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插花实践总结

插花实践总结

插花实践总结

插花实践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插花艺术;教学;实践;应用

插花艺术是结合生活、艺术与知识,对植物进行艺术性改造,通过独特的设计理念创造出具有艺术美感的插花造型。插花艺术教学作为具有技术性与艺术性的课程,实践重于理论,因此,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学生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出插花的艺术性。因此,在插花艺术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实际的插花操作,使学生切实的感受到插花艺术的魅力,并且使插花艺术教育与市场需求相结合,达到插花艺术在实际中应用的目的。

一、插花艺术课堂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插花艺术实质上是一项造型艺术,这个过程是由人手工操作完成的,这就体现出插花艺术的应用性,没有实践的教学就是一种空想,因此插花真正的艺术内在就很难被学生触及到。

1、对插花艺术实践教学总体印象

插花是一种特有的文化,插花艺术是人们展示自然的魅力以及人的内心世界对自然、人生、艺术和社会生活体悟的媒介,这是一种精神追求。而在以园林、园艺为主干专业的学校,开设《插花艺术》教学是必要的。

2、插花艺术理论水平还不高

借助于插花艺术的形式,折射出作者对生活、艺术、自然及传统文化的理解。而学生基础较差,讲太深的理论知识,他们不能理解,因而理论知识掌握还不高。

3、插花作品的知识性不够

插花艺术主要是利用植物花卉进行装饰作用,通过制作插花作品来体现出自然的美感,使插花能够装点生活,为生活中增添一份艺术与优雅。插花艺术利用自然界的馈赠,点缀生活的品质与风貌。但是在现今的插花艺术教学中,主要以插制技巧为主,但忽略了对插花的艺术美感的要求,导致在大部分插花作品中存在着单调且缺乏创意的现象,而学生对作品的构思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这种模式下,插花作品的知识性完全无法体现出来。

二、插花艺术教学实践改革的应对对策

1、插花艺术教学实践方式多样化

插花艺术教学要结合实际进行创新式教学,不需要拘泥于教材要求,可以从多方面、多领域进行插花技术与成果的吸收。插花艺术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科,创新是推动艺术发展的必经之路,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可以鼓励学生提高自身的创新性。例如,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段以及语言引导学生在插花艺术上的创造力并提高其学习兴趣,发掘学生内在的潜力,开拓其艺术眼界,使学生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插花材料的选用

学生在进行插花实践时会应用到大量的花卉植物,因此在教材成本支出上也形成一定的问题。因此,采购教师在进行花卉采购时,可以按照季节来进行花卉的购置,例如,在春夏两季处于花期,因此可以增多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插花技巧;而秋冬两季花卉植物较贵,而人造花可以重复多次使用,可以选择购置人造花进行实践教学,可以减少资金的支出。目前我国许多地区院校中都种植了人造花,这样可以在较少的投入的同时起到提高学生插花艺术教学实践能力的作用。

3、插花艺术的理论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必须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使作品具有传情、动情、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精神美。这要求学生不断深化学习,提高理论认识。

4、插花艺术的学时安排调整

大部分院校内的插花艺术课程的安排都较为松散,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理论知识课程占据大部分,而缺乏一定的实践课程,而由于教师自身实践能力有限对学生插花的技术也无法进行客观点评,导致在下次课程进行时,学生容易遗忘前面所学的知识点,即使再进行实践教学也无法达到对理论知识巩固的作用。因此,可以向院校进行申请,调整课时,把插花艺术的课程安排到同一天,这样就可以达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5、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现今的社会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因此插花艺术的教学活动要与实际相结合,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适应市场需求。并且让学生多参加插花比赛,通过竞赛的方式去了解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技术上的优点,提高自身水平。

6、了解插花市场

插花艺术是一个更新交替非常快的行业,学生在书本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很可能已经无法适应艺术市场。因此可以让学生对花卉市场进行参观,了解花卉知识;参加插花展览,了解最新的插花艺术走向;关注插花艺术的发展与创新的技术,掌握最新的插花艺术的动态,从中吸取经验知识;聘请专业人员,通过专业的插花师进行直观的技术操作,使学生对市场流行的插花有一定的了解。

结语:现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需求增高,插花作为一项可以陶冶情操的艺术,其在市场中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好。因此在插花艺术教学实践中,要结合插花的应用、技术、知识与艺术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其可以适应社会需求,在插花艺术的道路上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与前景。

插花实践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旅游专业选择性课程 插花艺术 教学实践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生为本,满足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教育多样化的需要,2014年11月,浙江省教育厅正式印发《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全省各地组织实施。

这次中职课改的最大特色是“以选择性教育为理念,以多样化课程建设为抓手,以制度创新为取向”。

为了落实这一方案,同年12月浙江省推出首批34所中职课程改革试点学校,并计划到2016年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全面推行课改。临海市中等职业学校作为浙江省首批34所中职课程改革试点学校之一,推行了两年多的课程改革,在推行和实施课改方面有一定研究经验,而该校的旅游专业作为率先推行选择性课改的试点专业,在专业的选择性课程设置与教学的实践与管理方面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在该校旅游专业选择性课程开发和实践特别是取得了很多宝贵经验,并获学生很高的认可,其中插花艺术课点赞率最高,本文以此门课为例,谈谈该门课是如何开展和实施的。

一、插花艺术作为一门选择性课程,明确本课程的设计背景

近年来,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和酒店行业对插花艺术性的追求,开展插花艺术课程的深入研究和教学已成为旅游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插花艺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新学科,它的教学意义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它更具有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意识,从现实的意义来说学会插花艺术这一门技术,给学生拓宽就业渠道,将来可以从事专业的插花员、花艺师等相关职业。

因此,有必要开设这门课程来了解插花艺术的相关知识。该校旅游专业将插花艺术纳入专业选修课程当中。

二、设立插花艺术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了解插花艺术的基础理论和花材,主要内容包括:认识花材及类别;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与欣赏;了解花语知识;制作丝带花结。插花艺术的实践包括L形、三角形、新月形、s形等花型方面。

2.能力目标

用艺术审美的方法自己去设计鲜花造型,教会学生用插花艺术的知识去观赏身边的景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学会继续学习和使用相机,学会在平常收集一些鲜花及风景照片等相关资料。

3.态度、价值观

一门课程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固定的态度和价值观。插花艺术课程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思想及情操,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植物的美丽,爱护身边的花草树木;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艺术成果,热爱和宣扬我国的旅游资源。

三、插花艺术教材的选编及课时安排

1.选材的原则

精练;有代表性;易于上手;实例穿插;举一反三。

2.编排的原则

从整体方法到实际各案中的运用,按花型种类顺序编排。

3.课时安排

共课36时,每周两课时,一学期完成该课程。其中第一章插花艺术的基础理论安排6课时,第二章中国的传统插花艺术与欣赏安排2课时,第三章花语知识安排2课时,第四章丝带花结的制作安排2课时,第五章插花艺术的设计与造型实践安排20课时,第六章考查评价安排4课时。

四、插花艺术课程的实施

1.实施的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旨在培养学生对插花的兴趣及动手创造能力。

2.实施的准备

调查和研究学生心理及需求精心编排课程,结合中职学校学生好动手的特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将理论知识渗透到课堂技能实践当中,比如花型的研究就让学生先在纸上画出来,花艺的发展史和与职业的结合就可以用VCR和PPT方式直观呈现,教师课前制定好上课的内容及地点、方式。

3.实施的方法

讲授、演示及项目教学法与小组合作等相结合,教学中运用大量实训和直观教学,以作品摄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准备将一部分的课堂设置在校园花坛边,充分利用校园花木,就地取材创作作品,将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第二课堂相结合。

4.课程的考核办法

由于这是一门专业选修课,学生来源于不同的班级,所以要求学生进行分组,以6人为一小组,每组有正副组长各一名,共同完成大小项目中的某一部分,比如在学习扎结带当中就可以采用每人扎一个,组长来考核打分。而在花型的塑造中就可以以大组为单位。课前分工准备花材,课中合作完成插花,这样有益于在上课规定时间内有效率地完成任务并培养团队合作意识。这是课堂实践考核的部分,由组长打分和教师打分组成共70分,还有一部分考核是理论部分占30分,包括考核、课堂纪律和课堂发言等情况,两者结合构成最终的考核成绩。这样的考核突出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视,同时也培养学生的遵纪守规和合作意识。

五、插花艺术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教师的技能要求比较高,但教师缺少深造的平台插花艺术作为一门技艺,需要教师作为一个专业的花艺师来钻研,但现实的问题是旅游专业教师都没有太多机会接受专业的培训,为了上好这门课程,很多教师从零到一地慢慢学习,先理论再实践,只能从网络和书本中求知,很多旅游教师希望能有更多机会参加此课程的培训和学习。

第二,插花是耗材课程,在经费和材料方面存在很多短。缺插花主要以植物鲜花材料为素材,而鲜花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季节性,所以每次的插花造型需要准备大量的花材,虽然在课堂中尽量采用较常见和便宜的花材,但也需要花钱去花店采购主要的花种,而且有些花还有很强的季节性而买不到,这就约束了插花课堂的空间。

第三,作为选择性课程,男女生的比例失调和兴趣不一。从这几年的班级男女生比例来分析,女生选修该门课的比例偏高,占总数的80%,她们选修这门课后学习的兴趣很高,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很强,在学生的期末考核中优秀分基本上是以女生为主。有些男同学选修该门课后,因为兴趣点不一样,比如扎结带这个环节,有很多男生只能完成基本步骤,不能将丝带扎得细致而有美感,所以自信心不足,平时也不加强练习,所以在这门课的学习效果和反馈上不太理想。

插花实践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插花艺术;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1-0017-03

应用型本科人才是指能够进行行业技术创新和创业的人才。[1]这类人才应该了解所从事的行业,掌握相关技术,还要有创新意识及创新、创业的能力。具备应用性、开发性研究能力以及集合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是应用型人才的潜质。[2]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是一项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工程。高校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还需要做很多工作,重要的是要把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到每门具体课程的教学实践之中。具体到《插花艺术》课程,在其授课过程中,就要在教授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会想、敢想。要在实践中鼓励学生求新求变,并且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平台,能让他们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得到的提高和获得的成果,从而强化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求变性意识,为以后的技术创新和创业做准备。

《插花艺术》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强化以人为本的思想,实现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3]要以学生为主体,要把激发兴趣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之一。一般情况下,学生对插花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兴趣。在上课之前,学生往往是一种自发的兴趣,授课的过程实际就是通过进一步的了解而调动学生对插花的好奇心,强化他们对插花的兴趣。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逐渐培养技能,提高情趣,通过作品评析、比较来训练学生的洞察力。同时,学生看到自己逐渐成熟的作品,会产生成就感,这些都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兴趣并激发其创作的激情。《插花艺术》课程改革包括理论教学的改革、实践教学改革和课程考核改革三方面。

一、拓宽视野,培养创新意识

理论教学的改革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途径以拓宽视野,培养创新意识,理论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插花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行业概况、作品鉴赏等相关的知识,从而使学生知道插花是什么,有什么可以用,应该怎么去想、去创作。主讲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看、勤议,教师再加以正确的引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作意识。《插花艺术》理论教学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授课人员

主要由主讲教师系统地讲授基本知识和技能,也可以请花店老板介绍店址选择、进货渠道、经营方式、经营策略等方面的内容。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请花艺师或插花师以讲座的形式介绍行业概况、插花心得和个人从业经历。

2.授课内容

除了讲解基本知识、技能、作品赏析和介绍业内行情等内容之外,还要让学生了解插花员和花艺师考核方面的知识,了解国内外知名花艺师的从业经历,赏析他们的优秀作品。并通过介绍近期举办的各类插花展或插花比赛,将优秀作品及其一些新的理念、方法和技能与学生共同分享。

3.授课形式

在多媒体教室授课,通过教师讲解,展示图片、视频,进行师生共同参与作品展示和评议等形式,提高教学效果。在授课时可以采用参与式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课程的乐趣,给他们站在讲台上的机会,让他们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比如,让学生在讲台上对自己插制的作品进行解说,鼓励其他同学参与评议。为了提高学生的洞察力,也可以选择一个主题,如花店经营策略等内容,组织学生自己查资料,自己组织语言在讲台上讲解,这些都能给学生一个自我锻炼和表达的机会,并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二、夯实基础,强化创新技能

实践教学的改革能够为学生提供夯实基础、强化创新技能的平台。实践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插花相关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技能,并使其能够独立或协作进行各类插花作品的创作和插制。在授课过程中,要提供条件让学生尽早接触插花实践,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以引导为主,尽量少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优劣的评判而多提改进的建议,鼓励学生多尝试,用各种方法进行各类插花作品插制和创作。《插花艺术》实践教学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授课人员

以专业教师为主,有条件可以聘请花店老板和花艺师进行相关内容的示范和讲解。

2.授课内容

实验课内容。由于实验课学时有多有少,根据课程进度,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并不是完全独立分开,而是相互渗透、贯穿始终的:

第一个阶段是探索和了解阶段,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了解插什么、怎么插、插出来是怎么样。在这一阶段,学生在进行第一次作品插作时,为了鼓励其多尝试,试验内容应灵活且避免太多的限制,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考虑自己要表现什么,如何表现出自己想表现的内容。作品插出之后,助其理清思路,把最想表现的部分突现出来,然后建议他删去冗杂繁琐的部分,并辅助他将之前和之后的作品进行比较,从中获益。第一次插花不一定要求作品追求太高层次,主要是让学生意识到插花是先思考,再动手,不光是一项技术,更是一种创作,而且作品插作过程实际上更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

第二个阶段是掌握基本方法和技能的阶段,使学生知道应该如何通过掌握基本技能插作出自己的作品。同时,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敢将“能这样插吗”的想法付诸于实践。在第二个阶段,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一系列优秀的插花作品进行分析、模拟,安排他们进行中国传统式插花、礼仪插花和现代花艺作品插制,这样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洞察力,让他们能够系统地掌握传统式插花、礼仪插花和现代花艺的基本插制方法,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学生练习插花的各项基本技能,以便于让学生能够改进和利用这些方法、技能,更娴熟地插制和表现自己创作的插花作品。

第三个阶段是创作和创新阶段。掌握了各项基本插花技能的学生,已经能够插制出形式多样、造型各异的插花作品,这个阶段要引导学生欣赏一些创意很好的作品,让他们了解到作品竟然可以这样来创作,使其意识到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如果说第二个阶段是培养学生对作品形式的表达,那么第三个阶段注重的是对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先将插花作品炫目的外型放在一边,静下心来,倾听内心的声音,感受自己的感悟,试着把这些提取出来,表达出来,转识成智,再用合适的形式表现出来,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3.授课形式

在实验室授课时,根据课程进度和内容要求,每次拟定相应的主题,将需要掌握的各项基本技能融入到主题中去,教师先进行操作要点和要求的讲解,之后分步示范,留足够的时间由学生插作作品,插作期间教师给与及时的指点,作品插好后,师生共同进行作品展示、作品评议和作品改进。也可以带学生参观各类插花展,参与各种形式的插花比赛。

开设插花实验课的时候,既要保证效果,也要注意降低成本,学生第一次插花时要用鲜花,之后可适时采用能重复利用的仿真花。如果单班设课,每次实验课时间可以适当延长,多设几项内容,若多班设课,可以把上课时间安排得紧凑一些,这样都可以使花材得到重复、充分的利用,从而减少反复购花的费用。作品完成后,及时进行作品的评议和改进,能够使学生发现自身不足,找到改进的途径,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插花技能。将作品进行展示,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创作的激情,并通过相互比较,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插花技能。

理论和实践教学是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的。在理论课上带去部分学生的作品,既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让学生参与作品评议,包括作品解说、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三部分内容。学生讲解自己的作品和参与评议,可以促进他们去思考、比较和辨析,提升其洞察力,培养语言表达和临场发挥的能力,有助于他们展示亮点,发现问题。评议之后,教师随之展示的一些相关的优秀作品,有助于学生认识到以后努力的方向,并能找出差距,从而激发斗志。在实践课上,将理论课讲解的一些原理、原则和方法,进行实物演示、比较,使学生能够理解得更透彻。比如在第一次插花时,学生想表达的内容和想表现的东西都很多,结果使作品没有中心,显得乱,对这样的作品用“主次分明”这一原则进行评议和改进,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三、以考促学,提高创新能力

课程考核改革是为了使其能够成为以考促学、提高创新能力的动力源。《插花艺术》课程考核的改革,是为了使考核在切实检验教师的授课效果和学生对本门课程掌握情况的同时,还能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考核改革将过程性考核与总结性考核相结合,即动手又动笔,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考核促提高。考核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与插花员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接轨,并以考核作品举办插花展,以此展现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展示专业特色。课程考核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考核内容

包括《插花艺术》教学大纲和插花员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行业相关的业务知识和插花作品的创作、创新能力。

2.考核方式

包括理论考核和实践操作考核两个方面,两部分所占分值的实际比例,应根据课程具体安排进行设定。理论部分的考核形式有两种:在课时较多时,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对各知识点分别进行讲解和诠释,理论考核是以闭卷形式对学生所掌握的基本知识和行业知识进行考核。因课程调整、课时压缩,教师需要从大方面着手,对知识点融会贯通,经过论证,理论考核就改为让学生撰写课程论文的形式,教师根据侧重点不同,拟定若干个供选题目,由学生自主选择进行撰写,根据学生对所涉及的知识点的阐述和灵活应用情况进行评分;实践操作考核是对学生插作的作品进行评分,每插作一个作品评分一次,借鉴大学生插花比赛的评分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对各项指标和分值进行相应的调整,保证在考核基本技能的同时,能够注重创意,提倡创新,之后根据每次分值及相应权重进行实践操作考核的综合评分。

应用型本科的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要将所有的学生培养成“老板”,而是将创业作为一种精神、一种能力、一种素质的育成过程。[4]《插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并不只限于为了让学生掌握这项技能,也不仅是培养学生成为花店店主、插花员或花艺师,虽然能够为有意向的学生提供一种可能,但更关键地是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习惯,培养其创新性思维和创作意识,培养其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芳,马天柱.试论应用型本科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1,(5).

[2]郎耀秀.试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专业设置[J].高教论坛,2010,(5).

插花实践总结范文第4篇

1合理安排实验课的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精炼理论教学,合理恰当地安排实验课的教学内容,突出地区特点和实用性,学生能较为熟练地运用课堂上讲授的基本美学理论进行插花与盆景作品的制作,以及运用美学理论进行盆景与插花作品的欣赏与评价。在此基础上,掌握盆景与插花作品的基本养护管理措施,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其将来从事花卉园艺工作奠定基础。

2正确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制作盆景用的材料,实验所需的鲜切花、花泥、彩带和包装纸等材料均是消耗品,实验经费开支很大。由于教学经费有限,在满足学生技能训练的情况下,应尽量控制实验成本,并不断推陈出新,采取灵活措施以适应教学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实践课时间集中安排,尤其插花部分实践,以此减少鲜花用量,控制单个实验内容的成本。在实践过程中合理组织实验内容,尽量重复使用鲜切花。如:首先练习插花花材的识别及整理造型;其次练习西方插花基本花型;最后练习现代花卉装饰类型,造型顺序上,先练习制作花束扇型插花三角型插花T型插花L型插花椭圆型插花半圆型插花胸花花环,这样不仅节省了花材的用量,而且也达到了教学目标;采用接枝法和金属丝缠绕法等,延长花茎;花朵的切割、粘贴造型等方法应充分利用花材,节省开支。实践课的安排尽量避开节假日,到节假日时鲜切花供不应求,各种鲜切花的价格都比平时贵,因此,尽量避开在节假日前后实习。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盆景和插花的制作过程并不简单,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常手忙脚乱,不能将课堂上学的造型原则很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另外,一些学生不善于观察,只专注插制,制作成的作品常上重下轻,没有厚度,缺乏立体感,在插制过程中一定要多观察、多总结,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实训时最好2人一组,这样旁观的同学,可以及时提醒,完善作品的不足。

二、改革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课程考核采取理论加实践的考核方式,为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和实践考核的比例由原来的7∶3改为1∶1,即理论考试占50%,实践动手能力考核占50%,理论考核期末考试占70%。考试题覆盖面广,题量大,以便全面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内容包括考勤、课后作业、课堂小考、阅读报告和专题讨论等,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三、注重基本操作技能

训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插花艺术既是一门课程也是一门技术和职业,农业部职业技能工种里早已设有插花员这一工种,插花员职业共设4个等级,需取得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后,方可以从事本职业工作。据农业部统计数据,到2011年花卉业从业人员达4676991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95180人,花卉园艺方面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参加插花员国家职业技能资格考试,为学生就业准入创造条件。同时引导并推荐学生到花店实习,通过实习,学生提高了插花技能,学习了花店的经营模式,这些都为学生毕业后就业或自主创业打下基础。

四、探索并开展以课堂教学为主,网络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

插花实践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插花地 飞地 研究综述

插花地问题无论是历史时期还是当前,都是我国非常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它不仅影响着政府的行政管理、插花之民的生产与生活,而且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插花地研究是人们全面、深入了解插花地的有效方式,对插花地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插花地研究已引起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学者们已从不同角度对插花地的相关问题做了研究和探讨,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插花地的研究概述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时任安顺知府的胡林翼称:“查贵州所谓插花地者,其情形约略有三种”[1]这是关于“插花地”这一称谓的最早文献记载。插花地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新中国成立之前。该时期学者们主要依托历代正史地理志和相关地域的地方志等文献资料对插花地进行研究,但带有明显的时代性和阶级性。如清代学者胡林翼曾专门研究过插花地,他除了对插花地进行类型划分之外,还详细介绍了插花地产生的原因和影响。但在今天看来,他的研究具有很强的时代局限性。第二,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该时期由于人们对插花地的研究不够重视,故而几乎没有什么研究成果。第三,改革开放之后。插花地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但遗憾的是到目前仍没有一本专门研究插花地的著作,仅见一些论文和非学术研究的文章,共二十余篇。如史念海的《战国时期的插花地》、杨斌的《历史时期西南“插花”初探》和《民国时期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清理拨正研究》、冯贤亮的《明代江南的争田问题──以嘉兴府嘉、秀、善三县为中心》和《疆界错壤:清代“苏南”地方的行政地理及其整合》、杨朝伟的《城区“插花地”问题及其处理对策》、傅辉的《河南插花地个案研究(1368~1953年)》和《插花地对土地数据的影响及处理方法》、郭声波的《飞地行政区的历史问题与现实实践的探讨》、吴滔的《“插花地”的命运:以章练塘镇为中心的考察》、郭舟飞的《由武汉“插花地”看地方政府公共管理》、蔡博峰的《“飞地”图谱》、鲁西奇,林昌丈的《飞地:孤悬在外的领土》、马琦,韩昭庆,孙涛的《明清贵州插花地研究》、罗志亮的《仁怀“插花地”研究》、王文章的《民国时期滇黔交界处插花地与匪患问题研究》等。虽然插花地的研究成果屈指可数,但从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中发现,学者们所使用的资料,已不再局限于文献资料,档案材料和田野调查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得到了运用。而且学者们的看法或见解也更加客观,这对插花地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插花地的研究内容

(一)关于插花地内涵的研究

目前为止,关于插花地内涵的研究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插花地就是飞地,该观点的代表人物有史念海、傅辉等;另一种观点认为插花地是各种穿插交错或经界不正之地,该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杨斌、郭舟飞、王文章等。郭舟飞在《由武汉“插花地”看地方政府公共管理》中认为,插花地是指:“两个区域间要么没有明确的归属,要么就是两个单位地界相互穿插或分隔而导致零星分布的土地”。[2]郭舟飞虽然概括了各种穿插交错或经界不正之地,但是,笔者认为:“没有明确归属”的土地不能视为插花地,因为插花地是一种行政区划现象,故而对于那些区域界线不清的土地是不能叫做插花地的。另外,将一个政区也统称为一个单位的提法显然也有些欠妥。杨斌在《民国时期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清理拨正研究》中认为:“插花地是特定时期、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区域内的各个政区(或行政区划)在形成、发展和变迁过程中各种穿插交错或经界不正之地的总称,包括飞地和犬牙之地两种基本类型”。[3]

相比较而言,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并认为杨斌对插花地的定义更为合理。其理由是:第一,“各种穿插交错或经界不正之地”是对插花地科学合理的界定。第二,杨斌认为胡林翼所描述的“华离之地”指的就是“飞地”,因而主张用国内外普遍接受的“飞地”一词更为合理。对于“犬牙之地”与“欧脱之地”,杨斌认为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故而主张运用“犬牙之地”即可。该定义既对插花地作了明确界定,又概括了它的两种基本类型,这就更好地诠释了插花地的内涵。

(二)关于插花地产生的原因研究

插花地的产生除了历史遗留之外,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还有其特殊原因。如在《战国时期的“插花地”》中,史念海认为这一特定时期插花地的产生是受了“用兵”、“贿赂”和“采邑”三大因素的影响。杨斌在《历史时期西南“插花”初探》中指出: “改土归流”为历史时期中国西南插花地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但根源还是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傅辉在《河南插花地个案研究(1368-1953年)》和《插花地对土地数据的影响及处理方法》中分析得出,明初河南插花地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军民屯垦。此外,卫所制度、寄庄和随民分土等都是插花地产生的影响因素。根据郭声波在《飞地行政区的历史回顾与现实实践的探讨》中的分析,他认为飞地行政区的产生是受政治、经济、军事和民族等因素的影响。鲁西奇和林昌丈在《飞地:孤悬在外的领土》中分析认为,统治者为加强地方控制的需要而故意设置和不合理的户籍制度都是造成飞地出现的主要原因。在《由武汉“插花地”看地方政府公共管理》中,郭舟飞指出武汉插花地的产生主要有两大原因:第一,改革开放后,我国采用“城乡合治”模式,城乡分界线的模糊是导致城乡结合部插花地出现的原因;第二,政府的行政管理范围与城市化进程不一致。在城市不断扩大的同时,行政管理线却没有随之变更,因而导致插花地的产生[4]。

(三)关于插花地产生的影响研究

迄今为止,在有关研究插花地影响的文章中,主要存在肯定与否定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郭声波在《飞地行政区的历史回顾与现实实践的探讨》中指出:“飞地行政区不仅应当允许存在,而且还可以适当发展”。[5]蔡博峰在《“飞地”图谱》中认为:飞地的存在给我们带来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启发。[6]总之,郭声波、蔡博峰等对插花地带来的影响是持肯定态度的。

然而,杨斌在《历史时期西南“插花”初探》中分析认为:历史时期,人们对插花地产生的不利影响已有所认识,但仅限于政治和军事两大方面。在《城区“插花地”问题及其处理对策》中,杨朝伟总结了城乡结合部的“插花地”有三大不利影响:首先,造成城市管理出现“空白区”;其次,严重阻碍了城区职能的充分发挥;最后,影响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据《插花地对土地数据的影响及处理方法》中分析,傅辉认为插花地是导致耕地被隐匿,引发县辖耕地与县域耕地不匹配的重要原因。鲁西奇和林昌丈在《飞地:孤悬在外的领土》中认为:政府对飞地的控制力是相对薄弱的,这不利于政府对飞地的治安管理。由于鞭长莫及之故,飞地常常是孕育各种不和谐因素的温床。总之,杨斌、傅辉等人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不同时期插花地的不利影响,故而,他们持否定态度。

笔者认为,插花地的存在是弊大于利。从当前的角度分析,各地插花地的存在都具有以下三大不利影响:第一,不利于政区形态的优化,影响各级政府的行政效率。第二,阻碍了插花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第三,影响插花之民的生产与生活。

(四)关于解决插花地的对策研究

1、清理拨正。到目前为止,有关插花地清理拨正的研究成果较少,并且研究内容仅限于插花地清理拨正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三方面。

对西南地区插花地清理拨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黔省及川黔、滇黔、湘黔和黔桂交界地区。关于这些地区插花地清理拨正的情况,学者们一致认为:“历史上虽然经过了多次清理拨正,但仍然具有不彻底性”。对于导致这种不彻底性的原因,学者们却有不同的见解。在《历史时期西南“插花”初探》中,杨斌指出:“导致这种不彻底性的主要原因是未敢深入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7]此外,杨斌又在《民国时期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清理拨正研究》中说:“民国二十九至三十五年(1940~1946年),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的清理拨正工作分为两个阶段:民国二十九至三十三年(1940~1944年),是川黔两省自行清理拨正阶段。民国三十三至三十五年(1944~1946年)是在内政部主持下,经过三方代表实地会勘,最后拟定划拨方案的阶段。杨斌虽然认为这次清理拨正工作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彻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受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的影响,故而仍然遗留了不少插花地”。马琦、韩昭庆、孙涛在《明清贵州插花地研究》中总结了导致贵州插花地问题到清末都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的三条原因:首先,各政区之间的利益分割冲突是首要的阻碍因素;其次,地方政府相互推诿,缺乏相互间的协作;最后,由于考虑到插花地清理拨正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因而清理拨正工作被长期拖延。[8]

相对而言,长江三角洲的插花地已得到较好的解决。正如冯贤亮在《疆界错壤:清代“苏南”地方的行政地理及其整合》中所说的那样:“清末民初的改正工作,应当是全面的,因为它基本上清除了历史上长期维续的错壤插花问题”。[9]

傅辉对河南开封、归德一带插花地清理拨正研究分析后,他认为在明清时期,由于户籍与地籍是相互分离的,因而使插花之民不能就地入籍,故而他否定了明清时期的清理拨正。但在《河南插花地个案研究(1368-1953年)》中他认为:“民国时期插花地的终结,基本结束了河南近600年的州县经界纠葛”。[10]由此可见,他对民国时期的清理拨正工作是给予肯定的。

2、对策建议。在《城区“插花地”问题及其处理对策》中,杨朝伟认为,要解决好城乡结合部的插花地问题,必须要增强全局意识、明确处理原则和加强工作协调。[11]郭舟飞在《由武汉“插花地”看地方政府公共管理》中进一步提出了解决插花地问题的四项基本原则:首先,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为准绳;其次,坚持以零附整的原则;再次,便民高效原则;最后,有序推进原则。同时,他还建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做好宣传工作;第二,规范政府管理;第三,完善政策调整;第四,深化民主建设。[12]

除以上研究内容外,关于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的插花地基本情况也有过研究。如张祥刚在《民国时期黔桂交界地区插花地的匪患问题研究》中,将民国时期贵州罗甸与广西天峨,贵州荔波、独山与广西南丹,贵州从江、黎平与广西三江交界地区比较突出的飞插花地做了详细研究。

三、简评与展望

插花地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首先,研究的地域空间非常有限。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片区:第一,西南地区的黔省及川黔、滇黔、黔桂、湘黔交界区域;第二,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三,傅辉对河南开封与商丘一带进行的研究;此外,上饶市勘界办公室在《巩固勘界成果的重要举措—对己勘定边界线两侧插花、飞地及争议地段进行详查建档工作》中,对江西南昌与上饶一带也做了一定的研究。由此可见,中国还有很多区域的插花地无人研究。其次,研究的时间范围主要是在历史时期。研究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占据了所有成果的三分之二还多,而研究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却很少。最后,学者们倾向于县级以上政区插花地的研究,而对县级以下插花地的探讨却非常少。吴滔在《“插花地”的命运:以章练塘镇为中心的考察》中指出:“以往的政区研究,多注力于县级以上政区的沿革,对于县级以下行政单位如乡、都、区等的归属极少涉及”。[13]

笔者认为,插花地要继续深入研究,必须扩大研究的地域空间,同时,还要将历史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在此条件下,深入基层政区插花地做充分的田野调查,将收集到的田野调查资料与文献资料、档案资料对比互证,从而做点面结合的研究和“麻雀式”的解剖。这是研究插花地的必然趋势,也是插花地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通志·前事志(三)[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89页.

[2] [4] [12]郭舟飞.由武汉“插花地”看地方政府公共管理[J].科技创业月刊,2009年,第9期.

[3]杨斌.民国时期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清理拨正研究[J].地理研究,2011年,第10期.

[5]郭声波.飞地行政区的历史回顾与现实实践的探讨[J].江汉论坛,2006年,第1期.

[6]蔡博峰.“飞地”图谱[J].地图,2009年,第4期.

[7]杨斌.历史时期西南“插花”初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8]马琦,韩昭庆,孙涛.明清贵州插花地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9]冯贤亮.疆界错壤:清代“苏南”地方的行政地理及其整合[J].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10]傅辉.河南插花地个案研究(1368~1935年)[J].历史地理,2003年,第19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