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手足口患儿的护理措施

手足口患儿的护理措施

手足口患儿的护理措施

手足口患儿的护理措施范文第1篇

    方法 对210例患儿进行严密隔离,做好消毒、卫生宣教,做好发热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护理和用药护理等。对80例患儿均采用静脉留置针,同时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结果 210例患儿均不同程度缩短了住院天数,痊愈或好转出院。

    结论 本病没有针对病因的特效治疗,只有通过提高患儿的免疫力及对症治疗并且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及卫生宣教。

    【关键词】 手足口病;疱疹;传染病;护理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以发热、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少数患儿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和心肌炎等[1].个别患儿病情进展快,可持续高热,恶心、呕吐,继而引起神志改变,全身弛缓性麻痹,导致死亡。

    1 临床资料

    2009年7月至12月临猗县人民医院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210例,并发脑炎及无菌性脑膜炎的共35例,并发心肌炎的5例,年龄多为1~3岁婴幼儿,其中3例因病情加重转上级医院治疗,其余患儿均病情痊愈或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病程一般为5~10天,最长15天。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刚入院的患儿及家属由于对疾病缺乏了解,加之对医院环境陌生,又要进行隔离,往往不知所措,患儿哭闹不安,这时就需要医护人员向家长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及通俗易懂的健康宣教,病房的环境、消毒、疾病的转归情况、流行情况、主管医生、责任护士等一一告知。对患儿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并进行动作爱抚及鼓励赏识,比如夸奖孩子勇敢、干净,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和恐惧感,以取得治疗上的合作。促使疾病早日康复。

    2.2 发热的护理 部分手足口病患儿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大多数患儿体温约在37.5℃,精神状态良好,玩耍正常,这时可通过让患儿多饮热开水,用温水擦洗全身,实施物理降温。个别患儿物理降温效果较差,体温居高不下或继续升高者,除继续进行物理降温外,应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包括解热药尼美舒利口服,或者消炎痛片剂研碎后保留灌肠,灌肠时患儿臀部应适当垫高,插管深度应在10~15cm,拔管后轻轻挤压肛门处,以利药物吸收。根据患儿的配合程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并加强病房巡视,观察降温效果,医学|教育网整理因发热时间过长或体温过高,导致患儿精神和体力都相对较差,应注意让患儿卧床休息,以减少体力消耗,同时注意营养及液体补充。

    2.3 口腔护理 我科收治的210例患儿中,有将近50%患儿有不同程度的口腔黏膜损害,表现为口腔内出现4mm大小的水疱样黏膜疹,边缘充血,可分布在上颚、两颊、口唇、舌体等处2~3天后破溃形成溃疡,溃疡所致疼痛明显,患儿往往进食困难,精神状态差,烦躁不安,易流口水。家长容易着急,此时应鼓励家长多给患儿饮水,保持口腔清洁,加强口腔护理,每次进食前后,嘱患儿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已有溃疡者,可给予西瓜霜喷剂局部喷雾,以消炎止痛促进溃疡面愈合。我科收治患儿中,溃疡面多在2~3天后逐渐愈合。

    2.4 皮肤护理

    保证患儿衣服、被褥清洁,天气好时拿到太阳下暴晒,以达到消毒目的,衣服要宽大、柔软,床铺平整干燥,尽量减少对皮肤的各种刺激。剪短患儿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引起感染,物理降温时动作要轻柔,以免擦破皮疹;皮疹或疱疹已破裂者,局部皮肤可涂抹抗生素药膏或炉甘石水剂;臀部有皮疹时要保持臀部干燥清洁,便后用温水清洗,避免皮疹感染。

    2.5 休息与饮食护理

    轻症患儿注意在病房休息,不要随意外出,重症患儿应卧床休息,多饮温开水。需要抱起喂奶时应平卧抱起,尽量减少头部上下活动。因脑炎患儿可引起颈部肌无力,不能拖起头部,协助并指导家属给孩子正确喂奶是非常重要的。另外,病房注意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配以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对因拒食拒水而造成脱水、酸中毒者,要给予补液,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由于手足口病具备消化道、呼吸道、接触传播等多种传播途径,要求患儿饭前便后一定要洗净双手,所用的餐具定期煮沸消毒并专人专用。不要让患儿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大人在接触患儿前后也必须洗净双手。住院期间大人及患儿均不能接触其他健康小孩,因为大人由于抵抗力强不会发病,但他属隐性感染者,可在接触其他健康小孩时间接传播给其他孩子。因此,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2.6 并发症的护理

    手足口病容易并发脑炎、心肌炎、肺炎等并发症,及时发现并早期诊断至关重要,肢体抖动是合并脑炎的最早表现,一旦发现患儿出现肢体抖动,恶心、呕吐、高烧应立即通知医生,并告知家属让患儿卧床休息,头部偏向一侧,尽量减少患儿头部活动。在用药的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若患儿出现心率增快、呼吸急促、口唇发绀、精神极差等症状,且心率增快与体温升高不成比例,多为病毒性心肌炎或肺炎的临床表现。应配合医生紧急抢救治疗。

    2.7 用药的护理

    由于手足口病为病毒感染性疾病,临床上无特效抗病毒药,轻症患儿若自身免疫力强,可通过口服一般抗病毒药,如利巴韦林及板蓝根颗粒多能治愈,对于重症患儿及免疫力差的患儿,除应用一般抗病毒药外,免疫球蛋白的应用在提高患儿免疫力及促进病情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发脑炎的患儿可遵医嘱应用20%甘露醇、速尿、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输注甘露醇应30min内快速输完,输注过程要密切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疼痛,发现外渗时应及时更换输液部位,避免引起局部皮下组织坏死,酌情应用镇静剂,使脑细胞得到休息促进恢复。并发心肌炎的可加用果糖、维生素C、ATP、辅酶A、辅酶Q10等营养心肌药,由于小儿用药剂量小,药物敏感性强,在应用甘露醇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及尿量,因为甘露醇属脱水剂,用量过多或用药时间过长,都可引起患儿精神不振、乏力、尿量减少等脱水症状,一旦患儿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调整用药。

    2.8 出院指导

    由于手足口病为传染性疾病,患儿出院后仍须居家隔离一周并注意饮食卫生,且部分患儿为好转出院,出院后仍需继续服用抗病毒药一周,一周后来院复查血常规,若患儿出院后出现皮疹复发、肢体抖动、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提示病情加重,应立即来院就诊,我院出院患儿中,无一人复发。在电话随访过程中,患儿家属对我们的治疗效果给予肯定并感到满意。

    2.9 静脉留置针护理

    由于患儿对静脉穿刺感到恐慌、害怕,且父母心疼孩子,征得家属同意,我科护士对80例患儿均采用静脉留置针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同时也得到家属的一致认可。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既减少了患儿多次静脉穿刺的痛苦,又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还可方便危重患儿随时用药。我们对患儿留置针采取每班交接,具体观察留置针局部有无发红、肿胀现象,判断留置针是否脱落和局部有无感染现象。每日2~3次用稀释的肝素钠液进行封管,封管时采用正压力封管,即边推封管液边关留置针开关,以减少管内回血。封管液的配制为1支12 500 u的肝素钠加入250 ml的生理盐水中。每次抽取3~5ml使用。留置针的敷贴上均注明穿刺时间,我院使用留置针的患儿最长留置时间为9天,最短为2天。大多数为5~7天。

手足口患儿的护理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手足口病;护理干预;护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3(b)-0143-03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诱发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1]。手足口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手部、足部皮疹以及口腔疱疹溃疡,少数重症患儿易并发心肌炎、脑膜炎、肺水肿等疾病。手足口病感染性强、传播速度快,若病情迅速蔓延恶化,极易导致患儿死亡[2]。目前,临床上通常采用抗感染、抗病毒、全身支持治疗,为了保证治疗顺利完成,针对性制订和施行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促进患儿早日康复至关重要。本文在手足口病患儿治疗过程中通过采用护理干预措施,明显改善了患儿的症状体征,缩短了治疗时间,提高了患儿家属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10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确诊的手足口病患儿76例,所有患儿均符合手足口病相关诊断标准[3]。在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及患儿家属的知情同意下,将7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常规组38例和干预组38例。两组性别、年龄、体温、手足皮疹出现时间、口腔疱疹出现时间、病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护理方法

1.2.1 常规组

病区护士根据医嘱对手足口病患儿行常规护理。

1.2.2 干预组

科室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制订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方案,病区护士按照方案的详细内容对患儿进行精心护理。护理干预的主要措施包括:①病房管理,②症状专科护理(发热护理、皮疹护理、口腔溃疡护理、并发症护理),③心理护理(患儿心理护理、患儿家属心理疏导)。临床护理干预方案主要从病房管理、症状专科护理、心理护理三个方面进行设计,体现整体护理理念。

1.2.2.1 病房管理 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患儿唾液、疱疹液、粪便中均含有大量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或者患儿接触过的毛巾、玩具、餐具等传播[4]。患儿一旦确诊是手足口病,即予及时隔离。病区隔离期间,务必保持室内环境清洁、空气新鲜、光线适宜。其中,每日用紫外线照射病房30 min,每日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擦洗病房地面、墙壁或室内物品表面,每日用1 000 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或者擦拭患儿的玩具、餐具。同时,患儿的衣物被褥要勤换、勤洗、勤晒,患儿的粪便要用生石灰消毒,避免病区交叉感染[5]。

1.2.2.2 症状专科护理 ①发热护理:体温在37.5~38.5℃的低热患儿要多饮温开水,无需其他特殊处理;体温在38.5~39.0℃的中度发热患儿给予物理降温(冰敷、酒精擦浴)或者药物降温(退热贴贴额头、退热栓塞肛、口服退热药)措施;高热惊厥患儿,务必积极控制体温,同时需要注意足部保暖工作以及防止出汗过多引起虚脱。②皮疹护理:手足口病患儿的手、足、臀部等部位均可出现小丘疹、丘疱疹。皮疹未破溃时,需及时剪短患儿的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的双手,防止患儿抠、挠、挖、抓破皮疹。随时清理患儿的大小便,保持床铺清洁干燥,防止患儿臀部的皮疹破溃而继发感染[6]。皮疹破溃局部可涂抹聚维酮碘液消毒,缓解皮疹红肿、渗出、疼痛等不适。③口腔溃疡护理:手足口病患儿口腔颊部、咽部、舌头、硬腭等部位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疱疹甚至溃烂,导致口腔疼痛不适而影响患儿进食[7]。在患儿每次餐后应当用淡盐水漱口或者用生理盐水护理清洁口腔,可以用西瓜霜、冰硼散涂抹口腔疱疹溃疡局部,减轻口腔疼痛不适,促进患儿食欲增加。④并发症护理: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可合并脑膜炎、心肌炎、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肺水肿、流行性腹泻等疾病[8],故在症状基础护理过程中应当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掌握患儿病情动态,做好呼吸系统护理、循环系统护理、神经系统护理等工作。

1.2.2.3 心理护理 ①患儿心理护理:掌握儿童心理特点,与患儿交流应当面带微笑、亲切温柔、爱护体贴,消除患儿对医院周围环境的陌生感以及对病痛的焦虑和恐惧感,可适当给患儿讲儿童故事、播放动画片和少儿音乐,可用昵称“宝宝”、“好孩子”等称呼患儿,培养患儿对护理人员的安全感、依赖感,使患儿保持舒适愉悦的心情,促进患儿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②患儿家属心理疏导: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宣传,耐心地讲解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加强患儿家属对手足口病的了解,使其充分认识到手足口病是可防、可治、可控的,介绍手足口病的预防原则和治疗措施,疏导心理压力,缓解患儿家属的焦急情绪,让家属积极引导患儿配合医护工作。

1.3 观察指标

观察和比较两组患儿的症状体征缓解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手足皮疹消退时间、口腔疱疹溃疡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理满意度的评定标准:医院自行设计《住院病人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具体调查内容含8个项目(急救管理、基础护理、技术操作、病情监视、病房管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服务态度),每个项目分成4个等级(满意、较满意、一般、不满意),总满意率=(满意+较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症状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干预组患儿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手足皮疹消退时间、口腔疱疹溃疡愈合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组(P < 0.05)。见表2。

2.2 护理满意度比较

干预组的总满意率为94.74%,常规组的总满意率为78.95%,干预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P < 0.05)。见表3。

3 讨论

手足口病虽然好发于夏秋季节,其传染源为患儿和隐性感染者,发病期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 粪口途径以及接触传播,儿童易感性较强。对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掌握患儿病情变化,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具有更好的效果[9-11]。本研究结果提示,干预组患儿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手足皮疹消退时间、口腔疱疹溃疡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护理组,干预组的护理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常规组。由此可见,护理干预措施既可促进手足口病患儿症状的改善,又能够加强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而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於宙星.EV71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5):45-46.

[2] 李英琴.手足口病合并过敏性紫癜2例患儿的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11,8(5):87-88.

[3] 李海兰,孙树梅,何东梅,等.手足口病患者居家护理的健康教育[J].护理学报,2010,17(6B):72-74.

[4] 张彬,段华林,黄凤舞,等.15例手足口病患儿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9):881-883.

[5] 梁勇,王慧君,冉龙国,等.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2):2108.

[6] 梁红玉.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病特点以及护理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6):14-15.

[7] 贾艳玲.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3):3-4.

[8] 沈晶晶.74例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73-74.

[9] 张聪介,王群英,陈朝霞.护理干预对手足口病治疗效果的影响[J].右江医学,2012,40(4):556-557.

[10] 曹兰珍,丁武华,周晓清.手足口病168例护理体会[J].临床误诊误治,2009,22(11):91.

手足口患儿的护理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手足口病;医院感染;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7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066-02

手足口病是以柯萨奇病毒 A 组 16 型和肠道病毒 71 型( EV71) 为主感染所引起的常见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好发于婴幼儿,尤其是夏秋季节发病率较高,其患儿以发热和手、足、口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临床症状,少数患儿可因出现无菌性脑膜脑炎、心肌炎、肺水肿、弛缓性麻痹等并发症危及生命安全。而且手足口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隐性感染比例大等流行病学特点,因此做好消毒、隔离是预防该病传播以及避免医院感染的关键[1]。为有效预防在儿科病房其他住院病人中出现手足口病医院感染、切实保护患儿生命安全,我院制定了一系列手足口病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预防与控制措施,并严格督促实施,医院感染预防取得良好效果,无1例医院感染病例发生,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985例手足口病发病年龄最小为2个月,最大为14岁, 1~3岁655例,占总数66.50% ;性别分布:男性647例占65.69%,女性338例占34.31%;散居儿童居多820例,占总数83.25 %,幼托儿童151例占15.33%;多数来自农村共675例,占发病总人数68.53%,县城城区共310例,占发病总人数31.47 %;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4~9月份,共发病例920例, 构成比为93.40 %;临床上以皮疹、发热为主要特征,985例患儿均为临床诊断病例,符合卫生部印发《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临床病例诊断标准。

1.2 方法

1.2.1 临床治疗:严格执行不同时期卫生部印发《手足口病诊疗指南》要求,合理进行抗病毒、抗炎、对症、支持治疗。

1.2.2 医院感染预防对策

1.2.2.1 建立健全相应组织,完善手足口病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制度并督促实施;成立手足口病预防与控制工作领导小组和救治专家组;根据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制定手足口病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制定手足口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使我院的手足口病诊疗、医院感染预防和疫情报告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1.2.2.2 及时报告手足口病疫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对符合病例定义的手足口病病例首诊医师负责填卡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由疫情专职人员于24h内进行网络直报;重症病例请专家组会诊后报告,手足口病流行高峰期间,每天向分管领导报告疫情。

1.2.2.3 全面提高医护人员感染防控意识: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定期、分批次为手足口病诊治医护人员开展手足口病诊断、治疗、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专题讲座与培训,印制发放小册子,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手段,以增强全院上下对手足口病医院感染防控意识,确保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1.2.2.4 制定本院的手足口病就诊流程,合理分诊、合理安置病人。在医院大厅入口处设立手足口病分诊处,由专职分诊护士对发热、疱疹的儿童进行预检分诊,对手足口病疑似病例由导诊护士直接引导到专门诊室就诊,手足口病门诊由儿科医生坐诊,在发热门诊设置一室供手足口病集中输液观察;在儿科病房一侧设置手足口病专区,收治手足口病病人,防止与其他患儿发生交叉感染。

1.2.2.5 减少不必要的留观或住院,根据患儿病情予以分级管理[2] 对轻重而不需要特殊治疗的手足口病患者,建议居家观察治疗,指导家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出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相关症状时,及时来院治疗,对病情较重、出现符合住院条件者应立即住院治疗,该措施可有效分流患儿、防止交叉感染、节省医疗资源。

1.2.2.6 认真落实消毒隔离措施

1.2.2.6.1 相同病原体的患儿可安排在同一间病房,重症患儿单独安置,病房外挂有明显标志,避免患儿互相串门。

1.2.2.6.2 病房室内保持空气清新,每日上下午各通风1h,通风换气是降低空气微生物的有效手段[3]避免对流风,为患儿保暖。

1.2.2.6.3 对于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桌、椅、门、把手、床栏、楼梯扶手等用含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每天二次。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

1.2.2.6.4 病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地面使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拖地,每天二次。

1.2.2.6.5 严格遵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例后,均应认真洗手或使用含碘消毒剂消毒双手,因75%酒精对柯萨奇病毒和EV71病毒无效,或使用一次性手套。

1.2.2.6.6 诊疗、护理手足口病病例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非一次性用品如体温计、止血带及其他物品等要做得一人一用一消毒。

1.2.2.6.7 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患儿时应衣帽整齐,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

1.2.2.6.8 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按照1:1的比例使用含有效氯1500mg/L的含氯消毒液进行消毒处理后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1.2.2.6.9 对患儿出院时的床单位、病房物品、患儿的各种用具、餐具、玩具等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1.2.2.6.10 加强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运送及处理的管理工作,手足口病病区患儿产生的生活垃圾易按照医疗废物进行处置。

2 结果

985例手足口病患儿人院后经抗病毒、抗炎、对症、支持治疗均治愈出院。由于采取强有力的防控措施,加强预检分诊、完善规章制度、提高防控意识、做好消毒隔离、广泛的健康教育、加强手卫生管理,针对病原体特点改日常的速干手消毒剂为含碘消毒剂等各项医院感染预防措施的落实,结果无1例医院感染病例发生。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4]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是CA16和EV71,但EV71引起症状较重[5],且常易引起严重并发症, EV71已逐渐成为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人与人之间传播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或粪便。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因此医务人员要做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认真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强化落实手足口病医院感染预防措施,对患儿及其家属积极进行手足口病健康教育,详细讲解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性,以及不良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的危害[6],可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医院感染和疫情暴发。

参考文献:

[1] 郑芳明.手足口病的临床管理及护理[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9,49(9):107-108.

[2] 张小庄,张伟,温伟群,等.重症手足口病临床救治整体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7):526-528.

[3] 郭丽娟,娄燕,李连华.手术室、医院感染的控制与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4):359-360.

[4] 徐逸鸣,杨萍.手足口病的医院感染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7):851.

手足口患儿的护理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重症征象;早期识别;护理

手足口病(HFMD)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多发生在儿童身上,尤其是4岁以下的儿童,发病率相对较高[1]。该疾病主要以持续高温、手、足、口等部位出现疱疹为主,一般都会分为普通和重症两种。其中普通型危害不大,但是重症会严重影响到患儿健康,甚至引发死亡[2]。因此,对重症征象进行早期识别及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对此,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手足口病症患儿60例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手足口病症患儿60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在1―4岁之间,平均年龄2.5±1.2岁;病程2―15天,平均5.2±2.4天。

1.2 方法 首先对患儿的症状进行观察,密切观察手足口病患儿的早期表现,并详细记录患儿是否出现高温、嗜睡、烦躁、呕吐等症状。然后采取针对性护理方案,具体操作如下:

1.2.1 消毒隔离 对患有手足口病的患儿进行消毒并将其隔离,以便防止该病的传染。保持病房通风、干燥,定期对病房空气进行消毒,尤其是患儿所接触到的物品。同时,应该限制患儿和他人接触,安排专人进行固定护理,及时做好消毒工作。另外,严格管理护理过程,对各种用具进行无菌消毒,以避免该病扩散。

1.2.2 基础护理 对患儿进行的基础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消除患儿的紧张情绪,护理人员要取得家长的信任,使患儿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第二,针对患儿的皮肤做好卫生工作,可以适当涂抹软膏;并对口腔进行清洁,协助患儿饭后漱口。第三,指导患儿合理饮食,制定科学的饮食方案,多食用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禁止食用辛辣、油腻的食物。第四,针对已经出院的患儿,要告知家长最好在1周内不要进入学校,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并适当对饮食进行调整。除此之外,还应该教会患儿洗净手后再吃饭、多喝开水、吃熟食,经常对卧室通风、晾晒衣被,从而有效防止细菌的感染。

1.2.3 降温护理 如果患儿体温在37.5OC―38.5OC之间,就应该及时采取物理降温的措施;如果体温仍然降不下来,应该在物理降温的基础上使用药物进行降温。同时,借助控温毯将温度控制在37.0OC左右,并密切观察患儿的出汗情况,以免过度出汗导致患儿虚脱。

1.2.4 如果患儿出现烦躁、呕吐、嗜睡等症状,必须及时给予患儿相应的治疗,治疗方法为:为患儿建立两条静脉通道,一条进行甘露醇的输送,最好在30分钟内将其输完;另外一条给予免疫球蛋白的注射,一旦开启免疫球蛋白就必须输完。未用完的部分不能再使用,以免细菌的进入影响到患儿的身体健康。

1.2.5 注意患儿的呼吸、血压等,如果患儿出现高血糖情况,就应该及时注射生理盐水;如果情况较为严重,还应该使用胰岛素,适当进行降压治疗。另外,护理过程中如果发现患儿出现咳嗽、气喘等症状,说明是由呼吸系统损害造成的,对于这种情况,应该及时使用呼吸机对患儿进行辅助呼吸。

1.3观察项目 (1)观察患儿的临床效果,评判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患儿恢复健康;好转: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症状没有改善,甚至进一步加强。(2)记录患者的住院时间。(3)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结果

对60例手足口患儿进行针对性护理后,治愈48例,好转1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达到100%。患者的住院时间最长13天,最短5天,平均7.2±1.5天。由于护理措施得当,在恢复中没有相关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3.1 小儿手足口病症 作为一种传染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该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3]。该疾病多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中,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会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就目前的医疗水平而言,缺乏有效药物对症治疗。

3.2 手足口病重征象 早期识别是提高手足口病重症患儿的关键因素,由于该病发病比较迅速,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治疗,将会造成严重影响,甚至还会危害到患儿生命健康。因此,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进行早期识别是非常关键的。诸多临床实验表明,小儿手足口病重症的早期征象主要为持续高温、呼吸障碍等症状[4]。本次研究60例重症患儿中,有54例存在持续高温现象,这就间接的证明了这一观点。其次,患儿是否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烦躁、呕吐、嗜睡等现象,对该疾病的判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中60例重症患儿有40例存在这一现象,也是识别重症疾病的征象。

3.3 手足口疾病的预防 第一,饭前便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给儿童洗手,避免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不要接触患病儿童。第二,看护人在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后,或者处理粪便后,都要及时洗手,妥善处理污物。第三,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在使用前后都要进行仔细的清洗。第四,在手足口疾病流行期间,不要带儿童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同时保持家庭卫生,常通风、勤晒衣被。第五,儿童出现相关症状,应该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不要接触其他儿童。对于轻症患儿而言,不需要住院,应该在家接受治疗,多休息,减少发生交叉感染[5]。

综上,对小儿手足口病症患者进行重症征象的早期识别,并采用针对性的护理方案,一方面能够减少患儿的死亡率,另一方面还能够降低患儿在恢复中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牛培霞. 手足口病重症的早期识别及临床护理[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9(23):213.

[2]邢彩英,徐兵,蔡娟,等. 小儿手足口病重症征象的早期识别及护理[J].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24(07):735-736.

[3]付光梅. 小儿手足口病重症征象的早期识别及护理探索[J]. 中外妇儿健康,2011,22(05):299.

手足口患儿的护理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手足口病; 健康教育; 联防群控; 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 R18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353-01

1 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层层落实,健康教育 领导重视,是抓好传染病防治、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市领导应掌握手足口病防治形势、防治策略,由主管市长亲自召开各有关部门和各乡镇主要领导参加的防治会议,要求按照“正确对待、认真处置、科学应对”的方针,力求抓紧、抓实、抓好[1]。要求各乡镇、各部门要把防控手足口病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全市统一行动,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手段,广泛普及预防手足口病的预防知识,增强社会、学校、托幼和医护人员防护意识,及时消除谣言传播和群众恐慌心理,维护社会稳定,突出健康教育在手足口病防治中的作用,切实加强对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领导。

2 疾控中心防控措施 疾控人员深入社区、村庄、家庭、集市,现场宣传讲解手足口病防治知识,讲解引发手足口病的病因、传播途径、日常预防措施和治疗措施等,提高了家庭和个人的卫生意识和防病能力。疾控中心专业防治人员,对全市小学、托幼机构等单位负责人和卫生老师进行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全员培训,从手足口病的危害、临床特点、诊断到预防、消毒、晨检方法等对参会人员进行细致培训。

3 加强社区手足口病健康管理 社区服务体系是疾病预防和保健体系的基础,社区医生走进社区,不只是去治病,更重要的是去开展健康教育。手足口病的防控重点是社区儿童,社区医生要对所辖街道的儿童、家长或监护人进行预防宣传与教育,进行疾病发生情况的监控,及时报告和采取措施[2]。

4 幼托机构的管理 幼儿园应高度重视。强化“班级与个人相结合、分层管理、层层负责”的处置原则,做好晨间检查工作。幼儿早晨入园前,保健医严格通过一摸、二看、三问、四查的方式,做好晨间检查,对有疑似症状的患儿,劝其在家休息,及时治疗。做好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卫生消毒工作,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教育幼儿注意个人卫生,控制集体活动,不到公共场所玩耍,避免与患儿接触,以减少感染机会[3]。

5 学校的防控管理 学校是人群集中,传染病易流行的地方,也是防控最难之处。学校认真落实每日晨检报告制度,力求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重在预防对上课的每名学生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追踪缺勤原因,统计生病学生。学生有异常时将及时报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卫生部门,以便调查处理。

通过主题班会、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向学生宣传预防手足口病的基本知识、防范措施,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提高防病意识。

6 医疗机构规范就诊、收治标准、工作流程,强化护理干预 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医院在门诊大厅需设置预检分诊处,由经过培训的专业护士对就诊患儿预检,对疑似手足口病病人,直接引导患儿到感染门诊就诊;对于高度疑似患儿,建立“绿色通道”,直接进入诊疗环节。病房设置手足口病的专治病区,对患儿、陪护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宣教及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病室内的清洁、消毒、治疗护理由专人负责,加强手卫生及用后器械的消毒 ,避免交叉感染,减少陪护及外来人员。对于EV71阳性患儿实行单间隔离;对无需治疗的手足口病轻症患儿,建议居家隔离、观察,减少交叉感染,并对居家隔离者做好健康宣教。严格掌握和实施合理的留观、住院和出院的指证,有预见性、针对性地加强护理干预[4],采取科学、合理的实施消毒、隔离、诊疗、护理操作措施,医院未发生院内感染事件。

我市在手足口病防治工作中,强化意识、措施到位,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执业护士护理论文指导:健康教育在防控手足口病中的重要作用[J].中华考试网(省略),2010,7,19.

[2] 王建茹.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儿童健康管理小议[J].中国医院经营与管理,2008,06,28(1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