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二化学教学辅导

高二化学教学辅导

高二化学教学辅导

高二化学教学辅导范文第1篇

课程咨询电话:400-0066-911 转分机 89522

(温馨提示:先拨前10位主机号,听到提示音后再拨后面5位分机号,专业客服将为解答相关课程设置、师资、收费标准相关情况,仅供咨询相关课程)

招生说明:招生范围:初一到高三

辅导课程:

初一数学、英语、语文

初二语文、数学、英语、物理

初三数学、英语、语文、物理、化学

高一数学、英语、语文、物理、化学

高二数学、英语、语文、物理、化学

高三数学、英语、语文、物理、化学、政治、生物、历史、地理

*************************************************************

课程的优势:

创新: 独创UMS教学管理系统,一个孩子一套提分方案

品牌:十九年新东方品牌见证,千万家长学子一致信赖

师资:资深学科名师磨砺沉淀,打造出一对一课程

特色:家长会反馈阶段性进步,励志教育铸就学员未来

服务:免费学科讲座早晚自习,免费心理专家咨询辅导

效果:8%学员提升80分以上,17%学员提升50-80分,56%学员提升30-50分

师资: 19年培训经验积累,历年中高考提分高手、奥数精英、全国数学物理竞赛获奖者、海归双语教学人才组成的精英教学团队:4位博士生,115位研究生,90位来自于复旦交大同济,31位来自于华师大,30位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金牌校区===

【徐汇区】 万体馆中心:徐汇区天钥桥路811号2楼

           番禺中心:徐汇区番禺路900号2楼

【普陀区】 曹杨中心:普陀区曹杨路333号2楼

【闸北区】 沪太中心:闸北区沪太路799号2楼

【黄浦区】 新闸中心:黄浦区黄河路355号1号楼3楼

【杨浦区】 复旦中心:杨浦区国权路561号

           五角场万达中心:杨浦区政通路177号万达广场C座8层

【浦东新区】八佰伴中心:浦东新区浦东南路1036号隆宇大厦13楼

=========================================

上海市同类优秀课外辅导机构有哪些可以比较下呢?

上海昂立智立方:400-0066-911转分机89476

上海精锐教育:400-0066-911转分机99724

上海昂立新课程:400-0066-911转分机89521

***********************************************

上海京翰教育:

高二化学教学辅导范文第2篇

一、推行“双辅导员”机制的背景

传统的高校管理大多都是在一个年级或班级设立一个辅导员,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即“政治导师”或“生活导师”。随着今年来高校的扩招,以前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用了[4]。从当前高等院校的实际状况来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采用的辅导员包揽统管的操作机制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不能适应大学生发展的需要[5]。部分辅导员对所带班级思政教育的理解仍停留在表层,以致简单盲从、敷衍应付、没有针对性、缺乏耐心等现象随处可见。同时,现有体制也局限了其他辅导员的参与度,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实践功能和培养功能,对辅导员专业能力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对于困难学生,单一辅导员的教育形式呈现单一性,缺乏柔性的、人文的制度文化;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更好的挖掘,学生不能得到应有的肯定;单一辅导员的教育面过于狭窄,缺乏多方面的合作与互动。例如对于学习困难学生,经过辅导员多次谈话帮助,效果可能不太明显。因为每次单一辅导员的说教式训话,学生已经比较厌倦,很难有新鲜感和亲切感,不能把谈话听得进去。困难生的这些现象的发生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必须进行改革。

为此,我院试图以引导服务困难学生为切入点,以“双辅导员”机制推动制度创新和活动创新,践行多管齐下理念,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建设品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双辅导员”机制的实施

1.“双辅导员”机制概念

“双辅导员”机制是一种以双辅导员负责对学生引导和服务替代现行的单人辅导员负责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创新机制,即由两位教师共同担任个别困难学生的辅导员职务。具体说来,原有辅导员作为第一辅导员,承担大部分常规工作;第二辅导员侧重对困难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等多方面进行个别的帮助和辅导。集两者之合力,向着促进师生和谐发展、加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风建设的目标迈进。

2.实施策略

分工明晰,推动自主创新。辅导员和第二辅导员作为两个不同的工作岗位,被赋予了不同的工作职责和内容,促使在岗老师们对学生的能力、意识、人格的培养作深度思考,并能依据自身的条件,与学生一起自主创新地设计教育方式,引导困难学生在谈话沟通中完成自我教育和民主管理,达到服务学生的目的。

资源互补,强化辅导效能。增设第二辅导员岗位,让其他教师参与到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中来,可以使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弥补原先辅导员工作方式、思维方式的单一性和不足,使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趋于多元化,为困难学生的自主管理和个性发展提供多元的发展空间。

全员培训,提升专业素养。辅导员队伍培训被视为推行创新机制的必要条件。学校通过开设主题讲座,建立辅导员俱乐部,开展辅导员座谈会,与资深的兄弟学校互动交流,邀请名师莅临指导等方式,进一步推进思想教育新机制的落实,不断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水平。

搭建平台,提升困难学生学业水平。第二辅导员定期和困难学生谈话,打造师生交流平台,建立长效机制和帮扶措施。通过辅导员和第二辅导员的共同努力,经过一段时间后,提升困难学生的学业水平。

拓宽渠道,培养困难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由于辅导员和第二辅导员的倾情辅导,困难学生发现了自己的优点,树立了自信,他们开始产生自立意识,懂得认真学习重要性,并且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双辅导员”实行的效果

1.彰显个性, 突出合力。困难学生每个个体都有其特殊性,在每个具有个性的群体中,以第一辅导员为主体,第二辅导员进行单独辅导,第一辅导员、第二辅导员以及学生之间形成相辅相成,共同进步的向心力,为使学生在这个集体中健康快乐成长,教师在这其中和谐发展提供了内推力。

2. 困难学生+第一辅导员+第二辅导员=走出困难。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学风建设效果明显,这背后一定拥有着一个强大的辅导员阵容。以学工部、各学院领导下的辅导员为指挥中心,以第一辅导员、第二辅导员为建设核心,以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工作顾问为辅助后盾的辅导员团队,在制度创新中践行思想教育工作理念,在活动创新中将正确、及时、快乐的服务引导辐射到学风建设的各个环节。

3.实践全员辅导的理念:外重学风建设,内强个人素质。全员辅导是新机制的核心内容。教育学生不仅仅是辅导员的个人职责和所为,应该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和工作中心。实施学风建设新机制可以使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教育中来,增强德育的力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员化。

四、思考

“双辅导员”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还在探索阶段,诚然,新机制的探究过程是艰难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进行调整。如在第一辅导员、第二辅导员搭配中过于考虑专业选择,忽视了资源互补,造成个别专业班级发展不均衡。又如,第二辅导员的实践能力有高有低,对专业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大多停留于显性文化,对隐性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入。因此,高校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方面、辅导员的选聘和培养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的健全方面、教育模式形式的创新方面加大力度。只要坚持下去,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去解决问题,一定能在帮扶困难学生、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优秀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上有所建树。

参考文献

[1]康育文. 贫困大学生心身健康与自尊、人格、人际关系、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硕士论文,2005. 23-58

[2]王玲.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 才智, 2010,(23) :62-63

[3]张耀灿, 陈万柏,等.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46

[4]张用伟.实行“双辅导员制度”,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管理[J]

高二化学教学辅导范文第3篇

一 、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一)传统的观念制约了辅导员角色的科学定位,导致辅导员队伍职责不够明确,事务性工作繁多。

我国高校辅导员最初定位于思想政治工作,早期要求“又红又专”,对思想觉悟的要求较高。随着高校“以生为本”办学理念的确立,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正逐渐由行政化向服务型转变,认为辅导员是行政工作者的传统观念不仅不能适应社会转型和高校教育发展的要求,而且制约了人们对辅导员角色的科学定位,阻碍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辅导员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是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前者应该是辅导员工作的核心内容。但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却发现,高校辅导员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并没有得到凸显,反而有弱化的倾向。辅导员每一天都是陷入毫无止境的事务性工作当中,试问哪还有时间去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更谈不上对学生思想动态的了解,追踪,完全偏离了辅导员工作的重点。

(二)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辅导员待遇偏低,个人发展空间有限。

有的高校领导对辅导员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够,把辅导员队伍边缘化。不少辅导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工作不被认同,缺少相关的选拔,激励和以及管理的有效机制,导致辅导员队伍建设在评价,考核等诸多环节中无章可循。正是因为辅导员待遇低,政绩难以体现,没有成就感,大多数的辅导员仅仅是把自己的岗位当成另谋他就的权宜之计,辅导员严重流失已经成为许多高校司空见惯的现象了。

(三)发展后劲不足,专业化,职业化道路困难重重。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应该对大学生的各个生活领域进行专业化的指导。但是有两个问题成为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道路的重大障碍:一是许多高校都存在“近亲繁殖”的历史遗留问题,就是大量的本科生毕业留校当辅导员,再加上后天外出培训提升的机会少,禁锢了理念的更新,限制了视野的开拓;二是自身职业化意识淡薄,多数辅导员感觉发展空间狭小,职业寿命短,把辅导员岗位作为“临时”或“短期”的工作。现在有些高校 “1+3”模式,即选择优秀的本科毕业生先做1年辅导员,然后再保送其读研究生。虽然采取这样的方式可以短暂的缓解辅导员缺失,但从长远来看这样的方式大大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阻碍了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二、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

当前,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对于进一步做好学生工作和促进学校稳定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在新形势下高校需要不断根据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辅导员队伍建设新途径,新举措。

(一)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高校要从思想上提高对辅导员队伍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明确辅导员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明确职责。辅导员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寓教育于学生党建和团建,日常教育管理与服务以及指导课外活动中,而非一般教学行为的服务者;辅导员承当重要的服务性工作,但非学生各方面服务工作的“协调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辅导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高校首先要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把辅导员从学生“保姆”的角色中解放出来,理顺辅导员与学校各职能部门的职责,从而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保证辅导员的工作方向和工作效果。

(二)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学校改革发展的总体规划。

建立和完善辅导员激励和发展机制,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是稳定辅导员队伍,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关键。高校在加强对辅导员严格管理的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在制定分配政策,发放工作酬金和奖金时,充分考虑辅导员工作的性质和特点,保证各项待遇和教学、科研一线的教师相同,并在某些方面作适当的倾斜。

(三)致力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

目前,建立一支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正逐渐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认同。高校要全面,准确地认识辅导员的地位和作用,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或适合从事辅导员工作的;要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的培养辅导员梯队,造就不同特色的管理专家,使辅导员工作成为高校能吸引高素质人才职业之一;要通过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尤其是在辅导员发展空间上关心辅导员,使辅导员能乐意、安心思想政治工作。

(作者:广东工业大学辅导员)

参考文献:

[1]谭译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难点及对策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07(9).

[2]刘剑斌、余修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6).

高二化学教学辅导范文第4篇

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问题一直是困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提升的关键问题,其建设标准、路径、优化策略等问题也得到了诸多关注。若要厘清则需要明确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内涵,当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内外环境以及辅导员专业队伍型构所面临的困境。

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内涵

专业化是一个建设过程,是指某种职业由普通职业发展为长期稳定职业的过程。辅导员专业化的实质是辅导员就自身工作不断打造、专业全面的过程。具体操作中对辅导员进行专业的管理和培养需依托专门机构和终身专业训练体系进行。最终,辅导员自身能够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全面掌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

笔者认为,辅导员专业化标准应当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有奉献精神,乐于为高校学生服务。能够深刻理解并掌握有关辅导员职业的道德规范,同时能够以身作则,成为高校学生行动规范上的榜样;第二,拥有稳定的队伍。队伍内所有成员接受过系统的职业能力培训,且必须具备本科以上学历;第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升理论实践知识与水平是辅导员专业化的现实要求,不断学习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辅导员专业化的思想基础;第四,善于结合工作实践进行理论研究。树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念,总结分析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归纳出自己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第五,职业成就感不断积累。随着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对辅导员专业化的认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逐步成为专家级权威。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挑战:职业认同与社会支持的缺失

从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来看,职业培训和理论传输的环节并未缺失,只是在步骤上较为滞后且缺乏抽象化、概括化、系统化和制度化。辅导员的职业技能和归属感一般在入职之后逐步获得,而工作所需的教育学(包括政治学)、法学、教育评估学、逻辑学、教育史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现代管理学等理论知识也仅在入职培训中快餐式地零散分布。总结地来看,无论是职业技能还是理论知识,当下辅导员群体所面临的问题并不在于无、而在于乱,因为就整体而言,它们的在场是反社会学习论基本规律、是不符合认知主义基本原则的。

从学习论的角度来看,能力的习得一般有两种路径:一是职前专业化教育与职后补偿式训练的配套,二是经验式实践的一以贯之。前者存在理论传输与技能教授的前见,职业实践内容的主要功能并非在于能力养成,而是抽象理论的具体化与实践化,这种进路能够促使理论联系实践的闭环形成,使从业者的职业规划和工作规程具有科学性、专业性与理论性,使辅导员工作变得有理、有力、有节。但后者因缺乏理论支撑,而具有耗时长、偏差大、速率低、碎片化的弊端,也就是说,缺乏巨人的肩膀、缺少理论的提升,忽略理论前见的实践出真知必将困难重重。遗憾的是,我国现今辅导员获得职业技能的途径一般更偏重于后者,如何改善现状,将成为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核心研究领域。

(二)机遇: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概要设计与实践纲要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出台与实施必然标志着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职业化和专业化的道路买入了新的篇章,处于历史机遇期。文件阐释了职业能力的概念,并提出了职业群体建设与职业身份认同的纲领与路径,为我们指明了建设具有职业化、专业化的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努力方向。我们可以从图式理论的角度解读这一政策文件的指导意义:通过职业能力建设填充职业认知图式,从主我角度解构图式为身份认同纽带,从客我角度解构图式为社会评价体系与社会期待范畴,主客相合的完整图式又经历了专业选择―理论提升与职业培养―职业对接与角色维续―技能运用与归属感析取―经验累积与二度理论提升―反哺理论传播与职业训练的演变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分化出独立的辅导员职业教育群体、辅导员队伍建设与职业技能理论研讨的学术共同体、接受辅导员专业技能训练与学术规训的学徒群体以及作为经验来源与理论观照对象的辅导员从业者群体。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过程中暴露的不足

高校辅导员如果想要向着职业化、专业化迈进就必然离不开以下四点:一是岗位建设拥有较好的未来前景,前景比较稳定;二是行业内构建起覆盖全面、健全稳定的职业发展组织体系;三是建立固定的学术交流阵地,为辅导员提供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专门的技能培训;四是坚持重视加强辅导员这一职位的社会地位建设以及社会认可度建设、以其优良的社会认知度以及社会声誉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由于上述要素的构建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缺乏或缺失,当前的辅导员队伍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今时展的需要,而社会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却在日益增长,要解决这二者之间的矛盾,以下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从业期不稳定

现如今,大部分高校中辅导员以中青年为主,由于其社会年龄及阅历限制,大多数辅导员的工作年限较短,其带来的不良影响就是辅导员队伍难以保持工作的稳定度,以及学生工作的连贯性。究其本质原因,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有一部分辅导员对于学生工作的认知存在偏差,对于这一工作的责任心以及热情不足,他们以辅导员工作为跳板,积攒工作经验及条件以备随时跳到其他职位。中青年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能够充分发挥其精力充沛、创新精神强等有利条件。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中青年辅导员的工作年限不足,导致其缺乏一定的工作阅历及经验,不能全面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某些工作上不能发挥最佳的效果。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程度较低

目前高校辅导员的选拔有一部分依赖于从本高校挑选综合素质过硬,学习成绩突出的优秀本科毕业生,与其他人相比,他们确实学习能力比较突出,但是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理论知识缺乏积累,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社会学等教育管理科学的学习处于真空状态。这就导致这类辅导员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力不从心,面对学生出现突发状况会因科学管理知识和思政教育手段的缺乏,不能及时有效地做出处理,影响他们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加之当前高校拥有高级职称的辅导员大量缺乏,骨干力量?橹星嗄杲淌Γ?其造成的不良影响就是高质量的教育经验难以普及到全部辅导员队伍中,而低质量的教育经验及工作方法不断循环,这对于高校辅导员的互相学习以及内部帮带是非常有害的。

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实践方法

(一)建设辅导员培训互助交流会,增加队伍的专业化素养

随着当今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现今高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要求也应不断提高。高校辅导员应是一支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业务精通,高度自律,作风优良;丰富的政教工作经验以及大量相关知识学习经历;注重自身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功底,组织建设能力以及洞察力和调研能力提升;具有多学科交叉知识储备,了解法学、教育评估学、逻辑学、教育史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多学科的高水平优质队伍。

完善辅导员培训机制,创建辅导员培训沙龙,设置的沙龙内容要多元化、丰富化、内涵化。沙龙中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外界授课外,还应加强沙龙的自身学习氛围,使辅导员沙龙成为开拓创新的场所,理论学习的乐园、方法知识的阵地,使辅导员队伍在拓展工作视野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二)辅导员培训标准化,加强队伍的职业化建设

作为高校学生思政建设的实施者,高校辅导员队伍奋战在思政教育工作的第一线,只有将辅导员的职业专业化、职业化,明确辅导员职业的晋升通道,才能够有效增强该岗位的吸引力,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稳步推进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建设,最终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校对于辅导员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复合型人才。作为高校辅导员,既能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又能将理论在实际工作中合理运用,便于开展高校学生思政工作、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安全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等,同时在开展党建活动、社团活动、社会调研、心理疏导、时政教育等工作时卓有成效,能够独立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在课程设置上要以辅导员工作所需要的心理学、哲学、管理学、教育学、政治学等学科为中心,发散式培养,在实践能力方面更要加强培养。针对学科队伍建设以及人才引进,在重视与学科相关的人才引进的同时,也要将高校中已经具备大量教育经验,实践能力的党务人员和优秀辅导员加入到队伍中,丰富学科建设,使辅导员课程化指导更加科学,不断推进队伍的职业化发展。

高二化学教学辅导范文第5篇

[关键词]辅导员 思政课 实践教学 制度保障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3-0005-03

思政课实践教学不是以技能学习为目的,而是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必要教学手段、途径和环节,是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虽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各高校普遍存在学生管理体系与思政课教学体系严重脱节,德育资源不足与浪费并存的现象,致使思政课教学绩效和德育工作实效整体不高。因此,探讨政治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体制机制与制度保障,构建能够同时发挥政治辅导员与理论课教师比较优势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对于缓解高校思政课人员配备不足、辅导员出口单一、提升思政课以及德育工作实效性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当前,以政治辅导员为核心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体系和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职教师为中坚的理论教学体系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两条腿”,共同支撑着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技术的改进和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思政课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因为“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完善高校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能力素质的培养,是关系到高等教育能否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战略问题”。[1]

2004年中共中央16号文件颁布后,实践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普遍推行。经过近10年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广泛探索,实践教学已经成为思政课教学的必要环节,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可喜的是,近年来在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两个方面,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始突破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职教师为中坚的理论教学体系,逐渐与以政治辅导员为核心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体系融合,政治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成为众多高校关注的领域。

(一)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利于辅导员队伍建设

长期以来,由于职业发展比较狭窄,辅导员队伍流动性相对较大。虽然近年来党委政府逐渐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但辅导员更多是作为“办事员”与“消防员”处于高校教育与管理体系的底层,在“人生导师”的魅力光环与“学生公仆”的现实之间挣扎与徘徊。大体上,辅导员在高校内的职业发展有三个方向:被提拔进入行政管理岗位;转入教学岗位;做职业化辅导员。第一个方向由于岗位有限,以及来自“学而优则仕”的教授们的竞争压力,专职辅导员提升为高校中层领导需要提升学历或者职称。就第二个方向而言,辅导员专业荒废多年,如不提升学历或者职称从事专职教学会力不从心。第三个方向,大多是学历或者职称无法提升,既不能提干也不能转岗者,职业前景充其量成为正处级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不会太高。这就造成很多人因为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太多而觉得辅导员没有意义,同时由于辅导员职业出口狭窄又把辅导员工作当做过渡性或者临时性工作,辅导员队伍难以真正稳定。

如能理顺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体制机制,无疑既为辅导员搭建了施展才华做大学生人生导师的价值平台,又为辅导员开辟了职业发展的新途径,十分利于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一方面可以促使辅导员将管理、教学、科研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他们的学科归属感和事业成就感,提升他们对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从而达到稳定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目的。另一方面,辅导员承担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工作,可利用倒逼机制促使他们自觉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和研究,提升德育工作技能与水平,使其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管理相得益彰,并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专家,从而愿意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这也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要保障。

(二)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利于提升思政课实效性

思政课不断强化实践教学,其基本动因在于解决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不高的问题。相比思政课理论课教师而言,辅导员具有年龄小、精力旺盛、综合素质强、更了解学生、具有更多实践教学资源等优势,有利于提升思政课实效性。

辅导员年龄较小,与学生心理差距小,基本无代沟,可以借助朋辈优势提升思政课实效性;辅导员入职门槛较高,高校一般会选拔政治素质过硬、综合素质强者担任政治辅导员,这样其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具有较大优势;辅导员成天与学生打交道,更了解学生,更清楚当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更能有针对性地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辅导员队伍同时也是高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把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使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学平台不断拓展,教学方式不断多样,实践教学效果不断增强。

(三)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利于提升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

国家在普通高等学校设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不仅在于向青年大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问题,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课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仅有理论说教,没有实践感知的德育难以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学术界已经注意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目前开展实践教学的形式仍然局限在课堂讨论、参观考察等形式,校园文化活动、学生日常管理活动并没有充分融入德育要素。

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能够有效解决学生“认知”与“践行”的脱节问题,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实现思想政治理论由知到行的转化,这不仅仅关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更关乎高校德育工作的大局。可以与思政课理论课专职教师形成互补的是,辅导员在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管理活动中的生动事例和教育资源,积极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课堂教学与学生日常管理的有机结合,在引导学生践行上下工夫,从而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

(一)在思想认识上,没有把辅导员作为重要的实践教学主体

一些高校领导认为学生工作系统组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涵盖了思政课实践教学,辅导员没有必要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另外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由于地方政府维护稳定的压力,辅导员队伍成为了高校维护校园稳定的主力军,用一票否决的考核利器把辅导员绑在维稳战车上面,不允许辅导员分心去思考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问题。

(二)辅导员与思政课理论教师分属不同部门,缺乏横向联系,难以建立起紧密协作、互相配合的协调互动机制

高校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支最重要的队伍,发挥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和骨干作用。但是他们归属不同部门,思政课的教学责任单位是社科部或者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高校内部二级教学单位,而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的责任单位是学生工作处与团委,是高校内部行政机构,两者同为校内正处级单位,职能上各自为政,互不负责。这实际上造成实践教学资源为思政课教学机构和以学工部、校团委、专业院系为代表的学生管理机构分别占有的局面。即使有着共同的实践育人总目标―――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但由于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不同又缺乏沟通合作,使得思政课教学机构很难把思政课实践教学延伸到大学生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之中,学生管理机构组织的各种实践活动也很难与思政课教学机构主导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协调对接起来,实践教学资源闲置浪费严重。[2]

(三)辅导员专业背景不一,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不一

从专业背景来看,高校各院系配备的辅导员在专业背景上大多与本院系相关专业相同或相近,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的相关专业背景的辅导员为数甚少,绝大多数辅导员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系统知识,也缺乏系统的在职培训,对思想政治理论难以深入了解和彻底把握。

(四)辅导员配备不达标,事务性工作较多,工作压力大

辅导员日常学生管理和服务的事务性工作较多,学生管理考核中又有诸多的“一票否决”,致使辅导员工作压力大,难以有时间对一门课程进行深入系统的钻研,绝大多数辅导员都没有承担理论课教学的任务。另外,有些高校在“双定”后,选择管理编制的辅导员不需要评定专业技术职称,不需要也不能承担教学任务。所以,辅导员开展实践教学会面临教学投入和教学效果难以保障的问题。

(五)实践教学工作量核算较难达到精准

课堂讨论、课内视频、课内情景教学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这些形式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理论课教学沉闷乏味的问题,但是不能真正达到提升思政课实效性的目的。理论课教师不愿意把实践教学拓展到课堂之外,大致有这样几方面原因:一是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难以有时间组织课堂外耗时耗力的实践教学活动;二是担心学生走出课堂的安全问题;三是实践课工作量难以计量,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思政课既安排了理论课,又安排了实践课,但是给教师们核算课时量的时候,只统计理论课课时。辅导员参与实践教学的工作量同样难以计算,由谁负担相关经费更是一个难题。

三、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制度保障

作为高校德育工作中坚力量的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解决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单一且实效不高的可行途径,须在“德育为先”理念支撑下,整合资源,科学设计,积极探索适合国情、社情、校情的参与模式,构建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制度体系,真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一)组织保障制度

树立大德育观念,确立思政课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明确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对于提升高校德育工作的特殊作用。当前,高校思政课普遍面临生多师少的困境,思政课大多采取大班教学模式,理论课授课教师必须面向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难以实施课堂之外的实践教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承担全校思政课教学任务的学院与其他二级学院没有隶属关系,难以单独推动全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与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和其他二级学院等构建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学校层面,成立权威的大学生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把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纳入管辖范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把手工程,一把手应该亲自挂帅、亲自负责。“各高校要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的实践育人工作领导小组,把实践育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年度工作计划,统筹安排,抓好落实。”[3]

(二)沟通协调制度

在学校成立的领导小组中,应该把相关职能部门和各二级学院负责人作为成员,参与组织协调。在进一步明确学工处、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及其他院系的职责的基础上,统筹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学生工作,保障辅导员与思政课理论教师的互动合作,加强高校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和沟通协调制度,统筹协调,发挥辅导员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优势和特长。这样一定能够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形成常态性的沟通机制,就队伍建设、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绩效考核与学生日常管理进行统筹安排与协调。

此外,还要通过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共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研究,通过吸收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兼任班主任、指导学生社团、参与主题班会等活动,推动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交流互动、协作配合,进一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优化。[4]

(三)考核评价制度

一是要改变思政课的学生成绩评定方式。在大班教学模式下,思想政治课的考核,主要依托于期末时的理论知识考核,无论是开卷还是闭卷,均存在重考试成绩、轻现实表现,重知识考查、轻行为养成,重课堂传授、轻社会实践等问题。这样的成绩评定方式难以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辅导员参与实践教学后,学生的成绩评定方式必然要发生改变,要把学生的现实表现、行为养成、社会实践等因素纳入考核,真实地检测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是辅导员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绩效考核。把辅导员开展实践教学的情况与效果纳入辅导员年终考核体系,以实践教学实施计划、工作日志、学生评价以及实践创新活动成果为基本考核依据,引入辅导员与思政理论课教师的互评机制,全方位考查评估辅导员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工作绩效。

(四)激励约束制度

要建立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准入制度,确保师资队伍的质量,制定辅导员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行为规范,并建立平常检查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对于辅导员开展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经考核合格的,应该按照不低于理论课课时津贴的标准给予课时津贴,并在职称评定、教育培训、职务晋升等方面给予优待,以鼓励辅导员潜心研究、积极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全面提升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 注 释 ]

[1] 张天俊.关于实践教学的认识与实践[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2] 赵增彦.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多元化整合与一体化运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