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使用教学媒体的意义

使用教学媒体的意义

使用教学媒体的意义

使用教学媒体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小学生;媒介伤害;“不伤害主义”;媒介教育

当媒介不可避免地渗透进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时,媒介对中小学生的成长就产生了重大影响。媒介可以成为他们的娱乐工具,甚至寓教于乐,这是正面影响。但是,负面的媒介影响更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研究者从“媒介伤害”的视角对媒介教育进行理论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关照当前媒介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媒介伤害的分类

媒介伤害在当下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已是非常普遍,如:浏览不健康的网页,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伤害;沉溺于暴力网络游戏,使他们难以区分现实生活与虚拟空间,以虚拟空间的价值观念作为指导来开展现实生活;等等。从各方信息来看,现在教育者和家长对中小学生的媒介伤害的担忧一点也不亚于对他们学业的担心,而且,媒介伤害最终会影响中小学生的学业与健康成长。对纷繁复杂的媒介伤害需要进行分类研究,在这里我们重点要探讨的是根据伤害源来自何方而对媒介伤害进行的分类。立足于媒介受害者的角度来看,中小学生所受到的媒介伤害可能是“他我伤害”或“自我伤害”。“他我伤害”是指他人通过媒介这种工具对中小学生造成的伤害。例如,有人在网上一些不健康信息,这些不健康信息最后对媒介受众带来了伤害,这就是“他我媒介伤害”。但是媒介伤害有时是一种中小学生自己对自己的伤害,如学生自己主观意志不强,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过分地沉溺于网络游戏,这一行为也可以看成是中小学生自己对自己的伤害,这种媒介伤害就是所谓的“自我媒介伤害”。

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并广泛应用,作为一种技术的媒介本身发生了改变。以往的媒介是权威,是信息的制造者和提供者,而中小学生只是片面的媒介使用者,在这种情景下,我们一般会把使用媒介者称之谓“受众”。“受众”这一概念表达了一种强烈的“被动”意蕴,也就是作为“受众”的中小学生在媒介面前只是一个被动客体。这里的“受众”其实就是一种简单的“阅听人”,西方甚至根据对“阅听人”的不同假设,发展出了不同的媒介教育模式。然而,随着WEB2.0和以博客为代表的新闻媒体3.0的出现,媒介进入了“自媒体”(We Media)时代。所谓“自媒体”指的是,为自主化、私人化和平民化的传播主体提供信息生产、传播的独立空间,可以从事面向多人的、内容兼具公共性与私密性、交互信息传播的传播工具的总称。总而言之,媒体的出现及普及为中小学生在使用媒介时提供了制造、传播信息的可能,而且由于人性中的自我意识存在,所以在博客、空间、论坛上表达自己的信息与观点就成为中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时髦。中小学生作为媒介信息的生产与传播主体,他们就有可能生产、传播不健康的信息,从而给他人带来伤害。我们把这种伤害正式称为“我他媒介伤害”。

所以,从总体上看,在中小学生使用媒介时,与他们相关的有三种伤害存在,一种是“他我媒介伤害”,一种是“自我媒介伤害”,还有一种是“我他媒介伤害”。前面两种媒介伤害是中小学生自己所遭受到的伤害,最后一种是中小学生在使用媒介时对他人所造成的伤害。

二、媒介伤害的机制

中小学生在使用媒介时可能会受到伤害,也可能会伤害到他人。那么媒介伤害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探究媒介教育的基础。

当前,媒介已经渗透进青少年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媒介有旧式的,如报纸、杂志等,也有新式媒介,以网络、手机等为代表。所以,中小学生所接受到的媒介影响也是广泛而深刻的。中小学生首先是学生,学生是以“学习”为主业的,但是学习生活并不是中小学生生活世界的全部。如果说学生在学校内课堂上所接受到的教育是正式课程,则媒介信息这种大众文化就是中小学生的非正式课程。只要了解到中小学生对“超女”“快男”,对“魔兽”“农庄”等媒介产品的投入和执著程度,就可以意识到,媒介信息这种非正式课程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学校教育的正式课程。学习生活只是中小学生整个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研究的重点必须是中小学生的整个日常生活世界,而在学生日常生活世界中,媒介生活对中小学生成长的影响又不可低估。

再从中小学生的成长环境来看。在整个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影响他们成长的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学校,二是家庭,三是社会。理想的状况是这三种影响源能够相互配合,一切为了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些都是常识,而这里需要重点关注的是作为社会影响一部分的媒介影响。不管媒介所传递的信息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它是客观的存在。受众者有可能是成年人,也有可能是未成年的中小学生。媒介的影响是既定的,但是它所产生的影响效果对成年人可能是一样的,对未成年的中小学生可能又是另一样的。而且对同样是未成年人的不同的中小学生来说,即使既定媒介影响带来了媒介伤害,但是这些媒介伤害从“身体伤害”“心灵伤害”,或“显性伤害”“隐性伤害”等不同视角来看,也会不一样。其中的原因在哪里?

人的行动是由心理(包括潜意识)所支配的,而不同的心理认识又来自于对客观世界的接触。总而言之,人接触到客观世界就会有某种心理认识,这些心理认识又会反过来支配人的行为。中小学生也是这样,当他们接触到媒介信息时,会产生某种认识,形成某种价值观念。这里产生认识、形成价值观念就是西方文化研究理论中的“意义生产”。中小学生接触到媒介信息时,会有意义生产,而他们的意义生产与许多因素有关系。当然最大的意义生产影响因素是媒介信息本身,但是即使接受的是同样的媒介信息,成年人与未成年中小学生所生产的意义也往往不一样。一方面,中小学生的理性还在发展中,人生阅历与经验不足,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当前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认识和价值观念形成支持不够;另一方面,由于当前中小学生面临学业上的巨大压力,应试教育给中小学生普遍地带来了生活无快感的体验,中小学生对新媒介的热衷程度远远大于成年人。所以相对成年人,中小学生一方面对新媒介趋之若鹜,从中追求学业生活与其他生 活带来不了的快感,另一方面不健康的媒介信息又让中小学生的媒介意义生产产生偏差。这就是“他我媒介伤害”的形成机制。同时,在自媒体时代,由于中小学生在由媒介影响所带来的意义生产方面出现了偏差,所以他们在媒介生活中又可能制造与传播不健康的媒介信息,这就形成了“我他媒介伤害”,这种媒介伤害对其他中小学生又会带来“他我媒介伤害”。(详见图1)

三、走向“不伤害主义”媒介教育

媒介教育(Media Education)的概念是由英国学者在20世纪30年代初提出来的,这一概念自提出后其内涵多有演变,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多角度、多层面和多含义的概念,但是目前学界并没有对媒介教育形成统一的公认的界定。

有论者认为,“媒介教育是指培养学生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的教育”。这一概念有相当的概括性,但是并没有道出媒介教育的核心规定性,它是过于宽泛的。国内媒介教育专家卜卫认为,媒介教育指的是“培养公民媒介素养的教育”,它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了解基础性的媒介知识并且懂得如何使用媒介;培养对媒介信息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正确判断的能力;学习制作和传播信息的知识与技巧;知道怎样有效利用大众媒介来发展自己。

西方媒介教育从产生至今经历了三种理论范式的变迁:第一种范式是批评范式,第二种范式是分析范式,第三种范式是表征范式。其实,以上西方媒介教育所经历的三种范式都可以认为是一种“保护主义”的视角。更具体地说,这些媒介教育理论是在现代媒介出现之后,现代媒介及其所代表的大众文化对传统精英文化的冲击的背景之下,出于对精英文化的保护而产生的。当然,在媒介教育诞生之初,这种“保护主义”所保护的对象也不能只是精英文化,受众特别是青少年受众也不应排除在其保护的对象之外。但是到了分析范式和表征范式阶段,媒介教育对青少年的保护意图则更为明确。培养受众特别是青少年对媒介所承载的内容和意义进行区分的能力以及对媒介表征进行分析和批判的能力,这都体现着明显的“保护主义”色彩。

对媒介教育而言,“保护主义”的视角和出发点是不是到了其理论范式的终点?如果不是,它又应该向何处发展?至21世纪初期的今天,大众传媒有了飞速的发展。一方面,我们接受信息的渠道更为广泛,除了传统的报纸、电视和一般意义上的以门户网站为代表的互联网之外,还存在许多新兴的传媒形式,如BBS(公告留言板)、聊天室和博客等。这些新兴的媒介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对受众来说更加开放和民主。受众有许多主动参与权,他们不仅是信息的消费者,而且还可以是信息的制作者、传播者。传媒领域著名的“守门人”理论认为,媒介的编辑是信息的“守门人”。而在这些新兴的媒介中,则基本上失去了这种“守门人”,因为对这些媒介而言,编辑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受众既是信息的消费者又是信息的制造者,但是对一般受众而言,他们是没有受过专门的作为一个信息工作者所必须接受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如此,受众就又有可能成为媒介信息伤害的制造者。在此情形之下,只是遵循“保护主义”原则显然是不够的,还有必要对受众进行以“不伤害”为原则的教育。具体地说,作为一个普通受众,一方面需要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使自身不受现代媒介的伤害;另一方面,同时作为一个信息制造者、传播者,不能生产和传播有害信息。而后者是以往的媒介教育所没有重视的。其实,“保护主义”原则与“不伤害主义”原则并不相互矛盾,无论是“保护主义”还是“不伤害主义”,媒介教育的目的都是培养理性的受众,而“不伤害主义”对“保护主义”又有支持作用。

面对当下的媒介,对媒介教育而言,单纯的“保护主义”视角是不可靠的,而且对“保护主义”的片面强调并不能取得良好的保护效果。对受众进行保护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受众本身要提高“抗伤害”的能力,二是要从源头上改造信息环境。对后者而言,我们就需要从“不伤害主义”视角出发对受众进行媒介教育。

卜卫认为,媒介教育指的是“培养公民媒介素养的教育”。从其媒介教育的内容来看,这无疑是一种典型的“保护主义”范式。从这种范式出发,这里的“公民媒介素养”指的只是一种保护自我的素养。从“不伤害主义”出发,“公民媒介素养”之中应含有不制作、不传播伤害他人的信息这样一种素养。综上所述,所谓“不伤害主义”媒介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和提升作为受众的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的教育,中小学生拥有了这种媒介素养就能够理性地面对媒介,有效地进行自我保护,并且不对他人实施媒介信息伤害。

四、“不伤害主义”媒介教育的实施

一方面,“不伤害主义”媒介教育是媒介教育的“高标”,因为它不仅要保护作为媒介使用者的中小学生,同时它还要求中小学生在使用媒介过程中不能给他人带来“显性”或“隐性”的媒介伤害,所以与以往的媒介教育不同,它树立了一种高标准。另一方面,“不伤害主义”媒介教育所树立的“不伤害原则”是一种媒介教育的底线原则,因为对中小学生来说,在媒介的使用过程中不仅要做到“不伤害”自己和他人,而且也要让他们在媒介使用过程中享受媒介所带来的快感,甚至寓教于乐,使媒介成为一种正面的教育影响。“不伤害主义”媒介教育在坚守“不伤害”底线原则的基础上,追求一种中小学生媒介使用的寓教于乐效果。在对“不伤害主义”媒介教育全面认识的基础之上,结合上文对媒介伤害形成机制的分析,我们有必要对当下实践中的媒介教育进行审视。

首先,实施“不伤害主义”媒介教育的根本和关键在于干预中小学生媒介生活中的意义生产。要成功干预这种意义生产需要教育者能够具有相当的媒介素养,至少不能与中小学生之间存在“信息代沟”。而现实媒介教育实践是,许多中小学教师与家长由于没有足够的媒介素养与媒介教育意识,对中小学生的媒介生活不理解,这样就可能简单粗暴地对待中小学生媒介使用这一行为,也就不可能有积极干预中小学生媒介意义生产的意识与能力。这也是当下存在太多的中小学生媒介伤害的主要原因之一,教师与家长不能干预中小学生的媒介意义生产,最终中小学生在媒介生活中受到了伤害或者是伤害到了他人,而且现实中人们更多的是把责任简单地推向媒介受害者或施害者学生,认为为什么其他中小学生没有涉及到媒介伤害事件,而偏偏是自己学生或孩子。殊不知,学生与小孩受到媒介伤害或实施媒介伤害的主要原因是教师与家长对媒介意义产生合理干预的缺位。

使用教学媒体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客体发展;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思想源于20世纪50年代,以马洛斯,罗杰斯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派,从自然人性论,自我实现轮出发,提出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学生的尊严,激发学生潜能,身心与情感全面协调发展,达到学生的自我实现,倡导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经验为中心实现自我自由的学习方式。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其重要性在教学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而多媒体教学与人本主义教育相契合,将对多媒体教学的发展产生现实的意义。

一、多媒体教学中的利弊对学生的影响与发展

*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进入21世纪,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高速发展,百分之90以上的学校已经建立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和以及多媒体软件来进行教学,多媒体软件在教学中替代了传统的黑板和粉笔,高效、快速、便捷、信息化,使得被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是指在以班级授课形式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在传统教学媒体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学媒体,并将两者有机结合,各展其长。最大化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能够最大程度地优化配置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课程资源,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的过程。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形象又富有艺术性。把传统教学弊端中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保持兴奋,形成教材和媒体的优势互补。总地来说,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是能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生动直观,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结构。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多媒体课件水平优劣与人文情感关怀

1、多媒体教学质量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课件制作的优劣水平,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远大于传统的备课,好的课件决定了多媒体教学的质量的好坏。简单拼凑课件或者直接把教科书和参考资料的照搬下来,其课件设计思路仍停留在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模式上;制作的课件不但不能体现多媒体技术的优点,而且还造成多媒体教室资源的浪费。在多媒体课堂上,有的教师只单纯的点击鼠标,照屏宣科,忽略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与交流。

2、多媒体教学中的第二个环节是如何把课件和教学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老师授课速度较快,信息量过大,不注重难点,使得学生难以有效的记笔记。多媒体课堂教学中教师容易不自觉地加快课堂教学速度,忽视与学生思维节奏的合拍,使学生听与记难以相互顾及,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没有感知和理解缺失,无法有效地进行分析、整合,无法抓住知识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想象力和想象空间在不断缩小,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3、多媒体教学中的第三个环节是人文情感上的缺失。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两个心理过程。不能只强调某一方面,忽略另一方面会,会适得其反。这样的教学缺乏人文关怀的精神,长期下去只是机械的灌输知识,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将会慢慢被削弱,创造性和积极性也会被一点点地磨灭。教师的教学也就难以达到目的,学生从根本上难以得到发展。

二、人本主义教育与多媒体教学的契合

1、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什么是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意识。而多媒体教学运用是为了进一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正视与如何处理其利弊关系就显得格外重要。首先,我们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学生主体意识强,参与自身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发挥自己作用的自觉性就大。传统的教学手段是单向传播信息,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能主动的发挥,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因为好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眼、耳、手、脑并用,学、思结合,同时学生在这种学习过程中,能不断产生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信心,从而真正让学生自然、健康、积极的学习,从而唤醒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学生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让其自身感受到主体存在的价值,就更能主动参与自身的发展,做学习的主人。

2、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

同时我们应该重视主体人格的培养,主体人格包含了人的独特性和个体性,还包含承认自我、尊重自我独立存在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资格的自主性。当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形成主体人格。在教学课堂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看法、和学生本身,培养学生发现自我,发挥自我的意识和能力。多媒体教学尤其是网络化的多媒体教学为多个学习者提供了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的观点进行观察、比较、综合的机会,以便集思广益。这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而且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总之,在多媒体教学中,只有给学生以主体的地位,通过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主动参与自己的发展和构建,才能形成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发展。

3、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对多媒体教学的影响和发展

马斯洛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人本主义就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他是以人、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为研究对象,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就是以其哲学――存在主义为基础的。他们认为:“教育的任务在于帮助人们满足‘自我实现’这最高的需要,在教学形式上强调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统一;教学内容上强调外在的科学知识与内在的经验和情感的统一”。人本主义学习观包含以下几个特点:自主性、全面性和渗透性。学习不仅是对知识的掌握,更是促进人的心智、道德和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学习是个人主动发起的,人类具有学习的自然倾向,人类的学习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的、有选择的过程。学生通过参加实际活动能发现自我的实现和需要的满足,从而加大对学习的热爱。

总之,在当今以人为本的环境下,如何在多媒体教学中发挥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成了一个重要课题。马克思曾说过:“人,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就其现实性而言,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人的发展出了靠自身的内在因素,外界环境、条件也是及其重要的。多媒体在教学中,应该扬长避短,进一步发挥其优越性,改善不足之处,才能更好的发展教学,使学生更好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昀.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2003.9)

使用教学媒体的意义范文第3篇

Abstract: Under the current trend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s rapid development, the application of network multimedia technology is gradually becoming popular in colleges, and greatly improves the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From the theoretical overview of constructivism,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under the combin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multimedia teaching and constructivism theory.

关键词: 建构主义理论;高校英语;多媒体教学;提升策略

Key words: constructivism theory;college English;multimedia teaching;improvement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5-0244-02

0 引言

作为行为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建构主义的出现促进了素质教育实践效果的提升,是西方教育心理学与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实际状况的有效结合。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高校英语多媒体教学,无论是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转变还是教学理念的更新,都需建立在学生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之上,突出教师的课堂指导作用。在当前英语教学改革的推动下,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模式得以在高校普及,这一多元化的英语教学手段得到了广大师生的青睐,其实践过程也极大地促进了英语教学课堂实效性的提升。多媒体教学在英语课程中的推广体现出课程本身的直观性与形象性,更加活泼与生动,无论是英语知识的习得还是语言技能的传递无不表现出英语教学的人性化转变,促进了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发展。然而,伴随英语教学改革的阶段性推进,建构主义指导下多媒体教学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如何实现多媒体英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高校英语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建构主义理论与高校英语多媒体教学的结合

建构主义理论诞生于二十世纪末期,由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这一先进的认知理论学习观是行为主义科学发展巅峰的一种体现,也是促进认知主义后续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正是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理论的延伸才最终形成了后期的建构主义学习观,在环境建构和行为发展的过程中完善自我意识结构。长期以来,教学过程的实施都将学生作为知识灌输的对象,忽视了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意识的发挥,这不仅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背道而驰,更加违背了当前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是缺乏科学性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学说则坚持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自我认知构建与发展的过程,将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学生进行自我学习模式的选择,以求实现最大的教学成果,会话、协作与情境共同构成了建构主义的组成要素。

高校英语多媒体教学是对文字、图片、声音及影像的有效处理,使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集体呈现,既满足了会话与情境创设的原则,又是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一种发挥,是对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有效利用。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课件或是多媒体教室使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摒弃了传统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下强化对于英语知识的理解。多媒体教具的使用一定程度上还促进了学生课堂主体意识的形成,对于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大有裨益。对于高校英语教学来说,多媒体技术显然是一个新生发展的事物,它在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有效补充的同时自身的一些弊端也日渐涌现出来,影响了英语教学的效果。因此,无论是教学环境的构建还是教学内容的呈现我们都应当用辩证的态度来对待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真正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实践效果。

2 建构主义理论下多媒体英语教学的优势与劣势

纵观当前高校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高校英语多媒体教学正逐渐代替原本的言传身教教学模式,呈现出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共同发展下的全新英语教学方式。建构主义学习观主张学生应成为课程教学的主体,强调语言知识的自我建构过程,而多媒体技术走进校园正是适应了这样的发展号召,成为了高校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理论教学依据。然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多媒体英语教学也有着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主要表现为:

2.1 优势方面 ①突出了学生自主性学习意识的培养。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注重课堂教学的学生中心发挥,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的创造意识,拓展学生的思维,切实体现英语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在图文并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对教学内容有整体性的感知,教学手段也更加灵活。②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了英语课程的个性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破除了以往的时间与空间限制,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英语学习空间,使得学生的个性得到施展,能力水平也相应地得到了发挥,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得到了体现。在教师的课堂引导下,真正实现了英语课程的分层教学。③多媒体教学实现了语言信息的情景化呈现。英语教学注重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情景化的教学氛围下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均能得到有效拓展,更好地理解语言知识中的有效信息,促进自身语言知识素养的全面提升。多媒体教学能够模拟真实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在有效的教学情境中完成语言学习过程。

2.2 劣势方面 ①忽视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言语交流。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多媒体教学虽然将教师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脱离出来,然而却忽视了极为重要的师生交流。多媒体教学呈现出所有的教学内容,学生所面对的仅仅是电脑和大屏幕,这对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显然不利。②英语教学在形式上成为了多媒体技术的演示过程。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时极易出现喧宾夺主的状况,这就使得英语教学的质量大打折扣,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价值也没有从根本上得到体现。不少高校的英语教学甚至成为了多媒体技术的演示过程,甚少涉及到语言知识的讲授。③课堂教学主体之间也缺少了必要的交流和讨论。学生之间的讨论是促进英语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过程,而多媒体教学模式下的英语教学往往忽视了这一重要方面。实则学生情感因素的指导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影响深远。

3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高校英语多媒体教学的提升策略

从长期的研究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多媒体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既有利也有弊,我们应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来提升高校英语教学的实施效果,也应摒弃多媒体教学的不利因素,切忌让多媒体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在这样的背景下,才能促进多媒体教学模式逐渐走向成熟。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高校英语多媒体教学被赋予了无限的可能性,如何妥善安排多媒体教学的角色扮演,尽可能提升其实践价值成为了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只有将多媒体技术与课程设计巧妙结合方能最大程度体现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价值。笔者拟从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的双重角度对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高校英语多媒体教学开展提出一些建议和策略。

3.1 从教学模式角度分析

3.1.1 案例教学模式的运用 建构主义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任务型教学驱动作用的影响下促进具体问题的解决。案例教学模式的运用突出了多媒体技术指导下有效课堂教学情境的设置,以社会环境和具体案例为依托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强调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学生个体之间的协作学习与团队合作,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辅助手段实现高校英语教学的高效性和规划化。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注重具体案例的筛选,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案例资源用于课堂教学当中。

3.1.2 自主性教学模式的运用 多媒体环境下学生自主性教学模式的开展并非直接通过教师来进行语言知识的讲授,而是引导学生运用自我教育的方法来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透露一些问题解决的线索,让学生充分发挥自我探索和创新精神来达到最终目的。这样的教学情境显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之中,而是可以在学校阅览室或是新闻媒体中获得必要的问题解决提示,完成整个自主性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值得注意的是,针对一些存在较大难度的问题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帮助他们找寻问题解决的出路。

3.1.3 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效融合 建构主义学习观注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体现,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教师应将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有效结合,在合理控制多媒体资源使用频率的同时也要发挥传统教学模式的语言知识讲授技巧。像是教学板书与多媒体幻灯片的结合,或是多媒体课件与黑板的结合等,都是促进教学效果提升的有效手段。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多媒体教学是服务于最终的教学目标,这也是英语教学开展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时刻铭记于心的。

3.2 从教学设计角度分析

3.2.1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必须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

作为高校英语多媒体教学开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必须从基本教学需求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到教师、学生、技术与内容四者之间的关系,切实符合基本的教学规律发展原则。从高校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出发,充分体现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的重要作用,发挥多媒体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效融合。此外,在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课件制作还应体现在网络技术的使用范畴当中,这对学生自主性学习意识的发挥极为有利。

3.2.2 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被忽视 建构主义理论中提到的学生中心发展观并非完全忽视教师的课堂指导作用。多媒体教学模式下更应当从教师的课堂指导作用出发,促进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发挥。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探索,才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实践性优势,促进高校英语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学生中心、教师指导的教学流程设计实则是对教师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当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3.2.3 培养学生自我筛选和组织课程教学内容的意识与能力 以往的英语课程教学通常是教师掌握主要的语言知识讲授,学生仅仅是一味地获取。而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学生需要从大量的语言知识中进行有效知识的及时筛选,自我组织课堂教学内容,体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最终目标。这对学生来说显然存在一定困难,然而这也是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自我意识管理的有效路径。只有充分理解多媒体教学的潜在优势才能真正促进高校英语教学的革新。

4 结束语

不同于以往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的开展模式,建构主义理论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效融合极大地提升了英语教学的直观性与形象性,这不仅是当前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更加迎合了学生的学习需要,是提升英语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所在。在当前教学改革趋势下,多媒体教学模式正处于不断完善过程当中,相信对于今后英语课程教学的开展也必将带来显著而深远的影响。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如何促进课程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教具的有机结合成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成果的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1]Nuan 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11).

使用教学媒体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字: 演示型多媒体 电灌效应 适量运用 开放设计

随着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d assisted instruction——cai)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在课堂上使用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被称为课件或多媒体课件。根据课件的使用对象不同,多媒体课件可分为两类:供教师使用的是演示型课件,供食用的是导学型课件。在班级授课制的背景下,演示型课件在学科教学中更常用,是cai应用的主流。由于种种原因,相当数量的演示型课件不尽人意,cai的应用现状也不令人满意。因此,演示型多媒体的设计与应用的问题,与学习理论及教学理论的结合问题,值得探索。

一、演示型多媒体的应用原则

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教学展现了一个新的天地。为了使演示型多媒体课件更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运用演示型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应把握如下原则:

1.适度运用原则

计算机不仅具有存储记忆、高速运算、逻辑判断、自动运行的功能,而且还可以把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视频图象等多种媒体有机地集成一体,建立在多媒体技术上的多媒体课件,使得教学内容的表达方式较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了本质的改变。但是,在浓厚的传统教学理论背景下,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并非令人满意。出现了满堂演示,出现了新的形式的满堂灌。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习主动性被抑制。课后,回忆教学内容,除了多彩的画面、优美的外,实质性的课程内容所剩无几,更谈不上主动学习。李克东教授尖锐地批评之为“口灌”加“电灌”。

适度运用原则就是以优化教学过程为目的,以现论为指导,根据教学设计,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情境,使通过多个感觉器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教学传播效率,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如果没有把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让他们思考,让他们理解,让他们交流,让他们质疑,那么多媒体(包括电子计算机)在学科教学中的使用效果将打大折扣。

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的优势是明显的,但不能滥用,否则,多媒体课件便有花拳秀腿之嫌。演示型多媒体在学科教学中应适度运用,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理解、思考、合作交流、激发创新。

2.适量原则

演示型多媒体教学课信息量太大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一种看法认为多媒体课的信息量就是要大,只有大信息量,才能体现多媒体的优势。量太大使囫囵吞枣,甚至是听课的同学科教师产生“累”的感觉。这就是“电灌效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线式地点击鼠标。有教师感慨地说:“不是我们在用课件,而是在用我们。”

信息量太大,首先是教师的教学机智受到制约,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现场表现及时做出反应。只能回避学生的临时问题,师生交流受到限制,的学习主动性也被淹没。太大的信息量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都挤满了,剩下的只有一项工作棗点击鼠标。在大信息量的制约下,有限的师生交流也仅限于一些简单的知识性问答,对质疑性问题、创新性问题无法正视。显然,太大量有勃于创新。

适度信息原则就是以优质的教学资源为主要手段,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有效组织信息资源,提供适量的信息,在解决教学难点重点扩大视野的同时,让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对进行加工。

3.有机结合原则

是否所有的课都用多媒体技术表现效果最好,回答是否定的。“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教学媒体的采用也要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来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可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不同教学媒体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选用恰当的表现媒体和方式,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的方程求解、的公式推导等,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就不会比教师与一起边推导边板书好;实验教学用多媒体课件就不会比演示实验更直观更有说服力;至于立体几何教学,宜按教学的不同阶段,或用实物模型、或用多媒体课件、或用文字描述,实现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理论问题、微观世界的活动、宏观世界的变化等,采用多媒体则有其明显的优势。

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各有特点,有机结合,课堂教学就生动活泼,事半功倍。教师以富有情感的启发式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以表情、姿态、板书、演示、实物等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能适应学生变化,督促学习,言传身教;多媒体以丰富的视听,高科技表现手段,加上虚拟现实技术和图形、图象、三维动画使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化宏观为微观,化微观为宏观,形象生动;创设情境,使学习理论中情境学习、问题辅助学习、激发兴趣和协作学习等在教学中得以体现;使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独立学习为群体合作学习,变复制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因此,只有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使用,取长补短,才能真正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二.演示型多媒体设计原则

应用多媒体课件,首先要设计制作相应的课件。如何设计制作,笔者认为也有三个原则:

1、理论指导原则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目标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把先进的技术应用到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以实现和教学的优化。对多媒体设计影响较大的理论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和教学理论。

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初期,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基于框面的、小步骤的分支式程序设计方式,这是早期cai课件开发的主要模式。它对今天的设计仍有影响。

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阶段是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在cai设计中,人们开始注意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开始研究并强调学习者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不再把学习看作是,对外部刺激被动地作出的适应性反应;而是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爱好,利用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对当前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主动作出的、有选择的加工过程。

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标志着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成熟阶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所谓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由于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为中心,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在上述学习理论中,认知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对促进的认知发展,促其学会学习有积极作用。建立在学习理论上的教学设计理论不论是对整个一门课程的设计,还是对一个单元、一节课的设计都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2.开放设计原则

设计制作过多媒体课件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设计制作课件较常规教学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若能直接采用现成的课件或对原有作少量修改就能为己所用,必将使多媒体教学大为普及。

演示型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使用涉及到任课教师与课件设计制作者之间教学思想兼容问题,如果教师使用的课件不是教师自己开发设计或参与开发设计的作品,那么溶解在课件中的思想、行进的思路、表现形式、体系结构和技巧运用可能与任课教师相去甚远,若再加上教学对象的差异,课件的针对性问题就暴露出来。这也是影响多媒体课件被广泛使用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关调查也证明这一点。因此,教师使用不经再加工的课件的可能性不大。设计制作开放性的有其必要。

基于积件思想的微软产品是一个很好的开放式演示型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容易上手,用它可以很方便的创作出一个演示型课件。与其它创作工具相比,用它制作的课件很容易被修改,如果提供给学生自学使用,的误操作可能使它被改的面目全非。这既是它的短处也是它的长处。用它制作的课件容易修改,而教师使用误操作的情况基本为零。那么,利用现成,为减轻教师劳动提供了条件。

表面上看,的缺乏定轨动画功能,缺乏交互功能,实际上可以通过挖掘它的功能实现。如动画功能有多种方式实现,其中一种是通过“自定义动画”的闪烁定义加以实现;交互功能通过“动作按钮”或“链接”来实现。powerpoint还有“控件工具箱”及vba提供功能扩展。

3.动态交互原则

演示型课件似乎不存在交互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点击鼠标,按预先设计的的步骤一步一步往下走即可,这是静态交互。静态交互远不能适应教学的实际需要。不同的教学班级,不同的教学对象,参与课堂教学交流的学生不同,针对学生的反映,教师的教学节奏及教学流程也应作适当调整,这就需要动态交互。动态交互就是为更好的配合教学,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件中加入的一种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根据的具体情况灵活使用,调动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使用教学媒体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多媒体辅助教学 英语课堂教学 教师角色 教学方法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设备进入课堂教学,使传统教学方法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mcall)已成为当前国内外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中,由于融合了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许多新特性和新功能,相比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交流式英语教学,多向互动型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无可比拟地具有了诸多特征与优势,因此这一教学模式是英语教学发展的趋势和必然。

一、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理论涉及计算机科学、教育心理科学等多门学科,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教学内容构建提供指导思想和科学力法。新兴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构成了该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石。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20 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的一种新的学习理念,最早是由瑞士哲学家、心理学家皮亚杰(j ? piaget)提出的,它是现代学习理论历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对现代多媒体计算机支撑的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自己建构的,而不是从外部注入的,知识的获取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环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主动建构意义来获得的。这一理论强调学习者是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要使学生从外部刺激的被动接收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也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也就是说,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顺应了这一要求,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一体的特点以及它的人机交互能力,网络环境下提供的资源信息,为这一理论提供了最好的技术支持。

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以其传统教学法无可比拟的优势,很受广大教师的青睐,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但是随着多媒体更加广泛而深入的使用,其缺点也不可避免的显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讲课的过程中恰当运用,使教学锦上添花,否则将会事与愿违,甚至对课堂教学产生消极的影响。目前,在多媒体辅助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过分注重展示而忽略了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每次使用多媒体课件要解决什么问题,必须十分明确。但是有的课件过分追求形式,甚至喧宾夺主,在注重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忽视了教学内容,主要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不突出,学生真正的收获很少,导致多媒体教学陷入华而不实的境地。

2.信息量过大而抑制了学生思维

部分教师采用多媒体手段组织教学,目的是为了避免写粉笔字,电子教案成为手写教案的翻版,授课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忙于作笔记,学习非常被动。我们都知道,学生接受信息和掌握知识需要一定时间的跨度。假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呈现超过了一定“度”的教学内容时,多媒体辅助教学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课堂教学内容过于饱满!

3.课件风格与教师教学风格不一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形成了自身固有的、为学生所适应的教学风格所以在设计课件的过程中,教师应亲自创作,自然地把自身的风格融入到课件中,体现自己的教育思想,又让学生易于接受,有些教师却因为使用了多媒体,把本来简明的内容,非要搞得花里胡哨、添枝加叶,这样只能使学生满头雾水、不知所措,也就背离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辅助”的本意,更弱化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4.只注重多媒体而忽视常规教学媒体和手段

确实,一些教师在初尝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辅

助教学的甜头后,便唯其命而是从,丧失了自己多年来形成的鲜明的教学风格,只知计算机多媒体固然有其它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却忽略了其它媒体和教学手段的许多特色功能。

三、如何合理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

1.转变最适合的教师角色

在现代社会,教师不再像以往古圣先贤那样直接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实现文化传递。所谓间接的方式就是以多媒体等手段来实施辅助教学。教师若能充分、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必将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则在于激发、引导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和要求,帮助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的转变。在多媒体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设计自己的课堂活动角色,改变传统教师的“主讲”作用,要设计丰富有趣的学生参与活动,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环境中的主体,避免将课堂教学软件当作一种教师讲课的辅助工具。这就需要在教学软件的制作及运用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主动参与,而教师则给与适当及时的指导,纠正及进行合理的教学组织活动。

2.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法

有的教师发现,多媒体教学实践活动在学生中产生强烈的反响。根据学生平时的反映、课堂表现,以及最后的反馈意见可知,多媒体教学比传统教学的模式具有更大的优势,但是如果两者结合起来,取民补短,才能将产生更佳的效果。因此对教学法的选择上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活动做出最优的选择。具体来讲:语言结构部分以示范教学法最佳,对话部分以情景教学法为佳,阅读和写作部分以语法翻泽法为佳,互动活动部分以任务型教学为佳。最佳的教学方法要求使用最佳的多媒体组合。比如对话部分以情景教学法为佳,但是情景教学法要求多媒体再现或是创设教学所需的情景。以投影仪和媒体播放的声像材料必须是与对话内容最佳关联的;在媒体的选择上,媒体播放工具优先于投影仪,因为媒体播放工具能够非常方便地再现情景,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达到精神的集中和愉悦并存的境界,从而加速对情景的感知和理解。但是不论在哪个环节使用多媒体,教师都应抱定一个目标,那就是我们之所以要使用多媒体,是为了挖掘教材的情景语言点,是为了“活化教材”创造真实的情境,使学生在用英语思考、用英语表达的“海洋”中学会“游泳”。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中,教师必须对教学法及其需要的多媒体组件做出最佳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对于语言教学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