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护人员急救知识培训

医护人员急救知识培训

医护人员急救知识培训

医护人员急救知识培训范文第1篇

2.体检医护人员急救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调查显示,急救知识考核中,我院从事体检工作的医护人员急救药品、器材、应急预案、心肺复苏、止血包扎、转运伤员6个方面问卷正答人数分别为62%、48%、48%、66%、54%、72%。其中,医生在急救药品、心肺复苏、止血包扎、转运伤员方面正答人数超过60%;技士在以上6个方面正答人数均低于60%、护士在应急预案、心肺复苏、止血包扎、转运伤员方面问卷正答人数超过60%;在急救技能操作考核中,医护人员在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除颤仪、止血包扎、转运伤员方面正答人数分别为62%、48%、40%、48%、62%。其中,医生在心肺复苏、止血包扎、转运伤员3个方面正答人数超过60%;技士在以上5个方面正答人数均低于60%,护士在心肺复苏、止血包扎、转运伤员3个方面问卷正答人数超过60%。在急救知识及技能考核中,医生组的得分均高于护士组和技士组,护士组得分亦均高于技士组,且三组人员得分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需改变体检医护人员的急救观念,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本次调查发现,多数体检医护人员认为急救是急诊科和临床医护人员涉及的工作,而体检工作的重点和重心应是日常的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这种观念首先忽视了健康体检作为公共医疗区域存在的医疗风险和发生意外事件的可能,其次也忽视了意外事件发生时“第一目击者”的重要作用。由于体检者对体检流程不了解、环境不熟悉,体检过程较长、劳累、饥饿、焦急等,体检过程中出现意外事件是比较常见的。体检医护人员需要在第一时间快速反应,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从表1发现,体检医护人员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职称及学历均较低。

以中级和初级职称人员为主,高级职称人员仅3人。中专学历有9人,本科及大专学历人员占82%,无研究生学历。职称和学历的滞后以及急救观念的淡薄,导致了医护人员在急救相关知识获取途径中显得落后和不足。调查显示,68%的医护人员表示急救知识来源于学校教育,有26%的人员通过自学途径获取新知识,只有6%的医护人员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更新知识。由此可见,体检医护人员不但不重视急救知识和相关技能的学习,在从业过程中大部分人员还在啃老本,没有通过有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拓宽学习途径,做到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因此,改变体检医护人员的急救观念,更新急救知识,提高急救技能,加强培训与学习是当务之急。

需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分专业分层次进行急救知识及技能训练:本次调查显示,医护人员的急救知识及技能掌握普遍欠佳,医生、技士、护士的平均得分为(78.78±1.013),(53.27±1.655),(68.83±1.441)分,且三者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医生在急救知识和技能得分上与技士和护士相比占有一定优势,具体来讲,医生在急救药品相关知识及气管插管得分上有明显优势,这可能与临床工作中药品使用及气管插管多数由医生操作有关。而心肺复苏及其他急救知识与技能成绩比较,医生和护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推测为医生与护士在校均学习过《急诊医学》,加之平常工作中接触抢救患者的机会都较多,对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较熟悉,因而得分接近。通过统计还发现,医生与护士急救器材及除颤仪的使用正确率均较低,提示体检医护人员在某些急救技能中有相对薄弱环节,其原因可能与临床操作较少有关。但前两者所有急救知识与技能的考核成绩均高于技士,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可能与医技人员参与临床急救机会少,且参加工作后未经过急救相关知识的再培训而得分不如医护高,这表明职业分工的不同导致知识体系的差异。但事实上,作为大型医疗机构的体检中心,随时可能接触到需要接受急救服务的体检者,而急救又是一项强调团体合作的工作,因此,作为体检中心的各类医护人员均应全面掌握各项急救知识与技能。

医护人员急救知识培训范文第2篇

1.1对象

50名在职护士长,均为女性,护龄6~33年。学历:中专39人,大专5人,本科5人,研究生1人;任职时间:5年以下25人,5年(含5年)以上25人;科室:急救科室(ICU、CCU、NCU、急诊)10人,非急救科室40人。

1.2方法

1.2.1培训方法按照美国心脏协会培训模式,导师分段播放多媒体课件,穿插讲授有关理论知识及操作方法,学员一边观看视频一边使用模拟人练习。培训时间4.5h,包括视频教学100min,成人、婴儿模拟人练习各55min,理论、技能考核各30min;课程内容包括成人BLS急救和婴儿BLS急救;采取全员脱产形式组织实施。

1.2.2考核方法考核分理论与技能两部分,考核标准、考核内容依据2010美国心脏协会复苏指南。技能考核模拟医院各科室场景,将考试人员作为第一目击者,要求其完成从检查患者反应到做完2个周期的按压、通气单人心肺复苏及双人心肺复苏操作为止,各项操作完全正确为通过。理论考核采取闭卷考核形式,合格成绩为84分,76~83分可以参加补考,75分以下需重新学习。只有理论和技能考核均合格才可以获得结业证书。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受训人员中,一次性通过考核的40人,补考6人,重新学习4人。低学历者与高学历者相比,考核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任职时间大于5年(含)与小于5年的相比考核成绩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救科室与非急救科室相比考核成绩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学历对考核成绩的影响

对大专(含)以上及以下学历参训护士长的理论成绩、技能成绩进行统计学,发现学历不是影响考核成绩的因素。分析原因:一是AHA-BLS课程所讲授的是心血管急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是医护人员工作中经常提及、应用的技能,对该技能的掌握和使用,不会因学历的高低而产生明显的差别;二是AHA-BLS培训课程具有较强的普及性,不受学历层次限制,面向广大基层医护人员推广。

3.2任职时间对考核成绩的影响

任职时间大于5年(含5年)的与小于5年的相比,理论成绩、技能成绩均偏低。分析原因:一是任职时间长的护士长直接参与临床抢救减少。首先护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科室管理,占用了护士长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减少了护士长单独值班与参与危重患者急救的机会。其次,在危重患者急救过程中,年资老的护士长多扮演组织协调角色,直接动手参与抢救的逐渐减少。二是任职时间长的护士长掌握的急救知识陈旧。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心血管急救由最初的“ABC”模式发展到现在的“CAB”模式,理论和技术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任职时间长的护士长,在其学历教育期间所学急救知识大多已经过时或者淘汰,亟待更新。三是任职时间长的护士长参加急救技能培训少。在医院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中,大部分高职称、年资长的护士长未被列为培训对象,致使该群体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难以得到及时的更新与强化,同时亦无法紧跟急救技术的发展动态与发展趋势。

3.3工作科室对考核成绩的影响

急救科室护士长与非急救科室护士长理论、技能考核成绩相比差异显著。分析原因:一是急救科室急救技能使用频率高。急救科室频繁接触危、急、重症患者,心血管意外患者的抢救概率明显高于非急救科室,对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强。二是急救科室急救知识更新快。对于急救科室医护人员来说,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是基本功、必修课,必须积极主动跟踪急救知识的发展趋势,及时掌握最新最前沿的急救技术。

3.4课程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参训人员对导师的授课情况、培训方式以及课程内容的满意度较高,达到94%~100%,该培训课程和培训模式得到普遍认可。相比较,培训设备、培训时间的满意度则低于90%,主要原因集中在模拟人设施简单和培训时间短两个方面。

4对策与措施

4.1区分培训对象

研究结果显示,任职时间和所在科室对培训结果影响较大,学历因素对培训结果影响较小。据此对参训人员进行分组施训,收效更佳。考虑到急救科室人员工作中应用急救技术频繁,不同年资护士长在急救技能的掌握和应用方面水平相当;而非急救科室任职时间大于5年(含5年)的与任职时间少于5年的相比,在急救技能的掌握和应用方面差异较大。可作以下分组:一是将急救科室人员分为一组,重点强化急救知识和技术培训;二是将非急救科室任职5年以上的分为一组,重点加强模拟人实操练习;三是将非急救科室任职5年以下的分为一组,重点加强心血管意外事件的判断力和应变力培训。

4.2改进培训方法

根据参训人员的特点,对培训方法进行适宜的改进,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1)对于低学历、急救知识老旧的人员,可以比规定时间提前向其发放教材,让其有足够的时间预习和熟悉课程内容。

(2)对于参加急救培训少、任职时间长的人员,应与低资历人员实施同一标准培训。注重规范示教、延长模拟人练习时间,让学员反复跟随视频进行同步练习。采用“操作为主、同步提问”的训练方法,激发学习主动性。

(3)对于任职时间短、缺乏临床经验的人员,设置不同心血管意外模拟场景,从多个角度培训其对心血管意外突发事件的判断力和应对力。有研究指出,场景模拟培训与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考核是提高医护人员应对突发意外事件的有力保障[5]。

4.3调整培训周期

培训质量和培训频率是提高心肺复苏技术水平的关键要素,要提高医护人员CPR技术的熟练程度就要不断地对其进行急救技能的培训与复训,其中复训以6~12个月为最佳[6]。培训周期,应根据参训学员所在科室、任职时间长短作适当调整。对任职时间长、非急救专科的学员,不但要加大培训力度、延长培训时间,而且要缩短培训周期,以6个月为宜;对任职时间短、急救科室学员则可以适当减小培训力度,并适当延长培训周期,以12个月为宜。

4.4完善设备条件

医护人员急救知识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灾后; 医护人员; 心肺复苏; 调查

[中图分类号] R605.9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33-01

Disaster Medical Staff Aft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Skills Survey

Sun JingsongYang Dingjun*Wu Zhengbing

(Dujiangyan City People's Hospital Emergency Department, Sichuan,Dujiangyan,611830)

[Abstract] Objective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disaster medical staff aft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emergency ability and provide the basis for system training.Methods By using a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random to my city 12 municipal hospitals, township hospitals in 600 medical staff were CPR emergency knowledge, on-site interview survey. Results Survey of medical staff in the work has had CPR for 81.01% municipal hospitals, rural hospitals for 78.95%, nearly two years have received professional training for the 96.20% municipal hospitals, rural hospitals was 15.79%, for CPR operation, the pressed part pressing depth, frequency, pressing the ventilation ratio, recovery index, stop CPR index of awareness, the municipal hospital is respectively 98.73%, 88.61%, 92.41%, 93.67%, 68.35%, 75.35%; rural health centers are respectively 78.95%, 42.11%, 42.11%, 39. 47%, 42.11%, 23.68%. Conclusion City medical staff on the CPR master degree of uneven, all medical institutions need to strengthen training, improve staff on-site first aid ability.

[Keywords] Disaster; Medic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vestigation

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an,CPR)是针对心跳呼吸骤停者所采取的生命抢救技术,方法包括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快速除颤等,目的是开放气道、重新恢复呼吸(肺复苏)和恢复循环(心复苏)。其中“成人基本生命支持(即复苏初级ABCD)”为现场心肺复苏的重中之重[1]。是医护人员人人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CPR的正确掌握与否直接反映一个医院的急救能力,我市医务人员经历了“5.12”大地震的洗礼,以及震后次生地质灾害的现场急救,更应该迅速提高急救能力。为了解我市医护人员心肺复苏能力,为心肺复苏系统培训提供依据,特调查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都江堰市市级医院、乡卫生院医护人员共600名,其中市级医院医护人员400名,乡卫生院医护人员200名。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随机对我市市级医院、乡卫生院医护人员进行CPR急救知识等方面的现场面访调查。内容包括:是否在抢救过程中进行过CPR,近两年是否接受过CPR培训,是否愿意接受培训,以及CPR相关知识掌握情况。问卷中的心肺复苏标准参照《2005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2 结果 共发放问卷600份,其中市级医院发放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95份,回收有效率98.75%。乡卫生院发放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0份,有效回收率95%。具体情况如下表。

表1都江堰市市级医院CPR问卷调查(%)

表2都江堰市乡卫生院CPR问卷调查(%)

3 讨论

3.1 由表1、表2可见参加调查的市级医院医务人员中,在抢救中进行过CPR的占81.01%,也即多数参加调查人员均在临床工作中实际操作过CPR,而其余18.99%没有进行过CPR实际操作的参加调查人员主要集中在B超、放射、检验等功能检查科室,这一类的医务人员接触心跳呼吸骤停病人的机会和可能性较小;市级医院每年会定期进行CPR的培训,所以参加调查人员培训率达96.20%;参加调查的乡卫生院医务人员中,在抢救中进行过CPR的占78.95%,从未进行过CPR实际操作的占21.05%,这类人员也是集中在功能科室以及药房等,但在调查中发现有12名临床医护人员自工作以来从未在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病人过程中进行过CPR操作,实在不得不让人感觉不可思议;乡卫生院参加调查医务人员近两年的参训率仅为15.79%,主要是各医院的部分急诊科医护人员参加市级医院的讲座或培训,其余84.21%的参加调查人员近两年从未参加过CPR的相关专业培训,这与乡卫生院的领导以及乡卫生院医务人员急救意识不强,对急救工作重视不足,CPR相关知识欠缺,遇见心跳呼吸骤停病例就显得手足无措,救治信心不足,害怕承担医疗风险,往往依赖上级医院驰援,白白浪费宝贵的救治时机,反而会增加医疗争议的可能。在调查中,不论是市级医院还是乡卫生院的参加调查人员均对专业的CPR培训表现出了强烈、浓厚的兴趣,均表示愿意参加相关的知识技能培训。

3.2 对于CPR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市级医院的医务人员知晓率为96.20%、69.62%,乡卫生院的医务人员知晓率为15.79%、84.21%。要想正确进行的CPR,必须先学会判断什么样的情况需要或不能进行CPR,我们在平日的工作中发现有医务人员将抽搐、癫痫、高热惊厥误判为心跳呼吸骤停而进行CPR的病案,盲目的进行CPR不但不能挽救病人生命,反而会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损害,更有可能给医院和个人带来医疗纠纷的隐患。

3.3 由表中可见,对于CPR操作中按压部位、按压深度、频率、按压通气比例、复苏有效指标、停止CPR指标的知晓率,市级医院分别为98.73%、88.61%、92.41%、93.67%、68.35%、75.35%;乡卫生院分别为78.95%、42.11%、42.11%、39.47%、42.11%、23.68%。近年来,随着病人及家属的医学知识、法律意识、维权意识的不断加强,抢救现场录像取证成为经常现象,因为CPR引发的医疗司法案例也是屡见不鲜。正确规范的CPR操作,一方面可以保障复苏的有效性,提高复苏成功的可能,另一方面可以保障医务人员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不至于因为救人而陷入医疗争议中,给自己的工作、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困惑,这也是造成医务人员职业成就感和自豪感缺失的原因之一。

4 结论 尽早发现猝死病人和尽快进行CPR是复苏成功的关键;医务人员尽快达到现场和有效干预是重要因素;对人民群众普及CPR技术对复苏成功至关重要[2];对公众普及心肺复苏术技能,可提高院前猝死急救的成功率[3]。据有关资料报道,美国接受CPR知识与技能培训的国民达5000万人(即人口中每4人中有1人)。在英国因CPR知识与技能的普及,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救治时间的延误,已导致生存率接近50%。许多发达国家通过立法将CPR知识与技能培训放入全民教育中进行,并定期进行必要的复训。CPR知识与技能的普及,使这些国家的国民生存能力明显的提高[4]。我国国民接受CPR知识与技能培训率没有官方的数据,但从相关文献看相当的低。CPR是临床医学中的基本技能。医务人员作为CPR行为的主体,并且也应该是CPR知识与技能培训人员的重要成员。我国有关资料报道在对71名基层医务人员的CPR知识和技能掌握调查项目中,胸外心脏按压技能掌握情况最差[5]。医务人员对CPR的掌握参差不齐,现状难以令人满意,只有医院领导和医务人员加以重视,不断培训,才能掌握标准的心肺复苏。另外上级医院还有义务对下级医院的心肺复苏进行规范的培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患者在医院内外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才能真正的提高医院的急救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晓松,等.现场急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1).

[2] 常春丽,刘少东,李晓云.院前猝死321例临床分析[J].齐鲁医学杂志,2011,26(3):240-242.

[3] 曾毓,叶泽兵,丁振苗.院前猝死255例临床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1,16(2):127-128.

医护人员急救知识培训范文第4篇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广西南宁 530023

[摘要] 目的 探讨开展团队式情境模拟培训在急诊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设计5种常见的典型病例的抢救流程,对医院急诊科49名急诊护士进行团队式情境模拟培训,并对培训前后的训练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根据规定流程实施案例抢救所需时间均较培训前明显缩短(P<0.05);培训后护士的理论知识考核合格率为95.9%,高于培训前(83.7%),培训后操作知识考核合格率为100.0%,高于培训前(85.7%),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与临床实践能力得分较培训前均有了明显提高,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 实施团队式情境模拟培训,能有效提高各层次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通过全真情境模拟增强了抢救团队成员间的沟通和协作能力,缩短了抢救时间,提升了抢救效果,是行之有效的急诊护士培训方法,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

[

关键词 ] 团队式;情境模拟培训;急救技能;急诊护士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a)-0045-02

急救护理具有病情危急、变化快突发事件频繁等特点,参与急救的全体医护人员的团结协作是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的重要条件,其中急诊护士的作用至关重要,其专业技术水平的高低和是否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影响着抢救的最终结局[1]。但传统的抢救培训往往仅关注对单项急救技能进行培训,而忽略了对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对于实际抢救工作的优化和改善局限性较大,实用性不强。团队式情境模拟培训是指通过对抢救案例进行模拟,真实完整地再现出抢救过程,以达到训练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与协作能力的目的[2]。我院急诊科在2012年1月—2014年5月将团队式情境模拟培训应用于急诊护士培训,取得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培训对象

我院急诊科护理人员共计49名,全部参与培训,其中主管护师4名,护师21名,护士24名;年龄23~48岁,平均(31.3±4.2)岁;本科23名,大专24名,中专2名;工龄 1~26年,平均(13.2±2.4)年。

1.2 培训方法

1.2.1 确定模拟抢救案例 急诊病种多且危重,为体现团队式情境模拟的特点,案例应包括情境设置与分析、医护责任与任务等内容,根据不同层级护士的能力和特点,制定出执行标准与具体培训目标。基于此,最终选定急性创伤性休克、心脏骤停、急性脑出血、急性中毒、急性心肌梗塞等5种疾病作为模拟抢救案例。

1.2.2 团队式情境模拟培训的实施 将49名护士人员根据年资、能力进行分组,每组 7 名。培训时间共5个月,每月完成1个案例。培训由理论培训与操作培训两部分组成。①理论培训:以理论授课的方式进行,在培训第1周完成,由专科医生及护士授课,主要目标为使培训对象完成对案例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②操作培训:以多功能急救模拟人为急救对象,根据编写案例中的任务分工和定位,各就各位,由组长负责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评估,根据组员能力层级分配急救任务,组织组内成员协作配合,及时纠正行为偏差。每实施一例抢救后,由组长带领团队对抢救效果进行评价。

1.3 评价指标及方法

①培训前后完成病例抢救所需时间对比。②培训前后案例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知识考核对比。由负责带教的高年资急诊专科护士与主治医师编写考试内容,实行统一考核,≥80分为考核合格。③培训前后护士专业技术水平及临床实践能力对比。采用由我们科室制定的急诊护士专业技术、临床实践能力考核表对受训护士进行考核,并对考核结果进行比较。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а=0.05。

2 结果

2.1培训前后完成病例抢救所需时间对比

7名为一组,随机抽取5种模拟病例中的1种按照团队式急救模式根据规定流程实施抢救。结果显示培训后所需时间较培训前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培训前后案例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知识考核对比

培训后理论知识考核合格率为95.9%,高于培训前(83.6%),培训后操作知识考核合格率为100.0%,高于培训前(87.8%),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培训前后专业技术及临床实践能力对比

培训后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与临床实践能力得分较培训前均有了明显提高,差异性显著(P<0.05),见表3。

3 讨论

急诊岗位处理的病种具有特殊性,往往与患者性命生死攸关,以急、杂、变化快、易感染为特点,再加上急诊科护士以年轻者居多,心理素质较差,遇到突发情况时容易出现慌乱,影响专业技术的发挥[3]。近年来出台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等文件更是明确了急救护理人员的工作定位与能力要求。为了提升急诊护士的综合素质,本研究采用团队式情境培训进行急救技能培训,使学科建设更加符合政策发展与需求。

之前我院急诊护士的培训主要以理论讲授的形式进行,注重对单项急救技能的训练。但在临床实际的抢救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因分工不明、配合不佳而影响抢救成功率,说明即使个人具备较高的抢救技能,但缺少相关的抢救配合培训也会影响整体效果[4-5]。由于缺乏团队配合训练,在临床抢救时经常会出现慌乱、反应速度不够等配合不协调现象,工作人员虽然具备了较高的单项技能,但相互间衔接却不到位[6]。情景模拟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将“真实”的应急状态展示在护士面前,突出了“急、快、紧”的特点,再现了紧张氛围,使大家如同身临其境,在训练过程中既注重单项操作,又强调人员之间的相互配合,使抢救过程中的配合达到常规化[7]。

团队式急救训练的内容都属于急诊抢救中的经常性工作内容,其培训重点在于将这些经常性急救技能进行有机整合,明确流程与分工,使得在紧急状态下团队间仍然能够配合默契,过程流畅[8]。培训结果显示,根据规定流程实施案例抢救所需时间均较培训前明显缩短(P<0.05);培训后护士的理论知识考核合格率为95.9%,高于培训前(83.7%),培训后操作知识考核合格率为100.0%,高于培训前(85.7%),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与临床实践能力得分较培训前均有了明显提高,差异性显著(P<0.05)。因此实施团队式情境模拟训练,通过对抢救情境的真实再现,使得护士在明确各种案例的抢救流程的前提下实境参与到案例抢救中,参照标准与规范不断对行为进行纠正,有利于护士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能,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增强抢救工作中的自信心,同时注重团队中的协作配合,增强了成员的默契程度,使得抢救过程更加流畅,有效缩短了抢救时间;同时进行团队式情境训练,能充分发挥出团队中不同层级护理人员的优势特点,降低了职业风险,获得最佳的抢救效果[9-10]。由于模拟培训与实际情境相似,使急救人员在熟练把握急救流程的前提下反复进行实践,从而做到在紧急状态下沉着应对,忙而不乱,提高了急救人员的心理素质。在培训过程中通过对某些急救意外场景重复演练,包括意外断电、呼吸机故障等,锻炼急救人员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熟悉突发情况下处置预案,避免实际工作中出现此意外由于医护人员处理不当给病人造成的伤害。

综上所述,实施团队式情境模拟培训,能有效提高各层次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通过全真情境模拟增强了抢救团队成员间的沟通和协作能力,缩短了抢救时间,提升了抢救效果,是行之有效的急诊护士培训方法,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同时由于开展该培训模式需要收集大量的抢救案例,编写不同的情境分析,可能会有疏漏之处,因此仍需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探索与改进。

[

参考文献]

[1] 李玫,陈亚华,席海明,等.急诊护士对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的认知与需求[J].中华护理教育,2013,4(3):117-119.

[2] 荣晓旭,屠苏.情景模拟在急诊护士心肺脑复苏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3(4):3-5.

[3] 俞巧娣,黄亚娟,张朝梅.实景案例培训在急诊护士急救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江苏医药,2013,17(5):2107-2108.

[4] 李玫,杨艺,季学丽,等. 急诊护士团队式情境模拟培训的实践[J]. 护理学杂志,2013,19(8):44-46.

[5] 马春波,刘素珀,郭婵娟. 分层次培训在中医院急诊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2,2(1):62-63.

[6] 康东红,王秀兰,来颖,等.分层次培训模式在急诊科护士培训中的应用及效果[J].宁夏医学杂志,2012,12(6):588-589.

[7] 秦寒枝,牛娟.团队式急救模式培训在急诊护士急救技能训练中的应用[J].安徽医学,2012,12(6):753-754.

[8] 胡英莉,黄静雅,邱丽娜,等. 年级制护理继续教育在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培训中的效果[J]. 护理学杂志,2013(21):4-6.

[9] 李海坤. 急诊科护士培训的现状和展望[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23(11):3532-3533.

医护人员急救知识培训范文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入院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是否在2014年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有80人,观察组有120人,两组患者的详细资料见表1。经检验,两组患者在基础资料上的差别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纠纷事件的多少与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具有可比性。

1.2医患协议

进行实验研究前,需要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积极的沟通,将实验治疗的有关意义和流程详实地告诉患者及其家属,让患者在自愿的情况下进行选择,与患者签订同意书。

1.3方法

由于2014年之前,我院尚未对急救中心的护理人员进行急诊诊疗流程的培训,因此,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的80患者并没有接受明确的急诊诊疗流程的科学化护理,而2014年之后的120名患者则受到了科学的急诊诊疗流程的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过程中发生纠纷时间的多少及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进行调查统计,可以说明急诊诊疗流程的应用对急诊护理管理质量的提高有明显的效用。对护士进行急诊诊疗流程的具体情况为:

1.3.1培训内容

①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专科急救仪器及专科操作的培训;科内常见急重症抢救程序;抢救病人时的医护配合;院内危重患者的安全转运;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演练。②?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准确接听出诊电话;保持出诊箱、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和药品的完好并熟练使用;现场处理危重患者医护1对1的抢救配合;院前危重患者安全转运。③?急救理论知识的培训:包括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各种应急预案、其它与急救相关的知识培训[2]。

1.3.2培训方法

首先,评选科内培训员及护理小组长:由护士投票评选出来的有高度责任心,业务能力较强的护士担任,专门负责科内护理人员业务技术的培训,并定期参加护理部的培训及考核。具体的步骤有:

1.3.2.1急诊前准备工作的培训

保证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及药品的齐全是院前急救成功的前提,护士长对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上的氧气瓶实行封条管理,并实行小组负责制,小组长负责组员的培训并共同完成物品的管理,保证物品齐全无过期,并记录在册,护士长不定期抽查物品的完好率、护士对救护车上的仪器掌握的程度。现场危重患者抢救时医护1对1的情况下,对护士的要求更高,根据医生的反馈及翻阅出诊单对存在的不足进行抓重点地培训,例如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是,应以立即进行基本生命支持、适当的气道管理为主,而非先使用药物。通过培训使护士懂得如何与医生进行沟通配合以形成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流程,提高抢救的成功率[3]。对需长时间转运的患者特别是山区道路转运危重病人时更要做好转运前、转运中对策的培训,使患者安全转运,减少医疗纠纷。

1.3.2.2急救知识的培训

科室每月组织业务学习2次和护理查房1次;由护士长或高年资护士进行讲课,内容要求与工作密切相关,平时容易犯错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常见急病知识和相关保健知识。所学内容要求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复习,并作为次月的晨会提问内容。这样可加深记忆。对常见急危重病人的抢救程序贴于抢救室,护士随时可学,并定期集中护士进行培训学习。对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要求熟练掌握。小组长督促本组护士学习,护士长利用晨会提问的形式来提高护士的记忆。积极参加护理部举办的急救知识学习班,为做好专科护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1.3.2.3院内急救

总结近年的抢救病例、常用急救仪器、专科操作和医生的建议,制定各级各类护士急救技术操作培训表,要求掌握的急救技术操作首先集中由培训员示范讲解要点、难点,分组由护理小组长负责指导完成练习,对一些不规范、不合格操作及时指出并讲解。

对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机、除颤机、电动吸引器每年举行2次以小组为单位的急救技能比赛。由小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培训,并设立奖励。这样大大提高了护士的积极性,同时又鼓励和培养了护士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新护士包括见习期护士实行一对一的带教:由年资高的护士跟班带教,?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理论联系实际式的讲解,让新护士带着问题看书、看示教。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17. 0 软件对试验中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 检验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使用χ2 检验,以P < 0. 05 作为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2.结果

对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纠纷时间的多少和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进行调查,具体情况比较为表2。

3.讨论

传统错误观念认为:急诊无专业,无方向,无特色,分诊是其主要工作。其实,急诊医学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朝阳领域,是研究外伤和突发医学问题的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