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益慈善活动的意义

公益慈善活动的意义

公益慈善活动的意义

公益慈善活动的意义范文第1篇

问:您能否介绍一下制定和印发这个文件主要出于什么考虑?

答:党和政府一贯倡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发挥积极作用,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与文化繁荣作出应有贡献。支持和鼓励宗教界开展公益慈善活动,是发挥宗教界积极作用的重要途径。多年来,我国宗教界发扬服务社会、利益人群的优良传统,积极参与和开展赈灾救灾、扶贫济困、捐资助学、医疗卫生等公益慈善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但是,由于各地各有关部门对宗教界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认识尚不一致、政策尚不明确,有些优惠待遇得不到落实,影响了宗教界参与和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积极性。加之宗教界自身由于人才、财力、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不高、活动不够规范等问题,影响了公益慈善活动的效果。

为促进宗教界公益慈善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国家宗教局联合中央统战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税务总局等部门制定出台了《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这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落实《宗教事务条例》,发挥宗教界的积极作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都具有重要意义。

问:对《意见》的主要内容应该如何理解?

答:六部门联合这个文件的目的首先是支持和鼓励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意见》肯定了我国宗教界在从事公益慈善活动方面取得的成绩,强调了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积极意义,明确提出了对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积极支持、平等对待”的工作要求,择要列出了鼓励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主要范围、基本形式以及可以享受或者参照享受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可以说,《意见》重申和强调了党和政府支持和鼓励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既定政策,有利于统一各方认识,将为宗教界的公益慈善活动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和空间。

同时,《意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结合我国宗教界实际,明确了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应当遵守的基本原则,对相关部门提出了“完善机制、依法管理”的工作要求,为宗教慈善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这是对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进行的引导和规范。

问:《意见》对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范围有哪些规定?

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结合我国宗教界实际情况,我们在《意见》中明确了对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重点支持的领域,包括灾害救助、扶助残疾人、养老、托幼、扶贫助困、捐资助学、医疗卫生服务、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等。选择这些领域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界定的,适合宗教界从事的公益事业;二是国家号召社会力量参与,宗教界具有一定优势、传统和潜力的慈善事业。

当然,我国公益慈善事业仍在不断发展之中,各地各教情况有很大差别,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

动不可能仅仅局限在上述范围之内,因此文件中规定,只要是法律和政策允许的,适合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发挥积极作用的各种公益慈善活动,都是应该得到支持和鼓励的。

问:《意见》对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提出的扶持和优惠政策是如何确定的?

答:《意见》在税收减免、政府资助、用水用电等方面提出了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可以享受的扶持和优惠政策。这些政策来自于国家对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的非营利组织给予的扶持和优惠政策,《意见》主要是对这些政策同样适用于宗教公益慈善事业进行了明确和强调。

当然,国家扶持公益慈善的政策还会不断完善,许多地方都有鼓励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地方性政策,这些都同样适用于宗教公益慈善事业。因此《意见》明确提出,“宗教界依法开展的公益慈善活动和设立的公益慈善组织受法律保护,享受与社会其他方面同等的优惠待遇”,并强调还可享受“法律和政策许可范围内的其他扶持和优待措施”。

公益慈善活动的意义范文第2篇

1978年开始,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走向“市场”,社会开始出现自由支配的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慈善事业的空间逐渐开阔,慈善组织陆续出现,公益慈善事业开始萌动。但这一时期我国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的慈善公益事业,此时的慈善组织多以特定对象为目标,以福利、救助的面貌出现,且规模很小,“慈善” 仍被视为资本主义的“伪善”而被刻意回避。

慈善是民间的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一部分群众把钱或物送给有需要的人,就是慈善;还有一部分人募集了钱然后去盖学校,这就是公益。这与政府行为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性质不同。前者是表现人们之间的爱心互助,后者是体现政府的职责。从这个意义上讲,上世纪80年代我国还没有慈善公益事业。

在80年代,慈善很少被人提及,即使提到,也很少有人阐述;公益概念更是完全陌生的。

所以,我认为80年代是慈善公益事业的萌动期。它的具体表现就是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1981年)、中国宋庆龄基金会(1982年)、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1984年)、爱德基金会(1985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1989年)等陆续成立。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以特定救助对象为目标的组织,规模不大;都没打出“慈善”的旗帜,而是以“福利”、“救助”的面貌出现。

这期间中国红十字会的工作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直到现在都在延续,即使在“”时期也没有停顿。80年代红十字会除了开展日常的救助、救灾工作外,大概做了三类事:在全国各地兴建一批急救中心;在广大农村地区建立红十字医院;还有在偏远地区打井,解决当地群众的饮水问题。最后一点我有很深的印象,当时卫生部副部长杨纯特意找我讨论,井打好以后,供电、维修等后续管理问题怎样更好地解决。

我从1978年进入民政部政治部工作,一直到1993年退休,其中做了11年部长。在此期间民政部主要做了三类事。

一是恢复重建农村敬老院。1958年的时候全国建了大批敬老院,但是随后三年自然灾害和“”十年,到80年代初期这些以村、大队为基础建立的敬老院基本都垮了,可以说是破败不堪。民政部当时革新了观念,在乡镇一级几万人的基础上重建敬老院,受到基层各地普遍欢迎,一共建了三万多所,收养孤老40万人。与此同时就是在城市建老人福利院、儿童福利院。

二是开展社区服务工作。主要内容就是以街道、居委会为单位,发动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政府只起指导作用。这项工作的核心是服务,基点落在社区。80年代这样的群众性组织发展很快,全国各城市都建了很多。

第三是开展“有奖募捐”,当时还不叫福利。因为民政部的福利事业没有资金支持,当时国家百废待兴,各行各业建设都需要大量资金,这种募捐方式解决了民政部搞社会福利的资金渠道,募集的资金以亿为单位。

要知道慈善和慈善事业是不同的概念。慈善就是人们之间的互相帮助,慈善观念在我国古已有之。而作为许多人共同努力、一致而为的慈善事业,在我国出现要有三个先决条件。

思想解放是最基本的。我国曾长时间处于封闭状态,根本不提“慈善”二字,在思想界认为慈善就是伪善,是有钱人把吃剩的东西扔给穷人。所以,首先要冲破意识形态的束缚;其次社会要有一定的财富积累,在贫穷的、平均主义的国家,当然不可能出现慈善事业;另外,还需要有一部分人能够提前预见这是一项重要的事业,为此奋斗,并勇于承担其中要面对的风险。这也是我们的国情决定的。

所以,经历了80年代的积累,到上世纪90年代,标志中国慈善事业真正开展起来了有两件事。一是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的成立,这标志在北京有人举起了慈善的旗帜,后来各地效仿,慈善组织纷纷成立。第二件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希望工程”也是一个标志,钱完全是从民间募集,没有来自政府,然后在贫困地区建希望小学,帮助那里的贫困孩子上学。这就是真正意义的慈善事业了。

目前我国的慈善公益事业仍处于成长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赶上欧美国家还得50年左右的时间。

首先,国内对公益慈善事业的理论研究不够,没有深度的论述。欧美人的慈善观念有的基础,而我国大多数人都是凭着一时感受做慈善,缺少深厚的思想基础。人为什么要这么做,精神上的原动力是什么,目前很少有人去做研究,没人把关于慈善的深度理性思考普惠国人。

其次,我们缺乏一支管理公益慈善事业的队伍,这应该是一批有专业知识、有思想、有能力的高层管理者,比如金融专家、法律专家以及能够提出好的项目的创意人员等等。欧美大的NGO完全是企业化运作,团队中拥有各类高精尖人才。现在我国公益慈善组织的从业人员太少。

另外,中国政府在慈善公益事业的站位靠前,而NGO的力量太弱。公益慈善本应是民间活动,政府支持、监督都可以,但不应代替,不应管不该管的事。

面孔・政府力量

邓小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宋庆龄基金会名誉主席,是他一生中最后的职务之一。1990年9月5日,邓小平为“希望工程”题名,揭开了“希望工程百万爱心行动”的序幕。邓小平将慈善去意识形态化,公益慈善的概念慢慢被很多人接受,推动了人人慈善。

关键词

慈善・慈善家

慈善一词翻译成英文为“FHILANTHROPY”,源于古希腊语,本意为“人的爱”,还有一词“CHARITY”本意为“爱”,西方的慈善有很深的宗教传统。新中国建立后受国内外形势以及苏联的影响,慈善被意识形态化。中国现有的《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中都没有“慈善家”的词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慈善事业”的释义也较负面。目前,我国慈善组织已逾百万,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慈善事业的看法已有很大改观。

宗教慈善

慈善事业中最重要、最悠久的慈善活动之一就是宗教慈善,慈善与宗教相生相伴。从历史的发展角度可以清楚地看到,各种宗教组织所做的慈善事业在促进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和保障群众生活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根据2000年的一项统计,美国约有宗教机构35万个,这个数字仅占美国全国所有非营利机构的20%、所有慈善机构总数的30%,但其所获捐款却占全国慈善捐款总额的60%。在我国比较著名的宗教慈善机构是1994年2月创立的少林寺慈善福利基金会。

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一词是从拉丁文humanistas(人道精神)引申来的。人道思想是随着人类进入文明时期萌发的,但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时代的思潮和理论,则是在15世纪以后逐渐形成的。最初表现在文学艺术方面,后来逐渐渗透到其他领域。人道主义原则的实践或表现,亦称“博爱主义”、“慈善行为”。在中国,对人道主义问题有种种不同的理解。与“慈善”命运类似,人道主义在新中国近60年的历程中,也经历了被批判与逐渐去意识形态化的过程。现在,我们更加关注它是全人类共同精神财富这一特点上。

慈善传统・慈善文化

中国的慈善思想与慈善文化源远流长,有着自己的悠久传统。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对此都曾有过精辟的论述。譬如: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孔孟也曾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现代慈善不等同于“功德”。 在现代慈善概念中,公民是慈善的主体,一个人之所以行善,是个人承担对他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是现代公民在公共生活中主体地位的体现,也是慈善文化这个综合体系的基础。

基金会

基金会,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按照相关条例的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基金会在20世纪蓬勃发展。1900年的卡内基基金会和洛克菲勒基金会最有名。2008年比尔・盖茨成立了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成为世界最大的基金会。1981年7月28日,我国第一个公益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成立。国务院常务会议在1988年9月通过了我国第一部《基金会管理办法》。截至2008年6月,我国共有各类基金会1392个。

公益事业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一些“慈善事业”也用“公益事业”来代替,目前学术界也倾向将两者区别对待。总体上来说公益活动是指一定的组织或个人向社会捐赠财物、时间、精力和知识等活动。公益活动的内容包括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公共福利,帮助他人,社会援助等等。 2008年3月,公益事业的汉语拼音已被正式注册为网站网址,即 省略 。随着国家支持力度的加大和民众参与热情的提高,我们国家的公益事业势必会迎来一个全新的景象。

公益广告

公益广告是以为公众谋利益和提高福利待遇为目的而设计的广告;是企业或社会团体向消费者阐明它对社会的功能和责任,表明自己追求的不仅仅是从经营中获利,而是过问和参与如何解决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一意图的广告。公益广告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初的美国。我国通过电视媒体播出公益广告,最早出现的是1986年贵阳电视台摄制的《节约用水》。之后,1986年10月26日,中央电视台开播《广而告之》栏目,揭开了我国公益广告新的一页。

募 捐

199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明确规定了只有依法成立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才可以接收捐献。而依法成立的公益性的社会团体和事业单位,都是有审计监督的。据法律规定,自然人不具有组织和发起募捐的主体资格,因此,民间私募在法律上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

彩 票

19世纪末,上海开始流行,当时叫“发财票”,老百姓又把它称为“白鸽票”。解放后,在我国一度销声匿迹。1985年初,广东省在全省范围发行,从而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发的先河。1987年6月3 日,中国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委员会(简称中募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成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经营、管理机构。不久又组建了中国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券发行中心。1987年7月,新中国第一套福利在石家庄、天津、上海等地发行。

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social organization),是人们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政治组织、经济组织(企业)、文化组织、军事组织、宗教组织等。2008年10月,全国社会组织管理暨执法监察工作会议披露的信息显示,截至2008年6月,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总量已经超过38.6万个。2007年度,全国各类社会组织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456.9万人;形成固定资产总值682亿元;收入合计1343.6亿元。

扶 贫

1985年,中国确定人均年纯收入200元作为贫困线,此后根据物价指数逐年微调。国务院1986年5月成立了扶贫开发领导小组。2008年4月,一项由国务院扶贫办正在草拟的扶贫标准调整办法把过去的底线抬高到1300元的新标准。调整之后,中国贫困人口估计会在7000万到8000万之间。世界银行前行长沃尔夫威茨2007年曾表示,“过去25年的扶贫成就67%应归功于中国。”

公益慈善活动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于慈善文化的实践与思考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慈善事业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国内外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慈善事业必须有良好的“人文关怀”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的形成,需要有文化的承载和激励。于是,在经历了初创时期的“热闹”过后,在行政动员缺乏对慈善事业持久影响力的状况下,我们又如何去面对可持续发展的命题呢?答案只有一个:建构慈善文化,发展慈善文化。

一、关于慈善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实践告诉我们:慈善文化的核心是利他主义价值观。弘扬慈善文化所要达到的境界就是要在全社会造成浓郁的“人文关怀”的氛围,减少社会冲突,调和社会矛盾,使社会呈现一种稳定和谐的状态。

基于慈善事业的宗旨,弘扬利他主义价值观,就要确立如下理念:

1、平等互助的理念。政府组织为第一部门,企业组织为第二部门,非营利组织为第三部门。三个部门具有各自社会职能,建立起社会的组织架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伙伴关系。我国现代慈善事业作为公益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超越了施舍恩赐的含义,而具有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互助互爱、共同进步的新内涵,帮助了弱者就等于帮助了自己,帮助了社会,实现了自身的生活理念和价值目标。

2、依法行善的理念。我国慈善事业经过十年的发展,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尤其在98’抗洪以后,慈善事业冲破种种“左”的观念的束缚,全面走向前台,改变了曾经有过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尴尬局面。随着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也给积极扶持和规范管理提出了许多新课题,慈善事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建立健全法规政策的制度环境。依法治国同样需要依法行善。

3、企业公民的理念。“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慈善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必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慈善家。现代社会的“企业公民”理念告诉我们,企业是国家的法定公民,企业有权利也有责任为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作出贡献。评价一个企业的成功,不单是实现超额的利润,理所当然还要包括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宣传“企业公民”的理念,就要为建立“慈善家”队伍开辟道路,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

4、慈善无界的理念。慈善事业的重要标志在于高度的开放性和社会化。“慈善”是我们的共同的“机构品牌”和共有的“精神家园”。要克服由于行政管理体制形成的狭隘地域观念,因为这背离了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理念;要克服由于“行政力”影响形成的地方封闭式援助机制,因为这背离了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价值观。要创新工作机制,构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互助协作平台,强化“大慈善”的社会观念,扩大慈善事业的社会化程度。

5、开拓创新的理念。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正在大踏步前进,在这个每天都在发展变化的时代里,中国的慈善事业必将大有可为。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已把慈善事业摆上了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必将起重要的推动作用。必须看到,由于体制和文化背景的不同,我们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慈善事业的先进经验的同时,结合本土实践,开创符合我国国情和文化背景的现代慈善事业的新局面显得尤为重要。

二、建设慈善文化要做好几个结合

我们在建构慈善文化价值理念的同时,要从社会发展的大视野中把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与各种文化的碰撞与磨合中凝聚共识,整合资源,提高公信力,推动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慈善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想结合。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以德治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弘扬慈善文化发展慈善事业理应成为两者的重要载体。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为我们建设慈善文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慈善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慈善文化应该为塑造人性德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出贡献。营造“以人为本”“助人为乐”的人文关怀的社会环境是慈善文化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当前的紧迫任务。

2、慈善文化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其中许多优秀的成分,至今影响着我们的言行举止,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在当今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如何应对这把“双刃剑”,是我们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旧的道德传统已不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道德体系尚未成型,这中间的“断层”如何衔接?慈善文化应该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新的道德体系做更多的事情。“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已经给了我们足够的启迪,我们要做的实在太多。

3、慈善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我国现代慈善事业离开了企业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企业的成功得益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离开了质量和品牌也是不可想象的。慈善机构的准市场化策略告诉我们,慈善文化必须积极主动地溶入企业文化,慈善机构要与企业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强化服务意识,努力为企业参与慈善事业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要积极倡导“公益营销”,利用公益平台,推动企业“品牌”的发展。要当好企业的“公益”顾问,使企业参与慈善事业视为一项有良好经济效益的社会投资。使企业为善不仅是“最乐”,并且是“好生意经”。要通过慈善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培养企业的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慈善机构与企业达到双赢,并逐步培育一支慈善家队伍。

4、慈善文化与社区文化相结合。要加快发展慈善事业,光靠几个机构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人文关怀的重心在基层。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推进,使慈善事业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凸现。社区的原则是以人为本、互助互利、奉献爱心,民主自治。社区文化的核心是“志愿和奉献”,慈善文化与社区文化的结合,对于改善社区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这样说,建设一个现代新型社区离不开慈善公益事业,慈善公益事业在基层社区建设中大有可为。

5、慈善文化与消费文化相结合。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加入WTO,全方位开放市场,国外知名品牌大举涌入,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中产阶层和高消费群体。当我们看到一些人花千元、万元买盒化装品买款新衣的时候,慈善机构也在为筹募百元千元去救助一个失学的学生,一个残疾人,而四处奔走。这中间难道没有我们应该感悟的东西吗?消费时尚和公益时尚这原本是社会发展的表现,我们应该在消费时代到来的时候,使慈善文化渗透到这个广阔的领域中去,推动慈善文化与消费文化的结合,使富人更多关注穷人,使人的外在美与内在美得到和谐的统一,使公益时尚与消费时尚一齐引领时尚的潮流。

6、慈善文化与传播文化相结合。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现代传媒的作用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它改变着我们的观念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慈善事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媒体的推波助澜。慈善机构与媒体合作开展慈善事业的宣传报道,策划和组织各种形式的救助活动,呼唤社会公平营造“人文关怀”舆论环境等,都对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样,慈善事业的宣传报道对于丰富传播文化,提升媒体品牌也起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慈善公益类的报刊杂志逐年增多就是一个例证,慈善文化与传播文化的结合已显得越来越紧密。

7、慈善文化与宗教文化相结合。慈善不是宗教,慈善文化也不是宗教文化。但是,不论何种宗教,都有弃恶扬善,救苦救难的思想内容。在中国,不少佛教机构扶贫济困“普渡众生”的善心义举,为配合政府的社会保障工作,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台湾佛教慈济会多年来在内地开展赈灾救助工作,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开展的各项扶贫济困活动,浙江普陀山佛教协会创办的孤儿学校等都彰显“慈悲济世”的情怀,佛教机构参与慈善事业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当我们看到大批善男信女烧香拜佛,无私捐献的时候,他们祈求的是平安幸福,健康长寿。他们得到的回报除了精神的抚慰和对未来希冀,是不是应该引导他们更多地溶入现实生活,把“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佛教精神化为爱心行动,使慈善文化与佛教文化有机结合,把慈爱的光和热奉献给社会。

8、慈善文化与文化相结合。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中国人生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属于现代社会的业并由此而产生的文化在中国内地的历史并不长,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正式发行的只有福利、体育,除此以外,有的企业营销和竞技评奖中多少带有点的成份。事实上,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业是筹集慈善资金的重要来源,它对于开发利用社会资源,帮助弱势群体,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不能把业与简单地混为一谈,从而制约了业的发展,导致大量慈善资源的流失。我们应该对业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利和弊两方面做出科学的评估,从疏导、发展、规范入手,推动业的发展,为我国的慈善事业筹募更多的善款。

9、慈善文化与精英文化相结合。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竞争导致优胜劣汰,竞争导致人才辈出。科、教、文、卫、体是精英荟萃之地。精英人物尤其是文艺界的精英人物是公众人物,人们在敬佩精英们骄人业绩的同时,也更多地关注他们的人格魅力和公益形象,这是公众人物所必须肩负的社会责任。正因为公众人物的社会感召力,所以慈善事业离不开精英人物的参与。精英人物也应该成为慈善事业的形象大使回报社会。在中国,精英人物参与慈善公益事业尚未形成浓郁的氛围,除了媒体经常可以看到的濮存昕、蒋雯丽作为“预防艾滋病形象大使”时有亮相外,其它的乏善可陈。而不时听到的演艺界精英人物参与慈善义演拿高额报酬却成为“爆料”而遭公众唾骂。在中国,慈善文化与精英文化的结合做得很不够,精英人物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慈善机构要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两者都要付出不懈的努力。中国的精英文化应该为创建和谐社会做更多的事情。

10、慈善文化与公职人员从业文化相结合。我国的公职人员队伍庞大,人才汇聚。一方面公职人员依法行使公权,为社会服务,是他们应尽的职责。同时,公职人员的责任感和纯洁性,对社会风气又有着直接的影响。公职人员不仅要“以人为本”,善待纳税人。公职人员更要率先垂范,积极参与慈善公益事业,做扶贫济困的带头人。我国慈善事业十年的发展证明:一个地方的慈善事业发展的快不快,与政府的推动和公职人员的垂范有着密切的关系。假设一个地方管理混乱,腐败案件不断,社会环境恶劣,要去发展慈善事业,那是不可想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慈善文化应该成为构建公职人员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溶贯于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影响和带动社会。

综上所述,慈善文化不是一种孤立的文化现象,他渗透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中,需要我们去潜心研究、发现和领悟。但是作为一个慈善机构来说,它的生存与发展首要的是抓矛盾的主要方面,高效地调动社会资源,树立“品牌”形象,这就要优先考虑做好慈善文化与企业文化、传播文化结合这篇大文章,建立互动机制和伙伴关系,形成竞争和参与的能力。

三、进慈善文化建设,我们怎么做

慈善文化包涵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形成慈善文化的环境归根到底有赖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就当前来说,慈善机构必须把握时展的脉搏,将全社会和整个市场环境当作我们的工作平台,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把慈善事业的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密切结合起来,提高全社会的慈善意识,为慈善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1、要积极推进“依法行善”的制度建设。我们要树立“依法行善”的观念,积极向政府建议献策,配合政府完善公益事业的法制环境,研究解决捐赠、救助、投资、监督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尤其要统一捐赠优惠政策和解决发展成本。要通过建立法制环境,使慈善事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更趋规范,使“玻璃瓶”事业真正成为大众的事业,社会的事业。

2、要主动与企业建立互相合作的“伙伴关系”。我们要倡导慈善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宣传慈善意识,提升企业品牌的“公益价值”,在开发企业的市场价值中塑造企业的公益形象,引导和协助企业成为慈善事业的生力军。要贯彻《基金会管理条例》,推动非公募基金的发展,互助合作,共同成长。

3、要运用“营销文化”推动准市场化筹款。我们要推广服务就要学会“公益营销”,实现商业利益与社会公益的有机结合。当然“公益营销”有别于企业的“产品营销”,我们销售的是自己,是慈善的“品牌”,是慈善机构的服务态度。如果我们的营销成功了,社会主体接受了我们的理念,慈善机构与企业才能达成一种“默契”和“双赢”的局面。

4、要培育“人脉”构建慈善工作的公共关系网。我们要积极拓展慈善工作的社会网络,利用各种信息渠道宣传自身的理念,培育捐赠人队伍。要强化慈善事业的社会化观念,建立广泛的社会协作关系,充分利用专业化的社会力量和义工队伍,开发和整合社会资源,不断拓展慈善机构的社会活动领域,扩大慈善事业的社会影响力。

公益慈善活动的意义范文第4篇

摘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慈善文化作为精神文化的重要方面不仅是人类崇高的道德和价值取向,更体现了一个国家慈善事业的水平,而慈善事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市一个社会幸福稳定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慈善文化慈善事业公共精神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慈善文化是国家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原动力,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强国的推动力。目前,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在慈善领域产生了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慈善组织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全民慈善意识薄弱等现象。慈善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

一、相关概念的理解

1、慈善文化

慈善文化属于文化范畴类的一个概念,对于慈善文化的概念,国内学界中有几个认同率比较高的概念界定。

“慈善文化是基于对和谐、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注重社会道义,强调社会责任,更多地考虑社会分配的公正性,把从社会得来的利益再回报给社会。” 该定义从和谐社会构建出发,认为慈善文化是一种基于社会公平而生的一种社会责任,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但是该学者对慈善文化的界定依然比较模糊,只是说明了慈善文化表现出来的一种形式,没有明确慈善文化的真正含义。[1]

“慈善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慈善行动和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该定义将慈善文化明确在慈善领域,认为慈善文化是有慈善领域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更多的表现为思想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这一对慈善文化的解释符合文化的概念,但是对于慈善文化到底是何种价值观并为进行说明。[2]

另外有学者认为,“慈善文化是人们发自内心的一种精神,一种理念的体现,这些精神或理念主要包括人本权利观、公民社会责任观、利他主义价值观、理性社会财富观、企业公民观、社会志愿精神、‘授人以渔’的新慈善精神”。此概念从精神层面去理解慈善文化,认为慈善文化即是一种精神和观念,是人的主观意识形态。[3]

结合文化和慈善的含义,再结合社会大背景,笔者认为,慈善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体现为一种慈善领域的公民精神,这种公民精神随着一个地区慈善事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固化,而这种公民精神的核心是一种对维护公共利益的正义感和行动性,是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精神力量。在另一方面,慈善文化也是一个地区慈善事业发展程度体现出来的一种氛围,高水平慈善文化的社会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拥有高度人文关怀、公平正义、人际和谐、互帮互助、冲突矛盾缓和的氛围。

2、公共精神

所谓“公共精神”是指孕育于现代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之中,位于最深的基本道德和政治价值层面,以全体公民和社会整体的生存和发展为依归的一种价值取向,它包含着对民主、平等、自由、秩序、公共利益和负责任等一系列最基本的价值目标的认肯与追求。[4]笔者认为公共精神是一种存在于公共领域的各群体所彰显出的一种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取向,以追求公共利益的目标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追求。在慈善领域的公共精神就是慈善事业参与者所突显出的一种以公共利益为追求的慈善意识。

二、中国慈善事业文化缺失困境

1、慈善文化缺失的现状

慈善事业是一个将社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然后分配给弱势群体的一个过程,是对公共利益的一个再次分配,而在慈善领域体现出慈善文化的公共精神应该贯穿于每一利益相关方。慈善事业是公共精神在社会中生根发芽的产物,其发展需要一种“人文关怀”的慈善文化,这是一种充斥着公共精神的慈善文化。但是随着慈善事业在中国的蓬勃兴起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层次低,进度慢的不假事实。近年来,国内慈善丑闻层出不穷,尤其是某些恶性事件的曝光,如2001年的以孤儿名义聚敛钱财的“胡曼莉事件”、2008年某红十字会在四川汶川地震中的“强收募捐管理费案”、2011年的“红十字会郭美美事件”等等,使原本代表着公益精神的慈善组织在利益驱动和环境诱导下,责任伦理开始丧失,使建立在透明的“玻璃口袋”中的慈善组织被蒙上阴影;政府作为公共资源分配的操纵者,对公共利益的操作上有较大的主观性和自由裁量空间,在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始终不放手中权力,部分地方政府管理人员缺乏公共精神,在对公共资源的分配上往往是从自我利益出发,或者仅从眼前的、局部的利益为目标,“公益腐败”、“权力统筹”等问题日渐成为公众的关注点,传统的“慈善模式”和慈善文化开始受到公众的质疑,公民的慈善热情也受到负面影响,中国的慈善事业面临发展困境。

2、慈善文化缺失的原因―缺乏公共精神

从慈善组织、政府、企业个人的角度来看,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所形成的慈善文化并不能有效的促进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或者说我国慈善领域还未形成一种能够有效推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文化动力,而追根溯源是公共精神的缺失。

政府作为公共利益分配的人,应该是公共精神最高代表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是慈善事业发展的绝对中心和主体。受“大政府、小社会”的传统观念禁锢,在慈善事业上,政府一直存在着角色和职责定位不明确的问题,长期以来对慈善事业进行直接的控制和干预,得到政府认可的慈善组织对政府形成了过度依赖,自主发展性低,而一些能够自主发展的草根组织却又得不到政府的承认。政府始终不愿意将手中的权力下放到社会,这使得很多慈善行为有着明显政府的强制性,甚至有些地方政府为创收业绩,利用权力统筹进行行政摊派完成慈善“目标”。

慈善组织作为慈善事业的直接从事者,原本应该是慈善文化最深远,慈善氛围最浓厚的地方,但是中国慈善组织发展并不如国外慈善组织那样有效,从公共精神的角度去分析,原因有二。第一,被动缺失公共精神。由于受政府的权力管治,中国大多数正式慈善组织缺乏自主发展能力,所以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政府进行公共利益分配和公共服务提供的一个工具,常常由于独立性的缺乏而不得不依附于政府,从而导致其社会影响力不足,与公众的关系疏远,其公共精神逐渐的被磨灭;第二,公共精神的主动缺失。由于一些慈善组织内部成员公共责任感不高和道德伦理缺失造成的。公共责任感不足表现在许多慈善组织把其工作重心放在了如何最大限度的招募筹集慈善资金,而没有放在如何将这些资金最有效的运用于社会;另一反面,慈善组织道德伦理缺失则表现为一些慈善组织为谋取私利,假借慈善名义欺骗社会大众的善意,这种行为给中国慈善事业蒙上了难以挥去的阴影,近几年各种慈善丑闻的曝光是国内慈善组织公信力降到了谷底。

改革开放后的慈善事业发展中,企业作为一个承担社会捐赠的角色,已经成为公益慈善的一大支撑体,国外企业一般会将慈善事业与本公司的战略发展和经济利益紧密结合,每年会制定出公司的年度捐赠,并形成了公司独有的企业慈善文化,但是中国企业尚未形成一种“企业公民”的公共意识,或者说慈善文化并未融入企业文化。除此之外,中国个人慈善意识薄弱,大多数的人依然把公益慈善事业归为政府的职能范围,然后出于道德意识在某些特殊情景下进行单一的社会捐赠,而并未把慈善事业是为社会公共资源再次分配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途径。

三、慈善发展新探索:培养公共精神,构建慈善文化

1、增强政府公共精神,转变政府在慈善领域中的角色

政府应该拥有的公共精神是一种以全体公民的生存和整个社会发展为目标的一种价值取向,是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集合,这种精神是一种原动力,在慈善领域,是一种能够有效培养公民慈善意识,塑造浓厚慈善文化,推动整个社会慈善事业前进的动力,是保证公共利益公平分配的力量。这种公共精神促使每一名政府公务人员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得决策者能够从公民的公共利益出发进行决策活动。在慈善领域的文化培育中,政府应该担当的是引导者和协调者得角色,而不是直接控制者和间接操纵者。政府应该从“大政府、小社会”转换为“小政府、大社会”,并且成为扩展公共慈善领域的推手,将更多的社会组织和个人纳入这个慈善领域,使社会群体和个人能够在这个领域中培育和提升公共精神,从而提升慈善组织的社会影响力,是社会慈善组织成为慈善事业的主体,企业和社会公众成为慈善事业的积极参与者。

2、提升慈善组织公共责任感,加强慈善文化建设主体功能

慈善组织应该拥有的公共精神更多的体现为组织的公共责任感,从组织的目标使命到组织的运行,都应该反映该组织对社会的责任,这种责任既包括对委托人负责,也包括对受益对象负责。慈善组织在慈善领域作为慈善资源的受托人,接受政府、捐赠单位和个人、志愿者等的委托对公益资产、志愿者资源等进行管理,那这些慈善组织则必须向委托者负责,这种负责所代表的公共精神则是绝对诚信:必须诚信公开组织信息,如组织财务运作表、组织重大人事变更、组织活动项目开展情况等,让委托者们能够及时了解到他们所委托的这些资源是如何使用的,是否用到了该用的地方,效果如何。同时,慈善组织还必须对受益群体负责,一个慈善组织的存在必然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所以组织一切活动的出发点是如何有效解决这类社会问题,而不是如何筹集到更多的资金。慈善组织应该建立完善的社会问题反馈机制,及时了解该组织解决问题的情况,确保慈善行为的有效性。

3、彰显企业文化和公民精神的公共性,慈善文化建设多元参与

慈善文化建设需要企业和公民的参与,所以企业文化和公民精神具有公共性是培养慈善文化的内在要求。

社会公众是社会公共资源的拥有者,应该是掌控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应该具有高度公共精神,志愿积极的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而非甘愿将自己参与公共利益分配的神圣权力拱手给政府,然后成为一名与慈善无关的“公民”,这样的“公民”根本就不能成为合法的公民,正如著名政治思想学家约翰・密尔所说过,一个没有参加政治事务的人不应该称之为公民,或者我们可以把密尔的观点再扩展一点,不仅仅只是参与政治事务,而是公共事务。社会个人在慈善领域的公共精神应该体现为一种积极参与慈善事业的意识,不仅仅是进行捐款和志愿活动,还有对慈善事业的关注,对慈善组织的监督等等。

四、结语

发展慈善事业是一个国家第三次分配的有效途径,而慈善文化正是推动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今天,社会中每一个群体都应该成为公共文化建设的参与者,而在慈善文化建设中,还必须树立公共精神,以追求公共利益为目标,彰显具有公共精神的慈善文化。

参考文献:

[1]张维.慈善文化:慈善事业发展的原动力[J].成都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7 4 .

[2]毕天云.慈善文化的民族性及其意义[Z].中华慈善文化论坛 无锡 暨首届市长慈善论坛.

[3]高红.李雪卿.论和谐社会视域中的慈善文化[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07 5 .

[4]杨红良.公共利益两大精神基础:公共精神和公民精神[J].党政论坛,2010年2月号.

公益慈善活动的意义范文第5篇

大连市

大连市慈善总会的义工队伍从2002年3月5日建队至今,已经走过了十多个年头。十多年来,大连慈善义工队伍人数从建队之初的810人,到现在的56万人,义工站总数达到1687个,义工服务项目408个。累计开展义务活动15万次、284万人参与,奉献时间998万小时,为234万人提供帮助,义务献血已达到222.1万毫升。先后被授予市“五・七”空难救援暨善后工作有功单位、市学雷锋标兵集体、省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全国社区志愿者先进集体,获省、市“雷锋号”先进集体奖牌,2005年在全国首届慈善大会上,大连市慈善总会义工分会获“中华慈善奖”、获2006“感动辽宁20佳慈善单位”荣誉称号、2007年获中华慈善事业“特殊贡献奖”、2008年获大连市“文明单位标兵”荣誉称号。现如今有困难找义工,有时间做义工”,已经成为大连的一种时尚。

建立覆盖城乡的义工服务机制

在构建义工慈善服务平台的过程中,大连市慈善总会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义工组织网络,保障慈善义工工作长期有序开展。市慈善总会下设义工分会负责制定全市义工发展规划,各区市县慈善总会设立义工部(义工部部长为大连市慈善总会义工分会副会长),同时建立区市县义工队,实行两极管理。目前已形成市慈善总会有义工分会、区市县慈善总会有义工队、街道社区乡镇行业团体有义工站(队),各社区村屯有项目组的义工组织管理网络和服务机制。大连市慈善总会还以发展团体、行业义工为重点,在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大中学校、社区中发展义工,带动义工队伍梯队建设。大连市慈善总会组建了公务员义工队、律师义工队、新闻记者义工队、医院义工队、演职人员义工队、大中小学生义工队,还有万达、实德等大企业义工队,另外大连市慈善总会还注意从儿童抓起,在幼儿园、小学校发展“亲子”义工,成立了由孩子和家长组成的“亲子义工团”。同时,设置了科学的义工登记注册程序,建立了社会求助申请立项制度,实施了义务工作纪实考核制度,建立了义务工作者永久档案,建立了义工区队长月例会制度,制定下发了《义工手册》,包括《义务工作守则》、《大连市慈善总会星级义工评选办法》等规定,使大连义工队伍在建队伊始就能够规范有序地运行。

开创注重技能的义工服务模式

打造具有很强社会影响力的精品服务项目,是促进义工队伍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大连市慈善总会各级义工组织积极开展了“社会需要、义工能做、群众欢迎”的服务项目,形成了上下联动的义工服务格局。

市义工分会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开展大型慈善公益活动,各区市县义工队、义工站除参加市组织的大型活动以外,重点围绕各自辖区的社区建设实际,开展贴近民生的公益服务活动,各项目组在市义工分会统一安排下,围绕本项目开展有特点的服务活动,各团体行业义工队(站)在参与市义工分会统一组织的活动外,重点结合本行业特点,每年自行组织开展至少两次义务服务活动。经过坚持不懈地开创义工服务品牌,大连慈善义工在全市范围内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他们扎扎实实地走进了社会的各个层面,走进了市民的心里。大连市慈善总会开展的慈善义工服务项目多为常年坚持,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铁打的项目,流水的义工”是稳定品牌项目的形象概括。

营造高效丰富的义工保障体系

依法保障义工的合法权益,为义工组织提供必不可少的活动经费,不失时机地体恤义工的工作与生活,是保障义工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举措。2004年,大连市慈善总会建立“首创安泰慈善义工保险”项目,依法对全市符合保险条件的义工提供了意外伤害保险。个人最高赔偿金额为50000元,并附加医疗险5000元,解决了义工从事义务工作的后顾之忧。同时,市慈善总会建立义工活动基金,部分解决了义工分会、队、站和项目组义工从事活动的必要费用。而各区市县慈善总会也积极为义工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其他条件。鼓励更多爱心企业为义工服务,如阳光医院每年给义工订1000份报纸,大杨集团给全市义工订做义工标志服。每年春节期间的情暖万家活动中,大连市慈善总会也注意给困难义工送去关爱和温暖。2007年,大连市慈善总会组织12名五星级义工到香港学习。各级义工组织都关心体贴义工,创造了一种充满凝聚力的义工组织文化。

重庆市

重庆慈善义工队伍于2007年1月成立,五年来,总会慈善义工队伍利用节假日深入偏远贫困山区、学校、街道社区建立10余个爱心书屋。在市区各大广场开展慈善情暖万家宣传服务活动,其间总会慈善义工队伍为广大群众义务维修家用电器3000多台、理发10500多人次、法律咨询和医疗咨询服务达1.9万余人次、上门慰问困难群众2000多户、向空巢老人分发“一助一服务卡”5000多张,特别是在汶川地震后,慈善义工走上街头巷尾开展多种形式的募捐活动,共向灾区和特困群众募集善款达400多万元。

领导重视义工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2011年3月30日,重庆市慈善总会换届产生新一届领导班子。新上任的总会领导班子十分重视总会慈善义工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在总会专设义工部,负责管理慈善义工队伍的日常事务工作。将原来的大队扩充为现在的总队,由原来的6个分队,扩充为16个大队36个支队,人数由原来经常参与活动的数百人增加至现在的5000余人。

同时,强调慈善义工队伍的劝募功能,每年有计划地开展慈善宣传和慈善募捐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慈善,为慈善事业奉献爱心。另外,总会为加强慈善义工队伍的工作保障,拨出专款用于慈善义工活动,并配备了慈善义工活动专用车。此外,总会还加强对区县慈善组织的指导,建立慈善义工网络体系,发展壮大基层慈善义工队伍,让更多的人参与慈善事业。

慈善义工队伍较突出的工作

一、 关注留守儿童为山区学校建书屋

从2006年开始,慈善义工队伍就自筹资金为重庆石柱黄水、铜粱、荣昌、江津等村镇建立了10余个儿童书屋,每个书屋除配送200多本课外书籍外,还配送一些体育用品,如篮球、乒乓球拍等。每年总队志愿者们对原有的书屋还会不同程度添送新书。2012年初,慈善义工配合法律进社区活动,在市区人和万紫山社区建立了一个社区慈善爱心书屋,赠送了2000多本社科、教育方面的新书,拓展了慈善爱心书屋新的空间,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2010年2月17日,重庆市慈善义工队伍在铜粱县围龙镇开展“送温暖服务活动”,为镇上的留守儿童送去了价值26000元的慰问品和慰问金,送去了书包、书、笔、棉被、大米、食用油、蔬菜等物资。所有款物均自筹。此外,重庆慈善义工还组织部分心理咨询师和部分大学生志愿者,对于部分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对那些失去父爱母爱的孩子进行心理干预,让他们重新认识生活和学习的目标。

二、为孤寡老人和空巢老人送爱心

2012年1月13日,慈善义工队伍捐资3万余元在渝北回兴街道金兰路某小区进行了一次大型扶贫济困活动,并将市福利院的30位老人接到解放碑、两江新区参观重庆新面貌,并逐一进行慰问和赠送纪念品。3月6日,慈善义工们捐赠8000元购买新棉被、衣服、保健品、水果等生活日用品,到渝中区桂花园、健康路社区老人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让“空巢”不再空。

三、为特困家庭烧伤儿童募捐奉献爱心

2012年3月5日上午9点重庆市慈善志愿者总队出动100名志愿者在沙坪坝三峡广场为彭水县两岁小女孩刘静雅严重烧伤特困家庭发起募捐,市民现场为小女孩刘静雅捐款2.1万元,重庆电视台对此做了跟踪报道。

四、开展学雷锋慈善义工活动

每年3月5日前后,总会慈善义工总要拉出队伍走上街头巷尾,为广大市民提供服务,在这支队伍中有理发师、医生、法律咨询、修脚师、按摩师等,还有小义工上街卖报,学生上街拾垃圾做卫生,慈善义工文艺表演等,为1600多人次的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其中,来自綦江县的曾经是雷锋生前班的副班长周述明为群众作报告300场次,重庆慈善绿叶义分队长张海峰几年来为贫困大学生募集善款达100多万元。

五、举办慈善募捐晚会

2011年7月31日,慈善义工张书军结婚晚会办成了“关爱山区贫困儿童慈善晚会”,超女乔维怡、热舞甜歌女星余紫凤以及爱心人士到场助演。短短两个小时,共募善款153128元,其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现场捐款5万元,所募善款已用于误喝硫酸严重烧伤喉管、食道的马开军和城口三度烧伤小男孩杨小平的治疗费用。

六、牵手重庆名人

重庆演艺界名人吴文是重庆言子创始人,他主动参与重庆慈善义工队伍与慈善结缘,主动邀请重庆演艺界的朋友参与慈善捐赠,建立重庆名人专项慈善基金。在重庆慈善义工表彰大会上,程贻举会长对吴文的行为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聘请吴文先生为重庆慈善总会的形象代言人之一。

七、奉献爱的老中青义工队伍

以近90岁的老书画家左继豪为代表的夕阳红大队,举行了多次书画作品拍卖会,募集善款10万元。以退休公务员彭德林、全国优秀农民工张仕文等为首的慈善义工队,为山区学校留守儿童建立书屋,免费为敬老院老人和环卫工人办年饭等。以青年大学教授吴志娟为首的大学老师和研究生们义工队,以及少年先锋报培训学校张桦为首的少年先锋报少先队员们义工队,多次组织起来参与市慈善总会义工募捐队伍行列。

陕西省

陕西省慈善协会志愿服务工作从2008年起已走过了五个年头。随着志愿服务工作的不断开展,志愿服务的队伍在不断增加,志愿服务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在不断创新,志愿服务的影响在不断扩大。截至目前全省已有慈善志愿者10万多人。省慈善协会直属志愿者队伍共有88个,人数15000多人。

健全组织、规范制度

慈善志愿者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文化程度、社会阅历等都有很大的不同。如何把这些松散的社会爱心人士组织起来,制定一套组建和管理办法尤为重要。协会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和《陕西省志愿者促进条例》的有关规定精神,制定了《陕西省慈善志愿者服务队组建和管理办法》、《慈善志愿者表彰激励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用以规范各项志愿服务活动。为切实加强对慈善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领导,经注册登记,我省于2012年3月3日成立了慈善志愿者分会(总队),由省慈善协会一名副会长兼任分会(总队)会长(队长)。配合协会“三大节日送温暖”活动,志愿服务分会(总队)每次都周密安排了计划,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尽可能为慈善志愿服务提供必要的物质和安全保障,对离开市区的远途志愿服务,及时购买了人身意外保险,确保志愿服务活动有序、安全地进行。

围绕三大节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遵循“安老抚孤、济贫解困”的宗旨,陕西省慈善志愿服务紧紧围绕协会“三大节日救助活动”――春节送温暖、“六一”送爱心、重阳送关心,以及“扮靓新西安、迎接世园会”等重要活动,根据志愿者的特长开展助老、助学、助残、助困、植树、维护环境卫生、交通安全等志愿服务活动,其中,“六一”儿童节,组织志愿者号召社会爱心人士为贫困孩子募集学习用品、体育锻炼器材等,节日期间送给孩子,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九九重阳节,各个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奔赴西安就近市县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多个活动点,为老人们送去电视、DVD机、戏曲、歌舞碟片,还有麻将、扑克以及鞋袜、衣服、毛巾被、手电、轮椅等物资,还为他们组织演出,献上自编自演的节目,陪老人度过愉快的一天。春节是万家团圆的节日,考虑到鳏寡孤老节日的寂寞,组织志愿者深入敬老院、社区孤老家中,给老人贴春联、挂灯笼、打扫环境和个人卫生,还给老人包饺子、做年饭、唱歌跳舞,陪他们热热闹闹过新年。

创建慈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

一、组织、实施“一元关爱计划”

“一元关爱”的内容是:在自愿参加“一元关爱”活动的爱心商家中,为8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提供一元就餐、一元买药、一元打车等爱心服务,既奉献了爱心,又不失老人尊严,体现了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2012年2月下旬“一元关爱计划”正式启动,首批151家爱心店被正式授牌。随后又于3月下旬和5月上旬为58家爱心商家授予一元爱心店牌匾。三次合计授牌爱心店209个。涉及餐饮店92个,占44%;医药店30个,占14%;理发店33个,占15%;干洗店15个,占7%;其他24个,占11%。为推动“一元关爱”活动的开展,省慈善协会于3月5日发出倡议,在全省推广“一元关爱计划”。 同时制定下发了“一元关爱计划”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一元关爱”活动的指导思想、爱心企业参与原则和条件、具体实施办法、回访检查、总结表彰等问题。目前全省除了铜川、渭南两个市以外,其余9个市(区)都相继开展了“一元关爱”活动。西安“一元关爱”的暖流,受到人民群众和国内多家新闻媒体的关注和好评。《人民日报》在刊发“一元关爱计划”的报道后,称赞说:“积细流以成江海,一元钱温暖一座城。”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黄浩照赞誉说:“一元关爱是微公益传递大力量。”同时,“一元关爱计划”也感动了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有3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交建议,倡导在全国推广“一元关爱计划”,倡导全社会用爱心温暖老人,让老人不再孤单。上海东方电视台、北京卫视台、广东卫视台、内蒙古卫视台也都先后来陕西省进行了深度采访和宣传。

在深入推进“一元关爱”活动中,通过调研摸底,省直属志愿者服务队组织安排了65位孤寡老人的对接服务。参与的志愿者服务队有22个,志愿者2428人。

二、组织开展“爱我母亲河”渭河环保志愿服务活动。

2012年7月下旬,省慈善协会和省环保厅联合发出倡议,号召渭河流域“四市一区”( 宝鸡、杨凌、咸阳、西安和渭南)的慈善志愿者和环保志愿者积极投身到“爱我母亲河”环保志愿服务活动中。并制订了“爱我母亲河”(渭河)2012至2015三年环保志愿服务活动方案。具体形式包括:一是“随手拍环保”。用手机、相机记录渭河周边环境问题,随手拍下所见到的爱心环保或者污染环境的行为,真实反映渭河环保现状和群众广泛参与环保服务的情况,以引起更多人关注渭河环保,共同监督,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二是“查找污染源”。聘请志愿者担任监督员,发放证书和袖标,包片、包段,巡查渭河的非法排污点,监督和举报污染物排放责任单位和个人,一旦发现违法排污情况,通过提取水样、拍摄照片、拨打“12369”举报电话、发送邮件等方式进行投诉曝光,并给予投诉者一定奖励。三是积极开展环保志愿服务活动。定期组织志愿者沿河道捡拾垃圾,春、秋季节植树,种植芦苇以及通过媒体宣传,由爱心企业、社会爱心人士和志愿者以认捐、团购鱼苗的形式参与渭河环保志愿服务活动。为持续做好“爱我母亲河”渭河环保志愿服务活动,省慈善协会特别设立“爱我母亲河”渭河绿色环保慈善项目,汇集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支持惠及三秦百姓的渭河环保公益事业。

济南市

2012年8月24日,济南慈善义工服务团正式成立。慈善义工服务团隶属于济南慈善总会,由总会慈善义工部指导管理,目前济南慈善义工登记人数1450人。义工服务团主要面向济南市组织开展慈善和义务服务工作,协助政府参与国际和国内的慈善救援活动,开展赈灾救济工作;扶贫济困,扶助弱势群体,开展安老、抚孤、助残、助医、助学等各种救助;组织和资助有益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各类项目,推动文化、教育、卫生、环保等社会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

济南慈善义工服务团的成立,为多年来志愿参与社会义务服务工作的义工们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组织和家园,同时也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了一个展现爱心的广阔平台。通过大力弘扬和普及慈善公益意识,普遍增强公众的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社会成员参与公益事业的热情,建立诚信友爱、团结互助、和谐相处的新型人际关系;以满足困难群众的需求,不断丰富慈善事业的内涵,提高服务水平。使一切有能力、有意愿的人士争做慈善事业的义务工作者,共同致力于济南市慈善事业的发展。

济南慈善总会慈善义工服务团共设立夕阳扶老、康复助医、爱心助残、朝阳助学、爱心天使乐队、关爱农民工家庭、公益律师、蒲公英爱心行动等8个专业服务团队,全市志愿参与为他人奉献爱心的社会各界人士都可报名参加。团体加入可凭主管单位证明、介绍信办理登记。

首批组建的8个服务团队属于针对慈善项目的专项服务团。服务的组织形式是由各团团长负责制订服务计划,包括活动的时间、地点、限定人数、组织者、各服务小组的分工等内容。大部分义工是通过QQ群来接收服务活动信息,通过QQ群或电话报名的方式自主参与服务的时间和内容。除专业性较强的康复助医服务团、公益律师服务团、爱心天使乐队服务团外,其他服务团的服务活动也可以报名参加。服务为经常性的,一般每周开展,义工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参与服务的时间。

各服务团开展活动内容:夕阳扶老服务团主要开展关爱空巢老年人服务,团队服务于市内十几所养老院,为老人们提供生活上的帮助、情感上的关怀与交流;康复助医服务团主要开展脑瘫患儿、自闭症患儿的康复服务;朝阳助学服务团主要开展爱心家教服务;爱心助残服务团主要面对残疾人开展助残服务;蒲公英爱心行动服务团主要开展对贫困地区的小学生提供爱心艺术课堂服务;关爱农民工家庭服务团主要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服务;公益律师服务团主要开展特困家庭法律援助服务;爱心天使乐队服务团主要开展慈善公益宣传和慰问关怀服务。

在各服务团开展主题活动的同时,义工部根据义工队伍建设和服务单位的实际需求,组织了丰富多彩的义工服务活动, 10月20日,圆满开展了“携手慈善义工,关爱泉城老人”活动。在重阳节到来之际,慈善义工们来到幸福家园老年公寓,为老人整理了公寓室内和环境卫生,安排布置活动场地,陪他们聊天,排遣寂寞。移动客服二中心服务团多才多艺的义工们还为老人送去了精心准备的歌曲联唱、舞蹈、相声等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排遣了他们的孤独,为老人带去了慈善义工的温暖和快乐;11月1日,圆满开展了“携手慈善义工,关爱孤独儿童”活动,义工部组织义工来到济南市培心源儿童训练中心,和那里的孩子们一起度过了温暖的时光。义工们给孩子们带去了毛绒玩具、零食、水果等礼物,帮助中心打扫了环境卫生。之后义工们一起参观了孩子们的课堂,来到他们中间,和他们说话,陪伴他们玩耍;11月15日,慈善义工集中整理了市民们爱心捐赠的衣物,并送往接收单位等。

这些活动的开展,汇聚了广大慈善义工的爱心力量,进一步弘扬了“我帮你、我快乐”的慈善理念,为弱势群体带去了社会大家庭的关爱。

绍兴市

绍兴市慈善义工联合会是由绍兴市民政局主管的,由绍兴市慈善总会发起,依法登记成立的从事慈善公益和义工服务的非营利性社会公益团体。联合会自2011年10月20日成立以来,奉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宗旨,积极做好慈善机构工作的手臂延伸,拓宽慈善服务领域,以“有需要,找义工;有时间,当义工;要快乐,做义工”为口号,招募组建了一支慈善义工队伍,经常性的组织义工自愿、无偿地以自己的时间、技能等资源开展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积极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着力营造爱心绍兴的浓厚氛围。

绍兴市慈善义工联合会成立之初,先后制定了《绍兴市慈善义工联合会章程》和《绍兴市慈善义工联合会财务管理办法》,同时选举产生了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常务理事和33名理事。义工联成立后,秘书处积极加强制度建设,出台了《注册义工管理办法(试行)》、《义工活动组织管理办法(试行)》、《义工服务队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规范义工服务。同时建立秘书处工作例会制度、考勤制度和每周学习制度,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学习相关理论、政策、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强化责任意识,提高综合素质,鼓励秘书处工作人员积极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培训和考试,致力于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义工管理工作队伍。

联合会现有团体会员单位13家,其中慈善和志愿者组织5家(绍兴市慈善总会、诸暨市慈善总会、上虞市慈善总会、嵊州市慈善总会、新昌县义务工作者协会),高校4所(文理学院、越秀外国语学院、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农业商贸职业学院),中等职业学校两家(绍兴中专、绍兴艺校),爱心企业两家(金昌集团、绍兴县红黄蓝纺织公司),加盟民间义工组织8家(“幸福人生”公益组织、阳光绍兴网爱心组织、绍兴E网 E工团、绍兴爱心助学群、藏心社、诸暨春蚕爱心公社、上虞“点亮一盏灯”爱心服务队、新昌爱心联盟),直属注册义工642人,首批命名了10个义工服务基地,成为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的校外义工活动基地,现有义工服务队7支(绍兴广电总台公共频道“温暖一颗心”爱心义工服务队、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海豚”义工服务队、民间公益联“爱心红娘”义工服务队、新昌华夏义工服务队、GVB新昌“彩虹桥”义工服务队、大光明眼镜爱心护眼队、诸暨爱心蚂蚁义工服务队),发展的慈善义工队伍近万人。人员包括公务员、教师、律师、医生、工人、农民、学生、企业家、外来建设者、个体工商户、退休人员等。业务范围包括,传播慈善文化、开展公益宣传。组织开展义务服务工作及公益资助服务项目,组织开展各类慈善义工活动。组织、指导、协调全市慈善义工组织开展工作。积极培育、扶持、帮助全市各地建立慈善义工组织,开展义务工作的经验交流、合作、互助、培训和联谊。

义工联合会自成立以来已组织义工活动559次,开展了68个服务项目,参与义工超过9127人次,义工服务达59459小时,服务对象累计达12.6万人次,向困难群众资助款物金额达64.2万元。市内各大新闻媒体,对慈善义工活动的宣传报道达到500余次,在《绍兴日报・慈善之窗》专版、《绍兴晚报・爱心绍兴》、绍兴电视台的《绍兴新闻联播》、《直播绍兴》、《师爷说新闻》、《第一热线》等栏目中多次报道慈善义工的各项服务活动,在绍兴市慈善工作办公室主办的《绍兴慈善》杂志、《绍兴慈善信息》中,义工活动的宣传已成为慈善领域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在义工联成立一周年之际,出刊了《我们走过的2011》义工画册,全面展示了一年来义工联取得的成绩。

2011年度绍兴市慈善义工联合会被评为绍兴市志愿服务杰出集体,绍兴市有影响力的志愿服务组织。开展的“心手相连结对同行”爱心助学服务项目,被评为2011年绍兴市优秀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参加的由团省委、省青少工委等联合举办的2011“同一条钱塘江”浙江省青少年海塘创意绘画行动中被授予特殊贡献奖。在浙江省慈善总会组织的全省慈善义工项目实践活动竞赛中,荣获优秀奖。

黑龙江省

黑龙江慈善总会志愿者工作部于2010年3月17日正式成立。黑龙江义工联盟、城市之间义工联盟、东北义工联盟、阳光志愿者协会等18支省内主要民间义工团体(共计40000人)成为省慈善总会的首批团体志愿者队伍。同时吸纳哈医大附属眼科医院刘平院长的专家医疗队、东北义工联盟的国学教育团队和七台河市纪伟章师傅的修脚敬老服务队为总会的专业服务队伍。此外,走访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10余所省内高等院校,利用学校既有的社团组织机构开展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招募工作,现已累计招募志愿者900余人。

加强志愿服务基地建设

为确保志愿者队伍与服务活动的良好对接,志愿者工作部与各大社会福利机构、公共服务部门建立沟通联络机制。目前,已确立哈尔滨市跃进小学、哈尔滨市华兴小学为总会助学服务基地,黑龙江省孤儿职业技术学校、哈尔滨市儿童福利院为总会助孤服务基地,并与哈尔滨儿童医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心理工作站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适时提供义务的医疗护理、心理辅导等服务。同时,鼓励支持下属志愿服务团体加强多样化、覆盖广的志愿服务基地建设,东北义工联盟、黑龙江义工联盟已在兰西四中、青冈二中、哈尔滨紫铭教育学校等全省20余所院校设立了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在肇东东富社区、绥化十中、双城市兆麟中学等地设立了助学助困服务基地;在哈尔滨松北镇敬老院设立了敬老服务基地,为进一步组织开展定点服务活动奠定了坚定基础。

开展志愿服务专题活动

志愿者工作部自2010年成立以来,先后组织义工志愿者队伍开展了“救助双城孤儿王友德――爱心圆梦活动”、“农民工子女金秋助学捐书活动”、“‘传播慈善理念,弘扬传统文化’慈善义讲活动”、“点亮希望――给孤儿更多关爱”慰问活动、联合筹募部开展了“救助白血病患者李洋专项募捐”活动、开展“中国青年志愿者日”专题宣传活动、组织志愿者参观走访哈市残疾人托养中心、在“重阳节”前后开展“传统文化义工教育交流会”、 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学生爱心行动”等系列主题志愿活动。并通过向社会募集善款、书籍等形式,为受助的困难学子和病患解除了生活学习上的后顾之忧,得到了包括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黑龙江日报》、《生活报》、哈尔滨电视台《万家灯火》栏目组等多家新闻媒体的关注和报道。