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弘扬中华美德

弘扬中华美德

弘扬中华美德

弘扬中华美德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华民族 弘扬传统美德 提高民族素质 历史教育

弘扬传统美德、提高民族素质,是与学校教育息息相关的,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在与时俱进的今天,传统美德更不能丢,正所谓居安思危。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的栋梁,肩负着现代化的重任,现代化的社会建设需要具有现代化素质的人来完成,而现代化素质的人需要从小培养熏陶,在这方面历史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的学科,从培养学生的素质来看:它的科学价值是通过历史发展规律中,反映多样化的特点来揭示人类普遍规律的;他的政治价值是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来体现的;他的理论价值是通过古今中外历史的学习来拓展视野的,从而达到提高现代化公民的基本素质;它的道德价值是通过从古到今人物史实的感化提升来教育和陶冶人的认知品行的,所以我们应充分认识历史学科的功能,要区别以往重知识掌握轻情感教育的现象,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贯穿思想道德教育,要晓之以礼,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中华民族的美德得到继承、发扬光大,从而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即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及民族责任感等。

根据初中历史教材的有关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传统美德教育:

一、勤学好问

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极为丰富,这与古人的勤学是分不开的。如先秦纵横家苏秦"锥刺股";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的"退笔如山来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的好学故事都说明了勤学的道理,当然读书"光好学还不够,还需善疑好问"孔子从小入太庙"每事问"主张疑思问、"不耻下问";荀子把"不知则问"和"不能则问"相提并论;王充更是"智能之上,不学不行,不问不知"等等;这些学者他们都把学和问联系在一起,然而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遇到不会的题,就等着老师讲不会主动去问问同学或老师,觉得那样很丢人,其实不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中才能提高能力,更要积极主动去问别人,虚心待人,才能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

二、奋发立志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奋发向上的精神,而立志又决定了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前进道路上的不断探索与追求,如《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卧薪尝胆"的志向,多难兴邦的信念;从小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坚忍不拔的精神起了重大的激励作用,现在的中学生普遍缺少这种远大志向,要利用这些案例对他们进行引导,培养青少年从小为民、为国家而奋斗的责任意识,树立远大志向。

三、改革创新

学习被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的王安石",面对北宋中期以来积贫积弱的现状,大胆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与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正统思想针锋相对;战国时期的秦国的商鞅;清末的梁启超、康有为等人敢为变法流血牺牲,他们这种针对守旧,勇于进取的思想及大胆变法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大大领先于时代,被后人推崇和尊敬,他们的创新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帮助学生理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前进的不竭动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继承优良又要体现时代进步的要求,从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内涵,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开拓进取,勇于创新。

四、爱国气节

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在爱国气节方面做出了榜样,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提出者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帝制的孙中山、为抗日献身的张自忠等人、"祖国再穷,我也要为他奋斗,为他服务"这又是一些爱国科学家的心声--钱学森,李四光,华罗庚……

弘扬中华美德范文第2篇

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口号?打个比方,如果美德是血液,校园就是血管,我们自己就是人的身体。血管要把民族的血液输入身体,输入心脏,为人提供养料。21世纪是后生的时代,我们所担负的不仅是国家的发展,还要将民族文化承传下来,弘扬美德便是目标,而这种目标是以建设和谐校园,从自己做起为前提的。

中国的传统美德不是用口说出来的,它藏匿起来的神秘宝藏,却又十分容易发掘,来得也很广泛。可以存在于寥寥几字的成语,也可以镶嵌于经典古文之中,一言以蔽之,美德在于国学。我们要弘扬中华的美德,就要继承中国的国学。中国人的骨子里是优秀的,差别只不过在后天的塑造。魏征曾说,“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国学,便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一副双面镜,旧事或旧人便是我们最好的参考资料,告诉我们什么是,什么非,什么正道,什么邪途。如果我们是船,国学就是帆,只有扬帆出海的船才能远航。

如果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灵魂,那么校园便是灵魂的运载体,它承载着将灵魂导入虚空身体的任务。中华的美德是扎根在文化土壤上的丰厚的精神粮食,国学的文化深度决定着美德的涵养,就像政治学中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样,没有校园为我们打地基,就不会有精神上的楼阁,所以我想,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摒弃理想化,空泛化的学术道德,而是营造正统的国学文化氛围(就像台湾的国学教育一样)。

我们明白了弘扬美德,便要弘扬国学(注意是便要而不是便是),国学的文化深度(不是程度)决定美德的涵养。为什么雕塑家对细节的处理都要花上好几个月?因为多一刀或少一刀都会影响整体效果。古人云:一棋错而满盘输!雕塑的成败,正是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如果说国学给人的品德带来了整体美,那么细节便是对这种美的不可或缺的补充。假定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你口里说什么:“人心不古,世风日下,”自己的屁股却粘在了座椅上,这不是笑话么?这种做法只会让人觉得你更加低劣。看起来好像微不足道的东西,却在行为的取舍之间,带来了升华和深陷两种精神境界。

弘扬美德是在展现国学之美这种美却不是在书的表层可以体会得到的。在校园之中,早恋问题屡禁不止,也成了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校园的对立,就像王立宏歌中所唱,“爱是什么什么是爱,见面以后就电,接近以后就追,腻了以后就飞,”这便是当代校园爱情观的最好概括,但歌中也告诉我们,“爱人要爱得很深很远很古典,”一下子就飘回到了汤显祖的《牡丹亭》,为我们诠释爱情的真谛,什么样的爱,在什么时候,我们应该追求。国学之美令人感动,它是针剂,治疗悸动的心,这样在建设和谐校园中所谓的不和谐,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我们又多了一种美德追求,“愿做比翼,白发浴红衣”。

弘扬中华美德范文第3篇

因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自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新时代全面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立根塑魂,正本清源,培养和造就大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弘扬中华美德范文第4篇

关键词:节俭养德;全民节约;建设节约型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207-02

党的十明确提出,在今后五年我国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要取得重大进展,和国家发改委又发出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的通知。当今世界大力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是事关全球人类社会长远发展的大事,中国作为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大国,建设节约型社会与我们每一个人都休戚相关,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每一所高校都是传承文化、培养优秀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阵地,而教师团队在传播弘扬勤俭节约传统文化,大兴勤俭节约之风等人文理念方面理应发挥不可替代的主力军作用。当今社会构建节约型大学校园,培养具有勤俭节约意识的新一代大学生,已经成为当代大学校园教育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节约型大学校园,学生和教职员工是主体,学校领导班子是关键,环境是条件,制度是保证。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笔者认为创建节约型校园必须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勤俭节约的责任意识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俭”自古以来就被尊崇为华夏民族最基本的传统生活道德准则,这充分体现出了具有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古国求真务实的人文精神。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的号召,当前在高校工作中要积极构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切实做到管理育人、教研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创造性地做好大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努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这是节约型校园的根本所在。要把节约型校园作为一种形象来树立,作为一种品牌来打造,作为一种文化来发展,必须从转变思想观念强化节约意识入手,让勤俭节约之风吹遍校园。同时大学的教育教学工作理应发挥自身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优势,充分利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不断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勤俭节约,节能环保,创新发明的教学内容。切实改变过去一些学校出现的教师懒得讲、学生懒得听的问题,改进教学模式克服学生最忌讳的那种居高临下的空洞说教,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授和引导,真正把勤俭节约节能环保的理念潜移默化地润化到大学生的心坎里,做到入耳、入脑、入心。教师要主动与大学生沟通交流,一起开展讨论,答疑解惑,引人入胜,渐入佳境。只有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寓教育于师生互动中的教学方式,才能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紧紧围绕对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深入进行节俭节约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节俭节约社会实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凝结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和智慧,为构建节约型校园提供基础性保障,这是大学生提高认识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认知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将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开展构建节约型大学校园活动的第二课堂,纳入当代大学的教育教学计划。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劳动,以及节能环保科技创新等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努力做到“四个结合”,即将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服务社会、勤工俭学、创新就业相结合,进而确保创建节约型校园活动取得实效。

在大学校园营造厉行节约、拒绝浪费的浓厚氛围,充分利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条件,以及不拘一格寓教于乐的各种教育实践活动,传播建设节约型校园文化,引导大学生知晓铺张浪费同中国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的国情是相悖的。组织大学生弘扬厉行节约的先进事迹,使学生们认识到节约不仅仅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节约开支,更是一个节约日渐枯竭的资源和社会财富的全球问题。我们应在校园和大学生中大力倡导勤俭节约光荣,铺张浪费可耻的良好氛围,广泛开展节约资源科普教育,使大学生在各种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掌握节约资源与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等一些基本知识和方法,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节约的良好校园新风。结合建设节约型校园活动,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大局意识、国情意识、民族意识、全球意识和紧跟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牢固树立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和民族忧患意识,让勤俭节约的理念深深地扎根在大学生的头脑中,并一代一代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

勤俭节约的理念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存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综合体现,它要依靠全社会每一个公民的民族素养的普遍提升来实现的。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往大学课程设置存在重专业技能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倾向,这毋庸讳言极大地阻碍了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现代高校必须改革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模式,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各高校的院士专家教授和学术带头人,他们不仅仅是大学生们学术上的领航人,而且还应当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针对大学生崇拜偶像,思想活跃的特点,在配备专职辅导员的同时注意发挥专家教授们特别是各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实行“教书育人一岗双责”制度,要求除了教好学生,在学术上当好大学生导师,同时还要育好人,还要在人文素质教育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生活简朴不奢侈,不高档消费,不坐高级轿车等当好大学生的引路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由于专家学者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是终身的,是难忘的,也是最大的。各高校应大力提倡节俭不盲目追求大而全,不重复建设,不浪费投入,不建高档奢华场馆,从教师到专家,从教学场所到校园都给人一种既简朴又不失为典雅质朴,真正为大学生创设一个节约型的人文校园环境,让节约成为一种文化,成为长盛不衰的民族文化。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行“一岗双责”一定会取得教育教学双丰收。另外,还要不失时机地请专家和学术带头人现身说法,谈自己的节俭人生,使大学生们前有标杆,学有榜样。这样在大学生中大力倡导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科学的人文理念,逐渐养成绿色环保节俭的良好生活方式,在大学生中牢固树立节俭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修养的理念。针对大学生中铺张浪费的现象,组织大学生自己动手利用生活中和身边的废旧物品开展小发明小制作变废为宝活动竞赛,通过开展活动表彰先进树立典型。结合开展主题系列活动,号召同学们用学习生活中的废弃物通过自己设计发明妆扮生活,美化环境,从而极大地激发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开展“少去一次饭店、少买一件奢侈品、少坐一次自驾车”等节约绿色环保活动,从节约一滴水、一粒米、一度电、一张纸、一元钱、一件生活小用品等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让学生通过开展活动时刻牢记前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古训,让莘莘学子珍惜父母的血汗钱,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克服铺张浪费的不良习惯。带领大学生重温革命前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历史,牢记南京路上好八连一双袜子“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循序渐进在校园中形成一种浪费财物可耻,节约创新光荣的良好氛围。

在大学生中树立节约型消费观,主张文明消费和理性消费的观念,把勤俭节约,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时尚,一种自信,一种自强自立的人生定位。变过去的比父母、比名牌、比消费,为比节俭、比创新、比生存能力,人人自觉抵制奢侈消费活动,弘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三、加强综合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勤俭节约的创新理念

弘扬中华美德范文第5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弘扬美德;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4-024-1

一、加强和谐“仁爱”的道德观念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建立一种和谐协调的人伦关系。主张“义以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义”是指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利”是指个人利益。强调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个体对整体的道德义务。这是一种植根于社会文化的群体精神,进而扩展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集体主义精神。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孟子提出“君轻民重”的思想。这种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遗产。

加强道德建设必须承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道德从来就是现实性与历史性的统一。社会主义道德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是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升华。承接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要以中华传统道德的背景为基础,把传统道德中的这些符合时代要求,有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容承接下来,推广到全体人民中去。梁启超在《新民说》一书中曾说:“中国要想建设一个新国家,必须先要有新民。新民是不同于旧时的中国人,必须要具备几个条件,最必须的条件就是公德。”在新的经济、政治、文化变革推动下,当今社会的道德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领域、新趋势。进行道德建设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优秀传统,也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优秀成果,还要激发人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创造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道德、新观念。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发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道德。中国传统美德规范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和精神追求,同时又在新时代人们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必须使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建设和谐社会,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心愿。和谐社会不会凭空而至,也坐等不来。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和谐美好的社会,需要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各司其职,承担起自己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各守其则,具有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自觉遵循社会规则、规章制度和公共秩序。人人有行动,人人有贡献,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和谐。

二、崇尚爱国的民族气节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的民族气节。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破则家亡,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并升华成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因此出现了岳飞的“精忠报国”、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爱国主义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

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久不衰执着追求的完美的精神气质。汉朝的苏武牧羊,威武不屈服,时穷节乃在,丁年奉使,皓首而归,历代为之传诵。南宋文天祥的述志诗《正气歌》以其浩然正气与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邪气”斗,与元统治者的威胁利诱“邪气”斗,留取了丹心照汗青。共产主义者“要为人间留正气”,大义凛然牺牲在的屠刀下。著名诗人朱自清临终前虽贫病交加,也以其浩然正气饿死不领美国粮……

“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这又是一切爱国科学家的心声。新中国刚成立时,一批留学国外科学家纷纷回归祖国,要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钱学森面对美国方面的关押、软禁、监视,毫不动摇;华罗庚放弃在美国被重金聘用的工作;李四光谢绝英国老师让他攻下博士学位再回国的劝告;钱三强更是冒着生命危险……

以上种种爱国、气节的实例,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然而在中华历史上面对物质世界的诱惑及权势的威迫,小则卖友求荣,大则卖国求贵也大有人在。时值今日在糖衣炮弹下不是也有好多人倒了下去吗!所以在历史教学中突出爱国、气节的教育,能使学生认识到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作为一名中国人始终要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