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东方管理

东方管理

东方管理

东方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管理思想;管理本质;东方回归;效率原则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8)08-0075-05

西方管理学正经历着向东方管理思想的历史回归。西方管理思想经历科学管理时代、行为科学时代、后科学管理时代,回到人本管理时代。而人本思想发源于古老的东方,之后从东方传到西方,再从西方回归东方。水教授以“人本管理文化的世纪回归”、“人德管理文化的世纪回归”、“人为管理文化的世纪回归”概括了这种历史回归。笔者认为,这种表述高度概括了东方传统管理文化的精髓所在以及东西方管理文化融合发展的历史趋势。

国际管理学界对东西方管理文化融合发展的必然性已有共识,即西方管理学需要吸收东方人本管理思想,东方管理学应当学习西方管理理论的科学理性和客观严谨。至于如何融合,多数论者认为,中国传统管理思想长于“道”,即管理理念、管理哲学;西方管理理论长于“术”,即管理技术、管理方法。所谓“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因此东西方管理文化融合应以东方管理文化为核心,吸收西方管理文化的科学成果,从而发展出一套能够为东方人和西方人所接受,指导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管理实践的管理理论体系。

对上述观点笔者难以苟同。管理技术和方法借重于西方恐怕是少有异议的,笔者认为,即使是管理哲学、管理理念层面,新时代的管理学也应该以西方管理学为主体,管理思想回归东方的旅途中管理学不可迷失其本性,中国管理理论大厦的建构要以西方管理理论为基础。本文从管理的本质及管理学的规定性、东西方管理思想的中心内容、当代管理学面对的现实问题等方面展开论述,得出结论。

一、管理的本质和管理学的规定性

关于管理和管理学的概念、内涵、特征可谓“前人之述备矣”,对其本质也有深入的挖掘和透彻的分析。科学管理之父泰罗认为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来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亨利・法约尔认为管理是所有人类组织(不论是家庭、企业或政府)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五项要素构成,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哈罗德・孔茨的定义是:“通过他人完成任务的机能”;赫伯特・西蒙的定义:“管理就是制定决策”等等。论者把管理的特征概括为人际性、目的性、优化性、过程性、创新性、历史性、实践性、社会性、开放性等等,可谓严密周详。然而,管理的本质是什么却没有明确的点出来。所谓本质,是一事物或概念同与他事物或概念相区别的属性。管理作为人类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只有把它同与之相近的活动相比较,其本质才得以显现。

管理的本质是什么呢?与管理活动相对应的活动是什么呢?自从人类有了社会活动或者说集体活动以来,劳动分工必然存在协作和指挥的活动,这就有管理的实践。管理存在于人类的一切活动之中,政治、战争、教育、宗教、家庭、娱乐等等所有活动中都有管理,而管理不能独立存在,没有纯粹的管理活动,要把管理活动从具体的活动中抽象出来并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活动确实不易。与群体“协作”、“指挥”的管理活动相对的是一种个体的自在、自足或自我陶醉’的“非管理”状态。在这个意义上说,管理就是改变个体自在、自足或自我陶醉的“非管理”状态,通过对个体的安排、调配和约束,谋求一种整体的秩序。这是管理的第一个本质,即管理工作是谋求某种特定秩序的社会性活动。

然而谋求秩序不是管理的主要本质,因为人类活动几乎都是社会性活动,社会性活动都是要谋求某种预期秩序的。但是,如果最终实现了某种秩序却付出了高昂的代价,那就是在这项活动中缺少管理。在这个意义上,与管理对应的是“无管理”。管理与“无管理”的不同在于,管理不仅谋求秩序,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讲求效率,即用尽可能少的投人,得到尽可能多的产出。效率是指输入与输出的关系,对于给定的输入,如果能获得更多的输出,就是提高了效率;同样,对于较少的输入,能够获得同样的输出,同样也提高了效率。这是管理的第二个本质,即管理就是提高效率的活动。

综上所述,管理在本质上是谋求秩序并追求效率的活动,并且追求效率是管理的主要本质。

管理学的规定性是指管理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问题。这个问题也是早有论断的。哈罗德・孔茨在《管理学》中认为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经营理论和管理科学;小詹姆斯・H・唐纳利在《管理学基石出》中提出的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有限资源的管理;斯蒂芬・P・罗宾斯在《管理学》中提出的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管理。正如西蒙所指出:管理组织中的决策不仅包括事实要素,而且还包括价值要素,也就是说决策既包含事实成分,也包含道德成分。问题在于,由于管理活动是社会性活动,管理活动又存在于各项具体的活动之中,这决定了管理不可能与其他具体活动相分离,也决定了管理学的交叉学科性质,特别与伦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在理论上引起管理学研究对象的含混,有时把伦理问题看成管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管理确实与伦理密切相关。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在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问题中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没有宗教改革所赋予的个人的终极权威,其发展是有限的。西方社会肯定个人创造力和自由的权威,这就是资本主义得以发展的最根本的秘密。然而西方管理学主要研究的不是新教伦理问题,也不是新教伦理对管理的关系。伦理是伦理,管理是管理。伦理是基本的自然人性关系,如父母的爱与关怀、朋友之间的信任与友爱,不能由管理所取代。管理是在社会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组织领导关系,具有集体性的政治或经济的目的,是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所作的理性规范,是基于目标、理性发展出来的规范。伦理偏向于以个人为基础,其原始内涵为德性,而管理则是以组织群体为基础,其原始内涵为权力。

伦理学与管理学也是有联系有区别的。伦理学以各种道德现象,如道德意识、道德活动、道德规范为研究对象,探讨道德的本质、起源和发展,讨论人生的意义、人的价值和生活态度等问题,诸如价值、目的、责任等属于伦理学的范畴。管理学涉及伦理学,而人性是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是能够使管理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人可以基于管理的需要发展伦理。也可以基于伦理的需要而发展管理。我们应该而且可以运用伦理来促进管理,来达到经济基础发展的目标。笔者认为,作为一门学科就有它明确的规定性,管理学与伦理学有着明确的分野,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管理,即研究组织如何有效率的达到一种预期的秩序。

管理活动具有普遍性,从历史上来看,管理活动早就普遍存在于家庭、部落、教会、军队和国家等组织之中,现实中的政府机关、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家庭、企业都少不了管理,因为它们都谋求着某种秩序,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顾及效率。虽然说自我管理、家庭管理、企业管理和国家管理中都有“管理”,但在管理的主要本质是追求效率这个意义上讲,与其它组织相比较,从事管理活动的典型组织是企业。管理学家德鲁克在《有效的管理者》一书中指出,“只有那些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人,才能成为好的管理者……一般的管理学著作谈的都是如何管理他人,本书的目标则是如何有效地管理自己”,表面上看讲的是个人管理,其实与中国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不同,德鲁克“有效地管理自己”是为了“成为好的管理者”以提高效率,而儒家的“修身”是一种伦理行为,是一种个人的修养功夫,通过对自己私欲的克服,改善自身情感和道德水平,它几乎不涉及效率问题。

二、西方管理学的中心是效率原则

西方管理学学派林立,论述丰赡,管理观念不断推陈出新,管理技术日益多样化,然而从总体上看,其中潜伏一个趋势,贯穿一条原则。一个趋势是对管理工作中人的因素日益重视,一个原则是对效率的不离不弃。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及法约尔、韦伯等人的古典组织理论以效率为中心是自不待言的。泰罗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工作方法,制定工时定额与采用计件工资制都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管理的目的是要发挥个人最高效率,使劳资双方都能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法约尔提出十四条管理原则,韦伯强调管理是依靠一种理性的组织制度来实施的,都是为了提高组织效率。梅奥提出职工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外还存在“非正式组织”,其出发点是要指出生产率不仅同物质条件有关,而且同工人的心理、态度、动机,同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以及领导者与被领导集体的关系密切相关,新的领导方式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感,激励职工的士气,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整个行为科学理论都是以效率为中心的。哈罗德・孔茨于1961年和1980年先后发表了《管理理论的从林》和《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理论丛林中无论是早期的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还是晚近的权变理论、组织行为学、管理科学学派、系统管理学派,它们皆相信复杂的结构周密的计划和自上而下的控制等理性手段,指向纯利润和成本、市场占有率和财务目标,其中心是效率原则。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20世纪后期出现的人本管理理论依然是以效率为中心的。

70年代管理领域兴起了企业文化研究,80年代初期,经过探究日本、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的秘诀,以人的管理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管理理论在美国诞生,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90年代学习型组织理论、业务流程再造理论风行一时,人本管理思想进一步发展,并在管理实践中得到应用。

所谓人本管理,是指组织为员工发展创造相应的环境和条件,以个人自我管理为基础,开发人的潜在能力,以组织共同愿景为引导,为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服务的一种管理模式。人本管理强调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它围绕着解决人与工作相适应这一核心问题,把管理的视野由工作移向人,对丰富的人性予以全面的尊重。人本管理这一理论核心是发现并开发人固有的人文能量,把激励的理论和方法落实到树立企业的整体共同价值理念上,以塑造优秀的群体意识为落脚点。同时这一理论重视发挥文化的管理功能,引导管理者通过非正式的约束、文化微妙性的暗示,把硬性管理技术和软性管理艺术结合起来,运用文化的力量调控人们的行为,实现理性精神与人本主义的珠联璧合,形成企业发展的合力,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人本管理理论将过去建立在对抗基础上的管理理论发展到非对抗基础上的管理理论,在更深刻更广泛的领域里协调了管理两重性的关系,实现了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新的管理理念与新的组织形式的结合,使管理理论的发展出现了一个质的飞跃。

然而人本管理依然没有脱离效率中心。‘在人类从工业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管理重点由“物”转向“人”,人情、人性为当代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人本管理是比科学管理更具效力而形成的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它是处理组织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一种策略,有时以牺牲短期利益为代价以换取组织长远的利益;它的人与组织共同成长的原则,是为了极大地激发人的潜能,并使之成为组织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些不仅与效率原则并行不悖,而且其出发点就是维持和促进效率。

三、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核心是安稳原则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虽然学派众多,典籍汗牛充栋,但从根本上看,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提出一套治国安邦的万全之策。正如司马谈在《论六家之要指》中所说:“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

这套万全之策的管理思想可以概括为人本观、整体观、协和观和经权观。人本观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处于管理系统的中心地位。也就是说,管理是一个“修己安人”的过程,一切管理都以“修己”作为起点,达到“安人”的目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是儒家管理思想的最高纲领,也是这种人本观的理论基础。整体观把管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以力求达到社会与自然、管理系统与外部环境、管理组织内各种组成成分的和谐为目标,把管理的各个要素和功能组成为一个统一的有序结构。协和观以追求管理系统的协调、和谐、稳定为目标,要求管理主体做到“内圣”与“外王”相统一,从“修身”、“齐家”达到“治国”、“平天下”。这种协和观在管理行为上具体表现为:阴阳互补、五行反馈、刚柔相济、动态平衡、中庸和谐等图式,以达到主体与客体、人群与个人、自然与社会、“天理” (社会性)与“人欲”(自然性)等,在管理的不同阶段和层次上相互交融合一。经权观的“经”指“变中不易的常理”,即管理中普遍的稳定的原则;“权”指“应变的权宜”,即根据时空和势态变化而不断改变着的方法和策略。这种经权观一是要求“执经达权”,即根据普遍的管理原则和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来选择和确定合适的管理策略和方法,最后达到管理的目标。二是要求“通权达变”,即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势而随时调整自己的管理方式,“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德治礼治的恒久之道正是由于不断的变通才得以持久,得以实现的。

在管理实务上,这套万全之策提供了如下管理模式:第一,家族型的管理组织。社会是家庭的放大,君主是全国的“严父”,“天下一家”是中国历代社会组织的基本目标。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中心是“礼治”,而礼的核心则是“仁”。“亲亲,仁也”,“仁之实,事亲是也”,“仁”的基本含义就是维护这种血缘

关系。因此,“礼治”实际上就是一种家族型的管理,它必然要求具有层级分明、秩序井然、分工专职的金字塔型的组织模式。第二,伦理型的管理机制。把“齐家”的原理扩展到各种管理组织的行为中,以“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作为经纬,从纵横两个方面把血缘关系与管理等级制度联系起来,说明这种伦理关系在各种管理行为之中起着关键性的调节机制的功能。第三,心理型的管理方式。中国的传统管理以“求善”、“求治”为目标,非常强调心理的作用,依靠领导者榜样“身教”的力量和道德感召力来调动和团结全体群众,达到管理的目标。

支撑这套万全之策的实际上是文化伦理本位主义思想,它是以人道、仁义和群体为中心,以心理情感为纽带,以情理渗透为原则的“德治”方式和“内圣外王之道”,反复论述的基本主题就是人的本性以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强调伦理至上,寻求的是安稳而很少顾及效率。

四、东西方管理学的融合发展不可偏离效率中心

东西方管理思想各具特色,也各有短长。这种长处和短处在中西管理思想中往往具有对应和互补的关系。因此,中西管理思想的交流和融合是一种必然的历史发展趋势。21世纪人类管理活动面临新情况新变化,传统的资源如劳动力、土地、资本和自然资源支撑了20世纪的发展,但到21世纪,知识与信息将成为发展的最大资源,人日益成为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物种减少、气候反常给21世纪的发展带来困难,管理学不得不正视新的管理伦理问题。中国传统管理文化是一种立足于现实世界,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价值取向的内敛型文化,这种思想文化可以帮助人们避免个人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在现代化进程中起着积极作用,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强烈的兴趣,西方管理学对这种文化思想借鉴和吸纳就表现为西方管理学的东方回归。

同时笔者认为,管理思想回归东方的旅途上不可迷失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本性,即不可偏离效率中心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构和发展中国的管理学,应以西方管理学为架构,以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为辅用,用伦理来达到管理的目标,运用伦理的手段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如前所述,西方管理学相较中国传统管理学更准确地把握住了管理的本质,相反,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缺少科学精神支配下的对自然的理性探寻,伦理至上,伦理道德与人们现实的利益活动相分离,显示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经济的反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是在封建的农业社会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它有二个先天的缺陷:一是缺乏与近代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有机联系,二是缺乏与市场经济的紧密联系。它自身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形态。特别是它缺少效率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上的管理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管理。

在西方理论界,效率中心的思想不时遭到批判。有论者批判这种管理思想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文明的同时却割裂了管理与人内在同一的关系,也导致了人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的丧失,使原本内在于人的实践的管理变成了外在于人的异己的存在,从而使管理变成了约束人、支配人的一种强制力量。笔者认为,这是对管理的求全责备了。约束、强制本来就是“管理”一词的应有含义,管理就是管理,不能回避它的功利性。所谓人的全面自在的发展,所谓无为而治等等,不是现实的管理,而是管理的终极状态,是无限企及但永远达不到的目标。因为永远达不到,所以它有永恒的意义。

一些管理大师是认可效率中心原则的。德鲁克既指出利润“不是企业行为和企业决策的理由、原因和存在的根据,而是对企业是否起作用的一种测验”,同时又强调“一个企业必须要生产出能够补偿它在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承当的风险的保险费。这种风险保险费只有一个来源:利润。”他顾虑的是过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就会使经理人迷失方向,以至于危及企业的生存。他们可能为了今天取得利润而危害了企业的明天。他们可能大力生产容易推销的产品,而看轻了明天有销路的产品”。对于东方管理学派宗师水教授所说“人、效率、利润相比较,人具有更大重要性,组织的根本是人。为谋求人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可以牺牲效率和利润”。笔者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通常情况下是不能牺牲效率和利润的,要做出牺牲,也是为长远的效率和利润。

东方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东方管理学 学术定位 发展出路

自1994年胡祖光教《管理金论——东方管理学》第一次亮出东方管理学的旗帜以来,已经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建立起了自己的东方管理学体系,比如水教授的《东方管理学》、颜世富博士的《东方管理学》、曾仕强博士的《中国式管理》、席酉民教授等的《和谐管理理论》以及黄如金博士的《和合管理》等,这些研究为中国管理学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应该说内容相当丰富,成果也十分丰硕。可是近20年过去了,虽然不乏实务界的响应,但看似花团锦簇的东方管理学研究到如今也未能取得一个公认的学术地位,在许多关键问题上依然颇有争议,在学术发展上陷入了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1]。笔者对此现象做了深入的思考后,认为这种尴尬是固然是有管理学内在中“实践相关性”和“学术合法性”的天然矛盾的原因,也是因为部分学者对东方管理学处于何种发展阶段的定位不清晰造成的。东方管理学要想真正取得发展,就必须先解决定位问题和发展出路问题。只有把这两个问题真正搞清楚了,东方管理学才可以进一步向前发展,获得其应有的地位。

一、东方管理学学术困境的原因

现代管理学作为一门经世致用的学科,从 1911年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出版以来,诞生已经超过百年。在现代管理学在诞生之初,管理学的先驱巨擘,比如管理科学学派创始人“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管理过程学派创始人“现代经营管理之父”法约尔,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巴纳德等,本身就是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者。那个时代的管理学研究者和管理实践者是一体的,管理学的价值取向也比较单纯,就是有效的指导管理实践。但随着管理学的发展,管理学的研究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需要依靠其他传统学科,比如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数学等的支撑,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合法性遭到了极大的质疑。同时,管理学研究者的也开始日渐分化,管理学研究者和管理的实践者开始出现了明显分野。主体的分化导致了关注点的分化,原本应该“经世致用”的管理学研究者们,从其他相关学科借鉴了大量的概念、框架和方法后,却开始埋头于完美的科学体系的构建,反而对实践中管理者关注的现实问题漠不关心了。管理学研究到底应该更多的指导管理实践,还是应该去争取其“学科合法性”使之真正的发展成一门“科学”,成为了难以调和的内在价值矛盾。如今,随着中国学术体制越来越向美国靠拢,中国管理学“学术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高水平的学术期刊基本都是以实证主义为主导的话语模式的,其研究成果实际上更多地反映了知识生产者的偏好,是学科争取合法性的见证和结果,而不是体现了管理实践发展的结果[2]146。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以实证主义为基础的东方管理学在学术界不受重视的原因也就不难理解了。

如果东方管理学如果仅仅是因为管理学价值取向问题而不受学术界重视,倒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毕竟,在美国被实务界奉为圭臬的经验主义学派也不被主流学术界重视。可是,东方管理学在发展过程中,自身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明显制约了东方管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定位不清,对东方管理学处于什么发展阶段认识不明。

二、东方管理学的定位

关于东方管理学的定位问题,本文作者之一的胡祖光教授早在1995《东方管理学及其在管理理论连续谱中的地位》一文就做了讨论,胡教授从学科思想发展史的历时性角度,提出了以物为中心、以组织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三个周期循环的连续谱。认为,东方管理学应该处于连续谱的最右端,即东方管理学主要是以管理中的“人”为研究对象的管理理论(包括一部分的组织管理理论)。进一步,从管理者必须抓好的事物出发,将东方管理学纳入了一个有意义的分类结构中,并命名为“管理要务学派”[3]。胡祖光教授的东方管理学实际上是为了弥补了西方管理学的不足,提出的一种更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学“学派”,并没有革新西方管理学“范式”的想法。应该说,这个定位是相当清晰的。不过,在东方管理学的发展中,许多学者的步子迈的太大,认为东方管理学是一种可以更新西方管理学的“新范式”,试图一举替代西方管理学的统治地位[4],这种对东方管理学的过度夸大,导致了管理学者尤其是青年管理学者对东方管理学莫衷一是,反而对东方管理学的建设不利。

要想对东方管理学进行更清晰的定位,我们还是必须回到“管理学是什么”这个元问题上。对于这个问题,学者们一般有四种观点:1、管理学是对常识的精炼;2、管理是一种职业,管理学是一种职业教育学科;3、管理学是一门研究性和学术性学科;4、管理学是科学。实际上,这四种观点恰好是管理学学科的发展历程的四个阶段:从经验常识的精炼发展为一门职业教育和研究性学科,最后转变为科学 [2]149。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认为东方管理学目前应该处于经验常识的精炼到职业教育的阶段上,还没有完全的进入研究性和学术性学科的阶段。

应该说,东方管理学作为经验常识的精炼,已经基本建立起了一个合理的分类学结构,比如, 《东方管理学13篇》就是通过梳理东方管理思想中的格言警句和管理案例,对中国管理的经验常识做了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弥补了管理过程学派忽视管理者自身修养、教化责任的缺陷,以管理者所必须从事的事务为划分标准,建立了东方管理要务学派。目的就是为了更加符合中国管理管理实践,更加有效的指导中国的管理实践[5]。

管理学作为职业教育学科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使大多数学习者能够很快的学会其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然而,经理人是很难记住和使用他们所难以理解的管理学原理的。而用名言警句表达的东方管理学原理精炼优美,而且符合中国人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经历,在内容相似的情况下,中国管理学习者对东方管理学原理和中国管理案例的理解领悟水平都会高于西方的同类管理理论和案例。按照信息经济学的“信息接受成本”概念,我们认为,东方管理学作为管理学职业教育来说,比其同类型的西方管理理论具有信息接受成本更低的优势,更容易的被中国管理者所学习和掌握。这是目前东方管理学管理要务学派的最大贡献之一,也是《东方管理学13篇》在实务界引起的反响更大[6]的原因。

但是,东方管理学起步较晚,许多概念,原理并没有完全厘清,而且缺乏与之配套的研究方法体系,还没有真正进入研究性和学术性学科的阶段,只是在一些具体管理问题上,按照东方传统管理价值观做了一些尝试。比如,胡祖光教授遵循“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在定量考核目标领域中发展出了联合确定基数法,对西方的委托理论做了改进 [7],应用于实践中,效果非常显著[8]。但总体而言,东方管理学还远远没有发展成研究性和学术性的学科,更加不可能去革新西方管理学的“范式”,只能作为一种管理学派,对西方管理学的不足做出有益的补充和改进。

三、东方管理学的发展出路

如上所述,东方管理学目前还处于经验常识的精炼和职业教育的管理学发展阶段上,东方管理学就不仅仅是“东方管理思想学”,就是要真正以解决中国管理实践问题作为出发点,而不是仅仅为了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试图全面革新西方管理理论。东方管理学的研究者们当下的任务,不是急于追求东方管理学在主流管理学圈子中的学术合法性,也不是仅仅陶醉于博大精深的东方管理思想,而是要直面中国的管理实践,揭示出中国管理模式的文化特殊性。首先,研究者们应该通过扎实的素材收集,认真的理论梳理,分清楚传统管理所依据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实践经验的区别,将历史经验与现实经验在产生条件、适用范围等方面进行紧密对照,认真判断当今时代变化和管理学思想的发展趋势,挖掘和弘扬东方管理思想中的精华,去粗取精,发展出适合真正有实践指导意义的东方管理学;其次,研究者们应该按照科学的体系整理出东方管理学研究框架,继续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东方管理学,开发出与之配套的东方管理学研究方法,而不是试图马上将东方管理学发展成学术性研究学科;再次,东方管理学应该先具备费孝通所说的“文化自觉”[9],即真正对中国管理的背景文化有“自知之明”,对这种背景文化的发展的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并以此为基,了解西方文化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只有认清自己的文化、并且包容的理解所能够接触到的其他文化,东方管理研究才能真正超越“客位研究取向” 西方管理理论,勾勒出中国管理理论建构的新思路。

注释:

①针对管理背景文化的差异,完全以西方为中心的研究取向被称为为“强加式客位”研究;将文化差异化约为几个简单的文化维度的研究取向被称为“衍生式客位研究”;而立足本土,扎根现实的本土研究被称为 “主位研究”取向。

参考文献:

[1]苏勇,于保平.东方管理研究:理论回顾与发展方向[J].管理学报,2009,6(12):1578-1587.

[2]高良谋,高静美.管理学的价值性困境:回顾、争鸣与评论[J]管理世界,2011(1):145-167

[3]胡祖光. 东方管理学及其在管理理论连续谱中的地位[J].浙江社会科学,1995(5):15-21

[4]吕力.中国管理学发展中的范式问题[J].管理学报,2009(8):1008-1012

[5]胡祖光,朱明伟.东方管理学13篇[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2.

[6]吕福新.东方管理学的建树、创新和发展—对东方管理学研究的追溯、综述和管见[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12.33-36

[7]胡祖光. 联合确定基数合约:对魏茨曼模型的一个改进.[J]经济研究,2007(3):81-91

[8]江苏平. 引入“联合确定基数法”,利润增加三千万——北京北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试验.[J].s商业经济与管理.2001.4.13-14

东方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特点;差异;东西方;班级管理

一、班级管理的概念

班级管理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的教育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动态组织活动过程。班级管理在广大教育者和教育家的实践下逐渐发展为四种比较成熟的模式。第一种是常规管理,既通过设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来指导和组织学生完成班级各项工作,该模式能使得班级工作井然有序地运行;第二种是以班主任核心的班主任管理模式,即班主任带领全班学生领导、组织和实施班级各项工作,管理又可根据民主程度具体分为目标模式和平行管理模式;第三种是民主管理模式,班级活动由集体来决定和承担责任,每个学生都可参与班级管理的模式。在东方盛行班主任管理模式,在西方则盛行民主管理模式。二者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利弊。

二、东西方班级管理特点的对比

(一)东方教育的班级管理的特点

第一,管理者以班主任为管理核心。班主任负责制最早源于20世纪30年代苏联计划经济时代的教育体系,在新中国成立后传入我国并得到了大规模推广并延续至今。班主任负责制中,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在班级工作的决策与实施中起主导作用。由于班主任在组织和实施班级工作中具有权威,因此该模式能高效地发挥班主任的教学协调、强化常规管理、德育学生等功能,班主任也因此成为了学校教育的枢纽,沟通师生情感,联接科任教师以及家庭、社会、学校等各种教育力量,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和学校的教育质量。班主任制初期对教育有明显的积极作用。随着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我国步入市场经济时代,与计划经济相对应的班主任管理模式也出现一系列弊病,与教育民主化改革冲突问题最为突出。不同的教育家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有认为应加强班主任地位的“强化”说,取消班主任职能的“取消”说,二者都遭到了学校与家长的一致反对,而目前教改提倡的弱化班主任职能的“弱化”说也建立在以班主任为中心的前提上的。因此以班主任为管理核心是东方教育班级管理中最显著的特点。

第二,管理方法以专断式管理为主。中国的班主任负责制确定了班主任的权威。班主任单方面主导着班级教学和德育工作,是主要的决策领导者与实施者,班主任凭借个人的经验判断进行班级决策,班干部和学生则从上到下服从执行决策。班主任通过专断式管理可以很好地把教学任务和班级工作的意志贯彻给班级,并使其能但得到有效实施,使班级工作能得到有序而高效地完成。但是专断式管理也面临着班主任工作负担过重,班干部职能被弱化,班级决策缺乏科学性,师生信息缺乏有效互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主动性不高等问题。

第三,管理目标为应试成绩服务。东方大部分国家教育人口基数大,教育资源缺乏,因此不得不实行精英化教育和应试教育。以中国为例,教师工作业绩取决于学生的分数和排名。

因此,班主任在安排班级工作中,将资源倾向课堂教学和考试学习,而忽略了学生多样性的需求。例如,班主任更愿意学生将更多的课后时间分配在学习和考试上;更愿意挤用音乐、美术等课程时间来为语数外等应试科目服务。因此,东方教育的应试教育特别发达,学生的基础知识也比较扎实。不过由于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应试成绩服务的管理也面临着学生综合素质不断下降等问题。

(二)西方教育的班级管理的特点

第一,管理者以学生为主体。美国实行的班级管理体制是“走班制”。走班制是指学科教师和教室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和兴趣意愿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的班级管理制度。不同层次的班级的教学难度和内容都不同。“走班制”也被推广到了各种学习生活中,诸如自主管理、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等课程中。走班制与班主任责任制完全不同,没有一个确定的老师来负责学生的平时的学习和班级工作,而是由学生自己来选择、比较和决策自己的学习成长方案,由自己独立实施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管理中的主体性与独立性。但是走班制也面临着学生在自我管理过程中缺乏自我认识而导致管理盲目性等问题。

第二,管理方法以民主式管理为主。走班制班级管理模式中学生是根据兴趣爱好来选课学习,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谁来担任他的授课老师,使得师生之间有了双向选择的机会,保障了师生之间的平等性;自由的选择也使得任课老师变动性很大,因此无法确定一个具有绝对权威的老师来管理学生,师生之间消除了权威的阴影而具有了平等对话的空间。这种民主式管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与自信,广受学生欢迎。然而民主式管理也使得教学内容无法得到高效贯彻,学生学习兴趣的频繁变化导致学习的不稳定性。

第三,管理目标为发展学生个。走班制充分保障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听自己感兴趣和合适的课程,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多样性学习需求,避免学生能力同质化情况发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提高。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科技的激烈竞争,美国的走班制教育模式的后遗症开始显现,美国大学毕业生的数学、物理等基础知识相对于亚裔等东方学生弱的现状也让美国教育家们开始呼吁改革走班制班级管理模式。

(三)东西方班级管理改革追求的共同理念

东西方教育虽然班级管理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二者理念的交流却有力地推动了班级管理改革的发展。随着新课改如火如荼的发展,东方教育的班级管理改革也在尝试着新的突破。以中国的班级管理改革为例,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尝试通过班级教育小组负责制来替换班主任负责制,小组由班主任、任课老师、学生代表和家长代表集中负责各项班级工作,试图贯彻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注重学生主体性等典型的西方的班级管理的某些观念;同时美国面对其教育体制下的学生的基础能力和知识不断被弱化的情况,不得不硬性加大了数理化等基础学科的学时比例,限制和削弱了走班制的学生的自由选择的权力,保障学生学习知识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同时西方教育也坚持严格的学年与年级制,并没有放弃应试教育方面的选拔。东西方两种不同的班级管理模式却在如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断地相互学习、交流融合,取长补短,推动自身的班级管理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当代教育的共同发展。

笔者认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面对越来越多共同的教育问题,东西方班级管理改革追求的共同理念也越来越多。西方教育过度注重学生的个性的发展的走班制管理模式,客观上弱化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不得不参考东方教育的教师主导教学工作的班级管理模式,硬性强化学生的基础学科的学习;而东方的班主任负责制的班级管理模式在面对市场经济要求的多样化人才培养与民主化管理实际时,尝试着引进西方的以学生为主的班级管理理念来推动教育改革。因此东西方班级管理改革只有相互借鉴,相互融合才能共同推动当代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吴志宏.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美)W.理查德・斯格特(W.RichardScott).组织理论[M].黄洋,等,译.夏出版社,2002.

[3]钟启泉.教育方法概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吴秋芬.班级管理[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东方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仓储管理;优化方案;效益

一、引言

物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物流指的是指商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仓库存储与轮换、货物运输与传递。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各个区域均取得良好的发展势头,这给物流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最初物流都是各种小作坊似的经营,是分散的、低收益的。但是现在的物流都是斥入大量资本形成的大规模集团活动,而且各大物流公司之间资源互补、相互分工,已形成产业链。广义的物流定义可以参考美国物流协会给出的解释,即配合顾客的具体需求和要求,有计划地展开物流任务,严格按照物流管理流程执行物流活动,对客户进行货品的配送、运输以及其它各种相关服务,生产者、消费者之间高效、便捷地进行货品的流通和存储。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物流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经济的存在性决定了物流业的存在性,物流业将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京东物流作为国内大型物流企业之一,在发展规划上,提出了门对门提送货服务,仓储服务,物流信息更新实时通知服务等,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一致认可。同时,为了占据国内物流主要市场,京东物流采取了一系列新措施,如次日达、损坏退还等,以满足消费者对物流的高效率和货物的高安全需求等。本文就将京东物流的管理进行探讨。

二、京东物流的概况

2009年3月,京东商城成立了自有快递公司:京东物流。短短几年的时间,京东就建成了属于自己的京东物流管理体系,使得京东商城消费者实现了“足不出户,坐享其成”的便捷;并且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京东物流服务大幅度提升,物流配送速度大大加快,这些都得益于京东对物流的大资金的注入。自2009年开始至今,京东商城在杭州、深圳、南京、厦门等40多座主要城市中建立了城市配送站。这些都是京东物流快速发展的直接体现。除了增加配送点,京东物流还在全国交通运输枢纽城市以及国际化城市中加大对仓储的建设。这为京东物流实现快捷的商品货品配送提供了重要支持。为了实现物流信息化管理,京东物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发出了一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货物运输过程跟踪、京东物流车辆管理、客户信息大数据管理,支持自动下单、自主售后、在线跟踪等服务,消费者和物流之间的信息双向实时交换,并提供全年365天,全天24小时的运输服务,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为了实现对物品的实时物流跟踪,京东物流采用PDA条形码技术在各个中转点进行物流信息的及时更新,保证了物流的准实时更新。为了在二级城市实现快速的物流服务,京东物流选择与第三方物流合作完成配送。目前京东合作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主要顺丰速运、邮政快递、EMS和宅急送等。

三、目前物流仓储存在的问题

1.库区盘点制度不完善虽然京东物流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但是由于制度并不完善导致实施过程容易出现差错。盘点制度是对仓储货物数量、质量的核查。但由于盘点人员工作态度消极,缺乏积极性和责任心,并且公司缺乏奖惩机制,职工责任不清晰,这些导致了盘点效率低下,盘点结果交叉。尽管盘点人员记录了物品的数量信息,但仅仅是进行一次盘点,无法对数量进行确认。2.商品货物验收不规范国家明确规定,物流公司对请求入库的所有商品都要进行一一查验,查验内容主要有外包装是否破算、商品数量是否一致、商品质量是否符合标准等。但是验收人员责任心不强,验收随意看心情,对老客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草草了事,对老客户的商品质量没有进行详细的查验,容易导致产品质量问题,特别是产品的质保期无法保证。另外,验收后的货物随意摆放,没有进行分类,这导致后续对物品的查找非常麻烦,浪费时间。3.库区功能规划分区不合理对仓库进行功能分区是为了使得仓库的整体布局更加清晰明了,对商品货物的管理更加便捷,使得仓库管理工作更加高效。但是物流的仓库功能分区是不合理的。首先,存货区相关物品摆放随意,没有区分商品的种类。其次,各个功能区划分不明确,容易出现无秩序的现象。再次,仓库内工作区混乱,仓管员及操作工职责不清,工作效率低下。4.库区工作人员操作不文明操作不文明是由于操作人员的素质太低导致的,这也说明了京东物流操作人员的招聘工作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素质决定了一个人对工作的态度。由于库区物流工作是体力活,比较累,工作人员容易出现情绪不满的现象,这就使得他们对货物的态度不会太好,往往采用野蛮行为对货物进行处理,如用力甩货、随意丢放等。这种现象容易使得用户对物流公司产生不满,从而导致物流公司流失客户。

四、针对库区存在问题具体优化方案

根据第三节的论述可知京东物流管理存在若干问题,为此本节将就这些问题提出改进的优化措施。1.优化改善盘点制度为了保证库存中货物的质量及数量,京东物流仓库工作人员要对仓库货物进行定期盘点、核查,并及时在信息系统中进行更新,保证在库物品质量及数量等信息的准确性。盘点需要从盘点前的准备、盘点方法、盘点工作落实情况和具体过程等方面进行,才能使得盘点工作较好地开展。2.规范商品货物验收入库(1)发货单位按照双方约定的托运方式,对货物进行提取或者运输。对于上门取货的情况,需要客户提前将货物相关信息提供给物流方,才能够根据货物信息进行上门取货安排。(2)货到物流仓库后,货运司机在仓管员的协助下将获取卸到卸货区,然后通过仓管员的验收后才能够入库。如果是上门取货的商品,首先安排上门取货服务,上门服务过程中给进行一次货物的验收,回到仓库后还需要进行二次验货,同样经过验收后才能够入库。(3)仓管员验货过程是依据《京东仓库货物运单》,如果发现运单与实际货物存在偏差,则直接向上级领导部门发聩,并根据反馈结果对该运单进行详细的妥善处理。(4)严格落实货物验收标准。验收的主要内容包括有货物的包装是否完好、货物的名称、数量是否一致、货物是否在有效的保质期内等。3.调整库区功能规划分区上面已指出仓库功能区的混乱导致工作开展的低效性。因此,对库区功能进行划分可以参照下面的划分方法进行。本文将库区划分为货物待检区、货物存储区以及办公区三部分。收货待检区用于对单据、货物数量、包装等的登记和核对。货物存储区将经过验收的货物存放在制定的区域,并对货物进行编号和分类,使得下次的查找更加方便。办公区主要包括办公室、操作人员休息用地以及机房。4.提高工作人员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是一个人生活的基本品质,体现着一个人的修养,是一个人做事做人的直接体现。公司员工文化素养的高低对公司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物流公司,直接决定了该公司是否能够成为人人可信赖的企业。因此,为了提高公司员工的文化素养,公司通过定期的培训,不定期的文化活动,有目的地引导员工加强自身素质,并通过相应的激励措施让员工具有更加热情的活力,投入到物流工作中,从而提升物流的服务质量,提高京东物流的影响力和服务力。

五、结论

综上所述,京东物流作为全球大型物流企业之一,实现了高效、高质量的物流服务,深得京东商城消费者的信赖。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京东物流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首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然后针对这些问题研究提出了相对应的改进措施和策略,对提高京东物流的管理效率、降低其成本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储雪俭.物流配送中心与仓储管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2]林志华.现代企业仓储管理新的要求[J].市场周刊:新物流,2009(3):18-19.

东方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管理思想;管理体制;文化遗产

一、综述与研究切入

1、西方管理思想回顾

纵观西方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历史,西方管理理论经历了“对工作与组织的研究,对人与组织的研究,对生产与营运过程的研究,对企业文化的研究,以人为本的研究,对以人力资本为依托的知识管理的研究”的过程[1]。 从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的管理学发展,从最初的单纯研究工作的科学性逐步增加了对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可以说,这是西方管理学思想逐步完善和成熟的体现。在西方管理学理论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极其重要并能代表某一时代特色的管理学思想和流派,这些主要流派的很多观点至今仍有学习和应用的价值,并且这些重要的管理学观点也成为西方各种管理制度中的基础,同样也是西方遗产管理的基础。西方管理思想主要概括为6个方面:

第一,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的核心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提高生产效率,包括使用“第一流”的工人,使用标准化原理等[2]。第二,古典组织理论。将管理的过程划分为五个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3]。第三,行为科学理论。该理论开始注重人的作用,包括研究人际关系以及人的需求与行为关系[4]。第四,管理过程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的研究对象就是管理的过程和职能,并认为管理就是在组织中通过他人或是同他人一起完成工作的过程[5]。第五,社会系统学派。将社会系统和社会学的观点引入组织管理中,将组织看作是社会系统来研究[6]。

在这些传统的经典的管理理论基础之上,西方管理学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管理学思想开始越来越关注人与文化的作用,这种非理性的因素与西方传统的理性主义相结合,这也是东西方管理思想结合的重要体现。

2、东方管理思想的核心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针对中国本土的中国特色管理理论。王国珍、韩乔明(2004)通过多年来对于西方管理思想的学习,对东方传统管理本质的认识和深入研究,东方管理学派的创导者水教授在东方的管理本质的探讨中,把这概括为如下12个字“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7]。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人本思想,作为管理者应该关注人的思想变化并注重人际关系的处理。以德为先就是注重文化、环境和道德对被管理者的影响作用,以达到使得管理者自我管理的根本性管理方法。人为为人是是西方管理中激励作用的体现,就是使管理者注意自己的行为,并能创造出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达到为他人服务。

总之,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管理思想,根植于东方传统文化,强调人与人的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利益平衡与中庸之道,管理人与管理事不易区分。从管理自己,到管理家庭,管理社会团体,乃至国家的治理,最终形成一个推己及人,以小见大的管理圈层。

3、本研究主要涉及对象: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是珍贵的自然人文资源,具体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在英国的世界遗产名录中,23项为文化遗产,4项为自然遗产,1项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法国的世界遗产中, 33项为文化遗产,3项为自然遗产,1项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意大利的世界遗产中,44项为文化遗产,3项问自然遗产,没有双重遗产;中国的世界遗产中,29项为文化遗产,8项为自然遗产,4项为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

从表格1中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是世界遗产大国,先后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已达41处,数量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西班牙与意大利[8]。欧洲国家世界遗产中绝大部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的比例很小,而我国,这个比例较小。在欧洲的文化遗产中,大部分为教堂和古迹遗址,其建造时间久远,所以对于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欧洲国家所要面临的问题。

4、研究切入

东西方自古以来有着明显文化差异,西方经过工业革命的洗礼,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这使得劳动分工逐步细化,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这促使人们开始将科学的思想引入到管理学中,并以此提高生产力,加强管理的科学性。而东方由于深受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在管理中则更加强调“仁”的重要性。两种管理思想都逐步发展和完善,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东西方文化思想的差异导致管理学思想的不同,而遗产管理作为一种特定的管理实践必然会体现相应的管理思想。管理学不仅仅是管理一个企业,其实也可以对一种特定的对象,一种区域,一种事业,一种产业等进行管理。文化遗产管理只是更加偏重于行业管理、遗产技术管理和体制管理等。

二、西方(欧洲)遗产管理模式分析

欧洲遗产管理模式的核心是“私化”,即突破由国家对文化遗产事业统揽统包的格局;突破忽视公众文化消费需求的职能管理;突破不讲求效益、与市场脱节的管理方法[9]。西方(欧洲)遗产管理模式中主要有法国“去国家化模式”、 意大利的威尼斯模式两种类型。

1、法国——去国家化模式

法国对遗产的管理制度上实行“去国家化”或“自治化”。这种管理制度有着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是和法国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紧密相关联的。

相关期刊更多

东方剑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东方养生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

东方电影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