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区别

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区别

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区别

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区别范文第1篇

关键词:直接金融;间接金融;信用;信息不对称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2-0101-03

引言

金融市场是资金资源配置场所,在实现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储蓄―投资转化作用。在其发挥经济功能的同时,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也根据其在市场中发挥的不同作用获取着收益,进而促使着金融市场的壮大。以银行为主的间接金融和以证券为主的直接金融,因为其自身特点、市场环境和竞争力在市场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中国在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方面发展一直不平衡,长期以来银行为主的间接金融在中国一直为主导,直接金融发展一直缓慢。在经历了几十年银行为主导经济发展之后,现在国家经济增长乏力、经济结构失衡、创新不足等,这时候在金融领域有必要大力鼓励直接金融发展,来改善这种缺陷。

一、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定义

定义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的区别主要看其融资过程中是否经过金融中介进行。

直接金融是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无需经过金融中介的参与分别作为最后供给者和最后需求者,或者由资金供给者直接购入资金需求者的有价证券而实现资金融通的金融行为。其主要包括民间融资、商业票据、债券和股票。这里资金供需双方的关系有债权债务关系也有所有权关系,比如债券的债权债务关系和股票的所有权关系。

间接金融是资金供需双方并不是直接进行,而需要经过金融中介进行。首先金融中介机通过发行各式资金凭证给资金供给者,获得资金,再以贷款或投资的形式购入货币资金需求者的债务凭证,以此融通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之间的资金凭证。其主要包括银行券、存款单、银行票据和保险单等。这里一个完整的间接金融包括两种关系,中介结构与资金供给者关系和中介机构与资金需求者关系。中国以银行存贷款为主。

二、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的关系

(一)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的联系

作为社会资金分配的两种手段,它们都实现了储蓄和投资的转化。人们可以选择任何一种方式作为自己资金配置方式,而两者在资金配置上既有补充也有竞争。直接金融由于其灵活简便性在经济生活中最早出现,但主要是一些简单的民间融资和商业融资,适合于小农经济发展。随着大工业经济发展,直接金融在规模上不能满足需要,间接金融却能满足这种需要,补充了直接金融的不足。而且间接金融在操作上比较规范,同时以银行信用担保,保持了金融稳定。但经济进一步发展,资金的需求更加巨大也更具有多样性,间接金融对信用的高要求,并不是每个资金需求者都符合的。这时的直接金融在技术进步下,其在产品多样性上、空间上和规范性上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不仅可以配合间接金融满足多样性的需求,还能单独满足多样性需求。

(二)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的区别

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在共同发挥资金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发挥着作用,两者也进行着激烈竞争,竞争谁能成为金融市场资金供需的主导,现在国际上形成了美英的直接金融主导型和德日间接金融主导型两种模式。我们分析两种金融的区别。

1.信用与信息。金融市场也是信用市场,信用在保证资金供需达成起到核心作用,投资者之所敢将自己资金提供给融资者,除了能获取收益之外,更看重融资主体的信用,只有融资者守信用才能保证投资者收回本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在进行的时候,信用主体是不同的。直接金融的信用主体就是资金需求者自身,间接金融的信用主体包括两个面,中介机构是资金供给者的信用主体,资金需求者是中介机构的信用主体,这样相当于中介借自身的信用给资金需求者。而信用的高低多取决于多种要素包括品德、经营能力、资本、资产抵押、经济环境。信用来源于需求者自身,但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信息也很重要,两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会使两者很难建立起信用关系。直接融资由于其自身的分散性,如果在小区域内信息不对称比较低,但在一个大区域大市场时信息不对称就会扩大,需求者比供给者更具有信息优势,这会阻碍信用关系的建立。但银行等金融中介凭借自身的优势可以打破这种信息不对称,保证供需的顺利进行。所以更多情况下银行等间接金融在市场中占主导。但随着信用体系的建设、透明度的提高、大区域市场的建立、技术的进步等,直接金融的信息的不对称会逐渐降低,进而促进直接金融发展。

2.效率与流动性。这里效率指融资者获得资金的速度,因为融资讲究时效性。直接金融,对于民间借贷或商业借贷等小范围的融资,由于双方直接协商,简易方便,效率比较高。但在证券融资,其发行过程经历决策、信用评级、提交审批、承销,待最后获得资金要较长时间,一般6个月内。间接融资,例如贷款,对象是银行,无需其他的参与,所以比较快捷,一般就一二个月,甚至短至十几天。就效率方面,间接金融效率较高。就融资工具流动性方面,流动性能保证投资者的随时变现,流动性的高低也直接影响融资工具的发行即供需的达成。流动性在二级市场进行,对直接金融,对民间融资工具和商业票据,由于其缺乏二级市场流动性较差;而对于股票和债券等直接工具由于其发达的二级市场,流动性较好。对银行的存贷款工具,活期存款流动性高,定期流动性低,而贷款流动性都较差。

3.风险与偏好。金融工具的风险和投资者偏好,直接影响着金融工具的吸引力。风险主要来源于信用主体和市场波动。从主体来看,间接金融信用主体为银行,银行自身规模较大、信用较好,同时银行的固定收益率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小,所以银行风险较小,易吸引人。直接金融其风险取决于两个方面,信用主体和市场波动。信用主题的不同使风险也有很大差异,国家信用高、企业信用相对低,总的直接金融的信用主体风险高于间接金融。

偏好上,有风险厌恶型和风险喜好型,风险厌恶倾向于安全,所以他们更喜欢风险较低的间接金融和直接金融里的政府债券;风险喜好型更倾向于收益,高风险高收益,所以他们更喜欢直接金融里的股票、企业债。

4.成本与收益。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其成本差异主要来自其发行的复杂性。间接融资资金供求双方的交易达成仅有中介结构银行的参与,银行在业务操作、信息搜集及监督方面具有优势,同时整个业务流程简单快捷,所以成长本较低,主要是银行的服务费等。直接融资需要众多服务机构的参与,包括信用评级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税务所、审计事务所、投资银行和承销商等,这些都需要花费费用,一般的股权融资中国大盘股发行费用大概是募集资金的0.7%~1%,小盘股大概是14%,所以成本很好。

据收益与风险相匹配的原理,直接金融以银行中介信用担保,所以风险相对较低,所以利率也较低。直接金融其风险取决于两个方面,信用主体和市场波动。信用主题的不同使风险也有很大差异,国家信用高、企业信用相对低,总的直接金融的信用主体风险高于间接金融。间接金融的另一个方面是收益受市场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有利也可能不利。总体方面直接金融收益要求比间接金融要求高。

三、中国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现状

中国金融市场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银行间接金融体系和以股票和债券市场为主导的直接金融体系。但就融资来源上,中国融资仍以贷款为主。以社会融资规模数据举例,数据来源于人民银行网站,这里融资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

四、失衡原因原因分析

中国金融市场失衡的主要有以下原因

1.直接信用体系建设跟不上。直接金融决定于信用,而信用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中国过去很长时间以来实施的是计划经济,根本就没有商品经济的土壤,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才开始商品经济,以及现在的市场经济。但改革初期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经济增长,而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靠投资和劳动。要实现投资,我们只有选择以银行为主打间接金融,因为间接金融的信用容易建设,而直接金融的信用体系难建设。间接信用可以先以国家信用作为担保,所有的金融交易风险都有国家的兜底,这样很容易就吸引社会储蓄,所以开始都是国有商业银行,到目前仍是国家银行为主,名义上的中国银行是银行信用,实际上是认识国家信用。直接金融信用体系需要很多年的建设才能形成,像欧洲美国直接金融之所以发达,是因为它们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已经发展了上百年,直接信用也就是在这期间慢慢形成的。所以发展直接金融关键在信用体系建设。

2.信息不对称。直接信用体系的建设关键在信息体系建设,直接信用天生有其信息不对称性。由于直接金融是资金供需双方的直接交易,了解对方信用很重要。另外直接交易的分散性、广域性,使得资金需求者天生有比供给者信息的优势。要想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必须打破。中国金融市场体系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各种欺诈、造假不断,使投资者损失惨重,严重削弱了投资者的积极性。使得民众更倾向投资与安全的间接金融。

3.文化教育上。东方人相对于西方人风险偏好偏低,这可能源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人倾向于自由、个人主义,东方人倾向于保守。我们的教育严重偏向功利主义,更多的教人是什么、怎么做,而不是教人敢不敢去做。这种教育的结果是人们变得保守不敢冒风险。投资上的表现为厌恶风险。

五、扩大直接融资建议

1.加强市场体系规范建设。中国市场体系基本建立起来了,有了直接信用的基础。要使直接金融市场扩大,关键是市场的规范,只有规范了才可以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摩擦。首先是发行市场体系规范建设包括信用评估体系建设,法律、会计、审计体系建设、承销发行体系建设和定价体系建设。其次是流动市场体系建设,要建立全国性的流通市场,完善流通机制,规范交易机制等。

2.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信用体系建设关键是信用评估体系建设,包括评级公司、评估方法、评估指标体系等。信用建设另一个是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给社会以警戒。

3.加强市场透明度建设。市场透明度建设一个靠技术二个靠法规,技术升级改进有利于扩大信息的传播范围,另一个是降低人们的信息搜寻成本。法规建设,使融资者的信息披露必须法规上强制,对信息造假欺诈要严厉打击。

4.加强投资者教育。主要是加强投资者风险自担教育,长期以来中国投资者形成的观念是投资盈利可以亏损不可以,当一有亏损投资很容易群情激愤,造成动乱。所以投资者风险教育很重要,必须使投资风险自担原则深入人心,如果这个完不成我们的直接金融很难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鸿儒,李志玲.中国融资体制的变革及股票市场的地位――重新评价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关系[J].金融研究,1999,(8).

[2] 易纲,宋旺.中国金融资产结构演进:1991―2007[J].中国投资,2008,(11).

[3] 王德会.构建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并存的“储蓄――投资”机制[J].金融研究,1998,(9).

[4] 周力,李金霞.中国融资体制的改革与融资方式的选择[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1,(1).

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区别范文第2篇

关键词:滨海新区;环渤海;直接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0.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7)09―0007―03

一、天津市直接融资具有广阔发展空间

与全国情况相同,长期以来天津市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特点突出,90%以上的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直接融资发展较为缓慢。据统计,2006年末天津市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25家,累计融资217亿元,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67.5亿元,直接融资占比9.5%,尽管这一比重较2005年上升了7.2个百分点,但与其它发达地区相比,天津市的直接融资水平仍然偏低。直接融资市场的不发达同时也意味着蕴涵巨大的发展潜力。“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天津市经济将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金融体系更加完善,市场化特征更加明显,这必将为直接融资提供良好的基础并创造巨大的发展空间。

(一)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为天津市直接融资发展带来新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特别是1992以来,地区生产总值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6年人均GDP首次超过5000美元。根据天津市发展规划,到2010年,天津要建成现代化的国际港口大都市和中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000美元,预期GDP年均增长12%以上。同时,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也已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总体布局,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带动下,天津市基础设施领域和重点基础产业资金需求将显著增加,为发展直接融资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二)居民收入增长和财富增加将为直接融资提供充足资金来源

随着经济的较快增长,天津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末,天津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第三个人均GDP达5000美元的地区。截至2006年末,储蓄存款余额已增加至2900亿元,同比增长13.1%。居民收入增长和财富增加将为直接融资提供充足资金来源。同时,居民的金融资产呈现多样化趋势,由单一的银行存款发展到拥有股票、债券、黄金、各种理财产品,这充分证明居民正在从被动的消费者向主动的投资者转变。

(三)国家金融改革试验区的政策支持为天津推动直接融资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2006年,国家批准天津滨海新区成为全国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其中,金融改革放在首位。天津的金融改革将围绕直接融资、金融企业综合经营、外汇管理体制和完善金融组织体系进行,而前期改革主要是以扩大直接融资为重点,先试先行的创新政策无疑为直接融资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

(四)外部环境的持续改善为天津直接融资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一是我国信用环境进一步改善,以政府信用为先导、企业信用为主体、个人信用为基础的全方位信用体系正在建立完善之中,社会征信意识逐步提高。二是各地的产权市场交易活跃。目前,以天津产权交易中心为理事长单位的北方产权交易共同市场已经是全国最大的产权机构联盟,覆盖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拥有61家会员单位,并已实现信息挂牌及异地同步显示和异地网络综合竞价交易,具备了发展全国柜台交易市场的基础条件。2006年,北方产权交易共同市场交易额已达1500亿元。同时,中德产权合作项目也将帮助我们借鉴德国建设资本市场的丰富经验,会有助于产权市场和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二、滨海新区金融改革先行先试为直接融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随着国家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各种政策措施的出台和落实,天津拓展直接融资渠道、推动金融市场创新的步伐开始加快,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06年11月国务院特别批准天津市筹办渤海产业基金,获批规模为200亿元,首期基金规模约60.8亿元,这是我国第一只人民币产业投资基金。基金是以契约形式发起建立,基金的投资范围围绕环渤海地区的开发、开放,其中明确投资环渤海经济区不低于70%,天津滨海新区不低于50%。在行业投向上以基础设施,现代制造业、房地产、环保产业为主。

渤海产业基金的基金管理人以中银国际团队为主构建,管理公司目前注册资本为2亿元,中银国际和泰达控股为第一和第二大股东,其他股东包括中国人寿保险、国家开发银行、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和邮政储汇局。经过半年时间,基金运作良好,首批投资项目已基本敲定,第二期近140亿元资金募集准备正在进行中。

同时,天津滨海天使创业投资基金开始正式运行,并开始试行房地产信托基金(REITS)、房地产、工业企业固定资产等资产证券化业务,以及改革集合信托发行办法、改进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制度等。中国企业国际融资博览会(简称“融恰会”)2007年6月6日在天津召开,为打造我国基金管理运行中心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天津产权交易中心与英国基金公司合作正在筹建国内首只产权基金。天津滨海新区在直接融资方面的有益探索,尤其是渤海产业基金的运作实践必将有利于环渤海地区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

三、充分利用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契机,推动环渤海区域直接融资发展

在发展直接融资方面,天津的思路是鼓励发展各类功能的产业基金,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基金,进行房地产投资信托试点,发展集合资金信托业务,把天津逐步建成我国产业基金发行、管理、交易、培训、理论研讨中心。天津实施以基金为突破口的直接融资工具创新战略,必然会聚集起国内外大量资本,吸引来大量企业落户天津及环渤海区域,为提升区域直接融资水平创造条件。

(一)通过促进各类基金的发展,推动区域内产业升级

基金形式多样、用途广泛,是非常有效的直接融资工具,也是金融创新的重要领域。结合环渤海区域发展实际,当前应重点发展以下基金品种:

一是加快搞好产业投资基金试点。可考虑发行多种类型的产业投资基金,包括创业投资基金,企业重组投资基金和某一行业的投资基金如煤炭能源基金等。在投向上,鼓励基金跨区域投资和并购重组,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扶植新兴产业,推动区域内产业升级、促进中小企业融资。

二是试点发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

和集合资金信托。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是产业投资基金中的一种特殊形式,一般采取公开募集方式,可在证券市场上自由买卖,流动性较强,资金来源广泛,是推动房地产业发展的有效投融资工具,并拥有很大的市场和发展空间。目前应以信托公司发行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为基础,争取特殊政策,突破信托计划的限额,扩大REITS发展空间。

三是拓宽产业基金流通和退出渠道,应充分利用天津北方产权交易中心交易功能,加快构建区域性产权交易共同市场,完善电子交易平台,扩大产权交易范围,形成多功能的场外交易市场,更好地为未上市企业中产业投资基金的退出提供便利。

(二)开展企业债券发行改革试点,扩大债券品种

总理在年初金融工作会议上指出:债券市场是我国资本市场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要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大力发行公司债券,完善债券管理体制、市场化发行机制和发债主体的自我约束机制,加快形成集中监管、互通互联的债券市场。可以预见,未来几年,我国企业债券品种将趋于多样化,债券流通市场将进一步发达完善,债券融资在中国融资体系中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因此,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支持区域内企业进入债券市场,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统一互联的区域债券市场。

一是探索发行城市建设债券。环渤海区域是新生的经济增长区域,需要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可以考虑发行城市建设债券,解决城建资金短缺问题,而且对促进投融资体制改革,丰富金融工具也具有重要意义。二是探索发行土地投资债券。未来城市建设、产业园区、港区建设和其他生产用地需求非常巨大,土地开发的任务繁重。土地开发经营具有周期长、大资金运作等特点,因此可以探索发行土地投资债券,募集土地投资资金。三是加快企业债发行改革试点。充分利用国家赋予的政策,在滨海新区乃至环渤海区域试行企业债发行地方审批,国家发改委备案制度。

(三)积极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

资产证券化是当前全球金融市场最具活力的金融创新产品之一,根据资产的所有权是否转移,资产证券化分为抵押型和真实出售型。自2001年10月我国颁布实施信托法以来,以财产信托模式进行的准资产证券化的形式层出不穷,例如房地产及其收益权财产信托、出口应收账款财产信托、股权及其收益权财产信托、银行不良资产财产信托、工业森林财产信托等。这些抵押融资型的资产证券化在我国资产证券化实践中积累了相当的经验,证券化市场规模逐渐扩大。从我国目前法律框架来看,“抵押融资型”的资产证券化比较适合我国国情和天津地区的实际情况,因为我国关于SPV(特设机构)法人制度、会计税收制度还未正式建立,特别是在资产证券化的资产评估与定价系统还未建立的情况下,“抵押融资型”的资产证券化对受托人和投资人更安全可行。我们可以选择具有稳定现金流并适合证券化的资产,如房地产、高速公路、码头、电力等,充分利用天津的政策优势,积极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合作。

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区别范文第3篇

一、国外扶持小微企业的财政措施

各国扶持小微企业的财政措施,在收入方面主要指各种税收优惠,在支出方面则包括直接的财政补贴及间接的政府采购、贷款担保和社会资本的引导和整合。此外,有些地方政府也承担了相应的责任且有较大作为。

1.税收优惠措施。在方向上,各国从税率、税额、税基、纳税时间、纳税方式等方面为小微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在具体做法上,则各具本国特色。

第一,实行优惠的所得税税率。英国、日本对小企业实行低税率,美国按个人所得税率征收小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德国降低了小企业所得税率的上、下限。

第二,对营业税、所得税等给予不同程度的减免。德国对符合条件的小企业免征营业税或流转税;法国对新建小企业免3年所得税,某些地区期满后仍享受50%的税收优惠;日本对研发型中小企业给予所得税减免且试验研究费可税前列支,还对小企业共同使用的机械设备减征固定资产税。

第三,对小微企业营业税设置较高的起征点,如德国。

第四,对小微企业实施延期纳税和加速折旧。美国、法国、日本对小微企业分别实行6个月、8个月、10个月的纳税宽限期;加拿大特别小的企业不需要按月缴纳税款。德国、法国对小微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较其他企业分别高10%和20%;日本对小微企业新购机器设备在第一年里给予30%的特别折旧。

第五,简化小微企业纳税方式。俄罗斯将利润税、销售税、财产税、社会税和增值税合并简化为小企业包定收入统一税,将纳税额降低了一半左右。

2.直接的财政补贴措施。对小微企业提供直接的财政补贴,可分为一般性补贴和专项补贴。

第一,对小微企业提供一般性补贴。如德国和意大利,两国政府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提供的补贴分别达总投资额的30%和50%。俄罗斯政府在2008—2010年每年拨款40亿卢布设立小企业发展基金,用于扶持小企业发展。

第二,为小微企业提供创业启动资金。对于创办中小企业的失业者,英国政府每周补贴其40英镑,德国政府则给予1.2万欧元的一次性资助。

第三,对小微企业提供人力资本投资补贴。法国政府为小企业主负担第一年50%的专业人才聘用费用,土耳其小微企业雇用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前半年税前工资的70%及新员工培训费用的50%由政府承担。

第四,对于小微企业提供就业岗位给予财政补贴。德国小微企业每招收一名失业者政府资助1万欧元,法国政府对小企业雇用学徒和单身妇女给予补贴。

第五,对小微企业研发设立政府专项计划、专项基金资助或给予财政补贴。如美国的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英国的小企业研究和技术奖励计划、德国的中小企业研究与技术专项基金等。对小微企业研发经费,法国给予25%的财政补贴;土耳其政府则凭票报销,最高报销50%;比利时科研人员到中小企业参加为期4年的研发活动,政府资助项目经费的80%~100%,成果由社会共享。

第六,为小微企业提供外向型发展补贴,提高其国际化水平。日本、比利时、土耳其、印度都安排专门的资金,用于建立小企业情报网络和数据库,对海外市场调研、经贸合作和交流的国际差旅费以及国际标准认证、专利申请费用提供补贴,甚至承担境外小企业或分支机构的租金。

第七,对落后地区小微企业提供财政补贴,促进减贫和落后地区发展。欧盟设立了欧洲地区发展基金,对在经济落后地区相应行业投资的小微企业提供补贴;在欧盟规定的基础上,德国在落后地区新建的小企业可免交5年营业税,期满后享受比其他地区小企业更高的营业税起征点;意大利政府对落后地区的小企业,一年提供比其他地区高得多的一般性资本项目补贴。

3.间接的财政扶持措施。各国还通过政府采购、提供政府贷款或贷款担保来间接扶持小微企业。

第一,小微企业产品的法定政府采购。美国规定了对小型劣势企业、妇女和残疾退伍军人拥有的小企业、落后地区的小企业政府采购的法定比例,且由小企业管理局(SBA)成立了政府采购办公室监督执行,未达目标者需提交辩解书和整改计划和措施。日本、俄罗斯也通过立法明确政府必须向中小企业订货。

第二,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贴息。如德意志银行向新创立的中小企业提供低息贷款,联邦政府为贷款提供风险担保和支付利息。

第三,对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或对其融资提供信用担保。包括:(1)直接向符合条件的小企业贷款,如美国政府的微型企业专用贷款、德国的“马歇尔计划援助对等基金”;(2)与有关金融机构共同提供贷款,如法国的中小企业投资担保公司、瑞典的AIMI基金;(3)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政府给予担保,或者民间担保机构担保,政府提供再担保,如日本设立了信用保证协会和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为中小企业的贷款提供担保和再担保业务;(4)担保机构提供贷款,政府对担保机构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如德国政府每年约投入担保业5000万欧元等。

第四,引导对小微企业的风险投资,实现政府资金与私人资本的结合。如英国的地区性风险投资基金(RVCF)由中小企业服务局(SBS)、欧洲投资基金、私营机构投资者分别出资30%、20%、50%。法国对个人风险投资公司进行小微企业风险投资给予特别的免税优惠。

第五,为小微企业提供其他公共服务。包括:信息咨询和帮助,如美国的小企业发展中心、妇女企业中心,日本在各地设立的公立试验机构;基础设施支持,如日本、意大利建立了工业园区和开发区以及信息网络;建立小微企业与银行、地方政府、社区、行业联系的桥梁,如巴西的微型和小型企业支持组织(SEBRAE);对微型企业在能源、交通运输等方面提供优惠,如意大利。

4.地方政府的财政扶持措施。各国地方财政在扶持小微企业方面也承担了相应的责任。法国各地方政府从本地实际出发,对小微企业发展制订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例如设立就业地区发展补贴,对3年内增加投资5万欧元以上和增加职工6人以上的中小企业,每增加1名就业人员,地方政府补贴2000~2500欧元;对3年内增加30人以上的服务行业中小企业,每增加一个员工地方补贴1500~3000欧元。俄罗斯规定各联邦主体必须通过竞标,从地方预算中拿出配套资金与俄联邦共同支持国家扶持小企业计划。日本各县政府设立利息补助制度,为微型企业提供地方性财政贴息。

二、国外扶持小微企业的金融措施

主要包括金融机构的间接融资支持、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支持以及民间金融的补充融资支持,其中,以政府积极参与的金融机构的间接融资支持为主。

1.金融机构的间接融资支持。第一,建立小微企业融资机制。如日本建立了“微型企业经营

改善资金融资制度”,对融资能力较弱的微型企业提供低利息、无担保、无保证的融资服务。

第二,扩大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和担保规模。如法国大幅度提高由银行向小企业贷款的比重,增加金融机构向小企业贷款的担保;印度尼西亚提高商业银行对小企业的信贷额度;俄罗斯储蓄银行在2014年1月1日前将把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总额提高两倍,达到3.6万亿卢布。

第三,为小微企业提供长期贷款并准予贷款延期偿还。如美国小企业管理局的直接贷款或担保贷款最长为25年,流动资本贷款为7年;印度政府颁布了对中小企业及附属企业延迟付款利息法案。

第四,设立面向小微企业的小额贷款。如印度尼西亚推出的小额信贷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发放额度,要求在下一年的商业银行计划中明确指出小额贷款组合。

第五,建立面向小微企业的担保银行。如德国至少每个州有1家担保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共同对小企业信用进行担保。

第六,引入保险公司行使担保保险职能。如日本中小企业贷款保险公司为贷款担保提供保险。

第七,通过政策性金融拓展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规模,为小微企业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及多项免费或优惠的金融服务,并为高技术型中小企业提供“风险投资”。日本的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国民金融公库、商工组合中央金库,德国的复兴银行和平衡银行,欧盟的欧洲投资银行都行使政策性金融功能。

第八,对“病态小企业”提供金融援助。如印度储备银行对有到期贷款超过6个月未还,上一会计年度现金流失累计占现金总量50%的小企业了全套贷款指南,还对其提供监控和恢复措施。

第九,构建全面的“微型融资”框架。马来西亚确立以微型融资作为扶助微型企业的主要手段,指定一些银行以优惠的条件专门向微型企业提供持续且充足的“微型资金”支持。

第十,地区性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的地区性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和担保。

2.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支持。在资本市场开辟二板市场,为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直接融资。如美国证券交易协会的自动报价系统(NASDAQ),其他很多国家也开设了二板市场,为小微企业提供了直接融资场所。

3.民间金融的补充融资支持。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发达,其民间金融发展的也相对成熟,成为小微企业融资支持的有力补充。

第一,民间金融独立为小微企业融资。美国的民间风险投资公司既为融资困难的小企业提供贷款收取利息,又为有潜力的小企业投资以获得投资收益。

第二,政策性金融支持民间金融。据统计,日本有2000多家民间金融机构,在其向中小企业贷款时,可以得到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多方面支持,例如商工组合中央金库就通过政府财政资金来引导民间金融机构支持小企业发展。

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区别范文第4篇

一、资本所有者的资本储蓄及资本供给

资本储蓄从个体上讲是资本所有者将暂时不用的钱财积存起来的经济行为,从整体上讲是社会资本的累积和聚集过程。资本储蓄是社会资本供给的基本源泉,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强大支撑力,形式上表现为储蓄资本。在一个经济体中,资本储蓄是资本投资的基本前提。资本储蓄的主体分为家庭、工商企业、政府机构和金融机构(外资也按主体性质并入),其中家庭称为个人储蓄者,工商企业、政府机构和金融机构称为法人储蓄者。资本储蓄的层次分为一级和二级,其中一级资本储蓄者是最终资本供给者和原始资本所有者,二级资本储蓄者是派生资本所有者。一般而言,家庭、工商企业、政府机构属于一级资本储蓄者;金融机构可以是一级资本储蓄者,如投资银行等直接金融机构,也可以是二级资本储蓄者,如商业银行、证券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间接金融机构,但金融机构以二级资本储蓄者居多。

在一个社会中,家庭作为重要的一级资本储蓄者,是社会资本储蓄的基本单元,是社会储蓄资本的典型盈余者、最终供给者和原始所有者,只有将其拥有的储蓄资本投入到社会再生产过程,才能实现所期望的保值增值和其他相关利益。另一方面,家庭作为社会再生产环节的价值追求者,往往无力通过自身的投资来获得满意的投资报酬,需要依赖社会专业资本投资者的投资来分散投资风险。否则,家庭的储蓄资本就不能对社会形成有效和合理的需求,家庭的财产性收入就会下降,社会财富就会减少。

二、资本使用者的资本投资及资本需求

资本投资从个体上讲是资本使用者以放弃或者延迟当期消费为代价的经济行为,从整体上讲是储蓄所形成社会资本的使用和增值过程。资本投资是社会资本需求的重要引擎,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巨大推动力,形式上表现为投资资本。在一个经济体中,资本投资是资本储蓄的根本保证。资本投资的主体分为家庭、政府机构、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外资也按主体性质并入)。资本投资的层次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其中一级资本投资者由一级资本储蓄者转化而成,二级资本投资者由二级资本储蓄者转化而成,三级资本投资者是最终资本需求者和实际资本使用者。一般而言,家庭、政府机构属于一级资本投资者;金融机构可以是一级资本投资者,如投资银行等直接金融机构,也可以是二级资本投资者,如商业银行、证券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间接金融机构,但金融机构以二级资本投资者居多。工商企业可以是一级资本投资者,也可以是三级资本投资者,但主要归属于三级资本投资者。

在一个社会中,工商企业作为唯一的三级资本投资者,是社会资本投资的基本单元,是社会投资资本的典型短缺者、最终需求者和实际使用者,只有将其拥有的投资资本投入到社会再生产过程,才能获得所追求的投资回报和其他相关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工商企业作为社会再生产环节的价值创造者,往往无力通过自身的储蓄(工商企业也是资本储蓄者)来获得进行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大额资金,需要依赖社会全体资本储蓄者的共同储蓄来增加资本供给。否则,工商企业的投资资本就会得不到足额和及时的满足,工商企业的生产能力就会下降,社会财富就会减少。

三、资本管理者的资本融通及资本供求调节

资本融通从个体上讲是资本管理者将资本所有者的资本储蓄和资本使用者的资本投资从而将资本供给和资本需求衔接起来的经济行为,从整体上讲是社会资本的转移、配置和均衡过程。资本融通是连接和调节社会资本供求的强大力量,是社会经济运行的重要孵化器,形式上表现为金融资本。虽然资本融通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可无可有,但在发达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如果没有资本融通,社会资本供给、社会资本需求的实现以及社会资本供求平衡的调节就会成为泡影,现代经济运行的过程和结果就会不堪设想。现代意义上的资本管理者分布于包括银行业、证券业和基金业等诸多金融机构(如表1所示)。

四、社会资本运营离不开储蓄――投资转化机制

社会资本供给和社会资本需求的均衡发展,社会经济的有效增长,仅有资本储蓄、资本投资和资本管理远远不够,要在社会资本供求之间建立一种将资本储蓄转化为资本投资,从而将最终资本供给者即原始资本所有者转变为最终资本需求者即实际资本使用者的体制和模式,即储蓄―投资转化机制。储蓄一投资转化机制分为直接储蓄―投资转化机制和间接储蓄―投资转化机制。

直接储蓄―投资转化机制是指资本所有者将自身储蓄的资金自行投资的体制和模式,其特点是在最终资本供给者与最终资本需求者之间不需要资本管理者作为中介,最终资本供给者(家庭、政府机构、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将一级资本储蓄直接转化为一级资本投资,从而将资本直接提供给最终资本需求者(工商企业)使用。直接储蓄一投资转化机制实际上是一种“最终资本供给者(一级资本储蓄和一级资本投资)最终资本需求者(三级资本投资)”的两层资本运营模式。如证券投资是一种直接储蓄一投资转化机制,无论证券投资者是投资于上市的证券还是未上市的证券。

间接储蓄一投资转化机制是资本所有者将自身储蓄的资金委托他人投资的体制和模式,其特点是在最终资本供给者与最终资本需求者之间需要资本管理者作为中介,最终资本供给者(家庭、政府机构、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将一级资本储蓄转化为一级资本投资,构成资本管理者(金融机构)的二级资本储蓄,资本管理者再将二级资本储蓄转化为二级资本投资,从而将资本间接提供给最终资本需求者(工商企业)使用。间接储蓄一投资转化机制实际上是一种“最终资本供给者(一级资本储蓄和一级资本投资)一资本管理者(二级资本储蓄和二级资本投资)一最终资本需求者(三级资本投资)”的三层资本运营模式。如基金投资是一种间接储蓄一投资转化机制,无论基金投资者是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还是投资于创业投资基金。再如信用投资也是一种间接储蓄一投资转化机制。如表2所示。

五、社会资本运营离不开金融市场

资本所有者为了实现其投资目的,需要资本管理者的中介服务和金融市场的支持。一级资本储蓄者(家庭、政府机构、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作为社会的原始资本所有者和金融市场的最终资本

供给者,通常采用的投资工具有股权工具和债权工具,通常采用的投资方式按投资者委托的金融机构是直接金融机构还是间接金融机构。分为直接(自行)投资方式和间接(委托)投资方式。所以,一级资本储蓄者进行资本投资依赖的金融市场分为四类(如表3所示)。

资本使用者为了实现其融资目的,需要资本管理者的中介服务和金融市场的支持。三级资本投资者(工商企业)作为社会的实际资本使用者和金融市场的最终资本需求者,通常采用的融资工具有股权工具和债权工具,其按融资对象分为公募(非定向)融资方式和私募(定向)融资方式。所以,三级资本投资者进行资本融资依赖的金融市场分为四类(如表4所示):

六、社会资本运营离不开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作为资本管理者,引导社会资本从一级资本储蓄者(家庭、政府机构、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最终流向三级资本投资者(工商企业),从而引导社会资本流向经济效率较高的产业和地区,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金融机构分为卖方金融机构和买方金融机构。

卖方金融机构的典型代表是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两者的异同是:第一,两者作为金融市场的中介,在资本供给者和资本需求者之间搭设桥梁,提供信息,促成交易。区别在于商业银行承担的是间接金融中介职能;投资银行承担的是直接金融中介职能。第二,两者作为金融市场的资本投资者,以赚取必要的投资回报为目的。区别在于商业银行既可以作为二级资本投资者(也是二级资本储蓄者),以发放贷款、融资租赁等为投资对象,也可以作为一级资本投资者(也是一级资本储蓄者),以买卖证券等为投资对象;投资银行只能作为一级资本投资者(也是一级资本储蓄者),以买卖证券、企业并购等为投资对象。第三,两者作为金融市场的卖方,通过出售中介服务来谋取利润。区别在于商业银行出售的主要是存款业务和贷款业务,盈利形式为存贷利息差;投资银行出售的主要是经纪业务和承销业务,盈利形式为佣金和。第四,两者作为金融市场的资本管理者,需要承担一定的资本运营风险。区别在于商业银行要特别关注信用风险;投资银行侧重于控制在包销的情况下需要承担一定的证券发行风险。

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区别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会融资规模;区域经济发展;可适性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6)09-0029-08

一、引言

作为衡量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融资支持的重要指标,社会融资规模是我国金融宏观调控的重要中间目标,兼具总量和结构两方面信息,不仅能反映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还能反映资金的流向和结构,是我国货币政策和金融宏观调控的重大探索和创新。目前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已成为区域经济分析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在分析地区社会融资状况、正确反映地区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各地区融资结构、区域经济特点不同,融资规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融资规模保持什么水平对经济发展最有利,以及什么样的融资结构更合理等问题都直接影响社会融资规模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研究意义。

二、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综述

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概念,目前专门针对社会融资规模与实体经济相关性的研究较少,主要是通过实证分析的方式对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多角度论证。

(一)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发展

目前多数研究认为,社会融资规模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社会融资规模是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的一项良好指标。如盛松成(2012、2013)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证实了社会融资规模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的总量指标,并且我国货币政策能有效影响社会融资规模,社会融资规模对经济增长、投资消费等实体经济指标有较大影响。刘业明等(2014)通过实证研究认为,社会融资规模的变动与经济发展相互影响,且各构成指标也会受经济发展和监管等方面的影响,即社会融资规模总指标及各分指标是经济发展状况的金融表现。

(二)社会融资规模构成要素与经济发展

多位学者通过实证方式对社会融资规模及其构成要素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投资消费、房地产价格、产业升级等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如陈素(2014)通过实证分析了社会融资规模各组成部分与相关经济指标的关系,探究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路径。盛朝辉(2015)通过实证分析,认为社会融资规模与地方经济增长存在协同一致性,社会融资规模对同一区域经济体中不同个体的影响程度不同。相对于GDP、CPI、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而言,社会融资规模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关系更为紧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明显较高,固定资产投资对社会融资规模的脉冲效应较为明显,且传导时滞较短。周宗安、王显晖(2014)研究认为,就长期而言,社会融资规模及其分量都会对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产生正向影响,并且直接融资量和银行表外业务融资量产生的正向影响要高于总的社会融资量和传统信贷融资量产生的影响。短期而言,社会融资规模及其分量对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影响整体不是很明显。

(三)社会融资规模与区域经济

胡振、李娜(2015)研究认为,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融资的区域平衡性增强;二是融资的集中度呈下降趋势;三是区域融资结构存在差异,中西部地区对人民币贷款依赖程度高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直接融资比例较高。社会融资规模与主要经济指标的相关系数均高于人民币贷款。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课题组(2014)以江西省为例,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社会融资规模与地区宏观经济指标的互动关系,并利用阀值回归模型对江西省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效应关系进行了分析。

以上文献从不同角度研究了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表明社会融资规模可以较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的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力度。考虑到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四省经济、信贷规模较大,经济金融发展既有相似也存在一定差别,本文基于已有研究,以四省作为区域样本,通过实证及比较分析对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总量的可适性进行探讨,探究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发展的合理匹配区间,以对经济发展起到最优促进作用,并提出促进社会融资规模健康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三、社会融资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面板模型分析

(一)变量及样本选取

为全面、动态地反映社会融资规模变化态势,分析比较不同区域间社会融资规模及其结构指标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区域差异性,本文以全国、山东、江苏、浙江和广东四省作为样本,选取融资类和经济类共8个指标作为样本数据,分析研究社会融资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其中,融资类指标包括社会融资规模(RZGM)及其结构指标新增人民币贷款(LOAN)、表外融资(BWRZ)①、直接融资(ZJRZ)②;经济类指标包含地区生产总值(GDP)、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INV)、进出口总额(INTR)、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CONS)。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和万得数据库,时间段为2006―2015年季度数据。为消除样本数据的季节性波动和异方差性,在实证分析之前先对样本数据进行季节性调整和取对数处理。

(二)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本部分通过对融资类和经济类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初步判断两类指标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结果显示:全国及鲁、江、浙、粤四省融资类指标与经济类指标之间均存在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其中,全国社会融资规模与GDP、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线性相关系数均高于0.7,表明社会融资规模与主要经济发展类指标的线性相关关系较强。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四省社会融资规模与GDP、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线性相关系数均高于0.6。

(三)序列平稳性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分析

1. 平稳性检验。对避免伪回归对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所有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可使用协整检验方法进一步研究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2. 协整检验。该部分通过协整检验判定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置信水平下,所选取的全国及省际样本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发展指标的面板数据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同时,社会融资规模内部结构中的新增人民币贷款、表外融资和直接融资与经济发展类指标之间也存在协整关系。

3. 格兰杰因果分析。面板协整检验结果证明了指标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这种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进行验证。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见表1):

(1)社会融资规模与GDP、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互为格兰杰原因,相互产生影响;进出口总额是社会融资规模的单向格兰杰原因,说明进出口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影响要大于社会融资规模对它的影响;社会融资规模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格兰杰原因,说明社会融资规模的增加将更显著地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加。新增人民币贷款对主要经济类指标的影响与社会融资规模类似。

(2)表外融资对主要经济指标影响明显,表外融资与GDP、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进出口总额均互为格兰杰原因。

(3)直接融资与GDP、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互为格兰杰原因,互相产生影响,进出口总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会影响直接融资。

(四)面板数据建模及结果分析

1. 社会融资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面板模型分析。首先通过Hausman检验确定模型类型,Hausman Test统计量(W)是168.8266,显著性检验的P值是0.00,因此拒绝模型是随机效应模型的原假设,可以将模型设置为固定效应模型。由于固定效应模型分变系数模型、固定影响模型和不变参数模型三种不同形式,因此需要进一步通过F检验确定模型的具体形式。

由检验结果可见(见表2),该模型的可决系数[R2]为0.9921,F检验统计量值为920.67,数值足够大,并且F检验的P值为0,因此该模型通过了检验,说明适合建立变系数模型。结果表明:

(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增长是促进全国及山东、江苏、浙江和广东四省经济发展的最主要指标,其回归系数明显高于其他指标;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差异性,其指标系数大小各有差异。

(2)社会融资规模对全国及山东、江苏、浙江和广东四省经济发展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作用大小存在差异。山东省(0.1279)、浙江省(0.1276)的社会融资规模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均低于全国水平(0.1617),江苏(0.4581)、广东省(0.1855)社会融资规模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显著高于全国水平,表明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水平较低,与其他省份还有一定差距,需进一步优化结构,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3)山东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其次是进出口总额,再次是社会融资规模,最后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社会融资规模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处于较弱的地位,表明山东省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作用存在不足。

2. 社会融资规模内部融资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的面板模型分析。建立社会融资规模内部结构变量与经济增长变量的面板模型,分析不同融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

由结果可见(见表3),该模型检验的调整可决系数为0.9939,F检验统计量值为7420.73,数值足够大,并且F检验的P值为0,因此该模型通过了检验,说明适合建立变系数模型。结果表明:

(1)新增人民币贷款对各地经济发展均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但影响程度不同。山东省人民币贷款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1511),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山东省表外融资、直接融资对贷款的替代作用更为显著。

(2)表外融资对不同地区的影响作用不同,剔除检验在5%置信水平下不够显著的全国和浙江省数据看,山东和广东省的表外融资对经济发展呈现抑制作用。部分表外业务的发展主要是为了规避表内信贷控制和监管要求,造成了资金空转,不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并且还会增加金融风险,甚至产生抑制作用。

(3)直接融资对不同地区的影响存在差异。山东省直接融资对经济的贡献度最低(0.0655),浙江省最高(0.1569),这与山东省整体金融体系不完善、债券和股票市场不健全有关。

四、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与全国及江、浙、粤的比较分析

上述实证分析证实了社会融资规模及其结构指标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不同区域间社会融资规模及其内部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存在差异性。为进一步探寻差异性的原因,对各省社会融资规模进行比较,分析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在总量及结构上存在的问题。

(一)总量特点及比较

1. 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增长较快,年均增速高于人民币贷款。2006―2015年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从2882.4亿元增长至7599.7亿元,总体呈现较快扩张趋势,年均增长11.4%,较人民币贷款高2.5个百分点,但较GDP增速低0.98个百分点。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占GDP的比重从2006年的13.1%增长到2009年的最高值25.6%,又逐渐降低到2015年的12.1%,其中2009―2013年除2011年外,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占GDP的比重持续稳定在18%以上,表明金融支持经济增长力度持续较强(见图1)。

图1:2006年以来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及与GDP的比率

单位:亿元、%

2. 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年均增速低于全国,在四省中排名第三。2006―2015年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年均增长11.37%,低于全国3.86个百分点,四省年均增速均低于全国③。四省中,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年均增速排名第三,较江苏和广东分别低1.33和3.67个百分点,较浙江高8.89个百分点,表明近几年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在全国主要发达省份中发展较慢;在总量上一直低于江苏、广东,自2012年开始高于浙江,表明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在总量上仍有较大发展空间(见表4)。

3. 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及经济发展的匹配性低于江、浙、粤三省。从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与山东省在全国经济地位的匹配性来看,2006年以来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在全国占比均低于GDP在全国的占比,其中,2007年和2015年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4.10%和4.97%,低于同期山东省GDP在全国的占比(分别为9.69%和9.31%)5.59和4.34个百分点,两者差距相对较大。与其他省份比较,浙江省2006―2011年社会融资规模全国占比持续高于GDP全国占比,江苏、广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全国占比虽低于GDP全国占比,但差距比山东省要小。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占GDP的比重持续低于全国及江、浙、粤三省,说明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发展水平与其自身经济发展程度的匹配性较低,社会融资规模还有较大发展空间(见表5)。

(二)融资结构特点及比较

1. 表内融资占比呈下降趋势,自2012开始占比持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6―2015年,山东省表内融资(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年均增速为7.99%,低于社会融资规模年均增速3.38个百分点,表内融资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从88.43%下降到67%,这与全国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自2012年开始,山东省表内贷款占比持续低于全国水平。与江苏、浙江、广东相比,自2008年开始,山东省表内贷款占比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2015年占比为67%,在四省中排名第三,仅比广东省高0.15个百分点(见图2)。

2. 表外业务自2008年开始明显扩张,2014年下半年开始持续萎缩。山东省表外融资占比自2008年开始持续处于较高水平,2008―2013年占比持续高于全国,在四省中排名第一。受监管政策和需求因素影响,2014年下半年开始山东省表外融资持续萎缩。2015年,山东省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等表外融资规模仅160.2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的2.11%,较2013年下降37.56个百分点,分别低于全国及广东省占比1.67和4.35个百分点,但仍比江苏和浙江高7.10和15.13个百分点(见图3)。

3. 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占比首次超过全国水平。2015年,山东省企业债券净融资和股票融资合计增加1983.4 亿元,是2006年的11.7倍,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为26.10%,较2006年提高20.21个百分点。从增速看,2006―2015年山东年均增速31.4%,虽比全国和广东高3.1和1.68个百分点,但比江苏和浙江低18.7和6.7个百分点。从占比看,山东省直接融资占比处于较低水平,2006―2013年占比持续低于全国,在四省中,2008―2011年排名一直为第四,2012年起山东省直接融资增长较快,2012―2015年在四省中排名均为第三。2014年山东省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首次超过全国水平,2015年山东省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达到26.10%,高于全国、广东占比2.66和3.47个百分点,虽仍低于江苏、浙江1.33和6.06个百分点,但与江苏的差距较2014年缩小0.67个百分点(见图4)。

4. 其他融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占比高于全国水平。投资性房地产、保险公司赔偿、小贷公司贷款等其他融资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达到364.0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为4.79%。从增速看,2006―2015年,山东省其他融资平均发展速度低于全国3.2个百分点,分别比江苏、浙江和广东高4.0、3.4和0.1个百分点。从占比看,山东省其他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仅在2013年低于全国,但在四省中,2008―2014年排名持续较低, 2015年占比迅速提高,在四省中位居第一(见图5)。

综合以上分析,2006―2015年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发展较快,融资结构不断完善优化,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但与全国及江、浙、粤三省相比,受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差异等因素影响,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在总量及结构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与全国及江、浙、粤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五、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门限效应分析

前文的实证分析表明,社会融资规模对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目前山东的促进作用仅高于浙江,弱于全国、江苏和广东;比较分析表明,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及经济发展的匹配性低于江、浙、粤三省,在融资总量及结构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与其他省存在差距。因此,要充分发挥社会融资规模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需进一步研究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发展的可适性,即探究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发展的合理匹配区间,而门限效应模型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一)门限效应检验

本部分采取自抽样法来模拟F统计量的渐近分布及其临界值(运算重复1000次),检验门限效应是否存在,检验结果见表6。

从结果可见,单、双门限检验均在5%置信水平下显著,单、双门限检验最小残差平方和分别为13.6036和12.3618。可见,双门限检验的结果要明显优于单门限检验。这表明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双门限,门限值分别为:[θ1=0.1729], [θ2=0.2684](见表7)。

(二)门限回归估计

根据已经估算出的门限值,对回归方程进行参数回归,得出双门限模型参数(见表8)。

注:TSF为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占GDP比重。

当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占GDP的比重低于17.29%时,经济发展系数为-1.8468,说明社会融资规模占GDP比重低于一定值,社会融资规模将对经济发展产生抑制作用。这主要是由于金融部门对资本的有效配置作用需要积累到一定水平后才能发挥出来,金融发展水平过低对实体经济难以发挥资本溢出效应。当社会融资规模占GDP的比例处于17.29%―26.84%之间时,经济发展系数为4.7163,此时社会融资规模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当社会融资规模占GDP比重超过26.84%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此时经济发展系数下降为0.9241,说明社会融资规模高于一定值时,也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因为此时可能导致资本“脱实向虚”,凸显金融资本的逐利性。

综上所述,只有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发展在契合度较高的可适区间,才能有效促进经济发展,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理解的,随着社会融资规模的不断提高必然会促进经济发展。为更好地发挥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对经济发展的有效促进作用,保持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均衡性,应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占GDP的比重处于可适区间内。

六、结论及政策建议

近年来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持续较快增长,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与经济发展的可适区间相比仍有较大发展空间,融资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

(一)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提高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发展的可适性

前文实证分析表明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要充分发挥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需保持其合理增长,即社会融资规模与山东省GDP的比重在(17.29%,26.84%)的取值区间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有效。目前,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占GDP的比重相对仍较低,仅在2009―2012年间超过17.29%。这表明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在总量上还未达到经济发展所需的最优水平。目前山东省经济发展进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经济增长更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应进一步加大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力度,提高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发展的可适性。

(二)进一步优化社会融资规模结构,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山东省融资结构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占比相对较小。从间接融资看,山东省表内融资增长平稳,表外融资占比高且波动大,这不仅会增加金融风险,也不利于实体经济平稳发展;直接融资占比较低,在四省中排名相对落后。山东省在保持社会融资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优化融资结构,努力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一是优化直接融资环境,优化资本市场,充分建立并利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企业构建良好的资源配置平台;二是加大创新,着力发展企业债券融资市场,丰富企业融资市场的产品结构,推动企业债券融资能力的提升。

(三)加强金融风险监测,促进金融有效支持经济发展

社会融资规模统计监测对防范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社会融资规模结构的变化,构建完善的风险监测框架对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十分重要。近年来,受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表内贷款不能完全满足企业融资需求等因素影响,山东省表外业务总量快速扩张,但2014年以来受国家先后出台的监管政策持续影响和实体经济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影响,山东省表外融资业务总量开始明显收缩,这种表外融资较大的波动,使得实体经济融资缺乏稳定性,信贷风险增加。要加强对金融机构表外业务风险监测,及时预警各融资领域可能出现的风险,加强金融系统自身建设,规范金融秩序,确保金融风险得到及时有效的化解。

(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增强融资承载能力

实体经济是融资的承载主体,经济结构决定融资需求总量和资金配置效率。与江、浙、粤等发达省份相比,山东省经济结构仍偏重工业,基础能源、原材料等重化工业占比偏高,行业结构性问题仍较突出,经济“转调”任重道远,应更加注重通过强化供给侧改革来聚集经济增长的动力。一方面要不断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立足于山东省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工业基础,发掘工业制造业领域内传统优势产业的潜能,通过加快促进其转型升级,实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加快淘汰僵尸企业,有效化解过剩产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要素生产率。

注:

①表外融资是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的总和。

②直接融资是企业债券净融资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的总和。

③全国及四省社会融资规模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行网站及四省共享交流数据。

参考文献:

[1]盛松成.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传导[J].金融研究,2012,(10).

[2]盛松成.社会融资规模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的总量指标[J].调查统计专项研究,2013,(29).

[3]郭丽虹,张祥建,徐龙炳.社会融资规模和融资结构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4,(6).

[4]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课题组.江西省社会融资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可适性研究[J].区域经济,2014,(4).

[5]陈素.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基于社会融资规模的实证分析[J].时代金融,2014,(5).

[6]盛朝辉.社会融资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基于湖南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J].武汉金融,2015,(3).

[7]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8]中国人民银行绍兴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关于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几个问题的研究[J].货币时论,2011,(7).

[9]周丽燕.社会融资规模视角下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研究――基于协整分析[J].理论探讨,2013,(9).

[10]胡振,李娜.中国社会融资规模特征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5,(3).

[11]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河北省社会融资规模特点分析[J].观察思考,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