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资文化素养

教资文化素养

教资文化素养

教资文化素养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博雅理念;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文化素质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文化的信息载体不断演变,传播形式不断革新。相应地,人们信息能力的内涵也应该不断更新,并采用适当方式加以教育。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文化传播越来越倚重于网络,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一、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缘由分析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源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源于当前大学生网络文化素质的不足。如何引导大学生适应网络时代的学习生活,需要针对性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1.网络时代文化形态转变:提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伴随网络技术的普遍使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网络资源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冲击。例如,网络具有声画并茂的传播优势,大学生很容易沉湎于其所营造的虚幻空间,而拒绝与他人沟通和外界交往,导致视野狭窄或极端自我内化。

在网络文化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大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行为在发生转向:由基于面对面的直接交往转变为基于网络的人机交互。由此引发交往对象、交往方式、交往性质以及交往心理等多方面的重大嬗变。网络文化深刻改变大学生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甚至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网络时代的文化形态发生转变,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传统媒体的应用能力,还必须具备网络媒介素养。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需要经过培养训练才能提高。为此,需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材料和有效的教育途径,引导大学生理解网络媒体所传达的内容意义,把握网络背后的文化内涵,提升大学生应用网络的水平。

2.博雅理念下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

“博雅”即博学而高雅。“‘博’指学识广博,见闻丰富,超越单纯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与举一反三,为治学和修养的法。而‘雅’指举止娴雅,不同流俗,即融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为一体,发于中而显于外,是人文精神的境界。”

博雅理念下的教育“与其说是灌输知识的教育,不如说是陶冶性情的教育;它与其要给人某种绝对不变的结论或教条,不如说重视教育之过程。”以博雅理念为指导,将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置于文化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从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的角度加以审视,能够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提供有益启示。

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具体说来,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紧扣网络时代信息行为特点,让大学生理解网络文化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不断增强应用网络的能力,探讨如何有效运用网络文化来表达思想。

二、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阐释

“‘博雅’之‘博’,不仅是形容知识之广博,而更在于法论的打通。通过‘道问学’而‘致广大’,超越知识层面,致乎大道。”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应让大学生具有多元的价值选择与开放的胸襟,在应用网络媒介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时,既学识广博、见闻丰富,又不同流俗、行为娴雅,既不随波逐流而拥有主见,又宽容和善而乐于助人。

1.面向具体学生,赋予网络媒介素养新内涵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养的内容包括:网络阅读能力(即感知层面看的能力)、网络解读能力(即解读网络隐含意义的能力)、网络表达能力(即网络交流创作能力)、网络创造能力(即高水平的网络应用能力)。不仅如此,还需要面向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和专业需要,设计特定的与大学生素质相关的教学目标,不断增强他们的网络信息解读能力、网络交流能力以及网络创作能力。

2.面向生活实践,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体现了从理论讲解到实践应用。首先,阐述媒介素养与网络文化的基本概念,让大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奠定进一步学习的理论基础。其次,根据大学生的经验和知识,分析网络媒体的特征。最后,讲述网络文化的价值,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的接受、评估和创造能力。

3.人文价值引导,唤醒大学生的网络文化意识

博雅教育追求“在个体人格中达成理性与情感意志、科学与人文等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追求集真善美为一体的人格的形成”。大学生对于网络文化的意识应包含对内部网络文化的“自知之明”意识,对外部网络文化的“博采众长”意识,对历史网络文化的“批判继承”意识以及对未来网络文化的“积极建设”意识。

“博雅理念包含着受教育者的知识积累的广博性,更标志着其作为行为主体的优雅与高尚。”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从文化素质教育视角出发,将网络技术与网络文化相结合,以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为目标,以网络信息的解读、传播与创造为内容,引导大学生创造性运用网络,促进有效学习,支持思想表达和实现个人成长。

三、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开展

“说教式的做法将受教育者视为一个被动的、像机械的容器那样的可以任意填充内容与材料的载体,很难将伦理道德与具体的社会规范内化于受教育者本身。”大学生是有发展潜力的、独特的个体人,需要不断的在自我扬弃、自我创造的过程中成长。

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并不是网络知识的简单灌输,而是高水平思维的复杂训练。因此,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必须让大学生从多种视角对网络信息用心思考,然后赋予意义、做出判断和解释甚至形成多种见解。

1.课堂教学:多种方法,阐释网络知识

课堂教学以多媒体技术资源为支持,采用演示和讨论等方式,让大学生理解网络媒体的内涵意义。首先,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阐述网络知识的内涵。教师应用启发式教学法,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讲授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引导大学生完成网络知识的学习。其次,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采用案例法,引导大学生分析、评价和应用网络媒体案例,增进网络知识的理解。最后,采用讨论法,促进网络知识的应用。讨论法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加师生间的信息交流,让教师针对性进行指导、评价、反思和总结,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

2.课外实践:多元方式,提高网络应用

博雅理念不仅注重学习基础知识,更主张关注生活世界,开展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提升视野、优化行为。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历史的方式、比较的方式,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网络文化现象,让大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课外实践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素养共提升。

首先,应用历史的方式,考察不同时期网络媒体的差异。在此过程中,引导大学生以历史的眼光分析网络媒体的发展历史,既提高网络媒体的欣赏水平,又增强网络文化的理解能力。其次,应用比较的方式,分析不同网络媒体的特点。在此过程中,引导大学生分析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差异,深刻理解网络媒体的特征。最后,应用实践的方式,体验网络媒体的实际价值。在此过程中,创造良好的课外实践性教学环境,鼓励设计网络媒体案例,并以小组方式进行案例分析与交流,引导学生体验网络媒体的创作过程,感受网络媒体的效用。

四、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资源支持

为满足大学生网络文化素质的普遍需求,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面向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开设。由于学生知识结构、授课时间等条件的限制,如何对不同专业、不同个性、不同水平学生因材施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挑战。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通过不断完善教学资源,丰富学习资源,以满足大学生的多元学习需要,促进他们文化素质发展。

1.注重体现人文关怀,形成资源建设的理念

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资源应该体现人文关怀,实现从单一的认知目标到多元的综合素质。教育资源的符号形式与文化内涵充分融合,教育资源与感悟精神家园有机结合,激发大学生应用网络文化,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方式。为此,应该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手段和多媒体的表达形式,构建对大学生充满魅力的新型数字资源,开发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案例;提供BBS支持讨论和交流,让不同意见交流碰撞,产生思想火花。

2.聚焦网络文化,体现资源的内容特色

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应该不断创造丰富的网络资源,开发教学互动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体验、交流和实践平台。为此,需要结合历史、文化、科技和社会等方面的背景资料,以外显与内涵、历史与现实、认知与审美为分析视角,既探究传统媒体的历史意义,又剖析网络媒体的当代价值,然后分析如何应用网络媒体实现教育价值。

3.采用适当技术,构建有效的资源平台

虽然网络技术形式多样,有多种可供选择,但也要发挥人的主体性,选择适当的技术。“适当的技术是指一种对于解决问题来说是最简单的、最好的工具或手段。适当的技术必须与当地的用户、文化和经济情况相联系。”[7]对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资源开发而言,不在于技术方面标新立异,而要考虑网络资源与大学生的关系,要考虑他们对什么样的资源类型情有独钟、什么样的资源内容喜闻乐见、什么样的资源呈现方式更容易理解接受。

4.构建生态资源,促进资源的高效应用

为有效支持学生学习过程建构文化知识、分享不同见解和生成应用网络的智慧,资源建设中需要提供丰富多样的知识建构和信息交流工具。从而,在博雅理念下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中,大学生可以在信息与信息的交融中,领悟网络文化的魅力;在多重视角的反思中,辨析网络文化的多元价值;在社会性的互动中,创造性运用网络实现自我发展。

教资文化素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媒体;人文素养;教育平台

新媒体具有高实效、大容量、多功能、可互动、跨文化、数字化、虚拟化、传播空间开放的传播特性;新媒体作为工具可以进行基于搜索、下载、阅读等方面的信息整合,可以营造氛围,可以交流感情,可以全时、实时传播多样化内容,可以进行舆论监督。新媒体是现时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有效实现的最新载体,它以其先进的电脑、网络技术,多样化的传播手段,高效的传播力度以及影响广度,为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拓展平台、创新载体、丰富信息、提高效率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新媒体拓展了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平台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人文素养教育在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空间的宣传和传播的物质环境发生了釜底抽薪的置换,新媒体构筑的虚拟空间应运而生。这一空间的出现,延伸了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场景,拓展了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平台。在新媒体的虚拟世界里,交往者的性别、相貌、年龄等私人信息不会显现,交往者甚至可以将自己设计成自己理想的角色,由此创设的这种虚拟环境和角色进一步缩短了人们之间交往的心理距离,使人可以敞开心扉地畅所欲言。借助这种虚拟的情景,教育者可以通过变换身份来结交众多学生朋友,彼此交流。在这里,大学生朋友可以抛开一切的心理负担,可以毫无顾忌地宣泄心中的烦恼、苦闷和迷惘。师生之间通过建立飞信群、QQ群、MSN群,通过网友的形式交往。有时,一些不宜当面表达的内容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交流,这就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主导者,学生和教师之间真正实现了平等交流。在这样一种轻松的环境里,很容易使许多问题在不知不觉中解决。新的人文素养教育平台为新的人文素养教育手段和方法提供了可能性,在这样一个比较现代化的平台中,让人文素养教育有了一种焕然的新气象。此外,微博作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学习、交流时政热点的一种新兴形式,备受广大青年学生青睐。高校教师和辅导员借助博客、微博等个性化新媒体沟通工具走进学生的思想世界,扮演着普通网民、聆听者、讨论者、询问者、解答者、整理者、服务者、建设者、沟通者各种角色,搭建了人文素养传播的新桥梁,增强了新媒体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从而实现向大学生传递人文素养教育主流意识形态的目标。

二、新媒体创新了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载体

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实施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来实现,新媒体物质形态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及其所依托的互联网及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日趋成熟,新媒体的应用形式层出不穷,为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了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载体。在以往的人文素养教育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学生主要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上课形式主要是课堂讲授,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基本来自于教师、教科书和教室,也就是赫尔巴特所谓的“三中心”主导着整个课堂,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授———受”式,教育手段的过于单一使得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下降,人文素养教育的效果不明显。个人博客、微博、论坛、即时通讯软件为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工作者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动态提供了物质载体,通过博客、微博即时追踪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状况,针对大学生所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利用各种媒体发表相关信息及时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释疑解惑,推动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同时,人文素养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将人文素养教育的相关内容通过各种媒体发表,吸引大学生的点击,为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养成提供间接渠道。另外,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的信息表现形式生动地表达人文素养教育内容,如精品课程网站、学校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在使得学生获取信息和资源的途径增加的基础上,内容更丰富,共享性更高,效率更快。总而言之,新媒体作为人文素养教育的新平台,是对传统的说教的人文素养教育方式的有利补充,使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从传统的师生“面对面”转换到现在的“键对键”,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进一步增强了人文素养教育工作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新媒体丰富了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信息

新媒体背景下,新媒体载体的应用为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构筑了一个信息海量的信息资源库,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文字资源,还包含视频及影音材料,丰富了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信息资源。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固有信息的补充和连接丰富了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资源。在新媒体环境中,各种信息层出不穷,借助于新媒体这一信息传播载体,将主流意识形态相关信息依托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输入到新媒体所构筑的信息传递平台中,世界各地的信息资源得以高度传播和利用,进而实现了信息共享,极大地突破了传统的纯文本形式的束缚而使人文素养教育的相关信息内容更为丰富。二是对动态信息的更新实现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资源量的增加。借助新媒体信息传播即时交互性的特点,可以使大学生及时获得各种与人文素养教育相关的信息。新媒体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使得最新的理论成果、研究前沿信息等相关资料便于大学生自主获取和学习,满足个性化需求,推进人文素养教育基本理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和影响度,促进大学生对人文素养教育理念的认同。三是新媒体构筑的“虚拟空间”中积聚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既有文本、图形,也有釆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图像、电影等,多种信息综合的表现形式,通过各种手法不同角度表现同一形态内容,使高度概括和抽象的形态原理、概念变得具体、形象。借助极高的文化与科技含量,将人文素养教育的本质隐含在历史文化知识和现代科技信息之中,从而实现对大学生的有效渗透,增强对人文素养教育的价值认同感。

四、结语

新型媒体的发展对于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这就要求在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过程中,要努力发挥媒体信息携带的正向能量,消除负向能量。

参考文献:

[1]陈慧羲.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吉林大学,2014.

教资文化素养范文第3篇

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势,提出对高职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 大学生 信息素养

随着信息化浪潮的普及,社会向着多元化的信息和通讯技术社会转变,信息素养教育对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职图书馆应尽职尽责,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不断提升他们的信息能力。

1 信息素养的含义

信息素养的概念是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在1974年提出的,主要内容涉及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教育三方面的内容。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对信息素养进行简单的定义,信息素养包括: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目前,每个专家或者组织机构对信息素养的界定都存在着区别。但是其内涵都是一致的,认为信息素养包括:有效地获取信息,并对其进行评价和使用。也就是对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将有用信息转变成自己的思想,并为我所用,进而使自己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有学习者需要不断提高信息素养,进而维持个人和专业的竞争优势,为终身学习保驾护航。

2 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2010年,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在全院在校生中间开展了一项“高职图书馆学生读者信息素养”的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798份。调查内容涉及图书馆信息素养方方面面,旨在全面了解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并针对其中的问题采取合理的整改措施,探寻一条适合高职图书馆学生读者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之路。调研发现,高职图书馆学生读者信息教育严重缺失,校方和社会各界应该高度重视这一现象。本文认为大学生在信息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2.1 信息意识淡薄 信息意识指的是能认识信息的作用,对信息有积极的内在需求;对信息有敏感性和洞察力,能迅速发现、掌握有价值的信息;善于发现信息隐含意义和价值,善于识别信息的真伪,善于将信息现象与实际工作、生活、学习迅速联系起来,善于从信息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调查发现,部分高职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意识,但是大部分学生的信息意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淡薄。

2.2 信息能力偏低 调查结果反映出学生的信息能力较差,大部分学生对文献检索知识了解有限,大多数学生不会有效利用本馆文献数据库,不能熟练利用互联网各种搜索引擎查找专业文献。统计显示近半被调查学生认为缺乏信息检索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是影响或阻碍他们获取专业信息的因素,认为需要学习或加强检索的基本技巧,说明学生已经认识到检索技能的提高对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半数以上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该如何整理和归纳、如何分析利用以及如何进行知识的挖掘方面存在很大盲区。对信息需求能基本识别,但缺乏相应的信息扩展、信息批判和信息评估、信息运用能力。

3 高职图书馆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势

信息素养教育在国外发展迅速,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把信息素养培养列入到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和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2009年10月1日,美国白宫了奥巴马签署的代号为3195-W9-P的“国家信息素养宣传月”的议案,该公文把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提到了相当的高度,要求美国人民学习和掌握在任何情况下获取、整理和评价信息的必要技能,呼吁认识到信息在日常生活的重要作用。国内对信息素养的研究起步阶段,仅仅保留在对国外信息素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介绍上。近十年来,我国信息素养研究得到了飞速发展,开始结合国内实际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研究转化。高职图书馆在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具有不少优势。

3.1 信息资源丰富 高职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是文献信息收藏和服务中心。图书馆基于读者需求的调研分析,结合本院教研情况,有针对性地购置图书,将文献资料分类汇总,并合理开发与利用,同时不断完善数据库和文献信息结构,以提高馆藏质量。经过长期累积,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已初具规模,成为大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主要场所。图书馆所拥有的丰富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是大学生的主要信息源,这些信息资源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提供了必要条件。

3.2 专业师资队伍 高职图书馆拥有不少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且熟知文献信息资源的加工整理和检索利用的资深馆员,他们既为读者的益友,亦可作为良师,针对大学生个性化的读书需求,馆员可通过自身丰富的检索经验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信息素养教育培训,以提高读者的信息素养。

3.3 信息环境优良 高职图书馆普遍实现了馆藏资源的多样化,在管理和服务方面实现了自动化和网络化,并且不断建立和完善多媒体电子阅览室和视听室等现代化设备设施,进而在硬件方面,为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技术环境以及实习环境。高职图书馆要充分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信息资源和环境对大学生进行素养教育,其结果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4 高职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高职图书馆作为读者服务机构,有责任也有义务强化高校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培训。图书馆要科学运用数字信息网络、信息查询和信息人才等多方面的办馆优势,尝试各种途径来不断强化高校生的信息素养教育。

4.1 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并提高教学效果 提升大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开设文献检索课。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与信息素养的内涵是一致的,文献检索课的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文献基础知识,并懂得如何获取和利用文献,进而培养以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为主的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具备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和使用信息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步发展,图书馆的馆藏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数量方面,电子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不断增加,借助网络检索,实现资源共享,应调整或改革文献检索课的内容,增加讲授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内容,在授课中,采取启发式和诱导式的授课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形式多样与内容丰富的信息服务活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信息素养教育。

4.2 提高馆员素质,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馆员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服务的水平,打铁还靠自身硬,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每个馆员必须先充实自己。因此,必须注重对馆员培养教育,只有自身强大了,服务水平才能提高。提高馆员素质途径,可以通过有计划地组织馆员进行在职进修与业务培训、开办专题报告会,更主要是通过自我的学习,进行知识的更新和积累,丰富自身文化素养和提高专业技能,只有这样,馆员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需要,才能在高职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4.3 利用资源导航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根据高职读者群体个性化的读书需求,开展个性化的信息素养教育培训活动。例如,将文献检索指南到图书馆网站上,内容涵盖互联网资源的利用指南、本馆指南、数据库检索方法、重要数据库介绍、著名网站或搜索引擎介绍等信息,以供大学生自主选择;还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站上开设的留言薄、电子邮件和BBS等途径与读者实时交流办馆建议,并就读者提出的问题作出答复。此外,也可通过定期开办知识讲座来加强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其信息素养。

4.4 丰富图书馆在线信息教育形式 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指的是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网络信息素质教育。网络信息教育可以排除时间、空间的限制,将教学内容形象化、个性化。现阶段,国内的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尚有许多方面亟待改进,鉴于此,高职图书馆要在内容、形式上寻求突破,努力构建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或采用网络教学系统等方式,不断完善教学模式。

4.5 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信息素养教育 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其教育形式应体现多样性,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和自身的特色,要具备吸引力。因此,需要借助实施信息素养教育各项活动的机会,选择好适应用户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对于刚入学的新生应做好入馆教育,介绍图书馆的基本布局、服务功能、图书馆的藏书组织和排架方法等。在形式上,可以按系分批分期由图书馆的老师上课,并组织参观图书馆,辅以印发图书馆使用手册和组织观看录像等,培养大学生最基本的信息意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为今后的信息素养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5 结论

培养学生毕生的学习习惯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还需要理论与实践的自觉结合,我们主张通过培养个人推理和批判能力,帮助大学生构建初步的学习框架,为其能力的拓展和未来发展夯实基础。由于信息素养提高了学生评价、管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应把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高职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等多种途径开发和利用现有信息资源,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学科与服务和管理中,要求教员通过理论授课和引导讨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大学生加强学习,不断寻求自我突破,指导学生满足信息需要,并观察其进展情况。同时要建立健全信息资源评价体系,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畅通信息交流或转化的渠道。通过多元化的信息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赖群,时祖豪,朱丽珍,黎健杏.高职图书馆学生读者信息素养调查研究[J].情报探索,2010(3).

[2]杨维,吴家清.教学思想与观念探索[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6).

[3]吴彤.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J].成人教育,2008(3).

[4]张逢慧.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7(4).

[5]徐学锋,孟宪秋.大学生信息素质状况调查及信息素质教育改革探讨,现代情报2007(6).

[6]杨美玲.发挥高校图书馆优势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J].社科纵横,2009,(11).

教资文化素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信息素养;创新能力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present statu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was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igital library work,the outstanding role of digital libraries in university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 was explored.

Key wordsdigital library;information literacy;innovative abitity

良好的信息素养能促进大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信息需求,产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校数字图书馆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对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素养的培养与训练是提高大学生学习与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而高校数字图书馆正是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与导读的摇篮。

1信息素养的概念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由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其简单的定义来自于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 ),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

2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1]

信息素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和信息发展的要求,在接受学校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利用信息和信息手段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应该包括大学生对信息基本知识的了解、对信息工具使用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未来的工作中所具备的信息知识的学习能力,还应该包括对信息道德伦理的了解与遵守。具体来说,信息素养主要包括4个方面,即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但大量的信息资源往往良莠不齐,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甄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才能自觉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并且完善合乎时代的信息伦理素养。大学生的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意识尚需培养,他们对“计算机犯罪”、“知识产权的侵犯”、“个人隐私权的侵犯”等方面的了解不够全面。

大学生自主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如何获取文献资源尤其是电子资源比较陌生,对于图书馆的文献数据库不会使用大学生,不能准确、全面、快速的查找自己真正所需要的信息。二是大学生利用信息盲从无目的。调查表明,大学生有目的地利用信息资源和积累信息资源的能力较差,许多学生通常没有目的和计划地阅读书刊。大部分学生还不具备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面对大量信息,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造成盲目借阅的局面。三是大学生对信息的需求存在应急心理。许多大学生为满足某一阶段的需要或完成某一任务、某项活动而去选材、收集材料,应付了事。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本身对信息素养的认识不够。首先是信息意识不强。大部分学生往往只盯在教科书上,普遍以阅览专业期刊作为关注学科动态和发展趋势的主要方式,而对于从“专业年鉴”、“专利文献”中了解和专注学科现状、动态及发展趋势的比例较低,而这些文献资料往往是反映学科发展前沿信息的最有价值部分。其次是信息语言的局限性。学生信息语言的局限性分为2种,一种是检索语言的局限,不懂得复杂的检索语言,无法快速高效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知识;另一种是英语语言障碍,无法读懂网上的主流语言,对最前沿的信息不能及时获取。

3数字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势

3.1数字图书馆的特征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已从传统的图书馆发展为现代的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和日益广泛的应用,给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许多新变化,特别是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字图书馆绝不是图书馆的数字化,它已大大地突破了传统图书馆的概念和范畴,呈现出收藏数字化、操作电脑化、服务网络化、方式个性化、资源共享化等特征。数字图书馆的馆藏信息类型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印刷型文献,电子出版物、网络数据库和网上资源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数字图书馆正在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他们信息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2基于数字图书馆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势[2]

在当今信息时代,数字图书馆是信息的集散地,是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课堂和实践基地,在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数字图书馆的平台上,开展面向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3.2.1数字图书馆的资源优势。数字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除了大量的纸质文献,还包括电子文献、各类数据库等。数字图书馆也有别于传统图书馆的实体,其所拥有的信息资源也不再仅局限于本馆馆藏,而是扩大到整个互联网上,如国内外的许多著名数据库,EBSCO、SpringerLink、CNKI学术总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大大丰富了数字图书馆的馆藏。数字图书馆拥有国内外文献和科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成果信息资源以及网络信息资源,使图书馆有更加丰富的资源作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与提高的物质基础。

3.2.2数字图书馆的技术优势。建设数字图书馆需要有多种专业提供技术支撑,比如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检索技术等。高校数字图书馆普遍加强了自动化管理、网络化服务的建设。在数字图书馆中,拥有许多先进的技术设备,采用了大型的文献集成管理系统,基于互联网建立了馆藏书目数据库、馆藏信息资源网、联机查询数据库等。借助于各类文献信息资源整合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足不出户地获取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图书馆先进的网络设备、方便的管理软件和应用软件为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全面的信息技术的有力保证。

3.2.3数字图书馆的人才优势。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的各种专业技术支撑,都是由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来提供的。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不仅有图书资料专业方面的技术人员,还包括一批熟悉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信息管理等技术方面的专业人员。各种专业技术的相互融通,工作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加上数字图书馆所具有良好的用户教育传统,这就为开展基于数字图书馆的面向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储备了人才队伍,同时也拥有了人才优势。

3.2.4数字图书馆的环境优势[3]。信息素养教育不仅是信息知识传授、信息技能训练的课堂教育,同时也是信息观念树立、信息意识培养、信息道德强化的养成教育,它需要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来深化。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环境无疑是这种养成教育的有效依托。数字图书馆拥有其他部门难以比拟的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学习和实践环境,图书馆有开架借阅的书库和阅览室,有可供检索和查阅信息的电子阅览室,有利用网络平台来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图书馆网站,这一切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 数字图书馆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4]

高校数字图书馆应该根据自己所具有的优势,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以加强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从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复合型人才,促进信息社会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图书馆在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才能使数字图书馆成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

4.1加强教育引导,增强信息意识

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既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赋予高校图书馆的使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成败,首先在于能否在校园搞好信息宣传。高校应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的条件,如:校园网和多种媒体宣传信息素养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图书馆应利用图书馆网站、宣传栏、讲座和文献检索课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使信息意识深入人心。

4.2加强文献资源建设,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丰富的高质量的馆藏是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图书馆结合本校的专业特点来选购学术价值较高的、检索系统成熟的网络数据库。将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相结合,针对学校重点专业学科建设,收集具有学校专业特点的教学参考文献,自建一些特色数据库弥补现有数据库的不足。按学科、专业和一定的专题或根据读者的要求搜索和重组网上信息资源。利用网络优势建设高质量的图书馆门户网站等。

4.3建设专业资源导航系统,方便学生利用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自主性,网络信息资源存在着分散无序现象。大学生对数字图书馆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够,在查找信息时,有时候会感到无从下手。因此,在数字图书馆的环境下,建设专业资源导航系统是很必要的,它可以教会学生如何搜索图书信息,如何进行文献检索,如何利用和加工一些信息。所以,建设专业资源导航系统,是培养大学生信息检索和利用能力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数字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方面。

4.4采用多种教育形式,培养创新人才[3]

数字图书馆在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活动中,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除了开设“文献检索课”外,还可以定期举办信息素养相关教育系列的讲座,如电子期刊、图书检索与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获取与文献传递;外语能力培训;法律法规知识讲座;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知识讲座等。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所拥有的现代化设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利用信息资源的优势,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检索的技能、技巧和方法,从而促进其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5结语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场所,图书馆是人才成长的基地。在数字图书馆环境下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信息素养教育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6参考文献

[1] 何艳群.大学生信息能力培养与高校图书馆工作[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3):31-32.

[2] 曹晓英,韩海涛.基于数字图书馆的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6(2):83-86.

教资文化素养范文第5篇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是教师自身具备好的语文素养,为此,需制定一套可操作性的中文师范生“语文素养”综合培养方案;同时根据语文“核心素养”指标,制定一套可操作性的检测方案,以检测中文师范生的语文素养。这一套检测方案可作为中文师范生自我水平评估和中文专业教学水平评估的检测工具。

关键词: 语文素养;中文师范生;养成;检测

一、“语文素养”概念的学理反思

与基础教育对接是加强中文师范教育的重要举措。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1](6)“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已引起业界广泛重视。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包括听、说、读、写诸多方面。语文素养的养成,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语文教学改革实践诸多环节。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是教师自身具备好的语文素养。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是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提出来的,但这个概念缺乏明确的解释,更没有一个逻辑严密的理论界定。随着新课标的推行,“语文素养”像个时髦的“标签”,被人到处粘贴。于是,“语文素养”变成一个无边无底的“框”,什么东西都可往里装,其外延不断扩展,由此导致内涵的模糊泛化,其中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等等。在以前的语文教学大纲里,与“语文素养”概念相关的表述为“语文能力”、“语文素质”等概念。有论者认为,“语文素养”要表达的就是“语文修养”、“语文水平”、“语文能力”、“语文素质”等概念的“总和”,它是一个比前述几个单一概念更妥帖、更科学、更新颖生动的“集合式”短语。实际上,“语文素养”概念的界定如果过于宽泛,则会丧失其应有的理论生命力,其突出的弊端即是无法凸显语文课程的目标特性与核心定位。有论者对“语文素养”概念提出尖锐批评,称“语文素养”为“怪胎”,认为把语文课程目标定位于无所不包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定位、定性发生了原则性的差错。也有人指出,“语文素养”的提出,只不过造了一个新词而已。“语文素养”作为一种理念,其合理性比较容易论证;但关键是新课标把它当作了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其受到质疑是必然的,因为理念的相对模糊性与目标的相对明晰性本身就存在深刻的矛盾。

综合各方面的观点,我们认为,应将“语文素养”分为“学科素养”与“基础素养”两部分。有关语文学科的知识、技能、态度目标属于“学科素养”部分;而思维品质、知识视野、思想观念、文化品位等属于“基础素养”部分。“学科素养”是表现语文学科独特性的核心目标,是“语文素养”的显性标志,应该予以重点强调。“基础素养”是基础教育各门学科共同承担的目标,每门学科在突出强调自己的学科素养目标的同时,不能忽视“基础素养”的目标。总之,既要有牢牢把握“学科素养”的目标意识,也要树立“基础素养”的目标意识。“基础素养”是“人”的最基本的素养,基础教育要培养的学生的整体素养不是各学科素养的简单相加,而是各学科间的相互融合渗透。这样来理解“语文素养”,就可以摆正语文学科教育与整个基础教育目标的关系,从而清楚地认识语文学科教育在整个基础教育体系中的独特作用和恰当位置。

二、中文师范生“语文素养”的养成

语文素养是语文方面诸多素质的整合,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情感、语文态度、语文习惯、语文方式,甚至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人格个性、思想道德等各方面的融合。可以说,一个人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思想理论水平、语言能力、表达技巧等诸因素的提高,都有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那么,中文师范生如何有意识地培育学生语文素养?

第一,从语言材料积累中提高语文素养。学好语文无非是两条途径:一条是课内,一条是课外。课内,我们要走进“教材”,让学生感悟、体验优秀的古今中外名文名篇,培养良好的语感;课外,我们要让学生走出“教材”,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多渠道学习语言。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社会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我们要让学生在母语的环境中,不断积累语言,自然而然地提高语文素养。语言文字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人的心灵和生命的活动。语言材料不断积累,就是学生不断接受祖国优秀文化、世界先进文化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过程。

第二,从语言运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是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人文学科。语文课不是“语言学”课,不需要大量系统的语言理论知识学习,却需要大量有计划地进行言语训练实践。因此要培养中文师范生的语文素养,就要给学生大量的时间、机会,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行为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比如写字,写一手好字,不仅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门面”,而且也能在我国传统书法艺术感染中,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情感。

第三,在综合性学习中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

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1](13)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综合性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较好的途径。我们需要在语文知识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语文与其他学科沟通、课堂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融合这四个方面下苦功,逐步提高中文师范生的语文素养。

第四,从课程资源开发和创设良好语文学习环境中提高语文素养。“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另外,从性质上可把课程资源分为学科资源和活动资源,从形态上可把课程资源分为课内资源和课外资源,从显现形式上可把课程资源分为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等等。语文学习环境也是语文学习资源,属条件性资源、课外资源、隐性资源等。

综上所述,语文素养是学生语文方面的基本素质和修养,是一个人在长期的习得中逐渐形成的综合性人文素养品质。它的发展和培育,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和教师多渠道多方面的引导和激励。基于此,我们需要制定一套可操作性的中文师范生“语文素养”综合培养方案。本培养方案分为以下四个板块:①“听”:对所听到的信息归纳概括,再用恰当的语言重新表述;②“说”:学说普通话;在即兴和规定情景中能够自由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③“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阅读,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拓展思维空间。④“写”: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对自我内在思想进行创造性表述。

三、中文师范生语文素养的检测

从目前中文师范生(准老师)的语文素养总体情况来看,许多师范生尚不能充分胜任中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重任。为使中文师范生能够顺利就业上岗,必须加强其语文素养的培养。但目前我们缺乏一套系统的语文素养培养方案;同时,师范生的语文素养如何,我们也缺乏一套有信度、可操作性强的工具对之进行有效检测。故此,中文师范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检测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前已述及,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文素养”是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提出来的,但此概念缺乏明确的解释。随着新课标的推行,“语文素养”这个概念模糊泛化,无法凸显语文课程的核心定位;同时,“语文素养”概念的泛化也影响到中文师范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为此,我们在中文师范教育过程中需化繁就减,提炼出“语文素养”中的“核心素养”,并对之进行系统训练。但训练效果如何,在目前的专业培养方案中无法体现。为此,我们需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以及语文“核心素养”指标,制定一套可操作性的方案,以检测每位中文师范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这一套方案可作为中文师范生自我水平评估和中文专业教学水平评估的检测工具。而目前全国还没有哪所高校在中文师范生语文素养方面,构建完善的培养方案与检测标准。正如新课程《高中语文》(人教版)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所言:“中国之大,至今没有一个专门研究语文教学质量的检测研究机构,甚至没有这方面的专家。”[2]

针对目前“语文素养”概念的模糊泛化,提炼出“语文素养”中的“核心素养”,便于中文师范生在语文素养的训练中能够抓住重点,有的放矢,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为此,我们需要设计一套可操作性的中文师范生“语文素养”综合检测工具,突出语文素养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中,尤其要考察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古诗文阅读和写作等能力。总之,一套科学的“语文素养”综合检测工具,能够客观有效地检测中文师范生的“语文素养”,亦藉此检测中文师范专业的整体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