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吞咽障碍康复方法

吞咽障碍康复方法

吞咽障碍康复方法

吞咽障碍康复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营养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症状之一,急性期发生率为51%[1]。吞咽障碍可以影响患者水及营养摄取,影响患者的早期康复;由此引起的误吸如果处理不当,还会出现肺部感染甚至窒息危及生命。所以对吞咽障碍患者早期营养支持及康复锻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是我院神经内科2010年4月至2010年10月住院的脑卒中患者共有76例,入院后经吞咽功能评估和营养风险评分(NRS评分)。筛选出有吞咽障碍并且存在营养风险(NRS评分≥3分)病例36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20例和对照组16例。试验组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和行吞咽康复锻炼。对照组行神经科常规护理治疗。康复组20例,男9例,女11例,平均年龄(65.5±6.37)岁;对照组16例,男8例,女8例,平均年龄(64.6±6.64)岁。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伴发疾病积分及既往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营养风险筛查

采用丹麦肠外肠内营养协会专家制定的评分方法[2]。患者的评分方法依据疾病严重程度和营养状况分为2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分为4级。正常(0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两部分分值相加后总分≥3分考虑存在营养风险。

1.2.2 吞咽障碍的评价

才藤氏提出的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3]:7级正常范围:摄食咽下没有困难,没有康复医学治疗的必要。6级轻度问题:摄食咽下有轻度问题,摄食时有必要改变食物的形态,如因咀嚼不充分需要吃软食,但是口腔残留的很少,不误咽。5级口腔问题:主要是吞咽口腔期的中度或重要障碍,需要改善咀嚼的形态,吃饭的时间延长,口腔内残留食物增多,摄食吞咽时需要他人的提示或者监视,没有误咽,这种程度是吞咽训练的适应证。4级机会误咽:用一般的方法摄食吞咽有误咽,但经过调整姿势或一口量的调整和咽下代偿后可以充分的防止误咽。3级水的误咽:有水的误咽,使用误咽防止法也不能控制,改变食物形态有一定的效果,吃饭只能吃咽下食物,但摄取的能量不充分。2级食物误咽:改变食物的形态没有效果,水和营养基本上由静脉供给,因单纯的静脉营养就可以保证患者的生命稳定性,这种情况尽管间接训练不管什么时间都可以进行。直接训练需要有专门设施进行。1级唾液误咽:连唾液都产生误咽,有必要进行持续的静脉营养,因为误咽难以保证患者的生命稳定性,合并症的发生率很高,不宜行直接训练。疗效判定用治疗前后吞咽障碍改变的程度代表临床治疗效果。痊愈:提高到7级,摄食咽下无困难;显效:吞咽障碍提高3~5级。但未到7级;有效:吞咽障碍提高1~2级,但未到7级;无效:吞咽障碍无变化。

1.2.3 康复训练的方法

1.2.3.1 间接吞咽训练[4,7](基础训练)

对中度、重度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有针对性开展口咽部肌群功能训练。主要包括:① 增强口面部肌群运动、舌体运动和下颌骨的张合运动:让患者空咀嚼、皱眉、闭眼、鼓腮、吹气、微笑,张颌、闭颌运动,伸舌作左右、前后、舌背抬高运动或阻力运动。② 咽部冷刺激:用冰冻的棉棒轻轻刺激患者软腭、腭弓、舌根及咽后壁,提高其敏感性。③ 空吞咽训练:让患者作空吞咽口水、小冰块及果冻训练,这有利于患者吞咽模式的恢复。④ 呼吸功能训练等。

1.2.3.2 直接吞咽训练[4,7] (摄食训练)

对轻度吞咽障碍以摄食和训练为主,对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经过基础训练产生一定的吞咽能力后方可进行摄食训练。主要方法有:① 取利于进食的:常用有2种,半卧位:躯干上抬30°,头颈前屈,患肩用枕垫起,这有利于口腔期障碍患者食团向咽部运送;坐位:只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坐起时无性低血压反应,就可取坐位进食,这样容易引起吞咽反射。② 把握好一口量:一口量过多,口腔控制困难,食物会从口中漏出或引起咽部食物残留导致误咽;过少,则会因刺激强度不够,难以诱发吞咽反射。一般以少量试之(3~4 ml),然后酌情增加。③ 强调食物的性质:食物的形态应根据患者的情况,从流质、半流质,逐渐过渡到普食。所选择食物的温度、质地、体积和口味要能够激活吞咽,避免粘性、干燥和难以咀嚼或容易分散的食物。④ 强化意念运动训练:引导患者再识记摄食、咀嚼、吞咽等一系列吞咽动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运动传导通路的重新建立。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数据计量资料均以面,I,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所有统计分析均由计算机执行,统计软件为SPPS16.0。

2 结果

2.1 实验组经过康复训练后按照才藤氏吞咽障碍分级法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见表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试验组经营养支持治疗与对照组相比平均住院天数缩短,有统计学差异(P

表1

注:P

表2

注:*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

3 讨论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轻者影响营养摄入和发音,产生悲观心理,致使生活质量下降,重则造成严重营养不良,导致吸人性肺炎,甚至窒息死亡。年龄大的脑卒中伴有吞咽困难的患者常常存在营养风险,需要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营养风险评分简易适用,可以对入院患者常规护理评定时行营养风险评分,为医生提供参考意见。对有营养风险的患者营养支持,可以缩短住院天数,减少肺部感染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吞咽的全过程分为3个时相,即口腔时相、咽时相、食管时相。重度脑卒中患者,舌的随意运动常受限,因此吞咽训练重点在前两个时相。当患者意识清楚,对听觉、视觉刺激的简单指令能作出正确反应如吸吮、咀嚼等,即可进入饮食治疗。训练应循序进行,不宜操之过急,按程序有目的地训练与吞咽有关的肌肉,使有关肌肉运动逐渐到位,防止误咽及呛咳。吞咽功能改善后,可考虑拔除鼻饲管,增加进食量和种类。通过早期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可以缩短拔管时间,提高拔管率。

脑卒中伴有吞咽功能障碍容易存在营养风险,营养风险评分筛查简单可行,早期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可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对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行营养评分和康复锻炼护理能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杨亚娟,张群.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实用护理杂志,1999,15(7):15,16.

[2] Jens K, Henrikh N, Ole H, et al. 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NRS 2002): a new methodb ased on an analysis of controlledc linical trials. Clin Nutri,2003,22(3):321,336.

[3] 高怀民.脑卒中吞咽障碍的7级功能分级评价.现代康复,2001,5(10):7.

[4] 高丽萍,霍春暖,瓮长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3,38(5):344,346.[5] 张臻年.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1(19):869,871.

吞咽障碍康复方法范文第2篇

郑州市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一病区,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 目的 探讨Vitalstim吞咽治疗仪早期介入手足口病合并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加用Vitalstim吞咽治疗仪。治疗前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进行吞咽功能评估。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有降低,治疗组降低更明显,且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italstim吞咽治疗仪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明显提高手足口病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

关键词 ] 吞咽治疗仪;吞咽功能障碍;手足口病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4(c)-0011-02

[作者简介] 张会春,女,河南漯河人,硕士,住院医师,主要从事儿童康复工作。

[通讯作者] 尚清(1965-),女,河南郑州人,本科,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儿童康复。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1]。其中重症手足口病伴吞咽功能障碍是其中一种较严重的并发症,可造成脱水、吸人性肺炎、营养不良、窒息等,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为探讨Vitalstim吞咽治疗仪早期介入手足口病合并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该院2012年1月—2014 年5月间应用Vitalstim吞咽治疗仪配合常规康复治疗,在治疗该类患儿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在郑州市儿童医院手足口病监护室及康复科住院的重症手足口病合并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入选标准:①病情稳定(一般从病程的7~14 d开始),均伴有严重的饮水呛咳,康复前需要鼻饲喂养。②年龄1.10~4.8 岁。排除标准:①需要呼吸机。②疾病急性期,伴有癫痫、腭裂等其它并发症。治疗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5±1.0)岁,洼田饮水试验评分(4.50 ±0.13)分。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6±1.2)岁,洼田饮水试验评分(4.56 ±0.25)分。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加用美国Chattanooga集团公司制造的VitalStim吞咽障碍治疗仪。

①常规康复治疗:吞咽功能训练包括口部运动疗法、口面部感知觉刺激,训练30 min/次。针灸:取廉泉穴,1.5寸毫针刺法,得气后即出针,5次/周。穴位注射:用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针(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20060051),取双侧风池穴,每穴1 mL, 6次/周。每项常规康复治疗训练1次/d,持续4周。

②低频电刺激治疗:分别将2个通的道电极置于患儿颏下和甲状软骨两侧,刺激舌骨下肌群、舌外附肌群及咽括约肌群,诱发吞咽动作。低频电刺激治疗持续30 min,训练1次/d,连续4周。

1.3 评定方法

评估方法 患者病情稳定后,利用洼田饮水试验法对其进行吞咽功能的评估。患者取坐位,让其喝下30 mL温水。5 s内1次喝完,无呛咳,评为1分;5 s内1次饮完,有呛咳,或5 s以上2次饮完,无呛咳,评为2分;5 s以上1次喝完,有呛咳,评为3分;5 s以上2次以上喝完,有呛咳,评为4分;呛咳多次,10 s内全量咽下困难,评为5分。吞咽障碍消失为治愈;吞咽障碍提高2~4分为显效;吞咽障碍提高1分为有效;治疗前、后无变化为无效。治愈率、显效率加有效率为总有效率。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有降低,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分别为(1.5±0.46)分、(2.0±0.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为93.3%,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见表2。

3 讨论

重症手足口病易累及脑干,出现吞咽障碍[2],由于吞咽中枢具有双侧不对称分布的特点,所以吞咽的代偿功能明显,早期正确的康复治疗可使多数患者的吞咽功能得到提高或恢复。

林雪琴等的研究发现[3],采取心理、病情、口腔、饮食及吞咽功能护理,能有效改善重症手足口病合并的吞咽功能障碍。该研究中,对照组给以吞咽功能训练、针灸、鼠神经生长因子针穴位注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由(4.56±0.25)降至(2.0±0.37),说明这些治疗有助于手足口病后吞咽功能的恢复。其作用机理可能与康复训练能强化吞咽反射、抑制异常的反射,并可防止咽下肌群发生废用性萎缩有关[4]。另外针灸及穴位刺激治疗能促使被破坏的神经反射弧重新建立,使病变的神经组织功能逐步恢复[5-6]。神经生长因子在神经损伤修复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发现鼠神经生长因子针能促进手足口病合并急性迟缓性麻痹患者神经功能的修复[7]。

VitalStim吞咽治疗仪是一种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技术,通过低频脉冲电刺激吞咽肌肉,引起神经、肌肉去极化,恢复和重建吞咽相关反射弧,进而改善吞咽功能。研究发现这可能与其增加海马区毛细血管的血流量、减少谷氨酸释放、调控神经生长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8]。闫豫萍等[9]研究了90例脑卒中并发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的治疗,发现康复训练配合VitalStim吞咽治疗仪组的疗效优于单纯康复治疗组。吞咽治疗仪对吞咽困难有较好的疗效,但对于其在手足口病并发吞咽障碍方面的作用却鲜有报道。该研究中,治疗组加用Vitalstim 吞咽障碍治疗仪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降低至(1.5±0.16),而对照组为(2.0±0.37),两者差异性显著,并且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VitalStim吞咽治疗仪能减轻手足口病并发吞咽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吞咽治疗仪联合常规康复训练、针灸、鼠神经生长因子针穴位注射等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和恢复吞咽功能,操作简单且无副作用,值得推广。

[

参考文献]

[1] 蔡剑,林君芬,吕华坤,等.浙江省手足口病死亡病例临床与流行病学特征[J].中华儿科学杂志,2013,51(4):265-269.

[2] 娄莹,尚莹,梁鹏.重症手足口病并脑干脑炎MRI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4):81-82.

[3] 林雪琴,张伟忠,卢远达,等.32例重症手足口病合并吞咽功能障碍的护理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422-424.

[4] 魏建华,戴建平,沈慧聪,等.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机制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9(12):812-816.

[5] 金海鹏,吴秋燕,张卫.卒中后吞咽障碍的针灸治疗近况[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11):67-71.

[6] 薛文雄,吴秋义,汤文达.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观察[J]. 针灸临床杂志,2012, 28(1):37-38.

[7] 张全发,蔡霞,张雪.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的临床随访研究[J].药物与临床,2012,2(19):72-73.

[8] Wei G,Huang Y,Wu G,et a1.Regulation of 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expression by electroaeupuneture after transient focal cerebral isehemia[J].Acupunet Electrother Res,2000,25(2):81-90.

吞咽障碍康复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脑卒中;护理;吞咽障碍;康复

吞咽是躯体最复杂的反射之一,各种原因致食物不能经口腔到达胃的过程称为吞咽障碍。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功能障碍,有增加患者发生肺炎、营养不良的概率,是导致患者死亡和影响功能恢复的最重要原因[1]。我们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6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86例,其中男47例、女39例;年龄42~79岁,平均(66.21±11.46)岁;住院均≥3 w;按病种分:脑出血27例,脑梗死59例。本组患者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脑卒中,或经上级医院治疗病情稳定后转入我院。入院时吞咽障碍按饮水实验法[2]分为3级12例、4级35例、5级39例。入选患者病情稳定,无明显认知障碍,能理解指令,但均有吞咽障碍的临床表现;排除精神异常、吞咽通道结构异常及有器质性疾病的患者。按住院时间顺序随机将86例患者分成对照组及实验组各4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根据病情给予神经营养、改善脑循环及对症等治疗,同时给予脑卒中常规康复训练及护理。

1.2.2实验组 在对照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心理疏导: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让他们知晓吞咽障碍的危害,解除患者及家属不良心理负担,以积极配合吞咽障碍康复训练。②吞咽训练:用汤匙下压舌部将少许汤剂送入口中、用感觉较强的食物进行咀嚼、用软食刺激软腭做吞咽动作等进行吞咽感觉促进训练;对口腔段吞咽障碍患者行颈、颊、咽部按摩及活动,嘱患者张口、闭唇、撅嘴、鼓腮、咽鄂闭合及舌向各个方向主动运动,同时按摩牙龈、软腭,以强化肌群力量及协调性,来促进吞咽器官功能的恢复。咽段吞咽障碍患者采用空气或唾液咽下训练、呼吸训练、咳嗽训练。③营造良好进餐环境:保持病室清洁、舒适、安静,减少噪音,餐前协助患者大小便,做好患者面部、口腔、手等处的个人卫生。吞咽训练一般3~4 次/d,20~30 min/次。④饮食准备:根据患者实际吞咽情况选择外观能刺激食欲,湿度适宜,营养搭配合理易吞咽的食物。一般从流质、半流质、软食,逐渐过渡到普食,少食多餐,注意补充汤汁及水份。⑤进食方法:让患者精神集中,能坐的患者取端坐位,不能坐的取半卧位,病情不允许的床头摇高30°~60°,偏瘫侧肩部垫以小软枕。喂食者在患者健侧,用汤勺将食物置于患者口腔,让患者缓慢安全吞咽后,再进行重复喂食。采取补偿如调整头部或身体姿势,以确保患者安全进食,患者口、咽部同时功能障碍时,应头部前屈、躯体30°仰卧位,可避免食物从口中漏出,有利于食团向舌根,并可减少鼻腔返流和误咽的危险;患者取坐位,躯干前倾20°,颈部稍向前屈曲,可诱发吞咽反射,使食物易入食道,防止误吸;如身体向健侧倾45°,有利于健侧咽部扩大,食物容易进入;如颈部向患侧转90°,不仅咽部扩大,且还减少食物残留。⑥特殊吞咽干预:患者进食如有呛咳就立即停止进食,嘱患者深呼吸,待平静后继续在喂少许温开水。不同形态食物交互吞咽,有利减少咽部残留物。

1.3评价指标 ①在患者入院20 d采用饮水实验法评价患者吞咽功能及疗效:患者吞咽功能1级≤5 s为正常,1级>5 s或2级为可疑,3~5级为异常。如患者吞咽困难消失,饮水实验1级为痊愈,吞咽功能提高2级为显效,提高1级为有效,如吞咽困难无改变或改变不大为无效。②统计两组患者营养状况及吞咽障碍所致并发症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勺榛颊咄萄收习改善情况 实验组患者吞咽障碍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2.2两组患者营养情况 实验组患者的营养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实验组患者发生呛咳12例,肺部感染6例,对照组发生呛咳25例,肺部感染13例,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48,P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发生吞咽障碍为22%~65%,如不及时干预可引起患者营养不良或吸入性肺炎,甚至丧失最佳吞咽障碍治疗时机,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吞咽功能干预,可以促进患者口、咽、颈部肌肉的灵活性及协调性,并可放射性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促进神经网络重组及加速侧枝循环的建立,让皮质感觉区扩大,防止吞咽肌群发生废用性萎缩[3]。从我们的结果也可以看出,实验组患者吞咽障碍改善及营养状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由于医疗资源有限,综合医院不能完全满足或达到患者功能的全面康复,因此我们下级医院应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康复措施,充分利用家庭社会支持系统,进行吞咽康复训练,训练时要有安全保护措施,训练时间及量应循序渐进,以患者不疲倦为宜,避免操之过急。不良饮食习惯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出院前要为患者制定出下一步健康行为计划,完善院外服务,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生活方式,降低卒中复发率,这样不仅体现了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同时也相应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柏出血,姚秋近,祝晓娟,等.脑出血患者术后早期吞咽障碍筛查及康复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4):299-301.

[2]高娟碧,梁卫群,胡荣亮,等.吞咽功能障碍评估工具在脑卒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病杂志,2013,16(5):86-88.

[3]Fashner J,Gitu A mon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dysphagia[J]. Fp Essentials,2013,413(413):11.

吞咽障碍康复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脑梗死;吞咽障碍;康复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3.3;R4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_816X(2008)01_0 044_02

吞咽障碍是脑梗死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由于患者在脑梗死后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进食 困难,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患者易出现误吸,发生吸入性肺炎,严重者可因窒息 而危及生命[1]。因此,在脑梗死病情稳定后有计划地对意识清楚的吞咽障碍患者 进行康复治疗,使其及时得到足够的营养补充,增强机体抵抗力,对疾病的康复有着重要的 意义。我科自2004年以来对58例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吞咽功能康复治疗,收到良好效果 。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58例患者中,男39例,女19例;年龄62~88岁,平均69岁。患者全部经 头颅CT检查诊断为脑出血或脑梗死,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2]。 随机分为康复治疗组29例(康复组)和神经内科常规组29例(对照组),康复组29例,男19例, 女10例,平均年龄62.1±3.1岁;对照组29例,男20例,女9例,平均 年龄63.6±11.4岁。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既往史上均无显著差异(P >0.05)。

1.2 方法

1.2.1 评价方法:吞咽障碍护理评价方法,(1)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见表1。

1.2.2 训练方法

1.2.2.1 基础训练:用于脑卒中急性期进食及中重度摄食_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摄食之 前的预备训练。具体方法:(1)对意识清楚的患者,让其听从简单命令,发音清晰响亮,产 生有 力的咳嗽反应,不费力地处理自己的口腔分泌物。(2)咽部冷刺激,使用冰冻的棉棒蘸少许 水,轻轻刺激软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嘱患者做空吞咽动作,寒冷刺激能有效地强化吞咽 反射,反复训练易于诱发吞咽并使吞咽有力。提高口腔黏膜的感受性,包括每天清洁口腔, 避免口腔黏膜由于义齿不合适而受损伤,刷牙和按摩齿龈3次。(3)吸吮训练,患者食指戴上 胶套放于口中,模仿吸吮动作,体验吸吮的感觉每次吸吮20次。(4)屏气_发声运动:患者 坐于椅子上,双手支撑椅面作推压运动,屏气,此时胸廓固定,声门紧闭,然后突然松手, 声门大开,呼气发生,此运动不仅可以训练声门的闭锁功能,强化软腭的肌力,而且有助于 除去残留在咽部的食物。(5)喉抬高训练:患者把手指置于训练者的甲状软骨的上缘,在训 练者吞咽时,感觉它的向上运动。然后让患者照镜子将自己的手指置于甲状软骨上,模仿上 述动作20次。(6)咳嗽训练:努力咳嗽建立排除气管异物的防御反射。训练2周后,患者吞咽 功能有明显好转,再进行摄食训练。

1.2.2.2 发音训练:由于吞咽障碍时咽喉反射是不随意的,考虑发音和语言器官和吞咽 有关,可用言语进行康复训练。如属患者张口发“a”音,并向两侧运动发“yi”音,然 后再发“wu”音。也可嘱患者缩唇然后发“f”音,像吹蜡烛、吹哨动作。发音训练一般 在晨间护理后及午睡起床后进行,每次每音发3次,连续5~10次。通过张闭口动作促进口唇 肌肉运动。

1.2.2.3 舌部运动:嘱患者开口,将舌头向前伸出,然后作左右运动摆向口角,再用舌 尖舔下唇后转舔上唇,按压硬腭部,每隔5min作一次以上运动,每天3次,分别于早、中、 下午进行。若患者不能自动进行舌运动时,护士可用压舌板或匙在舌部按摩或嘱患者将舌伸 出时用纱布轻轻把持舌进行上下左右运动。

1.2.2.4 脸、下颌及喉部运动:嘱患者作微笑或皱眉,张口后闭上,然后鼓腮,使双颊 部充满气体后轻轻吐气,如此反复进行,每天3次。也可帮助患者洗净手后作吮手指动作以 收缩颊部、口轮匝肌运动。通过主动或被动活动患者下颌,嘱患者作咀嚼动作,每天反 复练习3次。喉部吞咽训练时,可将拇指和食指轻置于患者喉部适当位置,嘱患者反复作吞 咽动作练习。

1.2.2.5 进食训练:进食训练包括进食时患者的正确、食物形态、用量及综合训 练,目的是促进摄取足够营养,使患者具备足够的体力,逐步恢复自行进食能力。进食时的 最佳:进食前应嘱患者放松精神,保持轻松、愉快情绪15~30min,然后让患者坐直( 坐不稳时可使用靠背架)或头稍前倾45°左右,这样使在进食时食物由健侧咽部进入食道或 可将头部轻转向瘫痪侧90°,使健侧咽部扩大便于食物进入。

1.2.2.6 进食的协助:将食物做成冻状或糊状以便进食。当患者开始进食时,护士可协 助患者将食物放在口腔健侧,一般 食团摄入每次以1汤匙大小为宜,放入食团后可将匙背轻压舌部一下,以刺激患者吞咽。每 次 进入小食团后,嘱患者反复吞咽数次,以使食物全部通过咽部,每咽下一口应清理口腔一次 。在协助患者进食过程中,可适当给患者喝一口白开水,一般不用吸管,以免液体误入气管 。为防止吞咽时食物误吸入气管,在进食时先嘱患者吸足气,吞咽前及吞咽时憋住气,这样 可使声带闭合封闭喉部后再吞咽,吞咽后咳嗽一下,将肺中气体排出,以喷出残留在咽喉部 的食物残渣。对因真性球麻痹而致口腔或咽部运动障碍,不能维持由口摄入足够饮水量 与热量的患者,可用鼻饲的方法进行鼻饲,待进行吞咽功能训练有效后再行经口饮食训练。

对照组的方法是常规治疗。

2 结果

康复组与对照组吞咽功能康复治疗结果见表3。

3 讨论

对脑梗死后的吞咽障碍进行摄食_吞咽功能训练,可防止咽下肌群发生废用性萎缩,加强对 舌和咀嚼肌的按摩及运动,提高吞咽反射的灵活性[2]。经有效训练,可达到很好 的疗效,本文康复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效率明显提高,对于吞咽障碍患者,在考虑治疗性进 食时,应明确治疗对象的病因,吞咽障碍的程度和水平,以确定是否适宜进行治疗性进食。 在做好基础训练基础上,才进行摄食训练,以提高实际的吞咽能力。

康复治疗的实践要求拓展和完善康复人员的素质修养,康复人员拓宽知识面,掌握相应的 心理学、社会学及伦理学知识以便更好地指导。并体现于患者康复的全过程。护理人员素质 修养的高低,将对患者心理康复和功能康复发生重要的影响,对脑卒中患者要充满爱心和耐 心,在康复护理中,对患者有充分的理解和同情,了解患者心理、生活环境,分析其致病原 因,结合患者的文化修养、家庭背景及年龄和社会环境制定患者的康复教育计划,使患者躯 体和精神状态都能得到改变。

参考文献

[1]卫冬洁,王刚.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 1,8(1):63-64.

吞咽障碍康复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护理干预;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85-02

有关研究表明,在发病3天内的急性期的患者中有50%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而患者出现吞咽障碍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机体营养失调、吸人性肺炎以及窒息等。临床上根据吞咽障碍的体征及症状,可将吞咽障碍分为四期,第一期口腔准备期:主要表现为口角流涎,口唇闭及舌嚼咀均无力;第二期为口腔期:表现为食物残留在口中,舌体不能将食物送达舌根部。第三期为咽喉期:表现为口中唾液在喉中存积不能咽下,患者自主咳嗽能力减弱,吞咽启动延缓或者无吞咽能力等;第四期为食管期:表现为食物卡在食道内,食道的生理狭窄处出现食物逆流[1]。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收治82例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7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在47-88岁,平均年龄在(67.31±2.27)岁。此组患者神志清、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不同程度的肢体偏瘫,经CT检查:脑出血的患者44例,脑梗死的患者38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患者41例,一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为对照组,另一组患者给予有效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为观察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疾病情况进行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遵医进行治疗和护理,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1.2.1 的选择 针对后吞咽障碍的患者,护士应协助患者取合适的有利于进食,一般自然进食都趋于坐位的姿势:患者身体前倾,下颌向内收起,这样既有代偿作用又可能保证进食的安全性。后偏瘫的患者不能采取坐位,可根据患者吞咽障碍分期以及病情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一般认为驱赶与地面形成45°以上的角是最安全的,或者将躯干30°仰卧位头向前倾,对于偏瘫的患者将偏瘫侧肩部垫起,护理人员位于对侧给予喂饭,这种有利于进食,不容易使食物将口中露出,能够增进食团向舌根运达[2]。当患者饮水或者进食后不能立即躺下,应保持半坐位或者坐位的姿势至少30分钟,这样会降低误吸和食物反流的并发症。

1.2.2 进食技巧 主要是指将患者采取合适的或者将头摆合适的姿势,来改变咽喉部的基本形态,通过改变食物经过的方向或途径来提高患者的吞咽反射能力,减少吞咽过程中的误吸发生。

1.2.3 合理食物结构 合理的饮食结构对于后吞咽障碍的患者是非常重要的,食物要以黏稠、松软为主要特点,根据患者吞咽障碍的不同时期合理的选择饮食调理对策,如口腔准备期(患者的咀嚼有问题)可选择引起误吸及呛咳较少机率的食物如:将食物绞碎变成松软、禁止进食固态食物;咽期障碍(患者的吞咽能力有问题)可选择糊状食物,由于水会出现呛咳则选择有稠度的粥品或者茶冻。总之,针对后吞咽障碍的患者,稠状食物方便于口腔的控制,固太的食物经过机械处理绞碎后使其变得柔轻而不容易发生松散可以明显的降低吞咽的难度,因此有些食物的结构需要调理后方可应用。

1.2.4 餐具及喂养方式的选择 针对吞咽困难的患者适当的鼓励能够尽量自己动手进餐。需他人喂养时,应保持合适的进食姿势,选择合适的喂养方式,主要喂养方式是操作者应坐于患者的同侧,食物由下方送入口中,将患者的注意力集中,保持良好的进餐情绪,尽量选择患者喜爱的食物以便增进食欲。

1.3 效果评定 自制吞咽障碍测量表进行分级:5级:患者可以正常饮水,吞咽功能恢复正常;4级:患者经过吞咽造影观察处于咽期,如果出现吞咽困难时,可有效使用选择进食方式;3级:患者经过吞咽造影处于口腔期。最小程度地食物限制,偶尔要求进食技巧等方法提示,所有营养和水分可在进餐时间内正常摄入;2级:经过吞咽造影处于口腔准备期,运用进食技巧以及食物结构安全的进食,进食的时间延长。l级:患者不能由口进食,需鼻饲的方法获得营养和水分。

1.4 数据统计 采用SPSSIO.0版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 果

两组患者比较详见表1和表2。

3 讨 论

由表1和表2证明实施有效的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明显的提高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保证机体的营养供给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增加康复的信心,提高自理生活能力,从而加快患者康复速度。

参考文献

[1] 余秀兰.脑卒中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护理进展[J].中外医学研究,2010,19(8):1021.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康复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九江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省教育厅

心脑血管病防治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