件、政策支持等多方面的困扰和限制,导致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进行实质性工学结合的院校较少,仅停留在探索或尝试阶段。

2研究目标

通过“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旨在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工学结合办学之路,创建特色鲜明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能力模块”型课程体系;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评”一体化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建立功能齐全、设备一流、社会服务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实训基地;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学团队。

3研究内容

对2007级、2008级、2009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进行“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通过行业调研,确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研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建立课程体系;探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研制并实施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教结合、校院共育”课程标准;建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4课题已经取得的成果

4.1探索了“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深入的调研及多年来人才培养经验的积淀,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提炼了临床检验技能、微生物检验技能、免疫检验技能、生物化学检验技能、血液检验技能及寄生虫检验技能等6项核心能力,围绕着岗位能力的形成过程及教育教学规律,形成了早期接触临床、临床见习、校内实训和医院顶岗实习前后贯通的“医教结合、校院共育”的培养模式。第一学年在校内完素质课、专业基础课学习的同时,将学生分组在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兼职教师的带领下分别到门诊化验室、临床微生物室、临床生化室、临床免病室等科室轮转见习,参观各科室的先进医学检验仪器设备,了解医学检验的最新进展及各科室开展的检验项目等。让学生了解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岗位设置情况及岗位能力需要,使学生早期认识专业、早期接触专业、早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学年专业课教学全部在医学检验实训中心和临床教学医院交替进行,校内实训中心以专业理论学习、专业技能虚拟实训、仿真实训为主,教学医院主要进行综合检验项目实训,专、兼职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学。第三学年顶岗实习40周。其中临检室、临床生化室、临床微生物室、临床免疫室、细胞检查室、门诊化验室各6周,输血科4周,实训指导老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培养学生专业综合技能和职业素质,实习结束时由学院和医院共同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及专业技能考核,使学生毕业后就能适应医学检验技术岗位的工作需要。

4.2构建了基于医学检验工作岗位的“能力模块”型课程体系

聘请行业专家组成“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合作建设委员会”,以行业专家为主分析医学检验工作过程中各具体岗位需要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各岗位的具体能力要求;根据能力要求归纳总结出行动领域;以行动领域为课程开发平台,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及认知规律,淡化学科界限,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金字塔。

4.3建成了一批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的需要,课题组开发了一系列与职业岗位相关的技术应用性课程,取得了一系列课程和教材建设成果。(1)课程教学建设:有计划性地进行课程建设,深入行业调研,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与实践,依据医学检验岗位任职要求,结合专业核心课程的特点,分别探索以检验流程和检验项目为载体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重组与序化教学内容,设计以校内仿真教学、岗位现场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教学活动方案,实施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教学模式。(2)精品课程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微生物检验技术》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资源共享课程。《临床检验技术》、《免疫检验技术》、《寄生虫检验技术》、《血液学检验技术》和《生物化学及检验技术》也先后建成了院级精品课程。以精品课程建设为起点和契机,本专业正在积极备战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3)教材建设: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湖北省规划教材4部,校本教材2部。副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参编各级教材共14部。

4.4实施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评”一体化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在行业专家共同参与下,借鉴国家级精品课程《微生物检验技术》建设经验,按照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标准进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依据医学检验岗位任职要求,结合课程特点,分别推行以检验项目、检验流程或检验技术为载体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与序化,并融入职业标准和行业法律法规,使教学内容与临床工作任务高度统一。设计以校内仿真教学、岗位现场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教学活动方案,实施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辅助、答疑、评价等作用,教学活动融“教-学-做-评”于一体。

4.5建成了集教学、医疗、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医学检验实训中心

按照课堂与实训实习地点相一致的原则,将校内医学检验实训中心和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合二为一,科学设置教学区域和医疗服务区域,学生在教学区域完成虚拟实训和仿真实训后,在临床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在医疗服务区域进行岗位训练;同武汉康圣达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联合实验室,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提供快速、准确的标本检测服务,目前,已经开展TCT宫颈细胞学检查、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和结核杆菌检测项目。

4.6培养了一支专兼结合、教学能力强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打造专兼结合“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是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加强对专任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对企业兼职教师加强教学能力的培训。本专业聘请了十多名行业专家为兼职教师,每年安排所有专业教师在企业中专业实践,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占80%以上。以“专业教师下医院,行业专家进课堂”为途径,以着力建设专业教学团队、课程建设团队、科研技能团队为抓手,整体提高教学团队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通过“首席教授”、“楚天技能名师”和“襄江能人”岗位聘任,与襄阳市检验学会联合,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校院共享、素质精良、富于创新、充满活力的“双师”师资队伍,并将其建成了院级优秀教学团队。

5课题的创新及推广价值

5.1“医教结合,校院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校内学习两年,实习一年,三年学习期间全部由学校专任教师和医院在岗的兼职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从一年级的临床见习,到二年级的临床见习和岗位现场教学,再到三年级的岗位顶岗实习,均有校内校外教师全程参与,共同培养符合社会需求、满足行业要求的医学检验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5.2以检验项目或检测技术为载体的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改革初见成效

通过行业调研,创建“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引领的课程体系改革;依据医学检验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以检验项目或检测技术为载体,开展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全面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组织模式,促进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相互渗透,同时课余时间开放实训室,为学生训练各项操作技能创造条件,并建立实践操作技能单独考核制度,加强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5.3国内率先与医学独立实验室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

我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湖北省内第一家和医学独立实验室(武汉康圣达医学检验有限公司)合作办学的专业,近年又先后开拓了艾迪康、兰卫等实习基地。在校内建立联合实验室,联合实验室的成立,使本专业服务地方卫生事业的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学校与公司合作开设“康圣达”订单班,为该公司培养独立实验室所需要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吴芹,高璀乡.以能力为本位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设置[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07(19).

[2]王富伟,陈秀敏.关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双师型"团队建设问题的的思考[J].中国医学创新,2010,07(30).

[3]刘家秀,侯云华,杨学艺等.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效果评价[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02).

[4]姚春艳,张波,府伟灵.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现状及人才培养思考[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02).

[5]黄泽智,曾铁功,马新华.高专医学教育考试模式的改革研究与探索[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05).

[6]罗阳,高维寅,张波,黄君富,府伟灵.检验医学临床教学中综合能力培养的探讨和实践[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