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范文第1篇

“构建融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人类核心知识获取为一体的教育体系,培养每―位学生成为有良好素养的现代文明人。”7月25日,贵州大学阳明学院正式挂牌成立。伴随着这一举措,贵州大学成为国内第四家在本科阶段开展通识教育的院校。如今,走在贵大校园里,类似于“为人子,止于孝;与国人交,止于信”的诵读声时常能听得见。

阳明学院院长张寒松告诉记者,学院将围绕“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六大模块来进行课程设置,开展通识教育。在阳明学院,国学经典导读课程将异彩绽放,阳明“致良知”、孔孟“施仁德”得到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诚信”、“友善”将得到大力弘扬。

2011年5月9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到贵大参加师生读书会,他勉励青年学生要延续和继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努力把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内生的源泉动力,做到知行合一、经世致用。此后不久,贵大进一步明确了以通识教育为载体,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融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方向。近年来,全国各地大力推行传统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大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经过5个多月的紧张准备,建立了贵州大学阳明学院。

“致良知”、“知行合一”、强调人格的独立和思想自由是阳明心学的精髓所在。而通识教育的核心着重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如诚信、责任、平等自由等思想。“在内涵上,阳明心学和通识教育、传承中华经典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相通的。”张寒松说。

“高校理应担负起建设文化强国的使命。贵大要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学校党委书记姚小泉说,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日益深化。2002年12月在贵大成立的中国文化书院,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优秀文化的研究与传播”,举办了琴艺雅集、茶道表演、民族音乐会、书法展览、国学讲座、学术研讨会上百次,成为全省一个文化“符号”;同时,学校开设《唐诗宋词鉴赏》、《中国书法》、《汉语诗律学》、《楚辞》等课程,成立传统文化促进会、麟山诗社、合一琴社、中华传统武术协会、大学生书画协会等近20个传统文化类社团,搭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距离。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范文第2篇

一、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一,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本国本民族一定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还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历经5000多年而不衰,是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就是因为没有抛弃传统,没有割断精神命脉,其“根”其“魂”一直延绵至今。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的重要软实力。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一个国家的强大,既需要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的发展,也需要思想文化、民族素质等软实力的提高。2013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同年12月,他在中央政治局第12次集体学习时还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这些讲话,既说明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巨大影响,也说明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对于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运用传统文化的智慧可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诸多难题。当今世界,人类文明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物质的极大丰富是古代世界完全不能想象的。同时,当代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难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等。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储存的智慧。因为在传承的知识中积累了历史上对处理人、社会、自然三者关系的重要认知和经验。只有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R,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地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

二、济宁是传统文化的富集区和儒家文化发源地

济宁素以“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著称,济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发源地,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诞生地和孔子、孟子、颜子、曾子、子思子五大圣人的故乡,孕育出底蕴丰厚、源远流长的始祖文化、儒家文化、水浒文化和运河文化,尤其是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对于中华民族乃至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有着超越时代和国界的深远影响。千百年来,儒学的命运始终与国家和时代的命运紧密相连,儒家思想倡导的“仁者爱人”的仁爱观、“见义思利”的义利观、“履中致和”的中和观、“民胞物与”的自然观。推崇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约之以礼”的道德情怀、“敬信修睦”的伦理要求、“德”、“智”、“勇”统一的君子人格,“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言必行,行必果”的修身之道等等,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济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做法和经验

(一)围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优秀传统美德

济宁坚持把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中,充分发挥传统美德资源丰富的优势,按照“落细、落小、落实”的要求,扎实开展“美德济宁”建设,积极培育和善向上、友爱诚信、谦和尚礼的儒韵民风,努力把济宁打造成道德建设高地。

一是突出抓普及。在机关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教育活动,编写了《儒家五圣论政德》、《儒家经典文化读本》等学习教材,要求机关干部普遍阅读《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在学校开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在企业开展“诚信企业”、“诚信市场”、“诚信商户”评选活动;在社区开展“儒韵之风、彬彬有礼”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在农村,突出孝贤文化和感恩文化,开展“好媳妇”、“好丈夫”、“好公婆”、“好儿女”等评选活动;在家庭,开展“亲子读书共成长、经典文化进家庭”、“书香家庭”评选等活动。

二是突出抓示范。大力开展“四德工程示范市”建设,集中培育100个示范单位、100个示范村居、1000个示范户,开展“感动济宁十佳人物”、“济宁好人”评选活动,用榜样激发全社会崇德向善的力量。在全市机关和农村、社区等基层广泛设立善行义举四德榜,共建成四德榜6211个,建成数、建榜率均居全省第一位。

三是突出抓创建。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在全市深入开展文明行为大教育、大劝导、大实践、大提升活动,突出“细节文明”建设,教育引导市民在卫生习惯、交往礼节、礼貌用语、守时守约、尊老爱幼、保护环境、遵守公德等方面,践行文明规范,告别不文明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二)围绕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加强儒家文化研究和传播

济宁作为孔子的故乡、儒家文化的发源地,理应有更大作为。一方面,发挥孔子研究院作用,加强孔子及儒家思想研究。围绕落实“四个讲清楚”的指示,启动孔子思想与历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等一批重大课题研究,组织专家学者编撰出版了《正本清源说孔子》、《中国传统道德诠释》、《孔子故里碑文辑录论说》等一批学术著作。加快推进在孔子研究院设立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积极申报山东省“儒学研究”与“孔子文化传播”文化艺术科学重点学科,加强与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孔子基金会等机构的联合合作,全面提升孔子研究院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另一方面,拓展提升文化交流平台,促进孔子及儒家思想传播。组织高层次专家研究策划国际文化交流平台的拓展提升工作,一年一度的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十大节庆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评选颁奖”、“世界儒学大会”、“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三)围绕推动传统文化转化创新,加快“曲阜文化经济特区”规划建设

规划建设“曲阜文化经济特区”,是山东省委、省政府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也为实现传统文化的转化创新提供了重要平台和重大机遇。以此为契机,济宁市主动作为、加快推进,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曲阜文化发展。目前,济宁市已初步制定了“曲阜文化经济特区”核心区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策划方案。先期启动鲁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孔子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等一批先导性、基础性重大文化设施项目。

(四)繁荣发展文化产业

近年来,济宁市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举措,纳入经济建设主战场,通过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打造文化产业发展龙头,搭建文化产业发展优势平台等举措,全力促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现在共有文化企业1万余家,从业人员10万余人,2013年文化产业增加值167亿元,占全市GDP的4.7%,同比增长25.7%。根据规划,济宁市将以培育龙头企业和创新品牌为重点,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到2020年,产值过亿元的文化企业达到20家、较强影响力的济宁文化品牌5个以上,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同时,按照资源整合、强化特色、片区联动、产业集聚的要求,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进行合理布局,逐步形成以都市区为核心、多组团特色发展的文化产业空间新格局。在中心城区“五区联动”布局运河文化产业带、太白湖文化教育产业园、高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兖州兴隆文化产业园,将中心城区打造成古典与现代辉映、科技与创意合璧、自然与人文益彰的文化高地。曲阜、邹城、泗水,依托儒家文化、邹鲁文化、圣山养生等重大项目载体,发展集文化旅游、国学研修、影视演艺、节庆会展、动漫游戏、养生文化和艺术品业于一体的儒家文化产业聚集区,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链。鼓励和引导各县依托本地文化资源,发展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避免结构趋同。

(五)政德教育补益官员精神

政德是领导干部立身之本,从政之基。为此,济宁市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富集的优势,积极探索打造干部政德教育基地,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为核心和主线,着力提升干部为政之德。干部政德教育采取专家授课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紧密联系儒家思想的为政以德内涵设计课程,目前已初步形成课堂教学、现场教学、体验教学、礼乐教学“四位一w”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目前,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工作开局良好,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浦东干部学院、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的中长期班次先后来济宁开展干部政德教育培训。

四、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面临的问题

(一)对传统文化缺乏科学理性的认识

当前,随着传统文化持续被人们广泛继承和发扬,在认识上存在两个误区:一种是持全盘否定的文化虚无主义,把传统文化说得是一团糟,毫无价值;第二种则是持全盘肯定的保守主义态度,死守着固有的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什么都是好的。

(二)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平台不足,弘扬传统文化形式和途径单一

当前,济宁在弘扬以儒学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上,打造了尼山论坛、世界儒学大会、儒学讲堂等传播载体,但更多体现在论坛、讲堂等形式,未能充分地借文化产品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不能真正体现传统文化特色与理想的核心价值,传播形式单一,缺乏活力。

(三)文化产业发展滞后,自我创新和自我发展能力较弱

当前,济宁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发展阶段,产业发展不充分,结构不合理,总量规模偏小。2013年,济宁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86%。产业结构不合理,从2013年济宁文化产业增加值构成来看,增加值主要集中于传统文化旅游、文化设备制造等领域,新兴文化产业诸如影视动漫、网络服务等所占比重偏低。文化企业普遍较弱,缺少带动性强的文化企业集团。

(四)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才相对缺乏

济宁虽是人口大市,但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较少,整体素质不高。同时从事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也相对短缺,既影响文化受众的接受力和参与度,也影响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竞争力。

五、几点建议

(一)科学理性认识传统文化

对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一定的文化形成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但由于文化具有滞后性,因而当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的环境发生变化时,传统文化并没有消失,反而是跨阶段地影响与制约社会进程。因此,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要有选择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综合,用历史和科学的观点来考察传统文化,切实把握和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本质内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现代化的基本精神理念,进行有选择性的、合理的吸收、改造、发展和创新。此外,在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采取兼容并蓄、多元共生,从而达到文化的交流共鉴。

(二)大力研究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

长期以来,我国在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方面缺乏科学规划,甚至仅仅把其归为学术研究,尤其是根据时代特征和当前任务,在清理和发掘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内涵、赋予民族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适宜形式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因此,要真正提高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之发扬光大,就需要做好整理和开发工作。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须整合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引进和培植新的文化要素和文化精神。弘扬中华文明,也要大力发挥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通过繁荣和发展哲学、人文社会科学,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整理、开发和创新,让世界真正了解、喜欢和向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扩大中华文明在国际社会的影响。

(三)搭建更多载体和平台,丰富传统文化传承形式

弘扬传统文化必须与时俱进、顺势而为,特别是要结合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这一新常态,在宣传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式方法上做文章;要充分运用“互联网+传统文化”的新模式,通过电脑、笔记本、手机客户端,短信、微博、微信等多种传播途径,大力弘扬传统文化。

(四)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培育产业新业态

一是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发挥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第一推动力”的作用,出台相关促进和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科学的产业导向和专项资金的有效衔接,形成文化产业“政府、企业、市场”三结合的发展模式。二是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做到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三是大力发展“互联网+文化产业”,培育产业新业态。四是大力推进文化与旅游、科技、互联网等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五)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破解传承人才“青黄不接”难题

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和根本之举。一是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唯地域、不拘形式引进优秀传统文化人才,以高端人才引领带动传统文化发展。二是立足本土开发人才。挖掘本地民间艺人、文艺爱好者、民俗研究者和具有一技之长的传统手工艺者等人才资源,培育形成特色鲜明、管理有序、体系完善、活力充足的儒学研究、非遗保护与传承、书画创作、群众性文艺、地域外历史文化、文博文玩等文化人才队伍。三是完善激励人才机制,将人才工作纳入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

(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精神内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中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高职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8-0143-02

高职教育给人普遍的印象是较为重视技术、技能型的教育模式,因此总会给人一种错觉:高职思政教育并不重要。实际恰好相反,正因为高职教育体系里更倾向于技术、技能教学,因此,学生的思想及价值观念等问题就成为了短板。高职思政教育有效性的实现,能够最大限度地弥补技能教育模式在思想观念教育这部分的不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在传统文化中较为积极的、能够激发人奋发向上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是正能量传播的根基,是促进和谐社会进程的精华部分,具有多元统一、连续性等特点。

1.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只有深入了解中国优秀传统的历史渊源和基本走向,才能领会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理念、行为准则,才能真正促使学生增强他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就是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继承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并始终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以此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并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性转变与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的结合,能够帮助高职学生明确自己在新时期所处的位置,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目标,能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整个社会思想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巨大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也面临西方思潮的影响和多元文化的冲击。高职学生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很容易出现迷失自己、模糊信仰的情况;同时,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加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大数据时代使得信息传播更为简单、快捷,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搜索他们想知道的任何资讯和信息,由此,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在纷杂的信息中迷失自己,容易受到拜金、享乐、实用等思想的侵蚀,从而出现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的现象,以及团结意识淡漠、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大学生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有着极大的关系,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授给学生,为学生奠定文化自信心,并使学生能够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而不断努力。

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思政教育中应用的主要内容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的结合,既是弘扬和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途径。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来看,能够与高职思政教育结合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爱国精神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开始面临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进步,使得许多西方思潮涌进新一代群体的视野中。处于青年阶段的高职学生正处于思想、观念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极易受到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诱导,进而造成难以挽回的品格缺憾。针对这一现状,只有让高职生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树立坚定的爱国主义信仰,培养良好的意志力方能抵抗,才能经受住各种思想的考验。

2.崇高的追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的结合,除了对爱国精神这一支柱思潮进行充分利用外,还应将崇高的追求这一人生定位引入到思政教学中去,为学生增添在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动力。高职教育的性质是职业教育,所以学生自进校起,基本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道路可以寻找到方向。

3.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高职生成长过程中,总会面临各种烦恼和困扰。在面对压力和挑战的过程中,思想积极进取的学生凭借顽强乐观的态度会安然度过,但是内心脆弱的学生便始终走不出怪圈。因此,思政教师还应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纳入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一套自我防御机制,在遇事的时候能有自己的判断,遇到不好情绪时能够进行及时调整,而这一防御机制就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工作结合的有效措施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的结合,是弘扬和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现阶段高职思政教学质量及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可谓是一举两得。笔者将从高职思政教育的特点出发,围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有效的结合办法提出具体建议。

1.充分利用故事教学法,培养学生爱国信仰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精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引导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精神潮流和支柱,将爱国精神与高职思政教育相结合,不仅能够极大地丰富高职思政课程,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对社会多元化思潮的免疫力,在洪流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和方向。故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教学中的应用,首先需要对预习环节进行有效利用,做好准备,避免让学生接受起来感觉唐突。在利用预习环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将要开展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而且最好是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说起来大家都知道,但是如果要想更为立体地呈现和展示出来,故事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其主要目标在于让学生明白一些优秀品质或是文化精神的重要性及价值。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因感觉新颖而兴致勃勃,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渗透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比如,在讲高教版《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八章文化这一节时,可以结合本校的所继承的船政文化来渗透,通过介绍船政学堂的先辈诸如,林则徐、左宗棠、沈葆桢等人在当时传统封建制度和封闭锁国思想禁锢下,砺志进取、改革创新、忠心报国的事迹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信仰。以故事为基础来凸显一些品质的价值,能够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一些优良品质的重要性并接受,付诸实践,这样的思想教育才有效。

2.对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有效利用

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的结合来说,要将精神力量注入到他们的思想里去,教会他们追求梦想,带领学生发现学习和工作的乐趣。因此,在课程教学准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资源平台去搜集一些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整体或是某一思想相关的故事,越简单深刻越好;在选取材料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兼顾正反两面的材料,从两个方向进行文化趋势利与弊的分析,通过对比教学,让学生明白形成和养成一些传统优秀品格或是思想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除传统“讲”的方式外,最好还能对多媒体播放器进行充分利用,将相关案例或内容播放给学生看,加深学生的印象,丰富整个课堂教学的张力,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参与兴趣。

3.加强教学内容与专业的联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的结合,还应从学生的专业领域出发,从专业岗位或是渠道中提炼素材,拉近传统文化或是优秀品格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感觉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切实存在于我们周围的。平凡的岗位、日复一日重复的工作等,都是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素材。只有将文化建立在实际之上,才会更具有说服力和号召力。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今后可能会从事的专业方向,挑选教学案例,以较为平常的工作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引导学生用一种更为成熟的方式面对今后工作岗位中可能出现的挫折。

四 结束语

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来说,应始终遵循理论源于实践,实践需要检验的原则,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相联系,充分利用故事教学法,从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熟悉度高的场景入手;对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有效利用,丰富整个课堂教学的张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参与兴趣以及感知度,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所在,提高高职思政教学质量和有效性的同时,帮助学生走上全面健康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石书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的契合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6)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外来文化;语文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骄傲,作为小学语文这一科目来说,已经被赋予了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使命,在向小学生传播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作为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应该采用一系列教育措施来弘扬传统文化。

一、在语文教学中来传播文化

课堂是传播文化的主要阵地。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添加上我国的传统文化,不断地结合优秀文化的精神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文字美、思想美等概念,将其深入到语文教学中去,加深学生的理解。

小学生处于识字阶段,是教师弘扬传统文化最好的时期。低年级学生是开发记忆的关键时期,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将传统文化融入识字的教学中去。《三字经》和《弟子规》是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教师利用《三字经》的文字让学生学习,不仅学会了识字,还背诵了解了传统文化。这些著作字里行间都流淌着我国优秀文化的血液,作为小学生应该将它们传承下去。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将《弟子规》中的故事做成动画的形式让学生观看,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加深学生理解文著的含义,使其在一点一滴中感受文化的熏陶。

在进行书写教学时,不得不提的就是我国的书法。教师应将书法融入学生书写中去,使其练得一手好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书写占着很大的篇幅,从甲骨文到形声字,从繁体字到简体字,时代赋予了文字丰富的文化,所以很多字不是多抄写几遍就能深刻理解的。中国的书法经过了数千年的积淀,通过学习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到文字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赏析各朝代书法的不同,以及各字体的特点,开展临摹的比赛活动,让学生在竞争中不断加深对于书法的理解,还可促进其书写的美观性。

中国古诗词从春秋战国至今,有着丰富的文化历史,诗词也是了解朝展变革的一个辅证,学习古诗词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诗词与古人对话,了解他们的所感所想,对于今后的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学习古诗词莫过于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对于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在课前先做出课文引导,例如,在学习《悯农》时,让学生观看有关农村种植庄稼的图片,了解耕种的情况,然后进入到诗词的学习,逐词给学生翻译,让他们理解古文对应现代汉语的意思,最后学生自己体会诗词所要表达的含义,掌握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中心思想。如此一来,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也做到了语文诗词的教学。

诗词中的音律美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方面。古代诗词都是唱出来的,所以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教导学生多多诵读,根据诗词的音律不断体会古人所表达的思想,逐渐体会到其中的意境。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通过反复诵读,背诵也就不成问题了。学生也比较喜欢这样的背诵方式,死记硬背过于死板,不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

二、在语文活动中感悟传统文化

组织活动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举办语文诗词背诵比赛、古文默写比赛等。活动的组织可以消除课堂中的沉闷感,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在活动中教师可以穿插一些传统文化的引导,可以让学生学习到传统节日的由来、朝代变更的历史等。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挖掘语文课本中文化的因素,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传统文化的传播,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将其传承下去。

在过中国传统节日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节日食物和纪念品。中秋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月饼的制作,端午节可以学习包粽子等。因为外来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重视我国传统节日,所以教师应该教导小学生多多了解对于传统节日的认识,再通过传统节日学习传统文化精神,通过营造节日的气氛来感受我国文化的特点,做华夏子女的继承人。

三、在现代生活中欣赏传统文化

周杰伦的《青花瓷》是利用传统文化中的青花瓷所创作的一首民族风歌曲,将中国文化与现在歌曲结合起来,经过广泛流传,让中国乃至外国人更加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现代生活中欣赏传统文化,多听些民族风歌曲,多看些有关诗词歌赋方面的节目,在生活中不断学习。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引导,将传统文化深入到课堂中来,让小学生从小受到文化的熏陶,日后将我国传统文化弘扬光大。

参考文献: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范文第5篇

这次会议是经市青少年读书教育活动组委会研究,并报请市委领导同意后召开的。会议目的主要是总结回顾我市青少年读书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安排部署全市青少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主题教育读书活动。刚才,苗明峻同志就全市开展青少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主题教育读书活动总体方案作了具体说明,高峰同志、明汝君同志就开展好主题教育活动分别对各级教育部门和新华书店提出了工作要求,我完全同意。我们还通报表彰了上届活动组织工作先进单位、表彰了“走向世界的中国”征文比赛及演讲比赛的获奖者和优秀辅导教师。这次会议内容很丰富,效果很好。下面,我代表组委会重点讲两个问题。

一、对我市青少年“走向世界的中国”读书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情况的回顾和总结

开展“走向世界的中国”读书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对青少年深入进行精神学习教育的重要部署。开展读书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现代化建设事业接班人的需要,是扩大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的需要。这次在全市青少年中开展的“走向世界的中国”读书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以学习贯彻精神为主题,使广大青少年学习精神,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成才。市里对这项活动非常重视,由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团市委、市新华书店共同组成了活动组委会,指导协调整个活动的开展。去年11月4日,市组委会在泰安召开了全市青少年“走向世界的中国”读书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动员会,对活动进行了动员部署。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各级高度重视,强化措施,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取得了明显成效,达到了预期目的。具体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领导重视,发动广泛。为加强领导,市及各县市区、矿业集团都成立了由宣传部主要领导为主任,宣传、教育、团委、书店等部门分工领导,相关科室负责人参加的活动组委会,并明确各自责任,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各有关部门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抓紧抓实,并多次召开联席会议,进行专题研究,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出活动的实施方案。各县市区在市里动员会后,迅速召开了由各乡镇宣传委员、教办主任、县直各学校校长参加的动员会议,进行了全面组织发动。新泰市、肥城市、宁阳县、东平县、泰山区等地在组织活动中不但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而且在抓工作落实上狠下功夫,使青少年参与率达到了应参加人数的90%以上,不断扩大教育面,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二是组织周密,参与广泛。开展青少年“走向世界的中国”读书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项社会系统工作,必须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广泛参与。在活动中,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能够明确职责,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了各自职能作用,保证了活动的正常开展。各级宣传部门认真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积极负责,周密安排,加强了对整个活动的宏观调控;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都把这次活动纳入到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与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相结合,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各级共青团、少先队组织注重发挥团员和少先队员的带头作用,积极做好配合性工作,为开展好活动出计献策;各级新华书店认真做好活动用书的供应工作,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有些基层书店安排专人专车,不辞辛苦,直接到各乡镇学校上门服务,将活动用书迅速及时地发放到各乡镇各学校,保证了整个活动健康顺利地开展。

三是活动扎实,成效显著。这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在认真组织青少年学生学习阅读《走向世界的中国》等教育读物的基础上,广泛开展“走向世界的中国”读书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征文比赛及演讲比赛等活动。通过学习了解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的道理,使广大青少年了解中国从闭关锁国、贫穷落后走向独立自强、发展进步的艰难历程,增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各级各部门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区分不同层次,丰富教育的内容和实践形式,狠抓工作落实,吸引了青少年广泛参与。很多学校把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列为寒假作业的一项重要内容,量化读书内容,鼓励学生记读书笔记,写学习心得体会,积极撰写征文。还有许多学校自行组织开展了征文比赛、主题活动、演讲比赛,进行了相关内容的黑板报、手抄报、书法、绘画等方面的评比活动。许多地方还在报纸、广播等宣传媒体上开辟专栏专题,刊登和播发学生优秀征文。这次活动全市大约有10万青少年参加了征文活动,在各地各学校层层进行评选推荐的基础上,又经组委会专人评奖,共评出征文一等奖50名,二等奖100名,三等奖200名;优秀演讲稿10篇;并有50名教师获得优秀辅导教师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我市近年来在组织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方面,措施有力,工作扎实,成效显著,今年9月,全国组委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十周年表彰大会上,市教育局获得组织工作先进单位,有两名同志获得读书教育活动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总的讲,由于各级重视程度高,工作措施有力,所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但同时还应当看到,从面上看活动开展还不平衡,有些地方和单位还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活动开展不广泛,参与面少,效果不理想等问题。这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改进。

二、关于下一步开展青少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主题教育活动的几点要求

自年以来,根据省委宣传部的部署和要求,我市每年围绕一个主题,在全市组织开展了系列化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极大地激发了青少年热爱祖国、勤奋学习、立志成材的热情,促进了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得到了各级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好评,显示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的第一年,前不久,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胜利召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下面,根据组委会研究的意见,就搞好本届全市青少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主题教育活动,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要充分认识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主题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此文来源于文墨星河来越此文来源于文墨星河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也强调:“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着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发扬先进文化的根本要求,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主题活动,是在全社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各项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入贯彻落实精神的一项实际举措。青少年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通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主题教育活动,把亿万青少年紧紧集聚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带头弘扬民族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至关重要。

各级党委宣传部门、教育行政部门、青少年组织,都要从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精神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政治高度,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合格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搞好这次主题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满腔热忱地做好这项工作。要把这项活动纳入议事日程,摆上重要位置,针对青少年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使这项活动开展得生动活泼、富有成效。

二要围绕主题,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应当看到,民族精神的内涵是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把握历史方位,具有世界眼光,既传承历史文化的精华,又体现时代进步的要求。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主题教育活动,要紧密结合实际,着力在引导广大青少年深刻理解和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上下功夫。中华优秀儿女在五千年创造辉煌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培育、积累和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民族优良传统;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三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64字创业精神”、伟大的抗洪精神以及抗击非典的伟大民族精神,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正是依靠这种民族精神,我们才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正是依靠这种民族精神,我们才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为世界所瞩目。前不久,我国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梦想,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在主题教育活动中,要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生动而深刻的教育。通过教育,使广大青少年深刻认识到,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之林;使广大青少年深深懂得,伟大的民族精神,既表现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赴后继;也表现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还更多地表现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能够爱岗敬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要通过教育,积极引导广大青少年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把对祖国、对人民深沉的爱,把个人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化作励志图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

要积极探索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教育形式,创造性地开展活动。要注意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依托各级各类青少年活动阵地、青少年教育基地,以各种节目、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纪念日为契机,以活动为载体,吸引广大青少年广泛参与。特别是要把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组织好,使青少年在自觉参与中了解、熟悉、感受民族精神,理解、接受和认同民族精神,在参与活动中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并使之成为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组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