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提高认知和思维能力

提高认知和思维能力

提高认知和思维能力

提高认知和思维能力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思维导图;高效课堂;核心素养

思维导图由英国著名教育家托尼博赞提出并创立的。在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思维导图运用直观、形象的思维逻辑顺序图,将一切能够联想到的或重要的知识点进行罗列,呈中心辐射状分布,有利于学生系统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会把分散的知识通过框架的形式梳理起来,促进学生完善认识,提高理解能力。

一、认真分析思维导图,发现规律参与学习

在生物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分析思维导图,给学生提供一张章节知识完整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的帮助去分析和探究。每一个章节的知识都是非常零散的,通过思维导图的帮助,学生会明确本章节中的重点知识,从而可以积极探究,分析知识间的联系,提高自己对知识的认识。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会有针对性地探究和思考,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例如学习了《基因的本质》后,教师可以提供一张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的帮助来系统化知识,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贯穿和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的串联。通过观察思维导图学生会了解,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DNA分子的复制,DNA是主要遗传物质,DNA分子的结构及其特点以及基因是几个重要的内容,学生需要进一步进行挖掘和探究。如要了解DNA分子的复制就要了解复制方式,概念、场所、条件、过程、特点、意义、准确性原因以及有关的计算等等相关内容。在对于思维导图的分析和探究中,学生可以系统化知识,参与学习过程,通过观看思维导图了解学习内容和课堂知识,从而深化认识,加速自己的理解,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实现。

二、动手绘制思维导图,产生兴趣主动探究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参与到课堂探究中,体验学习过程。学生参与到课堂探究中会更好地理解知识,产生学习兴趣,在课堂主动探究。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也是可以按照学生的主观意志来设计和变化的,只要呈现知识要点和知识重点就可以,学生可以在其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进行丰富的设计,展现自己的个性,使思维导图变得系统、完整,有个性。例如学习了《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引导学生把知识点都系统化地梳理起来,使学生在探究中提炼出知识要点,明确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学生会明确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酶与ATP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为要点知识,思维导图应该围绕这些知识拓展开来。在回顾光合作用时,学生要想到光合作用的概念、探究历程、叶绿素中的色素和功能、总反应式、过程、实质和意义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应用等等知识。学生在动手绘制过程中会一点点地把知识补充到思维导图中,完善自己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完整的结构,美丽的图片,优美的框架会吸引学生对思维导图的关注,促进学生在参与中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深入探究思维导图,总结归纳系统认识

通过学生对思维导图的深入探究和分析,学生会总结和归纳知识,在思考中逐步地完善认识,提高能力,使课堂效率大幅提升。学生为了绘制自己的思维导图会认真探究知识之间的联系,不断地对知识进行总结,细化知识点,从而明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学生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来探究问题,分析规律,循序渐进中提高能力。

例如在学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时,为了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内环境的稳态与意义,教师鼓励学生绘制思维导图,通过探究的方式来归纳知识点,促进学生进行逻辑分析和推理判断,进而完善自己的认识。在总结中,学生会认识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理解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而不是恒定的状态,它存在着动态变化。内环境的稳态的实质就是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保持动态平衡。通过一步步地思考和推理,学生对稳态调节机制形成了认识,可以理解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对于人体有着重要的意x。学生的总结和归纳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一个过程,要一点一点地积累中,学生的认识丰富了,理解能力也深刻了,有利于消化课堂知识,实现高效课堂。

四、抽象概括思维导图,探究讨论梳理框架

学生在利用思维导图时会全面地理解知识,把抽象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概括和理解,实现系统化知识,完善认识。思维导图可以用于新授课,使学生可以了解知识要点,通过这些关键词来进行拓展探究,提高自己的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思维导图还可以用于探究课,使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有的放矢,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导图还可以用于复习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框架,形成系统性认识,全面地掌握知识。

提高认知和思维能力范文第2篇

(商水县第三中学 河南 商水466100)

【摘要】一些学生进入高中之后,不能适应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在思维要求上有较大差距,成绩呈下降趋势。究其原因:高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思维品质的培养,使学生对数学思维的形成产生障碍。所谓高中学生数学思维,是指学生在对高中数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的基本方法,理解并掌握高中数学内容而且能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推论与判断,从而获得对高中数学知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

关键词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思维训练;思维能力

数学讲求的是严谨的逻辑思维,需要学习者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较灵活的思辨能力.可以说,思维判断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好坏.特别是对高中数学而言,许多题目都是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的,没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很难对已知条件进行分析,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点的,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训练,培养学生较强的判断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是十分有必要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正在推行素质教育,以便培养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现代数学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受升学等因素的影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只“讲究实效”,只重视讲授基础知识,而忽视学生对数学的真正理解,对思维方式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提高顾及甚少,使学生的知识水平永远停留在一个初级阶段,难以提高。本文就数学课堂教学中强化思维训练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几点做法与体会。

一、先谈谈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原因 学生的学习本身是一种认识过程,这个过程并非总是一次性成功的。一方面,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即基础)或不能觉察到学生的思维困难之处,而是任由教师按自己的思路进行灌输式教学,则到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当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不相符时或者新旧知识中间缺乏必要的“媒介点”时,这些新知识就会被排斥或经“校正”后吸收。因此,如果教师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如果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其新旧数学知识不能顺利“交接”,那么这时就势必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认知上的不足、理解上的偏颇,从而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就会产生思维障碍,影响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二、巧引导妙安排,设计思维情境 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比较重视每堂课的开头.这是因为巧妙的开头,尤如战前动员,使学生精神振奋,迅速、自觉地进入思维的角色,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我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根据中学生爱类比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某些知识,一上课就由这种知识类似地推出另一种新知识;根据中学生对周围事物易作直觉思维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举出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归纳概括出所学新知识;根据中学生爱争论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出一定的问题,让他们充分讨论、分析和综合得出结论;根据中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提供一些材料,让他们观察、思考,充分发现和解决问题等。

教师要善于挖掘素材,自觉为学生提供训练思维的机会,对学生思维中蕴藏着的智慧萌芽,要倍加爱护,并积极引导,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习惯,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体会到自己“思维的成果”和“思维的快乐”。

三、恰当设置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亚里士多德精辟地指出:“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注重启发性问题的设计,教学实践表明: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的角度、层次和要求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程度密切相关.因此,作为数学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内容、课型要求等提出不同的问题,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设置适度性问题,培养学生敏捷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是否敏捷,一条重要因素就是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问题是否适度,这里所说的适度,就是指设计的问题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认识水平,如果教学每节内容都能设计出适度的问题,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思维的积极性也就会自然产生,教师再辅之以恰当的启发点拨,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也就会越来越敏捷。

2.设置比较型问题,培养学生求同思维能力。人们认识事物是从区分事物开始的,而要区分事物,首先就得进行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没有比较,人类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不可思议的。比较型的问题,与培养学生求同思维能力密切相关,这是因为,求同过程是从彼此相关联的大量具体材料中抽出规律性结论的过程,从各种材料中寻求共同点的过程.因此,设计一些比较型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同能力。

3.设置开放型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于设想,大胆创造,标新立异,独树一帜,随时注意多方位思考,变换角度思维,使他们思路开阔,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的心理状态,通过活跃的思维达到求异、求佳、求新,具体做法是:除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问题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探索问题的能力之外,还应设计一些开放型问题,通过寻求问题的结论或条件或某种规律,来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4.设置互逆型问题,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学生思维的发展总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判断一个学生思维能力强不强,依据之一就是考察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灵活不灵活,因此,要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就必须研究如何提高学生整体逆向思维能力,我们在教学每一节内容时,除了向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正向思维训练外,还应不失时机的设计逆向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教会学生从一个问题的相反思路上去思考,或者从一般思路的相反方向去思考,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的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发展相互促进。

5.设置迷惑型问题,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思考问题,条条框框少,思想束缚性小.他们敢于怀疑成人的意见,敢于对书本上的知识提出质疑,并能批驳别人的见解,尖锐地提出自己的意见,但是他们的“批判”往往是片面的、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为了使他们的“批判”思维趋于成熟、全面、正确,教师应机警地适时地设计一些迷惑型问题,迷惑学生.教学中,认认真真的出错,诱使学生“上当受骗”,展开争论。

总之,数学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人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思想,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规律、教材内容等,积极引导学生思维,教会学生思维,培养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提高认知和思维能力范文第3篇

关键词:思维;效率

当今社会是一个快节奏、讲究效率的社会,一切拖拉、办事不讲效率的行为都会遭到反对。行为的效率最终取决于思维的效率。人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愈迅速、果断、有效,就能更快更好地处理和解决问题。当今社会,人们的思维效率已成为衡量人口质量的最高标准。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任何犹豫不决、迟疑徘徊都不允许。时代需要效率,同时现实社会也把真正讲求效率的人们推在前列,使他们站在竞争中获得胜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效率,特别是思维效率本身进行研究,将会具有异常重大价值。

思维效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人的思维所能得到的主观认识的数量和质量的综合量值。它是一个认识论范畴。它是我们对思维过程及其及其结果所作的一种综合评定。

我们从提高认识能力的角度来谈提高思维效率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认识能力呢?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自我修养。为了更有效地思维,提高思维素质,主体必须注重自我修养。在这里,我们 所谈的“自我修养”不是一个道德术语,而是认识论术语。即培养作为主体而存在的诸方面特质,也即增加自己在认识中的主体性。而主体性又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通过人后天学习和直接参与实践而逐

渐积累起来的。同时,人获得了主体性的品质之后,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随着人的不断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而得到提高。

人的主体性的具体内容极其丰富的,其中核心部分是人的个性品质、自我控制力,和心理素质。这些因素是影响主体性得以发挥的决定性条件。因此主体必须提高自主主体性,即对自身作为主体加以监督,控制和改造。人们自觉地调控自主主体性,这体现出主体的修养程度。只有当这种修养达到相当程度后,主体才会自觉地去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认识能力。所以,自我修养是认识能力提高的前提。

2.增强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动物可以做出许多与人相似的动作,有时甚至优于人类,但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将要干什么,会产生什么后果。相反,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他能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

认识能力是主体的特质,要提高它,主体必须对自己的认识能力有充分深刻的认识。也就是说,提高认识能力的前提是主体对自身能力的自我意识。这种能力结构是否完备,哪些方面不足,如何改进,这种能力结构只适合于从事什么样的认识或实践活动等等,对这些主体都必须有清醒而正确的认识,否则,谈能力的提高,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3.不断更新知识。知识是一个集合概念,其范围相当广泛,包括人类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全部经验与理论的总和。可以说,观念的东西一旦沉淀下来,为人们所接受,就转化成了知识。认识主体在从事思维活动是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他们认识能力的具体实现主要取决于这些背景知识的正常而有效地发挥功能。主体所拥有的各种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它不仅影响认识能力的大小还影响认识能力的实现。为了提高思维效率,主体就必须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还应经常不断地更新这种知识结构,以适应新的认识活动的需要。

4.勇于实践。无论人们认识能力形成还是提高都离不开社会实践。正是社会实践锻炼和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不同认识认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主要取决于参加社会时间段多少。

实践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是一个关系范畴。而不是实体范畴。使对象发生一定程度化的现实活动都可以称为实践,因此实践的形式是多样的,它贯穿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认识能力就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的。

总而言之,任何领域的效率都可以最终地归结为思维效率问题,因为这些领域的活动都是人的活动,它们都是人们为了解决一定的问题,完成任务而发起的,所以活动的效率关键取决于人们思考问题的速度、效果,而不是取决于动作本身。因此,提高思维效率将是任何活动有效性提高的基础和关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页.

[2]《效率与实践》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主编 何云峰.

[3]《思维》美国 主编 尼古 帕德斯诺 人民大学出版社.

提高认知和思维能力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学生;思维能力

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本身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属性的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要在实际地理教学中实践素质教育的理念离不开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地理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同时也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和逆向思维以及发散性思维。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不仅要不断地丰富学生对地理事物的感性认知,打好思维能力的基础,拓宽知识领域,还要优化教学方案,教给他们学习地理的思维方法,力求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一、从形象性思维入手,培养感性认知

地理学习需要形象性思维,也就是感性认知,可以通过感性材料,触发学生的思维。形象性思维常常是以丰富的画面感为基础,通过感性认知、直观的材料上升到理性抽象思维,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感性材料,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时,可以给学生看一些不同地区因气压带和风带的迁移带来的影响。撒哈拉沙漠的干旱和长江中下游的湿润的对比,地中海气候的成因,还有整个地球平面图中他们所在的位置与气压带风带的关系。通过夏季和冬季两幅气压带风带的对比,配上生活小图,让学生感性认知夏季凉爽是因为夏威夷高压,冬季寒冷是因为阿留申低压。因此,我们需要在地理教学中利用贴近生活的图片来联系课堂教学知识,从而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地理事物。

二、通过描摹地图板块,提高地图认知能力

地图一直都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也是我们获取地理信息的载体,它对于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任何地理事物都是存在于一定的空间范围,掌握读地图的能力,了解各种地理符号所代表的信息,获取具体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对于学习地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在学习各大洲地图板块时,我以布置作业的形式让他们去描摹地图板块,在描摹的过程中全面认识各大洲的形状轮廓,再接着画出山脉以及重要河流,标记各种地形地貌。在记忆我国地图时,也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大概轮廓,让学生在上面画出一级到三级阶梯的范围,以及相关山脉走向,把四大高原和盆地,以及我国重要的三大平原位置标出来。这是认识各地气候山脉、地形地貌的重要手段。为了对我国各个省份的轮廓有个清晰的了解,我们也可以如法炮制。如,黑龙江省描摹出来是状似天鹅,广东省则是三角形,甘肃省类似一根狗骨头……描摹地图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地图记忆深刻,还能在此基础上将它应用到地理学习中。

三、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地理教学中,精心优化教案,以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巧妙利用地理材料来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探索发现,进而举一反三将其应用到地理学习中。如,在学习“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这一课时,课文是以西北地区为例,教师可提出问题:“造成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有哪些原因?人类哪些活动会加剧荒漠化?针对荒漠化可以如何防治?”这些问题的答案并非唯一,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发散性思考,多角度地看待问题,联系实际与所学所想。教师可以联系非洲大陆撒哈拉沙漠的干旱进行比较分析,再一次回顾之前所学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课后可以要求学生针对西北荒漠化写一份防治方案,将课堂所讲所学联系起来综合运用到实际中,打破思维定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散性的思考对于学生的纵横联系能力的培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发散思维,创造性地提出新颖的观点。

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必须让学生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有意无意地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学生的视野也会大大拓宽,这时候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将从感性的形象思维逐渐迈向抽象化的逻辑思维发展。地理教学时更应该结合这些特点对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进行着重培养和提高,让他们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逐渐具备终身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实现我们教书育人的目的,以及让他们成为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善于创新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丽娜.灵活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学生地理思维能力[J].文理导航:下旬,2011(01).

提高认知和思维能力范文第5篇

一、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思维品质

古希腊教育家亚里斯多德讲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一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式的”。高中化学教师要尽可能地有意制造认知过程中的障碍,如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立论等,从而使学生在迂回曲折、历经坎坷的多向思维之后,获取知识。在教学技巧上,教师要尊重持不同观点或者是错误观点的学生,要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目的。

二、培养思维的独创性,提高学生思维品质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敢于超越传统习惯的束缚,摆脱原有知识范围的羁绊和思维定势的禁锢,善于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进步意义的新设想和新发现。高中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教学中有充足的内容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开放实验室,加强实验设计,让学生增加动手实验的机会,在动手的过程中完成思维独创性的训练。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共同分析些实验中存在的不足,鼓励学生开放思维,大胆设想,打破思维定势,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设计合适的装置来改进实验,同时提供实验室,让学生来验证自己的设计是否正确。为了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产生灵感,思维具有独创性。平时还要关注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学生有了独特的想法,不管正确与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由交流,大胆探索、质疑、猜想,通过实验验证或者上网查资料、到实地参观访问、去伪存真,长期坚持就能不断产生新的见解、新的灵感,使思维具有独创性,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提高学生思维品质

瓦特发明蒸汽机,缘于他对火炉上的水壶在冒出水蒸气时的变化所进行的深入思考和不懈的研究。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思维习惯正是一切发明创造的源泉,教学中,我常通过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思维的深刻性,主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化学知识中处处都蕴涵着问题,学生能否根据原有的认知水平,经过抽象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质疑的声音在课堂上响起来,我一方面指导学生从实验操作、现象、装置、理论与实际中出现的矛盾,各个方面去思考从而发现问题。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洗洁精的成分是什么?为什么热水中的洗涤效果更好?有些化学问题很难用实验等方法加以验证,必须让学生在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开动脑筋进行抽象思维。引导学生不断地探索和深入的思考,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又提高了抽象思维品质,从而提出越来越有深度、越来越有创新的问题。

四、利用多种直观形象,提高学生思维品质

心理学鲁宾斯坦指出:“直观要素以概括的映象表象的形态,仿佛显示着和预知以不同形态展开的思想系统图式的形态,参加在思维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直观演示探索发现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认识结构中,直观形象具有鲜明性和强烈性,往往给抽象思维提供较多的感性认识经验。因此在新知识教学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重视直观演示、实验操作,就会使学生感兴趣,就能较好地为新知识的学习创设思维情境。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意向,而且教学效率也得以提高。

五、养成辩证思维的习惯,提高学生思维品质

从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归纳、提炼出来的学科思维方法符合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具有更广泛的实用范围,但学科思维方法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加以训练、巩固,使之不断完善和得到补充。我们常说的“有所教,有所不教”,“教”的是“学科思维方法”、是“渔”,看似不教的是“知识”、是“鱼”。由“教”而“不教”,就是引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思维过程的反思,整理思维途径,获得思维方法,形成自学能力。“不教”而“教”,即通过教师的引领,学生的自主探究获得知识,形成能力。要实现“不教而教”,首先得“教而不教”、得“有所教”,即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面向大多数学生,教会他们学会反思,掌握重要的学科思维方法,并运用学科思维方法,最终才能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实践探索认识反思理论实践”的研究性学习,获得学科思维方法,并综合运用学科思维方法,逐渐养成辩证思维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这既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总之,思维能力中在思考过程中发展和提高的,而思考过程是别人所代替不了的。思维方法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手段,是使思维运动通向客观真理的途径和桥梁。科学史上大量的事实证明,没有正确的思维往往就没有科学上的新发现。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识到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人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杨伟.《化学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2]佚名.《高中化学教学中思维能力训练策略》.

[3]张家港市沙洲中学,熊立建.《高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

[4]雷斌.《授人以“渔”――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