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神经内科护理诊断及措施

神经内科护理诊断及措施

神经内科护理诊断及措施

神经内科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第1篇

“护理程序”是1955年由美国的莉迪亚·霍尔(LydiaHall)首次提出,tl〕现已经被整个护理界所接受,(包括我国的护理界)并_}_1.被J“泛地应用到对个体、‘家庭和社l犬的护理实践Ll,。Hall提l}}的护卫l)程序主要由I,g个步骤组成:评估(Asses,sment)、计划(Planning)、实施(Implementat一ion)和评价(Evaluation)。按照这个程序,在实行任何护理工作之前,首先要了解被服务对象的状况,通过收集有关的情况,找出需要护理的问题。第二步是根据存在的问题,制订出解决问题的计划和方案。第三步依据制定好的方案去实施护理措施。最后一步是评价护理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护理程序的具体步骤各国略有不同.如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四步,而美国则执行五步法,即在评估之后,增加了“诊断”这一步,虽然具体分步不同,但基本概念和程序是一致的。护理程序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评价原有问题是否解决的同时又可以发现新的问题。通过不断地反馈,调整措施,缩小目标差,来达到预定的目标。护理程序是科学的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在护理领域的具体应用,也是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护理实践中的体现。因此,护理程序这一概念的出现,被认为是护理领域的一次革命。’已使护理工作成为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控制的行为.是护理工作走上专业化、科学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步骤之一。

二、何润“护理诊断”(NursingDiagnosis)

“护理诊断”1953年由美国的V·Fry首先提出,但直到70年代才引起护理界的重视.1973年,美国成立了“全国护理诊断分类组”。此后每两年在美国的圣路易斯召开一次会议,讨论制定和修改护理诊断。1982年第五次会议上,由于加拿大代表参加而改名为“北美护理诊断学会(NorthAmerieanNursingDiagnosisAssociation简称NA一NDA)。至1988年第八次会议已提出了97条护理诊断。

护理诊断的定义是:“对个人生命过程中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发展及精神方面健康问题的说明。’〔幻其特点是:①说明个人当前健康状况所需要的护理。②与医疗诊断有所区别.③根据不同的护理范围进行一定的分类。④明确指出所需具备的护理知识。

护理诊断是从护理的角度,提出病人或服务对象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包括心身各方面同健康有关的问题。它是一系列的诊断性名称或标题,其目的是为了说明护理的范围的。所以常是一组体征和症状的概括性描述。通常由2一3个部分组成。即健康问题(Problem)、病因(Etiology)、症状或体征(SignsorSymptoms)又称PES公式。实际在临床上常习惯用PSE表示。如:排便异常(P):便秘(S):由于生活方式改变引起(E)。目前的趋势是简化为二部分:即P+E或者是S+E.如:焦虑(P):由于医疗诊断不清引起(E)。脱水(S):由于腹泻引起(E)。每一个诊断都有明确的定义。

护理诊断的提出是护理专业化的另一次吃跃。它有利于护理界统一护理问题,便于交流和总结经验及计算机化管理,有助于强化护理知识的整体性和学科的发展,更有利于护理教育.可以说,护理诊断是80年代以来,护理理论和知识体系的重大发展和进步。

三、护理程序和护理诊断对护理教育的影晌

这些概念的出现,进一步强化了护理模式从单纯的护理疾病向护理整体人的转化。护理工作不再局限于医疗诊断的“疾病”的护理.这一变化对护理教育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主要反映在以下三方面:

1.对护理教育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的影响

从传统上来说,护理教育始终注重培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临床护理操作的实用型人才。而护理程序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要求护士不仅会干,更要会思考。因此,护理程序已经成为许多学校设置课程的基础.要求学生掌握系统地收集资料的方法;准确地找出现存的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案,具体执行这些措施以及根据目标来评价措施的结果。因此更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逻辑的和实事求是的思维方法,系统地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计划的能力和控制、评价的能力。〔3〕这些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夯析和处理问题是十分有好处的。目前我国许多护校、护理系也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了护理程序的应用,并且要求学生必须掌握。

2.对课程设置模式的影响

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使大多数护理课程设置基本上都是以生物医学知识大主。临床课讲课顺序多是:疾病病因;病理生理改变;临床症状和体征,治疗原则:愈后和护理.护理不仅在顺序上为最后,内容和时间都最少。这种课程设置很难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和重要性,使不少学生轻护理、重医疗.而护理程序和护理诊断概念的出现,使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发生了变化。如1986年,美国密苏里州大学护理系开创了以北美护理诊断学会(NANDA)提出的护理诊断目录来设置课程的新模式.t4〕这种模式不再按照各系统疾病来安排课程,而是以护理诊断来组所有的临床课程.如内一外科护理学,以“呼吸功能改变”、“活动无耐力”、“排泄功能改变”等护理诊断组织原来许多疾病的内容。如“气体交换障碍”这一护理诊断中,包含了所有原因造成的缺氧的疾病,介绍了各种可能引起缺氧的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临床症状及护理措施.如心脏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胸外伤(包括手术)神经系统疾病等等。因为从医疗的角度来说,许多系统的疾病都会有缺氧的症状,但病因,治疗方法和预后可能是不同的。

而从护理的角度出发,许多不同疾病造成的同样症状却可以有相同的护理措施。这种课程设置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护理单纯依附于医疗的观念,突出了护理专业的特点,强调了人是一个整体的观念,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也培养了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这种模式虽然出现的时间尚短,但必将会继续影响到护理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全按照这种模式来设置全部临床课程,但许多护理系,护理大专班以及北京市成人自学高考护理专业都要求学生按照护理程序完成护理病历,并要求提出护理诊断。(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及文化背景与西方不同,目前也有采用护理问题来替代护理诊断‘)预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也会出现以护理诊断来安排部分护理课程的尝试。

神经内科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第2篇

对两组护理人员实施以上两种急诊护理管理措施2个月之后,通过技能考试以及问卷调查的方法来评价不同急诊护理管理方法所取得的效果。其中技能考试共包括专科知识应用能力、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提升程度以及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等三个方面,总分为100分。问卷调查所使用的是针对此次研究特别设计的问卷,共包括两份。其中一份用来评价参与研究的两组护理人员心理压力的改善情况以及工作积极、主动性的变化情况,有研究人员进行评价。另外一份针对急诊科研究期间的患者,以评分的方式来了解患者对护士人员急诊护理的满意度,总分为100分,以超过70分为对护理工作满意,所抽取的患者人数为100,问卷全部回收,有效率为100%。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随机抽取的100例急诊患者中,观察组中有98例患者对护士的急诊护理工作表示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8.00%,对照组有90例患者对护士的急诊护理工作表示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8.00%。观察组有12名护士在实施柔性管理方法后心理压力得到明显缓解,护理人员技能考试的平均分为(95.3±5.4)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急诊科一般存在病种多、患者病情较急,并且工作量大等情况,因此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也较大。若护理人员的工作效果与护理工作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将会受到较大威胁[3]。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来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有效性,缓解护士的工作压力并切实保证护理质量已经成为急诊科管理人员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4]。柔性管理是一种权变管理方法,最重要的基础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其主要通过获得护理人员对其价值的认同以及为护理人员提供文化精神的指引的方式来激发护理人员的服务精神,在体现急诊管理政策“柔”、“软”特性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动力,进而起到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目的[5-6]。分权化管理是柔性管理政策的其中一个核心,它是激发护理人员工作动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原因在于护理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急诊护理工作的实施顺序进行适当调整,这一过程中护理人员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护理人员在执行护理措施的过程中不会再感到是一种机械化的执行,而包含了自己的想法,工作主动性得到调动[6]。此外,定期召开的护理讨论会可以让护理人员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进而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积累经验并互相分享和交流,实现共同进步。而护理人员自身的进步又可以反过来应用到护理实践过程中,让护理措施的实施更加迅速与到位,提升护理质量与工作效率[7-8]。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护理人员所采取的柔性管理明显取得了更佳效果,不仅护理人员的技能考试平均分达(95.3±5.4)分,同时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达到98.00%,92.30%的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问题得到明显缓解,高于对照组的(86.6±3.3)分、90.00%及61.54%。这一结果提示柔性管理方法的实施让护理人员有了更多的思考机会,通过护理讨论会进行交流来分享彼此的经验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在讨论过程中获得进步。而一定的自则让护理人员有了充分理解护理措施的欲望,进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提高护理措施的科学性。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护理人员的急诊护理技能获得大幅提高,专业知识也因此掌握得更加牢固。

神经内科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第3篇

方法:分析急诊护士情绪变化原因和查找压力源。

结果:护理管理者要实施人性化管理,急诊护士要不断提高情绪控制能力,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加强职业防护和风险管理,以积极的心态、高度的工作热情来应对急诊复杂多变的就诊环境,确保服务质量和护理安全。

关键词:急诊护士 压力源 工作压力 措施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580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498-01

急诊科被称为医院的“前哨”、“咽喉”部位,主要是收治急、危、重症病人,病种复杂,抢救任务重。急诊护士必须要求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技术熟练,临床经验丰富,责任心强,有灵活机制的应变能力,良好的素质,身体健康,能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及时准确的体现组织指挥能力和业务水平,保证最佳的救治成功率。

结合临床急诊护士分析如下:

1 护士职业压力源

1.1 急诊护士职业风险。急诊科接诊的病人病情急、变化快,往往具有不可预料性。内外妇儿科病种均出现,往往在无明确诊断的情况下就投入了抢救,考验护士工作经验、灵活应变能力,经验丰富的护士能在短时间内采取正确有利的处理措施,在医生的指挥下明确分工,协作,准确无误的帮助医生进行救治。长期在这种环境下,病情不明,感染,刺伤时有发生。像交通事故,自杀,他杀,暴力斗殴,狂犬病,吸毒,性病诸如此类的病人在急诊科室家常便饭,在这里护士接触到病人的血液,呕吐物,分泌物等,很难做到自我防护。

1.2 急诊护士护理现状。护理工作是特殊的高风险职业,与人打交道,容不得半点疏忽,操作中的不慎可能就造成无法避免的损失和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这让工作压力无形的增加了。护理工作三班制,病人危重,抢救多,突发事件多,频繁的夜班,生活不规律,扰乱正常机体生物钟节奏,周而复始长期得不到缓解,处于亚健康状态,容易导致睡眠障碍,胃溃疡,神经衰弱等。另外,医学的快速发展,新仪器,新业务,新技术的不断开拓,知识更新换代的迅猛,都要求护士不断学习,还有面临晋升,考试等,让护士在工作之余的缝隙里挤出时间来应对,长期高压导致工作倦怠,不满情绪等不利于全身心投入工作。

1.3 急诊护士应对的人际关系。医院是一个充满沟通障碍、变化、焦虑的场所,而急诊科室医院危重病人最多,病谱最广,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医疗纠纷频发的科室,病人和家属容易把对疾病归寄予厚望的急躁情绪发泄到护士身上,护士要面对病人的痛苦、悲伤及愤怒,甚至来自病人及家属的冷茶热风和暴力攻击,护士处于职业要求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只能选择忍让和妥协。伴随产生的沮丧,失望,压抑等负面情绪无法宣泄,情绪低落。此外还有医护关系中协调配合程度,同事间的摩擦等均会带来负面情绪。

1.4 急诊护士的社会地位。传统观念里,护士工作琐碎,病人及家属多尊重医生,对护理工作不屑一顾,缺乏应有的重视,对护理工作的评价低,对护士缺乏尊重,急诊科对护士打骂的情况时有发生,护理工作负荷重,缺乏成就感,医护之间待遇差别大,也容易挫伤护士工作的积极性。急诊护士经常被病人当服务员吆来喝去,夜间醉酒病人对护士打骂时有发生。

2 应对措施

2.1 加强职业防护和风险管理,强化自我保护。护士在处理急诊病人的同时做好相应的防护,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注重职业防护,各种抢救操作中应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被各种锐器损伤,尤其是沾染血迹的针头,输血器应严格回收销毁处理,不得乱丢,防止刺伤,误伤自己及他人,若皮肤有破损,应加强防护,戴口罩,手套防止污染。如果发现污染或怀疑污染,应立即采取措施,消毒处理。必要时注射一些如乙肝疫苗,狂犬病疫苗类药物,早期防护类仪器均做好相应的消毒处理,把各种隐患降至最低,另外流行传染性疾病的季节,急诊首先接触接诊病人,也无形中增加了感染率。

2.2 实施人性化管理。急诊护理是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病人在生死攸关的危机时刻,需要争分夺秒。如果护士精神饱满,精力充沛,全力以赴的配合医生完成各种抢救工作,将大大降低病人的死亡率,减轻残废率。如何做到关心关爱护士,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尽快恢复体力和精神面多貌,迎接下一轮工作。精神和心理压力大,体力消耗大,护理要求高,她们在对患者实施人性化服务的同时,也渴望得到护理管理者的人性化关爱。积极营造以人为本的工作环境,帮助护士减轻工作和心理压力,关心满足她们的合理需求,真正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关爱,对调动急诊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急诊护理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平时工作之余,上下多沟通,协调,多做好思想工作,联络感情,解除心理困惑,让护士卸下压力,轻松全力以赴投入工作。

2.3 自我完善,积极进取。急诊护士因为工作的性质,要求高度责任心和紧迫感、胆大心细,能迅速、团结协作,服从指挥,分秒必争地抢救病人。具备这些要求护士不断地加强理论基础知识学习,熟练基本技能操作,抢救中不仅要会操作各种急救仪器,还应具备相当扎实的理论。如医生要求“气管插管”,首先护士要熟悉咽喉气管的解剖生理;医生要求“心肺复苏”,护士马上知道心肺的特点及具置。经验丰富的护士可以在工作中独当一面,在医生下医嘱前充分利用护理知识将适合病人的各项护理措施正确无误的地实施到位。要有条不紊的做到这些,必须要求急诊护士不断学习医学知识,充实自己,提高自我,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拥有成就感。

2.4 急诊护士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高超的护理水平。急诊护理工作高风险、充满压力和挑战,应激性强。护士起始学历低,地位低,医院护理管理方面领导要重视护理人员,关心,关爱护士,提供晋升、学习机会、不定期组织学习,谈心,指导应对工作中不良事件的处理方式,多方沟通,切实维护护士自身权利。加强风险管理,职业防护,心理疏通,协调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 杨欣颖,孙玉梅.急诊护士耗竭状况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7年01期2

神经内科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第4篇

结果:以上患者经过相应的急诊急救护理措施之后,54例患者均康复出院,只有1例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抢救无效死亡,抢救成功率为96.15%。患者住院时间在4天到13天之间,平均住院时间为(8.1±3.5)天。其中有3例患者经急诊急救护理措施后出现了肺水肿并发症,所占比例为5.77%,经脱水治疗后症状消失。

结论:在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急诊急救过程中,充分留意患者情况并减轻毒素对患者身体的影响,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阿托品用量,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抢救率就可以得到大幅提高。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361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216-02

OPS(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s,有机磷农药)是一种硫代磷酸脂或者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 [1],作为杀虫剂其具有较强的光谱杀菌作用,在我国各种杀虫剂中的应用范围最广,同时使用剂量也是最大的。但是这一物质对人体也有着较大的毒性,主要通过抑制乙酰胆碱酯酶 [2]而导致该种酶类的蓄积,人体的胆碱能神经就会受到持续冲动作用,进而导致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因此有机磷农药中毒急诊患者的临床症状一般都比较严重并且病情容易在短时间内发生较大变化,急诊的关键就是在最短时间内使用正确的解毒剂彻底将体内残留毒物清除干净,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死亡率。本文主要以我院急诊科收治的52例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总结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急诊急救护理方法及其效果,现将详细情况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选择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期间来我院急诊科就诊的52例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为口服有机磷农药导致中毒,服用剂量在50~150毫升之间。其中男21例,女31例。年龄在26岁到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8±5.4)岁。患者的中毒时间在半小时到7小时之间,平均中毒有时间为(3.2±0.9)小时。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口吐白沫、皮肤湿冷、瞳孔左右不等大、神志不清、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呼吸困难、双肺湿?音以及呼吸衰竭等。根据有机磷中毒诊断的分级标准 [3],所选患者均属于重度中毒。

1.2 方法。患者进入急诊科室后采取以下急诊急救护理措施:第一,清除患者体内的毒素:详细询问家属患者中毒的有关情况,比如所服药物、服用时间、服药量以及患者的情绪情况等,然后使用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生理盐水或者是清水为患者洗胃,反复进行几次。洗胃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瞳孔大小、生命体征、是否腹痛及其它异常情况,若患者出现心跳停止以及呼吸困难等问题,需要立即停止洗胃转为施行抢救操作。第二,应用阿托品为患者解毒,因不用药物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留意患者是否出现阿托品中毒现象,如果存在则应该马上减少用药量,通过物理降温等措施缓解患者的阿托品中毒症状。第三,呼吸系统的护理:有机磷患者一般会出现充血水肿以及气道分泌物增多等问题,因此呼吸功能会受到较大影响。为了确保急诊措施的有效性,急救过程中需要做好呼吸系统护理,比如翻身拍背、吸氧以及排痰等。如果患者出现排痰不畅的情况,可适当使用糜蛋白酶、地塞米松以及氨茶碱等药物帮助排痰,必要时可使用气管插管呼吸机来辅助患者呼吸,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形式表示。

2 结果

以上患者经过相应的急诊急救护理措施之后,50例患者均康复出院,只有2例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抢救无效死亡,抢救成功率为96.15%。患者住院时间在4天到13天之间,平均住院时间为(8.1±3.5)天。其中有3例患者经急诊急救护理措施后出现了肺水肿并发症,所占比例为5.77%,经脱水治疗后症状消失。

3 讨论

神经内科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急诊;优质护理;护理方法;临床效果

急诊科收治的患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病情变化快等特点,患者及患者家属因为担心患者病情,情绪多较为激动,导致该科室发生护理纠纷的几率较大。如在工作中实施一种科学有效的护理服务措施,可有效提升护理质量,避免出现护理不良事件[1]。为了研究对急诊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本文特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进行研究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于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患者,16例男性,14例女性,年龄最小12岁,年龄最大52岁,平均(31.13±3.1)岁;对照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8岁,年龄最大63岁,平均(35.02±3.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存在的差异不显著(P>0.05),对比结果有意义。

1.2入选标准

(1)于我院急诊科进行全程治疗的患者;

(2)无严重威胁生命的组织或器官严重器质性疾病的患者;

(3)精神正常,神志清楚,能完整流畅回答出研究人员提出的有关于疾病的相关问题的患者;

(4)在研究人员的讲解下,对本研究有一定的熟悉,自愿参与其中,并在书面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的患者;

(5)本研究在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许可下进行[2]。

1.3护理方法

在实施相同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根据患者病情采取环境护理、饮食护理等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具体如下:

1.3.1优化就诊流程

急诊科的传统就诊流程为先挂号再治疗,患者等待时间较长,易延误治疗,故急诊科可实施先治疗再挂号的就诊模式,保证患者在入院后能及时得到有效就救治;患者因为对医院各病室的结构陌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到达诊疗地点,浪费时间,故护理人员应对就诊患者做好引导工作,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安抚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增强患者的信任度,急诊工作繁重,压力大,护理人员在实施各项护理措施时,应时刻保持镇静从容,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保证各项护理措施有序进行,让患者及其家属看到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升其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3]。

1.3.2提升服务质量

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以患者为中心,多换位思考,顾及患者主观感受,在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患者提出的合理的生活要求,重视基础护理,保证质量[4]。

1.3.3弹性排班管理

急诊科相对于门诊,主要收治夜间前来就诊的患者,为保证护理质量,夜间值班护理人员人数应适当增加,保证对于病情危重的患者能及时进行有效抢救;值班护理人员应新老搭配,以保证护理质量[5]。

1.3.4提升护士专业素养

为保证在短时间内正确判断患者病情,护理人员应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吸纳临床新知识,科室内也可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专业考核,考核结果与奖金挂钩,提升其重视程度及学习积极性[6]。

1.4观察项目和指标

(1)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基础护理、文书书写、消毒隔离、药物管理、安全风险管理,每项满分100分;

(2)焦虑抑郁评分:通过SAS焦虑评分表对患者的焦虑程度进行判断,分数低于35分表示心理健康,分数高于65分表示重度焦虑;通过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的抑郁程度进行判断,总粗分上限是41分,分值越低表示心理状态越好;

(3)护理满意度评价标准:根据医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满分为100分,90分以上代表满意,80-90分代表部分满意,80分以下代表不满意。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在护理质量评分上的比较

比较经过不同的护理。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在焦虑抑郁评分上的比较

在进行治疗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无显著差别,经过不同的护理,观察组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2.3两组患者在护理满意度上的比较

经过不同的护理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达96.67%,对照组仅76.67%,观察组显著更优,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急诊科是一家医院整体医疗护理水平的缩影,体现医院的整体服务质量,该科室的工作相对较忙,突发状况多,对医疗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及人际交流的整体素质要求较高。对于收治入急诊科的患者,在积极积极治疗的基础上,加以优质护理服务,对于提升患者的生存率意义重大[7]。优质护理服务不同于传统遵医嘱行各项护理操作的模式,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目的在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各项护理操作的依从性,患者对治疗的配合度高,保证各项治疗措施顺利进行,保证治疗效果;弹性排班可以有效保证护理人员的休息时间,使其在工作时间能有充足的精力完成各项护理操作,保证质量;对护理人员进行科室相关疾病的知识讲座,使其有效掌握各种疾病相关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减少护理不良时间的发生几率。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及护理满意度指标均较对照组较好,P<0.05,结果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优质护理服务对于提升急诊护理质量,改善急诊科患者的不良状态的效果显著。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对急诊科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疗效显著,且能显著降低患者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几率,提升患者在治疗期间的舒适程度,值得临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韩彦辉,李海霞.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的应用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9):837-839.

[2]李娟.人性化护理在急诊患者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2):28-29.[3]孟晓杰,郝君华.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5):557-558,559.

[4]张晓霞.优质护理与常规护理在急诊自毒中毒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差异[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7):104,100.

[5]程云芳,石燕.流程化护理对急诊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5):1197-1198,1199.

[6]卢延娟,李欣华,韩自华等.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护理应用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6,29(28):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