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化学专业的理解

对化学专业的理解

对化学专业的理解

对化学专业的理解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化工专业人员;化工学科建设;管理工作;优势

作者:沈海霞

一、化工学科建设管理人员要求分析

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是我国支柱产业之一。化工产品广泛用于工业、农业、民生等各个领域。但随着其他各领域高新技术的发展,化学工业正在经历一场变革,而高校则是其酝酿蓄积能量进行创新发展的摇篮。因此为了适应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在化工学科发展中学科管理人员要从管理“人手”到和管理“人才”转变引发讨论。目前国内外有很多著名公司企业单位如德国巴斯夫集团、拜耳,美国的陶氏化学、杜邦,荷兰的阿克苏诺贝尔,日本的三菱化学、中国化工集团等等都十分青睐化工专业人员作为管理人员,因为他们接受长期相关的专业性知识的培训,对于这个领域目前的了解熟悉程度是其他专业人员所不具备的。同样在高校化工学科的管理中要求选用化工类专业的优秀“人才”而非普通“人手”进行学科建设管理工作。因为高校的发展学科是基础,没有世界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世界一流的大学。化工类专业人员从事化工学科建设管理工作具有特别优势因为他们具有长期的、专业的化工类知识,扎实优秀的专业性技能知识,这是他们从事相关管理工作的基础。

二、化工类专业人员从事化工学科建设管理的优势分析

化工类专业人员从事化工学科建设管理工作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化工行业态势及前沿发展方向的了解、对化工人才引进契合度的了解、对化工学科建设经费使用合理度的掌握、对化工学科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贡献、对化工学科评估的贡献等等。

(一)对化工行业态势及前沿发展方向的了解

对于化工专业长期的专业知识性培训让化工类专业人员在从事化工学科建设管理上对于目前化工行业态势以及前沿发展方向较一般管理人员具有更强烈的敏锐性,能够及时对于化工行业态势以及前沿发展方向作出反馈,从而更好地进行对相关性管理工作的调整,有助于化工学科管理工作的有序、正确的进行。

(二)对化工人才引进契合度的了解

专业的化工学科管理人员对于高校化工类人才的引进契合度了解更深,即引进的人才要更符合目前学校发展所需要的专业能力的人才。目前,化工类专业人才非常多,化工专业人才类别也不少,各类研究方向也多样化。然而,对于不了解化工专业的管理人员而言对于化工类专业的类别分类是有所欠缺的。而化工专业人员从事化工学科建设管理工作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与此同时,人才引进契合度直接影响学校发展方向及前景,所以化工专业人员从事化工学科建设管理工作优势是很明显的。

(三)对化工学科建设经费使用合理度的掌握

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化对化工产业的大力支持,及各地政府对高校优势学科、重点学科的支持,充足的学科发展经费的投入,使得如何高效合理使用经费成为难题。以前在各类高校的经费使用中发现大笔经费用于重复购置大型化工仪器设备,产生不必要的浪费。而随着化工专业的学科管理人员的引进,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其对化工各类表征仪器的了解,优化设备购置,对于使用频次少,价格昂贵的则建议不购置,从而节约大笔经费。另外化工专业人员对于化工类产品的价格、质量以及性价比等都是比较了解的,因此在经费的使用上会更加的合理。

(四)对化工学科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贡献

作为化工专业人员从事化工学科建设管理工作自身具备优秀的专业性知识,因此,对化工学科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是有一定贡献的。众所周知,国际上专业性的会务与会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知识与素养,这就要求管理者本身具备化工专业知识。另外随着学科发展全球化的要求,有越来越多的化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化工类合作办学洽谈中,则要求专业的学科管理人员的参与,共同制定学科培养计划、课程体系设计、学位授予标准等。

(五)对化工学科评估的贡献

学科评估是指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简称学科评估。学科评估由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组织。在学科评估中要做到百战百胜,则需要知已知彼,化工专业人员通过多年专业知识的学习具有非化工专业型管理人员所不具备的学科认识。学科评估材料中无论从高层次人才结构、代表性科研成果、代表性科技奖项、代表性人才培养实例,这些内容的选择性填写,还是化工类文献数据库的使用这些都是非化工专业型管理人员能胜任的工作。

三、化工专业人员从事化工学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对化学专业的理解范文第2篇

一、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

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能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从事临床医疗和预防、保健工作,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临床医学专门人才。

二、生物化学学科特点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主干学科,它在医学教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兼具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在临床疾病的诊治方面,如抗菌药、抗癌药物的作用生化机理及体液定酶类的检测支持疾病诊断等都离不开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技术;在基础研究方面,如蛋白质和核酸分离、纯化、分析及鉴定等生化技术也已广泛地应用于免疫学、组织学及药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为了让学生意识到利用生化这门工具书去更好地学习及扩充医学专业知识,我们生化教学工作的开展围绕学生自身特点和生化的学科特点,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将生化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和建立合理评价体系以提高教学互动的实际效能。

三、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时不足

课时不足是大专院校课程存在的普遍现象。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周课时仅为3小节,且随着新知识的不断增加,各学科的教学课时普遍不足。因此,如何增强教学效果,为学生课后复习和自学提供条件才是一个积极的措施。

2.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

目前医学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和教改,几乎都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进。“以教师为中心”,以满堂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方式传授书本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把学生看做是外部环境刺激的被动反应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知识的特点是:①学得不完整,知识点空泛,知识面脆弱;②惰性学习,无法在需要知识之时运用;③学法不灵活,无法在新的或类似的情境中迁移应用知识。

因此,改变医学生物化学传统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其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提高医学生物化学课程学习成绩,是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

四、教学内容设计的依据

1.职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要求

生物化学作是职业助理医师考试笔试考试内容,所占的分值大约10分左右,所占的分值比例虽然不是很高,却是教学的考试科目和职业助理医师考试笔试考试内容,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理解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等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基础,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与理解存在很大的影响。通过对学生专业课程的考核成绩与生物化学的考核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生物化学成绩较好的学生相应的专业课程成绩的平均分也高于生物化学成绩平均分较低的学生的专业课程的考核成绩。进行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也反映这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能力要高于生物化学平均成绩较低的学生。因此,对生物化学知识学习,不仅是学生参加职业助理医师考试的需求,更是学生进行进一步专业知识学习的知识结构基础,怎样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知识构建,有效地与学生专业特征相适应的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是进行教学内容设计的重要依据。

2.学生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的知识要求

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在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对专业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将专业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比如:疾病产生的内在机制、药物作用原理、疾病诊断的依据和临床检验数据的应用等都与生物化学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将生物化学知识与临床专业课程的知识割裂开来,去学习和理解专业知识的内容,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实践专业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如何开展好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为学生在后续的专业学习和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地提高专业素质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是进行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

五、教学思考

1.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优化完善教学内容。

生物化学作为前沿科学,其进展快的特点,专科的教材相对滞后,所以在授课时,教师应选好教材,划分知识点。此外,还要注意前沿知识的补充,如在学习遗传信息的贮存与表达的基本过程的基础上,提及学生可能听说过的基因克隆和基因治疗,由克隆羊多莉的来由,展望基因器官移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课后查阅相关文献,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医学生由于基础薄弱,在学习中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和不自信的表现。所以我们的教学工作要善于从他们的优点去激发学习兴趣,注意他们的弱点激起其主动学习的斗志。过去传统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虽可保证教学的量但是没法有效确保教学的质。由于缺乏活力,不利于培养创新开拓型高素质人才。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对临床疾病发生的生化机理组织讨论中加深他们对疾病诊治的理解;加强生化基本知识与专业课程的联系。如在血糖调节的教学中,首先介绍糖尿病的例子,引导学生讲出糖尿病的“三多一少”、“高血糖及糖尿病”后,由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症状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给予少许自由讨论时间后让学生充分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和初步的尝试分 析。其次引出用幻灯片制作出“三多一少”的生化和生理病理机理动态的流程示意图来解答问题并顺便说明治疗思路,使学生理解胰岛素促进糖代谢作用,同时联系生理学胶体渗透压及水平衡的生理学相关内容与临床诊治的联系,培养学生医学理论知识到临床实践的迁移能力。最后用中常见糖尿病患者和尿毒症患者静滴葡萄糖时为什么要加适量胰岛素这个问题引发学生课后的思考,促进学生的自学。

(2)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形成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有些概念和性质仅仅通过理论讲解显得很空洞,很难使学生深刻理会。而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结合直观的实验现象,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酶学是生物化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酶活力是反映酶的性能的基本指标,但是单纯的理论讲解总显得索然无味、力不从心。通过“唾液淀粉酶活力的测定”“蛋白酶活力的测定”“酶的抑制与激活”等实验,使同学们对酶活力的概念及其测定有了清晰的认识。

生物化学是一门内容极其丰富且发展迅猛的学科,也是生物、医药、农业、食品等众多学科的专业基础,这使得生物化学一方面容易引发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又比较难学。生物化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大量的记忆,但是单纯的死记硬背不仅无济于事,还会抹杀生物化学的活力,使得理论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因此需要进行理解性记忆,并随时进行归纳总结、融会贯通。生物化学实验是加深理解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例如,在“蛋白质的两性反应和等电点的测定”实验中,通过观察在加酸、加碱过程中,酪蛋白溶液酸碱度的变化和沉淀——溶解情况的变化,形象、直观地展现出蛋白质的两性解离过程,使同学们切实理解了蛋白质的两性解离性质和等电点的概念;它能够使抽象的生物化学理论以形象、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联系临床,提高学生兴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使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变为具体的可观察的画面,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易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生化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此外,还可化繁为简,便于记忆,提高学生信息处理和运用的能力,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和兴趣,开阔视野,更好地引导学生,达到学而有效之目的。多媒体教学还可帮助学生学习和探究知识的教学过程,从而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学习和研究,有效地弥补教学时数的不足,缓解有限的教学时间和不断增加的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

2.教学评价

对化学专业的理解范文第3篇

幼儿教师专业学习的品质既影响其专业发展的进程,也关乎其专业实践的效能。然而,当前幼儿教师专业学习的状况不容乐观,知识学习的浅层化、经验累积的碎片化、技能训练的片面化不仅制约着幼儿教师专业学习的品质,也内在地要求幼儿教师专业学习的思维转向,实现知识学习的深层化、经验累积的整体性和技能训练的全面性,并能够有效解决专业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

幼儿教师;专业学习;思维转向

随着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逐步深入,从入园难到入好园难的现实转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升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幼儿教师也面临着更大的专业挑战与诉求。然而,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中,其专业学习存在着认识与实践方面的误区。

一、幼儿教师专业学习中存在的误区

(一)知识学习的浅层化

幼儿教师的中心工作就是在保教结合的基础上,在生活化、游戏化的教育活动中,促进儿童的身体发展、认知发展、社会化发展以及情感发展等。幼儿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尽管也可以从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与一般文化知识的角度予以划分,但由于教育对象的特点与教育工作的特性,其幼儿教师专业知识具有广博性与启蒙性的特点,儿童观应该成为其专业知识体系的起点与归宿。事实上,幼儿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并非单纯的学科知识,而应是具有广博性、启蒙性的五大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幼儿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则聚焦于儿童的发展规律,关涉到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其核心是形成科学、合理的儿童观;幼儿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则体现为对专业经验的持续累积与反省。然而,反观幼儿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其知识学习往往陷入浅层化的误区之中。浅层学习是一种外部驱动的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考试或将来能有一份好工作,其学习策略更多地展现为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且只把注意力放在最有可能考的重点部分,不会去留心知识之间的联系。[1]具体到幼儿教师职前培养阶段,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多地会从学科本位的角度予以强调,且重视知识的记忆与再现,缺乏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幼儿教师职后培训中往往会偏重经验的分享与实践的指导,而缺乏对幼儿教育核心理念的深层领悟与不断更新。事实上,浅层化学习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会造成幼儿教师对专业知识学习的轻忽与漠视。这不仅会影响到幼儿教师专业知识学习的质量与效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让幼儿教师的专业实践陷入简单与盲目之中,从而偏离幼儿教育的根本。

(二)经验累积的碎片化

幼儿教师专业经验累积的碎片化趋于两方面的理解,一方面指向于专业经验本身的碎片化,一方面指向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短、平、快的学习方式,由于学习时间的不连续性导致经验累积的碎片化。[2]具体而言:幼儿教师专业实践的生活化与繁琐性,往往会让幼儿教师重视专业经验的获取与累积,重视专业问题的快速应对,重视基于经验的专业分享。但是,在职前阶段的实习环节,准幼儿教师尽管具有持续的学习时间,但对于专业实践的感悟多会停留于表面与具体之中,从而导致经验的碎片化;在职后培训阶段的学习环境中,幼儿教师往往缺乏持续的学习时间,在零碎的学习活动中更关心当下的专业问题与困惑,其专业经验的累积过程同样具有较为明显的碎片化特点(较为零散、不系统、无序、关联性低等)。这就会使幼儿教师始终不能够较为全面、系统地对幼儿教育工作进行体悟与省思。此外,幼儿教师专业经验累积的碎片化,不仅与其专业实践有关,也与其专业学习方式密切关联。尽管在幼儿职前培养阶段非常重视实践取向的人才培养理念与目标,但其专业实践经验的累积往往倾向于观察、模仿,缺乏深入的研讨与分享,缺乏持续的体悟与省思;职后培训阶段尽管非常重视对于专业经验的观摩、分享与研讨,但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对日常专业经验的深入观察与全面思考,未能将经验的省思与教育的探索内在的关联起来。

(三)技能训练的片面化

侧重艺术倾向的技能化既是幼儿教师培养中的一种现实取向,也是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大误区。传统、狭隘的技能化倾向,强调幼儿教师需要具备弹琴、唱歌、跳舞、绘画等艺术技能,但是随着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这种专业技能观越来越为实践所淘汰,对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技能有了更深入与开阔的理解。[3]6事实上,单纯艺术倾向的技能训练,不仅偏离幼儿教师的培养理念,也会造成对幼儿教师专业实践的刻板认识,更会影响幼儿教师的选拔与培养。具体而言,在职前培养阶段存在这样的误区:有音乐教师及音乐设备(钢琴、电子琴为主)、有美术教师及绘画条件(有画室、有环境)、有舞蹈教师及教室(舞蹈房、练功房为主)就能够开展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在入职阶段,是否具有艺术特长是进行师资选拔的重要参考项,有艺术特长的幼儿教师往往更受青睐;在职后培训阶段,艺术倾向的技能大赛及相关培训工作如火如荼。这些现象的背后既体现了对幼儿教师专业技能的片面、刻板认识,也会造成幼儿教师教育的南辕北辙。

二、幼儿教师专业学习的思维转向

幼儿教师专业学习品质的提升需要克服知识浅层化、经验碎片化、技能片面化的误区及弊端,以专业学习为契合点,实现知识学习、经验累积与技能训练的思维转向。具体而言:

(一)从浅层到深层:知识学习中的概念思维

深层学习归根是一种主动性、批判性的专业学习,通过深度加工知识信息、深度理解复杂概念、深度掌握内在含义,主动建构个人知识体系并有效迁移应用到真实情境中以解决复杂问题,最终促进全面学习目标的达成和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4]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学习而言,需要以“儿童”做为知识学习的逻辑起点,以“儿童学习与发展”做为知识学习的逻辑主线,主动建构专业知识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儿童观、发展观和学习观。幼儿教师专业学习从浅层向深层的转变,关键在于激发幼儿教师主动开展批判性的有意义学习,不断拓宽并深化理解其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相关知识,并能够对相关专业概念进行理解与建构,最终归于专业实际问题的解决,促进自身专业知识体系的完善。在职前培养阶段,应强调对幼儿教育相关专业概念的界定、判断与推理,帮助未来幼儿教师逐步形成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专业观点、专业见解以及问题解决的意识与素养;在职后培训阶段,应强调对专业概念的深刻理解与领悟,帮助幼儿教师能够对专业实际问题予以关注、追问、表征、分析,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其专业知识体系。

(二)从碎片到整体:经验累积中的反省思维

幼儿教师的专业实践充满了片断或碎片的专业经验,其对专业经验的反省与体悟也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碎片化和感性特征。[5]167-168然而,幼儿教师专业经验累积的起点虽然是零散、碎片的专业经验或经历,但终点则应是幼儿教师不断内化、不断发展的有关自我的叙事与反思,从而将使专业经验具有一贯性、目的性和意义性。幼儿教师专业经验累积的过程,也是其专业自我持续反省、不断追问的过程,强调的是在叙事与反思的前提下,对幼儿教师的专业经验进行观察、体悟、概括、辨别和洞察等,并指向于幼儿园实际问题的深入探讨与有效解决。在职前培养阶段,应重视在课程学习中引入一线幼儿教师的专业分享,并重视对学生实习经历的省思体悟,从而帮助其能够对幼儿园工作予以整体把握;在职后培训阶段,应重视教师的叙事与反思,引导教师开展质性的探索与实践,借由幼儿教师的思维与语言实现专业素养的整体提升。

(三)从片面到全面:技能训练中的学前思维

所谓技能训练中的学前思维,即是要克服单纯的艺术技能倾向,转向专业技能的全面性与基础性,并导向于幼儿园的生活世界及教育实践。幼儿教师可以具备艺术倾向的专业技能,但这不是幼儿教师专业技能最核心的部分。幼儿教师所需具备的专业技能应始终遵循学前教育的基本规律,服务于幼儿园保教结合的基本需求,体现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基本特性。换言之,即便幼儿教师的艺术技能也需要体现学前教育的倾向,而非简单的艺术领域的教育活动。事实上,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应该指向于满足儿童安全需要的技能、满足儿童健康需要的技能、设置学习环境的技能、满足儿童语言交流需要的技能、满足儿童创造性需要的技能、满足儿童自我认知需要的技能、满足儿童社会性发展需要的技能、引领指导家长的技能等。[6]4-5

三、基于思维转向的幼儿教师专业学习策略

(一)幼儿教师专业知识学习的策略

从浅层学习向深层学习的转变,意味着幼儿教师在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过程中需要更加重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而专业知识理解与应用的关键则在于形成一种概念思维,即对相关专业概念与观点能够进行界定与比较,对相关专业理论与知识能够进行概括、判断与推理,最终形成自己的专业知识框架,并能够对专业实际问题予以理性思考与表征分析。基于此,职前阶段的理论课程学习,应重视对专业概念与命题的系统分析与阐释,重视在知识学习与专业研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能够形成对学前教育的理性思考与深度领悟,帮助其树立科学合理的儿童观、发展观、学习观、课程观、评价观等,进而逐步建构其专业发展的知识图谱。这就需要逐步明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观与课程观,在课程理念、目标、内容、组织及评价等方面重视学生的深层学习,而不是简单对专业知识进行浅层学习。职后阶段的研修学习,应重视结合专业实际问题予以理论阐释与分析,在理论指导的前提下,形成对专业问题的表征与分析,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幼儿教师培训课程的主题不仅注重幼儿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引领,而且能够结合幼儿园工作的教育现象及实际问题,帮助幼儿教师逐步形成专业的理性判断,进而能够在自己的专业实践中进行自主、深层的专业学习。

(二)幼儿教师专业经验累积的策略

幼儿教师专业经验的累积需要实现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衔接与合作,并逐步提升其反省思维的品质。职前培养阶段可以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专业学习模式,在教育实训、见习及实习工作之前,请一线幼儿园园长或名师进入大学课堂,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与经验分享,使得学生对即将到来的教育实践有期待、有目标、有想法;在教育见习与实习的环节中,不仅合理安排学生见习、实训与实习的时间与周期,而且要重视提高学生在幼儿园教育实践的学习品质。一方面重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指导与经验分享,一方面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模仿能力、省思与体悟能力以及言语表达与分享能力。职后培训阶段可以采取主题研修、影子培训以及名师工作室或工作坊等学习方式,帮助幼儿教师能够对他人的专业经验和自身的专业实践,进行观察、辨别、归纳和判断,进而对自身的专业实践有较为系统的认识与思考。幼儿教师也可以通过对零散、碎片的专业经验或经历的叙事反思,形成较为深入的专业领悟与思考,将经验的累积与知识的学习内在地结合起来,共同指向于专业问题的有效解决。此外,幼儿教师也要重视园本研修中专业经验的累积与省思,不断提升专业研修的水平与质量,这也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诉求。

(三)幼儿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策略

幼儿教师专业技能的系统训练同样要贯通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实现专业技能的指导、训练、熟练与老练。在职前培养阶段,一方面对艺术倾向的技能课程进行改革与创新,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前教育的教育教学活动,而非单纯的艺术特长教育;另一方面增设或扩展幼儿教师专业技能课程,或者在传统的理论课程体系中加强相关专业技能的指导与训练。例如,在幼儿园安全教育的相关课程教学活动中,教会学生创设、维护安全的教室环境,降低伤害,防止事故发生;提高玩教具的安全性;计划并实施突发事件的紧急措施;通过教师行为来营造安全的教室氛围等。[6]8-28在职后培训阶段,则要加强有关专业技能的切磋与交流,尤其在幼儿园园本研修层面重视专业技能的示范指导与切磋交流,从而将专业技能的指导与训练同日常的专业工作紧密结合,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效能。此外,在大学区或行政区域内开展主题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技能大赛,并与五大领域的教育活动紧密结合,切实服务于幼儿园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四)幼儿教师专业问题解决的策略

幼儿教师会面临许多专业问题,或琐碎、或复杂、或简单、或抽象……这些专业问题的有效解决,既有赖于幼儿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经验与技能,也取决于幼儿教师的专业判断与选择。幼儿教师需要运用专业知识与经验来表征和分析专业问题,运用知识、经验与技能来尝试解决问题。因此,在职前培养阶段就需要重视对其问题意识的培养与激发,大力倡导基于问题解决的专业学习方式,通过问题本位的课程教学活动,促进其专业知识的学习、经验的累积及技能的训练;在职后培训阶段,则要将幼儿教师的教研活动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通过园本研修、课题研究等方式,帮助幼儿教师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借助问题本位的研究性学习与实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其专业综合素养。

作者:孙二军 王怡 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教育学院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

[参考文献]

[1]王莹,梁美容,金维兴.大学生浅层学习方法的实证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6(03).

[2]王承博,等.大数据时代碎片化学习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10).

[3]陈幸军.幼儿园教师教育技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4]张浩,吴秀娟.深度学习的内涵及认知理论基础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

对化学专业的理解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境 音乐专业词汇 英语教学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建立在词汇的基础之上,我们学习一种语言,都是从词汇的掌握作为基本的出发点。音乐专业是艺术类专业的典型代表,正所谓“艺术无国界”,音乐专业更是如此,西方音乐的了解与学习也是音乐专业的必修课,正因为如此,音乐专业词汇的英语教学也不单单是词汇本身的含义,更是对音乐业本身的一种理解和认知。近年来,语境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特别是对于音乐专业词汇来说,结合语境,能够更快更准确的理解词汇所表达的意思,从而准确表达音乐类语篇的含义。

1.语境在音乐专业词汇的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所谓语境,顾名思义就是语言的环境,在英语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对于语境的作用加以重视,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工作中,将语境意识引入进来。在音乐专业的英语学习汇总,结合语境意识能够对音乐专业相关的语篇、予以给予更加准确的认识、理解和表达,在词汇具体学习的过程中,语境作为一个关键性的因素是能给予准确的分析和合理的掌握的。

音乐专业是艺术专业的一种重要的分支,音乐专业词汇的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词语诵读和基本含义的掌握,而是需要对词汇所处的语篇特点、情境创设加以考虑,同时也对语篇中的文化因素紧密联系起来。对于音乐专业词汇的英语教学,不能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讲授,更是要与音乐专业本身结合起来,将词汇融入语境,在语境中读懂词汇。现今在音乐专业的英语教学中,对于音乐词汇的教学大多仍然延续普遍专业的教学方法,从音乐术语的释义,遣词造句等语言的层面来进行教学,语境意识还没有被科学、系统的应用到音乐专业词汇的教学中,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

2.关于音乐专业词汇的英语教学难点。音乐专业内容相当广泛,专业教材、学术论文、音乐文献内容多,数量广,专业性要求很高,英文教学中面临的难度很大,对于教师本身对于音乐专业词汇的理解和教学都需要有一定的英语语言水平和专业背景。很多音乐专业知识和文献通常还会涉及到关于音乐理论等概念性的知识,在词汇的难度上很高,要求也更严谨。教师在对这一类的英语词汇进行教学时,对于音乐专业性和文化店的提取和掌握需要很高的语言水平和教学技术。音乐专业词汇中有大量词汇是与英文共核词汇公用的,对于此种词汇的教学,就特别需要具有语境意识,在上下文的内容和衔接中来判断和识别正确的含义,向学生准确的进行音乐专业词汇的英语教学。

3.语境在关于音乐专业词汇的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在英语教学中,对于音乐专业词汇,要让从认识到理解再到熟练应用,这一系列过程都需要将语境意识贯穿其中,这是由音乐专业本身的特殊性以及语言的跨学科、跨文化的特点来决定的。因此,对于音乐专业词汇的英语教学不同完全相同与传统学科的教学,不断要有专业性的语言,还要考虑到语法的难度,更不是照本宣科的翻译,而是需要教师根据自身专业的语言水平,结合对音乐专业文化的了解,运用大量的教学经验进行“再创作”的结果。无论句子有多长,文章篇幅有多大,都是有多个词汇组成,也可以说,对句子的认读和理解是建立在对词汇的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同样的一个词语放在不同的语境之下,就有可能产生不同的语义。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树立语境意识,把握好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借助语境来确定词性,明确词语指示的对象,将多重含义的词语确定化,将游离的词语具体化。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了解音乐专业方面的背景知识,学习西方音乐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拓宽知识面,从而能够根据语境准确的理解和运用词汇。无论是教学的英语教学,还是学生的英语学习,关于基于语境的音乐专业词汇学习都要遵循适度的原则,不可过分依赖语境,也不看轻视语境,力求在语境和文本、词汇之间建立一种平衡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吴霞辉.论翻译中的词义与语境,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12,03.

[2]李铭.浅谈语境与翻译,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对化学专业的理解范文第5篇

一、市场营销学科发展应用存在的问题

市场营销学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虽然处于重要的地位,但却没有得到社会的共识,学术的变革也远远落后于市场发展,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企业对市场营销的认识存在误区。一是理解上的误区。认为营销就是销售,是简单的促销活动。一些企业的中高层人员对营销学科没有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有的甚至不知道市场营销的概念和内涵。二是应用上的误区。有的企业虽然对市场营销学科有简单的了解,但根本不会系统地应用市场营销知识,在经营行为上表现为营销计划的简单化、短期化、经验化,在经营上表现为粗放性,难以做到精细化、持续化、综合化。三是企业营销架构的误区,很多企业无专业人才,无专门营销机构,无综合性营销发展计划。

(二)社会对市场营销的偏颇认识。一是社会居民对营销专业的认识肤浅。谈论较多的是国际贸易、会计、经济学等等,对市场营销专业不够了解,一些人甚至认为,市场营销就是站在大街卖保险、推销产品。二是高校在学科重视程度上有倚轻倚重的现象。个别高校迎合社会不正常的人才需求,搞热门学科教学,很少有学校把市场营销专业作为学校的主打专业来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市场营销专业知识老化,理论与实践相分离,专业理论缺乏创新性和发展性,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等等。三是学生就业、企业用人的误导。一些单位在用人选材上忽略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重视,导致本专业生源较少。

(三)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一是由于市场营销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重视,导致学生不愿意学习本专业,毕业后学生专业素质不高,对企业的贡献率不明显。二是由于院校教学和社会实践相分离,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能很好的服务社会,导致学生厌学、弃学。三是部分学生有着急功近利的就业观念,希望学一些会计、国际贸易等时髦专业。

二、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抓好三个互动,强化对市场营销的认知度。一是增强高校间的互动。各高校应加强相互沟通,通过互动,充分调动国内外市营专业学术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深化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共同研究、共同交流、共同发展,编写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思维超前的市场营销专业的教课书籍,推动市场营销学科向更深、更广、更高的方向发展。二是增强校企之间的互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不应该仅仅拘泥于理论研究,还应该广泛利用社会实践来充实丰满教学。可通过高校师生与企业家的商榷会、研讨会,以及学生到企业参与实习经营管理等活动,来增强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的认知度和学生对本专业的理解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高校应该与企业联合建立市场营销实践基地,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边思考。三是增强高校与政府、社会各种经济体的互动,为企业打开市场、占领市场,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献计献策,在为社会提供现代管理知识的同时,宣传市场营销理论,普及市场营销知识,纠正一些人对市场营销的偏见和误解。

(二)突出三个提高,锻造优秀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首先是提高生源关口管理水平。在把好招生入学关的基础上,可通过校内二次考试、专业调整等形式,把那些品学兼优、热爱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挑选到本专业来。其次是提高教师队伍的优化配备。不但要把本校的专业精英配备到教学一线,还应高薪引进国内外知名专业专家学者来校客串教授。聘请有影响力的成功大企业经理来大学讲课,也是开拓学生视野的良好教学方法之一。由于企业经理来自生产一线,又是现身说法,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第三是提高个案解决能力。收集社会成功企业的营销案例,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分析企业营销成功的关键所在。也可对照营销失败的企业,会诊失败的症结,研究解决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校可联系企业,组建市场营销学生智囊团,专门为企业量身定做市场营销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