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措施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措施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措施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气道阻塞;重型颅脑损伤

重型颅脑损伤是严重的创伤性疾病,多由交通事故、撞伤、高空坠落、挤压、头部外伤等引起,病情复杂,起病危急。通常,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表现为昏迷、咳嗽能力减弱、排痰功能减退,造成患者误吸,使下呼吸道阻塞,导致肺不张进而呼吸停止。因此,气道护理是保持气道通畅的重要手段.为进一步提高气道护理的效果,笔者在气道护理中采用预见性护理,降低了呼吸道阻塞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2月~12月在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8例,女20例。年龄5~81岁。硬膜外血肿21例,合并脑疝3例,硬膜下血肿18例,合并脑疝2例,脑挫裂伤44例。收治患者中行开颅血肿清除术23例,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3例,脑挫裂伤开颅+去骨瓣减压术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即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8分,且昏迷时间>6h的颅脑损伤[1]。

1.2方法 护理工作中,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预见其可能存在呼吸道阻塞,伴有意识、瞳孔、血压、肢体活动的改变,要严密观察患者,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防止发生呼吸道阻塞、脑疝及呼吸、心跳骤停等,观察患者痰液的粘稠度及排痰能力,注意面色、脉搏是否异常,是否发生窒息。

2结果

本组8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气管切开者12例,术中气管插管者10例,放置口咽通气管者12例。除死亡6例,放弃治疗6例,术中转入ICU治疗7例外,其余69例通过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均未发生呼吸道阻塞。

3预见性护理

3.1护理 患者取侧卧位或头侧仰卧位,尽量减少搬动患者,避免引起呼吸心跳骤停,颅内高压无禁忌患者,采取床头抬高15°~30°,定时进行交换,并翻身叩背,翻身每3h1次,叩背3次/d[2]。

3.2充分给氧 连接吸氧装置,给予氧气吸入,给氧时要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充足给氧.吸痰前后要给予高流量吸氧.

3.3严密观察病情 连接多参数监护仪,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脉搏氧,观察意识、瞳孔、面色及肢体活动情况。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变慢,脉搏氧低于90%,面色发绀,听诊呼吸道有痰鸣音,要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防止发生呼吸道阻塞。本组患者发生呼吸道阻塞9例。

3.4保持呼吸道通畅 ①开放气道。对于舌后坠者要放置口咽通气管,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使其气道开放。本组患者中放置口咽通气管20例,气管插管30例,气管切开20例。②气道湿化。对于放置口咽通气管者、张口呼吸者、气管插管者、气管切开者均要采用气道湿化,以稀释痰液,便于痰液吸出。湿化液采用注射用水50ml+盐酸氨溴索15mg,以5~10ml/h的速度,由微量注射泵控制24h不间断地、匀速地向气道内滴入。湿化效果的评价:①痰痂的判定标准为痰液外观明显粘稠,常呈黄色,不容易被吸痰器吸引出来,粘附于管壁。②湿化效果评价。湿化满意:痰液稀薄,能顺利吸出或咳出,气道内无痰痂,听诊呼吸道内无干鸣音或痰鸣音,呼吸通畅。湿化过度:痰液过于稀薄,需不断吸出,听诊气管内痰鸣音多,患者频繁咳嗽,烦躁不安,人机对抗,出现发绀。湿化不足:痰液粘稠,不易吸出或咳出,听诊有干鸣音,气道内可形成痰痂,患者可出现突然的吸气性呼吸困难,烦躁,发绀,脉搏及血氧饱和度下降[3]。③护理人员根据气道湿化的效果和痰痂情况,及时调整湿化液的速度,达到满意的湿化效果,同时翻身扣背,利于痰液及时吸出,确保呼吸道通畅。④采用机械排痰机排痰,2~3次/d,5~10min/次。⑤及时吸痰,吸痰管要选取管壁平滑,带有侧孔的硅胶吸痰管或一次性吸痰管。气管切开的患者,吸痰管的外径不超过气管套管内径的1/2,插入深度要超过内套管1~2cm,上提吸痰同时旋转抽吸,不超过15S/次,吸痰次数不超过3次,吸痰前后予2~4min的高浓度(50%~60%)氧气吸入[4]。本组患者均进行了气道湿化。

3.5做好家属的指导工作 颅脑损伤患者多由交通事故、意外伤害等引起的。由于事发突然,病情变化迅速,家属难以接受,常表现过度紧张,情绪激动,言语过激,期望过高,为治疗和护理带来一定的难度。护理人员首先要理解他们,安慰他们,同时配合医生解释治疗和护理的方法,取得家属的配合和支持。

4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不仅直接导致呼吸中枢功能障碍,引起呼吸异常、呼吸抑制、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排痰功能丧失,而且脑损伤可以影响呼吸道发生气管粘膜下出血、神经元性肺水肿、肺炎等并发症。同时,呼吸道的分泌物、血液、呕吐物很容易误吸入肺,加之颅脑损伤患者往往由于颅内压增高而应用某些镇静剂,可能导致呼吸抑制、患者意识障碍、昏迷,不能及时排除呼吸道的分泌物。因此,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预见存在呼吸道阻塞的可能。

预见性护理体现在护理的整个过程中,预见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可能存在有呼吸道阻塞的风险,随时可能就发生窒息、呼吸及心跳停止。及早采取有效的预见性护理措施,给予合适的,充分给氧,严密观察病情,及时了解患者呼吸道是否通畅,根据影响呼吸道的因素采取合适的护理措施并取得家属的理解和支持,保证预见性护理措施的顺利实施,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本组8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通过进行积极有效的预见性护理,减少了意外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84.

[2]乔来娣,潘朝霞.集束化综合方案在老年重症肺炎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11):33-34.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脑出血 院前急救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7)11-0098-02

高血压脑出血病情危重且不稳定,有可能危及生命,积极的院前急救是抢救成功的关键要素。近4年来我院急诊科共接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72人,其中急、危、重症129人。通过现场急救、转送途中救护及院内急诊救护三个急救过程,使脑出血患者在住院前均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救护。为了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院前救护措施,重视院前急救,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3-1~2007-1间我院急诊科接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72例进行分析。男:101例,女:71例。按年龄分为:<50岁11例,占6.4%;50~70岁92例,占53%;>70岁69例,占40.6%%。其中急、危、重症患者129例。

1.2 方法

根据接诊方式不同,将172例分为院前救护组和未采取院前救护组。由本院急救车接回121人,在接回过程中医护人员对患者均采取了现场救护和护送途中救护;由普通车辆家属护送或家属背入院51例,均未采取任何急救措施。所有病例均进行了院内急诊救护。

1.2.1 对患者进行评估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65例;发生呕吐112例;发病后表现为嗜睡12例,浅昏迷75例,中度昏迷45例,深度昏迷40例;BP>180/100mmmHg150例,其余均有不同程度增高;双侧瞳孔不等大36例;心跳呼吸骤停3例。

1.2.2 院前急救

根据国际标准急救法中的基础生命支持和进一步生命支持[1]的急救原则: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建立有效静脉通道,降低颅内压,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对呼吸心跳停止者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

1.2.2.1 现场急救与护理

立即使病人平卧并将头偏向一侧,除去假牙,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或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予以4~6L/分氧气吸入,必要时吸痰;迅速使用静脉留置针建立有效静脉通道,遵医嘱快速静滴20%甘露醇等药物以尽快降低颅内压;对伴有抽搐、燥动不安者予以制动,可遵医嘱静推适量安定以镇静;予以留置导尿;同时与家属沟通好,告之为避免加重颅内活动性出血现场急救的重要性;严密观察血压、瞳孔、呼吸、脉搏变化,对心跳呼吸骤停者予以就地心肺复苏。

1.2.2.2 转送至医院途中急救与护理

经现场救护后患者病情平稳时即可转送入院 。搬运时,用被褥置患者一侧,轻轻将其翻身至上,然后以至少四人在头、胸、臀、下肢固定,同时用力平行搬运至担架上,下楼保持头高脚低,运送途中使患者头部朝向前方,并注意防震。继续吸氧,保持呼吸道和静脉输液的通畅,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随时准备处理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1.2.2.3 院内急救与护理

在运送途中即用电话联系检查科室及神经内外专科 ,开通急救绿色通道,在前两过程救治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呼吸道和静脉输液的通畅,监察生命体征,并予以抽血以进行生化检查,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直接送入MRI检查室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为及早决定治疗方案得到有效救治赢得宝贵时间。

2 结果

患者住院前:由医院急救车接回的、医护人员采取了现场救护和转送中救护的121例患者中有2例因病情危重抢救

无效死亡;由普通车辆运送或家属背入51例患者中有8例死亡,其中1例因大量呕吐估计为窒息死亡。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在高血压伴发脑内动脉变性的基础上血压骤升的动脉破裂所致,是临床急救的多发病,多见于50岁以上的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患者,男多于女,情绪激动等活动状态下及寒冷季节易发病,我国每年死于脑出血的患者日益增多。为了保障更多的脑出血患者能够安全运送到医院救治,并降低死亡率,采取一定的急救措施,进行院前急救是很有必要的[2]。积极开展及时有效的现场救护、运送途中救护、院内急诊救护,始终保持呼吸道、静脉输液的通畅,降低颅内压、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随时处理各种意外情况,确保患者快捷、安全入院是必不可少的急救措施。根据本组病例比较,由本院急救车接送入院患者的院前死亡率明显低于由家属用普通车或背送入院者。因此,在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救治中,要高度重视院前急救的每一个过程和每一个措施,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措施范文第3篇

重型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中常见的急症之一,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患者往往有昏迷、意识障碍,不能自行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易发生肺部感染或造成呼吸道阻塞而窒息。因此,制定有效的呼吸道护理措施,认真做好呼吸道护理,对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1 临床资料

我院ICU 2005年1月~2006年6月收治因车祸等各种原因所致重型颅脑损伤68例,男45例,女23例,年龄2~90岁,严重脑挫裂伤34例,原发性脑干损伤8例,硬膜外血肿12例,脑挫伤合并其他部位损伤14例。其中气管切开15例,气管插管11例,机械通气10例。

68例患者中5例由于病情严重于入院72h内死亡;发生肺部感染24例,通过呼吸道护理及抗生素应用,18例患者感染得到控制,6例患者死亡;气道堵塞者3例。无气管套管及气管插管脱出。

2 护理

2.1 严密观察病情,保持呼吸道通畅

首先建立通畅的气道,将患者的衣领解开,头偏向健侧,以利于呕吐物排出体外,还可以防止舌根后坠。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神志、瞳孔变化情况,呕吐方式,呕吐物的颜色,尤其观察患者的呼吸变化,判定是否存在有呼吸道不通畅影响供氧的情况出现。要及时把痰吸尽,保持鼻导管通畅,充足有效地给氧,氧气流量4~6L/min。

2.2 呼吸道的护理

2.2.1 防止误吸

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咳嗽反射、吞咽功能也有不同程度的功能失常,可以造成呼吸道分泌物不能正常排出而积聚体内,造成呼吸道不畅,加上血液、脑脊液、呕吐物有可能逆流入呼吸道,又可引起严重的呼吸道阻塞,特别是饮酒饱餐的患者上述情况更容易发生,因此要及时清除口腔及呼吸道的呕吐物,防止误吸。如有假牙,也要及时取出,以防脱落引起呼吸道窒息的发生。

2.2.2 充分吸痰

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的关键[1]。吸痰通常是指吸除气管内的痰液,但完整的吸痰应包括吸除鼻腔和口腔的分泌物。要正确判断吸痰时机,采用非定时性吸痰技术。吸痰前检查吸引装置是否完好,调节负压成人40~53.3kPa,儿童<40kPa。吸痰时先阻断吸痰管的负压,将吸痰管插入气道,直到有阻力感,开放负压,边吸引边鼓励患者咳嗽,然后左右旋转式向上提拉吸痰管吸引,动作轻柔、迅速,时间不超过15s,痰量多时,可间隔3~5min再次吸引。气囊放气时,先吸引气囊以外的口咽分泌物,然后更换另一根无菌吸痰管,放松气囊的同时吸引气管内的痰液。

2.2.3 湿化气道

使用呼吸机的患者,使用蒸气加温湿化,即将水加热后产生蒸气混入吸入气中,起到加温和加湿作用。一般使吸入气(气道口气体)的温度维持在35℃~37℃左右,不超过40℃,湿化器内的温度保持在50℃左右。湿化温度高、面积大、气流量小则湿化效果好。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的患者,痰液黏稠时,可间歇湿化。使用生理盐水250ml+硫酸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5mg+α糜蛋白酶4000u,于每次吸痰后缓慢注入2~3ml。

2.2.4 定时拍背

接受开颅手术的患者,往往会接受全身麻醉。麻醉药的吸入,气管插管过高的吸入氧浓度以及吸入低温干燥的气体,都会影响气管黏膜纤毛的运动,故术后患者产生大量的呼吸道分泌物,而且分泌物的黏滞度明显增加[2]。另外,术后患者神志不清,镇静药物的应用以及咳嗽力量的减弱等因素,都可以影响患者的咳嗽反射,临床上常见导致肺不张和肺部炎症的发生,严重影响肺功能。对这类患者最重要的护理措施是给患者定时拍背与吸痰同时进行,清醒患者鼓励患者用力咳痰,这样有利于肺不张的恢复,再配合有效的抗生素的使用,使肺炎得到控制,有利于呼吸功能的恢复。在颅内压较高的阶段,要避免剧烈咳嗽。

2.2.5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1)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使用一次性吸痰管,每次1根。吸氧鼻导管、湿化瓶、湿化水每日更换。(2)保持室内空气湿润新鲜。定时通风,地面、床架每天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2次,空气用空气净化器持续净化消毒。(3)保持切口敷料及周围皮肤干燥、清洁,按无菌要求每天更换敷料。切口皮肤用黏膜型复合碘每天消毒2次。(4)加强口腔护理,依口腔pH值选用口腔清洗液。(5)套管口以双层温盐水纱布覆盖,以防空气中细菌、灰尘及异物吸入。

2.2.6 正确使用呼吸机

对运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保证呼吸机在正常工作状态,调整好各个参数。使用过程中注意报警系统,观察是否出现高压报警或低压报警。高压报警多为通气管道扭曲、受压或呼吸道分泌物堵塞。低压报警常见气路脱节或漏气,应及时处理。使用呼吸机患者吸痰前先吸入3min 100%纯氧,吸痰后再给予3min纯氧。

3 小结

重型颅脑损伤极其凶险,死亡率高,如不及时有效处理及护理好,均可造成呼吸道堵塞而死亡。因此,加强这类患者的呼吸道护理,是抢救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重要环节,是提高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抢救成功率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措施范文第4篇

资料与方法

急诊饱胃患者18例,年龄29~47岁,男14例,女4例。进食时间至手术时间3~8小时。车祸伤15例,爆炸伤3例;合并颅脑损伤2例,腹腔脏器破裂5例。SpO2 82%~98%,患者多有血压下降及呼吸改变。

方法:术前清醒患者置入粗大胃管(直径约7mm),备好吸引器及粗吸引管。进入手术室后迅速清理口腔和呼吸道内的血液、分泌物或异物,对有气道梗阻现象的患者临时放置口咽通气道,维持气道畅通并吸氧,同时建立静脉通路输液,给与昂丹司琼4mg。持续监测血压、心率、心电图及动脉血氧饱和度。选择合适型号的面罩,经面罩吸入6%~8%七氟醚,氧气流量4~6L/分,神志清楚的患者指导进行深呼吸,当呼吸减弱时给予辅助控制潮气量式呼吸,有舌后坠患者加用口咽通气道,同时压迫环状软骨致椎体,闭合食道,待患者安静入睡、氧饱和度升至99%~100%、下颌松弛后,进行气管导管插管。气管插管成功后立即静脉注射异丙酚2mg/kg、维库溴铵0.08mg/kg,连接麻醉机,吸入浓度3%~4%七氟醚维持麻醉。麻醉机设置:间歇正压通气,潮气量8~10ml/kg,通气频率12次/分,吸呼比1:2。

结 果

18例患者用七氟醚诱导麻醉后均顺利插入气管导管,无呕吐、误吸发生。插管后患者情况稳定,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均在正常范围。

讨 论

在急诊饱胃患者中,如何有效防治全麻诱导期的反流误吸,避免呼吸道阻塞,是麻醉处理的关键。所以在麻醉诱导过程中如何尽快安全迅速的进行气管内插管,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患者的氧供应和防治二氧化碳蓄积,就成为了麻醉成功和患者安全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为了避免插管过程中发生血液、胃内容物的误吸和上呼吸道梗阻等意外,以前多选用清醒状态下插管或清醒状态下行气管切开术,而患者常因不适难以配合,造成清醒插管成功率不高,甚至难以实施。本组18例患者行七氟醚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所有患者入手术室后立即采取通畅气道措施,包括清洁口腔、吸出血液或呕吐物、头部后仰和托起下颌、以及放置口咽通气道,并用面罩吸氧,使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升至正常水平后,再进行麻醉诱导插管。

新型吸入七氟醚对呼吸道无刺激性,血/气分配系数低,麻醉起效及苏醒快,适合面罩麻醉诱导。由于既往的吸入刺激性大、起效慢,甚至偶尔出现兴奋现象的缺点,因此吸入麻醉诱导不如静脉诱导普遍。七氟醚的药理学特点和其他吸入性相比,有麻醉诱导快的优点,故有人提倡用于吸入麻醉诱导[1,2]。为确保患者安全,诱导前进行面罩通气试验,如未出现呼吸梗阻,方能使用七氟醚诱导保留自主呼吸插管;如果出现严重呼吸道梗阻或有活动性出血,则立即停止吸入七氟醚,并用纯氧快速洗出七氟醚,唤醒患者,以保障安全。曾试将七氟醚吸入用于困难气管插管,在窥视声门失败后,患者仍然保持自主呼吸,这也能进一步保障患者的安全。该组18例患者由于在诱导前经通畅气道措施等处理,均能顺利进行诱导插入气管导管。术后除1例因全身创伤过重,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外,其余17例均痊愈出院,说明该七氟醚诱导可较好的保持气道通畅,迅速的建立稳定气道,保证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护理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40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18-01

本文就我院收治的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给予有效护理干预措施,并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50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作为本次护理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患者年龄在21至76岁间,平均年龄为(34.6±6.3)岁;疾病类型:25例慢性阻塞性肺炎;10例慢性支气管炎,8例支气管哮喘,5例支气管扩张,2例肺癌。

1.2 护理方法

1.2.1 病情观察 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主要包括心率、呼吸频率、呼吸节奏及脉搏等;看患者是否存在反应迟缓、意识模糊、急躁头晕等症状;看是否存在合并症状及诱发原因进行观察和记录。若患者出现严重性缺氧症状,必须及时进行给氧治疗,并控制氧流量,对患者血气指标进行检测。

1.2.2 心理疏导 由于呼吸内科重症疾病病程较长,病情较为反复,并危及到患者生命安全,导致患者出现紧张、不安、恐惧、急躁等不良情绪。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掌握患者心理状况,并给予针对的疏导措施,主动向患者讲解呼吸内科重症疾病及其治疗相关知识,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怀和爱护,耐心倾听患者内心诉求,才能使患者保持良好的治疗心态[1]。

1.2.3 通气护理 将患者呼吸道内部血块及痰液有效清除,以保持气道通畅,提高给氧治疗效果;对患者病情进行密切观察,看患者有无神智异常或者发绀现象,如果患者出现冒汗、急躁、缺氧等症状,应及时观察患者有无窒息症状,气管有无漏气、脱落等现象;给予气道湿化,并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以减少呼吸道感染症状。

1.2.4 排痰护理 咳嗽是排除呼吸道内部痰液的有效方法,因此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咳嗽方法,并定期更换,以使呼吸道保持通畅,同时叮嘱患者要多喝水,以减少呼吸道痰液量。为了有利于痰液排出,可定期帮助患者翻身、拍背,若患者意识清醒,可给予雾化吸入,以提高排痰效率。

1.2.5 用药护理 临床用药上,护理人员必须依据患者病情程度、体质状况及药物性质等选择合理的用药方案,尤其是在氨茶碱使用上,必须对其用药剂量进行有效控制,以避免血药浓度较高而产生中毒症状[2]。在受体剂使用上,则需定量雾化吸入,同时对患者心率进行有效检查。而在糖皮质激素应用过程中,应对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密切观察。再者,临床用药方式应以雾化吸入或者静脉注射为主。

1.2.6 健康指导 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及其亲属必须做好保暖护理工作,依据天气状况,适时增加保暖衣服,以避免感冒;加强呼吸功能恢复锻炼,即进行腹式呼吸,使患者呼吸功能得到有效康复;要求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禁止饮酒和吸烟;增加体育锻炼机会,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抵抗能力;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以减少病菌感染。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经由统计软件SPSS17.0处理,计量数据用均值标准差(χ ±s)表示,计数资料由x2验证,护理前后对比由t验证,若P

2 结 果

由表1可知,经过临床护理后,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心率、呼吸频率、PCO2,与护理前相比,均有所降低,而PO2则有所上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呼吸内科重症疾病病程相对较长,病情发作较为反复,导致患者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当病情较为严重患者处于危险状态时,常规用药未能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甚至可能导致病情持续恶化,引发呼吸衰竭症状,导致患者死亡。因此,要求护理人员保持高度责任心,做好相关性护理工作。

本研究就我院收治的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并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通过病情观察,能够掌握患者各项呼吸指标,及时发现患者存在异常情况,并告知主治医生,配合处理;心理疏导,能够针对患者心理状况,给予针对性疏导措施,以消除患者不良情绪,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通气护理;能够使患者呼吸道保持通畅,提高急救成功率;排痰护理,能够将呼吸道内痰液有效排除,避免患者出现窒息症状;用药护理,能够保证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健康指导,能够提高患者防护意识,提高呼吸内科重症疾病预后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与护理前相比,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护理后的心率、呼吸频率、PCO2、PO2明显改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总之,在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治疗期间,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改善患者呼吸状况,提高临床治愈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