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唯物论的基本原理

唯物论的基本原理

唯物论的基本原理

唯物论的基本原理范文第1篇

有的学者认为,多元化史学思潮在中国已经形成,而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理论缺陷,使唯物史观的理论影响在下降,故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应当发展成为唯物辩证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系统史观,其中包括将哲学认识方式、科学认识方式相结合以探求各个文明地区和各个国家、民族以及各个社会分域的历史发展规律,从事历史理论研究;也可将价值认识方式与科学认识方式相结合。

有的学者认为,历史研究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自觉抵制“指导思想多元化”以及“左”倾思想影响下的简单化、概念化、公式化和教条主义等错误倾向.唯物史观传人中国之后,中国历史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唯物史观面临着来自诸多方面的挑战。首先,由于历史的原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被误解或歪曲,在一些人的思想中造成较严重的混乱,澄清这些混乱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许多艰苦的工作要做;其次,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国际上出现了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并在国内思想界有所反映,历史研究领域也出现了否定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错误倾向;其三,外国历史学理论思潮大量涌人国内,但由于缺乏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分析,致使一些人误认为这些理论是可以代替唯物史观的“科学理论”;其四,20世纪80年代以后,社会发展和科技革命都发生了许多新变化,提出了诸如“现时代的本质和特征”等重大的理论问题.唯物史观需要面对现实,在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概念、方法和理论范畴,关注新的增长点,而不是故步自封,使其能及时地回应社会的呼唤,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为了应对唯物史观面临的严峻挑战,第一,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第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正确认识包括史学在内的所谓学术研究“与国际接轨”;第三,高度重视史学理论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即不仅要重现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史学理论研究的辉煌,而且要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当代中国和世界,把当代中国的历史科学、史学理论不断推向前进.

有的学者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指坚持基本原理.近一个世纪历史研究的实践证明,只有这种理论才提供给了人们认识历史问题的最锐利的武器,而那种赋予唯物史观的过多含义.把本来不属于它们的范畴的东西也当作其基本原理去宜传的教条主义,反倒有碍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健康发展。今天,我们还必须通过历史研究的实践,吸收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史学理论和方法,去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有的学者认为,新的历史时期,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史学中运用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挑战:第一,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缺乏深入的了解,教条化甚至是情绪化看待唯物史观;第二,迎合西方某些史学理论,对唯物史观作所谓的“修正”与否定;第三,打着学术创新的旗号.对唯物史观做剪裁与歪曲以至否定,第四,通过各种形式的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宣扬与唯物史观相左的历史观念.所以,必须正确认识唯物史观在运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应付出更多的努力:其一,在对唯物史观及其指导下的史学研究进行认真反思的基础上,加??对唯物史观产生背景、时代意义、根本内涵等基本问题的研究,准确理解和把握其灵魂与精髓,澄清当前史学界的一些模糊认识;其二,根据新的历史形势,将对唯物史观的坚持与发展辩证统一起来;其三,从学术发展的规律来看,唯物史观指导下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要在新世纪获得更大的发展,关键还在于要有一大批经得起实践和时间检验的优秀学术成果;其四,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唯物史观的学术根基广布于哲学、历史等各相关学科的理论与具体研究工作中,而作为学术与普通大众之中介的文化教育、文艺作品能否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则是唯物史观能否深人人心的重要前提。

有的学者认为,目前研究中存在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在运用唯物史观之理论上的公式化与教条化;另一则是沿袭唯心史观的“从思想到思想”的诠释模式.实际上,唯物史观的思想源于“现实生活过程”的原理,为我们在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本体”论与方法论。按照唯物史观的要求,我们应在三个层面上展开研究,即从广大民众、统治阶级或日益崛起的新兴阶级与思想家本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出发,去分析相应的思想文化形态、思想流派、思想家的主张,唯有如此方能正确地阐明各种思想文化现象的本质,进而揭示其发展演进的历史规律。

有的学者认为,唯物史观也是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虽然时下没有人会对马克思主义应该丰富和发展持有异议。但是一旦涉及原创性的经典结论,人们便很难有所突破,往往使丰富发展流于一句空话。而新的文化哲学是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因为新文化观具有它的理论生命力,对社会历史现实问题具有容纳解释能力,不像其他哲学思潮和流派很少明确阐述自身与唯物史观的关系,甚至有意回避或搁置。

有的学者认为,唯物史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即这一理论系统不间断地且广泛、深入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与信息的交换,之所以这样在于其具备下列特点:第一,这一理论体系是实践的理论体系,即理论之冲破象牙塔、学院的禁锢。摆脱纯意识之形式转化为社会物质力量,是通过实践实现的,而社会实践本身就具有广泛联系,从而构成开放系统;第二,这一理论体系具有广泛的、长时间的社会适应性,从而既具长时间合理性又具有解读和发展的空间,第三,有生生不息的一代又一代学人、思想家薪火传承,宜传诠释,发展创新.开放的系统较之封闭的系统最大不同在于,它不是一次性地完成就终结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自我更新、自我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唯物论的基本原理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瞿秋白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传播和理解,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的发展开始进入规范化阶段。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和理解,比李大钊等人更为深刻、更为全面。他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和绍述,对中国人了解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内容有很大帮助,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瞿秋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辩证唯物主义 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新认识

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大都有留学日本的经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受日本理论界的影响很大。日本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体系的理解并不全面.通常把马克思主义体系概括为唯物史观、经济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当时中国大多数学者,无论是赞成马克思主义的,还是不赞成马克思主义的,都受到日本理论界这种观点的影响,甚至对马克思主义研究较深的李大钊也不例外。李大钊试图用进化论中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链条把马克思主义体系整合起来,这同日本理论界三大部分平列的观点相比,要深刻一些,但李大钊的说法毕竟不够准确,并不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实际。瞿秋白精通俄文,在苏联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多年,从另外一个渠道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他似乎没有受到日本理论界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和理解,比李大钊等人更为深刻、更为全面。

瞿秋白在《马克思主义之概念》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由四部分组成:一是互辩律的唯物论,二是历史唯物论,三是经济学说,四是科学社会主义,这四部分不是平列的关系而是有内在联系的完整理论体系。同其他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不一样的地方在于。瞿秋白十分重视互辩律唯物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他说,“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基础,就是所谓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解释宇宙一切现象的方法总论,总合各科学的方法而说明人类知识能量的认识论”。至于唯物史观和经济学说.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科学中的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则是马克思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得出的结论。总起来说,互辩律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总的宇宙观和统一的方法论,唯物史观和经济学说是其在具体研究领域的展开,科学社会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最初动机和最终目标。瞿秋白提出这种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新认识,目的在于“帮助读者得到对于‘马克思主义’一词的正确概念,不至于认为马克思主义就限于唯物史观及其经济学说”。

瞿秋白所说的“互辩律唯物论”(有时他也采用音译“第亚历克蒂”),是他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称谓。他不喜欢“辩证唯物主义”这个从日文套用过来的译名。想创立一个新的译名。无奈“辩证唯物主义”已经在中国思想界流传开来,成为约定俗成的通用哲学术语.已很难再作变更。因此,瞿秋白的互辩律唯物论的提法,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事实上,瞿秋白的四分说同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概括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分说的基本意思是一致的。也许是针对中国理论界存在的忽视辩证唯物主义的倾向,他才把辩证唯物主义单独突出来。他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对于宇宙、自然界、人类社会之统一的观点,统一的方法。何以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及社会观是统一的呢?因为他对于现实世界里的一切现象,都是以‘现代的’或互辩的(Dialectic)——即第亚历克蒂的唯物论观点去解释。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基础,就是马克思的哲学。”曜秋白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新认识,纠正了李大钊三分法的缺陷,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鉴于中国理论界对唯物史观已有所了解,而对辩证唯物主义还不十分熟悉,瞿秋白便担负起了介绍辩证唯物主义的重担。瞿秋白写了许多讲义、文章,出版了许多译着,堪称是在中国比较系统、比较全面绍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一人。在上海大学任教期间,他讲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撰写了《社会哲学概论》、《现代社会学》、《社会科学概论》等教材。《社会哲学概论》从“哲学之唯物论唯心论”讲起,论及宇宙的本原及其演化、生命的发展历程,阐述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概述了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现代社会学》更为具体地绍述了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并详细论证了“社会科学中的根本方法就是互辩的唯物主义”他翻译了多篇苏联学者介绍唯物辩证法的论文.还翻译了郭列夫着的《新哲学——唯物论》一书。在此书译本的附录中,有瞿秋白撰写的《唯物论的宇宙观概说》一文,表达了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解。瞿秋白还发表《自由世界和必然世界》、《实验主义与革命哲学》等文章,参与“科学与人生观论战”。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批判实用主义、自由意志论等资产阶级的学术观点,扩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影响。瞿秋白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和绍述,侧重于以下几方面内容。

二、关于哲学基本问题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但是,在瞿秋白以前,早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此缺乏了解。瞿秋白改变了这种状况,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首次明确地表述了哲学基本问题。他在《社会哲学概论》中指出,最初的哲学是一切知识的总称.“随后知识渐渐分类、综合、组织而成系统,就发生种种科学,——从哲学之中分出;至今所剩的仅仅是方法论和认识论”。“科学分工的结果,使哲学仅仅能成为综合一贯的智识,有统率精神物质各方面的智识而求得一整个儿的宇宙观之倾向:更因科学进步而智识系统日益严密,于是,哲学——所谓‘求宇宙根底的功夫’愈益得以深入。然而初民哲学与现代哲学仍旧同样是人对宇宙的认识”。囝他明确地指出,当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后,“人若想哲学问题,——就是他想组合一更稳固的‘宇宙念’(ContemplatiodcM0nde)——他立刻就遭到的难题:‘我’与‘非我’的关系,‘认识’与‘实质’以及‘灵魂’与‘自然’的关系。直到如今,这一问题还是哲学中的根本问题”。“凡以客观为出发的,——只要他是一贯的思想家,有这勇气一直推究下去,——他必成唯物论中之一派。而以主观为出发的,——便是唯心论中之一派”这里所说的“我”与“非我”、认识与实质、灵魂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都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表述。

基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瞿秋白把各种哲学划分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他认为唯心主义是一种错误的哲学理论。他指出,有的唯心主义者纯粹以个人主观意识的“独在论”(唯我论)为出发点,提出主观唯心主义学说。有的唯心主义者以“绝对精神”为出发点,提出客观唯心主义学说。他们的共同本质都是认为思维或意识为第一性的,而存在或物质为第二性的,歪曲了世界的本来面貌。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上除了我的意识之外,什么都不存在;客观唯心主义者虽然“超个人意识”,还是把物质世界看成精神的派生物。“超个人的意识之学说,最巩固的就是黑智耳(黑格尔)和塞林(谢林)的学说,他们的‘绝对精神’就是一种超个人的意识,——其中似乎能包含主观与客观、精神与自然界。然而塞林的见解以为宇宙只是这一精神的‘自念’。黑智耳的哲学系统里所谓‘绝对的’逻辑过程很重要,所以宇宙是这一‘绝对精神’的‘自想’——逻辑过程。实际上是一样的”。

瞿秋白还对唯心主义哲学产生的根源作了分析。他认为,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有两重原因。其一,历史原因。由于人们的认识能力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因而形成唯一主义的错误认识。在人类初期。人们还不能科学地解释各种自然现象,以为有神灵在支配着世界“既然信仰宇宙为某一神灵所创造,即此便是以主观为出发点的各种哲学系统之基础,而这种信仰本来就不期而然地引导到‘客观之存在受主观的规定’等类的学说。”因此,“凡是与唯物论相对抗的哲学,都是由初民的万物有灵论里出来的”。其二,社会原因。由于社会生活现象十分复杂,人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只得求助于神灵的保佑.于是形成唯一fl,主义的错误认识。“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各社会间交通日益繁多,往往骤然暂时归之于神归之于上帝。”“一民族之内的斗争,各民族之间的战争,以及通商事务里,常常发现以前所引为不可能的事,而大家所期望的事反不能实行。这种状况更可巩固对于‘天神力量’的信心,而增长依赖天力援助的倾向。”

从上述瞿秋白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和绍述可以看出,他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思维与存在或精神与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把握得比较到位:而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即思维与存在或精神与物质的同一性问题,把握得还不够到位。他对唯心主义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某些合理的内核并没有作出具体的分析;对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认识得也不够深刻。事实上,唯心主义产生的一个重要的认识论原因就是把认识上的曲线简化为直线.把认识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加以夸大,导致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

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唯物论的基本原理范文第3篇

马克思主义奠基人对此的答复是肯定的,他们坚决否定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的、神 圣的真理。这种否定不仅基于他们关于人类经验的积累无论在量和质方面都微不足道( “整个人类历史还多么年轻,硬说我们现在的观点具有某种绝对的意义,那是多么可笑 ”(注:马克思恩格斯说了许多有关真理相对性的话语,这里只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第154页上比较典型的一段。))的认识,而且源自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之一—— 存在决定意识(人们只能在一定历史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展开认识活动(注:《马克思恩格 斯选集》第3卷,第562页。辩证法只承认一切事物的暂时合理性,这是黑格尔最精彩的 思想。)),所以过去对马克思恩格斯学说的神化是违背马克思恩格斯原意的,是马克思 恩格斯的学生们怀着对老师的过分崇拜而好心办了坏事。当然,在以往的造神活动中, 也不排除有些人是借神化马克思恩格斯来神化自己。

科学发展史也告诉我们是可以的,因为原理无非是一种运用归纳和演绎方法产生出来 的最一般的、基本的认识,是具体人的思维的产物。人的局限性决定了原理性认识的局 限性,所以任何原理或规律性认识都不是完美无缺、绝对有效的,任何科学的理论因此 都必须是发展的,开放的,否则就变成了宗教。

在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理论的发展固然可以体现为对基本原理的不断修补和完善, 但更多地却表现为对基本原理的突破上。正因为如此,这一领域的人们不会提出坚持或 扞卫某种现成的理论,相反却欢迎对现有理论的不断修正,欢迎现有理论的不断尝 试。社会科学虽然有它的特殊性,但既然是科学,并且大家都认识到它需要创新,那就 应同样欢迎对一些基本观点的超越。

事实上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的蓬勃发展,已经突破了许多根本性的原则,尤其 是在经济领域。因为在这个领域,空洞的原则是填不饱肚子的,所以原则往往在这里要 让位于实践。比如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符合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 哪条原理呢?但它符合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符合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决 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符合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的原理,也符合理论思维必 须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

笔者与吴英、庞卓恒先生(注:吴英、庞卓恒:《弘扬历史唯物史观的科学理性——与 蒋大椿先生商榷》,《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一样,并不赞同蒋先生对经典唯物史 观的基本价值判断,即它存在“严重的理论缺陷”,已不能适应现实史学认识的需要, 因此“应当超越,必须超越而且可以超越”。笔者认为尽管唯物史观的一些基本原理需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但当代生活本身仍然可以在唯物史观的理论框架内得到很好 的解释。换句话说,在当代,它的核心原理与它的一些辅助原理仍然是一种有效的历史 认识方法。而且,即使将来人们的社会实践突破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框架,唯物史观 被真的超越了,那也如同相对论突破牛顿力学的基本原理、量子论突破相对论的基本原 理之后所发生的情况一样,被突破的理论并没有被彻底扬弃,牛顿力学对造汽车、飞机 仍旧有效,相对论对造原子弹也继续有效,唯物史观将继续得到发展。

笔者同时对吴、庞两先生的一个基本判断也有不同意见。在他们看来,传统唯物史观 并非马克思恩格斯的原创理论体系,而是经苏联人倒手的、受到严重歪曲或误读的理论 范式。而笔者认为这一估计有些过头,理由是吴、庞两位先生无论是对苏联理论工作者 的马克思主义认识水平还是对我国学人理论修养的评估都有些偏低。

就吴、庞两先生的前一观点而言,笔者倒是与蒋先生一致,即现存唯物史观属于马克 思主义奠基人而不属于斯大林或前苏联学者。尽管在斯大林时期,以《联共(布)党史》 为代表的苏联版唯物史观,的确对马克思恩格斯原着存在生吞活剥和实用主义的缺陷, 但我们不应忽略,在斯大林去世以后,苏联学术界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逐渐调整了以 往对唯物史观的片面解读之处。康斯坦丁诺夫主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原理》(197 4年修订版)一书是这种苏联版唯物史观的集中体现,其表达的唯物史观与马克思恩格斯 的原版唯物史观虽不能说纹丝不差,但原则上没有多少出入却是真的,而且在某些方面 还补充了原版唯物史观的不足。

至于后一点,如果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及建国后的头些年,我国理论工作者分不清 真假唯物史观,跟在苏联老大哥后面虚心地学习还说得过去,因为那时我们的马列理论 修养的确薄弱,正处在以俄为师的模仿阶段。20世纪60年代前后,苏联的解释变了,我 们不仅没变,还将斯大林版的唯物史观进一步简单化为阶级斗争决定论,从而把唯物史 观推到了荒谬。经过“”的反面体验,我国马克思主义者痛定思痛,在理论 上真正成熟起来,依笔者愚见,成熟程度甚至胜过苏联马克思主义者。真理标准的讨论 大概可以视为这一进程的开端,而译自德文本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出版则对正本 清源的工作具有象征意义。今天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区分不同版本的唯物史 观的能力还是具备的。因此本文将重心放在对唯物史观现实合理性的辩护上,同时从另 一个角度分析一下唯物史观的历史命运。

蒋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归纳了六条“唯物史观的理论核心及其最基本原理”,并指出由 于史学界过去对其中两条(注:有关五种社会经济形态普遍性和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亦承认杰出个人历史作用的观点。)的“局限与不足”进行过深入分析,因此他仅分析 另外四条最基本原理的“严重缺陷”,其中包括:1.人类社会及其历史是客观存在的。 2.人类社会历史按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规律向前发展,其基本规律表现为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 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4.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注:见蒋大椿:《当代 中国史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发展》,《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第7页。)

笔者认为,唯物史观的核心理论或最基本原理只有一条而非六条,也就是蒋先生所理 解的第二条,其他五条都是第二条衍生出来的内层和外层理论,尽管也可称它们为基本 理论。简言之,唯物史观包含着一个核心理论,即人类历史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物质 生产力”所制约的合乎规律的过程。在这一内核周围,又有一系列支援性理论,如基础 和上层建筑的理论,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理论,

历史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理论,阶级、阶 级斗争和政党的理论等。在这些理论之下,还依附着众多的外层理论,比如在社会经济 形态演进的理论体系之下,还有《资本论》中所阐明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运动的理 论,商品、价值、剩余价值、市场经济的理论等,这还不包括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马 克思主义者或非马克思主义者对原创的唯物史观的理论诠释。而实际上,这些诠释也附

着在了唯物史观的外壳之上。如列宁的、普列汉诺夫的、斯大林的、的、卢卡奇 等的思想理论。

唯物论的基本原理范文第4篇

系统论是现代科学的基础,系统论把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和过程,以至整个世界都作为整体、有序、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来研究。任何一门科学都自成系统,哲学也不例外。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是严密、系统的一门科学。因此,我们在学习辩证唯物主义时,必须系统地把握它。

辩证唯物主义分为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三大部分,这是学习哲学常识课必须首先掌握的。而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又自成系统。例如。辩证唯物论由物质、意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三大部分构成。唯物辩证法主要由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三大部分构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主要由认识论的唯物论、认识论的辩证法两大部分构成。当然,构成这三者的每一部分又都自成系统。例如,辩证唯物论的物质部分,主要由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三个部分构成。这样,辩证唯物主义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如下图:

这里必须注意的是,构成辩证唯物主义的各个部分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的。在辩证唯物论中贯穿着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建立在辩证唯物论的基础上,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认识的产生和发展。只有系统地学习哲学,才能完整准确、高屋建瓴地掌握哲学理论,才能全面认识和理解哲学原理。在学习哲学常识的过程中,有些学生不能很好地运用哲学原理分析和联系社会实际,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系统地把握哲学的精神实质。

二、掌握法则

有些学生常常觉得哲学常识很深奥,难以把握。其实,学习哲学常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无论是编书,还是讲课,人们总是遵循着这样一个法则:首先提出一个哲学原理,然后分析这一哲学原理所包含的基本内容,最后从对原理及内容的分析中得出在实际工作中应遵循的工作方法,即原理、原理内容、工作方法的三个段式法则。笔者将其称作“三段式”法则。例如,学习辩证唯物论中的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时,首先,提出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然后,分析这一原理的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最后,从中得出工作方法,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又如,学习唯物辩证法中的矛盾特殊性时,首先,提出矛盾特殊性原理。然后,分析这一原理的内容:不同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不同特点。最后,从中得出工作方法,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段式”法则并不是随意编造的。它是由辩证唯物主义自身的性质决定的。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段式”法则中的原理内容就是世界观,工作方法就是方法论。“三段式”法则体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掌握了“三段式”法则,可以帮助我们系统完整地掌握哲学原理,把哲学原理与工作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三、掌握“对子”

把哲学称作“对子”的学说。哲学概念总是一对一对地出现,如物质与意识、运动与静止、主观与客观、对立与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两点论与重点论、内因与外因、质变与量变、实践与认识、现象与本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等。这是因为,整个世界是一个矛盾的世界,矛盾是由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构成一的。既然整个世界都是由矛盾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构成的,那么,我们在学习哲学时就应该从事物的两个方面看问题。例如,当我们看到物质的决定作用时,同时要注意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当看到矛盾对立性时,同时要看到矛盾的统一性;当把握两点时,同时要善于把握重点;当看到内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时,同时要看到外因对事物发展的影响。总之,看问题要坚持两分法,全面地看问题,反对一点论和片面地看问题。

学习哲学掌握了“对子”,能有效避免片面性,对我们理解、掌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掌握关系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整体。哲学中的各种概念、原理之间也是躯联系的,都是以某种关系联系在一起。哲学关系呈现多样性,在多样性中又有一些基本关系。在哲学常识中,这些基本关系有三种。

第一种是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它们的关系一般表现为:一方面决定另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对其具有反作用。例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第二种是联系和转化的关系。它们的关系一般表现为: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同时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例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哲学中,表现这种关系的还有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等。

第三种是区别与联系的关系。它们的关系一般表现为:两个方面是有区别的,同时两个方面又是相互联系的。例如,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现象与本质是有区别的,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现象与本质又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在哲学中,表现这一关系的还有哲学与个别具体科学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等。

唯物论的基本原理范文第5篇

一、恩格斯写作《费尔巴哈论》的历史背景

第一,为了实现历史的夙愿。早在184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时,就决定共同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把他们“以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恩格斯写作《费尔巴哈论》就是为了实现这一愿望。第二,国际工人运动的现实需要。19世纪末,国际工人运动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并和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建立起工人的政党组织,国际工人运动的这一发展趋势,迫切要求系统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以指导工人运动的发展;另一方面,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打着复活德国古典哲学的招牌,试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对抗。鉴于这种情况,恩格斯感到很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做一个简要而又系统的说明。第三,评述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提供了机会。费尔巴哈在大学担任讲师期间,由于宣传唯物主义无神论而被剥夺了教席,并受到了当时德国哲学界的攻击。1885年丹麦社会学家施达克写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书,对费尔巴哈给予了充分肯定,驳斥了德国哲学界的攻击。但是,由于施达克哲学素养不够,不懂得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对费尔巴哈作了错误的评价。因此,当德国社会机关刊物《新时代》杂志编辑部邀请恩格斯撰文评述施达克这本书时,恩格斯就欣然同意了,并借此机会完成了《费尔巴哈论》。

二、《费尔巴哈论》的基本内容及其重要哲学原理

《费尔巴哈论》全书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黑格尔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高峰,它在体系上是唯心主义的,但包含着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恩格斯揭露了黑格尔哲学中方法和体系之间的矛盾,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之间的联系和本质区别,阐发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分析和评述。恩格斯在这一章里精辟阐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提出了科学地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批判了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分析评述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揭示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及其根源;批判了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界限的错误。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是对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的批判。费尔巴哈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者,但他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主要表现在他在宗教观和道德观上的唯心主义观点。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露了他在宗教观和道德观上的唯心主义本质及其根源。第四章的主要内容是系统地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及其实现的哲学变革。恩格斯在这一章中深刻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并系统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

第一,关于哲学基本问题。

在《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发展史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是思维与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哲学家依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其二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能否认识世界的本质及规律的问题,历史上的绝大多数哲学家坚持了可知论。马克思主义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要点包括:一是坚持存在的第一性,思维是对存在的能动反映;二是坚持世界的可知性,坚持实践是思维与存在统一的现实基础,也是推动哲学发展的主要动力。

第二,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采取了辩证扬弃的科学态度,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其基本观点包括:一是坚持“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二是坚持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它本身也不过是这一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而已”;三是坚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第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是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经典名著。其主要原理包括:一是社会发展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自然界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但社会历史仍然是按照一定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发展着。研究社会历史不能不注意人们的目的和动机,但重要的问题是要研究促成这些思想动机背后的客观动因,特别是要探究使广大群众行动起来的动因,这样才能找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基本动力。恩格斯指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只有故意闭起眼睛的人才看不见”,但阶级的产生和阶级斗争的根源“是由于经济关系发生变化,确切些说,是由于生产方式发生变化”。因此,为了“改变生产方式来使生产力摆脱桎梏”的矛盾运动才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三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独立性。国家和法制虽然在上层建筑中居于核心地位,但是它始终都不是一个独立的领域。国家的存在和发展“归根到底都应该从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中得到解释”。哲学和宗教是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而且往往被一些中间环节弄得混乱和模糊,似乎可以脱离经济基础,其实它们仍然是受自己的物质存在条件决定的。恩格斯也注意到了意识形态发展的相对独立性。他认为意识形态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巨大的力量,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基础,这样或那样地推动或阻碍社会历史的进步。

三、学习《费尔巴哈论》的重大现实意义

一百多年过去了,今天的人们或许会对恩格斯《费尔巴哈论》中所涉及的事件人物感到陌生,世界历史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恩格斯在著作中所论述的问题并未失去意义,尤其是其中所蕴含的世界观仍然是指导我们观察分析世界的重要思想武器。

第一,完整把握《费尔巴哈论》中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坚定共产党人的科学信仰。

党的十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理想的动摇是最根本的动摇,信念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对每一个党员干部都是一个重大的考验。理论上的清醒,是信仰坚定的前提和基础。共产党人的信仰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之上的科学信仰,因此,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党员干部坚定科学信仰的根本途径。认真研读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不仅有助于党员干部深刻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而且能够全面系统地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而切实把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之上。

第二,准确应用《费尔巴哈论》中阐述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为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提供正确的方法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一轮中国改革开放的航程。这轮改革范围之广、力度之大是空前的,所要破除的矛盾是异常复杂的,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坚持正确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唯一科学的思想方法,我们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正确判断改革形势,在错综复杂的形势变化面前保持头脑清醒,科学分析改革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全面看待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都离不开唯物辩证法指导。努力把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所阐述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学习好、领会好,并且准确运用于我国的改革开放,把思想方法搞正确,坚持在改革中统筹谋划、系统实施,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才能不断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第三,深刻理解《费尔巴哈论》中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提高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