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东方美学设计理念

东方美学设计理念

东方美学设计理念

东方美学设计理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幽玄;建筑东方美学;自然美;艺术美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Japanese aesthetics concept of Yugen might not be feasible in providing a practical or operational guide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practice. But the concept itself as a description of a tendency in oriental aesthetics provides an explanation to the indispensi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ure and the object being designed that can be usually found in art creations with oriental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author’s own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ental aesthetics concept of Yugen as expressed in projects the author worked i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fortuity and necessity of the usage of traditional aesthetics concepts as it evolves and being used in many fields, as well as the application of such aesthetics concepts in the creation of architecture designs.

Keywords:yugen;oriental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natural beauty;artistic beauty

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7-0088-02

1 前言

幽玄,作为日本两个最基本的传统美学概念(另一个是“物哀”),从传统文化的歌论,能乐,延伸至各个文化领域,甚至日常生活当中,是日本审美取向的核心概念,而基于幽玄产生的背景的根源的辨析,可以认为它在某种范畴内,也代表了东方,特别是中国的审美意识取向。

从广义的幽玄美学理论层面来说,幽玄是纯粹的日本文化,来源于日本的歌道,但是“幽玄”二字,最早却是由中国传入的,并且“幽玄”在文论和美学领域的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在日本和中国都是近似的,并且从其表现形式和倾向来说,都是东方的,表达的对美的感受也是近似的。因此,本文借用幽玄的概念,从表现形式与形成根源中,分析其美学原则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探讨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中的东方美学意识,“地形.型构”这一设计手法的提出,也是在这一审美意识的潜移默化影响下的产物。

2 入“幽玄”之境——地形.形构与东方美学

选择“幽玄”这一概念来对地形.形构的建筑设计手法进行阐述,基于两个原因,首先,“幽玄”表达出来的美,能充分表达该手法创作出来的空间意味。

本文不打算从文论及文化研究的深层次去辨析幽玄的概念,只是概括的提取出幽玄表现出来的情境在建筑设计领域的表达。首先要了解幽玄所表达的意境,幽玄,是“‘优美,幽雅,含蓄,委婉,间接,朦胧,幽深,幽暗,神秘,冷寂,空灵,深远,余情面影,超现实等审美趣味的高度概括。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幽玄’标示一种暗含的,包蕴的,内聚的,收拢的,沉潜的状态。’”“‘幽玄’也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日本式建筑不喜欢取明亮的间接光线,特别是茶室窗户本来就小,而且还要有帏帘遮挡,以便在间接的弱光和微暗中显出美感。”幽玄表达一种深沉的,隐性的,诱惑的静美之感。在建筑的表现上,可以展现禅的空间韵味,以东方传统的美学感受为基础,可以导出诱人的魅力。这很难说是一种具体的设计手法,只是一种属于东方的,对美的情结。

第二个原因,从幽玄产生的背景来说,可以说和歌是幽玄概念的载体。而和歌的特点是,抒情与述景紧密结合,在描写自然风物当中将浓厚的感情渗透在其中。这是将“自然感的要素”和“艺术感的要素”统一起来。这对关注人文风土环境的建筑设计来说,是从对环境的深层感受方面就一脉相承的。

“在东洋特别是日本,由于气象风土上的原因,以所谓“自然美”即自然物为对象的审美体验,无论是在其广度还是在其深度上,早就有了显著的发展。其结果,这种自然美的体验,对人们本身而言已经转换为一种艺术体验了,由此而体现出了一种催生审美价值意识的倾向。与此同时,东洋独特的世界观,使得这种感情的倾向更加朝着思想方面深化和发展。”因着这样的体验,在设计中寻找建筑本体与环境的关系,甚或由环境推导建筑的形体构成,已然是东方美学中精神上,思想上的追逐,而非单纯的手法上的选择。

图1-株洲博物馆总平面图

“在美本身的问题范围内而言,可以说,在东洋,那无论从思想上还是感情上,都不可能将所谓艺术美和自然美,像西洋美学那样在‘形式美’和‘内容美’相关联的意义上加以区分;也就是说,在东洋的美意识里,在两者密不可分的意义上,自然美与所谓艺术美的意味是相同的。同样的,在所谓自然美当中,也有着艺术美的东西。而且,这两者不仅在密不可分的意义上结合在一起,在审美的意义上,可以认为两者是直接的由‘自同性’而殊途同归的。”在建筑美学表达的范畴,这一观念表现为“自然美”亦即“建筑美”,由地形的自然美为基础,构建出建筑本身的美,是最能体现东方审美哲学的整体性的方式,同时也表达出东方艺术创作的本源根据。

图2-株洲博物馆透视图

3 建筑设计实例——株洲博物馆概念方案设计

下面选取魏春雨教授的株洲博物馆方案设计案例,分析其创作的灵感与设计手法,能从中窥见“幽玄”这一东洋美学概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同时也说明了传统美学意识在诸多领域的繁衍中的偶然与必然。

3.1项目概况

株洲市文化园的规划始于上世纪80年代并于90年代初形成雏形,园内现有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三馆。文化园位于人民中路以北,红港路以东,纺织路西侧,总用地面积49196.5m2。它是株洲文化历史展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株洲市内重要的群众文化场所。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安排,计划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搬迁至他处,岛上只保留博物馆,并将岛上“三馆”馆舍整合,筹建株洲博物院。

3.2设计概念:“大溪”环流

取源湘水之“洲”,隐喻“洲”之始义,柔和消解建筑自身体量,建筑与环境共生于岛中。以不规则折线动态生成于场地,环境模拟湘水冲刷之肌理,贯穿场地始终,质朴硬朗而富有生命力。颠覆建筑于地面传统明显界定关系,使其互为依附,北构西折,蜿蜒屈曲,丰富其内部展示空间。

在这样一座岛上,建筑群被限定在特定的情境里,而在这样的情境里,建筑师主动的让建筑体量湮灭,周边环境的覆盖之下,蕴藏了空间委婉的表白。水在陆地之上并不存在,却成为形构的动因,成为了线索,建筑群的构成,流线的组织,一切都来源于自然要素的介入。自然之美的驻留,形成了艺术之美。两种元素高度统一时,建筑与环境的相融显得理所当然和顺理成章。建筑与环境的界限在相融中模糊并消失,那空间的幽玄便被清晰的阐释出来,建筑出入口的含蓄和间接,展示空间的幽暗和深远,建筑形体的朦胧和空灵。所有这些空间或形态特质都符合博物馆的功能需要,这种浑然天成便是地形形构这一手法的本源,也是目标。

4 结语

幽玄作为日本的传统美学概念,在建筑设计实践中,可能不具备具体的可操作的指导性方式,但是作为东方美学倾向的表述,它解释了东方艺术创作中的自然与创作对象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建筑设计的表象上,地形.形构这一手法的提出和实践,都表明它是来源于我们传统的美学感受和认知的。本文并非要为这一设计手法“寻根”,而是理清了这一美学原则和其发展根源,在设计实践中更能把握好自然与艺术之间的因果关系,指导我们在建筑设计中追求自然与艺术的统一的美。

参考文献:

[1](日)能势朝次,(日)大西克礼.日本幽玄[M].吉林出版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东方美学设计理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服饰文化;三宅一生;日本文化;审美思想;东瀛情愫

日本,一个位于亚洲大陆东岸外的太平洋岛国,以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文化,形成了非常独特的民族性格--调和中庸,敏感纤细,简约优雅等等。同时,独特的民族特征又成为该民族审美观念及传统美学思想传承的基础。周作人说:"日本国民天生有一种艺术的感受性。对于天物之美,别能领会,引起优美的感情。如用形色表现,便成种种美术及工业的作品,多极幽雅纤丽;如用言语表现,便成种种诗歌。就在平常装饰、一花一木,或食用食物、一名一字,也有一种风趣,这是极普通易见的事。"服饰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体现为各个不一的民族文化特色。日本的传统服装得到很好的保留传承,同时,现代日本的服装设计则颇具时代特色。日本服装设计大师三宅一生作为东方艺术的最佳诠释者,他的设计根植于日本的民族观念、文化特征和价值观念。他的"一块布"的服饰设计体现着浓郁的东瀛情愫以及日本传统哲学思想。今天,我们就跟随这位大师在世界时尚的舞台上体验"一块布"在手中的绝妙演绎......

一.日本文化特征在三宅一生服饰设计中的体现

1.设计中体现的"耻"文化

对于日本人的"耻"意识,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在其名著《菊与刀》中有详尽的描述。她写到:"羞耻是对别人批评的反应。一个人感到羞耻,是因为他或者被公开讥笑、排斥、或者他自己感觉被讥笑,不管是哪一种,羞耻感都是一种有效的强制力。"她指出:与罪相比,(此处的罪指西方基督教文化中的'原罪思想')日本人更重视耻,并称其为"耻感文化"。耻感文化中没有坦白忏悔的习惯,甚至对上帝忏悔的习惯也没有。他们有祈祷幸福的仪式,却没有祈祷赎罪的仪式。"这种"耻"感在服装显示为不像西方那样追求合体性及表现人体的曲线,而呈现服装与人的完美统一、显示庄重、安稳、宁静的美感。从服装形质上来讲,中日服装属于同源异质,虽然日本的服饰深受中国的影响,二者在裁剪上都属于二维平面裁剪,但就其根本来看并不是全盘吸收。因为文化、宗教观念、民族特性等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及创造性。在三宅一生的设计中也多少体现了这种"耻"文化。在他的设计中,人在服装的包裹之下,身体被完全隐蔽在服装中,服装结构的设计往往在人体曲线之外,人作为穿着主体,属于被动接受的一方,身体被完全隐蔽在服装造型当中,是运用服装来改变人体穿着后的外在曲线,他的设计显示出安全感及一丝神秘感,充分体现出了调和中庸的观念与倾向。这种服装造型恰恰迎合了日本人长期的"耻感心理"。

2.重视实用的文化心理在其设计中的表现

王家骅在《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中这样写道:"日本人比之理智更重视直觉,比之理论更重视实用。其表现在于,日本儒学缺乏抽象的世界观认识,在认识论方面重视感觉经验,伦理观富有感情色彩。"与中国儒学相比,日本儒学更重视事实、现象、经验和实证。中国的大多数儒学家致力于内在的道德修养,形成了"君子不器"的鄙薄科学技术的传统。在日本儒学的影响之下,形成了"即物主义"的性格,另外日本的宗教观也反映了日本人"实用主义"的性格特点。很多日本人信奉两种以上的宗教。"有用即信,无用不信"就是典型的"实用主义"性格。三宅一生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种实用主义。他设计的服装可以在不同场合搭配穿着,不管是出席晚宴还是平时上班,都可以随时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来增减,实现穿着者的需要。从晚宴的优雅装变成上班的简约装,如此的实用性真可谓是一场时装魔术秀。其实用性还表现为整理收藏方式的简单、无需熨烫,冷水手洗即可,平放数小时即可晾干。令很多辛苦"伺候"衣服的女性得以"解放"。这些衣服随时都可穿、其设计的褶皱面料可以随意一卷,不用干洗熨烫,要穿的时候打开,依然是平整依旧,实用性极强。

二.日本传统审美思想中"纤细悲怆"的审美观与"物哀美"的审美意识对三宅一生设计的影响

日本的审美思想是在日本民族自身的环境中生成的,同样,三宅一生的设计把日本的审美思想作为土壤,在其中孕育、生长、开花、结果。但不可把日本美学或艺术看作仅仅是对中国美学和艺术的照搬。威尔·杜兰指出:"日本艺术的外形,就像日本人生活的外在特征一样,来自中国。而内在的力量与精神,则出自日本人民自身的学习。"这就是所谓的"纯粹"。在三宅一生的设计中,受相关审美思想的影响,集中表现为纤细悲怆的审美观与"物哀美"的审美意识。在日本这样一个岛国,在资源匮乏和自然灾害的频繁的"无常"中,使日本人具有强烈的"无常"的危机意识,这些"无常"使他们认为,美好的事物并不是永存的。多少年来,他们常看到的是美稍纵即逝,瞬间化为乌有。"美的极致是悲"(日本唯美大师川端做人)。日本人对苦难、残缺、死亡有一种偏激的热爱,这种悲怆审美成为日本艺术美结构的支柱,成为日本人审美文化的主体。另外,受日本佛教"无常观"影响下的日本人还有一种"哀美"的审美意识。同样这种审美观和审美意识也渗入到了三宅一生的设计中:他的服装柔和简约,同时蕴含着深刻的精神性,这恰恰体现了日本人纤细的性格。在色彩的变化上,虽追求变化但更多的是对于冷色调的偏好,外观追求轻柔体贴的质感,同时有一种独特的"物哀"的审美趣味。这种"物哀"审美趣味在他以及当代日本服装设计师的创作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三宅一生的作品大都不乏动态美,但较为消极阴郁,充满着神秘气息。

三.三宅一生的服饰设计对东瀛情愫的现代重构

1.面料革命:褶皱 = 沟通

三宅一生说:"衣服穿在外面,但必须用心体会。"运用面料的变化,是三宅一生设计的特点之一。他的设计传达了结构无法传达的情感,在这位"魔术师"手中,面料成为了一种道具,一种表现"和" 的道具。他运用褶皱变化,完美地诠释"第二层皮肤"的意义。在日本的设计文化中,有一种叫做"手感设计"的理念。而这种手感是日本的传统的元素,日本人认为,手感是五感连结的重要媒介。在三宅一生的设计中,褶皱的运用将视感、触感发挥到了极致。他的褶皱从视觉上打破了日本传统服装的平整性,受日本禅学思维(缺、拙、涩)的影响,对面料进行二次创造。看似特意其实则是遵循面料本身的特性,而创造一种自然之感。当穿着者触碰到这种独特的褶皱面料时,触感神经张开,感觉和面料的呼吸契合,即与设计师、服装本身形成沟通。他的设计还直接延伸到面料设计领域,掀起了一场面料革命。他的设计在保持个人哲学思想的同时并不排斥现代科技,因而创造出了独特而不可思议的面料和服装。

2.东方服饰设计的缺点作为创造价值的着力点

提到日本的传统服装,人们都会联想到那千姿百态、宽松修长、素雅清淡的和服。和服是由中国传入后经过演变形成的具有日本特色的民族服装。其与中国的传统的服装有所不同,但从形质上来看都属于东方的二维平面裁剪,与西方三维省道的合体型裁剪形成完全不同的服装制作方法。这种东方的二维平面裁剪有一些缺陷,比如不能完美地再现人体的美,但这却与东方人的哲学观相适应的,日本的哲学发展深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以及东方传统服饰道德观的影响。表现在服装上,就体现为穿着者与服装完美的结合,形成一种"和"。东方人追求的是一种含蓄美的审美意识,当然,在这种审美意识的影响下不太可能形成西方人追求人体美的崇拜和对个性崇拜的视觉审美观念意义上的服装形质。在三宅一生的手中,很好地解决了东方服装注重给人留出空间和西方式的严谨结构之间协调的问题。在他对结构设计的创新中会发现,褶皱的Z 字型外观也同样具有保护与扩张的涵义。而且不仅仅是服装造型和面料,从他早期作品模特的造型与肢体语言中,我们可以解读到警觉、不安、晦涩等信息的传达。东方服装注重内外空间尺度的把握,是一种"释放"。三宅一生的服装多呈H 型,与西方传统服装的X造型不同,服装的内空间被保留,具有通气性和较为宽松的特点,气韵贯通流荡。这正是东方二维裁剪的"粹"之所在。也许这一设计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作为东方二维裁剪中的某些缺陷,但却可以借助这一设计给予对这一缺陷不同的质感和解释。可以说,设计师将这种东方二维平面裁剪的"粹"演绎得淋漓尽致......

三宅一生的作品被誉为"东方服装艺术的一面旗帜",是有着极为深刻的审美文化意义的。他的设计除了极具东方特色外,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不用你花工夫去"伺候"它们,同时表达了对日本民族服装的解读和传承,但却不是拘泥与具体的一招一式的模仿;他的设计在精神的表达中体现了日本的文化性、民族性、审美性等本土特色,但却不排斥现代科技的运用,表现了很强的实用主义文化倾向。对隐藏在其服装形态背后的民族文化、审美思想、价值观等范畴的深层文化结构的研究(隐性研究),更有利于我们解读外部形态下的内在根源。

参考文献:

韩丽红.日本文化概论(中文版).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邱紫华.东方艺术与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李佩玲,黄亚纪.日本の手感设计.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王受之.世界时装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东方美学设计理念范文第3篇

概念设计概论。概论当中,首先整合了桥梁工程的知识体系,介绍了桥梁的基本组成和分类;然后介绍国内外桥梁的最新发展动态。并从中国桥梁建设当中出现的问题的角度,说明概念设计的目的、意义和重要性。最后介绍了《桥梁概念设计》中安全、适用、经济、美观、耐久、环保的原则及其含义,并详细阐述了如何建立创新理念。

桥梁美学设计。美学是人们对于美和丑的认识,虽然不同人拥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美学还是有其一般性的规律。在桥梁美学设计当中,首先介绍了东西方美学的哲学基础,提出了桥梁美学的五个基本原则———“多样与统一”“、比例与匀称”“、平衡和和谐”以及“韵律与协调”。并针对桥梁,提出了概念设计中的美学考虑和处理方法。最后,介绍了桥梁美学设计的实例。

设计构思和总体布置。设计构思和总体布置是《桥梁概念设计》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是生成概念方案所必须有的过程。设计构思主要是分析桥位处的自然条件、技术条件、人文条件、社会条件,进而对桥梁总体设计进行设计。①自然条件。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河势、水文、气象气候、地形地貌、地质水质和地震这七个方面。在概念设计阶段,这些资料的应用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理解消化这些资料的基础上,抓住核心要素和控制条件,形成构思和布局的雏形;另一方面,用于总体和关键构件的宏观、控制性的计算和分析,来验证和调整先前的构思和布置。②技术条件。经过近200年的发展,桥梁的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已发展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形式,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这些不同类型的上部结构和下部基础都有着各自的适用范围,在桥梁概念设计的初始阶段,我们应当尽可能地根据桥梁所处的自然条件,选择最为合适的上部结构和下部基础。③人文条件。人文条件主要是指桥梁所处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该区域的桥梁使用者对于美的诉求。桥梁作为一种永久建筑物,除了跨越功能之外,其景观功能也是其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城市桥梁当中,桥梁的景观功能可能是其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只有在这些准备工作做好之后,才能够根据“变化与统一”、“比例与匀称”、“平衡与和谐”,“韵律与协调”这些基本的美学基本原则,设计出满足人们人文诉求和美学要求的美的桥梁。④社会条件。社会条件主要是指桥梁的使用功能、桥梁的经济性。使用功能包括交通功能、航运功能。交通功能方面,对于公路桥梁、铁路桥梁和城市桥梁,其荷载标准和建筑界限不同;不同的航道等级和通航标准对应的通航净空也不相同。经济性方面,不同的桥型、总体布置、基础方案和施工方案对于桥梁的经济性能均有影响。

4.结构安全验证。在结构安全验证中,介绍了桥梁的荷载,讲解了结构分析的一般方法和结构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动力特性的验算,然后介绍了桥梁耐久性设计的一般原则和耐久性验算的方法。5.工程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桥梁概念设计》的工程实例,来完整的介绍桥梁概念设计的流程,以及各个步骤当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使学生在掌握全局的同时不忽略细节。

概念设计教学特色

同济大学桥梁系在国内土木工程专业首先开展了概念设计的课程,作为桥梁工程教学改革的一部分,这门课程尝试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强调桥梁创新和美学设计。通过概论,首先强调《桥梁概念设计》中创新的重要性,从总体布局、结构体系和局部构造三个层次引入创新理念。并分别配以工程实例,深入浅出,强化了创新和美学设计在桥梁设计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创新和美学方面进行思考。如在讲解从总体布局的角度创新桥梁设计时,列举了某高新区中央岛的桥梁概念设计。由于该区域是交通道路上的重要视觉节点,连岛的两座桥梁需要表现出磅礴的气势和很好的视觉冲击力,常规桥梁无法表现这一特征。虽然可以通过大跨度悬索桥、斜拉桥凸显气势,但是桥位处没有大跨度斜拉桥的要求,同时,大跨度桥梁经济上也不合理。通过总体布局的创新,采用建筑学上借势造景的技法,将一座常规大跨度桥梁一分为二,分别放在南北两个河道处,中间道路形成虚拟的桥梁中跨,远处观看,如同一座十分宏伟的大跨度悬索桥,既凸显了气势,又满足了经济合理的要求。

2.注重讲解概念性的原理。传统的桥梁工程注重从力学计算方面推导出一些公式,通过公式里的参数分析来讲解桥梁工程中的基本力学原理。在《桥梁概念设计》的教学当中,复杂的力学计算不是重点,因为其与概念设计注重概念的理念背道而驰。相反,概念性的原理才是重中之重,一方面,概念性的原理便于理解性记忆;另一方面,如果概念设计不合理,将直接导致后续力学计算结果出现问题,进而需要返工或者通过额外措施解决出现的问题。例如,在讲解桥梁结构体系对于桥梁受力性能的影响时,列举了作者设计的昆山玉峰大桥的外部约束、内部链接和刚度分配处理方法的例子。%%昆山某区域需建立一座城市桥梁,通过概念分析,拟建立一座斜靠拱桥。由于该区域为软土地基,无法承担水平推力。因此,主拱圈采用无水平推力的系杆拱(外部连接),主拱圈承担主要的恒载,主拱圈斜靠拱共同承担活载(刚度分配),进而解决了软土地基的问题。在讲解主拱圈和主梁之间的内部连接方式时,同样也采用了重视概念、简化计算的教学思路。由于主梁为双边箱钢箱梁主梁,在纵横梁上搭设混凝土预制桥面板,桥面板之间通过现浇段和横纵梁上的剪力钉连接,因此在拱梁交接处存在着负弯矩区段,会导致桥面板开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主拱圈和主梁之间采用铰接的连接方式,释放了负弯矩;同时,等主梁支架拆除后再浇筑现浇段,通过让混凝土桥面板和钢主梁在不同的阶段参与受力,也减小了拱梁连接处的桥面板拉应力,防止了桥面板开裂。由于一般的系杆拱桥主梁为混凝土箱梁,可以张拉预应力,因此拱梁交接处主梁拉应力不是设计的关键因素,但是在玉峰桥中,在混凝土桥面板中张拉预应力较为困难,因此采用了释放拱梁之间弯矩的铰接的连接方式。

3.教学结合工程实际。以上两个例子,只是《桥梁概念设计》课程教学当中所举的众多例子的一个缩影。为了改变传统桥梁工程教学时,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在《桥梁概念设计》教学中加入了众多的工程实例,讲解出原因,让学生加深理解,加深印象。例如,在介绍悬索桥抗风问题时,列举了著名的“塔科马大桥风毁”事故,并从悬索桥的计算理论发展的角度,解释了塔科马大桥发生风毁的背景。在线弹性理论当中,不考虑结构变形对于平衡的影响,因此主梁高度很大;随着挠度理论的诞生,人们发现主梁的刚度对于悬索桥的整体刚度贡献不大,最终,从曼哈顿桥到金门大桥,悬索桥主梁高度越来越小。到塔科马大桥时,主梁高跨比只有1/350,主梁形式为抗扭性能差的双边主梁开口断面,最终导致主梁发生风致颤振破坏。这种结合工程事故发生的理论发展背景的讲解思路,让学生的理解更为深入。

4.整合知识体系。通过一个完整的桥梁概念设计流程,学生明白了本科所学课程在桥梁概念设计中的作用以及各个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而达到了整合学生的知识体系的目的;同时,概念设计当中历史文化、美学诉求方面的人文内涵需要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耐久性、环保以及全寿命设计思想要求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从这个角度来说,概念设计也起到了引导学生学习方向的目的。

5.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桥梁概念设计》,最好的方式是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桥梁概念设计当中。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参加桥梁方案竞赛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从同济大学桥梁系开设《桥梁概念设计》课程以来,历届学生分别参加了广东省虎门二桥、北京长安街西延永定河桥、北京通州运河区北运河桥和通惠河桥的国际方案竞赛。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学生对桥梁概念设计的流程有了更深入地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实践能力。下面介绍了长安街西延永定河桥梁的概念设计。桥位位于首钢工业改造区,该区域规划功能定位为北京西部综合服务中心和后工业文化创业产业区。桥位北部为被誉为“燕都第一仙山”的石景山,西岸为门头沟滨水商务区,功能以商业服务,文化娱乐为主。

大桥跨越永定河莲石湖,该湖注水后,形成湖滨绿色生态走廊。概念设计当中,石景山、永定河和首钢是不可或缺的三个元素,桥梁应当与这三个元素相互融合,构建出“一山、一水、一桥,一部钢铁史”的和谐篇章。①跨径布置。桥位处控制桥梁跨径的主要因素有:路线与河道及两侧道路斜交53度;东侧跨越丰沙铁路和东滨河路(红线宽度40米);西侧跨越河堤路(红线宽度30米);河堤处不能设置桥墩。因此,采用东侧一跨跨越丰沙铁路、东滨河路和东河堤,西侧采用一跨跨越西河堤及西河堤路,最小跨径均为120米。河道中桥墩设置不受通航影响,但需要考虑排洪的作用,桥位处上下游桥梁跨径均为40米左右。②桥型选择。

桥型选择考虑结构的外形与周边环境相符,控制结构的高度,是的结构与石景山和山下的首钢厂区高度协调,不遮挡永定河自南向北的视觉走廊。根据跨径布置,梁桥、拱桥、斜拉桥、悬索桥都是可行的。③横断面布置。桥位处道路规划红线宽度为80米,若采用单层桥面布置,桥面宽度约为60米;若采用双幅桥面布置,桥型选择限制较多,如采用横向四片拱肋的拱桥,景观效果不佳;如采用双层桥边,可以使桥宽变为30米左右,同时具有许多优点。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车行道分离,为互通立交的实现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双层桥面的下层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可以与东滨河路实现平交,方便了行人。④概念生成图3创新总体布局的悬索桥效果

(a)效果图

(b)结构简图

图4玉峰桥与选择。梁桥、拱桥、斜拉桥、悬索桥都是可选桥型,根据上述分析,概念生成了十四个比选方案。从安全适用、结构布置的合理性与经济性、与环境的协调和美观、可设计性和可施工性、耐久环保五个方面进行综合比选打分,最终概念选择了五跨连续桁架拱桥方案、斜拉桥和梁桥组合方案、斜拉桥和拱桥组合方案,进行下一步的设计。以下为三个方案———锦绣河山(五跨连续桁架拱桥方案)、日月同辉(斜拉桥和梁桥组合方案)、龙凤呈祥(斜拉桥和拱桥组合方案)的效果图。⑤概念设计。下面简略介绍锦绣河山方案极其概念设计。

美学处理方面,五跨连续桁架拱桥方案主梁和拱肋均采用钢桁架形式,厚实的金属质感让人们感受到首钢改造区曾经辉煌的钢铁文化。桥面以上主拱圈的高度近似按照黄金分割比设计,犹如连绵起伏的山峦,突出了锦绣河山的主题。桥头堡外形也同样进行了美学优化,参照石景山上宝塔的形象进行了处理。主桥为采用双层桥面的梁拱组合体系,各跨拱脚均采用固定铰支座约束。主梁宽度为32.6m,高度为6.5m。上下桥面每隔6m设置一道横梁,梁高1.5m。采用正交异性钢桥面板,主梁上吊杆间距为6m。除拱肋的风撑与弦杆,腹杆与弦杆采用高强螺栓连接外,其他钢构件采用焊接连接。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

永定河大桥概念设计是国际方案竞赛,有六家国际知名设计单位的十八个方案参加竞争,最终有六个方案入围。作者指导学生所完成的三个方案均得以入选。部分竞争者的方案因采用大跨、奇异的造型来标新立异而被淘汰,而学生们所完成的方案思路清晰、考虑的因素较为全面,创新性、经济性均较好,设计方案外形也比较优美,因此得以入围。在前面提到的另外两个国际比赛中,学生们的方案也获得了第二和第一名。参加比赛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达到了《桥梁概念设计》的教学目的。

学生反应

本文第二作者作为《桥梁概念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生,也切身体会到了《桥梁概念设计》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传统的桥梁教学思路只重视结构计算,而《桥梁概念设计》重概念、重视原理、重视讲解思路,重视用实例说明抽象的问题。这些教学思路对于学生的理解十分有益。同时,提高了创新和美学考虑在桥梁设计中地位,让听课的学生认识到,新的桥梁设计理念需要工程师从传统的桥梁计算工程师转变到桥梁创新设计工程师甚至是桥梁建筑师,让其更为重视自身的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发展。

东方美学设计理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意向造物;禅宗;无印良品;启发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TU8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5)11-0107-03

Japanese Inspired Creations Intent Study of Chinese Design,?Illustrated by the Case in Muji

TANG Wen(School of Fine Arts,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Abstract :Through intention Western modernist design and creation of Eastern philosophy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the position of the Japanese intention pinnacle of creation - Muji. And summed up the success of Muji modes, as well as its impact on the world and China. On the basis of Muji mode analysis, we discuss China’s future design problems and solving ideas, the future of Chinese design made inspiring thought.

Key words :intention creation; Zen aesthetics; Muji inspire

Internet :.cn

意向造物源于西方的现代设计理论与东方哲学并置,探索出适合东方审美观的设计思想,分析意向感受力、臆造万物、直觉图形的实验设计与美学融、结、并、转的问题,抵抗设计西方化、低端化、同质化倾向,并认为:人的“意向”影响了“造物”的选择与判断,形而上为人的发展提供实验价值,形而下对提高民众对美的追求,引导民众建设我们的生活环境提供新的可行性。日式意向造物正是在其大的理论框架下,极具具有日本特色的延伸。无印良品现在已成为国际性的话题,是日式意向造物的具体呈现,一切将从无印良品开始。

一、基于意向造物理论分析无印良品的思想体系和经营理念

(一)日式意向造物依托于日本现代设计的发展为背景

日本的工业化与西方设计艺术思潮在日本传播,日本的现代设计是伴随日本工业化和战后不断向西方学习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但它却不是西方设计模式的复制,它有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日本风格。日本设计特点是基于其整体社会的行为体系和结构分层。并且在文明的基础上根植发展起来,通过向中国和西方学习历史而逐渐形成,使其设计本身涵盖多元化的影响根源,其一是日本文化传统,尤为是美学传统,重细节,重自然,简洁、朴素,突显美学的东方精神内涵。另外一个根源是西方现代主义设计影响,体现在明治维新之后德国技术的融入,战后欧美现代主义运动风格的形成,并且美国的大众消费文化和德国的理性主义设计的植入,经过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最终思想的结合从日本设计的实体中体现出来。

(二)日式意向造物中日本独特的禅宗美学影响

日本的设计美学思想遵循自然之道的准则。可从两方面来理解:其一,自然生命的感受是设计创作的源泉;其二,设计创作体现在作品的不矫饰、不夸张做作、不违背自然事物的状态并且包含了人的自然天性和情感。从禅宗思想的自然观念中,日本人崇敬自然,并且保持一种俭朴的生活方式,这与禅宗简朴的审美情趣是相辅相成的,禅宗的美学思想又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日本人的社会文化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日本的审美更趋向于禅的空寂与枯淡①”,因此,禅是一种艺术品味和审美格调,其本身就是一种表现艺术。其性格特征表现在简朴、枯高、自然、幽玄、脱俗等方面。禅也是日本现代艺术设计取之不竭的灵感来源。禅宗成为了日本设计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其具体载体体现在性格和文化中。日本佛教学者铃木大拙所说:“禅造就了日本的性格,禅也表现了日本的性格②”。日本现代艺术设计正是在这种自然观与美学态度的影响下蓬勃发展的。

(三)无印良品独特的经营理念

1.无牌胜有牌

无印良品最大的特点在于其追求品牌的差异化:无印良品对世界的价值观在于,世界是由所有的存在品牌和无印良品的品牌组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并且追求低调的处事世状态,从而成为没有品牌的大品牌,达到了“无牌胜有牌”的境界。它已然是商品品牌局限的超脱,成为一种品牌的生活方式,这也是一种品牌定位的最高境界。三流的品牌关注卖产品,二流的品牌卖产品和服务相结合,而真正一流的品牌却是在贩卖一种生活方式③15。

2.品牌的延伸效应

无印良品成功的重要原因是高品质保证。国内一些超市已逐步推出少量的品牌运营的商品,并且提出“苏果无赝品,件件都放心”的口号,但这些都存在一个基本逻辑问题,就是真货未必即是好货。相对于超市中大量的低知名度的商品,尤其是食品,消费者还是会存在一定的疑虑。但是,无印良品则是已品质担保作为前提,通过系统机制把控质量,已达到增强了消费者的信心的目的。此外,无印良品在日本拥有相对高的知名度和顾客忠诚度,成熟的销售渠道等,这也为品牌延伸创造了有利前提③105。

二、无印良品对中国未来设计的启发和影响

(一)日本顶尖设计师的平台

无印良品无疑已成为一种意识流的载体,它已然成为日本顶尖设计师作品的平台。消费者可以从中购买到优质的设计产品,而设计师可以通过这一集散地得到消费者的评价与反馈,并且作品的社会认可度也促进了设计师的创作热情。

平台的缔造者田中一光先生作为无印良品第一代艺术总监对其拥有审议与决策的权利,并且希望传承给新的一代。最终选择了原研哉先生,并且在原研哉的推荐下,产品设计师深泽直人也加入了进来。随后小池一子为无印良品设计了最早的口号“合理的低价”,室内设计师杉本贵志设计其在东京青山地区的第一家门店,无一不体现出无印良品的扩容性。这些日本顶尖设计师的团队参与打造了如此精彩的平台。

(二)品牌的国际认知度,十足的“日本味”

无印良品的价值观体现在简约、朴素,其产品在低调不彰显地方式中融入生活空间,在日本传统的建筑空间设计中都普遍存在着。举例而言,聚丙烯产品系列具有“朴素”的品质,是日本当代生活方式的审美表象,体现了“酷日本”(cool japan)的概念评论家唐纳德.里奇指出,在江户时期1608-1868,“酷”意即“粹”,后者可被译为“格调、文雅或者素养”。无印良品的法国概念就是将其“粹”等同于“时尚”了。对于“粹”审美观,里奇将之解读为率真和含蓄之美。③206

此外,工业设计师、思想家柳宗理在有关日式生活方式的主要原则中的观点,其中就包括yo-no-bi的概念(解读为形式与功能的平衡)和平凡之美。无印良品正是秉承了柳宗理衣钵,将一种独特的品种观念从日本输出到全世界。

(三)无印良品关于中国市场的分析

无印良品的基础来源于中国最基本的生活方式。与物质设计发达的日本相比,中国的魅力在于还有很多地方未被触及。中国在大量的物质消费中,充斥着一股无法满足的物质欲望,可以理解为快速而大量的消费和夸张的增长速度和复杂性。因此,无印良品不能简单的把事情简化成一种好感觉而已,无印良品需要全面进入中国市场。创立一个框架,吸收一切中国多元文化的优点,并把这种理念输出到每个地区,从中创造一个全新的理念,一个中国版的无印良品。③209

三、从无印良品看中国未来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设计核心理念的缺失,“中国味”缺失的问题

中国设计问题从根源上说还是没有形成根植于文化的设计思想和审美判断,国内设计要么是拿来主义,原封不动的照抄西方,要么山寨。有一定理论体系和中国文化的设计极少。我们的设计没有和文化融合,无自我的行为方式。佛教和禅文化都是由中国传入日本,但中国设计却没有从中汲取营养,反而做了西方文化的随从。中国设计迫切需要与本土文化相结合,提炼出核心理念,让世界看到真正的“中国味”。

(二)审美判断与价值观的准确性问题

美学思想影响民众,有了民众审美意识的提高,他们才能欣赏更好的更高品质的设计。设计师就能去设计更好的东西,也就成了良性循环。国内设计中的败笔,它们存在并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存在是和做决策的人有关系的。那么做决策的人很重要,如果决策者没有好的审美意识,那么低品质的设计必将侵入我们的生活,误导就此产生了。

原因正是对品质的认识不足,另外就是审美教育的缺失。原研哉《欲望的教育》中提到美―意识创造未来,表明提高个人审美判断与价值观的准确性的教育是国内审美教育的短板,借日本之镜看出国内的差距:为未来设计,美-意识既资源,具有一定的预见性④。

目前国内,设计败笔频仍,繁衍不息,恶劣的意向干扰了正常社会生活的心态,它存在是当今社会发展水平的现形剂,这些问题的源头可以归纳为审美感受力的问题,实则是国民审美教育的建构问题。

(三)设计无团队意识问题

“一个中国人是条龙,十个中国人是条虫”相信大家都听过这种说法,国人难以互相精诚合作的品性也直接影响到了设计。设计是个团队作业的行业,无印良品印证了这一点。无印良品是在设计总监原研哉的主导下,组织日本社会优秀的设计师形成团队作业,统一化的设计理念,以整体视觉语言形式推广开来。中国缺乏社会顶尖设计师的团队集合体,但无印良品做到了。

总结

今天所谈到的中国未来设计再也不是照搬西方现代主义设计所能解决的问题。西方的现代设计理论与东方哲学并置,探索出最适合东方审美观的设计思想。才是解决中国当下设计问题的根本之所在,与其并行的是我们要坚持弘扬中国本土文化精神,提高国民对本土文化的认知,认可度。另外国民审美教育的问题也是刻不容缓,只有大众审美眼光的提高,民众对美的追求的提高才能为本土设计走向世界提供新的可行性。

注释:

① 苏静.知日.日本禅[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04.

②铃木大拙.现代日本思想大系8[M].西安:筑摩书店 1965:324.

③(日)无印良品 ,朱锷 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④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5.

参考文献:

[1] 张道一.造物的艺术论[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1989.

[2] 原研哉.欲望的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 田中一光.设计的觉醒[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东方美学设计理念范文第5篇

通过本实习,从历史、文化、人类现状全方位了解了解并认识上海苏杭园林的园林设计理念、建筑风格、植物造景等。同时提高学生对园林的鉴赏能力和判别能力。

实习行程:

上海南京路、外滩--上海世博园--苏州园林(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杭州西湖

实习内容

上海

上海我之印象:繁华,现代,一座二十一世纪中国标志性的城市,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座标志性城市。

1上海城市规划

(1)道路

走进上海,如果问我第一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什么?那么我一定会回答:上海的交通,上海的道路,干净,整洁,通畅,这是我的第一印象。

南京路

南京路是上海最热闹最繁华的商业大街,被誉为"中华商业第一街",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商业街之一。位于上海市黄浦区,东起外滩、西于延安西路,全长5.5公里,两侧商厦鳞次栉比,云集着约600多家商店。以西藏中路为界,分东西两段。西藏路以东称南京东路,以西称南京西路。每天约有150万人在这条街上游览、购物。年销售额超过20亿元。南京路是上海开埠后,建立最早的一条商业膏,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结果。

(2)建筑格局

上海建筑很具有历史意义,外滩更是久负盛名,享誉世界!

外滩(TheBund),位于上海市中心区的黄浦江畔,它是上海的风景线,是到上海观光的游客必到之地。外滩又名中山东一路,全长约1.5公里。东临黄浦江,西面为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壁式等52幢风格各异的大楼,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群"。

(3)设计理念

注重空间的设计理念

园林景观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一些景观元素构成的实体,一是由实体构成的空间。实体比较容易受到关注,而空间往往容易被忽略。尤其是我们目前的设计方法,常常只注重那些硬质实体景物,对软质实体景物相对忽视,对空间的形态、外延,以及邻里空间的联系等等注重不够,形成各种堆砌景物的设计方法。因此,注重空间结构和景观格局的塑造,强调空间胜于实体的设计理念,针对视觉空间领域进行整体设计的方法,对我们来说显得尤其重要。老子在《道德经》中的第十一章说:"故有之以有利,无之以为用。"也就是说,实体"有"之所以给人带来物质功利,是因为空虚处"无"起着重要的配合作用。

注重时效的设计理念

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最大的区别在于,园林景观是随季节和时间变化的,是有生命的,是处在不断地生长、运动、变化之中的。因此,设计师提出将运动中的花园作为自然持久的作品。所以风景园林师必须认真研究时间性和时效性因素,注重园林景观随时间变化的效果,以塑造随时间延续而可以更新的、稳定的园林景观。一个园林景观作品的诞生,就像一个婴儿出世一样,他本身的生长、变化过程就能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愉悦和满足。不要期望园林景观作品一次完成、一步到位,那样将会失去很多乐趣。

注重地域景观的再现

所谓"地域性"景观,就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包括它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和人们的各种活动、行为方式等等。我们所看到的景物或景观类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与其周围区域的发展演变相联系的。园林景观设计应针对大到一个区域、小到场地周围的景观类型和人文条件,营建具有当地特色的园林景观类型和满足当地人们活动需求的空间场所。

注重场地的设计理念

尊重场地、因地制宜,寻求与场地和周边环境密切联系、形成整体的设计理念,已成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风景园林师的作用并非在于刻意创新,更多的在于发现,在于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去认识场地原有的特性,发现它积极的方面并加以引导。其中,发现与认识的过程也是设计的过程。因此说,最好的设计看上去就像没有经过设计一样,只是对场地景观资源的充分发掘、利用而已。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对场地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场地的最大特性,以此作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就像"潜能布朗"所说的,每一个场地都有巨大的潜能,要善于发现场地的灵魂。

注重简约的设计理念

"少即是多",简约并不是简单,相反却是对本质的深度挖掘和坦诚表现。高度概括设计方法和惜墨如金的表现手段,是简约设计理念的基本要求。简约的设计理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设计方法的简约,要求对设计对象进行认真研究、分析,从而抓住其关键性因素,减少细枝末节过多的纠缠,以求少走弯路,以最小的改变取得最大的成效,即事半功倍;二是表现手法的简约,要求简明和概括,以最少的元素、景物,表现景观最主要的特征;三是设计目标的简约,要求充分了解并顺应场地的文脉、肌理、特性,尽量减少对原有景观的人为干扰,也就是"最小干预"的原则。简约的理念实际上是要求有的放矢,反对闭门造车的设计方法。

注重生态的设计理念

近几年来,随着全球保护生态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以及在近邻德国的影响之下,法国风景园林师逐渐开始注重生态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关于生态,有几点需要进一步阐述。首先,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问题,不是光靠风景园林师就能够解决的,园林景观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生态理念,更多的是呼吁政府、公众的关注生态环境,更多的是表明一种姿态;其次,风景园林师提出的生态理念与生态学家、环保组织提出的生态理念还有一定的差别,他们所关注的内容虽有着一定的交叉和融合,但根本上却具有不同的层面,否则社会就不需要风景园林行业了;最后,如若完全从生态原理出发,设计师往往会陷于极端而难以被社会接纳。

对立统一的设计理念

自然与人工,是贯穿整个园林景观发展史中的对立统一体,是"以人为本",还是"以自然为本",是改造自然,还是顺应自然,既是某种园林景观形式、风格、类型的衡量准则,也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因地制宜,根据场地状况和使用要求来决定的,不能片面地加以肯定或否定。一般来说,在城市环境中,应较多地考虑到人工与自然结合,考虑到自然的人工性手法,而随着离城市环境的远去,自然的作用在逐渐增强。

注重科学的设计理念

园林景观设计是一门涉及面广、错综复杂的边缘性学科,与多门学科交叉并受到它们的影响,如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植物学、美学等等。因此,风景园林师应采取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充分研究和了解各个学科特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强调科学的设计方法。

注重个性的设计理念

理解和个人情感的投入,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也是园林景观设计多样性和丰富性的保证 。注重个性的设计理念,并非鼓励个人刚愎自负或脱离实际的闭门造车,而是强调个人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态、对艺术、对历史等等的独特理解、在旅行中的独特体验、以及个性化的设计表现手法,强调个人对园林景观内涵与本质的独特认识。

2上海世博.中国馆

上海世博已经过去多时,大多会馆已经关闭,但中国馆依然开放,几个同学实习之余抽出部分时间买票进馆,终于得偿所愿,一睹中国馆风采。

2015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表现出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国文化精神与气质。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展馆从当代切入,回顾中国三十多年来城市化的进程,凸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和成就,回溯、探寻中国城市的底蕴和传统。随后,一条绵延的"智慧之旅"引导参观者走向未来,感悟立足于中华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未来城市发展之路。

设计理念: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主体构思: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国家馆的"斗冠"造型整合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要素外,地区馆的设计也极富中国气韵,借鉴了很多中国古代传统元素。地区馆以"叠篆文字"传达出中华人文历史地理信息。在地区馆最外侧的国家馆的精彩(17张)环廊立面上,将用叠篆文字印出中国传统朝代名称的34字,象征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而环廊中供参观者停留休憩的设施表面,将镌刻各省、市、区名称34字,象征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团结共同进取。

苏州

苏州我之印象:古韵悠悠,回味无穷,走在其间,就如同翻开一卷卷古老的书籍,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张张埋藏在历史尘埃中的脸庞一一展现。

1狮子林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为元代园林的代表。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城区东北角的园林路23号,平面成东西稍宽的长方形,占地1.1公顷,开放面积0.88公顷。园内假山遍布,长廊环绕,楼台隐现,曲径通幽,有迷阵一般的感觉。长廊的墙壁中嵌有宋代四大名家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的书法碑及南宋文天祥《梅花诗》的碑刻作品。

东南多山,西北多水,四周高墙深宅,曲廊环抱。以中部水池为中心,叠山造屋,移花栽木,架桥设亭,使得全园布局紧凑,富有"咫足山林"意境。狮子林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盛名于世,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狮子林的湖石假山既多且精美,湖石玲珑,洞壑宛转,曲折盘旋,如入迷阵,有"桃源十八景"之称。洞顶奇峰怪石林立,均似狮子起舞之状。有含晖、吐月、玄玉、昂霞等名峰,而以狮子峰为诸峰之首。园内建筑以燕誉堂为主,堂后为小方厅,有立雪堂。向西可到指柏轩,为二层阁楼,四周有庑,高爽玲珑。指柏轩之西是古五松园。西南角为见山楼。由见山楼往西,可到荷花厅。厅西北傍池建真趣亭,亭内藻饰精美,人物花卉栩栩如生。亭旁有两层石舫。石舫备岸为暗香疏影楼,由此循走廊转弯向南可达飞瀑亭,是为全园最高处。园西景物中心是问梅阁,阁前为双仙香馆。双香仙馆南行折东,西南角有扇子亭,亭后辟有小院,清新雅致。

2拙政园

拙政园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时为大弘(宏)寺。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明代弘治进士、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聘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16年建成,借用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取园名。暗喻自己把浇园种菜作为自己的"政"事。园建成不久,王献臣去世,其子在一夜豪赌中,把整个园子输给徐氏。400多年来,拙政园屡换园主,曾一分为三,园名各异,或为私园,或为官府,或散为民居,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才完璧合一,恢复初名"拙政园"。拙政园全园占地78亩,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

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它以池水为中心,楼阁轩榭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拙政园形成的湖、池、涧等不同的景区,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淼淼池水以闲适、旷远、雅逸和平静氛围见长,曲岸湾头,来去无尽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胜;通过平桥小径为其脉络,长廊逶迤填虚空,岛屿山石映其左右,使貌若松散的园林建筑各具神韵。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情趣,如春日繁花丽日,夏日蕉廊,秋日红蓼芦塘,冬日梅影雪月,无不四时宜人,创造出处处有情,面面生诗,含蓄曲折,余味无尽,不愧为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

3留园

留园(TheLingeringGarden)在苏州阊门外,留园是明万历年间太仆徐泰时建园,时称东园,清嘉庆时归观察刘恕,名寒碧庄,俗称刘园。同治年间盛旭人(其儿子即盛宣怀,清著名实业家政治家,南洋公学创始人)购得,重加扩建,修葺一新,取留与刘的谐音改名留园。科举考试的最后一个状元俞樾作《留园记》称其为"吴下名园之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齐名,为全国"四大名园"。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坐落在苏州市阊门外,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另一资料:留园修建于明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原为明代徐时泰的东园,清代归刘蓉峰所有,改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清光绪二年又为盛旭人所据,始称留园。留园占地约30亩(另两资料:2顷、约30000平方米),留园内建筑的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厅堂、走廊、粉墙、洞门等建筑与假山、水池、花木等组合成数十个大小不等的庭园小品。其在空间上的突出处理,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卓越智慧和江南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建筑物将园划分为几部分,各建筑物设有多种门窗,可沟通各部景色,使人在室内观看室外景物时,能将以山水花木构成的各种画面一览无余,视野空间大为拓宽。

留园全园分为四个部分,在一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见长,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东部以曲院回廊的建筑取胜,园的东部有著名的佳晴雨快鱼之厅、林泉耆砍之馆、还我读书处、冠云台、冠云楼等十数处斋、轩,院内池后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为名石冠云峰,两旁为瑞云,岫云两峰;北部具农村风光,并有新辟盆景园;西区则是全园最高处,有野趣,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池南涵碧山房与明瑟楼为留园的主要观景建筑。

留园以水池为中心,池北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池西假山上的闻木樨香轩,则为俯视全园景色最佳处,并有长廊与各处相通。

留园内的建筑景观还有表现淡泊处世之坦然的"小桃源(小蓬莱)"以及远翠阁、曲溪楼、清风池馆等。

4网师园

网师园分为宅第和园林两部分,是一座典型的江南住宅园林。作为古代苏州世家宅园相连布局的典型,网师园东宅西园,有序结合。以池水为中心,由东部住宅区、南部宴乐区、中部环池区、西部内园殿春?和北部书房区等五部分组成。全园布局外形整齐均衡,内部又因景划区,境界各异。园中部山水景物区,突出以水为中心的主题。水面聚而不分,池西北石板曲桥,低矮贴水,东南引静桥微微拱露。环池一周叠筑黄石假山高下参差,曲折多变,使池面有水广波延和源头不尽之意。园内建筑以造型秀丽,精致小巧见长,尤其是池周的亭阁,有小、低、透的特点,内部家具装饰也精美多致。

其中中部为主园,名曰"网师小筑",以全园以水池彩霞池为中心,面积约半亩。池岸西北、东南两隅,各有水湾一处,曲折深奥,有渊源不尽之感。沿池布置石矶、假山、花木和亭榭,黄石假山"云岗"体量不大,但位置和造型得体。由于池岸低矮,临池建筑接近水面,所置山石、花木也不高大,使水面显得开阔。这里池水清澈,游鱼戏水,花木争妍。环池廊、轩、亭翼然,夹岸有叠石、曲桥,疏密有致,相得益彰。网师园以它精致的造园手法,深厚的文化底蕴,典雅的园林气息,当之无愧地作为江南中小型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成为"小园极则",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池南主厅小山丛桂轩位于峰石木樨间,有廊左通住宅的轿厅,右达西侧的亭榭。西南侧的濯缨水阁和东北岸的竹外一枝轩隔水相望,东侧的射鸭廊和西侧的月到风来亭遥遥相对。这些建筑形体各殊,装修精丽,其倒影又与天光浮云交映于碧波之中,增添了园中秀丽景色。再北为集虚斋、五峰书屋和殿春?等建筑,都是旧日园主读书作画之所,布置疏朗清幽。

杭州西湖

西湖我之印象:如果说实习的三个地方哪一个地方,我最向往,必属杭州西湖无疑。

杭州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杭州市市中心,旧称武林水、钱塘湖、西子湖,宋代始称西湖。它以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闻名中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也被誉为人间天堂。风景区以西湖为中心,分为湖滨区、湖心区、北山区、南山区和钱塘区五个地区,总面积49平方公里。西湖的美在于晴天水潋滟,雨天山空蒙。无论雨雪晴阴,无论早霞晚辉,都能变幻成景;在春花,秋月,夏荷,冬雪中各具美态。湖区以苏堤,白堤两个景段的优美风光称著。

"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美在杭州。"曾今我一度怀疑,可是有此一行,我不得不承认这句话,西湖真的很美,美得让我流连忘返,不愿离去。

杭州之美,美在西湖

西湖之美,美在其如诗如画的湖光山色

西湖之美,美在湖山与人文的自然相融:

西湖之美,更美在人们对她的呵护及对其历史文脉的传承

动人的传说,悠久的历史,让人迷醉的环境,等等,无一不是西湖之所以美的原因。

总结

本次实习在我看来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专业实习了,一句话,收获太多,表现出来的,潜在的。表现出来的是我们的专业,园林、城市规划,三个地方,三种不同风格,但却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都那样吸引人,让人舒适,回味,不同的是他们所代表的文化,所代表的历史,所代表的时代。而潜在的,我感觉很多,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对古今文化有了一个实实在在的了解,这或许在短时间内不能表现出太多,但是对于我们的未来,影响绝对不小。

一植物造景

植物造景,对于我们学园林的同学而言并不陌生,而且熟悉的不能再熟悉,可是当我从南站出,走进上海之时,车窗外所闪过的一抹抹绿色却让我突然有种陌生的感觉,看着车窗外那些貌似规则僵硬的植物配置但却给我一种无比自然的感觉,我实在想象,一个钢精水泥高度密集的城市却又如此高的绿化率,心中不得不感叹一句:这才是植物配置,这才是城市绿化!

上海植物造景独具一格,群落分明,层次感强不管是,乔木、灌木,还是叠石与铺装,都令人感觉很清爽,而苏州的植物造景在我看来更像是一幅幅山水画,一首首无声诗,每一处都显得那样自然,那样富有深意,让人神往,让人迷醉,它们所表现的不仅仅是植物的美,它更多体现着历史的韵味,深厚的文化,这种景即便是模仿也模仿不来。而杭州,这里的植物配置让人感到清新,自然。

二设计理念

1设计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在这里很多地方你不会感到不舒服,它的设计让你觉得很透彻很具体,是一个休闲的好地方。

2设计符合各景区设计要求,为景区更添色彩。

3设计符合人类行为心理,令人清新舒爽。

4设计环保健康,体现人类文明更进一步。

5设计体现了现代的科技技术,更加体现人类文明。

6设计结合历史文化,体现中国传统文化。

三历史文化

上海的历史并不算长,至少与苏州和杭州相比,它并不算长,但上海这个地方却是一个世界文化交融之地,在上海外滩,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壁式等52幢风格各异的大楼,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群",这些便是时间文化交融的产物,当然,上海并不止于此,从清始,上海便是一个风云汇聚之地,各种名列史册的大事在这里发生,如今更是世界性的大都会。

苏州,历史文化悠久,我也不再赘述,不用去翻历史,也不用却查古籍,单从每一座园林之中那些古老的建筑,盘根数百年的老树便可以知道,苏州园林可以说就是一部实打实的古书,记载着尘封在历史尘埃中的一系列未知故事。

杭州,历史悠久,由来已久,宋朝后期,更是成为了都城,杭州流传的动人故事太多太美,"天堂"之名它足够资格拥有。

相关期刊更多

东方剑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东方养生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

东方电影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