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雷锋精神在当代的意义

雷锋精神在当代的意义

雷锋精神在当代的意义

雷锋精神在当代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雷锋精神 现代意蕴 青少年 价值观念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74-02

一、雷锋精神的本质内容

要想真正发挥雷锋精神在青少年价值观念形成上的积极作用,我们首先要明确到底什么才是雷锋精神。通过高度抽象,可以认为雷锋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精神的一种体现,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总理曾经把雷锋精神的本质精辟地概括为“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然而,就其本质而言,这些深层次的高度精神化的抽象与青少年直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距离较远。在现代社会多维价值观的冲击下,应该整理出青少年更容易接受的本质内容,之后才能使其从思想层面逐渐升华。而且这种过于抽象的认识事实上反而容易使青少年产生迷茫甚至逆反的心理。正如那些常年坚持捐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的好心人,他们的精神实质虽然可以上升到为了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而无私奉献的高度,但其常年坚持捐款的具体行为才更容易为青少年所接受与效仿。因此,有必要明确雷锋精神的本质内容到底是什么。

总结来看,雷锋精神的本质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大方面:一是爱岗敬业。雷锋生前做过多种岗位,但是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精通一行。雷锋总是把工作作为一种无穷的动力,不断提升自己,不断通过学习丰富自己。二是团结友爱。团结友爱也是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雷锋在工作、学习、生活上都热心帮助战友。例如,雷锋把自己的藏书拿出来供大家学习,被人们称为“小小的雷锋图书馆”。他帮助同班战友乔安山认字、学算术。同班战友小周父亲得了重病,雷锋知道后以小周的名义给家里写了信,又寄去10元钱。战友小韩在夜里出车,棉裤被硫酸水烧了几个洞。雷锋值班回来发现后半宿没睡,把自己的帽子拆下来一针一针地为小韩补好裤子。三是助人为乐。雷锋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信条,坚持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例如,一次雷锋发现一群人围看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原来她从山东去吉林看丈夫,但车票和钱丢了。雷锋就用自己的津贴费为其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一天下雨,雷锋看见一位妇女背着一个小孩,手还领着一个小女孩正艰难地走向车站。雷锋脱下身上的雨衣披在大嫂身上,又抱起小女孩陪他们一起来到车站。上车后雷锋见小女孩冷得发颤,又把自己的贴身线衣脱下来给她穿上,还把自己带的仅有的馒头给她们吃。雷锋这些行为虽然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但却更加直观,更能加深青少年对雷锋精神的理解。通过对这些本质内容及其表现的认识,青少年的日常行为将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进而更加深刻地影响其价值观念的形成。

二、现代社会对雷锋精神不宜泛化使用

认清什么是雷锋精神,那么再来看现代社会对于雷锋精神的认识。事实上,目前社会上对于雷锋精神存在明显的误读、误判。其中,对雷锋精神的误判比较好理解。一些人认为雷锋精神是一种时代产物。它脱胎于特定的年代和社会背景,与当今社会格格不入。他们认为雷锋精神已经丧失了时代意义,当今社会已经不需要再谈什么雷锋精神了。显然,这种误判十分不利于青少年价值观念的健康形成。诚然,现代社会是一个价值观多维化的社会,各种价值理念交织其中,并不时产生摩擦与碰撞。但是,在这些价值观中,既有科学的或者说存在一定科学意义的价值观,同样有非科学的价值观。而那些否定雷锋精神的误判,就是市场经济冲击下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产物。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表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结果只能是利益集团的绝对受益,广大的普通民众不可能在这一价值观下获得真正的实惠。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肆意宣扬是利益阶级为维护其权利而进行价值观误导。显然,直接否定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是一种错误的导向。

然而,另一方面,对于坚持雷锋精神时代意义的人们来说,同样存在着对雷锋精神的误读,即对雷锋精神的泛化使用。目前,社会上很多人容易把一些会产生正外部效应或者将很多不顾个人利益而为他人和社会奉献牺牲的事情都看作是雷锋精神。这显然是对雷锋精神的一种泛化,进而失去了雷锋精神的本意。如前所述,雷锋精神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在现代社会已经有着不同的意义。在爱岗敬业方面,我国目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多元分配制度,而且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如果做不到爱岗敬业,就不会有什么前途和发展,甚至会被市场所淘汰。所以说,现代社会已经在客观上形成了必须“爱岗敬业”的内在与外在的压力。在团结友爱方面,无论是在工作上或是在生活中,当前从大环境来看,与周围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是生存所必需的。我们不能因为帮助同寝同学带一次饭就收取小费,不能因为替同事值一次班就要走对方的加班工资。工作生活中那些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也许会使人获得一些损人利己的个人私利,但这只是市场经济冲击的一种负面影响,而不是生活的主流。做到团结友爱,实现生活、工作的和谐共存,这是作为社会人都要做到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助人为乐方面,因为这才是雷锋精神的现代意蕴。人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这充分说明,雷锋精神里的助人为乐主要指的不是那些勇斗歹徒、溺水救人这样的突发事件和个案,雷锋精神指的是那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小事。这些小事在每个人的身边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我们可以选择做,也可以选择不做。雷锋精神里的助人为乐体现的是社会最基本的良知与信任,不同在于,雷锋能够更加细致地观察生活中这些点点滴滴的事情,并且持之以恒地去做这些事情。

然而,一些人将雷锋精神泛化为各种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德的行为,虽然是对雷锋精神的一种升华,但反而使雷锋精神成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东西。在价值观多维化的今天,对青少年价值观念的影响其实很是忌讳站在道德制高点的说教。这些说教即使来自真正高尚的品德,但是如果说教者本身是那种离普通人生活很远的“贤者”,青少年听之,就只会产生“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反感。将雷锋精神泛化式的误读,也使社会出现了“雷锋精神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的错觉。其实在各种媒体上,蕴含中华传统美德的好人好事不断上演。只是在雷锋精神泛化的影响下,在“雷锋月”这些好人好事都被冠以“雷锋精神”,而其后又闭口不谈。

事实上,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雷锋精神被泛化的问题就更好理解了。试问,如果雷锋精神包含了近乎所有中华传统美德等先进精神,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学勇救山林火灾的赖宁呢?为什么要学鞠躬尽瘁的焦裕禄呢?为什么要学习导弹之父钱学森呢?如果以“社会需要更多的偶像”为由,那么这种解释显得过于勉强。总之,泛化的雷锋精神只能使雷锋精神更加不切实际,是对雷锋精神现代意蕴的偏离。我们应明确雷锋精神的现代意蕴,即持之以恒地做着身边那些虽小却好之事。

三、以雷锋精神影响青少年价值观念形成的途径

可以说,雷锋精神的现代意蕴是一种普通人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其重要内容是持之以恒地助人为乐。这种助人为乐并非就是要在大是大非或突发事件上的勇于献身,而是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暖人心”的小事。而且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每个人都应当秉承这种精神。对于青少年价值观念的形成方面,应当在正确认识雷锋精神现代意蕴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和影响。

第一,应当使青少年了解更真实的雷锋。更加真实地宣传雷锋的故事,使青少年了解真实的雷锋,能够使雷锋的形象更加鲜活。雷锋其实也只是普通的邻家少年。近期对于他的一些研究表明,雷锋同样喜欢赶时髦,同样喜欢打扮,而且他还特别的喜欢照相。真实的雷锋形象有利于使青少年觉得雷锋不是离自己很远的形象,他与自己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从而可以减少青少年对雷锋精神的反感心理。

第二,要选择恰当的内容和方式宣传雷锋的事迹。雷锋短暂的一生里有很多事迹值得记住、值得宣传。但由于时代背景的巨大变迁,其很多事迹对于青少年来说并不容易理解和接受。在前面所讲的例子中,以战友的名义寄出10元钱,这10元钱的概念明显与现在有着巨大的差异。可我们不可能在宣传中附加各种解释,甚至替青少年分析货币价值的长期变化,这反而会影响宣传的效果。因此,必须要选择与现代社会冲突较少、更加相容的例子。同时,在宣传的方式上也应当有所选择。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现在社会对于扶起摔倒的老人这一问题很“纠结”,因为其中的确存在着被讹诈的风险。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在宣传雷锋助人为乐精神的同时,也要教导青少年自我保护的方法,从而使这种宣传脱离单纯的道德宣传,而是更接地气。就如近期新闻中所言,可以找路人帮忙用手机录像,证明自己真是施以援手,从而使青少年可以放心接受雷锋精神。

第三,要使青少年真正理解社会的弱势群体。雷锋精神的发扬需要一种大爱。这种大爱的形成需要靠比较强烈的反差来强化,而这种反差可以来自对社会弱势群体现状的真实了解。现代一些青少年对于社会弱势的现状只存在于“感觉”之中,部分的信息也只是通过一些媒体获得,并没有很好的代入感。因此,应当让他们更真实地了解社会弱势群体的状况,从不同生活境遇的反差中,实现精神上的自我反省。这期间不应当存在什么说教,只需要通过陈述,以及非指定性的对比,使青少年获得认知上的印象。如果期间添加说教,对于现代自我独立性很强的青少年来说,这种体验可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第四,要及时了解青少年的正向改变,并以“不经意”的方式加以表扬和鼓励。目前社会对于一些正面的做法,反而容易形成反面的评价。“有理想的人有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一点在以雷锋精神影响青少年价值观念形成问题上必须注意。对此,可以采取“不经意”的方式对青少年的行为加以正向反馈。例如,可以通过不经意地转述被帮助者的夸奖使青少年内心形成一种正激励,从而促使其继续助人为乐。

总之,雷锋精神并没有过时,相反,其在青少年价值观念的形成上同样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仍是一种时代精神。对此,应当在明确雷锋精神现代意蕴的基础上,掌握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通过恰当的宣传、引导和鼓励,使青少年接受雷锋精神、愿意助人为乐,进而从行为影响心理,逐步建立健康的价值观念。

作者简介:

雷锋精神在当代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雷锋精神;大学生;问卷;调研

高校作为培养高知识人群的育人基地,理应全面解析雷锋精神的当代德育价值和定位,引导高校大学生对雷锋精神更深层次的理解,建立健全雷锋精神认同力教育模式和有效的实施载体,将雷锋精神融于每名学生心中。在雷锋精神发展50多年的今天,以大学生为例,对雷锋精神在当代大学生中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查,对于研究雷锋精神对大学生的德育价值具有指导意义,对于研究雷锋精神的德育价值在大学生中如何实现具有现实意义。

一、问卷设计

为较为全面的研究当代大学生雷锋精神认同感现状,更广泛的覆盖大学生群体,文章调查问卷调查样本以大连理工大学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年级层次分布在本科一、二、三、四年级,同时也涉及理、工、文、史等多个学科的不同专业本科生,使调查样本覆盖全面。调查共发问卷2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79份,回收率98.95%。

二、不同学生群体的雷锋精神认同现状的对比分析

(一)不同年级大学生雷锋精神认同现状

调查显示,当前大学新生入校以来,对雷锋精神还保留在高中时代的思想中,有较高的思想觉悟,但随着年级的增长,个人在网络信息化、多元化的冲击下,思想道德观念逐步倒退,雷锋精神的认同度也逐渐减弱,本科阶段呈逐步下降趋势。因此在新生入学便加强大学生雷锋精神相关的教育与培养会有一定的显著效果。

(二)不同专业大学生雷锋精神认同现状

在对于专业的统计分析中,我们发现文科类学生的雷锋精神认同度相对高于工科学生。由于专业思想的差别,工科生往往考虑问题比较现实,缺少理想信念等思想道德的指引。

(三)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雷锋精神认同现状

在政治面貌影响因素统计中,我们很明显发现学生党员雷锋精神认同度最高,大学生党员普遍有较强的国家使命感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政治素养明显偏高,此类学生的雷锋精神认同度也最高。

三、部分大学生缺乏雷锋精神认同感

在当今这样的时代提倡“雷锋精神”必要性问题上,选择“A很有必要”的共62人,仅占3.13%,而选择“C没什么必要”和“D无所谓”的共632人和606人,分别占31.94%和30.62%,此题很明显的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雷锋精神没有很强烈的认同感,感觉这个时代提倡雷锋精神可有可无甚至觉得没有必要的占到了近63%的比例。

另外,在本次调查中有82.57%的人认为,雷锋精神只是形式,仅有17.43%的人认为雷锋精神不只是形式,有远大的意义。大学生中此种观念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多年来学雷锋活动的流于形式,使得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从小时候的“学习雷锋好榜样”到了现在的“雷锋可学不可学”,从坚定不移的“我们要学雷锋”到现在来探讨“雷锋精神是否过时”,观点的过度,思想的转变,进一步说明了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强,雷锋精神认同感偏弱的现状。

四、部分学生对雷锋精神内涵认识模糊

雷锋的精神内涵非常丰富,包括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等等。但在调查中发现,当代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内涵认识模糊,很多大学生并不清楚雷锋精神的内涵到底有什么,例如在“您认为雷锋精神包含以下哪些内容?” 的多选题中,除了对选项“B助人为乐的高贵品质”有100%的认知度外,其余选项均只有50%左右的认知度。而在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选题中的认知度更差,部分选项如“集体主义”、“钉子精神”的认知度仅30%左右。

五、提高雷锋精神认同力的方式研究

在选题“您认为学习雷锋精神的重点方式在于:A了解雷锋事迹;B与身边“雷锋”交流;C志愿服务活动”的选题中,选择“A了解雷锋事迹”的共78人,占3.94%,选择“B与身边“雷锋”交流”的共692人,占34.97%,选择“C志愿服务活动”的共1209人,占61.09%。由此可以看出,针对当代大学生,宣扬校园榜样和进行实践活动是最好的提高雷锋精神认同力的方式。

学雷锋活动与榜样教育也是分不开的,宣传雷锋和学雷锋活动组织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榜样教育的过程,因此应在校园里树立校园新榜样,宣扬大学生中的“活雷锋”,用身边的榜样激励和感染当代大学生,提高雷锋精神认同力。思想由实践产生,实践依思想而行,高等学校在积极开展学习雷锋精神等教育活动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学雷锋主题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可丰富多彩。例如为空巢老人提供家政服务、心理抚慰、健康保健;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照料、亲情陪护、学业辅导;为残疾人提供生活救助等。

综上,雷锋精神作为一种优秀思想,一种意识形态,几次活动是无法将它很好的诠释和表达的,自然也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雷锋精神认同力教育应作为一种观念教育,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让大学生无时无刻都在接受教育,逐渐与其自身的思想观念相融合,从而达到教育效果。并针对当代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认同现状,结合雷锋精神教育理论体系,以课堂教学、朋辈教育、环境育人等多种渠道建立常态化的雷锋精神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高炜.论雷锋精神的时代特点与学雷锋活动的发展趋势[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22).

[2] 许启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雷锋精神[J].高校理论战线,2003(03).

雷锋精神在当代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雷锋精神;意义

为纪念雷锋“向雷峰同志学习”题词50周年,全国各界掀起了“学习雷锋”活动,这足以证明雷锋精神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但是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时候人们往往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在这种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在新时代应该明白市场经济条件下雷锋精神经久不衰的原因,懂得雷锋精神对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雷锋精神经久不衰的原因

雷锋精神的提出是在六十年代,在那个时代确切的说存在市场经济的成分,但不能称之为市场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步完善,同时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开始在中国大地上如火如荼的展开。人们在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的同时,也接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腐朽思想的侵蚀,“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也开始蔓延。雷锋精神自六十年代提出来以来,一直有着广阔的市场,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曾明确的提出了“学习雷锋”的号召,一直到现在雷锋精神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无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雷锋精神都是一面旗帜,经久不衰。

1、雷锋精神有其深刻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又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社会意识。也就是说:道德与经济总是相继而生,相伴而随。道德观念总是根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生活。雷锋精神产生于计划经济体制下,而现在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虽然有着经济体制的转变,但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没有变,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没有变。因此雷锋精神作为共产主义理想的意识形态,其根治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依然存在。实际上,雷锋精神所体现的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公民的代表形象。雷锋精神典型地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民的新特点,给人们树立了一个社会主义公民的榜样。我们今天讲“四有”新人,其实雷锋就是社会主义新人的榜样。在过去的50年里,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郭明义等为代表的榜样人物特别多,这些新时期的“雷锋”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可接受,就说明雷锋精神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2、雷锋精神自身体系的完善性

雷锋精神传承50多年可以说已经形成了其自身存在发展的一个理论体系,其本质就是“利他”和“悦己”的统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雷锋精神“利他”为每一个人所称道,因为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品格。然而我们在很多情况下却忽视了雷锋精神的“悦己”,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利他”是“悦己”的实现方式,只有做到“利他”,才能从中享受到快乐。“悦己”是“利他”的动力源泉,“利他”过后享受到快乐,这样又进一步推动“利他”。整个体系就是在“利他”的不断进行和“悦己”的不断实现中发展,在给别人带去快乐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这在这不断往复循环的过程中达到升华。

3、雷锋精神与市场经济相适应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其实质是为人民谋利益,也就是为人民服务,这与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致的。雷锋精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当社会上出现急功近利的思潮时,人们就更加崇敬雷锋的远大理想;当社会上出现享乐主义倾向时,人们就更加认识到雷锋艰苦朴素的宝贵;当社会上出现假货和欺诈现象时,人们就更加渴望真诚;当社会上出现个人主义思潮时,人们就更加体会到雷锋所体现的集体主义精神的正确;当社会上出现人情冷淡的风气时,人们就更加渴望雷锋那“春天般温暖”的情谊。【1】

二、雷锋精神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意义

1、集体主义的精神促进市场大环境的改善

雷锋精神讲“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抛弃个人的利益,首先考虑的是集体的利益。“雷锋精神”不是泯灭个性,而是彰显集体主义,在集体中体现个人价值。每一个个人都是存在于特定的群体当中,受整个群体的影响,个体的发展受到群体发展情况的制约。每一个个体都是社会性的,都不能脱离于他所生活的这个社会环境。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人的个性,并不是单个人所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如果整个市场经济的大环境遭到破坏,那么其中的个人也必然会受到影响和冲击,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讲集体主义,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

2、敬业奉献精神推动市场经济诚信建设

雷锋精神中有“干一行爱一行”的奉献精神,一旦准备做某一种工作,就要脚踏实地的做好,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雷锋精神的这种对工作的认真与敬业奉献对于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诚信建设有重要意义。现在许多经济个体为了纯粹的利益最大化,不讲诚信,采用欺骗的方式赚取不义之财,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雷锋精神的敬业奉献精神是一种个人的道德品质,也是市场经济诚信道德建设的应有之义。经济个人在市场行为中做到爱岗敬业就会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热情的对待市场的其他个体,以诚实的心态去面对市场主体才能得到真诚的回报。

3、“利他”与“悦己”体现市场经济的双赢精神

雷锋精神的重要内容就是助人为乐,“助人”和“为乐”体现雷锋精神的“利他”和“悦己”的本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人市场个体都是相互竞争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在竞争与合作中不是只有“你死我活”的拼杀,而是讲求的是“你好我也好”的双赢精神。在市场行为中,市场个体首先做到“利他”,这样就能得到良好的信誉,提升自身软实力,得到的将是更多的合作机会,这样就达到了“悦己”的效果。同时对于每一个市场主体来说,“利他”和“悦己”都是统一的,只有做到“利他”,才能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实现市场个体的双赢。

雷锋精神已经存在并发挥光芒数十载,其精神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雷锋精神的发扬对于整个市场健康稳定有序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雷锋精神在当代的意义范文第4篇

雷锋,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部队工程兵某部班长,五好战士。1939年12月30日出生于湖南望城县安庆乡的一个贫农家庭。7岁就成了孤儿。在党和人民的培育下,雷锋从一个苦孩子成长为一个自觉的共产主义战士。1960年参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伍前,他先后在乡、县当过通讯员,在农场当过拖拉机手,在鞍山钢铁公司当过推土机手,并多次获嘉奖。参军后,雷锋勤学苦练基本功,各项科目成绩都是优良。他克己奉公,助人为乐,为集体、为人民做了大量的好事:把平时积存的200元钱无私奉献给抚顺人民公社建设和辽阳灾区人民,用自己的津贴费给丢了火车票的大嫂补票,主动帮助外出老人,利用闲暇时间担任校外辅导员……雷锋始终“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愉快,看成自己的愉快”。对自己他一向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生活上从不乱花一分钱。他认为“每一分钱、每一滴油都是人民的血汗,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1962年8月,雷锋因公殉职,年仅22岁。

几十年来,许许多多的榜样、模范,曾一个又一个走进中国人的生活,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树立起来,或短暂或长久,成为人们学习、模仿、怀疑、抛弃的对象;但没有一个像雷锋那样深刻地被注入这个社会。关于雷锋的先进事迹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从小到大我们一直都被教育向雷锋同志学习,学习他毫不为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雷锋精神很博大,它是一种庄严的责任感和伟大的激情,它体现在人际关系、职业态度和志愿行为这几个方面。它为我们的社会开创了一代新风,它的实质和核心就是一种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忠于党和人民、舍己为公、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立足本职、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出不平凡业绩的“螺丝钉精神”;苦干实干、不计报酬、争做贡献的艰苦奋斗精神,归根结底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当前,我国正在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生活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因而有人担心和怀疑: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雷锋精神还能与我们同行吗?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二十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发展经济,不仅要讲究效益、鼓励竞争,还必须在全社会形成团结友爱、相互帮助、共同前进的良好人际关系。在经济活动中,我们要强调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在思想道德领域,则必须大力提倡尊重人、关心人、热爱集体,扶贫帮困的美德,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雷锋以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同志、对待群众,孜孜不倦地实践“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奋斗誓言。雷锋精神表现了中华儿女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崇高思想境界,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不仅在四十年前闪烁着共产党人的道德光辉,而且在今天也完全适应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时代要求。

值得说明的是,在不同时期,雷锋精神的表现内容与表现形式应该有所不同。而在过去很多时间里,学习雷锋活动从百姓自发、主动的道德行为,慢慢变成了一种程式化的“规定动作”,结果出现了每到三月初,福利院、敬老院等公益场所便成了大家争抢去服务的尴尬局面。而在程式化的行动之中,雷锋精神的实质很难发扬光大,雷锋精神中那种生机勃勃的活力也因此有所减弱。

近年来,不少人开始呼吁丰富学雷锋的方式,提倡以日常的雷锋式行为,以富有时代特点的工作为主。有人甚至提出了“真正的雷锋在岗位上”这样的口号。的确,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学雷锋活动也要与时俱进,不断为学雷锋活动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要牢牢把握雷锋精神的实质,从实际出发,适应发展变化的时代需要。不能把雷锋精神简单地理解为扫扫地等做一件好事,雷锋精神是较高的道德境界,要把学雷锋活动与加强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紧密联系起来。从法律的角度看,目前社会上缺乏诚信、道德沦丧现象泛滥,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决这些问题,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同时,大力提倡雷锋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创造的壮丽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出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没有坚强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雷锋精神是推动我们社会进步的巨大精神财富,我们应该以理性的态度全面理解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与时代同行,以饱满的激情、与时俱进地开展学雷锋活动,并将其代代相传下去。这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呼唤,这也正是广大党员和群众共同努力的方向。

以上是我这一阶段以来对“学雷锋”活动的一点感想,俗话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想真正达到雷锋那种无私忘我的精神境界是十分不易的,但我会努力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尽量以一名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支持“学雷锋”活动。

雷锋精神与爱心

我们今天的所谓学雷锋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雷锋,每年三月五日的学雷锋活动更多带有一些纪念色彩,所以有了俗语:“雷锋叔叔三月来了四月走”。

雷锋精神体现在一个个具体行为当中,我们对雷锋精神的理解也是从他的具体行为认识的,这样人们理解的雷锋精神比较狭隘具体,把扶老携幼、扶微救困、帮助别人做一些事情理解为学雷锋,这当然是误解了。雷锋精神自然朴实无华,并不是人为刻意制造出来的,它体现雷锋同志的人生理念。雷锋做的每一件事情基本上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之所以无法象他那样做到是因为我们的人生理念无法达到像他那样忘私的地步。我们用伟大形容雷锋同志,也说明不是人人能达到雷锋精神,我们只能有一部分行为达到雷锋精神的要求。

雷锋精神的实质是在别人困难的时候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我们不可能要求大众普遍象雷锋同志那样付出去帮助别人,这样的话,雷锋的平凡就不可能成为升华到伟大。

时代在变,我们国家进入商品交换时代,曾经的无私帮助变成有偿服务,这就不可避免使传统的雷锋精神受到挑战。雷锋精神是永恒的,但是,体现雷锋精神的行为并不是永恒的。雷锋精神是我们社会所需要的精神,今天人们所说的爱心实际是雷锋精神的另外一种说法。雷锋精神是一种爱心表达,但雷锋精神所表达的爱心是更加具体和真实,而我们现在所说的爱心却很抽象广泛,每一个人可以随意创造体现爱心的方式,不象雷锋精神那样体现在雷锋同志的具体行为当中。

我们必须接受时代的变化带来对传统雷锋精神的形式否定,承认无私帮助变成有偿服务也是一种进步。当然我们也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变成有偿服务,爱心本身体现着社会存在无偿服务的雷锋精神,所以,我们的社会还会有无私的帮助,不是什么事都要有偿服务。

雷锋精神在当代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践行;雷锋精神;文化自觉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4)-09-0044-03

党的十报告要求全党:“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党中央把推行学雷锋活动提上了新高度。然而,现实生活中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普及化不够的问题依然存在,广大群众尚未将学习、效仿雷锋作为自觉的精神追求,人们学雷锋的社会风气并未形成。因此,让践行雷锋精神成为全民文化自觉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在践行雷锋精神的过程中形成雷锋文化

我们认为,雷锋精神是指在雷锋身上首先孕育、在雷锋式群体中发扬光大的一种思想境界、价值取向、行为特征体系。雷锋精神的载体是雷锋本人、雷锋式群体的行为模式特征。雷锋文化是以雷锋精神为内核的反映对雷锋精神各种认识、模仿、宣传的社会物质和精神成果总和,可分为三个层次,层――雷锋式社会风尚、风气,中间层――关于对雷锋的宣传教育评论活动现象及成果,核心层――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不仅是一个政治概念,一个道德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雷锋精神的传承,一方面在党中央的号召下人们身体力行,靠行为本身来推动;另一方面在践行过程中逐步形成雷锋文化,靠文化信仰来推动。50多年来,人们以雷锋事迹、言论为基础,以雷锋精神为核心,大力宣传雷锋式的楷模人物,通过历史叙事、纪念活动、学术研究、实践活动、文艺表演等等载体,把学习雷锋活动积淀成为一种道德习惯、社会风气和精神信仰,形成雷锋文化。雷锋是一名普通的战士,出生贫民家庭,为了感恩党的关怀,努力工作、热爱生活,刻苦专研,乐于助人,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得到了生动阐释,最后,他把年仅22岁的年轻生命献给了党和人民。与之相对应,雷锋文化也发根于人民大众,它以歌曲、电影、雷锋故事甚至卡通形象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出现,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和可接受性。

2003年6月,新浪文化连同南方都市报、新民周刊、南风窗等多家媒体联合推出大型公众调查――二十世纪中国十大文化偶像评选。此次文化偶像的评选活动,评选范围不只是文学,而是更大的文化范畴,在众多文学大家、科学家以及娱乐界等名人中雷锋作为一个普通的战士以第七名的成绩入选绝非偶然。这说明历经几十年,人们对雷锋精神的记忆是深刻的,对雷锋精神的呼唤是强烈的,这是对社会助人为乐等精神的一种赞誉,同时也体现了雷锋文化在不同时代的诠释和宣传中不断与时俱进,取得了较大成绩,以其独特魅力深入人心。

二、践行雷锋精神成为全民文化自觉的重要性

在雷锋文化的引领之下,我们要自觉带头践行雷锋精神,积极地推进雷锋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一)践行雷锋精神成为全民文化自觉是学雷锋活动全民参与的基础和前提

近年来,各种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学雷锋活动也由原来单个的、自发的行为逐渐转向集体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这是目前人们践行雷锋精神最常见的形式,也取得了助人为乐、社会奉献的较大成绩。志愿者活动通过一定的平台和载体有规模地组织,容易受时间、地点和活动内容的限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经建立43万余个志愿者组织,常年参加活动的志愿者超过6000万人,但与我国近14亿人口相比较,经常性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比例甚少;还有的志愿者活动因种种原因仅流于形式。此外,“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雷锋是傻子”、“雷锋精神已过时”、“跌倒老人可否搀扶”诸如此类的传言和现象仍比较多,引人注目,这与人们心中对雷锋文化的认同和信任背道而驰,直接影响个人践行雷锋精神的自觉意识形成。这些现象都与党中央倡导的全国上下形成全民参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浓厚学雷锋活动氛围还有较大差距,由此可见,践行雷锋精神一直未能成为全民文化自觉,让雷锋文化通过各种途径深入人们内心,是学雷锋活动能获得更多群体参与的前提和基础。

(二)践行雷锋精神成为全民文化自觉是推行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根本保障

纵观50多年来人们践行雷锋精神的过程,虽有较大成绩,但几经波折。自1963年3月5日主席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在《人民日报》发表,掀起学习雷锋的高潮;“”爆发后,学习雷锋的现象也与雷锋精神的宣传研究一样几乎销声匿迹;80年代改革开放,雷锋精神过时论盛行,学雷锋活动一度受阻;90年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基于利益的考虑学习雷锋利己利他的争论不断;21世纪,学雷锋者,甚至道德典型(楷模)时常遭受不公正对待,又使得学雷锋的人望而却步。总结几十年学雷锋活动的历程和经验我们不难发现,学雷锋活动不同程度地存在欠缺和持续的问题。学雷锋活动的时代背景在不断发生变化,部分干部群众的价值取向与雷锋精神的奉献本质相冲突,党政团组织自上而下的推动与学雷锋文化本身的亲民特点不相容等,都导致了学习雷锋活动难以持续和常态化。因此,在现行学雷锋活动的体制下,充分利用各类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等推进学雷锋活动,学习雷锋文化,让践行雷锋精神真正入脑入心,成为文化自觉,成为广大干部群众自觉的行为需求是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根本保障。

(三)践行雷锋精神成为全民文化自觉是雷锋文化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雷锋文化是我国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种文化要能历久弥新,具有永久生命力,自身必须不断发展,保持先进性,让不同时期受众群体接受,并能自觉集聚广大干部群众的力量推动文化自身的传承和发展。因此,践行雷锋精神成为全民文化自觉是雷锋文化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是以时间为线索,从纵向上找到践行雷锋精神新支撑点。从弘扬到禁锢,从提倡到质疑,雷锋精神走过了产生、发展、传承、压制、复兴、创新的不同阶段,经历了岁月“沧桑”。我们应结合时代特点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创造性地发展雷锋文化,不断适应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使之成为积极引导国人人生观、价值观取向的自觉文化诉求,满足不同时代不同受众群体的精神需求,进而转变为自觉践行雷锋精神的行为诉求。二是以空间为载体,从横向上找到践行雷锋精神在当前环境下与经济环境、社会文化、法制环境、政治环境、生态文明等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相融合的准确自我定位。“自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使其与其他先进文化在空间上实现共生共容,不断给雷锋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在空间上扩大其深度、广度,创新践行雷锋精神载体,引领符合民族文化价值需求和价值标准的文化自觉价值取向,构建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求的以雷锋为代表的楷模精神先进文化。

三、践行雷锋精神成为全民文化自觉的条件

楷模精神要转变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进而成为文化自觉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呢?必须满足的条件包括:楷模精神本体的价值和吸引力较大(满足广大人民的精神需求)、楷模精神的示范、社会文化、法制环境相容、领导者引领等。目前学雷锋活动未能成为全民文化自觉恰在于这些条件还未完全满足,例如无私奉献的信念特征与市场经济的竞争获利信念特征的冲突在理论上宣传上阐析不够有力、学雷锋活动中形式主义令老百姓反感、部分领导干部消极腐败、现行法律没有起到保护真正学雷锋者的作用、享乐主义文化和人生观、价值观泛滥于媒体等。因此,从中国目前雷锋文化发展的情况下来看,构建践行雷锋精神成为全民文化自觉的条件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增强雷锋精神本体的道德感召力

所谓雷锋精神本体指的是雷锋精神内涵、定位、行为规范等,既可分为内涵(精神实质、概括性认识)和载体(事迹中体现的行为范式)两方面。雷锋精神的本体内涵即其思想境界和价值取向,本体的思想境界应界定为共产主义思想,雷锋精神本体的价值取向应界定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不能将价值取向等同思想境界,全部拔高为共产主义。而奉献社会,做好人好事的价值取向,具有最广泛的道德感召力和群众基础。践行雷锋精神和雷锋文化的传承、发展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符合人们的心理学、逻辑学规律,与新时代的精神对接,从而让人们思想上认同,心灵上启迪,灵魂上碰撞,行动上接纳。增加雷锋本体的价值和吸引力,就意味着我们必须不断与时俱进,不断挖掘和赋予雷锋精神与时展相适应的价值取向特点,并有针对性地科学推动践行学雷锋活动,创新推动雷锋精神的行为模式。通过让雷锋文化价值观以及文化行为传播效仿模式更具凝聚力、影响力和吸引力,使其真正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内心认知认同的文化,并自觉赋予情感,上升为意志,把践行雷锋精神内化为内心的行为需要。建议采纳将每年3月5日确立为“雷锋日”的国家法定节日的提议,将雷锋形象推向世界,力争被世界各民族文化所共同推崇。

(二)让楷模精神的示范者各地遍布

50年来,涌现了许许多多鲜活的“雷锋”,他们用行动传递着爱和温暖,如郭明义、许月华、杨善洲、邓前堆、吴菊萍、孟佩杰……他们的无私奉献,热心助人,使多少人的心灵深处产生过触动和共鸣,这种触动源于我们心底镌刻着的“雷锋精神”。有人曾经对二十世纪中国十大文化偶像评选结果产生过热烈的讨论和质疑,唯有对雷锋入选保持这缄默。我们来做这样的假设,在给候选者投票的时候,当时的提问改为:你愿意成为雷锋吗?估计雷锋不一定能入选。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诸多类似的现象,对某一事物(观点)持认同的态度,却不主动去践行和作为。从2007年开始,按照、文明办等部门的统一部署已经举行了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此外,各省市、地方单位也举行过各类道德模范、身边的好人评选等活动。但这些被推选出的楷模人物起到的引领示范作用却非常有限,时过境迁,他们的名字也慢慢被遗忘。如何让这些道德模范的事迹更深入人心,让榜样力量散发出更灿烂的光辉,营造全民学习“雷锋”的浓厚氛围,让广大人民群众人人都知“雷锋”,学“雷锋”,做“雷锋”?我们应在更大的范围内,由党中央、地方政府、包括社会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志愿者团队等各类主体推行道德模范评选活动,让雷锋式的人物更加广泛地树立,强化对雷锋精神的社会认同,并要求领导干部、党团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成为率先学雷锋的践行者,成为广大群众的榜样。可以考虑建立一个类似金字塔的楷模体系,雷锋则是金字塔尖上的道德文化偶像,不管雷锋式的模范有多少,时代如何变迁,他们共同的名字就是“雷锋”。同时还应持续加强对评选出的道德楷模的关注和宣传报道,将楷模精神和事迹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当中,让他们的楷模引领示范的作用更持久、更深入,进而努力推进市民“互助式”社会构建。

(三)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生发展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被赋予了深厚的内涵,雷锋精神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和恪尽职守的行为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根本要求和生动体现。虽然每个时代都会推出的众多道德典范(楷模)或文化偶像,但雷锋的形象依然熠熠生辉,雷锋精神仍然发挥着引领弘扬社会先进文化的功能。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文化是时代的脉搏,缺乏道德内涵的文化是缺失的,疲软的。毋庸置疑,雷锋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构成要素,我们必须处理好社会先进文化与雷锋文化的内在逻辑关系。特别要认识到弘扬雷锋精神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的一种内在需求。由于利益驱动,市场经济体制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在客观上带来许多消极负面效应,容易滋生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观念,引发许多不道德甚至违法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弘扬雷锋精神,发挥其道德文化和价值观引导作用,能逐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们所认同,从而净化社会风气,维护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行。因此,当社会整体文化氛围不利于雷锋精神的传承和发展的时候,享乐主义文化和扭曲人生观、价值观“泛滥”的时候,社会文化媒体应该承担起正确引导人们价值取向主流引导作用,为践行雷锋精神成为全民文化自觉奠定良好的文化环境基础。

(四)营造相容的法制环境

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即利益既是人们奋斗的目标,又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内在动力,通过对利益的追求进行各种活动,进而推动人本身的发展。在2012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周晓光和全国政协委员施杰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为好人做好事立法”的建议。分析践行雷锋精神成为文化自觉和行为自觉受阻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法制环境与倡导践行雷锋精神的要求并不十分和谐。社会上的“活雷锋”只有在自身正当利益诉求得到满足的时候,物质利益和需求得到满足的时候,才能发挥更大的能量持续学雷锋的行为,并积极带动周边的广大党员群众践行雷锋精神,进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固然表现为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和维护,具有谋利与利己的特质。但市场经济本身也是利己与利他的矛盾统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和基础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这一特点,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从根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在践行雷锋精神的过程中我们应允许学雷锋者有自己的合理合法的利益追求,对他们在学雷锋过程中利己行为给予宽容和公正的待遇和评价。积极推动为好人做好事立法或志愿者服务立法工作,挖掘学习雷锋精神的利他利己要素,营造与践行雷锋精神相容的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和法制环境,践行雷锋精神成为全民文化自觉才有坚实的土壤。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雷锋精神研究》(12&ZD051)子课题《践行雷锋精神科学化路径研究》(13ZDB4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谭献民,肖建平 雷锋精神研究述评,[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