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区别

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区别

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区别

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区别范文第1篇

关键词:直接金融;间接金融;信用;信息不对称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2-0101-03

引言

金融市场是资金资源配置场所,在实现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储蓄―投资转化作用。在其发挥经济功能的同时,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也根据其在市场中发挥的不同作用获取着收益,进而促使着金融市场的壮大。以银行为主的间接金融和以证券为主的直接金融,因为其自身特点、市场环境和竞争力在市场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中国在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方面发展一直不平衡,长期以来银行为主的间接金融在中国一直为主导,直接金融发展一直缓慢。在经历了几十年银行为主导经济发展之后,现在国家经济增长乏力、经济结构失衡、创新不足等,这时候在金融领域有必要大力鼓励直接金融发展,来改善这种缺陷。

一、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定义

定义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的区别主要看其融资过程中是否经过金融中介进行。

直接金融是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无需经过金融中介的参与分别作为最后供给者和最后需求者,或者由资金供给者直接购入资金需求者的有价证券而实现资金融通的金融行为。其主要包括民间融资、商业票据、债券和股票。这里资金供需双方的关系有债权债务关系也有所有权关系,比如债券的债权债务关系和股票的所有权关系。

间接金融是资金供需双方并不是直接进行,而需要经过金融中介进行。首先金融中介机通过发行各式资金凭证给资金供给者,获得资金,再以贷款或投资的形式购入货币资金需求者的债务凭证,以此融通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之间的资金凭证。其主要包括银行券、存款单、银行票据和保险单等。这里一个完整的间接金融包括两种关系,中介结构与资金供给者关系和中介机构与资金需求者关系。中国以银行存贷款为主。

二、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的关系

(一)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的联系

作为社会资金分配的两种手段,它们都实现了储蓄和投资的转化。人们可以选择任何一种方式作为自己资金配置方式,而两者在资金配置上既有补充也有竞争。直接金融由于其灵活简便性在经济生活中最早出现,但主要是一些简单的民间融资和商业融资,适合于小农经济发展。随着大工业经济发展,直接金融在规模上不能满足需要,间接金融却能满足这种需要,补充了直接金融的不足。而且间接金融在操作上比较规范,同时以银行信用担保,保持了金融稳定。但经济进一步发展,资金的需求更加巨大也更具有多样性,间接金融对信用的高要求,并不是每个资金需求者都符合的。这时的直接金融在技术进步下,其在产品多样性上、空间上和规范性上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不仅可以配合间接金融满足多样性的需求,还能单独满足多样性需求。

(二)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的区别

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在共同发挥资金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发挥着作用,两者也进行着激烈竞争,竞争谁能成为金融市场资金供需的主导,现在国际上形成了美英的直接金融主导型和德日间接金融主导型两种模式。我们分析两种金融的区别。

1.信用与信息。金融市场也是信用市场,信用在保证资金供需达成起到核心作用,投资者之所敢将自己资金提供给融资者,除了能获取收益之外,更看重融资主体的信用,只有融资者守信用才能保证投资者收回本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在进行的时候,信用主体是不同的。直接金融的信用主体就是资金需求者自身,间接金融的信用主体包括两个面,中介机构是资金供给者的信用主体,资金需求者是中介机构的信用主体,这样相当于中介借自身的信用给资金需求者。而信用的高低多取决于多种要素包括品德、经营能力、资本、资产抵押、经济环境。信用来源于需求者自身,但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信息也很重要,两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会使两者很难建立起信用关系。直接融资由于其自身的分散性,如果在小区域内信息不对称比较低,但在一个大区域大市场时信息不对称就会扩大,需求者比供给者更具有信息优势,这会阻碍信用关系的建立。但银行等金融中介凭借自身的优势可以打破这种信息不对称,保证供需的顺利进行。所以更多情况下银行等间接金融在市场中占主导。但随着信用体系的建设、透明度的提高、大区域市场的建立、技术的进步等,直接金融的信息的不对称会逐渐降低,进而促进直接金融发展。

2.效率与流动性。这里效率指融资者获得资金的速度,因为融资讲究时效性。直接金融,对于民间借贷或商业借贷等小范围的融资,由于双方直接协商,简易方便,效率比较高。但在证券融资,其发行过程经历决策、信用评级、提交审批、承销,待最后获得资金要较长时间,一般6个月内。间接融资,例如贷款,对象是银行,无需其他的参与,所以比较快捷,一般就一二个月,甚至短至十几天。就效率方面,间接金融效率较高。就融资工具流动性方面,流动性能保证投资者的随时变现,流动性的高低也直接影响融资工具的发行即供需的达成。流动性在二级市场进行,对直接金融,对民间融资工具和商业票据,由于其缺乏二级市场流动性较差;而对于股票和债券等直接工具由于其发达的二级市场,流动性较好。对银行的存贷款工具,活期存款流动性高,定期流动性低,而贷款流动性都较差。

3.风险与偏好。金融工具的风险和投资者偏好,直接影响着金融工具的吸引力。风险主要来源于信用主体和市场波动。从主体来看,间接金融信用主体为银行,银行自身规模较大、信用较好,同时银行的固定收益率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小,所以银行风险较小,易吸引人。直接金融其风险取决于两个方面,信用主体和市场波动。信用主题的不同使风险也有很大差异,国家信用高、企业信用相对低,总的直接金融的信用主体风险高于间接金融。

偏好上,有风险厌恶型和风险喜好型,风险厌恶倾向于安全,所以他们更喜欢风险较低的间接金融和直接金融里的政府债券;风险喜好型更倾向于收益,高风险高收益,所以他们更喜欢直接金融里的股票、企业债。

4.成本与收益。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其成本差异主要来自其发行的复杂性。间接融资资金供求双方的交易达成仅有中介结构银行的参与,银行在业务操作、信息搜集及监督方面具有优势,同时整个业务流程简单快捷,所以成长本较低,主要是银行的服务费等。直接融资需要众多服务机构的参与,包括信用评级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税务所、审计事务所、投资银行和承销商等,这些都需要花费费用,一般的股权融资中国大盘股发行费用大概是募集资金的0.7%~1%,小盘股大概是14%,所以成本很好。

据收益与风险相匹配的原理,直接金融以银行中介信用担保,所以风险相对较低,所以利率也较低。直接金融其风险取决于两个方面,信用主体和市场波动。信用主题的不同使风险也有很大差异,国家信用高、企业信用相对低,总的直接金融的信用主体风险高于间接金融。间接金融的另一个方面是收益受市场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有利也可能不利。总体方面直接金融收益要求比间接金融要求高。

三、中国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现状

中国金融市场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银行间接金融体系和以股票和债券市场为主导的直接金融体系。但就融资来源上,中国融资仍以贷款为主。以社会融资规模数据举例,数据来源于人民银行网站,这里融资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

四、失衡原因原因分析

中国金融市场失衡的主要有以下原因

1.直接信用体系建设跟不上。直接金融决定于信用,而信用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中国过去很长时间以来实施的是计划经济,根本就没有商品经济的土壤,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才开始商品经济,以及现在的市场经济。但改革初期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经济增长,而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靠投资和劳动。要实现投资,我们只有选择以银行为主打间接金融,因为间接金融的信用容易建设,而直接金融的信用体系难建设。间接信用可以先以国家信用作为担保,所有的金融交易风险都有国家的兜底,这样很容易就吸引社会储蓄,所以开始都是国有商业银行,到目前仍是国家银行为主,名义上的中国银行是银行信用,实际上是认识国家信用。直接金融信用体系需要很多年的建设才能形成,像欧洲美国直接金融之所以发达,是因为它们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已经发展了上百年,直接信用也就是在这期间慢慢形成的。所以发展直接金融关键在信用体系建设。

2.信息不对称。直接信用体系的建设关键在信息体系建设,直接信用天生有其信息不对称性。由于直接金融是资金供需双方的直接交易,了解对方信用很重要。另外直接交易的分散性、广域性,使得资金需求者天生有比供给者信息的优势。要想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必须打破。中国金融市场体系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各种欺诈、造假不断,使投资者损失惨重,严重削弱了投资者的积极性。使得民众更倾向投资与安全的间接金融。

3.文化教育上。东方人相对于西方人风险偏好偏低,这可能源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人倾向于自由、个人主义,东方人倾向于保守。我们的教育严重偏向功利主义,更多的教人是什么、怎么做,而不是教人敢不敢去做。这种教育的结果是人们变得保守不敢冒风险。投资上的表现为厌恶风险。

五、扩大直接融资建议

1.加强市场体系规范建设。中国市场体系基本建立起来了,有了直接信用的基础。要使直接金融市场扩大,关键是市场的规范,只有规范了才可以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摩擦。首先是发行市场体系规范建设包括信用评估体系建设,法律、会计、审计体系建设、承销发行体系建设和定价体系建设。其次是流动市场体系建设,要建立全国性的流通市场,完善流通机制,规范交易机制等。

2.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信用体系建设关键是信用评估体系建设,包括评级公司、评估方法、评估指标体系等。信用建设另一个是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给社会以警戒。

3.加强市场透明度建设。市场透明度建设一个靠技术二个靠法规,技术升级改进有利于扩大信息的传播范围,另一个是降低人们的信息搜寻成本。法规建设,使融资者的信息披露必须法规上强制,对信息造假欺诈要严厉打击。

4.加强投资者教育。主要是加强投资者风险自担教育,长期以来中国投资者形成的观念是投资盈利可以亏损不可以,当一有亏损投资很容易群情激愤,造成动乱。所以投资者风险教育很重要,必须使投资风险自担原则深入人心,如果这个完不成我们的直接金融很难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鸿儒,李志玲.中国融资体制的变革及股票市场的地位――重新评价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关系[J].金融研究,1999,(8).

[2] 易纲,宋旺.中国金融资产结构演进:1991―2007[J].中国投资,2008,(11).

[3] 王德会.构建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并存的“储蓄――投资”机制[J].金融研究,1998,(9).

[4] 周力,李金霞.中国融资体制的改革与融资方式的选择[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1,(1).

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区别范文第2篇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中的非均衡与错配现象

改随着银行间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票据市场等货币市场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市场体系逐步完善,金融品种和市场参与者不断增多,金融功能和效率进一步提高。但是,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矛盾也逐步显现出来,非均衡与错配问题相当突出。McKinnon和Shaw(1973)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存在利率管制,市场机制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过多的金融管制和利率限制导致信贷配额、金融资产单调等金融抑制严重的现象。在McKinnon和Shaw看来,一国实行利率管制就会产生金融抑制,经济货币化程度比较低。我国从1995年开始,金融深化程度明显加快,M2/GDP由1995年的104%逐步上升到2003年的188%,尽管2004年宏观调控使M2/GDP下降了3个百分点,但我国的M2/GDP不仅高于发达国家,也比亚洲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如新加坡、泰国高。在利率管制下,贷款利率不能揭示项目的风险,金融机构在不能根据项目收益情况和风险程度来定价其贷款时的次优选择就是实行信贷配给,信贷配给的结果是金融深化受到制约。我国在利率管制的约束前提下产生了金融深化,这一方面说明银行系统的风险程度陡增,另一方面还说明了金融体系或银行信贷推动经济增长的效率比较低,金融市场在与实质经济相匹配中出现了错位。现代金融中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是同等重要且相互协调发展的,一些发达国家的直接融资甚至还发挥着主导作用。国际社会也普遍认识到,过于依赖间接融资,是一些地区和国家出现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金融结构体系中最大的矛盾是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发展的不平衡。由于幅员辽阔,我国各地区之间在地理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根据条件相近的归类原则,把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划分为三类地区,即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2004年我国存贷款占比中、西部地区低于东部地区52.9、38.1个百分点,东、中、西部地区金融产值占GDP比重分别是4.31%、2.17%和2.14%,而且,2003年的数据分别是4.79%、2.79%、3.19%。与此同时,东部、中部地区的GDP在全国中的占比明显低于存贷款在全国中的占比,西部地区的GDP占比高于存贷款占比。这些说明我国金融资源基本上集中在东部地区,且金融效率在进一步下降。

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市场的对策建议

从资产方看,就是对商业银行现有的信贷资产进行证券化。由于资产证券化属于微观金融方面的内容,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不应过多干预,关于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具体资产、运作模式与机制、发行定价等由各商业银行根据市场情况自主决定。当前,资产证券化中最大的难题就是定价约束问题,资产证券化过程中需要信用增级以及投资银行等机构参与,证券化产品设计及交易结构越来越复杂,这些都需要付出相当多的交易成本。如果金融市场不完善,定价机制扭曲,定价不合理,那么,从成本与收益角度来衡量可能是商业银行在追求资产的流动性同时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从负债方看,就是鼓励商业银行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商业票据、一般金融债券以及存款类衍生品等,通过直接融资市场促进商业银行主动负债业务的发展,改变目前过度依赖于被动负债的不利局面。商业银行主动负债业务的发展一方面丰富了直接融资市场的产品种类,促进了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能够纠正商业银行负债与资产的期限结构与流动性错配,有利于间接融资市场的良性发展,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由高度集中的直接控制转变为通过金融手段的间接控制,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变迁是在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变迁,由政府出面建设全国统一的金融市场,控制与审批所有的金融产品定价,甚至金融产品的开发与设计都是由政府主导设计好以后推出市场。由于整个金融市场的竞争都是在政府限定的较小范围与框架中进行,微观金融主体的创新活力被抑制,于是,中国金融业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就出现了“竞争过度”的假象,金融脆弱性进一步提高,金融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加。从国外来看,多层次资本市场几乎都是在充分竞争的基础上由下而上的诱制性变迁过程中实现的。例如,纽约证券交易所是在当初的梧桐树下交易发展起来的,从现代金融来看,它是在民间金融或非正规金融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在美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中,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不同规模企业的多样化融资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财务健全的大型企业能够在诸如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全国性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其发行的证券,经营和财务状况稍次的企业可以在区域性证券交易所交易其发行的债券或股票,“垃圾证券”则可在“未经注册的交易所”交易。纽交所在190年发展历史中大约平均1年才发行7只左右股票,说明美国企业融资许多是通过区域资本市场或其他低级资本市场实现的。而且,西方各地各层次交易所是属于竞争性的企业,同一层级和不同层级的交易所是相互竞争的,交易所也会对欲上市交易其证券的企业进行严格的挑选,一旦发现严重问题,立即退市。中国在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引入竞争机制,走“诱制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相结合的道路。首先,在证券发行与上市相分离的基础上对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实行公司化改造,创造适度竞争机制。企业发行的证券在哪一个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由企业与交易所进行双向选择。其次,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实行公司化改造。构造一个上海交易所、证券交易所、银行间债券市场以及外汇交易中心等金融市场相互竞争的格局。第三,支持有条件地区建设区域性资本市场。区域性资本市场有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因为当地投资者在获取本地企业有关信息时具有比较优势。第四,在强化信息披露和市场透明度的基础上完全放开对金融产品及其定价等管制。监管部门把工作重心放到市场的制度建设上来,建立规范的评级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发行和交易制度并实施有效监督;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是发行股票、债券或认股权等其他证券,还是私募发行,以及在哪个市场交易其发行的证券等,完全由企业根据自己的财务计划、融资成本等自主决定。一是扩大企业债发行主体。目前,我国企业债发行主体主要局限在铁路、交通等行业的少数大型中央企业集团,今后既要继续支持这些具有投资级别的、从事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发行债券,也要支持从事其他行业的具有投资级别的企业发行债券,同时还要给非投资级别的中小企业一定的发行债券的空间;适当支持在中国投资的跨国公司发行人民币企业债券并投资于中国的项目。二是允许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和交易债券。从西方发达国家债券市场发展的经验看,尽管债券的交易有两种方式,即以集中指令驱动交易方式进行的场内交易市场(证券交易所)和以报价驱动交易方式进行的场外交易市场(OTC),但主流的交易模式是以场外交易为主。我国企业债主要是在交易所上市交易,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债券市场的发展。因为债券价格相对稳定,波动幅度比股票要低得多,其低投资收益率使得大宗交易才具有资金的规模收益,而且,债券品种繁多,交易复杂,所以国外债券交易主要是以场外交易为主。三是培育机构投资者。只有机构投资者才会对债券微小的价格和收益率波动敏感,同时它们还具有较强的市场分析研究能力和管理风险能力。因此,债券市场的发展离不开机构投资者。目前,我国企业债的投资主体主要是基金和证券公司,今后要鼓励和支持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以及社保资金投资企业债券,使它们成为企业债的主要机构投资者,从而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并降低市场风险。从间接融资体系看,由于平均信贷审批成本、信息与风险控制成本比较高,大银行在为中小企业和农户提供融资服务上不具有比较优势;从直接融资来看,由于中小企业的信息不透明和财务不健全等,很难获得直接融资机会,及时获得投资者也会要求很高的风险补偿;单个的农户就更加不可能获得直接融资机会。因此,社区银行的发展将有利于解决上述约束,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满足居民和农户的金融需求。尤其在大中商业银行把目光钉在高端客户、排斥低端客户的情况下,发展社区银行更具有必要性。发展社区银行首先要纠正小银行就必定与高风险挂钩的认识,因为社区银行在关系融资上具有比较优势。社区银行的概念来自于美国等西方金融发达国家,其中的“社区”并不是一个严格界定的地理概念,既可以指一个省、一个市或一个县,也可以指城市或乡村居民的聚居区域。凡是资产规模较小、主要为经营区域内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服务的地方性小型商业银行都可称为社区银行。之所以应当如此界定,基本理由有二。其一是美国“社区银行”的规模大致与我国的城市信用社相近,而我国的城市信用社是业务活动范围不超过县域的商业性银行机构。2002年末,美国“社区银行”资产总额的平均值为人民币9.2亿元。2004年末,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平均值是:股份制商业银行3815亿元,城市商业银行151亿元,城市信用社4.4亿元。其实,若考虑到美国的人均GDP要比我国大得多(以汇率计,为30倍左右,以购买力平价计,为8倍左右),因而就“真实的”相对规模(无论按哪种方法计算)而言,美国“社区银行”资产总额的平均值实际上还要小于我国的城市信用社。其二是我国与美国同为大国,美国的商业银行层次体系对我国有较大的可借鉴性,今后,我国的较为完善的商业银行体系中,与美国“社区银行”相对应的层次将是“县域商业银行”。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还远未完备,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未来的商业银行体系也将有5个层次。资产规模最大的是跨国银行,目前工、农、中、建、交等银行已在境外设有机构,并且规模也进入世界大企业500强,它们(并包括其他可能的银行)中的一家或数家,将有可能发展成为我国的跨国银行。其次为“全国性商业银行”。目前除了工、农、中、建、交行外,还有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业务活动,今后还将继续增加。再次为“省域商业银行”,它们可以在一个省(市、区)范围内开展经营。浦发、广发、兴业等银行在未成为全国性银行前都属于这一类。这个层次的银行虽然暂时没有,但是今后是不可缺少的。又次为“市域商业银行”,这就是目前的113家城市商业银行。最次为“县域商业银行”,其业务活动范围不能跨越县域,现行的城市信用社便属于这一档次。社区银行与借款人比较近,容易获得借款人的人品、经济状况以及人际关系等不透明的信息,相对大银行而言知根知底,在放贷中具有相当大的比较优势。从国际上看,尽管社区银行在规模上无法与大银行相比,但在经营业绩上不相上下。例如1992-2003年,美国社区银行整体的资产回报率比区域银行和25强银行分别只低0.11和0.04个百分点,社区银行的资产质量略高于区域银行和25强银行。

本文作者:周紫哲袁永辉工作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区别范文第3篇

资金来源概况

国家财政补助资金是最主要资金来源,17年累计到位约174亿元。大兴安岭林区“天保工程”一期分为试点阶段(1998~1999年)和实施阶段(2000~2010年),截至2010年年末“天保工程”一期结束,国家累计投入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天保工程”资金98.19亿元,其中基本建设资金6.16亿元,国家财政专项补助资金92.03亿元。“天保工程”二期(2011~2020年)资金的投入包括森林资源管护费、社会保险补助、政策性社会性支出补助和后备资源培育补助四项,预计总投入为198.02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75.03亿元,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23亿元。据《大兴安岭年鉴》数据,2011~2014年,共到位“天保工程”二期资金82.40亿元。

银行贷款余额逾百亿元,金融信贷支持作用日益凸显。“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全区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14年年末,较转型之初新进驻1家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成功改制,同时新设1家政策性担保公司和3家小额贷款公司,弥补了林区融资性担保行业和小额贷款行业的空白。区域内贷款方面,截至2014年年末,全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83.31亿元,较1997年末增加54.17亿元,增长185.9%。尤其是近三年各项贷款年均增速为29.66%,高于全省增速12.4个百分点,扭转了长期以来信贷投放增速大幅低于全省水平的情形。区域外贷款方面,充分利用好国家开发银行贷款,重点惠及城市建设投资领域,截至2013年末,累计从国家开发银行融资15.5亿元,占城市建设融资总额的51.5%。另外,“天保工程”一期期间对森工企业因木材产量调减而无力偿还的银行债务通过停息挂帐、清理核实、呆坏账冲销等方式累计减免金融机构债务20.64亿元,其中林业企业减免债务达18.13亿元,卸掉了森工企业的大部分债务负担。

资本市场融资逐渐兴起,正在成为新型资金来源。自2012年以来,大兴安岭地区国有、民营企业分别在债券发行和上市融资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一是林业企业首次面向全国发行企业债券。2012年10月23日,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正式发行13亿元企业债券,主要用于全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匹配资金和改善居民居住环境。二是少数民营企业实现上市(挂牌)融资。截至目前,全区已上市挂牌企业2家,其中呼玛河酒业有限公司挂牌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Q版(中小企业股权报价系统),大兴安岭林格贝寒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新三板。未来两年内,拟上市绿色食品企业2家。

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2000年“天保工程”正式实施以来,第一产业仍占主导地位;第二产业占比始终较低,基本分布于14%~23%区间之内,且呈现明显震荡下行趋势;第三产业占比提升有限,且后期出现明显快速下降态势。

按照规划阶段来看,“十五”时期全区第三产业发展最为迅速,其中2005年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7.2%,为历年来最高;“十一五”时期,林产工业和矿产开发业发展态势良好,林区经济转型步入“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最顺畅阶段。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5年的38.5s14.3s37.1调整到40.1s22.8s37.1,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上升8.5个百分点;受外部宏观经济环境低迷、内部经济质量和效益不高的影响,“十二五”中后期产业转型调整步伐异常艰难。特别是2014年,全区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经济发展进入近年最困难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回落6.6个百分点,增速为10年来最低,财政收入7年来首次负增长,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49s17.3s33.7,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逐步提高,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震荡下降,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逐步下降。随着棚改等基建工程减少、煤炭市场持续低迷、木材行业全面萎缩,预计全区未来经济增速可能将长期在中低位徘徊。

金融支持存在的主要问题

信贷资金配置潜力尚未充分发挥。一是总量少,信贷资金大量闲置。“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尤其是免除森工企业大量债务后,鉴于森工企业政策性风险和经营性风险增大等因素考虑,全区各商业银行对森工企业均执行了“余额锁定、逐步退出”的谨慎信贷政策,直接对信贷资金的配置利用产生了显著影响。2005~2009年间,全区存贷比维持在14%~21%区间,贷款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由1997年的82.2%降至历史最低水平32.1%。2010年开始,在积极财政政策的引导下,全区存贷比缓慢上升,至2014年末,全区存贷比达到29.89%,贷款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54.1%,均为历史最好水平,但仍大幅低于全省总体水平;二是新增贷款倾斜于大项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等,中小微企业群体出现“资金饥渴”,信贷资金配给呈现“马太效应”,日益成为金融支持林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短板。

融资结构过度依赖间接融资方式。受企业经济效益和质量大幅下滑、林区机制体制改革滞后等因素影响,大兴安岭地区融资体系绝大部分仍以银行贷款方式为主,间接融资在融资格局中占据绝对优势。2012年以来,虽然国有、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均实现了从无到有,但相比吉林森工、伊春等国有林区,直接融资起步晚、额度小特点显著,资本市场锁定目标主要局限于 “新三板”和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等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从实践情况看,绿色食品企业上市融资的需求和成功率相对较高。融资渠道过于单一,即无法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也加重了林区企业的融资成本,近年来全区企业的贷款利率大都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40%~70%,融资成本高企,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金融支持“碎片化”现象较为严重。一是缺乏整体性、系统化、协调性的金融总体规划。全区各金融机构在支持林区经济转型方面的主要导向是人民银行大兴安岭地区中心支行出台的指导意见,软约束的特点明显,也天然缺乏系统协调性,金融支持最大合力尚未形成;二是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如证券、保险等金融服务广度和深度不够。例如农业保险,全区种植业投保面积基本保持在100万亩左右,投保率历年最好水平仅为30%;三是担保公司、评估公司等中介机构发展滞后。目前全区仅有1家政策性担保机构,注册资本仅为1.16亿元,规模偏小,辐射功能低,财政资金的增信和杠杆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不利于释放林区实体经济和关键领域的融资担保需求。

相关配套政策和制度体系有待健全。一是金融创新受既有信贷审批制度约束。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仍沿用或套用既有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基层机构信贷投放权限低,难以根据属地实际需求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如针对林下资源承包经营,商业银行虽推出了“林下资源承包经营”贷款,但适用的仍是下岗失业小额担保贷款或再就业贷款,额度小,期限短,与林业发展特点不匹配。二是地方政府政策激励不够,难以有效激发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潜能。如受林区财政约束,涉农贷款增量政策、鼓励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贷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等政策实行几年来,地方政府并未出台财税政策等激励措施,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进一步影响金融供需对接。三是融资服务平台建设滞后。域内要素市场建设滞后,农村物权流转平台缺位,极大限制了动产、商标权、专利权等抵质押融资业务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业务的开展。

对策及建议

完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增加金融供给总量。一是整合现有存量资源,增进大型银行服务功能。特别要注意充分利用好地方农业发展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金融对国有林区项目建设、产业调整的长期的资金支持。二是丰富新型机构类型,发展壮大地方金融机构。放宽市场准入,推动村镇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地方性金融机构和社区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机构的发展。三是创新社会资本服务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形式与内涵。推动投资公司、租赁公司、资产评估公司等新型机构进驻国有林区,鼓励民间资本引入或设立民营融资担保机构,扩大民间资本在林业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作用。

建立多元化融资体系,改善融资结构。一是继续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对上要继续争取国家对“天保工程”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提高补助标准,对内要加快国有林区融资担保体系建设,补充现有政策性担保机构的担保基金规模,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和杠杆效应,激发金融投入的潜能。二是坚持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并重。在大力推动间接融资市场建设的同时,依据不同层次、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融资需求,加大直接融资力度,初期要引导林区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水平和定位重点选择创业板、中小企业板、新三板等市场上市融资,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运用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等融资工具进行直接融资,待时机成熟时,引导优势企业积极参与全国性、国际性直接融资市场,显著提升直接融资的比重。

健全金融支持配套体系,优化金融支持环境。一是结合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实际需求,联合伊春、黑河及呼伦贝尔等地,以金融支持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为核心,制定形成林业生态主体功能区金融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加大向上政策争取力度,力争获得批复并启动建立大小兴安岭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二是进一步跟进金融支持配套体系,如加快评估、担保、风险补偿、税收减免等制度建设,为促进融资便利化、形成资金“洼地”提供条件。三是借鉴国内外林区改革经验,积极探索推动林业资产证券化、绿色金融、碳金融的发展,促进生态优势向经济效益转换。

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区别范文第4篇

中国金融在经过20多年快速发展后,金融总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金融体系的各项改革取得明显成效,银行、证券、保险业稳步发展,资产规模不断壮大;金融市场结构优化,参与主体不断增加,基础性制度建设得到加强,市场活跃度显著提高;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日益加深。随着金融改革的稳步推进和金融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各地区主要金融机构实力增强,金融风险得到有效化解,风险防范能力进一步增强,区域金融稳定性有所增强。

我国金融产业在规模和结构方面均获得快速发展:

(一)我国金融产业整体实力明显增强。从机构改革来看,金融机构由开放前的单一的银行制发展为银行、信托、证券、保险等多元化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格局;2007年,银行、证券、保险业金融机构总体实力和盈利能力明显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继续扩大,年底总额达52.6万亿元,增长19.7%。银行在全部金融机构中的市场份额比重逐年下降,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地方性金融机构比重逐步提高。

(二)我国金融产业结构仍以银行业为主导,证券保险业资产逐年增加。尽管我国已经形成了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组织体系,但是金融产业结构仍然明显失衡,银行业所占比重过高。无论从资产规模,还是机构、从业人员数量看,目前我国金融行业中银行业所占的比重都过高,在行业竞争中表现为银行垄断的市场格局。在我国的金融产业结构中银行机构的比重很高,2006年以前占比均在90%以上,2007年银行业总资产占金融总资产的87%以上,行业竞争中表现出银行垄断的市场格局;证券业、保险业等尽管有所增长,但增幅不一,所占比重显著偏低。

(三)间接融资比重过大,直接融资还有待大力发展。目前我国形成的是以银行业为主的金融产业结构。银行作为中介机构,是中央银行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纽带,联结着货币政策执行与社会资金活动。在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非金融部门融资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这意味着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说银行贷款与债券、股票不可完全替代。目前我国间接融资额远远大于直接融资额,尽管2007年股票筹资额有大幅增长,但2008年随着股市的回落股票筹资额再次减少。融资方式仍以银行贷款为主。

(四)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尚不平衡,东北地区金融实力较强,西部地区发展偏弱。金融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既是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反映,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地区间经济、金融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区域金融体系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不利于我国金融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使得维护区域金融稳定工作面临诸多挑战。

二、中国金融产业结构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一)银行业的稳健性分析

我国境内中资商业银行近几年来资本充足水平提高较快,商业银行改革成效明显,资本约束和风险防范机制逐步建立,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资产质量明显提高,财务状况明显改善,资产利润率稳步增长,资产流动性充足,资产变现能力和应急支付能力较强,不良贷款率继续下降,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逐年提高,抗风险能力持续增强。2007年底,资本充足率达到8%监管要求的商业银行由2003年的8家增加到161家,达标银行资产占同期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重由0.56%提高到79%。盈利能力不断增强,2007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全年实现税后净利润4467亿元,盈利水平大幅提高;资本利润率达到16.73%,资产利润率为0.92%,均比上年明显提高。

但我国银行业仍存在以下问题需要予以重视解决:

一是盈利结构仍需改善。目前利差收入仍然是境内中资商业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2007年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总占比84%以上,商业银行盈利仍过多依靠传统业务,需要进一步开拓业务领域,改善收入结构,提高财务可持续能力。二是贷款期限结构不够合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发达,中长期资金主要通过银行配置,境内中资商业银行人民币中长期贷款比居高不下,境内商业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较为严重,对此可能引起的风险应予以关注。三是房地产贷款增长较快,信贷风险逐步显露。近几年房地产贷款增速较快,房地产余额达到贷款余额的16%,在银行信贷资金大量进入房地产业的同时,信贷资产质量呈下降趋势。目前随着宏观调控的实施,房地产市场持续降温,部分大城市因房价下跌甚至出现断供现象,房地产市场运行中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逐步显露,需要引起重视。四是融资结构不协调给银行业带来的系统性风险需要关注。多年来,银行业在满足社会筹融资需求中发挥了主要作用,2006年,银行新增贷款占国内非金融部门融资增量的82%,金融风险过多聚集在银行体系,不利于银行业长期健康发展,从长远看,应注意改善融资结构,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分散银行体系的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五是存款保险等长效机制尚未建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弊端日趋明显,特别是容易增加道德风险。尽快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强化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市场约束,完善市场化金融风险补偿机制和危机处理长效机制,保证银行业安全运行。

(二)证券业稳健性分析

证券业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证券业在促进资金融通,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要,但证券业的发展同样有喜有忧:

一是直接融资比例有所提高,融资结构仍待优化。截至2007年底,直接融资额(包括股票、国债和公司债)达到1.24万亿元,占全社会融资额的21.1%。尽管资本市场的发展促进了直接融资比例的提高,但目前中国社会融资结构仍然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比例过低,企业融资高度依赖银行贷款的问题尚未得到明显改善,不利于拓展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风险向银行体系的集中。因此,应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例,促进融资结构优化。

二是债券市场初具规模,但公司债券市场发展有待加快。无论从规模还是从增速来看,债券市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债券市场特别是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扩大中国资本市场的规模和容量,拓展投资者的投资渠道,而且对促进直接融资市场的结构优化、分散和化解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大力发展债券市场,促进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协调发展。

三是股票市场结构得到优化,但市场风险值得关注。2007年,股票市场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股票发行规模和投资者入市程度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而进入2008年股市震荡下跌,股票市值大幅缩水。国际经验表明,股票价格一旦出现大幅波动,势必对经济运行和居民财产产生不利影响。在此情况下,要特别防止股市风险的产生。

(三)保险业稳健性分析

近年来中国保险业总体保持健康发展。协调发展格局逐渐显现,市场集中度持续下降,资本实力得到增强,但仍然需注意防范资本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

一是保险公司股权投资比重提高,受资本市场波动影响加大。自2005年保险资金被允许直接金融股票市场以来,保险公司逐年增加股权类投资,尤其在2007年,保险业投资股票、证券投资基金等的资金规模有了大幅度提高,所占保险资金份额提高至27.1%。但随着保险资金在资本市场中运用逐渐扩大,资本市场出现大幅度波动会对保险公司的盈利水平和偿付能力产生影响。

二是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公司治理结构仍有待完善。同时中国保险公司治理结构仍不够合理,部分保险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管理层之间的制衡机制不完善,内控制度不完备。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导致出现财务数据不真实、账外账和内外勾结侵害公司利益等现象。

三是保险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产品的针对性不突出。各产品之间发展不平衡。主要原因在于保险公司产品创新机制不健全,各家公司在研发保险产品时,贴近市场、贴近客户、深入分析公众实际需求的主动性不够,仍难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三、政策建议

第一,深化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改革,完善金融功能,改善区域金融结构。以结构调整和竞争来促进效率的提高,培育真正的市场性寡头金融机构。各类金融机构在改革过程中,应以利润为目标,以市场化为取向,加快推进商业化进程,建立符合金融开放与发展的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并健全银行的外部治理机制。实现银行管理体制的扁平化,有效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逐步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内部控制体系。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银行业经营的透明度。协调自我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不断增强竞争力。

第二、加大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发展力度,促进金融产业的均衡发展。扩大证券中介机构的资本规模,壮大资本实力,通过增资扩股、重组并购、上市等方式尽快扩大规模;优化上市公司盈利结构,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上市公司实体业务的盈利水平是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险公司应以完善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为着力点,进一步深化改革,真正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健全产品创新机制,丰富保险产品。加强风险管理,提高管控能力。

第三、加强金融各业风险防控机制,增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和竞争力。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建立覆盖所有业务流程和操作环节,对风险进行持续监控、定期评估和准确预警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完善主营业务风险防范机制,建立科学的风险防控体系,识别和评估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同时关注战略规划失误和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等因素可能给公司带来的不利影响;采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切实提高抗风险能力,努力实现适当风险水平下的效益最大化。

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区别范文第5篇

潍坊滨海是蓝黄两大国家战略的叠加区,既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点规划的“四区三园”中占据“一区一园”,又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集约发展区。根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潍坊市制定了《潍坊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和《潍坊滨海海洋经济新区发展规划》,潍坊市委也做出了《关于突破滨海加快蓝黄战略实施推动全市科学发展的决定》,《决定》提出,举全市之力突破滨海。滨海经济开发区也提出了“一城四园”的规划结构。这为滨海新区的建设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潍坊滨海海洋经济新区发展规划中突出要建设滨海水城和七大特色海洋产业园区,势必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融资困难无疑是在新区建设中面临的最大问题。

为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本论文通过对融资策略进行研究为进驻滨海新区的企业找出适合自己的融资策略,解决多数企业的融资困境,从而为产业园区建设献计献策,为突破滨海,拓展融资渠道提供理论支撑,并为政府制定相关的投资融资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意义

1.拓宽融资渠道,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滨海新区的“一城四园”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目前企业的最主要的融资渠道是银行间接融资,间接融资比重过大直接导致银行业负担过重,增加不良资产和坏账比例,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本论文旨在研究在园区建设中能够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多种融资策略,为企业搭建更为广泛的融资平台,通过构建更为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来为滨海特色海洋产业园区的建设保驾护航。

2.提高经济效益,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通过对发展特色海洋产业园区的融资策略的研究,为园区内企业提供多种融资渠道。企业可以根据内外部环境和自身的发展状况选择最优的融资方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效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海洋高科技产业发展

滨海特色海洋产业园区建设以海洋高端产业、新兴产业为主。海洋高科技产业是充满风险的产业,因此依靠银行来支持海洋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需要多种多样的融资渠道来满足海洋高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促进海洋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4.选择合理的融资策略,实现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园区内各企业自身的特点不尽相同,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可以为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不同的融资策略,使企业能够在控制融资成本的同时,保证企业资金的充足。滨海特色海洋产业园区建设还应该以大局为重,不仅是要解决现在产业面临的问题,更应该以未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三、滨海建设特色海洋产业园区的融资策略研究

1.内源型融资策略

内源型融资策略是园区内企业发展过程中通过原始资本的积累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实现的融资策略。该策略来源于下列几种情况:(1)个人存款。个人存款主要是指企业负责人、管理层和内部员工自己的储蓄。该融资方式由于是企业内部融资,因此具有融资成本低、资金使用方便的优势。(2)亲戚朋友借款。即企业负责人、管理层和内部职工从亲戚朋友处筹借款项。该融资方式一般需要通过合同的方式来界定合同双方相应的权力和义务。(3)私人投资者。园区内成长性比较好的中小型企业会吸引一些正在寻找合适投资途径的投资者,他们投资于该企业对双方都是双赢的。

2.债务型融资策略

该策略通过第三方的担保或企业的信用来取得资金供给方的资金使用权,并以一定的利息作为对资金供给方的回报。该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商业银行贷款。商业银行贷款是海洋产业园区内企业常用的融资策略。该策略适合园区中的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难以贷到。(2)发行债券融资。发行债券的融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私募发行和公募发行。(3)商业票据融资。该模式要求票据发行人具有很高的信用级别,因此该模式适合大型企业,不适合信用级别低的中小企业。

3.股权型融资策略

股权型融资策略是企业面向全社会公开募集资金的常用融资策略。该策略可以通过直接上市和间接上市两种方式来实现。(1)直接上市融资。符合发行条件的大型企业可以通过国内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来上市,也可以通过香港市场上市,有条件的还可以在海外上市。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可以选择创业板市场来上市筹集资金。(2)间接上市融资。特色海洋产业园区内多数企业以中小型企业居多,且多数不符合直接上市的条件,可以通过借壳的方式来间接上市募集资金。企业通过购买某上市公司部分股权来获得该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权,通过优化资产配置使上市公司的利润获得高速增长,从而达到再融资的条件。对产业园区内中小科技企业来说,间接融资是比直接融资更为有效的融资方式。

4.吸引风险投资策略

滨海特色海洋产业园区主要以新型海洋高科技企业为主,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适合该策略。风险投资主体主要有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基金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